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1 17:37:58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1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

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受制于传统观念。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一直不能得到快速发展。当先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居民经济管理和发展意识较为淡薄,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也未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到充分利用,最终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慢,与理想状态差距较大。

1.2环境因素导致管理出现漏洞

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农村经济不能得到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环境差异较大,许多农业发展受制于当地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我国农村土地有一大部分处于山区中,种植起来耗费大量资源,且收益不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下经济发展渠道分析

2.1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乡村经济管理制度能够对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管理方式也应当顺应时代需要,农村经济模式应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对于农村经济建设来说,农民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想让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使农村经济建设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让农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就必须让每一位农民都能够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方针时需要将农民添加到农村经济建设计划当中去,让农民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首先需要让农民掌握相关知识理念,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扶贫政策,让农民能够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心中逐渐树立起相关意识,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知识;另外,农产品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渠道,也是乡村经济建设的一种重要方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制定相关政策来进行经济帮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2.2拓宽融资渠道

拓宽融资渠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除了上述文章当中提到的,增加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之外,还需要增加多种融资渠道来帮助农村发展。现如今的农村经济发展相较于理想状态还有所差异,发展状况还未达到一定高度,而政府虽然制定相应的帮扶政策来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帮扶,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对个方面问题进行综合考虑。资金问题是农村经济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农村未来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相关人员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在社会上寻求各种机会,获取各种社会群体、公司企业的帮扶和支持,在资金上获取一定的帮助,由此来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各方面获取融资的机会,拓宽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2.3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工作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旨在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帮助农村更好的发展经济,促进农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随着现代化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现代化管理方法及管理模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现代化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农村紧跟社会步伐,加速转变管理理念,尽快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中来。因此,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为农村经济建设及快速发展提供大批管理人才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政府要对人才培养持积极态度,要着眼于未来农业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做详细了解,并根据相关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用以刺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之用。例如:为鼓励毕业大学生回乡参加农村建设,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动身投入到乡村经济建设工作中来,政府还应当给会向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待遇,增加其工作积极性,并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使乡村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使农业经济增长带动乡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现代物流;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02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业作为基础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结构体系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程度将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到区域经济之运行能力以及发展水平。然而,当前我国农民的实际收入整体较低,要想做到年年增收,难度会非常大,这就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瓶颈,制约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有鉴于此,唯有持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培养全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才能切实打破制约,而出路就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并以此为突破口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一、现代物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物流业往往是通过常温物流或者自然物流等形式进行运输的,对于农村地位的农产品物流来说,往往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依据一项统计,我国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损失率高达25%至30%之所,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损失率则在5%以下。因此,加强物流管理对于有效控制与降低目前我国25%以上的物流环节损失率,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如今,鉴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产品、工业品以及原材料、进出口商品所具有的流通规模也会明显地扩大,对于全社会的物流服务能力及其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新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之形成,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率、资本周转率以及商品的流通速度,从而让国民经济从原来的慢节奏转变为快节奏、从高成本降低至低成本、从低效率发展到高效率。二是形成现代物流体系能够极大地推动农村实现城镇化,进而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积极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能够切实改变我国农业增产却未能增收的不良局面,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促进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我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之建设以及物流环境之改进、物流意识之提升,均体现出新时代农民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城镇的新发展以及广大农村城市化之步伐。三是改进现代农村物流体系,这是更好地发挥出地区优势与落实地区战略的重要措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始终是判断经济社会发达状况的十分重要的标志。我国农业如果要实现新的发展,就一定要切实跳出传统农业发展之路,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之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商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而以上这些均无法离开农村物流行业的大力支持。有鉴于此,积极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是促进当地农村发展迫切之举。

二、现代物流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创建

首先要明确两个潜在的变量,即农村物流水平以及农村经济水平,以上两者没有办法被直接加以测量,而是要运用别的指标加以反映。要以针对性、综合性以及可比性等为标准进行选取,数据应具有可获得性,或者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中加以选择、确定。

一是农村地区的物流水平。物流是极其复杂的现象,截止目前尚无权威指标体系可用于对其进行测量,因而只能选择一些公认而且可以加以量化的影响因素。首先要关注货物运输水平。此处的货运总量是农村物流业的货运总量,主要包括了农产品的运输量与农村消费品的运输量等等。其次是农村信息化程度。主要是指通讯、计算机等技术在当前农村生产与生活、社会管理之中的大量运用与推广。如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无法摆脱包括物流自动拣货系统、物流电子定位系统在内的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也是影响到本地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次是农村物流的规模以及物流业人力资源状况,主要是用农村物流企业数量、农村物流从业人员数量加以表示。最后是农村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使用运输、仓储以及和信息化有关的基础设施指标加以表示。

二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主要是根据农村经济的四个重要因素以明确指标,也就是产出、投入、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等。产出包含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的产值等;投入包含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居民的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等;生产能力上主要有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农村高中以上学历人员数量占例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农民生活水平包含了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

(二)数据的选择以及处理

鉴于各指标具有定量性比较强的特征,本研究应用面板数据加以分析,全面收集了全国三十个省份从2005年至2013年的200个样本,但要将每年各省市的数据视为独立分析的样本。因此,本研究测量变量数和样本数比例是12:200,完全符合1:10这一要求。因为自治区诸多年份数据出现缺失,故剔除这一样本。别的数据因缺失不属随机性缺失,所以选用期望值最大化法加以估算。同时,为保证指标数据的规范化,应用极差变换法对原始数据实施标准化处理。

(三)指标体系的检验

一是进行信度检验,主要包括了测量变量信度检验、潜在变量信度检验等。其中,前者主要是应用各测量指标多元相关系数平方(R2)值加以测量,R2应当大于0.50,且R2值愈高证明信度愈高。因为农村物流规模、农村物流人力资源、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等四项指标的R2

二是进行效度检验。因为各测量指标在潜变量之中的标准化系数均高于0.70,而且通过测算得到两个潜在变量,也就是农村物流水平以及农村经济水平的平均方差抽取量,其值分别是0.52和0.80,均超过0.50,证明相应测量指标可有效反映出潜在变量,因而这一模型也具备了较好效度。

(四)对模型的实证分析

在对模型的拟合、评价以及修正。在代入数据之后,通过运行AMOS即可对结构方程模型施行拟合计算,从而得到模型适配度评价。通过模型适配度指标值以及研究信度、效度可以发现,本研究所设定的理论模型适配度较好,研究的过程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研究的结论能用在判断虚无假设上,其中农村物流水平至经济水平之路径系数达到了0.99,该假设检验结果说明了现代物流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相当强劲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目前农村物流影响最大的项目为货物运输水平,其系数达到了0.82;其次则是农村信息化水平,其系数达到了0.71;再次则是农村物流投资状况,系数是0.70;最后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系数是0.65。

三、现代物流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措施

(一)创建与完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

当地政府部门在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进程之中,尤其要在制定实施宏观物流发展计划、搜集物流信息等各个方面均具备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主要有硬件和软件等两方面投入。在提高软实力上应当注重于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推广物流方面的知识,从而让广大农民积极支持与参与到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之中。要运用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之模式,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在农村物流体系发展中的有用做法和经验,制定出符合农村实际需求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切实改变城乡之间信息不够对称之状况,强化城乡商品和信息之间的合理双向流动。在提高硬实力上,要及时出台有关政策,利用引进或者自建等方式实施农村物流体系发展需要相关设施建设,比如,积极鼓励购买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强化物流仓储设施建设工作,并且逐步实现我国农村物流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

(二)积极打造农村现代物流信息化工作平台

发展现代物流应当充分运用信息化的理念,利用电子商务手段设立物流发展平台,从而为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首先是要促进目前已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政府部门应当不断强化市场信息平台之基础建设,努力引入先进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电视、电话等各类信息传播方式形成农村物流信息的交易与服务平台;其次是要在基础领域之中强化电子信息采集和系统、结算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步伐,要在特色领域之中建立起集中农产区与特色农产品的信息化系统,形成更为高效的农村物流流通市场体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住当前市场的动态,及时相关信息;最后是要全面掌握国际与国内农村市场的动态,强化对农村市场的预测、预警以及分析工作,推进对农村物流诸多环节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三)注重农村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

应当制定出农村中长期物流人才培养规划。注重提升目前已从业人员的各项素质。政府还应形成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从而为优秀人才引入设立更好的环境。首先是要积极配置人力与资金,开展送物流知识与物流技术下乡活动,更好地提升农民群众对于发展农村物流业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是要制定出合理的农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高校合作设立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物流知识培训班,严格实施物流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机制;最后是积极鼓励外地打工者回乡创业,并促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选择到物流行业就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备了非常强劲的推动力。由于近些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市场的建设进程显著加快,以采购、运输、加工、存储与配送等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业得到了极大发展。笔者坚信,随着现代物流业的继续发展,能够更好地改善农民群众的消费环境,进而积极助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占霞.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J].商业研究,2009(3).

[2]任美霞.农村物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3]平海,张浩伟.灰色关联度视角下广东省农村物流影响因素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现代市场经济;农村文化;困境;思路

文化可谓是民族之血脉,也是广大人民的精神园地。我们应当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创建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任务,以切实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从而创建更加科学化、大众化的文化。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快城乡之间文化的不断发展,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力度,切实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距离,也是如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现实需求。但是,因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总体上比较滞后,以至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甚至基层组织都高度关注农村经济建设,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却不够关心,以至于农村文化建设无法跟上当地经济建设的步伐,从而极大地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状况。所以,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一、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所谓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和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持联系,适应于本地群众实际需求的思想理念、道德观念、法律思维、科学文化知识、文化娱乐类活动之合称,这是农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展之后变化的一种突出反映。中国具有十分辉煌灿烂的文明发展史。在我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农业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角色。自从农耕文明时代起,我国始终在开展农业文明方面的建设上不断作出努力。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之下,我国农村为了能够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需求,对农村文化进行了重塑。

二、现代市场经济下实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上:物质上的欠缺和文化上的贫困。后者正是当前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乡风文明是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之中所提出的文化层面上的创建目标。这不仅体现出农民群体之素质,而且更为精细地反映出我国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创建之要求。先进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十分重要的驱动力量,而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丰富农村的实际含义,而且还能够不断丰富农村地区的外部形象。我国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有新文化的支撑,而新农村文化建设则能指导所有的农民群众产生正面的人生观,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二是广大农民产生强烈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在心理学上,往往把幸福感的量化型指标视为幸福感指数。幸福感作为心理上的体验,是现代人对于生活的一种客观条件以及所处状态的事实上的判断,而且还是对生活之中的主观性含义以及满足度的重要价值标准之一。它主要表现在现代人在生活满意度前提下出现的重要心理体验之一。人可以说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人不仅是文化意义上的创设者,而且还会为文化加以营造。因此,幸福感不但源自于物质上的生活,而且还源自于文化上的生活。在物质持续丰富的状况下,让优秀文化之获取、文化生活之丰富已经成为如今人们幸福感的主要来源,而农民工们的幸福感同样也是这样的。其幸福感和农村地区的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其物质生活的水平是强烈幸福感的前提。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指导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加高档次的极大幸福感,而且还能够在有效满足农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重建农民群体的幸福感,这就一定要从文化建设开始入手抓起。三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之中十分重要的助推手段。城市化主要是指实现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和农民群众的市民化进程。我国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一样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属于后者的范围之内,可直接对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造成极为重要之影响。提升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水平,就是指使用城市文化来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融入市民的观念以影响到农民的观念,运用城市生活方式以改进农村地区的具体生活方式。立足于农村文化建设,不但能够推动城市文化更加广发地散播于农村地区,而且还能够让农民群众从熟悉城市文化转为真正地接受城市文化。如此一来,即可逐步消除农民群众对于城市文化所具有的生疏感以及恐惧感,在心理上持续拉近农民群众和城市文明之间所保持的距离,进而促进城市化发展进程。

三、现代市场经济下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地区的科学文教水平较为滞后。虽然如今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改革已经获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而且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也培养了相当多的实用性劳动者让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值得让人肯定的成效,但是还应当看到,我国农村地区的科学文教水平还是极为滞后的。这不仅是因为历史因素以及现实条件所造成的影响,在客观上存在着农民群众或者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问题的机遇不等、教育能给力偏低、农民群体总体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还会长时间地存在下去;同时,由于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愈来愈多接受过高层次教育的青年农民纷纷到城市里去打工,如此也就在客观上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出现了大量流失,以至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缺乏足够数量的有生力量。如今,我国农村地区的师资安排不够规范,农村地区教师的素质能力和城市比较起来差距较大,而且义务教育难以在部分欠发达山区真正地得到普及,大量贫困生还是无法接受到科学化教育,从而导致我国农村文化教育状况低下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改变,进而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之进程。(二)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过于单一。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村民们自发开展的文化活动仅有打牌、看电视等,活动的形式十分单一,而且由于农民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识还不够强,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实施。当地政府所开展的文化活动主要局限在放映电影、送图书下乡等,对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文化类活动,比如农业科技培训等就十分少,法制教育方面也十分欠缺,难以很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三)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十分紧缺。农村文化活动的实施,以人为其核心资源,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农村群众文化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一般要具备强烈的群众文化责任感,具备十分扎实的文字功底,而且还应当具有一些说唱、舞蹈等基本文化表演能力,这样一来才能确保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能够顺利开展。从当前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现状来。看,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紧缺且素质不高是影响当地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受限制因素。不仅政府的资金投入有极大的不足,而且很难外聘相关人员来事实农村群众文化类活动。同时,因为本土的人才大多流落于外地,也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造成了人才上的不足,以至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实施极为艰难。

四、现代市场经济下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困境的几点思路

(一)强化农村教育改革以打造成高层次农民。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之高下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建设的实际进程。所以说,提升农民群众的总体文化素质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一是要持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切实保障农村地区的教育公平。要运用义务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来提升农民群体的受教育状况,将农民群众从愚昧之中摆脱出来,进而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素质之提升。二是政府部门应当提升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力度,而且还应当制定出培训和就业密切联系的新方针,从而让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技能素质的同步提升,培养出既有文化又有技术而且还有能力的高层次农民。(二)改进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以充实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一般来说,农村地区的生产活动均具有季节性特点,当地政府或村民委员会完全可使用农闲季节来组织开展文化方面的活动。一是可组织开展农民运动会、技能竞赛等,让农民群众在强身健体或者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有所收获。二是还可以将农村群众组织起来学法律,重点是讲解农民群众身边所发生的接近于当地实际的法律案例。三是邀请专业医务工作者到农村宣传普及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改善农民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还能普及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等知识。在每年的春耕之前,当地政府可组织技术员们到农村去普及农业科技方面的知识,比如,指导农民群众如何进行农作物科学种植,农药与化肥的合理使用方法等。农民们对于这些内容往往都十分感兴趣,而且还能够快速用于实践,消化率会特别高。通过各类方式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就能更好地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层次。(三)推进农村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实施,无法离开相应的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一定要先抓好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提升群众们的参与感。首先是政府部分应当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实行一帮一和一帮多体系,每年均举行多种不同形式的培训班以培养文艺骨干,全力发挥其所具有的传、帮、带等作用,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其次是运用择优选聘的办法,把那些业务能力比较强、专业素质比较高、思想素质比较好的人才充实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之中,全力抓好文化领军类人才队伍、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基层骨干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形成一支能够扎根于基层并服务农村群众的专职文化人才团队。最后是创建农村文艺人才资源库,将农村地区那些能唱、会写、能说、会编的文艺人才进行登记,全面发挥出农村文艺人才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正在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但是也遇到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农村地区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总体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以说,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础。它牵涉到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诸多方面。尽管发展的道路是崎岖的,但前途还是非常光明的,我们应当抓紧时机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廖新宇.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建议[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2)

[2]王传荣,石坚.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困局及影响[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4(1)

[3]钱波,胡孝蕊,熊梅.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范文4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点。想要让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一定高度的快速、稳定的发展,首先要认清农村经济的现状,关键是调整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能够与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的步调。同样,作为中国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也能够给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惊人的收益,是不容忽略的一种有效经济成分。充分利用好农村的有效资源,调整好发展方向并适当放开经济政策就能够将羸弱的农村经济扶持起步,使之为中国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农村经济的现状

要看清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首先要从各个方面仔细分析,再具体深入调研、实践查看,才能根清、彻底地了解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状况。

在安徽省临泉县张营乡,我们得到的相关资料情况如下:

劳动力资源:全乡镇的人口约为24万人,常年外出人口约为16万人,其余为家庭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青壮年占35.73%,其余为老人儿童,约为64.08%,还有一部分社会流动性人口。

土地资源:全乡镇共有可利用土地资源约为83万4千多亩(09年统计),其中包括宅基地、可利用耕地、水塘用地、生产用地和林业用地等,其中可利用耕地约为74.8%。

水力资源:张营乡北靠泉河、南邻颍河,加上内部的八公河、流鞍河(河道名称)等内河支流,沿线总长度超过24万公里。正常年份下河中水量充足,加上水库或池塘蓄水,为养殖业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资源利用情况:可利用耕地的利用率仅为87.3%左右,人力资源利用率接近42%,水力资源利用率不足50%,等等。有相当一部分的良好资源被荒废舍弃掉,这就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情况。

全乡镇人均经济收入情况:乡镇平均每人每年收入约为1.3万元,去除外出劳工的成分,纯农村经济年均人收入仅为402元(包含经济成本)左右。

总的来讲,目前张营乡农村经济建设一直处在高成本、低收入的状态,而且经济发展失衡比较严重,弱质人口资源及劣质土地资源等并不能积极调用起来,这在资

源上就造成了最重要的浪费;其次是效率低,交通不方便,剩余积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出售;另外就是技术太过落后,不能及时引进、更新,赶不上时代经济生产步伐;最重要的是人才,农村经济基础及相关设施太差,人才引进困难。总体上来看,张营乡农村经济仅处在极端低下的自给自足状态。

二.农村经济能够进行的调整

要发展好农村经济,关键是对其发展方向的调整以及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调整,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能够战略性积极调用一切可调用的相关有利资源来进行经济建设。

发展方向调整:在我国的农村,农、林、牧、副业占主要的优势,所以向这些方面发展比较合理些。对于土地资源来说,中国的土地集中在大多数人的手中,这是中国的人口决定的,很难改动,但也可以逐渐向少数人的手中转移;水利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但也要加强规划,逐步实现绿色合理生产利用,坚决不提倡以环境换效益的做法;劣质土地资源也可以实现部分林业的规划,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环保、实效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等等。

总体上来讲,抓环保,求效益,尽利用!

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现在大多数的当地政府都对农民购农机进行补贴,目前这却是不切实际的做法。首先要看清农民的购买力,并不是那么高的;其次要看机器的利用率,目前一般的农业机器在一年当中半数以上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不足50%;再者,机器的维护费用,这也是相当高的一笔支出。这样算起来,农村农业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收益几乎没怎么增加,导致农村经济越发地不景气。在农村土地低集成度、高人口密度的现状下,农机普遍是不合理的。

所以,这就需要把方向调整到低成本、高收益的方向来。低成本,是指农民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不足的地方再由政府相应的补贴,这样以来资源都能够充分合理调动起来。 比如现在的农业贷款,政府担保风险;农产品向外扩展市场,政府帮助拓展渠道;政府组建农机队伍,农民(补贴)低价有偿使用;政府帮助引进技术,向农民(补贴)低价转让;等等。要把补贴放在成本的差价上,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农业成本。

其他相关调整:其他方面的调整就是严格把关、简化程序,对农业的自由发展放宽开放道路。比如一些证件、手续等的办理方面。天气就是时机,农业对气候方面的依赖比较重,是不能耽误的。

三.农村经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现在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许多大学生自愿到农村进行发展或创业,这就出现了相当现代化的农民。通过以下的一些案例我们来具体分析:

经典案例1:张营乡李桥黄牛养殖厂

2008年秋季由李桥的几户外出打工村民回乡创办。政府帮助从外地引进肉质良好的种牛,并且为其担保部分贷款风险;土地从农民那里转租而来,饲料由农秸秆

经过相应的机器加工而来;工人也是从附近村庄招聘来的老农户,对饲养牧畜有些经验。 这个案例中,政府在某些方面做得足够到位。而养殖场的一些必需资源,如饲料的原料、工人等,都是就地取材而来,充分利用了相关的廉价资源,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一定的效益。这里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是一种趋势,比如处理闲置的钱等资源,而不是纯粹地放在银行求取利息。

经典案例2:张营乡武沟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2010年返乡的几名毕业大学生联合创办了这个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自己学习研究种植技术,并进行相关的技术处理;从附近的村庄雇佣留守人员进行杂草处理、农药喷洒、土地翻耕等;成熟蔬菜通过蔬菜商贩卖到县城等附近各地。

这个案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创办自己的产业,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手段。这里也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和环境因素;集中了相当一部分的可利用的耕地,这也是一种趋势。

经典案例3:张营乡庞庄中草药种植基地

这个种植基地也是由返乡大学生自己创办的,政府担保部分贷款风险;中草药种植技术直接从相关厂家引进,接受厂家的直接指导;其他的非技术方面的问题大多雇佣附近农民去处理;成熟的草药植株或其他有效成分,一部分按照相关协议卖给给予相关指导的厂家,其余的方可自由买卖。

这个案例来说,逐步从外界引进技术来进行生产,也是一种趋势。 所以,根据现在农村的大多经济现象来分析,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大的重要的方向:

(1)土地资将逐渐源高度集中化,以适应大规模及更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与解放初的分田地呈相反趋势。

(2)优质资源的集中化利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联合承包。

(3)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区域化。这主要是根据原材料及相关主要制约因素的影响而出现

的正常现象。据资料显示,现在的工业生产67%以上都在原材料产区建立厂区,这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4)生产逐步实现高度机械化。这是在土地高度集中之后必然发生的现象之一。

(5)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多元化。有生存就有依赖,各种产业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其他的种种现象总还是存在的,比如一些中间的过度现象等。

但总的来说,在农村人均收入底下的现状下,各种生产实现规模化、集中化发展是一种趋势,这样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循环链条将更加丰富和完善,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高速、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结

相对来说,从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方面来说,目前中国的农村经济还是开发的初级阶段。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并改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条件,农村经济还是能够给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带来惊人的收益,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容忽略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任何经济成分都不能在后面太过于落下步调,能够将低迷的农村经济拉起来,其必将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不朽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营乡政府政务公开资料 2009.08~2011.08

2. 临泉新闻《农村经济专报》栏目 2009.12

3. 阜阳《颍州晚报》 2010.12

4. 阜阳《阜阳日报》 2010.09

5. 阜阳《颍州经济报》 2010.12篇二:大学生暑期农村调研报告

关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时间:20XX年7月15日到20XX年7月25日

三.实践调查员:唐修峰(农业资源与环境132班)

四.调查目的:一是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和现今农村的生活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让很多当代大学生了解现在农村的状况,特别是向我们这些农学专业的同学,如果不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当今农村的基本情况还怎么为建设现代新农村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五.调查方式:主要是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建设,制作一份详尽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其他的就是走访形式,因为我就在农村,小学初中高中有很多同学,好多都是农村的,我借着暑假时间,到他们家去做客去访问当地的一些情况。

六.前述:由于我本来就出生与农村,所以我对农村的情况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家里的许多亲朋好友同学也是在农村,所以在走访方面比较容易.我们村的情况和我们县的绝大多数村的情况都差不多,所以我们村的情况也间接反映了我们县其他村的情况.

七.调研内容:

前言: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国内生产总值高速提升,人们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而今我国的gdp一年比一年高,现在已经超越了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中等以上的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可谓是一片繁荣.而大家可别忘记了,我国仍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依旧是农业大国.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就尤为重要了,只有建设好农村,才能带动全国的更好发展,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那么现在的的农村状况又是怎么样呢?我对我的家乡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这几年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下面是我对我们县的情况:

(一).概况:

无为县地处皖中,属芜湖市管辖,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铜陵市隔江相望,距省会合

肥市百余公里,距马鞍山市90公里,距南京市120公里。面积2433平方公里,总人口141万,全县19镇,4个乡.

(二).1.经济发展 2011年无为县全县生产总值达2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人均gdp约18907元。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8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农业增加值为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县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52万吨,增长0.3%;油料总产量8.2万吨,

增长10.1%;蔬菜播种面积2.3万公顷,蔬菜总产量55.6万吨,增长7.7%。无为县近年来取得的经济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

2.产业结构转型 近几年,无为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获得显著提高。现已基本建成沿江内圩40万亩棉油、西南、西北圩畈区60万亩水稻、 沿江洲地20万亩蔬菜、西南圩畈区15万亩水生经济作物、沿堤与丘岗地区千万只草食型畜禽、江河水网地区20万亩特种水产六大区域化生产优势产业带,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品六大主导产业分别成为国家和全省优势产业带重点开发产业。这说明全县的农业产业化正在逐渐形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三)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源的严重匮乏:

1 由于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加速,导致农村的劳动力快速向城市涌入,这也致使大量的儿童跟随父母到城市就学。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生源的不够,导致很多的村级小学合并、撤消,基本上每个乡只有一所完全的小学,也就是平均三到四个村才能有一所小学,集合到一起,一个班也就20个人,生源的不够导致了村小学规模的严重萎缩。

2 老师的数量不够、专业单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每所完全的小学只有2到3名老师,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两三个人怎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呢?在这里,就体现了农村教育的一个发展现状:复式教学。也就是一个教室同时有三个年级的学生在上课,但只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在这种轮番教学的情况下,老师勉强够用。其次在专业性方面,每个老师都是全能,既要会语文、数学,又要会体育、美术、音乐等,相比之下,基本上全都是业余水平。至于英语这方面的教学,根本就没有这个师资。

3 对教学认识的盲目性:

由于现如今高校学费的高涨、就业压力大等因素,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泛滥。主要是我们的上一代普遍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以致在父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小孩从小就养成了厌学、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在这种环境下认真读书的没有几个,大多数只是把九年义务教育读完,好早早进入社会。 4乡村教师责任心的缺失:

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从事复式教育的老师,既要充当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又要在生活上去帮助学生。但也有一些老师则不同,他们只是把教学当成简单的谋生工作,上课时简单应付,下课后则是沉迷于搓麻将等娱乐;在有的小学甚至出现了由两名老师承包一个学校的做法,从而领取编制内所有人员的工资。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承担着教人育人的重责,每个老师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5现如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加深,相继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实施了阳光晨跑计划、营养早餐计划、校车安全计划等,旨在为年轻的一代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合理调配教育资源,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享受良好、公正的教育。

(四) 农村基本设施的发展:

1 交通发展状况: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以前乡镇一级基本都是石子路,水泥路都很少有,而到了村与村之间则都是泥路,交通出行异常艰难;如今自从国家实行了村村通道路联网工程,村与村之间水泥路的全覆盖终于得以实现,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随之而来的便是收入

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村村通道路联网工程在建设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路段被少部分人承包,以致出现了个别路段道路质量不达标;道路没有专人定期检查维护,使道路过早老化等。

2 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

住房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每家每户都能够从原来的旧房子中搬到崭新的小楼房中,从生活条件来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很多农民因为得不到理想的补偿条件就干脆不搬,而负责新农村建设的外包开发商为了早日完成工程进度减少损失,往往以威逼恐吓驱使不愿搬的农户搬走,对于态度坚决的则雇人上门恐吓殴打,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计划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的农村都已经完成了新农村的建设,并开始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土地的优化规划。

3 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发展状况:

在这次农村发展调研中,新型合作社的发展是一个亮点。根据不同乡村的经济、农业发展状况,各个村都有独特、个性鲜明的发展项目。无为素来是鱼米之乡,有的村落则大力发展渔业,从鱼塘承包、饲养,再到开发销售路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都能在一个小村落中得以整合;还有的农村则发展瓜果蔬菜大棚种植,从正常的蔬菜市场销售到生态园游览观光,每个环节无不体现着新型农村合作的无限发展潜力。但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初期,每个环节都需要完善,都需要趋于成熟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新型农村合作社无疑使整个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亮的点。

(五)农村环境问题

小时候,经常从爷爷,奶奶老一辈的口中说到: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鱼虫绝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滥。小时候,家乡的水是清澈的。河里鱼虾成群结队,傍晚时分河里的石头上会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们就这样一边捡着螃蟹,一边嬉戏,我们还时不时到河里面去游泳。可随着我渐渐的长大,河道里满是废器、垃圾,由于垃圾的堆积,没有清理,河水变得臭气难闻,河里没有了鱼虾。那条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河流渐渐的消失了。

1 环境基本概况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特别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 农村污染的现状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诱致性制度变迁

【 abstract 】 from the current rural deep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analysis of two system innovation and change reason: and from the power of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induced resistance, institutional change, way, regional structure chang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ulsory system change in six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ilar and related; Fin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oth and mutual benefit, then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thought: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rural synchronized advance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 keywords 】 rural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Non-independent system change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县(市)城的城镇化过程,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个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并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比重和非农产值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相比,农村城镇化主要是在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等民间力量推动下、由市场力量诱导、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是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方面,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方面。农业产业化,简而言之即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逐步实现农业产加销环节的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业化、流通市场化和产业一体化,最终将农业由传统产业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进程。

从表面上看,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是两个不同的经济社会范畴的概念。然而,透过概念的表象,从制度创新和变迁的机制考察,两者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方向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从实施的状况看,两者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的演变上相互影响和推动,成为继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变迁后的更加深刻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两者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联系密切、相互推进的两个过程。

制度创新的原因:

1.1 转轨时期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在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目前的农业经营状况和城乡结构存在着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表现为:

第一, 农业生产力仍然落后。长期以来农业的弱质产业特性表现:(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地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割裂,农业留下了产中环节,局限于初级产品生产,单纯的原料生产比较效益低,而增值效益高的农产品加工和运销环节则归于工商部门;同时给产加销各环节之间带来种种难以协调的矛盾。(2)农产品商品率不高,自给半自给经济仍占相当比重。(3)农户分散经营造成规模不经济,缺乏竞争能力;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4)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欠佳,对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下降,全社会对消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支付能力的约束等状况显示:欲从外部大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难度很大。

第二, 农村就业问题巨大,劳动力转移步履艰难。农村改革给农民带来经营自的同时,也使长期滞留在农村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第三, 农村城镇化滞后于乡村非农化的进程。从理论上讲,城镇化与乡村非农化的进程客观上应当是一个相辅相成、同步推进的过程,而实际上两者运行的状况却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其偏离程度可以用城镇化偏差系数反映:Ue=IPu/PaI-1

式中:Ue城镇化偏差系数

Pu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动额

Pa农村劳动力份额的变动额

Pu/Pa城市人口变动的弹性值

将我国的城镇化偏差系数与一些国家和地区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如下启示:(1)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加快发展进期都表现为Ue>0,说明人口城镇化进程超前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其数值愈逼近于0,愈说明两者处于均衡或同步状态。(2)从我国的较长时期看,Ue<0,说明人口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3)我国经济发达、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农业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其数值的偏离程度更显著

1.2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转轨时期农村重大的社会经济制度创新

众所周知,实行家庭承包制使农户成为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有了选择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自,但是,由于个体农户的自然地位、经济地位、组织化程度、生产生活分散的状况限制了农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民与城市居民、农村与城市的地位比较中,农业、农民、农村仍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样的矛盾激发了农民改变现有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和创新动力。这就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下而上地探索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基础。

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按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创新取决于创新主体对预期的创新收益与创新成本的比较,只有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有关的创新主体才会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导致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则是制度的交接、转换和更替过程。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两种类型。

1.3 农村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思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见识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农工商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农民就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农村城镇的发展也将缺乏经济活力和特色;没有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失去集聚的中心和形成规模优势的地域依托,农民的生活质量就不可能真正提高;而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将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两个联系密切、又相互推进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过程。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组织到社会化的大生产中,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链接和生产链的眼神,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又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小城镇上接大中城市下联广大农村,作为成像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部分和地区的经济中心,对经济要素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中心、流通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发展

1前言

由于受到诸多传统因素的影响,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也为农村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还是相对滞后很多。如果不尽快解决的话,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由此可见,关于当代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的探讨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当代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贫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以前有了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是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在预示着农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当代贫困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多难题与困境。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农村地区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落后,甚至还存在着交通不畅、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在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的发展进程。

2.2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通过了解发现,贫困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的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推广程度低,农民依然在延用着传统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这样就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的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2.3不健全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直接服务于农村农业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在乡镇以及,很难真正延伸到村社,这样就会导致无法及时给农民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另外,由于资金等相关因素的先知,从事农业技术服务指导的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甚至是敷衍了事,这样就无法在信息、技术、产品收购、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为农民排忧解难。

2.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贫困农村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很难再短时间内接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器具等,这样就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就大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当代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加快贫困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转变观念,尽快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传统的扶贫工作中,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的投入上,相关部门都有明确的倾向性,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输血式”扶贫,这种扶贫方式固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为此,必须转变观念,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通过给予贫困地区以引导和帮助,立足农村地区的实际,结合当地的资源,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尽快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之路。但是,在进行“造血式”扶贫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不要盲目照搬其它地区的经验或者做法,否则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做法,甚至还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造血式”扶贫的时候,不仅仅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同时也要注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否则很难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

3.2加强各部门合作,共同改变贫困农村地区现状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注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但是由于贫困农村地区基础薄弱,相对落后,他们很难真正争取到资金和项目。换句话说,资金不足、力量不够集中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所在。为此,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解决农村地区贫穷落后的现状,必须集中管理源于不同渠道的资金,联合相关部门,统筹农业、林业以及交通等各方面的资金项目,重点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尤其要明确各部门用于贫困农村地区的资金比例。

3.3加快推进先进农业科技,全面提升贫困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

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来说,要想获得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尽快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运用更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加快推广实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尤其是农作物栽培技术以及水产养殖技术等。至于推广的方法,可以是集中培训,也可以上门指导,或者是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的方式进行推广。其次,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通过农业机械化,不仅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有助于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实现。

3.4加强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贫困农村地区现状的改变还需要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为此,我们不仅仅要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更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尽快成为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有文化、有素质、懂科技的新型农村,为进一步加快推进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进程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还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农村交通、农村通讯、农村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贫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较以前有所改善,但要想得以根本性转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仅需要农民转变自身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为贫困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朱秦杰.重庆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出路[J].重庆农业,2015(,3):88-89.

[2]刀波,乌小花,宋志光.武陵山区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59-65.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范文7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机机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研究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与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化典型案例调查与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

当前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与分析

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分析

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当前社区服务问题调查研究

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当代时尚流行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调查与研究

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教育

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团建及民主建设问题

党建问题

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问题

企业人才引进问题

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民营企业家发家史(“原罪”问题)

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问题

中小企业偷税漏税问题调查研究

劳资纠纷问题

参与慈善问题

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医疗和养老保障问题

工伤保险问题

生活环境问题

工资待遇问题

工资被拖欠问题

劳资纠纷问题

子女在城市中就学问题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受歧视问题

农民工对城市造成冲击问题

有关工会组织对于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扫盲问题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和措施的看法

国家调整“三农”政策以来,农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家电下乡问题

农民医疗问题现状

农民子女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新农合实施问题

农民养老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成人受教育情况等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问题

卫生革命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信用的重塑

农村师资状况问题

农民闲暇娱乐情况调查

农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与统计

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广场现状调查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民间手工艺品调查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地)大气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地)水资源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原因的调查

南海皮革业对环境造成影响问题

南海河流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城市)突发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农业污染问题

南海环境保护问题

狮山大学城周边环境污染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旷课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创业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对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的态度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关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消费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间贫富差距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范文8

【关键词】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矛盾;对策措施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伴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其中,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服务业贡献率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据我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农村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农村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业”和为农民生活服务的“生活业”两大体系,通常包括通信、信息技术、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行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导致农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羁绊。随着我国经济迈进“十二五”,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

一、我国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村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农村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二是农村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三是农民从第三产业中获得的人均收入逐年增加。四是农村市场建设稳步发展,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迅速,交易量逐年增长。五是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增长、成员不断增加。

2.农村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目前,农村服务业已经包含了农村交通运输和邮电、批发零售与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与“三农”工作关系重大的科技、信息和农民教育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一是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有了整体性提高。市、县、乡三级科技推广队伍相对稳定,作用发挥比较明显。各类专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二是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三是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全国基层市、县两级基本都建立起了班子,落实了经费、师资、场所,制订了培训计划和考核目标。四是城镇化的提高,带动了农村百货、连锁业的发展。

3.农村服务业投资逐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正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按照投资人的投资趋向,农户多投资运输、零售、餐饮业;工商资本多投资休闲观光、批发贸易;各级政府按照“扶大扶强”原则,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构建起了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4.农村服务业开放逐渐提高。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农村服务业的开放度正在逐渐提高。一是各级政府发展都市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产品交易市场等政策措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对促进农村服务业,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和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二是为了跳出传统服务业的圈子,发展当地经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收,各层各级自上而下统一思想,积极采取联营、独资、租赁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各地通过招商引资,已经成功开发一批农村服务业项目,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已经初具雏形,这些新兴的农村服务业,为繁荣农村、解决就业、丰富城乡人民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5、农村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从我国的国情分析,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农村服务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是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服务性支出的增长,为农村服务业市场的急剧扩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由于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就业的占比还比较小,还留有较大空间,客观上也会刺激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新兴服务行业与传统的农村服务业相比,发展还比较滞后。随着农民对服务业需求的增加,发展现代服务业,拉长农村服务业这条短腿已成必然;四是城市化发展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建立从事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咨询、法律、农业保险、金融、休闲观光农业等服务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新农村的建设、惠农政策的加大力度,农村市场日渐繁荣。

二、我国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餐饮、商贸等传统农村服务业基础上,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发展中却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现代的农村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偏小,拉动区域经济作用不够显著,且层次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性与生活业发展偏缓。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农村现代服务业仍处于起步状态。医疗、保障、教育等与农民生活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据统计,我国2010年共271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支出总额为646亿元,累计受益4.9亿人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启动还难于满足我国庞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同时,由于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相对偏低。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导致农村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不流通,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农村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强垄断性 目前,农村部分行业、部门仍存在较强垄断性,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尤其是在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金融等方面长期处于垄断局面。由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极其有限,使得这些领域的服务业停滞在较低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调整增长不相匹配。例如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虽然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然而,农村的基本普及教育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低水平、不平衡,城乡教育上的差距仍然在扩大。很多农村中小学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不少乡村学校还在危房里上课,不少农村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不少农村老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资料。

3.农村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差距较大 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农村现代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目前的农村现代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与城市差距大、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当前,我国农村第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不高,不仅与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50%左右的水平相去甚远,而且与城市服务业服务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

4.农村现代服务业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难以适应我国已经加入WTO的宏观背景,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促进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不明显,始终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档次不高、效率低下、小而散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经营项目仍以传统的第三产业为主,新兴的服务业不多,缺乏生机和活力,经营方式仍以单家独户的农户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没有形成有实力的农村服务行业,缺乏竞争力。

5.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不配套 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我国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困难。以从事融资服务的农村信用社为例:由于农户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又缺乏风险担保机构和个人,为防范贷款风险,设置了许多贷款“门槛”,由此带来农民贷款难、贷款数额小的问题,而且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国家贷款基准利率,对农户解决投资困难的作用不够明显。

6.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各地不平衡 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业为主,难以形成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相对较差。从我国情况看,经济发达程度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业发展较快、服务行业门类较全、得到的回报较丰厚;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不仅基础差、发展慢,而且效益也相对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

三、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更加注重民生、注重城乡经济统筹,这无疑将给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1.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我国“三农”的需要

(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对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依据所在。首先,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次,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促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出现及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呈现了老龄化加速、流动性增大等特点。农民由简单的生存型传统服务消费转向享受型、发展型的现代服务消费转变。农民的偏好和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实践表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都将促成我国现有农村服务业不断调整与升级,最终发展为现代农村服务业。

(2)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由于土地、资金、能源、环保、产能等约束条件,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外部资源要素供给能力的制约,部分行业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受到质疑。而服务业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就业吸纳能力却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尤其在强调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对自然资源、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少的服务业更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

(3)农村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农村产业化发展,使农村生产分工更加专业化与细化,派生出对多种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求。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业、信息发达的电子商务业及提供融资的金融业等现代农村服务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如通过农村现代物流业可以快速建立国内外的营销市场,引导农户生产符合国内外消费市场需求的标准绿色农产品,将生产市场与消费市场有效对接。再有,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产生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服务业由于具有分布广、易于吸纳劳动力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可以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2.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看,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村(含涉农居委会)委会在交通、电信教育、环境卫生、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市场建设等方面,城市与县城之间、县城与县城之间、县城与镇村之间、不同县域的农村之间的发展是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繁荣向上的城市服务业与萧条落后的农村服务业,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能够尽快有效地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不断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积极促进农民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和谐。

3.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随着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将随之进一步扩展,越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农村小城镇的兴起,吸引了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定居;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开发园区或大量外出打工,使常年居住的人口进一步减少,发展农村服务业将会进一步扩展服务内容,增加服务对象。其次,城镇将逐步成为商品物资的流通中心,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农村服务业也会获取可观的规模效益。第三,随着招商引资的进一步扩展,更多的工业企业不断集聚开发园区,人们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城镇商贸流通的更加繁荣,从而带动了农村服务业市场的加快发育。第四,农村服务业与农业产业化互动,使农副产品加快,促使了农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而转向农村服务行业。第五,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进一步强化,消费观念、消费文化、消费意识等得到不断的提高。

4.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需要

(1)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率不断提高。当前,县域的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了多元结构,蔬菜、水果、水产品、食用菌、苗木花卉等产品的商品化率进一步提高。

(2)农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许多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重点,已从食品、衣着开始向教育等方面转移。

(3)农村服务业市场密度和规模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小商品市场为支撑的商品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小商品、农副产品、建材市场已初具规模;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业态并存,其中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与市场的、经销、买断、配送等主要形式的营销方式也已开始起步。

四、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总理指出:“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这是今后解决就业的主渠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现实的需要、历史的必然。

1.创新加快发展理念。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创新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说农村现代服务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首先要进行理念的创新。借鉴美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在美国,从事农业生产领域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左右,而从事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供应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人口却至少占到了总人口的15%以上。可见,美国农村服务业实际上就是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延伸、完善、升级的过程。因此,发展农村的现代服务业不是单纯、盲目发展,而是要以农村农业升级与优化为核心,带动农村生产性与生活业发展。

当前,围绕着我国农村生产业发展较为缓慢,表现为农村物流业与金融业较为薄弱,很多农村特色产品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好的产业项目没有足够资金予以支持状况,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应从农村自身产业需求入手,予以创新发展。

2.贯彻统筹发展方略。要贯彻城乡统筹方略,各级政府要制定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财政对农村产业化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有序实现城乡之间公平一致。要根据实际,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现代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全力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提升。

3.寻求合适发展模式。建立农村生活性与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良性循环,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生产。完善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加快实施农村市场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与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4.着力强化基础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农村水利、交通、渔港、邮政、电信、电力、广播影视、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改善农民生产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事业,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扩大出版物、广播影视在农村的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丰富农民物质文化水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搞好农民和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范文9

相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政治学的实证研究十分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问题的日渐尖锐和村民自治的强力推进,政治学界逐步重视起对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产生了不少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拓展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深化政治学界对中国农村和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研究也已引起国家有关决策部门的密切关注,对国家相关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前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最大成效最好的,无疑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早在1980年代,张厚安就提出“理论务农”,深入到山东、湖北、湖南等省作农村政治调研,并以这些调研成果为基础写作出版了“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丛书”。[1]1990年代中期,在张厚安、徐勇带领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一书,[2]此书由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徐勇和项继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河南南街、山东向高和甘肃方家泉村治实证研究》,分获1998和1999年国家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徐勇主持的村级治理个案调查报告集《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庄的调查与比较》[3]出版。2001年由徐勇和吴毅主编的《乡土中国的选举》[4]也已出版。于建?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5]和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6]均为长期村庄调查的实证研究成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的乡村政治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引起国家有关政策部门的重视。目前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成果已成为国内乡村政治研究领域被引用最多的研究机构。 民政部及与民政部关系密切的一些专家的实证研究也有很大影响,尤以在1990年代初连续三年以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的名义编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集,收集了最初有关乡村政治调查的众多成果,至1990年代中期,由中国社会出版社连续三年推出由王振耀主编的白皮书,在政治学界和政策部门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村民自治研究最为权威的文本。出于工作调研的目的,李学举、王振耀等人编著的《乡镇政权的现实与改革》,[7]亦收入大量的调查报告。中央党校和中国社科院的一些专家参与了民政部的调研,其中原中央党校王仲田和民政部詹成付主编的《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8],王振耀、白钢、王仲田主编的《中国村民自治前沿》[9],也有丰富的个案调查。民政部基层政权司每年还编有《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汇编》,是乡村政治研究的基础资料。

此外,在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影响比较持久、时间比较长、规模比较大的一些成果如王沪宁主持的村落家族文化研究,收录了十五个个案村的调查;[10]张乐天对浙江海宁一个村庄长达数年的调查,写作了《人民公社制度研究》[11];辛秋水以文化扶贫和村民自治实验为题,在安徽大别山区农村作了为期十余年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实验,肖唐镖则以江西宗族背景和村级治理的相关性为题,组织十数位研究人员在数十个村开展了长达经年的个案调查,调查成果也已出版[12]。较早一些的乡村政治实证研究成果如张立荣先生以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为基础撰写著的《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13]最近的调研成果如中央编译局荣敬本教授等人以对村民自治和乡镇人大的调查为基础写作的《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4],《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15],李凡等人对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研究[16],毛丹写作的《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17],张静写作的《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18],马戎等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19],卢福营写作的《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20],深圳大学黄卫平先生等人以对深圳市大鹏镇选举制度改革的调查为基础撰著的《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最新突破》[21],白钢主编的选举与中国政治丛书[22],李连江主编的《村委会选举观察》[23],在学术界都有一些影响。

至于一些以个案调查为基础撰写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近年更是骤然增加,说明乡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当深入的阶段。

二、个案调查的基础价值

总的来讲,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大都以个案调查为基础,特别是以个案村的调查为基础。通过个案调查来获得调查资料与思想灵感,成为这种研究的主要特点。同时,当前个案研究大多处于描述阶段,政策性考察较多,学术深度和理论建构稍嫌不足。

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非均衡的背景下,农村地区间的政治社会发展状态亦十分不同,没有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调查经验,不可能对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有一个真切的判断。因此,个案调查的价值首先在于积累不同地区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资料,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真实可靠的农村政治形貌及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景象。 个案调查的价值其次在于为调查者获得第一手的直观资料,走出书斋和既有文字理论的框架,从活生生的农村社会中获取体验,获得灵感源泉。第二手的文字描述无论如何精致生动,总只是第二手资料,总是将活生生的全景的社区农村政治依描写者本人的裁剪而成不完整的文字。直观而深入的个案研究中,每一句话的音容笑貌,每一笔收入的山形地貌,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都构成调查者凭借自己个人灵感进行全面想象和深入挖掘的充分条件。以活生生的生活来建构调查者的理论和政策文本,大致不会离题太远。尤其是调查者可以将自己构建的理论文本与自己在农村调查中的直接感受时时结合起来,就不至于让理论信马由缰地走得太远。 个案调查的价值还在于有可能将一个社会文本构建成一个关于社区发展的全面文本。不是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等学科进行分界,而是以社区发展为基础,追问现状背后的为什么,和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真正将乡村社会的性质与表现出来的政治发展形貌结合起来,理解中国国情中来自乡土社会中的有着若干年代历史的那一部分。可以认为,个案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个案本身的典型性,而在于这个个案本身是否可以建立起其外在形貌与内在结构之间的因果联系,可否在乡土性质与政治发展和国家制度三者并不对称的互动中建立起理论上的勾连。首先关注个案本身的内在解释力,然后再考虑其典型性,以个案调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思考,并以此思考为基础来建构起具有个案材料解释力度的理论框架,然后将此理论框架予以扩展,看到底可以扩展到多大范围、多少村庄。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诸多个案调查来形成诸多具有类的理论特征的分析框架,最终就为构建中国乡村政治的总体形貌和建构中国乡村政治的理论框架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政治的政策对策,就会颇具深度和前瞻性。 这里,可以提出一种叫做个案式思考的东西,即在个案调查时,以个案村为文本,建立起一个具有对个案村材料具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而不去管这个个案中哪些材料是独特的,哪些材料是普遍的。以这个个案某些或许独特的材料建构起来的框架,可能不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这些分析框架如果具有个案的解释力,就足以获得在若干理论中的价值并可以在以后的比较中判定那些是真正独特的,那些是普遍的,及如何建构一个可以容纳一定特殊性的普遍分析框架了。

从对当前已有乡村政治个案研究的现状看,总的来讲,各种类型的个案材料都已有一些,积累个案的工作虽说做得依然不够,却也有相当成绩,现在最为不足的是,相当部分个案研究过于关注政策层面的问题,试图以个案村的情况来推导出重大的政策结论,而不大重视借用个案调查所获得的直观与灵感来建构理论框架。本来,王沪宁写作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不仅有一些个案,而且试图以个案来进行理论思考,遗憾的是,王沪宁本人并未亲自参加个案调查(更不用说参与全部个案调查。真正的灵感理应来自全部的个案调查),缺乏来自乡土社会的活生生的灵气。徐勇主持的中国农村村级治理研究具有与王沪宁同样的问题。 如何在个案研究中将个案调查的灵感与虎虎生气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是当前乡村政治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三、从个案调查到区域研究

个案调查具有经验的直观全面性和产生灵感的基础,但个案研究亦有其局限性,尤其可能无法分清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以偏概全,导致对乡村政治发展及其相关经济社会文化基础的判断失误。

区域研究既可以填补单纯个案研究的不足,又可以避免大而全式研究的肤浅。首先以对个案材料的解剖来掌握一个“麻雀”,然后以这个解剖获得的经验(解剖本身的经验和从解剖中学到的关于“麻雀”结构的知识)为基础,展开对区域农村的全面实证研究,既可以走由村到乡到县的上行路线,也可以走由村到村再到村的平行路线,这种或上行或平行的调查扩展,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对农村社会了解的全面性,而且可以在区域范围内验证个案研究的结论,防止以偏概全。区域性调查从某种意义上将个案调查的深度和灵气与面上调查的广度和可信性结合起来,做到深度个案材料与广度区域调查之间的互相补充。

总的来讲,当前政治学界在区域性乡村政治研究领域缺乏自觉。辛秋水是以安徽大别山区来展开自己实证研究的,问题是辛秋水过于关注政策问题和枝节性的技术问题,不仅忽视了理论提炼与建构,而且忽视了区域性调查在提供个案深度报告和区域广度报告结合上资料本身的价值。肖唐镖以江西农村宗族与村级治理的关系为基础来展开自己的区域实证研究,虽然他的绝大多数调研成果还没有发表出来,但通过他既有面上统计又有个案深入描写的一些报告,可以为学术界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建立在这些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的概括,基本上可以将江西这一大的行政区域关于村级治理与宗族关系状况描绘清楚。肖唐镖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理论提升的自觉,忽视了将个案调查资料与大胆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的最有可能产生原创性分析框架机会的把握。一手资料成为理论工作者们的二手资料,个案调查中最为宝贵的由切身的农村政治体验而触发理论建构的灵感,被人为地割断。

我们近年来力图以湖北荆门这一传统的商品粮基地为基础,展开区域性调查。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在1999年上半年在全市深度访谈了40多位村支部书记,整理有近百万字的“村支部书记访谈录”,主要是对当前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特别是村级治理的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访谈。二是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下半年,在全市观察了三十多个村的村委会选举,并对其中多数村进行了回访,建构了一些关于选举与村级治理的调查文本。三是2001年上半年在全市进行的口述史访谈,整理有数十万字的资料。四是2001年下半年至今的乡村组织及其财政状况的调查。总的来讲,这些访谈和调查可以大致勾勒出荆门这一农村区域村一级政治发展的现状和这一政治现状背后的经济社会基础,其主要优势在于,不仅反复细致地调查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现状,而且努力追求这些现状得以存在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实质上是试图将个案调查和区域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的努力结合起来,不是在政策问题上,而是在学术研究上,为当前农村社会进行定性,我们最重要的研究思路是理解当前农村政治发展现状诸如村民选举、村级治理得以如此发生的背后的村庄性质。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建构的领域。通过这些努力,就有可能不仅为学术界提供有深度且可信的关于区域性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大量一手资料,而且为政治学界提供解释荆门农村政治发展现状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框架因为以直观的实证调查为基础,可能有肤浅的地方,却大致充满了来自乡土的灵气与活力。我们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素养不足,进入乡村政治实证研究领域的时间太短。

总的来讲,区域性调查必须以个案为基础,兼顾典型性和广泛性,将深度调查与广泛调查结合起来。这种调查的另一个主要之处是应该将调查者亲身获得的关于农村社会的灵感,在农村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的问题意识,与关于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和构成这种状况原因的背后理由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调查材料的可靠性与理论建构的启示性相结合,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可靠且有深度的关于某一区域农村政治发展状况(及这一状况背后的经济社会状况)的材料,而且为学术界提供一堆富于乡土灵气的具有启示性的分析架构。不仅如此,以区域性材料为基础建构的分析框架,即使不具有对全国农村发展状况的解释力,也可以对那些试图解释全国农村政治发展状况的大理论构成冲击。

当前具有区域农村实证研究意识的政治学人太少,是当前乡村政治研究中的薄弱之处。如何扩大对区域农村政治的实证研究,并将实证研究中的直观灵感与理论建构结合起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从区域调查到分类研究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范文10

【关键词】农村水利;管理;思路

0.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朝着多样化、高品质的方向发展,纯农业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朝着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的模式转变,水利建设对于今天的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我国的农村水利管理现状来看,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安全性能低等问题,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农村水利工作的开展,影响经济的发展。

1.当前形势下,农村水利工作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农业生产以满足国家粮食产量为主要目标,所生产的产品以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而水利工程只要满足粮食作物生产的需求即可。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苗木、花卉对灌溉、抗旱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种必然,传统的生产模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为实现那农村水利管理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困扰。随着生产模式多样化的发展,农村养殖业迅速发展,对水源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水质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养殖行业的发展,影响农民的切身利益。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水质污染十分严重,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安全。

2.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从发展的状况来看,农村水利工作必须围绕着农业、农民增收开展,利用水资源的优势,打造安全、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完善防洪管理体系,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农村水利的工作重点要转向防洪防涝,加强节水灌溉,加强河道管理,加强农村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注重效益的推广,同时要不断地加强技术水平,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管理,节约成本,增强效益,发挥水利功能蓄水、保水的功能,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同时要兼顾其观赏价值,从多个角度推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这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与保证,节水灌溉对于节约用水降低灌溉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农业的收入,减少农业污染,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因此,农业节水灌溉势在必行,必须将其放在农村水利建设的关键位置,加大节水与技术的推广,扶持节水灌溉,完善防渗渠系的配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发展现代的节水灌溉,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2.2提高农田灌溉的标准

随着农业水利管理改革的逐渐深入, 农田灌溉、排涝、抗旱等要求也逐渐提高,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农田水利建设的也必须要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新模式,提高供水保证与农田排涝的能力,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服务。另外,要根据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制定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的作用,推动农业水利工作的开展。

2.3农村水环境的治理力度有待加强

水污染是近年来环境污染的重点,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影响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严重威胁到农民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滥砍滥伐、破坏植被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平衡。对此,必须要从根本上控制农村的水环境,加强管理,保护农村的水资源,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保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发展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

2.4加强防洪抗涝工作的管理

由于近年来的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防洪抗涝工程管理有待加强,其属于社会公益的水利工程,但是其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命安危,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加强防洪抗涝工作十分重要。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运行管理所需的费用问题,除了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外,还要善加利用当前的各项水利管理策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其次是要对工程管理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保证工程的质量与效率,对于其编制内的人员经费要将其纳入到公共的财政预算中,管养工作要分开,工程的养护工作可以采用市场化的运作管理模式,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最后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出排涝费的收取与使用方法,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研究出最佳的排涝标准与方案,提出优质的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3.农村水利工作管理的新思路

3.1增强地方领导对农村水利重要性的认识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水利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保持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围绕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利用科学的方法与现代的管理方法指导农村水利工作,为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性的保障,推动农村水利工作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农村水利的工作一度遇到困境,但是其承担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要正视困难,不断地分析,不断地比较,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农村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不能忽视

农村的水利管理一度处于管理混乱的状况中,主要由乡镇水利管理站负责,其负责与农村建设相关的一切水利工作,包括农田抗旱排涝、防汛灌溉等等,同时要做好水资源的使用与管理,同时要做好与上级行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与新工艺的采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强监督,加大执行的范围与推广的力度,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公益的同时也要创造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农村水利管理工作的作用。

4.结束语

水利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农村水利是农业发展的根源,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发展从规划、立项到实施与管理都非常重要,要想保证农村水利工程的质量就需要从每一个环节做起,注重人力开发,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管理队伍的作用,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切实推动农村水利工作的开展,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范文11

[关键词]宗族演化;发展趋势;转型

宗族的存在是当前农村的重要的现象。宗族的存在及演化对农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宗族的发展趋势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宗族和宗族的演化

(一)家族、宗族、宗法与家庭的联系与区别。家族、宗族、宗法和家庭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家庭,指以特定的婚姻状态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在家庭发展史中出现过群体家庭和个体家庭两种形式。群体家庭出现在原始社会中,以群婚为其本质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以一夫一妻为纽带的个体家庭。个体家庭由大家庭向小家庭不断演化。家庭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出现宗族和家族。家族是指以家庭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结合的组织制度。宗法,也称为“宗法制”。是父系的嫡庶制和嫡长继承制、分封世袭制相结合的产物,兴起于殷而完备于周。宗法只适用于奴隶社会。因此,家庭是宗法、宗族、家族的基础。宗法是奴隶社会的特定形态。宗族和家族无本质区别,本文将家族等同与宗族。

(二)宗族的演化。中国的宗族共经历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制形态、殷周时期的宗法式家族、魏晋至唐代的大族式家庭以及宋以后出现的近代封建家族。这4种家族虽然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又各自有其发展演化过程,并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相一致。父家长制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社会则出现宗法式家族;与封建社会相对应的家庭形式是世家大族式家族和近代家族;到了近代和现代,近代封建家族在外界的不断冲击下走向瓦解;新中国成立后,宗族走向衰亡;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宗族又出现复活的局面,有些地方宗族活动频繁开展、宗族观念也有所强化。

二、宗族存在的客观因素分析

宗族的经过几千年的演化而没有消亡,除了其自身原因外,与以下的客观因素有关:

(一)农村基层民主发展滞后。由于农村生产力落后、民主氛围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自治水平还比较低,农村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但是作为农村存在时间很久的组织,宗族在农村的社会秩序中发挥着不容小视的影响。因此,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滞后为宗族的存在提供了制度的空间。

(二)落后的生产力是宗族形成的经济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态,在现阶段,自然经济在农村仍有一定的地位。在农村自然经济的影响下,农民的流动较差,农村所具有的分散性和封闭性特点,使血缘和地缘关系不断得到加强,宗族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得到强化并不断演化。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后,农村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的发展。由于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宗族受到了冲击,走向了衰退。但是,在农村,家庭仍然是基本的生产,农村的很多事务都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宗族又因其互助特色很适宜在农村存在。是自然经济瓦解不充分,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为宗族的存在提供了经济土壤。

(三)农村地区先进文化建设的滞后是宗族形成的文化因素。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村的文化建设却发展缓慢,农民的文化生活单调。由于农村地区先进文化的缺失,使宗族的存在有了空间,宗族文化在农村有深远的影响。宗法文化是一种带有血缘性、等级性、封闭性和稳定性的文化。宗族文化难消除是宗族难以消亡的最重要的原因。

三、宗族演化的趋势分析

当前,“宗族消失论”占主导地位。但是,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宗族不会走向灭亡,而是逐步与现代一致。所以,宗族在“转型”而不是走向“消失”。宗族演化的趋势是由以下的因素决定的。

(一)宗族存在条件的相对稳定性。宗族是历史的产物,其的存在和演化与特定的条件是分不开的。但是在现阶段,宗族存在的条件在缓慢变化中,在短期内部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存在条件的相对稳定性,宗族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将仍然存在。1.血缘和地缘的影响难以消除。宗族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血缘和地缘在农村的影响难以消除,我国农村特殊的环境使地缘和血缘的影响深远。从地缘关系上看,农村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村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差,对血缘和地缘的冲击有限,仍有大量农民必须以农村为固定居住点。因此, 中国农村形成的亲族聚居的现状在短期内不会得到很大改变。同时,从血缘关系和地缘演化的过程看,其演化是个客观的漫长过程。在地缘和血缘的相互作用下,地缘的存在会增强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并不会随地缘的松动而完全消失。因此,即使农民的地缘关系受到冲击,但血缘关系仍然存在,宗族以其为基础的组织,在农村也不会很快消失。此外,一些华侨、台胞回老家投资办实业,发展地方经济;华侨回乡祭祖、续家谱等,也带动了南方地区的家族热。2.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农村文化的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当前,先进文化对宗族文化的冲击在短期内是有限的。先进文化建设的空缺使宗族的存在仍然拥有心理与文化上的基础。3.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发展比较缓慢,同时我国农村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这给宗族的存在提供了继续存在的空间。

(二)宗族本身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宗族经过几千年的演化而继续存在主要与其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密切相关。宗族的适应力主要表现在其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经济形态、不同的政治制度都能实现其调整而存在。宗族产生于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是农村地区的血缘性和地缘性得到加强,宗族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出现并不断演化。到了现代,我国的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 , 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农村封闭状态,农村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也被冲击,宗族一度出现弱化的状况。但是,宗族并没有消失,而是在缓慢发展,一旦时机成熟,其又会出现复兴的状况。宗族也顽强的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中。宗族萌发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繁荣在封建社会,到了近代和现代,逐步走向衰落,但并没有走向灭亡,而是在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复活的局面。宗族可以与不同的政权相适应而存在。在封建政权中,宗族与政权相结合而存在,政权利用宗族对社会进行统治,宗族依附于政权而存在。在现代社会,宗族与政权已经脱离,成为农村非正式的组织,但是,宗族在农村继续发挥着影响,并努力实现与政权相适应的调整。

(三)宗族对农村发展影响的两面性。作为一种有深厚基础、演化时间长的社会组织,宗族必将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宗族在农村发展中的正面影响体现为:一是宗族有利于克服小生产者的局限性。由于农村的很多事务由单个家庭难以独立完成,宗族成员有互帮互助习俗,这种习俗对解决村民困难有较大的帮助,对农村的发展也有支持作用。二是宗族也是一种农村事务的调节机制。宗族调节是一种宗族内部的调节。宗族在本族内可利用其族规等处理本族的事务,调节本族成员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调节能较好地化解冲突和纠纷,有利于族人之间和睦相处,有利于农村的稳定。三是宗族在发扬传统道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宗族利用族规、族约和宗族权威来处理本族事务。这些族规、族约等具有强调传统道德教育和美德的特色,这对于保留和发扬传统美德有积极的作用。

宗族在农村发展中的负面影响体现为:一是影响农村地区秩序。宗族虽然在演化,但其带有的落后性不利于农村的稳定。由于宗族不同利益的影响,当不同宗族利益冲突时宗族间会发生宗族冲突,出现械斗等严重的局面,会造成较大的社会震荡。二是影响村民自治的发展。宗族权威与国家权威相冲突。在宗族势力的影响下,村民在民主选举等中往往偏向本族成员,当选的宗族成员也优先考虑其本族利益。宗族的介入将对村民自治产生不利的影响。三是对农村法制建设的不良影响。宗族利用族规、族约等处理族内事务,这些族约和族规与现代法治的要求常常相违背,成为农村法制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四是对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影响。如“多子多福”的落后的生育观使农村成为超生的重点区域。过重的人口负担造成农民的收入和文化素质难以提高。同时,宗族所宣扬的“臣民”等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违背。这些都使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进程缓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宗族存在客观原因的相对稳定性、自身的较强的适应性、其功能的两面性所决定,宗族在农村暂时不会走向灭亡而是走向转型。在现阶段,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来促进宗族的转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宗族转型,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文化方面。一要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来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农村社会文化;二要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三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扭转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二)经济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城镇化的建设,有助于扩大农民活动的地域和思想的转化,从而使血缘纽带关系松弛,促进宗族的转化。

(三)政治方面。要大力推进基层民主。要提高村干部素质和领导村治的能力,转变作风、更新观念、努力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时要积极发挥村委会在村务中的职能,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农民在村务中当家作主。

参考文献

[1]徐扬杰.中国宗族制度史[M].人民出版社:1992

[2]王沪宁.中国的村落家族文化[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1)

[3]吕红平.农村宗族问题与现代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4]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M].三联书店:1997

当代农村发展现状范文12

关键词:农村广播;农科节目;农民;互动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农村广播农科节目而言,其直击三农、农业科技发展脉搏,感受当前农民对市场、科学技术的需求律动,将农村广播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进一步提高办这一好农传声、指路以及为三农经济发展助力平台,应当加强对农民的互动,这是提升广播质量、信息采集与转化能力的关键。

1 农村广播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农村广播尤其是农科节目的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农广播信息资源相对比较匮乏

据调查显示,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较为边远的山区,含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电视看、没有广播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据国家广电总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对农村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在94.3%、92.4%,因此,有超过8000万的农民还看不上电视,甚至也听不到广播。就覆盖面积而言,农村广播频率仅为全国的0.42%,而农电视频道覆盖也只有0.4%左右。由此可见,当前对农广播信息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影响了三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对农广播节目比较单一

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对农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内容方面都存在着严重欠缺问题,因农村地区消费能力较低,媒体对此回报率不高,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多数媒体节目远离农村、农民。即便有对农广播电视节目,其内容也相对比较单一,尤其缺乏科技普及、农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节目和内容。从电视节目上来看,放映农村问题、农村题材的广播电视剧非常的少,一个电视节目重复播放,很难满足广泛农村、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1.3 三多三少现象非常的严重

所谓三多三少,即普通的动态报道多,而有影响力、有深度的报道比较少;会议类广播电视报道比较多,而切实反映农村基层现状、群众实践生活的报道比较少;浮于表面的新闻类报道比价多,而真正紧贴农村、农民生活实际的报道比较少。对农业节目的这些弊病,严重影响了广大听众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农业节目也因此而失去了广大的群众基础。

2 农村广播农科节目与农民互动作用

基于以上对当前对农广播节目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从当前国内发展大环境来看,对农广播农科节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尤其将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三农经济,上升到发展战略层面,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面的升级。在此过程中,农村广播农科节目也应当与广泛农民加强互动,这对于节目发展、三农经济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农村广播农科节目与农民互动的有效手段

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农村广播农科类节目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信息反馈方法,主要是电话、电视节目热线以及书信等,而且电话大有取代其他成咨询、互动形式的趋势。电话尤其是手机短信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加。2003年以前,采用的多是书信方式,2007年基本上就没有书信,电话、短信成为两种主要形式,其中短信占绝大部分,来电不足4%。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农村广播农科节目的主要听众发生了转变,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因此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应当及其与农民之间的有效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二者的双赢。

2.2 广播农科节目对农民积极参与市场流通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从当前广播农科节目来电内容来看,农民所要咨询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通过广播农科节目传播信息,是一种变革思路,同时也可以有效激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生产流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广播农科节目制作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关注,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导致小生产经营方式与大市场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同时,价格不顺、流通不畅等问题,导致农产品“卖难”、“买难”现象交替出现,农民增产难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此,发展农村小调频广播节目,成为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农科广播节目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与乡、镇、村的联网,还可将广播信号纳入有线广播电视光缆线路,实现广播电视双双入户,从而使农村农科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

2.3 创新农村广播农科节目与农民之间的互动方式和方法

对于农村农科广播节目而言,其受众群体多为农民,而当前最为实用的交流方式是手机短信和电话。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村广播农科节目与农民之间的互动方式和方法也要向现代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化交流平台,加强广播节目与农民之间的有效互动。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各个地方相应的出台了科技、文化下乡,听众见面会等活动形式,有利于加强与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农村广播农科节目应当机遇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之优势,加强新互动方式的开发,电台网站的在线收听参与,广播品牌节目出版成图书以及将优秀节目制作成CD、或光盘,在全国农村广播进行播出,以增进广播节目与农村听众之间的互动,为农民收益提高服务。

3 结语

农村广播农科节目是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内容,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生产生活方 式的不断转变,目前农村广播农科节目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显得较为滞后。因此,应当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广播农科节目创新,加强与农民之间的有效互动,使之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建设。

参考文献

[1] 寇亚范.农村广播节目的语言特色[J].活力,2010(23).

[2] 董丽萍.对农广播节目应满足农民多元化科技需求[J].新闻知识,2010(09).

[3] 张慧君.以活动为“抓手”推动对农广播快速发展[J].民营科技,2012(12).

[4] 张晓冬.办好县级台农村广播节目的几点建议[J].华章,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