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利与弊

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利与弊

时间:2023-07-18 17:25:07

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利与弊

第1篇

关键词:作弊现象 成因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37-01

一、引言

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是目前高校最为严重的消极现象之一,近年来,舞弊现象日益严重,各个学校对这些违规行为的管理力度也随之加大,除了平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外,还要严格考场纪律,加大处罚力度,情节严重的进行处罚或者退学。随着惩罚力度的增加,作弊行为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是各种手段的作弊层出不穷,仅凭处罚是无法杜绝作弊的。因此,需要从作弊现象着手,分析作弊现象的成因,找出对策。

二、考试作弊现象分析

1. 作弊现象普及

由于作弊人数越来越多,作弊手段越来越高端,甚至已经发展成团体作弊,作弊行为贯穿了小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贯穿了各种大小考试,甚至像升学考试、高考、司法考试等大型考试也存在着很多高科技的作弊行为。甚至有越来越多的考生认为考试作弊是正常的观念,不能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性,也不觉得作弊行为是错误的,是在欺骗自己欺骗别人。

2. 考试作弊主体多元化

考试作弊的主体主要有考生本人作弊,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形式,作弊动机单一,表现方式较为简单。除了考生作弊外,教师作弊是近年来产生的较为新型的作弊方式,老师为了谋取私人利益,基于金钱或者其他利益,违背自身的职业道德给考生透露考试试卷的相关内容或者直接给有关考生传递答案。教师作弊跟考生作弊相比更为隐蔽,并不容易发现。这种监考老师带头作弊的行为,为考生树立了一个毫无诚信,虚伪欺骗的反面形象,让学生无心向学,严重影响了考生的价值观。考试出卷人员作弊的现象较为少见,但考试出卷人员作弊的危害远远大于其他作弊方式,引起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是最严重的作弊形式。还有一种主体较为特殊的作弊方式,就是招生考试部门,有很多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自己掌握的职权进行作弊,一般是为了人情或是谋取金钱利益,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内部作弊行为。

3.作弊工具多样化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电子产品被运用到考试作弊中来,使之渐渐的发展成为了一门新兴产业,防作弊的难度越来越大。学生作弊的工具日益现代化,作弊方式日新月异,除了先前的手机外,还出现了像无线隐性耳机、对讲机、针孔摄像头、防屏蔽隐形耳机、还有藏着耳机的皮带、钱包等等。

4.作弊团伙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作弊团伙出现在各大高校中,他们不仅有着专业知识替人考试,而且还具备了职业化的特点。每当到考试周或是大型考试时,他们就会利用中介与学生进行联络、接头,为出钱的考生提供一条龙服务。作弊团伙的逐渐增多与作弊需求的日益增加有直接联系,从而导致了作弊市场化、产业化。如果让其在继续发展下去,将严重危害我国的考试制度。

三、产生作弊现象的原因

1.缺乏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弊本身带有欺骗性,是诚信缺失的一种最为明显的表现。现代教育之所以会如此缺乏诚信,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脱离不了关系。但除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外,我们不得不正视教育本身的问题。诚信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诚信理念,拥有诚信品质。除此之外,教育本身就有责任需要保证诚信,教育必须对受教育者、社会乃至国家保证诚实守信。再次,受教育者必须自觉教授诚信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必须要具备优良的诚信品质,这是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目前学生的失信现象主要体现在考试作弊、抄袭论文、随意骗取困难补助等方面。

2.教育机构的放纵

考试作弊风气的滋长离不开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推波助澜。社会上通过欺骗从而不劳而获的现象层出不穷,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打击与制止。很多学生看到这些现象也开始效仿,利用作弊从而获得高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腐败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腐败除了渗透到经济政治领域之外,也开始逐步向教育领域迈进。有很多教育机构利用自己的监考权、录用权、监督权等权利,私自收下考生的贿赂,帮助考生作弊甚至与考试一起违反考试管理的规定。

3.考生缺乏是非观念,漠视作弊行为

有很多学生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出卖了自己的良心和知识去当,为别人替考。而这类学生往往是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另外,由于大学中大多设有奖学金、贫困补助金,这项奖金的发放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成绩挂钩。就有很多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想要不劳而获,导致差生拿到了奖金。有很多学生甚至不认为作弊是错误的行为,反而认为作弊情有可原。

四、防止考试作弊的对策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教育体制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结果为主,而忽略了培养的过程,重视量而忽视质,把分数看的比学生的能力发展还重要,把学生培育成了一个只会应对考试的工具。这种模式下毕业的学生十分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导致作弊现象无法根除。因此,想要杜绝考试作弊,就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改变原有的以一考定终身的观点,推行自主招生的方法。将各种考试与学位证书挂钩,更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

2.加强对考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

考试包括很多环节,例如命题、监考、评卷等等,这些环节都是紧紧先联系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否则会影响考试的运行。加强对每个环节的监督力度,坚决打击腐败受贿行为。一旦发现必须从重处理,保证各个环节清晰明了,绝不出现暗箱操作。保证试卷保管过程中不泄露,从源头上杜绝作弊现象。

参考文献

[1]徐亚,徐甜甜.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 职业圈,2007,22:53-55.

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考试作弊 原因透析 预防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但是,目前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公平及教学质量。分析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探讨其中的预防机制,对于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大有裨益。

一、考试作弊的危害性

(一)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态。

考试作弊会助长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滋生不劳而获、厌倦学习的心理。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他们不把考试当成一种严肃的活动,长此以往,甚至会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交作业,没有学习兴趣;另外,考试作弊被发现、公布,又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部分学生感到无地自容,产生消极颓废心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误导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估。

一般来说,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估,体现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各种考试上。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是衡量、评判、甄别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考试作弊也许会考出比较好的成绩,这样会使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产生偏差,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和教学,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三)造成了负面影响。

个别学生考试作弊,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业,违背了“公开、公正、公平”的考试原则,甚至会带动其他有侥幸心理的学生作弊,使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产生不平衡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学习风气,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学校的规章制度均对考试作弊制定了明确而严厉的惩治措施,学生明知不可为、不应为、不能为而去冒险,这种漠视规章制度、铤而走险的行为对学生的发展后患无穷。在学校漠视管理规范,走出校门后就可能漠视法纪法规,乃至以身试法。

二、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原因透析

实际上,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复杂,与个人、社会乃至家庭都有一定的关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原因。

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是考试作弊的最主要原因。缺乏自律意识,养成懒惰的不良习惯,使得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投机取巧;缺乏诚信理念,使得学生不能实事求是,弄虚作假。

1.投机的心理

投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也不例外。产生投机心理的原因很多,比如平常学习成绩较差,害怕自己挂科,于是想借助各种小抄及其他手段作弊;高科技手段隐蔽、快捷,不容易被考场老师发现,也助长了投机心理。投机心理一旦养成,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扭曲学生的心理品质。

2.攀比的心理

一般学习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一些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名次,提高自己在同学和老师中的“地位”,不惜损害考试的公正,昧着良心作弊,这是一种扭曲的心理。也许作弊成功后,这些学生的名次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他们本身没有真正的进步,也就是说这类学生虽有“提高”和“高分”,但从内心来说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对学生的考试自信心和学历能力的培养和建立都是极其不利的。

3.利益的因素

有些大学生为了能取得文凭,不惜抄袭作弊。部分学生害怕考试不合格,还得进行补考(有时在开学的第一周提前返校考试),以至最终的不合格,所以铤而走险;有些学生个人能力较强,可是学习较差,为了能竞争班级干部或者校团委、学生会主席,在考试上“下了功夫”;有些大学生是为了以后择业有更大的竞争力,考取职称和等级证作弊;还有些大学生是为了获得奖学金,等等。可以看出这类学生作弊是为了某些“好处”,他们不见得学习成绩不好,是相关的利益驱使着他们考试作弊。

4.侥幸心理

大学生侥幸心理作弊的比较多,不只是学习成绩差的,就是平常学习好的,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也会进行抄袭。他们的“格言”是“不抄白不抄,抄了也白抄”。另外,现在的高科技也为这种侥幸心理打了“保票”,他们认为高科技作弊隐蔽、方法快捷,不容易被老师发现。最后一种想法就是万一要是被监考的老师发现,就向老师求情、希望网开一面。

(二)客观原因。

1.社会原因

考试作弊从其表面看是发生在校园里,但是也受到了社会各种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的一些投机取巧、请客送礼、拉关系,还有一些部门的腐败作风污染了校园,使学生也有了“社会人”的操作和做法。尤其近些年来,社会招聘的考试条件都对文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却忽视了真实的能力,不少学生为了得到各种文凭、等级证而作弊,影响了实际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2.家庭原因

家庭因素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另外一个成因。现在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下,形成了坐享其成的习惯。家长普遍对孩子成绩很关注,希望他们能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学有所成,为以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有部分家长害怕孩子不能取得毕业证,甚至告诉孩子如果感觉自己考试不能过关,就抄袭,一定要把毕业证拿到手。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能够拿到奖学金而抄袭。

3.学校原因

虽然现在的大学都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对于在学校学习的大学生而言,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主要还是学习,这是受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响。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学生并没有摆脱小学和高中时的学习压力,相反由于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他们更怕补考或者留级,因而“铤而走险”。另外,有些高校的考试制度相对完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监考老师没有担负起监考的责任,放松了考场纪律,使得学生很容易进行作弊。还有个别高职院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效益,进行院校的再投资,大规模录取和扩大生源,降低了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考试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客观上为学生的考试开了“绿灯”。

三、高职学生考试作弊预防机制

(一)加强思想教育,深刻认识作弊的危害性。

传统教育虽然较为重视学习成绩,但是一直坚守德育为主的教育思想。现在有些院校在培养学生各种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淡化了对道德品质的培育,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其实,现在许多公司在录取职员的时候,不仅仅看他的学习成绩和所在的学校,更看重个人的诚信、处世和团队精神。可见,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而且要学会“做人”。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渠径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端正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

(二)加强考试管理,加大监察力度。

科学的组织管理是做好考试工作的保证。(1)建立院系两级巡查制度,构建立体的监控系统,形成人人关心考试工作,方方面面监督考试工作的局面。对于监考教师不到位、考场纪律松懈、学生考试作弊等问题要及时处理。每次考试都要成立领导组织,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2)加强批卷工作管理,尽量减少人工阅卷,保证公平。注意考卷的信息反馈,分析考试情况,用以科学地指导教学与考核工作。开好考试工作总结与违纪通报会,对违纪人员要严肃处理,实现考试的公平、公正。

(三)改革考试制度,推行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诵、记忆能力的方式。考核形式应多样化,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化考核。(1)改革课程结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提高实验、实训、实习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按照行动导向、任务导向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教育、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有机结合。(2)改革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可以通过随堂提问的模式,提问学生要给予恰当的评价,以调动、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学生的成绩册上有所记载。随堂提问要做到“三定一落实”,即定考查时间、定考查内容、定考查对象,落实考查等级的记载入册。要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把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平时的成绩等要素,都纳入期中、期末的最终评定上,使考核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个性特长、品德修养。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发学习的意识,降低学生抄袭的可能性。(3)改革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不局限于笔试,可以各式各样,比如口试、专题讨论、口头演示、论文、实验实训、作文、开卷考试和社会实践等。这样既可以保证考试的公正,公平和科学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思维。

(四)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诚信体系的建立。

人才,顾名思义,是“做人”与“成才”的统一,是品德与才能的统一。对于一个优秀学生的评价,最基本的标准即品学兼优。品德与才能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诚实守信、光明磊落的人。目前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还比较严重,缺乏诚信是作弊的主要根源之一。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对“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高职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认真的界定,进而改革现有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使人才评价体系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保证而非“瓶颈”。一言以蔽之,高职院校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更应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诚信,作为道德的重要范畴,就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做到言为心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恪守信用。“诚”,即诚实无欺、诚实无妄、诚实做人、诚实做事;“信”,即真实不伪,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诚信,是我们立德修身之本,也是人与人相处的前提。在这里,最好的榜样就是教师,正所谓“教人以诚必先待人以诚,教人求真必先待人以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最重要的是传道。教师的言传身表、一言一行,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模范。学校也要开展相应的诚信活动,要彻底改变学习好就“一切好”的固有模式,让学生知道一个人的素质比他的才学更重要。建立诚信体系,必然能够减少考试作弊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周长青,王汉忠,刘秀华.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原因和控制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6,(9):39-41.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 考试作弊 防范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然而,面对普及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以往被称为学习的“圣殿”、改变命运的“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因考试作弊成风而蒙尘。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十分普遍,如今更是出现了“不作弊则大学不完整”的不正之风。随着作弊现象的普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作弊的方式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如:考试过程中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抄袭夹带、传递纸条、约定手势、花钱请人替考、手机传递答案、使用现代化的作弊手段如微型对讲机、微型耳机、针孔摄像头等等。调查显示,有40%以上的大学生承认在考试中有过作弊抄袭行为。考试作弊现象已不容忽视。

高等学校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方式,它对于高校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优良的考风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是优良学风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体现高校学生诚信的重要方面。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一方面背离了考试目的,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扰乱了考场纪律,影响他人正常考试,直接威胁着考试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对学风、校风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作弊之风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品德,引发诚信危机。加强考风学风建设,寻求有效的预防及根治对策已刻不容缓。

1大学生作弊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考试作弊从社会角度来看已经是一种不诚信的社会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不良风气、缺乏正向引导的家庭环境、不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教学管理的不完善和学生自身因素等均是引发作弊的原因。

1.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在不断滋长并悄然进入校园,助长了“作弊不算什么”的不良心态。如今社会,“权钱交易”“制假贩假”“偷税漏税”等等造假现象早已数见不鲜,这些不诚信甚至违法行为在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他们认为,与社会上形形的造假行为比起来,考试作弊不算什么。此外,校园周边甚至校园内部也是时常可以看到贩卖各种考试答案、出售高科技作弊工具和“办证”的宣传广告以及各种网络作弊途径,时时浸染大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觉得作弊“触手可及”。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成才渠道逐步多元化,读书早已不是唯一出路,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成才的观念。不少学生认为“读大学只是为了混个文凭”“学了有什么用,还不如去做兼职挣钱”“考试应付一下就行”“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他们上课不认真,甚至直接逃课,一到考试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作弊,殊不知作弊行为已然违背校规校纪和诚信道德。

1.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教育的第一学校,在学生成人成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经济以及职业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滞后,仍以为“学习的好与坏”就是“考试分数的高与低”,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为了不让家长失望,部分学生只能走作弊的“捷径”。此外,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没有做到以身作则,相反,平时不断给孩子灌输急功近利的思想,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言行已经对孩子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1.3考试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现如今,大部分高校任然实行的是“一卷定乾坤”的考试方式,过于重视考试分数、排名和升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不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是造成高校学生作弊的主要动机之一。尽管现在高校提出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很多时候,学校仍然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情况和升学的硬性指标。此外,社会对人才质量标准的界定同样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进高校招聘时,盲目追求高分、高学历,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却是很少考核。这就很容易让学生进入“高分等于好工作”的误区。学生铤而走险通过作弊获取高分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1.4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使得原有的诚信道德体系功能丧失,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失去了“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道德环境。然而,面对这样一个道德真空期,高校在诚信教育尤其是诚信应考方面做的尤为不足,大部分诚信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表面,缺少针对性,没有让学生意识到作弊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此外,学校在考试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考试知识覆盖面窄、命题方式单一并缺少审核环节、部分教师考前“划范围”、考试座次安排不合理、监考不力、阅卷评分标准模糊等。以上种种弊端给学生提供了考试作弊的环境和条件。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和社会接轨,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课堂秩序不严格,少数教师对迟到、旷课的学生不闻不问,缺乏责任心;备课不充分,上课应付了事,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等也是造成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之一。

1.5学生自身因素

现如今,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并不断趋于低龄化。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念成型的关键时期,控制力不足,心理素质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学生虚荣心强,但是平时学习又怕吃苦,经常迟到早退,为了不挂科或取得好的名次,考试时只能铤而走险通过作弊谋求“出路”。(2)从众心理严重。部分学生看到别人作弊后顺利“通关”,甚至拿奖学金,心理不平衡,争相效仿,从而导致作弊。(3)心存侥幸。现在不少大学生认为作弊被抓只是概率事件,而且被抓的概率比较小。这主要是监考时信息不对称所致,监考老师预防作弊的措施和处理作弊的流程单一,且已被大部分学生知晓,而学生作弊手段则是多种多样。(4)顾及“哥们儿义气”被动作弊。这类学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好,面对朋友的“求助”,他们有一种怕得罪对方或影响同学之间感情的心理,从而不得不被动参与作弊。以上学生作弊的原因均是主观思想所决定的,是高校学生作弊的决定性因素。

2大学生作弊的防范对策

由以上作弊原因分析可知,高校学生作弊的动机较为复杂,不是某个单一方面造成的。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遏制作弊顽症的蔓延。

2.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诚信应考的道德环境

有效预防作弊现象,从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学生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诚信应考的道德观念深入学生当中,才能真正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可见,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应考的道德环境尤为重要。对此,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加入诚信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内外都能接受诚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个人的诚信品质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2]。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定期开展学习校纪校规中关于作弊处罚的相关规定的座谈会、组织诚信应考主题班会、召开考前诚信动员大会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作弊的危害及严重后果,营造诚信考试氛围,让学生认识到考试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

2.2完善考试理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把考试当作检验和考核学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实用性,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考试理念,从社会需求出发,创建有利于培养新时期人才的考核方式。弱化考试的评价功能,从考试的形式、考试内容、评奖评优标准、升学分数比重等方面深化改革,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积极探索并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2]。从考试形式来讲,淡化“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如考勤、作业、课堂问答等所占比重,并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基础课程可以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等考核方式,专业课程可以采取作品设计、答辩、实地调研、项目研究等考核方式。从考试内容来看,尽量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调整课程设置,使其能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此外,调整评奖评优过程中以分数高低作为单一标准的做法、降低升学分数比重,探索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同样有助淡化传统的考试方式,完善考试理念,从而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2.3严格惩罚制度,强化考试管理

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作弊被抓当作小概率事件,归咎于自己运气不好,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考试纪律的松散,考试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规范考试流程、合理安排监考人员。大部分高校期中、期末等课程考试形式不规范,监考老师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考试流程,例如,默认学生自己安排考场座位、考前不检查证件、对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等不规范行为都为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外部环境。此外,部分高校监考老师安排不合理,由于学生数量大,考试场次多以及某些人为因素,合理安排监考老师难度较大,很多课程考试都是任课老师自己监考。对此,高校应加大对监考老师的培训和管理,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和具有实效性的巡考方式,把监考同工资绩效、评优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强化监考老师的责任意识,严肃考风考纪。②制定操作性强的惩罚制度。现如今,高校对作弊的处罚已经相当严格,但是属于“一棍子打死”,缺少可操作性,监考老师不忍心抓学生作弊也是造成作弊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对此,笔者认为应该视学生作弊情节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处罚,适当地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把握惩罚力度,建立考试诚信档案并与评优评先、单位选人用人等挂钩。这样既减轻了老师不忍心抓学生作弊的心理负担,提高了监考执行力,又保证了处罚的力度和威慑作用。

总之,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成因较为复杂,包含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原因等多方因素,预防作弊应从诚信道德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参与,营造诚信氛围,完善考试理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考试管理,把预防和减少高校学生考试作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认真对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本之策,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考试作弊的危害如此巨大,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根治学生的舞弊行为,有必要对其舞弊原因做一些探究。

(一)心理原因

1.虚荣心理。基于学校教育中的竞争机制,“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绩好的同学能上光荣榜、受嘉奖,而不少学生“面子问题大于天”,部分思想觉悟不高的学生会担心成绩不好影响“面子”,就会产生考试时作弊的念头。

2.怕吃亏心理。“别人都在作弊,我不作弊就显得不公平”,这也是产生作弊行为重要原因。于是,一些学生为了“不吃亏”、“公平”,也错误地加入作弊者的行列。

3.逆反心理。有的学生认为作弊不是错误而是一种英雄行为,能在四只眼睛的“警察”的监视之下自由自在地作弊,又不被发现不被抓获,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可他们恰恰忘了这样做害人更害己。

4.江湖心理。在校园内,存在着一些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平时称兄道弟,为了帮助其圈子内的“哥儿们”顺利闯过考试关,常常协同作弊,否则将成为“不够哥儿们义气”的典型。

5.好逸恶劳心理。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愿认真完成,课后又不巩固,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不愿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绩的进步,考试时只有靠作弊来应付。

6.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行为上倾向于与团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模仿和心理感染的社会心理机制在青少年团体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中学生为了使自己成为作弊团体中一个彻底的“自己人”,使同学们相信自己时刻站在他们一边,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在别人作弊时自己也赶快作弊,积极和同学保持一致;或为义气关心同学,关键时刻“拉”一把;或主动帮助同学作弊,以求博得好感。

(二)环境原因

1.压力过大,是导致中学生作弊心理产生的催化剂。做家长的,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的,而问题在于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成材的唯一途径就是上大学。当家长因种种原因无法真正了解孩子是否在向这个目标努力时,就只能依据名次、成绩来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样,很多中学生一到考试就紧张,他们往往为了向家长有个好的交待而去作弊。此外一些家长平时又不注意对孩子进行理想、道德、成材等方面的教育,也在无形中促使了学生作弊心理的形成。这是导致中学生作弊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

2.教师评价学生的错误导向。现在学校、教师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对尖子生或学习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对后进生不予重视,甚至讽刺、歧视,这也就导致学生对分数、名次的追求,从而使一些学生走上了作弊的道路。另外,有的教师监考不严,也从客观上给作弊者提供了机会。

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减少舞弊,甚至主动放去舞弊,应该把它当做系统工程来抓,要从源头上抓,要标本兼治。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学生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正面教育、诚信教育,使学生明确考试舞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分辨是非,树立诚信为荣的观念。

2.营造一个诚实守信、旗帜鲜明反舞弊的文化氛围。教室里可张贴些倾向鲜明的宣传标语,如“即使不及格,也不输掉人格”、“考试成绩固然重要,诚信做人更为重要”等。

3.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给予热情的帮助。教师考前应对他们进行补差,找学生谈心,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平衡心态,提高信心,促使其人格健康正常地发展。

4.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试卷科学性的探讨。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分层制卷,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通过考试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5.老师应加强检查与监管力度。平时的作业特别是周练,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良好习惯。

6.作好家长的工作。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观点以及家庭内部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压力。教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实事求是地对待子女的学习成绩,客观地进行定位,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第5篇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1.考试作弊的广泛性。在“你是否有过作弊行为”的问题上,近60%的被调查者都承认曾经有过,这个数据表明作弊行为已经广泛在高校校园中蔓延开来,而且对作弊行为本身和作弊者都表现出较为宽容的态度。作弊现象也由课堂内发展到课堂外,蔓延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论文的作弊上,作弊在学生中不再是羞于启齿或倍感耻辱的事。

2.考试作弊手段多样化。现今学生考试作弊手段越来越多,如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如手机等);旁窥、交头接耳、低声私语、互打暗号或者手势;抄袭或偷看他人试卷、草稿纸或故意将自己的试卷、草稿纸等让人抄袭的;传递答案、草稿纸或其他与考试内容有关等物品的;伪造证件、证明及其他材料获得考试资格和考试成绩的;由他人冒名顶替考和替他人参加考试的;相互交换试卷、答题卡、答题纸或草稿纸的;在考试过程中使用手机、隐形笔、针头摄影机、微型无线隐形耳机、暗藏耳机的背心、带“屏幕”的油笔等多种手法,真可谓五花八门,不断翻新。

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

1.学生方面。在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等利益的驱动下,有的学生为了得到高分,铤而走险。有些学生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轻而易举地得到好成绩,或感羡慕或感不公平,产生不平衡心态,随即伺机作弊。有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以为小心作弊就不会被发现。有些学生平时没有充分学习和复习,为了及格,避免重新学习而作弊。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学生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也帮助差生作弊。也有的同学对其他同学的这类要求不便回绝,为了“义气”而作弊,作弊成了学生之间变相沟通的方式。

2.学校方面。考试内容上仍然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或简单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本和笔记本,从而助长了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学业成绩评价单一化,“重结果、轻过程”,一般以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音”,缺乏过程性评价。学校考试管理不够严谨,监考人员不认真、不严谨,对作弊行为“视而不见”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维持严肃公正的考试环境。

3.社会方面。从延安地区三名副县长请秘书代考被停职的丑闻,到高考期间湖南嘉禾、广东电白等地群体性作弊现象,再到江西德兴市工商系统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出现大面积舞弊现象。近几年来有关考试作弊的丑闻屡见报端。考试作弊问题的屡禁不止,不仅动摇了考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了很大的怀疑,其影响更是蔓延到了高校。

治理考试作弊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改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和方法,严格考试纪律,严肃处理考试作弊学生,是建设良好学风、校风、考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对认真学习、诚实考试的学生的积极激励。

1.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之本。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阶段,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以勤奋学习为荣,以作弊为耻,养成自尊、自爱、自重、自律品格,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形成一种讲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严肃认真的文化氛围和考试氛围,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第6篇

关键词 研究生 考试 诚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on of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s Credit System

ZHOU Wenqian, ZHAN Yong

(Socialist Economic Theory Research Center,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Graduates as a special student group, their speci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ism and moral character of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uture country. However, subject to the negat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market economy, many colleges lack the idea of integrity in college graduate exam. Therefore, the integrity of education should be an important test of the direc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starting graduate exam integrity, cheating in examinations for complex and diverse motives, discover build credit system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s, both graduate students help strengthen self-cultivation, but also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integr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 graduate; exam; credit system

0 引言

当前,研究生考试诚信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成为社会难题。加强研究生考试诚信建设,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有利于研究生今后职业道德的形成及研究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培养研究生诚信考试的意识,构建适合中国高校的考试诚信体系,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1 研究生诚信考试的现状

研究生考试的诚信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客观掌握研究生考试作弊的现状,我们通过调查访问本校学生及老师,认为研究生考试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作弊现象严重化

在高校凡举行考试,都会有作弊现象发生。不仅研究生入学考试会出现舞弊现象,而且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平时期末考试都出现过作弊行为。高校每年都有研究生因考试作弊而被学校处分,因为在校研究生希望毕业能够能凭借优异的成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从而不择手段地作弊违规。

1.2 作弊主体扩大化

研究生考试作弊涉及的人数、对象逐渐扩大化,由以前的个人行为发展为现在的多人行为甚至群体行为,由研究生作弊发展为监考人员、考试管理人员、制造或倒卖作弊工具或试卷答案的社会人员等多方合作参与作弊。如湖南省湘潭市2012年考研泄题事件,很多考试人员和考研学生被教育部通报处分。

1.3 作弊形式多元化

研究生考试的作弊形式具有多样性。第一,夹带资料。将考试相关内容缩印或写在手上,随身带入考场。第二,抄袭他人。利用前后左右的地理位置进行抄袭,将答案写在草稿纸或计算器上,通过口头交换或特定的手势传递答案。第三,使用高科技作弊工具。研究生考试作弊工具不断创新,科技含量非常高,主要有无线耳机、手机、微型扫描笔、手表以及橡皮等工具。考生利用上述作弊工具接收、传送答案。第四,伪造学生证等相关证件,雇佣其他“”代考。有的学生出于友情,有的学生出于经济利益主动要求代考。第五,考生以各种借口中途离开考场,找到答案后再返回考场继续答题。第六,研究生考试作弊行为除了上述考前和考中作弊方式以外,考后作弊现象也同样存在。考试完毕后,考生会寻求任课老师的帮忙,希望他们手下留情。

1.4 作弊水平专业化

研究生考试作弊逐渐趋于网络化、商业化和组织化方向发展,大多以集体作弊为主。作弊过程从分工复习到传送小道消息,再到传递答案,都会经过事前的精密安排与计划,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甚至作弊被抓都会想好应对方案。此外,考前辅导、“”等广告在考试前遍布学校,而且明码标价,在淘宝网站上也可以购买到其他作弊工具。

2 研究生考试作弊的动机

研究生考试诚信缺失实质上是社会、家庭与学校缺乏诚信道德规范的缩影。研究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复杂多样,具体受研究生个人、学校制度、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四种因素的影响。

2.1 研究生个人因素

第一,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考试的认识存在偏差。现在的高校研究生厌学现象非常严重,电子网络、打工兼职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研究生的精力,再加上期末考试一学期只有一次并不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危机感。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并没有认识到竞争的长期性,他们对学校缺乏积极性,认为考上了研究生就可以高枕无忧。第二,大多研究生存在侥幸、虚荣或冒险的心理。为了获得高等文凭或者更高的荣誉,为以后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他们不惜将诚信之本抛之脑后,放手一搏。当然,也有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抱有侥幸的心理,认为只要自己选择隐蔽一点的作弊手段就能蒙混过关,取得理想的成绩。第三,碍于情面,有的研究生不得不答应帮助同学代考或者协助作弊。有的甚至看到其他同学因为作弊获得了好成绩,内心不公平感极度上升,因此也加入了作弊的行列。

2.2 学校制度因素

学校是育人之地,可是某些不合理的教学制度却助长了研究生舞弊行为的滋长。一方面,不健全的考试规章制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程序、内容与批改试卷方面的多处漏洞,以及监考老师责任心不强,对于学生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会纵容学生胡作非为。另一方面,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我国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考试分数较高的学生就是“王者”。以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在实际招生过程中,大部分的学校都过于强调入学考试的笔试成绩,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单一衡量标准,既不利于选拔人才,也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考试舞弊的动机。

2.3 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当代研究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平常在家受到了家人的过分溺爱,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过多地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因而导致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独立性很差,缺乏强大的责任意识,这些都有可能诱发研究生作弊。

2.4 社会环境因素

如同学校一样,考试分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考核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企业用人单位大多重文凭轻能力,片面看重该学生在学校的平时成绩,高度的就业竞争压力迫使学生利用作弊的手段获得优异的成绩。不仅如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在逐渐侵蚀研究生的思想,比如学历造假、贪污受贿、唯利是图等,严重误导了研究生评判价值的标准,导致学生诚信品质缺失。

3 研究生考试诚信体系的构建策略

研究生考试作弊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学校办学质量受到质疑,这些都不利于国家、学校及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解决研究生考试诚信缺失问题,构建研究生考试诚信体系迫在眉睫。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研究生的诚信意识

首先,学校要重视对研究生的文化道德教育工作。虽然大多学校在研究生第一学年设置了思想政治课,但是形同虚设,学生到课率不高。因此,学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安排专门管理人员检查学生的到课率情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只针对广大研究生,学校老师、管理人员也是教育的重点。老师在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之时,更应以身作则,及时改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提高诚信意识。最后,研究生干部、研究生党员同志应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树立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努力创造诚实上进的学习氛围。

3.2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诚信奖惩机制

一方面,改进单一的考试方式,尝试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平时成绩不能以卷面分数为标准,应该适当加入口试或实际操作能力分数的比重。考试题型方面,少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这样研究生在小抄上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奖惩分明,适当奖励诚信考试的研究生,加大作弊学生的处罚力度。对于在考试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应当实行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使得学生知道诚信考试也是有益的,以免受到作弊的诱惑。相反,对于考试作弊的学生,学校应该对于他们的奖学金、期末考核采取“一票否决”,甚至直接在成绩单上显示作弊实情,影响以后的就业。

3.3 建立研究生诚信档案,严肃考风考纪

研究生诚信档案有效地将研究生、学校和社会三者联合在一起。建立研究生诚信档案数据库,学校将研究生考试的作弊行为如实地输入在数据库中,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过自新,学校应及时更新数据库。研究生诚信档案由学校派置专人负责管理,积极起到约束学生不诚信行为的作用。此外,学校应强化考风考纪的监督。教师的监督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监考教师必须严肃对待每一场考试,端正工作态度。

3.4 优化家庭教育,营造社会诚信氛围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以身作则,从小为子女树立诚信意识,正确引导诚实行为,深刻分析诚信的重要性;在社会教育方面,政府应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光辉事迹,严厉批评缺乏诚信意识的公民,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诚信氛围。

4 总结

加强研究生诚信考试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研究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深刻剖析研究生考试诚信缺失的原因,对症下药,积极采取措施扼杀此类不良行为,才能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校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课题“研究生考试诚信机制建设研究”(XJK012JKZB0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德平,赵平.研究生诚信缺失及对策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80-182.

[2] 章根红,张晔.大学生诚信考试的构建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41-142.

第7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首先,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来实现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中职语文教学只有与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为二者的结合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其次,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准备好相关资料制作成课件,以备解疑释疑。最后,在阅读成果展示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如班级邮箱、校园网站)发表评论,对作品进行总结和思考,提高文学的阅读能力和鉴赏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职语文作文教学模式

应用文写作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丰富多样的范文供学生模仿。一般性作文写作教学时,在作文指导环节,笔者会利用计算机的网上交流功能对学生进行写作引导,给学生传送范文,请他们讲述创作体会,为其他同学抛砖引玉;有些同学作文选取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教师通过“学习视察”发现后,把情况汇总、分类,再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互相借鉴。完成构思立意环节的学生,教师允许他们利用多媒体技术查找相关素材,尽量充实文章的内容。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

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拟定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为此,笔者设计了网络环境下的大语文综合活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启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实践中职语文“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二、中职语文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教改

教改的根本意义是凭借一切可能来兴利除弊,实现教学最优化。但如果教师只是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不仅不能让信息技术“化”掉语文学科原有的弊端,反而会失掉语文课堂教学中某些固有优势。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认识社会和接受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重视反馈情况。

2.要处理好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1)影视画面、音乐作品与文本的关系

文本的主体性和媒体的辅。学生主要通过对文本语言的体会、品读来感悟文学作品的真谛。影视画面、音乐作品只是文本的辅助工具。选用音乐作品,不但要注意音乐与文本的文化联系,还要注意音乐本身的文化背景对文本的影响。有时根据文本的需要而设计或剪辑影视画面时,应只剪辑浓墨重彩的一小部分或耐人寻味的细节来辅助学生理解文本。

(2)视频文字显示与板书的关系

板书是一节课的完整过程和思路的动态体现,且板书具有直观性、完整性,便于形成相关课文的整体感悟。视频文字显示由于屏幕交互使用的需要,经常切入其它画面。其整体纵向效果随着画面切入被打断,需要学生课后对画面再整理,才能形成完整思路。可见,板书与视频文字显示应相互配合。板书是思路规划,视频文字是规划的战略展开。板书因视频文字而简化,视频文字因板书而更具有细节性。

(3)媒体与教师、学生的关系

首先,媒体是教师引导的助手,是学生感悟的钥匙。但要考虑到适时、适度的原则,只有恰到好处,于关键处点睛,才会产生最佳效果。语文课堂上有一个重要环节――示范朗读,为了达到更强的感染和熏陶效果,我们通常会下载相关名家朗诵作品,这时一定要以学生自主阅读感知为基础。因为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感知理解,听示范朗读时才会进行对比,有对比才会有发现、有新的体悟。其次,应处理好媒体的使用与中断的关系。多媒体技术复杂,一旦出现细微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教师必需考虑这一因素,做到有备而无患,即使离开媒体也能使教学活动流畅进行。

第8篇

一、网络文学影像化原因

(一)网络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天然暗和

影视产业的快速扩张和网络小说热潮的持续升温,让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制作的产业化、商业化得到很大的提升。网络小说用文字讲故事,通过网络与受众进行互动;影视作品用镜头讲故事,透过荧屏传递到受众面前。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影视作品,他们都是讲故事的文艺活动,都得通过一个中间媒介与受众进行交互。这样的属性决定了它们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决定了他们在创作取材和价值取向上的天然暗合。网络文学的创作往往由非职业作家完成,这些非职业作家大多都是70、80和90后,影视作品消费的主力军也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选择有同样生活背景的作家作品进行改编自然会得到消费主体的关注,影视剧中鲜活的生活表现手法和贴近普通大众心理的桥段设计会和观众产生共鸣。电视、电影,常常被人们视为具有针砭时弊,反映当下人们生产、生活作用的媒介,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制片方选取现实主义性强的网络文学进行改编,网络小说和影像表达间的这种暗合,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二)市场选择

精英文化在市场上的溃败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下、“在国内影视创作长期遭受‘千金难寻好剧本’困扰之际”,网络文学实现其影像化的传播“比制作一般的影视作品拥有更加生后的观众基础,从市场占有上就已经赢得了先机”。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消费性是其最大的特征,网络文学与影视制作间的暗合,符合快餐时代的娱乐、消费精神。2003年开始,文学网站便开始实现了自身的商业化运作,在“快餐”时代和产业链经济效益的共同驱力下,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已得到显而易见的市场支撑。

二、网络文学影像化的利弊

(一)生成成熟的类型化创作

网络文学多类型题材的发展,为中国的影视作品类型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当中,宫廷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常规类型值得关注,该类型作为一种原发类型,也衍生出许多的亚类型。而在电影方面,爱情题材的文艺片更是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一大主打类型。回顾近几年的电视剧创作,宫廷剧作为一种常规类型依旧占据着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几年,《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倾世皇妃》这类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后宫甄嬛传》尤其更甚。随着这一类型的发展和成熟,一种继发类型的穿越宫廷剧横空出世。《宫》《步步惊心》亦是这类宫廷剧成熟发展后的衍生之作,这种亚类型拓款了影视创作的视域,为宫廷剧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电影方面,年轻人作为影院观影的生力军,选择都市情感和青春爱情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切合年轻人的观影期待。而这类网络文学的改编对制片成本要求较低,风险也较低,电影人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出发,选择这一类型进行改编合情合理。《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之作,都市情感题材的影片在这样的市场支持下必定会得到长足发展。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必将极大的促成影视作品类型化的发展,由此生成的类型化创作,为中国影业形成自身的稳定主打周期提供了基础,这对于促进电视、电影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网络文学自身文本内涵的删减

相较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描写来说,影像化的表达因其视觉的直观性和阅读时的综合性与迅捷,不适宜进行大段议论和过于深度的主体挖掘。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发展起来文学样态,在改编成影视剧的情况下,必定因为编剧和导演对原著的解构和重构,其作品的文本内涵必定遭受到不可避免的删减,这也是任何作品改编和影视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影像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可视化媒介,在有限剧集的时限下,不得不表现出表意简单和浅显化的特点。这既是影像传播的优点,又是其局限之处的一大体现。深受年轻群体欢迎的网络文学,有的还形成强大的固定粉丝群。粉丝群与网络又都保持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可以说粉丝群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网络的创作。“网络文学利用网络自由的特点和文学自由的精神,通过自由地写作、阅读和评论,逐渐向公众倾斜”,网络文学影像化改编不再是导演们唯一的创作追求,还是受众参与作品意义生成的意见表达。网络文学可供影视剧作改编的资源丰富,“第二次浪潮”的到来,将会为这个故事至上的影视剧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但是,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向公众倾斜和遵循受众意见的市场选择下,改编作品呈现出谄媚观众的态势。制片方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一味的讨好观众,避免“三俗”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任重而道远。

作者:吴尚昕 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考试诚信的缺失,使国家在各类考试的管理中难度不断加大,考试的公平性受到挑战。为了遏制这种考试不诚信现象的继续蔓延的势头,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都相继制定了规章条例,并采取了一些的措施,但考试作弊的歪风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探讨如何制定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对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

1.1 学生个人因素

第一,学习能力差。高校的扩招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的管理办法与老师的授课方式使很多学生跟不上学习的步伐;第二,厌学现象严重。各种社团活动、交友恋爱、打工兼职、电子网络等严重分散大学生精力,一学期只有一次的期末考试让他们在学习上毫无危机与紧迫感,学生中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甚至逃课厌学现象时而发生;第三,对待考试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标准,一方面是对自己学期学习的检验,另

一方面也与个人评优评先、入党、就业等紧密挂钩。有的人急功近利,被扭曲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考试的诚信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一心追求合格以保证毕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追求高分以获取奖学金,从而出现考试时不择手段的行为。

1.2 学校教育因素

①考试选拔功能的异化。考试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可过度异化就会使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如今,学生的评优、评奖、入党资格,以及学位的获得都与学生考试分数直接挂钩。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切身利益与考试分数息息相关,不论是平时不认真企图顺利拿到学位证的学生,还是那是那些想拿到奖学金、获得荣誉称号的学生都愿意在考试时铤而走险,尤其在监考宽松的情况下。②考试管理制度不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方面是指考试前清场不彻底,考生任选座位,监督力度不够、监考不严厉的情形。一般来说监考人员都会给违纪学生机会只要学生动作不明显。监考人员不愿做作弊登记,一是碍于情面内心里不想抓学生,二是不想麻烦。监考教师的不严格、不负责任在客观上纵容了考试作弊这一歪风邪气,给学生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是指学校有关部门没有严肃考风、考纪,对考试作弊现象缺乏明确的说明,处罚力度不够。

1.3 社会、家庭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思想文化多样,传统诚信观念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大冲击。在各个领域普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食品安全、工程质量、学术造假等事件层出不穷,社会上诚信价值观缺失,诚信危机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未能将孩子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诚信方面出现问题时,家长未能及时教育,还以为是幸运了,这是助长了孩子的诚信缺失。

2加强大学生诚信考试的对策

2.1 开展学风建设

学校应通过开展学风建设,加强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首先,各位老师需要传承“教书育人”的光荣传统,严谨治学,从严治教,以优良的品德感染学生,以端正的教风推动学风建设。其次,学校应开展关于诚信考试教育和学风建设的主题班会,并通过校园展板、校报杂志、学校网站等媒介形式宣传学风建设和诚信考试的必要性。各班成绩优秀者应及时帮助后进学生,配合老师解决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让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此外,在考试之前,学校应组织大学生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让大学生真正意识到诚信考试的必要性。学校通过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以诚信考试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考试观念,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从源头上预防考试作弊,对加强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诚信影响的活动,其内容包括提高诚信觉悟和认识,陶冶诚信情感,锻炼诚信意志,树立诚信信念,培养诚信品质,养成诚信习惯。诚信教育是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前提,是大学生诚信自律的基础。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作用。从家庭教育来,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诚信的表率。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注重拓展诚信教育的内容。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注重提高教师、管理人员的诚信品质。最后,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诚信教育方式的创新。

2.3 丰富考核形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学生之所以对分数高度重视,重要原因就在于“一考定终身”的思想在作祟,打破对考试的过度迷信就应该使考核形式更加多元,比如理工类减少对死记硬背内容的考核,或者在卷面上直接给出公式类的内容供学生参考,毕竟我们着重培养的是一种素养和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本领,没有必要在公式上为难学生;比如社科类的考试可以采用开卷的方式,因为我们要考核的是学生们论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必要在记忆力上较劲……当然这也不是走向完全取消考试的另一个极端。考核形式多元化之后就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打破总结性评价的权威,把阶段性、形成性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掌握好权重的分配,把平时表现、理论考试、创意创新、技能操作等有机结合,减少学生对考试的极端反应。

2.4 强化家庭教育,构建社会诚信氛围

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贯穿了人的一生。家庭对孩子诚信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通过家长自身言行,从身边、电视网络等事例的正确分析引导,让其懂得诚信的重要性,懂得不诚信是要付出代价,从小在孩子心灵筑起一道诚信的堤坝。在社会中对具有强烈公民诚信意识的行为要给予广泛宣传和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与感化作用,引导和激励社会公民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责任,培育学生的诚信;对不具备公民诚信意识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批评和道德谴责,从而营造一个人人崇尚美德、人人具有公民诚信意识的健康的、良好的、是非分明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54-03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诚信为本,无诚信不以立人、立业、立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首当其冲的就是泛滥于大学校园里的考试舞弊行为。高校考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发挥着检验教学成果,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不惜违背诚信立人之准则,违背考试公平公正之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考试成绩,这不仅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发人深省,迫使教育者们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这一道德缺失现象引起足够重视与反思。

一、作弊行为成因分析

1.道德评判标准的改变。“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从迈入校门的那一天起,无论是小升初、中考还是高考,成绩都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前途,这就使得考试本身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而在很多学生看来,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考试成绩也只是自己达到目的的一种凭借。这种功利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考试本身所应持有的道德价值与态度。如果说中考与高考的严格性在很大程度上尚且抑制了学生们冒险作弊的冲动,那么相对管理不那么严格的大学考试环节便使得学生们的作弊行为有了萌芽的温床。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大学课程考试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所考的内容只不过是书本上死记硬背的东西,缺乏权威性,而这一价值判断则直接影响学生们对作弊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降低了心理谴责底线,从而使作弊行为有了“坦然为之”的可能性。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高等教育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学术界亦或社会各业界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处在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事物往往无法透彻分析,考虑得比较简单,极易受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盲目跟从的行为。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们则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认为不仅要适应社会生活中好的一面,更要学会适应其灰色的、消极的一面。尤其在当下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时期,企业在招收大学生时,社会实践能力往往是第一着重的要素。大学生们在重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很少有“改变”不良社会现象的理想与能力,相反的,对于社会上某些宣扬不劳而获,或是为达目的不惜借助旁门左道等各种途径的价值观却显得更加容易产生认同感。在整个社会价值观体系愈发偏离正态标准的大环境下,处在初涉社会阶段的大学生们自控能力普遍较弱,往往更容易受到种种负面风气的影响。

3.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当今仍有相当部分的大学依旧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缺乏因材施教和对学生个性的关注。课程考试则多注重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不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考试命题缺乏科学性,考试形式单一,往往使得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而丧失学习的动力,亦或是部分学生对现行的教学模式与考试方式产生厌倦情绪,不愿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这样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上。然而当下整个社会虽然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依然有其深厚的土壤,分数依然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学业有成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往往促使学生们不惜冒险作弊,通过这样看似捷径的手段花最少的精力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而这样虚假的分数实际上对于教学活动评价本身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根本无法正确反映教学成果的优劣与学习效果的好坏。

4.考试监管机制不完善。高校课程考试监考不严与巡查不利,往往也助长了考试作弊之风。监考教师及相关考务人员处在考试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如能切实按照考试管理要求,认真履行考场各岗位职责,加强巡查与监管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将作弊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监考教师责任心缺失,监管不严往往是导致考场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最直接原因。

二、大学生作弊心理解读

心理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人格。根据笔者观察总结,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侥幸心理。侥幸是一种依赖于外因获得欲求的心理,带有凭运气一赌输赢的心理因素。侥幸心理是导致大学生作弊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少数学生平时不肯刻苦努力,在考试时就想尽办法钻监管不严的空子作弊,虽然自己明知道此行为已经违反了校规校纪,存在被严厉处分甚至开除学籍的危险,仍然心存一线希望相信自己运气不会那么差,或者觉得自己被抓的可能性比较小等。

2.虚荣心理。虚荣心理是指以虚假方式保护自尊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直接关系学生评优评先、入党、就业甚至是推荐保送研究生等重要环节。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不错,成绩尚可,为了想要取得更高的成绩,不惜冒险在考试时舞弊,以便取得更多的荣誉和奖励,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也成为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又一心理因素。

3.盲从心理。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作弊行为源于盲目跟从他人的心理,尤其是当得知身边某位同学通过考试作弊取得了好成绩时,从羡慕、认同到跟从的这一心理活动便容易得到激发,甚至有个别学生可能还懊悔自己为何没有一同采取这样的方式取得高分,完全忽略了这种取得高分的途径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违背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否将给自己的道德品格抹黑。一门心思只想着别人可以这么做,我自然也可以,随之就加入了作弊学生的行列。

4.义气心理。在考试作弊行为中还存在几种常见形式,包括传递答案、替考、交换试卷以及故意暴露答案以便同伙抄袭等。这类过程往往涉及至少两名以上学生共同作弊。究其原因,往往是本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出于友情、哥们儿义气,想要“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顺利通过考试而采取的不正当手段。这类学生往往是非观不成熟,他们并非不知道此等做法属于违纪行为,将会受到严厉惩罚。但不答应同学的请求又怕“得罪人”,怕影响同学关系,从而出现了协同舞弊的现象。殊不知此等心态不仅幼稚可笑,还害人害己。

三、反思与对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以上几种心理因素都属于大学生对是非观认知存在偏差而产生的心理误区。在看待考试作弊这一行为上,学生固然未必不知道考试作弊可耻,但同时在认知结构中也存在对考试作弊可能带来好处的认同。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学校、社会及家庭的深层次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作弊现象,必须从多方面齐抓共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良性向上的考试氛围。

1.扩大人才评价指标。无论何种作弊行为,最终目的指向都是为了谋求更高的分数,以此为在校期间的各类评优、评先、入党、保研,乃至将来的求职应聘等增加筹码,使得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大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权威指标之一。此外,社会在衡量人才时,也不应当盲目追求漂亮的成绩单、英语四、六级证书或是学历学位证书等,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却很少综合考量,这也使得很多大学生重成绩轻能力,变相助长了考试作弊行为的蔓延。因此,根治大学生作弊行为,则必须首先建立多元化全面性的人才评价体系。

2.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另一个必须做出改变的是很多高校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课程考试多为注重书本知识的记忆与复述,忽视专业理论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与实践运用。整体试卷知识面覆盖比较窄,以闭卷书面考核形式为主,且客观题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主观题。实行开卷、答辩、论文、操作及口试等考试形式的科目所占比例较少。这种课程评价体系是极不科学的,不仅与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还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产生通过作弊这一捷径获取高分的不良动机。

3.完善考试监督机制。监考老师监管不严格,巡考人员巡查不到位,以及对考试作弊行为的处理不给力等,都容易成为作弊行为滋生的土壤,间接助长了学生铤而走险的勇气与风气。在期末考试前,必须加强对监考教师的岗位职责教育,增强监考人员的责任意识,明确监考的具体工作规程与要求,要求监考教师务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投入课程考试工作。同时还应加大违纪处分的执行力度,处罚与预防相结合,旨在增强学生对考风考纪的敬畏心理,共同树立良好的考风。

4.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心理引导。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个阶段的大学生自控力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特点,学校应将诚信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与荣辱观,树立诚信光荣、作弊可耻的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公平、公正、和谐、上进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第二版.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2]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景明.高校考试作弊行为的理性思考[J].教书育人,2010,(1).

第11篇

1.与现有学业评价体系和考生切身利益相联系的作弊原因分析

为什么考生敢于违反考试规定,冒着被处分甚至被开除的风险,想通过不正当手段去获取更高成绩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的学业评价体系。在目前单一的评价体系下,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被看作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医学院校也是如此。虽然我们要求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学习始终是学生的第一要务;虽然我们也提醒学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但最终看重的还是考试的结果。而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结果又与高校奖助学金评定、入党、评先评优以至就业紧密联系。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分数仍然是学生的命根,只要能获取更高的分数就能获得更好的评价和更多的利益。这就驱使着考生去追求更高的分数、更好的成绩,这种追求如果不是通过平时的努力,就有可能变成考场上的舞弊。

2.与教学管理制度和考试组织制度相联系的作弊原因分析

考试组织和管理是教学管理大框架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实现了分级管理,学校、学院、系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在考试组织和抓考风考纪工作上,也规定了学校、院、系三方的责权利,齐抓共管,形成了有效的考试组织制度。医学院校由于其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和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很多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分级管理,在教学运行、学籍管理、考试组织等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校院系分级管理体制。笔者曾经做过调查,能够有效实施教学分级管理的高校,其考试组织和管理也更科学有效,考风考纪工作抓得也更好,考生作弊的几率也更小。而未有效推行教学分级管理的高校,其考试组织甚至具体考务还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承担,虽然也花费了很大精力,然而没有各学院、系的有效参与,考试组织和考生管理工作不够顺畅,抓考风考纪的工作不到位,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舞弊。

3.与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相联系的作弊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一员,也是社会、家庭的一分子。虽然大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但在思想上,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在对待学习的态度方面还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待学习和考试心浮气躁,不能脚踏实地,容易急功近利。高等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既要传授科学知识,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的价值观。而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偏重于对学生医学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思想道德的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培养。医学生如没有良好的品德做基础,就不会有对待科学、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也不会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考试态度。

4.与学校抓考风考纪的态度和考生自身因素相联系的作弊成因分析

学校抓考风考纪的态度是指学校预防考试作弊和处理考试作弊的相关制度和实际做法的总和。有些学校一贯重视,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校规校纪的相关规定,预防作弊措施得力,处理作弊及时、果断、严厉,对考生有较强的威慑作用;有些学校考试管理规定不完备,或者制度完备但出于对自己学生的同情和保护,执行不力,使舞弊现象滋生蔓延。此外,考生自身因素也是一个原因,无论学校采取何种方式教育、预防和惩治,还是有个别同学明知故犯,铤而走险,敢于舞弊,这样的学生也给学校抓考风考纪工作制造了不少麻烦。

5.与学习内容和考核方式相联系的作弊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与文科和理工科的学生相比,医学生的学习任务是相当繁重的。为完成教学计划,每周课时排得很满,甚至每天晚上和周六都要安排上课,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较多。医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大多是对已有的经典医学常识和经验的理解和记忆,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占绝大部分。而医学课程的考试相对比较单一,多采取闭卷形式的理论考核,内容多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重点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这样在客观上也促使一些学生想看、想抄,想靠舞弊获得更好的成绩。

二、预防医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考试作弊现象破坏了考风,影响着学风和校风,甚至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造成深远影响。长期的办学实践证明,必须非常认真地对待考试舞弊这个问题,要把它作为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仔细研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工作经验和对该问题的思考,提出几条对策:

1.进行学业评价体系多元化改革

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以及大学期间的努力方向取决于学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学生为什么想作弊?因为作弊是考高分的捷径。为什么想方设法考高分?因为学校主要凭分数评价学生,并以此作为各种利益分配的依据。所以,要改革单一的学业评价方式,采取多元方法评价学生,这主要还是要降低理论考核成绩所占比例,提高实践考核和其他综合表现所占比例。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生的培养,应更加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目前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其中的“实践创新示范区”、“实践创新项目”等就是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锻炼和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多实践、勤动手,并将实践考核和结果尽可能多地纳入学业评价体系。例如将学生参加“实践创新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社会实践、实验课表现、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参加院系班级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社团兴趣小组以及学校文体活动等综合考察,并将实践环节的考察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分配利益的主要依据,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可解决学生过度看重理论考试成绩的问题。不过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内容怎样制定才更加科学全面,具体包含哪些评价指标及其各部分所占比例,怎样计算评价结果,这些问题还需要学校在实践中不断细化和改进。

2.建立健全考试工作分级管理制度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医学院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有效地管理上万甚至几万在校学生,成为教学管理的一大课题。近年来,医学院校也在向综合性大学学习,制定和推行教学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学校、学院、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责权利。考试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管理的一个方面,也需推行分级管理。笔者认为,考试工作的分级管理决不是考虑如何把考试组织工作的任务分配下去,而是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把考试组织工作做得更加科学、细致,减少考试违规违纪,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参与了学校考务管理规定的修订。在考务分级管理中,有几个问题至关重要: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中,学校和各院系履行什么职责,承担哪些任务;如何在考试组织工作中体现各级管理部门责权利的统一;怎样评估考试组织运行的效果。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关系到具体考务工作的落实,在我们修订的考务管理规定中作了详细说明,理顺了工作关系,明确了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任务,这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证。但第二、第三个问题在我们的规定中体现较少,因为在责权利统一方面,我们很难将考试管理从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单拿出来,再统计工作量并进行利益分配;另一方面我们也很难评价考试组织的效率高低。考试组织工作环节较多,责任重大,所谓的“不出差错”既是最低要求,其实也是最高要求。

3.加强医德教育,强化专业素养

医德是从事医生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医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也是道德在医生行业的特殊体现。怎样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医德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诚信”思想。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诚信为人,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更需要培养诚信的品质。医学生誓词的第一句话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生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承载人们将健康甚至生命相托付的重任?笔者认为就是诚信,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是医德内容的核心。要求医学生学习上要讲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努力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考试中要讲诚信,认真复习,诚信考试,不弄虚作假,不自欺欺人,考出真实的成绩;实践锻炼中讲诚信,多锻炼,勤动手,增强临床操作技能,掌握过硬的实践本领;在工作以后更要讲诚信,真诚的面对每一个病人。只有具备诚信的品质才能做合格的医学生,才能在走出校门后成为人民满意的医生。其次,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对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有浓厚的兴趣和不竭的热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的追求知识,学会了、记熟了,自然就不去想考试舞弊了;再次要培养医学人文思想,使医学生对每个生命个体充分珍视,敬畏、爱护、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有这样思想的学生会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作为从事神圣医学事业的必要条件,在学习上不会有丝毫懈怠和马虎,更不会干“作弊”这种自欺欺人的事情。

4.预防为主、惩治为辅,认真抓好考风考纪工作

在学校抓考风考纪的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应该坚持“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的原则。使学生“不想作弊、不能作弊、不敢作弊”。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步工作:

第一步需要制订与考试违纪作弊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如:《考生守则》、《监考守则》、《违纪作弊行为认定原则及其处理规定》等,这些规定要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

第二步是让全校周知并认真贯彻执行规定。要在学生中宣传,让他们知道考场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尤其要明确考试作弊所要付出的代价;要培训监考教师,让他们熟知监考流程,掌握监考技巧。笔者认为,监考工作非常重要,维护考场秩序、预防考试作弊都要靠监考教师。可以说:考试的成败在监考。因此培养一支合格的、固定的监考教师队伍很有必要。可以从全校教师中挑选一批负责任且热衷于监考工作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监考工作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后获得监考资格,发放监考证,并持证上岗。

第三步是考试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考试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除了监考以外,还应包括学生所在院系和课程开课学院领导的巡考、教务学工纪委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的巡考、学校教学督导专家的巡考。此外,还要在学生中培养一批考风考纪监督员,既监督考生,又监督监考教师,还能向有关部门反馈考风考纪的其他情况,这样形成互相监督,共同维护考场秩序的局面。

第四步是对考试违规违纪的处理。处理工作要及时、公正、严肃。及时就是要快,发现问题当场处理,决不拖延;公正就是调查取证准确客观,处理决定有章可循;严肃就是照章办事,不留情面。笔者认为:“考试违纪就像高压线,谁都不能碰”,要让所有人明白学校对考试违纪的态度是“零容忍”,无论是谁,坚决处理,这样才有震慑作用,学生才不敢作弊,教师和管理人员才不敢懈怠。

目前,学生作弊手段日益多样化,而且越来越隐蔽。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甚至出现了高科技作弊手段,其作弊工具,如“米粒耳机”、“作弊眼镜”、“作弊文具”等,有些凭肉眼根本无法辨别,令人防不胜防。这对反作弊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人防”的同时要增加“技防”手段,如配备金属探测器、手机信号屏蔽仪、作弊克等,以人防为主,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5.与课程学习内容相结合,提倡多种考核方式

与文科和理工科学生相比,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如果多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一张试卷定终身”,学生难免会实施作弊。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主动为学生“减压”,在制订考核方式时更加科学化、多样化、人性化,结合不同课程学习内容,采取多种方式考核学生。

医学课程的考核,从内容上看,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从形式上又分为闭卷考核、开卷考核、随堂考核等。目前,闭卷形式的理论考核在医学课程中仍占很大比例,笔者所在学校约占到4/5,而考核内容又多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这给学生准备考试和学校防范作弊带来了很大压力。为减轻学生压力,减少考试作弊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减少闭卷考核比例,增加开卷、随堂考核比例。一些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就可采用开卷和随堂的形式考核。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基本理论,大学阶段应该是运用理论分析社会时政、表达政治理想和观点、投身社会实践。所以对思想政治课的考核应该是开放式的,既包括内容上的开放,也包括形式上的开放。内容上可就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命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形式上可采取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演讲报告、社会实践等,这样的考核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学生很难准备抄袭资料也就没办法作弊了。

第12篇

关键词:董事会治理 产品市场竞争 财务舞弊

一直以来,公司治理对财务舞弊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研究结论也有争议。而现有研究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影响的文献,绝大多数只是孤立地研究公司内部治理受某单一特征的影响,未能考虑公司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尝试把公司内外部治理环境因素与财务舞弊置于同一个框架下来研究。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特征和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董事会治理和产品市场竞争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

Fama and Jensen(1983)认为,如果董事会成员中有较大比例的独立董事,则董事会能发挥实质的作用,股东的权益能得到有效的保护。Beasley(1996)指出,具有高比例外部董事的公司治理效率与舞弊行为呈负相关。但也有学者注意到独立董事可能是“灰色董事”(与公司具有某些非董事会关联关系的外部董事),由于灰色董事与管理者存在其他关联关系,使得董事会的独立性受到侵犯。Dwright D.W.(1996)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时发现,公司的财务报告被分析师评级越高,它的内部董事和灰色董事比例在董事会中尤其是在审计委员会中就越低。刘俏、白重恩等(2005)实证研究发现:(1)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的上升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2)适当设置一定的内部董事对公司业绩的提升有一定帮助。(3)若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控制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董事会,那么董事会就很难发挥独立的监督作用,而容易进行财务舞弊。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

假设1:独立董事的比例与财务舞弊负相关。

20世纪90年代之前,学术界部分研究支持大规模董事会,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提供的决策咨询就越多,做决策的角度和获得的资源也越多,企业很容易建立良好的外在形象,CEO控制董事会的可能性就越小。大规模董事会还可以避免内部人控制现象,从外部聘请有能力的董事管理公司。然而,董事会中成员太多,也不利于董事会作用的较好发挥。Jensen(1993)认为,大规模的董事会是没有效率的,而且CEO能够较容易地控制董事会。Yermack(1996)也发现具有小规模董事会的公司的绩效更好,舞弊行为更少。与前两种观点不同的是,Uzun etal.(2004)认为董事会规模与舞弊无关,舞弊其实是一种内部人的合谋行为,大规模的董事会,内部人在意见上难以达成一致,而较小规模的董事会虽然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但容易形成合谋。蔡宁、梁丽珍(2003)研究了董事会构成、所有权结构和企业舞弊之间的可能关系,结果发现董事会规模与舞弊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

假设2: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负相关。

董事长是否应该兼任总经理是关于董事会的另一个争论焦点。Dechow,Sloan & Sweeney(1996)研究发现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的公司更容易因违反公认会计准则(CAAP)而受到SEC的处罚,由总经理创立的公司以及董事会被管理层控制的公司发生盈余操纵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国内学者刘立翠、周彬、顾忠(2001)认为,如果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降低。薛洪岩、马正吉(2002)也认为,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中,由于国家控股,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般都是由行政机关任命,二者职位合二为一,董事会成员绝大部分也担任企业经理,导致公司经理操纵利润、公司外部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公司财务报告信息不真实。薛建峰、吴建友、雷英(2001)的研究表明,首先,董事会成员中董事“不懂事”的普遍情况导致其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其次,董事与公司经理两者合一实质上形成了“内部人控制”,使得董事会和经理合谋操纵财务报告机会增加。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本文提出:

假设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财务舞弊正相关。

(二)产品市场竞争与财务舞弊。产品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问题。许多经济学家(如Alchian,1950)认为,市场竞争(特别是产品市场竞争)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确实,由于产品市场具有竞争性,对企业形成一种“硬预算约束”,同时对管理者起到激励作用。考验着企业的生存能力,不合格企业就要遭到淘汰,这给管理者造成极大的外在压力(Hart,1983)。假如经理浪费资源,那么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终将被淘汰。所以,竞争的增加能减少经理的懒惰行为,有效地对经理实行监督,限制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本文提出:

假设4: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财务舞弊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研究样本选取的区间为2008-2010年三个会计年度。本文需要的样本数据来自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讯财经网站、东方财富网站、锐思数据库等。经过检索,2008-2010年期间受到证监会、深交所和上交所处罚的上市公司属于财务舞弊的有101家,剔除金融行业和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剩余84家,其中2008年受处罚的上市公司是29家、2009年是25家、2010年是30家。

(二)变量定义及其说明。

1.财务舞弊。本文借鉴LLSV(2000)评价不同国家的法律保护程度以及沈艺峰(2004)评价我国不同地区的法律保护程度的研究思路,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具体的评价标准如表1。

2.董事会治理。我们选取三个变量来描述董事会治理特征,具体变量情况如表2。

3.产品市场竞争。对于产品市场竞争度的衡量,目前研究领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大部分学者倾向于采用行业集中度或赫芬因德指数等结构性指标,Nickell(1996)认为,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可以看作是企业的“垄断租金”,垄断租金越高,说明其他企业要进入此行业,花费的成本越高,从而市场竞争程度就越低。Randoy和Jenssen(2004)也认为主营业务利润率不仅反映了市场竞争的程度,也反映了企业长期运营的结果,它与市场结构指标相比,和公司治理的关系更为紧密。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在研究市场与公司治理效率之间的关系时,用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市场竞争度的衡量指标更佳,也更符合本文研究的需要,所以我们根据行业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LRL),将行业区分为高、低竞争度产品市场行业。即用1-LRL表示产品市场竞争程度COM,求出的值越低代表竞争程度越激烈,反之越弱。

4.控制变量。本文对控制变量的选择主要借鉴了国内外现有的舞弊识别机制研究,经过筛选,最后选取了以下两个代表性变量:(1)公司的规模LNAS,即LN(ASSET),本文采用资产总额的对数作为公司规模的控制变量。(2)资产负债率DB,即负债/总资产(D/A)。

(三)实证模型。根据理论分析,我们构建以下模型将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治理与财务舞弊结合起来,检验三者之间内在的联系。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本文将上市公司划分为13个行业,其中在制造业门类下又有9个大类,共有21类行业。表3为财务舞弊样本的行业分布特征以及各年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财务舞弊公司所涉及的行业较广,这84个样本分别涉及11个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三年内财务舞弊的公司在数量上相差不大,而且每个行业分布比较均匀。

表4列举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从表4可以看出,2008、2009年的FRAUD相差不大,2010年的FRAUD小于前两年,说明2010年舞弊程度较小。三年中OUT、B-SIZE、DUAL无太大差异。三年中COM最高的为2009年,说明2009年市场竞争程度最激烈。

(二)回归分析。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我们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1)独立董事的比例与财务舞弊负相关,但并不显著,这说明我国的独立董事在监督上市公司行为方面,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同时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中“灰色董事”大量存在。(2)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负相关,但并不显著,这说明董事会的规模并不是影响财务舞弊的因素。(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财务舞弊正相关,且在5%的水平显著,符合假设。(4)产品市场竞争与财务舞弊负相关,但也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市场缺乏有效性。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往往需要借助于国家力量,市场的垄断往往不是依靠竞争力和效率形成的,而是依靠权力。因此,行业垄断不仅影响企业绩效,而且会滋生企业权利寻租现象,增加企业财务舞弊的机会。

四、政策及建议

以上结论说明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作用显著,独立性越来越重要。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分离能使董事会和管理层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所以,要减少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需要增强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独立性,完善董事会制度,通过采取措施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强化和有效实施,防止在企业内部形成利益集团。

此外,我们要加强行业的有效竞争。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可以减少舞弊行为,这给予我们启示:应该严厉打击地方政府的限制竞争、保护本地企业的行为,促进行业间的有效竞争。但是,目前我国许多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建议,在促进行业竞争的同时,要防止“过度竞争”的发生,争取从“过度竞争”转向“有效竞争”。S

参考文献:

1.Jensen,M.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exit,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J].Journal of Finance,1993,48(8):831-880.

2.Grosfeld,petition and Ownership Structure: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2,21(10):525-551.

3.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

作者简介:

赵秀娟,女,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