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常用方法

中医常用方法

时间:2023-06-27 17:58:45

中医常用方法

中医常用方法范文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103-05

由于中医诊断主要根据医生的经验来决定,因此,在临床施治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在中医诊断领域引进数据挖掘技术,不但符合现在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潮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无疑也是中医客观化进程中的又一催化剂。作为一门融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的新型学科技术,数据挖掘在克服人类本身认知和思维长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海量临床数据,通过模拟临床诊断推理过程来挖掘临床诊断数据中繁杂的证、症关系,对寻求中医专家的辨证规律有重要价值。目前,在该领域涉及到的数据挖掘方法较多,主要有贝叶斯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粗糙集理论、关联分析、决策树、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多标记学习、随机森林等。笔者现对这些方法的相关应用综述如下。

1 常见数据挖掘方法

1.1 贝叶斯网络

贝叶斯网络是通过简明的图形方式结合统计理论来定性表示变量间复杂因果或概率关系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网络集和概率集两部分。该方法具强大的执行高效推理任务的功能,能充分利用先验知识,而使其在诊断领域的应用价值极大。在解决中医定量诊断问题上,其体现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揭示众多症症之间以及症与证间的复杂关系,探究证候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定量确定其诊断价值,这有助于确定证候诊断的标准和规范,而且建立的证候诊断模型以概率形式给出诊断结果,能有效辅助专家作出决策。因此,该方法对促进中医诊断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不可忽视。张氏等[1]对255例肺癌患者证候以症状之间的关联性及关联强度为基础,利用贝叶斯网络概括出了肺癌的证候要素,包括病机要素9个、病位要素5个及病机要素之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曲氏等[2]对611例抑郁症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了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络对抑郁症中医症状进行评定,发现拟定的中医证型包含了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和周边症状的不同组合方式,体现了抑郁症临床多变的证候特点。范氏等[3]对收集到的1512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基于聚类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提取出了RA的7项主特征及4型的类特征,为中医辨证分型及RA中医诊断标准提供了临床依据。龚氏等[4]对2501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数据运用该方法分析,发现空腹血糖异常患者及糖化血红蛋白异常患者均以阴虚热盛多见,而餐后2 h血糖异常患者则以阴虚多见。王氏等[5]应用此方法通过分析474例血瘀证临床诊断数据进行血瘀证定量诊断,发现了血瘀证的7个关键症状,并与此同时建立“是否血瘀证”的分类器模型,经交叉验证发现此分类器诊断准确率达96.6%。郭氏等[6]认为,证候的复杂性表现为证候各因素之间的高维高阶性,他们运用贝叶斯网络技术对肺系疾病证候构成因素之间关联形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各因素间的联结形式是线性相关与非线性相关并存的,它们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表现出典型的非线性特征。

1.2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在对人脑神经网络结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人工构造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目前的神经网络模型有:用于分类、预测和模式识别的前馈式神经网络模型,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反馈式神经网络模型,以及用于聚类的自组织映射方法。其中前馈式神经网络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之一。对于将其应用于中医诊断领域,陈氏[7]认为,中医学辨证施治本质上就是对众多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并提取规律的过程,而人工神经网络恰恰具备较好获得数据规律的能力。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势主要体现于其黑箱结构,这赋予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使其能够任意精度逼近非线性函数。

但不足的是,在中医研究中,人工神经网络不能进行变量筛选,对其得到的结果也只是局部最优而非全局最优。如李氏等[8]对142例脾气虚弱及肺脾气虚证HIV/AIDS患者的主要实验指标、四诊信息的主要症状和舌象运用Clementine中的特征选择节点进行筛选,建立脾气虚弱和肺脾气虚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发现该模型能较好地诊断艾滋病患者脾气虚弱和肺脾气虚证型,其样本模型训练集诊断的正确率和测试集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87.25%和80.00%。傅氏等[9]认为,运用数据驱动模式建立中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将为进行繁杂多变的中风证候的动态研究、掌握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在不同时点进行疗效评价提供一个新的探索方向。许氏等[10]通过对心血管疾病中医临床信息数据库中的临床信息和证候类别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人工神经网络尤其是OCON网络对该病常见的中医证型的识别率最高,其中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分别高达92.4%、82.9%。有研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RA、糖尿病肾病(DN),分别建立RA和DN证候的BP网络模型,并采用三倍交叉验证的方法,发现这2种模型平均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72%、92.21%[11-12]。余氏[13]通过文献资料和临床资料收集选用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开展2型糖尿病证候诊断标准模型建立及对比研究,所建模型在临床数据测试样本的正确辨识率为73%。

1.3 粗糙集理论

粗糙集理论主要用于分析研究不完备数据,这是继概率论、模糊集、灰色理论之后又一个刻画不确定、不完备系统的有力数学工具。基于其具有能有效处理各种不确定、不完备信息的强大能力,有研究者认为将其用于分析中医症状-辨证要素间相关性,建立定性定量标准,有很大前景[14]。其最大优点在于不需要问题所需处理数据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能够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求得知识的最小表达式。因此,将粗糙集理论引入中医,运用到中医诊断上,将可能是实现中医诊断智能化的又一个发展方向。

陈氏等[15]以450例老年人细菌性肺炎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285项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粗糙集方法对已经过初始数据处理的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得到7种中老年肺炎的证候诊断标准,为疗效评价指标提供了客观依据。陈氏等[16]从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古今医案中收集237例病案,对其症状和体征进行数据预处理,运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KDD决策分析系统Rosetta软件约简病证属性,获取到了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的专家知识,为进一步研究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奠定基础。刘氏[17]运用粗糙集理论对脾胃系疾病的证候诊断进行相关研究,建立了可进行辨证分型的计算机软件,并通过这一软件量化标准来判断患者所属证候,为治疗脾胃系疾病辨证提供可靠依据。谢氏[18]建立了一个基于粗集理论的中医诊断专家系统模型,以模拟中医专家诊断的过程。秦氏等[19]把粗糙集应用于中医类风湿证候诊断,并在类风湿病的各证候诊断上应用。

1.4 关联分析

在数据挖掘方法中,关联分析常用来挖掘特征之间或者数据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对给定的事务数据库找出满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的关联规则。与其他数据分析方法不同的是,关联规则的引入,可以从大量貌似繁杂症与证的数据中,找到隐形的关联,极大促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并且其所得结果清晰有用,同时支持间接数据挖掘;可处理变长的数据,为寻找诊断数据中的隐性关联带来了方便,其计算的消耗量也可以预见[20]。

肖氏等[21]设计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正相关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发现胃部不适症状与处方、证候重要关联关系。陈氏等[22]通过对400例肝硬变患者进行关联分析,找出符合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并形成规则的中医证候气滞/气郁证和血瘀证,这表明肝硬变和气滞证、血瘀证之间关联度非常高。钟氏等[20]采用关联规则的分析算法,探求胃炎症状与“中虚气滞”辨证之间的关系,得到在中虚气滞证中,口干欲饮这个症状对辨证的影响最大。

1.5 决策树

决策树算法是一种逼近离散值函数的方法,常用来形成分类器和预测模型,是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之上对数据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岳氏[23]通过选取300例确诊为小儿肺炎患者的数据为基础,成功构建了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小儿肺炎指纹辨证分类模型,准确率达84.5%。钟氏等[20]从中医胃炎数据中筛选出“中虚气滞”的病历,通过决策树,以“中虚气滞”为目标属性,根据病历中症状辨证是否与目标属性相同设置“yes”和“no”两值,再通过设置的训练样例运用ID3算法构建决策树,以判断未知中医证型的病例是否归属“中虚气滞”。查氏等[24]将397例已确诊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和西药治疗组,通过对其初诊中西医症状及检查结果采用决策树进行证病信息和疗效的相关关系探索,得出可从证候信息的角度获得药物治疗的最佳适应证,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徐氏等[25]对406例慢性胃炎病例用bootstrap抽样扩增,采用基于信息熵的决策树c4.5算法建立中医辨证模型,测试集模型分类符合率为81.25%。

1.6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实质就是聚集数据成类,使类间的相似性最小,而尽可能增大类内的相似性。其优点是: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在对数据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对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根据数据的内在相似或相关程度,可使得类别内数据“差异”尽可能小,类别间“差异”尽可能大,对中医药领域中的症状组合规律、证候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中医证候复杂程度较大,聚类分析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存在的局限性表现在:①多结果,主观性大。此分析方法无法根据数据内部特点自主确定分为几类,需要研究者依据其学科知识和经验来确定到底聚为几类、聚到哪一类为最佳;此外,选择不同的类间距离和变量间距离的定义方法,结果将大有不同,因此,多次尝试、反复分析对于此类分析方法来说是必须的。②单分配,即变量只能被聚到某一类。在研究症状的聚类问题时,中医的一个症状常需要能被聚到不同的类中,但聚类分析只能将一个症状归入某一个类别里面。

李氏等[26]应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276例乙肝后肝硬化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乙肝后肝硬化基本中医证候有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气(阳)虚证共7类。卢氏等[27]通过制定“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对106例儿童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得出广州地区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这为进一步规范化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依据。何氏等[28]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143例冠心病PIC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冠心病PIC术后患者证候分为气虚痰浊、肾虚血瘀、肝气郁结、脾气亏虚、心气亏虚、气阴亏虚共6类。黄氏等[29]应用变量聚类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并对收集到的237例CFS患者的症状、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进行了变量聚类分析,得出变量聚类分析能帮助CFS在中医证候中合理分为精髓空虚、阴液亏虚、脾肾阳虚和肝火亢盛共4型,解释比例为61.68%。

1.7 判别分析

与其他统计学方法不同的是,判别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线性组合,使其可用最优化的模型来概括分类之间的差异。该方法常用来根据已知数据的分类情况判断未知待分析数据的归属问题等,在证候的研究方面应用最广。

胡氏等[30]根据所收集的413例亚健康失眠患者的中医证型对证候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式,得出亚健康失眠中医证型判别函数与临床诊断吻合良好,逐一回代法判别总一致率达81.1%。夏氏等[31]对7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组,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CAA中医证型判别方程,筛选出了与判别方程最相关的6个免疫学和血常规指标。郦氏等[32]以脑梗死中医证型标准化研究结果为基础,采用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脑梗死各证型与观察指标间的数学判别方程。赵氏等[33]对收集符合RA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辨证对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一个具有较好的判别效果的判别模型。薛氏等[34]选用已进行频数分析的文献207篇进行肝病证候的判别分析,认为肝郁脾虚证辨证标准难以脱离疾病特点。

1.8 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是基于统计学习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的学习机器,可以通过核函数将低维输入空间的数据特征投射到高维数据控件,并求得最优分类的超平面。该算法的关键思想是利用核函数把一个复杂的分类任务映射,使之转化成一个线性可分问题。在许多实际学习问题中,它允许扩大的空间维数非常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穷大,能较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和局部最小等问题。支持向量机方法较适用于中医诊断数据的现状和对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

徐氏等[35]以中医心系503个样本为例,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中医心系证候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证候分类中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王氏等[36]以名医诊治冠心病典型医案115例建立冠心病名医诊疗数据库,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提取到名医诊治冠心病8个主要证候要素并确定其定量诊断,阐释了证候要素应证组合规律。殷氏等[37]对舌诊数据进行主成分提取,分别建立Logistic回归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发现在小样本情况下支持向量机模型更优,敏感度达92.8%,特异度达92.3%。杨氏等[38]精选1个家系虚寒证的相关基因信息,选择间接比较实验方案进行基因芯片实验,对5例虚寒证和5例正常人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值进行建模,使用支持向量机、K近邻分类法等方法,将家系中其他人样本带入,发现其能够正确判别。在舌象诊断鉴别上,谢氏[39]依据支持向量机理论,以径向基函数作为核函数构造多分类分类器,将舌象的特征参数作为输入样本,对病证进行分类,并以肝病病证分类做了仿真。

1.9 多标记学习方法

与其他分类方法不同的是,多标记学习方法的每个研究对象不再对应于单一的概念标记,而是由单个示例(属性向量)表示并对应于多个概念标记,即一个样本和多个类标相关联。鉴于现实社会涉及到的很多真实对象往往都具多语义、多分类目标性,如疾病的证候、证型,待分类的文档、网页,生物信息学中的基因等,因此,多标记学习方法的成熟对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该方法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不能充分利用各训练样本所含概念标记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有效提高学习系统的泛化能力;此外,由于其存在复杂程度较大,运用该方法进行研究尚存在降维方法和特征选择方法较少的不足。

针对中医临床证候兼夹的多标记特点,研究人员首次将多标记学习算法引入到中医问诊的客观化研究。该研究将多标记学习结合频次分析,应用于冠心病的问诊证候模型建立,有效提高了诊断模型的识别率;在此基础上,还结合中医数据特点,提出了多标记学习算法(REAL),并结合信息增益等特征选择方法,挑选出常见证候的20个最优特征,显著提高了慢性胃炎的证候的识别率[40-41]。邵氏等[42]运用多标记学习结合混合优化的特征选择算法(HOML),用于冠心病中医问诊数据分析,建立了中医冠心病数据模型,并获得了冠心病问诊症状的最优特征子集。

1.10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是决策树算法的一种改进,其综合思想是组合多棵bootstrap样本建立的决策树的预测,通过投票给出有效的错判率估计、分类器强度、相关性和变量的重要性等指标。该方法对每个被分析的数据都给出了重要性的评分,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有效的特征变量的挑选,降低数据维度。随机森林作为一种自然的非线性建模工具,具有很高的预测准确率,能很好地容忍异常值和噪声,不易出现过拟合,降低分类错误率;也不会出现在bootstrap样本中的OOB数据,还能为样本提供一个数据内部估计,可用来高效估计组合分类器中的泛化误差,有助于理解分类精度以及如何提高精度。

洪氏等[43]通过引入随机森林方法,对《慢性疲劳(CF)中医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表》中的95个症状进行数据编码,选取CF常见证候要素的主要症状并衡量症状对各证候要素的贡献程度,得到了CF脾虚证、心虚证、肝郁证以及气虚证4个证候要素的症状集,将各症状集作为模型输入,各模型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6.13%、94.75%、95.89%、94.26%。邹氏等[44]借用特定脾虚证临床数据集证明基于特征提取的分类集成模型比其他集成方法具更低的错误率,认为特征提取在降低错误率上作出了明显的贡献,但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小样本数据尚未证实。王氏等[45]通过文献调研,推测使用随机森林提取亚健康关键症状或指标可帮助亚健康状态的判断。

2 讨论

中医临床诊断数据存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证候夹兼、数据多而繁杂、各数据之间的关系藏而不现。因此,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进一步挖掘四诊以及证候之间的隐性关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发展正处于高峰期的信息化时代,如何根据待分析的数据库的特点选择正确恰当的方法是当前数据挖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个样本量较大的数据库,当需要进行一定的数据分类时,可能有必要对上述方法进行探索。聚类分析可满足对数据进行一定的症状的组合、证候规律的挖掘;若是在已知数据的分类情况下需要对待分析数据进行分类,判别分析恰有这方面的优势;决策树则在实现数据分类挖掘过程中的可视化方面凸显其优势;随机森林可在决策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有效特征变量的提取率,同时还能避免数据预处理过程中的过拟合现象。当然,在临床数据分析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数据样本量较小、维度较高等现象,支持向量机方法在中医领域的引进则为这些数据的分析带来新的契机。除了对数据进行分类挖掘外,数据之间的关联讨论也是数据分析必不可少的,尤其在中医诊断中探讨各症、证之间的关联领域的应用;在隐性关联分析的众多分析方法中,多标记学习法有效解决了证候夹兼的现象;粗糙集理论有利于建立定量定向标准;人工神经网络在识别证型上主要体现其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此外,在探究症与证关系上,贝叶斯网络还是诊断领域的常用之法,该方法还可帮助我们进一步探讨症状集中的主次症。

总之,集各种数据挖掘方法之长于一体来对某一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将为中医界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带来不可预料的进展。目前,大部分数据挖掘方法都只是被单一采用,即使有同时运用多种挖掘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也只是对某一数据系统运用多种方法相互比较,所获得的结果效用度较小。多重方法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综合运用于某一数据分析系统中的研究在在中医领域尚不很成熟,或许可以成为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进一步的模式和规则,为数理统计在中医药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中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霆,陈波,马胜林,等.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肺癌证候研究[C]//庆祝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粹.杭州: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50-52.

[2] 曲森,启盛,包祖晓.贝叶斯网络模型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C]//世界中联第三届中医、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世界中医联合会,2010:61-63.

[3] 范建平,李常洪,吴美琴,等.贝叶斯网络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6):143-150.

[4] 龚燕冰,倪青,高思华,等.Ⅱ型糖尿病主要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贝叶斯网络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3l-33.

[5] 王学伟,瞿海斌,王阶.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定量诊断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4-7.

[6] 郭蕾,王学伟,王永炎,等.论高维高阶与证候的复杂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2):76-78.

[7] 陈伟青.浅论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学上的应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19(11):12-13.

[8] 李玉森,施学忠,杨永利,等.人工神经网络在HIV/AIDS患者主要虚证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269-1271.

[9] 傅勤慧,裴建,惠建荣,等.中风证候动态研究现状与展望:数据与模型驱动模式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2):1292-1300.

[10] 许朝霞,王忆勤,颜建军,等.基于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证候分类识别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8):539-543.

[11] 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基于共轭梯度下降算法的类风湿性关节炎BP神经网络症候模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96-97.

[12] 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医证候非线性建模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7):3-4.

[13] 余学庆.基于智能计算的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诊断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14] 晏峻峰,朱文锋.粗糙集理论在中医证素辨证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90-93.

[15] 陈楚湘,沈建京,陈冰,等.运用粗糙集理论建立中老年肺炎中医症候诊断标准[C]//第二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海: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40-42.

[16] 陈素玲,付爽,高云,等.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辨证系统的建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3):201-203.

[17] 刘泉.粗糙集在脾胃系疾病中医辨证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8.

[18] 谢国明.基于粗集理论的中医诊断模型的建立[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5,18(4):302-304.

[19] 秦中广,毛宗源,邓兆智.粗糙集在中医类风湿证候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20(4):357-363.

[20] 钟颖,胡雪蕾,陆建峰.基于关联规则和决策树的中医胃炎诊断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8):97-99.

[21] 肖光磊,陆建峰,李文林,等.正相关关联规则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6):227-233.

[22] 陈明,杨慧芳,余蕾.基于关联规则的肝硬变辨证数据挖掘研究[J].河南中医杂志,2009,29(3):258-260.

[23] 岳路.决策树算法在小儿肺炎中医临床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4] 查青林,何羿婷,喻建平,等.基于决策树分析方法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证病信息与疗效的相关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0):871-986.

[25] 徐蕾,贺佳,孟虹,等.基于信息熵的决策树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6):329-331.

[26] 李毅,刘艳,寇小妮,等.乙肝后肝硬化症状学聚类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2,18(2):14-16.

[27] 卢焯明,钱新华.以聚类分析法研究儿童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3):607-611.

[28] 何庆勇,王阶.基于聚类分析的冠心病介入术后中医证候分类及诊断[J].中医杂志,2008,49(10):918-921.

[29] 黄小波,李宗信,陈文强,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证候聚类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0):592-594.

[30] 胡万华,陈克龙,赵娜,等.亚健康失眠患者中医证型的判别分析[J].中医杂志,2012,53(2):142-144.

[31] 夏乐敏,王运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判别方程的建立与使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2):409-411.

[32] 郦永平,温淑云.脑梗死证型量化分级的判别方程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81-82.

[33] 赵宝利,黄可儿,赵敏.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判别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240-242.

[34] 薛飞飞,汪南.基于判别分析的肝病肝郁脾虚证证候特点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6):1260-1263.

[35] 徐,王亿勤,邓峰.基于SVM的中医心系证候分类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5):713.

[36] 王阶,吴荣,周雪忠.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证候要素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8):540.

[37] 殷彬,方思行.脾虚证诊断的数学模型[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363-367.

[38] 杨丽萍,黄睿,张洛欣,等.用特征功能模块法挖掘一个虚寒证家系的基因表达谱[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683-685.

[39] 谢铮桂.基于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中医舌诊诊断的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8,36(11):60.

[40] Liu GP, Li GZ, Wang YQ. Modelling of inquiry diagnosi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CM by using multi-label learning[J].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0,10:37.

[41] Liu GP, Yan JJ, Wang YQ, et al. Application of multi-label learning using the relevant feature for each label (REAL) algorithm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gastritis[J]. Evidence- 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2,6:3-5.

[42] 邵欢,李国正,刘国萍,等.多标记中医问诊数据的症状选择[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1,41(11):1372-1387.

[43] 洪燕珠,周昌乐,张志枫,等.基于随机森林法的慢性疲劳证候要素特征症状的选择[J].中医杂志,2010,51(7):634-638.

[44] 邹永杰,周继鹏,王桂香,等.基于特征提取的分类集成在脾虚证诊断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3):22-25.

中医常用方法范文2

1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0 2 齐齐哈尔市中心血站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0

【摘 要】当前我国医疗事业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同时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中药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应用的成熟性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循证医学也开始应用在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其体现出了非常大的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中药;心血管疾病;优势;评述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它成为了非传染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所以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1]。中医药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其体现出了更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医疗法当中更加重视的是整体,在治疗方法上更加的简便,所以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了非常显著的优势。

1 中医疗法治未病的特色优势

中医药工作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中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很好的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传统药方当中含有当归、桃仁、红花等,这种药方一般是治疗胸中瘀血和胸痛等症状,它可以起到很好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时对通脉而言也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在当今的发展中,通常会将其应用于类风湿性心脏病或者是心绞痛的治疗当中,很多名老中医在药物当中加入了赤芍和川贝,制成了新的药物,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2 整体观念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一些优势

医学界的大量研究显示,中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非常好的药理作用,它能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相比之下,西药的药理作用就不是很高,所以如果从单一的药理作用而言,中医是比不上西医的,但是中药具有非常强的综合优势,比如丹参,它直接作用于心经和肝经,所以在祛瘀止痛方面能够发挥出非常大的优势,丹参中含有丹参酮和丹酚酸等多种物质,丹参酮是一种脂溶性非常好的药物成分,所以其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可以很好的改善心肌缺血现象,同时对人体内的心肌细胞也能体现出非常好的作用,对脂质代谢有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并且会降低心肌细胞的损坏程度,对血小板的增加和凝聚有着独到的作用,此外它还能改善人体的代谢机能。

在临床当中,使用西医的熏蒸疗法无法对患者预后的一些不适症状予以改善,虽然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出非常大的优势,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患者的生活品质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完善。在使用西药治疗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以达到正常的水平,但是药物在应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患者会出现头晕和心悸等症状,这样就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使用中药就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不适的症状,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体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3 辨证施治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优势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在近代心血管病学的相关学科中经过现代医学的融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充分的体现出了其应有的价值,在长期的临床当中,也有很多医生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以心肌梗死为例,一些医生比较擅长使用补气活血的药丸以养阴。而还有一些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推崇扶阳疗法。无论哪种治疗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其重点都主要集中在了攻瘀,同时还要将通和补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各种症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研究结果和学术理论也为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更多治疗的手段和途径,促进了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4 中医学疗法简便廉价的临床特色优势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中医药疗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在治疗的过程中非常的简单、便捷,价格也不是很高。在很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中医药疗法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防和治疗方式。

5 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重症方面的特色优势

近年来,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等成为治疗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剂。与此同时,医疗专家组还研发出如参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静脉制剂,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领域。据北京地区心肌梗死协作组调查显示,静脉滴注中药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的死亡率贡献突出,进而印证了1988 年在上海的心肌梗死临床的调查结果,中药注射液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近期调查分析显示,中药静脉制剂在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作用,患者医疗费用低于同期同一地区的西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死亡率低于美国达特茅斯医学院统计的18%。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在医疗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客观的成就,但是大多为相同水平,对重点、难点的攻坚无突破性进展,缺乏理论研究。

6 结语

中医是我国在医学方面的一个精髓,在现代医学当中,虽然西医的应用领域更广,但是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而中医疗法刚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所以当前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中,中医药疗法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的医学工作者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推广中医药疗法,将其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中医常用方法范文3

关键词:医保欺诈;SQL查询语句;聚类分析;C5.0决策树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001-04

随着近年来参保覆盖面和基金规模的迅速扩大、定点服务机构的大量增加、社会对医疗保险的认知度增强以及信息管理的薄弱,导致了医疗保险欺诈问题日趋严峻。欺诈手段也开始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这些欺诈行为严重损害着广大参保人员的利益,制约医疗保险公平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膨胀的医保基金数额,以及其广泛的影响力,仅靠人工检测已明显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国内医疗保险信息化日渐完善,在医疗保险信息化过程中操作型数据库记录了大量详细的医保相关的交易信息,为数据挖掘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通过选取医保数据中的相关属性特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欺诈行为的识别和预警,建立合理的医保欺诈预警模型,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能为医保管理决策者提供支持。

1 医保数据的预处理

由于医疗保险数据的来源广泛和涉及内容多,其主要有四大特点:(1)数据类型多、动态性、数据量大;(2)存放数据的表繁多且关系复杂;(3)数据相对完整,空缺值较少;(4)存在大量不一致和没有价值的数据。因此,数据预处理是数据挖掘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能剔除大量“脏数据”,提供更为干净、准确、具有针对性的数据。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是某地区一个月的医保数据,包括病人资料、医疗费用明细、医嘱表等6个Excel表格约30余万条记录,数据量符合数据挖掘的要求。

1.1 医保数据的清洗

基于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向,并结合6个excel表格,进行数据清洗,删除大量对于本次数据挖掘没有意义的数据。从这些表中选取的属性数目如表1所示。

表1 原有数据与所用数据属性数对比表

[表名\&病人资料表\&费用明细表\&医嘱表\&医嘱子类\&核算分类\&患者费别\&原有属性数\&86\&20\&158\&33\&11\&17\&所选属性数\&4\&14\&5\&5\&4\&3\&]

1.2 医保数据的转换

上面清洗得到的数据表中的数据并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转换为需要的形式,首先将日期一律采用“年-月-日”格式;接着通过出生日期和就诊日期得到患者年龄;最后将医嘱ID号精简成数字型。

1.3 医保数据的集成

由于数据分别储存在数据库的几个表中,因此需要将相关的表通过SQL查询语句进行连接,生成一个初步的集成表“医保数据表”。

但是该表格的属性繁多,冗余较大,还需进一步的处理。下面这些情况都有可能是医保欺诈:单张处方药费偏高,就医次数偏多,多人合伙进行欺诈等。因此,可计算病人就诊时的单次账单费用、每一个病人所看病的总消费额和就医次数。生成两个新的表格分别为“账单费用表”和“综合费用表”。

2 医保欺诈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2.1 参保人骗保行为识别

根据相关知识和文献可知,对参保人骗保行为的识别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单次处方费用偏高的识别;二是就医次数偏多的识别。然后结合医保数据的特点,本模型将采用聚类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流程图如图1。

1) 对所有病人聚类――Modeler的异常诊断方法

图1 研究流程图

根据病人的就医特征,从“医保数据表”中选取病人ID号、医保手册号、年龄、性别、就医费用、就医次数6个相关属性,构建异常检测聚类模型,对就医人群进行聚类,判别出各类的异常点,从而找出就医行为存在异常的参保人,即Modeler的异常诊断方法。

① SPSS Modeler的操作过程

先将医保数据表导入到SPSS Modeler中,并将除病人ID号、医保手册号、年龄、性别、就医费用、就医次数外的字段过滤掉;接着从表中的医保手册号这个字段中可看出,有一部分人在医院的记录中使用了医保卡,而一部分人没有使用,具体表现为:未使用医保卡的人医保手册号为1,因此将“医保手册号”属性转换成“是否参保”属性,且将该“医保手册号”属性过滤;然后选择字段类型;最后利用Modeler的异常诊断方法,构建异常检测聚类模型,找出就医行为存在异常值。并设定训练集中异常的记录百分比为5%,SPSS Modeler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图2。

② 运行结果如表2

通过表5可以筛选出就医行为存在异常的病人,并将研究的对象从58010名病人缩小到2047名异常的参保病人。为了方便之后的研究,在医保数据库的综合费用表中新增一列“异常情况”,并导入“异常情况”这一属性,得到“新综合费用表”,通过该表,就可以很容易的查找出就医行为存在异常的参保病人。

2) 对异常参保人聚类――Modeler的K-means聚类

通过步骤一的Modeler异常诊断方法,可以得到异常参保人有829人,但这并不代表就医行为存在异常的参保病人都会进行医保欺诈,因此本文将对这些异常参保病人进行K-means聚类分析,找出不同类群的异常就医行为的病人行为特征,并定义医保欺诈手段,从而识别出存在医疗保险欺诈的类群,再从中找出可能存在医保欺诈的参保人员。

① SPSS Modeler的操作过程

首先由于利用Modeler的K-means聚类方法时,首先需要给出聚类的类数,但是聚类的类数难以确定,因此选择Modeler的自动聚类方法。

Modeler的自动聚类方法主要是Kohonen聚类、两步聚类、K-means聚类,综合本文实际情况、数据的特点以及聚类的质量,对比情况如图4所示。因此最终选择K-means聚类方法,从而找出不同类群的异常就医行为的病人行为特征。

② 运行结果

聚类结果显示:聚类数为5类时最为适合,且聚类质量较好,操作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聚类结果可以初步得知:

对于聚类-1,该类参保异常人平均年龄为5.78,属于少年群体,平均就医次数6次,平均单次就医费用69.5元,此费用较低,属于正常范围,这与少年本身身体素质有关,治疗费用并不需要太高,因此认为这类人群不存在医保欺诈的行为;

对于聚类-2,该类参保异常人的平均年龄为46.06,属于中年群体,平均就医次数5次左右,平均单次就医费用达到788.6元,与正常就医行为特征相差十分大,因此认为该类人群存在医保欺诈的行为;

对于聚类-3,该类参保异常人的平均年龄为35.70,也属于青年群体,虽然平均单次就医费用仅77.34元,但其平均就医次数达到9.52,由于就医频次过高,因此认为该类人群存在医保欺诈的行为;

对于聚类-4,该类参保异常人的平均年龄为68.44,已属于老年群体,该类人群平均就医次数3.42,平均单次就医费用301.03;就医费用较高,这与老年人体弱多病有关,一旦患病则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因此本文认为该类人群不存在医保欺诈的行为;

对于聚类-5,该类参保异常人的平均年龄为37.78,属于青年群体,该类人群平均就医次数3.31,平均单次就医费用256.7元;可认为该类人群不存在医保欺诈的行为。

根据以上的聚类结果和对各类人群的就医行为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可发现,参保人就医行为存在异常的病人中有医保欺诈行为的仅163人,占参保异常人总数的7.96%,符合实际情况。本文将要探讨的医保欺诈行为定义为以下三类:

a.参保人频繁到医院就医,超量购药,导致就医次数偏高和就医费用偏高;

b.若干参保人同一时间到医院频繁刷卡,开取昂贵药,且开取的药物药效相似。

c.参保人购买的药物类型与所属的年龄段不相符;

3) 建立预测决策树模型――Modeler的C5.0决策树

根据步骤一、二,已识别出存在医保欺诈行为的病人。因此,通过结合存在医保欺诈行为病人的就医行为和不存在医保欺诈行为病人的就医行为特征,运用C5.0决策树算法,建立了一个识别某位病人在一段时间内是否存在医保欺诈行为的判别分类模型。

① SPSS Modeler的操作过程

首先通过筛选建立参保病人表,确定决策树的输入变量为就医次数、就医费用以及年龄,输出变量为“是否骗保”,其中将存在医保欺诈的病人变量赋值为1,其余病人赋值为0;然后,将所有的样本随机划分为两个数据集,其中70%的参保病人作为决策树的训练集,用于进行决策树的训练,30%的参保病人作为决策树的测试集,用于检验决策树的正确率。具体的操作步骤如图5。

根据图6所示,可以得到以下几条判断某位参保人在一个月内存在医保欺诈行为的5 条规则:

A. 如果 就医次数>10,则存在医保欺诈行为;

B. 如果 就医次数>8 并且 年龄>55,则存在医保欺诈行为;

C. 如果 就医次数>7 并且 55>=年龄>15,则存在医保欺诈行为;

D. 如果 就医费用>2097.38 并且 57>=年龄>32,则存在医保欺诈行为;

E. 如果 就医费用>3305.02,则存在医保欺诈行为。

为验证建模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模型添加矩阵节点和分析节点,可以得到模型的准确率和损失率。结果见如表3和表4。

通过表4可知:在训练集里该决策树的准确率高达100%,在测试集里准确率也高达99.94%,准确率极高。再通过表8的损失矩阵中可知:本来不存在医保欺诈行为但是被该决策树误判为存在医保欺诈行为的人数仅有1人;本来存在医保欺诈行为但是被该决策树误判为不存在医保欺诈行为的人数也只有5人。因此,该模型的准确率是非常高的,存在医保欺诈行为的人数仅有163人,则该决策树的适用范围还是比较小的,具有可信度。

2.2 数据映射查找相关欺诈信息

通过对参保人骗保行为进行识别,找出了参保病人中可能进行医保欺诈行为的病人。由医保欺诈的欺诈对象来看,欺诈除了参保人还有医生。因此,将继续根据骗保人信息表的数据映射关系来找到与嫌疑人员有关的嫌疑科室、嫌疑医生以及高频医嘱子类、核算分类。从而可以确定协助作案的科室医生以及医保诈骗事故高发的医嘱项、医嘱子类以及核算类,便于以后的重点监督和排查。

1) 查找嫌疑科室

根据医保欺诈的欺诈方式来看,在某些情况下,科室可以通过伪造病历、票据医保等方式欺诈,以骗取医保资金。显然,通过这种操作方式会造成某些患者费用和频率较高。因此,可以通过骗保人信息表筛选出与嫌疑参保人有关的科室,并且统计他们与嫌疑参保人进行操作的次数。本研究将采用医保手册号来统计下医嘱科室与嫌疑参保人进行操作的次数。

最终由条形图可知,前5个科室的交易次数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并且和与其相邻的科室样本突然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将下医嘱科室为173、124、133、203、143的认为是嫌疑科室。

2)查找嫌疑医生

与嫌疑科室同理,嫌疑医生可以通过伪造病历、票据医保等方式通过欺诈,以骗取医保资金。因此根据同样的方法查询出嫌疑医生,条形图显示,前2个医生的交易次数明显高于其他医生,并且和与其相邻的科室样本突然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将开嘱医生ID号为1180、794的认为是嫌疑医生。

3)查找高频医疗作案项目

医保欺诈通常选择效率高、收益高、周期短的医疗项目作为作案目标,因此可以通过查找记录中高频医嘱项、高频医嘱子类、高频核算分类来确认医保欺诈高发的作案项目。为更直观地看到各高频类在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将绘制成饼图来统计。

由饼图结果可以将医嘱项为6886、16428、5462等前十名,医嘱子类ID号为6、1、23,核算分类ID号为1的三个高频项目认为是参保人极易选择的作案项目,其内容具体意义为医嘱项:89SrCL2注射液[4mci]、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5000IU/瓶]、0.9%氯化钠注射液(直软)[100ml]等,医嘱子类:针剂、口服药、成药口服,核算分类:西药费。对于这几种效率高、收益高、周期短的医疗项目要重点监督,防止医保欺诈。

3 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聚类分析和决策树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医保欺诈行为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预警,无论是学习还是最后实践的识别准确率都达到了99%,可信度强。这种预警方法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检测,提高识别效率,为医疗保险机构的决策者和医保基金运营监管人员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提升社会预测力和科学决策力。

但在取得一些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1)本研究所使用的费用相关数据都是只与药物消费有关,因此研究的医保欺诈行为也只局限在与药物方面异常的有关情况,这使医保欺诈主动发现的模型缺乏普遍性;2)在建立决策树模型时,只利用到数据库中的几个相关属性,具有局限性。若再进一步研究,可以将更多的信息用于建立决策树模型,使得模型更具有普遍性;3)由于数据中没有给出病人是否存在医保欺诈的属性指标,因此对模型的检验存在一定的缺陷。

参考文献:

[1] 甘枥元.基于数据挖掘医保系统的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10):67-68.

[2] 陈真,秦伟,徐绪堪,房道伟.大数据环境下医保数据监测和预警模型构建[J].现代商业,2014(20):101-102.

[3] 朱攀.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价模型[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4] 高宇彤.基于离群点检测的新农合医保欺诈识别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

[5] 楼磊磊.医疗保险数据异常行为检测算法和系统[D].浙江大学,2015.

[6] 沈培,张吉凯.聚类分析在医疗费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J].华南预防医学,2012(1).

[7] 冯丽芸.数据挖掘在我国医保方面应用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05):880-881.

[8] 孙晶晶,魏俊丽,万昊,赵冠宏.数据信息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15(12).

中医常用方法范文4

【出处】《科技与法律》2011年第5期

【摘要】诊疗义务是医疗损害过错侵权责任的核心概念。诊疗义务的渊源具有广泛性,包括法定义务和法院在特定情形下发展出来的非法定义务。诊疗义务的判断基准应为当时的医疗水准,该标准应依诊疗时间的紧迫性、地域性和专门性等因素予以修正。医疗法律规范不一定产生诊疗义务,遵守了所有诊疗常规也不一定没有过错,违反诊疗常规推定的过失医方可依据侵权责任法举证推翻。

【关键词】诊疗义务;医疗损害侵权;诊疗过错;过错推定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侵权责任法规定医疗损害侵权以过错为基本归责原则,其中医方故意造成患者损害的少之又少,医疗过失的判断乃重中之重,诊疗过失又是医疗过失的核心内容。诊疗过失,是指“本于一般水平的医师所应具备的医学学识及治疗经验,于诊疗疾病时,当为的注意。亦即于诊疗疾病时,得预见结果的发生(结果预见义务),及为防止结果的发生而采取必要措施(结果回避义务)。”{1}诊疗过失的判断以医方诊疗中的注意义务(下称诊疗义务)为基准的,它是医疗过错侵权责任的起点,也是医疗过错侵权责任构成的难点。我国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如何界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诊疗义务的渊源、内容、判断标准和推定医疗过错,侵权责任法付之阙如或语焉不详。笔者拟以医方诊疗义务为纲,对上述问题予以剖析,以期对医疗损害侵权责任的理解与适用有所裨益。

一、医疗机构诊疗义务的内容和渊源

从侵权法领域来看,医方诊疗义务基础为侵权责任法及其相关法律规范体系,但法定注意义务不过是注意义务森林中的部分群落。在没有上述规范之场合,并不意味着医方就可以免责,法院可依据具体情形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编织注意义务之网。因此,医方的诊疗义务渊源具有广泛性,可分为法定和非法定诊疗义务。

(一)法定的诊疗义务

法定注意义务源于社会行为规范,依据其来源及其规范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法定注意义务以及准法定注意义务。前者为法律规范明文规定之注意义务,后者则是从医疗行业习惯、惯例中产生的注意义务。

1.法律规范体系中的诊疗义务

法定注意义务是指由法律对当事人定型化的或常见的危险作出设定,要求行为人实施各种避免危险结果的义务。法律确定的注意义务一般都具有明确性,容易查明和被人接受。此处的法律规范应从广义上理解,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这些法律可能是私法规范,也可能是公法规范。至于部门规章,只要其所调整的医疗行为规则能成为侵权责任法的价值目标,则可以成为此种意义上的法律规范。行政行为,即官方的具体行政行为,只要具有命令性和禁止性,也可当作此处的法律对待。我国侵权责任法第58条第1款第1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并由此推定医方过错。该条规定的体系功能在于,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的诊疗义务转接到侵权责任法中,大量节减了立法条文,并依此确立了法定诊疗义务的基本准则。

医疗和医用技术指标和安全标准,是否为诊疗义务的渊源?德国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规则、安全标准和诊疗义务是一致的。因为按照经验,技术规则的遵守一般就能控制危险。德国实务上有时也将技术规则作为外部注意义务的具体化和危险控制的措施,即使技术规则的运用还不足以达到外部的注意标准,但实务上也认定其没有违反必要的注意义务(德国民法典第276条第2款)。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规则无论是否具有保护性目的,注意义务都要独立判断。因为一方面技术规则容易老化,滞后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技术规则制定的规范目的是标准化,而不是权益保护和安全保障。从本质上看,技术指标、安全标准与诊疗义务之间尚有差距,医用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虽经常被作为医疗行为规范,但只要法律或者条例尚未宣布这些技术指标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它们就不能视为法定诊疗义务的渊源,仅能通过非法定的注意义务的方式融入侵权法。

2.习惯、常理

习惯常理所要求的注意义务都是根据社会共同生活准则形成的。具体而言,当行为者从事某项职业或处于某种环境时,其身份、能力及生活或工作常识自然会产生某种注意义务。

习惯常理中的诊疗义务应当从两个方面认定:一方面,习惯及常理上所要求的注意义务,是与医方处于同一立场或同一职业的其他医师所具有的思虑及辨别力所要求的注意义务,即是医疗常识性注意义务。另一方面,应特别慎重考虑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超越被允许的危险,因为未超越允许的危险这一范围的行为依习惯或常理可适当减轻诊疗义务程度,否则可能导致诊疗义务的不适当扩张和医疗行为自由度的萎缩。{7}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遵守了医疗行业的专业惯例,但并不能证明其就达到了诊疗标准。因为法官对于该种专业惯例并不是被动接受的。他们会检查该专业惯例本身是否有疏漏或者过失,提供专业鉴定的机构是否负责任,以及专业惯例是否过时等等。只有法院确认专业惯例是合理有效的前提下,遵守专业惯例才是值得赞同的。{8}

(二)非法定的注意义务

从比较法上看,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够通过法律规范和准规范将不当行为一网打尽,因为将“不当行为的认定完全交给立法者并以法不禁止即许可为理念的侵权行为法,无异于以违反人权的方式认可了法律漏洞的存在。”各法域都赋予法官在特定情形下依据社会交易安全的需要设立具体注意义务的自由裁量权。此种注意义务的设定,是为了防止在注意义务根据分类上的疏漏,具有“一般条款”的性质。{9}

二、医方过错的判断基准

侵权责任法赋予了医方全面系统的诊疗义务,医方违反诊疗义务的应推定过失。医方作为医疗专家群体中的一员,要尽到所属群体的合理谨慎的标准。医师应该遵守的是该行业中一般人的注意标准,即此时“注意义务的标准应该是具有该种技能的普通从业人员的标准”。他们不负有侵权责任法意义上的严格结果义务,也无需显示最高超的专业技巧,一个公认的准则就是,拥有从事某个特殊职业胜任之人的通常技巧就足够了。但诊疗行为中合理的注意义务在本质上是一种专家责任,诊疗行为也具有专业性、自由裁量性、危险性和风险性等特点,如何判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尽到了合理的诊疗义务,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基本判断标准

医疗常规说认为,如果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就推定其有过失。由于医师的注意标准通常超越合理人标准,实践上认定比较困难,医师注意标准很大程度上依赖该行业之惯例。法典化的专业技术标准和专家证言可以视为专业惯例的具体形式。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符合医师职业中通常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该行为人就会被认定有过失。该客观的行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这样的观念之上,即作为专业人员的行为人不应该浪费那些轻易就可被避免损害的资源。这一行为标准也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患者对于医师的表现应当有一定程度的预期,而要求公众在寻求专业服务时查明每一专业人士的特定资格是不切实际的。美国法上,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是与医疗常规接近的医生的执业标准(professional standard)。传统的医生的执业标准,是指某一临床专业的常规(customaryor usual practice)。 1970年Blair v.Eblen案,法官将医生的职业标准发展成了“执业群体接受的标准”(acceptablepractice)—同行中合理的、称职的执业者在相同或类似情形下的应具备的医疗技能,履行相同的照护义务。在医疗诉讼中,双方律师一般会利用出版物的职业标准和指南,来证明某一特定临床情形下的“可接受的执业标准”。医疗常规说的优势在于,用一个普通的职业合理人的注意标准要求医方,对于医方而言压力较小;同时,医疗常规标准具体、刚性而容易判断,实操性较强。但学者认为,医疗常规相对于不断发展着的医疗实践有一定的滞后性,采取此标准不但难以认定医方的过错,损害患者利益,同时也使医方墨守成规,采取保守或者防御医疗,影响医学进步。

事实上,医疗常规和医疗水准二者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通常并不是对立的。医疗常规是在一定医疗水准下的产物,一定的医疗水准也必然反映在特定的医疗常规上。但医疗常规强调实践中普遍采取的诊疗方法和手段,它可能落后于当时的医疗发展水平。医疗常规注重医疗方法手段等的规范性,医疗水准更关心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在临床上被认可并已经被接纳为临床实践的目标。{15}二者脱节时,应以医疗水准说为是。首先,医疗水准说较为广泛的适用范围,除了说明诊疗义务和诊疗过失外,还对其他医疗过错(如确定说明告知义务的范围和程度)、因果关系和损害等有适用价值。其次,医疗水准的适用,有助于患者权益保护。医疗行为虽然不能保证特定的治疗结果,但每一个患者无不是抱着最大的希望进入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并期待最好的治疗效果出现。作为该种期待的回报,医疗机构应该善尽所有技术和诊疗方法救治病患。最后,医疗水准说为法院处理医患关系提供了指南,有助于调整诊疗常规和医疗惯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革新医疗惯例和常规,整体上提升医疗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医疗水平。德国实务界认为,“医师及其他医疗工作者,必须通晓进步的医学,熟悉最新治疗方法,若因其存在着安逸,或固执傲慢的心理,致对于新的医学理论闭锁无知时,为法所不许。”{16}我国侵权责任法第60条第1款第3项规定,医方已经穷尽了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责任,业已将当时的医疗水准作为判断的基准。

(二)医疗水准标准的相对化

在侵权责任法三次审议稿中曾规定,在“判断医务人员注意义务时,应当适当考虑地区、医疗机构资质、医务人员资质等因素”,但立法审议时被删除。由此,确定诊疗义务时是否需要考虑上述因素便成为司法实践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否定的观点认为,删除说明我国立法对于医务人员诊疗义务的判断采取的是客观判断的标准,医务人员个人的学识、技术能力、个人的研究水平、从业经验的差异,不能成为减轻其注意义务的理由。{17}肯定的观点认为,侵权责任法考虑到诊疗行为的实际情况很复杂,删除了前述规定。地区、资质等因素能否在适用本条时考虑,应当结合具体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诊疗规范规定了具体要求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诊疗行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一般都应当遵守,不应当因地区、资质的不同而有差别。有的诊疗行为在有的情况下,可理解为包括地区、资质等因素。

医方的诊疗义务要在达到整个社会(国家)基本的医疗水准基础上,体现一定的相对化。一方面,法院通常不会因为行为人具有更丰富的经验而提高注意标准,同样也不会因为行为人是初学者就降低标准。初学者虽需要鼓励,但有证据显示其所造成的事故在事故总数中的比例远远大于他们在职业人群中所占人数比例。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给予受害者损害赔偿,这一考虑超出了其他的竞争因素,因此初学者被要求具备在特定职业或者活动中应具备的合理技术及其熟练程度。如“实习医生”虽不能达到经验丰富的医生的标准,但也要依据后者予以判断。我国实现了统一的医师考试、统一的医院分级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诊疗常规体系,因此应坚持基本的国家标准。另一方面,医方诊疗义务还应该体现一定的差异性。从比较法来看,日本的医疗水准说就经历一个从绝对到相对化的发展过程,而目前“医生或医疗机构的过错或注意义务违反的判断构造,……乃是以关于‘有效性和安全性得以确认’的疗法的知识为第一标准,而以医生或医疗机构的专科性、地域性等诸情况为二次性标准的判断构造。”从立法本意上看,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当时的医疗水准”是指在一定时期的医疗水准,它有相当的客观性和易于识别的特点。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医疗水准发展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医疗行为因时间缓急、医疗机构资质的不同,也具有相当的差异性。我国司法实践中考虑这些因素时,应以时间的紧迫性、地域的差异性和医疗的专门性为限,不宜做扩大化解释,以免影响医疗水准判断的客观性和统一性。

三、推定医方过错中应注意的问题

至于第二个问题,则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德国法上并非所有依法产生的注意义务均为侵权法上的注意义务,即以特定个体或者群体的利益保护为目的之公私法律规范所生之注意义务,才具有侵权法上之意义,专门以保护社会公益或者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规范不是侵权法上注意义务之渊源。在日本法上,管理法规中只有属于保护法规的,才能被用作注意义务规范的。英美法上同样如此。英美法上对法律之违反“能否存在一个私权之诉”(could a privateaction lie?),关键看法律规范保护客体是公共利益还是个人利益,法定注意义务首先要保护的是个人利益,或者保护公众的一般利益并附带保护个人,否则原告即不享有“私权之诉”。与此不同的是,在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立法中,侵权法不仅适用于旨在保护私人利益的行为标准被违反的情形,违反任何一个制定法均可以构成一个诉讼。如在法国,“在受到人身伤害的情况下,个人可将其请求建立在违反行政规定或者侵害公共利益之上。”[1]此种做法的原因在于,该种立法中人们认为制定法不能做出类似的限制(即以个人利益为限,笔者注),且限制会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同时,采取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可能带来的任何不便,均可以通过灵活的因果关系和损害的概念予以消弭。基于以上两点,法国法维持了严格注意义务标准。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有人将过错与法律法规的违反予以等同,但将二者等同会导致注意义务的严格化和普适性,而这一点不符合我国的司法功能认知。通说认为,法律规范和注意义务在立法目的、内容和阶层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宜将二者予以区分,由此,并非所有的法律规范均产生诊疗义务,对法律规范的违反也就不必然存在过错。

综上可知,并不是遵守了所有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医疗机构就一定能免责。法定注意义务为法律或准法律规范所确立,但其不过是医疗水准决定的社会必要注意义务群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现有法律规范体系中,涉及到诊疗行为的,并不一定具备注意义务性质,应甄别诊疗义务和医疗水准的差异,结合具体的法律规范目的予以考察,分析受害人、损害以及侵害方式等,是否落在法律规范体系的保护范围之内。我国侵权责任法第58条第1款第1项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作为推定医疗机构过错的情形之一。事实上,注意义务的违反是过错判断的基准,违反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的诊疗常规推定为过错,肯定了法律规范中一定包含了诊疗义务,这就将诊疗义务与规范性法律文件予以绝对等同。如前所述,法律规范的规范目的可能是出于管理方面的需要,也可能落后于当时的医疗水准,即便医方违反法律规范,也不一定违反诊疗义务,更不一定存在医疗过错。同时,没有违反法律规范规定的诊疗常规,也有可能违反诊疗义务。虽然对后一种情形侵权责任法没有限制,但实践中经常将是否遵守法律规范作为终极判断标准,因此该规定也会带来医疗过错以医疗常规为最终判断依据的问题。由此,第58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应该作如下理解:其一,诊疗义务以医疗水准及相关因素为基准,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并不必然意味着没有过错;其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只有医方在违反诊疗义务的情形下,才推定医方存在过失。此处立法的目的仅在于法律规范中有诊疗义务的情况,不能推而广之,应对该条作限制性解释,填补法条的漏洞。{19}其三,即便医方违反了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诊疗义务,也仅能“推定”医疗机构的过错,而不是“视为”或者直接认定有医方有过错,医疗机构可以侵权责任法第60条规定为由予以抗辩。

【作者简介】

杜东亚,单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注释】

【参考文献】

{1}孙森焱.论医师为诊疗行为时应负之义务[C]//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郑玉波先生七十华诞祝贺论集.初版.台北市:三民书局,1988:169.

{2}郭升选,李菊萍.论医疗注意义务与医疗过失的认定[J].法律科学,2008,(3):124.

{3}韩世远.医疗服务合同的不完全履行及其救济[J].法学研究,2005,(6):100-101.

{4}柳经纬,李茂年.医患关系法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5.

{5}[德]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M].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77.

{6}邱聪智医疗过失与侵权行为[C]//郑玉波.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中).初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601.

{7}赵新河.试论容许的危险理论对判定医疗过失的借鉴价值[J].中州学刊,2006,(6):99.

{9}廖焕国.侵权法上注意义务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92.

中医常用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族医学;民族药学;基础研究;特色;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我国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3个组成部分。民族医药是指少数民族医药,是少数民族医药的简称。我国各少数民族以各自的生活环境、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为根基,创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民族医药的疗效毋庸置疑,但目前民族医药的研究多数仅限于临床疗效观察,而诸如民族医学理论如何发挥作用、基本科学问题如何解释、民族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如何加工炮制、怎样发挥作用等基础性问题尚需深入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自然基金”)设置了民族医学(申请代码H2720)和民族药学(申请代码H2818)2个二级学科,专门资助民族医药学的基础研究。民族医学领域从1990年资助第1个项目至今,共资助各类项目155项、资助总经费5 549万元;民族药学领域从2008年设立“H2818民族药学”申请代码至今,共资助各类项目230项,资助总经费达9 370万元。

自然基金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在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民族医药领域常从哪些方面开展创新的、有特色的研究并获得资助,是该领域科研工作者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对2008年至今自然基金资助的民族医药学项目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出研究的几个着眼点,供项目申请人参考。

1 近几年自然基金民族医药领域资助概况

近几年民族医药的基金申请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1年以后增长速度更加明显(图1)。从2008年至2014年,民族医药学领域受理各类项目申请1 643项(民族医学528项,民族药学1 115项),资助342项(民族医学112项,民族药学230项),资助总经费约1.4亿元(民族医学4 623万元,民族药学9 370万元),占历年自然基金民族医药领域资助总经费的93.8%。除2009年1项民族药学项目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和2014年各有1个项目获得联合基金资助外,其余获资助的研究类项目均集中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年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地区项目”)3个项目类别。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多为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因此超过一半的民族医药学申请项目为地区项目,这是与其他学科明显不同之处。

申请项目的研究对象与民族医药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医药理论系统、临床体系完整的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朝医学、傣医学等申请项目相对较多,其中以应用范围广、教育部已独立设置学科专业的藏医药、维医药、蒙医药的申请项目为最多,三者申请和获资助项目数量可达民族医药项目总数的2/3。对于理论体系尚不完整,但已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壮、回、瑶、苗、彝、侗、土家、畲、黎等少数民族医药的研究近几年也有项目申请,且有部分项目获得资助,尤其是壮医药、回医药、苗医药、土家医药的研究申请近几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药物作用机制、药效物质基础、治则治法、民族药资源4个方面,这些研究内容的申请项目约占全部申请项目的90%左右。获资助的项目中超过50%的项目为考察药物的作用机制、逾20%的项目为研究药效物质基础,而对于民族医学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的项目相对偏少。

2 民族医药领域资助项目的特色与创新

民族医药领域研究项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与其他医药学领域是类似的,而项目的研究思路是否具有特色和新颖性是能否获得评审专家认可的主要方面。新颖的研究思路与项目的着眼点密不可分,纵观近几年民族医药领域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可将项目特色和创新的来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来源于民族医学理论的特色与创新 不同少数民族均具有其独特的医学理论,如藏医的“三因学说”,维医的“四大物质学说”、“气质学说”、“四种体液学说”,蒙医的“三根学说”,傣医的“四塔”、“五蕴”学说,朝医的“四象”理论等,挖掘这些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该民族医学,也是进行基础研究的良好的切入点。

如维医“四种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和黑胆质4种不同的液体构成。异常黑胆质体液因其份量重、质地稠,易在支配器官(脑、心、肝)组织细胞中沉着形成阻塞,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功能受阻,是许多复杂性疾病和衰老的主要原因。有些申请项目围绕异常黑胆质是什么、如何诊断和干预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病证’结合的维医异常黑胆质证动物模型的系统评价与研究”、“异常黑胆质型痴呆病证模型及其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病证模型的建立及分子与细胞病理学研究”等项目通过建立异常黑胆质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维医体液学说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维医异常黑胆质型消化系统肿瘤共性外周血miRNA标志物研究”、“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共性代谢特征的研究”等项目采用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建立异常黑胆质型疾病的临床miRNA诊断指标,探究维医异常黑胆质病证的物质基础。对于异常黑胆质的防治,维医常采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为了探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的作用机制,项目“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延缓衰老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从脑葡萄糖代谢角度探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防治痴呆的效应及机制”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体现了藏医学特色,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sup>[1-4]</sup>。

1894年朝医学创始人李济马所著《东医寿世保元・四端论》提出:“人禀脏理有四不同:肺大肝小者名曰太阳人;肝大肺小者名曰太阴人;脾大肾小者名曰少阳人;肾大脾小者名曰少阴人”。这种特有的“辨象论治”理论是基于人的骨骼、容貌、性情、易感症等因素建立的,后世医家临证时却常因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辨象结果不同而产生疗效不同的现象。项目“朝医四象人的末梢神经活动电位的研究”、“SEP-PNAP在朝医体质辨象中的应用”认为少阳人多热体质,少阴人多寒体质,这种体质特点引起末梢神经生理、病理上的改变,导致末梢神经传导参数相应变化。因此项目通过测定“四象人”末梢神经动作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根据辨象结果,分析电生理学数据,从而掌握四象人的中枢-末梢神经系体质特征。项目将少数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紧密联系起来,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获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其研究成果<sup>[5-6]</sup>还将有助于提高朝医辨象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率。

2.2 来源于民族医学优势病种的特色和创新 现代医学难以治愈或疗效不佳的疾病,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来说却可能是其优势病种,如藏医治疗肝胆、肠胃疾病、心脑血管病、风湿骨病,维医治疗白癜风、银屑病、妇科疾病,蒙医治疗脑血管疾病,壮医治疗风湿病,回医治疗脑中风等,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少数民族对这些优势病种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特色,正是一些申请项目创新的源泉。

肝病在藏医学中属于“赤巴”病的范畴,称为“青乃丹吾”。《四部医典》记载“青乃丹吾患后无觉察,失眠乏力身重无食欲,贫血肌肉日益渐削瘦。”藏医治疗肝病的原则为从整体出发,在调理“隆”与“培根”基础上,治疗“赤巴”,施以利药清热解毒,达到缓解和治疗作用,这是藏医治疗各类肝病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项目“藏药波棱瓜种子脂肪酸保肝活性及机理研究”、“藏药‘甲嘎松汤’调节Nrf2/Bach1-ARE-抗氧化酶通路以抗氧化保肝的研究”等针对藏医药治疗小儿肝炎、肝肿大等开展研究;“藏药‘郎庆阿塔’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则是围绕藏药治疗肝硬化进行探讨,均已取得初步进展<sup>[7-8]</sup>。

维医药学认为白癜风(白热斯)是因体内异常黏液质过盛,支配器官(脑、心、肝等)功能衰竭,机体自然力下降,导致调节异常体液的功能紊乱,影响人体正常血液质的着色能力等所引起。血液中异常黏液质过盛,使表皮基底层、毛囊、真皮层等部位的微循环正常功能受阻,从而使正常黑色素细胞(MC)增殖或酪氨酸酶(TYR)的激活物质不到位,虽然黑色素细胞存在,但功能失活。项目“白热斯油及所含单味药材对MC增殖与TYR体外激活作用研究”以维医治疗白癜风确有疗效的白热斯油搽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黑色素细胞增殖、络氨酸酶激活等的影响,为维医治疗白癜风这一优势病种找到部分科学依据。

再如《回回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国回族医药百科全书,该书仅剩残卷4卷,其中残卷12“众风门”整篇的内容保存完好,记载了回医药对脑系疾病的方药论治体系。正是有该医学典籍的指导,使得脑血管疾病成为回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有些项目即围绕这一优势病种展开研究,如项目“‘失合刺治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PI3-K/AKT通路的影响”探讨回药失和刺治丸治疗脑卒中所致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后遗症的作用机制;项目“缺血性卒中的生物学基础及回药木香油方干预研究”研究回药木香油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项目“扎里奴思方调控血脑屏障开放对脑缺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由血管迁移脑内的影响”从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通透的角度研究《回回药方》中扎里奴思方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制,且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发现扎里奴思方可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促进BMSCs经由血管进入脑内更好地发挥脑保护作用<sup>[9]</sup>,为回医药治疗脑病提供了崭新的证据。

2.3 来源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特殊病种的特色与创新 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在祖国的边远地区,受不良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特有或高发的病症,如、青海的高血压、痛风、白内障、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新疆的民族高发性肿瘤(卡波西肉瘤、宫颈癌)、地方性砷中毒、包虫病,广西、云南的地中海贫血等。如果当地研究人员采用民族医药治疗这些疾病,可以方便地获得大量样本,有利于民族医药理论的诠释和发扬光大。

例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themia, HAPC)又称多血症、高血症,是高海拔地区慢性高原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为慢性缺氧刺激骨髓,进而导致红细胞过度增生。藏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起居环境和饮食不当,“遍行隆”紊乱,体内气血被扰乱而妄行,引起人体内“坏血增多”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尚未取得突破,而藏医总结出治疗该病的方药,取得了一定疗效。如三果汤散来源于公元7世纪成书的藏医经典《月王药诊》,由藏药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组成,是藏医用于多血症放血治疗前的必需的内服药方,该方主要通过调和气血而达到抗缺氧、抗疲劳的功效,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明晰。项目“HAPC 藏医多血症的生物学基础及藏药三果汤散干预研究”采用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藏药三果汤散干预前后体液中代谢物全谱的动态变化,阐释病证结合的HAPC 藏医多血症的生物学基础及科学内涵<sup>[10]</sup>。

2.4 来源于民族医药特色疗法的特色与创新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可能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各民族逐渐发明了独特的治疗方法,以缓解病痛。如维医的埋沙疗法,蒙医的放血疗法、拔罐穿刺疗法、酸马奶疗法、正骨术,壮医的针挑疗法、药线点灸法、角吸疗法,苗医的生姜叭法、滚蛋疗法、爆灯火疗法等,在维护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健康方面功不可没。对于这些特色疗法原理的深入挖掘,可以充分体现民族医药项目的特色和创新。

回医“汤瓶八诊疗法”中非常有特色的理筋手法以“轻、柔、透、巧”为特点,在筋伤治疗时,将筋伤分为3期治疗。早期使用“捋筋、揉筋、擦筋”等手法,中期使用“理筋、顺筋、散筋”手法,后期使用“抓筋、拔筋、捏筋”等手法,这种“筋伤九法”在临床治疗中常获奇效。已结题项目“回医理筋手法对家兔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动态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考察了回医理筋手法对软组织损伤急性期治疗的最佳有效时间点及其作用机制<sup>[11]</sup>。

《回回药方・针灸门》记载:“是凡一体内,多有恶润凝聚以致本体,并其禀性作坏,……必以火灸之,则本体病根尽去”。烙灸疗法是回族医药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是用烙药或铁器烧灼直接烙烫于病痛体表部位,使局部发红发泡,促使机体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烙灸疗法旨在排出异常体液,促进四性、四液平衡,使全身经脉通畅,利于相应器官组织功能的恢复。项目“基于p38MAPK信号通路研究回医烙灸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认为回医采用特色烙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具有补肾通督、强筋健骨的功能,从而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sup>[12]</sup>。

蒙医认为脑震荡属头部内伤范畴,可分为轻、中、重度。头部受到外力后,“脑气”和“脑髓”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失常,“赫依血”循行受阻,出现“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震脑术是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专治脑震荡的奇特疗法,其“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理论和诊治技术,在脑震荡治疗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项目“蒙医震脑术及启震原理研究”围绕这一特色疗法对其作用原理展开研究,因选题新颖,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2.5 来源于民族用药特色的特色与创新 各民族医学不仅有独特的医学理论,在遣方用药上也各有特色,如回医擅用“香药”,苗医擅用“鲜药”、处方“用单不用双”,壮医擅用“毒药”和“解毒药”,傣医擅用“睡药”、“磨药”,藏医、蒙医讲究分时给药等。目前对这些特别的用药理念和方式开展的深入研究尚少,值得科研人员进行探讨,这样的研究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特色。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为昆虫纲有翅亚纲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属昆虫,俗称蟑螂,云南白族人民应用美洲大蠊治疗创伤有悠久的历史。以美洲大蠊为主药,已研制出具有创伤修复作用的“康复新滴剂”、治疗慢性乙肝的“肝龙胶囊”和针对肺心病心衰的“心脉隆注射液”等新药。有项目申请人在民间白族临床用药调查中发现,美洲大蠊干粉对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不明,因此提交了“基于微透析-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项目申请,获得了评审专家的认可,从而获得资助。

传统藏医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白脉病)的治疗多采用早、中、晚分时给药的独特给药方式。3个经方(二十五味珊瑚丸、如意珍宝丸、二十味沉香丸)按早、中、晚组合给药用于治疗脑缺血、脑梗死等缺血性脑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项目“三个藏药经典方早中晚组合给药协同治疗脑缺血机制探讨”针对3个处方分时给药协同治疗脑缺血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sup>[13]</sup>。无独有偶,蒙医也常采用不同处方分时给药,如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疑难病症时,临床上常用3套复方分别按早、中、晚给药。那么分时给予不同处方是否必要、与一日一方比较有何不同、是否可简化为统一的有效方等问题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兴趣,于是申请了“保护肾功能蒙药给药方法比较及有效复方筛选实验研究”项目并获得资助。在取得了一定进展<sup>[14-15]</sup>之后,对优化处方进行作用机制的探究,随后申请的延续性研究项目“三种复方蒙药不同用法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治疗作用机制解析及药物靶点研究”再次获得资助。

蒙医药理论的核心是三根学说,“赫依”、“协日”、“巴达干”是其基本内容。“心赫依”病是“赫依”病影响心脏正常功能所致的病症,属于功能性异常的范畴。蒙医临床治疗“心赫依”的方剂中常有动物心脏入药,是蒙医用药特色之一。但是所用动物心脏缺乏质量控制标准,针对这种情况,有研究人员申请了项目“在蒙药方剂中入药动物心脏的科学依据及质量标准研究”,从质量评价的角度对蒙医特色用药给予技术支撑。

2.6 来源于民族地区特有药材的特色与创新 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有的生态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各地特有的药材,如新疆的伊贝母、雪莲、罗布麻,的藏红花、藏茵陈、红景天、冬虫夏草,内蒙的肉苁蓉、麻黄、防风,云南的三七、天麻、石斛,宁夏的枸杞、银柴胡、苦豆子,广西的罗汉果、鸡血藤、广豆根等,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可以彰显项目的地方特色。

藏药雪灵芝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石竹科蚤缀(Arenaria)属雪灵芝亚属垫状草本植物,分布于海拔4 000 m以上、雪线以下的高山草甸和砾石堆中。雪灵芝的藏药名为“阿仲嘎保”,意为“采天地灵气之人间仙草”。据藏医药古籍《四部医典》和《秘诀遗补》记载,阿仲嘎保可治疗“胃肠之溃疡、膨胀、癌症、瘰疬并能健胃助消”。雪灵芝在低剂量下可表现为免疫抑制,而在高剂量下则显示出增强,展现出免疫的调节效应。针对雪灵芝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人员提出“藏药雪灵芝肿瘤抑制与免疫激活协同效应及机制的体内外研究”、“基于‘谱-效关系’的藏药雪灵芝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等项目申请,并获得资助。

鲁堆多吉,又称藏党参,是桔梗科植物长花党参Codonopsis mollis Chipp.的全草,功能补中益气,健脾生津。藏医学认为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藏医认为人有五气:索金,帮助呼吸的气;近珠,协助说话的气;嘉杰,协助肌肉活动的气;梅年隆,协助消化的气;土色,协助排泄的气。与生殖有关的是土色,主要在臀部,男性生殖器和大腿处,在人体有固摄的作用,固摄血液、尿液等,使人有,调节的分泌。项目“藏药鲁堆多吉对生殖腺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根据藏医药理论,对藏党参调节动物生殖腺的作用进行了机制探讨。

天山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 et Kir.为菊科风毛菊属Saussurea DC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一带,生长在雪线以上。民间以全草入药,性温,味微苦,入肝、脾、肾三经,具有温肾助阳、祛风胜湿、通经活血等功能。在维吾尔医《哈孜巴依药书》、中药典籍《本草纲目拾遗》里记载是对一切寒症有突出疗效的药材,可以外敷等方法治疗风寒湿症。但常规制剂存在使用后皮肤过敏等刺激性问题。项目“维药天山雪莲纳米透皮给药系统及其经皮渗透机理研究”采用现代制剂学手段将天山雪莲药效成分制成新型给药系统,从而改善其透皮吸收、减少其副作用。另外,受全球变暖影响,天山雪莲的生长区域变小,进行人工种植是保证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有效方法,但制约人工种植的瓶颈是该药的热适应性问题。已结题项目“天山雪莲SiHSPs类耐热基因的分离与功能研究”从天山雪莲cDNA文库中克隆天山雪莲的热激蛋白基因,将其在天山雪莲中高效表达,以提高天山雪莲热适应性,从而实现人工栽培<sup>[16-17]</sup>。该项目以现代科学技术解决民族地区特有药材资源难题,具有很强的特色和新颖性。

2.7 来源于各民族药材同物异用的特色与创新 各民族用药普遍存在药物交叉使用的现象。据报道,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余种,蒙汉共用的400余种,共用的150余种。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用马鞭草的有20个民族,用鱼腥草的有23个民族,用车前的则多达29个民族。民族用药的交叉问题比较复杂,有的是药名相同,基原各异;有的则是基原相同,药用部位或功效却不同,如中医用刺猬皮,朝鲜族用刺猬胆;中医用蝙蝠的粪便,傣族则用其血。红花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而维族则用以止咳。白鲜皮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而宁夏回族地区民间则用于治疗刀伤出血,并流传有“家有八股牛(白鲜皮之别名),刀伤不发愁”的说法<sup>[18]</sup>。对于同物异用的现象,非常值得科研人员进行深入探究,不仅可以阐明各自用药机制,还可以扩大药用资源、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在等高海拔地区,藏医将虎耳草属多种药用植物应用于肝胆疾病(赤巴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赤巴肠病),并将其归为“蒂达”类药材的次级分类“松蒂”类项下,其主流品种为篦齿虎耳草Saxifraga umbellulata var petinata;而在低海拔地区,中医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中耳炎、痔疾肿毒等病症,其主流品种为虎耳草S.stolonifera。项目“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的功效、活性成分与分类群组、地理空间分布及生态环境的关联性研究”集成植物分类学、化学分类学、药效学等研究方法,开展虎耳草属不同地域、不同品种药用植物功效、活性成分研究<sup>[19]</sup>,从而揭示汉藏两地药用差异的深层原因。

3 建议

我国的民族医药学因涉及到几十个少数民族,而每个民族又有其各自特点,因此非常博大精深,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的内容还有很多,本文介绍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只要科研人员认真学习和思考,就会发现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如藏医采用尿诊法诊断疾病,有何科学道理;藏药处方中常用重金属含量很高的“佐塔”,为何每每取效而未见毒副作用;蒙医常用诃子炮制药材,对药性有什么影响;中医用熊胆清热解毒、明目、止痉,朝医却用之活血化瘀、发汗祛邪,2种医学的认识有何关联等等诸多科学问题都可以作为基础研究创新性的源泉。

自然基金民族医学和民族药学2个学科支持的项目,均应在民族医学理论指导下开展。虽然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对了解民族医药非常有帮助,但研究也不应局限于此,民族医学研究项目应更关注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等医学基本理论的诠释,民族药学还可开展药材资源与鉴定、质量评价、炮制方法、制剂手段以及毒理学等探讨。因此建议研究人员认真学习民族医学理论,了解民族医学优势病种,熟悉民族医学特色疗法,调查民族地区用药特点,掌握民族用药资源情况,同时还要关注医学最新进展,这样才能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民族医药领域的科学问题,做到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相结合,从而促进民族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Bei Li, Qing-li Luo, Mammat Nurahmat,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comparison of combining disease and syndrome model of asthma with ″kidney yang deficiency″ and ″abnormal savda″[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3, doi: 10.1155/2013/658364.

[2] Wang H, Gao W, Kong M, et al. Effects of abnormal savda munzip on the proliferation activity and migration ability of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hypertrophic scar in vitro[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 doi:10.1155/2015/870514.

[3] 阿布都乃比・麦麦提,艾力艾力・艾比不拉,艾斯卡尔・提,等. 维医异常黑胆质载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心脏超微结构的改变[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5):590.

[4] 吐尔逊阿依・卡米力,哈力旦木・吾加不都,古孜力努尔・依马木,等. 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ERK信号通路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 169(1) :114.

[5] 金春玉,林长青,柳振宇. 朝医四象人运动神经传导机能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2(3): 755.

[6] 金春玉,马场正之. 朝医四象人感觉神经传导机能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257.

[7] 熊天琴,李红侠,陈元元,等. 甲嘎松汤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 29(1):132.

[8] 薛娟,彭蕴茹,丁永芳,等. 藏药郎庆阿塔对肝纤维化大鼠胶原代谢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18(24):260.

[9] 任非非,刘敬霞,俞维,等. 回族药扎里奴思方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血管迁移脑内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 21(2):130.

[10] 邝婷婷,张海伟,陈一龙,等. 藏药三果汤散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模型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 16(1):171.

[11] ,马惠N,穆静,等. 回医理筋手法不同时间干预兔颈肌慢性损伤的组织学研究[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 35(10):1069.

[12] 许建峰,林瑞珠,牛子瞻,等. 回医烙灸法对大鼠实验性腰椎间盘退变MMP-3表达的影响[J]. 福建中医药,2013, 44(2):53.

[13] 谢彬,刘睿颖,和静萍,等. 3种藏药经典方联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 16(8):1846.

[14] 王秀兰,金亮,哈旦宝力高. 9种蒙药3种组合用法对肾损伤动物模型肾功能保护作用比较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276.

[15] 王秀兰,韩斯日古楞,包春霞. 三种蒙药一日多方与一日单方用法肾功能保护作用比较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6):972.

[16] Huixia Ning, Ming Liu, Nurbolat Aidarhan, et a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ve growth of cultivated Saussurea involucrata in a low altitude region[J]. Med Plant,2014, 5(6):1.

[17] 宁慧霞,努尔波拉提,刘敏,等. 低海拔种植天山雪莲一年生植株的生物学特性[J]. 植物学报,2012, 32(5):662.

中医常用方法范文6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562.6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01-02

现代临床研究对医学统计学的依赖正日益加强,从科研设计到统计分析,再到科研论文的撰写,每一步都需要统计学的支撑。同时,新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对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医学论文的撰写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更新统计学知识。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已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他们学习目的明确,不以广泛学习统计理论为主,而是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医生在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寻找循证依据,提高科研和业务素养是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目标。针对此实际情况,我校开办了临床研究中的设计与统计分析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内容覆盖了从临床科研设计到统计分析和统计结果表达各个部分。

为了解临床医务人员对医学统计学知识的需求现状,为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开展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参加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学习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报名参加本次继续教育学习班的115名临床医务人员,以本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为主。

2、调查方法:通过专家咨询法制定调查问卷,课程结束后,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由学员自行填写。共发放调查问卷115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问卷回收率为81.74%。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学习班主要授课内容为:临床研究中的统计学问题、CONSORT简介、统计方法简介与错误辨析、SPSS统计软件简介、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及其软件实现。

1、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学员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学员以年轻的,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初、中级临床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为主。

2、对医学统计学的掌握情况。

绝大部分学员都有医学统计学基础,88人(93.62%)在学历教育阶段都系统地学习了《医学统计学》。学员统计学方法的掌握现状如表2所示。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大部分学员熟悉(19.15%)或者比较熟悉(65.96%),而对于高级统计学方法,一半以上的学员不熟悉(56.38%)。对于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大部分学员比较熟悉(64.89%),而对于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观察性研究不熟悉的学员占45.74%。

3、需求分析。

(1)对本次学习班授课内容的认可和进一步需求。

68名学员(占72.34%)认为本次学习班对其今后发展非常有帮助,对授课内容的认可如表3所示。从表3得出,最受学员认可的课程是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及其软件实现,这和目前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点和研究现状较为符合。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在国内临床医务人员中较受欢迎,同时又缺少meta分析所必需的统计学知识。对CONSORT的认可度较低,认为是可以简单介绍的内容,主要原因是目前临床医生自己撰写RCT研究报告的机会少,因此接触CONSORT的机会也较少。

(2)对医学统计学授课内容的需求。

所有学员都认为非常有必要适时的开展医学统计学的继续教育学习班。70人(占74.47%)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班中讲授常用的实验(试验)设计方法;65人(占69.15%)希望增加常用的观察性研究设计的方法。对于统计分析方法的需求情况详见表4。

表4表明大多数有医学统计学基础的学员对于简单的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内容已经掌握,他们更加注重这些统计分析方法所得到结果的展现,比如如何利用图表进行结果展现(54人,占57.45%)。对于高级统计学方法,学员最想学习的内容分别是多因素试验分析56人 (占59.57%),logistic回归54人(占57.45%)和生存分析59人 (占62.77%)。特别是后两者,在临床医学科研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三、讨论

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学习班为临床医务人员建立统计思维、提高统计素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目前国内院校和医院的考评机制中,临床医生的科研水平也被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临床工作还是科研工作,统计学方法的掌握,统计学思维的建立对于临床医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不断的继续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本研究调查发现,目前临床医务人员在科研设计和统计方法上存在着以下需求。(1)高级统计方法。一半以上的学员表示对高级统计学方法不熟悉,同时,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对高级统计方法的要求在不断增加,特别如多元线性回归、多因素试验设计和分析、logistic回归和生存分析等临床上常用的高级统计学方法,需求比较大。(2)观察性研究设计方法。在平常的临床科研中,RCT研究只是占了少数,大量的研究为观察性研究,如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这类研究设计在临床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部分内容的潜在需求会非常大,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可以考虑增加观察性研究设计和分析的内容。(3)统计结果报告格式。将统计软件产生的结果转换成符合期刊要求的结果表达形式是统计分析的关键一步,如何撰写统计学方法部分,如何制作统计图表等内容看似简单,但是不少临床医务人员经常犯错,比如不报告统计量只报告P值、不报告精确的P值等。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对该部分的需求较大。(4)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统计学过程。系统综述能够通过对多个有争议的或者相互矛盾的小型临床研究采用严格、系统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和合成,解决纷争或提出建议,为临床实践、医疗决策提供循证依据。系统综述中用到的统计学方法、使用条件以及软件实现等都是临床医务人员急需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在职临床医务人员的统计学教学应与学历教育阶段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有明显的区别,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针对性强为原则,注重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软件的使用。结合本次继续教育学习班的经验和调查,笔者认为今后针对临床医生的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应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以下两个方面设置。

1. 授课内容。(1)授课内容模块化。授课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统计学方法、高级统计学方法和若干专题。基本统计学方法授课以结果的报告和论文写作为主;高级统计学方法模块需要适当增加课时,突出多因素试验的分析、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和生存分析等临床常用的统计学方法;专题模块突出当今临床研究热点和难点、新的观点,紧贴临床应用实际,比如可以开设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统计学方法专题培训班、观察性研究设计和分析专题培训班等进行深入讲解。(2)增加软件教学。淡化公式的推导和大量的计算过程,突出软件在授课过程中的重要性,增强临床医务人员利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SPSS软件在学员中应用非常广泛,65.96%的学员使用SPSS作为首选的统计软件,可以针对SPSS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开展学习班。

2. 授课方式。继续教育的授课方式可以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PBL教学模式强调基本概念和统计思维,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淡化公式的推导和计算,以学员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继续教育阶段的医学统计学教学需要特别强调实践性,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将临床实例、软件实现、结果呈现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让学员自己动手,增加实际应用能力。

笔者对于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手段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本次学习班中得到几点启示:(1)医学统计学的继续教育培训是有必要和有需求的;(2)对继续教育内容和培训方式做更多的探索和改革,使临床医务人员更容易接受;(3)医学统计学专业人员应紧跟国际医学科研方法、统计学方法、循证医学方法的最新情况,时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临床医务人员。本次调查的结果为我们今后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供可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娟,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如何突出成人特点[J]. 中国成人教育, 2002, 8:169

2、Jin Z, Yu D, Zhang L, Meng H et al. (2010)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Research 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in Selected Chinese Medical Journals in 1998 and 2008 [J]. PLoS ONE 5(5): e10822. doi:10.1371/journal.pone.0010822

3、王家良,循证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M]. 第二版, 2006. 10

4、方玉桂、吴艳妮、简若姗、陈伶俐、江霞,护理人员医学统计学知识需求调查及继续教育对策[J]. 中国卫生统计, 2011, 28(5): 559-561

中医常用方法范文7

关键词:医疗器械;电子设备;维修技术

医疗器械作为医院主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其中电子设备维修管理,属于保证医疗器械正常使用的重点,同时也是确保相关顺利进行的关键。然而,就当前医院发展现状发现,对于医疗器械中电子设备进行维修时,普遍存在重视力度不足,或者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致使医疗器械使用效率不断下降,最终影响医疗器械各项功能的发挥,需要维修人员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1分析医疗器械中电子设备的维修作用、管理现状

1.1维修作用

由于医疗卫生事业与人们密切相关,并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存在直接联系,因此,人们逐渐加大了医疗器械和设备的重视力度。在医疗基础设施中,医疗器械和设备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关系到医疗整体水平情况,在此基础上,医疗器械中电子设备维修,除了需要满足设备实际需求之外,还应将其作为临床诊断、治疗主要保障,特别是部分大型医疗器械,应由专业维修人员开展定期检测工作,以保证设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由此得出,保证医疗电子设备具有完整性特点,不仅可以确保临床工作正常进行,而且还能减少整体投入,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同时还能提高医院医疗水平,为医院长远和稳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2管理现状

在医疗器械中,电子设备作为重点,若是设备存在问题,除了会造成器械使用率的下降,而且还可能危害医院患者的安全,因此,对医疗器械中电子设备进行维修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加大管理力度等措施的应用,更好对电子设备予以保护。然而,就当前维修管理现状总结发现,其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如电子设备功能的忽视,或者缺少有效维修管理等,最终导致医疗器材长期为超负荷现象。对于医疗器械而言,其使用属于长期过程,若是未对其进行科学维修与管理,往往会造成器械使用寿命缩短的情况。另外,在对其进行维修管理时,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也会相对较高,避免无法满足电子设备维修管理需求,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多数医院没有落实检修制度,且在设备管理方面,主要是以“事后维修”为主,为医疗器械的使用迈向较大安全隐患,从而对医院医疗器械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2医疗器械中电子设备的维修技术

在医疗电子设备不断完善和优化下,使其设计逐渐呈现复杂化特点,使许多计算机技术运用在医疗器械,基于此,在对医疗器械进行维修时,对于相关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能有效实现降低相关费用的目的,针对磨损零部件进行及时更换等,以保证医疗器械中电子设备更好满足使用标准,而通常情况下,医疗器械中电子设备的维修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2.1观察技术

一般情况,小型电子设备能利用直接观察的方式,对故障进行针对性分析,在对其进行观察时,观察范围除了需要设备表面之外,还应对设备内部各部分进行全面分析,特别是在电路板方面的检查。当对此类设备进行故障维修时,可以将其具体分为其他类型进行,比较常见故障为设别错误、磨损,而开关异常、继电器损坏同样较为普遍,需要对其予以高度重视。除此之外,利用直接观察进行设备故障检查时,可以具体对设备电阻与电容等异常情况进行直接联系,此方法比较适合丰富工作经验维修人员。

2.2逆程分析对于逆程分析方法而言,也可以将其称作反向分析方法,在对该项维修技术进行运用时,通常应用于中型、小型设备中,其原因为:此类设备的运行原理比较简单,在电路图方面,更是没有大型设备复杂,所以,在进行此类设备的维修时,可以根据设备运行原理、目的方面进行,在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后,研究设备运行环境条件情况等,通过对故障原因的详细查找,以便于更好发现设备故障部位,然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维修,以全面提升电子设备的维修效果。

2.3电路分析

在进行大型医疗电子设备的维修时,对于精度的要求相对较高,应通过电路分析的方法,对设备给予检测、维修,以保证设备可以正常使用。另外,该方法在维修人员方面的要求也会相对较高,即电路原理方面,维修人员应该按照电路图和工作框进行设备维修,通过设备功能的全面检查,及时对故障予以排查,确保故障产生原因可以得到及时明确。与此同时,针对进口电子设备而言,维修人员应具备专业外语知识,对扳级故障进行维修时,可以通过与厂家的积极沟通,对其给予及时更换,如果元件级零件发生异常情况,则应对原件进行更换,以保证设备能正常使用,使其具有较高安全性。

2.4其他维修技术

在医疗器械中,对于电子设备进行维修时,除了以上几种维修技术之外,还包括排除法和替代法等维修技术,在对此方法进行设备故障维修时,其所占据的作用比较明显。其中排除法主要是指:根据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对其故障原因给予分条列项,并利用逐一排除的方式,对设备故障制因进行明确,通过针对性的维修,以保证设备可以正常使用。替代法是指:现在更多的设备都是模块化,如故障设备维修时,对故障设备的模块予以替换,在对故障设备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后,判断设备故障具体部位,具体模块,找相同的设备的模块进行替代更换,如故障排除就可确定是哪个部位故障。对于该项维修方法而言,其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快速,同时可以达到预期维修效果,当进行正常设备和故障设备相关参数的对比时,发现两者间存在的差异性,以保证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确保医疗电子设备可以正常运行,但这种方法适用于医院有同样的设备多台,或者有备用的模块。

3结束语

总之,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医疗器械作为重要工具,对其进行维修管理属于保证医疗器械高效应用的关键,特别是在电子设备方面,需要对其认真做好维修管理,同时通过相关检查工作的开展,对设备问题进行全面检查,以保证各种故障得到有效解决,使其电子设备使用率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充分发挥医疗器械中电力设备维修技术,有效提高其维修水平。

参考文献:

中医常用方法范文8

【关键词】中医疏肝法;胃炎;临床价值

胃炎,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可以由各种病因导致胃粘膜出现炎症反应。临床上通常将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细菌毒素、应激反应等等因素,均可以引起急性胃炎的发生,从而引起患者出现急性起病,上腹部疼痛不适等相应临床症状。慢性胃炎,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当然,仍存在一些例如吸烟、食用不当食物等其他原因。通常根据病理分型可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型胃炎三种[1]。胃炎在人群中十分常见,临床症状如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反复出血等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甚至生活。为了给予患者更好的治疗,让其尽量少的遭受胃炎的痛苦,我院特选取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胃炎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30人。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案,并观察治疗效果。现将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记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临床中,选择入住消化内科住院的胃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或实验室、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炎。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为(47.6±2.97)岁。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胀、上腹部疼痛等。经全面检查后,均排除严重其他系统合并症。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30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临床症状、疾病进程等一般情况下均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组治疗方法:(1)基础配方:疏肝理气和胃方,具体药物有:苏梗12g,白芍10g,木香10g,八月札10g,蒲公英10g,半夏10g,厚朴10g,川楝子10g,元胡10g,枳壳10g,柴胡10g,香附6g。(2)加减法:临证时,如果患者食欲不振、脘痞纳呆,并且舌淡和苔腻者,则加入适量的苍术与黄连;若患者胃脘灼热,并有口臭、口苦及脉数,则加入适量黄连与淡吴萸;若患者出现口干和大便干结症状,并且舌红少津或是苔少有裂纹,则加入适量沙参与麦冬石斛;若果患者胃脘饱胀且不适、胃纳差,并且大便中常含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则加入适量的炒谷麦芽、砂仁、焦山楂与炒神曲;如果患者胃脘疼痛并有吐清水状况,则加入适量的桂枝与干姜。(3)煎服法:将药物倒入水中煮沸,35min后取汁,每日250ml,分成两次服用,同时注意日常的饮食习惯和心理治疗。西医治疗组方法:患者服用多潘立酮与复方铝酸铋颗粒,用法用量:多潘立酮10mg,3次/日,口服;复方铝酸铋颗粒1.3g,3次/日,注意饮食习惯与心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经治疗一个月后,中医治疗组治愈11人,显效9人,有效7人,无效3人,有效率为90.00%;西医治疗组治愈8人,显效9人,有效6人,无效7人,有效率为76.67%。中医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炎在人群中普遍存在,除外细菌感染等情况,主要原因还包括不规律的生活作息、服用刺激性食物及吸烟等不良习惯。归根究底,是人们普遍缺少预防胃炎发生的观念[3]。无论是否已经患有胃炎,均应该戒烟,控制饮酒量,避免使用过于刺激的食物,尽量避免使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如若必须使用,则应与主治医生制定合理的、对身体影响最小的服用方案。在治疗前或治疗后,无论在何时能保证以上原则,对避免胃炎的发生或治疗胃炎均是十分有用的。

针对胃炎治疗,已经有较为明确的体系。如西医治疗,中医治疗等。传统中医学中,认为胃炎属于胃脘痛的范畴,因此使用中医疏肝法治疗可得到显著效果。为进一步探讨中医疏肝法治疗胃炎临床价值,本次研究分别使用了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分别治疗胃炎患者,结果发现中医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而西医治疗组有效率为76.67%。

综上所述,中医法与西医治疗胃炎均由显著的临床效果,但中医治疗胃炎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在临床上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并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谢晓平.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西医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 2008,6(6):885-886.

中医常用方法范文9

【关键词】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改善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80-02

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尤其是在医药领域。但是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方面仍存在许多漏洞,这对我国中医内科治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医内科治疗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医内科临床现象的研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

1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内涵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就是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和医药学的临床研究。是一个涵盖了许多方法的临床研究。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开始与西医相结合。首先运用基础中医理论的相关知识研究人体疾病。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论证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病理等。而在治疗方法上主要采用中药治疗法的临床学科,同时也使用少量的西医知识,对病人进行辅助的治疗。

2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几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文章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工作方面的结论,从而能够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

第一,在中医内科临床文献方面,大多都是对中医检测相关指标和对专病专方的文章,而针对新病因和常见病临床规律的文章则非常少。

第二,在诊断标准方面,只有少量诊断标准文章采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其中很多书都没有对诊断标准来源做详细记录。我国中医内科临床观察诊断和疗效标准都相对落后,甚至很多临床研究是作者自拟标准,究其原因以及疗效判定标准都难以查找到。

第三,试验方法方面,运用不是很恰当。截至目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法是医学界公认最佳临床试验方法。但在中医内科临床试验中,真正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试验非常少,这使试验结果缺乏说服力。

第四,在创新方面,中医内科临床创新研究相对较少。在对新病因和临床规律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少之又少。

第五,在人员科研水平方面,中医内科临床科研队伍水平不是很高。

3解决对策

中医内科临床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从《内经》《伤寒论》到《诸病源候论》《温病学》,历经千百年历史积淀,历经前辈医学家实践探究,直到近代我国才形成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完整体系。

3.1加强实践教学

一是要学习,中医内科临床研究人员要不断学习,择善从流,让智慧的思维永远常青,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优秀经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二是要经过实践验证。只有经过实践反复验证过的理论才是真理。

3.2虚心学习

在中医内科临床理论研究方面,我们要“取长补短求完善”。我们要依据临床症状,辩证遣药。

3.3与西医相结合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中西医之间的互动会越来越频繁。中医内科临床人员要在坚持继承中医内科理论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有侧重的参照西医的观点,以完善中医,也就是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即取西医的长来补中医的短,以促进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效果的提升。

3.4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自《伤寒论》问世,辨证论治已成为我国中医内科临床的常用方法。西医也采用同样方法,只不过是把“辨别“说成”鉴别“,同样分类、分型、分证。同样是辨病辨证,只不过是表述不同而己,在诊治上是完全可以沟通、融合的,治疗目的方向也是一致的,这是微观领域。宏观领域,中医药学”天人一体“观,具体到人体各个器官和诸多病理知识,就要吸取西医优秀成果,补中医之短。西医药学微观到细胞、分子、基因,在病理学方法上,则要吸取中医的、免疫、扶正、祛邪观点。综合以上,我们要将中医的宏观理论与西医的微观理论进行有机结合。要做到继承中医内科的特色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深人研究;从整体思维出发,潜心做研究,要积极探索新诊疗方法;既要重视传统望闻问切法,同时也要利用现代医疗设备,实现诊疗手段多元化;在判定确定基础上,将微观辨证真正落实到位;掌握大量临床试验,重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将其规范化,并进行归纳总结。

3.5化整为零

在继承中医内科这个大学科的基础上,可以将中医内科转向小学科。将中医内科分化成具体的分支小学科,诸如眼科、耳科、外科、妇科,学科分化可以使分析研究更加有针对性,有助于医疗人员更有效地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进行诊疗。中医内科临床学中如果纳人了多学科的先进成果,那么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范围将大大拓展,中医内科临床学将会成为一个开放的综合的学科。

3.6勇于探索与创新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要想实现创新,就要改革或者另辟蹊径。旧与新是对立的,只有旧,新才有意义。因此,中医内科临床医学创新就是在坚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科学求真的态度和整体辩证的观念,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积极吸取临床的先进经验,放开眼界,启迪研究思路,及时、准确把握医患相得契机,适当借用西医法,重视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和心理的疏导。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创新。但在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以中医内科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但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积极汲取其他学科的优势,并为自己所用,为中医内科研究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努力完善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祁文强,阎艳萍.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0):91-92.

中医常用方法范文10

【关键词】 医疗电器 故障维护 机械类 设备老化 电气电路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高效的医疗电器设备不断的被创造出,这些先进的医疗电器设备可以给医院提供更加有效,更加快捷的诊断,为患者带来有效的帮助。但设备再先进总有出现故障的时候,所以医疗电器设备的故障维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设想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设备突然出现故障,那么患者和医生都会非常着急。为了让设备能够更快更久的使用,介绍了医疗电器设备维护保养的有效办法。通过有效的设备故障维修工作以及维护保养工作,可以保障设备更加高效的使用,避免由于设备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2 医疗设备常见故障及维修办法

医疗电器设备与其它电器设备一样,其故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故障:机械类的故障,电气电路方面的故障,设备老化损坏方面的故障以及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故障。下面就这四个方面的常见故障以及维修方法进行探讨。

2.1 机械类常见故障及维修办法

机械类的故障主要有严重故障及轻微故障之分,严重的故障都是无可挽回的比如机械件的损坏,而轻微故障主要是一些机械部件的松动导致,可以通过维修保养得以改善。

(1)传动部分卡死;机械设备卡死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设备可能出现长时间不用的情况,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受潮导致。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需要有维修经验的师傅打开设备的相关部位,对该部分机械部件加油,除去上面的生锈,消除杂物来解决。(2)机械部件变形、断裂;机械部件变形、断裂现象主要是因为设备没有正常使用,比如设备出现撞击,长时间超负荷运转等造成的。为了解决该类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更换损坏元件,并在更换元件后,进行调试,保障正常运行,并防止再次出现撞击或者超负荷运行的情况。(3)部件松动,脱落现象;医疗电器设备机械部件松动或者脱落现象是较为常见的一个故障,该故障都是因为设备长时间运转没有进行合理的维护保养所致。出现该类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打开机器后观察机器的松动,或者脱落部位,重新固定好各松动部件。并做好日常检查工作。

2.2 电气电路方面常见故障及维修办法

电气电路方面的故障主要是电源异常和电子电路部分出现问题。针对这两类问题提出了详细的故障及维修办法。

(1)电源异常问题;电源异常包括医疗电器设备外部供电异常和设备内部供电异常。外部供电异常主要是设备所使用的外部电源电压不稳或者经常出现断电现象所致。解决该类问题需要将外部供电采用稳定电压,并将由于外部电源异常而引起的烧断的设备保险进行更换。而内部电源异常主要体现在设备电源模块出现老化,散热不正常所致。出现该类问题就要要求设备的供应商及时的更换电源模块或者散热板。(2)电子电路异常;电子电路异常主要包括电路板出现问题,电路短路问题等。针对电路板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电路板过脏或者电路板损坏的情况。针对电路板过脏主要是因为设备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没有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导致电路板上附上较多的灰尘,导致接触不良的现象。有效地的处理电路板的灰尘是有效的解决办法。电路中的电流被切断造成的断路故障,例如电路中的焊点脱落、虚焊,打开机器后仔细观察电路板并对电路板中可疑焊接电子元件轻微摇动,就能找出故障部位。

2.3 设备老化损坏方面常见故障及维修办法

设备的老化损坏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故障。医疗电器设备也是如此。在医疗电器设备使用过程中,里面有些使用件是属于易损件,在长时间的运转过程中,会出现磨损现象,要做好及时的更换。以防止由于部件磨损而导致的整个设备无法运转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对于出现的磨损部件及时做好记录,并记录下来,按时进行更换。

2.4 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常见故障及维修办法

医疗电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应用软件故障、硬盘故障。

(1)存储异常导致的软件问题;设备应用软盘或硬盘存储了大量临时数据文件,未及时清理或异地存储,致使计算机资源冲突或硬盘存储器过载而造成的死机或反应迟钝。多数情况下重新启动机器可以恢复正常。而如果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在运行到某一位置而故障,那就要考虑是操作系统出现问题了,遇到该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重装系统。(2)病毒所致软件问题;有些医疗设备计算机操作者经常私自插上u盘、移动硬盘,进行医疗设备计算机工作以外的活动,可能导致医疗设备计算机中毒使操作系统崩溃或者应用程序文件丢失从而导致医疗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为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日常的维护是事半功倍的,可以通过屏蔽掉不用的USB接口等方法积极防范。

3 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办法

为了保证医疗电器设备正常运行并高效使用,做好哦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做好以下几点的工作:

(1)岗前培训;对于使用设备的人员要做好有效的岗前培训,最好能请供应商的技术人员来进行培训,培训通过后方可进行使用。(2)做好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建立健全的维护保养制度是设备正常使用的有效依据,设备使用中必须严格遵循维护保养制度。(3)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日常的维护工作可以让医疗电器设备更加有效的使用,同时对于出现的故障问题也可以及时得以发现,避免因故障而导致的不必要麻烦。(4)定期保养;定期保养要求由技术人员来进行,这是一项循环进行的维修措施,有利于掌握仪器的运行规律和故障查找。

4 结语

总之,通过有效的设备故障维修工作以及维护保养工作,可以保障设备更加高效的使用,避免由于设备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各种不必要的麻烦。只有医院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在使用设备前做好用前培训工作,指定有效的维护保养制度,使用者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操作,并加强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医疗电器设备才能得以有效的使用,才能为医院创造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中医常用方法范文11

关键词:共用医疗设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对于现在医疗项目的高度发展,对于医院的一些发展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重视。但是,对于医院共用医疗设备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因此要对依云共用医疗设备的管理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项目。本文制药针对于医院共用医疗设备的管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了能够有效提高医院共用医疗设备管理的一些方法。

1 建立健全共用医疗设备管理机制

由于资产有限,很多医院所使用的较大型医疗器具大多数是属于共用医疗设备。比如经常使用的B超检测仪,胃镜等都属于医院共用医疗设备。但是这些医疗设备由于是共用的,因此在安全性上还缺乏一定的保障。因此,在这里就要对医院共用医疗设备建立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这种合理的管理机制通常要求相关医院对医院共用医疗设备组成一个对这些共用医疗设备进行管理的小组,并且要求这个小组的各个人员做到相对的分工明细。而且对于一些大型的医院还要实行24小时轮回值班的制度。对于医院共用医疗设备的收送巡查及维修都能很好地执行。而且对于进行医院共用医疗设备管理的人员还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由于是共有的医疗设备,为了病人的身体健康考虑还要进行相应的消毒措施,借以防治患者在接受共用医疗设备后又出现了新的疾病。另外,对于手术是来说也属于共用的医疗设备,因此对于手术器材的管理也要有专人负责。只有对这些共用医疗设备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更好的保障患者的使用能够把对身体的损害降到最低。

2 共用医疗设备管理模式

尽管多人共用的医疗设备都可以称为公用医疗设备,但是不同的医疗设备的管理方法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而且除了对不同医疗设备进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同样还需要结合相关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对不同的医疗设备的管理方法进行相应的划分。总的来说,对于公用医疗设备的管理方法通常有四种方法,这四种方法包括专管共用、固定基数、周转补借、互补协调这四种管理方法。对于这四种方法一下做出了详细的研究。

2.1 手术共用医疗设备管理模式

2个及以上科室手术过程中均使用的贵重设备。手术共用医疗设备依托手术室进行保管、消毒、维护保养,手术室依据手术预约管理系统中患者的病情,科学合理地安排手术,充分发挥设备的经济效益。

2.2 全员通用类共用医疗设备管理模式

2.2.1 固定基数管理模式

很多共用设备的损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移动的次数太多而导致的。因此对于这些共用医疗设备的管理就要使得这些医疗设备尽可能的少移动。而对于减少移动次数的根本方法在于对于专门的可是使用与之向匹配的共用医疗设备。比如重症监护室匹配监护仪;呼吸内科匹配呼吸机。这样专门法的科室在科室内部匹配相关的共用医疗设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共用医疗设备由于经常移动而造成的损坏。

2.2.2 周转租借管理模式

除了设备使用率高的科室配备一定基数的共用医疗设备外,为了解决设备使用率不高,但抢救时又必须使用的问题,在设备管理中心配备适合于不同病种抢救需要的高中档呼吸机、监护仪、微量泵以及注射泵等设备,为临床医师提供多种选择,确保临床医疗与科研的需要,并逐渐做到合理配置。医学工程科人员定期检查设备的完好性和配件的完整性,使设备处于“随时待命”状态。设备脱机后,使用科室应尽快对设备进行表面消毒,对于需要回收消毒的设备附件及时通知消毒供应室回收。租借科室依据共用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及时通知设备管理中心收回设备,以便准备下一个患者使用。若出现患者病情不稳,随时可能上机,设备需在科室待命的情况,租借科室需将情况反馈给设备管理中心,但科室若出现设备不用而又不还的现象时,应根据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2.2.3 互补协调管理模式

尽管不同科室使用的各种共用医疗设备并不一样,但是还会有全院都通用的共用医疗设备。在全院都通用的公用医疗设备最常见的包括呼吸机和监护仪。这两种共用医疗设备可以说在各个科室都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这种通用的共用医疗设备就需要采用另一种管理方法--互补协调的管理模式。这种互补协调的管理模式的根本要求在于设备管理中心对于全部投放使用的共用医疗设备有权利查阅其使用的档案,并且按照需求可以做到相应的就近原则进行相应的调配。

3 设备成本分摊及效益分成

3.1 手术共用医疗设备成本分摊及效益分成

手术共用医疗设备专门设立核算单元,设备成本由医院承担。设备的预测维修费参照设备购买保修费来计算。若不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人为造成设备故障,所产生的维修费用全额由责任科室承担。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到位,使用中爱护设备。未产生维修费用或产生的维修费少于年度所预测的金额,结余金额一部分预留作为下一年度的设备维修费,另一部分按照一定比例奖励给手术室和使用科室。

3.2 全院通用类共用医疗设备成本分摊及效益分成

呼吸机、监护仪、注射泵等全院通用类共用医疗设备成本分摊及效益分成按照管理模式分为两种:第一,固定基数管理模式的医疗设备成本由设备所在科室承担,设备产生的效益全部归该科室。第二、周转租借和互补协调管理模式的医疗设备,设备折旧成本和维修成本由设备管理中心或设备固定科室承担,租借科室不承担设备折旧及易耗品的更换成本。人为损坏设备及设备附件所产生的费用全额由租借科室承担。手术室和设备管理中心每月底统计本月设备的租借情况并上交到经济核算办,经济核算办将共用医疗设备相关费用在月度科级核算时进行核算。

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对于医院的相关管理过程中,对于医院共用医疗设备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对于大型医院来说,对于医院共用医疗设备的管理是针对不同的医院共用医疗设备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管理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包括专管共用、固定基数、周转租借和互补协调这四类管理方法。除此之外,还提及了设备成本分摊及效益分成。只有针对于不同的医院共用医疗设备,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才能使得医院共用医疗设备的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霞,徐传清,邓兰云,董秀梅.基层医院手术室设备管理的做法[J].实用医药杂志,2011(8).

中医常用方法范文12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6.052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6-0109-04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有效、新颖、有潜在应用价值和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知识,其涉及多学科技术集成,包括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数据可视化、信息检索、图像处理以及空间或时间数据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兹将近年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中医药文献数据挖掘

中医药文献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中医药古典、名家医案、验方验案、书刊述评、期刊文献、中药词典等。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数据整理挖掘,重新展现及总结名家学术思想、辨证论治、中药选材、中药炮制、中药制剂、用药规律等成果,对传承、借鉴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医药数据具有非线性、模糊性、复杂性、非定量等特征,针对具体的中医药数据和不同的挖掘目标,往往要将几种方法融合起来应用,以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或引进其他学科方法共同解决一些问题,其中关联规则、频数分析、聚类、文本挖掘等为常用方法。中医药文献数据研究,要求数据来源、文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文献规范原则、证候名称规范、症状名称规范、中药名称规范、计量标准规范等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数据获取、保存、抽取等预处理及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也有待更科学深入。

1.1 关联规则

郭氏等[1]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分析了古医籍中治疗带下病的用药规律,发现明清时期治疗带下病的方药以健脾祛湿药物为最常用结构,其中又配伍一些专属度比较高的特色药物,如收涩止带药、补肾药、清热燥湿药等。

1.2 频数分析

吴氏等[2]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1991-2011年发表的有关围绝经期综合征文献,进行整理及频数分析。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常见中医证候有49个,其中肝肾阴虚、肾阳虚、肾阴虚、肾阴阳两虚、心肾不交、肝郁气滞、脾肾阳虚最多见;提取常见症状共65个,包括月经紊乱、头晕耳鸣、失眠、烘热汗出、腰膝酸软、心悸、易怒、纳呆等;病位以肾、心、肝、脾为主;病性以虚为主;脉象以细数、沉细、弦细为主,舌象以舌淡或舌红、苔薄或少苔为主,说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比较集中。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53060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02A609);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2BAB205083)

1.3 聚类分析

姜氏等[3]对文献中代谢综合征(MS)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聚类分析和频数统计,表明脾虚痰湿、阴虚热盛、气阴两虚、血瘀脉络、痰淤互结、肝胃郁热、肾阳亏虚是MS的常见证型。

1.4 文本挖掘

黄氏等[4]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集中医药治疗“肥胖”和“高脂血症”的文献,用文本挖掘研究中医临床用药规律。结果治疗肥胖的常用药物为丹参、山楂、泽泻、黄芪、大黄、茯苓、白术、半夏,其治疗核心药物是黄芪、白术、大黄。治疗高脂血症的最常用药物为丹参、山楂、泽泻、黄芪、大黄、何首乌,其治疗核心药物是丹参和山楂。表明中医治疗肥胖和高脂血症的处方虽有相同之处,但其治疗的核心却大不相同。

1.5 其他方法

周氏等[5]采用频数与关联规则对214例古代郁证医案进行分析,结果涉及药物313种,使用频数最高的药物依次是茯苓、甘草、当归、香附,关联密切的药物组合方为茯苓、当归、白芍、甘草、人参、生姜、柴胡、大枣、白术、郁金、香附、陈皮。郁证医案的用药特点为疏肝健脾、理气活血,符合现行的中医学理论,能为临床提供参考。新方法的引用和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已相当常见,其他还有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联机分析、关联规则、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神经网络、信息熵、比值法、积分法、Fisher判别分析、Bayes判别分析等。

2 中医诊断学数据挖掘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中医证候及中医四诊。中医证候系统庞大复杂,研究重点在中医证候分型、中医证候诊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等,中医四诊研究重点在舌诊、脉诊、肤诊、面诊等。研究涉及以上方面的规范化、量化、病-证关系、图像信号处理等,中医诊断正确与否关系到治则用药。数据挖掘技术用于中医诊断学,归纳出中医专家的辨证规律及推理过程,挖掘隐含在其中的知识与规律,丰富专家知识与中医理论,也是中医标准化和客观化的重要手段。

2.1 中医证候

2.1.1 关联规则 刘氏等[6]根据冠心病中医数据的特点,用一种改进的基于向量法的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算法,从脉象、舌质、发病诱因等18个方面与8种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挖掘出中医辨证规律。

2.1.2 粗糙集方法 陈氏等[7]基于粗糙集约简模型,在保持较高质量分类能力的基础上,能较有效地提取核心证候要素,由此所构建的模型也较简练,可以得到对证型有较好的分类能力的较小属性集合。

2.1.3 因子分析 王氏等[8]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冠心病心绞痛69个症状进行分类研究,共提取出6个公因子,经中医辨证后分别是气滞血瘀、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虚痰浊、心肾阳虚、心脾两虚。气虚、血瘀和痰浊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

2.1.4 主成分分析法 吴氏等[9]通过文献出现的频率确定研究指标,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火热证6个主要成分,将其分为4个类型,即心火上炎、肺胃实火、肝肾阴虚、肺阴虚,与临床医生的判断基本一致。

2.1.5 其他方法 陈氏[10]运用聚类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效果等分析方法分析慢性肾炎症状特点及其与证型的关系,确立证型的诊断参考指标。还有其他方法及常用来联合使用的方法,如信息熵、集对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与隐结构法、频数、关联规则、因子分析、聚类、粗糙集、模糊数学、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

2.2 中医诊法

2.2.1 支持向量机 Liu等[11]利用支持向量机对胆囊炎患者舌诊进行研究,结果支持向量机对舌面图像有较好的分类能力,更接近专家的诊断结果。

2.2.2 神经网络 郭氏等[12]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中医脉象识别方法对中医常见的12种脉象进行了识别和检验,识别正确率平均达93%。

2.2.3 模糊聚类 杜氏等[13]在改进模糊聚类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彩色舌图像舌质舌苔分离方法,极大地加快了聚类迭代速度,减少了系统运算时间;相对于阈值分割法,能够获得更加符合中医要求的苔质分离效果。

2.2.4 其他方法 赵氏[14]采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2个光谱仪进行同一舌体数据采集,通过对采集的临床上千例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偏最小二乘法、间隔偏最小二乘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建模和分析,显示脂肪肝、冠心病、高黏血症等疾病和舌体反射光谱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其他方法的引入及常用于联合使用的方法有判别分析、加权支持向量机、对应分析技术、PCA-AdaBoost方法、分类器融合技术、最优尺度分析、复杂网络法、关联规则等。

3 中医临床数据挖掘

临床中医学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推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气功科、中医护理等。中医临床数据与中医诊断数据常相伴而生。主要挖掘临床诊疗规律及用药规律。

3.1 频数分析

付氏等[15]对所选文献的中医证型、方剂和药物出现的频次及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癌痛的常见证型、治疗方剂及药物。结果表明,瘀血阻络、热毒内蕴、痰湿凝聚、气血亏虚、阳虚寒凝和肝郁气滞为癌痛的主要证型,血府逐瘀汤、八珍汤、失笑散、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为常用方剂,延胡索、甘草、当归、桃仁为常用药物。

3.2 聚类分析

唐氏等[16]对200例白癜风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因素进行聚类及频数分析。结果证候聚类聚为5类,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白癜风聚类证型以气血不和型(24.5%)及肝肾不足型(22.0%)多见,其次为气滞血瘀型(19.0%)、脾胃虚弱型(19.0%)和湿热内蕴型(15.5%),显示皮损辨证在白癜风辨证分型中的重要性。

3.3 关联规则

黄氏等[17]采用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选择名老中医柴松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126例、共计648诊次的处方资料,总结出核心药物10味,新药对7对,与柴老认为PCOS病机以脾肾不足、痰湿阻滞为主,临床治疗以益肾健脾、养血通利为主要法则的学术观点一致。

3.4 其他方法

马氏等[18]以小儿肺炎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中医小儿肺炎辨证规范,聚类的结果包括证的分布和证的构成、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症状间的关联关系、粗糙集属性重要度计算症状对证的贡献率、时间序列分析挖掘出证的变化规律。其他还有神经网络、文本挖掘、因子分析、对应分析、无尺度网络模型、复杂网络分析技术等。

4 中药与方剂数据挖掘

中药与方剂数据主要来源于中药指纹图谱、组分与效应关系、剂量与效应关系、中药药性理论、中药方剂及配伍规律、中药现代化、中药临床应用、新药开发等研究。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主要包括指纹图谱获取方法学、指纹图谱鉴定方法学、中药药效组分筛选及检测方法学和中药指纹图谱组效学研究,中药物质组分与效应关系研究主要将中药药效物质群与中药药效结果对应起来,找寻其中的关系。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中药药性与毒性、中药的归经与四气五味、物质基础、中药配伍及应用、中药方剂的“方-药-证”等。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为其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减少了盲目性,在简化研究过程、挖掘与发现隐含知识与规律、提供新的评价方式、缩短研究周期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4.1 中药指纹图谱与图像处理

4.1.1 主成分分析法 严氏[19]基于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二维指纹图谱构建方法,融合了色谱和光谱的二维信息,避免了常规单一波长下UV指纹图谱的片面性,可以更全面地表征中药产品的质量情况。

4.1.2 K-均值聚类 张氏等[20]基于K-均值聚类算法对中药叶片显微图像进行分割研究。运用一种特殊的存储结构存储颜色空间数据,按颜色的密度特征对图像中的颜色进行排序和聚类,并根据待聚类色彩与已有聚类中心距离是否小于类内最大距离来决定归入已有的类或形成一个新的类。表明算法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经过去除小区域后,完全可以较为准确地统计出气孔数和空心数。

4.2 组分与效应关系

王氏等[21]在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补肾、活血等功效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中药组分进行了功效预测。结果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合理地表达了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并且,中药组分的预测结果与原饮片功效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利用贝叶斯网络建立的功效与药理作用关系模型可用于中药组分功效的预测,对中药及中药组分功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3 中药药性理论

4.3.1 关联规则 杨氏等[22]使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有毒与热性有较大的关联,占热性药的63%。其中,热性而辛味的有毒中药占67%,辛味、归肾经的有毒中药占33%,温性而有毒的中药占温性中药的15.8%。

4.3.2 网络分析法 Gao等[23]研究表明,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冷处理有4个基因表达水平较高,21个基因较低,在蛋白质关系网络中显示有4个高相关区域。

4.4 中药方剂及配伍规律

胡氏等[24]从历代典籍中收集有关小柴胡汤类方的方剂,利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得到与小柴胡汤类方配伍相关的频繁项集,并对主要药物、药对、药组规律进行探讨。结果在收集到的509首方剂中,涉及188种药物,支持度大于15%的药对、药组共29组。结果显示,10余个常用药对、药组使用频率较高,具有明显的核心化倾向。小柴胡汤类方的基本药物为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且常与补血药、理气药、健脾药和清热药伍用。

4.5 中药质量控制及现代化

4.5.1 支持向量机 朱氏等[25]选取药的功效、性味、药用部位、正交试验考核指标和溶媒类型作为预测属性,分别以提取时间和溶媒量作为目标属性,采用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分别为提取时间和溶媒量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可以帮助工艺人员科学地选取影响指标的主要因素和各因素的主要水平,在正交表复杂度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更为优化的提取参数。

4.5.2 光谱成像中药检测 张氏等[26]根据中药材光谱图像的特点,设计一种能够自适应对中药材光谱图像进行有效区域分割的区域增长算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建立中药材光谱数据库,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光谱检索系统的建立,将有利于药材品种鉴定,药材真伪的识别。

4.6 新药开发

王氏等[27]提出中药功效网络的中药功效的分子网络、模块网络和概念网络3个层次和基于中药作用靶点辨识、基于药理指标相关作用环节和基于中医理论与中药基本信息的网络构建的3种基本途径。并以活血化瘀功效网络为例探讨了中药功效网络可能的应用途径,为复杂疾病的治疗和新药的研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4.7 量效关系

Nie等[28]采用均匀设计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葛根等4味中药量效之间的关系,并得出药物重要性排序为葛根、黄连、甘草、黄芩。

在中药与方剂研究中,还有许多数据挖掘方法或相融合成功应用,如主成分分析法、支持向量机、偏最小二乘法、因子分析、粗糙集、神经网络、聚类分析、多维数据分析、小波变换、模糊神经网络、多元曲线分辨方法、共引分析技术、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和遗传算法、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

5 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医药数据的特殊性,数据挖掘技术在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①数据多样性:中医药领域数据从媒介形式来分有文字、图像等,如检测和诊断结果的描述、舌诊图像、CT影像、指纹图谱等;从数据来源来分有文献数据、临床数据和实验数据等;从数据维数来分有单维、二维、高维等;从结果表达来分有文字、图表等。②数据隐私性:中医药数据有可能涉及患者隐私及伦理道德,如处理不慎,可能带来安全和法律问题。③数据不完整性:中医药数据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常因数据来源的缺损、失真、目的单一、人为因素等致使数据不全,表达不确定及模糊。④数据冗余性:中医药数据在记录过程中,可能包含大量的重复、无关的数据,如临床病例数据,可能某患者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基本一致,而分析过程中不需要这些重复数据。⑤数据不规范性:中医药数据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导致规范性不足,如同一病存在不同命名或称谓。⑥数据专业性:单纯的数据挖掘不足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必须结合专业领域人才和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团队或复合性人才的参与。⑦数据的时效性:中医药数据在不同时期采集得到的结果不一致,如患者各种波形图数据、实验动物不同时期的证候及药理药代数据结果不同。⑧数据挖掘方法的局限性:每一种数据挖掘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对于同一数据应通过不同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处理,力求得到相似的结果,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论证强度。

6 结语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诸多成果。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常用的方法有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神经网络、统计分析等,但多种方法融合使用已相当常见,一些新的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与隐结构法逐渐引入;数据挖掘还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预处理、数学、模式识别等技术和方法综合使用是其一大特点。

参考文献:

[1] 郭超峰,施学丽.古代主要妇科医籍中带下病相关方药的数据挖掘分析[J].江苏中医药,2012,44(1):64-65.

[2] 吴宏进,周昌乐,许家佗,等.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文献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3):22-25.

[3] 姜楠,石岩.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的聚类研究[J].光明中医,2009, 24(1):1-2.

[4] 黄允瑜,陈慕芝,郑光,等.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肥胖和高脂血症处方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236-238.

[5] 周莺,刘晓虹,温惠贤,等.214例郁证医案用药规律数理分析[J].新中医,2011,43(10):121-123.

[6] 刘智,伊卫国,鲁明羽,等.向量法关联规则挖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10,36(6):42-44.

[7] 陈淑慧,梁伟雄.属性约简方法在中医证候数据挖掘中的比较应用[J].中医杂志,2012,53(4):321-323,330.

[8] 王阶,邢雁伟,陈建新,等.1069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因子分析方法的分类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5):344-346.

[9] 吴庆光,刘四军,黄兆胜,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火热证辨证分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2):114-115.

[10] 陈为.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肾炎肾阳虚证候诊断标准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