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时间:2023-06-16 16:06:19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1

[关键词]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少数民族大学生

[作者简介]刘海英(1978-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4年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探究”(课题立项编号:SZ141120)、2014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探究”(项目编号:HBSZKT2014088)的最终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72-02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指明了方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民族安定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大学时代正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可以统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在当前形势下,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混乱状况。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社会变迁最为深刻的时期,也是人们身处价值多元化和多变性的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1.西方腐朽社会思想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综合体。但是,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同时,西方各种腐朽社会思潮也乘虚而入,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私有化、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严重影响并腐蚀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也出现自身价值偏好功利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削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虚无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淡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模糊化等问题。

2.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市场经济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等缺点,受市场经济的价值经济理念、求利经济理念以及优胜劣汰等经济理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的追求上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同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各种矛盾,导致各种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冲突,这些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3.民族与宗教问题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不但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而且各民族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贫穷、落后地区,文化基础和思想意识相对薄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相对较低。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常常借助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民族意识与宗教问题煽动民族情绪,从而达到破坏民族之间安定团结,分裂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这些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渠道、重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疑是较为成功的。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上,还是在是非观、价值观的追求上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变化,也没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进行正面的引导,导致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其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当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但是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也难以展开有效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就无法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动性,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吸引力。最后,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地区,受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文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难以理解和消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观念,逐渐失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引导他们认知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1.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首先,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将形势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相联系,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反对民族分裂主义、腐朽思想渗透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坚决杜绝散布与传播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思想。其次,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用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作为党和国家最基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灵魂和指南,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能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认清社会现象的本质,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第一,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贯穿在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编写、学术研究以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争取让马克思主义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中。第二,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将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体现时代性、稳定性与连续性,同时还要符合社会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水平。第三,要认真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编写适合他们学习和掌握的思想政治教材。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重要内容等组织成简易翔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撑。第四,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方面、深层次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来源于社会主义实践,同时还对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例如,可以举办目的明确的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以鲜活而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代替刻板的“灌输方式”,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寻,从而理解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正常发挥,可以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第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并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层面。这种良好的、潜在的德育氛围能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起到春风化雨般的作用。第二,要加强高校的党团组织建设,使其发挥自身优势,真正起到堡垒作用。通过党团组织的先进性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加入,使之在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走在前列。第三,要创建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第四,要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特征,努力创建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学习的校园氛围,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去。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与创造者,其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本民族和本地区形成较强的示范作用和放大效应。只有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才能为维护民族安定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

[3]彭建国,周霞.远程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4]张永芝.核心价值秩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教学与研究,2013(6).

[5]杨舒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7&CurRec=20&recid=&filename=1013

207744.nh&dbname=CMFDLAST2013&dbcode=CMFD&pr=&urlid=&yx=&v=MD

M1ODRSTDZmYnVkbUZ5am1WcjdCVkYyNkhiRzRHZGJJcTVFYlBJUjhlWDFM

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U=,2013-06-01.

[6]刘教东.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24).

[7]王春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22).

[8]李俏,张艺兵.手机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5).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2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特质。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点的阐述,揭示了其作为社会思潮引领者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客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现实意义,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的具体对策,从而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社会思潮 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可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新时期党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建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社会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同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具有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的功能,是由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决定的。

1.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由其体系、内容以及功能的科学性决定的。从体系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同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的基本要求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规范有机结合起来,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从内容上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蕴涵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价值理念,能够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功能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整合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2.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提出了现实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引领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具有创新性特质。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创新精神作为发展动力,并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能够充分反映时展趋势,始终具有正确引领历史发展的主动性,是人民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进取的主心骨。

3.具有主导性和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性和包容性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不是要否定社会思潮的多样性,而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所难免。意识形态越复杂,越需要核心价值来进行主导;社会思潮越多样化,就越需要核心价值来引导和统领。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主导地位,又要积极面对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建构一个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具有自身的先进特质外,还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基础做后盾。“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维护政治经济制度合法性的思想基础,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得到雄厚物质基础的有力支撑和政治法律制度的积极维护。有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基础做后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必要性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思潮是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实践表明,一个民族、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然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这就是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党、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共同的思想基础,能够使人们在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基础上团结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要靠理想,二要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强调的就是要加强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是无法避免的,必须要对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积极引导。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整合社会各层面思想意识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促使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这些新的阶层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阶层的分化随之打破了传统的利益格局,而新的利益格局还处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同时,社会各阶层的心理都处在动态发展中,对未来既充满了担忧又充满了期待,期待社会变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需要对不同层面的思想意识加以整合和引领,形成既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又体现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的统一思想意识与行为,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发展所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整合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意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成员对改革开放的价值认同,使社会各个阶层在意识形态中都能得到归属感,从而不断扩大社会的思想共识,凝聚建设力量,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思潮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和谐文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和谐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和谐文化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不断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的主要对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文化,需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提供保障,以使得社会思潮的引领取得良好效果。

1.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和感染力。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增强干部群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坚定性,增强党的思想工作的创造力和感染力。要强化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和政策咨询的作用,使其发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的作用。二是推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群众思想中存在的疑惑作出解答。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方法,使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还应采用深入实际调查、召开座谈会、组织开展宣讲等形式,更多地与群众实行面对面,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解答,推动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引领工作提供政治保障。加强党的领导,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政治保障。要把党员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和先进性教育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经常化,使共产党员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到全社会的表率作用;要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不断提升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和地位,使人民群众真正认可共产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模范作用,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更好效果;还要在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把党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领导工作落到实处。

3.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引领工作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能体现政治领导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更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所以不能动摇其主体地位。不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成为无本之木。要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只有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真正优越性。要加强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其引领社会思潮的物质基础,从而有效遏制并消除各种错误思潮。

4.把引领社会思潮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结合,增强其引领的亲和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要解决与社会思潮相关的利益问题。所以,要从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群众利益问题入手,注重人文关怀,把教育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结合在一起,把人文关怀,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利益,重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治安、食品医药安全、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工作,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幸福和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通过不断解决民生问题,使人们从思想上认同党的领导,主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正确方向。

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过程中。一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内容。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开展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社会教育活动,向人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及时总结先进典型等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二是在国民教育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中。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次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用高水平的文艺精品向人们展示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真善美,运用各类文艺作品生动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过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之中,逐步成为习惯和传统。

参考文献

[1]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22 页.

[2]李红军,崔志胜.四个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点再探[ 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7 卷,第1 期,41 页.

[3]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537 页.

[4]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663 页.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原理》课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发挥理论优势,开拓价值认知的新维度

《原理》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以为了找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适方法,我们首先要了解马克思研究价值问题的方法。一般的来区分,马克思研究价值问题有两种基本研究路径,一种是经济学的思维路径,另一种是哲学性的思维路径。哲学思维是思考价值问题的一种新维度,就是要从劳动的自由和解放、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发展和完善的维度来考量价值问题。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观念、劳动、商品、职业等的价值时,不能单从人类的感性享受和物质需要来评价即在评价,而是应根据当事主体劳动的自由和解放、其自身本质力量的展现、发展和完善的角度来评价。而当我们沿着马克思的这一价值研究维度来思考、评价人生以及人类劳动的时候,会对各种人类社会活动都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价值认知的新维度,成为人类新型劳动观和职业观建构的理论基础。而这种劳动观和职业观又恰恰是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这也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中国不懈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们不会再把劳动单一地视为一种谋生手段,劳动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因为劳动的过程被视为展现、发展及完善自己本质力量的过程,人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享受生命自身。区别于现代经济学所定义的谋生劳动论,这种劳动论就是马克思的自由劳动论。只有在这种劳动理论的指引下,人们才能摆脱物欲的控制,才能不断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水平,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道德层面不断彰显,最终为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分别表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讲,价值判断是价值追求的前提,所以每一个价值追求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或若干个价值判断标准。我们衡量价值追求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其背后的价值判断是否合理。“三个倡导”背后自然都存在着各自的价值判断。“三个倡导”所倡导的 12 个价值追求之所以是合理的,能得到社会各界认同的,就是因为追根溯源到其背后的价值判断都是合理的,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所以在《原理》课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其理论优势,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判断方法,并且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树立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价值追求深入内心并落实到实践。

二、利用对立统一,处理不同价值体系关系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是积极且健康向上的。但是也不难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受各种方面的影响而出现了一些思想上的问题。比如追逐权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和人利用越来越开放的媒体进行价值观入侵,导致还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迷失在西方价值观中。同时,我国封建时期遗留的一些腐朽价值观不断沉渣泛起,成为大学生价值追求上的错误的导向。另外,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等引起的思想的变化,也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出现了偏离。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已然变得迫在眉睫。

《原理》课的教学要宣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处理好其与商品经济社会价值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关系。而在宣讲中,应该尝试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不单单讨论不同价值观的对立,不要求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其它价值观,而是辩证地看待其它价值体系,明确是非判断,合理利用宣扬。

商品经济社会价值体系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人文的关怀,认为人做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完成别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其本身。所以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所有价值都是外部价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却恰恰相反,尤其重视以人为本。它把尊重人、发展人、提高人作为目标,而其最高的目标则是人类的解放。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商品经济社会的价值观是对立的。我们必须明确区分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辨明其对立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商品经济社会价值体系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注定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必然包含了商品经济社会价值观念。我们要抓住商品经济社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点,继续毫不动摇地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对商品经济社会价值体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一方面强调义务本位,即臣民对权利的漠视和对君主的义务。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强调依附人格,由小农经济造成的小农社会,农民必须找人来代表他们的利益,而这些代表则成为他们的主宰,用其权威来保护他们免受其他阶级的侵犯。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强调等级观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等级制度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一统天下。显然,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强调和体现的这些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背离的,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腐蚀性。所以我们要明确抛弃。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相通之处。第一,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是相似的,这也让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民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第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直流传有民本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文化强调的仁治,这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有共鸣之处,这也有利于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传达;第三,中国历史上,从孔子开始便有了均平、富民的思想,这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又是相互印证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的这些部分,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去伪存真,深入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升教师素质,自觉内化传授价值思维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顺利进大学生头脑的引路人。教师没有渊博丰富的知识、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讲课时便会底气不足而且难以驾驭课堂。这样的老师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尊重,学生更难以有发自内在的动力向其学习知识。所以,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不断加强修炼自己的政治素养并且不断丰富完善专业知识。同时,积极主动地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自己先吃透消化,成为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更好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解答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学习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也才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不再认为这些理论知识没有用处,从而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思维,真正的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大学生头脑的目标。

另外,《原理》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他们感受到的大都是一味的理论阐述和说教,难以让人提起兴趣,更难以转变成一种主动的学习和探索行为。大学公共课的时间设置一般是11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而根据科学测验,人的注意力平均只能高度集中20至30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这100分钟的课堂上只是不停的讲,学生只是听,那么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不过半小时而已。并且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失去兴趣,甚至抗拒上公共课。在这样的课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也就收效甚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原理》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授课方式。而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胆走出课本,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价值思维传导的新模式。一些学校已经进行了一些颇具成效的教学探索,比如专题式教学。我们的课程内容不能太过繁琐,不能片面追求理论讲授的系统性而造成内容量过于庞大。利用专题式教学,合理分割重组课本内容,并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各个专题当中,重点突出,简化繁杂的理论体系。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借鉴西方价值观教育方法中的价值澄清法,提出问题,充分发散学生思维,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活跃起来,形成良好互动。把被动式的接受转变成主动学习过程,这也有助于我们提倡的价值思维的传导和内化。

同时,学校应当从更多方面去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让广大师生可以更便捷的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接受,自觉内化。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4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其障碍,提出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外部氛围和内部氛围。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过程中存在的外部障碍

1.1.1经济成分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使人们思想观念呈现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物质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经济体制的变迁和创新过程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们强化了自主性,但是相对有一些观念淡化了,如党的观念、组织纪律观念等。现实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使人们逐渐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转变,这种变化是深刻的,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障碍。

1.1.2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使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观念呈现复杂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转型时期,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多种文化价值观念出现,使传统的社会理想受到冲击,功利价值文化观念兴起,导致超功利主义理想缺失。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特征通过“四个多样性”的变化表现出来:文化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的要求发生矛盾;功利主义的社会文化潮流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对意识形态性的要求发生矛盾;价值选择的困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发生矛盾。”’有了多样性,社会才有活力,没有多元的价值取向,社会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但是,多样性与有序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多样性必须以有序性为前提,无序的、无节奏的多样性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在促进多样化的同时,在全社会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推行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也正是由于现实中思想观念的多元性,更需要一种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思想来构筑全体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彻底性、批判性和开放性历史地承担起了这一使命。

1.1.3社会利益关系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思想观念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变迁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阶层,除原有的工、农、知识分子外,现在呈现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他们的身份也时常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使人们受益大小、多少、先后都是不同的,在现实中存在着人们受益的差别,有时甚至是不公平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不同的。比如对现实中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人们关注的是收入分配的机制是否合理,对于****和非法致富,已经造成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个问题如果不彻底解决,必将导致人们在心理上将现实不尽人意的状况扩大,很多人处于下岗、流动、分散、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对前途感到信心不足,对命运感到不好把握,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在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其他群体的价值基础上,保持其统领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们克服思想局限,消除不良心理,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过程中存在的内部障碍

1.2.1官本位和金本位的思想局限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化所谓“官本位”,是人们的价值追求在于做官,人生价值评判的标准在于官职的大小或官阶的高低。“官本位”观念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泛化到社会各个领域,官职和“级别”成为人们评价人生价值的最高尺度,常常异化为成功人士的一种最高奖赏,“官本位”的泛化,容易使党员干部放弃宗旨,淡化岗位责任,怀着谋求官位从而获得特权和个人实惠的目标和心态,挤进党员和干部队伍,给党的队伍素质提高带来潜在的挑战。金本位的另一替代语就是拜金主义。在经济活动中,一些人采取欺诈手段,搞假冒伪劣,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在政务活动中,部分政府官员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这些都是金本位的具体表现。市场经济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产生的利润最大化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反映到人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

1.2.2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在部分群体中存在的失落心里以及弱势群体中存在的仇富心理都不利于核心价值的内化目前,社会弱势群体中躁动不满情绪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仇富心理的滋长蔓延。具有仇富心理的人由不自觉地漫视经济改革,敌视经济发展,有的甚至破坏经济建设。仇富心理的存在时时下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与时代精神相违背的。若任其发展,必将不利于社会凝聚力的形成,不利与把广大群众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来,并最终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仇富心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克服。

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外部氛围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外部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坚持宣传有广度,又要坚持教育有重点。要努力做到:

2.1各级教育部门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氛围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重视学生的个人利益与现实需要,不注重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导向,轻视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从而导致教育内容与学生价值观相脱离,使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价值观冲突的问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发生的新的变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缺乏丰富性、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对人们在生活、思想中遇到的困惑,缺乏有力的解释,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多样性的思想道德需求。对此,我们要大力扶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要对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出科学客观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说明,着力培养一大批扶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鼓励他们进行新的探索。

2.2社会主流媒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形成积极向上的意识舆论氛围利用广播电视和红色网站来进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唱响主旋律,反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建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网站,加强网站信息的管理,增强防御能力,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潮i新闻舆论部门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努力成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

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内部氛围

3.1理论基~flt: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要掌握群众,就必须有说服力,理论要彻底才能有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放在首位,这一价值定位不仅凸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而且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还要注意吸收中国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发展之上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一些合理的成份,才能更加彻底更有说服力。

3.2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内容。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为实现个人理想刨造条件。共同理想是以个人理想为基础的,共同理想包含着干百万人的个人理想,共同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因此,要引导人们努力在追求共同理想中实现个人理想,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追求,要教育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3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总书记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新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把民族传统精神刨去其阶级局限性,挖掘其普遍涵义。把它们置放于和谐社会构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社会实践中去重新改造、丰富和发展,赋予其时代内涵。这是一个肯定一否定一新的肯定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是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进行整合的过程。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5

关键词:意识形态;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21-02

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在高中教育阶段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当代大学生重新审视世界的窗口。如何辩证审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而非完全颠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大学生作为思想意识可塑性较强群体,如不能正确审视西方经济学的作用和地位,很可能造成其偏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随附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而高校教师对西方经济学的教材编著及课堂施教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将从高校群体着手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展开探析,以期为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一、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概述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积极意义

1.西方经济学补充并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使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接触新的理论知识,从而有效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足和疏漏。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可以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的步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参考。西方经济学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主要是为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服务,其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理论等,均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3.深化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只有更好地了解对方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只有在了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及其理论依据、经济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高校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先入为主占据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地位受到动摇,作用遭到削弱,位置边缘化严重。自1990年以来,国内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逐步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向西方经济学过渡,国内学者不自觉地陷入一系列误区,只承认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而否定其阶级性,承认其科学性而否定其价值观判断[1]。在对经管类专业高校大学生的调研中,团队共发放5000份调查问卷,回收4908份,回收率为98.16%。当同学们被问及“在你心中占据主要位置的经济学理论学科是什么”时,共有3922人选择西方经济学,比重高达79.91%,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重要的只有986人,只占到调研主体的20.09%。调查发现在现有大部分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完全采取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判断,阶级性明显。当面对“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选择一个关键词”问题时,有2317人选择了“市场经济”,占到总调查群体的47.21%;选择“社会主义”的为1585人,为总人数的32.29%;选择“中国特色”的人最少,只有1006人。

2.西方价值观抬头。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许多理论的前提假设中排除一切必要排除的因素,且在西方经济学中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群体,即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非奉献和贡献社会的,这完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2]。它以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极力宣扬市场万能论,私有制永存,应最大化减少政府作用等观点,严重背离中国国情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政策。调查中,对人生和职业规划中,有41.54%的大学生选择了考取公务员,只有11.92%的群体选择了自主创业。在选择薪酬与社会贡献方面,选择后者的只有22.37%。表明当代大学生中奉献思想、贡献主义意识淡薄,安乐主义、拜金主义抬头。

3.西方经济家崇拜兴起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全盘西化,缺少与中国的实际国情介绍而完全肯定西方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科学理论发展方面更是完全剥离[3,4]。在调研中,面对“请选出你心中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时,面对四个备选选项:亚当・斯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吴敬琏,高鸿业,选择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的只有17.36%(高鸿业)和3.26%(吴敬琏),而选择亚当・斯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占据了被调研总体的79.38%。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造成了对西方经济学家的崇拜,从而助长了西方价值观在高校的扩张。

二、经济学教学负面作用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因素

教师的思想状态,常常决定了他所教授的学生的思想取向。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其老师。高校课堂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阵地,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学学习观念,即以马克思经济学为主体,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的学习观,由此造成在大学生接触西方经济学初期就在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摇摆不定,在西方经济学教学阶段结束之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本位置遭到动摇,或无所适从,甚至在教师群体中已经形成了西方经济学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二)教材因素

西方经济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其产生与发展就深深植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土壤中,其主要目标就在于企图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合理性。中国高校现行教材编著内容严谨详尽,但其中对西方经济学阐述中缺少联系我国实际,缺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介绍,缺少我国杰出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而是全盘西化,使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接触到国内实际,未能形成为振兴中国而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思想路径,国内完全意义上的西化教材进入高校课堂应当引起思考,此外,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不乏西方著作版本,只经过简单翻译之后就被高校定做必修和重点教材,这同样是导致西方经济学占据主流思想的一个重要缘由。

(三)课程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二者同属于必修课程,但是所规定的学时却差别巨大,西方经济学在大学课程中分设两门课程,即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者的学时分别可以达到60个,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个分支,课程开设只给出15~20个学时。大学课程设置暗示了孰重孰轻,从而又在默认状态下肯定了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从而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位置和对于我国的特殊意义。

三、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1.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要着力做好教师工作,尤其是教师的思想工作。必须加固和重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教师思想意识中的主导位置。在高校,能否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看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思想状态,常常决定了他所教授的学生的思想取向。高校师资队伍自身思想信仰有偏差,更甚者有的老师自身已经使西方经济学在其意识形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高校应研究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培养,特别是有关思想政治的要求,并把这些要求融合于日常的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西方经济学教师。多与社会接触,对国情就会更了解,对老百姓的愿望就会更了解,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也会更了解,切实增强身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对西方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2.改革西方经济学教材。在进入高校通道方面,作为高校经济类及其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读本,西方经济学课本应当接受审批,之后才可以进入校园作为必修课本。在出版西方经济学教材方面,第一要取精华,去糟粕。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关阶级价值判断性的观点进行取舍,如完全理性经纪人的表述方面要反衬阐述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之处。第二要扩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表述,体现出西方经济学是工具,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才是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3.改革课程设置。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适当压缩西方经济学课程时间,扩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时间,在高校师生当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本的基本思想。在高校课程开设方面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细化,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马克思经济学作为单独的学科可以很好地与高中时期的课程衔接,而不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全是过时的、不适用的经济学的观念。

4.教学方法改革。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更好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更要结合我国的国内形势国际形势作出分析和判断,增强大学生对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西方经济学的工具性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性。

参考文献:

[1]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10):4-11.

[2]植凤英.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3,(01):28-31.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6

【关 键 词】世界金融风暴 大学生 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世界金融风暴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新变化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经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逐步从次贷危机发展到国际金融危机,到2009年已经比较严重地影响各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其影响之大,波及范围之广,不仅考验了国家,也对大学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当前条件下应对这种挑战,已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

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就是部分学生较多地看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看到就业压力大,选择余地小,能够专业对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大学应届毕业生常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太大,一时难以接受。先前宏大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已经失去目标,失去动力,只感到实现是遥遥无期的事情,因此情绪低落。从而产生悲观、自卑心理,思想压力较大。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就是更加坚定了我国青年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我国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2.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长期以来,大学生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常把自己视为天之骄子,“学而优则仕”。相当一些大学生只追求“成大功,立大业”的高目标和“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职业价值观。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下,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积极报考“村官”,愿意到农村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但与此同时,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极少数大学毕业生中有所抬头,这也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3.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使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发生变化。国际金融危机首先是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致使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减少,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大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必然要进行准备,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所以,金融危机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近年来,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中小企业目前逐渐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影响的深入,一些出口型中小企业停产、关闭,大学生因此失去了不少就业机会。经过多次就业无门之后,一些学生的就业信心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部分大学生放弃就业。这部分大学生认为:可以通过专升本,考研的方式来躲过这几年的经济危机,自己还提高了学历,是一举两得的事情。还有人想自己创业,不用考虑就业难的问题。

4.国际金融风暴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

在全球遭到金融风暴大冲击的情况下,现在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很盲目,部分人认为在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还责怪国家的教育体系。由于大学期间有大量的空闲自由时间,很多学习意志力差的大学生失落了,开始变得好逸恶劳,不求上进,消极等待,怨天尤人。一部分大学生在生活山上开始自暴自弃。平时沉迷于打牌,玩电子游戏,游玩,吃喝,谈恋爱,简直就是“纸醉金迷”的生活。一部分人就养成了眼高手低,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由于大学生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很少得到专业性的实践,自认为自己多么有能耐,多么的有“雄才伟略”,而真正到了社会实践这颗试金石面前,一切都变成了纸上谈兵。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很多人因此迷失了方向。因此,在我国遭到金融风暴大冲击的情况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就显得忧为迫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地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被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体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

2.人生观是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指导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人生观作为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形成以及发展变化由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同时,人生观又是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指导。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尤其世界金融风暴大冲击的情况下,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受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部署和政策,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1.大学生应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反面看,目前的国际经济危机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利时机。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是美国人贪求利润、幻想不劳而获的价值观,追求物欲、超前消费的价值观与美国人的所谓民主体制和自由经济共同制造的产物。这就说明,美国统治阶级试图向全世界推行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方面,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确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加强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重树就业信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1]引导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过程中,应重点抓好技能和应变能力等培训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信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是危机,也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危机才是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好机会。与其等待经济复苏,不如提高自身素质,为自己创造机会,即使经济不景气,社会也不会拒绝人才。并且党和政府正积极地从各方提振对经济的信心。因此,大学生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要相信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

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以积极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正如总理所言:值此艰难时刻,关键是鼓起勇气和信心,这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我们的信心来自哪里?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改变。”[2]当代大学生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寒潮,把压力转化为全面提高自身能力的机遇,以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迎接金融危机的挑战。作为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眼高手低,大学生在大学里学的只是理论知识,而真正能学到经验和能力的还是要到工作岗位和社会上去砺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层单位正是大显身手锻炼自己的平台。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个性化指导,积极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保证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

4.创新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社会主义核心观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青年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反应快速,对党中央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容易接受。实践证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学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应该抢占先机,集中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先行军”。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改革;价值思维;考核机制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且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后,学术界和理论界就开始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总结、宣传教育的不懈探索。随着中共十的召开,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一理论创新的新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当中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的要求,也必然对《原理》课教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原理》课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发挥理论优势,开拓价值认知的新维度

《原理》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以为了找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适方法,我们首先要了解马克思研究价值问题的方法。一般的来区分,马克思研究价值问题有两种基本研究路径,一种是经济学的思维路径,另一种是哲学性的思维路径。哲学思维是思考价值问题的一种新维度,就是要从劳动的自由和解放、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发展和完善的维度来考量价值问题。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观念、劳动、商品、职业等的价值时,不能单从人类的感性享受和物质需要来评价即在评价,而是应根据当事主体劳动的自由和解放、其自身本质力量的展现、发展和完善的角度来评价。而当我们沿着马克思的这一价值研究维度来思考、评价人生以及人类劳动的时候,会对各种人类社会活动都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价值认知的新维度,成为人类新型劳动观和职业观建构的理论基础。而这种劳动观和职业观又恰恰是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这也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中国不懈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们不会再把劳动单一地视为一种谋生手段,劳动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因为劳动的过程被视为展现、发展及完善自己本质力量的过程,人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享受生命自身。区别于现代经济学所定义的谋生劳动论,这种劳动论就是马克思的自由劳动论。只有在这种劳动理论的指引下,人们才能摆脱物欲的控制,才能不断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水平,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道德层面不断彰显,最终为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分别表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讲,价值判断是价值追求的前提,所以每一个价值追求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或若干个价值判断标准。我们衡量价值追求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其背后的价值判断是否合理。“三个倡导”背后自然都存在着各自的价值判断。“三个倡导”所倡导的 12 个价值追求之所以是合理的,能得到社会各界认同的,就是因为追根溯源到其背后的价值判断都是合理的,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所以在《原理》课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其理论优势,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判断方法,并且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树立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价值追求深入内心并落实到实践。

二、利用对立统一,处理不同价值体系关系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是积极且健康向上的。但是也不难发现,有很多大学生受各种方面的影响而出现了一些思想上的问题。比如追逐权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和人利用越来越开放的媒体进行价值观入侵,导致还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迷失在西方价值观中。同时,我国封建时期遗留的一些腐朽价值观不断沉渣泛起,成为大学生价值追求上的错误的导向。另外,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等引起的思想的变化,也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出现了偏离。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已然变得迫在眉睫。

《原理》课的教学要宣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处理好其与商品经济社会价值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关系。而在宣讲中,应该尝试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不单单讨论不同价值观的对立,不要求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其它价值观,而是辩证地看待其它价值体系,明确是非判断,合理利用宣扬。

商品经济社会价值体系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人文的关怀,认为人做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完成别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其本身。所以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所有价值都是外部价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却恰恰相反,尤其重视以人为本。它把尊重人、发展人、提高人作为目标,而其最高的目标则是人类的解放。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商品经济社会的价值观是对立的。我们必须明确区分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辨明其对立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商品经济社会价值体系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注定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必然包含了商品经济社会价值观念。我们要抓住商品经济社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点,继续毫不动摇地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对商品经济社会价值体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一方面强调义务本位,即臣民对权利的漠视和对君主的义务。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强调依附人格,由小农经济造成的小农社会,农民必须找人来代表他们的利益,而这些代表则成为他们的主宰,用其权威来保护他们免受其他阶级的侵犯。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强调等级观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等级制度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一统天下。显然,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强调和体现的这些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背离的,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腐蚀性。所以我们要明确抛弃。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相通之处。第一,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是相似的,这也让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民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第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直流传有民本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文化强调的仁治,这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有共鸣之处,这也有利于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传达;第三,中国历史上,从孔子开始便有了均平、富民的思想,这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又是相互印证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的这些部分,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去伪存真,深入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升教师素质,自觉内化传授价值思维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马列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顺利进大学生头脑的引路人。教师没有渊博丰富的知识、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讲课时便会底气不足而且难以驾驭课堂。这样的老师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尊重,学生更难以有发自内在的动力向其学习知识。所以,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不断加强修炼自己的政治素养并且不断丰富完善专业知识。同时,积极主动地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自己先吃透消化,成为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更好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解答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学习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也才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不再认为这些理论知识没有用处,从而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思维,真正的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大学生头脑的目标。

另外,《原理》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他们感受到的大都是一味的理论阐述和说教,难以让人提起兴趣,更难以转变成一种主动的学习和探索行为。大学公共课的时间设置一般是11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而根据科学测验,人的注意力平均只能高度集中20至30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这100分钟的课堂上只是不停的讲,学生只是听,那么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不过半小时而已。并且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失去兴趣,甚至抗拒上公共课。在这样的课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也就收效甚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原理》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授课方式。而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胆走出课本,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价值思维传导的新模式。一些学校已经进行了一些颇具成效的教学探索,比如专题式教学。我们的课程内容不能太过繁琐,不能片面追求理论讲授的系统性而造成内容量过于庞大。利用专题式教学,合理分割重组课本内容,并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各个专题当中,重点突出,简化繁杂的理论体系。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借鉴西方价值观教育方法中的价值澄清法,提出问题,充分发散学生思维,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活跃起来,形成良好互动。把被动式的接受转变成主动学习过程,这也有助于我们提倡的价值思维的传导和内化。

同时,学校应当从更多方面去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让广大师生可以更便捷的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接受,自觉内化。

四、完善考核机制,深化实践体验教学环节

传统的《原理》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做笔记,期末以试卷方式考察。这种模式不但学生不愿意接受,更不利于价值思维的培养。学生往往被动学习,上课不愿意听课,期末等老师划重点,为及格而死记硬背,出了考场便忘得一干二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同时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一些学校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老师围绕一个问题提出实践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自拟调查问卷或选择调查对象访谈的形式进行体验式学习。最后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并以此作为期末考核标准当中重要的一项,不再单单以试卷分数论英雄。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方式不但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同时也深得学生的认同。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考察大学生党团支部建设的方式督促学生多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开拓出一条实践新途径,要求各支部负责人带领大学生参加校外考察活动、社会调研项目和志愿者服务,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刘莉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4,1.

[2] 郭开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8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考核评价方式,以实际行动捍卫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它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来抓。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第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系统、全面、深入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来学。

第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多元化的现实,青年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化倾向。因此,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鼓励他们把个人理想真正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学生的爱国之心。首先,引导青年学生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其次,进行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最后,进行“知行统一”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结合起来,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准备,用实际行动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学生锐意创新。首先,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其次,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动力;最后,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实现创新成果。

第五,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夯实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一是要切实发挥德育教学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建章立制,逐步形成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三是用生活中的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能明荣辱之分。

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

习态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脑,着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其次,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地了解和研究学生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想动向、活动信息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并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正面引导。再次,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提高学历和职称,多参加各方面的研修学习,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当然,高校领导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研讨以及了解社会、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的条件和机会。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教学的形式和方式。因此,必须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首先,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开展讨论。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笔者大量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再次,笔者在上课过程中,提问贯穿始终,让学生总是处于思考的兴奋状态。最后,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总之,采用“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突破学生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考核中,应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他们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对此,应实施多元考核方式和成绩综合评定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力求科学、客观、全面。应普遍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试题设计广泛采用开放型试题,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30%。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定,其中,理论考查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要有一点创新就应给予肯定,给出较高分数;实践考查要广泛听取学生所在院(系)班主任、辅导员、教师以及学生干部的意见,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效应。除考试成绩之外,还要积极引进各种测评技术和测评软件,对学生的德、智、体、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测试、评价。总之,成绩考核的评价标准应体现综合性,注重实践性,突出创造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彻底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性评价方式。

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和基石。充分体现了人在经济伦理中的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体地位:校正了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对gdp的盲目追求和对人的利益的漠视。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每个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蕴涵着必须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的伦理诉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所以我们坚持先富与共富相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先富带后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两极分化,通过税收和分配。扶持社会弱势群体,从而把不同阶层群众的特殊利益兼顾好,增强人民的团结,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归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经济方面的公平在社会生活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社会主义的经济公平主要包括机会的平等和利益分配的平等。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颇公平”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中国的特殊时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中国改革发展已进入现代制度建设时期.逐渐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容易使人片面强调利益即按财富多少的规则而不是按照维护每个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合理利益的社会公正规则,使利益和资源向利益已经具有优势的一方积聚,造成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局面,产生了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有的人用不正当手段致富。而诚实劳动却贫困的现象诱发了人们的不满情绪,造成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问的恶性互动,不利于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弗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与社会的稳定。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中,应当积极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观。

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主义的本质人手。从中国现在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效率至上原则进行了反思和矫正。在毫不放松效率价值追求的同时,更加关注公平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赋予他们同等的,最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给广大劳动者以各种平等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财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同时科学发展观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区域发展,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意社会发展。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调整分配政策,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科学发展观彰显了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可见。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在注重效益的同时,比以前更加注重和维护社会公平,是对我们长期贯彻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超越。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9

摘要:民族区域 核心价值体系 内容

众所周知,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枢纽,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传承的内在因素。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是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领导地位,而且还要影响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团结和边防的安危。

1、提出民族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背景

1.1 时代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国内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不断的渗透到中国,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诋毁和污蔑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一度相当猖獗,资本主义自由化的思潮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这些众多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党的廉政建设问题和意识领域的思想观念问题都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严重缺失,这也是我党之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利的掣肘因素。

1.2 国际背景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核心就是西方的以个人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中国的以集体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对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增大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风险,也加大了我国拓展国际空间的成本和代价,极大地干扰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也是我国社会组织一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必须面对的棘手难题。

2、建设民族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2.1 经济发展

价值观念属于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内容,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加大民族地区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的更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艰巨任务。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光明工程、惠民工程,它对民族地区产生的后续力量不可估量,是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2.2 社会稳定

边疆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全的边防和民族的和睦团结,就没有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国家和人民就不能一心一意地搞建设,改革开放也丧失了内部的安全环境,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就无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设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3 民族思想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推进的今天,既迎来了文化繁荣的大好机遇,也面临着统一性和多样性和谐发展的艰巨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主题。

3、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内容

3.1 民族观念

新时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甚至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进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3.2 民族理想

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是整个大中国的社会主义大理想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理想。

3.3 民族素质

我国各民族之间和睦友善、相互依存的关系源远流长,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民族地区群众在发展经济、建设美好家园中始终有同呼吸、共患难的精神传统,在处世待人、相互往来中始终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情怀。

4、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方法措施

4.1 加大投入

在对民族地区的投入上,要建立长效机制。要把“口对口”、城市对城市等以往经验证明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制度化、长期化,以保证对民族地区的投入的持续性和有效衔接,同时,要改变投入方式,以改以前单一投资为全方位包括人才培养、联营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

4.2 加强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认真研究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

4.3 扩大交流

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扩大民族文化交流实际上就是创造和谐文化的范畴。所谓和谐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

5、结语

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最终一定能够和全国人民一道走向富裕,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也会建立起来。到那时,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必然扬眉吐气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石亚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民族区域自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 第1期.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生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31-02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内容体系为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职生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高职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近1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职学院的科学发展,特别是高职生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高职生价值观的培养必须注入新的内涵和新的内容。为此,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着力培养高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以此推进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有效开展高职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丰富了高职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证明,要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创新,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学生,教育高职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高职生价值观培育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它应该“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高职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因此,高职生价值观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就必须要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培养高职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建设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在大学校园发生激烈碰撞。价值观是文化的精神脊梁和本质所在,文化的竞争实际上是价值观的竞争。自20世纪末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发达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实施文化霸权,企图同化其他文化。文化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文化的凝聚力不会凭空产生,它来自共同的信念和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和主流价值的取向,它针对抵御各种不正确的社会思潮,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和强大的武器。要在多元文化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我们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并以此扶持健康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

(四)引导高职生走出价值困境的必然要求。高职生在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与法制精神的影响下,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主要表现在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越来越明显,价值追求和人生态度逐渐从理想主义到实用主义,文化价值取向也由单一转向多元。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加上高职生的心理、思想不成熟,缺乏社会实践,高职生的价值观出现了矛盾和混乱。例如,他们主张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格,但有时注重实际,强调个人利益,注重物质利益;他们倾向于自力更生,却有时过于依赖旁人,等等。高职生存在的这些矛盾和混乱,迫切需要学校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走出自身的价值困境。

二、高职生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多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就业形式被社会承认,市场经济给大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他们不再安于现状,希望通过择业、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实践证明,发展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它可以鼓励人们要重视经济利益,但是很难确保人们重视那些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精神层面的内容,如人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市场经济鼓励人们要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却难以保证他们也重视社会的整体价值,等等。在价值观多元化选择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由单一走向多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状态。让人忧虑的是,许多高职生受到了不良思想的冲击,他们对错误思想不能进行正确的分辨和选择,以致部分学生在理想信仰上产生迷茫。所以,市场经济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能带来了消极作用。

第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消极思想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一些人的头脑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如“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等思想仍在许多人中不同程度存在,从而形成“等、靠、要”的思想。此外,思想僵化、“唯书”、“唯上”、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观念都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价值观。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观念还会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存在,并影响着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第三,封建主义价值观的挑战。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包括了反映我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利益、愿望、理想和需要,如刚健自强的观念、艰苦奋斗的观念、“等贵贱、均贫富”的观念等,这些价值观有的是进步的、有合理成分的。但是,中国有着漫长封建社会历史,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在当前仍然难以完全消除。如“权本位”就反映了封建主义价值观中的“本位价值”。即“权”是最高的价值,一切价值最终都要以“权”来换算和衡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不会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马上消失,甚至在一些人头脑中还会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在高职生中也仍有市场。一部分同学认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由个人的能力和业绩来决定,而是取决于他蒙受和承嗣“祖荫”的有无与多寡。又如,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平均主义等观念,在学生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职生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职生价值观的培育,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在高职生价值观的培育途径上,既要认真总结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经验,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时展的要求,探索高职生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第一,充分利用政治理论课堂开展高职生价值观培育。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高职生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高职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这两门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已经进教材。教师要努力把握课堂教学规律和高职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让高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更多的了解,并能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

第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职生价值观培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生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综合文化成果,是办学思想、治校理念、行为方式以及传统、校风、教风、学风等因素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于高职生价值观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大多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办学历史不长,文化底蕴不够,尚未形成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需要沉淀积累的,是需要培育的。比如在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中,高职院校要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要有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要有严肃、严谨、严格的工作作风和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在建设高职校园文化中,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在建设优美环境文化中,要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生态化、数字化、文化的校园。此外,要切实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和落实,特别是要在校园精神文化口制度文化口质量文化上多下工夫。有了先进文化理念、职业院校特点的优秀校园文化,高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11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作者简介]刘教东(1972- ),男,河南平顶山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社会科学部形势政策与国防教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河南 平顶山 4670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50-02

我国目前正处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同时又伴随着国内各项改革的深化不断出现新情况、新特点。在社会转型过渡的特殊时期,新旧两种体制及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错综交织、摩擦碰撞,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高校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各项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多层次化的特点,加上西方个人之上价值观的影响及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使一些大学生往往过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产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丢失、社会责任感淡漠、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在个人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形成上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最终步入极端利己主义的误区。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指导。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任务光荣而神圣,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以便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不偏离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犹如马克思说过的:如果仅从思想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价值观解体就足以使整个国家解体。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逐利性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历史发展过程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人们最先看到的往往是它的逐利性,而忽视其道德方面的约束。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本性使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逐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以致在整个社会形成了拜金主义思潮,使人形成了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来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3.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分裂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统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并由此导致的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加速裂变。所以,现阶段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统合各个社会阶层,以便使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需求趋于一致。

4.社会过渡转型时期各种体制、道德体系缺陷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矫正和补充 。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剧烈变革的时期,各项建设都存在着体制滞后、缺陷及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滑坡,这就需要对公民的价值观做出矫正和补充。

5.社会过渡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整合。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人们的价值观明显呈现出多元性的趋势,各种新的社会思想不断涌现,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和渗透。这都迫切需要重新构建人们心中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多元化态势下的价值体系。

三、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在当前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准确定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理论素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政治信仰。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样化倾向。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的是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对当今西方各种主流思想观点流派加以介绍,以便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道理,在选择中确立方向。通过学校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逐步消除各种消极思想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行动指导。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一个民族理想信念的确立,源于社会公民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支配着大学生行为。科学的价值观能让当代大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强化其在行动中承担起对他人、集体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并把个人的目标追求与社会需求自觉统一起来。

3.逐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始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精神支柱。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此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一方面确实有利于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的树立;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错位、法律意识淡漠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使大学生在拥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又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地以满腔热情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4.努力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始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践行标准。在当前社会过渡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普遍受到了严重冲击,道德意识出现集体滑坡。因此,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荣辱观”为主要内容来进行,切实帮助他们提高道德素质。只要当代大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由此成为引领整个社会风尚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有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四、实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对策

高等院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导,不断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大学生在面对道德是非时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在面对道德困惑时学会心态平和,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学会洁身自律。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始终坚持通过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去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日常教学、学术研究、思政课建设、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对当代大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用科学的理论去武装当代大学生,去占领他们的头脑,帮助他们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引导他们认清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精神境界,引导他们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履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不断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停留在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僵化、呆板的说教层面,效果非常有限。相反,如果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直观。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增强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我们针对思政课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中除运用大量的文字说明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更加强烈的感染和教育,教学效果明显。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专题中,我们插入了有关《邓小平生平》的视频;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我们插入了《荣辱观与价值准则》的视频。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更集中,教学效果更明显,更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启迪他们的智慧。

3.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逐步建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艰巨性,仅靠某一个人、某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高校要形成有党委直接领导、相关部门相互协作、社会科学部(或思政部)具体负责的一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制。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以保证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目标的顺利实现。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逐步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断优化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要不断净化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宣传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及其经验,逐步营造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最终形成大学生群体认可和崇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让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借以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成效和实效。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优秀价值理念,蕴含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深刻哲理。当前,作为高校的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上、在校园活动的深入上下工夫,在进课本教材、进校园课堂、进学生头脑上下工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渗透进学生的内心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2]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许瑞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体系与价值关系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范文12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14 — 02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民的自觉追求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大学生群体是特殊的群体,属于国家战略资源。在多元的价值观的背景下,他们能否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移与原因分析

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社会利益错综复杂而日益多元化。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主要体现;但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模糊,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发生偏移。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移

1.社会和道德理想和信仰缺失。理想是一个人生长的灵魂,是克服困难的心理支柱,是人生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影响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拥有崇高的理想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迫于压力和受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更注重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相较于现实的生活、职业理想,他们认为去追求合理、文明和进步的社会和道德理想不符合实际,是空谈。但个人理想过于考虑现实因素,忽视社会和道德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因缺少较高层级目标的牵引而导致人生发展短视。

2.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利益最大化和效率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则。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这些市场法则跃出市场经济领域,不断向社会领域蔓延,正在逐渐影响国民的价值观。受市场法则的影响,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处于支配地位,无时不刻在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危害是深远的,它使人们过于重视眼前利益和外在价值,忽视事物的内在价值。在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下,大学生用功利主义的尺度去决定自身的行为。他们认为:做事要追求效用,任何事物的价值不过取得成功的手段。在学习上,他们重视实用强、能立竿见影起作用的知识,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人文知识的积累。在职业的选择方面,他们注重工作的舒适度和薪水的高低,轻视社会的需求和自身长远发展。

3.个人主义蔓延。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立,前者为社会所批判的对象。在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是否以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为重成为个人主义的试金石。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只有依靠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力量才能发展;但他们更加注重国家、社会和集体对个人的回报。在个人主义的窠臼下,有些大学生从自身私利出发,置集体利益而不顾,甚至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想冲突时,不惜牺牲集体利益。“个人主义在道德方面的体现是道德相对主义,它认为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主观的,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和恶是个人主观的结果”〔1〕。道德相对主义完全忽视道德的客观性,注重道德的个体狭隘倾向。在被问及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自杀这种极端行为的看法时,个别大学生会回答:这纯属个人行为,个人的选择,别人不能评说,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冷漠倾向。

(二)大学生价值观偏移的原因

主观是被意识的客观存在,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移,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流是有现实的根源。经过分析概括,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客观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在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腾飞举世瞩目,公民的物质生活得到跨越式的改变。但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不断完善和迈向成熟的过程中,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在所难免。公平和正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道德上的诉求,但一些“以次从好,以假乱真”的现象也不断在社会上涌现,并且还有一定的市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容易接受这些市场“潜规则”,并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

2.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匮乏导致辨别能力较差。由于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和系统,缺乏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看问题的能力。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互联网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以其快捷、开放、隐蔽和虚拟的特性利于信息在全球自由流动;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正悄然地向中国青年渗透,并导致一些腐朽的价值观流行。面对这些西方社会思潮,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而对大行其道的西方社会思潮不能理性、深刻和准确地甄别。

3.人文教育缺乏影响人格健全。“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基本上还是培养“专才”的教育模式。文史哲等学科的通识教育相对比较缺乏,还停留在培养“器”的层面,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导致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方法简单化”〔2〕。片面追求技能甚至是技巧的学习。严重忽视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科学及两方优秀文化的系统学习,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缺乏了解。不能很好地认识、理解近代中国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理论问题。人文教育的缺乏使一些大学生往往忽视道德情操的陶冶,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二、 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坚持一元化主导和多元化包容

统治阶级在取得物质利益的统治权后,必然也在精神领域取得统治权。取得群众的认可,统治阶级必然要紧紧地掌握”文化领导权”,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葛兰西把统治阶级的“统治”和“领导”区分开来。“统治是裸的暴力统治和支配关系,具有强制性;领导是在道德和“统治合法性”上,群众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3〕。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必须用具有凝聚力的核心价值观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在培养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组织者要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绝不动摇。“除此之外,在价值观相之间相互冲突和对抗中,教育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走出价值选择迷茫,使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取舍”〔4〕。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价值观的唯一性和绝对性。事实证明,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具有积极的一面。在大学校园,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征等不同,他们的价值观也必然出现多元化。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如果教育者忽视这个现实,价值观教育就会陷入虚化的怪圈。在多元的价值观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整体性、抽象性和精神性的特点;而个体的具有价值观多样性、分散性、物质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在表面看来,一元和现实中的多元价值观具有冲突性,两者在现实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其实不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和谐相处的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精神的指导,是对公民理想、愿望和具体价值观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对具体价值挂的否定,它们是和谐中包含着差异。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既要注重它的主导性;也要考虑学生的价值观多样性的现实,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价值观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协调,个人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在教育策略上,教育者要注意先进性和学生价值观的层次性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 在坚持理论教育的同时,坚持实践化教育模式

理论灌输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第一步,即解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问题。“人的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动生成,必须从外面进行理论教育”〔5〕。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和阵地。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脑”、“入 教育者要坚持理论联系鲜活的社会实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活跃起来。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水平。在这方面,高校的有关部门要制定详细的制度,有计划地对这支队伍进行培训,提高教育者的教学水平。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实践是理论教育的延伸,是社会主义核心由“外化”升华为内化的中介环节。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和学分,使其制度化。

(三) 进行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应发挥党、团和社团的积极作用,统筹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例如: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普及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家所熟悉和认同。除了通过报纸、广播、橱窗等传统媒介外,更应该充分运用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如网站、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扩大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覆盖面,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耳濡目染,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认识和理解。学校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学生会、团委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的各种讲座、竞赛等活动,尤其应该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讨论活动,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开展各种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习参观、假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红色之旅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成为生活和学习中的精神指引。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关系祖国的强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针对当前形势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努力的方向。 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北京:中央编译局,2001.

〔2〕徐柏才.论社会主叉按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生活的互融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02).

〔3〕〔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