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时间:2023-07-04 17:08:11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 中医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模式

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们获得了许多经验,但从中也发现了中医护理课程的设置从课程设置内容到学时安排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在实践及研究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护理学中医护理课程的设置进行研究。

1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根据护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医护理课程设置在护理学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中只占总学时的0.5%。但由于我校是高等中医院校,在中医护理课程设置过少,不足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医护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没有设置中医护理的临床课程,学生对中医临床疾病无法认识,更谈不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了。

调查中88.85%以上的学生反映:(1)中医护理临床实践课程学时太少,不能系统了解中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相关知识,学时应增加;(2)30个学时全部为授课,没有实践教学课程及讨论,不利于学生对中医临床疾病感性认识的增加;(3)应在现有中医护理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中医护理临床专业必修课,让护理学专业学生都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必要的。此外,在调查中有89%以上的同学希望学习中医护理的实践操作,如针灸、推拿、按摩等基础性的中医学特色技能训练,更能突出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的特色,不仅能提高护理技能,更能在人才竞争中成为有特色的专业人才,更具有特色性和竞争力,更有效的培养全方位的护理专业人才。

我院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中医院校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1)中医护理基础课程开设仅2门,学时数过少;(2)没有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并且中医护理基础的实践操作课程不完全没有专门的系统的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课程不完美没有专门的系统的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作室和相应的教学指导;(3)没有设置中医临床护理课程,理论和实际难以结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脱节”的状况,在研究中我们认为由于没有开设中医临床护理课程,实习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就没有优势可言,尤其在中医院实习更感中医临床知识匮乏。还由于我院中医护理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没有足够多的中医护理教学资源,因此学生在中医护理方面知识相对薄弱。

从大环境下看,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因此国内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向护理教育水平发达国家学习,同时也要立足本国实际情况,我们更需要正确树立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在正确护理教育观的指导下,综合教材、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等因素来逐步发展。

2 目前对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护理本科生的全能性较高,中医和西医的护理基础技能都应该扎实掌握的多功能性人才,因而,学习中医基础的积极越来越高,中医护理技能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适应范围广的特点;也是临床工作的基础,也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并且,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希望能进一步得到中医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学习和训练后能运用中医护理专业知识独立完整中医护理操作。我们确立了本科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能力的、符合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这对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方针,对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中医基础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存在明显不足。

增加《中医学基础》课程,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但由于学时数过少,不能系统深入学习以上课程内容,因此护理本科生中医护理基础相对薄弱,在临床应用能力也略显不足。

中医内科护理是中医临床各科护理的基础,因此我们也把《中医内科护理学》课程探索式的设置为选修课。两年来,《中医内科护理学》共开设5个班级,选修人次400人之多,护理学专业学生占70%以上。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79.2%的学生认为开设中医内科护理学非常有必要,且77.7%的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中医临床护理的认知度有一定提高,关键是学习了中医内科护理,具备从事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开设,弥补了中医临床护理知识的空白,对中医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能力。

3 对我院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体系的设想

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应与西医院校课程设置有共性,更应体现护理学专业特征及传统医学的特色。经过调研和分析,并结合本校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对中医课程的设置有这样的设想。

4 对目前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中医整体观念更能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医学整体护理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护理学专业的课程中增加中医护理课程的分量是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针对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笔者有以下建议。表1 我院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体系注:学时数均为理论课+实践课

4.1 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积极推进学校与医院间的合作,建立医、教、研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各类人才培养[1]。根据我校本专科培养方案原则及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必修课设置中,增加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临床见习课程,其中包含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护理基础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为基础,开设中医临床护理学科课程或中医临床病症护理,以及中医护理的基础技能操作,并开设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推拿护理。

4.2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加大临床见习课程力度,增加临床见习机会。加强实验室建设,综合实验病房,既能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又能弥补因不能直接接触患者难以掌握中医临床护理要点的不足,也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训练条件。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得到提高,由被动接受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密切学校教育和临床教学之间的配合,改进教学和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和发扬中医院校护理本科的优势[3]。

4.3 增加中医临床课程 如将中医内科护理学或中医临床病症护理学设置成专业必修课,弥补学生中医临床护理知识的欠缺,且能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并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和基础技能课程,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弥补因课时不够不能接触患者,难以掌握护理要点的不足。

4.4 整合重复的课程或教学内容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如《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与《护理学基础》中护理文件的书写进行整合。在临床见习、技能操作过程中,应由理论授课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完成,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整体护理实施程序。

4.5 选择或编写合适教材 现使用的教材在内容及难度上均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因此应选择内容较好,编排合理的中医护理教材。若没有合适教材,可以召集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掌握全面,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按照统编教材的编写要求,结合专业特色、相关教学、临床经验、现代护理理念及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等内容,自行编写中医护理教材。

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的科学化设置有利于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任务更高质量的完成,更有利于培养适合现代护理学科发展新趋势的、带有传统医学特色的为祖国医学走向世界奠定基础的新型护理本科人才。因此,我们应在今后的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5 讨论

我国护理学专业起步较晚,由其是本科护理学专业,在加快其发展速度的同时,又要考虑到教材、师资以及国内教育、医疗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科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基于对护理学深层次的理解,因遵循科学的课程设置规律,体现我院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同时也要符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强化专业意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5]。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有良好的师资作保证,因此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护理专业师资的培养,让教师教给学生最准确、最丰富、最实用的护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孙国华.我国中医教育发展概况及趋势分析.中医教育,2000,7(11):89-90.

2 雷炜.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1026-1027,1037.

3 尤黎明,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41-743.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护理 高职教育 知识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42-01

1.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的重要性

基础知识适用性就是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契合度,适用性越高,实际应用中运用的越多。提高基础知识的适用性,可以提高知识的应用效率,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就是指,在护理高职教育中讲授的护理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契合度,是衡量高职教育水准的重要指标。其适用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开设护理课程是否合理,培养出的学员是否优秀,是护理高职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现状

由于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对于护理高职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教育部颁发新课改通知以来,各个护理高职教育机构都对其基础知识培训体系进行了改革,使得我国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知识适用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取得了一些成绩。

2.1与医疗单位建立合作,以岗位要求进行基础知识培训

与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医疗单位的岗位要求对学员进行护理基础知识培训,使得学员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岗位要求接轨,提高了基础知识的适用性,也提高了学员的就业率。

2.2增编新教材

实行新课改以来,各个护理高职教育机构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剔除过时落后的内容,增进时下前沿内容,通过增编新教材,给学员传达时下最前沿的护理基础知识,让学员直接接触最新医疗技术,减少摸索时间,极大提高了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的适用性。

2.3组织实习,在实际中应用

通过在护理高职教育机构设立实验室或者和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员走进实验室或医疗单位参与护理基础知识的实习作业。让学员通过实地的观察、自身的操作,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思考、总结护理基础知识的运用心得,有效的提高了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的适用性。

3.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我国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的适用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3.1与医疗单位合作深度不够

许多护理高职教育机构与医疗单位的合作只不过是签订了实习合同,然后根据医疗单位提出的学员要求进行培训,从始至终学员跟医疗单位都没什么交流,只是在实习期间才与医疗单位进行接触,造成一些学员对护理工作认识不全面,规章制度不熟悉,以致不能很好适应环境。

3.2教育模式单一

现在护理高职教育的基础知识教育还是采取单一的公共课讲授模式,个性化不足,不能根据学员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导致学员基础知识水平不一。同时,课堂缺乏互动,学员习惯于听、记,造成学员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

3.3实习只是流程

由于一些实习课程要动用珍贵的材料、医药,所以部分高职教育带领学员进行的实习,只是让学生站在旁边观看,通过对观看过程的思索,总结出实习报告,而非亲自动手,使得原本该学员亲自动手的实习成了流程,走一遭而已,根本没什么效果。

3.4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

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采取了一些改革,可是大多数护理高职教育的学员护理资格考核制度还是传统的笔试,没有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完善考核制度,造成部分学员重视理论学习,忽视了实践运用。

4.提高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的对策

提高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对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解决护理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适用性存在的问题成了护理高职教育的发展瓶颈。积极的采取改革措施制定相应对策,解决存在的“疑难杂症”,是护理高职教育唯一发展途径。

4.1建立完善的实习流程

通过建立完备的实验室、齐全的医疗单位合作计划,让学员定时定期的参加完善的实习。让学员们能够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运用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护理基础知识,提高基础知识的适用性。

4.2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护理高职教育应该采取细心交流,个性辅导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而不只是传统的老师讲授,学员记忆。通过细心的交流了解学员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员的个性特点,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方案。依据学员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护理门类进行专门培训,避免博而不专,从而提高基础知识的适用性。

4.3健全考核制度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中医理论和技能 护理人员 在职培训

我院是一所部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放床位530张,拥有临床科室19个,护理人员386名,她们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毕业生,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毕业生寥寥无几,缺乏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因此我院特别重视对其进行中医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特点,培养贴近临床、贴近患者的合格的中医护理人员,我院于2007年以后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后护理人员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基础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护理文件书写、护患沟通能力、辨证施护能力)显著提高。现将培训方法介绍如下:

1 培训方法

根据不同年资护士实施有计划、分阶段、有针对性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培训。

1.1参加工作五年内护士

处于这一阶段的护士全部来自西医院校,从未进行过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医理论很抽象,不同于西医知识,所以宜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一阶段的护士更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1.1.1发放护士手册,内容包括中西医知识和其它护士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护理紧急风险预案、护理工作流程、法律法规等)人手一本,以自学为主。

1.1.2采取学习班集中授课,完成中医理论、中医药知识入院三年内培训时间≥100学时学习。学习班中特别邀请科主任、老中医、主治医师结合临床病例和实际工作,讲授中医辨证知识,便于理解和掌握。

1.1.3专题知识讲座,讲授中医、中西医结合新进展,每季度1-2次。

1.1.4成立中医护理技术示范小组,举办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班,每季度1期。培训班主要采取集中示教、分散练习、统一考试的形式,将拔火罐、艾条灸、刮痧、耳穴压籽等操作技术进行现场演示,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并通过现场提问互动讲解难点,强化记忆。

1.1.5利用院内计算机局域网将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常规等)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和操作示范课件,发送到临床各护理单元,供大家阅读训练。

1.2参加工作五年以上的护士

处于这一阶段的护士经过前期培训,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经验,对她们更注重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病情观察和中医健康教育的培训,运用中医理论做好临床宣教沟通工作。

1.2.1根据中医专科疾病护理特点,各科室制定专科中医护理常规,内容包括疾病证候分类与治疗原则,一般护理,辨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每天坚持利用晨会时间学习,提高其病情观察能力。

1.2.2举办中医健康教育大课堂,将中医饮食指导、情志护理、起居调护、养生康复等基本知识传授给病人,做好自我调护和出院后护理。护士在讲课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转贴于

1.2.3对特殊病例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查房,利用掌握的中医知识,制定最佳护理方案,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不足之处由护士长补充,通过参加此类查房,不断提高她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1.2.4选拔综合素质好、专业技术过硬的护师以上人员担任实习带教老师,督促其不断加强自身的中西医操作技能,在带教学生过程中提高自身水平。

1.2.5选送护士参加省、市各类学术会议及学习班,通过外出学习提高中医知识水平,每名参加者回院后必须完成一次讲座,提出1-2项合理化建议,在临床工作中有新的起色。

1.3高年资护理人员的培养

高年资护理人员除继续强化前两个阶段的培训内容外,重点加强对中医急、危、重症及疑难病例抢救护理的培训,既要不间断的对其进行培训,又要充分发挥高年资护理人员的作用。

1.3.1自学并写学习笔记,护理部根据各科特点推荐必读的中医书籍,定期抽查学习笔记。

1.3.2举办高年资护理人员中医培训班,针对临床各科出现的急、危、重症病人病情观察和急救护理进行情景模拟培训,通过反复实践提高处理技能。

1.3.3选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娴熟的高年资护士协助护士长做临床科室总带教老师,负责实习生、见习生、本科护士的中西医培训和考核工作,通过授课、操作培训和考试考核提高自身素质,培训低年资护士。

1.3.4鼓励外出学习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2 考核

各层次护理人员培训后每月接受护理单元、科室、护理部的逐级考核,按照计划参加院内各项考试,高年资护士定期参加护理部考试。

3 结果

通过系统培训,护理人员掌握了一般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如拔火罐、刮痧、艾条灸、耳穴压籽、中药保留灌肠、中药换药、中药超声雾化吸入、中药热敷、中药熏蒸、中药足浴等;能将中药的服药方法、饮食指导、情志护理、起居调护、养生康复等基本知识在临床有效应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基本能运用中医术语书写护理记录;根据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病人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护理。全院护士中医护理理论考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均达标。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4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临床治疗慢性病、老年病的护理过程中,运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和成效,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难点,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临床应用 难点

作者简介:刘欣卓(1979.10)女,满族,河北承德市人,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护理学学士,实验师,从事中医护理学、中医养生、基础护理等研究

作者简介:刘佳(1987.06)女,满族,河北承德市人,承德市口腔医院,护理本科,护士,从事口腔预防、中医美容等研究

引言

虽然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优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当前大部分医院均缺少中医护理的专业人才,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医护沟通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规范实施。基于此,探究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难点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难点

(一)缺少中医护理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医院较多,但大部分临床护理人员均为西医院校毕业,虽然掌握扎实西医护理知识,但很少有系统学习过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护理人员,缺少扎实的中医知识基础。许多医院已经逐渐意识到培养中医护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开展中医操作的系统化培训,但是当前临床中护理人员的学历、知识基础等差异性较大,中医知识基础薄弱,且难以在临床护理中有效应用,这直接影响了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医知识的涵盖面较广,就穴位而言,临床护理人员若没有掌握扎实的中医经络知识,则难以在临床中有效应用。

(二)临床医护沟通不够充分

在执业范围的影响下,护士在临床护理中通常没有医嘱权,需要按照国家药管局颁布的相关流程规范开展具体工作。然而当前部分医院中,在实施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前,医生与护理人员缺少良好的沟通交流,同时临床医生大部分均为西医,对中医知识和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重要性了解甚微,导致开具医嘱过程中,并未充分契合护理方案,不利于特色疗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开展,阻碍了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应用。

(三)中医护理实施缺少规范性

大部分医院在实施中医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时,通常会建立小组或选取组长,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开展工作。但是临床中诸多护理人员,由于学历、资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实际开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过程中,通常会在思维和经验的限制下,无法灵活的调整和变通护理操作技术。除此之外,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尚未完全成熟,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规范性较差的问题,不仅无法显著提升临床护理效果,同时会直接影响临床护理的工作效率。

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难点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医护人员中医知识培训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临床应用难,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医护人员中医知识和技术掌握较差,未接受过专业化的培训,护理人员难以依靠现有的中医知识进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临床应用。因此,医院方面应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充分了解医护人员的学历、资历以及中医知识基础情况,进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保证每个医护人员参与培训后,均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为临床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应引导医护人员树立正确学习理念,认知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继而在实践培训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医院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培训可分为一期、二期、三期,一期主要用于基础操作技术讲解,帮助医护人员树立正确认知。二期则进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巩固练习,三期则是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临床实践操作,通过此培训使医护人员更好的掌握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二)构建临床医护良好沟通渠道

在实施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为其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护理人员应告知医生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的价值,使医生对其有较强的信赖度和认可度,并与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和护理方案,使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能够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医院领导层方面,应高度重视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推广和临床应用,制定完善的护嘱制度,将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中难度较低且风险较小的环节,给予护士长下达护嘱的权利,充分发挥护士长的积极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临床应用。

(三)培养护理人员严谨工作态度

针对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护理人员而言,其普遍的学历均较低,同时在科研领域的成绩相对薄弱,想要切实培养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难度。鉴于此,医院可以加强护理人员严谨工作态度的培养工作,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工作经历、学历情况等,进行层次划分,同时注重医院护士结构的合理调整优化,为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奠定人员基础。医院内部应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使每个医护人员均秉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特别是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在执行时必须保持高度的严谨和认真。在医院内设置中医知识墙,进行中医知识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使更多的医生、护士以及患者均深入了解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作为中医护理学中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护理操作来实现临床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医护人员中医操作技术培训,并为医生护士构建良好沟通渠道,培养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促进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中应用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优琴,张军,杜莉,邱根祥,胡月.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难点分析与改进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0):82-84.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5

(一)高职护生特点分析

高职护生是护士的主要来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扩招,就面临着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下降的问题,这样的生源在学习基础课时就比较费力了,学生的理解力、努力程度等都需要提高,所以在教师授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程度灵活的调整上课方式与课时的安排等工作。

(二)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高级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基础医学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三)对工作的影响

假如忽视基础医学,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护士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进行常规护理,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病情,执行医嘱等,倘若片面的加强护理操作,忽视基础医学的学习,会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思维比较局限,对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阻碍作用。

二、对于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教师提升授课水平

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复杂抽象,记忆知识点多,面对高职学生,在讲课时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的把握,因为基础课是为临床课的学习服务的。比如讲《人体解剖学》时,神经系统是学生很头疼的一章内容,作为护理学生而言,主要涉及这部分相关疾病的知识点就可以了,深度可以适当调整。

(二)加强基础医学课的实验教学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 教育 护理 学士 中西医结合

高等中医院校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如何突出办学特色是每一名护理教育者应思考的问题。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战斗力,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优势,就是质量,就是水平。由此可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用人单位、服务对象及国际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势在必行。

一、中医、西医院校护理本科课程比较

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课程比西医院校的课程多一套中医基础课和中医临床护理课程,使得学生课业负担重,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将中医、西医护理知识相互融会贯通。故应优化整合中西医课程,突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色。

二、护理院校本科实践教学状况

大多数护理本科院校将生产实习安排在最后2个学期,这样的安排,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轻视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临床问题有机结合,也不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护理学的实践性,应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护理学专业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获取临床经验,学会临床决策,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评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能力。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特色

1、建立课程体系,体现6个特点

第一,突出办学特色: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强化实践,加强人文,注重素质,体现个性;第二,符合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特点;第三,突出护理学专业的特点,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第四,强化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计知识模块,特别注意知识模块的完整性,淡化学科界限;课时按必备知识决定,课序按知识传授逻辑设计;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最佳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要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以能够有效考察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水平为原则;选修课课程的制定要按照知识模块和知识背景设计,可采用学分制。第五,实践课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采用“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第六,优化有限教育资源。

2、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新模块

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由4个模块组成:人文素养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中医护理学模块。

3、人文素养课程模块改革思路

根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应拓宽护理人才人文素养的知识面,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使培养的护理人才适应于现代护理发展的需求。

4、专业基础课模块改革思路

(1)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就是使培养的护理人才具备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掌握护理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护理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议浓缩西医基础内容,使其贴近护理临床工作;护理学导论安排在第2学期;护理学基础安排在第3,4学期,实训内容从开课到实习前保持连续性;临床营养学安排在第6学期。

5、专业课模块改革思路

(1)开设专业课的目的:使学生学习护理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工作方法;满足不同护理对象的需求,做好专科护理;培养护理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2)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为1:1:2;教学方法可选择PBL、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法。考核办法采用试卷、作业、实训及见习等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护理问题。

6、中医护理学模块改革思路

护理本科生就业考试凸显出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应体现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并重:继承和创新并重,教学和教学研究并重;实现教育理念的六个转变。全面提升护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心智健康成长,激发潜能,贮备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课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

四、课程改革紧扣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

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在明确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所需的教学时间后,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大纲。紧贴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各课程单元的讲授要点。确保课程讲授要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上下知识点的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层次地轻松掌握各个知识点。教材编写应采用“订单式生产”,即首先明确本专业的知识点和掌握程度后,向具备资质的知识单元的主讲人提出“订单”,有针对性地编写符合本专业要求的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编写相应教材时,应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注意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既要衔接好讲授内容,又要摒弃重叠内容。

以上为针对目前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思路,供大家讨论和验证。

参考文献:

[1]韩丽沙,郝玉芳.商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医教育,2002,21(6):36-37.

[2]徐桂华.优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中西医结合商素质护理人才[[J].中华护理教育,2007,4(1):28-30.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7

(1)参训人员需掌握与治未病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文化知识的部分内容,这些理论知识是中医护理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服务于临床工作,适应“治未病”发展的需要。(2)参训人员需掌握中医体质辨识相关知识,包括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与特征、判定方法和标准,以及各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与九大体质的关系,通过培训具备一定的健康评估和中医体质辨识能力。(3)参训人员需掌握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熟悉医院健康管理理念及流程,了解医院营销策略。“以人为本”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所在,要体现人性化的温馨护理,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健康管理流程,掌握医患沟通方法,使临床工作顺利进行。(4)参训人员需掌握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包括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熏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超声雾化疗法、中药穴位注射疗法等,这些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适用范围广,具有中医简、便、廉的特点,是中医专科特色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治未病”工作开展的主要方法。(5)参训人员需掌握辨体施护,健康指导的具体方法,以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为基础,掌握不同体质适合运动的方式、强度、起居及饮食宜忌、情志调摄、食疗、药膳种类和烹饪方式。并具备对各专科病员进行健康宣教及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的能力,籽‘治未病’,理念融入专科临床护理工作中。

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形式

各临床科室成立中医“治未病”小组,选派1—2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热爱中医护理的护士,以业余半脱产的方式参加治未病中心开展的治未病专项护理培训,培训方式包括专题讲座、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示范操作、案例分析、分组竞赛等。

专题讲座

以中医九大体质为总纲,强化与“治未病”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每次讲座预先发放讲座PPT,并将讲座过程全程录像,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引入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主动学习热情,结合讲授重点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分组讨论

专题讲座结束后,预留与专题相关的延伸问题给学生自学和讨谢,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

提供有典型临床意义的中医体质病例,鼓励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病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不违反诊疗原则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作为案例分析的补充,由学生自身充当医患双方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在模拟角色的同时,对典型案例场景再记忆,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应变能力,最后老师予以综合点评,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示范操作

培训前制定各种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的操作规程,使学生对操作技术有规范意识。老师充当操作示范主角,负责示范与讲解,并将各种操作的禁忌症、适应症、注意事项、医患沟通技巧融入其中。

课堂实践

示范操作后,给予学生充裕的课堂操作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高中医技能操作水平。

分组竞赛

在培训后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竞赛,各小组运用所学中医理论知识,与患者互动沟通,获取临床资料,完成患者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评估,制订健康教育和辨体施护方案,并当场实施健康宣教和部分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老师给予当场记分和点评,通过竞赛,学生对所学中医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提高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考核方式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8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明确指出:“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加快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笔者根据中医护理教育之现状,略陈管见。

1 中医护理教育之现状

1.1 中医护理教育存在缺陷:我国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开始于1985年。在课程设置上,沈勤等[1]对全国7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显示,中医临床护理课程,最少为126课时,最多为306课时。且相对于西医学而言,中医教材更新慢,内容滞后,参考用书也低[2]。

1.2 带教老师的中医基础知识及临证能力薄弱:目前带教老师主要由西医护士担任,她们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辨证施护能力相对薄弱。此外,中医护理技术的范畴与针灸学、推拿学存在诸多的交叉、重叠,学科内涵较模糊,因此制约了开展中医护理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临床开展率较低。

2 改变中医护理教育的现状

2.1 优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中医护理教育课程应以“突出中医护理”为原则,适当删减与中医学、护理学无关的公共基础课程,调整中西医课程比例,并加强中医护理教材建设,突出中医药护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2.2 提高临床中医护理教育者整体素质:①选择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巧、高度的责任心者作为带教老师。②建立中医理论知识系统化培训体系,使在职护士接受100学时/3年的中医药知识培训,从而提高带教者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护理操作能力。③实施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双向教学评价:即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技能水平、教学管理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分析寻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保证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持续进步。

2.3 临床教学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特色:①组织护生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每次学习时间为2个学时,每月1次,并安排学习末的综合性理论考试,考试分数与实挂钩。临床实习期间至少掌握6项中医护理操作。②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激发护生对中医文化的求知欲,如在走廊上悬挂中草药图片、中医格言,护理病程记录中使用中医术语,鼓励护生参与临床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激发她们对学习中医文化的兴趣。③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把握讲解中医护理学知识的时机、广度和深度。从时机上讲,可以依照四时季节讲授四季养生知识;从广度上,讲解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如人体耳部标准穴加经验穴有200多个等;从深度上,讲解这些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而对腧穴的辨证论治则从略讲授。

2.4 增加护生护理技术操作机会的措施:规范护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组织护理操作规程考核,带教老师要帮助学生摆脱期望值过高的心理,鼓励学生调整好心态,帮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使学生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在临床实践中注意适时的表扬学生,提高其自信心。同时提高患者对学生的信任感,主动创造条件,给学生在实习中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3 小结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导下,各地纷纷出台促进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而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护理学的整体护理、辨证护理和在“治未病”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我们应该把握时机,促进中医护理的发展。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临床工作的起点和基础,是将护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作为临床护理教育者,应该合理引导和教育中医护生,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促进中医护理事业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沈勤,孙秋华,李玲.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护理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5,24(4):71-72.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9

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既要掌握西医护理相关知识,同时要学习中医护理内容,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因此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更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优化中西医护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是保证能够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是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点。

1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护理人才培养起步相对晚,护理人才培养还有部分按医学生培养模式,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时设置不合理,基础课课程设置和课时偏多、偏难,专业基础课课时压缩现象严重,护理专业基础课程针对性不强,甚至医学生和护理本科生同用一本教材,不能体现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而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临床实践,重医疗,轻护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理。更重要的是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满足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院和中医医院以及社区的需求,在临床实践中无论在西医院还是中医院,由于临床缺乏中医护理引导人才,导致以西医规范带教为主,忽视了中医护理的规范带教,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中西医护理的发展不能并进,学生专业特色不突出,毕业生在医院难以较快地发挥中医护理的带头作用。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的需求。

2 培养“实用型”中医护理人才,顺应市场的需求

现代医学模式和人民健康观念不在是“有病治病,而是未病先防”,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体现以人为本、个体化特色服务优势,加之独特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体现“安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的特点,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的需求,符合当代人们的健康理念。适应护理事业的发展。结合以上特点,采取以下的措施。

2.1 调整课程结构 精简医学基础课程,增加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课时,特别是增加临床实践的课时,用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系统学习中医护理理论和传统的中医护理技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的需求。

2.2 整合中医护理教材 不能原用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更不能共用同样的教材。中医护理的教材虽然编著了不少的书刊,但缺乏规范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如中医养生保健,中医饮食护理等等教材,内容重复,可以将中医护理教材整合成2本《中医护理学基础》和《中

转贴于

医临床护理》具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又实用于临床实践。

2.3 加强“双师型”中医护理师资的培养 由于中医护理教育起步晚,临床缺乏中医护理教育人才,中医医院中医护士比例极少,西医院就更加缺乏,学生进入临床实践不能得到规范的带教,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为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综合护理人才,就必须加强“双师型”中医护理师资的培养。

2.4 “中西医护理并举” 中医护理专业的护士,在接受祖国医学的护理知识外,还应重视西医学知识及现代护理技术的学习,在临床工作中既掌握西医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又能体现中医护理的思维特色和专业技能,将中西医护理之长有机结合而服务于人类,更加体现中医护士的双重优势。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10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医学高职高专教 育起步较晚,而且没有规范的模式供借鉴,使得医学高职教育很 难把握“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其课程体系设置、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的不合理性曰益凸显,存在的问 题如下。

1.1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首先,在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分 配上,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总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负担较 重,导致后续的专业课课时相对不足,限制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开 设。其次,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基础单独进行教学的传统模 式,各课程为了保证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忽视了与相关科目 的联系,造成了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重复,基础与临床相脱节,忽 视了基础医学课程的实用性和相关性。最后,目前医学院校采用 的教材基本上还是通用基础医学教材模式,虽然近年来出版的教 材已经重视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但是也只是浅尝辄止,不能满足 教师授课的需要。

1.2教学方法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 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曰益膨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繁 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授课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 输式教学方法,这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2],忽视了对于学 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满足不了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 的需求。

1.3实验教学目前,大多数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实 验教学仍然是按学科设置实验室,实验课由各教研室独立负责, 实验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实验技术人员知识面窄,教学科研 能力不高。不同学科的实验室之间有实验设备陈旧、重复配置、资 源浪费等现象。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并且以开设 验证性、简单性实验为主,缺乏护理内容相关的综合性和设计性 实验。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缺乏求知探索精神。 总之,以学科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使人体的系统知识被人为 分成诸多学科[3],实验教学没能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团结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 任务。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鉴于目前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整合是当 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课程整合应当及时转变基础医学课 程的教学理念,实现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优化,以适应新的现代 医学模式和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在整合的过程中,应当重视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在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与护理操 作、健康指导等有关的实用性内容。通过课程整合,以生命过程或 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系统化,一方面增加了基础与 临床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减 少不必要的重复,更有效地利用有限学时,完成教学任务[4]。课程 整合的指导思想是: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 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人体系 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5]。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帮 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符合学习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3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与设想

    3.1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基础医学课程课时所占总课时比例过大,这是许多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基础医 学课程的学时数首先要有所减少,同时也要保证减少后不会影响 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护理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其基础医 学课程课时占到总课时的20%左右,值得效仿。在保证基础理论 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减少学科之间内容重复的部分,删除 老化、过时的知识,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学科之间的衔 接与有机融合,避免基础医学课时过多而限制专业技能的培养。在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加强基础医学与护理专业知识 的合理衔接,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可以让学生较早地接触专 业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实验教 学方面,应该适当增加实验课所占比例,因为实验课是医学教学 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 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首 先,可以将实验室按照学科特点进行合并重组,取消与护理关系 不大的、验证性的陈旧实验,如生物化学实验中的蛋白质沉淀实 验、酶作用的影响因素实验等,而应该增设如DNA提取、血糖和 尿糖测定这样的综合性、技术性、实用性的实验。并且可以开设一 些由学生自行设计操作的实验,使实验室能够真正成为培养学生 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实训基地。

3.2编写出版整合课程教材随着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科学的 进步,各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各门课程的教科书内容越来越多, 而这些课程之间又缺乏足够的联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沉重的 负担。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将来从事的是临床护理工作,要 与时倶进,需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探索出版基础医学 整合教材,这些教材能够结合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全 面发展、学以致用的原则,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 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出版了一 些基础医学的整合教材,如《正常人体功能》,涵盖生物化学和生 理学;又如《正常人体学》,主要涵盖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 理学等。为了与理论教材相适应,应当制定相应的实训课程标准, 编写实验指导,设计综合性、自主性的实验项目,出版配套的实验 教材。

    3.3 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我国基础医学教师多采用传统的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课程整合带来的教学学时数减少, 为不减少教学内容并保证教学质量,这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 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和直观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 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应当适度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PBL教学法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学会如何学习和综合医学 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使学生能够尽 早接触专业知识,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 的主体,提高教学效果。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11

传统知识有很多表现形式,在中医药传统知识上表现就是经典方剂、中药材和炮制工艺等。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是围绕中医药传统知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就是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整个知识群,或者是指导中医各种运用的技术路径[1]。中医药传统知识作为传统知识的一部分,它保护的客体也必然具有传统知识的传承性、地域性和文化相关性这三个共性的特征,但同时它也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特征,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客体构成要件的争论很多,经研究,笔者赞同宋晓亭专家的观点,现将构成要件概括如下:(1)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相一致。确定一种知识是否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首先要看这种知识是否是关于诊断、治疗和保健等方面,其次再看诊疗保健知识是否是基于中华民族产生并世代相传的知识或者是否与中医药传统知识自身的基本理论体系相一致。(2)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认定其是否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还要看这种知识是否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知识的本质是否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一致。另外,还要考虑这种知识的使用是否是为了当地居民的健康,而且其使用过程还要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3)具有明晰的传承人。认定其是否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还要看这种知识的拥有人是否为原住地人,是否具有相对明晰的传承脉络;或者查看这种知识是否为原住地人(包括集体或个人)所实际使用(包括在历史上使用和当前正在使用)。[2]

2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权利客体

中医药传统知识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符号、标志、名称、姿态、动作等方式存续和表达,如基于传统的中医文献、医药文物、医疗器具、传承者及传承的规则方法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等,其类别包括生命知识、养生知识、疾病知识、诊法知识、疗法知识、针灸知识、方剂知识、药物知识[3]。可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是非常宽泛的,即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相一致,具有地域性及明晰的传承人的知识均应能成为其保护客体。目前,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客体范围的界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晓亭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世代相传并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医药卫生知识。同时包括了由该领域中智力活动所产生的革新和创造。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客体可以概括为中医药理论知识、技术知识、遗传资源和特有标记符号(包括信誉)等。邓伟生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包含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实物资源、非物质资源。实物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主要内容包括:(1)中医药文物;(2)中医药古籍;(3)中医药图谱;(4)中医药器物;(5)人物;(6)中医药基础理论;(7)中药;(8)中医方剂;(9)中医养生保健;(10)疾病;(11)针灸;(12)疗法;(13)特殊标记。笔者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即知识群,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实际情况,现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客体归类如下。

2.1实物类

2.1.1中医药文物

中医药文物主要包括古代医学文献、历代医家的墨迹、医疗器具、模型以及含有医学内容的艺术品等。据统计,现存的中医药文物共约有20000余件。和中浚先生的《中华医学文物图集》中记载了医学文物96类,药学文物45类、卫生文物20类、少数民族医药文物9类、养生保健文物20类。中医药文物不但见证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为后世研究前人的思想理论提供了可能。

2.1.2中医药器物

中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了许多专门用于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疾病的医疗器具。这些器具有医疗器具、医学模型、行医用具、制药工具、煎药工具、盛药用具、储药用具、炼丹器具等等。中医药器具不仅具有诊断、医疗方面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中医药知识和传统文化。

2.1.3中医药书籍

中医药书籍是承载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中医药传统知识传承的重要形式。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电子版统计,全国113家图书馆馆藏中医药古籍12124种。中医药书籍不仅包括古代医家的各种专著,历代学者对其所做的注释,也包括现今学者的中医药的相关著作。

2.1.4中医药图谱

我国的中医药文献中除了有大量文字记录外,还有大量的图形资料即图谱。我国现存的图谱主要有针灸图谱和药物图谱两大类。黄龙祥先生所著的《中国针灸史图鉴》中共记载有针灸图谱216套。药物图谱在我国则更加普遍,据统计,我国历代药物图谱合计共有8534幅,其色图谱1560幅。除了上述两大类图谱外,中医药还有人体图谱、运气图谱、器械图谱和疾病图谱等。这些图谱承载的知识简明、直观,是文字所不可替代的。

2.1.5中药资源和品种

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还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中国传统医药中对在一定地区出产的产量高、质量好、采收加工要求严格的中药材给予特定的称谓“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只存在某一地区或少数几个地区。因此,如“宁夏枸杞”“杭白菊”“川牛膝”等都为道地药材。

2.2智力成果类

2.2.1中医药基础理论

中医药基础理论是构成中医药学科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书籍中记载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的内容涉及三类:第一类是中医药对于疾病的认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体质学说等关于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面的基础理论;第二类是关于中药的四时、五味、禁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第三类是中医药关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基础理论。中医药之所以是区别于现代西医的另一种医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得以支撑自己在预防、诊断、医疗疾病时的相关观点与策略,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是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中医药经典方剂与制剂及其革新

中医药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大多都是通过方剂与制剂来实现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载方283首,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载方314首,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中载方5300首,目前收方最多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载方96592首。中药制剂包括中药成方制剂、协定处方制剂及单味药制剂。当代的成方制剂与中成药品种已有10000多种,医院制剂也有15000多种。在中医药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其经典方剂与制剂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中。方剂与制剂剂型的变化,或者直接提取有效成分,这些常见的做法都是对中医药经典方剂与制剂的革新。例如抗疟新药青蒿素,以及从砒霜中提取有效成分治疗白血病等。

2.2.3中医药保密配方及民间经验偏方

基于传统因素或者是其他特殊的原因,在我国有许多中医药配方并没有像经典方剂与制剂一样直接向社会公开,它们不是公共知识。比如我国现有云南白药、片仔癀、安宫牛黄丸、六神丸和华佗再造丸5个部级的保密处方,受国家保密法保护。还有一些民间的经验偏方,由于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其传承人也并没有向社会公开。例如贵州黔东南自治州侗里古镇,有一种“换花草水”的配方能够控制生育孩子的性别,该配方仅由一个“药师”控制,也仅传给下一个“药师”。

2.2.4中医药各种技艺

中医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技艺,主要包括诊疗技术、中药加工炮制技术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技术。中医诊疗技术即诊断和治疗技术,诊断技术如望、闻、问、切四诊法,治疗技术如针灸、火罐、推拿、按摩、气功、理疗、火疗、脐疗、耳疗、刺血疗法、熏蒸等。同时在中药的栽培和炮制方面,中医药也是独具特色。我国在中药品种的栽培和动物的驯养上已有悠久的历史。目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如厚朴、杜仲、天麻等已经有了成熟的栽培技术。药用濒危动物如熊、鹿、海马等的养殖业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养生保健方面,中医讲究养“气”。因此,健身气功在学习中医、相信中医的人群中比较流行。例如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太极拳等,都是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技艺。

2.2.5中医药的特殊标记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与中医药有关的器具、人名、店铺名等因为约定俗称或久负盛名而成为中医药的特殊标记。比如“同仁堂”“桐君阁”“胡庆余堂”等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中医药商标;“扁鹊”“华佗”“仲景”等名医名称及人体经络图等一些中医药特有的标示;“十全大补汤”“六神丸”等方剂名,还包括地理标志例如“宁夏枸杞”“杭白菊”“长白山人参”等等。地理标志成为优质中药材保证的同时,其也成为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对象。对于一些已经形成商标的一些特有标记、符号、词语,已具有了特定的意义,并且在公众心目中已形成了一定信誉并具有了一定市场,从自然法角度来看,传统部族或传统社区对其传统名号应当享有某种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是一种以传统知识衍生方面为客体的衍生性知识产权,是由上述知识产品衍生的商誉等无形财产利益为客体的知识产权。[4]这些特殊标记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医药,为了不被滥用、误用,它们也应当属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客体的范围。

2.3中医药特有的行业规则及习俗

中医药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行业规则和习俗,这一点与西方的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技艺的传承方面,中医药采用的是“师带徒”的方式,徒弟要想跟着师傅学习医术,首先要拜师,师傅同意后,接下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徒弟会形影不离的跟着师傅,真正是情同父子。徒弟有疑惑了就问,铭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师傅“传道授业解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师带徒”的培养方式传承了中医药中大量独特的隐性知识,值得我们保护,也更加值得为现今中医药教育模式所借鉴。除了传承方面的“师带徒”方式外,中医药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习俗,例如一些地方在采摘中草药、煎制中草药时的仪式也很讲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习俗可能并没有依据,但从体现中医药的独特性来看,把它们作为保护客体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

3结语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12

 

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循证医学思维理念和PBL教学方法能够促进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对基础问题进行确认,正确理解医学文献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成为专业的医学人才。对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进行的研究,推广循证医学与PBL结合的方法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传染病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加充分的指导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循证医学与PBL理念的分析

 

循证医学是一种遵循科学的医学理念,通过加拿大David Sackett等人创立的,在这种理念建立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明智、严谨以及准确的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经验的总结,合理分析患者的价值及愿望,从而为每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质量方案。

 

PBL教学法,主要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被称之为问题式学习理念。在其运用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科学理念,并将某种疾病作为飞行的问题,将该疾病与相关的基础学进行紧密结合。与此同时,在PBL教学理念建立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思维模式,锻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问题的思考、分析,总结出实践经验,从而可以为整个医疗事业的建立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优势

 

对现阶段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表明创新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方法,能够提升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传染病护理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够对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衔接,并且对存在交叉情况的问题把握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知识讲解的重复性。导致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的解释在不同的课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临床实践中无法更好的应用所学的知识点。利用循证医学思维结合PBL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点结合,理论的系统将会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指导工作水平的提升。被动接受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的影响着知识的获取,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创新意识不强是学生的主要特点。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教师根据问题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在循证医学思维影响下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知识解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充分的理解知识点内容,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构建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方法

 

传染病护理学实践性较强,涉及到的理论基础较深。针对这种情况传染病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强化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分析动手能力。传统医学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转变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知识讲解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资源进行解决。同时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会提升师生之间的交流,推动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循证医学思维将会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影响,围绕教学重点开展PBL教学实践工作。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这样能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培养的医学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传统教学模式讲授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在新时期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合适观点创新,长时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使不同学科教师对同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实现交流,与学生进行讨论,扩充知识面。这种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能够拓宽知识面。循证医学思维及时更新医学动态,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配备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协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强化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建设使教学资源能够得到优化的同时适应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学设备完善能够使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源。人数的增多使教学基础资源较为紧张,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授课方式建立以小组讨论为主的辅助性教学模式。减少大班授课,使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辅助教学。教学形式的改变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师应该充实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小组讨论辅助教学模式。开展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医学证据,教师根据这些医学证据开展教学活动,提出相应的问题供学生 思考讨论。教师进行的合理性引导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学生经过教学新模式,能够在临床实践活动中独立解决问题。经过证明,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与知识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实践结果

 

将我院校60名医学本科生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名,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过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教学。两组学生在最终考核成绩的比较中,存在统计差异,具体见下表。

 

表1 两组考试成绩比较

 

通过考核成绩比较,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与PBL教学方法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与临床实际操作,值得推广。

 

结束语

 

创新教学方法是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与PBL教学方法能够推动传染病护理学思维理念的创新。与传统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循证医学与PBL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促进实践教学效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新时期传染病护理学教学的发展要求,对提升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