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时间:2023-07-12 17:08:23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1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基本理论; 再认识

历经二十余载的实践,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学术界对其基本理论的认识还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因此,有待重新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真面目。

一、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等法规文件站在国家审计的角度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规范,往往造成这样一种认识的误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审计机关。实际上,经济责任审计不应局限于国家审计范畴内。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审计,也是建立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基础上的。而受托经济责任不只是存在于国家(财产所有者)与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负责人之间,受托经济责任也存在于任何一个企业的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存在于企业不同的管理层次之间,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上下级之间。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一样,其审计主体也可以是各层次的内部审计部门,向上级报告下级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如果股东委托注册会计师来鉴证经理人的责任履行情况,那么审计主体也可以是注册会计师。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界定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理论界定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理论界定可以从下列三个层面来分析。

1.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空间范围分析。从空间范围来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的直接对象必然是被审计单位的领导人员(责任人)。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2010)就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范围涵盖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然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人员(责任人)作为单位负责人时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与认定,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将领导人员脱离于所在单位之外来进行。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要由单位领导人员扩展到其所在的单位,并延伸到其所在单位的所属单位。

也有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空间范围还可能包括除领导人员所在单位及所属单位以外的与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相关的其他单位,如领导人员所在单位的供应商、客户等。事实上,这些“其他单位”是没有义务接受审计的,不能将其纳入审计范围,只能对其实施一定形式的询问、走访,或者函证。也就是说,“其他单位”只是配合经济责任审计,而不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之一。

2.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实质内容分析。学术界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观点出自《规定》(2010)。《规定》(2010)中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为了全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规定》还强调审计时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

对于上述观点可以做出这样的概括解读: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就是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再加上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然而这种观点可能导致两个误区:①混淆了责任性审计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的关系,把经济责任审计看成是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责任性审计的和,经济责任审计完全可以取代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亦或是经济责任审计似乎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了。而事实并非如此,经济责任审计既不能取代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也不能被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所替代。②误以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内容是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实际上评价与认定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要实现的目标,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要在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中来体现。

经济责任审计既然是一种审计,它的对象就应服从总的审计对象的界定――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只不过此时对经济活动审计是要实现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认定与评价的目标。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

3.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表现形式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既然是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其表现形式即载体就应是反映这些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及其他各种资料,包括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经济合同、考核检查结果、业务档案等资料;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述职报告;其他有关资料。

(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实务确定

在审计实务中,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可按照如下原则来确定。

1.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是责任性,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认定与评价。因此,凡是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有关的,即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有关的体现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方面,都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而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无关的方面,如,私人财产及其来源,个人的政治素质、生活作风等,与经济责任履行无关,则不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属于纪检监察监督的范围。再如,贪污挪用公款的行为,如果是通过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来体现,则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区分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

2.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法定职责来确定审计内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任期法定职责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对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承担经济责任,而不是任职之前及之后的期间,所以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应当是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活动的后果往往有一定的延后性,所以责任的评价与认定时点可能是任后,即任后界定在任期间的经济责任。其二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负责且能够负责的经济责任,而对于被审计领导干部不应或不能负责的经济活动就不应确定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例如石油公司价格倒挂储油、公交运营票价低于成本等造成的政策性亏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无法负责的,就不应确定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对象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评价;二是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的评价。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主体是人(领导干部),而不是其所在的单位,所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对象)只是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而不是其所在的单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围

审计主体应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执行审计的基础上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评价。其评价的内容应根据经济责任的内涵全面确定,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包括积极经济责任与消极经济责任。所谓积极经济责任,是指责任人(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履行的岗位经济职责;所谓消极经济责任,是指责任人(被审计领导干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经济职责而按规定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经济责任审计只有做这两个方面的评价,才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做出辩证、客观、全面评价。既要避免只评价积极经济责任,使经济责任审计变成经济业绩考评;也要避免只评价消极经济责任,使经济责任审计变成经济问题监察。即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围既要包括积极经济责任的评价,也要包括消极经济责任的评价。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

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评价内容需要按照具体评价对象的不同而分别确定。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恰当地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

(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直接影响领导干部的聘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坚持恰当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经济责任评价要客观地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实际业绩与不足,避免由于证据不足、个人主观意识等造成的人为误评。

2.全面性原则。经济责任评价不但要充分考虑缺陷,还要充分考虑贡献,全面评估领导干部任期的成绩与不足。

3.公正性原则。根据有关问题的性质,比照公平、明确的评价标准,分清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

4.发展性原则。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不但要充分考虑领导干部任期行为在任期产生的后果情况,还要充分考虑领导干部本任期行为对今后单位(或社会)发展的贡献。

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人们的认识还不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王琼旭: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职务行为影响其所在地区或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及效益进行归责,并做出审计处理和评价(安徽审计信息网2007)。

孙宝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国家机关、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中国政府网2010)。

审计署: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领导干部审计知识读本2003)。

国资委: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的活动。

定义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确切而简要的说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应表明审计的本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应定义为“审计主体依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从而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认定与评价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吴秋生.责任两面性与经济责任审计[J].会计之友,2010(6):124-13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S].2010.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2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平衡计分卡

从时展角度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新时期要只有构建科学、合理、实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推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从理论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群的选择,但是在构建起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其一,需要与评价对象相互挂钩。众所周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其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审计对象的信息源,并且与审计对象的数据构建了相关的指标,可以说是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经济责任情况履行的主要反映。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分析,其评价指标需要与评价对象进行挂钩,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评价指标的针对性,才能真正满足其实际的发展情况。当然,还需要对评价对象的职业特点、职权范围等因素加以考虑与分析,尤其是在对某一个具体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与其它的评价对象具有共性,从而保证评价指标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其二,需要与评价责任相互挂钩。在评价指标选择的时候,需要将评价对象承担的经济责任加以分析,包括对内容、性质加以概述,其中这样才能保证评价指标的针对性与规范性。其三,需要与评价范围相互挂钩。从宏观角度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以及审计对象涵盖的范围便是经济责任涵盖的范围,其中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之中,需要对目标性数据加以概述,且要从根本上保证指标体系覆盖范围与评价经济责任涵盖范围的一致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程序的分析

在实务操作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需要遵循的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评价指标。从某个角度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是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进行选择,但是因为评价对象多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很多情况下不同的评价对象需要不同的评价指标,尤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审计评价对象构建审计评价指标组合,不仅要因人、因地而异,并且还要因时、因事而异,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审计项目审计评价指标的适应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不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组合。

第二,对原始数据进程采集。原始数据采集主要是依据相关评价指标的相关要求搜集各方面的数据,包括财产实务、经济活动等,当然还需要保证所搜集到的数据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另外,在经济责任审计与评价中数据采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进行数据采集的目的是在取得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下获得第一手资料,真正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规范性与效率性。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数据采集中,需要收集与评价经济责任相关联的数据,因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数据是由原始数据进行计算获得的,所以原始数据的采集需要一评价指标作为主要内容。在原始数据搜集的时候需要证明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经济责任审计往往需要针对某一个评价对象,主要包括财政财务类指标、财产物资管理类指标、个人执法情况指标、经营管理业绩考核指标,在新形势下只有保证这四类指标的合法性,才能真正实现其有效性。

第三,构建评价标准。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中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与评价指标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也是评价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下数据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在新形势下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时候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社会职能属性,针对实际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标准,当然还需要按照审计单位不同社会经济属性,构建不同的评价标准,当然还需要按照基本社会属性、基本性质以及范围进行分类处理,从根本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科学与合理。其中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构建时还需要多方面考虑与分析,因为其种类不同,所提出的要求也不相同,但是有非常多的评价标准都具备客观性特点,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构建科学且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才能避免各类因素所造成的影响。

第四,划分经济责任。在对经济责任进行划分的时候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分别包括了权利责任对等原则、经济行政责任结合原则、针对性原则。尤其在经济责任认定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审计人的实际情况,包括党政机关的领导人员,根据领导干部职责范围进行认定。

第五,经济责任追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要明确政策界限,还需要对不同行为的界限进行区分,如果出现违纪犯法的现象,或者对下属违纪犯法放任不管的现象,那么则需要进行追究,还需要对原先领导班子以及领导干部遗留下来的问题加以解决,对于出现重大问题的要追究其责任,做好追究工作,这样才能真正避免领导干部出现侥幸心理。

三、Y语

总而言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并且还需要从现实出发,遵循规定的程序,积极依据现实发展的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如此才能推动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小泉,王立彦.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审计研究,2015,05:20-27.

[2]王学龙,郭江波,汪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0,07:39-40.

[3]高前善.政府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124-128.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3

[关键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084-0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的逐步发展,市场环境面临着巨大变化,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新环境下的一项新工作。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运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审计质量标准或一定的规定要求标准,对被审计人和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活动,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自身审计操作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员质量控制的自律行为。其目的是促进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各项活动达到规定的审计质量标准和要求,从而保证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效果。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和客体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是审计机关或被委托的审计组织。在审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体就是审计组织及其所在单位。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完成后的质量控制主体是审计机构、审计管理部门和上级审计机关。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是一个整体,但其内部结构具有层次性,其控制职责是与责任相联系的,不能相互替代。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即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包括审计计划与方案的编制、审计实施以及提出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和做出审计决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审计活动。审计质量控制主要有三点基本要求,一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是在审计组织内部;二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贯穿于实施审计的全过程及审计组织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三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可控因素,对于直接审计作业活动之外的影响因素,则可以通过协调工作予以间接控制。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是审计质量标准。审计质量标准是适应审计质量控制需要而制定的一种质量标准,它既不同于审计标准,也不是审计法规,而是一种借以考核和衡量审计自身工作质量水平的管理体系。从另一角度讲,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也是监督管理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的规范性、遵纪守法、履行职责和审计活动等行为的约束机制。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既是特指对象审计,又是建立在常规性审计基础之上的,即首先对被审计人员所在机关或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事项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在此基础上,界定被审计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并进行公正评价。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评价,不能带有随意性,更不能有感彩,而是有一系列评价标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都必须依据审计标准对被审计人进行客观公正评价。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实际运用情况归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法律性标准

包括《审计法》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

2.规范性标准

1996年底,国家审计署制定的38个审计规范是规章性审计规范,是审计规范体系中最具体、最具操作性的审计行为规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是全国性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为规则。这些法规、规范构成了审计质量规范标准体系。

3.指令或委托要求标准

委托机关或部门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标准,同时,将是直接受到检验的要求标准,即是否实现或满足了委托部门的要求。因此,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除了依据法律性标准和规范性标准进行审计和评价离任人的经济责任外,还必须根据指令或委托要求实施审计。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评价标准既是衡量审计质量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评价个人经济责任的手段或工具。

四、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

审计质量包括微观质量和宏观质量两个方面,审计质量控制也包括微观质量控制和宏观质量控制两个方面,其中微观质量控制处于主导地位,但也不能忽视宏观质量控制。

微观质量控制亦即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审计项目计划质量控制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比,具有临时性强、项目集中、涉及面广和工作量大的特点。因此,强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控制尤为重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到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力量的组织协调和外部有关部门的关系协调,客观上要求在编制审计计划之前做大量工作,才能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审计质量。首先,要建立与有关部门稳定的协调关系;其次,要积极做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其所在单位常规审计的结合工作,科学处理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与上级下达的审计计划的关系;最后,要合理调配审计专业人员。

2.审计准备质量控制

审计准备质量控制对提高审计质量有保障作用,可以保证审计实施有的放矢。审计准备质量控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1)了解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单位、所任职务、任职时间、单位财务状况、主要经济活动、下属单位、委托部门的意见等;(2)搜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并由主管领导审查批准后实施;(3)按规定下达审计通知书,并要求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进行财产清查,并准备工作总结。

3.审计实施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包括进驻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进行货币资金清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具体实施、收集提取审计证据等内容。实施质量控制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没有高质量的审计实施,就谈不到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实施质量控制要求审计人员按照拟定的审计目标认真负责,深入细致地对待审计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证实或否定审计假设:(1)针对审计对象所在单位情况确定审计实施方法。如果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规模较小,经济活动单一或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很差,可采取详查法,反之则应采取抽查法。在采取抽查法进行审计时如果发现较多问题,要适当扩大抽查规模,以降低审计风险;(2)进行必要的延伸审计和调查。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仅局限于审计对象所在单位,有很多问题不能充分揭示,需要对所属单位进行延伸审计,对有关单位进行调查,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3)审计组对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严格把关,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4)对审计实施过程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审计机关请示汇报。

4.审计报告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实施情况及成果的反映,是出具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的基础,也是编制审计意见书的重要依据。关于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当完整,包括审计的依据内容、范围、方式、时间、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情况,实施审计的有关情况,审计评价意见,审计实施中发现的有关问题的定性、处理、处罚建议及其依据,有关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审计对象应负的经济责任等;(2)审计报告初稿应及时征求审计对象的意见。审计对象对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一步核实、研究,如有必要应修改审计报告;(3)审计报告所列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事实要清楚,有关经济指标真实,定性要准确,处理、处罚建议适当,所依据法规使用准确。

5.审计终结质量控制

审计终结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出具的审计意见书、做出的审计决定的质量控制。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文书。(1)审计意见书的内容应当完整。具体包括审计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对审计事项的评价意见和评价依据,责令被审计单位自行纠正的事项,改进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和提高效益的意见和建议;(2)审计评价应当客观公正,证据充分。审计评价应以审计报告所列事实为基础,就确认的事实予以公正评价,不空发议论。对效益性进行评价,应当选择具有可比性的有关指标作为参照物,如预期计划、历史同期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有关部门的考核指标等。对审计对象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应确切表示意见;(3)审计建议切实可行,提出的审计建议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审计决定的内容应当完整。具体包括审计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定性、处理、处罚规定及其依据,处理、处罚决定执行的期限和要求,依法申请复议的期限和复议机关;(5)审计处理、处罚的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据法规正确,处罚轻重适度;(6)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由有关主管机关处理、处罚的,应及时做出审计建议书,向有关机关提出处理、处罚建议。

总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属于审计组织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在一般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审计中采用的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都可以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中。因此,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可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行为规范得到遵守和落实;可以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可以为党和人民及各级政府选拔任免、提拔晋升领导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也可以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结论;同时,可以提高审计组织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性,减少审计组织损失。

[参考文献]

[1] 杜洪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事中控制方法[J].中国测试技术,2003,(6).

[2] 周同战.经济责任审计要科学规划提高质量[J].中国审计,2004,(13).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4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是界定审计对象的范围,国有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一般是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通常情况下是指由上级主管部门正式任命的、对国有企?I管理活动拥有领导职权的领导者,即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而在国有企业领导活动过程中,不仅单位的高层领导阶层对单位经济活动拥有决定权,国有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也对经济活动依法开展一定的参与责任,例如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事先分析、提供决策性建议的责任、事后认真落实的责任,为此,在一般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主要涉及国有企业中层以及高层两个层面。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需要建立一套统一完整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来规范和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总的来说,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依据全面性、客观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的原则具体确定指标和权重,构建一套完整的符合国有企业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要符合国有企业发展的要求;二是体现国有企业自身经营特色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三是评价体系要确保能够实现审计项目目标;四是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结果的经济责任评价责任的界定体系。

二、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1.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审计主管部门一般都偏重于审计企业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企业经营的真实性,其他一些审计内容包括企业的一些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从这些内容来看审计部门开展的审计工作还不够全面,使得审计人员对企业作出片面的评价。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有些企业只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审计工作,注重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内经济目标的完成问题,忽视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2.企业审计标准不明确

一套完整的经济审计体系有利于审计人员便捷地展开对审计对象的审查,让企业能够获得更为公平的企业审计评价,而单一的、不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既包含定性指标又包含定量指标,能力一般的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出色的对定性指标进行合理的量化,更为直观的量化指标的构建也显得尤其困难。

3.审计评价结果没有合理的运用

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会对被审计部门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既包括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问题、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经营管理水平等,这些建议会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后续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在审计事项结束之后并没有很好的采纳这些意见,并没有实现相应的审计效果。此外,在国有企业往往存在先离职后审计的现象,所以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与任用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三、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建设的方法

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管理职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越来越重要,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反腐倡廉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监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能够有效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领导干部在任期工作中的失误,促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5

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关法规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等有所规定,但并未细化。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困难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规范等问题,了审计质量,增加了审计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不明确。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中只说明了什么可以评价,并没有规定不可以评价或不可以过多评价的内容。因此,在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为使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被审计对象的认同,往往存在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的倾向。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责任人的成绩,对存在的问题只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对成绩、问题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工作以及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纳入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内容过多,造成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许多审计单位将经济责任审计同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合并进行,把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之上,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过多,这就产生了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为了避免矛盾,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特别是不能区分被审计领导的个人责任和单位集体的责任。

3、经济责任的不确定性和审计对象种类的复杂性,给审计评价带来困难。在高等学校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非常复杂,涉及院校职能部处、院系所、教辅单位和后勤产业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以后还有可能涉及到校级领导。有些干部上任后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经济责任,学校没有直接授权。有些院长、系主任和所长是专家学者型的人物,他们甚至不直接分管其单位的财务和行政工作。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不明确给评价带来困难。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评价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指标和标准。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缺乏标准,比如对重大经济事项、重大经济损失的判断标准不一致,对审计责任大小的评判就难免存在偏差。

此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并未采用严谨的、规范的标准文本。在实际评价中没有严格遵照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文件规定,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评价用语不够准确规范,使人难于理解或产生歧义,有些评价结论过于绝对化。

5、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评价质量难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审计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重视,审计人员地位不高,造成人员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差异较大,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对策:

1、规范审计评价的范围和要求。为了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使评价与目标一致,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主要是界定和确认其经济方面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是指其任职期间,单位在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上应负的责任。直接责任是指被审计领导任职期间在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上应负的责任。由于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中层领导工作重点大多在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方面。在审计调查中,被审计对象会过多地介绍一些非经济行为的情况。因此,在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业绩时,容易偏离“经济”这个主题,过多地评价领导干部的非经济行为。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审计机构在干部监督机制中的职能。审计机构不是干部管理部门,而是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从事经济责任审计也只是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领导干部在经济行为方面遵守财经法规、履行工作职责的相关情况。因此,在作出审计评价时,审计机构应从经济角度,而且仅限于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紧扣经济责任这个主题,客观、公正、谨慎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工作业绩必须是审计对象采取经济手段,通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形式取得的业绩;评价经济责任必须是审计对象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发生的,或行使职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责任。

评价必须突出重点,应做到:不超越审计职权,对非经济责任,对非被审计人的责任不评价;评价不超越审计目的及其应审的范围和内容,对非审计事项不进行评价,审计未涉及的问题不评价,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评价;应避免涉及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人事管理、工作作风甚至生活作风等非经济方面的表现。遵循重要性原则,抓住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评价;要依据事实和规章,遵循一定的程序,定性结论要恰当、准确,不至于引起误解和错觉。但对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非经济行为,如某领导干部为节约单位费用压缩各种会议、精简机构人员等,也可作出适当的评价。需要强调的是,为使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被审计对象的认同,对被审计对象非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贡献,如科研项目的争取情况、培养学生的情况等方面可以在审计基本情况介绍中简短介绍,但无须放在审计评价中表述。

2、区分不同审计对象,确定重点评价。高校组织机构比较复杂,因此审计评价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不同单位的审计对象,在领导干部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领导干部应遵守廉政条例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对有经营目标和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院系领导,责任评价的重点有较大差异。前者要重点评价单位资产的保值经济责任审计增值情况,而后者则应将评价重点放在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因此,高校审计部门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应规定不同的审计评价标准。

3、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关键是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根据审计评价所确定的重点内容,参照以下四种标准进行评价:

一是定量评价标准。即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用具体数值来评定领导干部工作业绩与经济责任。这种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失误或管理不善等原因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任职期间国有资产增减变化情况;领导干部自身违反廉政规定、违法违纪等情况。由于定量评价直接引用了审计查证的具体数据,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经济行为的本身,既直观明了,又可以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二是定性评价标准。即审计调查所取得的数据与事实,将要评价的内容划分若干档次来评定某项经济行为的性质。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财政、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领导干部对本单位存在的财政、财务活动不真实、不合法及损失浪费等问题应负的责任,这里关键是将审计数据量化成评定某项经济行为性质的具体标准。笔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财政财务核算可以采用百分率法制定评价标准。即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及符合性测试中发现的失控点数量占应有控制点的百分比划分若干档次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运行上的有效、基本有效、无效。将查出的违纪违规金额或虚假账金额占单位总资产的百分比划分若干档次,评价财务核算的合规、基本合规和不合规,真实、基本真实和不真实。界定经济责任可以按照审计署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确定领导干部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应负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三是对比评价标准。即将审计确认的某项经济行为在某一时段或某一时点上所取得的量化指标与其他可比口径的同类经济业务量化指标进行对比,用比值来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这一方法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可以采用多种比较方法,如计划与实际完成指标相比较;同期与当期指标相比较;规模、条件相当的不同地区、同行业与本地区、本行业各项指标相比较等。

四是性评价标准。即对一些没有可比口径的经济行为,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确定一个标准,以此来评价这项经济行为的优劣高低。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一些专项资金使用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效益;一些经济决策实施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评价一项投资或一个决策,应围绕该投资和决策所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投入规模确定应该达到怎样的效益标准,如果明显低于这个标准,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也不应给予较高的评价。如何确定一项经济行为所应达到的效益标准,既是评价的难点,也是评价的重点。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资金投入的项目论证报告和经济决策的可行性报告等资料,充分考虑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对经济行为效果的,确定评价一项经济行为效益性的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6

关键词:企业经济 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结果利用

现实情况表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严重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化企业改革中应起到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审计结果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经济责任审计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针对现有的一些问题,我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做几点分析总结,探索解决之路,提出合理化建议。

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对企业进行更好的管理,也可以更好的对领导干部进行考察与管理。可以规范企业领导干部自身行为,促进廉政建设,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施的审计。它包括离任经济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

根据不同的被审计对象,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划分为党政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与国企领导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样划分是从政企分离的现代化改革角度出发。由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在工作内容、管理与职责运行的不同,这样划分可以使审计部门有重点地对审计对象开展审计工作。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主要负责人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定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其中,离任经济审计是对因任期届满或调动、辞职、免职、撤离、退休等原因离开工作岗位的审计对象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的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审计对象任期内阶段性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包括实施年薪制及股权机制的单位在任期内奖励兑现前的审计、任期届满连任时的审计,以及任期审计较长、根据规定和需要安排的审计。专项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对象存在违反廉洁从业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行为,或者所任职单位发生债务危机、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质量较差等重大财务异常状况,以及发生合并分立、破产倒闭、重组改制等重大经济事项情况下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汇集了财务收支、财经纪律与绩效三个方面的审计内容。这些内容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审计具有更大的审计风险,所以,降低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对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存在哪些问题

按照规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后,应将审计结果纳入领导干部本人廉政档案和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任免、奖惩的依据,并且考核部门要及时将审计结果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反馈到审计部门。可现在多数经济责任审计采取的是被审计人员离任或提拔后才开始对其工作开展审计工作。这种做法,未能真正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作为选拔干部的依据、起到影响领导干部任免的作用,进而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锁应发挥的作用。这样审与用各行其道的不规范操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审计质量低

审计质量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被利用的程度。审计部门对企业领导开展审计,一定要按照该领导岗位职责权限内的工作情况进行不同的评价。而负责选拔干部的组织人事部根据这些评价对被审计人员进行不同的任免决定。

可实际上,目前有些经济责任审计并没有将被审计人员的工作做出良莠之分,也不对被审计对象做出离任前的结论说明,多数审计报告使用模糊语言,对被审计人员评价为“较好履行工作”等,这些模糊的评价不能让组织人事部门对被审计人员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也就不能把审计结果利用到选拔干部作用中来。

(二)审归审,用归用,审用脱离

经济责任审计在原则上是企业领导离任前应做的工作内容,而现在一般是先离后审。组织人事部门在被审计人员离任后下达经济责任审计建议书,然后由审计部门制定审计计划、安排审计工作。当审计人员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被审计人员已到新的工作岗位就职上任,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对象的任免影响不大。日积月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任免方面的利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形式,当作为档案中应有的一项内容装入档案后,此项工作也就完成了。

这种审归审,用归用,审用脱离的工作方式对干部的选拔不能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所应起到的作用,使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得不到良好的运用。

(三)不跟踪、不处理、不重视、不反馈

审计部门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后,不再进一步对审计结果被运用情况进行跟踪;对审计发现的违规行为,有关部门不进行处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意见书》不重视,不能及时纠正和落实整改;考核部门不能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及时反馈到审计部门,这些均使审计报告表现为形式化,最终使审计结果不能被充分利用。

三、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审计部门应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增强审计结果的有效价值。在审计的调查取证过程中做到公正严明、界定清晰。对审计结果做到准确定位,公正出具处理意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语言要简单扼要,评论的审计结果要清晰明了,准确表达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

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当注重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效果。在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完成了审计项目全部程序后,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该根据审计结果,针对有关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和规范管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和建议应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管理,堵塞漏洞。

人事管理和干部考核部门可以将审计结果报告归入被审计对象的人事档案和廉政档案,将审计结果作为对被审计对象考核、奖励和任免的重要依据。

业绩考核部门可以将审计结果作为单位评先评优和考核兑现的依据。上级管理层能够按照相关的规定,根据因经济决策失误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经营成果虚假、资产状况不实等问题给单位造成影响的程度,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处理。

对审计进行后评估管理办法。评估审计项目目标的完成情况、执行过程情况以及评估审计项目的效益情况和项目的作用和影响情况。检查被审计单位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结果,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效果,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干部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经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在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措施。是促使领导干部增强法律意识和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经济工作,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有效防治管理的弊端,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的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已经逐渐成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充分合理地利用审计结果,可以保证国有企业稳定高效的发展,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永诚.支持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产业发展研究[J].浙江金融,2009;3

[2]晏金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新编审计技术实用手册(第一、二、三册)[M].北京: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

[3]俊峰.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J].山西财税,2005;10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7

【关键词】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一、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基本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是界定审计对象的范围,国有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一般是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通常情况下是指由上级主管部门正式任命的、对国有企I管理活动拥有领导职权的领导者,即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而在国有企业领导活动过程中,不仅单位的高层领导阶层对单位经济活动拥有决定权,国有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也对经济活动依法开展一定的参与责任,例如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事先分析、提供决策性建议的责任、事后认真落实的责任,为此,在一般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主要涉及国有企业中层以及高层两个层面。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需要建立一套统一完整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来规范和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总的来说,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依据全面性、客观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的原则具体确定指标和权重,构建一套完整的符合国有企业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要符合国有企业发展的要求;二是体现国有企业自身经营特色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三是评价体系要确保能够实现审计项目目标;四是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结果的经济责任评价责任的界定体系。

二、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1.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审计主管部门一般都偏重于审计企业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企业经营的真实性,其他一些审计内容包括企业的一些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从这些内容来看审计部门开展的审计工作还不够全面,使得审计人员对企业作出片面的评价。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有些企业只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审计工作,注重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内经济目标的完成问题,忽视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2.企业审计标准不明确

一套完整的经济审计体系有利于审计人员便捷地展开对审计对象的审查,让企业能够获得更为公平的企业审计评价,而单一的、不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既包含定性指标又包含定量指标,能力一般的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出色的对定性指标进行合理的量化,更为直观的量化指标的构建也显得尤其困难。

3.审计评价结果没有合理的运用

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会对被审计部门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既包括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问题、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经营管理水平等,这些建议会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后续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在审计事项结束之后并没有很好的采纳这些意见,并没有实现相应的审计效果。此外,在国有企业往往存在先离职后审计的现象,所以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与任用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三、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建设的方法

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管理职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越来越重要,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反腐倡廉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监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能够有效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领导干部在任期工作中的失误,促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不断完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责任的评价指标构建。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等情况进行评价和主要经济业务流程评价,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整体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的审计缺乏相应的经济责任界定法律法规,不能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使得审计人员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审计评价。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中指标复杂,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主要经济责任是完成企业主要经济承包指标并取得经营业绩,为此在对被审计对象进行评价时需要将领导干部绩效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

尽量细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首先,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进行任职期间的预算执行审计时要审计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方案的执行情况与目标完成情况;其次,在对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时,要具体审计经济决策相关收入是否及时入账以及经费的分配是否合理;第三,还要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做出的重大经济决策和专项资金进行细致化审计;最后,明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重视对领导人员廉洁从政的审计。

参考文献:

[1] 赵丽芳, 陈素平, 王荣,等.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J]. 财经理论研究, 2016(3):88-93.

[2] 王利红.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问题及对策探究[J]. 财会学习, 2016(24):141-142.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8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先离后审”使审计工作形成“马后炮”,导致审计成果运用差。中办、国办两个《规定》指出:“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等事宜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地方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看作无足轻重,干部离任由组织部门先下达调任通知书,到新的单位上班几个月后,才通知审计部门实施审计。形成了“离归离、任归任、审归审”的局面,审计成果运用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事实上成为了一种事后行为,对离任者经济责任的界定及任职去留无实际意义,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即使发现了离任干部存在问题,但由于人已调离,形成离任与离任审计不相联系的局面。

2.审计报告难以落实。前任遗留的问题,让后任去处理,后官不翻前官印,继任者对存在的问题无所谓,不会积极整改,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3.先离后审,不仅使经责审计工作流于形成,而且对干部队伍建设产生负面影响。领导干部已经离任,调任或提拔,审计报告已失去作为干部任用参考依据之一的价值,干好干坏一个样,降低了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不利于干部队伍建设,同时,也挫伤了审计干部的积极性。

4.审计对象的自查报告时效性差,内容过于简化。审计对象的自查报告应于组织部门发出审计委托书后着手准备,在实施现场审计时提交审计小组。但是,由于审计对象都已调离、提拔、任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就不可能被有效利用,自查报告就不会被审计对象重视。导致自查报告不能按时提交,内容过于简化,不能全面的反映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的经营状况,无法为审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规定》,使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关心、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积极支持和主动配合经济责任审计;使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和认识经济责任审计,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使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强化依法审计意识,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2.审计关口前移,避免“马后炮”。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经常性,制度化的工作,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计划管理,根据被审计对象的任职期限,开展任前、任中和离任审计,通过任前审计从源头净化干部队伍;通过开展任中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实现监督的连续性。而且任中审计所积累的审计结论可直接为离任审计所应用,使经责审计工作有序进行,解决离任审计存在的“马后炮“问题。

3.重视利用审计结果。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强领导,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有机结合,干部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办、国办《规定》实行“先审后离任”的操作程序。

4.评价离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不是审计部门一家所能完成的。审计部门要积极主动的与组织、纪检等部门多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审计报告的作用,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预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用人上的腐败。

5.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使经济责任审计有章可循。建立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离任者任期业绩,界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为了使审计人员的评价有理有据,应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性较强的评价体系。要对每个指标的内涵、外延进行明确界定,对评价标准进行量化,把定性分析评价与定量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使审计评价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以统一评价口径和考核标准,对于定性评价标准,应紧紧围绕经济责任来建立。突出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原则,效益性目标应明确界定。同时还应对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于定量评价标准,应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科学地从数据角度界定,分析衡量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9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一、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职责的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分析、估算出现偏差,未能发现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审计报告的失真,为管理者进行参考决策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和事的双重监督和评价,是单位管理者和组织人事部门考评、决策的重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承担的责任重大,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也比一般审计要大。

由于审计内容多、覆盖面广、审计对象层次高、审计时间跨期长,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取证难度大而复杂。也给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方法是否运用适当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和质量。如果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视程度不够,人员素质不高,不能严格、正确的履行监督、评价、鉴证职能,那么,势必会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偏差,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程度也会越高。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队伍自身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视不够,有时只强调数量、不考虑质量;过分强调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有时甚至以财政财务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过程中敷衍了事、避重就轻,害怕得罪人,不能坚持原则,审计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审计评价,审计报告不能真实、客观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领导者的责任界定含糊其辞,直接影响报告质量,也无法为管理者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使得考核、任免干部存在了潜在的风险。

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审计风险程度的关键因素。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上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从目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力资源来看,财务人员居多,特别是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而且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太低,甚至为零的现象。对于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的掌握运用不准确,有时对一些重要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审计显得力不从心,缺乏专业技术骨干,有时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得过且过,严重影响了审计的效果和质量,使得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二)审计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的工具。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不单单是对经济事项合理、合法、效益性的鉴证,更重要的是对审计对象责任落实情况的评价。因此单纯依靠查阅资料、以帐论帐显然无法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取证难。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记录方式和存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审计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完善,审计的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审计分析不深不细,审计结论针对性不强,往往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高度和层次,直接影响审计结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三)被审计对象和单位的条件制约

审计对象及单位的管理模式、领导者的品行、内控制度、财务状况等因素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程度,被审单位管理水平低,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状况混乱,产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就大,审计风险也就比较大。其次,管理者素质不高,品行不端,人为干扰审计工作,不能及时、完整地提供审计所需资料,也是影响审计风险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甚至审计资料本身可能存在有意虚假记载,有时候会有“帐外帐”或“多套账”,审计人员稍有不慎,就会被虚假现象迷惑,审计取证就会面临失真的风险,也就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四)缺乏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两办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实施细则》,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没有作出统一、约束性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必须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带有了一定的随意性,文字表述大量引用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不仅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受到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第一,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针对不同审计对象、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的选配能够胜任工作任务的审计人员,而且不能安排与被审计对象及单位有关联的审计人员;第二,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积极推广审计信息化建设,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及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审计人员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计的能力;第三,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将审计责任分解到每一位审计人员,出具不实或不当的审计结论,影响的不只是被审计对象,还有审计人员的声誉;第四,强化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廉政纪律和财经纪律,政治坚定,坚持原则,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带来的风险。

(二)不断更新审计方法和手段,降低审计风险

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是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率的保证。不同类型的被审计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审计过程中,要针对各自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用的审计方法。第一,审计方法多样化,除了运用审阅、复核、分析、函调等审计常规方法审核书面资料外,同时也要善于通过组织谈话、公示、民意调查等手段了解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第二,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工作相结合、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充分利用并参考任期内不同阶段的各项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审计,降低审计成本,节约审计资源,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由于任期时间跨期长而形成的审计风险。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注重计算机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如应用审计软件审计法、“黑盒子”法、病毒审计测试法、磁道扫描法等,避免审计对象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舞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三)严格审计程序,规避审计风险

第一,做好审前调查,细化审计方案,从中总结、提炼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把握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第二,签订书面承诺书,被审计单位要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出书面承诺,最大限度的降低被审单位将经营风险转移到审计风险。第三,重视审计意见交换环节,有异议的部分要进一步审计核实查清。

(四)建立科学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根据两办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实施细则》,审计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实际情况,遵循客观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可比性原则,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针对同一类别、同一层级、同一岗位性质的审计对象,建立科学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根据标准,结合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者不充分的事项不做评价,避免因感情用事妄加评价带来审计风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治理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有效防范审计风险,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培泉.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2013;6

[2]徐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12;1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随之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一项新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WTO等,日前还在许多国家的支持下,成立了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亚洲投资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有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进程,因此,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事件中,存在一些国企发展缓慢,管理层年薪过高等不透明现象,直接影响到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安全,给国企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提醒着我们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保证国企发展过程的的公开透明,提高国企的竞争实力,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1983年我国建立国家审计机关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契约导向阶段和体制、产权导向阶段:

第一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厂长(经理)离任审计阶段。厂长负责制决定了厂长(经理)在生产经营中的绝对权力,所以厂长 (经理)的工作状况和责任程度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然而这却造成了一些领导虚报成绩,欺骗管理部门,对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威胁。

第二个阶段:契约导向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87―1992年)。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具有自的经营管理制度。其基本形式是“两保一挂”,即企业保证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上缴税利指标,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技术改造任务,工资总额与实现利税挂钩。从当时来看,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承包经营过程中存在短期行为和经营不公,承包者负赢不负亏等,是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三个阶段:体制、产权导向阶段――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993年以后)。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我国实行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将有效的抑制的发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廉政建设。

目前,我国约有9万家国有企业,数量之庞大,更足以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然而,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中尚存在着若干的问题,如国企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层工资薪金过高不透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机构形同虚设等,这些问题的发生,直接威胁着国企的经济安全和办学质量。因此,要着重探究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并积极寻找应对措施。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风险产生的原因

1.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然而,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出现控制不力现象。财务人员出现交叉现象,违背了独立性的要求,缺乏规范的控制制度;二是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国企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然而,却仍然沿用以前落后的财务制度,造成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从而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失效

内部审计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监督、评价作用,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和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国企内部审计机制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随着国有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其所需的知识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审计对象和复杂的经济责任审计关系,使得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加重了审计工作的压力;二是审计范围不全面。审计工作要针对于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然而,目前很多国企的审计范围指数局限于对资金筹集、资金营运等方面的合法性,未能做到全面监督;三是审计方法落后。会计电算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然而,部分国企的财务会计方法仍停留在手工做账方面,加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3.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难度高、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

综合分析能力。目前,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专业财务审计人员。很多国企的财务审计岗位是由会计出纳等人员借调或兼任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审计的独立性。二是财务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目前国企财务审计人员的年龄多为40-50岁,财务审计人员多为原来财务管理制度下的人员,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和素质跟不上业务的不断深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影响力财务审计的专业性。 4.有关部门部门缺乏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监管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是有效防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外部措施。然而,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太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相关职能部门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监督,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隐患。

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各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分工负责、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要不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国有企业要积极开展任中[:请记住我站域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对各部门的领导至少2-3年进行一次审计,在离任时再进行一次审计,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组织审计的部门要根据相关领导干部的任期时间,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重点选择掌管资金量大、经济活动频繁、群众反映多的部门或单位首先作为审计对象,审计部门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予以统筹安排。

2.健全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促进国企财务工作按既定目标进行。国有企业要认真实行三级复核制度,财务审计人员要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重点抽核,在证据数据、法规政策、定性评价、文字表述等方面严格把关,以确保审计质量。此外,还要注重程序的节约和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国企的投资、业务活动、资金活动要按照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奖惩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改进创新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长,任务重,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和所实施的审计方法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一要加强财务审计人员的再学习和继续教育工作,要求社会上的专业培训专家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授课,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要改进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要积极开展各国有企业间的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交流活动,学习企业过于企业的审计经验,提高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水平。

4.明确职责,客观、合理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报告应对被审计领导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业绩、存在的问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如何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点之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全面、谨慎”的原则,正确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的界限。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时,要注意:一是紧扣被审计对象,切忌做出超出审计权限的事情;二是客观明确界定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审计责任后果,不要随意定性被审计对象的责任;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寻找证据,据实出具审计结论。

5.强化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

设计工作的监督,能有有效的方式审计风险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监管部门要不定期的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二是要加强国企内部人员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三是加强舆论监督,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国企经济责任工作开展的监督,确保建言献策和意见反馈渠道的通畅。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1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 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从机制上治理腐败现象,有利于加强领导干部监督,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清正廉洁。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其与其他方面的审计工作又存在很大差别,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高度重视、有力防范审计风险,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按照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审计对象并非是单位而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相比较于其他单位(项目)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与之相对应的其审计风险也就更大。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任命后审计、先离任后审计带来的风险。虽然《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明确了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晋升、转任、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中仍然不断有先任命后审计、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前者使审计成果的利用出现了滞后,难以发挥审计工作应有的效果;后者则容易出现新上任的领导干部对审计结果不承认、不接受,使审计结果难以落实,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二是财务资料不真实带来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检查审查大量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财政资金活动记录等数据,如果财务资料和会计信息本身存在虚假,则会给审计人员造成评价和判断上的错误。三是审计评价失真带来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作出一个真实、全面、深入的审计评价。但目前由于审计指标体系不完善、部分审计过程的实施不够严谨、有的审计评价撰写水平不高等因素,使一部分审计评价失真从而造成一定后果,增加了审计风险。四是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带来的风险。审计是一项非常严谨、复杂的工作,对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要求非常严格。如果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足,职业道德缺乏,不仅无法选择正确的审计手段,也容易造成审计人员自身的违规现象,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

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是要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外部环境,加强对审计风险的预防。审计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社会等环境,对审计目标具有决定作用。要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改善外部环境。首先,要改善政治环境,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减少审计人员在执行审查过程,进行审计判断和审计评价时受到的人为干扰。其次,要改善法律环境,用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持经济责任审计,使被审计对象依法接受和配合审计,使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要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既能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权限,减少审计判断和评价的随意性,又要明确被审计对象的协助义务,增加被审计对象妨碍审计的成本。再次,要改善社会环境,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传统文化、公民道德素质、信仰及民众对审计职业的认识、对审计结果公允性、可靠性的看法等。这些环境因素不仅影响着审计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在个人诚信、人情关系、人治现象等方面对审计工作进行制约。因此,必须争取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有效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开展。

二是优化审计的内部环境,规避审计风险。审计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控制环境、人际环境、技能环境和客观环境等。优化内部环境,首先要增强政策观念,促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开展审计,做到审计不越位、审计不缺位。要依法使用审计结果,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好“参谋”。其次,要严格审计程序。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审计规范对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过程的规定,坚决做到程序合法,降低审计风险。再次,要改进审计方法。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收集意见,从而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方法。要坚持审查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与下属单位的情况,不仅要查账,还要审查事实,分析发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增强对隐蔽性强的不廉洁行为的审计能力。

三是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首先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极强的政治敏锐性和原则性,提高品德修养和廉洁意识,切实把审计工作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上来。其次,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以及审计专业技术,还要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公文写作能力,从而对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符合事实的审计评价。再次,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审计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面对困难和阻力能够不动摇,面对新形势能够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更加准确迅速地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文嘉,张敖齐.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改革与开放,2011-05.

[2]顾文胜.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09.

[3]林丽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中国审计,2003-04.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12

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和《黑龙江省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建立健全了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强化了审计结果的运用,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加强干部管理、预防干部违法违纪、实现廉洁从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运作。一是统一了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认识。20__年以前,由于监管力度不强,我县曾出现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资金利用效果不好,领导干部、违反财经法纪的案件也时有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反应,影响了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痛定思痛,我们认识到,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为此,县委及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统一了一班人的思想认识,使大家感到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十分必要,十分紧迫。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召开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审计“五部门”参加的联系会议,明确部门职责,合理分工,从而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上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切实发挥领导组织作用。为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20__年起我县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联席会议的职能。在每年年初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依据县委组织部《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和上级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审计机关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年度项目审计计划,保证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遇到难点问题时,各部门协调作战,实现了优势互补,保证了工作效果。我县芦苇公司问题积压较多,情况复杂,因退休职工工资发放问题而引发了集体上访。针对这一问题,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作出了关于对该公司经理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决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同介入,借助职能优势和工作手段,很快完成了此项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查清了事实,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上访职工得到了满意的答复,维护了一方稳定。为了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县委对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重新作出调整,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干部和纪检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担任,高层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几年4月份,在对某局局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该局长不仅不配合工作,反而百般刁难。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在听取审计情况汇报后,建议县委先行将其待岗。通过审计,发现了该局较多的经济管理问题,事实查清后,县委根据审计结果免去了该局长的职务,从而进一步树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县政治经济领域活动中的权威地位。三是积极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20__年,为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县委组织部选调政治素质好、懂财务、审计工作的业务干部5人到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室挂职工作四年,到期后,4人被提拔重用。20__年,在机构改革,精简编制的情况下,破例为县审计局增加了4个编制,同时设立的经济责任审计室,将室主任高配到副科级。通过面向社会招录的形式,将具有注册会计师职称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了审计一线。今年我县又为县审计局增加了5个编制。根据工作需要,我县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保证经济责任审计

工作的经费支出。在此基础上,县财政累计拨付专款50万元,为审计局更新配置了15台计算机,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办公现代化,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二、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客观公正

规范有效的工作制度,能够克服工作中随意性。为此,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上建立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一是研究制定了《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我县按照边审计边规范的原则,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指导全县审计工作健康发展。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通过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方法、程序等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制定了我县《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并于20__年经县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以县委文件依法执行。《规定》将全县所有履行经济责任的科级干部全部纳入到审计对象之中,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达到100%。除此之外,20__年以来,先后印发《全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及组织办法》、《__蒙古族自治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及结果公开制度》、《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关于对局级领导干部实行全程审计的实施办法》、《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工作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办法》、《关于财政、审计部门参与干部考核工作有关问题的规定》等规章制度。二是实行了“先离后审”制度。为解决审计结果和作用滞后的问题,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实现了离任审计向在职审计转变,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对领导干部的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转变。县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实行审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属审计对象,任职3年的,必须对其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拟提拔、调动工作的,不经审计不能提拔和任职,而是将其先行免职,在进行审计,然后根据审计情况作出是否任用的决定,在干部任用上实现了“先离、后审、再任”的运行机制。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13名在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县委调整中层领导队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三是实行了审前公示和审后通报制度。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监管干部的目的,在工作中我们又相继制定了审前公示和审后通报制度。实行审前公示制度有利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利于审计人员更广泛地搜集被审计对象的相关证据,拓展审计的工作空间,确保了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实行审后通报制度,有利于组织部门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考核任免领导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增加透明度,以确保工作质量。四是建立了审计成果综合利用制度。在审计成果的利用上,我们实行了“一单到底”的运行模式。一项审计工作结束后,通过填制《审计结果督办单》的形式,将审计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封闭的循环系统,使审计成果转化实现最大化。

三、规范工作程序,保证审计质量

为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机关注意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使审计方法科学有效,内容全面具体。

(一)项目安排上着重把握“三个环节”。对于拟提拔、调任的优先安排审计;对不涉及升迁调动的适时进行审计;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较为突出的安排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二)在审计过程中把住“三个关口”。一是把住“质量关”。在严格执行审计署6号令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级复核”制度,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二是把住“人情关”。在严格执行“八不准”的基础上,县委同审计局签订了廉政责任状,审计局同全体审计人员签订了廉政责任状,在廉政问题上实行一票否决。三是把住“评价关”。在对被审计单位评价上,我们严格区分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由审计机关召开业务会议讨论决定,确保了对被审计对象的评价客观公正。

(三)在审计内容上注重“三个热点”。一是着重看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二是着重看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及其经济效益情况;三是着重看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及廉政情况。这样就保证了从多个角度去评价被审计对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四)在审计方法上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在项目安排上,注重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统筹考虑,有效地节约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发现被审计对象普遍存在的的共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及时对其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为县委、县政府及时解决问题,提供重要依据。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着重核实重大经济决策所产生的效果,为客观评价干部提供依据。

四、正确运用成果,发挥监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