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雕塑艺术论文

雕塑艺术论文

时间:2022-12-17 15:16:21

雕塑艺术论文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1

一、当前哈尔滨冰雪雕塑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作为中国冰雪雕塑艺术的代表,勇敢聪明的黑龙江人创造了这一独具特色的冰雪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生机,冰雪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使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但从近年来哈尔滨冰雪雕塑艺术发展的态势来看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一)由于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善,使得一些雕塑公司及相关机构一味地谋求经济利益,涉足冰雪雕塑艺术的创作过程当中,他们盲目的追求规模和数量,致使冰雪雕塑艺术品缺少创意和美感,以致浪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二)教育培训机构不够完善,缺乏高技术专业师资,后续人才培养缺失。由于哈尔滨冬天气候寒冷,年轻的一代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高校冰雪专业的培养在哈尔滨还数空白。(三)缺少创新意识和对高科技手段的研发。从近几年的冰雪雕塑艺术作品来看,其主题不够新颖,对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比较严重,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开发有待提高,一定要走出传统模式,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像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办的冰雪艺术活动,每年都有新的主题,把现代科幻思想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创作出奇特造型与奇妙色彩的艺术品,很受大众欢迎。(四)近年来以建筑形式出现的冰雪雕塑规模越来越多,以冰雪材质在建筑领域的运用可谓是种创新,但无论是作品形式多么独特,规模多么宏大,其本质始终是对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形式与规模而忽视艺术本身的价值——审美性与文化性。(五)相关产业发展及文化底蕴的缺失。哈尔滨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冰雪大世界及太阳岛雪博会旅游的开发招揽了许多游客,但是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士对冰雪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够,一味地发展冰雪旅游,没有把其他产业带动起来,比如体育项目、冬季体育工具及用品等。由于商业利益的追逐,冰雪艺术品的主题表现缺少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于表现艺术语言与主旨思想不够明确,不能打动观众,没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这与艺术提倡体现文化内涵的思想相悖。

二、对哈尔滨发展冰雪雕塑艺术的建议

当前,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除我国外,像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芬兰、俄罗斯等也都有雄厚的实力,况且这些国家的创新思维及科技水平更略高一筹,哈尔滨冰雪艺术要保持领先水平就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管理和对外交流,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政府管理职能,营造健康有序的冰雪艺术市场氛围,强化对冰雪部门、雕塑公司及相应商业机构的监管,杜绝牟取利益而导致冰雪资源的浪费和艺术品价值的低下。(二)鼓励相关大中专院校注重对冰雪雕塑艺术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让年轻的一代热爱冰雪艺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继承传统冰雪雕塑艺术文化的同时,注重吸收先进的观念和科技手段,加强对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让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通过艺术家们的创作提升其价值。(三)立足自身优势,提升冰雪艺术产业的竞争力。哈尔滨是开展冰雪艺术活动较早的城市,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审美教育和认知水平,吸引大众对冰雪艺术的了解和热爱,努力使冰雪艺术这张名片扎根于每一个到过哈尔滨的人心中。(四)完善与冰雪雕塑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坚持做好冰雪雕塑作品的前提下,注重与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旅游与餐饮、交通运输和冰雪用品等协调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五)注重对文化内涵的体现,通过对冰雪艺术的塑造来诠释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地域风情,把黑土文化、边疆文化、民族文化等通过冰雪这一独特的材质来向世人展示哈尔滨的魅力。

三、结语

结合哈尔滨地域性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以独特的自然资源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产业。如何使这门产业走上全面、系统、完善、健康有序的发展模式,有待于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哈尔滨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杨飞飞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2

(1)陶瓷雕塑造型单纯。

因为陶瓷雕塑所采用的原材料的可塑性受到限制,所以在陶瓷雕塑的设计中艺术品的造型比较单一,都是采用简单的造型构造,雕塑造型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的,形成之后是静止的。同时,这种陶瓷雕塑不是随意进行雕塑的,而是在原材料的形态的基础上所雕塑的。陶瓷雕塑在人物雕塑、动作雕塑、内涵雕塑等各个方面的造型都具有明显的单纯的特质,在人物雕塑方面都是以单一的人物形象或者物品为主,如在对武松打虎的造型进行构造的时候,多是采用着重描述打虎时英勇的形象,对于老虎采取简略的手法。在动作雕塑方面,无论所要雕塑的作品是什么类型,都是静止的单纯画面,没有动态的连续动作。在内涵情感上的雕塑也是采用单纯的情节和单纯的情感表达,注重某一时刻的状态表达。

(2)陶瓷雕塑造型完整。

陶瓷雕塑艺术成品都是非常完整的,它不仅包括人物形态、动作,也包括陶瓷雕塑本身所具有内涵。所有的陶瓷雕塑的内涵的表达都是通过陶瓷雕塑的整体所显示出来的,而并非陶瓷雕塑的一部分所表达的。同时,陶瓷雕塑整体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看上去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非常的和谐,恰到好处。例如,在进行雄鸡打鸣的作品造型的创作时,只着重雕塑雄鸡的身子和脑袋部分,忽略了公鸡的双腿,将公鸡的脑袋和脖子通过整体的造型的呈现出高昂的状态。

(3)陶瓷雕塑造型具有艺术美感。

陶瓷雕塑的艺术品不想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它具有鲜明的立体效果,给人们一直观的感受,让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对陶瓷雕塑的造型进行审美,不仅能够实现视觉上的美感价值,还能够充分体现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将艺术家的心理素质、审美情况充分地体现在作品上。

2陶瓷雕塑的造型思想

(1)陶瓷雕塑造型美学思想。

自古以来,人们在对待陶瓷雕塑的造型上都是非常注重纹样和颜色的搭配,而对陶瓷雕塑的造型的选择却往往不太重视。然而陶瓷雕塑中最重要的就是造型的设计,一个陶瓷雕塑的价值与否,与陶瓷雕塑的造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在进行陶瓷雕塑造型创作的时候注意它的视觉效果,充分的利用美学的思想。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与美学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在进行陶瓷雕塑造型设计的时候通常是采用中国式委婉的线条设计,表现出中国人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注重通过陶瓷雕塑的造型所表达出来的形式美。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国的陶瓷雕塑流传久远,并具有一定的韵味。

(2)陶瓷雕塑造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思想。

不同的陶瓷雕塑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但是所有的陶瓷雕塑都会表现出的一种氛围就是和谐。想要将陶瓷雕塑发扬光大,就要注重陶瓷雕塑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结合,让陶瓷雕塑的成品能够与社会的生活状态相协调。所有的陶瓷雕塑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源艺术家们的生活体验,正因为如此,陶瓷雕塑才受到人们的欣赏与青睐。不同时代的陶瓷雕塑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生活状态,人文精神以及物质水平,也是源于所有的陶瓷雕塑都在追求与社会生活相协调的造型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他不仅昭示着我国艺术文化水平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情感的凝聚。

(3)陶瓷雕塑造型与文化底蕴相结合的思想。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陶瓷雕塑更能透彻地反映出我国的艺术文化精髓。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也各有不同,不同时代的陶瓷雕塑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也是各具特点。例如宋代的文化风格较为大气,所以当时的陶瓷雕塑作品造型都是比较大方典雅,透露浑厚的文化气息;而明朝时期则多数以素雅的造型为主,到了现代,陶瓷雕塑造型则多了几分现代的艺术特点,显得时尚简洁大方。陶瓷雕塑的造型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底蕴很好地结合并表达,显示了中国的古朴致雅,产生了别有深意的作品。

3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

(1)艺术美感表现手法。

艺术美感也就是利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采用中国画的笔法,对陶瓷雕塑造型进行线条的勾勒,制造出想要表达的意境,突出想要表达的情感形象。所谓的中国画手法也分为许多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手法对陶瓷雕塑的造型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的陶瓷雕塑造型中许多都采用中国画线条勾勒,以直接的方法对陶瓷雕塑作品进行整理,将陶瓷雕塑的造型表现出流畅的感觉。同时还可利用中国画意境表现手法,使陶瓷雕塑更具内涵性魅力,具有鉴赏的价值。

(2)真实性表现手法。

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就是讲中方古典的美感与西方的文化相互融合,进行真实写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作品真实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造型进行客观细致的设计。这一表现手法可以从陶瓷雕塑的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再陶瓷雕塑的釉色的选择中表现,另一方面可以从陶瓷雕塑的色彩搭配中表现。釉色的选择方面,源于陶瓷雕塑的釉色不同所表现出的质感也有所差距,运用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则注重选用逼真的釉色作为陶瓷雕塑的基本材料用以实现以假乱真的目的。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皮夹克”陶瓷,可以做到无法辨别真假的境界。而色彩搭配方面,为了展现真实性的表现手法,可以再对陶瓷雕塑进行彩绘时候着重进行色彩的复原,是真实的场景设置于陶瓷雕塑的造型相一致,取得无法辨认的成就。不仅这两方面,在陶瓷雕塑的造型构造、陶瓷雕塑的装饰方面也是需要进行真实性表现手法的应用的。这种手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逼真的效果,对于陶瓷雕塑的发扬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4结束语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3

在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长河中雕塑的艺术体系一度都趋向于西方在雕塑艺术创作中运用西方的艺术结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或是运用西方的技术来表现我们传统的题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基点对于争取世界的认同、文化的趋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在雕塑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2.1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雕塑材料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

劳动人民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青铜器、冶炼技术的出现到陶瓷、火药的发明体现了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材料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身份屹立在国际文化舞台上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将这些材料运用到雕塑艺术中使得雕塑艺术作品也呈现出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属性。

2.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在雕塑艺术中的表现

在当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六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六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内心慢慢走向孤独和焦虑,生活的压力似乎把人塑造成了精神复制的工具使人变得麻木又疯狂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这些传统文化理念人性化的一面对于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具有非常及时的作用。将这种人性化的传统文化理念运用到雕塑创作中,将会对雕塑艺术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推动雕塑艺术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例如台湾的雕塑家朱铭创作的《太极系列》和《人间系列》就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真挚感受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出发在塑造中国风骨的同时才巴作品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把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真诚融入到了作品中去。

2.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对于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雕塑艺术中是当代许多雕塑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是在继承传统的文化要素的基础上与现代的雕塑作品进行有机结合是历史与当代的叠加既是对特定文化的解读汉是对真实生活的再现。例如J段山造型、阴阳八卦图、龙门石窟等。

3.在雕塑艺术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

3.1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俗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在雕塑艺术创作时一定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去糟粕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既不能一成不变池不能盲目模仿要用发展的眼光去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熠熠生辉。雕塑艺术创作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胞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进行创作使得我国的雕塑艺术朝着国际舞台发展。

3.2加强传统本土文化推广战略

近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都得到较大的发展综合实力逐步增强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再次获得话语权传统文化日益向外输出作为我国文化艺术代表的雕塑艺术也必须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国际的舞台。所以加强对我国的文化推广战略和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往重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

3.3突出艺术家的指导作用

艺术家对传统文化在雕塑艺术中渗透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成功艺术家通过雕塑作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加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是在雕塑作品获得艺术品市场和当代国际展览的认可后更可以将传统的文化推向主流文化意识轨道进一步加深传统文化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4.结语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雕塑;差异;中西方艺术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079-03

如果说历史是人类谱写的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那么雕塑艺术就是其中一部精致而独立的乐章。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早出现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建筑艺术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实体空间的艺术。雕塑是有三维空间的由人类创造的存在于实际空间的立体形象。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中国的四大石窟、兵马俑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塑永远表现动态,甚至完全静止的雕像也被看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一种不但在空间、也在时间上持续的伸展的状态。人们可以从这一瞬间的造型中想象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想象行为的连贯,持续的活动过程,从而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根植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颗常青树。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大最鲜明的文明。尽管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同一种社会基础上,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故而在雕塑艺术上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差异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使人与自然及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因而中国早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四羊方尊》、《莲鹤方壶》等就是其中的杰作。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最有名的当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和敦煌石窟这四大雕塑群,此外还有大量的寺庙造像。同时在中国厚葬习俗的影响下,君主及达官贵族大势修造陵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上的又一珍宝,最具代表性的就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对比之下,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城市化的生产培养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险性的性格,再加上海上,陆路交通发达,同东方交流广泛,这一切都有利于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神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一,如希腊人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力量显现的结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同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是他们长生不老、神通广大而已。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产牛了关于缪斯、阿波罗为主神及其统率下的缪斯的神话。

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体育竞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竞技大多以身体的方式进行,这也许是为了在竞技比赛的同时显露强悍,优美的体型。这种社会风尚的流行无疑给雕塑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创作的环境,给比赛胜利者雕像也成为雕塑家的一项任务。如米隆的《掷铁饼者》。

二、精神追求上的差异

在中国人看来,主体与客体相通、感性与理性共融,视“天人合一”为宇宙观核心,相信天人感应、天人相类。这种思想的必然结果即自然的入化和人的自然化,确信人们心中所要抒发的东西,都能在宇宙世界找到相应的事物,并以其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汉代霍去病的陵墓,墓前有十多件石雕,如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牛、伏虎、野猪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踏匈奴》。为了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作者别出心裁的雕造出一匹气势轩昂、庄重雄强的战马,马的神情果断沉着,仿佛在时时刻刻警惕着,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败将挣脱而逃,体现出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坚定意志。虽然没有直接雕造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通过《马踏匈奴》整个作品不难体现他的品格与精神,使人联想到英勇无敌的青年将军,似乎听到击败匈奴的胜利呼声。其它石雕也分别体现出将士们不顾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乘六匹战马的雕刻形象,艺术家概括地塑造了六骏的立、行、奔、驰的健美姿态,并显示六匹骏马那英勇而温顺、刚毅又善良的性格。造型饱满剽悍,神韵充沛飞扬,层次转折有力,在外光映射下富于变化,具有节奏感。雕刻的是马反映的是人,象征唐太宗李世民的品格,歌颂了李世民的伟业丰功。

除了表现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绩外,也成为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权力的载体。例如清代十三陵,墓前的石象背加鞍鞯,上托宝瓶,头施笼佩,四足平衡,完全依照皇帝的仪仗,其寓意为“太平有象”――动物失去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活力,成为皇权的象征。

以上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国雕塑艺术中举不胜举。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西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基本上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是以人为衣钵,体现人体的美。每个时代的雕塑家几乎都共同关注人体与精神的统一。如古希腊雕像就是通过人物整体,在单纯与静穆中显示出一种理想的美。黑格尔说过,“希腊民族性格的特点在于他们对直接呈现的而又受到精神渗透的人身的个性具有高度发达的敏感,对于自由的美的形式也是如此,这就使得他们必然要把直接呈现的人,即人所特有的受到精神渗透的躯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雕塑,并且把人的形象看作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来欣赏。”①(注:参见[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8页。)

三、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雕塑是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品的实际体量与绘画的虚拟体量从视觉感受上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虚拟体量要达到雕塑的实际体量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是雕塑魅力所在,它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是其它艺术形式无可替代的。

作为精神的实际存在,西方人体雕塑在“理念”世界的支配下具有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不是凭借自然景物的烘托,而是凭借光线与阴影的变幻以展现形体的空间实在性,因此西方人体雕塑是严格意义上的空间艺术,在20世纪以前,希腊雕塑的物理性的立体空间概念,成为西方雕塑家共同参照的范式。

中国美学突出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着那种“天地浑溶一气,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营造着“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独特空间。北京天坛的圜丘面对着一片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反映出中国人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时空互渗的空间意识。因而中国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实体出现的,而是尽可能采用“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以求与自然景象合为一体。那些石窟造像多是通过背景热烈激昂的雕绘故事的陪衬和烘托,而显得更加宁静和睿智,从而弥补了独立的圆雕在表现空间容量方面的局限性,构成了一个空间形式包含时间节奏和动感的艺术世界。唐代的帝王陵墓所确立的“以山为陵”的体制,使陵墓、陵前雕刻与自然起伏的山势巧妙结合,令观者“身所盘桓,目所绸缪”,西方那种瞬间直观把握的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除了空间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中国雕塑以写意为主的表现手法与西方雕塑的写实性表现手法也形成反差。由于中国雕塑很晚才与实用美术真正分离,在漫长的岁月中,雕塑大多只是实用美术的一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形成了中国雕塑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特征。不讲究描摹写实,在塑形上注重写意传神,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神似胜于形似”,这种中国式的美学观念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即使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写实性,也只是比较细微而已,在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正因为中国艺术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追求艺术意境,中国古代雕塑也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意境特色。“所以汉代那些女陶俑会有着细柔的腰肢,有着如盛开的喇叭花一样美丽形状的裙裾和翩翩起舞般的拂袖姿态;所以敦煌北朝的彩塑佛像会有着不可言说的微笑,并且在这微妙的笑容中透露着内心的智慧和远离尘世的洒脱风采;所以敦煌唐代的彩塑菩萨会有着如血脉在流淌搏动的肌肤和薄如蝉翼的透体天衣;宋代晋祠的彩塑侍女会有着美人鱼一般的身段。”而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必须使用我们本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才能够真正感觉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而在西方,就雕塑而言,他们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写实性雕塑。这种写实性雕塑风格的产生是由于“模仿说”的明确提出。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艺术必须“照事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而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强调对外事物的模仿和反映是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艺术传统。“模仿说”如同一面镜子,反映视觉的真实。如《米洛的阿芙洛狄特》与《大卫》都是对人体的真实再现。并且,围绕着人体塑造,古希腊令创造出一系列的标准法则,如1:7和1:8的人体比例。文艺复兴时期又创立了透视学和解剖学两大成就,有些雕刻家如多纳太罗、米开朗基罗等还亲自动手做人体解剖实验。这些都是为了能更好、更准确的模仿自然,更完美的刻画雕塑形象而服务的。

四、造型手法的差异

中西雕塑艺术家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重视以线条造型为共同的媒介,而西方的用线仅服务于造型。黑格尔认为速写或草稿卓越的表现了画家的天分及其特点,安格尔认为线和形愈简练愈美和有魅力。可见线条对画家的造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雕塑特别是圆雕来说,线的因素更是不见其痕迹,雕塑家刻意追求的是团块和体积、重视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素描中的线条只是充当表现这种效果所界定的轮廓线。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即使从山上滚下去也不应有一处磨损。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来自于原始实用美术,从彩陶时代起,绘塑便相互补充,紧密结合。中国雕塑不仅吸收了绘画的线条色彩的特点,而且还习惯在雕塑上绘色描线。中国古代长期绘塑不分家,而且对绘画更为重视,因而雕塑具有了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导致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追求团块和体积,因而是线条在雕塑中发挥重要的造型辅助作用。雕塑家“运刀如运笔”,通过富有弹性而又丰富多变的线条,或表现飞奔的情态,如汉代的“四灵”瓦当、龙门莲花洞中的飞天等;或表现不同质感;或表现不同体型;或表现不同个性……。总之这种“净化了的线条”既体现了各自的时代风格,又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行云流水,骨力追风,刚柔相济,状物抒情,充分展示了中国雕塑中线条的灵活性和自由美。

另外,中国古代雕塑还喜好在雕塑上绘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战国的随葬木俑、汉代的画像砖石,唐宋的“影壁”形式,无不是塑绘与雕绘相结合的产物。晋唐以来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绘画的风貌,莫高窟盛唐时期的彩绘菩萨,设色浓艳华美,体态雍容华贵,生动的表现出盛唐时期的贵族妇女的风度神韵,这种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国雕塑家的创造才能和民族特色。这与西方雕塑很少设色区别也很大。在这方面,西方雕塑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问有着严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独立的表现方法。从古希腊时代直到20世纪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设色者,中间仅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产生时,出现一丛敷彩的建筑装饰雕像,以适应王室贵族的审美趣味和感观享受。但那种净素妍雅。强调光影感的大理石刻雕塑则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西方雕塑家大多尽力排除从色彩的优越性中择取绘画的辅助方法。法国雕塑家法尔孔奈说过:“如果雕刻能保留在自己确定的范围之内,它就不会丧失自己任何一项优点;但是,如果它要使用绘画的全部手段,它就会受到失败的威胁。这两种艺术各有各的表现手段,色彩不是雕刻的手段。”

五、材料的差异

雕塑是使用真材实料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不仅有坚硬的质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样借物传情,发挥和延伸设计者的思想。如花岗石的坚硬能使人产生出坚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洁白能使人产生出纯洁无暇之感等等。罗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双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肤下似乎流动着生命的血液,假使没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铜来铸造,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将无法欣赏到这动人的一幕。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5

首届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在惠安成功举办 林瑞峰,Lin Ruifeng

惠安传统雕刻大赛获奖作品

现代雕塑起源与原始艺术 张玉花,Zhang Yuhua

中国传统建筑木雕的美学意蕴 黄琴霞,Huang Qinxia

于材质中立精神--晚明文人意趣与明式家具雕刻艺术 王树良,Wang Shuliang

雕塑在民间 孙振华,Sun Zhenhua

雕文塑字--雕塑艺术语言的当代性初探 侯军,Hou Jun

试论加入WTO后中国雕塑业者的新课题 李宇光,林清芳,Li Yuguang,Lin Qingfang

加入WTO后我们将面临的新挑战 刘毅,Liu Yi

论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的语言形式 林振德,Liu Zhende

扩充雕塑--试论科技对雕塑造型的影响 许正龙,Xu Zhenglong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市场之我见 黄才良,赵广铃,Huang Cailiang,Zhao Guanglin

鼎新石艺立意自然--浅谈园林雕塑与环境艺术 王向荣,Wang Xiangrong

从雕艺盛会看雕塑发展前景 杨庆聪,Yang Qingcong

原生的本能现代的范式--论非洲木雕艺术 袁承志,Yuan Chengzhi

传承与更新--现代化主题下的非洲民间木雕 海军,Hai jun

北美西北海岸的印地安人木雕艺术 王建华,Wang Jianhua

宗教隐喻与审美观照的统合--印度尼西亚民间雕刻艺术 王树忠,Wang Shuzhong

海峡和平女神群像雕塑记--兼谈民俗信仰题材雕塑如何提升质量 方文桃,Fang Wentao

进入心灵智慧的深处--木雕创作的一点体会 郑国明,Zheng Guoming

出类拔萃--林庆全的木雕艺术 李砚祖,Li Yanzu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作品选

艺术与科学的对话

白南准的世界 苏滨,Su Bin

在象牙塔外--简评"时空平台--2001雕塑作品展" 苏滨,Su Bin

2001四川雕塑状态--室内雕塑展

新北京,新奥运--体育雕塑作品展

质感体验以及艺术冒险--访法国雕塑家路易·迪朗

筑梦大地--台湾景观设计师朱鲁青访谈录

相异与重复--记玛葛达林娜·阿巴卡诺维兹的近期雕塑 张桂莲,Zhang Guilian

阿巴卡诺维兹随笔摘录

2001年拉娜艺术展见闻 乔迁,Qiao Qian

古巴艺术家卡克述评 孔庆坚,Kong Qingjian

杜安·汉森 高蒙,Gaomeng

木质材料立体造型研究 胡文光,Hu Wenguang

略论徐州西汉彩绘兵马俑的雕塑艺术 张炯炯,zhang Jiongjiong

质变的泥性--关于中央美院雕塑系陶瓷研究班的教学和创作 吕品昌,Lu Pinchang

造型材料与创意--艺术设计99级造型训练课教学随感 杨文会,Yang Wenhui

第二届中国雕刻艺术节综述 郑文伟,Zhengwenwei

既雕既琢再铸辉煌--第二届中国(惠安)雕刻节艺术节札记 东土,Dongtu

融合与超越 张威,Zhangwei

沐浴自然与人性之光--记两位北欧青年女雕塑家 乔迁,Qiaoqian

当代文化主题下的雕塑传统与现代实验--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述评 罗世平,Luoshiping

城市雕塑规划提要 陈云岗,Chenyungang

雕塑意境的探寻--公共景观雕塑创作有感 黄文宪,Huangwenxian

当前雕塑热中的冷静思考--浅淡国内雕塑现况的五种现象 文集,Wenji

现代中西彩塑色彩运用之比较 李仲如,高瑛石,Lizhongru,Gaoyingshi

雕塑的建筑感,建筑的雕塑感 张朝阳,Zhangchaoyang

一个我所期待的展览 钱绍武,Qian Shaowu

雕塑平台--"呓语与呐喊"

精雕细刻,难为大美 杨伯达,Yang Boda

肖像雕塑的广阔前景 程允贤,Cheng Yunxian

北京城市雕塑的发展简述 于化云,Yu Huayun

不要走进艺术探索的误区 曹春生,Cao Chunsheng

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 秦璞,Qin Pu

艺术创作琐谈 魏小明,Wei Xiaoming

从"泥人张"到民族艺术的保护 张昌,Zhang Chang

漫谈达利与二战后西班牙雕塑概况(上) 邢啸声,Xing Xiaosheng

雕塑·景观--公众零距离 曾岳,Zeng Yue

宗教·历史·感悟--关于藏传佛教造像锻铜艺术 武真,Wu Zhen

试论当代雕塑的公共性特征 张威,Zhang Wei

肖像雕塑创作的再认识--由中华世纪坛文化名人雕像引起的话题

我看《郭沫若》 隋建国,Sui Jianguo

肖像雕塑创作的真实性 杭间,Hang Jian

2001中国雕塑论坛述评 王树良,Wang Shuliang

云冈飞天艺术特征 韩鹏,Han Peng

俑作与匠心--中国古代雕塑的民间审美模式初探(之一) 苏滨,Su Bin

重塑辉煌--论传统雕塑的中国现代转型 马辉,彭嵘,Ma Hui,Peng Rong

重置时空 韦天瑜,Wei Tianyu

上海,某种进行时态 苏滨,Su Bin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实验雕塑教学 傅中望,Fu Zhongwuang

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急需规范化--2001《中国雕塑论坛》侧记 江城,Jiang Cheng

城市雕塑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 项金国,Xiang Jinguo

繁荣城市雕塑的几点意见 茹绍雄,Ru Shan Xiong

追踪城雕侵权--吴江市标侵权案尘埃落定 闽浩,Min Hao

浅谈环境雕塑 魏小杰,Wei Xiaojie

理想·泡沫·消亡·涅槃--质疑中国现代公共雕塑艺术情结 周恒,Zhou Heng

日本环境雕塑 田卫平,Tian Weiping

现实与对话 陈仪,汪苇,Chen Yi,Wang Wei

西部,呼唤精品--在"走向西部--克拉玛依雕塑展"上的讲话

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天津尾展,再造辉煌--在天津展上的讲话

克拉玛依旅游概况

魔鬼城

克拉玛依文化一条街掠影

胡杨林

小拐自然植被保护区

艾里克湖

大峡谷

"走进西部"记者日记摘抄

玛河古道

当务之急是抓精品

感谢雕塑期待精品

美国人心目中的圣像与圣地 罗伯特·曼斯菲尔德,Robert Mansfield

方法论意识--公共艺术的基础 孙振华,Sun Zhenhua

大醇小疵--2003长春国际雕塑大会之管见 东土,Dong Tu

拉那雕塑公园参观札记 范伟民,Fan Weimin

欧洲掠影--古老的概念 吴达如,Wu Daru

旅欧有感 张卫,Zhang Wei

探访比利时著名的雕塑家劳德·埃柯曼斯 项金国,Xiang Jinguo

新时代雕塑,雕塑新时代 徐永涛,Xu Yongtao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馆藏雕塑精品选

中华世纪坛《今日中国美术大展》雕塑作品选

第二届江苏省雕塑艺术作品展作品选登

"土地"何以震撼人心?--"亚洲土地展览观后" 乔迁,Qiao Qian

关于国家博物馆"土地"展览的群众话语录 徐永涛,Xu Yongtao

与心灵对坐--关于王芃的雕塑艺术

不仅是一次公共艺术活动 霍波洋,Hao Boyang

雕塑创作基础教学初探 吴雅琳,Wu Yalin

软雕之魅 赵菲,Zhao Fei

汉魏时期佛教造像遗迹 金维诺,Jin Weinuo

从佛教造像看北京地区的古代雕塑艺术 黄春和,Huang Chunhe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木雕艺术在我国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发展至今,仍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木雕作为一种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艺术种类,发展至今成为现代雕塑艺术的一部分,丰富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内容。传统木雕历经时代变迁,但仍经久不衰,与它自身的艺术价值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雕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熟。传统木雕和现代雕塑共同组成了当今的雕塑艺术。在本文中,笔者将就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传统与艺术的联系这三方面展开探讨,与大家一起来探讨雕塑艺术,欣赏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发情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宗教雕塑的出现与我国的文明是分不开的。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全国各地供奉着各种佛像,雕塑这些佛像就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雕塑。宗教雕塑一方面拓宽了雕塑的范围,但是也对雕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中国人很重视佛教,所以雕塑佛像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永远按照传统的风格来,这样雕塑本身就失去了创造力和生机,没有了进步的空间。保存至今的宗教雕塑,其艺术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历史性而得到提升,越是久远的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地位越重要。

转贴于

明器雕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艺术成就也是非常高的。明器雕塑是以虚拟物象的模式,分为实物和虚拟两大类。明器雕塑的材料有木、陶、竹、金属、石材等,将这些原材料通过美学设计和技术加工,就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类雕塑,这种雕塑史为了代替原始社会残酷的人葬制度而产生的。现代雕塑中,已经没有了这类作品,但这不能磨灭明器本身的艺术价值。

纪念性雕塑在现代雕塑中十分常见,一些学校、一些标志性的地方总会有一些纪念性的雕塑。比如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像的雕塑就是一种近年性的雕塑。在今天,但凡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人或事出现,人们总会希望有个雕塑出现来纪念这一人或事。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纪念性雕塑的实用性很强,而且发展形势良好。

装饰性雕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紫禁城的门楣、栏杆、梁柱上随处可见这种装饰性雕塑。样式之多变、技法之娴熟、艺术价值之高是现代雕塑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装饰性的雕塑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装饰性的雕塑也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现代雕塑中的装饰性雕塑也处在蓬勃的发展之中,在现代雕塑艺术成就上也是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工艺性雕塑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独立的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在现代雕塑中尤为受到关注和喜爱,但是由于自唐代以后失去了创造性,发展至今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无论是哪一类的雕塑,都是现代雕塑大家族中的一员,也都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传统与艺术的联系

传统术雕与现代雕塑代表的是不同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成就,有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雕塑艺术的成就才会越来越高,直至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传统的雕塑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汉代,雕塑艺术由简单的小件雕刻发展成为严峻风格的汉代雕塑。在这期间,雕塑发展迅速,走上了一盒巅峰。保存至今的秦朝兵马俑是雕塑史上的经典中的经典,形象生动、蔚为大观,自出土之后,令中外游客折服。这个时划的雕塑是在中国雕塑史上甚至在人类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价值。

第二阶段,是有汉代至唐代,这个时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趋于完美,是雕塑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可以称为是理性风格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唐代直至清代,这个时期雕塑逐渐走下坡路,出现了发展止步的现象。这个时期的雕塑失去了原来的创造力,大多数是为了取悦人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雕塑只是一味的追求形式、追去华美的雕琢工艺,作为艺术品最终要的艺术原动力及个性的发挥却被忽略和扼杀了。

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雕塑艺术。不论是高峰时期的雕塑还是衰落时期的雕塑,都是代表着一些特定时期的风格和艺术成就,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总之,现代雕塑家拥有着一笔宝贵的财富,秦汉作品的魅力,唐代作品的精致,都是的现当代雕塑家学习和领悟的。笔者认为,现代雕塑要想不是去艺术性,应该在古人的作品中,去参悟那种摸索和追求的意识形态的过程,通过感悟去探求心灵美的意识形式。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追求原始的美不盲从潮流,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姿态。

参考文献:

[1]陈佳学,木雕艺术创作[M]艺术探索2009

[2]陈佳,中国艺术史[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由;以艺术触动生命:艺术界;2009年02期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7

——题记

“城雕显现出一种在当代城市文化中获得其存在意义上的态势,传统惯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渐被重组或消解,当代中国城雕已初步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归属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会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它的客观属性更多地被赋予精神内涵的品质,很多大型纪念性城市雕塑给予人们的并不比纪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围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间中(如文化广场、城市广场等),建筑与雕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显出一种互补关系:建筑为雕塑确定一个场所,而雕塑的精神则充盈了建筑围合的空间,各自为对方提供文化上的诠释。比起建筑来,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是可移动性,室内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为城市雕塑,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周围的建筑,某些建筑因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让,在互补的同时互为作用。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功能,雕塑通常因仅具有审美功能而归属于美术学科。当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注重以形式美感来折射建筑的文化内涵时,建筑与雕塑就相差无几了。②由此可见,建筑更多地受到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城市雕塑则更多的是影响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须与城市、建筑和空间构成以及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建筑与雕塑艺术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更应重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互融性,彼此构成具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对设计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环境二者空间形象的直觉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处地把握到一个切入点,这对环境中的雕塑主题设计成功与否是个关键。“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③也就是说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质,具备魅力的环境雕塑作品,不能脱离环境因素,必须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整体环境的内在联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陶冶公众美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司徒兆光在创作《郭沫若》时,把铜像设计在30厘米的磨光贴面红色花岗岩石板上,远看仿佛摆在草地上。这也是考虑到故居的庭院环境,不宜置于高台上,考虑的是雕塑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雕塑与建筑、绿化共同创造出反映人们良好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艺术语言是朦胧、概括、象征性的。许正龙认为城市雕塑艺术对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创作中他总是强调雕塑设计的隐喻性、象征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以期让人深思作品,反复琢磨,而非就事论事地表现某种单一的具体内容,以此增加环境与雕塑的可读性内容,通过材质美、手工美、肌理美、环境美的创造共同传达个体的、连续性的、有意味的设计意识。

雕塑的艺术语言,可以是鲜明的、具体的。因此它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显环境的主题,这种显现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明,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加以升华,创造并赋予艺术感染力。王克庆谈到创作《和平少女》在选择适合的环境时提到:作为城市室外雕塑,需紧密配合环境进行创作,不仅研究选点和作品的形体及姿态,还研究了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光线节奏及人流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室内进行泥塑创作时,灯光照明尽量按照和平公园的环境的光线进行设计。安装之前我们要用小样探索光线的效果,最后才确定雕塑安装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其完整的艺术性更容易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缓解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进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弥补建筑师在建筑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术的约束。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的建设和开发,环境建设与开发的优劣,其艺术性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市雕塑则是评价指标的一个部分,雕塑与建筑同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够弱化现代材料的冷漠感,从纯艺术中提升出来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艺术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环境的制约。正所谓“环境制约雕塑,雕塑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语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与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实地记录了城市的这些特性,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它的认可。城市雕塑与环境如此紧密地结合,也是雕塑与环境独立个性的协调统一。雕塑的作用,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因此,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环境的强加,也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中求变,在探索和继承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注释:

①张坚.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属性的理论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环境——论城市雕塑的整体和谐.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庆.参加和平纪念像的创作体会.美术研究,1985(4):55.

⑤许正龙.走出雕塑的误区——有感于当前雕塑的现状.美苑,1996(4):6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8

——题记

“城雕显现出一种在当代城市文化中获得其存在意义上的态势,传统惯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渐被重组或消解,当代中国城雕已初步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归属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会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它的客观属性更多地被赋予精神内涵的品质,很多大型纪念性城市雕塑给予人们的并不比纪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围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间中(如文化广场、城市广场等),建筑与雕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显出一种互补关系:建筑为雕塑确定一个场所,而雕塑的精神则充盈了建筑围合的空间,各自为对方提供文化上的诠释。比起建筑来,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是可移动性,室内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为城市雕塑,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周围的建筑,某些建筑因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让,在互补的同时互为作用。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功能,雕塑通常因仅具有审美功能而归属于美术学科。当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注重以形式美感来折射建筑的文化内涵时,建筑与雕塑就相差无几了。②由此可见,建筑更多地受到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城市雕塑则更多的是影响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须与城市、建筑和空间构成以及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建筑与雕塑艺术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更应重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互融性,彼此构成具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对设计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环境二者空间形象的直觉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处地把握到一个切入点,这对环境中的雕塑主题设计成功与否是个关键。“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③也就是说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质,具备魅力的环境雕塑作品,不能脱离环境因素,必须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整体环境的内在联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陶冶公众美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司徒兆光在创作《郭沫若》时,把铜像设计在30厘米的磨光贴面红色花岗岩石板上,远看仿佛摆在草地上。这也是考虑到故居的庭院环境,不宜置于高台上,考虑的是雕塑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雕塑与建筑、绿化共同创造出反映人们良好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艺术语言是朦胧、概括、象征性的。许正龙认为城市雕塑艺术对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创作中他总是强调雕塑设计的隐喻性、象征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以期让人深思作品,反复琢磨,而非就事论事地表现某种单一的具体内容,以此增加环境与雕塑的可读性内容,通过材质美、手工美、肌理美、环境美的创造共同传达个体的、连续性的、有意味的设计意识。

雕塑的艺术语言,可以是鲜明的、具体的。因此它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显环境的主题,这种显现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明,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加以升华,创造并赋予艺术感染力。王克庆谈到创作《和平少女》在选择适合的环境时提到:作为城市室外雕塑,需紧密配合环境进行创作,不仅研究选点和作品的形体及姿态,还研究了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光线节奏及人流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室内进行泥塑创作时,灯光照明尽量按照和平公园的环境的光线进行设计。安装之前我们要用小样探索光线的效果,最后才确定雕塑安装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其完整的艺术性更容易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缓解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进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弥补建筑师在建筑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术的约束。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的建设和开发,环境建设与开发的优劣,其艺术性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市雕塑则是评价指标的一个部分,雕塑与建筑同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够弱化现代材料的冷漠感,从纯艺术中提升出来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艺术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环境的制约。正所谓“环境制约雕塑,雕塑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语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与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实地记录了城市的这些特性,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它的认可。城市雕塑与环境如此紧密地结合,也是雕塑与环境独立个性的协调统一。雕塑的作用,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因此,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环境的强加,也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中求变,在探索和继承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注释:

①张坚.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属性的理论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环境——论城市雕塑的整体和谐.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庆.参加和平纪念像的创作体会.美术研究,1985(4):55.

⑤许正龙.走出雕塑的误区——有感于当前雕塑的现状.美苑,1996(4):6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传统木雕;现代雕塑;艺术;联系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宗教雕塑的出现与我国的文明是分不开的。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全国各地供奉着各种佛像,雕塑这些佛像就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雕塑。宗教雕塑一方面拓宽了雕塑的范围,但是也对雕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中国人很重视佛教,所以雕塑佛像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永远按照传统的风格来,这样雕塑本身就失去了创造力和生机,没有了进步的空间。保存至今的宗教雕塑,其艺术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历史性而得到提升,越是久远的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地位越重要。

明器雕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艺术成就也是非常高的。明器雕塑是以虚拟物象的模式,分为实物和虚拟两大类。明器雕塑的材料有木、陶、竹、金属、石材等,将这些原材料通过美学设计和技术加工,就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类雕塑,这种雕塑史为了代替原始社会残酷的人葬制度而产生的。现代雕塑中,已经没有了这类作品,但这不能磨灭明器本身的艺术价值。

纪念性雕塑在现代雕塑中十分常见,一些学校、一些标志性的地方总会有一些纪念性的雕塑。比如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像的雕塑就是一种近年性的雕塑。在今天,但凡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人或事出现,人们总会希望有个雕塑出现来纪念这一人或事。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纪念性雕塑的实用性很强,而且发展形势良好。

装饰性雕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紫禁城的门楣、栏杆、梁柱上随处可见这种装饰性雕塑。样式之多变、技法之娴熟、艺术价值之高是现代雕塑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装饰性的雕塑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装饰性的雕塑也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现代雕塑中的装饰性雕塑也处在蓬勃的发展之中,在现代雕塑艺术成就上也是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工艺性雕塑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独立的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在现代雕塑中尤为受到关注和喜爱,但是由于自唐代以后失去了创造性,发展至今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无论是哪一类的雕塑,都是现代雕塑大家族中的一员,也都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传统与艺术的联系

传统术雕与现代雕塑代表的是不同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成就,有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雕塑艺术的成就才会越来越高,直至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传统的雕塑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汉代,雕塑艺术由简单的小件雕刻发展成为严峻风格的汉代雕塑。在这期间,雕塑发展迅速,走上了一盒巅峰。保存至今的秦朝兵马俑是雕塑史上的经典中的经典,形象生动、蔚为大观,自出土之后,令中外游客折服。这个时划的雕塑是在中国雕塑史上甚至在人类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价值。

第二阶段,是有汉代至唐代,这个时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趋于完美,是雕塑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可以称为是理性风格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唐代直至清代,这个时期雕塑逐渐走下坡路,出现了发展止步的现象。这个时期的雕塑失去了原来的创造力,大多数是为了取悦人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雕塑只是一味的追求形式、追去华美的雕琢工艺,作为艺术品最终要的艺术原动力及个性的发挥却被忽略和扼杀了。

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雕塑艺术。不论是高峰时期的雕塑还是衰落时期的雕塑,都是代表着一些特定时期的风格和艺术成就,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总之,现代雕塑家拥有着一笔宝贵的财富,秦汉作品的魅力,唐代作品的精致,都是的现当代雕塑家学习和领悟的。笔者认为,现代雕塑要想不是去艺术性,应该在古人的作品中,去参悟那种摸索和追求的意识形态的过程,通过感悟去探求心灵美的意识形式。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追求原始的美不盲从潮流,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姿态。

参考文献:

[1]陈佳学,木雕艺术创作[M]艺术探索2009

[2]陈佳,中国艺术史[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由;以艺术触动生命:艺术界;2009年02期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10

非洲雕塑艺术

新时期我国对非洲雕塑艺术的介绍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非洲艺术类型学中最为显著。这一方面是非洲大陆雕塑艺术最具特色,是非洲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印迹;另一方面,非洲雕刻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艺术文明的进程,对刚刚迈开改革开放步伐的新中国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意义。首先,这方面重要的编著有:(一)李淼、马晓宁的《黑非洲雕刻》,瑐瑧该书选有非洲二十多个国家各个时期创作的二百六十多件代表作品,分三类:雕像、面具和头饰、器具和装饰物。(二)黄维中等编绘的《世界面具》,瑐瑨这是一部包括了非洲部分的汇集世界各大洲面具艺术的作品集。(三)缪讯、南风编著的《非洲雕塑》,瑐瑩该书概述非洲雕塑艺术中诺克文化、伊费艺术、贝宁艺术、萨奥文化、西部地区雕塑、中部地区雕塑、南部地区雕塑、东部地区雕塑、现代雕塑艺术的文化特征。(四)吕品田、苏冰等编选的六卷本非洲艺术书系,主要介绍了非洲国家扎伊尔的雕刻艺术;尼日利亚的雕刻艺术;以坦桑尼亚的雕刻作品为主导,还包括马达加斯加的木雕、南非的石刻、津巴布韦的木雕、乌干达的陶艺等;喀麦隆的雕塑艺术;象牙海岸的雕刻作品为主导,还包括加纳的木雕和陶艺,利比里亚的木雕,塞拉利昂的木雕和金属制品;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比绍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和撒哈拉六国的木雕、陶艺、石刻等雕塑艺术作品。其次,论文有定良的《树千年间石刻林》,杨起、梅贻白的《扎伊尔雕塑家李耀楼》,俞跃良的《萨卢姆和他的木雕》,先让的《非洲马康得木雕艺术》,张有浩的《阿伊———多哥著名雕塑家和画家》,李松山的《坦桑的马孔德雕塑艺术》,曾印的《非洲神像与面具》,孙滋溪的《非洲雕刻欣赏》,李荣启的《人类艺术的瑰宝———迷人的非洲木雕》,刘梦熊的《非洲乌木雕》,夏晨的《非洲雕刻艺术的魅力》,江村的《狮身人面像》,宋天仪的《赞比亚的钢版画和硬木雕》,裴建国、刘振林的《津巴布韦的绍纳雕塑》,邱松的《南非石雕艺术瞥》,段圣君的《非洲雕刻艺术的特点》,尹寿松的《黑色风情说不尽———来自刚果共和国的乌木雕刻艺术》,乔桑的《贝宁象牙雕刻艺术》,朱孝岳、胡潮明的《扎伊尔的王室与民间艺术》,郑文的《折射———南非的雕塑》,阿彬的《触摸非洲雕刻的脉搏》,蒋晓红的《古代非洲贝宁青铜雕像艺术特点》,李卫的《雕刻者的艺术———非洲木雕形式语言初探》,任玉的《非洲雕刻装饰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综合上述成果,主要是对非洲雕塑的总体介绍、一些黑非洲国家的雕塑艺术赏析(如扎伊尔、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刚果、贝宁等国),或者是文章作者亲历非洲的写生感悟。

非洲设计艺术

新时期我国非洲设计艺术(即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涉及陶瓷、服饰、岩画和其他工艺。(一)中国陶瓷在非洲的发现与非洲陶瓷艺术的研究瑑瑦既是中非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进行比较文化研究的基础。这方面的研究尽管严重缺乏,但意义非凡。马文宽、孟凡人主编《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瑑瑧并撰文瑑瑨对中国陶瓷在北非和东非的发现及其原因作了探讨。中央美术学院刚果籍留学生卡拉拉•巴卡吉卡2004年申请硕士学位论文《非洲艺术与浮雕艺术的陶瓷表现性研究———兼论陶瓷浮雕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讨论非洲艺术与浮雕,陶瓷浮雕的概念及表现性,艺术家与浮雕,陶瓷浮雕与环境的结合几个方面。(二)服饰是黑非洲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了解它们意味着是对非洲民族身份的识别。服饰方面的编著有杨阳、马路的《非洲民族服饰》,瑑瑩编译了非洲传统服饰,分为:东部非洲———艺术化的人体;赤道非洲———发达的商业与精美的手工艺品;古老的非洲———传统的孤岛;热带稀树草原———风格的交汇处;撒哈拉———严酷苛刻的沙漠;北部非洲———马格里布;非洲之角———联系东方的纽带;南部非洲———传统的保持与演变。该书采用大量文字来描述非洲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此作为文化背景来烘托服饰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有《趣谈非洲服饰》、《非洲黑人的服饰》、《马格里布的传统染织艺术》、《美丽,从头开始———看尼日利亚妇女头饰》、《尼日利亚的面痕文化》、《尼日利亚的“1004”面具市场》、《非洲饰物种种》、《非洲人体装饰艺术》、《非洲妇女的发型艺术》、《非洲发式之谜》。瑒瑠(三)非洲岩画的发现和研究大大提前了人类艺术史前史,在艺术发生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岩画及其他绘画瑒瑡研究成果有《解开撒哈拉岩画之谜》、《非洲岩画》、《塔希利岩画群考察》、《非洲史前岩画的世俗性审美初探》、《坦桑尼亚的石器时代绘画》瑒瑢等。(四)其他工艺方面论文有《北非明珠手工璀璨》、《西非贝宁的葫芦文化》、《闻名世界的突尼斯镶嵌画》、《突尼斯的手工艺品》、《圣城非斯的光和彩》、《北非毯艺》瑒瑣等。(五)在非洲设计艺术概论性编著方面有赵莎飞的《非洲美洲工艺美术卷》,瑒瑤概述了古代西非诺克、伊费、贝宁、象牙海岸、马里,北非埃及、中非扎伊尔,以及非洲其他地区的工艺美术。张少侠《非洲与美洲工艺美术》瑒瑥的非洲部分,介绍了埃及宗教工艺、石器、陶器和其他工艺,西非的工艺美术。

非洲新媒介艺术

新时期我国关于非洲新媒介艺术的普及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像文化方面。瑒瑦这跟现代非洲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和非洲摄影师的世界认同有重要关系,也是古老非洲大陆神秘魅力使然。(一)摄影影像方面重要的编著有:陈宪奎、李新烽的《黑白世界:南非风光掠影》瑒瑧用黑白摄影映像介绍了风光美丽、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南非。吴常云的《东非摄影之旅》瑒瑨以精彩的摄影图片和详实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作者赴东非所见所闻的自然奇观,其中有肯尼亚最著名的三个野生动物保护区,马赛马拉、安博塞和纳库鲁虎,还有坦桑尼亚最著名的两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塞仑盖地和恩戈乐戈乐。论文有柏雨果:《非洲捕捉野性瞬间》;程海涛:《独闯非洲的中国女摄影师》;王立平:《非洲掠影》;崇秀全:《见证非洲变迁的影像》、《记录南非的摄影视觉文献:大卫•戈德布拉特》、《萨姆•哈斯金斯:梦幻的影像叙事》。瑒瑩(二)传媒和影视方面重要的论文有:传媒:董锦瑞:《论新时期南非传媒与政府的关系》、瑓瑠潇湘:《尼日利亚大众传播业概略》。瑓瑡电影:马丁•博萨:《南非电影简史》、曼西亚•迪亚瓦拉:《法语非洲国家的民族电影和国际电影生产》、徐保民:《在津巴布韦放中国电影》、勒•奥•戈顿:《黑非洲的电影艺术》、特•瓦格纳以及克•翁多博:《非洲电影》、周厚基:《非洲的〈哈姆雷特〉———动画片〈狮王〉简介》、庄:《非洲电影资料馆新落成》。瑓瑢电视:张叔雄:《南非的电视业》。瑓瑣六、非洲音乐舞蹈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相比,非洲音乐舞蹈表演艺术方面的介绍严重缺乏,主要有一本非洲加纳学者J.H.克瓦本纳•恩凯蒂亚的《非洲音乐》,瑓瑤概述非洲音乐的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现状;介绍非洲民族乐器;分析非洲音乐结构特点;介绍与非洲音乐有关的非洲语言、文学、诗歌、舞蹈、舞剧等艺术。

作者:崇秀全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11

一、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雕塑发展

《圣经》云:上帝用尘土按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中国神话也载有女娲“抟黄土为人”。似乎人类一开始便与万物结下不解之缘。雕塑的起源不是本论文的主题,但雕塑的产生与物质材料分不开,雕塑形象是借助物质材料呈现出来的。雕塑史的发展,撇开雕塑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外,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制造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具,后创造形象。从削制的石头工具和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经火烤而成的陶器工具开始,似乎雕塑这个词的“雕刻和塑造”的内涵已经具备。后随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在雕塑材料里添加新的成员,再由铜制、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大型的石雕、木雕成为可能。随科技的发展,不仅雕塑形体的尺寸不断扩大,制作工艺的精细也成为可能,当然这里涉及到材料来源和其他诸如运输、安装等基础科学技术。在传统雕塑中,材料只是作为一种媒介,从属于选择地位,雕塑几千年的发展,对材料的运用已非常成熟。

中国古代掌握雕塑材料的情况如下:

*130~5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打制粗糙的石工具。

*2万年前:母系氏族初期。打制兼能磨制石、骨工具,并在贝壳上钻孔穿连,用为装饰,形成雕刻艺术雏形。

*6000年前:母系和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氏族时期。磨制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雕磨玉、牙等装饰品,烧制泥塑的各种陶器以及简单的人物、动物造型,成为中国最早的雕塑的起源。

*4000年前:父系氏族时期。除各种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装饰制品外,人像和人体雕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殷商时期:已熟练地冶炼铜锡等金属,雕铸为各种青铜器用具、象形青铜器,雕琢玉石象牙等装饰品和人物动物雕刻制作。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

*周代:更有珠(翠)、象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玉、石、木、金、革、羽等八材之分。

*战国:雕塑艺术走向精致。在青铜器方面,镶嵌错金银技术有突出的发展。

*秦汉:雕塑走向成熟,在制作大型雕塑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

*唐代:在雕塑表现形式上,所有的石雕、铜铸、木雕、泥塑、陶瓷塑以及夹纻、锤碟等,唐代已普遍盛行。在雕塑材料上,紫檀、黄杨、玉石、犀角、象牙以至竹根等,已是应有尽有。在雕刻技法上,雕、琢、镂、刻、剔、嵌等,亦无不刀凿兼施,五光十色。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有雕瓷出现。元代在工部以下,有出蜡局、铸泻局、银局、镔铁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竹局等。这个时期,除雕漆以外其他工艺美术,如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工艺无不得到发展。

二、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审美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与材料最直接相关的一门艺术,虽然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在雕塑的审美中,材料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它,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就不能作用于人的感观而成为审美对象。由于雕塑形象的呈现是借助物质材料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肌理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在传统雕塑中,材料本身质地与雕塑作品二者的审美结果不一定成正比的。一件大理石的作品或许是失败的,一件泥制的作品可能是杰出的。雕塑作品的审美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和物质材料不同的特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它不能归结为物质的特征和属性。一件作品的泥稿、石膏、铸铜三个形式,其审美价值应该在浇铜之前已经存在。当然,媒介材料有时也直接对雕塑的人物性格起象征作用。同一作品用大理石或花岗岩雕成,前者温柔,后者刚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在所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在古代中国,玉器的被注意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渐次萌芽之时。玉质的天然美既深得奴隶主的爱好,而玉工的传统技巧又得到新工具(青铜器)补助大有提高,故大量玉器被制作。

因硬玉和软玉都有温润之光和不可描写之色,深为人所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糜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第四十八篇)。这里不仅把玉看作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的象征,而且把玉作为人生行为至好标准的代称辞(如玉人、玉色、玉立等)。似乎玉石的材质审美已高于用玉石做媒介的雕塑本身。

象牙与黄金也是贵重雕塑材料,象牙不仅稀少,而且材质纯洁光润,所以很珍贵。黄金为贵金属,产量不多。材料本身的珍贵使得雕塑的审美效果大大提高。

在传统雕塑中,人们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以中国青铜器为例,根据历代著录及发掘所得,大约成品已超过万余件。虽然铜的合金有好几种,但由于长期受腐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铜制雕塑数量虽多,其材质美感已成定式。木材与石材一样,材料资源丰富,石材坚固永久,木材的人工雕凿肌理丰富,两者加工工艺成熟,很受广大制作者青睐。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一方面与绘画相比,雕塑只是工匠们的“皂隶之事”,使得雕塑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实物资料,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另则雕塑一直没有摆脱宗教与墓葬两大服务,由于题材和仪规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雕塑工作者的艺术想象。对雕塑材料的探讨也仅局限于工艺品之类。[next]再者对雕塑材料的探索还跟材料的加工工艺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之前,手工工艺从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局限性,其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机械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所带来新的材质美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雕塑审美的发展。

三、材料探索与西方现代雕塑

赫伯特·里特写的《现代雕塑简史》是从罗丹开始的,罗丹本人对雕塑材料有很好的描述,他说大理石近似人的皮肤:“抚摩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在现代雕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雕塑材料的探索,产生了立体派、构成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流派,而对材料自然属性的探索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布朗库希的雕塑形式是“在两个颇为使人折服的观念下发展进行的——普遍的和谐及材料的真实性。”1布朗库希本人也曾表示:“当你雕琢一块石头时,你将发现你手中的这块石头的精神及其他属性,你将跟着对这块材料的思考而展开你的艺术构思。”2布朗库希所使用的雕塑材料,从现有的作品看仍是铜、大理石、木材等,但他对材料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抛光、着色以及从对材料的观念出发下的形式等,在现代雕塑史的发展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布朗库希,现代雕塑的特征进一步被奠定——对自然材料的重视。让我们回顾一下西方现代雕塑史:

虽然毕加索在1909—1910年完成第一件立体派雕塑《女人头像》,但在随后两年间,立体派的“纯形式”理想渐渐被一大堆各种物体的“掺杂”所代替——浆糊纸、油毡、木片和细绳,其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件用集合手法做成的雕塑《苦艾酒杯》,是用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上面放置一把真正的汤匙来平衡整个雕塑。

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塔特林,从毕加索那儿得到了启迪,开始“一种新型的雕塑,用原材料和现成物品构成艺术品,并将它安置在真实的环境空间中,严格摒除任何再现的意图。材料有着各自的造型品格,用木头、铁、玻璃等表面质感来组织一幅艺术品,‘真实空间中真实材料构成’。”3《第三国际纪念碑》这件作品不仅仅用合适的材料来象征这个新时代可能获得的成就;更进一步说,一种新的艺术也依赖着新的材料也被创造出来,并被赋予社会意义。

而后,康定斯基、嘉博、佩夫斯奈、罗德钦柯和李西斯基相信艺术的功能更为直接——对空间、量感和色彩基本因素的深入研究,如他们所讲,去发现“美学、物理和功能上的容量”,雕塑和构成的浮雕似乎是揭示这种物理和功能的容量的最好媒介,也提供了生产上最终的益处。

在包豪斯学校,构成主义的教学分为基础课和设计课,前者指材料和工具的训练,后者指观察、表现和构思的训练。而后的基础课指导老师莫霍利·纳吉创作出活动的雕塑,而且采用了一种新材料“树脂玻璃”,到1943年他完成了第一件树脂玻璃与铬管的雕塑。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从未同具像传统作出过决定性分裂,而波丘尼的未来主义则相反,他不仅仅是工业技术文明的第一批艺术家:他们的原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来自技术——动力和运动、机械的节奏和制造的材料。他还宣称人类的整个艺术体系的基础都将被改变,同新体系相符合的应是新的形象、新材料、新的社会功能。

对于雕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在绘画、浮雕、圆雕和现成品之间消除任何形式上的区别。现成品艺术由此产生。这样的艺术品已经远远不是通常的雕塑、绘画所指的涵义了,而是一件不能具体规定的物体。超级秘书网

轻视思想上的母题,导致雕塑家迈向金属材料的选择,金属易拉长,拉长成丝;易锻打,可以锤击成形;还可以熔和铸。现代雕塑家充分利用金属的这些特点,开始制作金属焊接雕塑。

由以上的西方现代雕塑各流派的发展得出:材料的探索对雕塑的发展意义重大。

虽然,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青铜作为最终材料不断出现,但他的雕塑设计随材料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在雕塑中发现的材料真实性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特质。每种物质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特质,只有当雕塑作品直接地与材料发生关系时,物质材料才能作为观念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例如岩石是坚硬和凝固的,它不可能超出它的物质结构之外去勉强达到一种柔软的程度。

随着雕塑概念的解构,现代艺术家已从生态学、大地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样艺术入口,将艺术与人的感官和环境、时间、空间等紧密地联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起来,各种艺术的可能性正在探索。材料的内涵已不仅是传统雕塑材料中的金、石、木等,而是指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介。

参考文献: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城市雕塑;规划方案;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02-01

一、城市雕塑体系的发展及发展意义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城市雕塑是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其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早已显现出来。一方面,城市雕塑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味,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满足了城市居民不断膨胀的审美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精神食粮。第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历史、人文等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如西安的“丝绸之路”、辽宁朝阳的“慕容雕塑”等,雕塑展现出来不同城市的历史、人文,是城市文化的沉淀和载体。第二,城市雕塑折射了城市发展的轨迹。我国的城市雕塑发展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在我国悠久的雕塑文化的根底上发展起来的城市雕塑蕴含了我国的悠久文化和城市发展之路。第三,城市雕塑展现了城市的自然风貌,通过雕塑艺术塑造了城市的精神灵魂。第四,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区域风情,使城市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第五,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审美情趣、艺术感受等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城市需要通过多样的艺术形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第六,城市雕塑兼具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使城市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发扬了城市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城市群众的精神食粮,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二、城市雕塑体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城市雕塑设计简单、粗放,很难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的地域文化、风俗文化等特点。其次,城市雕塑题材单一,主题模糊。一般情况下过于关注大型雕塑,对于小型的(如公园雕塑、社区雕塑等)关注程度不够。而且大型雕塑的设计笼统、艺术方向不明确。导致城市雕塑数量少、主题模糊、缺少特色,无法展示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艺术品位。再次,城市雕塑模仿成风,缺少雕塑艺术的独特性、创造性。如盛行一时的圆环雕塑,各城市都在比谁的环大、造价高。又如大佛雕塑等跟风雕塑,影响了城市雕塑的发展和艺术品位的提升。这些模仿雕塑虽然在气势上很宏伟,但难以吸引人们的眼球,难以体现城市的区域文化。第四,城市雕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考虑不周,影响了城市雕塑整体效果。第五,城市雕塑的管理不完善,存在着严重的“重建不重管”现象。雕塑遭到损坏现象频现,严重影响了雕塑的美观性和艺术价值。

三、关于城市雕塑体系规划的思考

城市雕塑经历了初级开展阶段、结合城市文化创新阶段和全面建设阶段。目前,我国对于城市雕塑的研究已初见成效,一些城市雕塑作品也取得了很高的评价,这些和城市雕塑体系的规划研究是分不开的。对于城市雕塑体系的规划方案设计,首先,要突出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雕塑的象征意义。重点突出了城市雕塑的文化性、艺术性、美观性,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引领,使看到雕塑的人能更深刻的体会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魅力。其次,注重城市雕塑题材的多元化、创新性,使大众感受城市悠久文化的同时能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再次,城市雕塑具有很强的公共性、社会性。因此,城市雕塑的设计要符合大众口味。同时,城市雕塑会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长久存在。因此在选择雕塑作品是要注意作品的适当性。一不能跟风,人云亦云的作品缺少内涵、没有特色,很难成为城市的文化载体。二要设计大众能看得懂、能感受到的艺术,不要借助模糊、抽象的概念“愉悦大众”,不是所用看不懂的作品都是艺术。三要符合大众性、社会性,一些作品也许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可他不一定适合做城市雕塑。第四,城市雕塑要有城市环境紧密结合,将城市各区域自然环境分类、分区,结合人文自然景观设计城市雕塑。第五,城市雕塑要建设、管理一起抓,避免城市雕塑艺术性、美观性的破坏,进而影响城市形象。

四、结语

艺术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物,城市雕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不仅要发挥其艺术价值,还要兼顾其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对于城市雕塑体系的规划,一定要结合城市环境的发展,融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勇于创新,才能发挥城市雕塑的文化引导功能,才能更好的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塑造独特的、魅力十足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