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

时间:2023-06-30 17:22:27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1

【摘要】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背景下农村信用卡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发卡前风险评估不深入,银行与持卡人信息不对称形成风险盲点,政策导向导致信用卡还款还款风险。对此本文主要从加强银行信用卡风险评估能力,改造升级信用卡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化分析水平,合理把握政策导向强化管理信用卡透支资金三个方面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 农村信用卡业务 风险防范

一、基本概念阐述

(一)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

“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理念是由在2013年11月进行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要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鹜远的目标。以精准为精准扶贫背景下工作的准则,精准扶贫背景下要做到精准到位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制定规划要精准,拟定政策要精准,目标确定要精准,落实政策要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到户,确保政策对路。

(二)农村信用卡

目前还没有学者给予准确界定“农村信用卡”概念,但是通过对其内涵了解,结合本研究内容,本文认为农村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当地政府相互合作,针对建挡立卡户中有劳动能力、有借贷意愿发展生产经营、有一定预期收入作为还款来源的贫困户以家庭为单位为其发放无需抵押无需担保的“农民启动资金专属信用卡”。

(三)风险防范

风险防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检察等活动来阻止风险损失的发生,消弱损失发生的影响程度,以获取最大利益。农村信用卡的风险防范通常可以从制度、检察和自律管理等方面着手,以达到消除或减缓风险发生的目的。

二、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背景下农村信用卡业务风险原因

(一)发卡前风险评估不深入

农村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覆盖面广,要同时进行推广、调恕⒑耸档纫幌盗泄ぷ鳎对有限的银行信用卡人员而言工作量很大,加上现行的管理手段较落后,这就使得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农村的信用卡档案建立方面,由于发卡前调查方式不科学,如仅通过当地派出所或者口头的无实据调查就确定农村家庭情况、风险承担能力、收支状况及信用等级情况,这样形成的信用卡挡案严重失真,在具体的对象评定中并不能有效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酿成信用卡风险。

(二)银行与持卡人信息不对称形成风险盲点

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卡后管理与发卡后检查是其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如果发卡后管理流程不科学、不合理,使其形同虚设,则信用卡透支的安全性直接受到威胁。在发卡后的风险预警机制中,往往由于信息不畅通、资源不对称而导致风险盲点的形成,使发卡后管理风险预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申请信用卡透支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在信用卡透支资金运用上不经过合理的市场需求和前景预测,盲目追求高利润项目,信用卡透支资金的回报得不到保证,而由于银行与农村持卡人间信息不对称,不了解资金用途,只关注前期发卡而不考虑后期信用卡还款问题,这就形成不良信用卡透支。同时,银行为农村提供的信用卡透支采用“整贷零还”的还款方式,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长周期性很可能会导致资金己经到期而产业还处于发展投资阶段,无法回本的情况。这就要求银行加强与农村持卡人间信息共享,在投入信用卡透支时考虑农业生产周期的因素影响,量身打造合适的贷还款方式。

三、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背景下农村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银行信用卡风险评估能力

防范信用卡风险的关键阶段是控制好信用卡发卡前调查、审查、审批这些环节,尽量把一些风险控制在发卡之前。首先,信用卡员必须完整采集贫困农户的基础信息,特别是导致贫穷的原因要调查清楚。确实因为启动资金问题致贫得不但可以发给信用卡,也可以考虑加大信用额度。对于不务正业的闲散人员则应拒绝发放信用卡,对此银行应探索构建一套评估体系。

(二)改造升级信用卡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化分析水平

风险信息精细化分析,首先要从信用卡管理系统IT平台升级改造开始,尤其是要有针对性的对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产品的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与监测体系进行优化性设计。对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产品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红线”监测数据值,为这类产品的整体风险监测提供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撑。针对软件老化、系统维护更新费用投入不足的情r,应当加大相关信息技术开发,有针对性的引入高端技术,比如聘请第三方专业信息技术企业,专门负责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管理系统的开发,这样做既在提升系统开发专业化水准,也可以有效保障系统的质量和效率。

(三)合理把握政策导向强化管理信用卡透支资金

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面向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群提供信用卡服务,旨在解决持卡人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农业产业本身具有潜在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上银行所开展的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征,在风险较大的情况下,无法依靠银行自身的商业运作来实现这类产品,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性补助才能真正鼓励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的发展。政府对银行的补助形式主要体现为税收和补贴,但除此以外,政府还应在农业产业遭遇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时主动承担风险责任,与农村进行风险共担,给予一定的补贴,在降低农村损失的同时降低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确保银行信用卡透支金额资金回笼。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的实施过程中,银行要加强在信用卡发放、资金利用监督等过程中的法律、政策运用,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和精准扶贫背景下专项资金使用的行业、产业适当放宽信用卡透支条件,放松信用卡透支额度,利用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条件充分发展银行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宫留记. 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16,(05).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银川;旅游产业;竞争机制

全球旅游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旅游业是各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业综合性强、成长性强、带动面宽、市场空间广阔,是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旅游业也是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引擎。如何把旅游业做成银川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2011年4月以来,笔者参加市政协专题调研组,以“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切入点,对我市旅游产业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调研。在掌握大量信息资料的前提下,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客观分析了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就我市旅游业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措施提出了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供市委政府决策参考。

一、银川旅游业最近几年的主要成绩(一)银川旅游业发展不断有新思路银川市旅游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来的。“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的城市建设新定位,明确了以“西北风情”和“运动休闲城市”建设作为重点的战略新目标,从而使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引向深入。WwW.lw881.com

(二)银川旅游的业绩有新增长

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95.87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6.48亿元,同比增长28.5%;接待入境游客1.5万人次,同比增长37.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06.83万美元,同比增长48.72%。

今年1-5月,以门票为例,不但保持了平均百分之二十的增长速度,西部影城和黄沙古渡更有同比超过30%、40%的上佳表现。

(三)银川旅游产品呈现新业态

在镇北堡影城、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回乡风情园、水洞沟、黄沙古渡等,成为我市面向国际、国内中远程市场的主干景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的同时,在产品结构上,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度假休闲型产品成为我市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以颐和生态园沙漠高尔夫、西夏城自驾车营地等中高端旅游产品为代表,标志着我市\"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建设迈开步伐。会展旅游、沙地湿地生态旅游和休闲运动蓬勃发展,标志着我市旅游业正在逐步由单一产业型业态向复合型、效益型产业业态转变。

(四)银川旅游景区打造获新成果2010年,以出卖“荒凉”闻名天下的镇北堡西部影城,继续领跑全国旅游民营企业和区市旅游业。在他们改建了售票大厅,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开展多项民俗表演,提升服务档次等不懈努力之后,荣膺5a级景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殊荣。打破了过去银川没有一家5a级景区的尴尬局面,激励了银川旅游业界的创新精神,提升了银川旅游业的水平和地位。另外,银川市还荣获“2010第二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奖,进入了“2010中国城市榜全国网民推荐的中国旅游城市”前20名。

(五)多元化投资为银川旅游添新活力“十一五”期间,以西部影城为代表的民营景区,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同期国有景区。目前,伴随着黄河金岸的建成通车,华夏河图、长河湾国际生态旅游度假中心等一批投资规模大、起点高的生态旅游项目相继落户我市,为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

(六)银川旅游营销有新拓展

在旅游营销方面,始终坚持“内引、外联、远扩”的战略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联合宁夏旅游在重要客源市场新闻媒体制作广告,共同邀请媒体记者来银采风、踏线,改变传统促销方式,牢牢锁定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等重点市场,加大了在西安、太原、兰州等周边省区市场的促销,加入了中国西部帝王陵区域旅游合作联盟等。今年为共同打造西北风情旅游目的地城市,联络协调了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大景区,于3月4日成立了银川市旅游促进委员会,从体制机制上为强化银川旅游营销工作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

二、银川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银川旅游业总量还不够大、发展还不够快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银川市国内游客接待平均增长量19.55%,都没有突破20%的份额。

银川旅游2006-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银川旅游总收入占gdp的4.8%,远远低于西安的12.5%,桂林的15.18%,昆明的13.4%和扬州的13.7%,甚至也低于西部邻近的延安的8.64%和西宁的7.41%。这说明银川旅游总量不大,尚处于行业发展的自然增长阶段。分析其原因,凭实力银川可能与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的西安、桂林等城市没法比,但应该不比西宁、延安和榆林差。目前的差距之大,与我市旅游发展缓慢,重视程度不够,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不好不无关系。

(二)银川旅游要素和旅游市场发育不全首先是“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健全。在“吃”上,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景区及其周边的餐饮规模普遍较小,档次低、卫生状况差、特色不明显,农家乐仅“乐”了一张嘴;具有回族特点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专营市场尚未形成,难以吸引更多旅客,特别是穆斯林前来观光旅游。

在“住”上,行业缺乏统筹规划,高中低档次业态比例不合理。去年在银川的一些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和旅游高峰期,出现“一房难求”现象。旅游饭店业普遍存在“半年闲”的窘境,淡旺季问题突出。

在“行”上,银川东线已有3个4a级和1个3a级景区,却不通公交。银川贺兰山东麓开通或加密的旅游交通线路车辆遭到民营中巴车的围堵。旅游汽车公司无场站,旅游专线全部亏损经营。

在“游”上,“有说头、少看头、没玩头”是目前银川大多数景点的通病。旅游景点作为一种产品不能吸引人、留住人,吸引不了回头客,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景区还仅仅停留在观光层面。景区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与游客的互动参与性、娱乐性结合创意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四度”:产品差异度、品牌知名度、顾客忠诚度、市场美誉度。

在“购”上,虽然银川自古就是“塞上江南”,特产丰富,作为“购”的原材料如“五宝”或叫“新五宝”等的基础条件很好,但在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方面,一直以来缺少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和具体政策,基本处在自由发展、无序竞争、自生自灭的原始发展状态。在“娱”上,银川唯有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能让游客留下“真好玩”的赞语,其他景区文化创意缺乏,与游客互动参与性、娱乐性结合差。城市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夜间文化生活单调,缺少娱乐性和有震撼力的演艺表演,缺乏旅游文化浓郁氛围。

其次是旅游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旅游企业没有一家产值过亿元的,旅行社尚无国内百强上榜企业,银川旅游企业整体呈现弱小散的状况;旅游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未能建立,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等产业要素市场未能有效培育,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融资困难,创意人才匮乏,管理人才奇缺,“用工荒”现象突出。

(三)国有景区遭遇体制机制瓶颈国有景区(点)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与民营景区相比始终处于下风。过去为鼓励创业,稳定人心,把西夏王陵景区和贺兰口岩画景区特设两个正处级事业机构,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今天看来,体制已不适应两大景区的发展需要。旅游新产品大多是创意产品,需要“短平快”,如果为搞一项创意项目,申请手续走机关程序,就难免赶不上趟,成明日黄花。现有的用人机制缺乏吸引力和灵活性,僵化的用工制度留不住人才,企业难有创新活力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调研中,国有景区齐声喊“不要钱,要政策”。看来我们的政策稀缺,体制不灵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

(四)银川大多数景区旅游资源环境堪忧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植被和景观因自治区林业厅下属单位违规建设墓地受到破坏;镇北堡影城的景观天际线受到损害;水洞沟明长城上空的高压线、周边制砖厂严重破坏原生态人类遗址景观,红山湖水资源因宁东宝丰集团发生污水泄漏事故造成严重污染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拜寺口景区农户、平吉堡农场职工迁出景区范围问题没有解决等等。

(五)银川旅游缺少总体规划和具体政策支持银川至今没有出台宏观指导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西安市2005年一次性投入200多万元编制旅游总规,并连续完成了六个配套规划,形成了一个由宏观中观到微观,由市级到区县到景点的各级规划体系。科学发展需要规划先行,否则就像西夏王陵博物馆一样,若干年后又要推倒重来。待批的银川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送审稿),尽管旅游部门作出很大努力,内容很充实,但因缺少总规参照,往往在关键处缺乏高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发[2009]41号文件下发已一年半时间,银川却没有结合实际的具体落实文件。

银党发[2004]33号文件《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内容很好,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落实得不理想,以致“力争到201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700万人次”的总目标落空。所以,旅游业发展政府主导不到位是不争的事实。

三、大力发展银川旅游业的几点建议(一)进一步增强发展银川旅游业的紧迫感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也是关联度大、牵引性强的产业。发达国家如日本,2003年就确立“观光立国”战略,美国奥巴马总统2010年3月签署《2009年旅游促进法》,他们都从国家发展战略强调发展旅游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带动的产业有100多个。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1个旅游从业人员可以带动相关行业间接就业5.7人。随着我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长到4000美元,大众旅游已悄然降临我们的生活。王歧山副总理今年4月讲,“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将达每年两次旅游。中国旅游业巨大的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巨大的潜力正在逐步放大。以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和今年5.19中国旅游日的确立为标志,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银川发展旅游,既有国家对产业性质的明确定位,又有2010年5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发[2009]41号等文件政策支持,又有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地位和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特有旅游资源禀赋的优越条件。我们发展旅游不愁市场,又有资源,何不放手一搏?旅游产业是个无止境的产业,当下的我国旅游发展已进入深化阶段,其显著标志就是:旅游客源从自然性增长到竞争性增长,旅游市场从等客上门到开拓客源,现在已明显地走上了竞争客源这样一个阶段。所以要认清银川旅游所处的境遇和地位,抛弃漫不经心,增强竞争意识和发展旅游的紧迫感。

(二)把银川确立为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目前,我们为银川这座城市确立的旅游发展目标较多,比如“西北风情旅游目的地”、“运动休闲城市”、还有“塞上湖城、休闲之都”等等。目标多、口号多说明银川资源丰富,可塑性强,但还是太零散,缺乏高度浓缩和提炼。我们应该站在国际国内的高度,在旅游坐标中寻找银川的地位。既要有战略的眼光,又要有历史的眼光,还要有技术的眼光。我们认为把银川打造成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是合适的。目标高悬才能激励斗志,才能心无旁鹜地去追求梦想成真,才能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规格、更严的要求来规划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事实上,银川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和塞上江南的美名,其资源禀赋足可以与之相匹配。第一,灵武恐龙化石、水洞沟古人类遗址、贺兰山岩画都是华夏文明的见证。这些资源不仅吸引国内游客,也同样吸引国外游客,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第二,银川旧称“宁夏城”,是“塞上江南”最精华的地段,这座移民城市厚重的文化积淀有待世人开掘。大庆可以为“铁人”王进喜建一座纪念碑式的陈列馆,银川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移民文化也是可以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第三,西夏古都也是银川独有的资源。如果我们以一种创新思路和包容精神去囊括国内外所有的西夏文化遗存,一定可以使“西夏古都”的内涵丰富起来,其震撼力远不止是观赏王陵的沧桑荒凉。第四,回族风情虽说不是唯一,但首府地位使我们尽享优越。我们可以凭借这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中心地位,把主体民族的文化展示到极致。“回族风情”这张牌不但国内客源市场大,世界穆斯林都是潜在的客源(当然,银川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远不止这些)。第五,从西部影城等品牌景区(点)的实绩看,银川不乏有识之士和旅游实战专家,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再加如能向外广揽人才,银川旅游产品与资源优势得到深度结合,从而实现脱胎换骨的品位提升,成功实现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是可以期待的。届时,银川旅游做到“国内响当当,国外有影响”并非空想。

(三)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责无旁贷政府主导,不仅是国家政策规定,也是国内旅游发展最成功的经验之一。近年来,由资源枯竭型城市而成功转型为旅游城市的河南焦作市、山东枣庄市,以及旅游发展取得世人瞩目成就的四川省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不遗余力地坚持政府主导战略。我市近年来旅游业虽然成果明显,但是仍属于旅游欠发达城市,这就更需要坚持政府主导战略。为此我们建议:一是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银川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以宣传、旅游、发改、财政、规划、国土、文化、交通、体育、卫生、安监等部门为成员,主要负责本市旅游发展战略与改革措施制定与组织实施,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事宜。二是尽快高起点编制银川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以及重点区域重点景区的规划,构建完善旅游规划体系。三是尽快出台针对性强、简练实用的支持银川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以信息化建设推动银川旅游转型升级。建设集旅游信息咨询、旅游引导、旅游投诉与管理、旅游信息于一体的公共信息平台。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以及商业购物网点、重点景区、酒店宾馆等公共场所合理布局信息终端,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五是健全旅游监管体系。以发展旅游的眼光,充实旅游监管部门人员编制,成立旅游执法监察大队,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加大对旅游景区资源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对文物景区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监管。对旅游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制定应急预案,对队伍机制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保障,以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四)下大力完善银川旅游产业要素建设在“吃”上,做大做强清真餐饮品牌,以回族科学卫生健康的饮食文化营造银川吃的地方特色。其次要加强和规范旅游餐饮市场管理,建设地方特色餐饮一条街。

在“住”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我市目前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旅游饭店业发展现状,加强发展规划,优化结构,引导不同星级饭店均衡发展,为旅游饭店项目规划、立项、论证、审核、设计等做好服务工作。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

在“行”上,要在出台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旅游的专项规划。开通银川东线、宁东旅游区和永宁中华回乡文化园的公共交通。协调自治区交通厅,早日解决西线高家闸和东大门过河收费站“卡脖”现象。解决旅游汽车无场站问题,对亏损的景区旅游公交专线应该给予财政补贴。

在“游”上,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也是旅游景点的灵魂。纵观银川现存的各种自然历史人文景区,其最高层面的文化分类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应该是:华夏文明、西夏遗存和回族风情。在三大文化特色的景区中,最具潜力的应该是贺兰山岩画。太阳神岩画可以作为银川旅游的标志,银川可以“岩画之都”向世人展示。只有确立了主打产品,银川旅游才有方向。深入挖掘在银川大地上的华夏文明、西夏遗存和回族风情的文化内涵,把一批地方特色的景区打造成一流的旅游产品,旅游的吸引力才会真正增强。

在“购”上,银川是“塞上江南”,物产丰富,特色资源享誉海内外。银川地方不大,但游客很少空手而回。

从吃穿用到文化艺术用品、纪念品都别具特色。建议制定出台旅游商品发展中长远规划及扶持发展政策。

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持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尽快建设银川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和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

在“娱”上,要象西部影城那样不断以新创意增强景点与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要不断推进与文化部门、高等院校和艺术团体的合作,紧密联系旅游景区,研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活跃旅游文化氛围。规划建设银川夜间文化娱乐街区,推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丰富银川旅游夜间消费生活。

针对银川旅游文化短腿,应该整合各方力量,尤其是文化艺术界要为银川旅游宣传开展创作征集一首歌、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乃至散文诗歌大型征文活动,继续鼓励类似《西夏乐舞》、《月上贺兰》文艺形式的创作展示;扶持诸如西夏陶艺大师李五奎等的旅游产品创作生产销售;支持西部影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方民俗文化的转型发展。特别要珍惜银川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进一步挖掘“塞上江南、西夏古都、回族风情”三大特色文化内涵,争取把贺兰口岩画、西夏王陵和中华回乡文化园景区(点)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旅游产品,整体提升银川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五)破除银川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建立符合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行政管理体制。借鉴中卫经验,整合旅游资源,组建银川市旅游集团公司,加强统一管理。以贺兰山东麓国有景点为试点,在有效保护文物和生态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分离管理权和经营权。探索旅游景区一体化管理的路子。重点解决西夏王陵、贺兰口岩画和滚钟口景区由事业改企业,以激发活力,增强景区自我发展能力。

目前在市场化的价值取向下,国有景区改制,民营企业进入景区取得阶段性经营权,已成为全国的一个普遍现象。实际上,旅游产业中,企业的体制格局变化已是不可阻挡。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办法和途径,按照社会化投入,市场化动作的方式,通过改制、转让、租赁、托管等多种形式,促进国有景区走向市场。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3

陈柯是浙江的一个年轻商人,做着地产生意。2013年底,他来到北京,与人商谈项目融资事宜。当对方表示自己所在的集团会有比银行略高的利息,一经考察好项目会保持资金供应稳定的时候,陈柯很满意。他说自己见了太多的朋友,因为银行中途回款使得企业被活活逼死。

尽管政府已经解除了银行贷款利率下限管制,但企业想获得银行贷款却依然不易。即便在推行零利率的国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轻松贷款,银行内部的考核机制使得负责信贷的人员始终保持着一种专业的审视态度与谨慎风格。2013年,中国股市两次大的回落均与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有关:一次是在6月,银行间拆借利率增加引发股市下跌,股市在半个月内下降幅度一度接近1/4;另外一次是在12月,因为年终银行回款和新股发行引发。两次股市下行表明,资源容易获得的金融公司也受到了货币紧缩的影响。

资金在全球流动,调整好实体经济,只要不是闭关锁国,任何国家都可以从全球获得资本。西方各国放宽移民政策之后,大批买房的华人推动当地房地产业恢复景气。

2014年,美国、日本继续推行低利率货币政策,在资本全球流动的背景之下,似乎中国没有调整货币政策的必要。但相比2013年和2012年,资本流向中国的速度会减缓,甚至资本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速外流的现象在2014年会更为突出。

尽管中国经济保持了7%以上的增速,但美欧的经济显然已经比此前更好。即便在经济爆发危机期间,只要美欧一放宽移民政策,国人外迁的热情就会持续存在——大城市的高房价和充满雾霾的空气让经过创业阶段有房有车的年轻人,更愿意迁居海外发展,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或商业敏感开始相对轻松的生活。2013年,中国在美国商业地产的投资总额六倍于2011年和2012年的投资总额,显然与看好美国经济发展前景不无关系。

在资金外流加速的背景之下,中国适度调整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更重要的是,需要用税收打击炒作,用金融产品引导资金流向。

在次贷危机期间,美国的金融业者提高黄金价格,利用黄金这个蓄水池对冲发行量增大的美元。扩张的财政政策也助推美国股市在次贷危机后期启动上涨的势头,直至如今。在货币扩张政策背景之下,美国依然很好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即便已经推行了6年货币扩张政策,但美国学者预计,2014年1季度美国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仅增长1.7%。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后的货币政策表现,生动地说明了,增发货币同样可以保持低通胀。

2013年,即便此前推行紧缩货币政策的欧洲,也不得不向美国学习,加大欧央行贷款力度,来帮助企业融资,帮助政府还债,恢复经济发展的势头。

事实上,用紧缩货币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是对经济损害最大的方法。治理通货膨胀,要有勇气从根本上下手:增加产品供应,保障物流畅通,建好全方位的商业财务数据系统,调整税收政策,打击对基本生产、生活物资炒作的商业行为。在“蒜你狠”,“豆你玩”横行的时代,我们从未听闻经由税收打击相关炒作企业的惩罚机制出台,于是在2013年底,即便在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之下,我们又经历了“姜你军”。

在供应充足、物流畅通,恶性炒作受打击的背景之下,同时增加对冲的金融投资领域,增加货币发行量,并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现代经济已经是一个越发复杂而周密的系统,不可以简单地将增发货币与通货膨胀画等号。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 新常态 金融业 策略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在世界上享誉“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称。全球经济的后危机时代下,我国经济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维持平稳、高速的运行态势。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刺激了投资和消费,当经济危机消退之后,强有力的刺激在快速增长下所积累的风险不断凸显出来,也因此导致我国经济政策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我国GDP增长比例与21世纪初的前十年相比相形见绌。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之为“新常态”。

一、“新常态”的概述及基本特征

(一)“新常态”概述

“新常态”一词最早是在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出现的,其是由美国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总裁所提出的,并主要是围绕2008年危机及之后发展而对全球经济做的一种预测。“新常态”是对我国当前经济特点所做出的新归纳,主要是指我国经济在经济危机后经历相对漫长痛苦的恢复历程,此段时期我国经济政策及经济发展都呈现出新特性。置于“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金融经营风险及结构调整等方面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诸如此类也构成了我国新金融生态环境模式。[1]

(二)“新常态”基本特征

“新常态”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换挡回落。参照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展国家都经历了在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直接过渡到中速的发展阶段,难以维持在5%以上,而我国一直持续在7.5%,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及发展不平衡,基于此,如何使得中国平稳度过高速增长的平台时期,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2]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其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滑,造成“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不断遭受新挑战,导致改革推进力度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力。[3]因而,传统的改革模式已难以适用。若长期处于经济持续偏紧状况下,我国经济改革很难从复杂的利益格局中解脱出来,对经济运行规律也更难把握,改革力度被迫须不断加深。可以说,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步履维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在我国“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结构正不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2014年第三产业的发展比去年同比增长高达10%,贡献率达到国民经济总额一半以上。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服务业前景比较广阔。2014年上半年国内需求指标到达了54.4%,针对这一数据可以看出,需求结构中投资逐步下降,消费数量在日趋攀升。从就业和收入机构而言,就业率上升,居民之间的收入更加均衡。换挡回落在稳定就业持续增长上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目前切换于7.5%左右的中高速,但城镇新增就业形势却一直保持逐年增长。其就业人数增加的原因在于,“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快速发展的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当前,“新常态”下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告别旧常态的调控,逐步向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防范风险上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从实质上分析,经济“新常态”是某一种低效率、不和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相对的一种可持续发展、高效低成本的经济增长阶段。

二、“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一)“旧常态”下金融业高速增长态势

在过去10年间我国银行资产的规模增速超过18%,尤其是“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之后,我国银行贷款额度及银行的总资产增速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在银行业务规模迅猛扩张的背后,相应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堆积,加之我国经济目前正置于下行期间,作为一种主要融资渠道,银行更易被实体经济风险冲击和影响。

(二)金融业构成的结构不合理

因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远远高于西部地区,金融的融资结构不完善,其供给渠道严重依赖间接融资渠道。2014年前三个社会融资结构中,银行渠道融资占据五分之四,企业债率和股权融资占有比例较小。此外,金融业的贷款结构不完善,其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微型企业、个体户及“三农”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三)互联网时代下金融对货币金融环境产生的影响

21世纪,互联网时代下,借助网络实现资金支付等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业形态,互联网金融此种新兴金融业态改革、创新、加速了金融体系内容竞争、发展模式等。比如支付宝互联网等支付平台对银行相关经营业务产生了一定冲击。[4]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策略

(一)加快金融业改革的步伐,实现金融经济的转型发展

对贷款投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降低对产能过剩、“两高一低产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将有限的资金资源支持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做好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新兴行业的金融服务。其次,对客户的机构进行调整,从经济实体发展的现状及薄弱环节入手分析,加大信贷对微型企业、“三农”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对贷款的流程及条件进行改进,使得金融的服务更加高效。此外,拓宽消费金融供给渠道,支持消费转型与升级。

(二)“新常态”背景下推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银行必须树立新的风险文化,摒弃传统的单一被动的风险管理,切实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注重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和风险收益水平,将银行信贷的风险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对风险进行优化组合,全面提升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具体而言,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与健全的风险管理政策。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专业化进程及牢固树立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而打造出一批现代化的金融风险管理团队。

(三)经济“新常态”下调整和改革我国货币政策调控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应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及积极财政政策,强调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在货币政策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保持流通的适度性,实现货币信贷及金融规模发展的适度增长,此外,应保持货币市场稳定和市场利率尽量处于偏低水平,既有利于稳增长,又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目标服务,为此,需要创新更多的开放操作工具,完善基础货币的供应机制。

(作者单位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作者简介:孙晓飞(1986―),男,安徽阜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与财会管理。]

参考文献

[1] 陆岷峰,虞鹏飞.“新常态”下中国金融生 存对策[J].企业研究,2014(20).

[2] 陈雨露.金融业如何适应新常态[J].大众 理财顾问,2014(10).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5

自我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断加深,导致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着严峻的信贷风险。为了获得稳定的发展,抢占市场份额,我国商业银行要革新管理方式,注重风险的防范。要注重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信贷风险分析,完善我国银行业信贷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业信贷配置效率。

[关键词]

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不确定性;信贷风险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正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增长速度放缓对经济下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市场风险、货币政策与经济走势均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题,商业银行在不确定宏观经济环境下,将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一方面,银行的信贷水平难以保持在较高的水准,贷款质量难以得到较高的评价,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基础设施类项目中,信贷资金的安全问题备受考验;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态等等,都对银行的信贷业务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亟需加强对信贷风险的防范,要避免在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受到诸多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现状

根据稳定运营原则与审核会计原则,商业银行会对风险资产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鉴定,并产生贷款的分类,作为衡量资产真实性与坏账准备金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银行信贷体系中,贷款风险的分类由资金监管者进行管理,采取科学化的方式判断贷款的风险级别,并对贷款的质量给予客观的评价。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中,针对不良贷款的分类情况,共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94—1997年,在商业化改革时期,商业银行采取四级分类法的方式,将贷款分为呆滞、呆账、逾期及正常四个类别。其中,前三类代表着“不良贷款”。第二个时期是1998—2003年,在延续四级分类法的同时,我国的五级分类法也已经出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内容,贷款分成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类别(见表-1)。第三个时期是2003年至今,就是五级分类法的完善和使用。通过总结和借鉴国际化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五级分类法纳入了诸多评估风险的综合性因素,有着更真实的贷款风险评价表现。与不断完善的信贷风险评级方法相对应的是,我国在多次的不良资产剥离过程中,也发现了信贷风险逐渐加大的情况。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点与不足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规律及市场调节机制的重要性。在此期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构建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并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在信贷风险方面,我国的政府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渐渐淡出微观经济领域,让商业银行真正开始自负盈亏,成为市场的自主经营主体。与此同时,深化改革的路径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为商业银行的制度革新与体制转换,奠定了良好的支撑基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信贷对象以国有企业为主,并有着突出性的问题。综合观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安全性方面,不合理的信贷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所存在的特征之一。更多的贷款投向结构存在着趋同性,集中于公共设施领域、商业及服务业、房地产业与制造业,以及水利和环境、交通与物流领域等。与此同时,大量的不良资产渐渐显现出坏账本质,且信息披露的情况并不充分。如图-1所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增量不断攀升,并且大部分属于中长期贷款,其风险性难以预估。尤其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下滑的背景下,更是值得关注“天量”级的货币信贷情况。第二,流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着流动性差、运转缓慢等特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中长期的信贷风险不容易发现,并且在长期的贷款过程中,会阻碍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导致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集中度风险,也在不断增大。根据《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五大行业,且比重达到90%。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时间缺乏公司化的管理,以及存在体制化的深层次问题,导致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依旧存在着地域化的明显贫富差距。在计划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的统一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与有效性,忽略了地域性的差别。对于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的信贷效率不高;对于资源相对匮乏区域,商业银行也没能够做到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伴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所存在的风险性大小不一,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也略有差别,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够建立针对性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依旧采取“大一统”的粗放式管理办法,则难以发挥信贷风险管理的效用。第二,缺乏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长期体现为行长责任制与部门分政式。所谓行长责任制,即将银行的业务发展、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等责任,均归结于行长一身,其弊端在于传统体制下,行长同时扮演决策者与责任人,导致其难以发挥监督及权力制衡作用。所谓部门分政式,即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政策,均表现为各自为政的情况,缺乏良好的沟通与衔接,没能够统一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与政策。第三,并未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需要事前的防范与事后的处理,更需要建立风险的预警机制,通过全面的制度建设,构建科学化的预警体系。目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还未建立,在遇到不良资产时,往往需要采取极端的事后控制方法来处理,不能完全发挥信贷风险管理的职能。第四,有待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客观的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多个层面的不健全情况,难以达到理想的内控效果。类似信用造假、员工监守自盗、内外部勾结转移资金等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预防金融风险,无法满足银监会监管的根本要求。通过观察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内部控制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形式主义盛行,缺乏权力的有效监督与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针对信贷风险的评估,在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内部评级方法、信贷风险评估技术以及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等方面都需要有所改善;信息沟通的缺乏,信息化的程度不足,严重信息披露失真等问题有待改善;监督机制还有待改善,各级内审部门的监督职能有待提升。

三、不确定宏观经济中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

(一)不确定性的风险所谓不确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代表着不可度量的风险。而“风险”一词在信息经济学中,可以等同于“不确定性”概念。在金融领域,风险就是获得经济活动资金的同时,基于不确定性的情况,同时可能需要面对的经济损失。简单来说,在金融与经济领域,“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的“风险”,往往也存在着普遍的规律性,根据理性的判断与决策,人们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降低不确定性。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革新,市场经济社会生活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影响。以银行信贷业务为例,银行得到企业信息后,需要对照审核信息标准与流程发放贷款,而对于信贷的风险性,银行可以透过专业的人才采取专业的手段,做出预见性的评估。但基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则很可能引发贷款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造成市场秩序的紊乱,引发金融风险。无论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还是从微观经济角度,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源,就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

(二)银行危机与信贷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贷业务的利润十分丰厚,但信贷风险也随之而来,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类别。时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着三重发展危机,即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附加风险以及市场经济的自身运营风险。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挑战,商业银行需要及时构建自身的风险防御力,结合自身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色,构建科学化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在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路径中,我国金融业正在不断与国际接轨,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愈加明显。面对一系列的外部风险及内部风险,商业银行能否强化信贷风险的管理与防范,将直接关系到社会金融资本的利用率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不确定宏观经济与金融风险传导机制作为兼具企业与银行特质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不管是微观经济要素还是宏观政策要素,都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影响与冲击。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发展路径中,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一直在不断改变,包括经济增速不稳定、通货膨胀及国际金融影响等不确定性问题,也一直在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市场发展的更多种可能。基于不确定宏观经济背景,过度负债与通货紧缩成为了金融风险的传导要素。市场经济的一路上升,不仅仅取决于内在要素,同时也需要外部条件的引导。目前,全球范围内,金本位制度依旧发挥着主要作用,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态,一旦某一个国家出现经济萧条,就会造成金融风险的传导。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典型的案例,这场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机理分析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体制对于信贷风险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对于产业升级转型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其信贷风险与社会体制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剖析我国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主要源自于银行内外两个层面。从内部情况而言,银行自身的体制不健全、产权主体地位缺失等情况,以及执行力不足与人力资源状况不佳等问题,都是引发信贷风险的潜在影响因素;从外部情况来说,我国宏观经济的变量波动,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巨大波动,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与数量,很可能瞬间引发信贷风险。与此同时,有待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也是导致信贷风险出现的根本原因。

四、不确定宏观经济环境下防范信贷风险的策略

(一)注重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信贷风险分析通过对近些年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的观察发现,在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期,人们对于市场前景普遍看好,且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项目也有着足够信心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采取扩大信贷规模与放宽政策等方式,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贷款。然而,在显著的顺周期性背景下,这种信贷标准的降低,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情况的发生,而政府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便会采取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增加利率的方式降低企业的投资需求,无形中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与此同时,在不确定宏观经济背景下,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全球经济周期也保持在较强的同步区域,这意味着各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均会影响到国内的经济与金融发展态势。伴随着我国近些年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市场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基于开放经济环境,商业银行不仅要注重国内的政策变化所产生的信贷风险,同时更要提前预判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动态作用。

(二)完善我国银行业信贷内部控制制度第一,建立多项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例如,建立以分级审批为核心的信贷授权授信制度,建立权责分明的信贷岗位责任制度,建立独立运作且相互制衡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建立信贷风险的电子化控制制度。通过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强化信贷风险的管理,通过明确责权利的各项要素,并迎合时代的发展,采取电子化的技术制衡内部管理的各个部门,有效避免“人为风险”与“道德风险”,均有益于对信贷风险的控制。第二,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例如,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健全法人结构,营造信贷控制环境;强化内部控制力度,推动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完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全面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定位,强化信贷风险的评估技术实力。第三,良好的执行离不开良好的监督。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构建独立的内部审核监督体系,理顺稽核体制,避免监守自盗的风险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提高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业信贷配置效率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配置而言,我国不确定宏观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所以通过提高行业信贷配置效率,强化配置决策,将有利于规避信贷风险。首先,要从行业角度出发,对于贷款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商业银行要有全面性的了解,要洞悉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对行业的全面性考核,辨别行业风险与企业基本风险。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宏观经济周期的规律性,通过合理配置信贷资源,降低行业风险。其次,要根据国内外的宏观经济态势,正确做出风险预警,在借助现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下,深入分析企业的有限信息,深入分析信贷风险,选择成长型优、发展潜力大的行业或企业,作为优质信贷资源配置首选,通过优化配比降低风险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风险存在着波动性与联动性特征,商业银行在行业观察与企业观察过程中,要全面考量上下游企业的具体表现以及关联度较高的行业所存在的风险情况,避免风险的蔓延与传导,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行业信贷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坤,张丹丹.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8):68-70+46.

[2]邓奇.金融创新背景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J].华北金融,2014,(5):32-36.

[3]冯芙蓉,崔娜.汇率不完全传导、宏观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66-69.

[4]梁诗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梁洪波,刘远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3):81-84.

[6]王文峰,施慧洪.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4,(24):80-81.

[7]王淼.我国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 河南省 金融业 发展现状

2009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复杂和严峻的背景下,河南省经济运行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金融业自身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中,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实现了持续稳健运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稳步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助推作用逐步增强;金融改革逐步深化,金融市场功能继续完善,金融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河南省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河南省金融业发展分析

(1)金融机构规模不断壮大,组织体系日臻完善。目前,河南省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了由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组成的银行类机构;以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组成的证券期货类机构;以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组成的保险类机构;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组成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截至2009年末,共有2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另有洛阳银行、郑州银行2家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1家外资银行在河南省设立了分支机构,2009年,新增5家村镇银行和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河南省截至2009年末,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11660个,从业人员154636人。截至2009年末,河南省共有证券经营机构123家,其中法人机构1家。全年新增证券经营机构15家。2009年,河南省新增省级保险分公司2家,市及以下分支机构837家,其中,农村保险营销服务部608家。目前,共有省级保险公司42家,市及以下分支机构5342家,专业中介机构308家,兼业机构6767家。非银行金融机构9家,其中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有分支机构,信托公司2家、企业财务公司2家。同时,随着金融产业改革的深化,全省形成了“一办一行三局”(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的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

(2)金融市场发展势头良好,竞争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河南省金融产业增加值年均占GDP的比重约为5.36%,全省金融从业人员约达40万人。货币市场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09年末,河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24275.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5%,同比提高9.65个百分点;总负债达到23687.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4%,同比提高9.93个百分点。各项存贷款余额及其比年初增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截止2009年末,共有证券经营机构123家,其中法人机构1家。全年新增证券经营机构15家。投资者开户数达到316.48万户,比上年增长14.38%,实现利润总额7.73亿元,比上年增长68%。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09年末,河南省有上市公司67家(其中境内41家、境外26家),累计募集资金561.47亿元。全年实现5家企业发行上市,融资额17.79亿元。其中,境内中小板公司2家,创业板公司1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222.61亿元,占全省GDP的16.64%。保险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市场运行稳健。2009年保费收入达到565.39亿元,增速居全国前列。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为2.92%,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为567.26元/人。2009年,河南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业务进一步发展。共有17家公司开展了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业务,占上市公司总数的40%。全年实现再融资31亿元。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瑞贝卡成为河南省首家利用公司再融资的企业。

(3)地方金融机构初具规模,综合实力有所增强。截至2009年末,河南省最后一家城市信用社(濮阳)获准筹建城市商业银行,这标志着河南省已完成城市信用社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工作。洛阳、许昌、新乡和郑州4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实现更名,洛阳银行郑州分行顺利开业,迈出了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第一步。2009年,河南省农村银行体系填补了无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两项空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促成5家村镇银行开业,3家筹建,组建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另外,新成立5家农村商业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截至2009年末,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分别较年初上升3.73个百分点、0.30个百分点。

2、河南省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金融业尽管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作用在逐渐增强,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与要求不太适应的地方。与全国特别是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很大,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河南省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供给总量相对不足。2009年河南省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9367.3亿元,增长10.7%,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河南省的金融规模和发展速度不太理想,河南省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较低,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2)资本市场发育不全,融资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省的企业融资结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经过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虽然直接融资比例不断上升,但间接融资比重偏大、直接融资格局过小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省内资本市场层次单一,企业直接融资动力不足。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三大部分的发育来看,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内部也存在发育不平衡的问题。适合不同层次企业证券融资和股票流动需要的多层次的交易体系有待形成。

(3)金融资产质量不高,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截至2009年末,河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999.5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3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5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内横向比较来看,河南省的金融资产管理质量靠后,排名和新疆、青海等省接近。比照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不良贷款率的排名次序可以发现,河南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排名位次有所波动,区域金融资产质量的状况并不稳定,比较明显地受到了金融危机及宏观政策的影响。

(4)中小企业贷款增速较低,贷款投向集中度高,风险监测和管理压力增大。据2009年第4季度人民银行开展的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贷款需求强烈,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比大型企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高15.2个百分点。但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依然比贷款整体增速低3.9个百分点。2009年贷款投向行业特点也比较明显,高耗能行业贷款占比较高,行业集中度高且期限长。由于地方政府背景贷款游离于财政体系和公共监督之外,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缺少必要的审计监督,金融机构难以完全掌握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总量。尽管当前信贷资产质量问题不太明显,但伴随还款期的陆续到来,未来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管理难度较大。

三、河南省金融业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

1、河南省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未来河南经济企稳向好将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2009年以来,河南全面落实国家和本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2010年,国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宏观调控政策基调依然保持宽松,政府投资需求依然处于历史高位。河南中原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速,经济带动力的持续增强使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河南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将是主要的基础优势,促使金融业进入又快又好发展的上升期。经济的企稳向好必将为金融业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和旺盛的资金需求,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

(2)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将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从国际形势看,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金融与经济呈现出互动、融合和渗透的特征,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愈加明显。河南省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打造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努力把金融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抢占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河南省金融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面临由传统金融到现代金融、由封闭金融向开放金融的转变,健康发展的主基调已经形成,正步入科学发展的新轨道。

(3)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上,河南省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诚信建设,化解金融风险,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努力为金融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河南省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1)信贷风险加重,贷款投放需注重结构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贷款投放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增长环境,但贷款的大量投放会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存贷比较高,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背后呈现的是信贷风险加重。信贷结构能否进一步优化成为经济金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带来竞争与压力。随着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河南省优惠鼓励性政策的陆续出台,将会吸引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来豫发展。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在资金规模、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等方面处于劣势。河南金融市场的发展要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要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培育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信誉度。中资金融机构需经受世界经济大潮的锻炼和考验后方能成长壮大起来。

(3)做好应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准备,存在金融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第一波的负面因素正逐渐消退,但未来全球金融系统依然脆弱,金融市场系统性复苏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也会根据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这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业风险的不确定性。由于国内金融业具有新兴转轨的特点,各种经济体制并存,经济成份复杂,金融业的发展会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高低起伏,上下波动的周期性变化,而国家的经济政策也相应地不断在收缩和放开之间进行调整。宏观政策的调整,会使部分产业受到冲击从而倒闭或陷入经营困境,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甚至破产清算,给银行业增加了自身不可抗拒的风险。同时,投资者将面临着货币收紧措施不断“升级”对资本市场的打击。而这种打击与即将推出的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一起,可能使资本市场的动荡幅度显著加大,投资风险也开始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 张锐、喻新安: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10)――国际金融危机与河南经济增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蔡玉平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河南经济影响研究[R].2008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09(8).

[3] 韩庭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7

关键词:金融支持;旅游业;建议 

 

旅游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当前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今年以来,富阳市旅游行业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为指导,以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契机,积极打响“富春山水、运动休闲”品牌,不断加强“新富春山居游”的宣传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旅游业对富阳gdp的贡献率并不高。因此,探讨金融如何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进一步促进富阳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富阳市旅游发展概况及金融支持的基本情况 

(一)旅游业发展概况 

富阳地处“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部级黄金旅游线的前站,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一川如画的富春江横贯境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野生动物世界(国家aaaa级景区),保留明清建筑特色的孙权后裔聚居地龙门古镇(国家aaaa级景区),再现造纸印刷两大发明的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亚太地区第一洞厅的碧云洞(所在富春桃源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度假胜地富春桃源、钟灵毓秀的鹳山、天钟山等。 

1—9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18.1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407.19万人次,增长2.68%。其中,国内游客414.7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403.60万人次,增长2.77%;入境旅游者33332人次,比去年同期35923人次,减少7.21%。实现旅游总收入28.08亿元,比去年同期25.85亿元,增长8.6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7.45亿元,比去年同期25.16亿元,增长9.12%;外汇收入901.6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968.47万美元,减少6.90%。 

全市共有收费旅游景区8家。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家,其他景区4家。1—9月收费景区接待一日游游客148.7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161.59万人次,减少7.94%。实现门票收入7 127.83万元,比去年同期7 261.72万元,减少1.84%。 

(二)金融支持情况 

随着富阳市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各金融机构切实更新经营理念,积极拓展信贷业务,不断改进金融服务,金融业逐步介入旅游行业。截至2010年10月末全市银行类金融机构中,目前有8家向旅游企业及相关产业发放贷款,大部分贷款是用于宾馆、酒店、饭店等企业升级改造和支持景区建设。其中,住宿及餐饮业贷款10 525万元,占36.93%。旅游景区贷款15 400万元,占54.03%,如永安山庄从杭州银行、民泰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共获得900万元贷款;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共获得12 000万元贷款;野生动物世界从中信银行获得1 500万元贷款;新沙温泉度假村从杭州银行获得1 000万元贷款,用于前期景区建设。其他旅行社及相关企业贷款2 578万元,占9.04%, 

截至2010年10月末,富阳市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478.17亿元,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为2.85亿元,只占商业银行总贷款余额的0.6%,相对旅游业占gdp的8%~10%的产值份额而言,与旅游相关的信贷投入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 

二、旅游业发展和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富阳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品牌效应不明显。富阳市虽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家,但其知名度还主要局限在浙江省内,品牌效应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2.旅游业对gdp 的贡献率偏低。近年来,富阳市旅游产业链尚未充分延伸,旅游业收入主要靠“ 游” 这个环节产出,收入总体偏低。据资料显示,2007—2009年富阳市旅游业收入分别为25.1亿元、31.3亿元、34.68亿元,旅游业对 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8.70%、9.13%、9.84%,相对其他主要产业而言,旅游业对gdp 的贡献率偏低。 

3.金融机构支持不足,产业发展缓慢。一是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能动性不强。金融与旅游产业发展未能有效对接,信息沟通交流不够,支持旅游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也不完善。二是金融资金对旅游业的投入不足。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10月底全市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旅游及相关服务产业贷款分别为7 646万元、22 308万元、20 677万元、26 515万元、28 503万元,分别占全部贷款总额的 0.41%、0.98%、0.75%、0.67%、0.6%。从金融机构贷款的数据来看,旅游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远远小于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见下图),并且2007年后旅游收入占比逐年增加,而旅游贷款占比逐年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资金支持还远远不足。 

(二)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企业的先天性缺陷削弱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一是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客观上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二是商业银行与旅游企业的融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旅游管理、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等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投放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旅游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影响信贷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市旅游企业、旅行社、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需求量很大,项目建设时间长,经济效益产生慢,创收能力弱。大多数旅游企业只有景区承包经营权,没有取得土地使用证,导致在申请贷款时难以提供足值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制约着银行对其发放贷款。 

3.缺乏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由于旅游业贯穿着“吃、穿、用、住、行、游”等多个开发建设和消费领域,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事实上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加之深入调研少,缺乏各方沟通和协作,导致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性较差。 

三、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并将其做大做强 

一是搭建银企沟通、合作平台。通过政府牵头,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推介会等,增进政、银、企之间的关系,让银行和企业了解政府部门支持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充分展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让银行对其最新信贷投向、金融产品及贷款发放的必要程序进行说明,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的目的,促进相互合作与发展;二是积极落实担保优惠扶持政策。对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旅游项目(如新沙岛、农家乐等),实行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其贷款实行贴息扶持,适当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针对融资困难的旅游企业,建议政府开辟绿色通道,适当减免旅游企业的房产、土地证等费用;三是积极做好旅游市场营销。以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紧紧抓住“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部级黄金旅游线前站的优势以及杭黄高铁即将建成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做好旅游营销文章。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宣传相结合深入宣传富阳旅游,推出富阳运动休闲之城形象宣传专题页面,打响“富春山水、运动休闲”品牌,不断提高城市旅游知名度。 

(二)金融机构应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切实加大信贷投入,改进金融服务 

一是优化信贷结构,扩大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逐步把一部分资金投向旅游扩建改造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金融机构要及时了解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积极参与旅游项目的调查研究,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二是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尝试推出门票收益权质押、景区设施抵押等担保贷款产品。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开发前景广阔的特色旅游产品生产给予优惠的信贷扶持,对农民群众兴办的“农家乐”给予农业贷款扶持,对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的旅游项目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完善金融配套服务工作。拓展金融服务领域,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在主要景点设立自动存取款机,安装刷卡终端,提供外币兑换等金融服务。通过多种金融服务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金融服务环境。 

(三)人民银行应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全力为旅游企业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纽带作用,帮助金融机构找到金融与旅游产业供需的结合点,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放到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业中。同时协同其他相关部门,结合市政府对旅游业的规划做好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和征信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信贷征信系统提供的相关信息,引导商业银行将资质好、信誉高的旅游企业作为优先放贷对象;三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协调配合做好银行卡联网测试工作,不定期对pos、atm标准化改造,帮助金融机构解决游客在本地旅游刷卡消费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四是加强宣传与协调。做好富阳旅游发展的正面宣传,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向各自的总行、分行反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激发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丽江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西南金融,2005,(12). 

[2]王德业,惠建华,孔磊.金融支持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探析[j].济南金融,2006,(5).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8

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经济备受关注,欧洲经济的兴衰对世界经济影响巨大,欧洲经济将走向何方?2012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了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了解国际金融机构对欧洲经济运行的观点,可以为我们判断扑朔迷离的欧洲经济前景提供参考。

最近,随着希腊退出欧元区风http://险上升,有关欧元区经济危机将加剧并蔓延的恐慌再次袭来,导致了新一轮的不确定性和信用风险溢价的扩大,大幅度减缓了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此次始料未及的冲击还波及了欧洲其他地区,甚至影响到欧洲以外的国家(地区)。欧洲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长期再融资计划”减轻了银行部门的筹资压力。这些措施,同其他强化财政约束、结构性改革以及财政整顿的举措结合,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的不安情绪。近期,有关加强欧洲金融“防火墙”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将强化这些政策的力度。展望未来,imf的基准预测是2012年至2013年间,欧洲经济将实现缓慢复苏;然而,在根本问题得以解决之前,欧洲债务危机仍存在加剧可能,进而抑制经济的增长,威胁金融市场的稳定。

实体经济前景展望

2011年第四季度,欧洲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下降幅度超过预期,许多经济体出口量均出现缩水。因此,imf新研究报告对其2011年9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的欧洲2012年经济增长数据下行的调整,幅度要大于其他地区。

欧洲经济意外严重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主权债务危机国家的周边国家和意大利的经济增长前景、竞争力以及主权偿付能力均面临恶化风险。对于危机在整个欧洲地区的传播,银行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银行持有政府债券,主权债务风险的上升引发了政府新的筹资压力,并抬高了债券的风险溢价。于是,2011年下半年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加速。实际上,这个去杠杆化过程相当于银行信贷的供给冲击,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或私营部门贷款必然下降。欧元区银行去杠杆化和信贷增长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跨境特征,这在东欧尤为明显。

这些大体趋势在多大程度上延缓了欧洲经济个体的增长,不仅反映了受影响经济体所处的危机环境以及潜在的风险冲击,还反映了它们的初始状况,特别是其财政状况和金融部门的脆弱性。欧元区各个成员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比2003年至2008年期间的差异更为显著。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三国仍然处于危机的中心地带,2012年将出现较大幅度的衰退。预计2012年第三季度,欧债危机不良发展将进一步加强,受影响最为强烈的是意大利,其次为西班牙,其经济活动将于2012年第四季度明显缩减。至于在欧元区内及欧元区外的其他欧洲经济体,经济活动也将有所减弱,成为或接近成为轻度萧条区。

自2012年1月初以来,由于金融市场情绪有所好转,加之经济活动信号相对积极,形势趋于稳定。在债券市场,其他国家债券对德国国债的主权收益息差从高点回落——深陷危机之中的经济体除外。这种好转得益于欧洲央行于2011年12月中旬的三年“长期再融资计划”取得的成功。该方案降低了欧元区银行

转贴于 http://

偿付债务的流动性风险,其改革及出台的整顿措施也减少了对其他地区,尤其是对美国经济活动的意外冲击。

欧洲的短期前景和风险状况关键取决于欧元区的诸多事件的发展趋势。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的基准预测,假定决策者已通过持续的危机管理和进一步推进问题解决方案,成功地控制了主权危机。当主权债务危机出现改善,市场波动及主权收益将进一步正常化,但在某些情况下,更为严峻的财政整顿仍将拖累经济增长。

在主权债务危机不恶化的前提下,imf预计欧洲经济增长将在2012年得以复苏,预计年均增长率将达0.25%,但明显低于2011年的2%,这主要受到不稳定的金融市场影响。同时,imf基准预测表明:2012年至2013年间,虽然欧洲各经济体的前景仍呈现显著差异,但它们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有望缩小。

欧元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在2012年上半年出现0.5%的负增长,此后开始复苏。许多经济体呈现的经济衰退预计不会深入,也不会持久——因为市场信心有望提升,财务状况有望改善,来自其他地区的外部需求也可能会加强。相比之下,希腊和葡萄牙仍然以欧盟和imf的联合方案为指导进行调整;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尽管两国加强了财政约束的努力,但其国债收益息差仍将持续走高。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将更为严重,其经济复苏要到2013年才有望实现。

欧洲其他先进经济体的增长预计在2012年期间出现反弹,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提高全球总需求量、巩固欧元区核心国家的持续增长前景。许多欧洲经济体都避免了危机前的严重失衡,家庭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压力也将减弱。这有助于缓解欧元区危机外溢所带来的冲击。相比之下,由于英国金融业受全球危机的冲击相对严重,其2012年经济将仅缓慢增长。

欧洲新兴市场的短期增长前景同欧元区核心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根据基准预测,到2012年年底,大部分欧元区经济放缓的外溢将被吸收,整个2012年,欧元区以及全球范围内,贸易增长和制造业活动都有望回暖。但是,由欧元区银行去杠杆化造成的筹资困难很有可能会拖累信贷的增长。

2011年下半年,许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减弱,鉴于经济活动放缓、商品价格下跌,预计未来通货膨胀将得到较好控制。对于通货膨胀上升或高于目标值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是一次性因素,如能源价格上涨和间接税的增加。

欧洲经济短期http://增长前景面临的主要是经济下行风险。尽管欧元区最近在加强危机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只要重债务国家偿还能力这一根本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欧元危机仍有可能再度升级。由于该地区的大多数经济体联系密切,一旦触发贸易紧缩和金融链条断裂,则意味着欧元区危机的爆发,这将是欧元区面临的主要风险。

危机的溢出效应

如果欧元区危机不断升级,银行体系的资金收缩、不断加深的财政脆弱性及总需求的减少之间的负反馈循环,可能重新开启。首先,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进一步加剧,如像2008年至2009年间出现的情况,债券收益和风险溢价将大幅上升。其次,不确定性和全球风险规避情绪可能导致市场信心低迷,这将抑制有效需求。此外,国际贸易(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下降幅度将超过整体地区的总产出减少程度,这将会对外向型经济体产生负面影响。最后,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下降,进而对大宗商品出口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

转贴于 http://

溢出效应的影响大小还取决于与欧元区相关的风险暴露规模。对许多国家来说,它们同欧洲最紧密的联系是贸易往来,欧洲(欧元区内以及欧元区以外的先进及新兴的欧洲经济体)内部贸易联系最为紧密。欧洲大陆以外,同欧洲贸易联系最强的是独联体国家,其次是中东和北非地区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http://而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与欧洲的贸易量往来相对较小。

除通过欧元区银行、中央银行及其中东部欧洲分支机构,给欧元区以外地区带来负溢出效应以外,通过金融关联形成的风险暴露相对有限。资料显示,欧洲的金融市场外部溢出效应相对较小,对其他地区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到1/5,而这种效应溢出明显小于美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然而,在激烈的金融动荡时期,金融溢出效应可能会加强,如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美国金融市场对全球的负溢出影响。

未来政策挑战

欧洲总体政策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在解决根本问题时出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进一步恶化。这需要欧元区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在诸多方面做出政策性调整。在该地区的大多数经济体需要推出组合政策,以实现经济复苏,解决财政可持续性面临的挑战,妥善管理金融行业风险。

适当的财政整顿显然是当务之急。深陷危机的欧元区经济体以及财政状况较差的国家(如意大利、斯洛文尼亚)都需要落实近期商定的计划,以加强财政约束。西班牙的新赤字目标,旨在进行一场大整顿,这在总体上是适当的,虽然它的实施可能进一步加剧疲软的经济增长前景。然而,许多其他欧元区经济体应允许自动稳定体系自由运作,以防止仍然处于疲软状态的经济活动和下行风险,打击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就财政账户的实力及其在市场上的信誉而言,财政政策仍有“用武之地”的经济体,应考虑放缓巩固财政的步伐,并将重点放于旨在加强中期债务可持续性的措施(如德国)。欧元区以外的发达经济体,其市场一般保持良性状态,加之主权融资成本低,因此自动稳定体系不应受到限制。此外,欧洲一些发达经济体已经允许适当放缓结构性财政调整的步伐。如果经济状况恶化,可以考虑进一步放缓财政约束步伐。新兴欧洲市场对巩固财政的需求差别很大;最近几个月,市场压力增强和债券收益上升的经济体,都必须继续稳步巩固财政,如匈牙利。

由于广泛的财政收缩需要,支持经济增长的负担大部分落到货币政策上。考虑到短期内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加之通货膨胀压力相对较小,一般应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应降低其基准利率而继续使用非常规的措施,以解决银行筹资和资金流动问题。欧洲许多其他先进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很少或根本没有转贴于 http://

通过常规手段而得以好转的案例,必须使用非常规政策支持经济复苏。在英国,经济增长疲软而商品价格下跌,这两方面因素导致通货膨胀可能低于2%的目标,据此,英格兰银行可以进一步放松其货币政策立场。新兴欧洲市场中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正在迅速下降,这为央行实施宽松的政策提供了新空间。

鉴于当前危机核心部分的主权债务风险与经济增长前景密切相关,或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因此,进行刺激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改革同样迫切。产品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可以提高生产力,它们对于存在竞争力问题和内部或外部失衡的经济体至关重要。运用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可以巩固市场信心,提升财政状况的可持续性。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9

【关键词】影子银行 规避监管 风险

一、影子银行概况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产生过程

影子银行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贷,同时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影子银行是具有期限转换和杠杆效应的非银行金融体系,实际上这样的体系早已存在,甚至和银行相伴而生,从传统的保险、信托到新兴的银行理财、人人贷都有影子银行业务存在。

“期限转换”是银行所独具的功能,也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然而,影子银行与正规银行一样,从事借短贷长的期限转换业务。其实,催生影子银行产生的真正因素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推动使得对银行的监管日趋严格,监管设置的风险权重往往并不能体现不同信贷资产的优劣,于是银行就倾向于将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而自己持有较差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及其衍生品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环境。

(二)我国的“影子银行”

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体系,资产同样来自于银行体系或者具有银行信用的隐性担保,尽管中间管理人存在多种类型机构,整体上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业务仍依附于银行体系。

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尚无明确定义,更缺乏一致的统计口径。中科院金融研究生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认为:就本质而言,我国影子银行是监管难度较大的、具有高信用风险的信贷暗流。利率双轨制背景下,我国影子银行绕开严密监管的银行表内贷款,借助监管较为薄弱的融资渠道,在满足中小企业或政策受行业融资需求的同时,获取远高于传统银行体系内的回报率。

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融资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依赖越来越强,影子银行体系扩展了融资主体的外延,也成为传统信贷市场的补充。

二、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从企业角度看,我国大型国企以低利率从银行获得大笔贷款,中小企业多是从影子银行融资。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实体经济受到损害,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违约率上升,整体信誉下降,此时更需要融资,却不满足银行安全放贷的条件资格。与此同时,实际利率为负,民间资本不愿把钱存入银行,这部分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造成流动性过剩,促成民间高利贷。中小企业及受限于贷款政策的行业融资饥渴和过剩流动性投资饥渴,二者促成了民间借贷市场的周期性活跃。

从银行角度来看,利率双轨制与持续的负利率加剧金融脱媒,银行表外业务客观上满足了银行应对同业竞争、规避监管的经营需求。银行表外融资业务主要以银行理财和银信合作产品为载体。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在我国特殊经济环境下,满足了居民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需求;满足了信贷紧缩背景下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满足了银行规避监管的需求;满足了银行应对同业竞争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的需求。正是有了各方面的市场需求,我国影子银行才得以存在并发展迅速起来。

三、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依附于银行,其经营的架构主要是资产池,只要资产池不断扩张,投资人就不会发生系统性损失,而一旦资产池面临流动性困难或信用危机,大厦就会倾倒。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潜在的风险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1)给政府和全体公民带来风险。影子银行一旦发生问题,将会是系统性危机,留下的窟窿必然需要政府来买单,并最终落到每个人的身上。

(2)使金融市场的价格体系紊乱的风险。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存,民间借贷的利息高出基准贷款利率的数倍。

(3)威胁金融体系稳定。影子银行具有隐蔽性、规模不确定性、监管难度大、风险易于扩散,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传导至银行体系,加剧银行坏账风险。

(4)货币政策失效风险。影子银行在不改变货币存量的前提下,增加信用供给,超出了传统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视野,加大了调控与监管难度。

(5)金融政策的决策风险。影子银行的流动性扩张无法在传统的货币供应量与贷款增量指标中反映,导致以往有重要参考意义的金融统计变量失真,前瞻性下降,增加了决策风险。

(6)道德风险。影子银行缺乏监管,自身运作也不透明,并寄希望于有损失时政府兜底,默认有国家信用作担保,投资者倾向于过度承担风险。

(二)我国影子银行尚在掌控之下

根据全球监管者会议有关整顿“影子银行”的全面提议,非银行放贷市场正面临空前水平的政府干预。UBS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相对较小,政府也具备充足的监管手段。因此,尽管放贷迅猛,影子银行的风险还在可控范围内。就目前中国的情况,大部分影子银行的资金还是由受监管的金融机构所实际操作控制的,间接说来还是受到一定的监管的。

十前夕,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绝大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多数都处在监管之下,而不是像有些国家那样完全脱离了监管。”

凡事都有两面性,影子银行固然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银行体系的特点,其更接近于市场化,因此与生俱来有更多的潜在风险。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善加利用,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完善监控工具,细化监管指标,把影子银行放在设计好的平台上运行,肯定能发挥出它该有的巨大的正能量,为我国转型期的市场化经济提供动力。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10

就制度建设而言,发展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可以让住房保障的运作更加市场化,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更加明确;企业化运作有利于提高效率;将一部分原本财政预算内拨付的资金由企业来操作,暗补改为明补,有利于财政预算账目明晰,和现代财政体制建设;企业化运作后,可能推动一定的住房金融创新;也可以为政府在房地产领域多一个调控手段。

尤其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发展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有利于筹措长期稳定资金推动棚户区改造和新移民市民化,降低城镇化成本,也是规范整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不能期望过高

从国际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发展公共住房银行或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清楚看到,不要对公共住房银行或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认为这是灵丹妙药,可以一蹴而就解决长期困扰中国住房保障和城镇化建设中的诸多难题。事实上,那么多国家,发展几十年的公共住房银行或政策性住宅机构,也不敢说很好地解决了住房问题。

尤其要注意,产生政策性住房金融的根本原因是,低收入家庭无法支付市场价格的住房消费。在这个背景下,发展政策性住房金融,或可以一定程度缩小低收入家庭支付能力与住房消费市场成本之间的差额,或通过金融手段延期支付,但最终来说,再精巧的工具设计和再科学的机构设置,也不可能像戏法一样,完全消除支付能力与市场成本之间的落差。这意味着,政策性住房金融领域,政府某种形式的补贴,仍然是必须的。

还需要强调,发债这种手段,在目前我国整体经济杠杆率比较高的背景下,难度较大。尤其政府信用担保下的发债,在品种和规模上,都需要谨慎。

三、起步的选择

对于公共住房银行或一般性而言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关键是把握好政策性和金融性的平衡点。政策性是根本,金融性是基础。一方面,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的本质是金融,不是财政,更不是行政。所以一定要有资金价值的合理补偿,要能够返本付息、可持续发展,保持必要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一定要服务既定和明确的政策目标,这是其立足之本,要与市场化的住房金融明显区别。政策性住房金融应该是商业住房金融的补充,而不是对其的替代。

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目前初定的公共住房银行模式,是国家开发银行下设住宅金融事业部,以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来定向筹资,再专项用于政策性住房开发和棚户区改造。从国际模式比较来看,中国这个起步的模式,介于法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之间。在以发行债券等方式来筹资方面类似日本住宅金融公库的独立法人性质,在定向筹资后的投资方面类似法国国家信托储蓄银行(CDC)。但相对日本模式和法国模式,目前我国没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反观中国的住房公积金,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属性,也有很多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具有巨大潜力。短期内,在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自愿基础上,鼓励各地住房公积金的结余闲置资金,认购国开行或财政部发行的住房金融专项债券,将保证债券认购资金来源。在中长期内,把中国的住房公积金体系,从目前的强制性住房储蓄,转变成政策性储蓄,是值得考虑的战略选项。

此外,就公共住房银行的数量来看,从国际经验来看,独家垄断会造成一定运作效率损失,2-3家的适度竞争,相对能对企业形成一定激励。但数量也不宜过多,否则规模不经济,管控难度会很大,政府隐性成本也会很高。

四、与地方融资平台的关系

从笔者的分析来看,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公共住房银行,着眼点绝不仅仅是服务大规模保障房工程(包括棚户区改造),还剑指“地方融资平台”。对于城司这类地方融资平台,各方诟病很多,但一直缺乏有效替代办法。最近财政部打开,在网站上称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上海、北京、深圳、青岛四市和浙江、广东、江苏、山东、江西、宁夏六省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还制定了《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有些人认为,市政债券将来有望取代不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使得地方资产负债更加公开透明。

但在一个非联邦制的国家中,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并非完全自主,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也缺乏实质独立性,这种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债券的资信评级有什么实际意义,会不会导致大规模的政府道德风险,各方争议很大。

在地方市政债券规模不太可能铺得很大的背景下,发展公共住房银行这类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将有助于从另一个侧面规范地方政府的非财政投资融资,变政府信用为项目信用。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未来将更多地从国家开发银行这类政策性金融机构去争取资金,拿着项目,一个一个项目地谈。也可以预期,相应地,地方政府自己的融资平台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即,地方非财政融资权很可能会逐步收编到中央。这将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重大影响。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11

[关键词]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市场;转型

[中图分类号] F8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1-0162-03

[作者简介] 罗大哲,中基亚洲投资首席金融顾问,研究方向为金融学。(北京 1000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也由于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和经济体制的转型等原因,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出现了巨额不良资产,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90年代在东南亚出现的金融动荡,甚至诱发了个别国家的政治危机。为防范和化解金融体系内的不良资产风险,各国际组织和各国的金融管理机构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美国重组信托公司(RTC)在处置该国国民储贷协会(S&L)不良资产中的良好表现,使其所代表的特设资产处置机构模式被视作高效率资产处置的典范。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运行周期波动以及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在规模扩张同时也暴露出万亿规模的不良资产问题。1999年开始,中国先后成立了信达、长城、东方和华融等4家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进程推进、治理水平提升和经营效益改善,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将面对新剥离资产日益减少、传统业务收缩的新情况,因此,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下阶段如何发展的命题。,对国际主要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机构转型、退出等机制进行分析、总结,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顺利、平稳地实现相关机构的体制和机制变迁。

一、各国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转型或退出方式

由于不良资产的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处置机构的渊源等具体情况不同,世界各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退出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我们经过分析后认为,各国的总体政策取向仍是具有一定共性的,简单地可概括为以下三类:一是关闭清算;二是由政策性机构向商业化转型;三是几家同类型机构合并为一家继续经营。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各方式之间界限并不绝对,可能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明显界限,比如,某些国家选择几家资产处置机构合并可能是为了专注政策性处置,也可能是后来政策性机构商业化转型的前奏,甚至可能是最终关闭这类资产处置机构的序曲;而某些政策性机构向商业化转型后,有的机构仍伴有政策;即使是被关闭的某些机构,其不良资产处置功能并未彻底退出,在国家的金融体系内,不良资产和风险机构处置功能仍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得以存续。

(一)关闭。关闭不良资产特设处置机构的策略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资产管理公司关闭后,不设存续机构;其二,尽管资产管理公司被关闭,但仍设有存续机构,并保留部分人员管理剩余资产。

1.资产管理公司关闭后人员并入母体机构――以RTC为例。当上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贷款协会陷入危机时,承担金融稳定职能的美国存款保险体系(FDIC)立即承担了重组工作,其附属清算功能在此期间发挥了主要的作用。1989年8月成立美国重组信托公司(RTC),1995年12月31日结束运营。在RTC营运的七年间(1989-1995),RTC效率极高地处理了747家问题储蓄贷款机构,处理问题资产总值达4025亿美元,处理成本约875亿美元。到RTC关闭时,剩余77亿美元资产(账面价值)移交FDIC的清算部门继续处理,参与资产处置的人员重新回到FDIC,其中大部分人员并入FDIC的清算和破产管理部继续负责清算问题银行、担当倒闭机构的破产财产管理人和清算人。

2.剩余资产转给清算留守机构后直接关闭――以Dana-harta为例。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马来西亚国内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比例快速上升,1998年上半年,该国贷款不良率一度达到11%-12%,1998年8月,马来西亚成立国民资产管理公司(Danaharta),以管理、清算银行不良资产为主要职责。中央银行为Danaharta提供了15亿林吉特的初始资本,但Danaharta尽量少地使用公共资金,主要依靠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Danaharta在2005年底完成使命被关闭,存续资产由Prokhas托管。关闭后的Danaharta遗留了28.8亿林吉特资产。

(二)由政策性资产机构向商业化转型

1.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兼营的情况――以KAMCO为例。KAMCO的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的“成业公社”,最初是作为韩国产业开发银行的一个附属机构存在,只负责处理该银行的不良债权。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拯救陷入困境的企业,减缓金融危机对韩国国内金融系统的冲击,韩国国会特别立法扩大了成业公社功能,规定其可以接收和处置国内银行和企业的所有不良资产,还明确其将作为永久性的资产处置机构长期存续。从1998年底开始,成业公社以各种方式对政策性接收的银行坏账进行处置,到2000年基本处置完毕,剩余部分大多为来自大宇集团的产业类不良资产,对这部分产业类资产,成业公社更多地采用重组等“精耕细作”的方式进行处置。

2000年1月1日,成业公社正式更名为韩国资产管理公司,公司定位强化了商业化业务, 2004年,经过韩国财政和金融监管部门许可,KAMCO进一步扩大商业化业务范围。它可以购买企业重组债权并进行再投资,促进企业结构调整,提升被重组企业价值。从此,KAMCO属下的多个股本基金,可以对企业投入新的股本金,或进行债转股,通过下设的产权交易所,该公司还可以把拟拍卖资产和实物处置工作日常化。2005年,KAMCO投资海外市场的计划也得到政府支持。KAMCO可能将首先选择与亚太地区国家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合作来开发周边国家不良资产市场,输出资产管理和处置业务经验。

2.彻底转型为商业化机构――以瑞典资产管理公司为例。Securum和Retriva通过在内部设立下属的专业子公司来管理不同类型的资产,如工业资产管理子公司、房地产资产管理子公司等,由于瑞典经济很快在1993年下半年恢复增长,加之Securum和Retriva运作措施得力,到1996年底,瑞典已成功解决了不良信贷资产问题,在1996年7月,瑞典政府开始逐步取消对国内银行的担保。此时,Securum和Retriva剩余资产中房地产类资产的价值开始凸现,于是,瑞典政府安排这两家公司合并,成为一家商业性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Venantius,并将剩余约100亿克朗的资产(主要是房地产)注入。合并后的Venantius不久即完成其他类别的资产处置,并彻底转型为房地产投资持股公司,同时兼营商业化不良资产处置业务。

(三)合并国内多家资产管理公司。如果一个国家内部存在多家资产管理公司,则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中,难免会出现功能重叠、利益冲突,因此,有些国家在对待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功能转换问题时,也会从机构间首先实现充分协作、提升效率的角度出发,选择将若干家同类型机构进行合并作为过渡方案。

以泰国为例,该国实际上设有多家处置不良资产的特设资产管理公司,如建立于1997年的官方金融部门重组局(FRA)、建立于2001年的泰国资产管理公司(TAMC)及更晚建立的、源自曼谷银行资产处置机构的曼谷资产管理公司(BAM)。早先的设计方案中,泰国政府确定由职能最接近政府机构的FRA首先接管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并进行公开拍卖,然后,泰国国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Radhanasin银行作为FRA主要买家,购买FRA拍卖的较优质资产,实现“好坏分离”。

FRA前后共收购了约2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大部分较好的资产通过交易实现了价值,但无人应拍购买的资产却沉淀下来。2001年开始,泰国政府将这部分质量较差的资产交由具备政策性金融机构背景的TAMC处理,这之后,TAMC又陆续接收了200多亿美元资产,合计共持有了300多亿问题资产。由于TAMC和BAM之间存在职能定位重叠的问题,同业之间也形成了不健康的竞争局面,因此,泰国银行管理当局决定合并TAMC和BAM,使之协同工作,加快存量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二、国外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转型的经验

从来自国际间主要国家的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来分析,无论转型或是退出,抑或是选择合并,各国的具体政策措施都与特设机构的定位、资产特征、市场需要等三个因素紧密相关。

(一)机构定位对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1.定位类型I:快速处置不良资产的机构。如果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成立目标是为了快速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即资产管理公司被定位为快速处置机构,且该国内部不良资产市场规模经过处置后明显缩小,则该国资产管理公司往往会被关闭。

2.定位类型II:注重对资产进行整理和重组的机构。如果资产管理公司在成立时,除了具有不良资产处置职能以外,还被赋予投资、重组和管理所接收资产的功能,并且,该机构所接收的资产如果经过日后有效且耐心的重组能够显著提高收益,则政府可能选择将原有政策性资产管理公司向商业化进行转型。

(二)所处置的资产特征与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前景关系密切。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的资产对其前景也有很大作用。如果其所持有的部分行业景气前景向好的不良资产,经过有效运作能够凸现出重组价值,且资产管理公司在成立时又来自体制外,政府没有过多参与,则借助资产或经营的机遇,资产管理公司可能会获得长期存续的机会,并得以强化商业化职能。

(三)不良资产市场发展前景决定着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前途。资产管理公司是关闭还是转型的前景归根到底取决于市场的实际需要。如果一国国内或者周边的不良资产市场业务机会多且具有参与价值和可能,则也意味着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方向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反之则不然。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对于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本身金融体系仍较脆弱,尽管不良资产经过剥离后,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体系内的不良资产占比有明显下降,但未来仍面临不确定的问题前景,这样,专门处置不良资产和参与金融机构整理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存续期就可以长些。

(四)机构合并只能算作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在定位、资产、市场的三重约束下,资产管理公司会被政府要求转型或者退出,对于一些国家选择合并多家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情况,我们认为,合并尽管可能出于多种考虑,但是,仍应只被视作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

三、国际经验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启示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资产管理公司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往的政策、市场等环境因素都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已到了需要明确下一步转型、重组或退出等改革思路的时候。如前所述,定位、市场和资产情况对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影响极大,作为转型国家的中国也拥有自己特殊的经济和市场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途径一定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方式,而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经验借鉴。

(一)中国仍然需要特设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目前,我国国内尚有万亿元以上的不良资产存量,由于金融体系改革难点尚多,来自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多个金融部门的不良资产增量发展趋势尚难以判断,新的不良资产可能仍会出现。特别地,由于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特殊融资结构特征,如果银行体系因为不良贷款问题出现风险,则可能使整个中国金融领域都受到影响,从现实需要出发,中国的不良资产市场也需要国有性质的专业化队伍。在此基点上,转型发展应成为中国资产管理公司下阶段发展的趋势,而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处置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也随之成为必然要求。

(二)存续资产管理公司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过去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综合运用国家赋予的回收手段,专业化地实施了债务重组、债转股、证券化等多类型业务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国家损失并有效地提升了不良资产价值。事实证明,在降低中国银行业的交易成本以及进行标准化处理方面,特设处置机构具有明显优势。

利用好资产管理公司在实际运营中形成的经验,借助资产管理公司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宏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经济体系稳定,中观上有利于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微观上也有利于中国不良资产市场体系的完善。

(三)“分类改革”应成为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核心策略。在转型发展的前提下,现有的资产管理公司运作体制也需要进行适当改进,在这方面,分类改革可考虑作为基本策略。我们认为,在对现有4家机构职能高度重合的局面进行调整后,应以强化存续机构的资产重组和风险防范职能为改革方向,增加商业化业务种类,保留部分必要的政策,打造符合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需要的、活跃于不良资产及周边业务服务领域的金融机构。“分类改革”的重点是根据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进度、处置业绩和管理水平出台有针对性的转型指导政策。首先,应选择适当时机对目前4家公司参与同一个市场造成业务高度重合的情况进行纠正,对处置业绩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且已经完成政策性现金回收任务的资产管理公司应逐步转型成为主营不良资产批发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或融入存款保险体系,成为担负问题金融机构的清算职能的重组部门,完善国内的金融风险预防体系。另一方面,在所有资产管理公司均完成剩余政策性业务后,积极为资产管理公司整合和向商业化运营转型创造条件,适当扩大经合并后存续机构的业务范围,同时完善商业性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机制和业务整合。使商业化机构产生“协同效应”,并逐步成为按市场化原则运作的,具备不良资产处置、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功能的综合性金融企业。通过转型发展和分类改革,在中国金融领域形成政策性、商业性资产处置机构并存的格局清晰、业务独立、各负其责的局面。

参考文献: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12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暴;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7-0069-04

2007年开始的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目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在这场全球性危机中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增长出现了下滑。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国内银行业也开始受到影响。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研究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策略。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的源头祸水

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而房地产泡沫的催生既和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有关,也和美国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长期维持的宽松货币环境有直接关系。美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具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不但居民大手大脚地借债消费,而且国家也鼓励大规模借贷和超前消费。近年来,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了70%的历史新高。从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国个人积累的债务更是达到过去40年的总和。可以说,美国政府和社会近年来一直是在债台高筑的危险状态下运行的。美国人近年来不断增强的消费勇气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经济开始衰退。为了改变经济运行的轨迹,遏制衰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开始实施一系列货币政策。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货币的扩张和低利率的环境降低了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对未来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又使银行千方百计地向信用度极低的借款者推销住房贷款。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上。在2001―2005年的5年中,美国自有住房者每年从出售房屋、房屋净值贷款、抵押贷款再融资等套现活动中平均提取了近1万亿美元的“收益”。当经济开始周期性下滑,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利率提升,房价暴跌,泡沫也随之破灭,整个链条便出现断裂,首先是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大幅上升,从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过度的金融创新脱离了实体经济

次贷危机源于次级房贷,这些次级贷款被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经过包装再包装后已经完全脱离了这些证券的原始支持资产,投资者甚至不知道所投资的证券来源于哪里。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似乎只要倒腾倒腾那些五花八门的证券,财源就可滚滚而来。通常,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起初1元钱的贷款可以被逐级放大为几元、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就犹如空中楼阁,轰然坍塌下来。

(三)金融监管的缺位

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不到位。一是华尔街设计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非常复杂,监管者的知识更新落后于创新产品的更新;二是监管疏漏较多,有很多新的金融产品连一些最基本的监管都没有。虽然过度监管会窒息金融市场的活力,但监管应该保持一定的合理尺度。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银行信用危机

近期关于“房价下跌暴露金融风险,可能出现中国式次贷危机”的争论颇多。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曾报告称,2008年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达7 100亿元,相当于行业最高峰的2007年新增房地产中长期贷款的2倍。报告中说,由于2007年高价拿地的企业面临着付清土地出让金的压力,2008年7~9月份是开发商资金链最紧张的时候。一些中小开发商将面临倒闭风险,房地产金融危机已初露端倪。银行与房地产市场紧密相关,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国内商业银行在发放住房贷款时,普遍以房地产作为贷款抵押物,而且一般是按照房地产的评估价格乘以贷款价值比率(在我国一般是50%~80%)确定贷款额度。不论是社会评估机构还是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在评估房地产价格时,通常采用的都是市场比较法,这种办法存在的主要弊端就是对房地产泡沫不能充分识别。房价下跌不仅会导致住房抵押物的价值下跌而放大银行信贷的风险,而且导致断供增加引起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银行投资资产价值的下降

银行流动性风险一方面来自市场风险,主要指投资资产价值下降的风险。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 000万美元,其中,高级债券6 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 000万美元。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余额1.518亿美元,其境内外机构直接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总计1.39亿美元,全部为高级债券。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 562万美元。兴业银行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相关的投资与交易产生的风险敞口总计折合约3 360万美元。

(三)零售银行业务将可能放缓

美国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下滑引起人们对国内经济前景的担忧,在国内社会保障程度仍然较低的背景下,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意愿将受到极大抑制。国内银行业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主导的个人消费业务将面临下滑风险。同时,在股票市场经历短暂繁荣之后,国内银行业起步不久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可能因为对理财产品的疑虑而出现萎缩。

三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经济下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步显现。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商业银行目前所处的经营环境正在朝着不利的方向演变,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正在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面对动荡的国际金融形势,中国银行业应针对信贷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范信贷风险。如何做好在金融危机引发经济下行情况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

(一)正确认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切实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1.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坚决克服盲目乐观的错误思想。要认识到虽然目前大部分法人客户的经营未受到本次危机的严重影响,但不代表信贷风险就不存在。金融危机在地区间、产业链间的传导是不同步的,对企业经营等领域产生的影响只是时间的先后差异而已。

2.要树立积极应对、有所作为思想,克服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错误倾向。积极贯彻实施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

3.要树立长远和整体观念。在信贷客户管理和信贷风险排查等工作中,要端正思想,克服短期行为,要不怕暴露风险,前瞻性地分析经济波动对信贷业务的影响,夯实信贷资产质量,实现全行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1.实施区别对待的行业政策,强化行业授信管理。在我国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加大、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控和分析,及时把握宏观经济走向,深入动态了解全国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现状和走势,适时调整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行业和产品;在有效规避信用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同时,增加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性风险的化解能力;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增强对行业风险的甄别能力,审慎介入高风险行业,审慎发放新增贷款。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宏观调控敏感行业贷款的风险控制,严格控制行业授信规模。

2.实施有保有压的经营策略。要结合客户风险排查和名单制管理,对全辖客户进行全面分类排队,根据客户分类,实施差异化的信贷管理策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黯淡或还款能力不足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禁止、无法维持正常经营的客户,要加紧制定清收保全措施,压缩信用规模,通过客户名单制管理,实现客户结构调整的目的。

3.优化信贷业务结构和担保结构。首先要继续优化信贷业务品种结构;要均衡发展各贷款业务品种,加大或有资产业务的引导和办理力度;其次要优化贷款担保结构,大力办理抵(质)押担保贷款业务,提高抵(质)押担保贷款比重,努力化解和降低贷款整体风险;最后要优化贷款期限结构,合理确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投放比率,优先发展零售资产业务。

(三)实行银企风险共担

1.充分利用社会征信系统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完善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跟踪程序。

2.建立和完善客户行业分析、预测和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关注客户资产市场及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发展变化情况,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认真做好贷前调查工作及相关指标分析,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信状况、敏感度情况、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等。

3.为了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必要建立一套客户企业的信用评级系统。目前关于企业的信用评级和绩效评估体系强调以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着重考察企业偿债能力及偿债意愿。例如房地产行业与经济周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土地政策等宏观政策具有较强相关性,需要从财务体系和非财务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建立房地产行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房地产企业信用评级系统的完善可以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为监管部门对银行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四)加强信贷队伍建设,规范信贷操作行为

1.要加强信贷从业人员合规教育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教育工作,培育合规文化,提高信贷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强化信贷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2.要严格授权管理。明确信贷前后台各部门和各岗位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有序运转。

3.要加强信贷业务的日常检查工作。加强对信贷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使检查工作制度化、日常化。主要措施有建立健全风险经理监控预警体制,落实风险经理每日、每月、每季、每半年在线检查监控制度,同时做好每季信贷业务自律监管工作,并和常规的专项审计检查工作相结合,及时发现、处理各种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保障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的方法

(一)建立优质客户群

竞争优质客户是中外银行的必然选择。优质客户应该是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也就是企业领导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强,资金结构较合理,经济效益较好,信誉状况较高和发展有前景的企业和个人。具体来讲,企业领导素质高,是指企业主要经营者经营业绩较为突出,企业经营管理规范;经营实力较强,是指企业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净资产比例较高;企业资金结构较合理,指企业资产负债比例合理,流动性较好,偿债能力强;企业经济效益好,指企业的创利能力较强;企业信誉较高,指企业贷款无拖欠,无欠息,有较好的还债付息记录;企业发展有前景,指企业盈利近两年有稳定的增长,主要产品处于成长期,而商业企业的主要营业网点处于繁华地段,购物环境较好,经营有特色。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优质客户的服务,建立有效的优质客户管理体系,如客户经理制,努力巩固和发展优质客户。

(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由效益来决定,以效益为中心。进行信贷区域的调整,加大长期亏损的经营结构的撤、并、降、移的力度,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在有效益的地区,逐步从效益不好,发展前景不明显的区域撤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指导全行信贷工作的信贷政策,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家垄断性产业、市场前景好和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加大对教育、汽车、住房等消费贷款的支持,对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信贷投入,如城市电网、邮电通信设施等项目,加大对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支持。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总体生产能力过剩,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国际比较优势的传统行业,企业产品无市场,扭亏无望,拖欠贷款本息,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可能性较大,不讲信用的坚决停止和收回贷款。

(三)信贷权利的协调与控制

建立严格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保证信贷资产质量。完善法人授权授信制度,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明确贷款调查、评估、审查、审批、发放和贷后管理各环节应承担的责任,实行严格的贷款管理责任制,充分体现有奖有罚、违规必究的原则,对违规操作和未尽到管理责任的行为要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对全行的贷款实行严格监控,对不良贷款占比较大的分行上收贷款审批权,明确各级行的贷款权限。最高管理层应及时制定信贷发展战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调整信贷政策;定期检查战略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信贷信息管理系统反馈的信息尽快作出决策。

参考文献:

[1]孟辉,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中国金融,2007,(18).

[2]赵庆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7,(18).

[3]曾芳琴.市场快讯[J].中国货币市场,2007,(7).

[4]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J].理论探索,2008,(2).

[5]田维政.五问美国金融危机[N].望新闻周刊,2008-10-14.

[6]石俊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社,2001.

[7]石媛昌,韩立岩.金融风险的概率调整度量方法及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4).

[8]张茂荣,王力.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骨牌效应[J].中国发展观察,2007,(9).

[9]陈宝森.次贷危机在深化[J].世界知识,2008,(16).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Crisis

Shan Fei,Li Chunhong

(School of Quantity Economics and Mathemaitcs, Northea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ialian 11605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