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时间:2023-07-10 17:33:40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1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百度贴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校园文化不断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贴吧作为信息载体之一,因其匿名性、互动性、广泛性成为在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最常用的网络平台。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通过网络途径对校园生活、学校管理模式、校园民生,以及其所关注的社会现象表达自己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本文选取辽宁省10所高校的百度贴吧,搜集特定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归纳高校网络舆情在百度贴吧中的特点,对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干预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1.突发性、快捷性、复杂性明显。自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速度快且极易扩散。网民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发表意见、看法,其观点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形成较大的声势。高校网络主体单一,范围相对狭小,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快捷性和复杂性更为明显。此外,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进一步加剧了高校舆情的复杂性。

2.沉默的螺旋效应。“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出自德国学者诺依曼的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该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产生和发酵是一个社会互动心理过程。在人们发表意见之前,会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核对和比较,当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其一致时,就会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反之则保持沉默。”在百度贴吧的内容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些帖子开始时,评论的正反双方势均力敌,随着事情的发展,会有一方略占优势,然后占优势一方的支持者会越来越多,而处于弱势的一方支持者则越来越少,结果导致双方差距加大。沉默的螺旋效应加剧了网络舆情的复杂程度,尤其是一部分大学生为了与别人保持一致,追求所谓的“主流”帖子,误导大学生的判断力和价值观。

3.从众现象频发。去个性化是指个人置身于群体环境之下,在无意识的状态中会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跟随群体发表一些负面言论或实施一些伤害行为,表现为责任感和内疚感的降低,负面消极行为增加。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身份、教育等方面的限制,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会考虑周围环境及别人的想法。但网络是一个匿名环境,失去身份的限制及监督,大学生又处于个性鲜明的时期,很容易在网络这个匿名的环境中迷失自我,在网络中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而实现情感宣泄,而这种无意识的从众行为可能为负面网络舆情的传播带来隐患。

二、基于百度贴吧的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分析

本文参照滕云等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数据采集方法,选取辽宁省10所大学,其中,医药类大学3所、理工类2所、综合类1所、师范类2所、语言类1所、财经类1所。笔者以高校百度贴吧为平台,研究回帖量排名前20的帖子类型。在采集范围上,本文将搜集对象限定于发帖时间在2016年5月25日之前,并对发帖类型和发帖数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以看出,10所大学前20名的帖子主要集中在情感交流和信息分享,问题求助的帖子只占很小一部分。有关情绪发泄的帖子在前20名的帖子中占比不超过25%。10所高校中有8所高校评论意见型帖子数为0。

艾森克认为,18~25岁的青年处于获得亲密感,体验爱情的实现阶段。大学生年龄均处在18~25岁之间,情感需求普遍,所以作者调查的10所高校中,情感交流帖子的数量明显较多。大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网络平台,寻找和自己爱好相同的人,以此表达对朋友的感情,甚至在贴吧中表白。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了“前台、后台理论”,即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百度贴吧虽然有匿名性,但还是基于高校的生活环境,并不能做到完全隐藏身份。所以,在高校百度贴吧中,情感交流类的帖子数远多于情绪发泄类的帖子数。在百度贴吧中,大家进行的是有限的自我暴露,自觉进行印象管理。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理

1.建立理性、自省的自我调适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大都与大学生诸多心理困境和压力有关,这种压力和困境都有可能成为舆情危机的诱因。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客观、理性的自我认知,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变化。高校还要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和媒介素养,提升学生的反思、自省能力,学会积极调试和控制情绪,构建乐观、积极、理性的心理模式进而减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

2.加强网络舆情引АT诟咝M络舆情中,“沉默螺旋”现象无处不在。高校可以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通过管理员的发帖,对处在情绪冲动状态的学生提前进行正向舆论引导,发出理性的声音,并利用沉默的螺旋效应将这种声音放大,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从而提前化解危机。

3.心理健康教育。在百度贴吧中,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往往是一些发泄情绪的帖子。发帖者将自己对学校或他人的不满通过贴吧进行发泄,引起大家的热议。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泄空间。

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面对面交流多被网络所替代,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人也习惯在网络中交流情感。网络的复杂性往往使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提高了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率。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鼓励大学生回归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引导大学生通过线下交流防范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通讯作者:吴心灵)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98-104.

[2]高艳丽,朱勤文,乔芳琦.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163-167.

[3]滕云,陈玲.网络舆情特点的实证研究――基于高校BBS论坛的文本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4(3):181-186.

[4]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青年教育,2011(7):102-104.

[5]马蓓颖,杨杨,蓝晨思,钟翊炜.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析――以台州高校为例[J].黑河学刊,2016(1):109-132.

[6]陈华明,李畅.当下中国互联网语境中的“沉默的螺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154-157.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2

一、当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使用互联网为政治传播服务已经成为共识,早在2009 年奥巴马上任后,各种各样的政府活动就通过白宫开设的 Twitter账号和进行,这种新型的沟通工具缩短了官员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帮助公众更容易地与他们的政府互动交流,大大提高了执政的效率和成果。而在中国,一些政府部门由于忽略了网络传播的特性,缺失媒介素养,在应对网络舆情中仍存在明显问题。

(一)应对网络舆情信息不透明

在网络舆情日益汹涌的事实面前,中国网络问政、执政之路如何走已成为一个摆在政府案头的现实问题。但是由于传统的执政理念和宣传方式没有完全改变,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仍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应对不及时、隐瞒、遮掩等不当应对方式。有些政府部门害怕事实真相暴露,害怕矛盾升级,习惯于封锁消息,遇有突发事件便采取封堵措施。某些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因为害怕被追究责任,也倾向于封锁消息,掩盖事实真相,甚至不惜捏造事实。而网络舆情一旦爆发,面对各路媒体的质疑、提问,某些政府仍存在官本位思想,对于自己不想公布的信息,采取打压手段,认为可以指令媒体,让其保持沉默、让其“闭嘴”,这反而激起媒体和公众的愤怒,使质疑批评不绝于耳,流言小道消息不断,事态不断扩大升级,往往会使网络舆情进一步激荡极化。

(二)应对网络舆情信息不及时

危机事件发生后,亲历者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网上,网民成为了事件的“第一报道者”, 公众的知情权亟待满足,政府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然而有的政府部门或公务人员认为,媒体就是来挑刺的,记者是唯恐天下不乱。因此他们面对媒体的时候,采取尽量不说或少说为宜的策略,尽量不让媒体报道、知晓相关事实。出现问题后,相关消息也只在内部或一定的范围内传递,可是消息一旦走漏,极有可能被误读或者引起网民猜疑、媒体质疑,出现谣言和小道消息,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导致事件升级。富士康爆炸、中石化百万酒单等商业事件中,政府不但未能作为公正的第三方角色介入调查,反而成为企业及个人信誉危机“买单人”。

二、政治传播视域下的政府官员媒介素养构成

在自媒体时代,用户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随时充当着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媒介素养不仅仅要求人们知道一种媒介的存在,懂得如何使用这种媒介,而且要求传播者具备通过系统的信息获取、报道、写作、编辑,使用图形、视觉符号和图像,以及其他技能来生产信息的能力。在政治传播过程中,政府官员作为受众的一部分,同时还是媒介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官员面对社会公共事件或进行危机传播时,要知道何时说、怎么说、说什么,要更加善于利用不同类型的媒介,提升媒介素养,善于组织运用单一和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介,传达政府工作信息,维护政府形象。

(一)把握媒体环境变化

自媒体环境提高了公民政治表达的自由程度,公民的权利、参与意识逐渐觉醒,公众参政、议政的诉求与空间大大提升。政府部门要认识到新媒体使得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媒体平台的开放和自由往往能够汇聚各种社会力量,形成舆论合力,给主流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公众的舆论快速崛起,政府行为不再会受到媒体追捧,反而会引起更多质疑与追问。如果政府官员仍然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干预媒体,漠视公民权利,那所谓提高政府官员媒介素养也是空谈。

(二)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

现代传媒是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是民情民意上传下达的通道。政府官员要善于通过媒体渠道及时把握社会的变动和舆论走向。这就需要政府官员要有相当的新闻敏感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触到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信息,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政府官员不可能接收、处理所有的信息。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以期形成对信息的合理筛选、评价和传播,保证提供的信息能被媒体和公众所接受。

(三)具有一定的信息传播能力

进入自媒体时代,学会使用新技术、了解自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懂得制作媒体产品的技巧都非常重要。政府官员要对新媒体的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要熟练掌握论坛、QQ、MSN、个人电子杂志、博客、微博等媒体形式的使用方法,要会使用各种媒体技术制作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传播内容信息,对传播的内容要严谨,对信息的方式要有创新,增强信息渠道的多元性。

三、政府部门提升媒介素养的主要途径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最佳的问政和执政平台之一,在自媒体时代,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观念,适应形势的发展,主动为媒体提供服务,加强同媒体的沟通合作,提高媒介素养,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

(一)善于与媒体合作

媒体作为政务公开的一种延伸,在政治传播中有重要意义。运用新闻媒体推进政务公开是最迅速、最广泛、最透明,也是最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的途径。自媒体时代,政府部门对媒体要信息开放,不要封堵,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面对媒体,主动向媒体通报工作情况,提供权威真实的信息源。对媒体要真诚,在信息中积极把握话语权、主动引导舆论的有利时机;又要满足媒体的新闻需求,找到新闻、媒体关注、公众关心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与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实现有机结合,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而达到共赢。

(二)加强对媒体的运用

新闻媒体拥有丰富的信息来源、畅通的传播渠道、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要善于运用媒体宣传政策,扩大影响,减少政策实施中的阻力与成本。在重大政策出台前,可主动与主流媒体沟通,做好前期铺垫、引导;在政策出台后,运用媒体解读政策、答疑解惑,确保政策顺利实施。要善于借助媒体改进工作,以舆论监督为契机,化解现实矛盾,解决实际问题。把媒体的报道作为政府的耳朵和眼睛,作为反映社情民意、改进工作的重要线索,形成推动“善治”的合力。

(三)学会与媒体正确沟通

政府部门要学会与媒体正确沟通,重点把握好三个“度”:即态度、速度、尺度,运用好多种形式和手段。在态度上要遵循坦诚、真实的原则,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既不轻视也不敌视媒体,对媒体的批评要反躬自省,对质疑要积极回应。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讲话,不对媒体撒谎。在速度上要坚持时间第一原则,主动向媒体传递最新信息。特别是对重大、突发事件,要遵循“黄金4小时”法则,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让真相永远跑在谣言前面,并不间断披露事态进展情况。在尺度上要坚持适度原则,对信息的披露要把握尺寸,不能有失偏颇。对必须说的一定要说清楚;对不甚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或者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件,要实事求是说明情况,不宜轻易发表看法;对于突发事件,如果没有弄清事情的性质和真相,绝不随意评价或妄加猜测。在形式上要积极探索应用新兴媒体,学会利用微博、微信、QQ群、人气高的BBS论坛等快速传播媒体信息、报道真相、破除谣言、释疑解惑,增强舆论宣传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虽然现在网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存空间,但这种生存空间却是虚拟的,要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就要结合网络舆情本身的特点“对症下药”,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从而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引导舆论,造福社会。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3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36-03

20世纪90年代,MSN、ICQ等兼具聊天与文件传输功能的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标志着自媒体的萌芽。博客的广泛普及,标志着真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和微信的盛行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更是预示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1],也叫“个人媒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迎来了全新的自媒体时代,利用遍布全球的互联网数字平台,如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微博、微信等,普通公众能方便地作为网络记者,分享自身的事件和观点。

在我国,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及先进理念的主体,是互联网上自媒体应用用户的重要组成群体和生力军。不过,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思想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较大,甚至在自身传播时不自觉地涉及网络虚假信息和言论。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步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个人态度的一种表达,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对象[2]。网络舆情则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是舆情在网络空间的一种延伸。高校网络舆情特指与高校相关的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对互联网传播的社会现象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总和[4]。大学生作为我国科技和文化教育的精英团体,其特色也同时表现在活跃的思维方式和对待问题多样的观点上,加之高校内互联网络平台的普及范围较大,应用广泛,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意义非凡,产生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对高校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深入发掘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掌握网络舆情的自身规律和内在特征,科学管理和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向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及特征

(一)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

1.突发偶发事件的激化

这些促成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具有很大的时间不确定性和事件不可预料性。

2.国际国内热点问题

例如: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事件;牵涉国家利益及民族利益的事件。

3.牵涉自身利益的问题

如高校针对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评优评奖、组织发展、贫困生的奖助贷、后勤服务和保障、公寓管理、教学资源等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极易引发网络舆情。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的变化主要由自媒体环境的发展导致,因此其特点也相当鲜明。

1.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丰富性是指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将包罗万象,形式繁杂。移动互联网在近几年的发展也使得一个传统模式下不起眼的小事件都能在短期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多元性是指:针对某个具体事件而言,由于在社会背景、文化程度、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的公众产生不同的态度和看法[4]。这些态度和看法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基于他们看待问题的能力尚未成熟,可能对他们造成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某些片面化和情绪化,甚至是不良的言论和思想的左右。

2.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和舆论活动的开放性

和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舆论的参与主体地位均等,且不受时间、媒体介质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因此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3.传播时效的即时互动性和快速扩散性

和传统媒体相比较,互联网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网络舆论主体能实时地从互联网上、获取、评论和转载信息,因此使得网络舆论的出现和影响范围不可预估。

4.表达内容的情绪化和非理性

针对国内高校而言,学业、就业等现实问题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压力,从而造成某些大学生产生迷茫、焦躁甚至不满等心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排解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宣泄的工具,使得很多情绪化和消极的、非理性的言论迅速滋生[5]。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状况,按照“管理”的构成要素,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6]。

(一)网络舆情管理目的不清晰

这个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的行政体制的考核方式息息相关,大部分高校在对待网络舆情问题时,常采用减小事态影响,隔离问题传播,私下内部处理等方式,争取将问题压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这种以压为主的方式反而会导致大众无法了解事件的根本原因,对事件妄加猜测,从而埋下重大的隐患,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网络舆情管理主体混乱

缺乏专职的主管机构是现阶段国内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所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很多高校均没有设立网络舆情监控的机构建制,或是由校内其他部门分管或协管,管理职责也不明确。网络舆情管理主体混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缺乏专门的管理制度,势必造成管理人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行动规范,也无法形成强而有力的执行能力。

2.缺乏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人员构成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采取的都是校内管理人员兼职分管的方式,岗位的不合理、分工的不明确、工作性质的不适应、事件处理的不及时等都很难让管理人员扎扎实实地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3.缺乏足够的资源和体制支持

参照国内现状,大部分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的基础人员分管和兼管方式居多,也造成了权限不明确,或是权限过低,无法在第一时间调取足够的资源响应网络舆情事件,从而影响事件处理的进程。

(三)管理对象认识不全面且管理方法不科学

现阶段,国内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对象的认识基本都着眼于大学生和网络服务平台上,认识水平尚不到位。

1.管理对象的范围

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和受众均是组成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要素,在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时,不应只关注大学生级网络服务平台,还应该充分研究其他细分要素的影响。

2.管理对象的管理问题

一是针对传播者要素。我国现阶段尚未形成科学的学生管理方法,配套的教师的网络培训,足够的管理人员水平和管理覆盖面。

二是针对传播渠道要素。使用门槛较低是大多数国内现行自媒体网站的优势,但同时也会造成信息的真假难辨。如何对筛除网络舆情中的虚假信息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针对受众要素。正确把握高校和数字信息手中之间的关系,合理引导受众本身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思考同样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自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和传统舆论不同,由于网络舆论的基础平台――自媒体环境本身简便易用的特点,互联网上滋生了大量不负责的言论以及危险言论,这些言论一旦未加监管地广泛传播,甚至会导致舆论危机。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者和受众,尚未成熟的心理状态造成了大学生群体不具备较高的是非辨别能力,更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和蛊惑。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对现阶段的高校至关重要。

(一)更新管理理念,拓展管理思路

要想管理提升,必须理念先行。扎实有效地推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首先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理念,其次才是掌握管理方法,指导管理行为。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想更好地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必须主动接受新观念,加大对自媒体的重视程度,深入研究自媒体的信息载体,树立通过自媒体进行舆情监控的新理念,并积极搭建自媒体舆情管理平台,才能抢占网络舆情管理的制高点,最终实现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向。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要想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管理水平,高校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熟练、分工明确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一支高效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主要包含以下分工。

1.舆情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工作是舆情管理的基础工作,具有较高的相关业务水平的信息收集队伍能使基础更加牢固。

2.舆情信息研判

为了应对当前互联网环境内巨大的数据量,舆情信息研判人员除了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外,还应该熟练掌握常用的网络流行用语、符号等。

3.打造高素质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指的是在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一名高素质的舆论领袖在大众传播和公众之间可以起到巨大的中介和过滤作用,其观点也会对公众产生深刻的影响[4]。于是,打造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舆论“领袖”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至关重要。

(三)加强舆论引导,促进舆论管理

在自媒体发展到现阶段,国内高校中官方舆论与网络舆论已经形成了共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如何合理融汇和正确引导两种不同的舆论场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工作。

1.搭建高校自媒体官方平台

高校应积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通过搭建自媒体官方平台的方式主动公众关注的各种热点、焦点以及难点的舆情,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抢占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自媒体官方平台获取公众的及时反馈,了解公众的真实感受。

2.加大信息公力度

基于互联网的高速性和方便性,网络数据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也非常广,一旦没有及时辟谣,不负责言论及不实言论传播所造成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因此,如果高校中使用公开透明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会使这些谣言变为无根之木而失去传播的源头,从而把握舆论的主动权。

3.注重发挥官方舆论和网络舆论的正面作用

对高校网络舆论管理而言,官方舆论平台和网络舆论平台均同等重要,必须在两个平台都对舆论导向加以正确引导,共同发挥两个平台的作用,不能顾此失彼。

(四)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处置能力

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高校已无法再继续延续传统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模式,而是需要建立的一种新的舆情危机管理机制来达到“网上网下”的联动。

1.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方针,是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也是预防不良事件的最有效措施。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信息收集和研判的功能,敏锐地发现风险舆论影响并及时引导,预防舆论风险的产生。

2.快速响应

当发生了网络舆论危机时,高校网络舆论管理部门应迅速做出响应,网上通过进行舆情信息的搜集,网下调度部门资源深入学生走访,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舆情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

3.及时应对

及时通过官方自媒体平台和民间自媒体平台对舆情进行回复和引导。

4.认真总结

渡过舆情危机以后,应积极分析,努力消除危机产生的不利影响,及时处理遗留问题,并认真总结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总之,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脚踏实地,下大力气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业务水平,营造良好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舆论导向,全面提升管理力度,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的校园和网络,真正实现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褚建军.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管理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

[2]袁富红.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2012(14).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52.

[4]黄素君,毕晓光.浅谈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J].中国报业,2012(16).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4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传播路径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G64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我国网络事业建设(包括网民数量、网络产业等)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根据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6.20亿。网络的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的重要因素,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网络媒介的广泛运用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

当前,以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形态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崛起,网络等新媒介进入主流媒体行列,以信息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为主要特征的传播大行其道。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追求,丰富了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细化了市场的分配与需要。新媒体在给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总的来看,新媒体的影响力已不可小觑,在其盛行的背后,特别是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背后的网络信息传播,对于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越来越不容忽视。

高校网络舆情指以在校大学生为参与主体,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对校园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是新媒体时期下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根据高校网络舆情所关注和涉及的不同内涵,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发生在校园内且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和事件,如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校园安全管理问题、师生关系冲突问题;(2)由国内外热点事件或问题所引发的舆论事件,如南海岛屿争端问题、国内官员贪腐问题;(3)校园或社会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及涉及学校形象、声誉的舆情事件,如上海某高校研究生投毒案。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涉及高校内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紧密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它与学生们的利益相关联,同时,高校学生生活密集、文化程度较高且缺乏社会经验,导致校园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影响面更大。因此,重视和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传播特点,探索切实有效的管控和应对措施是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维护学生权益和成长成才的需要。

1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主要包括电子公告板(BBS)、博客(Blog)、电子邮件、微博、微信、播客、即时通讯、网上调查和签名、网络新闻和跟帖、校园公众号等。其中,学校新闻网、校园BBS等校园网络媒介是目前学生讨论、表达意见的最主要场所,也是校园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新闻网站和学生网站上,评论类信息内容有两种存在形式:(1)网站新闻栏目中的新闻评论;(2)新闻栏目后面的网友评论。在校园BBS上,公共信息版面和各类专题讨论版面是评论类信息内容的传播途径。由于校园BBS具有使用方便、信息传播快捷、用户群数量大、人际交流互动性强等特点,所以与学校网站相比较,校园BBS是评论类信息内容在校园网上的主要传播途径。

总的来看,以互联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校园舆情建设既带来了新机遇,也迎来了新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校园舆情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使得校园舆情的传播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单向线性传播”走向“双向互动传播”,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并且随着网民意见表达步入“众人麦克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信息不对称中的鸿沟正在不断缩小,网民俨然成为信息和传播的“自媒体”。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由性、广泛性为一些西方腐朽观念的传播以及意识形态上的渗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多元性与分散性,创造和参与主体的特殊性,形成过程的迅捷性、舆情内容的复杂化、传递过程的互动性、舆情扩散的难控性等特点,给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使得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和管理逐渐演变成摆在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校园和谐稳定建设的重要课题。

2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高校网络舆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和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的事前研判与引导、事中干预与处置、事后分析与总结,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体制与机制是当前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当务之急和有效策略。

(1)建立联动应急机制和立体管控体制,强化校园网络舆情工作领导。首先,高校应搭建多元意见表达平台,如举办校长或领导接待日活动,权威对话;学校相关部门要增加信息公开和透明度,避免过度管控。其实,要建立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结合经典案例开设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课程和讲座,邀请权威专家、学者从理论与事实普及知识,提高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理性认识。最后,高校还应发扬民主,建立学生代表组织,积极开展咨询、讨论活动,倾听学生的关注和意见。加强对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分析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和意见结构、趋势,开发和运用先进的监测和分析技术,做到有效监测。

(2)创新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手段,搭建多元信息合作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承担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前沿阵地,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手段,拓展舆情引导方法和艺术,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应对能力,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严守职业道德,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大力宣扬社会主流和科学的价值观,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公信力。高校管理部门要科学构建信息制度,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要紧密配合、良好互动,避免出现信息时间不及时、内容前后矛盾等不利状况,要积极开发运用新媒体技术,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及时有效地舆情进展,接受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

[2] 东磊.网络舆情的三个基本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3] 增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8).

[4] 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5] 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5

关键词:自媒体 网络舆论 舆论引导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大W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378216

在自媒体时代下,舆论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革,随着个人用户对网络的深度使用,以网络为代表的个人门户网站将成为自媒体的新兴载体,对自媒体研究具有长远意义。在网络舆论研究方面,将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进行对比,并对网络舆论的性质进行新的定义,从网络舆论特性的视角出发,解释网络舆论不易掌控的原因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媒体的不断更新,网络舆论的力量渗透并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一方面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有利于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中也存在虚假、谣言部分,为舆论管理增加难度。本文着眼于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传播,在阐述自媒体概念和网络舆论内涵的同时,进一步分析网络舆论的传播行为,探究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并据此说明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一、自媒体与网络舆论的概念内涵

随着Web 2.0技术的推广普及,各种网络个人应用方兴未艾,互联网上个人化的信息传播行为正在改变网络传播的秩序,并且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发展中,博客、论坛已经显示出其深远的影响,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的权威性被消除,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得到重视。除此之外,微博、微信、BBS等网络社区等都已经体现出新兴个人媒体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它们与博客、论坛具有相类似的传播特征,这标志着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即网络自媒体的形成。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Shayne Bowman与Chris Wills联合提出的“We Media”研究报告,指出“自媒体是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和全球知识体系连接之后,一种开始理解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以及他们自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又称“个人媒体”或“私媒体”,是指自主化、私人化、平民化的传播者,通过现代化手段向特定的个人,或不特定的大多数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与传统媒体主导的信息传播不同,自媒体是由普通民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从“由点到面”的传播形式转化为“由点到点”的传播形式。

自媒体的产生使网络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网络内容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各种低俗的、虚假的、不负责任的内容也随之出现,造成不实的网络舆论导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网络舆论是公众通过互联网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所表达出的一种趋于一致的态度、意见等。作为公众舆论的一种新形态,网络舆论充分展现了普通民众的阶层立场,自由表达了个体的意见和看法,及时迅速地形成舆论压力,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思考,成为反映中国社会舆情的重要指标。

二、自媒体与网络舆论的传播行为

从自媒体诞生、发展、繁盛的过程来看,它与传统媒体由点到面的传播方式迥然不同,双向交互传播的特征使其具有独特的信息生产方式。自媒体的信息生产者主要由业余人士组成,面向模糊的多数,由个人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生产,有很大的随意性。自媒体的主要目的是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实现与他人的信息共享,通常是非营利性的。在自媒体运行的过程中,传播的主体与客体同为一个群体,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有着相似的价值取向,这使得自媒体传播的信息更加贴近民众、贴近生活,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可以随时动态更新,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

互联网的发展与自媒体的兴起,使网络舆论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逐渐成为社会舆论中的主流声音。互联网具有范围广阔、自由开放、数字虚拟、互动共享等特点,网络媒体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特征对网络舆论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网络舆论的主体和网络舆论的客体以及网络舆论的本体上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网络舆论的主体可以由现实生活社会中有着共同利益和目的的群体组成,也可以由不同背景、不同愿望的群体因对某个事物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看法组成。据此可知,网络舆论的主体可以具有两种身份,可以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现实人,同时也是网络关系中的虚拟人。网络舆论主体的双重身份有时候并不完全一致,目前,网络媒体还无需网民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身份的隐匿性和言论的自由性使得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网络舆论的客体是指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并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网络舆论客体不是为了个人组织的利益,而是追求社会共同利益。不同立场的网络民众往往有着不同的思考角度,由于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思想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在对待同样的舆论客体时,网络民众往往具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舆论以意见的形式存在,是舆论主体对于舆论事件所表达的意见的总和,它构成了舆论意识的本体,即舆论的核心――民意。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民众的意见形态,是社会态度的一种语言表达,它们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形成干预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

三、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民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行使自己的权利,诸如:向政府献言献策、监督政府权力、表达民意诉求等。网络舆论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便捷的渠道,是反映民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的空间。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隐蔽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话语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不再掌握在传统传播者手中,普通民众也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每个人在作为受众的同时也可以是传播者,可以利用网络自由交流、发表意见。网络舆论能有效地推进政治民主,促进政府工作向着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社会监督。现今,网络已成为人们群众反映意见的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也渐渐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来源。在两会召开期间,许多民众通过互联网来表达呼声,为推进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做了不小的贡献。

网络舆论的传播使公众拥有更多的舆论空间,公众的言论自由得以实现,但同时网络舆论的弊端也渐渐显现。首先,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畅所欲言,缺乏管理的具体措施,部分人在网络上发表的违背主流价值观的言论,容易对社会风气产生不利影响,而少数人提供的捕风捉影、子虚乌有的信息也会对社会治安产生危害。其次,网络舆论传播者的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素质不高的网民有时会随意谩骂他人、散播谣言甚至危言耸听,使得一些“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不仅不利于网络和谐环境的建立,对于舆论监督的推进也毫无意义。最后,网络媒介传播的广泛便捷容易导致新闻操作上的失真,新闻报道的偏颇扩大了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效应,不利于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四、网络舆论的引导途径

伴随着大众媒介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扩张,网络舆论变得空前繁荣,各类热点事件频发,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如何正确认识互联网和自媒体,从而科学合理地引导网络舆论,对网络舆论的持久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建设舆论宣传的重点网站,及时权威信息,抢占舆情的主动权。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重视官方网站的运营与维护,善于利用官方网络平台政府工作的相关信息,确保民众建言诉求渠道的畅通;另一方面,要主动积极地去了解主流媒体网站,随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注意相关舆论资讯,为做好政府工作积累经验。

其次,注重媒体网站的舆论引导,着力培养“意见领袖”。网络媒体的兴盛使得网络信息日益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当网络上出现虚假信息或是极端言论的时候,普通民众往往会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意见领袖”来解惑释疑。“意见领袖”指的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为他人提供信息,并且对他人施以影响的积极活跃分子。在“意见领袖”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网络言论由非理性向理性发展,有利于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最后,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利用法律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确立网络舆论的法制规则,形成相对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综合整理现有的法律资源,与其他法律法规互为补充、相互协调,做到依法治网。

参考文献

[1] Chris Wills, Shayne Bowman.We Media.The Media Center,2003(7).

[2] 罗斌.网络自媒体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25-32.

[3] 宋全成.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综合管制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2015(3):112-113.

[4] 卫君.基于网络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2012:27-33.

[5] 席伟航.转型社会中的我国网络舆论研究[J].新闻学论集,2010:78-79.

[6] 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2010(1):40-4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引导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其中,20岁~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最高,占30.4%,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2.7%。随着大学生介入网络、使用网络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不能不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情况如何?呈现出哪些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怎样把握新形势下开展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就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了专题调研。在问卷调查环节,面向北京市部分高校随机抽取了5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收回480份问卷,有效问卷471份。受访者具体情况如下:在学历层次方面,研究生占29.9%,本科生占68.6%,专科生占1.5%;在学校类别上,“985工程”院校学生占40.2%,“211工程”院校学生占51.3%,其他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占8.5%;在专业类别上,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占23.4%,理工科学生占39.9%,其他专业学生占36.7%;在年龄结构上,15岁~20岁学生占57.5%,20岁~30岁学生占31.6%,其他年龄段学生占10.9%;受访者中汉族占93%,少数民族占7%;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24.4%,共青团员占68.4%,群众占7.2%。专业和高校类别占比较为均衡,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分析和基本结论

1.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情况

一是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功能较强的新媒体。根据每天在新媒w平台花费时间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在微信和QQ上花费时间最长:每天使用微信3小时以上的有51.4%,使用2小时~3小时的有24.5%,其他的有24.1%;每天使用QQ在两小时以上的有56.2%,其他的有43.8%。其他的新媒体,如校园门户网站、微博、个人博客空间、校园BBS,半数左右的学生使用时间都集中在1小时~2小时。由此可见,大学生更偏爱具备社交功能、互动性更强的新媒体平台。而恰恰是这些平台,有着极强的即时性、交互性和传播力,大学生与新媒体平台共同形成双向交互式的传播渠道,信息一旦形成,便会在瞬间呈辐射式、发散式传播,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参与。显而易见,此时的舆情控制就变得十分复杂、艰难。

二是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关注点较为明显。从调查来看,大学生最关注的网络舆论是国家和社会热点事件,占83.3%,接下来的依次排序是学术教育类占45.6%,成长发展类占41.4%,意识形态类占40.1%;学生诉求类、学生安全类和校园管理类均在25%左右。从问卷调查对象的特点来分析,调查对象超过一半是“95后”,虽近40%是理工科学生,但他们仍然非常关注国家和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意识形态问题,并非我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显示了这些青年人对国家社会的关心、思想政治的敏感度,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的萌芽和社会担当意识的成长。这些都将体现在他们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参与上,对我们科学管理、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提出了挑战。

三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较为单纯和理性。调查中,54.5%的学生选择关注网络舆情没有特殊目的,仅单纯浏览;27.2%的学生选择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16.7%的学生选择即使发表了言论也只是想表达而已,一吐为快,没有特别的目的;期待引起公众注意、引起公愤的仅有1.3%;其他的有0.3%。调查还显示:72%的学生偶尔在网络公共空间发表言论,其他的有28%。可见,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舆论的目的虽然比较单纯,但也有比较理性的一面。这也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开展舆情引导时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前提。

2.大学生网络舆情判断情况

通过综合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舆情参与的积极性高、从众性明显,并带有一些无意识心理,那么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辨识力是怎样的情况?调查也带给我们一些答案:

一是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伪有一定的辨识力。97%的学生对网络信息会选择性相信, 2%的学生不相信,但也有1%的学生非常相信。我们可以推断,如果我们开展有效的网络引导,使网络舆论空间的正面引导和正能量传播能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依靠辨识力,从理性上讲,内心会肯定、会认可。面对“如果同一事件出现了不同的网络舆论您更相信哪种平台的信息”的提问,75.3%的学生选择相信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公众号,其他的占24.7%。由此可见,大家对于权威信息和权威的一种依靠和认同。

二是大学生受网络舆情的影响处于正向状态。一些相关研究谈到了当前舆情发展中非理性舆情较多、网络谣言泛滥这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从我们的这项调查可以发现,在高校范围内,这两个现象尚属可控范围内。上文我们提到了大学生对网络舆情参与较为理性,同时,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也是比较理性的。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77.7%的学生认为网络过激言论需要引导,不能任由其传播,10%的学生会直接选择置之不理,其他的有12.3%;76.6%的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自己会有个人判断,不会轻易被左右,14.7%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有影响,其他的有8.7%。可见,大学生受网络舆情的影响尚处于正向状态,这是与社会舆情相比的一个比较显著的区别。

3.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情况

一是当前校园网络舆论风气总体向好。调查中,77.7%的学生认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言论积极,较为理性,21%的学生认为风气一般、偶有不良信息,其他的有1.3%。45%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管理有序,网络杂音较少,其他的有55%。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校园网络舆论风气总体是向上、向好的,这是主流趋势和主流状态。同时,我们仍然要十分关注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不良风气和不良管理等问题,并予以重视和改进。

二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现实必要性,并且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化。调查中,超过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网络舆情加以引导,其中41%的学生认为必须占领舆论阵地,不能任由错误言论泛滥,51%的学生认为针对个别问题有针对性引导即可。这为我们理直气壮地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支撑和依据。在引导效果方面,对正面引导的效果问题,48%的学生予以肯定,4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不够吸引人,5%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到正面引导。72%的学生提出了网络舆情引导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其他的占28%。这是对我们当前开展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挑战。

调查启示和对策建议

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得出或者说印证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个基本判断: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特征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在结构上呈现出参与性与互动性并存,在内容上体现为正向与负向交融,在管理上要求严肃性与艺术性兼顾的总体态势。这是我们开展好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前提。

1.强化互联网思维,因势利导开展好新媒体网络舆情工作

随着网络深入到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QQ、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已基本普及。这些新的传播方式的影响力、传播力、渗透力、变化力是我们传统的宣传和新闻舆论工作从未遇到的,也给我们当前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谈到,“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c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所以,新媒体阵地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一个必须着力、必须占领、必须把守的阵地,开展好新媒体网络舆情工作是大势所趋、现实所需。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克服年龄差异、代际差异、习惯差异和思维差异带来的不同视角,探索和了解新媒体的使用特点、运行方法、传播规律,尽快将思路引导到新媒体上,将工作开展到新媒体上,将育人效果体现在新媒体上。

2.重点做好意识形态问题的教育引导,回应学生关切

日常工作中,我们一直认为青年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关注与年龄特点相符的教育、发展、生活和娱乐,也经常体现出忧国忧民情怀,但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他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和认知。本次调查,大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之高令人欣喜,同时大学生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度之高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问题恰恰是我们开展工作的薄弱环节,甚至有时是回避环节、被动应对环节。网络舆情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常常不是显性的,而是渗透性的、侵蚀性的,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和渗透。这也对我们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引导和教育的思路、方法、手段提出了挑战。要有力回应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关切,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事关大是大非和原则的问题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确保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真正做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敢抓敢管、敢于亮剑。

3.加强新媒体平台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新媒体平台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的确给实际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首先,要从完善制度体系上下功夫,确立新媒体管理的合法性依据。通过制定新媒体管理办法、网站内容建设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实现对新媒体的登记备案、使用指导、纪律约束和建设要求,在制度要求上先行先做。对于不依规运行,不严格管理的新媒体要及时采取措施督促整改。其次,管好新媒体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监督和舆情监测,形成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做好重大舆情的收集、上报和处置工作,增强舆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最后,管好校园新媒体还可以借鉴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模式,通过校园新媒体联盟、新媒体自组织等学生群体加强学生新媒体负责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以学生领袖带动学生群体,以学生骨干管理学生群体,从而实现校园新媒体平台的有效管理。

4.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凝聚普遍共识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7

一、自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1.引导方式存在问题。在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控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引导方式的不正确。在发生事件时,传统媒体或者主流媒体都没有能够及时的进行新闻的报道,因为在信息传播的速度方面,新媒体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导致了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的模糊不清,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舆论。在舆情事件爆发时,政府和相关的媒体没能意识到自媒体传播的优势性,没有及时的进行舆论引导,往往在注意到时已经形成一股讨论的风潮,这是政府能做的只有采取删帖、屏蔽等措施,这些措施智慧引起受众更大的不满和热议,舆论的引导就出现了错误,这只会加剧舆论的发展态势。

引导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敏感性问题上,比如政治事件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等,这种事件发生后,政府的相关部门不敢承担责任,自然也就不敢将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公开,这样就使得信息出现暧昧性,无法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这样就会使得新媒体对事件进行一系列的揣测和传播,形成了舆论。

2.引导态度的问题。现代社会的新媒体发展已经很迅速了,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也很大,但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没有意识到其真正的重要性,在进行政务公开时不会积极的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不能正确的认识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而且现在的很多政府官员在面对采访时还是持拒绝态度,不愿意进行配合,使得媒体无法获得受众需要的信息,会导致舆论问题的加剧。政府对于信息的封锁会导致公众的不满社会上谣言四起,充斥着很多的虚假新闻,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困难。除此之外,对于政府牵涉其中的事件,媒体会习惯性的报喜不报忧,把其中的问题和关键性信息封锁,这样的报道方式会在人们认识到事件真相的时候激起对政府和媒体的不信任,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二、自媒体时代舆论传播和引导的策略研究

(一)以政府为主体

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想要第一时间对社会舆情进行了解和引导,就要建立健全的舆情监督机制,建立舆情监督平台,使舆情监督制度化、合理化,在舆情爆发的初期,政府要利用舆情监督平台获取舆情信息,对舆情的走向进行大致的了解,分析舆论的走势,为后期的舆论引导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2.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是组织或者机构的信息者,向受众进行方针解读,与媒体。公众进行沟通、解惑。所以在发生重大事件时,政府或者组织要及时的让新闻发言人进行事件的说明和解释,向受众传递信息,说明真实情况,这样能够避免在事件发生之后群众由于不了解真相而引发错误舆论。

3.加强网络监管与立法。在自媒体时代,舆论的产生大都是源自网络上的错误、虚假信息,所以想要对舆论进行引导,就要时刻关注网络上的信息,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取缔传播不实和错误信息的网站。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上的信息流通和传播无疑是很迅速和便捷的,所以想要对舆论进行监控就要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从根本上减少错误舆论的形成。

(二)以自媒体为主体

1.与传统媒体结合。当前我国的新媒体发展迅速,群众的接受程度也很高,但是自媒体本身具有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就是用户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网络上进行信息传播通常都不是实名制,所以很多的低素质用户会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在网络上散布错误、虚假信息,还有的用户在没有了解清楚事件的真相时就对事件妄加评论,这会对其他的不知情群众产生误导。在这一方面传统媒体无疑做的很好,因为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都是通过选拔和考察任用的,所以在素质方面无疑更高,而且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都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在不了解事件真实情况之前不会做出有偏向性的报道。所以自媒体在这一方面可以和传统媒体合作,将自媒体的群体性传播优势与传统媒体的专业严谨向结合,既能够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还能保证其真实性。

2.加强主流网站建设。虽然现在的传统媒体依然在发展,但是在自媒体的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进行信息获取时也会经常的依靠网络,网络为介质的信息传播已经越来越受到手中的欢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对舆论进行引导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加强主流媒体的网络建设,因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很多的媒体都会关注其发表的观点和新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遏制了一些虚假新闻和信息的传播,矫正舆论发展的方向。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8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和加剧,也不可避免地波及高校,致使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在网络化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变化牵动着高校突发事件的走向。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提出了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预警;健全信息机制,追踪网络舆情最新动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增强网络媒介素养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推进,高校管理日益复杂,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和加剧,致使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方便快捷,使互联网成为人们捕获信息的首要渠道。尤其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成为了互联网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网络渠道对高校突发事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网络舆情形成强大的阵营,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突发事件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应对难度。积极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对建设平安校园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定义和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定义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突然爆发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极大影响的危害事件。常见的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卫生类突发事件和高校管理类突发事件。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频繁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不仅损害了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也在不断冲击着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延缓了平安校园建设进程。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反映舆情的主要平台。而网络更加受到了擅长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青睐,成为他们自由言论和自由发挥的场地。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拥有不同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情感依附的多元主体,以网络为载体,对所发生的高校突发事件作出的情感表达和主观评价的总和。在网络舆情中达成共识,形成具有导向性和公信力的言论和意见,往往致使高校突发事件偏离原有的运行轨道,加大了处理力度和难度。

2.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征

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传播扩散迅速,社会关注度高。由于高校主体的特殊性,一旦爆发突发事件,势必备受社会关注,引起社会的强大反响。高校学生主体擅长利用微信、博客、微博、飞信、QQ等载体第一时间进行网络评论,使得信息快速传播,网络舆情迅速形成强大阵营,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和争论。

(2)舆情效果不可控,危害力度大。新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工具层出不穷,传播手段丰富多样。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使得信息的传播具有隐匿性和多元性,各种言论良莠不齐,致使一部分人利用网络渠道故意造谣滋事,夸大事实,甚至借机宣泄,恶意诋毁,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使事发高校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3)舆情信息失真,引导难度大。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大部分主体是高校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知识水平相近,使得学生群体极易达成网络共识,形成强大的极具影响力的舆情群体。有些学生借机宣泄对学校的不满情绪,主观臆断,恶意夸大高校突发事件危害,很容易引起具有类似想法学生的共鸣。网络舆情一旦形成,涉及范围广、持续周期长、影响深度强,加大了网络舆情引导难度。

三、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真实反映。及时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动态,化解网络舆情潜在风险,对创建平安校园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网络舆情作为一把双刃剑,客观真实的舆情反映有利于网民追踪实情,化解网民内心的疑惑,对社会活动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客观存在的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1.网络舆情是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高校学生群体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往往占据半壁江山。大学生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追求刺激与挑战。但由于心智并未完全成熟,情绪波动较大,他们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对网络中关于社会上的敏感话题或高校的管理失当行为的各种评论,极易受到其他网民过激言论的诱导和影响,引起内心的波动,甚至产生过激言行,为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埋下隐患,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2.网络舆情是加速高校突发事件恶化的催化剂

在高校突发事件中,高校学生群体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他们当中一部分学生在目睹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后,会用手机录制现场视频,将信息第一时间到网上,极易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网络舆情迅速由星星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各种评论和争议接踵而至,一些片面、失真的信息还会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一部分愤世嫉俗的网民则借此大做文章,猛力抨击高校管理制度,极力诋毁事发高校声誉,网络舆情被无限放大,加速高校突发事件形势的恶化,增加了高校突发事件处理难度。

3.网络舆情是阻碍高校突发事件解决的延缓器

网络的便捷性和自由性使其成为人们畅所欲言的场所。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高校未及时公布突发事件处理效果,致使一些好奇心强、社会责任感匮乏的网民继续追踪事件动态,借机宣泄不满情绪,制造谣言,夸大事实。谣言通过网络渠道传散开来,极易引起人们新一轮非议,致使逐渐平息的突发事件再一次被引燃,延缓了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飞速性,使网络舆情在高校突发事件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着高校突发事件的走向,使高校突发事件的解决变得更棘手。因此,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最新动态,合理防范网络舆情潜在风险,有效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有利于高校驾驭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

1.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预警

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弊病。高校学生群体长期对学校管理存在异议,很容易将不满情绪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情感宣泄,极易引发突发事件。高校应完善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树立危机防范意识,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运行高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对存在校园安全隐患的网络舆情进行追踪和分析,高度关注学生的网络舆情动态,积极收集并采纳学生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防范因学校管理不当引发的网络舆情无限放大,使高校突发事件从源头上得以遏制。

2.健全信息机制,追踪网络舆情最新动态

信息不及时引起网民猜疑,导致谣言横生,无疑会加大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难度。健全信息机制,可以为网民答疑解惑,有效抵制谣言丛生。高校应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员,通过高校权威网站,及时将突发事件处理结果和最新进展公布于众,掌握网络舆情最新动态,积极采纳并接受网民对高校的有效建议并予以反馈,形成高校和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及时澄清网络片面、虚假、不良信息,消除网民内心的疑虑,化解矛盾,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朝着良性态势发展。

3.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的隐匿性和自由性使网民的言论不受限制,致使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网民借机肆意散播谣言,造谣生事,甚至煽动学生闹事,极易引发突发事件。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立法,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对具有故意煽动挑唆言行的网民要落实责任追究,给予警告或处罚。要严格规范网民网络行为,加大言行失当行为的处罚力度,使网民的发言权在法律规范内有序进行,有效遏制不良言论对事发高校造成的严重损失,切实维护高校形象和声誉。

4.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增强网络媒介素养

随着网络日益大众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致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颇,甚至造成道德价值失范。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增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势在必行。高校应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开设有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讲座和相关知识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和舆论传播行为,提高其对不良网络文化的免疫力,增强自身的认知力和判断力。

五、结语

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高校顺应新媒体时展和自身建设的需要。高校要在增强自身公信力建设同时,及时关注网络舆情最新动态,防范网络舆情潜在风险,化解网络舆情关键矛盾。主动出击,积极深入网络舆情主阵营,打好网络舆情的攻坚战,增强自身驾驭突发事件风险的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努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颜倩.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8).

[2]张木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J].中国应急救援,2014(03).

[3]杨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初探[J].陕西教育(高教),2014(07).

[4]李朝晖,赵彦莉.网络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形成与引导研究[J].教育评论,2014(0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9

关键词 网络舆情 高职院校宣传工作 新媒体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新媒体的主要阵地,逐渐确立了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已成为公众信息中心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载体,表达意见。公众情绪、态度、意见和要求的公众表达形成网络舆情,是社会条件和舆论的体现和参考。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由于其知识水平高、参与意识强、心理重、个性特征明显、不稳定性强,所以与其他网络舆论相比有着很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易发性、普遍性。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他们既有社会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主观性和自觉意识,又有在校高职院校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特定知识层次的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而且由于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广度和网络民意的产生和传播渠道也很广,覆盖面大。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治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已是迫在眉睫。

1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1.1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重要性

1.1.1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随着网络社区的兴起,校园文化已经从有形的阶段向虚拟的网络社区转移。比如各高职院校的BBS、百度贴吧、校内网论坛、各种聊天群(室)等。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无论是负面的还是健康的,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校园文化的健康度。

1.1.2校园网舆情是校园窗口

网络舆情信息中包含的,直接反映了当前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或可能关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舆论的思想趋势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那些负面的舆情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把握问题的实质,提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避免高职院校学生被负面舆情所误导。

1.2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紧迫性

1.2.1网络舆论的特点和新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动态难以准确把握

一方面,网络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的难以把控,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活动的习惯。以往高职院校BBS的人气最旺,但随着BBS的控制趋严,一些更加宽松的网络社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

1.2.2社会矛盾多发期与日益增多的校园不稳定因素叠加,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难度

随着95后步入校园,他们喜欢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向老师或辅导员写信、谈心。

2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的措施与技术

蓝翔高级技校副校长与教师带领学生异地斗殴、陕西国防职业学院教师偷拍女学生洗澡被打……在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从两所高校的公共舆论危机再次把高校的舆论管理和应对问题推向公众。从近年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事件来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大多数是由于校园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并容易引起网上谣言、谩骂四起,同时,罢工、游行和示威的声音充斥着网络,造成学生的不安全感,情绪极端,扰乱了校园的正常秩序,一旦处置不当或不及时演变成公共危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进入舆情热点的高发期,突发事件频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应对高校的隐性或突发性的爆发,甚至是高校舆论危机的爆发,是目前各大高校的必修课程。

2.1准确预警、全面监测,提升舆情分析能力

由于其具有高速性、可扩展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作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其生成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即由高职院校各主管部门及院系官方信息和意见,如高职院校公布的信息、新闻网站的相关报道、教师和学生的网上访谈和论坛等;另一种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主要是由学生或人通过论坛、新闻评论等形式的高校舆情收集。特别是后者因学生及校外人士参与度高、表达自由度大、意见交互便捷,其舆论反响较大,并且存在舆论主体相对模糊、舆论内容多元、缺乏理性引导等不足,成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传播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当前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首先要做好高职院校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提升自己对负面信息的预警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行动、早解决,不给舆情危机发酵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在危机事件爆发后,要从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对事件舆情走向、动态实时全时段监测,做到知己知彼,保证高职院校舆情危机应对的精准性。在媒体上,如监测采集分布微博客、论坛、博客、贴吧、微信等平台的新闻报道,媒体评论,评论和分析相关数据,发现节点引发舆论危机,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处置策略,达到最大化高职院校舆情危机处置效果。

2.2真诚沟通,及时回应,提高高职院校公信度

在事件的早期阶段,舆论的焦点往往是事件的真相,无论是报告还是信息是否是真实的。在这个时候,公众往往从新闻媒体和官方公告中找到真相。如果此刻新闻媒体和官方的忽视、信息不透明、阻塞,会造成公众恐慌,不相信官方的所作所为,发生或导致骚乱,骚乱,这种消极的社会行为。所以当高职院校遭遇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如果高职院校官方及主流媒体面对学生对真相的期待有稍加迟缓或犹豫不决,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满意的回答时,学生就会焦虑、迷茫和彷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将试图窥探所有轻信道听途说,并通过网络分享流言蜚语、曝光,一些极端行为的蛊惑和煽动下。

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第一时间向公众或受害者告知真相,并真诚、公开、及时沟通,不进一步激化矛盾,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当高职院校舆情危机发生后,高职院校及相关部门应尽快成立调查组,对网上流传的信息进行事实调查,并及时对调查结果进行通报,还原事件真相,解决学生和公众缺乏真实性而产生的焦虑、不满意和恐慌。只有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和公众的知情权,他们才能区分对与错,不通过谣言,不传播谣言,并自觉参与处置事件,把事件变成一个有利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快速调查,及时回应了高职院校学生和公众的态度,在公众心中的信心,也更有利于舆论的引导和处置。

2.3善于借助媒体,培养意见领袖,强化引导能力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传播出现新变动。一方面,在大众传媒中,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往往会给社会成员中的一些意见领袖,然后传播给所有的舆论领袖。另一方面,在沟通的形式上,传统的方式不仅是专家评审,更是现在的观众相信,更多的普通人,如主持人,对博客的评价和分析。从受众接受方式来看,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专家在网络时代相比,媒体将丰富多彩的各种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为他们的选择,受众大大提高了主动性。在众多的高职院校学生中,近年来涌现出了一些草根舆论领袖,他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优势。这些普通的学生,个人权力薄弱,但大量的人,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成为意见领袖,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而给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带来更大的影响。

为此,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置中,要善于借助媒体及时准确地信息,以赢得学生和公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面对社会问题,要善于利用媒体,有针对性的指导、说服、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达成共识。同时,高职院校应以培养意见领袖为目标,在学生中广泛挖掘、选拔那些政治上可靠、思想进步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思想的“草根”意见领袖们,让他们在网络舆论危机中发出主流言论。通过使用媒体和舆论领袖的结合,将舆论的偏见,引导到我们制定议程,并最终回到轨道上来。

2.4重视校园媒体建设,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危机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使用新兴媒体最为普遍、最为活跃的群体,网络对其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高职院校主流媒体如果对他们失去影响力和诱惑力,他们就会渐渐地把注意力放在百度贴吧、BBS论坛、QQ群、博客和聊天室等网络媒体上。一些学生甚至可能会散播一些小道消息和极端的观点,演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主流媒体的改革创新和网络媒体的受众,主动控制话语权。报纸、广播、电视、学院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媒体要狠抓教学、后勤、就业等一系列学生关注的方面,积极开展积极的报道。每年要做几次重大典型报道,让学院的中心媒体与学生保持高频率见面。通过一定数量的积极报道,在指导思想上有积极的影响,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把他们的思想部署到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学院的基本制度上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关心学校建设发展的大事上,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做有损于学校形象的事情,降低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

2.5强化舆论互动机制,促进学校与师生的和谐

在传统的学校信息传播机制中,一直以线性传播、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新鲜感,传播方式为“你传我受”,学生作为目标,只是勉强接受的政治说教和灌输,没有话语权。这一单一的沟通直接造成了学校与师生沟通的“断层”,师生主体的主体性薄弱,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知。造成一旦突发事件的发生,这种并不自由流动的互动渠往往会成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上涨的“助推器”。

在这方面,学校平时需要注意互动渠道建设,建立线上线下的“学生热线”栏目,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都要予以耐心、充分、详细的解答。同时,建立高职院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围绕本校的工作重心,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新闻会。在一些特殊敏感时期,如:学校推出新举措、新教学改革,完善学生管理条例、宿舍食堂价格调整收费标准等,通过召开新闻会,详细讲解新政策的内容和实施的意义,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的各类咨询。良好的舆论互动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管理学校事务的积极性,尽量减少与学校之间的摩擦,消除彼此间的误会,促进学校与师生的和谐共处。

3总结

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高度繁荣的“自媒体”背景下,任何时刻一旦放松了管理,对高职院校声誉、品牌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同时干扰正常的高职院校工作推进。所以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置需要从硬件、软件、意识三个方整体入手,建立联动的预防、应对、处置、修复机制,最终织成一道严密的防护网,把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聂峰英.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与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6(1):36-38.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10

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落后于新兴媒体。本文通过研究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进而提出传统媒体如何改进舆论监督的措施。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一直发挥着舆论监督的主渠道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一方面普通民众在舆论监督中有了话语权,从而把舆论监督推向了新阶段,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兴媒体的挑战,失去了舆论监督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些问题引发了我们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继续发挥舆论监督主导作用的深入思考。

一、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历史与现状

建国以来,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历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从中央机关报到地方党报都高度重视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对那些目无法纪政纪、以权势压人以及官僚主义作风等现象的批评,经常见诸报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全国报》等在真理标准讨论中,冲破思想禁区,批评思想僵化和背离三中全会精神的错误行为,为恢复党的优良传统,落实党的方针政策,鼓与呼。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明确提出了“舆论监督”一词,此后我党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舆论监督问题都有提及。1990年12月在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中强调报纸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舆论监督首次写入中国的法规。传统新闻媒体也因此迎来了舆论监督大发展的春天。以央视《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一大批舆论监督栏目先后开创。据不完全统计,省级以上电视台共开办舆论监督节目60余个,31家省级党报设有舆论监督的栏目,整个新闻媒体领域兴起了一股舆论监督热[1]。2003年从 “非典”期间《财经》杂志进行《SARS内幕》的系列报道追问政府信息公开化、反思制度设置缺失,到《南方都市报》首先披露孙志刚被收容案促使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传统媒体一度掀起了一股舆论监督的热潮。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逐渐弱化,失去了在舆论监督中原有的地位。最为代表的是被称为“舆论监督年”的2008年,从年初的“周老虎”到年末的周久耕,多起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新闻事件都是最先在网络上引起关注之后传统媒体才介入的,传统媒体面对这些新闻事件有些应接不暇,显露疲态。网络等新兴媒体开始彰显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中逐渐暴露缺位的问题。

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弱化的根源

造成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弱化和失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从Web1.0到Web2.0,互联网以其信息的即时性、内容的海量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以及强大的互动功能,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功能最强大的媒介。据中央外宣办副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在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透露,中国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网民人数更已达到5亿。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这种媒介环境里,人人都可以信息,人人都可以参与讨论,这种以前所有媒介都无法达到话语权的平等,极大地鼓舞了网民参与其中的热情。他们可以在随时随地通过“微博”等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每一个网民都是新闻记者,都是新闻评论员。这个庞大的网民群体一旦意见、看法形成交集就会发出“网声”,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因而,从“网络民意年”到“网络舆论年”再到“网络揭黑年”[2],新兴媒体必然地掀起了一轮高过一轮的舆论监督风暴。

二是外部环境受限。在我国现行宣传体制下,传统主流媒体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喉舌,这些媒体不得不长篇累牍地报道政府的各种会议和官员的出行视察。一旦涉及舆论监督到只要官方一纸禁令或一声招呼,即使稿件成型了也会胎死腹中。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视舆论监督为猛虎,他们认为只要舆论监督的触角涉及到他们的辖区,便是对当地政绩的抹黑,就是影响恶劣的“负面报道”,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将舆论监督拒之门外。这些都直接导致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停滞不前。

三是个别媒体从业人员遭“封口”。从山西繁峙的“小金佛”到河南汝州、山西洪洞的记者“封口费”事件,不难看出个别媒体从业人员由于素质低下,经不住利益的诱惑,将本来应该诉诸报端的新闻事件压来了下来,导致了媒体舆论监督的缺位。

三、传统媒体强化舆论监督的措施

网络媒体存在一些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网民在参与网络监督过程中,缺乏道德自律和必要的法纪约束,滥用“人肉搜索”,漫骂与人身攻击屡见不鲜,对一些局部性问题的催化、放大,甚至为偏激的情绪推波助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现阶段网络媒体的信任度不高,“网络水军”泛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安全诚信问题严峻。在互联网这种媒介环境里,鱼龙混杂,鲜花与毒草共茂。在各种网络热点事件背后时常有“网络水军”通过海量的转帖、跟帖、点击,形成虚假的网络民意。

此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展江认为,互联网上信息传播者由于媒介素养问题,在信息时对于真实、客观、公正、平衡、全面这些新闻价值要素不一定理解,因此,可能会在传播过程中造成信息失真。而新闻报道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是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传统主流媒体作为新闻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权威性、影响力、公信度,是网络媒体所望尘莫及的。因而传统主流媒体要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的主导作用,在改善自身不足的同时,还必须发挥其固有的优势。其主要措施有如下几点:

第一,传统媒体既要与网络媒体竞争又要与其进行合作。传统主流媒体与网络等新兴媒体存在着优势互补。传统媒体可以以媒介融合为契机,依托网络等新兴媒体点多面广、及时揭露的线索功能以及强大的互动功能,及时发现网络上热点事件、舆论焦点,给予足够的关注,对其进行选择、放大和调控。同时,要时时准备着与网络赛跑、与不正当的权力干预博弈,提升传播速度,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引导大众的舆论方向,将舆论监督主阵地的地位掌握在自己手中[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过去任何时候都所不能比拟的,封锁突发事件等“负面信息”已成为不可能。以往对突发事件、热点问题报道的一些“惯例”,在舆论语境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不仅伤害了读者的知情权,而且影响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能及时的引导舆论,受众不能从正常的、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在网络媒体等新生媒介传播环境里,各种流言就会到处传扬,对受众产生误导,以至于引起社会恐慌和不安定。因此,传统媒体在关键时刻决不能失语,要把信息、及时传给读者,让读者知道真相,要把握“话语权”,把握舆论主动权,制止不良传闻,疏导读者情绪,纠正网络媒体造成失实、失真带来的不必要的恐慌。

第二,以传统媒体善做高度、深度文章及其特殊地位,发挥其权威性的后发优势。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操作模式、人才队伍以及社会公信力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新媒体抢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专题报道、评论、深度解读等方式,引发整个社会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舆论监督的效果更具广度和力度,体现传统权威媒体的高度、深度,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案例。如华南虎事件通过网络迅速进入公众视线后,传统媒体也抓住了这一吸引眼球的公众事件,跟踪报道事件进展,追问真相。《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以及央视《新闻调查》等传统权威媒体并没有停留在对于周正龙个人行为的追究上,而是指向了他背后乍隐乍现的公权力问题,以及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问题,发表了《人民时评:“华南虎事件”让谁蒙羞》、《赌咒发誓无助探寻真相 科学中立方为政府本分》、《虎照疑云》等深度报道。

第三,着力打造高素质队伍。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是舆论监督的主力军,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工作队伍对于加强舆论监督颇为重要。增强职业自律意识,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防止以权谋私,搞有偿新闻。

参考文献:

[1]2000年中国新闻年鉴[M].北京:中国新闻年鉴出版社,2000.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11

>> 舞蹈技能训练的三个重要环节 论歌唱训练中的三个重要环节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三个重要环节 浅谈梯形螺纹加工的三个重要环节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 简论燃气工程质量控制的三个重要环节 增强党课教学效果要抓好的三个重要环节 高效物理课堂的三个重要环节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三个重要环节 物理高效课堂应注意德育教育的三个重要环节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重要环节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说课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环节 浅谈孕产妇系统管理中的三个重要环节及对策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三个重要环节 抓好三个重要环节 强化医院物价管理 中国近代史教学三个重要环节和理论启示 舆情回应:政务公开的重要环节 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改善的三个重要环节 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三个环节” 探究式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论反转网络舆情的三个重要环节 论反转网络舆情的三个重要环节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孙荧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且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极易激发网民的宣泄情绪,生发恶性舆情。“手术室自拍”事件正入医患关系的舆情敏感区,并上演了一出网络舆情反转剧。本文认为,网络意见领袖声援正面舆论、主流媒体担当权威信源、深度评论调解网民心理,这是在“手术室自拍”事件中显现出的三个舆情导控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导控;网络意见领袖;网民心理;信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022-02

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在网民媒介素养较弱、舆论监督机制不健全的网络生态下,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且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一有偶发事件的刺激,网民便会在感染机制的作用下调动愤懑情绪,丧失理性判断,形成恶性舆情。“手术室自拍”事件正入舆情敏感区,并上演了一出网络舆情反转剧,其舆情反转经验值得反思总结。

一、“手术室自拍”事件舆情发展经过

(一)散播阶段

2014年12月20日上午,网友“当维美不再唯美”在新浪微博一组医生在手术台上的自拍照,文中写到“……难怪医患关系那么紧张……如果手术台上是你的父母亲戚你还要会这么做吗……”并@陕西都市快报。因其个人影响力有限,微博内容只在小范围内得到传播,处在舆情的萌芽阶段。

(二)聚集阶段

12月20日18U20,“陕西都市快报”转发了手术室自拍图,并配以文字称“本是严肃认真的手术,患者还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们却摆起POSE自拍……”。在“陕西都市快报”专业媒体的影响力下,手术室自拍照引发网络关注的聚集,迅速形成了斥责自拍医生无良的骂战。

(三)热议阶段

12月21日12U13,微博认证为“浙江援疆外科副主任医师”的@白衣山猫从专业医生角度对此事发表客观评论,网友态度随之发生改观。主流媒体正式介入并还原事件真相,实现了舆情的反转。

(四)流行阶段

舆情热度退却,“手术室自拍”事件被贴上“舆情反转”、“舆论暴力”、“媒体伦理”等标签,引发媒体、网民的反思及总结。

二、反转网络舆情的三个重要环节

(一)网络意见领袖声援正面舆论

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的研究报告《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概念。“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是媒介信息的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两级传播”即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过程[1]。

在网络传播语境下,意见领袖不仅仅是对大众传媒信息的中继和过滤,其本身也是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信源,能够起到“大众传播”的效果。此外,网民对网络意见领袖存在显著的主动需求:1.网民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习惯于接受意见领袖的信息指导,致使如微博大V、楼主、版主等作为网络意见领袖常态化存在;2.网民在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突发事件面前有消除信息不确定性的需求,需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知识优势的意见领袖来完善信息、给出意见。因此,在网络传播去中心化思维泛滥的情况下,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见领袖这一舆情导控环节,提高正面舆论的声量、强化理性网友立场、使摇摆不定者的态度结晶,与主流媒体一起凝聚成使正面舆论中心化的向心力。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主要来自以下群体:一是评选的人物;二是版主;三是网络名人;四是网络知识分子[2]。笔者认为,在特定的网络舆情中,网络意见领袖指在社交媒体或是开放性网络论坛、社区中,具有一定受众基础即粉丝号召力,或是在某专业领域具有知识优势,能够消除网民信息不确定性并给予意见指导的个人。在“手术室自拍”事件中,微博认证为“浙江援疆外科副主任医师”、“微博自媒体联盟成员”的网友@白衣山猫作为网络意见领袖对本次事件的导控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12月21日12U13、15U18,@白衣山猫两次发表微博,从专业医生的角度对自拍照进行解读,其微博文中提到“……图1主刀已下台,两助手在缝合皮肤。图2、3手术全部完成,病人即将送回病房,一台高难度手术成功,病人安全,医生比病人家属还要开心……”,“……照片中,从专业医生角度,有张图片中医生拿下了口罩,有图中露出了病人的身体,有不妥。如果能善意地解读医生手术成功后的喜悦,这些细节不会被过度解读……”。@白衣山猫的言论最早启动了反转舆情的阀门,其提供的专业信息和客观分析大大弱化了网友对医生的指责情绪,并有网友开始将舆论矛头由医生转向媒体伦理问题,为后续对舆情的反思做出了铺垫。

(二)主流媒体担当权威信源

流言是“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论释”[3]。“当维美不再唯美”未经证实的言论在网友“有图有真相”的信息处理框架下掩盖了其流言实质。“陕西都市快报”的转发是一种媒体道听途说的报道行为,这使得本次事件作为“媒介流言”进入了公众视野。根据克罗斯提出的流言公式:

R=i*a*c

【R=传闻(rumor);i=重要度(importance);a=模棱度(ambiguity);c=批判能力(critical ability)】

医患关系问题是我国棘手的民生问题,极具重要度和关注度;网民对医患关系的刻板成见根深蒂固,尤其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网民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使他们失去理性判断力进而做出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由此可见,降低事件的模棱度,让网民了解事件真相、回归理性判断是本次舆情导控的关键。主流媒体因其无可替代的信源权威性和信息传播的专业性在此时理应发挥主流担当。主流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媒介融合格局下传统纸媒的网络端口、新媒体平台,都是重要的舆情反转阵地。

主流媒体信源与自媒体信源之间一直存在相互“喂食”的现象,即互为信息来源。在本次事件中,主流媒体以官方信息为切入点从自媒体手中接过了信息主动权:12月21日21U39 “陕西都市快报”微博称“西安卫生局查明‘医生手术台自拍照’医院:今晚公布处理措施”;同日22U03“头条新闻”(微博认证为“新浪新闻中心24小时播报全球重大新闻”)了西安通报“医生手术台自拍”调查结果。随后,以《人民日报》《华商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充分发挥信息采编的专业性、信息的权威性、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等专业媒体优势,抽丝剥茧还原事件真相――12月22日14U15,华商报官方微博报道了对涉事手足显微外科主任郑晓菊的采访,“手术室自拍当事医生流泪:手术7小时为患者保住了一条腿激动留念……”;12月24日08U17,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文称“‘手术室自拍’事件病人:知道并同意拍照,想不通为啥批评医生……”。随着事件真相水落石出,“手术室自拍”事件成功得到了舆情反转,舆论转向对医生的理解和对舆论暴力以及媒体伦理的反思。

(三)深度评论调解网民心理

对网络舆情的导控不能仅仅流于舆论热点的现象表层,还应该对舆情背后的心理动因加以引导,以此转变大众的思维定势,减少情绪化、标签化的网络传播行为。社会心理学认为,任何信息的报道,对某些事实的描述,如果不加专门的阐释和评论,对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力的[4]。因此,深度评论是对网民心理进行深度的引导的重要手段。

从网民心理角度来看,本次事件源于网民对医患关系问题的消极刻板成见、宣泄心理所导致的理性判断的丧失。舆情热度退却之后,《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在线上线下发表评论型文章:《手术室自拍事件,热新闻还需冷思考》(人民网――人民论坛)、《手术室自拍风波,谁让舆情随风倒?》(《新京报》)、《何必过度解读手术室自拍》(中国青年网)……通过对行为主体进行身份认定、对事件性质进行归类打包、对事件实质进行引申泛化等方式建构新闻框架,能够有效消解网民的宣泄冲动,引导网民思考,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媒介素养。

除此之外,网络媒体、新媒体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超文本报道、评论,能够更加立体地、形象地传递媒体立场,传播主流价值观。

热度退却之后的深度评论带来的冷思考能够超越对舆情本身的引导价值,上升到平和网民愤怒心理、缓和社会矛盾、净化舆论形成环境的高度。

三、结 语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范文12

一、PC门户何时成了“传统媒体”?

1.网络媒体顺势整合改版。

今年6月,新华社推出新版客户端,其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移动传播特性,经过重新设计的界面,操作便捷、运行流畅。其中,客户端的苹果手表版,成为其改版的一大亮点。随后,新华网全新改版的消息再次引发新闻界的讨论,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新华网从传统网络媒体走向移动新媒体的新历程。无论是PC门户还是手机界面,信息传播从“桌面”移到“指尖”的趋势逐渐清晰。与此同时,地方媒体闻风而动,广西新闻网借力微信、微博、微视频三微平台,力推新闻的私人定制功能,成为地方新闻媒体改版趋势的代表。

2.“今日头条”的定向推送。

2014年11月,由腾讯科技与人民大学共同的移动媒体趋势报告中提到,近半数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每天超过3小时。近七成用户更多使用移动终端阅读新闻资讯,而依赖电脑看新闻的用户不到一成,近八成用户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新闻。以“今日头条”为例,这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正是利用了网民的社交化阅读习惯,以大数据的分析方法,精准判断每个用户的兴趣、位置等,从而进行精准的阅读内容推荐。其运营团队正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充分迎合信息传播特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3.几大商业门户的移动战略。

与传统新闻门户网站相比,商业网站向移动端布局的脚步要早得多。从2012年开始,新浪便提出了布局移动互联网的路线图――内容+社交。同年,搜狐也提出了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战略构想――利用自身在媒体领域的竞争力,以 B2B2C 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为发力点,间接带动手机搜狐、微视频、搜狐微博等无线产品的普及。2013年开年,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网络巨头,通过兼并、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等方式,加快在移动端的跑马圈地。

4.专业媒体人转战自媒体。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自媒体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一批专业的传统媒体人争相投身于自媒体的浪潮中。以当下知名的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为例,创始人罗振宇曾经担任央视《经济与法》、《对话》等栏目制片人,后做过多年的自由媒体人,公众号“罗辑思维”以典型的“罗氏”脱口秀风格,以微传播形式,深受80、90后群体欢迎。与罗振宇的经历相仿,曾就职于FT中文网专栏作家程苓峰、《中国企业家》杂志的申音、新浪地方站的朱晓鸣等一批优秀媒体人,已经成为自媒体领域的佼佼者。

二、传统PC势头持续走低的因素探析

1.移动互联网的冲击。

从几处典型的信息传播新变化来看:通讯技术由1G提升至4G、个人空间由博客发展至微博、网络交流工具由QQ发展到微信……网络信息传播逐渐呈现“微”渗透,但各平台的综合社交能力却得到了很大提升。种种表现均预示着,传统PC的信息传播式微,移动互联时代来临。据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中国网民总数的88.9%。另一项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2015年前3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规模超8.99亿。而从市场直观表现来看,传统PC(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取而代之的是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设备的出货率不断提升。

2.上网人群特征驱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网民获取信息的时间及方式趋于零散化,移动终端恰好为网民的碎片化阅读提供了条件。同时,网民的年轻化特征,使新的传播技术及形式的普及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据第35次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主要集中于10-39岁这一年龄段。该群体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传播技术及设备属于“技术控”,然而对于传播内容又属于“速食主义”,因此,移动设备与移动技术契合了他们随时随地阅读及社交的网络习惯。

3.自由表达的新诉求。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网络已经成了民众宣泄情绪的主要阵地,也为舆论乱象提供了土壤。由于网络乱象的不断滋生,国家开始集中精力整顿规范当前的网络环境。但由于个别地区矫枉过正,或打着“清网行动”的旗号打压对自己不利的声音,传统的意见表达平台(如QQ群、贴吧、论坛等)逐渐被边缘化,网民只能将诉求表达寄希望于新的传播载体(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同时,对于一些社会事件或现象的解读,往往大V的评论要比媒体的评论更具影响力,草根化的网络表达更符合自媒体传播的新特征。

4.传统网媒信息滞后。

从之前的传统媒体往往落后于网络媒体一步,到现在网络媒体常常落后于自媒体一步,信息传播的格局不断被打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公民记者”的概念不断强化,网民随时播报的热情不断上扬,在实际的信息播报中,网络媒体跟着自媒体跑的情况频频上演。对于突发的社会事件,自媒体为身处现场的网民提供了多种报道方式,网民仅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音频等全程直播。特别是一大批具有媒体经验的媒体人转战自媒体后,使自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播报更具专业水准。同时,网络媒体也会常常关注自媒体动态,从中寻找线索。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网络媒体的自媒体倾向愈发明显。

5.传统PC自身局限。

网民阅读习惯的改变,使传统PC的发展困难重重。从现实应用来看,网民可以轻松地通过手机实现信息获取及社交,而传统PC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工作及数据处理。另外,PC互联网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网络基础及使用成本的要求,在许多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农村的青少年未能达到要求,PC端接入率极低。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有9%的人群手机是他们上网的唯一工具,而另有35%的人群手机是他们上网的主要工具。同时,三线及以下和农村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有力增长点,PC互联网由此损失一大批潜在市场。

三、后PC时代舆情工作该如何应变

1.培养“移动互联网+舆情”思维。

后PC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特征,面对自媒体“场境”下的舆情裂变,各级政府在舆情处置上更需要与时俱进。所谓的“移动互联网+舆情”思维,不仅表现在集中关注舆情在自媒体中发酵及演化表象,更应体现在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进行形象维护及舆情处置上。首先,要学会运用各类移动互联平台与网民交流,实现信息上的平衡;其次,及时从碎片化的网言网语中体察民情,洞悉民意,提前发现潜在舆情危机;再次,要学会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与社会发动功能,积极打造正面舆论形象。眼下,各地政府对“三微”(微博、微信、微视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实际上正是主动拥抱移动互联时代的最好体现。

2.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决策。

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区域舆情预测、预防及预警。后PC时代下海量信息的时时生成,使用户数据更加具有可追溯性、把握性和分析性。通过对历史及现实数据的科学建模,从中总结舆情发生、发酵及演化规律,可以有效预防常规舆情的爆发。而对于突发性舆情事件,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研判其走向,有效化解次生舆情危机。同时,应树立数据就是民意的意识,通过对网民随时随地所的网络言论进行监测,可以及时的把握民众诉求、观点意见甚至是舆情的扩散范围,掌握这些维度,舆情处置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加强智库建设做好处置保障。

舆情智库好比是舆情处置的后勤保障,是保证舆情处置机动性、灵活性、实效性的基础,也是对舆情大数据应用的有效补充。智库建设应本着立体构建思路,既要满足全面性原则,又要充分照顾到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积累舆情事件的相关数据及处置经验,形成专业智库供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分析。与智库相匹配的,是对智库团队的建设。各地可以在舆情队伍基础上,建立一支专业智库维护、分析、研判的智囊团队,从而达到智库建设与实际舆情处置的有机结合。

4.建立多层次舆情处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