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

时间:2023-06-21 08:56:20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范文1

要实现以上的目标,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音乐感知觉的概念,以及所包括的内容。音乐感知觉内容在通常的概念中,总是沿袭美籍瑞典音乐心理学家卡尔·西肖尔的理论,认为音乐是由各种要素组成。因此音乐感知觉的培养,就是把音乐各种要素加以分开训练。他把“音乐感知觉分为音高感、音强感、时间感、音响向度感、节奏感、音色感、协和感、音量感。” [1]因此,在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培养音乐感知觉的课程,如视唱练耳,通常没有结合音乐作品的音响进行综合听辨感知,只是满足对单一孤立音响的感知,如单音、音程、和声的听音训练,对提高学生实际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能力帮助有限。最重要的是,无法使学生养成运用自己的音乐感知觉来感受音乐作品的鉴赏习惯。又如和声课,往往上成逻辑计算、排列组合的理科式逻辑计算课程,而对和声进行过程中真正音响效果的审美感知能力,却没有加以培养而有实质上的提高,最后普遍导致了学生对和声课的恐惧。

而正确的音乐审美感知觉包括了音感和乐感,“音感是指对孤立的音响的感觉能力,乐感是指对音乐中的音响的组织能力,诸如调式旋律、和声节拍等音乐要素的直觉的把握能力” [2]。音感是基础,仅仅是对个别音响的辨别能力,包括协和、音色、音高三种辨别感。乐感则是对音乐的一种组织能力,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初级的为音乐基本秩序的感知能力,包括和声感、和谐感、力度感、节奏感、运动感、速度感、旋律感、音程感和线条感。高级的为对音乐形式结构的领悟能力,包括结构感、动力感、层次感、段落感、平衡感和句读感等[2]。由上可见,传统的教学只是培养单独的音感,和少量的初级音乐基本秩序的感知能力(如和声、节奏旋律、音程感),对其他的初级音乐基本秩序的感知能力(如和谐、力度、运动、速度、线条感)以及音乐形式结构的感知能力却被经常忽略。

因此,根据以上论述,在以下几个方面,笔者提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音乐感知觉培养策略,并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学校制定2010 年版的音乐本科培养方案之际,修订各科课程的教学大纲,将音乐感知觉能力,列为音乐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成为学生音乐综合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在钢琴基础课中,原先教学大纲的目的与任务,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原则是“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使学生了解钢琴的性能、特点及表现,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能弹奏一般的正谱伴奏,并具备一定的即兴伴奏能力,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及一切社会活动。”而对钢琴演奏、鉴赏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能力,却没有相应的要求,以致学生只是机械地训练手指动作。而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添加了对钢琴作品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训练,通过聆听,比较钢琴家、教师、学生自身的演奏,体会和领悟了钢琴演奏的真谛,明晰了练习要求和演奏目标。

第二,实行课程融合。

审美感知觉由感觉和知觉组成,审美感觉是指“事物的外在的表面的局部的审美特征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在大脑形成的主观反射、反映和模写” [3]。而审美知觉在狭义方面,是指“审美中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外部各部分的综合反映。” [3]同理,音乐审美感知觉是指在音乐感觉基础上,对音乐本体的综合把握,是对音乐整体的直接反映。音乐音响首先作用于听觉感觉器官,为音乐知觉提供“音乐材料”,为提高人们知觉水平打下基础。反之音乐知觉水平的提高,使听觉器官能更加全面地感受和捕捉到丰富多样音乐素材。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的把握能力。感觉与知觉既有分工,又有紧密联系,而实际操作时感觉和知觉几乎是同时运作。

因此大量地聆听音乐作品,并同时与音乐理论教学相结合,是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觉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感觉与知觉的心理运行机制,将部分音乐学科课程进行组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重要的教学改革思路。

第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音乐专业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自身的审美感知觉,对音乐本体进行感知,随后再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但在通常的音乐欣赏、演奏课上,教师事先将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曲式分析、音乐风格特征、历史评价等资料合盘托出,而学生则先入为主地按照以上介绍,进行验证,最终接受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这种没有通过自身的音乐审美感知觉,经过感知、联想、想象、顿悟等各审美环节来理解音乐内涵,品味作品的艺术价值、艺术趣味的音乐鉴赏,就无法体现其音乐审美效应。造成原本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规律,变成了“有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教学怪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学生也丧失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造成审美经验缺失,审美需求减弱,审美趣味平庸,造成音乐审美能力与普通非专业的大学生相差无几的现状。

因此,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改革音乐欣赏课、中外音乐史,技能课等课教学过程模式,运用实践式、探究式、开放式、讨论式、案例式等现代教学方式,从提升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觉的角度入手,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更新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学生考试评价中,特别在和声、曲式分析、即兴伴奏、音乐欣赏、音乐史、教学法上的考试基本上实行书面考试,学生一般采用文化课应考手段,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或用数学逻辑推论方式,来对付考试。由于不需要聆听音响,所以就不需要通过音乐审美感知觉,来分析其和声、曲式结构、音乐作品风格,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法来进行教案设计,因此既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水平,也没有起到引领学生对审美感知觉学习目标的导向作用。

笔者建议,对于音乐各学科的考试,必须有大量的音乐音响作品为试题题目,学生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审美感知觉来感受音乐音响,再结合各学科的音乐理论知识来完成试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逼着学生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感知觉水平,成为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

综上所述,切实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构筑音乐感知觉培养策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确保新世纪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后续成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捷普洛夫.音乐能力心理学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林华 .音乐审美心理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78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范文2

【关键词】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

音乐基础知识是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殿堂,感知音乐、享受音乐、提升音乐审美境界的助跑器,是促进学生音乐实践顺利进行、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有力武器。因此,它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重视、渴求程度。

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后,我们欣喜地发现诸如视唱练耳、和声知识、音程知识等一些冗长、艰深枯燥的内容已从教材中消失,音乐课变得不再玄妙、难懂,学生对音乐课不再望而生畏。这正是落实音乐教学大纲,重视基础教育实践的表现,是一件大好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不少音乐基础知识也由原来的显形呈现转为隐形呈现或零散呈现的方式。这种呈现方式是好是坏?是喜是忧?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感受到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虽然摒弃了旧教材专业性太强的弊端,但同时也给教学活动带来诸多不便,有弊大于利的倾向。

首先,我们来看它有利的一面。随着音乐基础知识的隐形呈现,教材中的显性内容大幅度减少,课本毫无疑问会给人一种简洁、清爽之感,另外,一些简单易懂、富于联想知识的隐形呈现,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无词歌”、“速度”、“力度”、“旋律线”、“重复手法”、“无伴奏合唱”、“变拍子”等音乐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联想去找到正确答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音乐欣赏练习涉及“协奏曲”知识,教师就可以一改过去先念定义、解说,然后欣赏体验的老办法,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屏显演奏视频,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协奏曲”的演奏形式。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一个知识点“前奏”,第四单元有“间奏”,在课本中它们都以显形呈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但我个人认为从字面上看它们非常容易理解。因此,每当上第二单元时,我通常会先提问:什么是“前奏”,然后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定义,再告诉学生,有些歌曲有“前奏”、“间奏”、“尾奏”。那什么是“间奏”、“尾奏”?由于有前奏作为铺垫,很多学生马上就能心领神会,准确作答,然后结合欣赏谱例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对“前奏”、“间奏”、“尾奏”有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认识,且不易忘记。这不仅可以避免教学方式的单一、枯燥,可以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可以改变教师一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更为灵活多样,富有创意,以上有利因素可见教材编辑专家的良苦用心。

下面,我们再来看它不利的一面:

1 增加教师负担

课改后,我们在人教版的课本中再也看不到常用音符表、休止符表、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等音乐基础知识,然而在教学中,又常常与这些基础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调式知识,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每册都涉及,这些知识理论性较强,企望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理解,恐怕难以如愿。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欣赏《好花红》就提及歌曲采用五声音阶(do、re、mi、sol、la)为羽调式,那五声音阶为什么不是(do、re、mi、fa、sol)?什么是羽调式?羽调式有何特征?如何分辨?而第四单元音乐欣赏《大森林的早晨》小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提示选择调式(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那什么又是五声调式呢?面对这种蜻蜓点水、遮遮掩掩的知识呈现方式,如果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只能一知半解,如管中窥豹不得要领,到头来往往还是不知所云,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说和板书说明,并结合一定量的谱例进行分析讲解,然而这种以听、看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脑海中积淀的知识是有限的,五声调式知识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并不过于深奥。如果能把基本概念明明白白地呈现给学生,并结合一个单元的谱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欣赏、分析、验证,不但学习目的明确,而且学生能更深刻而全面地理解,还不易遗忘。另外,有时为了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教材涉及而没有呈现的基础知识,教师必须课前花费不少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以便课堂上正确传授给学生,否则就会出现象高水准的第九届中南六省区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上,一位小学教师给“二重唱”下的“由二人演唱的形式叫二重唱”这样不够完整、不够科学的定义。

乐谱知识就更不必说了,每单元的歌曲演唱、音乐欣赏中的主题视唱等都离不开它。众所周知,小学阶段学生掌握的乐谱知识是很有限的,再则由于音乐知识贯穿的零碎,很多乐谱常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能牢记在心,加上很多教师在识谱教学方面基本上采取模唱或随琴、随录音跟唱的听唱形式让学生学唱新歌,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上是基本不识谱的。本人就曾对本校两届初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7%以上的初一新生分不清最常用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这种连最基本音符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别说让学生游刃有余地参加各种合唱、合奏活动,就是要完成《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3-6)年级学生能够识读简单乐谱的任务,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要达到《艺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让(7-9)年级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利用民歌素材为诗歌编配简单的曲调这样的目标,更是天方夜谭。升入初中后,随着歌唱教学比例的锐减,加上课本删除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常用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就更为模湖不清了。

在教授旧教材时,如果学生对常用音符、休止符记忆不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不断复习音符常用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学生的识谱水平还是不错的,而如今删除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表,初一的歌曲往往节奏比较复杂,说太多乐谱知识学生难以消化。这时教师还要板书罗列各种不同音符进行识辨复习,学生必然失去继续学习的耐心,从内心深处拒绝学习乐谱知识。此外,由于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对不少学生来说,上一周讲的知识,下一周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这种无效率的学习既让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也使学生陷入迷茫无知的境地。

2 滋生学生不良习惯

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现行的音乐课本,尤其是初中、高中音乐欣赏内容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欣赏体验中渡过的,期间适时出现的隐形音乐基础知识,常常唯有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讲授或多媒体展示解说,才能获取,如:交响诗、交响音画、节奏、音色、音乐剧等知识,由于专业性较强,学生不易于接受,通常需要教师激情引导、传授,学生才能领会,如:曲式知识,实际上小学一年级下册就有随音乐感知乐段的练习,然而当我给学生做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曲式练习时,很多学生似乎从未接触过曲式知识,问我什么是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知识虽然隐形呈现,然而,为了让学生弄懂,我还得从常见曲式结构、乐段常见对比手法、结束感等展开说明,并结合谱例进行分析,学生才能慢慢接受。又如:演唱、演奏形式在小学课本中也比比皆是,打开小学课本我们常常都能在乐曲或歌曲的曲名下方看到标有演唱、演奏形式,如:女声二重唱、男声四重唱、领唱与齐唱、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等,相信这些知识小学老师不止一次讲解过,然而当我要组织学生完成初一上册第六单元《旋转舞台》竞赛练习四:“将所听到的歌曲与相应的演唱形式画连线”时,不少学生竟然问什么是演唱形式?什么是二重唱?轮唱?更有甚者以为合唱就是齐唱。又如:初一下册第六单元音乐欣赏《敢问路在何方》有一练习,要求学生找切分节奏。什么叫“切分节奏”?小学四年级“五――环球采风”中《木瓜恰恰》曾提到第二部分用连续的切分节奏,表现喜悦之情。也许是时隔多年,学生早已忘却,而且由于专业性太强,无从猜测,在课本中也找不到答案,我还得从强弱规律开始讲起,辅以板书举例分析,听辨感受、印证,再让学生做练习,但很多学生还是水过鸭背,下周复习这些知识时,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由于在课本中找不到这些知识,不懂的学生还得问老师或同学,遇到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懂也不敢问,加上长期以来音乐课没有升学压力的影响和不被重视的原因,不少学生不懂干脆不问,慢慢地,课本就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从近年来学生不带课本上课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可见一斑:过去上音乐课一般只有个别学生不带课本,同样是切分节奏,学生看看课本中的基本概念,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够领会其中的真谛,完成练习,即使忘了,打开课本又能找到答案。如今初、高中学生不带课本上课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为此,我还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给不带课本上课的学生扣分、给带课本上课的学生加分等,然而收效还是不尽人意。从第九届中南六省区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上没有一位教师提供课本、只有部分教师提供歌谱、个别教师提供参考资料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根源所在,歌谱实际上也已成为一种道具,因为,不少课件上已显示了完整的歌谱或所要学习的歌词,学生并不能从课本中获取更多需要了解的知识,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依赖教师讲解、看视频,不愿看书、丢弃课本、不懂得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不良习惯。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有它可取的一面,如:一些简单易懂、富于联想的知识以隐形呈现的方式出现,更能激发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剌激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但是,复杂难懂、难记、多用的音乐基础知识,采取隐形呈现的方式,不仅会给教师教学带来不便,而且也让学生失去从书本中吸取营养、巩固知识的参照物,令学生丢弃课本,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鉴于上述原因,建议编辑教材的专家们能够深入教学第一线,多进行实地调研,使音乐基础知识能以更好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如饥似渴而更有效率地掌握基础知识,为塑造新一代高素质人才作贡献。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范文3

高师钢琴教育强调以基础教育为服务的宗旨,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层音乐师资,而专业钢琴教育目标是培养专业的钢琴演奏人才。我们应从高师的钢琴教学目标出发,与基础教育相衔接,在教学思想上、观念上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坚持“立足师范”、“面对社会”的原则,参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在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上与中小学教学需求相接轨,在实际教学中更新现有专业知识,积极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现提出以下的设想和看法,还希望能抛砖引玉和同行共同商榷。钢琴主、辅修的课程内容调整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我用“调整”一词,即,要采用循序渐进方法去不断完善、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学生主要分为主修生和辅修生,其中辅修生占大多数。具体内容如下:

主修生:钢琴专业课。本专业必修课:钢琴伴奏与配弹、钢琴教学法、钢琴艺术史、发展史、钢琴音乐欣赏、钢琴演奏理论、钢琴演奏表演实践;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实践课。

毕业要求:毕业论文、毕业音乐会,所受专业教育可为读硕、读博再深造服务。

辅修生:钢琴与钢琴伴奏课;初级钢琴教法课;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实践课。

毕业要求:课堂授课(主要是声乐)伴奏、音乐会伴奏(简易曲目)、小型音乐会演奏。

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学生应有一套适用的教材,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教材要针对教学对象、年龄、特点、教学目的、方法、学制时间、练琴时间诸多方面来编写。现在大多数院校都仍在采用1984年由韩林申等编写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钢琴基础教程》。这套教程共四册是按照教育部1981年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大纲》(草案)编排。显然1981年的教学大纲今天来讲太落后了。这套教程虽从初学程度讲起,但太过于繁复,在曲目和教学重点的选择设置上与今天的要求存在一些偏差,所以新教材的诞生是必然的。新教材应立足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立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写,主要对象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辅修生。

新教材将钢琴伴奏(主要是声乐伴奏)的内容融入钢琴教程内并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大多数师范生都属于初学者,无论从时间还是年龄都不适宜再从事钢琴专业的训练,面对这些非专业的学生钢琴的学习只是作为一项工作的技能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但对钢琴伴奏的能力要求却提高了。如:演出伴奏、课上伴奏等。所以教改后的教学侧重点应转向钢琴伴奏与配弹,钢琴教学为钢琴伴奏而服务。在重视钢琴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尽早引入伴奏的内容是切实可行的。教材上,应将钢琴技能、技巧贯穿在伴奏的学习中,用钢琴伴奏的曲目代替原有的钢琴成曲。众所周知,钢琴伴奏课程也是由易到难,从单音、和弦开始练习,所以可在学习钢琴基础的时候将这些知识同时灌输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由于曲目是取材一些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曲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学效果好。同时,钢琴伴奏是一门具有创造力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当然就曲目的不乏一些车尔尼“599”等简易练习曲的优秀范例,只不过在以往练习的基础上进行选配和弦、织体等钢琴伴奏内容的讲述。除此之外,在曲目的选择上应加上现行中小学音乐课本的内容,更好地为今后就业服务。 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应注重对学生音乐感的培养。曲目范围和数量的扩展可与音乐欣赏课“联盟”,即在欣赏课上安排进行(或独立安排钢琴音乐欣赏课),并将理论知识通过看、听、写、说四个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视听技术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作为授课时间有限的钢琴课上,只精选一部分课题集中有代表性的曲目细致练习,技术通过基本练习、乐曲来掌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会”逐渐变为“会学”即采用快捷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学习、掌握一门技能。

钢琴成绩的考核与评估

考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钢琴演奏、伴奏成绩和钢琴艺术实践课成绩。之所以将钢琴艺术实践课程成绩加入总成绩是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钢琴艺术实践方面的能力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登台演出机会少,上台怯场,表现欲差,独立处理作品水平能力低。针对这一状况,要开设艺术实践课,并将其成绩记入钢琴总成绩。钢琴艺术实践课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多次登台的机会,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系里、校园里甚至到社会中去演出。演出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加了表现欲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的角色。

总之,高师音乐教学必须参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需要,培养出素质能力全面的学生以求更好的适应工作和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范文4

一、初中钢琴教育的背景及其意义

自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钢琴教学建设进程也始终持续推进,渐渐地在各类年级音乐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得广大初中学生对于钢琴知识以及演奏技巧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掌握,能够表现出基础的水平,激发了他们对于钢琴音乐的兴趣。一节高水平的音乐课,结合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电子音乐教学,相较之下,则需要另外一种最传统、最经典、最优秀的音乐直接传播媒介,正是初中钢琴教学所存在的重要意义,既可辅助其他相关音乐教学,也可以单独成立一种钢琴模式的音乐教学体系。

二、钢琴教学的“三强”特点

现代钢琴被众多的音乐家们誉为“乐器之王”,直接印证了为何现代初中音乐教学尤为注重对于钢琴教学的应用意义。钢琴教学有“三强”的特点,即艺术性强、技能性强、实践性强,而整个初中钢琴教学也是去挖掘其中的“三强”特点,让学生们能够懂钢琴、爱音乐,增强学生们的音乐创造力、扩散性思维等因素。

三、钢琴教学的应用

1.传承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进程中,钢琴作为乐器被早早地使用在音乐课堂上,被定义为辅助伴奏的功能。然而现在的钢琴教学是以钢琴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但考虑到音乐教学的范围广,不局限于钢琴教学,钢琴应当继续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伴奏。如此做法,可以把钢琴教学与其他音乐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们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多元化地学习,鼓励学生课堂自主,教师则用钢琴为其演唱的歌曲作伴奏,形成一种初中音乐教学的互动陛。

2.黑白键的律感训练。52个白键和36个黑键组成了钢琴的键盘,从而演奏出各种优美的音乐。在基础的钢琴教学时,正是需要88个黑白键帮助学生们能够抓住对于音乐的律感,培养他们熟悉更多的“节奏”。音乐教师用钢琴中最简单的常规黑白键对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音乐乐谱进行演奏或者伴奏,从简单的表演中,让学生们渐渐地掌握“律感”,对于拍子、小节、段符等等常规技巧初步掌握。

3.音乐教师与学生们互相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1)经过一定时期的钢琴音乐教学,学生们对于钢琴知识和掌握初步节奏技能,考虑到学生们对于钢琴音乐的欢喜程度不一,音乐教师给予他们一些曲子供选择,于是学生们在《歌唱祖国》、《让爱住我家》和《让世界充满爱》三首之中选择一曲,最终学生们选择了《歌唱祖国》o(2)音乐教师先采用多媒体音乐播放Mv画面,同时自己现场用钢琴进行演奏,利用多媒体直接在屏幕上展示《歌唱祖国》的钢琴曲谱。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把《歌唱祖国》的曲谱分成几组,让每个小组轮流演奏其中一段,其他小组认真观听。(3)每个小组轮流推荐除组长外的一人,来表达对于整首《歌唱祖国》所表达的情感和演唱本组组长所弹奏的部分歌词。通过交流,大家得到的综合观点,《歌唱祖国》具有摇滚、大气、激进、霸气、流行、爱国等诸多感情。(4)坌合学生们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用纸张记录下来其他几组组长在演奏过程中,对于节奏、拍子和技巧上面的评论。音乐教师等待每组写下自己的看法,然后采取组长轮流阅读组员之间讨论的观点,参与彼此相互讨论。(5)音乐教师在此时,应当认真听取学生们之间的评论以及结合自己刚才对于学生们演奏时候的观察,给予一定专业程度上的解释,并评出优秀讨论组和优秀演奏组长。(6)布置课外兴趣作业。通过周末,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个现场演奏《歌唱祖国》全曲进行拍摄,并录制一首《歌唱全曲》,为期3周,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音乐教师,进行下一次实践课程的讨论。

4.钢琴结合原创表演,激发学生们的音乐创新。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一首首经典的钢琴曲,例如《蓝色多瑙河》、《月光曲》等,让学生们感受其优美的钢琴曲调,结合音乐原创的理念,大胆创新地去编排情景剧、小短剧、舞蹈,等等。不经意间,便把钢琴的学习带入到学生们的个人情感之中,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音乐钢琴教学的举措。

5.利用对比模式,激发学生们对于钢琴的兴趣。当代初中音乐教育,多媒体电子音乐也是占了部分比重,并逐渐地超越部分传统乐器。音乐教师以一首普通的电子音乐曲的播放,和自己进行这首曲子的钢琴演奏。首先让学生们发言,阐述钢琴演奏和多媒体电子音乐之间的优缺点。然后重点阐述钢琴的几大优点:音域宽广、音量变化幅度巨大、最理想的多声乐器、独立完整的音乐世界、容易学习的入门乐器等等。用一些鲜明的例子去反衬出钢琴的优点,同时略带谈及现代多媒体电子音乐的优点,最终用对比的方式,去证明钢琴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范文5

关键词:室内乐课程;改革;创新

室内乐在西方古典音乐中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没有指挥,每个成员都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成功的室内乐演出需要各个成员之间的默契,当然,也需要他们在对于音乐的认识上达成共识。这样相对自由的音乐表演形式进入大学课堂后,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效果是显著的。因此,国外的音乐院校都把室内乐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室内乐课程在进入我国高校时,明显存在着“水土不服”的现象,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室内乐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亟需改革和创新。

一、室内乐课程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因室内乐课程不设指挥,成员不多,所以可以起到其他音乐形式无法达到的效果。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独奏能力,但是一旦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往往效果一般,究其原因,就是音乐缺乏室内乐这样音乐形式的训练。室内乐教学中,学生必须互相聆听,不但要掌握自己的声部,还要顾及团队整体的音乐旋律,合奏时学生们必须严格的控制音准和节奏,否则就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种训练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可以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1]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很多学生在第一次和他人合作时,都会出现不适应和节奏不一的情况,这种害怕合作、不会合作的原因就是缺乏合适的训练。对于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也许没有很多演出机会,室内乐课程正是提供学生与他人合作时培养默契的一个平台。因为没有指挥,室内乐在演奏的时每一次休止,每一个和弦,每一拍的渐慢渐强都需要乐手之间的默契,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读懂彼此内心的想法,这种心有灵犀的默契感是需要长时间的室内乐训练才能获得的。

(三)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室内乐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接触到新的作品和音乐体裁。此外,他们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其他音乐专业的知识。因此室内乐课程给了学生更多学习的机会,可以更全方位的了解音乐史,配器,和声等学科,让学生在演奏能力增强的同时,也扩宽了知识面。[2]

二、室内乐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灵活选择教学曲目

在室内乐课程开展之前,老师应初步了解学生的水平,根据实际灵活选择教学曲目。如果学生的能力较弱,在初期可以从简单的作品开始,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如果学生的能力较强,可以根据作品的年代顺序安排教学内容。除了采用传统的西方室内乐曲目外,可以选用中国曲目,这样让学生对不同种类的音乐都有所了解。除了融入民族元素,还可加入现代音乐的元素。

(二)训练学生即兴演奏能力

在室内乐作品中,往往旋律是在声部间交替出现或一直保持在一个或几个声部,那么剩余的声部往往起到一个支撑和声、固定节奏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性,训练学生的即兴演奏能力。这需要学生在瞬间作出反应,可以增强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上台时紧张感会减少。当然这种训练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老师可摒弃三重奏或四重奏的形式,改为任何形式的二重奏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三)教师参与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训练的旁观者,但在室内乐的教育中,教师可以转变身份,参与其中。在室内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当乐手的角色,与学生一起演奏音乐,这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不安情绪,同时给了学生更自由的学习空间。

(四)开设网络课堂

在室内乐教育的创新上可以结合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 开设网络课堂。对于很多缺乏师资和设施条件的高校,学生想要学习室内乐必须寻找其他途径,网络教育给了学习者一个自我充电的机会。很多己经开设室内乐课程的高校院校可以将教育实况共享到网络,不仅推广了室内乐的教育,还让没有学习过室内乐的学生有了学习机会,学习过室内乐的学生能够了解其他高校的室内乐教育。[3]

三、结语

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实际,在当前室内乐课程开展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改革方案。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应有所创新,重新定位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积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把网络和多媒体融入教学。

参考文献:

[1]聂普荣.室内乐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 大众文艺,2012(16).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范文6

关键词:古筝教学 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筝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民族乐器,它音色优美,高雅大气,被誉为“东方钢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我校是一所县直初级中学,学校自2011年以来开设的古筝校本课程,并添置的50架古筝用于教学。本文试就初中学校开设古筝课程的优势和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开设古筝课程的优势

(一)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古筝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民族弦乐,据说它源于秦盛于唐,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这种乐器本身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接触它了解它学习它,就是为了更好传承它。其次,古筝的很多乐谱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云水禅心》等等,每首古筝曲目的背后都有着故事、人物、精神、意境,很多曲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古筝课程,通过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古典音乐,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音乐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古筝之美体现在多方面,其形式古朴典雅,其声音动听,其演奏行云流水。唐代诗人白居易涉筝的诗有二十多首,其中《筝》最具代表,诗中写道:“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霜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意思就是说古筝慢弹时如孤雁长鸣,快弹时如飞蓬旋转,圆润如玉佩锵锵,幽咽如泉流冰下,清脆如千颗珍珠碎裂,乐终如刀截戛然而止。诗歌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古筝演奏及其美妙无穷的声音。对于古筝,无论是倾情静听还是亲自演奏,都是一种美的体验,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三)开设古筝课程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

在初中开设古筝课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原来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就有学习古筝,有些是学校兴趣小组学习的,有些是校外培训,上了初中以后,我们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巩固和提升。二是学生到了初中,正值变声期,让学生多参与各种器乐演奏,以此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古筝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针对初中学生特点,结合生源实际,我们把古筝课程目标分为两个级别三个层面。两个级别就是入门级和进阶级,有些学生是到了初中才开始学习古筝的,有些是在小学时已有一定基础的,入门级从基础学起,进阶级就要根据其原有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三个层面主要是指知识层面、演奏层面和欣赏层面。比如知识层面,我们主要要求了解古筝的历史文化、基本结构等等常识,了解古筝音乐作品;演奏层面主要是基本技法、演奏技巧;欣赏层面主要是感受鉴赏能力。

(二)教学实施

民间历来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意思是筝的学习与演奏相对容易,这也正是古筝受到欢迎和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古筝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兴趣,比如在学习古筝之前,播放古筝名曲让学生欣赏,组织观看同学表演……学生自然会产生“很好听”、“我也想学”的念头,这就是兴趣的基础和源头。有了兴趣,其次就是要教学得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和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稳定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意志力。要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但要重视老师的示范、讲解、交流、指导,也要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相互交流、结队学习很有利于学生进步。第三,要搭建展示的平台。搭建展示平台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施展才艺的地方,通过施展才艺获得认可获得成就感。我们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考级和演出。考级和演出能从不同时空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演奏技能,让每个学习者获得信心和力量。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

古筝课程实施三年多,我们针对学生实际编写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古筝教程――《古筝入门教程》、《古筝进阶教程》。组建成立了学校古筝艺术室,学生课余时间也能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与市县文化艺术馆、演艺中心等馆所共建活动,争取机会让学生在不同地方不同级别参加演出等活动。学校每年艺术节和元旦文艺晚会,都有古筝演奏节目。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每个学年对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将其优秀成绩或演出表现反馈给家长,记录到成长档案。古筝课程的实施,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演奏技巧以及教学能力。

古筝,以其清丽柔和优美悦耳的音色以及行云流水般的演奏,造就其神奇的魅力,赢得众多知音的赞赏。在学校开设古筝课程,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源,传承了民族文化,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范文7

【关键词】全能型音乐教师 基本功 培养策略

在强烈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师音乐教学肩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应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师德,知识丰富,全能型的音乐教师。

一、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期间学生的音乐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要求。即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体要求:(1)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2)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4)音乐与相关文化: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003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出台,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组成,“从目前师资及教学设备等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地区和学校都具备同时开设六个模块的条件”。在分步实施、优先开设音乐鉴赏的原则基础上,“大力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开设其他模块,积极为普通高中学生学习音乐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现实情况要求音乐教师一人要上几个模块,只有力求全能,才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此,本文提出了促进高师音乐教育类学生的基本功培养策略,在培养学生作为全能型音乐教师的过程中,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重在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快的推进欠发达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全能型音乐教师基本功培养策略

基本功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有的于课程联系,有的则单独进行测试。简单的说包括奏、唱、跳、讲、编、写、演等七项全能基本功。

1.针对七项全能积极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开始安排进行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以促进基本功的锻炼,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由“说课、板书、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要求如下:

(1)说课。说课是教师针对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向同行或考评人员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的设计等。说课活动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为10分钟)讲清“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之类的教学问题,从而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显示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程度,驾驭教材和课堂的水平,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要求根据教材中某一局部内容的教学任务,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育人功能阐述教学过程(总体)目标,讲解自己的教学方案。说课应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内容;②教学对象;③教学目标;④教学方法;⑤学法指导;⑥教学手段;⑦教学过程。说课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评委提问时间不超过5分钟。

(2)板书。板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黑板上用文字、图形、线条、符号等要素再现和突出教学主要内容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要求根据教学设计内容,在黑板(或白板)上现场板书,板书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音乐教师在板书上书写乐谱要通过“画音乐”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画出简易图形,便于学生接受,将无形的音乐形象表现为有形的图画形象、身体形象,直观、形象、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激发探索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各种表达能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教学设计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是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文本”。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要求、课程目标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设计必须要顺应这些变化,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要求根据指定一课时(45分钟)的教学内容设计教案一例,时间不得超120分钟。

(4)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是用于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软件,它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根据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要求根据教学设计内容现场制作课件一例,制作平台不限,制作时间不得超过120分钟。

2.开展学科技能竞赛,促进全能型音乐教师的基本功

(1)键盘弹奏、演唱、舞蹈、其他乐器竞赛。键盘弹奏包括乐曲演奏、歌曲伴奏、重奏、合奏等。演唱包括独唱和自弹自唱、重唱等。舞蹈包括表演和编创,音乐教师能兼任舞蹈教师。其他乐器包括课外活动常用的军乐队、鼓号队、民族乐器等演奏比赛。

(2)合唱指挥、综合知识竞赛。比赛设背谱指挥作品、即兴指挥作品、即兴排练片断。综合运用的项目一是综合运用键盘、和声、配器等技能与理论进行的即兴伴奏,其中能顺利移调弹奏,锻炼面向基础音乐教学的即兴伴奏能力。为教学实践设置的中小学歌曲范唱,是根据学生实习反馈的情况而来的。综合知识竞赛根据实际而定,知识面要适当,包括基础乐理知识、教育理论、音乐史、新课标等。

(3)举办个人音乐会。举办个人音乐会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一个部分,使学生通过举办音乐会锻炼社会实践能力、舞台组织能力等。

3.开展顶岗实习,推进师范生全能发展

在大二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工作,通过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了解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学习优秀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现自身的不足,增强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促进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范文8

关键词:口风琴;音乐素养;教学探究

G623.71

“新课程”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通常来说,器乐教学是现代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推行的重要教学路径,融合音乐素养与音乐表现,真正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与口风琴结合,着力打造唱中含奏、凭奏助唱、用奏助赏三方面协调的教学氛围。朝着现代素质教学的目标迈进,让每位小学生都可以良好地把握口风琴演奏技能,继而增进孩子们在音乐领域的发展和造诣。

一、口风琴激发音乐学习热情

对于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学生的好奇心,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提升在音乐学习方面的潜质。而口风琴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上的有力工具,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帮学生学习了音乐的理论知识,掌握了音准、音值和演奏技巧,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铺平道路。口风琴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颇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正是由于口风琴能够作为小学生音乐启蒙的敲门砖,它带给学生对音色感觉的切身体会,进一步唤醒学生在音乐情感与心理上的共鸣,如此一来,小学生专注于课堂口风琴学习过程中便能够真切地通过口风琴学习到更多音乐知识,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质,为学生在音乐知识研习上增添学习的乐趣。

二、运用口风琴革新既有音乐教学模式

在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口风琴教学能够创造出机会让学生了解与接触诸多乐理知识与演奏技巧,以及基础的识谱能力,继而为小学生音乐学习生涯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帮助学生日后音乐之路奠定良好基石。不可否认的是,引入口风琴教学,将会极大限度的丰富小学生音乐课堂学习内容,拓宽了学习音乐的路径与模式,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1.凭借口风琴教学,增强小学生识谱水平。在音乐教学中,大家往往过于关注学习的最终结果与成效,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这类着重关注学生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教授的课程,更多的需要体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将诸多教学目标隐含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中国古言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口风琴音乐教学更多地倡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素养,教师在口风琴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音值和演奏技巧,更让学生感悟音的高低,大大提高了今后的识谱、唱谱能力,同时,对学生今后借助口风琴,自学其他感兴趣的曲目,奠定了基础。案例教学一:学生在教师范唱《美丽的黄昏》的曲子,感受曲子的情绪之后,通过识谱、练奏等形式,学习吹奏口风琴。学习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首先,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识谱,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基本的节奏。之后,再让学生在口风琴吹奏练习中巩固。帮助小学生在器乐启蒙教学中学会掌握歌曲的演奏方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正确地演奏各种时值的音符,还能通过反复演奏帮助听音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时值的概念,有效增强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兴趣。从对音乐的陌生到熟悉的弹奏程度,加深了对于音乐学习的体验和感悟。长此与往,教师不断借助口风琴教学,就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对于今后的音乐教学有着很大的提高。

2.把握多声部合唱与口风琴教学的共通之处。尤其是二声部在合奏中强化声音均衡、协调一致,老师们要指导学生仔细演奏,慢慢形成音色和谐的效果。下面引入案例探究,案例教学二:老师:今天我们学会使用口风琴吹奏这首《我怎样长大》,首先,我们每个大组的同学吹一部分3/4拍的节奏,同时使用F大调,我将会给诸位同学不超过五分钟的时间来准备,现在开始吧!(分配给每组歌谱)五分钟后,结束大家的准备工作,我们有请各个小组同学展示由本组负责的旋律吹奏部分,其余组的同学们可以通过视唱旋律来加深对曲谱的印象。继而,全班开始合奏。在合奏同时谨慎叮嘱学生创设对应情景与氛围。吹奏旋律过程就是学生们在内心深处默唱的过程,只有在内心有明确旋律,再进行学生演奏的时候方可开口合唱,这样一来,二声部学唱变轻而易举被攻破。

3.强化音乐鉴赏水平。从小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敏感度是诸多家长和学校关注的重要内容,而口风琴运用于当下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做好这一点。第一,平奏助乐,增进赏析认知。开展相关音乐欣赏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实际的音乐基础,继而选择合适教学演奏的曲谱,让学生们通过运用口风琴进行吹奏,一方面加深熟悉与认知度,另一方面强化在作品层次上的理解力。第二,增进表现能力的培养。口风琴引进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包含了强化在学生在音乐表现力上的效力,口风琴进课堂,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表现能力,提升了学生音乐的素养。

结语:紧随口风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普及探索,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口风琴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积极开展与寻求合适音乐教学的应用举措,关注小学生音乐素养与学习兴趣的培养,逐步提升学生在对应音乐知识与技能上的突破,使小学口风琴音乐教学获得长足保留。一言以蔽之,最终对学生音乐素养与审美提升打下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 金明珠. 让音乐教学激荡孩子的心灵[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6(7).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范文9

[课时] 1课时

[教学年级] 小学一年级

[教学目标]

一、 感受广东狮子锣鼓音乐,感悟乡音、乡情与乡土文化,激发学生了解广东狮子锣鼓的兴趣。

二、 在即兴舞狮游戏(体态律动)与演奏活动中感受、体验广东狮子锣鼓的节奏特点和狮舞的特点,探究锣鼓乐与狮子舞的配合。

三、 初步掌握三星锣鼓乐的节奏特点,掌握简单的演奏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三星锣鼓的演奏方法;感受广东狮子锣鼓的独特风格与魅力。

[教学用具]

民族打击乐器(鼓、锣、钹)、自制的学生用打击乐器(鼓、锣、钹)、大头佛面具、扇子和有关课件。

教学反思

如何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经过激烈的角逐,我执教的《广东狮子锣鼓》一课,荣幸地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现场总决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是新课程带给我的一次机遇和考验,也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升华和洗礼。

《广东狮子锣鼓》一课为自编整合教材,由于教研员一开始就将其作为一个教研专题来进行研究,使我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次新课程音乐教学法的培训。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使该课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突出了民族性、趣味性、生成性、创造性等特点,并将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自然地融入其中。该课在构建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面,主要作了以下努力:

一、 课堂上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直接交往而建立起来的。教师要设计开放的课堂,必须有积极主动的学生,必须有学生尊重、爱戴的教师。当学生感到老师与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奋进的时候,学生的心态才能开放,他们才能大胆地与教师进行互动,才能大胆地进行学习。如:在教授锣鼓谱时,我坦白地对学生说:“老师也是刚学的,看谁能比我学得更好。”这句话让我与学生的距离立刻拉近了。这种带有鞭策、激励、赏识的语言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课后有学生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虽然也是刚学,但是也能像您做得这么好了。”透过学生这句简单的话语,我感到他们已经把我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愿意把自己成功的快乐跟我分享。

二、 师生共建学习的课堂

新的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可能面对学生的挑战。如:在学习广东狮子锣鼓的相关文化时,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开动小脑瓜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最后终于把我问倒了……当时,我心里真有点难堪,但我还是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你们提出的有些问题就连老师也没有想过,课后让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寻找这些答案,下节课看谁回答得最多好吗?”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三、 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以人为本地设计整个教学结构。广东狮子锣鼓是广东的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课堂上,当他们所积累的有关信息被老师在课堂上提及时,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的回答和表演就像一幕幕生活片段,自然地展现在课堂上。

四、 学习资料的多样化

为了收集广东狮子锣鼓这一主题的资料,我们一方面在图书馆、音像店和各网站里寻找,同时还发动学生和家长参与寻找,最后收集有关音像资料十几盘、文章五六十篇,图片达上百幅。另一方面,教研员和我带上摄像机多次到各地拜访舞狮老师,从广东狮子锣鼓的传说故事、舞狮表演的场面及规模,狮子的刘、关、张门派的分类及南北狮子的造型特点到狮子舞的采青、叩拜等套路,锣鼓乐中的高狮鼓、低狮鼓、三声鼓、七声鼓的演奏方法和相应的舞狮套路等等。我们汗流浃背,却又如饥似渴。心中拥有了沉甸甸的满足感――我们的努力使这节课增加了丰厚的教学资源。

五、 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好动、爱模仿、喜欢游戏等心理特点,本课教学采用将广东狮子锣鼓繁难的技巧化为儿童喜欢的各种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使知识技能在“玩”中被掌握,既生动又形象。教学设计了听一听、想一想、读一读、奏一奏、舞一舞(体态律动)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了解广东狮子锣鼓及其相关文化。如:设计了学生随着广东狮子锣鼓音乐片段跟老师做简单舞狮动作进教室这一环节;在新课导入前,采用了节奏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三星锣鼓的节奏等等。旨在通过看、听、读、奏、舞、创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六、 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要动力,积极的自我激励成为评价的主流

1. 多变的教学形式

为了给好动的一年级学生腾出更多的活动空间,本课教学去掉了学生座椅,师生围坐在地上,而且不断变化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排列,如:凹型、大、小圆型和月牙型等许多位置的摆法,这不但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还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有时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安排,并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位置的排列。如:学生在聆听老师讲述广东狮子锣鼓的传说故事时,学生可以随意地围坐在老师的身边,师生在这种形式下共同学习。这样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利于师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群体空间。这种开放的学习空间对音乐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组里,每位学生还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得更加完整。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小组共同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也分享着成功与快乐。多变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2. 多元的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要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评价者由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如:鼓励学生评价老师。在舞狮示范完毕后,老师大胆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评价,结果一个学生这样评价:“老师,您的狮子舞跟我看过的差远了,因为您的气势不够,动作太单调了。”从来没有学生敢这么直接地评价老师,只有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完全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才能做到师生间的评价互动。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要求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在评议时告诉大家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提出诚恳的建议。于是孩子们学会用宽容的有深度的目光看待每次表演,并且能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作出肯定的评价。如学生说:“我比刚才进步了。”“他虽然舞得不好,但是他已经尽力了。”“他敲得真不错,就是太紧张了,能笑一笑就更好了。”孩子们学会了欣赏自己,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了宽容,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自由、轻松、和谐的气氛。

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冒险又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伍毅韵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中路小学

专家评析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音乐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结晶,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中小学生们来说,学习、了解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学习这些古老的音乐文化,可以增进他们对自己民族的理解,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深厚的感情。本课所选教学内容――广东狮子锣鼓,是闻名世界的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之一,教师以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

本课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教师能够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过程中遵循这些原则,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选材方面,由于狮子锣鼓的种类繁多,伴奏音乐也各具特色,选择什么样的音乐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既学习音乐、进行合奏,又能共同表演,是本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伍毅韵老师选择了广东狮子锣鼓中比较简单的“三星锣鼓”,其特点是乐器简单(只有三件乐器:鼓、锣、钹)、节奏简单(谱例1),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合奏。

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伍毅韵老师的目标内容具体,容易操作,容易落实评价。正如曹理教授所说:“教学目标是教学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它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它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它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本课教学目标强调“感受广东狮子锣鼓音乐”,通过律动表演、演奏乐器“感受、体验广东狮子锣鼓的节奏特点和狮舞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中要以多种形式、多角度地让学生感受、体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节课在教学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上,教师采用了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学习。例如在导入阶段,学生先跟随教师学习三星舞狮的脚步,并随音乐与教师一同表演,接着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三星舞狮以及它的伴奏音乐,熟悉它的节奏。

在三星锣鼓乐的学习阶段,教师以引导―发现的方式,吸引学生自己探索、学习锣鼓乐的节奏,通过认识乐器―听记节奏―分声部模仿节奏―三声部合作―乐器合奏的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三星狮舞的伴奏音乐。

表演活动设计以乐与舞的配合为主,其中三种速度的体验较好,教师带领学生根据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变化进行表演,使学生不仅进一步熟悉了三星舞狮的音乐,了解了音乐的变化与舞狮动作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将音乐的基本要素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但同时应当指出的是,本课对“音乐”的学习有些不够,例如学生的表演不十分到位,道具大头佛等的使用有些零乱,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范文10

一、淡化≠避让不谈

《牧童之歌》是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一首活泼欢快的新疆歌曲。歌曲中有一个代表性的连续附点节奏 ⅩⅩ Ⅹ・Ⅹ ,最能体现乐曲活泼奔放的特点,同时这一节奏也成为本首歌教学的重难点。

【案例一】

在备课之初,当发现本课的一个节奏难点:连续附点音符的演唱时,我就在想如何将这个节奏难点教给学生,使他们较好地掌握。想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改变传统音乐教学中单纯的音乐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倾向。

于是我决定避开“附点音符”这一音乐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教师范唱和模仿中自己体会连续附点音符的感觉:

(1) 提问: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比较难唱?(连续附点处)

(2)采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难点:教师范唱第九至十二小节(没加附点与加附点两种),进行对比。

(3) 学生模仿唱。其效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对附点音符的感觉很模糊,不是提前了,就是延后了,唱着唱着附点的节奏完全不在了。这时,我又不得不一遍遍地将两种节奏进行对比唱,努力让他们感觉到两者之间的不同,导致学生到后来出现了疲劳、厌倦的情绪。于是我不得不结束这一环节的教学,进入下一环节。可是,由于在节奏难点这一环节中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基础没有打牢,出现了学生在完整跟录音演唱时,一到连续附点的地方就乱套,跟不上录音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后面歌词的演唱。歌曲的学唱是一节音乐课中最核心的部分,如果这一环节没有处理好,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其他环节也就不能顺利开展和完成。所以,整节课学生对歌曲的情绪、风格体验不是很深刻,歌曲没有完全掌握,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完成。

二、重读课标,调整方法

上节课的经验教训,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于是,我对新课标中的要求重新研读了一番,对之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调整和改善。

【案例二】

(1)创设情境,走进新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组新疆的图片,使他们快速进入情境。

(2) 用马蹄声导入节奏难点。

师:你听,小牧童正骑着马儿欢迎我们来了。师用双响筒敲出歌曲中的难点节奏ⅩⅩ Ⅹ・Ⅹ ,并出示由小马组成的节奏谱。

(3)请学生模仿老师敲的马蹄声并观察节奏谱。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几匹马儿,你有没有发现有几匹马很特别呢?

生:有几匹马比其他的马要小。

师:那这几匹小马前面都有一个什么呢?

生:红色的圆点。

师:这个小圆点在音乐中叫做附点。读的时候,附点前面的音符读得长一些,附点后面的音符读得短一些、轻一些。

(4) 师示范,生模仿。

(5)节奏接龙:师读大小一样的马(ⅩⅩ),生读大小不一样的马(Ⅹ・Ⅹ),再交换。

(6) 引导学生边做骑马的动作边朗读歌词。

三、两次教学后教学效果的比较

新课标中提到:音乐教学要改变传统的理性的学习方式,把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融入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渗透着“教”,顺带着“学”,将知识技能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结合,同时应看重学习知识或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

案例一片面地理解了新课标的要求,过分追求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而忽略了基础的音乐知识对学习歌曲的重要作用,导致其他环节无法很好完成,审美体验也就无从谈起。新课标中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并不意味着在音乐教学中对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就加以忽略、避而不谈。要做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巧妙融入音乐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体验中轻松地学习和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范文11

在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中,声乐课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所有基础课程中占据突出的地位,是几乎所有音乐专业的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声乐音乐的技术能力与理解水平就代表了一位音乐工作者的音乐基本能力。

笔者认为声乐课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强调基础训练、拓宽文化视野、注重艺术实践、培养演唱能力”。声乐课程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其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使学生在具备声乐演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歌曲演唱的能力、即兴编配能力和基础教学能力,尤其是基层音乐工作中所需要的独创性意训和示范操作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技能训练是基本内容,但是,以往学院派的传统声乐教学中,往往太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和在实践中即兴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关为歌曲进行即兴编配和即兴创编乐曲等内容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已经直接成为我国基础音乐教师的一个软肋,暴露出声乐教学内容中的缺憾;同时,由于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术视野较为狭窄,缺乏对声乐艺术的整体认识。

因此,在声乐课程内容与体系的建设上,要根据音乐人才培养的整体需要,确立以基本技能掌握为基础,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以编创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本思路,以声乐演奏技能基础课为起点,将课程体系扩展到声乐艺术理论、声乐艺术发展史、声乐名曲赏析、声乐教学法和歌曲即兴伴奏编配等系列模块课程,使学生既掌握声乐的基本技能,又具备了解和认识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开阔视野;既能够独立演奏声乐作品,又具备不同风格歌曲的即兴伴奏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不同需要,又能够胜任劳任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声乐模块课程体系简而言之,即《声乐演奏艺术》、《声乐艺术理论》、《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史》、《声乐作品赏析》等系列课程。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中,要遵循技术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曲目演奏与即兴弹奏相结合、方法训练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声乐演奏与艺术理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等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对声乐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即兴编创能力为核心。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型和师生调配两个方面,一是“因材定课型”,即每学期初根据学生演奏水平的高低和程度深浅来确定学生上课的师生比例模式;二是“师生双选制”,学生根据教师业务和教学的各有所长和不同特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任课教师,教师则在学生选教的基础上挑选自己喜欢的任教学生。

一对一授课方式。声乐学生是一种音乐特殊技能技巧学习,学习过程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选取程度高、演奏有一定艺术水平的少量学生一对一上课,以期培养艺术个性和演奏才能,充分尊重与保护学生对音乐技术与艺术风格听独特感受力、领悟力,培养其独特的创造意识与能力。

一对多授课方式。这是一种介于大班课和个别课之间的教学方式,既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又使学生在课上可以相互观摩、探讨、促进和提高,养成集体协作精神。对于大多数考核为程度不太高的学生,基本上就是这一授课形式,教师紧缺的问题也通过减少初级教学的简单低级重复劳动而得到缓解。

集体课授课方式。大班课教学主要包括声乐艺术史等理论课教学和技能课中有关声乐技能共性特征的讲授,着重于声乐技术与艺术特征的共性课程内容。

课型的可变流动性和师生互动的“双向选教选学”制形成了“良性竞争、良性循环”的良好教学氛围,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声乐专业课程的建设任务艰巨、头绪复杂,需要每一位声乐教师围绕音乐人才培养的实际目标,按照修订好的课程建设方案与改革思路踏实工作,力争从每一个环节、每一节课时、每一个教学内容等各个微观细节上认真把好全体学生的声乐学习关,只有这样,所有的专业教学设想才不会成为一席空谈。

初中音乐演奏课教案范文12

在我国,随着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并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一举措,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历史。当前,对器乐教学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器乐教学的意义、性质、任务的提出。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器乐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学生学习弹琴与绘画时,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这就使这些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出来,处于“兴奋”状态。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既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从生理上分析,学生在演奏器乐时,美妙音乐影响其情绪,情绪又影响着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影响其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由此可见,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

音乐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的性质。在我国,小学与初中阶段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的必须接受的教育,这个阶段的音乐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普及教育。现行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器乐教学部份指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音乐的体验,在学习器乐的进程中学习音乐,提高素养,以至受益终生,这就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的性质。由于器乐教学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一部份,同音乐教育一样具有“审美性”、“教育性””。器乐教学同唱歌、欣赏、唱游等教学内容一样,都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宗旨的。

音乐审美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我认为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同样是通过学习器乐,让学生掌握基本钩技能,重在培养审美的情趣、能力,丰富发展学生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质。因此,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趣味性,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贯穿审美教育,进而达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如果在器乐教学中忽视这些,一 味追求技能技巧的操作、训练,甚至以学生演奏器乐的水平高低来评价音乐课堂教学的标准,必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器乐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的选择与应用。

器乐教学内容包括选择乐器和传授乐器演奏的正确姿势和方法两个方面。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合中小学器乐教学常用的乐器主要有儿童打击乐、简易的民族乐器等,对所选乐器应注意音准和音色,鼓励师生自制简易打击乐器。教师对所教的学生使用哪种乐器,应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大纲中器乐教学的内容要求、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及学校场所、师资、经济等条件选择教学用乐器。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培养从小规范地演奏和爱护乐器的良好习惯,培养初步的齐奏、伴奏及合奏能力,注意增强其器乐演奏的表现力。

当教师确定了学生使用的器乐后,应根据其性能选择适当的教材,可以从中小学音乐教材中进行选择、改编,也可选择适应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简单易学的器乐教材。

器乐教学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多种器乐教学方法是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师要善于结合器乐教学的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实际演奏水,平,来选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果选用恰当,运用熟练,可以加速器乐教学的进程,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特别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器乐教学法,不仅能采用各种有效的器乐教学形式与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对器乐的综合表现力和创作能力。近年来,我国一些器乐教学工作开展的较好的地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加以推广使用。

器乐讲解示范法。这是器乐教学新授课中常用的基本教法之一,是教师结合乐曲,简介乐器的特点和基本演奏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本人规范而科学地示范演奏,从而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既能形象示范,又能面授机宜;既能讲清演奏要领,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既方便、灵巧、有趣,又能立竿见影获得器乐教学实效。

器乐综合训练法。这是在以器乐为主的综合课中常选用的基本教法之一,能将各种器乐教学手段与不同的训练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独奏与合奏能力。能集中优势,用时短,收效快,便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

器乐合奏指导法。此法又称器乐合奏综合教学法,通常是指教师在个别辅导学生的基础上,将不同的乐器集中进行合奏练习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与合奏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的协作精神。

器乐趣味游戏法。此法亦系常用的器乐教学方法之一、能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玩玩唱唱,吹吹打打,使学生获益于趣味游戏之中。

三、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

兴趣是少年儿童学习音乐、认识事物的倾向和需求的原动力。少年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一般是从“有趣”至“乐趣”最后为“志趣”三个层次。“有趣”是少年儿童对学习音乐直接产生兴趣的“幼芽”,表现在一旦学生看到某种乐器独特外形和奇妙音响时就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过过瘾,这种好奇心理是有限度的,不稳定又容易自我转移或消失。“乐趣”是少年儿童学习音乐兴趣发展、形成的中层次,他们在“乐趣”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开始对事物的本质内容产生求知欲望。根据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性质,“有趣”和“乐趣”是器乐教学中所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乐趣”的心理培养并非是借助一招一式就可以形成的,教师要掌握学生这一心理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对策。在“器乐进课堂”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努力使学生对所学乐器有“乐趣”,并引导学生将这项”有趣”的学习内容视作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大乐事来做。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创设一些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有趣”教学形式、内容,将其贯穿在“器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1)认真听的习惯。听教师介绍乐器,听教师范奏,听所学乐器演奏的乐曲,听讲授器乐演奏方法。(2)认真看的习惯。看教师演奏,严格跟着模仿,严格按要求演奏。

(3)积极投入的习惯。音乐实践必须全身心投入,融自我于器乐演奏的音乐表现之中。(4)自我复习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巩固提高。

(5)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一切服从教师指挥,保持课堂动、静结合的合理状态。

四、按器乐教学规律优化课堂组织环节。

音乐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器乐教学活动,使中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发展音乐智力与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其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品德与高尚的情操。要达到这个目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撰写器乐教学计划,钻研教材,分析与了解学生学习器乐的基本状况,并与全学期音乐教学工作的总计划相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安排,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合理安排,留有余地,使器乐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其次,要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备课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活动,器乐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音乐教师要熟悉《音乐教学大纲》,从全局出发,掌握教材的基本脉络和编排体系,为确立重点难点做好准备。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教案的设计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