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改反思

新课改反思

时间:2023-06-07 09:09:32

新课改反思范文1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的学习方式转变将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会因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这将使得他们不仅成为今天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明日生活的主人,成为一个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培养高中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就是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初中生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明显增强。而且业已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他们日趋加强的自尊心、自主需要和自律能力绝对不容小觑。这些心理特点都决定了他们更适合一种特殊的学习——自主学习。

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教育技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教育和技术的而发展。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有着必然的联系。显然,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也有联系。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由“刺激——反应型”向“双向互动型”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求教师真正地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归纳、实验等过程。那么如何做到将课堂动起来,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要运用多媒体去探索一些教学新,让学生的思维的空间扩大、变活。使学生成为课本的真正主人,成为教师的真正朋友。这里面说运用多媒体去探索教学新方法就符合了前面教育技术的两层含义: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媒体的技术;二、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其次,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这一上来看,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水平的高低的原由中就包括:“教师需要理解和专门掌握教育技术,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只有教师完全的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并特别强调使学生达到若干目标之一“具有终身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新课改反思范文2

我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已有10多年了,教学内容调整、教科书变换,对我来讲早已司空见惯。每次变迁,我都能很快适应,因为那些变化都是换汤不换药,教法、考法老一套。但这次新课改给我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教科书不是从老师“教”的角度编写的学本,不仅教科书变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面对这次既换汤又换药、史无前例的新课改,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无奈,真有了“不会教了”的感觉。

然而,困惑、犹豫、彷徨是没有出路的,严峻的现实逼迫我加强学习,勇于探索和大胆实践,尽快适应改变了的教学形势。这两年,我高度重视自己新观念的树立、新教法的形成,在实践中用心去教、用心去悟,努力超越自我。可喜的是,通过努力,我在观念和教法等方面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对新课程已从不适应走向适应,渐渐变成了新课改的主人。

在教学观念上,学生主体观和全面发展观已被我真正接受,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我已能较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意当好课堂教学“导演”,让学生当主角,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大胆说出自已所想所悟。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让教学内容回归生活,让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我尊重教科书但不受教科书限制,每堂课我都注意联系同学们十分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发思考、展开探究。在教学中,我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上,我采取小讨论、小辩论、小探究、体验和讲述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法律知识、国情知识和时事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有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时把教材内容变成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特别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积极践行这三大学习方式。为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我注意帮助学生搞清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为把探究学习落到实处,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

在本次新课改中,我感受颇深,那就是新课改焕发了思想政治课的“青春”,思想政治课大有可为。课改前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教得不够活,学生也学得比较死,社会上一些人甚至戏称政治课为“背多分”,原因就在于过分地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在实践中,大家围绕着中高考指挥棒转,过于重视死记硬背。这种教学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他能让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增知识、长见识、提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我相信,新课程改革后思想政治课的实际地位会有较大提升,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同学欢迎和重视。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反思新课改中的我,任重而道远的感觉十分强烈,我面临着许多挑战,深感自己在以下几方面还要努力:

首先,要加强备课,提高课堂应变力。新课改下的课堂已经成了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的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多想想假设、多设计几个预案。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着,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看报纸、多看新闻、多关心国家大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热点问题与教材内容、观点结合起来,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注意精讲,把时间还给学生。新课改下的课堂要求教师少讲、学生多讲,把课堂交给学生。可能我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影响较深,不大习惯也不太放心这样做,上课喜欢喋喋不休,惟恐哪个方面未讲到位,这样做自己实际上是挺辛苦的,常弄得口干舌燥,但往往出力不讨好,收效也不怎么样。今后我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克服这个老毛病,在课堂上舍得还时间于学生,当好课堂“导演”,启发学生畅所欲言,倡导生生互动,努力让课堂多一点生机,多一点活力。

第三,不能看图说话,要多创设情境。新教科书一大特点是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学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所以,在使用这套以图为主的新科书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搞成看图说话,那样只会干巴巴地表述图意,说些不关痛痒的大道理。如何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明确道德概念,又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办法当然很多,可以资料调查、游戏、利用科技手段来欣赏,但我觉得课堂最常用也最实用的还是创设情境。这种创设情境其实也就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体验学习,让学生在小课堂模拟大社会,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学会更好的选择,更好的行动。

新课改反思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瓶颈 ;反思

以提倡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于2004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启动,从2008年开始,我省作为第一批省市参与新课程改革中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而全国的新课程改革计划于2010年全面实施,到2012年的今天也过去两年了。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在新旧教学思想交替的过程中新课改的实施情况。

一、新课程是否就是新教材,新教材是否真新

各学科老师都普遍认为现在的新教材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教材,编者用新的体例来整合学科知识,教材换了新的面目,比原来的教材更加让人喜欢,并且其中设置的许多栏目也容易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图文并茂。可以说,新教材的编写基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比如高中语文这一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模块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 。选修部分开设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14门课程。体现时代特点和多元文化价值,注重了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进而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但是,就必修教材的篇目来说,我对比了一下,其与旧教材并无多大不同,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把必修一的课文搬到必修三,把必修三的课文搬到必修一;把教材里的课文搬到读本,把读本里的课文搬到教材,大致如此!当然,鉴于语文的特殊,无法像其他科目一样更多地体现时代性,教材编写者这样做自有其合理的一方面,然而,这并不应该成为怠惰的理由,新教材应该选入更多的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质兼美的美文,尽可能地摒弃那些陈腐的、有太多倾向的无厘文。此为其一。

其二,课程不等于教科书,即教材,但它包含着教材,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载体。但在大多数老师来说,课程就是教材。换句话说,在大多数老师来说,新课程就是新教材。所以者何,因为到现在为止,大多数老师都是在“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对教材有严重的依赖,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材怎么编,我就怎么上,教参也不是教学参考,而是“教规”——教学规定、规范。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课改和教材,不知灵活使用和对教材作适宜地修改及补充或删减。

二、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即新教法是否真正到位

高中新课程改革目标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转变观念,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及心理品质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逐渐养成独立学习、动手实践等能力。为此,许多学校开设了“学习方法指导”课程的讲座。针对新教材内容多、课时紧的矛盾,各校、各学科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核心,积极开展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研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法、 “启发式”的教法,同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益。优化课堂教学成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但是,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和环境里实施新课程改革,又谈何容易按新教法教学新教材?所以我们期待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即新教法的真正到位。

三、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是否真的跟上了

新课程六大目标可以理解为:变 “传授知识”的单一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变教师为本位为学生为本位;变“繁难偏旧”为“重联系、体验、兴趣”;改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所以这就产生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是否真的跟上了的第一层意思。很显然,我们很多教师的理念仍然需要进一步更新。

第二是,语文课对教师的学识、胸怀、眼光和气度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这些方面能不能跟得上是个重要问题。因为语文课文是有深度的,直指人类心灵的深处,通达天地宇宙的玄奥;语文课文还是有广度的,联系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知识林林总总。所以,语文老师最好当也最难当。为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的教师有没有这样的素质:博识古今的学识,高瞻远瞩的胸怀和眼光,通达和圆融的气度,丰富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及措施。目前来看,这都是一个未知数。

比如有一次看到一个同事制作的《小狗包弟》的幻灯片,第一张的引子是一副漫画,画了几个动物,然后问学生你最喜欢那种动物。——一堂沉痛地、理性地反思祸害和人性的文章被上成了喜爱或同情小狗小猫的课。课文被严重地矮化和娱乐化地解读,原因只有一个——教师的素质。

所以说穿了,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实际上除了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变化外,最主要的是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当然素质也包含了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说白了,教师的因素,也就是人的因素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旧思想的交替碰撞中,难免会出现新的现象、新的问题,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引,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认真反思自己,不断充实自己,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宁显泽:反思新课程改革,大观周刊,2012年第28期

新课改反思范文4

一、数学课要怎样利用“情境”来帮助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意见”中又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创设有效的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学情境的重视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主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实际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精美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教学媒体的帮助,“情境”成了装扮课堂的亮点。仔细品位有些情境,总是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在《旋转与平移》教学中,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欢快的公园场景图,然后师生之间展开以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想到公园里去玩吗?

(在学生不知教师的问话意图时,课件演示:一群小朋友在玩风筝,小熊在推椅子,小男孩在开水龙头,猴子在滑杠杆……,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这里好玩吗?

生:(高兴而又整齐地回答)好玩。

听到这儿,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这样的情景不是把学生思维带的更远了吗?学生喜欢这些情景,如此引导能快速地回到本节课的中心上来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虽然外表华丽花俏、能吸引无数视线,但由于教师的不正确引导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毫无帮助的。于是,我们不尽要思考:情境只是数学教学精美的包装吗?针对数教学内容,创设怎样的情境?

数学课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来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沃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要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激活探索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能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量,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该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现实。把这样的问题借助适当的载体展现在课堂上,就能构造一种真实而开放、动态生成的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时,学习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应该把握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恰与链接。但是,有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度没有安排好,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一味强调数学的生活化。忽视了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比如在上《解决问题》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价值,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如下的安排:

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这道题本身就非常贴近生活,一上课的老师,请了两位学生来到讲台上,拿出了事先准备的钱,让学生来‘购物’活动本身很好,可是解决问题以后没有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所以说,整节课虽然弥漫着浓厚的“生活味”。学生也是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学生整节课都在活动,而且参与的人数也很多,老师为了组织学生活动,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老师完全可以用卡片充当钱,发给每个小组,这样组织不但节省时间,而且更能体现小组合作意识。)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人民币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学生在操作时显示出了生机与活力,课堂的学习气氛也洋溢民主和平等,但是遗憾的是数学的应有价值在这种变异的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苍白无力。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就等于把“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也就是说,教学数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这里的生活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因为“数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所以,“生活化”应该散发浓厚的数学味,尽力避免走入形式化误区。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郁的数学味,生活化并不等于形式化。

三、在教学中如何学会正确评价学生

数学课标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成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教学中就注重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人评价

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作为教师应该能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缺点,给予每个孩子正确积极的评价,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使之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去年班里有孩子叫江承杰他的数学成绩很少有及格过。于是,在每天的作业中,我只是对其做对的打钩,对于错题,课后我帮他重新订正后再打分。没想到,这一做法改变了这一学生。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他获得信心的基础,他是踏着肯定、鼓励的阶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二)允许学生失败,从失败中总结

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使孩子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因此任何评价都不急于给孩子不好的结果。我们教师要有耐心,我们要允许他们失败,鼓励他们失败后要找到原因,重新再来一次,树立一定能获得成功的信心。在课改深化的今天,强调考核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措施,考试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吸取教训迎头赶上。因此每次单元考试后,当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我总会允许这些孩子学习过后重新考,哪次成绩最好就把这张考卷带回给家长看。让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尽量满足了孩子家长的需求。

(三)鼓励学生自我挑战,发掘潜能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情境和需要,尊重个性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个体最大可能的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根据这一理念,在评价中注意要做到,不同的阶段引导学生给自己提出不同的目标,自我激励发挥多方面的潜质,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前进。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而评价工具的正确使用,最能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要积极正确地运用评价工具,在创设“成功”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不要轻易说“你不行”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练和失败,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独具的慧眼,要把错误看成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题材,是学好数学的良药。要呵护做错的学生脆弱的情感,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大力挖掘错误问题潜在的教育价值,让其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五)对学生的评价要分层次

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学生喜欢你这个教师,就要在评价中进一步体现这种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通过形成个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次目标的具体情况。分层评价以“成功体验”为依据,以各层次学生“最近发展”为标准,。分层评价因层而异,重在鼓励,不用一把尺子去量全部学生。

教师要珍惜每一位学生心灵最深处的渴望,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我能学”,“我要学”,“我会学”的成功体验。教育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作为一名教师,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让我们永远记住“扬长避短,人人成材。”

新课改反思范文5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但是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上仍然占据“一言堂”的主体地位,没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习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树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水平,谈几点浅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笔者大学毕业后在农村某中学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十年,学校是一所寄宿制中学,学生的课程每天安排得很满,早晨7:15分早自习开始,晚上要到9:30分才结束。我们都是白天讲新课,晚自习讲作业,有时老师甚至会利用学生的午休时间去教室讲题,感觉学生一天都是学习、学习,总是这堂课结束了又被赶着去赴另一堂课,没多少能自己安排的时间。可这样的辛苦并没有换来好的学习成绩,每次期末考试成绩都落后很多学校,更严重的是很多学生到初一下学期就有了厌学情绪,甚至有的逃课、逃学,然后发展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我也总是困惑:“都说勤能补拙,都花了那么多时间,大家也都那么辛苦,为什么效果并不好呢?”老师们讨论的结果是:生源太差了。可我一直觉得不应该是这么简单的答案:学生也许太累了,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只是每节课被动地接受,没时间去“消化”。也许当时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由于没时间去巩固所以不久就忘了。

三年前,我公招到现在这所学校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年级组长规定:任何老师不能占用学生的午休时间,全体学生必须睡午觉。学校初一和初二的学生都不上晚自习,只是下午有节自习课,老师可以讲解习题,这样看来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似乎少了些,但学生每节课都精神饱满,没有厌学情绪,而且学习效果也比以前我所在的学校好很多。在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影响下,我开始探索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初一时,我每节自习课都会去给学生讲题,总怕如果不讲学生就学不会,初二下学期我就放开了,自习课一进教室就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内容,可以做题,也可以去找能够帮助自己的同学问题或者问老师,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主动给别人讲题。我常对他们说:会做题的不一定讲得清楚,但讲得清楚的一定会做题。结果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自习课上个个都很活跃。做题、问题、讲题,没有一个同学闲着,即便是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会去问题,有些同学自己认为会做但又讲不出来,就会马上继续钻研,直到给同学把题目讲清楚。这样一段时间后,在课后与学生的聊天中得知:学生很喜欢这种自习课方式。他们觉得向同学请教问题不紧张,再简单都可以,而不用担心老师发现他没学会而被批评,同时他们在问题的过程中弄清了很多课堂上还不清楚的问题,在给别人讲题的过程中再次熟悉和巩固了相关知识。可喜的是我发现学生都很喜欢上数学自习课了。在期末考试中,我教的两个班的数学成绩都提高了很多,特别是及格的同学在年级十个班中是最多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这就使得教学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自习课的教学改革成功增加了我的信心,这学期学生上初三了,我在课堂教学上也做了改革。不仅每节课会留十分钟给学生自己安排,而且课堂上的很多例题、习题,我都鼓励学生上讲台给大家讲解,学生经过初二时给别人讲题的训练,现在已经有了一定讲解知识的能力,所以,大家在讲例题时往往都能讲得清楚,而且有些解题方法很巧妙。我还会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再由教师做总结。这样学生为了讲好一道题,一节课就会很认真的预习、准备,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课堂上,当同学或者老师讲了一道题目后,同学们还会思考有没有另外的解法,如果有就主动举手讲解。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都很浓厚,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每天都盼着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能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能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次半学期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茅,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放弃数学。

在教学中我还会继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 重庆市长寿中学)

新课改反思范文6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说教,学生们无动于衷;教师对政治概念刻板生硬地传输,缺乏生气,不给学生留主动学习和消化的时间,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对政治课程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彻底打破封闭、单调、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策略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对应

不同教师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同一教学目标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既让教师自身得到成长,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以杜绝“东施效颦”。同时,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讲,要有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挑战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渴望成功的欲望。

二 结合时事,生动演绎政治概念

政治课是一门实时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贯穿人类经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结合时事的政治教育可以生动演绎政治课程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原理,让原本刻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学丰富而生动,易于高中生理解和吸收。

例如,2004年的大头娃娃事件、海尔集团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100品牌之一”事件,都可以与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理论观点相联系。只要用心留意,这些具有时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与此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是漂亮的空话,而应成为教学行动的指南。

三 实施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早已被学生厌烦,理应被淘汰,因此政治教师必须探索并采用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方式,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魅力。

四 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的道理,但学生却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到《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享有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经济生活》中“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让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师则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新课改反思范文7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 有效课堂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创造交流展示的环境。改变老师的“包讲”,鼓励学生参与交往,改变自上而下的“给予”式,变为与学生一起探索、体验。面对新课改理念的挑战,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切实推进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一、开放思想,转变理念

传统“应试教育”“重结论轻过程”,即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忽略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机械记忆“标准答案”。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导演”。教师要由传统的设计自我向设计学生转变,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走出课堂,有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指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二、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教学整体设计

按照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加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课程文件和《标准》理解新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透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进而才能实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验创新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纯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发言、踊跃质疑、耐心聆听、积极探讨完成。成功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或者寻找变式实验,利用实验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做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1)此实验中将紫色的洋葱换成白菜叶、洋葱根尖或红心萝卜;(2)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或其他浓度;(3)用葡萄糖、白糖溶液替代蔗糖溶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这些设计成研究性裸题,并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具体实验,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新想象完成。教师应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四、用宽容、唤醒、激励隐性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如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呢?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较好策略,但明显分层又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及消极情绪等,因此,只能进行隐性分层。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低倍镜”,但并不是漠视、放纵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以一种宽容情感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讲小话等,可结合所讲内容插入课外知识,或用幽默的语言吸引他们,等等,绝对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他们,打击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改需要教师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探索、体验,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才能在丰富学生知识量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新课改反思范文8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数学课堂 教学反思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狠抓教学反思,努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升数学课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是新课改最大的误区。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形式化现象主要有三种:一是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于是,我们看到,在数学课上,不论课文是什么内容,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而最重要的原理、公式却没有涉及。课后进行测试,学生竟然连最基本的公式都不会解释。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二是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表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许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一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而且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更严重的是,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习惯了感官刺激,就会懒得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费时间和精力,这对老师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三是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样汩汩冒出,“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话俯拾皆是。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这样过于“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都听腻了,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二、通过教学实例发现的困惑。

下面我就用本班的一个例子来阐述老师需要反思的重要性:我所任带的班是一个普通的班级,我了解班级的情况并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整个班级气氛融洽,积极向上,学生、活泼、好动,可是在班上有这样一个女生,看起来比较文静,上课从来没有出现过违反纪律的现象,智力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可奇怪的是她经常不完成作业,有时就算是完成了,也是要老师多次催促,她才慢吞吞地做出来,因而她的学习成绩低下,总是独来独往。有好几次我看到她试图加入到一些谈兴正浓的小团体中去,其他同学却一哄而散。我决定从她身边的同学那里了解情况,有几位同学并不十分清楚原因,只知道从开学时起就有人提醒她们不要和这个女孩走得太近。再顺藤摸瓜地了解下去,我逐渐接近了问题的中心:原来在她小时候,由于是爷爷照顾她的起居,个人卫生问题处理得不是太好,她自己又不是很注意,造成很多同学不愿意多接近她,总说她身上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又加上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学生就更加疏远她。久而久之,才造成了今天的这个局面。得知情况的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眼前仿佛一直出现女孩那双渴望的眼睛,这样的局面真的就无法改变吗?我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她走出这个困境。

三、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取得显效。

经过分析,我认为必须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由于她存在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因此,我想对她的教育首先一定要施以师爱,要克服偏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爱倾注在她的身上。这种偏爱,能更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密切师生的关系,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障碍,有利于做好她的转化工作;也能让我更了解她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次,我常利用课外时间与她谈心,从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间接委婉地提醒她要注重个人卫生,做好个人清洁,同时又让她感到老师没有歧视她,把她和其他学生一样看待,而且对她是“偏爱”的,还努力挖掘她的闪光点,扬其长,改其短。要在转化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为她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消除她的自卑感,取得同学们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扬其所长,去其所短,相信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女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在她的脸上不再有迷惘和难过,取而代之的是快乐和舒畅。她再也没有出现过少做作业的情况,上课听讲非常认真,有时还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让各科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刮目相看。我相信以这样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她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通过以上这件事,我深刻地认识到:给别人一个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重新认识他的机会,一个帮他恢复自信的机会,一个重塑自我的机会。我相信,若干年后,她也会像我一样,给别人一个机会。

四、提升数学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校本教研结合,立足教学实际,切实加强校本教研,继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制度建设结合,建立健全教科研的规章制度,通过完善和健全制度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师德建设结合,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促进教师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四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个人专业知识提升结合,鼓励教师参加数学教学业务学习和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五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优化课堂教学结合,针对学科特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六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规范办学行为结合,做到依法执教,保障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新课改反思范文9

关键词:倾听;关注;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22-02

案例1:我在上二年级识字课的时候,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虚心对骄傲”。我先夸奖一个孩子说他的字写得漂亮,那个孩子说:“谢谢老师,我会更加努力的。”他开了个好头,再夸几个孩子,他们都说出了虚心的话,我马上板书“虚心”。接着,我让孩子也夸夸我,我的本意是想让孩子夸完我后,我就说出骄傲的话语,让孩子们理解“骄傲”。可问题出现了,第一个孩子站起来没有夸我,而是说:“谢谢老师教我们读书。”我心里想,孩子们肯定可以说出赞扬夸奖的话语,于是我连续换了几个,但同样是感谢的话语。我心里又感动,又着急,最后我一看时间不够,就自己说:“如果你们夸老师朗读好,我的回答却是:‘我朗读生来就好,我演讲比赛还拿过奖的。’那老师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学生终于说出了“骄傲”,我急忙板书,这个环节就这样过了。

反思:我为什么要把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我钻进了一个死胡同,认定学生会说出赞扬夸奖的话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孩子走的又是另一条路,一心想谢谢老师的教诲。于是师生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其实孩子说出感谢的话语时,我就应该意识到我和孩子们的思维分道扬镳了,这个时候我应该不要再指名让学生说了,赶紧绕回学生的路,这样师生的思维就回到同一条路了。如果我们不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而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教案计划做,强行把孩子的思维扭转到教师的计划上,我们的教学计划也肯定不会顺利。

案例2:这个学期的校际公开课开始了,一位老师上《夏夜多美》一课。当一名学生结结巴巴地读完第二段的时候,教师随口说出:“谁能比他读得更好?”他读得本来就不好,所以一下子很多学生便高高举起了小手,性急的还“老师!我!我!”喊了起来。刚才结巴读书的孩子一下子趴在了桌子上。老师又指名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不但读得流利,而且很有感情。老师又说:“你读得真好,谁还能比他读得更好?”这下只见两个同学犹犹豫豫地举起了小手。

反思:“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这种话要换个方式说。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等待开垦的土地,如果你播下赞美的种子,就会获得自信的收获。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两次使用“谁能比他读得更好”都不恰当。因为任何一个孩子,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无论做什么事,总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你虽然读得不流利,但是勇敢地站起来了,而且还读完了第二段,老师非常敬佩你的勇气,谁再来读一读?”相信孩子会更乐于发言。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有谁比他读得更好”从表面上看似乎引发了学生的竞争心,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实质上并非如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和学生沟通时应该选用个性化的语言,对学生言行评价,尤其是表扬要做到具体、真诚,让教师的每一次言行都成为孩子的加油站。

案例3:一位老师在执教识字公开课。当问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一个学生说:“我是这样记住‘晴’字的,月亮下山了,太阳出来了,天晴了。”于是学生个个编谜语、编故事、做动作,反而最简单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这样的识字方法没有人用。

反思:识字方法应该是越快越简单越好。

其实在第七课《胖乎乎的小手》就学了“情”字,完全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晴”字。如果按照“月亮下山了,太阳出来了,天晴了。”很有可能误导其他的学生把右上半写成“山”,把右下半写成“月”。管理上有句名言:简单的往往是最实用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学生除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外,还必须掌握“活”的识记方法,为今后的自学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每个字都让学生编一个字谜,这样能够轻松起来吗?编出来之后是不是就真的记住了那个字呢?

案例4:这是二年级的一堂课,一位女教师正在上古诗《绝句》。学生已经把古诗读熟了,教师在这个恰当的时机提出小组合作理解课文意思。看似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了,可是细看学生并没有合作学习,而是干起了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很快老师要学生汇报小组学习的成果了,老师叫了一个学习好的学生非常顺利地逐字逐句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很顺利通过。

反思: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只供观赏。

新课改反思范文10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23-01

一 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物理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二 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顺应新课改的理念,教学反思显得尤为必要,同时也是促进物理教学和事件的需要。

1.教学反思是践行新课改理念的需要

新课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手段是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是涵盖教学各方面的整体性变革。新课改使得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问题出现,也导致了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物理教学要如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方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2.教学反思是获得教学实践性知识的需要

作为教师,驾驭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是必须具备的技能,这种技能没有经验可循,只有通过亲身教学实践活动来获得,并且还要不断地对各种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训练。新课改给予了物理教师更大的实践创新空间,但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体验、反思、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应对课堂教学的复杂情境,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三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的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既要关注理论和专业基础,也要注重教学基本策略。

1.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第一,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基础。顺应新课改的理念,物理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应该经常观摩并参照他人有效的教学行为,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摒弃过时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倡导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倡导教学是对话、沟通、合作的共建;倡导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物理教学中要践行新的教学理念,首先,要增强教与学的交互,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习惯,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的学习。阅读物理教学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书籍,订阅物理教学方面的报纸杂志,对于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要丰富物理专业学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决定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反思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物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研读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物理学名著、学术论文、著作等,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物理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在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反思

第一,加强物理教学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教学案例研究可以从三种途径进行:(1)研究自己的课堂,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研究;(2)观摩别人的课堂,捕捉优秀案例为己所用;(3)搜集书面材料中的优秀案例。

第二,强化物理课的听课活动。听课是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教育研究方式。同事之间互相听课,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的对话,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四 结束语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通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可以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

新课改反思范文11

一、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是一个探究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二、物理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三、新课改下物理教学反思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含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潜能的开发。

2 探究课堂教学方式。

(1)相互听课,提升课堂反思。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时,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新课改反思范文12

关键词:新课改;反思性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90

2012年广西成为全国最后一批加入高中新课改的行列,其实广西对教师的先期培训工作早已紧锣密鼓地进行。新课改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在走进新课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方法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笔者结合参加的各种培训活动以及平时的教改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性教学:

一、对教学主体进行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而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无一变动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法基本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掘潜能,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改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基于上述要求,笔者在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大胆采用先讲授中学化学理论知识即原子结构、电解质、化学平衡、氧化还原等内容、然后在已有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主体、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言堂”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五、对教学模式进行反思

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像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活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笔者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六、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七、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教师只有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才能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结合笔者实践体会,总结如下几点做法:

1. 创设情境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

2.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3. 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4. 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5. 教学后记的反思

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新课改下开展反思性教学是一次“教”与“学”的革命,它必将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作为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师,我们只有深化学习,不断反思,才能追求卓越,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郭进杰.论高中化学的反思性教学[J].教苑荟萃,2009(18).

[2] 郭思东.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3] 刘登学.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参与[J].中学化学,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