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

时间:2023-06-27 17:58:30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音乐教学;困境;优化策略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初中音乐课教学和以往相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要进一步提升初中音乐课教学的实效、发挥音乐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必须对当前初中音乐课中存在的困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优化策略,以此推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一、新课改后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

1.基本音乐技能教学的缺失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初中音乐课往往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音乐教学才被逐渐重视起来,因此,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加入了大量的音乐背景文化、音乐历史的教学,这部分教学比例的加大,造成了基本音乐技能教学内容的减少,导致学生基本音乐能力的缺失。如,新课改后学生的简谱应用能力普遍较差,音乐基础薄弱。音乐教材准备了大量的内容,设计者的初衷是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但由于音乐课课时少,学生的基础差,教师都在匆忙赶课,没有给学生留有消化吸收的

时间。

2.教师音乐素质普遍较低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音乐教学对于教师的音乐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大批的优秀音乐教师进入教学岗位。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初中音乐教师综合音乐素质难以真正满足教学要求,这同样是摆在音乐教学面前的困境。教师音乐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对于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是不利的,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学生音乐能力考核无序

初中音乐课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欣赏,但是对学生音乐能力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但是,当前我国初中音乐课堂对于学生音乐学习效果的考核往往没有明确的方法和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性。学生音乐能力考核的无序,不利于对学生实际音乐能力的正确考核,也不利于对教师的教学实效进行正确的考核。

4.音乐课时数量较为不足

音乐课教学如果要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足够的课时数作为支撑,但是当前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初中音乐教学课时数量较为不足,难以满足音乐课教学的实际需求,也不利于音乐教师教学计划的完善和实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音乐课时数量不足的情况当前比较难以改善,相关音乐教学工作者只能寻求其他出路作为弥补。

二、新课改后初中音乐教学的优化策略

1.重视基本音乐技能的教学

基本音乐技能,是学生进行音乐审美和提升音乐能力的根本。

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点对待,制订完善的基本音乐技能教学计划,重点实施。对学生基本音乐技能如简谱的教学,应当重视教学的连续性,最好的做法是每节音乐课上都引导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让基本音乐技能的学习形成体系,体现出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在音乐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行复习,之后再对新的知识进行学习,并配合相应的音乐作品欣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2.增加初中音乐教师的准入标准和培训力度

在初中音乐教师自身音乐能力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改进,一方面,要增加初中音乐教师在招聘时的专业技能考核力度,确保进入初中音乐教师岗位中的教师都是具备足够音乐能力的;另一方面,要增加初中现有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通过系统的培训工作提升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和教学能力。此外,对于教学能力较差而且不重视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形成了不良影响的教师,学校应当对其重点培训,力求通过培训提升其教学能力。如果通过培训其教学能力和基本音乐素养仍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或者态度恶劣的,学校应当及时进行淘汰。

3.完善学生音乐能力考核机制

对学生音乐能力的考核,一方面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实效。但目前我国初中对学生音乐基本能力的考核往往存在轻视、走过场、形式化的情况,因此,必须制订一套完善的音乐能力考核机制,真正达到考核成绩的真实化、有效化,发挥考核的作用。在学生音乐能力考核机制的完善过程中,学校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提供可行的意见和考核标准,学校管理层也应当积极和其他学校进行经验交流,力求使考核机制的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当然,对于学生反馈的意见也应当认真对待,选择性采纳。

4.提升音乐课教学质量

相比于其他的初中课程,音乐课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因此不利于大量的教学内容的展开。所以,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剔除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只对基础性的、经典的、必需的内容进行教学,并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才能真正提升初中音乐课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以下几点:(1)确保对学生基本音乐能力教学的效果,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简谱知识、运用简谱技能;(2)对于经典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重点赏析,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和音乐素养;(3)组织必要的实践内容,教师牵头进行,如歌曲演唱,然后保证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中,体会音乐的本身魅力,帮助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对初中音乐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初中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在原有的教学方式基础上,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性,通过对学生音乐基础能力的教学和对学生音乐欣赏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基本音乐欣赏能力,提升音乐乐感,提升音乐学习热情,真正使初中音乐教学和新课改的要求接轨。

参考文献:

[1]李红.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3(08).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音乐教学;创新发展;措施

新课程教学改革正在逐步推向全国,素质教育也被广泛认可,音乐课已经不再是过去人们所说的“副科”,它正以独有的艺术性、欣赏性和娱乐性丰富着学生们的自身素质。在新课改下,高中音乐教学不能够像过去那样只是教师一味的教,高中生所具有的特质与灵感,完全可以主导音乐课堂。《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以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为主要依据,同时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审美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提高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对高中音乐教学进行改变和创新。

一、新课改下对高中音乐教学要求的创新

1.要求教师正确理解新课改高中音乐教学的理念

在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教学理念是:教学的重点是音乐审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个性发挥。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这一理念,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和进行音乐欣赏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的音乐实践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要求教师明确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利用鉴赏的形式使学生了解音乐艺术,体验音乐带来的美感。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丰富个人情感。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使学生可以通过创作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出来,提升自信力。教师还应让学生多欣赏民族音乐,通过音乐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魅力。

3.要求教师得当地引导学生发挥其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追求的是学生在教学上的主体地位,提倡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要从教学的主导者,变为一个引导者,通过引导,使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中来。自主、创新性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习环境变得轻松愉快,而且会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更加利于融会贯通,使学习真正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二、新课改下高中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

1.注重在音乐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那么,角色的转变就势在必行,从过去的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自主欣赏、学习、创作。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通过音乐鉴赏,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对音乐的灵感和领悟;而学生自身,也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积极、大胆地进行创作和演绎,在教师的引导下,配合教师与伙伴进行教学。

2.注重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性

音乐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还能够提升自己的表现能力,让性格变得更加开朗,气质得到提升。而这种改变,需要的是很多实践,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鉴赏,不断地思考、理解,再不断地演绎,才能够得到音乐带给你的本质的改变和提高。所以,教师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实践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中来。

3.注重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音乐带给人们的除了一种气氛,还有作者要传达的心情和要表达的意境。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不光要体会到音乐的氛围,还要理解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对感受到的内容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有创新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对音乐的鉴赏,让学生领悟情感,再让学生自己来演绎鉴赏后的领悟,最终提高自主学习和创作的能力。

4.注重多种音乐形式的教学

不同的音乐形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性格,甚至培养出不同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各种音乐形式的表达方法,能够将民族音乐、经典音乐、流行音乐等音乐形式的表达方法和演绎形式连贯地穿插在音乐教学中。

5.注重应用新的教学方式

过去的高中音乐教学中,为了能够仔细地欣赏音乐,必须保持特别安静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只是静静地听,音乐带来的兴奋和感想无法释放,很大程度地掩埋了学生的创作灵感,所以,教师应适当改变这一方式,从“静”到“动”,和学生互动起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环境下,高中音乐教学所面临的挑战有很多,不仅要从音乐教学的要求、内容、方式以及辅方面进行创新,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才能发现的需要改进创新的地方,需要更多的创新因素。教师要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引领教学的创新,促使教学模式迈向现代化。但要使所有教师都达到这一要求,尚且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陶惠清.高中音乐教学创新刍议[J].科学大众,2009(2).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音乐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55-02

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平等对待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阶段下,高中音乐教学面对着众多的挑战乃至于压迫。就本身而言,高中音乐教学模式固化,缺乏生机活力;就外界来说,高考的压力以及众多科目的设置使学生难以有精力来学习和创新音乐。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就必然影响音乐教学的改革创新。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跟随时展的脚步,充分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高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为培养适合时展需要的综合人才。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追求自由和谐的沟通交流氛围,关注和回应学生的质疑与建议。

1 当今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1.1 高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缺少吸引力

高中学生普遍丧失学习音乐和音乐课程的兴趣,追究其中原因: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认为“学习音乐没有用”和“学习音乐浪费时间”“音乐没有语数外重要”,逼迫学生放弃学习音乐;其次是学生方面,在高考和家长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对音乐的学习,然而对那些热爱音乐和具有音乐发展潜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被迫的放弃梦想和机会。也有一些艺考生,仅仅只是为了报考好学校而学习音乐,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热爱音乐,其中夹杂着功利目的。然后,当代高中生的音乐学习是一种被动的状态,由于学生被过多的学科消耗巨大的r间和精力,对音乐的学习缺少预习和复习的过程,高中生处于学习被动状态无法改变。

1.2 音乐教学内容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在音乐教材的设置上,许多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高中音乐教育课本的教学内容偏向于器乐、声乐等内容。同时,音乐教材内容存在随意改动的弊端,将原来的教学内容改为乐理、视唱、器乐等内容,完全偏离高中音乐教学宗旨,对高中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境界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由于90后高中生与音乐老师存在年龄差距,在思想观念和兴趣都存在较大差异,高中音乐教材内容所包含的古今中外世界各国的经典名曲具有很大的欣赏价值,但是以高中生现有的音乐素养还不能体会其中精髓,缺少对名曲时代背景和内容表达的实际体会,还有现在音乐流行趋势的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认同与老师产生分歧,使老师与学生难以达成共鸣。

1.3 高中音乐教师数量空缺、素质以及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存在艺术类学习费用高、关于音乐的就业难,发展前景较差的问题,我国的音乐教师数量较少;有些音乐教师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其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在高中音乐教学方法方面,依然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造成老师只讲课,学生不参与,只关注结果,轻视过程和学生兴趣与需求的情况。在死板固化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和教条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没有参与和创新的机会。

2 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

2.1 调动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音乐积极性是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前提。音乐老师可以在上课前营造丰富的音乐氛围,使学生进入音乐状态。在开课前根据该节课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前曲,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例如范唱和范奏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点,产生共鸣。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工具,营造现场氛围,使音乐课堂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感受学习和创新音乐的愉悦。

2.2 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老师在课堂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营造学生感到自由舒适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活跃音乐细胞,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新能力,真正让学生发挥音乐学习的主体。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音乐老师要依照教材内容来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现实条件和思想观念,可以通过各种音乐学习活动动员全体学生,例如:小组讨论、大合唱、朗诵,音乐剧表演。老师需要勤于思考组织创新,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积累更多的音乐经验,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将现实生活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比如对生活中的广告音乐多赋予关注和分析。

2.3 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音乐自学能力

音乐老师要抓住课堂的每分每秒,对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进行培养。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挑战一些具有趣味和挑战的音乐问题。学生在课余时间对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并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新视野范围,又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有关音乐的背景、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与相关学习结合的方面给予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增进了对音乐的了解,又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3 结语

新课程改革对中国教育事业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高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对高中英语教师和教学方法提出更高要求。面对高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缺少吸引力、音乐教学内容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难以产生共鸣、高中音乐教师数量空缺、素质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的现状,教师要积极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寻找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路径:调动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音乐自学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4

一、新课程下对声乐教师的新要求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发展等课程观的改变,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等教与学的行为变化和创新,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音乐新课程同样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从如下几方面,来重视学生作为未来新课程改革中的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一)要培养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公、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要努力使学生构建起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作为中小学声乐教师应大都具有音乐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音乐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随社会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如语文、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高师声乐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三)培养学生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协教学方式

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声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写哦学音乐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之下,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为高师学生将来走讲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二、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的挂钩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声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课程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重点要做到:

(一)要突出声乐技能教学

要以小课(即一对一)为主,小组课(一对多)为辅,即个性化与团体型的互补形式。这是因为上小课这种传授方式,因材施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它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声乐,而且也能根据他们每人的声音特点和综合素养,定出一套适合于他们单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这种传授方式能让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很好地突出艺术的个性原则,也符合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效果明显。这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佳途径,也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流传至今的传统教授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不以求其“专”,而求其“全”,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的共性教学原则。如:解决他们在发声技巧、音乐表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讲授必须掌握与了解的声乐理论知识以及歌唱的基本方法、正确的呼吸方式与气息支持以及喉咙的打开与共鸣训练等。还可利用小组课,进行各种重唱形式的训练,如:二重唱、四重唱、小合唱等。在授课形式上,可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兼取众长,普遍参与,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音乐审美能力。

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协作的理念,是进行交流合作的很好途径。

(二)要重视歌曲的教学

由于歌曲教学课是技能课的延伸和目的,演唱技术是为声乐作品服务的。若较为完整地表达一首声乐作品,除了要使学生有好的歌唱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作品具有较强的作品分析处理能力。它体现着一种人文思想,是歌者的一个层次问题。在教学中,由于我们常常把过多地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了声音技巧的训练上,加之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因而,淡化了对声乐作品处理分析的这一环节。由此也造成了在实际演唱中学生的发声技术较好,但歌唱表现力不强――不能较好地挖掘声乐作品中蕴藏的思想内涵,不能投入到所演唱的作品中去,过多地注重声音表现,缺乏真切的内在情感表露,不能声情并茂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设置适量的歌曲教学课是很有必要的。教学内容应从歌曲的时代背景、曲式结构、速度力度、音乐风格、情感语言的表达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讲解。促使学生在文化修养,音乐修养,生活阅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积累。使高师所培养的声乐教师具有较为综和的音乐表现力,更好地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歌曲教学课在二年级开始设置为好,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安排课时,每月上课一次,这也是对前几次上课中所存在问题的补充与总结。

(三)要加大声乐理论课的比重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5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师音乐教育 课程设置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音乐课程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这既给高师音乐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高师音乐院校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改革的成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高师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1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及其对高师音乐教育的要求

为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响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也应自觉投入到当前的改革之中,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培养目标及其对基础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尽快改革教学模式,重新审视课程设置,探索高师音乐教育的新路径。

1.1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提出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我国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所达到的目标有了明确规定:“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觉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1]新课标还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与过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三维目标对总目标进行了描述。这改变了过去以“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一维目标,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了三维目标,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

1.2 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音乐基础教育三维目标对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系统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中等学校音乐师资。能够通过教学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努力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音乐师资。

2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偏离

在明确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之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在这个教学计划中,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走过了新一轮的课改,但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却仍存在着与之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

2.1 音乐专业课程注重专业性,忽视师范性

上文我们已经明确了我国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音乐师资,师范性应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受专业音乐学院的影响,强调专业性,忽视师范性,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其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具有音乐表演方面的特长,但未必具有音乐教学方面的素养,难以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任务。尽管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设有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学法课,还安排教育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但仍没有扭转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注重专业性、忽视师范性的状态。

2.2 专业课程各自独立,缺乏综合性

目前,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专业课程设置各自独立,只注重每一门课程的深度和难度,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曲式、和声、音乐史、欣赏、作曲、合唱、指挥、声乐、舞蹈、器乐各自为政,学生难以将这些知识性与表演性、欣赏性和创作性课程内容综合应用,融会贯通。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资往往专业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经常难以胜任。

2.3 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受重视

教育教学法的学习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如何教”的课程,但在现实中却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一是能提高教学能力的课程门类少,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学科课程基本上只有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学科教学法,且都是一些导论性课程,讨论的是教育与心理的共性,没有提供针对音乐教育个性问题的解决方式与方法;二是课时比例小,高师音乐教育将大部分的课时给了专业技能的学习,教育学科的课时比例仅占总课时数的6%~8%[2];三是教育实习流于形式,且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往往还没上过几次讲台,实习就已经结束。这样使得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教育基本理论修养较差,教育观念滞后,难以担当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

3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矫正与优化

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作为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的关键因素,其设置应当以适应音乐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目标为出发点。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导致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滞后性,其课程设置与目标发生偏离。在音乐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的新背景下,矫正和优化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其重要意义。

3.1 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课程构建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音乐师资,师范性应是其主要的特征。尤其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的要求下,更应当掌握启发想象力、增强创造意识的教学方式、方法,具备设定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情境和全过程的能力。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上要明确这一培养目标,不求“专”而求其“全”,不以专项为主,而需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课程的构建。

3.2 优化整合专业主干课程,增强学科间综合性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偏重向纵深发展,各个学科相互独立,缺乏综合性。而全面发展的合格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不以求其“深”为目标,不以枝末的数量为目标,而求其根本的质量。要通过优化整合主干课程,抓其脉络,把握概略,求其精华。同时,为了某些课程在纵向、横向以及内容上的重复,可以将其加以合并。优化整合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减少重复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程间的整合,增强学科间的综合性,以提高学生融合贯通的能力。

3.3 将教育实习纳入课程化建设

教育实习是高师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而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教育实习多流于形式,多数高师音乐院校在全部课程结束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突击式”的教育实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目前的实习制度,将教育实习纳入课程建设当中。教学能力的培养,技能技巧的形成,绝不是高师学生自身的一种潜在存在,也绝不是自然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其掌握了理论知识后,通过教学过程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只有通过将教育实习纳入课程化建设,实行“长流水式”的实习方法,才能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教育科学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形成独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6

摘 要:新课改自提出以来,在全国教育体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各个院校开始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本文就职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课程改革要求将职校音乐的教学活动发展为一种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高标准下,需要职校音乐老师坚持以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为核心开展音乐教学,并高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 职校音乐 方法与策略

在新课改提出以后,各个职业学校正按“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改革要求,按“理论先导、点上实验、面上推广”的工作部署,紧张地进行着课程改革。然而,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的自身特性,在职校音乐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创新力度不够、对课改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教学方式方法不够多样等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目前职校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职校音乐课堂存在的问题

职校音乐课堂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点。第一,对音乐性缺少掌握。有些职校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一味将音乐教学理解为“玩耍”,或者定位为“娱乐性课堂”,脱离其教学的本质特征,学生忽略了对音乐的学习和思考,忽略对音乐本身的关注,因此得不到应得的审美体验感。第二,片面理解“综合性”。新课改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方向,然而现实中一些职校音乐老师片面理解了“综合性”的定义,偏离音乐自身,而在音乐的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以此认为是“全面发展”。第三,缺乏应对能力。一些职校教师自身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知识储备量不够等问题,其自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旧体制下对音乐教学的要求是松散陈旧的,但是新教材强调的是音乐文化,这样就需要音乐教师积极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文化素养,积极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第四,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无趣。在现阶段职校的音乐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最主要形式。教师以讲授的方式传播知识的单向教育模式仍然占据了各个职校。单一化与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只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其产生厌倦心理,照本宣科也完全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创新的发展。

二、改进建议

面对职校音乐课堂现阶段的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着手解决。第一,贯通审美意识,突出学科特点。音乐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教育,因此,职校音乐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产生浓烈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让学生投入精力和热情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职校虽然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但是音乐是最讲技术的科学,没有技术就谈不上创造和高层次的欣赏,而技术不通过艰苦操练是难以学到手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不能忽视对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将基础知识转化为音乐技能,转化为实践活动。第三,创造运用音乐,鼓励独特见解。音乐存在于紧紧依赖于人的创造活动。因此在对音乐的教育中,当然不能缺少对音乐创造者的鼓励和培养,而音乐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让学生独辟蹊径,从自身的感受和审美角度出发,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第四,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职校的音乐课堂中,单向依靠教师的信息灌输容易造成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兴趣缺失等问题,因而音乐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让学生亲自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对音乐表现独到的审美视点。第五,多元音乐背景的渗入。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对音乐这门学科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多渗入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背景,在音乐中渗入时代背景、民族特色和地理风情以及情感因素等,这样,通过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音乐多元背景的分析,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音乐背后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够寓情于曲,真情流露。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职校音乐教师要使音乐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格局,应该依据“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抓住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枯燥无趣的音乐学习过程转化为对音乐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曹理,缪裴言.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石鸥,刘丽群.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姚泓孚.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理念在当今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19).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7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对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更高要求,明确大学音乐类课程要加强对学生音乐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推动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与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促进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资源和内容的不断丰富,让新媒体时代的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更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改革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还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为更好对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及将现代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到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中,就必须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教学优势和特点,加强对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让新媒体时代的教学作用和优势,更好带动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的特点

第一,实现数字化教学方式,推动传统大学英语类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中,不同虚拟的音乐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存在是媒体中的,将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有利于打破传统音乐受空间限制和客体时间限制的教学局限性,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或者网络与学生进行实时的音乐知识传播和教学,也能够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不断丰富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内容,将各种各样的音乐素材分享给学生,以此来达到丰富教学资源的目的和作用。与此同时,传统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主要以传输音乐艺术和相关作品内容为主,忽略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最终导致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更好实现对学生的多方面培养。而新媒体时代的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学习储存在主机中的音乐作品,而且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搜索网络中多种多样的音乐材料和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音乐课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面。第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音乐作品的传播不仅能够通过声音媒介,也能在网络平台和网络环境中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的媒介传播,促进音乐作品感染力的增强。并且在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中,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教学优势和作用,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良好的音乐互动和交流,转变传统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缺乏与学生有效沟通和互动的教学方式,进而有效促进大学音乐类课程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所遇到的问题和不理解的音乐类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向教师进行反馈,教师也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疑难问题,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答,从而有效促进大学音乐类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通过新媒体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新媒体平台彻底打开心扉,不断收获更多的音乐知识和学习内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给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中的器乐教学、音乐欣赏教学等带来很大机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新媒体时代下的计算机软件,对学生进行器乐的模拟教学,并且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下载软件就可以进行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学习,转变以往教师通过自身演示,来对学生进行器乐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的方式,从而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随时随地的学习。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类课程学习的魅力,增强学生在音乐类课程学习方面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创新与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气氛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改革,最主要的是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充分落实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媒体的结合,进而在先进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全面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且在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学校和教师还要加大对新媒体设备的投入力度,不断丰富相关教学的基础设施,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从而充分突出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新媒体时代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特征。与此同时,为进一步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还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音乐对话与交流,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技巧的全面理解,让学生在音乐类课程教学中,更好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中国好声音》音乐节目进行观赏的基础上,为更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则教师可以在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这一模式,与学生之间进行音乐作品的剖析和交流,并且通过新媒体为学生收集更多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乐器演奏和音乐节奏产生深刻认知,进而全面提升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质量和效益,也可以促进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发展。

(二)积极整合音乐类教学信息新媒体具有整合音乐教学信息的功能,所以,教师要充分结合新媒体教学优势和特点,加强对学生音乐教学信息和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实现对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使音乐类课程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开展。同时,积极整合音乐类教学信息,也有利于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类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教学内容更好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相一致,全面促进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黄河大合唱》这首声乐作品时,为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声乐作品中相关器乐的了解,则需要教师充分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教学方式,通过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收集多种多样音乐类教学方式,转变以往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比如,将新媒体平台中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等作品的表达,以视频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分享给学生,进而加强学生对不同音乐资源信息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对各种声音知识学习与了解的过程中,增强对大学音乐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新媒体开展实践活动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结合新媒体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实践活动中的音乐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音乐艺术的学习当中。例如,教师在教学音乐类课程中音乐表演相关知识时,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先是通过新媒体向学生讲解音乐表演相关知识,或者以视频的方式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可以结合新媒体为学生举办小型音乐表演会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小型音乐表演会,增强自身对音乐教学内容和音乐表演的感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总之,在新媒体时展过程中,大学音乐类课程教学改革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点,加强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媒体教学方式的结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8

【关键词】三个更新;三个转变

音乐教师在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下,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促进音乐课程改革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以下两个古代成语:

成语一:车马未动,粮草先行――音乐教师要做好三个更新

1、音乐教师思想观念要更新

首先,音乐教师要认识到音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音乐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音乐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最后,音乐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方法,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2、音乐教师知识结构要更新

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课程改革来看,新修订的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音乐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还要通过网络、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另外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3、音乐教师是课堂权威的认识要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现实。

成语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三个转变

1、音乐教师要从课堂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

过去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是管理者,高高在上,音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但现在的音乐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愉悦的情感体验犹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撒播在这样的土壤中,才会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意识不到情感因素在音乐教学中的巨大作用,采用死板生硬的方式,那么音乐教学一定会失败。所以,在新一轮音乐教学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但如何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音乐教师除了渊博的音乐知识素养,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要善于把教学过程衍变为学生渴望不断探索并带有感彩的意向活动,注意从“封闭的教学课堂组织管理”转向“开放的课堂组织形式。”音乐教师要记住:学生是学习音乐的主人,“主人”享有学习的自,拥有课堂的主动权和占有活动的民。而音乐教师是组织者,面对学习的主人,应大度一点,民主一点,开放一点,努力丰富学习情境,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一个自主表现的空间,给学生言行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挑战教师,有了教师身份的真正转换,才会创出新课堂。

2、音乐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式的教师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传统的音乐课堂忽视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和应用过程,忽视了音乐学习中的积极体会和拥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在课堂上经常发现,如果在教学中明明知道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还硬要他们装做什么也不懂,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压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音乐课上的节奏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因为从小接受过一些艺术培训,在课前就对节奏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学习前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表现一下。如果这时候老师不让他们表现,而是让他们听老师讲,跟老师学。只会令他们对这堂课的兴趣大大减低。但是如果先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一下,老师适当鼓励几句,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很高,这时我就把那些比较复杂的节奏板书出来,问有谁能把这些节奏读出来,结果学生都读错了。接着我问:“这个节奏有什么特点?到底它的正确读法是怎样的呢?”学生一下给我问住了,都说不知道。我就一起和他们分析讨论,然后再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学生自己就进入了学习主体角色,二来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音乐教师要从课堂的传授者变为合作者

长期以来,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正在逐渐改变这一局面,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合作者的含义指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变化,从知识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是一种必需。要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就应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合作,有交流,有碰撞,因为没有合作,没有交流,没有碰撞,就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

综上所述,如果能做到三个更新和三个转变,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9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研究

一、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学校为了进一步达到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的音乐需求为中心,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办学理念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编制活动。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教师来说,更新教学观念对校本课程开发尤其重要。目前,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虽说已经在部分发达地区开展,但是由于我国起步较晚,依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二、小学音乐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办学条件,为了满足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和兴趣爱好而开发的课程。它尊重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力。因此,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施。

(二)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地区的小学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为我们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一是搜集当地流传的民歌、戏曲、童谣等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二是根据学校周边社区的一些可利用资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创造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

(三)有利于完善学校音乐课程结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课程管理的一个整体。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利用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使音乐课程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同时,它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实现了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得学校音乐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

(四)有利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首先,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它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对音乐的需求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其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调动音乐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为发展创新型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最后,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需要教师们一起共同思考与探究,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针对音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制,使得大部分音乐教师都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不愿意主动思考、自主创新,不愿意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尽管2011颁布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留给了音乐教师很大的施展空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大部分音乐教师始终仍然喜欢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难以全面落实的主要原因。

(二)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长期以来受智育第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使得不少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直到如今, 音乐课程在学校所有课程中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局面。在毕业班体现的最为明显,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音乐课的时间都改上了文化课,使得音乐老师根本没有上音乐课的机会,更不用说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了。以上对音乐课程不够重视的局面,必然导致学校音乐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丧失积极性,直接阻碍了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步伐。

(三)升学需要和音乐需求两者相矛盾

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音乐需求,充分关注到学生间的个性特征为首要出发点。但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追求成绩和考学无形之中已成为了家长、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目标,而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学习音乐。因此,如何调节学生在升学需要和音乐需求之间的矛盾,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音乐课程开发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认识不足、专业技能较差、开发能力欠缺

在我国21世纪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使得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意义以及实施的途径等认识不足,导致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偏差。如有的老师简单的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有的老师认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按照教师的特长或意愿开设一些音乐欣赏课或技能、技巧课,还有老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的教师自编教材,教师根据学校已有的乐器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等。如今,许多小学的音乐教师都不是音乐专业的,他们的演唱技能和演奏水平都普遍较低,仅仅是略懂皮毛而已。因此,上音乐课也只是教唱几首歌曲,缺乏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导致有的音乐教师即使已经意识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也没有能力进行,这也是造成音乐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基金项目:

本文为豫南地区音乐基础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编号:2007-JKGHAG-376。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10

自2011年新课标公布至今,广大高校音乐教师积极开展了对新课标内容的钻研,全国很多地区已开始普及新课标倡导的改革教育,新课标的精神已经开始慢慢融入进音乐课堂。但是要想将新课标的精神普及到每一间音乐课堂、每一位学生,单靠一线教师的付出难以实现,即将毕业踏入音乐课堂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努力学习新课标,跟上改革的步伐,为新课标理念的传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在当前对高级音乐教师的教育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高师音乐教育尚有不足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高师音乐教育应先侧重于对学生教学能力的教育,然后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但是目前有些高师教育着重于对学生音乐技能方面的培养,设置的课程较为单一,使学生偏向于音乐方面技能(如声乐、小提琴等)的掌握,学生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了学习音乐技能。高师音乐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过于追求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忽略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培养出一位优秀基础音乐教师的目标。

(二)教学实际与学校教育需求脱节。在社会不断的进步中,基础音乐教育由于受到人们的关心和关注而发展飞快,但是在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发展就相对缓慢,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紧密联系,使高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不能良好衔接。这导致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学校教学之后会发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用武之地,难以适应基础教育里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所以,这次新课标的改革如果传达不到应届毕业生那里,将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新课标只有贯彻落实到每一位音乐老师、每一节音乐课堂、每一位学生,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不够到位。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需要掌握的不仅仅只是专业音乐方面的知识,更应具备优秀的教育素养。踏入工作岗位之后,音乐教师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教学状况,这就要求老师有优秀的专业素养去面对学生。

二、如何将高师音乐教育和基础音乐教育进行衔接

(一)将新课标精神渗透进高师音乐教育。新课标的精神不应只有一线教师掌握,即将步入讲堂的教育专业学生也应积极研究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动向,才能在下一步的实际教学中快速适应。新旧课程标准变动较大,学生应摒弃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实现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良好衔接。

(二)优化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安排。高师教育目前课程安排存在??题,很多刚步入教育行列的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所以,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对高师教育的课程安排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更为科学实际的教育目标,以培养优秀基础音乐教师为目的,加强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开设更多课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进入基础音乐教育后对不同学校不同的具体教学要求能更快更好地消化。注重学生良好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的培养,提升学生教师使命感。在基础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会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所以学校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处理社会关系、与其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在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不仅仅注重专业音乐知识的全面性(包括基础乐理、乐器技术、声乐技能等),更注重与教学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心理学,这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多元化。

(三)与时俱进,紧跟基础音乐教育的更新。由于师范院校的教育发展速度很难与基础教育的发展速度达成一致,所以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应更注重关于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学习和深入贯彻,另一方面应积极与中小学校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掌握基础音乐教育的更新,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提供正确的教育方向。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11

关 键 词:音乐学 课程改革 师资培养 基础教育

音乐学专业在普通本科院校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课程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如何加强音乐学专业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试行无疑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普通高校现行音乐学专业课程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现实问题着力加以改革创新,已成为一件极为紧迫而富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 普通高校现行音乐学课程概述

专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基本模式,并由此而建立起相应的音乐课程体系。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如学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音乐学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等,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就音乐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 ①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其原因是音乐教育专业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师范性是音乐学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而音乐学专业则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校音乐学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应使他们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人们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音乐学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尽管现在也增加了不少选修课,但它们有的已变成必修的选修课,有的成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参与的虚设课程。课程门类较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音乐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②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较低。目前一些普通高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音乐学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前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较窄,模式较单一,有些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应当包含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③(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音乐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学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一是个人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并能理解教师的作用;二是音乐能力,即音乐教师能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进行表演、伴奏、演唱、指挥并评价他人的表演,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应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三是专业素质,即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明显地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④

因此,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要求其专,而应求其全。也就是说,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要求其深,而应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⑤据此分析,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普通高校音乐学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建立少而精、容量大、实用性强的主干课;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灵活性;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形成隐性课程。这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2)拓宽基础课程;(3)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四个教学领域,高校音乐学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即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五大类。“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⑥调整必修课、选修课门类,精简课程内容,压缩课时,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便会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另外,加快音乐学科的教材建设,充实课程内容,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的最新成果,变粗放式教学为科研式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主体式教学,变注入内化式教学为生成建构式教学,以便改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水准,使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有利于形成音乐学专业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近年来,一些高校从实际需要出发,适当地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加强音乐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增设了适应中学教学要求所必需的选修课程,技巧课也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转为小组课或集体课。虽然这种课程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但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力地推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体课程改革。

21世纪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世纪。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课程,重视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普通高校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母机”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注释:

①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第1期.

②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第1期.

③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④(美)马克著. 管建华,乔晓冬译.当代音乐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范文12

新课改从2001年制定并实施以来,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十几年。回顾其历程,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调整了以往几十年的课程模式,最大的调整在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新课改从整体上来看是成功的,但是新课改的要求整体上来讲又过于理想化、标准化,如大多数农村学校及少数城镇学校配合新课改实施的师资、教学设备、教研经费等条件跟不上;我国平均每个班60人左右,大班额教学现状使得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有些力不从心,也不否认一线城市与普通城市、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客观存在的差距。辩证地看,新课改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新课改所带来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使教师素质及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生喜爱音乐,喜爱音乐课,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认识到音乐课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重视音乐课,课外音乐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很多必备条件还不太成熟,教师驾驭新课改课堂的能力未完全达到要求,出现形式主义的现象,尤其是落后地区,并未真正彻底实施新课改。这些都是我们今后改革中应重点调整的地方。

二、困惑下的沉思

(1)总的来说,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较高,不是盲目跟从,能经常对其进行反思,积极调整自己,并乐于为新课改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由此可见,教师的责任意识大大增强了。但是教师仍处于成长和适应的过程中,新课改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我跨越式发展的过程。

(2)新课改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困境,其一大原因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它需要课程专家走出象牙塔,深入教学实际,实现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密切交流。

(3)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应该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科研应该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为目的[1]。

(4)教材的多样化,绝不是盲目的、低水平的多本化。严格教材编写的管理,鼓励优质教材的竞争,防止低水平教材的重复。

三、完善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如何让新课改既利于教师实施,又利于学生学习,使新课改深入、全面、踏实地成为自然状态,并被所有人接受。本人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革教师招聘制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要求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歌唱、器乐、舞蹈、说课的综合能力。但现如今的教师招聘考试主要以各区统考的方式进行,考試包括笔试和面试两方面,笔试中绝大多数只考《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并未涉及音乐学科知识,面试以说课或试讲为主,也很少涉及弹、唱、跳的音乐基本技能。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音乐教育是在音乐前提下的教育,不能脱离音乐本体,对教师考核也是如此,若教师基本技能不过关,也就无法用自身的表现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创造力[2]。建议将音乐学科内容纳入教师招聘考试中,体现音乐学科特点,这也是素质教育中音乐艺术更受重视的表现,更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保证。

2.开发校本课程,增加每周课时,全面提高素质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规定,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每周音乐课为三课时[3]。然而据调查,现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仍为每周两课时。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只有增加课时,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3.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