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时间:2023-07-10 17:33:40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1

商品化时代的到来使现代产品免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工业产品设计中除保证其基本质量外,更应从外观包装方面着手,确保产品包装设计能够达到吸引消f者眼球、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标。而工业包装实际设计中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融入,如雕塑艺术等,其在彰显工业产品个性特征的同时,可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升工业包襄的吸引力。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相关概述、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以及雕塑艺术运用于工业包装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

雕塑艺术;工业包装设计;运用;注意事项

引言

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体现,现代包装设计融入较多传统文化元素,在表现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进行精神文化的传递。以当前工业包装设计为例,其更注重传达商品特性,其整体造型设计将决定产品的风格特色与营销目标的实现。尽管现行大部分工业产品包装设计中,多将如雕塑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但由于设计中忽略塑造手法、塑绘结合等的应用,导致较多深层次含义无法被传达出来,工业包装设计难以达到其实质目标。因此,本文对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相关概述

关于传统文化元素,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水墨意境在绘画中的体现、京剧在电影创作中的体现、人物雕塑在产品造型中的体现等,这些设计艺术都可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无论哪种文化元素,其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的民族精神元素,将其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使产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念。而所谓现代包装设计,主要体现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对包装品、包装用品以及包装物的简称,可代表产品包装相关的辅助物、材枓、容器以及相关的装饰物等;第二,在包装物中融入产品的行为;第三,设计产品包装物的活动。以现代工业包装设计为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要求产品整体设计风格体现简约主义、高科技倾向、环保主义以及人性化设计倾向等,确保产品在包装设计中符合这些多元化设计要求,才可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1]。

2现代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

2.1雕塑线性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雕塑艺术中,基本语言之一便是线条,整个线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概括性、抽象性两方面。以工业产品容器的包装设计为例,其通常以球体、圆柱体、锥体、方体等形状存在,而这些形状的构成便涉及线性元素,在不改变产品原有本质~特性的同时,能够使产品形状更为丰富。事实上,现代大多工业包装中对雕塑语言线条运用的实例极多,如以香水瓶型设计为例,在形状上多以圆柱体为主,整个瓶身通过垂直条纹的应用使轮廓更加分明,为消费者营造一定的梦幻迷离之感。再如现行较为知名的香水品牌“香奈儿”,其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对瓶身、瓶盖等都利用雕塑线条进行设计,如瓶盖中利用线条勾勒出宝石切割形态,而瓶身中的线条则以千净、简洁为主,这样使产品造型突出富丽、高尚、纯净、简洁等特征,有利于对大多女性消费者产生吸引力。需要注意的是,工业产品包装设计中线条完全充当包装的外衣,但其并非局限在单纯的几条线上,更注重利用其描述相应的审美体验、民族审美情感等,这样可使产品包装设计获得更好的效果气

2.2雕塑色彩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雕塑艺术中的色彩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主要用于时代精神的传达以及视觉效果的丰富,可使消费者情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如现行较多工业容器包装中往往直接对雕塑的本色、简洁等充分利用,典型的鼓酒、酒桶酒都利用雕塑使地方特色展现出来,相比大多商品容器设计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由此可见,雕塑色彩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使商品特性展现出来,增加商品的消费价値。以工业产品容器包装设计为例,雕塑色彩元素在产品包装中大多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国窖魂”包装中的雕塑艺术,其在色调上主要选择褐色、黄色,能够展现典雅、清新的风格;再如“国窖天香”包装中的雕刻,为突显出产品的优雅与祥和,将颜色选取为银色、白色以及宝石蓝等,这些都可使商品的真正内涵利用外包装展现出来,做到内外结合,以此提高商品的价值。实际进行工业包装设计时,应保证雕塑艺术色彩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对色彩美规律正确把握,确保产品包装技能展现东方色彩,同时更具现代气息%。

2.3雕塑意境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包装设计美的体现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创造出一定的意境。现代工业包装设计中的意境主要集中在我国古典美学范围内,可使整个包装传递出“此处无声胜有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般包装设计中为满足意境传达设计要求,往往对人类精神层面给予较多的重视。以现代工业包装中雕塑意境元素为例,其首先对包装造型引入美学原理,使包装设计具有一定的艺术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新的形态意蕴融入包装中,这样在保证包装具有艺术审美色彩的同时,也能体现出精神意蕴,使消费者在欣赏产品包装时产生更多的联想。例如,对于“千年蜀王酒”在容器包装设计过程中,便利用雕塑艺术中三星堆人物进行造型的刻画,具有一定的新奇感,加上其将现代艺术与传统东方文化意境融于一体,使酒的文化意境充分展现出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由此可见,尽管雕塑艺术中的美往往具有粗犷、原始等特征,但若能与现代艺术设计有效融合,不仅可起到装饰作用,还可直接将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意境传递出来[‘1]。

2.4雕塑文化元素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包装设计除具备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外,更侧重于将文化启迪向人们传递,使个人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现行较多工业产品设计活动中,企业为强化商品吸引力,盲目在包装设计中融入过多的线条或色彩元素,尽管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却无法真正引导人们去挖掘商品的内涵与价值,宄其原因在于未在设计中将文化内涵融入。因此,工业包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极为重要。以景德镇烧酒容器包装设计为例,其在造型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雕塑表现方式,将较为浓厚的东方文化气息设计于容器造型中,部分消费者实际品饮中,除青睐酒自身品质外,也注重在品饮中感悟传统艺术内涵。另外,雕塑艺术实际运用中,在造型设计方面往往引入书法元素,使造型中的文字编排能够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有利于增强受众对产品的审美情趣。因此,雕塑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对于工业包装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雕塑艺术运用于工业包装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3.1雕塑艺术运用中的“以人为本”

雕塑艺术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目标主要可界定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工业产品在进入市场时,其在身份上本身具有双重特性,即:满足消费者需求、产品的“推销人”。其中的消费者需求主要指商品的物质功能与精神文化功能,而产品“推销人”则强调利用刚进入市场的产品打造一定的品牌效应。若在造型设计过程中完全崇尚科技,使设计特征表现出简单化特征,将造成造型外观美感的缺失、人情味的缺失,最终使产品被消费者冷落。因此,在雕塑艺术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其追求的简洁特征应以“物适消费者”为基本理念,确保在雕塑艺术运用下,消费者对商品的关注程度得到提高[6]。

3.2雕塑艺术运用中的“商品定位”

雕塑艺术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要求做好商品定位工作,主要要求雕塑艺术融入后商品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且企业品牌形象得到树立。由于工业包装设计面临的消费群体在文化修养、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在雕塑艺术运用时应注重对借鉴尺度进行把握,确保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层次得到准确定位,这样才可使雕塑艺术发挥其连接人与商品的桥梁作用。以当前日本工业产品中的容器包装为例,其之所以得到国内外包装界的认可,主要因其在包装造型、色彩以及图案等方面都蕴藏较多审美内容,能够增强H标消费群体的满足感、愉悦感。

3.3雕塑艺术运用中的“主题表达”

工业包装设计中对雕塑艺术的借鉴应保证其能够使商品主题突显出来。部分企业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对雕塑艺术的运用极为盲目,如线条使用方面,我国雕塑形式与非洲国家、欧洲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若工业产品目标群体为欧洲或非洲国家,且设计时过分强调中西方雕塑艺术的结合,将会造成包装主题过于模糊,传递的精神文化内容也容易被曲解,失去雕塑艺术运用的实际价值。因此,在雕塑艺术引入后,应充分考虑将产品价值、企业文化理念以及雕塑艺术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进行融合,以此使包装设计主题更加明确,有利于产品包装设计效果的提升7)。

3.4雕塑艺术运用中的“形象树立”

企业对雕塑艺术的运用,最终目的在于使品牌形象得以打造。其中的品牌主要指对企业商品的具体描述,是将所有商品象征、记号、术语以及名称等集于一体的组合体。由于这种组合体是企业与竞争者的主要内容,所以应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丰富性与生动性等特征。在借鉴雕塑艺术过程中,要求将其审美内涵注入到包装中,使消费者在欣赏包装过程中能够透过外在雕塑艺术,领悟其传递的内涵,这样雕塑艺术的“无形价值”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进而达到企业形象树立的目标:8]。

结语

雕塑艺术在工业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是提升产品包装质量的重要途径。实际应用中应正确认识传统艺术元素、包装设计的相关内涵,充分发挥雕塑艺术中色彩元素、线条元素、意境元素以及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且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保证雕塑艺术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突出主题、树立形象等,以此使工业包装设计的目的得以实现。

作者:吕丽蓉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美术系

参考文献

[1]杨珩.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设计类一等奖论陶艺介入现代酒包装容器设计的途径[].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02:47—51.

[2]陈凌.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刘太雷.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装饰,2009,05:74-75.

[4]彭琳.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02:1丨9—121.

[5]漆竞舟,戴勇红.论雕塑对包装容器设计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4,14:133-136.

[6]张翠.论地方特产包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与现代化呈现[D].安徽工程大学,2012.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2

1城市雕塑对审美生活的塑造

城市雕塑的兴起实现了生活艺术化,艺术从少数人享有的高雅文化,发展到现代意义上的公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此而产生的公众艺术的代表——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设中“点睛”之笔,从美术馆“高山仰止”的神坛,逐步走向平和、互动的公众文化空间,进入到平常世界下,接受大众的认识和交流。它比起美术馆的作品,可以更好地与观众面对面沟通,因为它本身就存在和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里。例如,城市雕塑中的优秀作品《深圳人的一天》就是将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典型代表。这组平民化雕塑,遵循着随机性的原则,分别选定了18位生活在城市的不同层面、不同职业的普通人作为模特,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逐一将他们翻模铸造成铜像,并将他们的生活情况篆刻在雕像旁。过去的雕塑只表现伟人、英雄和神灵的形象,转向了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普通人生活。他们摆脱了高高的底座,被随意安放在公共活动设施旁,人物的相貌、身材、服装、表情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成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雕塑融入城市生活的尝试,更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体现。城市雕塑作为生活中的审美艺术,具备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结合,用生活化的艺术语言及展示形态与人们进行对话,关怀和尊重人们的情感,反映公众的理想和生活,对民众的艺术审美起到引导和塑造作用。城市雕塑改变了艺术“自娱自乐”的形式发展成为一种“公众狂欢”,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的心灵愉悦来实现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所缺失的情感补偿,是高度物化的社会集体性的宣泄,弥补了现代人的心理空缺,使人们逐渐成为真正全面而丰富的“人”。

2城市雕塑在城市审美中的作用

城市雕塑在建设中所强调的是空间形态、设计材料的构成、雕塑色彩的配置以及与城市建筑环境的协调统一,城市雕塑的构思、设计与建设应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化特色、民族传统文化、城市的发展建设理念为基础,通过雕塑作品充分表达出城市品位和形象。从城市雕塑诞生的第一天起,城市雕塑就担负着记载历史、鼓舞人心的作用。无论是巴黎凯旋门中激励法国大革命的《马赛曲》,还是俄罗斯立国象征的圣彼得堡的《彼得大帝骑马像》或者被称为美国国家纪念碑的拉什莫尔四位美国总统像,每一件都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内涵。城市雕塑在塑造城市形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凝聚历史、传承城市文明

城市雕塑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是文明与进步的真实写照。城市雕塑是城市空间文化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传神的眼睛”“、凝固的华美乐章”“、立体的绘画”“、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不但记载着城市建设和人类进步的历史,而且可以传承人类的文明与文化的发展。

2.2打造品牌、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水平,是城市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城市雕塑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它们与建筑、园林互相映衬,不仅对城市起着艺术性的美化作用,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与经济文化发展。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就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用雕塑的形式把经典的人物或事件记录下来,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发展,这些城市雕塑就会演变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文文化景观和城市的特色景观。对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以及知名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

3城市雕塑对塑造城市景观的审美价值

城市雕塑的审美价值是指通过社会受众对雕塑作品的欣赏和品鉴,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塑造审美境界,陶冶心灵的情感和智慧的情操,通过艺术欣赏能力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城市雕塑更好更快的发展。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广泛的艺术开放空间和艺术创作与城市景观环境建设相结合并超越城市景观建设环境,给人们以视觉的美感和享受。城市雕塑艺术是一种贴近生活的高雅艺术,在紧张繁忙的生活工作之余,人们通过对城市雕塑的参观欣赏,可以缓解紧张的神经和心理压力,获得轻松愉悦的欢快心情。通过观赏城市雕塑艺术,不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审美的性情与心情,塑造出自己美的心灵和艺术境界。城市雕塑设计伴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雕塑的功能转变为一种提升人们的审美及道德情感,激发人们更高艺术境界的感情,以至传达具有自由、民主、独立的情感,具有创造性品格的理想人格的角色,并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人文景观。通过对城市雕塑艺术作品的欣赏、交流、研习、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公众参与,可以锤炼和陶冶人们的心志与性情,领略生命与自然的本质力量,感悟人生的美好与哲理等等,从而愉悦了身心。

作者:刘洋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3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艺术;校园文化;表现形态;艺术景观 

公共艺术是比较新的概念,通常来说,“公共艺术”这一词汇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的使用,大约源于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从狭义上来说,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内所有的景观和相关的事件、活动。大的包括城市雕塑、壁画、装置、建筑的装饰品等;小的包括路标、报栏、橱窗、公交站牌、地铁站牌等。公共艺术还包括环境艺术,如艺术建筑及其配饰、艺术景观园林及其配饰等。具体有照明灯具、车站、报栏、喷水池、指示系统、地标、纪念碑等,还有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和观念艺术等前卫试验性艺术。就艺术形态而言,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表现为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等。 

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公共艺术具有很多特点:公共性、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多样性、问题性、观念性、地域性、强制性、通俗性、综合性等。 

校园公共艺术是特定场所内特定公众的公共艺术,校园这一场所的性质和以师生为主的公众决定了校园公共艺术的精神内涵,校园公共艺术创作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构的深刻实践。校园公共艺术应该同校园的建筑和环境一样,做总体规划,从总体上控制公共艺术的分布创作方向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件作品之间的联系。 

一、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态 

从大学校园空间的划分,可分为室外形态和室内形态,但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环境,不同的大学还是同一所大学的不同学院,不同地点或楼宇、地段,其环境形态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基于对客观事物形体的理解和归纳,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传达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写实性雕塑注意写实模拟,再现自然与历史,客观去观察和分析自然事物,表现历史。追求的是真实、自然、和谐的审美特征。 

大学校园都有自己的主体性、纪念性、标志性空间,以塑造和反映这所大学曾经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以此承载和传播大学的精神,弘扬文化价值与理想信念。在这类空间中设置的公共艺术景观,通常具有主题性、专属性,艺术手法呈现写实、具象、直观等特征,如鲁迅美术学院的雕塑《鲁迅塑像》、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徐悲鸿塑像》等。 

(二)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指运用了归纳、提炼、美化、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依托校园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特定场景,以其含蓄性、标志性与恒定性、寓言性与意味性等艺术特质,从形态及构成上追求形式与神似的统一,追求强烈的造型及视觉冲击,使师生进入这个公共艺术景观环境中,通过对艺术造型物象的形态比例、透视关系以及空间构成张力等方面的感应,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审美愉悦。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的雕塑《化学之美》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化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传达了科学与艺术之美。 

(三)抽象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雕塑。抽象雕塑的含义,不特指具体的雕塑形象,抽象雕塑对形体的要求具有美观的特征,还要求内在的涵义,比如不锈钢锻造的流线形体,必须美观、线条流畅、块面平滑等;还有半抽象,也叫意象,它要求有一点像某一具体事物,而又简化变形,也要表现出夸张的美感以及内在的涵义。在大学公共艺术景观中,抽象的表现方式从自然现象、科学理性或思维灵感出发,对艺术造型加以简约或抽象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审美形象:以变化的、夸张的几何构成,抽离于自然物象的基础,又从整体上隐喻物象的主旨与本质内涵,使艺术的意象和审美感受成为作品的核心。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雕塑《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以圆形喷泉为底座,中间为两个青年学子合力托举地球的写意造型,轮廓匀称流畅,姿态简洁优雅,整体寓意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四)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观念的发展,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材料、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综合集成的互动艺术形态是新材料、新观念、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的艺术震撼力更强,对观者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更大。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雕塑《大地金针》,169根斜入大地的金针象征着中医学子传承与创新中医药的意志与决心。 

二、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前进步伐、公共艺术形式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大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校园空间的不断拓展,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审美诉求不断提高,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式、内容题材、艺术品质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注重大学文化理念与校园生态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表现相结合、艺术审美性与文化传播功能相结合等综合性公共艺术特征。 

(一)主题性纪念雕塑建设与周围的环境结合,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 

(二)校园公共设施 

每一所大学校园都需要一定空间设施及标志性、表现性、功能性景观,这些设施或标志通常起到显示校园区域和功能的特征,传达区域或环境信息的作用,但同时它们又具有公共艺术的审美设计及视觉传达内涵,既是标志性概括,又是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设计品。如校园里的导视图,能够让每一个来到校园的人通过导视图找到所要去的地点,以避免人的陌生感。 

(三)主题性壁画 

在大学公共艺术中,主题壁画依附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术交流场所等公共空间,是常见的公共艺术表现方式,壁画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通常采用铸铜、锻铜、不锈钢、石材、木材、陶瓷、玻璃、丙烯、油漆、纤维等,使得校园壁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带来美好艺术享受,也使得整个校园建筑充满了大学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四)装置景观 

当代艺术观念和科技的创新及运用,为大学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语言及途径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支持。很多大学采用新的艺术观念与技术,与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理念相结合,在大学校园设置了一些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景观装置,形成了校园空间的焦点,推动了大学公共艺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化、多元与开放,人们对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4

关键词:雕塑作品;材料运用;艺术语言

长时间以来,在雕塑艺术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雕塑造型语言也随之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色。同时,由于雕塑艺术家一般生活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因此他们对雕塑空间的利用,形体语言的表达方面也存在的一定的差异性认知,因此不同雕塑所表现出的精神价值也不相同。所以,对雕塑作品中材料的运用和艺术语言的表达进行分析,对深入研究雕塑艺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雕塑材料的形式

雕塑材料对于雕塑来说本身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不仅通过合理的搭配承载了雕塑家的思想观念,更是一种对雕塑形体的外在依托。从雕塑的产生层面上看,雕塑作品的形成与材料的搭配和应用具有极其紧密的联系,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在雕塑创作中,材料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一种媒介形式,但是人们在对材料进行探索的过程和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雕塑作品的制作形式以及美学内涵都必然发生一定的变化[1]。同时,通过对雕塑的概念进行解析,雕塑材料的含义也必然会发生多样性的变化,如在造型工艺中,不同的雕塑材料,如钢铁、铜铝、合金、木石等等,能够都随着造型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征,彰显雕塑艺术的精神内涵。例如雕塑家使用铝皮等雕塑材料创作了《女英雄战士》和《爱因斯坦与艺术家》等作品,使用铁皮创作了《战士》和《青年汉子》等,都以不同的形式表现雕塑作品的中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向欣赏者传达了雕塑作品的情感内涵。

二、雕塑作品中材料运用和表达

雕塑艺术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其外在的物质材料与内在的精神内涵能够实现一种和谐统一。在雕塑的形成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材料,但是雕塑创作对材料的使用虽然远远多于绘画,但是精神思想的传达却较为吝啬,其美学基调也与绘画的外在表现不同,其精神内涵能够与物质形式达到一种高度的契合,因此雕塑作品的创作更为重视材料媒介本身所具有的质地感。例如通体使用大理石进行创作的《米洛的阿芙罗底德》雕塑作品就具有大理石的色泽,雕塑主体的头发、眼睛和皮肤都带有大理石材料的特点,其精神思想的传达自然也对大理石材料的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英国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材料的使用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其使用不同的材料对同一件艺术作品进行构思,如使用木头的材料完成对金属作品的创作,能够促使作品在彰显出原有金属光泽的同时也具有木材的柔和以及更加稳定的体积感,表现了不同的艺术美感,传达出不一样的艺术语言,奠定了相应的美学基调。材料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事物,在艺术创作中更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雕塑艺术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的创新,现代雕塑家在创作中所使用的材料以及材料搭配和组合方式更为丰富,雕塑作品传达出多样化的思想内涵,极大推动了雕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雕塑作品中材料独特艺术语言

1、雕塑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

雕塑艺术语言传达的物质载体是材料,不同的材料经过不同的创造能够传达出不同的艺术语言。因此雕塑材料的多样化必然会在雕塑作品中带给人多元化的审美感受。一般情况下,雕塑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材料的思考和对雕塑造型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而在不同阶段内材料的变革也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当今社会时代背景下,随着雕塑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自由化的趋势,雕塑材料的变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对于雕塑材料的艺术语言来说,艺术语言是表现雕塑作品精神内涵最重要的形式,是雕塑作品创作者和欣赏者进行精神沟通的桥梁。但是由于雕塑材料和雕塑造型等方面的多变性,雕塑艺术语言也不断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般情况下,在雕塑作品中雕塑艺术语言往往般包含多种形式,如形体语言,就是借助不同的材料形态做出方、圆、凹凸等多种形体的组合来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又如空间语言,雕塑的空间语言具体指雕塑作品本身的空间性质和雕塑与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如雕塑作品所占空间与周围空间的搭配以及对空间的分割和引导等。不同的语言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能够赋予雕塑作品不同的艺术价值。

2、雕塑艺术材料能够体现美学思想

雕塑艺术是雕塑物质材料和精神内涵相统一而形成的,从美学思想上看,雕塑艺术可以被称之为最理想的艺术形式[2]。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雕塑艺术的新材料逐渐涌现出来,所能够彰显的审美内容更为丰富,同时创作者在雕塑创作过程中对材料进行现代化加工,也促使雕塑的审美价值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如传统的金属雕塑风格一般华丽精美,而随着金属雕塑逐渐从贵族走向大众,雕塑家开始重视金属材料的本身美感,对金属雕塑材料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进行和适当的拓展,促使其精神韵味更为丰富,所传达的美学思想内涵也更加具体。即是说,现代社会随着雕塑艺术材料应用方式和应用理念的变化,所能够体现的美学思想内涵也日渐丰富,因此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雕塑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并且传达出相应的情感内涵,不仅对我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创新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建筑和装饰行业的发展。

作者:游玉科 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5

关键词:古代英雄人物;雕塑;创作研究

陶瓷雕塑作为一门涉及内容广泛的学科,与美学、建筑学、环境学、语言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陶瓷人物雕塑更是我国陶瓷艺术的一块不可或缺的瑰宝,下面笔者从陶瓷人物雕塑的内涵与意义着手,浅略探析古代英雄人物雕塑创作。

1 陶瓷人物雕塑的内涵与意义

从现代陶瓷学的角度出发,陶瓷人物雕塑是指一种以陶或瓷为创作的物质材料,完成表现某种可视和可触的或具象、抽象的有着现实意义的立体人物的艺术创作现象。陶瓷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行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的,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精神、民生动态等方面的内容。从美学的角度出发,陶瓷雕塑是一种结合了审美理想与特性的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陶瓷雕塑在物质性上是利用陶土、瓷泥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通过在火窖中的烧烤,产生色彩的变化和外观的定型。陶瓷雕塑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确切地说是,陶瓷作为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使得陶瓷艺术本身看起来高深,实则简单、质朴。陶瓷人物雕塑的艺术家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挖掘艺术的灵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最为平常质朴的感动,将这些在生活的中的感动与收获融入到陶瓷人物雕塑的艺术创作中去,向观赏者们发出美和爱的感召。

2 古代英雄人物雕塑的创作表现

公元前一万年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支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显著增强,陶器文明也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土地的开垦过程中,认识到黏土具有可塑性,在经过烧烤后会变坚硬,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陶瓷艺术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在烧制生活器具的同时,没有忘记将“人”的形象创造出来,而人物雕塑也越来越受到陶瓷爱好者的喜爱与欢迎。人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欣赏和解读一件精美的人物塑像,对雕塑艺术不是很了解的人们往往会关注人物雕塑独特的装饰和外形,懂人物雕塑艺术的鉴赏者们就会从作品的材料质量、表现语言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笔者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古代英雄人物雕塑的创作方式:首先,从原料工艺方面考虑。人物雕塑与我国传统的写意水墨画相似,都采取一种随意的手法来完成作品。粗制材料相对于细质材料具有空隙大、透气性和随意性强的特点,陶瓷人物雕塑在干燥后不易破裂或变形。因此,在陶瓷人物雕塑的制作中,许多陶艺家都比较倾向于采用粗制材料。但是粗制材料也有不足之处,由于粗制材料的颗粒很大,在对材料进行深入加工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影响。通常采用对粗泥进行加工改良,将其转换成颗粒较小的细泥料的方法进行改善。其次,从装饰工艺方面考虑。陶瓷的装饰工艺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釉上或釉下的彩绘,在陶瓷雕塑成形后,陶艺家可以从自己的创意与想法出发,对作品进行艺术性的修饰,使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二是坯体上的装饰。

3 古代英雄人物雕塑的审美特征

(1)意象性。我国的陶瓷艺术是生活中获取灵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从形式到造型都透着生活的气息和艺术创作的想象力,显示着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思想。人物雕塑在创作的过程中有着鲜明的意象性,即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求人物的肖似,注重人物的神似。人物雕塑这一突出特点贯穿我国整个古代雕塑史。在霍去病墓石雕、汉唐陶俑、历代宗教造像等人物雕塑上,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古代人物雕塑超脱外形的神韵,显示出意象性的奇特效果。(2)含蓄性。在我国古代“温柔敦厚”的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人物雕塑具有含不尽之意与像外的特点,没有箭弩拔张,没有千军万马,只是通过“用笔藏锋”的巧力,将人物的气势与霸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给观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我国古代的关公雕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作品以一种蓄而不发的美感特征,表现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浩然正气。

4 结语

综上所述,陶瓷雕塑艺术已经逐渐在我国发展成熟,并且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上向世界人们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华儿女在艺术创作上的智慧。我国古代人物雕塑作为最具思想性和民族性的艺术产物,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重穆、恢宏、古朴、敦厚、淡薄的艺术风格,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特征屹立在世界的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 王卫.中国当代陶艺完美亮相――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陶艺展暨陶艺家座谈会侧记[J].中国陶艺家,2009(04).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6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设计;环境;文化;公共艺术

中图分类号:J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25-01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属于公共艺术范畴,是公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雕塑的物质载体是公共环境空间,这就决定了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设计与创作并非仅仅局限于自身的艺术手法、风格语汇,而是首先要考虑其所处的环境因素,从而实现公共艺术价值与城市空间环境价值的完美结合,以形成人、雕塑、环境和谐共享的空间形态。

二、城市雕塑的设计手法与设计要素

(一)城市雕塑的设计手法

设计是一种主题的构思和观念的表达。纯雕塑艺术的创作以表现个人的情感观念为主,而城市雕塑创作则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具体环境空间和公众审美接受力相综合的过程。城市雕塑是针对于社会,面向大众的,在设计过程中,雕塑的表现主题、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皆因受所处环境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标准和制约,所以其设计手法也随之受到制约。不管是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还是传统的手法、抽象的还是具象的,都应该凸现地域文化内涵,注重整体布局,遵循“乔与因借,精于体宜”的设计手法。

(二)城市雕塑的设计要素

在城市雕塑设计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共存

城市雕塑的本质属性是其公共性,这就要求不管是纪念性城雕还是装饰性城雕或者景观雕塑都要融入人们所生活的公共环境之中,使两者共存,和谐统一。城市雕塑依赖于环境,所以在城市雕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该雕塑所处于的环境,作者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地貌地形,河流山川、植被等方面以及该城市的时代特征、大众审美情趣等因素做出权衡,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2、城市雕塑的空间创造

在空间创造方面,强调城市雕塑与周围建筑的互动关系。雕塑的不规则语言可以为周边建筑增加动感和韵律,同时建筑也因为与雕塑的呼应而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3、实体空间

雕塑是空间造型艺术,在公共环境空间之下,雕塑的实体空间的设计与创造尤其重要,在点、线、面等造型语言的运用上,在虚实关系对比方面、在雕塑自身空间层次方面都要准确的把握,雕塑本身的大小尺度要符合所处的整个环境空间的尺度比例,利用雕塑自身的延展性,给人们以强悍的视觉冲击。

4、环境空间

环境空间是城市雕塑区别于一般架上雕塑的所不具备的特征之一,环境空间要素要求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雕塑所处场所的职能作用,以及其周围建筑样式风格和色彩、配景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尽可能的在最佳视距上创造出雕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构图。根据不同的场所性质和地貌特征,以及不同的建筑形态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雕塑,是一个城市雕塑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5、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

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必然体现所在地区的文化,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城市雕塑设计要根据其地域特点、社会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结合城市的时代风尚,创造一个同构和谐共存的环境。城市雕塑设计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来源于城市文化,是对城市文化的提炼和浓缩,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一件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雕塑作品只有与它所处的城市地区发生联系才有意义。在设计城市雕塑时,要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挖掘当地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当然,我们说城市雕塑设计以城市文化为基础,并不是必须在雕塑以及周边环境上全部得以体现,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涉及到多个方面,不可能在一个简单的雕塑体上全面显现,城市雕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在整个城市文化范围之内,经过浓缩提炼,加以升华的结果,这个结果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历史,为群众所喜爱和接受的,可以是一个经过提炼概括的集合体,也可以取材于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城市历史传说。比如布鲁塞尔的标志性雕塑《撒尿的男孩》,在外来人看来可能是一件很平常的雕塑,但它出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个雕塑记载了布鲁塞尔这座城市的古老传说。

6、城市雕塑的材质工艺

材质是雕塑的基本要素,是整个雕塑的生命。城市雕塑属于户外雕塑,往往通过金属、石材、陶瓷、木材、玻璃等硬质材料以及现代综合材料,如焊接、纤维、光电来表现。不同的材质有着不同的特色和使用范围,作者可根据作品的类型、所处的环境、艺术处理手法以及其他因素来选择适合作品的材质,以便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工艺是雕塑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材料有其不同的制作加工工艺,同一种材料用不同的工艺来制作,也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同一件雕塑作品,由不同的从业人员用相同的材料制作加工,最终也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所以说,材料的性质、各种材料的加工工艺以及步骤和程序、相应工具的使用和时间的把握都是影响作品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雕塑设计理念的建构

(一)融合统一原则

融合统一原则强调了城市雕塑与环境之间两者相辅相成,共存共生的关系。雕塑衬托环境并存在于环境之中,反过来环境突出雕塑提高环境美感。城市雕塑作品的主题与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所以说,作为城市重要形象之一的城市雕塑首先是与环境融合,集大众视觉与触觉于一身的空间艺术。

(二)历史文化原则

与环境的融合统一相同,城市雕塑设计只有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才能产生生命力。这就要求城市雕塑设计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包括雕塑的主题,形体、内容都可以从历史文化中提取素材。同时历史文化原则也是城市雕塑设计理念的本质区别之一,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城市雕塑作品都有一个不同的“家”。

(三)公众参与原则

公共艺术的本质是其公共性,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代表形式,更需要突出其本质特征。公众参与原则主要体现在雕塑与社会生活的融洽,符合群众的审美情趣以及情感上的共鸣,雕塑本身对群众的亲和力、对群众审美的引导性、观众对雕塑的参与性等方面。一件忽略了大众文化需求,脱离大众、脱离生活的作品是失败的。上海的《电话女郎》雕塑,奥登伯格的《大型冰激凌卷》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细节场景,显得真实自然和亲切,而这正是广大群众所能接受和欣赏的,因为这是他们生活的真实表露。

(四)时展原则

城市雕塑设计在具备以上提到的三个方面之外,还应该具备开放性、时代性、创新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城市雕塑在材质和工艺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从过去传统的石材、木材、铸铜到今天的废品雕塑、软雕塑、光电雕塑等新的雕塑表现形式。面对如今日益丰富的雕塑造型语言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怎样更好的突出作品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做到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是当代城市雕塑设计与创作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潘绍棠.世界雕塑[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

[3]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7

[关键词] 城市景观雕塑;文化与艺术;发展传播

【中图分类号】 J3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202-2

一、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雕塑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和立体造型艺术,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它的范围也在不断地进行延伸,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结果。21世纪各艺术专业学科之间越来越强调融合,雕塑艺术也从简单的造型设计发展到了空间的设计,并且加入了很多环境意识,多种多样的艺术语言使得雕塑建立了新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尤其伴随着众多艺术院校开设的雕塑课程,使得雕塑在艺术范围内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广场、公园、街道甚至是高速路旁,随处可见展现着不同造型的雕塑艺术,它已深刻地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处空间。

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城市中的景观雕塑都具有着极其鲜明的特征和标志意义。比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世界闻名;布鲁塞尔的著名标志是撒尿的小男孩铜像;还有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雕像和罗马的标志“大皮拖里纳母狼”青铜雕像等等。而在我国的各个城市中,好的高品质的雕塑作品也比比皆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属于世界的,充分考虑并发掘出不同民族的地域特征,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特征等进行研究,设计提炼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族形象,更具民族性的东西,也会越让人们感到归属感和地域的自豪感。

据《中国建设报》的报道,于2001年的粗略统计,我国全国的城市雕塑作品总数已近高达两万座,中国国内城市的雕塑建设已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再根据北京规划委员会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2004年在北京的城市雕塑就共有1836座,一直到2012年增长到2505座。而深圳在2012年的统计数据数共有543个城市雕塑点。于是现在很多媒体进行大胆的估计,在我国的城市雕塑,正以每年一万座的速度增长着。

这些数字是惊人的,可以说全世界的人们旅游和观赏的冲动首当其冲之一的理由就是为了这些著名的城市雕塑。这些城市雕塑作品,屹立于公共场所之中。不仅在高楼林立、街道纵横的城市中,起到了缓解城市面貌呆板、单一的作用,而且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中起到增加平衡和增添美感的作用。在我们日益忙碌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城市雕塑已经成为我们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已经成为城市人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征。

二、城市景观雕塑蕴含的文化层面

雕塑作品从古至今在人类发展和文明史上都留下了光辉印记。一座出色的雕塑作品,可以成为这座城市最具有吸引力的标志和这座城市精神面貌和文化发展的代言与象征。就曾有位美国城市规划专家说过的这样一句话:“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各个城市中已然新兴了一大批城市雕塑,它们代表了城市公共环境的内涵,因此公共性是景观雕塑实现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拿成都这座城市来说,合宜的气候既适合旅游更加适合人们居住,是一座融汇文化、历史、现代、时尚等代名词于一身的大都市。而该市的雕塑种类繁多,在城市中的显要地域闪烁着光芒,让人们时刻领会着城市的文化底蕴、精神气质,同时感受着历史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追求。如武侯祠塑立着刘备、诸葛亮及其一些文臣武将的塑像;天府广场上的雕像、文化公园中的十二桥烈士头像、浣花溪公园里的诗歌浮雕大道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雕像等,都体现着成都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它们在颂扬着历史人物,也在展现着当代杰出人物,既缅怀先人又弘扬时代精神,是一种时代的朝气和精神气概,是一种品格的象征与文化传承的写照,反映了这座城市在不同时代的各种文化特征。

当然景观雕塑的文化层面不止这些,在宗教方面,西方的基督教以及东方的佛教等都是利用雕塑的形式来传播教义的。这种功能在史前图腾就已经开始了,那时的人们认为这样古怪的东西能带来好运驱走灾难。随后历代的统治者们就将这种功能发扬光大,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造宏伟的雕塑与建筑。但这也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非凡的精神与文化财富,如埃及的金字塔和法老的雕像,都是那么的宏伟而威严,显示出无比的震慑力来,而矗立于世界各地的庙宇、石窟和神殿等,也都体现着人类的文化财富,凝聚着创建者们的无穷智慧与艺术才华。

可以说城市雕塑正是城市中人文关怀与境界最完美的体现。城市中的雕塑汲取最显著的人文特征加以修饰和美化,渲染和提炼,终将城市文化得以凸显出来。

三、城市景观雕塑具备的艺术特征

人类在不断创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着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欧美一些国家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环境意识化”,第一次将人类和生存空间的关系提到了首位。而且近年来,很多艺术家开始注重环保创作,利用绿色植物直接作为原材料进行处理,像这些“绿色雕塑”在一些园林中已开始应用,摆放在公园、绿地等地方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这种植物景观雕塑的色彩、形体等方面体现了自然之美,再以适当的尺度和配比,按照四季气候不同变化对其进行裁剪设计,进而保持了景色的协调性。植物景观雕塑这种与四季景色匹配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也为人类生存空间增添了更宽阔的视觉美感。

在我们中国,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出现城市雕塑,但大多都属于纪念意义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90年代开始我国雕塑艺术才真正进入审美的领域。其实中国拥有着许多独特的艺术历史遗产,这些都是博大精深的宝贵财富,作为国内的艺术家们应该要继承和发展雕塑艺术的风格,中西合璧,艺术交融,艺术再造才是城市雕塑艺术的本质要求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如我国近几年创作的景观雕塑“世纪之门”。它的基座是由五本书的具象形态组成的,表达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与传承。主体的部分是用立交桥的抽象夸张手法建造的,从而呼应了主体世纪之门。同时雕塑的顶端又以具象的车轮来表达我国整体发展速度之迅猛。整个雕塑由具象与抽象手法相结合,既有稳重的一面同时又配以动感的效果,使得整个雕塑雄伟而又富有生气。

所以说城市景观雕塑的艺术特征是有别于室内雕塑或是架上雕塑的,它是一个新的某种观念的表达,它必须具备着高度的公众性,也必须符合公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一座优秀的城市雕塑不光能带给人们以美感,同时给人们美得倾诉,让人们360度的欣赏,感受着最纯美的思想风韵和人文精神。调动人们的心绪,触动最新的视觉,启迪大众的思想。

四、景观雕塑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走向

大众的审美、文化素质和艺术的修养都直接影响着城市中景观雕塑的审美效果。既然这些雕塑是伫立于城市之中,并以广泛繁杂的社会人流为背景,那么就必须考虑民众对于雕塑艺术的接受能力。因为公众对当代艺术创作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介入,导致了景观雕塑的创作主体范围也开始扩大,艺术家个体作用在逐渐削弱。所以在对于城市景观雕塑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与艺术发展的规划中,首先要做到的是与最广大人们群众形成互动的审美效应,把多元化的审美方式带到景观雕塑的创作当中,实现大众文化与艺术文化的融合。只有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整体文化素质都得以提高,才能营造出具有人文素质的公共艺术欣赏群体。也只有这样,雕塑艺术的终极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一座优秀的景观雕塑,可以成为城市中最醒目的标志,它会始终汇聚着文化和人们的真善美,给人启迪和鼓舞以及美的触动和艺术的熏陶。

其次,一座城市凝聚了人类自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其中的自然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城市中雕塑无论如何的增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生态景观的设计。公共景观、城市雕塑融入着自然的气息和浓郁的文化内涵,使人们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灵性与韵味。因此城市景观雕塑要服从周边的环境,恰当而和谐的进行布局设计,就地取材,降低造价,有效利用材料自身的属性美感。从而使雕塑与环境之间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交融与互动。如近些年西湖景观雕塑展就举办的比较成功,它们着力注重于周围环境的结合,每一件作品都和环境产生了联系,形成了一幅幅完整的和谐画面。

可以说城市中的雕塑能够折射出一座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放映历史进程和变迁。雕塑艺术作为追溯城市发展史的文明承载者,是城市灵魂的铸就者和思想者,进而与城市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而我国目前许多城市的景观雕塑作品可以说是数量多、精品少,既雷同又缺乏个性特征。不但没有起到美化装饰环境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人们眼中的视觉垃圾。要想创造出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就必须弄清自己身处何样的位置和文化语境,深刻研究城市历史发展状况,再结合本民族的艺术创作特点,不要简单的照搬国外模式。艺术是一个民族的产物,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各个国家之间要互相影响、互相借鉴,杜绝艺术的复制与照搬。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保存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和突出的特征,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一种被物化了的象征、精神的凝聚,赋予和寄托了人们的怀念、憧憬和创造的力量。当这种公共的艺术营造出来更加舒适美观的公众生存空间,让城市不再变为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堡,而变成心灵可以休憩的场所。这时我们就会强烈的认识到,城市雕塑艺术带给人们生存环境的积极作用是多么的大,同时也展示着城市的品味和人类的追求。尤其是近年来各个城市逐步尝试用低碳材料运用到雕塑的设计当中,艺术家们运用独特的创造力和熟练的制作技法而塑造出来的艺术品,使人们重新开始认识自然。利用可持续生态景观设计既能够保护环境、节约生产成本,又体现了创新意义、新的美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越来越多的创新发展方式最终使得城市景观雕塑向着更宽更广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2]温洋.公共雕塑[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8

    【关键词】城市雕塑 人与环境 人文景观 语言形式

    北京,这个被称为中国政治、文化、艺术中心的城市,在它的诸多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安置着越来越多的城市雕塑作品(中国大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城市也皆是如此)。这是一种在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后而发生的艺术、文化及社会现象。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的城市雕塑既是在城市建设改造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对生存空间的装饰美化、人文景观,更是地域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雕塑是人文艺术作品,传达了人的思想情感,若将其安放在城市公共环境里,便多了一份功能:媒介工具——人和自然之间的媒介,人改变自然环境的工具。城市雕塑,进而环境艺术,体现出人和自然的关系,那么,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说法,也就是“天与人”的关系。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时代性、历史性的问题上,艺术家非但不能置身事外,反而责任更为重大。

    一、城市雕塑与环境,与城市新空间

    城市雕塑是环境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环境艺术,是基于人类对其生存空间环境有着不断改善的理想而发展起来的,通俗的说,环境艺术作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行为等多重需要。艺术家以环境艺术方式创造的人工自然,应该是以保护、改善、优化人们现有的生存空间为前提。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空间美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还关联到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多学科。具体到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可以最形象、最生动地传递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居民的精神品位、审美时尚和文化内涵的个性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国民对生存及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逐渐解决了居住问题之后,对于城市现代化的研究,也必然涉及到探讨重新构架都市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等问题。公共环境艺术的繁荣,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空间的认知和重视。城市雕塑是文化空间、人文景观、人工自然,它创造艺术化的人工环境,人们参与其中并通过看、听、闻、触摸等知觉活动,同时感受到艺术创作、现代文明与自然精神相交融的审美情趣。城市雕塑是人和自然,人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媒介工具、情感传达。  作为都市环境中的视觉对象,城市雕塑往往成为了特定空间内的视觉焦点和视觉象征。不论是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或是功能性雕塑,当它们处于环境之中时,必然与环境(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并切实地对环境产生影响。根据城市雕塑的“质量”优劣区别,这种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这里所说的“质量”并非单指作品的加工制作质量,更主要的是指作品的设计内容、精神层面,也就是说包括形而下和形而上两方面。

    不同的公共场所,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优秀的公共雕塑作品必需注重环境意识,它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能作用于环境,并使作品与环境互为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悦目景观,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然而,很遗憾,我们同样能看到许多劣质城市雕塑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公众的视线内,这些“菜雕”(特指设计内容或加工水平较差的雕塑)非但不能美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反而会起到破坏作用。劣质城市雕塑一般出自非专业人士或者低水平设计者之手,而投资方的行为目的往往是急功近利、附庸风雅的,他们并不懂得公共环境艺术的设计理论和作用,“菜雕”极其恶劣的破坏了自然、城市环境,丧失了城市雕塑应有的生命力和内涵,同时也伤害着公众的视觉和心理,劣质雕塑只不过是表面热闹实质浅薄的舞台化景观,缺乏深层面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必然会对这种伪文化现象进行抨击,并协助相关部门组织起开放性的同时又是专业水平的城市雕塑评审机构,目的无非是使人文景观更好的与环境相和谐,尊重公众,尊重自然。

    二、城市雕塑的语言形式特征

    “从天人合

    一、融汇自然并联系受众心理的诸角度出发,环境艺术中的城市雕塑语言形式应具有三个特性,即公共性、文化性与多元化特征”。

    1.公共性。 城市雕塑放置于公共环境下,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属性,并与之相协调;它是一个开放系统,体现雕塑与人、雕塑与环境的对话;最主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公众精神。

    2.文化性。 城市雕塑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塑造、加工,表达雕塑家对世界的看法、自己的观念与认知,并融进历史的、传统的、地方的(或反历史、反传统的)因素,体现人对自身的肯定,体现出雕塑家的人格精神与艺术魅力。

    3.多元化。城市雕塑对具象、意象、抽象概念的新界定,并存在交叉,多种材料与多种加工手段的复合运用,高科技的引入,静态与动态,实体与空间,硬质与软质并置,雕塑变得可看、可玩、可用。

    “中国的城市雕塑发展到今天,不再是艺术家单纯的对环境有所要求,而是更大程度上环境对艺术家的选择与接纳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公共空间及景观设计的一些基础的硬件性的东西已基本到位,势必就要给艺术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普遍性的方向问题是:共在空间——环境艺术作品与人的共在、与人文环境的共在、与自然环境的共在。

    人创造并改造环境,反过来,环境也能影响人,改造人。好的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提高并完善人的品格和修养,两者的关系是互动的。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景观设计,基本仍处于“量化”的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会走到质的时代。城市雕塑设计者也必将从提供单纯的点缀装饰性的初级审美转变为:努力营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境、人文关怀,并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的“共在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9

关键词:雕塑材料;雕塑  

 

一、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雕塑发展 

《圣经》云:上帝用尘土按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中国神话也载有女娲“抟黄土为人”。似乎人类一开始便与万物结下不解之缘。雕塑的起源不是本论文的主题,但雕塑的产生与物质材料分不开,雕塑形象是借助物质材料呈现出来的。雕塑史的发展,撇开雕塑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外,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制造工具,后创造形象。从削制的石头工具和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经火烤而成的陶器工具开始,似乎雕塑这个词的“雕刻和塑造”的内涵已经具备。后随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在雕塑材料里添加新的成员,再由铜制、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大型的石雕、木雕成为可能。随科技的发展,不仅雕塑形体的尺寸不断扩大,制作工艺的精细也成为可能,当然这里涉及到材料来源和其他诸如运输、安装等基础科学技术。在传统雕塑中,材料只是作为一种媒介,从属于选择地位,雕塑几千年的发展,对材料的运用已非常成熟。 

中国古代掌握雕塑材料的情况如下: 

* 130~5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打制粗糙的石工具。 

* 2万年前:母系氏族初期。打制兼能磨制石、骨工具,并在贝壳上钻孔穿连,用为装饰,形成雕刻艺术雏形。 

* 6000年前:母系和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氏族时期。磨制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雕磨玉、牙等装饰品,烧制泥塑的各种陶器以及简单的人物、动物造型,成为中国最早的雕塑的起源。 

* 4000年前:父系氏族时期。除各种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装饰制品外,人像和人体雕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 殷商时期:已熟练地冶炼铜锡等金属,雕铸为各种青铜器用具、象形青铜器,雕琢玉石象牙等装饰品和人物动物雕刻制作。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 

* 周代:更有珠(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等八材之分。 

* 战国:雕塑艺术走向精致。在青铜器方面,镶嵌错金银技术有突出的发展。 

* 秦汉:雕塑走向成熟,在制作大型雕塑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 

* 唐代:在雕塑表现形式上,所有的石雕、铜铸、木雕、泥塑、陶瓷塑以及夹纻、锤碟等,唐代已普遍盛行。在雕塑材料上,紫檀、黄杨、玉石、犀角、象牙以至竹根等,已是应有尽有。在雕刻技法上,雕、琢、镂、刻、剔、嵌等,亦无不刀凿兼施,五光十色。 

*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有雕瓷出现。元代在工部以下,有出蜡局、铸泻局、银局、镔铁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竹局等。这个时期,除雕漆以外其他工艺美术,如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工艺无不得到发展。 

 

二、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审美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与材料最直接相关的一门艺术,虽然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在雕塑的审美中,材料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它,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就不能作用于人的感观而成为审美对象。由于雕塑形象的呈现是借助物质材料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肌理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在传统雕塑中,材料本身质地与雕塑作品二者的审美结果不一定成正比的。一件大理石的作品或许是失败的,一件泥制的作品可能是杰出的。雕塑作品的审美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和物质材料不同的特征,它不能归结为物质的特征和属性。一件作品的泥稿、石膏、铸铜三个形式,其审美价值应该在浇铜之前已经存在。当然,媒介材料有时也直接对雕塑的人物性格起象征作用。同一作品用大理石或花岗岩雕成,前者温柔,后者刚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在所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在古代中国,玉器的被注意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渐次萌芽之时。玉质的天然美既深得奴隶主的爱好,而玉工的传统技巧又得到新工具(青铜器)补助大有提高,故大量玉器被制作。

因硬玉和软玉都有温润之光和不可描写之色,深为人所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糜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第四十八篇)。这里不仅把玉看作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的象征,而且把玉作为人生行为至好标准的代称辞(如玉人、玉色、玉立等)。似乎玉石的材质审美已高于用玉石做媒介的雕塑本身。 

象牙与黄金也是贵重雕塑材料,象牙不仅稀少,而且材质纯洁光润,所以很珍贵。黄金为贵金属,产量不多。材料本身的珍贵使得雕塑的审美效果大大提高。 

在传统雕塑中,人们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以中国青铜器为例,根据历代著录及发掘所得,大约成品已超过万余件。虽然铜的合金有好几种,但由于长期受腐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铜制雕塑数量虽多,其材质美感已成定式。木材与石材一样,材料资源丰富,石材坚固永久,木材的人工雕凿肌理丰富,两者加工工艺成熟,很受广大制作者青睐。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一方面与绘画相比,雕塑只是工匠们的“皂隶之事”,使得雕塑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实物资料,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另则雕塑一直没有摆脱宗教与墓葬两大服务,由于题材和仪规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雕塑工作者的艺术想象。对雕塑材料的探讨也仅局限于工艺品之类。

再者对雕塑材料的探索还跟材料的加工工艺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之前,手工工艺从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局限性,其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机械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所带来新的材质美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雕塑审美的发展。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10

关键词:城市雕塑;规划方案;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02-01

一、城市雕塑体系的发展及发展意义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城市雕塑是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其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早已显现出来。一方面,城市雕塑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味,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满足了城市居民不断膨胀的审美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精神食粮。第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历史、人文等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如西安的“丝绸之路”、辽宁朝阳的“慕容雕塑”等,雕塑展现出来不同城市的历史、人文,是城市文化的沉淀和载体。第二,城市雕塑折射了城市发展的轨迹。我国的城市雕塑发展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在我国悠久的雕塑文化的根底上发展起来的城市雕塑蕴含了我国的悠久文化和城市发展之路。第三,城市雕塑展现了城市的自然风貌,通过雕塑艺术塑造了城市的精神灵魂。第四,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区域风情,使城市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第五,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审美情趣、艺术感受等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城市需要通过多样的艺术形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第六,城市雕塑兼具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使城市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发扬了城市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城市群众的精神食粮,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二、城市雕塑体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城市雕塑设计简单、粗放,很难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的地域文化、风俗文化等特点。其次,城市雕塑题材单一,主题模糊。一般情况下过于关注大型雕塑,对于小型的(如公园雕塑、社区雕塑等)关注程度不够。而且大型雕塑的设计笼统、艺术方向不明确。导致城市雕塑数量少、主题模糊、缺少特色,无法展示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艺术品位。再次,城市雕塑模仿成风,缺少雕塑艺术的独特性、创造性。如盛行一时的圆环雕塑,各城市都在比谁的环大、造价高。又如大佛雕塑等跟风雕塑,影响了城市雕塑的发展和艺术品位的提升。这些模仿雕塑虽然在气势上很宏伟,但难以吸引人们的眼球,难以体现城市的区域文化。第四,城市雕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考虑不周,影响了城市雕塑整体效果。第五,城市雕塑的管理不完善,存在着严重的“重建不重管”现象。雕塑遭到损坏现象频现,严重影响了雕塑的美观性和艺术价值。

三、关于城市雕塑体系规划的思考

城市雕塑经历了初级开展阶段、结合城市文化创新阶段和全面建设阶段。目前,我国对于城市雕塑的研究已初见成效,一些城市雕塑作品也取得了很高的评价,这些和城市雕塑体系的规划研究是分不开的。对于城市雕塑体系的规划方案设计,首先,要突出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雕塑的象征意义。重点突出了城市雕塑的文化性、艺术性、美观性,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引领,使看到雕塑的人能更深刻的体会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魅力。其次,注重城市雕塑题材的多元化、创新性,使大众感受城市悠久文化的同时能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再次,城市雕塑具有很强的公共性、社会性。因此,城市雕塑的设计要符合大众口味。同时,城市雕塑会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长久存在。因此在选择雕塑作品是要注意作品的适当性。一不能跟风,人云亦云的作品缺少内涵、没有特色,很难成为城市的文化载体。二要设计大众能看得懂、能感受到的艺术,不要借助模糊、抽象的概念“愉悦大众”,不是所用看不懂的作品都是艺术。三要符合大众性、社会性,一些作品也许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可他不一定适合做城市雕塑。第四,城市雕塑要有城市环境紧密结合,将城市各区域自然环境分类、分区,结合人文自然景观设计城市雕塑。第五,城市雕塑要建设、管理一起抓,避免城市雕塑艺术性、美观性的破坏,进而影响城市形象。

四、结语

艺术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物,城市雕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不仅要发挥其艺术价值,还要兼顾其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对于城市雕塑体系的规划,一定要结合城市环境的发展,融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勇于创新,才能发挥城市雕塑的文化引导功能,才能更好的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塑造独特的、魅力十足的城市形象。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11

——题记

“城雕显现出一种在当代城市文化中获得其存在意义上的态势,传统惯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渐被重组或消解,当代中国城雕已初步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归属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会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它的客观属性更多地被赋予精神内涵的品质,很多大型纪念性城市雕塑给予人们的并不比纪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围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间中(如文化广场、城市广场等),建筑与雕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显出一种互补关系:建筑为雕塑确定一个场所,而雕塑的精神则充盈了建筑围合的空间,各自为对方提供文化上的诠释。比起建筑来,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是可移动性,室内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为城市雕塑,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周围的建筑,某些建筑因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让,在互补的同时互为作用。wWw.133229.cOM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功能,雕塑通常因仅具有审美功能而归属于美术学科。当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注重以形式美感来折射建筑的文化内涵时,建筑与雕塑就相差无几了。②由此可见,建筑更多地受到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城市雕塑则更多的是影响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须与城市、建筑和空间构成以及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建筑与雕塑艺术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更应重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互融性,彼此构成具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对设计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环境二者空间形象的直觉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处地把握到一个切入点,这对环境中的雕塑主题设计成功与否是个关键。“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③也就是说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质,具备魅力的环境雕塑作品,不能脱离环境因素,必须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整体环境的内在联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陶冶公众美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司徒兆光在创作《郭沫若》时,把铜像设计在30厘米的磨光贴面红色花岗岩石板上,远看仿佛摆在草地上。这也是考虑到故居的庭院环境,不宜置于高台上,考虑的是雕塑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雕塑与建筑、绿化共同创造出反映人们良好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艺术语言是朦胧、概括、象征性的。许正龙认为城市雕塑艺术对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创作中他总是强调雕塑设计的隐喻性、象征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以期让人深思作品,反复琢磨,而非就事论事地表现某种单一的具体内容,以此增加环境与雕塑的可读性内容,通过材质美、手工美、肌理美、环境美的创造共同传达个体的、连续性的、有意味的设计意识。

雕塑的艺术语言,可以是鲜明的、具体的。因此它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显环境的主题,这种显现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明,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加以升华,创造并赋予艺术感染力。王克庆谈到创作《和平少女》在选择适合的环境时提到:作为城市室外雕塑,需紧密配合环境进行创作,不仅研究选点和作品的形体及姿态,还研究了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光线节奏及人流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室内进行泥塑创作时,灯光照明尽量按照和平公园的环境的光线进行设计。安装之前我们要用小样探索光线的效果,最后才确定雕塑安装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其完整的艺术性更容易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缓解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进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弥补建筑师在建筑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术的约束。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的建设和开发,环境建设与开发的优劣,其艺术性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市雕塑则是评价指标的一个部分,雕塑与建筑同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够弱化现代材料的冷漠感,从纯艺术中提升出来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艺术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环境的制约。正所谓“环境制约雕塑,雕塑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语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与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实地记录了城市的这些特性,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它的认可。城市雕塑与环境如此紧密地结合,也是雕塑与环境独立个性的协调统一。雕塑的作用,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因此,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环境的强加,也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中求变,在探索和继承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注释:

①张坚.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属性的理论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环境——论城市雕塑的整体和谐.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庆.参加和平纪念像的创作体会.美术研究,1985(4):55.

⑤许正龙.走出雕塑的误区——有感于当前雕塑的现状.美苑,1996(4):6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范文12

——题记

“城雕显现出一种在当代城市文化中获得其存在意义上的态势,传统惯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渐被重组或消解,当代中国城雕已初步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归属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会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它的客观属性更多地被赋予精神内涵的品质,很多大型纪念性城市雕塑给予人们的并不比纪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围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间中(如文化广场、城市广场等),建筑与雕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显出一种互补关系:建筑为雕塑确定一个场所,而雕塑的精神则充盈了建筑围合的空间,各自为对方提供文化上的诠释。比起建筑来,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是可移动性,室内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为城市雕塑,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周围的建筑,某些建筑因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让,在互补的同时互为作用。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功能,雕塑通常因仅具有审美功能而归属于美术学科。当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注重以形式美感来折射建筑的文化内涵时,建筑与雕塑就相差无几了。②由此可见,建筑更多地受到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城市雕塑则更多的是影响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须与城市、建筑和空间构成以及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建筑与雕塑艺术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更应重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互融性,彼此构成具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对设计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环境二者空间形象的直觉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处地把握到一个切入点,这对环境中的雕塑主题设计成功与否是个关键。“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③也就是说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质,具备魅力的环境雕塑作品,不能脱离环境因素,必须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整体环境的内在联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陶冶公众美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司徒兆光在创作《郭沫若》时,把铜像设计在30厘米的磨光贴面红色花岗岩石板上,远看仿佛摆在草地上。这也是考虑到故居的庭院环境,不宜置于高台上,考虑的是雕塑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雕塑与建筑、绿化共同创造出反映人们良好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艺术语言是朦胧、概括、象征性的。许正龙认为城市雕塑艺术对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创作中他总是强调雕塑设计的隐喻性、象征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以期让人深思作品,反复琢磨,而非就事论事地表现某种单一的具体内容,以此增加环境与雕塑的可读性内容,通过材质美、手工美、肌理美、环境美的创造共同传达个体的、连续性的、有意味的设计意识。

雕塑的艺术语言,可以是鲜明的、具体的。因此它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显环境的主题,这种显现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明,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加以升华,创造并赋予艺术感染力。王克庆谈到创作《和平少女》在选择适合的环境时提到:作为城市室外雕塑,需紧密配合环境进行创作,不仅研究选点和作品的形体及姿态,还研究了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光线节奏及人流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室内进行泥塑创作时,灯光照明尽量按照和平公园的环境的光线进行设计。安装之前我们要用小样探索光线的效果,最后才确定雕塑安装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其完整的艺术性更容易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缓解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进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弥补建筑师在建筑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术的约束。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的建设和开发,环境建设与开发的优劣,其艺术性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市雕塑则是评价指标的一个部分,雕塑与建筑同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够弱化现代材料的冷漠感,从纯艺术中提升出来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艺术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环境的制约。正所谓“环境制约雕塑,雕塑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语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与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实地记录了城市的这些特性,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它的认可。城市雕塑与环境如此紧密地结合,也是雕塑与环境独立个性的协调统一。雕塑的作用,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因此,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环境的强加,也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中求变,在探索和继承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注释:

①张坚.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属性的理论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环境——论城市雕塑的整体和谐.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庆.参加和平纪念像的创作体会.美术研究,1985(4):55.

⑤许正龙.走出雕塑的误区——有感于当前雕塑的现状.美苑,1996(4):6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