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学艺术特点

文学艺术特点

时间:2023-07-03 17:57:41

文学艺术特点

文学艺术特点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特征;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

教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这一重要特征长期以来被学校教育所忽视。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张显语文教学艺术性特征。语文教学艺术作为一种教学的高境界,应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认真总结并科学的把握这些特征,便于具体而深入地理解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它的形成机制与培养途径,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学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审美性特征

艺术的本质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就必然带有审美性的特点,审美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特质。

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它的教学目的本身就有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和发现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成功的语文教学过程本身也应该是审美过程。它从教学内容美和施教过程美二个方面张显其审美特质。

语文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典范。比如小说中塑造的形象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说明文中的情趣美,议论文中的哲理美,都可以构成审美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利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现念和审美品质。

施教过程的美主要指教师教态美和表达形式美,教态美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表情,动作诸方面的一种综合美。表现出衣着整齐美观,仪表端庄大方,态度亲切自然等。教师表达形式的美则体现在:富于美感的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鼓动性,幽默性的语言美;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节奏美;板书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图美。

任何教学艺术的实质在于其教育性,审美性是发挥其教育性本质的有效手段。只有当教学既有审美性且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性,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内蕴美,集中体现在其深厚的审美修养上,具有相当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情感性特征

审美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通过情感的传达和体验交流体现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艺术必然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的。信息是知识与情感的组合,师生在交流情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交流情感。

“文章情铸成”课文是情感信息的密集体。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可能引起共鸣的动情点:“这个‘点’在抒情性作品中是情感的凝聚点;在叙事性作品中是情节的高峰点;在哲理性作品中就是情理的融合点。”

教师还应当注意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语言是心灵沟通,情感沟通的好工具。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味”。突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一方面要通过吟诵,朗读激情。要注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朗诵《荷塘月色》,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揣摩其中的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要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如讲《包身工》,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形象性特征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动作,图像,影视,音响等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形象性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语言要有形象的功能。教学语言描摹教材或某些生活场景中的形象,应该达到“状难写之景”。要注意体态语言的形象功能。体态语言,是“教师用手势,姿态,表情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生动地表情达意,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之不足”。在教学中,教师一个形象的手势,一次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形象化效果。特别是影视艺术,它绘声绘色,直观形象,能让人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妙境界。

四、创造性特征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教学艺术的成败也在于创造。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是教师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培养人的自觉和自由的活动。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有其独特的特征。

1.要注意语文教学的实际。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修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心理发展状况;国家的教育方针,教改方向等。另外,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听说读写的传统优势也不能丢弃。只有正确处理好“固本”、“清源”、“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才能真正地创新。

2.教师不仅要自己创新,而且要鼓动、指导学生创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变“灌”、“管”、“压”、为“启”、“导”、“引”。在学法上,学生要变“死记硬背”为“建构自主能力”,挖掘其自身潜力。

3.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应该是新颖性和美感性的统一。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应充满生命力,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有兴趣的学,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许多语文教师有其独特的教学特色。这些特色无不包含着艺术。因此,树立语文教学艺术意识,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艺术素养,努力进行教学意识实践,是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苏]列・斯托洛维奇. 审美价值的本质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2002.

[3] 杨拥军:教学艺术的情感美[J].语文教

学与研究,2004,(3).

文学艺术特点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90后”大学生;人文艺术课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83-02

对于职业教师来讲,备课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备人”则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备人”其实就是研究受教育者――我们的学生――的特点,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我们还要研究当下环境中的学生特点,只有抓住学生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作为一名高校人文艺术课教师,最近几年开始研究当下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以下是研究心得和相关教学改革策略设想。

一、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

(一)何为“90后”大学生

理论上,1990―1999年间出生的年轻人我们统称“90后”,自2008年以来,“90后”们陆续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我们教育工作者称其为“90后”大学生。这批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以前的“80后”、“70后”都不一样,从社会环境来看,他们成长于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物质条件相对丰裕,信息来源渠道多样,但是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大,“90后”大学生隶属的社会阶层相对复杂;从家庭环境来看,这批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父辈多为“60后”、“70后”,这代人的父母接受的教育相对完备,思想相对开放,价值观相对多元,眼界相对开阔,他们目前正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学校环境来说,“90后”的成长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他们这代人所受教育已经不完全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理念的改良教育。这些都对“90后”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90后”大学生所处的新媒体环境

“90后”成长的时期也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是新媒体快速成长的时期。“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①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除了在传播媒介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以外,在与用户互动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传统媒体与用户的互动往往比较单一甚至滞后,但是新媒体则进入“用户也是信息生产者”的新局面。

(三)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

1.数码时代原住民。90后的童年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90后上小学时手机基本普及,90后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移动互联网进入爆发增长期。如果要给这代人画一幅漫画,可以画一个右手拿鼠标,左手握手机的形象。这代人对于电脑、网络、手机的黏合度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代人。信息获取手段极度多样化。但是这样貌似海量的网络信息海洋,往往是碎片式的信息居多,所以这代人要想拥有系统化的个人知识信息体系仍然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并不是“百度”几下就可以解决的。但是这种海量的网络信息,反而会带来90后的认知“幻觉”。

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系统掌握专业理论和知识,踏实练习专业实践技能。否则他们将成为熟练掌握搜索引擎的半瓶醋!如果做不到这些,即使获得大学文凭,含金量也值得怀疑,将来发展后劲也可能不足,尤其是打算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生。

2.个人选择多元化。这代人在价值观、审美趣味、爱好、追求乃至职业规划方面的选择十分多样化。“古风”派可以穿着汉服到大街上玩“快闪”;“穿越”迷则会成群结队地到雍正陵前烧纸;“火车”迷则会揣着无线电追逐日渐稀少的绿皮火车……很多我们从来没想过的事情,90后认为理所当然地玩嗨天。个人选择多样化的实际反映了这代人思想的多元化,也反映了这代人对自我欲望和需求的尊重,以及他们不随波逐流的勇敢。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提出了双向要求――首先,教学内容不要“一刀切”,允许学生多角度多样化的教学反馈。如果可以,尽可能调整教学内容,多准备几个解读角度。其次,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和集体意识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既应尊重个体,又不能矫枉过正,对学生放松集体意识和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否则容易堕入自由、散漫的个人主义深渊。

3.感情表达更直接。90后敢爱敢恨,在感情表达方面似乎更直接――一边看电影一边用“弹幕”软件吐槽就是这代人干的事。由于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物质丰富,他们可以毫不吝啬地为喜欢的偶像买单,属于娱乐圈“粉丝”经济的基石。他们对于身边喜欢或不喜欢的人也会不吝于直接表达。这些表达很多都是通过网络或即时通讯软件来完成的,比如贴吧、人人网、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这点对于教学评估――对于任课教师要求就高了,因为表达更直接,对任课教师不满意则毫不避讳地打低分,如果喜欢任课老师则会打高分甚至直接对老师示好。比如给老师送礼物,甚至请老师吃饭等。广州某高校的一位教师因为工作原因暂时要在北京逗留一段时间,他的一个学生居然专门从广州坐飞机来北京看他。

4.对即时反馈要求高。电子游戏几乎是每个“90后”都接触过的,即时反馈是电子游戏游戏机制的重要特点。“对”或者“错”,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会很直接、迅速地反映出来,玩游戏长大的90后似乎习惯了这种反应机制。对即时反馈要求高成为“90后”思维的重要特点。

如果我们可以抓住“90后”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上进行相应调整:比如缩短教学测验和评改时间差,最好当堂给出结果,这可能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帮助。

二、新媒体环境下以90后大学生为教学对象的人文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利用新媒体优势,做好教学过程管理

巧妙利用微信群社交功能,延伸课堂,比如《大学生视唱练耳》课程,可以建立该课微信群,让同学上传自己的视唱音频或视频,教师对此进行考核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进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过程考核,而且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否则考核会占去不少的课堂时间,尤其是对于80人以上的大课堂),同时还可以有效延伸课堂“空间”――微信可以保存交流的影音资料,这些资料可供师生反复研究和学习。

(二)利用新媒体优势,做好个性化评价

针对当前学生爱好多元化的特点,师生既可以在课程公共社交群体里交流,也可以一对一交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隐私(比如有个别学生担心自己艺术素养差怕被同学嘲笑,在课堂上不敢开口,与教师一对一交流就可以有效地免去这类学生的担忧),又可以深化教学效果。

(三)利用新媒体优势,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一门课程的学生可以有一个全教学班的微信群,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自行组建小组微信群,比如喜好美声唱法的可以建立“美声群”,喜好民族唱法的可以建立“民声群”,喜好通俗唱法的可以建立“通俗群”,在这些群里他们可以进行充分的内部交流,同时也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师分别加入每个小组群,便于巡视小组讨论情况。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具体协作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结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特点。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观察和研究学生特点,善于研究学生学习环境的特点,如果可以据此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一定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文学艺术特点范文3

摘 要: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一样,同属于综合艺术。但是,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区别于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我们说,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影视艺术是现代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即影视艺术的技术性,另一方面,影视艺术综合吸取了各种艺术(包括戏剧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华,即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影视的综合性与技术性的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影视艺术;综合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很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

影视艺术又从绘画、雕塑中借鉴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画面造型、色彩造型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绘画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独特处理,以及运用二维平面创造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经验,特别是绘画、雕塑强烈的造型意识,为影视艺术的画面向欣赏者提供一种艺术信息,又是通过造型性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我国的电影《天云山传奇》,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山水处理得依稀朦胧,《早春二月》则以精巧的画面构图,向观众传达出室外桃园的江南小镇和水乡风情,影视艺术还从音乐中吸取了抒情性和节奏感等特点,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表现主题、抒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舞蹈艺术在表达人类丰富、复杂和细腻的情感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对影视的结构安排也不无启迪。影视艺术正是大量地、大胆地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许多特点和艺术手法,并把他们熔铸到自己的特质中,影坛视苑才会呈现出群芳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的艺术特征,不仅仅只限于各种艺术元素和艺术手法上,这种高度的综合性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与抒情性的统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而使影视艺术成为迥异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可以说,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更大地体现出与其他艺术的共性,各种艺术的各种元素被影视所同化、所吸收、所借鉴,从而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影视艺术成为时空综合的视听艺术,影视艺术的技术性特征又向人民昭示它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影视艺术,我们切不能低估技术性在影视艺术进步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学艺术特点范文4

关键词:文杜里;艺术直觉;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精神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88-01

一、艺术直觉与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

文杜里艺术批评的依据和基础为“艺术即直觉”。他认为以科学的理性的方法对现有的材料进行逻辑性的整编,不去探寻事物的根源和证据,只是按照科学逻辑的方式编制了某个艺术家的“分类目录”,从这类目录里可以看到艺术史的发展繁荣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却不能明确的找出现存艺术史的主导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精神价值。他倡导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三门学科应该是相互联系相统一,尤其是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的关系更加密切,三者相分立只会导致它们变得表面化很空洞。

他认为艺术的直觉经验没有包括用来判断的艺术观念,因此它不是艺术家的直感,而是批评的感性阶段,是个性的一种倾向或者是审美趣味,“个性即是法则”就是建立在正确的直觉和审美趣味之上的。他希望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三者能更好的结合,特别是前两者的结合建立一部艺术批评的历史。文杜里深刻的认识到艺术史是艺术批评的生命源泉,而艺术批评的经验是艺术史复活的手段和构成艺术史的必要条件,也是历史理论基本法则的源泉。对于艺术批评与美学的关系,他认为艺术判断应成为审美的普遍观念与个人直觉之间的一种联系,理解一种美学的原则,应该用个人的经验或直觉来批判它,“离开了判断艺术作品的直觉,对艺术的观念就不可能体现在审美的判断中”。

二、艺术家的个性与精神性

他把艺术批评形成因素概括成三个部分:实际的因素、理想的因素和心理上的因素。文杜里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因素在艺术批评史的著作里对批评家的作用更重要,理想的因素的形成建立在实际因素的基础上,即“当批评家形成他的观点时,并非根据事先已经存在的观念去形成,而最重要的是是根据从艺术作品获得的直觉经验――也就是说根据那些“实际的因素”。文杜里分析了艺术批评形成的三因素得出:艺术评判的重要条件是由艺术的总体观念和艺术家的个性构成的,并用这一观点反驳了当时流行的“艺术法则“的问题。 他从“个性本身即是法则”这一理念出发提出艺术批评史与传统的艺术史的不同点是它所围绕的中心为艺术家的个人特性,批评的功用和其活动都是用以解释它的特点,所以文杜里把艺术批评史的根本原则简括成一句话:“显示出艺术批评功能的艺术史。”

文杜里把艺术家的个性归为艺术评判的相对性解释,把艺术的永久性价值归为艺术评判的绝对性产生的源泉。他借助于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来说明艺术家的个人特性和永久性价值的关系,借以避免对艺术判断产生的“二律悖反”论。文杜里认为美学领域中批评的核心是“艺术的自由性被认为是由精神的能动性形成的” ,艺术的表现是感觉的、直觉的,离开精神的活动,艺术家的个性是精神性的活动作用于物质客体并借此进行感性显现和艺术表现艺术家的感觉、直觉,因此,艺术家在其艺术作品中所显示的个性是艺术中的真实,它既存在着艺术家个人的特性又存在着艺术的普遍性的观念。

三、评价文杜里

文杜里的批评见解独树一帜、独到精辟,但他的一些批评观点带有部分局限性。第一,概念含混不清。他的批评基础是艺术直觉,但在提供了一个全面艺术史概观的《西方艺术批评史》中并没有对于它的概念给予明确的解释。在他的艺术批评观念中核心就是注重艺术家的个人特性,对于个性、艺术家的个人特性、艺术个性、艺术的自由性和精神性的概念解释也是含混不清。第二,重视艺术家的个人特性和精神性,忽视了艺术家创作的物质因素影响。虽然文杜里竭力建立起一部艺术批评史并倡导艺术批评与艺术史应完美结合,他没有意识到在他夸大重视艺术家和批评家的精神范围而忽略了历史文化的基础的滋养时,他也夸大了形成艺术批判因素中的“理想性因素”。

他针对一些美术理论、美学观点客观的指出了缺陷,也针对着些缺陷提出了自己的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文克尔曼虽然在建立古代艺术史有功,但文克尔曼研究艺术应与其历史时期相一致的观点导致了艺术作品本身失去了个性,以致成为某种类型;他呼吁批评家同样需要的创造形象的饱满的想象就像自己掌握了技巧一样;他意识到批评家在研究过去的艺术时与当代的艺术评价相脱节,因此他提出艺术史与艺术批评应当在当代的艺术评价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依据。这些依据直觉经验形成的精辟论断在20世纪科学理论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史、艺术批评研究中有独特的价值。

文学艺术特点范文5

摘要: 地方高校如何开发应用地方特色工艺融入美术实践教学?丽水学院艺术学院以中国书画艺术与青瓷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是为青瓷艺术和美术教育发展培养创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应用型教学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书画技能的应用展现,而且对传统工艺美术龙泉青瓷的手工技艺、认知审美等取得很大体验,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创新的启迪与拓展及全面综合修养的提高。

中华民族工艺美术,通过几千年脉络不断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它所固有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样式。当下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猛,社会财富逐步积累,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空前好时机。近几年,在国家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及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掀起开发应用地方特色工艺美术融入创新教学应用的热潮。改革创新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特色,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找准切入点,结合教学勇于实践探索,走出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改革创新路子。

一、融合地方工艺美术创新实践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教育效果,这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相同的。从中国书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形成都是由现存最早西周帛画、彩陶等实用艺术中分离出来的。如今地方高校美术本科中国书画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基础性与专业性教育,它根据一定的社会职业分工与人才培养需求,将书画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较为系统地传授于学生,让学生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以中国书画艺术与青瓷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是为青瓷艺术和美术教育发展培养创意、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应用型教学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书画技能的应用展现,而且对传统工艺美术龙泉青瓷的手工技艺、认知审美等取得很大体验,促进了学生艺术思维创新的启迪与实践拓展及全面综合修养的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独特而有质量。

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陶瓷中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它作为我国陶艺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活化石,它反映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点,它早已具有中华文明和东方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龙泉青瓷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青瓷融合书画装饰是青瓷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青瓷装饰品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龙泉青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方性和世界性,这为青瓷艺术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而地方高校凭借着丰富的地方工艺美术打造专业特色,体现地方工艺美术在美术教育创新的应用价值,使区域工艺美术和地方高校找到了美术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契合点,高校美术教育合理地结合地方特色工艺美术在创新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融合龙泉青瓷装饰实践教学中,将个性与共性、自由与法度等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在当今美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体现其独特价值。

二、艺术与技艺的和谐统一以凸显教学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学校运用艺术载体面向学生开展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提高教学质量凸显特色。

中国画融合青瓷艺术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融合创新装饰,主要运用高温颜料、雕刻等手法在釉中绘制应用,在发挥书画应用技能基础上以提升青瓷品位与技术研究,促进青瓷文化的发展。如作品《珠光烨烨》,就是以氧化铁等高温原料在泥盘坯上直接绘制而成。在泥坯中用泥料绘制中国写意画很有难度,特别是国画意笔表现,要求一气呵成,追求气韵生动,灵动而神似,特别要对其在原料和烧制等工艺做到一次成功,更是难上难。首先要在教学中对紫藤笔墨技法掌握熟练,运用于胸;再者是在圆盘中对鱼、题款、印章等构图设计宜简洁和谐统一,追求笔简意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在实践中,中国画融合龙泉青瓷的釉下装饰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定工艺技术条件的制约,它不单纯展现中国画技法,最重要的是艺术与工艺制作的可能。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体会融合青瓷釉下彩工艺与白瓷工艺的不同,龙泉青瓷高温厚釉的流动效果很难控制,好的韵味十足,流动大了,釉下绘制的效果可能是面目全非,而在细部的技法表现上更是困难。这种中国画融合青瓷应用实践教学把艺术表现与工艺技术的有机联系,给美术教育技能应用提供新平台,展现出中国画宣纸以外独特的外延教学。

在龙泉青瓷的传统清雅意味中,加入书法装饰,体现的是和谐、恰当。龙泉青瓷研究院院长张建平教授在实践创作中大体将其书法的装饰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直接用手刻的书丹阴刻、书丹阳刻技法,还有就是釉下书刻装饰类的高温颜料书写、阴刻填色、立面雕刻等。在教学实践应用中,主要运用书写刻法和

文学艺术特点范文6

一、艺术教育中渗透地方民间艺术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江西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物产富饶,民间艺术资源形式丰富。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意蕴和赣派个性特色。例如:婺源三雕、湘东傩面具、南昌瓷板画、鄱阳脱胎漆艺、乐安蛋壳雕和瑞昌剪纸等民间工艺,写实尚意、巧夺天工、制作精良、驰名中外,被世人视为珍宝;安义、乐安的古村落等民间建筑,颇具特色,在建筑史上奕奕生辉。表演艺术异彩纷呈,有采茶戏曲、戏剧、歌舞、歌谣、器乐等;尤其是采茶戏曲,更是形式多样,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此外,还有民间楹联书法等,也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西赣南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先民自秦汉初迁入后,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融,对江西民间艺术的发展以及特色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客家民间艺术已享誉国内外。但近年来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部分年轻人包括在校大学生认为民间艺术是“土”的东西,不如西方“洋”的东西。江西民间艺术的传承普遍存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迫切需要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起这一重任。大学生艺术教育与地方民间艺术融合,一方面形式多样、蕴含深厚民俗风情的民间艺术,可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地方民间艺术,可以唤起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记忆、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情感,热爱本土艺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学习和继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使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2]

二、艺术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元素的教学策略

民间艺术博大精深,门类多样,民间艺术渗透到艺术教育中的目标不能仅满足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不能仅把教会学生一两样艺术技巧作为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要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和创新运用,通过显性或隐性的语言、符号或精神反映到学生具体的创新实践中去,这才真正体现了进行民间艺术教育的真谛。[3]所以其教学策略要重点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来展开,在科学、合理性基础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有效进行渗透。

第一,结合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薄弱的特点,适当补充设置一些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课程,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民间艺术息息相关,民间艺术中呈现的思想、意境往往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艺术再现,通过地方文化与相关民间艺术比较的讲解,可力求让学生能够透过“艺术现象”看“文化本质”,领会和掌握民间艺术中的博大精深的艺术语言。

第二,在进行地方民间艺术传授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应多以互动实例的方式来进行,让民间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互动案例的展开当中,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创作,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针对民间艺术知识应长时间学习的特点,所以除了集中设置课程外,还应该让民间艺术学习分散、分流到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不定期的邀请地方民间工艺大师、艺人举办一些讲座、论坛,以此来丰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民间工艺大师、艺人的艺术气质,增加学习的乐趣。[4]

第四,在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适时地结合不同民间艺术创作方法的特点,将民间艺术知识与学生专业背景知识融合,可以设想出多种民间艺术创作方法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切入点,使两种知识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解决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过程中学会懂得开发创新运用的最好办法。

第五,注重进行民间艺术课题实验作品创作,并提供相应学生作品展示的平台。民间艺术教学过程中可大胆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民间艺术作品创作,并积极收集学生创作的民间艺术作品定期公开展示,这样既可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给学生交流的平台和成功的体验,又可以给学生全新的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民间美术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创作过程中既能自觉的调动手、眼、脑来收集、了解、分析与民间艺术作品创作相关资料的同时,又自觉的探寻民间艺术的根源和了解本土文化的发展脉络,这对学生提高民间艺术知识的积累是非常有益的。高等学校是培养未来精英人才的基地,高校的大学生应争做文化艺术传承的使者,因而对他们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通过对其民间艺术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想象力和视觉审美能力,让大学生真正懂得民间艺术是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的珍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而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守护好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民族色的特文化底线和情感底线。

作者:邱波 陈丽霞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文学艺术特点范文7

论文关键词:西方 现代美学 艺术独立 分析

论文摘要: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艺术独立理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主线之一,是现代美学的主要标记之一。本文作者从西方现代美学的演变和特征入手,就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问题进行简单阐述,并分析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对我国美学的影响。

0 引言

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使命,首先就是破除艺术从属论,确立艺术的独立地位。现代美学以克罗齐和洛特曼对黑格尔的艺术从属论的批驳为主要标志,建立艺术独立理论,将美学与哲学统一为一体。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都以艺术独立理论为发展主线。艺术是否具有独立的地位,它与哲学、宗教等的关系如何,这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美学理论最终都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1]。

1 西方现代美学演变历史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都是艺术从属论的代表。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评判诗与艺术没有真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与艺术反映了事物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哲学性。这两种争论一直贯穿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而黑格尔提出哲学最终将取代艺术,而把艺术从属论发展到了颠峰。克罗齐“度的理论”的出现,推翻了黑格尔的以艺术从属论为内核的艺术消亡论,确立起艺术的独立地位,最终使得西方古典美学演变至现代美学。现代美学又突出两个路线:一是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艺术的独立性。这两种思路如果不及时从艺术美学角度及时沟通和思路转换。必然对峙存在,从而失去克罗齐艺术独立理论的实践意义。洛特曼借鉴生物学理论,将现代美学的两个思路创造性的进行转换,提出“美就是信息”。洛特曼既不是以社会为中心来看文艺,也没有将文艺隔离于社会之外,而是把艺术当作大千世界中独立存在的生命之一,以艺术为中心来看社会,认为文艺这个活生物体的生命,就体现在她能为人类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必不可少的审美信息。洛特曼的理论彻底解决了艺术独立问题问题,由生物链引出文化链,肯定了文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最终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 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西方现代美学于19世纪中期开始绽放。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创作流派等让人应接不暇。但将表层现象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些现象的某些共同特点。西方现代美学具有的特征有:①现代美学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传统时期的和谐美学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理性和个人主观性成了现代艺术的一个思想根基;②西方现代文艺作品的表现形态呈现出与传统的文艺作品完全不同的形态,它反英雄化,主张个人感受,具有平面零散、非理性、非视觉形象性的特点;③从西方现代美学的总体上看,其呈现出一种主观的、内在的、非理性的、非功利性的、动态性的特点。这三个特点是是现代人走向更加动荡、节奏更快的生活的一种反映,是科技挤压、传统挤压下人们的一种挣扎和反抗,更是追求民主、自由、多元、宽容精神的反映,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真实表现。 转贴于

3 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的关系

从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来看,美学的研究就离不开艺术,随着西方美学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出艺术的中心化和独立化。美学发展史也就是一个扩大了的人类的认识过程,遵循着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感性的艺术在美学中的地位得以循序渐进的提高。越来越中心化、具体化和独立化。这个趋势同艺术本身的特点有关,因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而艺术又是审美活动的集中和独特形式,所以,在艺术中,人们能够更好的把握美学要研究的内容,美学用艺术来呈现,艺术需要美学来作载体。两者不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独立体。

4 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

自从洛特曼提出“美就是信息”,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物信息,这种生物信息在社会活中的表现体现了美的存在。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西方现代美学都不会偏离艺术独立这一主线。洛特曼认为,一部作品无法分成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作品中的任何因素都负载着信息内容,作品中的任何信息都出自信息载体。他把思想内容与作品结构的关系,比作生命与活体组织复杂的生物机制之间的关系。生命是活生物体的主要特征,不可想像会存在于其物质结构之外。他甚至直接了当地断言,思想不会包含在引语中,哪怕是精心选择的引语,而是由整个艺术结构表达出来。同克罗齐一样,洛特曼对浪漫主义多有批评,尽管浪漫主义大都具有精心雕琢的复杂结构,但那种结构无论多么复杂,都超不出读者可以事先预知的固定模式。他更倾心于现实主义,即他所说的属于“对立美学”范围内的作品。因为其艺术信息在接受作品之前,读者是无法预知的。对于现代美学中的艺术独立的两个分支,洛特曼将各自的优点和缺陷看得非常清楚,并不失时机的将生物学理论引入其中,“为美就是信息”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从而在实践的意义上彻底解决了艺术独立问题,将文艺当作大千世界中独立存在的生命之一,完美地将两大分支结合起来,使得艺术独立性成为西方现代美学发展的主线之一。

5 西方现代美学的艺术独立性研究对我国美学的发展影响

了解西方现代美学发展过程中艺术独立理论这一主线,对于我国的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西方现代美学的“文化”转向,是以对艺术独立的彻底解决为前提的[2]。我国当代美学对艺术独立问题的解决并没有达到西方现代美学的高度。这就要求在发展我国美学的同时,要不断吸取西方美学的成熟经验,少走弯路,尽快与西方美学接轨。同时,在其它学科的发展中,也要注易举一反三,将西方美学的艺术独立的解决方法应用于学科的基础研究方面,突破基础发展的瓶颈,尽快缩短中西学科差距,为实现中西学界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向西方学习并不是坏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的体现,一种艺术的体现,这种学习更能体现艺术独立的特点,用西方现代美学中的艺术独立理论改变我国各项学科落后状态,我们才能在时间上缩短差距,弥补不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文学艺术特点范文8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1.课程目标设计单一、片面

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往往是把教学目标放在知识领域上,这样的片面设计,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缺乏对知识结构、能力获得的方式、能力结构进行综合立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现阶段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在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从以往的目标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单调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过度关注艺术学科理论知识。对跨文化、跨学科内容以及国际普遍关注的课题内容不够重视,这种不合理且缺乏独特性的艺术课程结构,不符合艺术教育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艺术课程群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舞蹈、影视、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可以具体分为艺术学科理论、艺术实践两个方面。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有重点的关注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断的传承其中的优秀艺术精神,同时也应该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有针对性的介绍区域文化、传统文化和地方企业文化。课程内容覆盖面依然较窄。

3.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方式比较偏重传统的纸笔测量,主要有课堂作业、考试、小论文、讨论等形式。通过这种简单、粗糙、缺乏系统性的纸笔测量的方式考核学生成绩,是非常片面的。这种评价方式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忽视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艺术学习情况。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在知识、情感等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以纸笔测量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很难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成功,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影响未来更好的发展。鉴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公共艺术教育的现有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依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以“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特色化课程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建设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根据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国家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确定的目标:现阶段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在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为依据来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均以目标为参照标准而运行。构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艺术性。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人文素质,并不是单纯的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当然也不是简单艺术欣赏课程。它是一种具有丰富人文价值内涵的综合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并不是简单的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职业技能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受到艺术的“教化”功能。

2.综合性。

现实社会中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任何学科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艺术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形成了一种互通、互补的艺术生态关系。这种良好的生态关系可以提高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与同感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这种艺术生态关系可以更好的改变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条块分割式的单一教学方式,造就符合时展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备的技能人才。

3.实践性。

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艺术化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鼓励学生在艺术创造中相互交流经验,鼓励学生现场即兴发挥,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和技能大赛等实践平台,分享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取得的成效。

三、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一)特色化的内涵界定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也要体现这一功能。所谓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即以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念,建设特色课程、设计特色活动、注重艺术体验和艺术实践,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领悟质量之美、技术之美、服务之美,从而创造生活之美,体现高职特色。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按照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构建,如上图所示:特色校园文化区域化特色课程特色化课程体系特色理论课程特色实践课程专业化特色课程虚拟特长班艺术学分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学生领悟质量、技术、服务之美,体现高职特色。

(二)特色理论课程

1.区域化特色课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要求各高校需开设《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8种限定性选修课程,同时文件还指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情况、研究成果、师资水平、所在地域特色等优势来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选修课程,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也缺乏自身特色,内容基本都是大同小异。在现有的《美术鉴赏》教材中,大多数课本没有涉及具有本地地域的知识,没有根据本地特色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也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长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很少,教师很难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艺术素质的差距。这种单一的传授方式,对于那些非专业的选修学生来说,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高职特色理论课程从培养服务地方人才的角度出发,把传承地方艺术精髓作为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最佳切入点和鲜活教材,研究挖掘地域内诗词、音乐、书法、绘画、戏曲、传统工艺等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还有人文景观、文化名人、工艺大师等,作为各门类艺术鉴赏课程的极好素材。在实际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具有本地地域特色的人文内容,更好的融入艺术教学中。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各个部门应该给予帮助,确保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项目。例如无锡作为“吴文化”发源地,可以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加入吴文化、惠山泥人、古运河等文化元素,在诗词鉴赏中加大对东林书院等诗词的解读和理解,开设“地方方言”、“区域文化讲座”、“锡剧名家名段赏析”等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当地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2.专业化特色课程

高职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以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要求为宗旨。为使学生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等综合素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可根据这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开发建设与专业相关的艺术鉴赏和艺术设计课程。如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懂设计、通工艺、精操作、会维修、能创新”,我们可针对性的开设《工业产品造型鉴赏与设计》等课程,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旅游、酒店专业的学生开设《舞蹈鉴赏》《音乐鉴赏》类的课程,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服务素质和艺术修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终归是要到企业中去,到生产一线去。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熟悉和了解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融入企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开设“地域文化与企业文化”等课程,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逐步了解当地企业文化,帮助学生迅速融入企业,适应岗位需求。各类行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是有差别的。针对行业的职业特点,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影响深远。各行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各不相同,但吃苦耐劳的专业品质,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是各行业都要求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这些职业素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在专业课程学习、实训实践教育等教学环节实施,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也可以有所体现。如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行业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到校开设专题讲座,就职业发展前景、职业精神、典型事迹介绍等方面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职业素养和就业期望。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在校园文化中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行业企业名称命名校园道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融入了行业企业文化,在校园中构建了一堂隐形而又无处不在的特色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学习生活,耳闻目染,自然对行业企业文化加深了了解,提升了职业素养。

(三)特色实践课程

1.虚拟特长班。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挑选部分有一定基础、兴趣浓厚的学生组建虚拟特长班,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各课程指导教师从大一新生中选拔有专长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培养对象。同时也招收部分自愿参加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班。凡参加艺术特长班学生可优先参加校内外文艺表演,优先选送参加省市级艺术展演、学分奖励政策等。我校艺术特长班设有舞蹈、国画、书法三个班级。培养时间为3学期,共计6学分,同时可免修公共艺术教育和文化素质学分。学期培养结束后,根据平时成绩、艺术实践、课程考核、参赛情况等综合评定给予6学分。因学生个人原因放弃课程学习者,均不给予学分。开设特色实践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实践课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生动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整个教学过程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艺术学分认定。

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同时也应该具备创业、创新、交流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2005年起规定学生在毕业前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还要完成文化素质分方准予毕业。文化素质分为必修学分,包括公共艺术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讲座、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与等方面,在此前提下,学院鼓励学生多修文化素质学分。

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在步入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成功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成为影响其更好发展的障碍。高职院校在推进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内涵建设,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培育和发掘一批骨干学生,组织开展特色品牌校园活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办的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重点开发利用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参观、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教学活动的感染力和权威性,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文学艺术特点范文9

【导语】新疆艺术学院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新疆艺术学校,1960年升格为新疆艺术学院,196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又调整为新疆艺术学校,1987年随着国家教育形势的发展,恢复成立新疆艺术学院。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30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

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秉承“传承创新,德艺双馨”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敬业、尚美”的优良校风;确立了“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服务于新疆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办学定位;凝练出“以特色学科专业为支点,构建多元一体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艺术教育体系”的办学特色。

至“十二五”末,学院拥有团结路东校区(本部)、西校区和金桥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958亩。教学单位有音乐系、美术系、舞蹈系、戏剧影视系、传媒系、文化艺术系、语言文化系(预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成人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和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有硕士研究生、普通本科、专科、中专等办学层次。

学院有2个自治区重点学科,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授权点(6个研究领域、19个研究方向)。学院目前有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 4 个学科门类;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美术学、设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学等8 个一级学科;普通本科设有30个本科专业,其中有2个自治区重点专业。有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 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设有音乐、舞蹈、美术、设计、传媒、戏剧影视、文化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等8个“研究创作中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有3个艺术研究所、2个美术馆,有新疆新艺歌舞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等演出团体和91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等创新艺术人才培养平台。5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艺术人才万余名,就业率一直在90%左右,位居自治区普通高校前列。

现有在职教职工627人,专任教师327名,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75人、讲师130人、助教及以下10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1名,硕士学位者147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51.4%。

在“十二五”期间,学院累计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62项,其中6项,部委级14项,自治区级7项,厅局级41项,院级93项。出版专著64部、教材18部,发表学术论文675篇,其中核心期刊42篇。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3项。2017年获得立项项目7项,部委级2项,自治区级11项,厅局级7项,院级11项,取得了建校以来的历史性突破。

学院注重挖掘整理民族艺术资源,将原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长期致力于民族特色教材编写工作。近年来编写出版了《维吾尔语播音主持教程》《木卡姆演唱演奏》(拉克、潘吉尕木卡姆)等18部少数民族艺术专业教材及地方特色民文教材。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支点,不断推进少数民族艺术教材及地方特色民文教材的建设,努力构建多元一体文化背景下民族艺术教育体系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新疆区域经济及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院先后参加了北京60周年国庆彩车设计及表演、北京奥运开幕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文艺晚会、第十三届冬运会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演出活动。师生在国际国内各项赛事中,累计获得竞赛奖200多项、省部级竞赛奖500余项。特别是近年来,学院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创作推出一批优秀艺术作品赴全疆地州县展演,吸引了数万基层群众观看,赴喀什岳普湖阿其克乡开展“访惠聚”活动,为抵制宗教极端、倡导现代文明生活、维护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学院十分重视借鉴世界各国艺术教育的经验,积极开展各项对外交流活动。近年来,相继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法国、泰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多所大学和文化艺术单位建立了常态化的友好交流关系,接待了众多海外艺术界和教育界的朋友来校讲学、参观、交流等,弘扬和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院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并与全国6所综合性艺术高校及多所音乐、美术、舞蹈、戏剧院校保持定期交流与合作,为新疆乃至全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我院的办学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学院的办学实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学院连续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自治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自治区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1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学院被列为自治区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各项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中亚一流”的艺术大学的目标奋进前行。

文学艺术特点范文10

后现代主义艺术论文

摘要:由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引起的网络艺术,标志着在新的文化时代,科学与艺术的又一次完美的融合。网络艺术的发展和特点的形成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和解读网络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网络艺术 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这一发展带给人类文化的推动力量是难以估计的。当电影叩响艺术大门的时候,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将成为21世纪所有人的艺术宠儿,随后广播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使现代声、光、电技术一举步入艺苑中心,从而使历史久远的传统艺术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6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艺术,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人类的艺术领域,使艺术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来源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图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他肯定了现代建筑对人类居住空间的贡献,但指出国际主义风格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来满足社会生活多样化的需求。[1]

20世纪70年代,英国艺术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最早在设计领域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版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等著作。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在他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书中提出“所谓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侧面,并非抛弃现代主义,建筑要重返‘正常的’途径在于探索一条比现代主义运动先驱者们所倡导的更有含蓄力的途径。”[2]

罗伯特文图里、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斯特恩这三位大师的学说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2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

受哲学思潮与社会文化趋势的带动,后现代主义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组合。对传统的题材采用各种非传统的工具、技巧进行非传统的重新组合。二,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三,历史主义。对传统的要素实行“戏弄之”的原则。四,俚俗化倾向。通常表达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和市井文化。例如将七个小矮人的形象作为建筑立面的浮雕。五,接受美学的特征。艺术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著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3 网络艺术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网络艺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样态和传播手段,呈现出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3.1 无限重复创造性

网络艺术作品的题材往往都来源于传统的题材,但是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思,通过网络传播后,具备了被无限次重复创造的可能性,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结合”特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被永久的固定下来了。但是在网络艺术中,艺术作品被人们进行各种重新创造,得出一些异于原始作品的新作品。例如,艺术大师杜尚在蒙娜丽莎的脸画上两撇胡子,这幅新的作品被命名为《LHOOQ》。

3.2 嬉戏性

网络艺术的“嬉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对被奉为经典题材的戏弄,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特点。在网络上,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随心所欲地涂抹和删改。例如《CEO李煜的悲惨世界》、今何在的《悟空传》,众多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都在网络文学中被改写和戏弄。约翰杜卡斯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说:“有些美的东西并非是艺术品,而有些东西是艺术品但却不美。依此看来,无论美与艺术这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多么密切,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本质的关系。”[3] 可见在网络艺术,不美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显示出当代人的审美范围不断扩大的倾向。

3.3 大众化

在传统艺术中,精英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平台,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畅所欲言。网络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一元话语霸权被解构。

网络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使公众成为艺术的主体创造者,同时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俚俗化倾向。创造者考虑到作品要面向大众,网络艺术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例如在第17届韩日世界杯期间,大小网站遍布足球的“酷评”。当中国队冲击16强出线未果时,网上出现戏仿任贤齐经典歌曲《心太软》的球评:“你总是腿太软,腿太软,把所有好球都射不进网,头脑总是简单,配合太难,不能出线,就别勉强。”

3.4 互动性

互联网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交互共享的网络艺术。在作者、作品和欣赏者这个三角形中,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是形成作品的又一股力量。

弗杰姆逊曾说,现代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空间性的模式,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变使时间的历史感被挤压到平面中,导致历史深度感的消失。[4]这种后现代时空观的变化在网络文学中得到鲜明的印证。网络文学没有时间的概念,它将时间化为空间,用在线空间改变或延伸时间。网络文学没有终止的概念,因为作者失去了终止自己作品的权力,而是把这种权力交给了在线空间的网民。

这种互动性同时还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特点。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作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创作者通过作品与欣赏者建立起对话关系。网络艺术的互动性引起读者的接受审美,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网络艺术所独特的无限重复创造性、嬉戏性、大众化和互动性,都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说,在上述的这些特征中,网络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必然延伸。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看待网络艺术,更加有利于认识和分析网络艺术。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文图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美)罗伯特斯特恩.《现代主义运动之后》,原文见《建筑师》15,第204页

文学艺术特点范文11

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感受生命的拔节,感受株洲市四中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校园里浓郁的艺术氛围

艺术氛围总是在点点滴滴中、在细枝末节处体现出来,并散发出令人心动的魅力。

在四中校门口,有一个石碾子,这个石碾子还是1957年学校初创时,师生们用来平整地面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进步,四中有了巨大变化,不说破旧的平房变成了高大的教学楼,泥巴路变成了沥青路,就连校门都变得更气派了。过去的痕迹已经很难寻见,这个石碾子不知怎么却保存了下来。建新校门时,有人说这东西土里土气,扔掉算了。姜校长不同意,说这是学校历史和发展的见证。他把它放在校门口的小花池里,并起了个名字――“起点”。“起点”二字大有深意。一来这是四中的起点,前人筚路蓝缕,开榛辟莽,今天的师生不能忘记;二来这是学生入校的起点――石碾子旁边有几级台阶,意味着学生从这里开始登堂入室;三来学校也是学生人生的新起点,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起点。

校园环境的布置方面,姜校长花了很大心思。他说,校园不仅要有文化味,更要有艺术味,一花一草的点染,一亭一园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宁静、和谐、高雅、诗意的特点,没有喧嚣,没有浮躁,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之所。外面的人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书香的氤氲;而学生,即使毕业多年,也会对母校有一种亲切而恒久的记忆。

校园里有至善亭、长善亭,“至善”和“长善”是怎么来的呢?熟读经典的姜校长解释道:“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古人对学校、对教育最深刻最经典的阐释,我们用作亭名,就是要牢记‘至善’是学校的追求,‘长善’是学校的责任。”还有柏园、紫薇园、桃李园、桂花园,花木品种不下三十种。漫步校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真不知是园在校中还是校在园中。尤其吸引人眼球的是翰墨园,这里汇集湖湘名人的书法石刻几十尊,有的《沁园春・长沙》,有左宗棠的“天地正气”,那种崇高和壮美,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寝室和食堂都有别具匠心的命名。三栋教学楼分别叫做磨镜楼、镂冰楼、琢玉楼,图书馆叫做书鱼馆,学生寝室叫做习静楼,食堂叫做至味园。这些楼、亭、园的命名,有的是当地文化名人的提议,有的是老师的点子,有的则是学生的创意,每每说起这些名字的内涵和由来,师生都觉得别有会心,因为这里面不仅有文化、有艺术,还有情感和想象力。

校园中央的“春之声音乐广场”是四中最耀眼之处。下沉式的圆形舞池,可坐百余人的看台,白色大理石上雕刻着施特劳施的名曲《春之声圆舞曲》,广场后面则有学校语文组集体创作的《春之声音乐广场记》,用文言写成,其略云:“乐诸广场,当放眼寰宇,立志云天。歌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雅曲以广才艺。乐在师生,正声感人,教化兴焉。修德以笃学,弘志以报国。”这篇《广场记》和2007年四中五十周年校庆时语文组创作的《校庆记》,还有后来的《琢玉楼赋》,文字一样的典雅优美,朗朗上口,让人读之三叹。这样的美文怎能不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春之声音乐广场2005年竣工,头三年就有100多场师生演出。特别是学生,那兴致,那热情,一直很饱满,每有节目表演,观众都是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2006年元旦,省交响乐团在这里举行了一场新年音乐会,演奏了全本《梁祝》,四中全体师生体现出来的文明素质和激情投入,让交响乐团团长、著名音乐指挥家肖鸣先生非常感动。

学校还经常邀请学者、作家、艺术家来给学生讲学。作家聂鑫森给同学们讲过文学创作,书法家施杰荣不但来开讲座,还和同学们一起现场创作、交流。名人的气质、风度和他们深厚的学养、扎实的功底,不啻是师生的一道精神营养大餐。

学校各学科的老师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经常给学生开课外讲座。朱柱石老师和汪瀛老师的讲座就很受学生欢迎。朱柱石讲《红楼梦》、讲坡,汪瀛讲历史,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内容,配上他们激情澎湃的讲演,引得听众场场爆满。

姜野军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校长。他说:“我常常思考,我们的学校目前站在哪里?今后要往哪里去?”这是带有哲学高度的思考,为此,他写了不少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要在传授广泛、综合的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致力于个体人格的培养,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递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带着四中的深深的印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有一天,人们会说,你看,这就是四中的学生。”

不仅学生,老师也是一样,业余生活十分丰富。语文教师刘佳就是四中教师“摄影协会”的成员,去年暑假,她和三个女同事一起去新疆,背着行李、相机、干粮,徒步从喀纳斯走到禾木村。一次非常有探险意味的体验,不仅成就了她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课堂。她把一路拍摄的照片制成幻灯片放给学生看,学生都被这神奇的风光吸引了。她告诉学生,你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种收获,总能从中提炼人生感悟,作为今后生活的指南和参照。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喜欢我们的老师,就是喜欢她的一个姿态――热爱生活的姿态,富有探险精神的姿态。”

课堂上丰富的艺术元素

四中的课堂是艺术的课堂,艺术的元素随处可见,繁花一样点缀着知识的殿堂,处处弥漫着艺术的芬芳。

这是汪海老师的一堂音乐课。

“怎样才能把‘丝’音发得长?吸足,吐慢,声音轻――来,气运丹田,一、二、三,吸气……吐气……”“再请同学示范一下‘哈’气……纠正一下啊,‘吸’得足才能‘哈’得足,这架势跟哮喘可不一样。”这是一堂很纯粹的音乐课。汪海老师语言幽默,动作夸张,惹得满堂哈哈大笑,学生也很随性、自然,抢着上去指挥试唱,表演“气运丹田”,“吸足气嘴像气球一样圆”。汪老师说:“‘艺术立校’的本质是育人,艺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以艺术基本素养,以及感受、鉴别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汪老师的音乐课堂,正是这种观念的演绎。

同样是音乐课,言雨老师的“音乐与影视”所呈现的则是艺术课的另一种味道。言老师从西方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选段,讲到中国电影中的名曲《男儿当自强》《沧海一声笑》,说明“好的电影插曲、主题曲,往往比电影更有生命力”。她问学生:“从今天讲授的影视音乐看,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是好作品?”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三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共鸣,旋律优美,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最后,言老师以电影《吉星高照》和《东成西就》为例,说明“电影中常常改编儿歌,改造世界名曲,作为电影中的音乐元素”,既是总结、深化,也有效地拓展了所学内容,课堂更为饱满。这是一堂艺术课,更像一堂生活课,学生在欢笑与互动中学到了知识,提升了素养。连家长都说:“四中的老师将艺术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又有深度,我们喜欢这样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

艺术的种子不仅在音乐、美术课堂上生根,同样在历史、语文、数学等非艺术学科领域散发出馥郁的芳香。

历史学科特级教师汪瀛说,人的快乐不只在于专业情愫,还体现在生活中,体现在艺术情趣中。艺术经验给生活以启迪,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艺术素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学生生活信念的支撑、艺术信念的坚持,尤其有重要作用。他编写了《艺术风流人物》一书,从艺术的角度解读历史,“传神画家顾恺之”“以《清明上河图》传世的张择端”等篇章,以人物带出艺术,从艺术解读历史,艺术味浓,历史感强,艺术与历史完美融合。这一切,让你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史,还包含了一部艺术史。

语文学科与艺术的关系历来很密切。语文特级教师郭克勤的每一节“美文艺读”课都是很好的“‘艺’‘文’志”――他选取与艺术有关的文章开设课程,“艺”“文”互读。“散文中有艺术大家写艺术的作品,也有文学名家写关于艺术和艺术家方面的作品。前者如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吴冠中的《风光风情说乌江》;后者如贾平凹的《秦腔》,赵鑫珊的《新世纪与古典音乐》。”他说,艺术家以五线谱、调色板隐喻明理,表达感情,散文家则以语言符号载道、明志,虽然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对生活的认识和关照却是一致的。

“学校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要改变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的一元化状态,走多元发展之路,实现学校艺术教育品位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沟沟壑壑”,在姜野军胸中脉络再清晰不过了。为了更好地将艺术教育融入课程之中,四中对一些课程加以调整,开设了个性化的课程,如艺术鉴赏、个人修养等校本选修课程。在艺术立校的探索和实践中,四中还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四导一评”(导读、导练、导议、导疑、评价结合)教学体系。“就语文学科而言,‘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变讲读为品读,还原了文学文本的艺术场景。课堂上导疑、导练内容较多,针对性强,目的性强,激活了课堂氛围。”老师们说。

艺术的熏陶让同学们学会了以艺术的方式去生活、去思考,正如高二年级的王诗敏同学所说:“艺术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让你沉下心来看事物,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不管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至少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带走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姿态,这是任何硬性的知识灌输都不能比拟的。”

教研中执著的艺术追求

教研如何更好地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如何在特色形成中发挥支撑作用?聚焦株洲市四中,我们真正看到了教研的力量。

学校早在1992年就开始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艺术教育成果曾获得专家“有特点、有成绩、有实效”、“全省一流”的高度评价。从2009年4月申报《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课题起,学校便迈入了创艺术特色学校的探索之路。

2009年8月,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了艺术教育现状及其问题的调查,在校内校外,通过现场和网络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座谈会和实地考查等形式,了解到艺术教育在普通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比如:艺术教育边缘化;艺术教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指导与制度保障;艺术教育课堂组织松散,教学效率低下;热衷于少数专业特长生的培养与训练,群众性、普及性艺术教育严重缺乏;艺术教育专业成长缓慢,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首先从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着力。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文化建设,以此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不仅是艺术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全体师生、各个学科的事。”这是姜野军在创艺术特色学校动员会上的开场白。为了引领全校师生、各个学科积极参加艺术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株洲市四中制定了《“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系列教材开发方案》,组建了“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

通过两年多的研发与实践,一系列校本课程成功开发,有《美文艺读(语文)》《数学大观园》《英语的艺术陶冶》《探索物理之美》《化学与艺术》《生命之美(生物)》等。去年6月,“株洲市四色学校建设丛书”正式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些教材既契合学校的艺术特色又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必将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曾天山在丛书总序中这样说。

音乐教师张波说,自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特别是开展艺术特色学校建设以来,她对音乐教学的感悟和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人生也有了丰厚的积淀。

欧阳敏老师也是沐浴着学校创艺术特色的东风迅速成长的。早在2004年2月,他就参与编写了《高中美术教学参考用书》;2009年2月,他的教学设计《创新、创奇、创异、创巧――图形创意》在“伯乐杯”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学术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水粉作品《静物与花卉》获全国金奖。

在执著的教研中受益的不仅仅是老师,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学生。他们在学校创艺术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广泛接触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增加了对优秀文化的理解,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特别是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学美术的李鑫是一名班干部,他说,素描、色彩练习,必须从整体到局部,掌握了整体,局部就会游刃有余。运用这个原理,他处理班上的问题,总是先从班级整体利益出发,不因为个别的事情而忽视了整体。

文学艺术特点范文12

关 键 词 :艺术 阅读 作用

艺术阅览室的定位

电子期刊的快速发展,使纸质载体的期刊原先所具有的诸多优于图书的特点逐渐淡化,与电子期刊相比,目前其时效性、便携性仍然占优势。如果图书馆不强化现刊的及时上架和有效荐介,当同一期刊的电子文献后,其利用率将大大降低;同样,如果不充分利用现刊的便携优势,大学图书馆仍然恪守现刊不外借的陈规,读者阅读现刊的积极性也会大受影响。现在一些大学图书馆的做法是把最新一期的期刊称作新刊,仅供阅览室内浏览,以满足更多的读者求新的渴望,把当年的其他现刊,一律当作过刊看,并允许外借。由于大量的电子文献的更新周期都在两个月以上,这类现刊的外借,弥补了电子文献更新周期的缺陷,又发挥了纸质期刊的便携的优点,这无疑保证了当年现刊的利用的时效性,又扩大了现刊的利用率。再者,对于艺术类的期刊,在馆内阅读,明显时间是不充足的,外借就能给读者充足的时间吃透期刊的精髓,发挥资料的作用。

艺术阅览资料和其他文科资料不同,艺术资料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尤其是美术的图式语言和书法作品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内部转化过程,即把美术图式语言通过领会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美术阅读常要求大脑建构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这正是美术阅读有别于文科阅读的主要方面。与文科阅读相比,美术阅读的层次和专业要求更高,它不是书刊文化休闲式的阅读,而是用美术观念来接触、理解、处理美术图画信息的一种过程。它不仅要建立在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基础上,而且要建立在美术思维上,更要建立在心智和情感的高度投入上。如果按文科的阅读方式进行,就会忽视美术阅读的特殊性。因此,研究艺术资料的阅读规律,掌握艺术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有很大益处。

艺术资料的阅读实施

艺术是一种态度,一种人生观。艺术是自由的、奔放的、动感的。它的力量和价值,在于一种不确定性。所以,在阅读艺术资料时,是让学生通过读看艺术书籍及相关的图画书法资料等,去获取艺术知识、艺术思想和艺术方法,积累艺术语言,搜集整理艺术资料信息。加强艺术阅读的指导,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书画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用艺术语言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增强学生捕捉艺术灵感的敏锐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然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大量的搜索引擎的应用,让我们忽视了纸质资料的应用。但他们在认可电子资料的同时,也看到了艺术资料的特点,在电子资料和纸质资料之间也产生了冲突,艺术资料的纸质资料是电子资料无法替代的。比如我们在欣赏《抱银貂的女子》这幅肖像时,感觉明暗的处理是最引人注目之处,光线和阴影衬托出肖像主人优雅的头颅和柔美的面容,这也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不但要具有图书文献知识,还要具有艺术知识。

笔者所在院校艺术阅览室就经常开设艺术阅读欣赏课,传授阅读技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艺术资料的阅读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边阅读边思考分析临摹。就阅读的步骤而言,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粗读感知,读出思考;二是细读得法,自我提问;三是精读强化,整理精华。提高学生的准确而灵敏的理解能力,准确而牢固的记忆力,准确而快速的应用能力。阅读开始我们不妨先做出阅读示范,然后编写由详到细的阅读提纲,传授阅读技能,使学生逐渐掌握艺术阅读的一些技巧。当他们从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阅读的自觉性就会加强。

艺术阅览室服务的特点

师范学校的艺术阅览室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首先,图书馆的艺术阅览室的服务可依托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笔者所在院校有近百年的历史,有大量的绘画、书法、摄影、照片艺术资料,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和优势,让更多的师生利用资料,采集文献,积淀文化,让阅览室成为服务的载体。

转贴于

其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和信息枢纽,可以成为任何信息和任何读者之间的桥梁。艺术阅览室也可以通过多方面和多方位合作。结合学校艺术系的特点,可以联合举办以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为主的展览,及摄影艺术、广告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等的展示。在文化大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在内容选题上可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的余地,可以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文化机构的服务优势于一身;同时,图书馆的服务必须坚持公益性的,始终贯穿教育读者、传播知识为主线。

艺术阅览室人文环境的构建

学生是图书馆最大的服务群体,而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情感的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因此,重视图书馆人文环境的构建应成为一种共识。

首先,营造具有现代气息的师范学校图书馆人文环境。师范图书馆不仅要注重馆舍的流线、外观与功能分区,还应该从注重改善图书馆内部的环境布局来体现亲和力,给学生最佳的视觉感。

其次,构建具有本校特点的图书馆人文氛围。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满意为目标,并基于文献信息实践活动对文化寻求,体现人文关怀,营造美与和谐的文化学习环境,使之具有一种文化气息,反映师范学校图书馆的特征。

对艺术阅览室服务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服务和讲座会议联动。在图书馆服务工作发展过程中,可以将艺术阅览和讲座、会议资源进行整合,发挥艺术资料的整体效益和互动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联动发展。如举办职工书法展、学生实习写生展、毕业展,从而开阔师生视野,丰富生活,提高素质。

第二,资源共享。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具有特色和长处,如何将各校的特点和长处进行互动,在服务工作中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一个实践的命题。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在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为了适应广大读者学习求知的习惯,我们在各校之间办理了通用借书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系统平台的实现,开展跨系统的信息共享服务。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