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10 17:35:09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劳动技术 教学体会

将来世界最重要的竞争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各阶段的教育当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我国为加强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分别设立了劳动技术课程。课程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化,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可目前,社会对劳动技术课程的认识和客观实践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致使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不容乐观,有些学校迫于形势,简单开课应付上面检查,甚至有些教学设备、实验场地、劳技教育的经费乃至师资严重不足的学校根本没开这门课程。高等师范院校没有针对培养劳动技术教师的专业系科,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大多是半路出家,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技术课程教学。

一、初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中学阶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以及掌握一些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积累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在日常的劳技教学与实践中,能培养学生学习、钻研技术的兴趣,动脑、动手的习惯;在劳动的实践中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开设园艺课程,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计算机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英语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灵巧双手,不难发现一般热爱劳动的学生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究其原因是劳技实践过程中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劳动技术教育不能兼并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手脑结合,学生的心灵手巧了,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生越聪明,教学目标越容易实现。

2.能促进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及思想修养是在劳动中,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在劳动中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美德,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爱护公众设施、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3.能促进美育

在劳技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时,独立思考透过细节完成某些科学试验,将享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功,劳动创造美的愉悦。学生动手制作劳技作品时都会要求作品的造型美,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美能力。

二、有效提高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必须加深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劳动技术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的位置上来,使劳动技术教育同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思想认识不从根本上改变,出路问题就无从谈起,家庭、社会、学校是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破除忽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劳动技术课程提升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进行认识。按照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计划开足课时,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认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根据年龄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一支专业齐全、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并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学校应彻底改变那种临时拉夫的错误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让部分具有相应专长的文化课教师改任劳技课,这是当前解决劳技课教师缺乏的主渠道。有条件的学校从师范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派,也可从大中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择优录用品学兼优者做课程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甚至聘请农村的农业技术员或厂矿一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促进劳技课程的发展,各级教研室必须建立和健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研究网络,配备专职的劳动技术课教研员,成立相应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立劳动技术课教师的评价、考核及奖惩制度,甚至在职称评定时,可适当对劳动技术课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他们继续从事这项教学工作。

3.继续坚持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初中劳动技术课与所开设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联系紧密,我们要积极寻找渗透点,扩大渗透面,让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例如植物嫁接时为提高成活率,学生可利用生物中茎的结构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形成层要对齐的结论;也可运用物理、化学中分子运动和溶液浓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小麦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既可验证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须以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宗旨,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他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操作的结果;既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进步与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心得与创新。初中劳动技术课必须贯彻发展性学习评价,把实践操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环境下,坚决抛弃传统的只以纸笔考试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

总之,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师来说,教学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好书上好课,才不会与当前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渐行渐远,切实增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1,3.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2

在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劳动技术课则是薄弱环节中的薄弱科目。经过多次研究,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首先,加强了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选择了有特长、责任心强、热爱劳动技术课教学专业,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在培养和使用劳技教师上我们突出抓了三点:一是保证劳技教师的政治地位,在每学期评优时都给劳技教研组一个名额。二是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估中劳技教师和其它任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三是为劳技教师创造专业技术提高培训条件。通过这些措施,扭转了教师中存在的轻视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偏见,调动了劳技教师的积极性。其次,根据劳技教学大纲要求,给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现有实际条件,安排以生活服务类为主的教学内容。初一学习织物洗涤技术和烹饪技术。初二学习缝制技术和手工缝制工艺、家用电器使用与保养等。重点从增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入手,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再次,加强劳技课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劳技教学经费的投入。我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学期定期投资,逐步武装,建设了两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实践操作基地:一是缝纫基地,二是烹饪基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到现在为止学校为劳技教学购买专业用书、教具和基地设备总投入资金近6000余元,使我枝劳技课教学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二、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做任何事都没有一帆风顺,在普通中学开展正规劳动技术教育,更是如此。

刚起步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学校领导通过多次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使我们感到,把传统的升学教育,转移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上来,是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非抓不可。由于端正了思想,提高了认识,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达到了共识,决定由一名业务素质较强的主任主抓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工作。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大纲要求,开足课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劳动技术课教育。

三、加强否理流程,抓工作职责到位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管理工作,劳技课也是如此。我们对劳技课的管理流程主要抓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行为管理。

目标管理:劳技课教学与文化课教学一样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总目标而服务的。分目标越具体明确就越靠近总目标的实现。我校针对大纲要求对不同年组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学习烹饪技术这一章后,要求学生除了解、掌握一些烹饪常识外,最终要使每个学生学会一两种主食和以蛋、蔬菜、肉类作原料的菜肴制作技术。这样,教师在制定实现此目标的教学计划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增加实践操作课时,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管理:首先,是开满课时,每班每周两节的劳技课时必须保证,不许随意串课、空课,没有教案和课前没做实践操作准备者不能进入课堂。几年来,由于劳技课教师工作的努力。从没缺过一节课,在学生评教活动中,所有劳技教师都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和赞扬,都非常喜欢上劳技课。其次,把劳技课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针对目前家庭教育状况,多数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多数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等,结合”五心”教育,开展孝心献父母活动,要求学生应用劳技课掌握的劳动技能做到脏衣服自己洗,每周末或假期期间帮助父母清理房间卫生,制作可口的家常饭菜,以此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教师通过家长反馈表了解学生在此活动中的表现,做为评定学生劳动态度的依据。

行为管理:对劳技教师在教学行为要求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入门,想方设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劳动创造一切的含义,提倡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洗涤时,教师先拿出有墨水、油渍、水果渍的衣服,现场操作洗涤办法。开始学编织技术和服装裁剪与缝制时,先拿出几件毕业生的手工制品,让学生欣赏。通过直观的教法和感性认识,把抽象的理论变成有血有肉的实体,激发了学生对劳技课的浓厚兴趣。荫生他们想动手掌握劳动技术能力的欲望。

四、分步实施预定目标,走向良性循环轨道

劳动技术课教学是一项系统教学工程,同样受到教学规律的制约。为使劳动技术课教学系统化,管理科学规范化,我们从长远观点看问题,制定出三步走的工作路数,使目标分步实施,初见成效。

从90年开始转变观念,摆正了劳技课的位置,当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现有条件,配齐教师,筛选补充了教材,因地制宜,开设了织物洗涤、花卉栽培、棒针编织、手针缝制工艺、小手工制作等课程,在教室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开展成品制作展览比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标志着我们劳技教学迈出了第一步。

在烹饪课教学中,老师们又摸索出了一整套成功的教学经验。学生们了解掌握了一些菜肴烹调常识和切配工具烹调工具使用方法后,刀工则是学好烹饪技术的难点,很多学生刀工水平很低,不是切得慢就是切的规格不合标准,粗的粗,细的细。为了加强对学生刀工训练,我们增加了一门主食课一面食制作。从和面,做面片、烙饼、切面条(切面条是为了练刀工)。从擀饺皮、拌饺馅到会包饺子,按制作程序来教学生。为了使学生的实习材料不浪费,排成大课(两小节连在一起),并且把课安排在上、下午的后两节,这样不但可以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操作,而且课后还可以把学生练习后所擀的面片、面条等加工成熟食,学生可以饱餐一顿。在练切土豆、萝卜、白菜时,教师紧接着就教给学生怎样炝土豆丝、拌成小咸菜等,课后就成为学生膳食的小菜。这样就可一举两得,不但学到了操作技能,又掌握了一些小菜的制作,还解决了吃饭问题,使学生吃得开心,家长满意,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思想。现已有80%的同学基本接受和掌握了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我校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又上一个新台阶,迈出了第二步。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3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义务教育还相当薄弱。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大量学生不能完成义务教育,关键在于辍学和流失的问题不能彻底解决,这既降低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又囤积下成批的低素质人口,甚至成为不断产生新文盲的重要原因。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同期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截至2001年,我国尚有522个县未实现“普九”,覆盖全国总人口10%左右的地区。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大量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制约着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据各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全国初中生平均升学率分别为50.7%、50.0%、51.2%、53.2%、58.3%和59.6%,农村地区还远低于50%。这表明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且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有500万至6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

义务教育的薄弱性和高中教育发展的滞后性,要求我们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否则,这些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和虽已完成义务教育但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升学无门,就业无路,致富无技,步入社会后仍属于体力型劳动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劳动者在择业过程和就业之后的不适应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力总体上表现为低素质,在择业过程和就业之后存在诸多问题。

就业难度加大现代社会的大生产,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力文化程度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很多用工单位都要求受聘对象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或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说明,低文化和无文化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受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其转移难度明显增大,职业选择的余地也受到比较大的限制。有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对熟练工人的需求达58%以上,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技术素质离这种需求相差甚远。从农村劳动力的后备力量看,即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因他们在普通学校接受的只是升学模式的教育,很少学到实用技术和从业技能,最终多陷入升学无门、就业无路、致富无技的窘境。

就业岗位层次不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低素质的“农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阙”的机会,农民工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体力活,选择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就业岗位层次不高。

就业稳定性差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一旦经济过热,如房地产升温、运输繁忙,“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就会增多;反之,一旦经济萧条,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课题的“民工回流”现象就会出现。这样一来,就使得曾经被一些经济学家看好的中国特色农民流动就业,随着经济周期而上下波动,这一点在2000年和2001年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周期的固有联系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可见,无论是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就业岗位的层次,还是从农民转业的稳定性来考虑,加强对准“农民工”——农村义务教育毕业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

(三)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最符合农村实际,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办学积极性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看,基础教育系统在我国农村是最正规、组织最健全、农民花钱最多、在农民心目中也最有分量的教育体系。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它是否能对农村的社会经济产生明显而直接的促进作用却值得探讨。那些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毕业生,那些留在本乡本土就业的青少年迟迟不能进入角色,或虽然进入角色,却仍然按照传统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职教内容,以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在是非常必要的,也最符合农村实际。

第二,从农民的角度看,渗透职教因素可增加他们对义务教育的支持程度,还可增加学生(未来农民)学习的自主参与程度。农民的支持首先表现在是否愿意对教育做更大的投入;其次表现在是否支持学生完成学业。但是,这两点均取决于农民是否感到教育对他们有着看得见的效益和作用。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是指他们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是否愿意把义务教育的课程学完。然而,依笔者所见,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不少地方,农民投入并不十分情愿,学生亦有相当的隐性辍学率,特别是到初三,辍学就有相当的数量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实际,农民不予支持,升学无望的学生也实在无兴趣学下去了。如果在基础教育中适当渗透职教因素,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

第三,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角度看,由于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人口相对分散,社会分工、职能分化也不如城市,因此,在农村义务教育内容中渗透一些职教内容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必要的。

渗透的可能性

(一)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国务院制定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初中应适时注入结合本地需要的职业教育内容;也可以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阶段,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有的地区可试办职业初中。”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培养当地经济所需的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和各种初级人才,符合《纲要》精神。

(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特点

现行的各科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术,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教学内容的可解性看,义务教育中的许多内容与职业教育是相通的,这就大大减少了增加这些内容的难度。例如,义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内容只要一具体化,就成为许多实用的科学技术;职业道德、法律、社会交往知识,也不过是义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的延伸,等等。

(三)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机遇

教育部于2001年在全国38个部级实验区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目前全国共有1642个实验区的3500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新课程。新课程增加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高中的《技术》等必修课。新课程所增加的必修课蕴含了大量的职业教育内容。2004年秋季全国范围内2576个县(市、区)实施了义务教育新课程,约占全国总县数的90%,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2004年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区开始实验,到2007年,全国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为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提供了良好机遇。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支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

渗透的途径方法

(一)加强义务教育文化课中职教内容的渗透

当前,我们应将在义务教育文化课中渗透职教内容作为重点,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材中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国普通学校现行的各科教材,特别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小学的自然学科与生产实践有着广泛的联系,完全可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掌握一定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充分利用文化科学知识中的有利因素,加强教学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各科教学都要重视实践环节,加强观察、演示、实验、操作、练习和实习作业,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实验园地以及校外挂钩的工矿、企业、农科所进行参观、实验、测量、探求,使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和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判断力、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进行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严重地存在着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不能反映农业现代科技、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同职业需要很少联系,致使回乡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等方面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必要准备,难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反思和重构,在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拓展职业教育课程,使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相互整合。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中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没有多少价值的课程进行革命性清理。除了正常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应当有区别地重点开设农村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及劳动与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应根据本社区的地域特点及文化需要,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农村建设或经过培训后转入相应的行业服务。它可以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来开发,也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领域中去。

(三)实行“3+1”模式

过去,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的是“5+3”模式,即小学5年,初中3年,目前进行的“6+3”模式转换异常艰难,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习惯了小学5年的教学体系,不愿意让孩子多上一年小学,这种思维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教学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上看,小学6年过于松散,初中3年过于紧张,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共同感受,学制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实行“5+4”模式比较合适,即小学5年,初中4年。初中实行“3+1”模式,即初中三年文化课学习结束后,根据学生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进行一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初级技能。

(四)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自199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意见》以来,在总结绿色证书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即要求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除取得毕业证外还应取得职业技术培训合格证。具体做法是: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3+1”教育,即在三年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安排一年的绿色证书培训,学生就有了更为全面的学习和系统掌握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既奠定了学生升学基础,又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实践证明,根据本地实际,在农村普通初中阶段试行绿色证书教育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

渗透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渗透宣传,创造适宜的舆论氛围

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是一种新事物,牵涉到学生、家长、教师、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政府、学校和社会能否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因此,我们认为,要搞好这项改革,当务之急是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大造舆论,宣传义务教育中渗进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使社会各方面充分认识这项改革对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必须突破传统的“质量”标准,端正教育内部以及社会各界的教育质量观,破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把升学率和各文化学科考试分数当作检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的传统,树立全面发展的新观念。

(二)教材建设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最重要的问题是教材问题。教材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一是文化课中渗透职教知识点,要求教师将教材中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知识点挖掘、归纳、整理,在讲授文化课时有意识地贯穿其中;二是新增职教内容,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人力编写乡土教材;三是根据“3+1”模式,有选择地利用其他地区的教材。

(三)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普九”阶段渗透职教的关键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通过培训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职教意识,热悉职教政策,掌握职教动态,了解职教信息,以便尽快适应“渗透”教学;二是鼓励现有教师边教边学,自我提高,掌握相近专业知识,实现一专多能;三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做法,选送部分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培养职教专业教师;四是在社会其他部门选聘部分热爱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丰富、生产技能较高的专业人员来校任教。

(四)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技能训练,而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技能训练的提高。因此,重视实训设施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途径有:一是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要根据所设职教内容,筹措资金,购置专业设施,开设实习基地,使基地建设与师资、教材建设并举并重,满足教学需求;二是个别职教内容由于校内条件制约无法开展教学,可通过校外租借、与企业签订租用合同等,建立长期稳定关系,保证教学需要。

(五)职教内容的选择

职教内容的选择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未来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选择要渗透的职教内容。

参考文献:

[1]雷世平,姜群英.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2]赵北志.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进职业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1999,(6).

[3]赵秀玲.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素质障碍与提升措施[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郭锋.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J].教育与职业,2003,(17).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职财务会计 课程设计 教学模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应具备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还应具备从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传统的职业教育与真实的工作世界是相脱离的。针对这一弊端,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Rauner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

该理论提出后迅速被德国的学术界所认同,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导。从最初的在德国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在经营和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教育”试点实验,到21世纪初在德国广泛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都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这些实践模式中,教学内容不再按照传统方式构建课程,工作过程知识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成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进行了序列化,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真实的职业世界。同时,在实践中通过“职业调查”、“企业调查”、“学习岛”及“在工作中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尽早接触企业,了解其所学职业,在完成相应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毕业于德国不来梅大学,现任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的徐涵博士也介绍并发展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观点。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的特点

1.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传统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将个性作为专业任务的人力资源来培养;从组织和技术的改革中引出素质要求;技术和劳动预先即确定了,而素质要求是作为依赖性变量存在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则是:教育应使学生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这一角度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教育成为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的个性的前提条件,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既依赖于同时又独立于劳动和技术的关系。

2.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

3.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由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

(1)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专业劳动处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劳动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

(2)工作过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切入点

工作过程是指完整的工作进程:即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包括:人力、工作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和工作产品。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完成要求的工作成果,随之工作过程结束。

(3)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

它与反映的工作经验相适应,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工作过程知识不仅包括显现的指导行为的知识(如程序化知识),也包括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隐形工作过程知识。

(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改变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再是按照学科及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来建构,而是根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把教学内容归为四个学习范畴(入门和概念性知识、关联性知识、具体和功能性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学科系统化知识)。

(5)以职业工作任务为核心整合教学内容

理论学习内容与实践学习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课程开发由资格研究转向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

(1)传统的课程开发(资格研究)的局限性

传统的课程开发是把劳动科学中的工作活动分析简单地移植到了课程开发中的工作分析中,其局限性为:

①分析对象主要是按泰勒管理模式的工作岗位,因此强化了劳动分工原则,忽视了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

②缺乏将知识、技能、能力进行序列化的标准。

(2)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

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使研究隐含在实际的职业工作中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成为可能。与传统的资格研究方法相比,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的目标与分析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如图1所示。

其中,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即针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法,就是在“专家工人访谈会”基础之上,把工作任务放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和学习者的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分析的对象不是一个个单项能力。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步骤为:在分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认典型工作任务;全体与会人员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特征;综合所有专家工人访谈会结果,形成典型工作任务表;将典型的工作任务描述为一般化的职业要求。如图2所示。

5.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

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项目学习成为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学习形式。情境学习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的典型特征。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也为我国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我国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现有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仍沿袭非职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课程模式开发运用较为表面。

目前对高职课程模式的开发主要是在学科型课程基础上削减一些基础课程,增加一些实习内容,形成遗留有学科痕迹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理论课)+实践课程(实训课)”,而未在课程内涵上作进一步开发。

2.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理论课程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点教授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实践课程只是实验性模拟实习,主要练习编制记账凭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一般每门课程持续近一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之后集中一到三周之内完成,占用时间段较短,教学实施的结果偏重于理论教学;且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前后衔接和融合,不能使专业知识直接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材内容不生动

目前,教材将本来丰富多彩的实际经济业务简单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只会做虚拟的会计练习题,而对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不会或不敢大胆分析处理的状况,最终导致学生顶岗实训较难上手、就业适应性差。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模拟实习内容,实质上并未突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要达到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的,必须打破旧有的课程模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进行仿真模拟教学。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对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的启示

如何深化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要设计合适的课程方案,进而由课程设计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则为我们提出了很好的设计思路。

1.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总体方案――按工作岗位设置模块化课程,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分岗教学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按照会计实际工作岗位可设置如下教学模块:出纳模块、各种会计核算模块、简要报表分析模块、会计档案管理模块、综合模拟实习模块及综合实践模块,学校提档线较高的职业院校还可设置主管会计模块。

每个模块的教学,以实际经济业务案例作为教材,以实践操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根据具体操作的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同步传授给学生。

教学活动地点的安排要打破那种理论教学必须安排在一般教室、实验实训才安排在实训室的观点,整个课程即安排在模拟实习教室进行,内容讲授与操作练习同步进行。

2.各模块具体内容

(1)出纳模块的具体内容

出纳模块主要介绍出纳员工作的内容及其职责、权利;现金、银行存款及有关票据的管理制度;训练收款收据的开具;支票的签发及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的办理;印章的使用和管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与核对。

(2)各种会计核算模块则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方法

作为基本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往来结算核算、收入利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及其他业务等日常财务会计核算内容。在各教学模块中,主要讲授并练习各种日常业务的处理方法,如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各种明细账的设置、登记和结账方法、凭证的传递程序,介绍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在材料、往来结算、固定资产、成本(含工资)、收入利润、资本及其他业务核算中的应用。

如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考虑,还可以在这些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现有资源,设置备选模块,如按照房地产开发、饮食服务、旅游、广告、娱乐等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分别设置教学模块。

(3)会计档案管理模块

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会计档案的整理与保管方法以及相应手续的办理。如凭证、账簿的装订及封面等有关信息资料的填写以及磁盘介质存储会计资料的归档等。

(4)综合模拟实训模块

该模块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编制会计报表到撰写分析报告整个会计循环过程。

(5)综合实践模块

该模块指有计划地安排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专题讲座或专题讨论;邀请实务界专业人士与学生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写出报告或总结,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总之,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按实际工作岗位分岗设置教学模块。在这些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不再是按照传统的课程进行构建,财务会计工作过程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典型的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成为会计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真实的会计工作世界。同时,在实践中通过“在工作中学习”等方式,以期使学生尽早接触企业,了解会计工作,在完成相应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实现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技术教育,2008,(6).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5

摘要: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素养是实现学校教育社会价值、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小学低段是启蒙劳动意识、学习日常生活自理、养成劳动习惯、感知劳动乐趣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包括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的意义;通过数学活动,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通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也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智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渗透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准确分析以及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一些相关的劳动教育的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基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整理房间、烙饼问题、合理安排时间、测量等;另一方面,更要善于挖掘“隐性”劳动教育资源。通过研究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虽然并没有直接明确相关的劳动教育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却是能够很好地进行劳动教育,使其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的内容。合理地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相关“显性”和“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劳动教育,是每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担负的时代性教育任务。

一、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的意义

马克思对于“劳动创造人”的伟大论断指明了劳动对于人所以为人以及劳动对于人的发展的重大价值,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改版后本节内容的课题由原来的“捆小棒”更改为“古人计数”,并增加了“古人计数”的主题情境图。在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认识比10多1的数的时候,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学生一起读出11-20各数后,提出了如下问题:小朋友真了不起,会认、读这些数了。但是这些数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古人计数”说起。“古人计数”这一文化史的自然介入,让学生模仿古人用手指头来数羊,数到10后,手指头不够用了,由此思考:新计数单位是怎样产生的?不仅知道10的后面的数是11,体验到了“数(shù)源于数(shǔ)”,而且感受十进制的起源,渗透了数学文化。我们想,这传递的是一种观念的改变。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认识11-20各数这一知识的结果,而且要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基本数觉数数阶段实物计数手指计数符号计数”这一过程看出,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文明。人类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劳动创造,在艰辛的劳动过程中彰显了人类智慧。

二、通过数学活动,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适应社会是每一位学生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和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才能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不易,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产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中,教学目标首先是在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分类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其次是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初步体会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寻找事物共同属性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分类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为他们整理过自己的房间、整理过自己的书包等。但大多数学生在对物品分类时分得不完整,或不理解分类的标准,更有学生几乎没有感受过分类的作用,这就很难形成分类的意识,也就很难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这节课中,我们首先对比笑笑和淘气的房间图,体会到整理的必要性后,再观察笑笑房间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使学生得到整理房间的间接经验。再让小朋友动手操作,通过实物图整理自己的房间,在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整理的方法,积累分类活动的经验。对于低段的孩子,温馨的家庭充满着孩子做配对与分类游戏的机会。最后,我们在课堂中加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配对与分类的环节:1.让孩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的餐具。2.让小朋友把将要放入洗衣机清洗的衣物进行分类。3.书房的笔筒里可能有一大堆笔,不知道还能不能用,这时该怎么分?4.将零钱进行分类,或帮妈妈整理钱包。5.打开家里的工具箱认一认,再分类。“小劳动,大思考”,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我们适时地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将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内在的优良品质。将数学特殊的自由的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并取得成就,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肯定,在此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劳动创造美的一种体现。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欣赏与设计”一课,要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通过欣赏漂亮的图案来分析基本图形,使学生能用这些基本图形设计出漂亮的图案,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们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衣服图案及淘气家装修的各种漂亮的墙砖、地砖、地毯、窗帘等图案来引入教学。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然后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这些图案里有我们学习过的基本图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这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情境,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学习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欣赏各民族服饰的图案及各种刺绣、蜡染等,体会这些带给我们的震撼,让学生充分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的优良品格。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案的特征时,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添加辅助线明晰基本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基础上去表现美、创造美。最后,“小小设计师”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进入了角色。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创作出了许多独特的图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欲与表现欲。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在图案中独立地挑出所学的基本图形,再根据所学的基本图形去设计美丽的图案,发展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平移、旋转、对称现象。总之,从引入教学开始分析所学的基本图形,到学生设计漂亮的图案和分析基本图形,始终没有离开“认识图形”这一条主线。同时,学生在观察、分析、设计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感受劳动创造的美。

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发展学生的数学智慧

智慧的数学不应该只是一个由讲解到接受、再到熟练的程序性学习过程,启迪智慧需要紧密伴随积极的数学思考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数学教学应渗透劳动教育,努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鼓励学生通过交流,丰富数学思考,开启数学智慧。“重复的奥妙”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的一课,本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简单的“重复”规律,这节课也是教材第一次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理解周期现象。在这节课中,为了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们从学生身边实际情境出发,首先设计了“美化校园”这一劳动情境:为了进一步美化我们的校园,后勤老师准备用彩旗装饰我们的校园,这串彩旗是由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旗子组成的,你们看,第一面是什么颜色?第二面呢?猜猜第六面呢?情境图中丰富的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体会劳动创造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规律。在用多种方式表示规律、创作规律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集体创造和表演的过程中,充分与他人交流,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第三个环节,让学生思考:照这样的规律,第39面应该挂什么颜色呢?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有的学生选择画图找到答案,而有的学生发现画图很慢,特别是当数量比较大时,于是联系到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4面为一组,39里面有9组,还剩3面,那么第3面就是蓝色了。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当总数比较多的时候,用除法比较方便。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与智慧密不可分,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时,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长了数学智慧。从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劳动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劳动帮助了人类认识世界。数学教师要合理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改变过去劳动教育仅仅依靠劳动课的思维观念,真正将劳动教育融人日常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一、让劳动教育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

“童乐园”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进入农村小学的“主流课程”。我校总结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五落实”保障机制:课时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考核落实和制度落实,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

二、认真研制劳动实践教育目标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两个维度,制订了劳动综合实践课教学目标。

(一)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定童乐园劳动实践教育的梯度目标,确保劳动实践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总目标是:

1.通过“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学习,了解和实践劳动有关的一些知识。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

2.通过各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并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

3.能根据自己在劳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一个小课题研究,并尝试撰写研究小论文。

4.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沟通能力。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应用广泛,它与其他学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分段目标:

低段目标:1.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2.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生活与社会中的简单的常识性知识。3.培B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积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增强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4.通过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适合每一门学科。

中段目标:1.培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教给学生一些设计及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及制作的能力。2.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正义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4.在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的基础上又加入英语、科学两样,学生要按要求完成每门课所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定目标。

高段目标:1.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知识,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苦与乐。2.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能写研究方案,初步学会写研究报告。3.总目标4(内容详见上文)。4.通过前面的两个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入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

(二)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分学科制订了与学科特点相融合的“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融入语文学科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语文学习对劳动实践活动产生兴趣。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养成记观察日记的习惯。3.通过课题小研究,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应用资料的能力,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4.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分段教学目标略)

融入数学学科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认识园地的形状大小、计算园地周长、面积。2.利用园地现有材料绘制条形、折线统计图。分析园地的产量、盈亏等情况。3.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物买卖,并自己编制相关的数学应用题。4.能借用学生对园地的热爱,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园地这一具体形象的物体,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数学内容,感受成功学习的快乐。5.让学生知道生活当中处处是数学。

三、编制实施《“童乐园”小农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编制是必需的,我们决定编写《童乐园小农艺》校本课程,目的首先是为了使“童乐园”劳动实践教育能够更加系列化,确保持续开展下去,并不断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是为了切实减轻老师指导劳动实践教育的难度,让老师们能快乐地指导这门课程,最后,也是为了促进全体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在了解、熟悉这门课程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独创。因此,课题组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及时把研究成果整理出来,让更多的老师参考,从容吸引更多的老师加入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队伍中来。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7

乐清市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研究

摘要:浙江省乐清市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在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两年来,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不断地探索,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本文阐述了针对当前乐清市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招生、课程设置、在职和职后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乐清市;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设置本文中所提到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指由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根据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户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结业)生,根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半年到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水平,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基本适应从业需要。

“十一五”期间,温州经济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设实力温州、和谐温州、活力温州,实现温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农村预备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乐清市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又是温州经济模式的发源地,在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两年来,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为其特殊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因素,在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与研究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温州地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分析

培训政策到位政府落实补助政策,属于欠发达乡镇参加培训的学生,全部减免其学杂费、代管费、住宿费(共计4000元左右);非欠发达乡镇参加培训的学生,学校(基地)减免其学杂费、代管费、住宿费的50%。特别困难的学生(主要指低保线以下收入家庭和因天灾人祸致贫家庭的学生),每年给予1000元的生活困难补贴。以上减免和补助的资金由乐清市财政负担。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预备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提供场地、设施条件,提供资金投入。

培训措施落实乐清市教育局职教科根据全市初、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学情况,将培训计划下达到相关培训基地(学校)。同时,对培训基地学校,市政府将给予办学补助资金用于办学条件改善、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由市教育局负责牵头,市劳动保障局、经贸委、农办、各行业协会和相关培训基地(学校)共同参与,认真搞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工作。根据初、高中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需求,区别设置课程时间和课程内容、选用相应教材,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社会因素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招生的影响某校开设的数控技术、服装制作等6个专业300个免费学习名额,结果只吸引了全市11个镇(街道)70名应往届学生前来报名。在教育部门所做的调查统计中,农村初中毕业生即使落榜,因其年龄相对较小,家长大多希望孩子继续读书;而高中毕业生不少人或者选择复读,或者选择一些民办类的专修自考学校就读。另外,近年来教育高升学率使落榜毕业生总人数下降,农村户籍的随之减少。而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陌生感也让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在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在校学员的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这样的信息:相当一部分学员对培训后就业有自己的想法,或有自己创业开店的想法(主要是模具专业),或希望找到初级管理岗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定位对课程设置的影响(1)课程目标设置偏离实际,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终结教育,毕业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基础,没有突出专业培训的特点。(2)课程结构不合理,采用了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训练面过窄,没有特色,制约了专业技能培训。(3)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能及时调整方向,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缺乏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4)课程实施中时间安排不利于学生掌握技能,一些学校实行集中学习理论课,然后集中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两者之间脱节,技能训练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师资队伍与教学问题在担任培训的专任教师中,初级有132人,占41.6%;专业工种情况更是薄弱,教师中初级工或无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37人,占43%;而无“双证”(指职业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证和专业技能证)的教师188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60%。外聘高技能或专家型人才43人,只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13%。根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培训教学必须是学、训一体化进行,所以,培训需要基地支撑。我市职校有限的基地设备资源满足不了培训的需求,所以,实训教学这一环节得不到具体落实。

农 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的出路问题通过两年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来看,学员培训结束后在社会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大部分学员不能达到预期期望。这使我们对实践中改进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提高其绩效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想法。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111”实践研究

(一)打“创业牌”解决招生困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和谐之基。然而,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温州地区很多企业纷纷裁员或破产关闭,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新生劳动力快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镇,被征地农民亟待就业。这些都让温州地区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面对如此形势,鼓励和支持个人自主创业逐步成为政府促进就业的一条主干道。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招生要针对市场需求明确定位——从做小老板定位打招生牌:在社会层面,温州模式的个体经济深入人心;在心理层面,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想创业当小老板;在技术层面,乐清虹桥电子、模具市场、柳市低压电器市场非常成熟,其产业下游有很大的创业空间;在经济层面,温州地区民间资金充足。所以,在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定位上应充分考虑从创业角度进行课程定位和招生,实践效果良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自主创业越来越获得社会的认同,一些人自主创业,在解决创业者个人就业的同时还带动和促进了更多人的就业。在现阶段劳动力供求矛盾严峻的情况下,自主创业不仅成为个人实现就业、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也开始成为政府倡导和支持的就业途径之一。

(二)从“借鸡下蛋”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调置

职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自主调整专业设置,促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实现教育培训与就业的紧密对接。

引入企业内训课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规定的学习时间是:初中后学生为一年半,高中后学生为一年。其中在校学习时间是:先进制造业专业为一年,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专业仅半年,期间学生还要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如此紧迫的培训时间对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不仅要满足学员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还要使学员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我们在雁荡山旅游学校营销专业进行了实验。该校与广州“娇兰”化妆品有限公司合作,第一批在农村预备劳动力中招收两个班共100名学员,通过与“娇兰”公司人力资源部沟通,将其成熟的企业内训课程成功引入,学生感到在实训时能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培训了学校的专业教师。

整合衔接基础专业课直接引入企业内训课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在校学员不同于在岗工作,没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二是企业内训课程有其单独的体系,不能与学校的专业基础课很好地相衔接;三是引入后基础课时不够。所以,我们根据学情实际进行基础课程量的调整,同时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例如,礼节礼貌课、公关课、职业道德课等整合成服务接待基础课;服务心理学、服务形体训练融入实训课中。这样,在规定的教学计划时间内完成了校内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企业内训课程的对接,实现了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调置的“借鸡下蛋”。

(三)以“准双元制”提升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定位

从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培训周期看,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对于学员从就业走向创业的定位来说,可能有所不足。从学员需求出发,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来。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在岗继续培训(“准双元制”)我们在虹桥职业技术学校了解到,虹桥是温州地区乃至全国有名的模具基地,以合兴集团为龙头的模具行业集团具有跨区域的技术和产销优势,其产业下游更是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和个体模具商活跃在市场,所以,虹桥职业学校的模具专业举办得十分红火。很多学员通过一年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学习,进入亲戚、朋友开设的模具企业或是自己开了小模具店后,发现在工作中还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经常回学校接受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成为他们的首选,学校应学员的需求,专门开办了夜校班,使已毕业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在岗继续培训。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学校还要开办模具培训提高班,让学员一边创业、一边学习,解决创业学员的需求。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转入全日制学习饭店服务行业初、中级管理人员的需求在温州地区非常突出,酒店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使初、中级管理人员成了“香饽饽”,所以在雁荡山旅游学校出现了接受一年制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饭店服务专业学员工作一年后重回学校、要求转入全日制学习的现象。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研究反思及展望

(一)在把握定位上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职业学校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重要环节,二者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始终根据本地区农业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使劳动力转移由“简单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使就业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使培训定位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对预备劳动力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职业培训与创业培训,使农村预备劳动力学有所用、用有所获,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要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公司(引入企业内训课程)学校”、基于示范基地“双元制”等新型办学模式,各培训基地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风向标”,紧紧扣住温州经济发展需要,为市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办成适应市场规律、有利于学员就业创业的培训超市。

(三)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

专业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要开展以专业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要适当提高专业教师的生活待遇,吸引和鼓励企业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职校的专兼职教师。要从思想上、政策上、待遇上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出台有力的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重普高、轻职高,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改变技能人才地位低、待遇低的现状。

总之,我们要通过政策导向和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陈君贤.校企合作在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8).

2陈春勉.温州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分析及发展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3).

3郑光相.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

4胡良喜.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服务当地经济j.新农村,,(6).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8

一、 北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的转型及其成果介绍

北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是2001年由国家返还专项公益金扶持建设的第一批校外活动场所,2003年6月动工建设,投资总额为1250万元。2005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是广西同类项目中第一个建成并开放使用的校外活动场所。该场所成立初期,主要开展综合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训练内容有:生存能力训练、军事技能训练、团队精神训练和意志品格训练等等,这些也是我国校外教育传统的培训项目,介于目前的学校相对封闭式的教育,学生参与较少,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初中、高中学生的实践育人工作,从2007年4月开始,北海市教育局制订并批准实施了《北海市市直学校高中新生军训工作方案》和《北海市初中学生劳动技术课实施方案》。按照该方案的规定,学生军事训练和劳动技术课作为必修课被列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并由北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全面负责承办。具体来说,北海市直高中、初中的新生必须到中心进行为期7天和5天封闭式的军事训练,而市直初中生每学年必须到中心进行为期两天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我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基本上以开设特长班、补课和开展文体活动为主体。北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承担学生军训和劳技课的做法,一改以往校外教育机构的传统运作模式,其做法和转型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事实上,在北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展的军训和劳技课都因其新颖的运作方式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军训为例,以往北海市各校的新生军训都是在各校各自进行的,学生的吃住都在家里,军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改到北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开展的封闭式的军事训练,则完全参照了部队管理的模式,实行全宿全膳制度,这对众多独生子女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开展封闭式军事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经调查回访,98%的家长支持这一做法!

至于劳动与技术课程,北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先后开设了手工制作、陶艺制作、体能训练、农业实践、烹饪实践、模型拼装、四驱车模型拼装与操控、线控塔式起重机模型操控等具有较高趣味性、实践性和科技含量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开设,填补了以往学校劳技课存在的空白,深受学生的欢迎,经发放调查问卷和现场咨询,学生的满意率达96%。

在开展军训和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同时,北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尝试有:一是与北海军分区在我中心建立了北海市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基地。二是与广西社科联、北海社科联建立了北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三是与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建立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基地。还与相关单位先后建立了国防教育、社会科学发展、海洋知识、海洋文化、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展览室。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实践平台,既丰富了学生的活动,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二、 北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开展校外教育活动面临的困难及其思考

尽管北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在开展校外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结合实践,笔者认为,依然在以下方面存在改进的必要。

第一,还需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接纳学生的覆盖面。北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把学生军训和劳技课作为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是,由于我中心的接纳容量有限,目前,只有一幢可容纳650人的宿舍楼,只有一间可供400人同时就餐的小食堂。由于基础性的条件有限,按满负荷运作,目前只限于接纳市直学校初中、高中近2.7万名学生,而全市在校中小学生和在校高中、初中学生分别为28.2万人和10.3万人,接纳比例分别是9.6%和26.2%,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9

【关键词】 初中劳技课;实然现状;第二课堂;生活教育路径

1 实然现状:不容乐观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虽然,素质教育已越来越被人重视并接受,但在我们的学生身上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劳动最光荣”——这是一个多么朴实的道理,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要深入到每个学生心里并不容易。

2 应然路径:开辟第二课堂,让劳技教育成为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创办的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是其实践生活教育思想的试验基地,今天我们仍要从中汲取丰厚的实践营养、思想营养。陶行知人为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劳技教育来源于生活、贯穿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升华于生活,其本质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教育。我们因此不能把它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融合起来,如同盐溶之于水。

要提高初中劳技课的课堂实效,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以立足课堂,着眼于课外,立足于教学,着眼于生活,达成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之目的。

2.1 创建劳动基地——因地制宜,走进各类劳动生活

劳技课的教学,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时肯定是不够的,课堂中的许多活动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许多活动不可能在课堂内得以完成,如果就此打住,教学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必须十分重视课后的有效延伸,切实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

(1)创建校内劳技教学基地,如开辟劳动工具展示厅、劳技材料加工室、农作物种子标本柜、动植物种养殖劳动基地等。我们不能简单地教学生按每节劳技课教学内容的操作步骤完成就了事,我们要允许学生去创新,自己设计或小组设计并完成制作。

(2)创建校外劳动教学基地,通过基地教学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爱科学的创作志向,增强学生的劳动责任和竞争意识,树立劳动致富、科学致富的远大理想。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就是拓展学生的劳技教育空间。

我们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相关人员的联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创设劳技第二课堂,利用特色体验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样,学生不仅是学习人,更是各种类型的生活人。

①学做小工人“千秋共创教育设备厂”是专业教育器材工厂,我校2008年建校时的绝大部分桌椅、板凳、实验室报告厅装修都是这家工厂承建,是我校少先队学工基地。我们组织开展了“做一天小工人,学科学新技术”的活动。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各自到联系好的车间去见习,在这些工人师傅的指点下,孩子们知道了哪些是凿子、斧头、刨子等传统木工工具,哪些是现代的电动设备,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同学们觉得收获特别多,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弥补了校内劳技室规模品类较少的缺陷。

②学做小卫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自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突出。几乎全市所有的河道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南京这座滨江城市,环境的恢复活力较强尚且如此,其它城市可想而知。在南京已很少看到蓝天白云,每年市政府定下的空气质量目标都难以完成。

③学做小农民

我们组织学生们来到八挂洲蔬菜基地和江心洲果品基地,参观了芦蒿生产基地、葡萄生产基地以及葡萄制品加工厂的加工车间,听了管理员的介绍,学生们打开眼界。

④学做养殖家

学生们参观了江宁区的虾塘、蟹塘,又来到鱼塘边参加实践劳动——喂鱼。在这里学生们第一次了解到不同的鱼需要喂食不同的饲料,最基本的如黑鱼需喂切碎的小鱼,鲫鱼需要喂猪粪为主的饲料,草鱼喜欢吃草和复合饲料——还了解到每只塘几亩地,大小池塘有区别,鱼群数量大小也有不同,要是饲料太多了水会变质发臭,太少了鱼儿吃不饱,所以喂时需要先大致计算。同时,同一只塘内往往有不同的鱼群,饲料怎样投入也有讲究。这一些,不仅学生们打开眼界,就连老师也是大 长见识。

2.2 融入各类活动——多方结合,营造劳动教学的生活氛围

要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还必须联合校内各类生活活动,多管齐下,才能达成预期目标。

①劳技教学与班队活动联姻

在劳技课教学时,特别是在劳动实践中,应时刻注意把劳技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要求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把每次劳动的情况、掌握劳动技术的程度记录下来,纳入总体考核分数。

②劳技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

劳技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劳动基础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运用,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充分体现劳技课的教育意义,根据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从教材中选择一种生产技术,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例如将劳技课的学习与重阳节的敬老院服务活动、绿色学校创建中的打扫农贸市场、小制作义卖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

③劳技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校园是师生长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劳技教育实践的天然场所。在劳技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劳技课,必须从身边做起”。美化、香化校园,创造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如利用所学的种植知识,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种树,绿化校园。

④劳技教学与家长学校活动衔接

为了密切家校关系,共同教育学生,许多学校办起了家长学校。我觉得,这是提高家长对劳技教育认识,改变对农业片面看法,重视对子女劳动教育的大好舞台。为此,作为劳技教师,应该积极与政教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开课的机会,通过讲座、发放资料、观看录像、作品展览、学生谈体会等多种形式,对家长实施影响,努力活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为学生的劳技素养的养成提供坚强的后盾。

⑤劳技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互补

劳动技术课教学要注意把劳动技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语文、数学、科技等学科。寻找渗透点,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劳动中去,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10

中原油田教育培训中心史宗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大纲》(试用)指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自身服务劳动 、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 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把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 习惯作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足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习惯问题的重视。众所周知,习惯是在长时间里 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它对于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 先生曾指出:“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叶圣陶序跋集》第307页)魏书生认 为,“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就像冲破种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论人生 》第24页)。英国教育家洛克则把习惯当做培植人生幸福的根基,他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 养儿童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幸福也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教育漫话》第32页)因而,我们必 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这 就明确规定了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首先是“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肯定应该是一个 劳动者,不进行劳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不可思议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 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因为认真严肃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教育应当培养对 劳动的习惯和爱好,他应当使人能在生活中为自己找到劳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所以,我们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人生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 奠基作用。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如果形成了不良习惯,要想改过来则谈何容易,会 让人一辈子吃亏。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可谓是用蜜水泡大的,家庭生活条件的日益优越,工作现代化程度的不 断提高,反而易使他们的劳动意识变得淡薄。石油,这个本来靠艰苦创业起家的行业也未能例外。特别是现在 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特殊的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倍受宠爱,简直爬上了“贵族 ”地位。如果不从小学阶段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是对他们本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 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把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列为教学目的之 一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然而对于其形成却并非易事。根据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定及教材对教学 内容的安排,从经一事长一智的角度考虑,通过小学一节节的劳动课教学,是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 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的,而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却 不然,它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有计划的艰苦严格的历练,而无法通过一、两节劳动课,几次活动或一时一事如 愿以偿。所以,我们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要以知难而进的精神,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当做一项重要 的课题下苦功夫抓好。

一、全面理解大纲教学目的中各要素间的关系

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必须达到的教学目的包括多项,其中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的 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学生一旦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劳 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备了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就会更有利于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而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就必然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 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对大纲教学目的中规定的各项内容,要辩证统一地看待,不可把 它们彼此割裂开来。但是小学生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有了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 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并不等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所以在落实教学目的中使小学生初步学会一 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等内容时,决不可以偏概全,就轻避重,使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流于形式。

二、系统把握、使用教材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 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我们中原油田所用的小学劳动课本是由河南省教委 教研室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编写的。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 劳动等内容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了各册课本中,把课本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分别 构成了上述四项内容的教育和实践的序列。因而,按此教材教学是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培养的。问题在 于小学劳动课教学一般是一学期使用一册课本,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孤零零地教好一册册 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那么,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链条。因此,教师在使用小 学劳动教材时,要注意瞻前顾后,系统地整体地驾驭教材,发挥教材所具有的训练序列优势,使小学生良好劳 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渐近性。

三、认真搞好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成之于长期的经常不断的劳动实践的磨 练和积淀,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 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 ”因此,我们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必须重视搞好劳动实践。小学劳动课教师在劳动课教学中,要注 意讲明每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以增强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兴趣和自觉性。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劳动实 践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本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尝到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 受,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要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艺术,克服种种困 难,为进行劳动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必须坚决杜绝像进行语文教学那样只让学生读课文、背课文的现象,切实 组织指导小学生搞好劳动实践。

四、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有利 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做到课内课外 相结合。要在课外组织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 学小实验等。”应注意“加强与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联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商店、农村参 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些劳动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实践,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操作技术”。总之,通过 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潜力很大,一要做到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计划性 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与其他的活动,如班级大扫除,少先队组织的参观调查活动等结合起来,收到 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完善劳动课考核办法

劳动课考核是把握劳动课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客观依据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 作用。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劳动课要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是 学生的劳动态度、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劳动成果的质量等方面。劳动表现应写进操作评语,劳 动课成绩应记入学生成绩册。”这些办法对考核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及热爱 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诸内容应该说是可行的,但是,却难以把握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因此 ,为了全面落实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我们探索考核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养成情况的办 法。例如关于小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习惯,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低年级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铺床 、叠被等,这些内容在本年级段当然应该考核。对于小学中年级,大纲规定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洗餐具、茶 具等。在中年级劳动考核中,除了对洗餐具、茶具等进行考核外,对低年级学过的铺床、叠被等也仍应予以考 核,以防止出现小学生学一样做一样,做过了就拉倒,到头来只做最后学的那一样的被动局面,从而促使小学 生把有关的家务劳动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考核人而言,可以因内容 不同而异。如考核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就应该向学生家长负责。届时劳动课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家务劳 动考核表交学生家长填写,表中宜列上学生所学过的全部家务劳动内容,如铺床、叠被等,每项内容下再分几 种情况,如依次分为“经常”、“比较经常”、“偶尔”、“无”等几类,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家务劳动表现在 表中打“√”。这样,劳动课教师就可以大致了解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当前有些小学生在学校劳动表 现很积极,如扫地、拖地等不怕脏、不怕累,虽然是同样的活而在家里却视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事, 自己绝对不肯干。因此,让家庭甚至社会参与一定的劳动课内容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11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保安全、强素质、提质量、出特色”的工作目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中精力抓管理,上下一致抓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九年义务教育

1.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以上,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初中三年保留率达95%以上;视力、听力和智力三类残疾人口入学率均达80%以上;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100%。

2.构建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中小学在校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完善帮扶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70%以上的农村中学、90%以上的农村小学建有学生劳动实践场所。

3.科学、合理编制学校经费预算。在保证学校正常安全运转的前提下,安排公用经费总额不低于40%的资金用于学校发展;校园方责任险达100%;教师平安保险不低于90%。

4.中考成绩进入全市前三名,高考成绩较上年前移。

(二)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高中段教育。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普通高中招生和职业高中(中专)招生计划,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力争达到70%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启动县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普通高校本科上线率、重点线上线率比上年有所提高,大专以上录取人数占考生总数97%以上。

(三)幼儿教育

年内新增2-3所乡镇中心示范幼儿园,3-5周岁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一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四)办学条件改善

加快农村标准化学校创建进程,争取言爱基金学校建设项目,加快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基本完成永阳中学、万福中学、官田中学改造,全年新建改建校舍3万平方米,完成县立中学塑胶跑道建设,完成县立中学、县二中通用技术实验室装备。实施校安工程,消灭d级危房2.18万平方米。积极打造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花园式”学校。全面完成普九债务化解任务。

(五)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全年培训中小学教师2100人,其中培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800人;评选一批优秀教师和校长;在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基本达标的基础上,各阶段教师学历提高不少于5%。

(六)积极落实民生工程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教科书费。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改进高中、初中贫困生救助方法。督促乡镇政府建立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不发生学校责任事故,群体越级上访事件为零;落实教育民生工程,争取在全市排位前三名。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加大安保维稳工作力度,确保教育和谐稳定

1.积极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对出现严重校园责任治安问题的,在评优时实行“一票否决”,并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进行处理。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管理,有计划开展防灾防火安全疏散演练,增强师生自救能力,学生宿舍每层配备灭火器;完善照明设施,加强学生养成教育,高层建筑实行划区域下楼,重要时段安排教师在楼口值班,杜绝学生踩踏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购物渠道的监督管理,教育学生不买地摊零食,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加强学校门卫人员值班管理,严格实行进出校门登记询问制度,中心小学要督促辖区内学校校门关锁的安全,有条件的学校在校门口要安装电子眼。

2.坚持开展预防甲型流感和季节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完善预防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抓好“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有计划落实甲流疫苗接种工作,采取措施,确保师生安全。

3.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发挥教育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提供教育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做好来信来访的接待受理工作,快捷化解矛盾,维护教育系统稳定;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塑造教育系统的新形象。

4.坚持不懈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规范校建管理秩序,做到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

(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进一步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举行中小学生读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开展中小学生《三字经》《弟子规》齐诵比赛,通过书香校园的建设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2.继续推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全县性“有效教学”课堂教学大比武和教研、评估活动,组织开展第一批“有效教学”试点学校的考评工作,指导第二批试点学校的申报;分片召开有效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抓好义教阶段第二轮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深化工作,促进课改健康发展。

3.健康有序,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一是严格执行《关于提高我县高中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注重抓好过程实施,抓实抓细教学常规。二是抓好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评估,完善《吉安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评估方案》,加强过程管理,奖优罚劣,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召开高中课改阶段性总结会,通过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进高中课改健康发展。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人才市场及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骨干专业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继续加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切实转变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努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启动县职业学校(职教中心)项目建设工程。继续抓好“初中后”、“高中后”职业技能培训。   1  

教育局2011年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计划

2010年财政监督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2011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

2011年城市管理工作计划

测绘工作计划

2011年人民检察院工作计划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返回 栏目列表】

5.进一步加强民办幼儿园的规范管理。严格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新申请办园的民办幼儿园进行审批。根据《吉安县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评估细则》,以评促改,规范办园行为,努力提升幼教水平,帮扶一批乡镇民办示范幼儿园,带动民办幼儿园规范发展。

6.实施“教学质量建设年”活动。重点抓好高考复习迎考、高中竞赛选拔和全县统考工作,以抓兴趣小组为突破口,抓好尖子生的培养,提高优生面。一是加强高考、中考的复习迎考指导工作,适时召开高考复习迎考动员大会和高考复习迎考研讨会,了解考试信息,把握考试方向,观摩研讨,交流经验。二是开展考试评价研究质量分析工作。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的探索,努力使学生评价与中考、高考招生改革接轨;做好高考和中考考试质量分析工作,通过全面分析,提出切实的改进意见,有针对性指导学校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制定有效教学课堂常规管理标准,重新设计备课录和听课本。三是抓好常规教学的跟踪问效,举行教学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和说教材竞赛,重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积极组织高中学科竞赛,并抓好“名师大讲堂”和学生研究性学习。四是抓好周三活动课教学,推动兴趣小组开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发展学生特长。加强对兴趣小组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终端评价,大力开展兴趣小组的竞赛评比和成果展,依据成绩大小发放教师兴趣小组补贴。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优势,定期举办适应青少年成长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校内外勤工俭学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管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保障。五是继续抓好科研课题过程管理和成果推广。召开优秀科研课题介绍推广会。加强对全县中标课题的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六是继续深入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力争在大课间活动中有所创新。举行全县小学生、高中生第三套广播体操比赛和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以进一步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师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7.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班级图书角,推进小学图书进班阅读活动;加快中学实验室建设步伐,资助县立中学、县二中信息化建设;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开展应用设备资源说课、上课比赛活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特技教师”、优秀网管员评选活动,树立一批管理规范,应用效果好的先进典型;积极构建网上教研体系和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互补和优质资源共享,认真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

8.抓好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考考场建设,优化组考工作,进一步规范考试秩序,纯考风,严考纪,促质量;扎实做好中职宣传工作,创新措施,规范招生秩序,坚决打击违规招生行为,维护考生切身利益,保持中职招生在全市的领先地位。

9.完善评估机制。认真做好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乡镇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做好学校“阳光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力争取得好成绩。

(三)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增强教育改革和发展活力

1.科学合理补充教师,在配备教师时,注重向缺编学校、薄弱学校倾斜,使教师学科结构日趋合理。

2.继续实施教师能力提高工程。抓住与南昌等地结对帮扶的契机,分期分批选派部分优秀校长、教师赴南昌、上海等地跟班学习和培训,学教育理论、学教育方法、学教育技术;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考评和培养,充分发挥其带头和引领作用;继续抓好“百课竞赛”,开展课堂教学大练兵,坚持人人参与、层层推选的原则,扩大高中各学科教师的决赛面;认真抓好“送课下乡”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定期举办自制教具比赛、优质课比赛和示范课展示等活动;继续实施教师阅读工程,为教师学习提供精品书目,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实行高中、初中教师分别进行高考、中考题检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抓好新教师培训工作;认真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评选事项,切实做好初评、总评和表彰奖励,积极营造爱岗敬业、比学赶帮超、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3.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施职称聘任竞争上岗。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培训,按政策要求做好职称评聘工作,对中心小学教师与村小教师的职称聘任考核有所区分;科学制定和落实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的补贴要逐渐拉开差距,促进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逐步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竞争淘汰机制;启动县城高中人事制度改革,试行高、中级教师差额聘任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加强对学校班子考核,从学校工作实际出发,考核采取从实从细、有效、全面的原则,注重品行、责任心、吃苦精神、组织、管理、教学、协调、工作方法等考核,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尽其才,用人所长。

4.继续抓好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继续推广完善以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启发式教学、“单元章节过关”和试卷分析“要题开讲法”等校本研修模式。指导教师认真写好教后反思或案例分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继续加强校本研修的过程管理和终端评价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校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年终评出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优秀教研组,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

教育局2011年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计划

2010年财政监督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2011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

2011年城市管理工作计划

测绘工作计划

2011年人民检察院工作计划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返回 栏目列表】

5.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依法执教意识,严格考评。按照《吉安县教师综合考评办法》,抓好教师的学年度考核和职称年度考核,作为评优、晋职、调动、提拔等依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组织开展师德活动月教育活动,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加强优秀教师典型事迹的整理和宣传工作,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激励作用,树立教育良好社会形象。

(四)创新教育管理,形成教育发展特色

2011年我局按照教育工作新思路,面对新的发展目标,措施得力,管理创新,把着力点放到提高教育质量、增添发展活力上来。

一是完善教师读书阅览工程。创新学习方式,有效抓好教育新理念的学习和灌输,抓好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重点抓好校长教育理念更新,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毫不动摇推进有效教学。让校长主动带头学习,带头课改,把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始终作为工作追求目标。

二是推进评价制度的创新。认真落实《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评估办法》、《关于提高我县高中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吉安县绩效工作发放管理细则》等有关文件,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进行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变终端评价为过程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中的作用。进一步健全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制度,优化民主理校的功能,实施素质教育,优化了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品位。

三是深化教师队伍的管理。坚持把师资建设作为教育基础工程来抓,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奖励制度和流动体制,围绕《吉安县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促进教师个个有压力,人人有动力,让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自觉的行动,逐步出成果、见成效、显亮点。

四是创新技术手段。继续发挥优势,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中小学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和学校网站的建设,把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五是继续开展创特色学校、特色项目活动。强化特色立校的理念,鼓励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努力形成因地制宜的学校发展模式,实行一校一特。继续开展民间灯彩进校园活动,加大宣传,总结推广,形成我县特色。

  3  

教育局2011年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计划

2010年财政监督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2011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

2011年城市管理工作计划

测绘工作计划

2011年人民检察院工作计划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初中劳动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12

关键词:中学;劳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学创设劳技学科,有助于提升青少年身心和文化素质,并且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综合素质人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劳技教育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与劳技教师的素质密不可分。但是相关资料表明:中学劳技教师师资力量短缺,以至于劳技教育专业水平堪忧。因此,对劳技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建设,相关部门应加以重视。

一、劳技教学概述

劳技教学将技术教学与艺术相互结合,学生通过对劳技学科的学习,不仅能系统总结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并且还能拓宽视野,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且也能为我国培养具备良好素质的人才。

中学劳技学科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与其他必修课程相比,其在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师资配备、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基础教育中,劳技教育是一项素质教育,并且具有综合性质,同时也承载了时代所赋予的创新精神培养任务。由于多数中学劳技教师同时兼任科普、科技等工作,如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环保等竞赛辅导和课外兴趣小组工作,因此,劳技教师专业水平影响劳技教育的质量。提升劳技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不仅是为了社会进步,更是时展的要求。

二、中学劳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组织联片教研

校本教研是一项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支柱、保障。但是劳技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面临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因为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开展校本教研具备一定难度。但是劳技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些许差别,具体体现在:科任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劳技教师两者都不能胜任。因此劳技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闭门造车”的问题,从而影响劳技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借鉴相关教育经验,组织劳技教育校本教研联动写作片,从而促进劳技教师专业成长,使劳技教育质量取得良好的发展,为劳技教师创建了一种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2.增强业务培训

劳技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学劳技教育专业性较强,并且设计面也很广,但是师范院校并没有劳技专业,大部分教师所学专业都与劳技专业不符,改行任教,教育教学水平相对偏低。因此,学校要综合考评,应将劳技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制订具体制度,有效建设劳技师资队伍,将劳技教师专业培训作为重点,落实劳技教师薪资待遇,从而吸引优秀教师,使其加入劳技教师队伍。

3.开展课题研究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课题研究需要教师花费些许经历和时间来查阅和论证文献资料,并且按照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从而对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实践,并且对课题展开研究。教师应通过实践,拓展自身知识领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例如:我校申报校级课题“中学劳技学科会记电算化实践研究”,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收集一些关于中学劳技教育方面的资料,从而全面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发展前景,并且通过调查,明确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得越深入,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也就越增多。因为将培养学生劳技兴趣与课题研究两者之间相结合,课题研究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4.展示公开课

目前,优质课公开展示活动是各项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教师教学能力展示平台中最典型、最常见。一堂有准备的公开课,可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为推进新课程实施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教师对公开课进行精心准备的过程,是教师反思自身日常教育教学行为、领悟教育理念的过程,并且也是教师教学水平日益增进的过程。公开课是教师反思的对象,并且也是同行之间争议和探讨的领域,以此促进课程改革,促进劳技教师专业成长取得实质性效果。

例如:开展“个人理财与财务知识”公开课,将培养学生自主理财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通过网络分析理财在线手册,不仅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还能从中学习具有使用价值的理财知识,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列举目前社会中较为流行的投资理财行为,如、炒股等。根据对学生询问、观察了解学生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模拟家庭理财规划、生活中的理财常识、投资理财方法等,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总之,劳技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因此应加强劳技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持续提升劳技教师教学水平,使中学劳技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与丰富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