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

时间:2023-06-15 17:27:00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1

一、创新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扩大审计效果

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加大对金融企业执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和效果的跟踪审计力度,促进金融企业调整优化资产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通过跟踪审计信贷资金投向,揭露与反映金融企业违规向“两高一剩”、房地产、资本市场及国家禁止或限制发展的产业发放贷款等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大问题,促进金融企业切实将信贷资金用于实体经济发展,更多地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有效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着力揭露和查处金融领域重大违法违纪、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金融企业既是高风险领域,同时又是经济案件高发区。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资金、关键环节及关键部位的审计,查处违规放贷、内外勾结骗贷、挪用贷款、贪污私分、以贷谋私以及失职渎职等造成银行资金流失的问题。扩大案件线索的核查范围,不仅查处金融企业的违法问题,还要将查处对象拓宽到所有与金融企业密切联系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对非法转贷、非法集资、大规模洗钱、POS机非法套现、操纵股市及内幕交易等新型金融犯罪的查处,有力地打击金融犯罪。以提高金融企业运营水平为目标,开展资产质量审计。金融资产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金融企业资产运营水平。金融审计要抓住金融资产质量这个关键,切实监督评估金融资产质量的等级,促进金融企业改善资产品质,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以提高金融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开展经营绩效审计。要把绩效审计贯穿于所有金融审计项目之中。

一是围绕贷款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评价具有朝阳性信贷方向、潜质性信贷方向和信贷需谨慎投入方向趋势前景;二是围绕重大经营决策分析可行程度,界定实施决策在企业实现效益中所起的作用;三是围绕市场营运状况开展绩效审计,促进金融企业由适应市场向引导、驾驭和开拓市场的转变。关注金融企业综合化经营风险问题,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面对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金融载体的不断丰富,金融审计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目标,关注影响和冲击金融稳定的各种因素。一是关注贷款风险,增强对不良贷款的分辨力、预测力,增强对风险的超前应付能力;二是增强对风险的揭露功能,及时、准确、尖锐地揭露资产不安全风险、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等隐患,堵塞管理漏洞;三是增强对风险的排解功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整改,严把放贷关口,提高贷款投放的安全度,提高金融企业抵御、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金融审计要跟上金融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进程,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审计技术方法,不仅局限于数据的简单查询与分析,还应逐步建立电子数据库,构建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开发更多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对金融企业财务核算、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等海量业务数据与借款企业工商登记信息数据、纳税信息数据等进行关联分析、深度分析,查找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和资金运行中存在的异常,发现疑点,确定重点,大幅扩展计算机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由审计抽查变为审计详查,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一是建立一支由多个专业领域人员组成的数据分析团队。二是加大数据分析力度。三是积极探索联网审计。结合“金审工程”,依托商业银行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处理的有利条件,逐步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信息定期传输到审计信息数据库,及时全面了解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管控情况,实现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全流程监控和跟踪检查,从源头上制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或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四是加强金融企业信息安全审计,评估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防范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攻击,而造成金融系统瘫痪的风险。

三、不断创新金融审计的组织方式,科学整合金融审计资源

金融审计要整体谋划、系统安排审计项目,按照清晰统一的审计目标,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结果报告的层次和水平。一是加强行业审计。上下结合,统一行动,有效整合地方金融审计资源。二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力度,拓展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发挥专项审计调查的优势,从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等多个角度,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形成带有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的高质量审计成果。三是经常性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把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切入点,加强对金融企业的审计监督,为政府、组织、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四、重视金融审计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金融审计需要专业的金融知识和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从目前地方金融审计的实际情况来看,核查问题、数据分析的专业审计人员已具备一定数量,但系统性风险分析、金融高端产品分析的专业人才还不多。此外,审计人员的在岗学习时间不多,对新业务、新金融模式的把握还跟不上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金融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金融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金融审计只有继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出一条日臻完善的金融审计的路子,才能对金融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督。

作者:王建华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2

关键词:企业管理;审计工作;金融企业

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为金融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企业在开设金融业务时,需要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一致。然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企业在治理模式方面还不是特别完善,需要进一步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健全审计制度等,另外由于外部审计不到位,进而影响了审计质量。

一、金融企业审计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国有资产加大了监管力度,并且资产管理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开始重视金融企业的审计工作。

(一)审计对象

在我国,金融企业主要包括:①各类银行(需要取得银行业务许可证),②各类保险企业(需要取得保险业务许可证),③各类证券企业(需要取得证券业务许可证),④从事金融业务的企业,由此可见,这四类企业都是金融审计的对象。

(二)审计类型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企业的审计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内部审计,所谓内部审计是指金融企业在企业内部设立审计部门对企业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价,其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审查、复核、盘点、测试,以及抽样、评价等,对于金融企业(管理规范)来说,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另一种是外部审计,所谓外部审计是指在接受委托的前提下,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审查、核算金融企业的财务报告,并提供审计结果(主要是审计报告),对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新形势下金融企业审计存在问题

在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金融企业在组织开展审计工作时普遍缺乏独立性,进而难以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并且审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金融企业开展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内部审计,由于我国金融企业成立时间比较短,普遍缺乏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外部审计,在组织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金融企业普遍委托其他组织进行审计,而在我国审计市场上一些大型审计机构多为外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部分审计机构做出违背审计原则的行为,导致审计结果缺乏客观性。

(二)没有充分挖掘审计的作用

新形势下,金融企业审计的作用没有被充分挖掘,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重视程度,受个人素质的影响,一些金融企业的领导缺乏审计观念,没有充分意识到审计的重要性,认为审计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将审计与自身的未来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对审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审计作用局限于发现问题方面;另一方面审计的实际效果,一些企业将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部门之间缺乏整体协同性,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审计结果普遍存在滞后性、静态性,进而难以提升审计质量。

(三)审计人员的金融知识有限

在金融企业内部,一些领导层认为审计工作不能创造利润,进而将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员安排到审计工作岗位上,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审计工作难以发现金融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不能满足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

三、新形势下完善金融企业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对金融企业加强审计

为了确保金融企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债务管理部门要严肃查处金融企业的各类担保行为,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追究金融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加强对金融企业审计,防范金融企业的出现隐性债务负担;适当向债务风险控制情况较好、投融资需求规模较大的金融企业适当倾斜分配新增债务限额,进一步完善置换债券发行管理机制,强化发债资金运用的监管。同时建立全国统一联网的债务管理系统,以不漏、不重、不错为目标,进一步规范金融企业的债务管理系统的管理使用和数据采集工作,充分发挥该系统在债务风险管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作用。

(二)更新理念,优化内部审计

金融企业在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无论是经营管理层,还是一线员工,都要更新理念,抛弃传统的就审计而审计的理念,关注金融企业的全面发展,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实时、持续地监控企业财务软件中的相关信息,实现审计的目的,将内部审计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确保企业增值。

(三)健全制度,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在管理制度方面,一方面需要明_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需要对这种独立的制度体系进行细化和完善,同时制定实施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另外,还要做好责任分解、责任追究等工作,加强员工、审计责任、审计结果考核、审计结果追责等方面的管理,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严禁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合作,避免审计结果被更改。

(四)加强管理,提升审计水平

金融企业要加大管理审计工作的力度,为组织开展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尤其在开展盘点工作时,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不断提升审计质量。

(五)加强人员培训

金融企业要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针对教育培训与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结合国家现行的财务会计、审计制度,结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戚艳霞.新常态下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及对策建议[J].财政监督,2016(11).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3

内容摘要:2009年2月,刘家义审计长在国家新闻办举行的新闻会中指出:审计监督制度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本文在免疫系统论的理论框架下,对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指导思想进行总结,并从六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在目前经济环境背景下,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政府审计 国家经济安全 财政审计 金融风险 可持续发展

研究背景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在开放条件下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利益不受内部或外部威胁和侵害而保持稳定、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能力(郭秀琴,2006)。其中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和国有企业安全是目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我国在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中明确规定,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公共受托理论和“免疫系统论”的观点,政府审计在促进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中具有重要的保障、监控、预警和保护的作用。因此,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日益成为政府审计内容的重中之重。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指导思想

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国家内生的时弊揭露、政策预警、提前预防的“免疫系统”。随着审计功能外延的不断拓展,我们发现,审计要更好的发挥其“免疫功能”,需要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树立宏观意识。调整审计视角,力求“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成为国家宏观决策的参谋和助手。因此,政府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应大力倡导“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的理念,从微观审计和调查项目总结出带规律性、普遍性、政策性的东西,从宏观层面提出符合国家政策、具有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实现审计结果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化,提升审计成果的层次,将政策层面的完善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首道“防火墙”。这也是实现政府审计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政府审计维护经济安全的具体内容

(一)通过财政审计促进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形成并进入良性运行状态

作为一种分配关系,财政本身就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财政安全问题往往是社会经济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同时也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财政审计监督范围应当覆盖政府财政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财政审计内容的全面化、纵深化发展。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财政审计的内容往往经历了从国家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到综合财政收支的动态审计,再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共行为和公共服务审计的变化历程。反观我国目前财政审计的实务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因此我们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开展全面预算审计,将政府财政部门、税务、海关、国库、接受补助的下级政府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财政资金活动都作为审计的对象;围绕公共财政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三大重点环节开展审计。通过财政审计对财政资金的流向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保证财政政策的有效落实。尤其是针对财政管理中的法制性不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不规范,预算的透明性、收入的完整性、支出的公共性等问题进行重点关注。

2.财政监督的关口前移至财政政策的制定环节。目前审计工作重点是各级政府和预算单位对国家财政政策的执行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和评价,侧重的是事后审计。但是在大量的审计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当部分财政政策本身存在不合理或者低效益的问题时,事后监督对经济安全产生的维护作用是相当有限的。财政政策的合理性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政府审计应当从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出发,逆向追溯至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过程,将对财政收支和预算的审计扩展到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和决算等环节,从源头上遏制低效能的财政行为。

3.关注财政风险,增强政府审计预警功能。基于传统认识,人们认为政府是不会破产的,因此也不存在财政风险。然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却使冰岛面临“破产危机”,这使财政风险得到广泛关注。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各种经济领域的风险在财政方面集中体现,政府不仅要承担公共财政的职能,还要负担市场的风险,如失业问题。各种经济风险外推至财政领域,而由于财政风险隐蔽性特征,往往不能及时被识别。由其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给国家政治和整个社会带来影响。因此政府审计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把审计视点追溯到对财政风险的评估环节,通过对各种财政风险影响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对财政政策的经济后果进行预测,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4.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必由之路。绩效审计是目前国外政府审计发展的重要趋势,结合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规律和经济环境的现状,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也是提高政府效率,有效利用政府资金,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通过绩效审计,不仅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还要进一步关注财政政策及其执行结果的效率效果性。不仅要通过审计监督挖掘财政活动的违法违规行为,也要指出决策不当、损失浪费等低效益现象。尤其是针对重要支出和项目,需要对其进行全过程监督,对资金的管理和运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客观评价。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促使政府有计划对待资金使用问题,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充分关注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政府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通过政府审计关注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效益”

无论是亚洲金融风暴和南美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美国爆发的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都充分证明,金融安全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防火墙”,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将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剧烈的震荡。因此,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经常性监督,揭露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证宏观经济政策正常发挥作用和保障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有效发挥政府审计对金融风险的“减震”功能。基于金融风险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政府审计对金融风险一直持关注态度。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国际金融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金融风险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例如,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连带性”增强。由于央行放贷资金的财政化倾向,部分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移;由于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偏高,部分地区财政出现吃紧,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这些风险一旦触及,则将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震荡。因此,为了适应金融风险的新的动向,政府审计工作应当把对风险的关注和评价作为审计的重点之一,紧扣国家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风险聚集点深化审计工作,通过事先科学预警和有效防范减少金融风险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冲击。

2.完善金融监管系统,建立高效的金融安全防范体系。目前的金融审计重点是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审计,审计结果侧重于对微观层面的问题发现。但是,国际社会的金融市场失灵的现象提示了金融监管问题的重要性。有效的金融监管可以限制和消除金融市场的不利于市场运行的因素,维持市场的相对稳定,保证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宏观经济角度保证金融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进而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通过金融审计,不仅要揭露出金融机构或者监管机构的财务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其监管方式、监管理念等问题,从制度层面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出参考性意见。通过监管体系的健全,从宏观管理层面加强对金融领域的调控和管理,充分高效发挥其监管职能,有效维护金融安全乃至经济安全。

3.加强金融机构监管绩效审计,建全完善监管绩效的评价体系。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能的同时也面临着监管绩效的问题,监管目标的错位、监管成本过高、监管评价缺失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效果。目前政府审计对监管机构的审查主要侧重于资产真实性、业务合法合规性的判断,对其监管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少有触及。现行的监管体制存在着机构臃肿、人员众多等导致直接成本增加的问题,很容易形成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直接影响到监管力度。各监管机构之间政策与利益的协调成本较高,尤其在涉及责任追究环节存在纠纷。分业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渗透,限制了金融机构规模经济发展,而造成了间接损失。因此政府审计应当关注监管绩效问题,通过监管资源投入、监管机构的运作和监管实施结果的评价对监管绩效问题进行系统评定,为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能,实现对金融安全的保障功能。

(三)突出企业审计“质量、责任、绩效”主题

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国家通过“软预算”实行对企业的控制和管理。加强企业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是政府审计应负的职责,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1.关注国企改革中的机制,为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献计。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解决了改革中很多现实问题,但是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仍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根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政府审计应当逐渐从对企业微观的、具体的问题查处中摆脱出来,通过审计结果从深层次上探索阻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机制性问题,针对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思考完善国企改革的措施,为科学建立国有企业宏观调控体系出谋划策。

2.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企业发展到现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强化管理、推进创新、国际化竞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主业不清、自主创新能力弱、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等方面仍然存在隐患。这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效益的提高和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在新的时期企业审计加强风险管理,更多关注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从经营风险、治理结构、投资状况、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系统、全面地检查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审计中,尤其要引入企业价值观,更多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对会计信息的绩效分析水平,查找影响绩效的关键性因素,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经济绩效和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张莹,2009)。

参考文献:

1.唐建新,古继洪,付爱春.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和作用路径.审计研究,2008(5)

2.李凤雏.论政府审计与国家安全.商业会计,2008(12)

3.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 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审计研究,2007(1)

4.刘英来.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研讨会综述.审计研究,2008(5)

5.刘英来.政府审计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研讨会综述.审计研究,2008(3)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eddy0912”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四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报告及整改情况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我局派出审计组,对郎溪县截至2020年12月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本次重点审计了郎溪县2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具体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优化营商环境。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一、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安徽省审计厅《2020年全省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要点》和宣城市审计局财政审计工作动态第4期《关于开展2020年第四季度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的通知》确定的四季度跟踪审计重点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优化营商环境,我局立即成立审计组,组织开展跟踪审计工作。通过研读各项有关政策,扎实做好审前调查,与各涉审单位充分沟通,了解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及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提高被审计单位对该项审计的重视程度和工作效率,扩大政策跟踪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

二、政策落实情况

(一)政策简介

1、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我县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涉及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组织县内中小企业积极申报材料,向省经信厅申报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可获得奖补资金每个企业50万元。对新获得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县级财政给与每个企业10万元配套奖励。在安徽省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成功的企业可获得省级奖补资金20万元;“税融通”、商标专利质押等政策落实:税融通是在抵押、质押、保证等担保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小企业的税收情况给予一定额度的信用敞口。我县主要是根据每年纳入符合“税融通”业务企业名单,以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为提交申请的企业提供保证的方式,由银行根据企业纳税情况给与企业近两年平均纳税额1-5倍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制造强省建设和创新省份建设:及时向县内企业转达上级各项支持政策并进行政策解读,促进企业积极主动申报及获得制造强省建设资金和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及“三重一创”支持新建项目、高新技企业奖补资金等,推进县内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两化融合等。

截止审计时,我县共申报成功2020年度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2020年度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家、在安徽省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挂牌成功企业2家;2020年度省级各项奖补资金尚未到达县级财政。2020年共计发放2019年度各项省级奖补资金1032.99万元,其中:制造强省奖补资金524万元、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302.1万元、“三重一创”支持新建项目奖补资金106.89万元、高新技企业奖补资金100万元;共计发放县级奖补资金3268.65万元,其中:2019年度工业企业考核奖励2806.5万元、2019年企业降本减负财政补贴273.75万元、2019年质量强县、专利专项奖励188.4万元。2020年截止10月底共为8户企业办理“税融通”业务9笔4045万元;办理专利权质押担保贷款一笔计600万元。

2、促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

明确各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事中事后等“放管服”改革;落实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等规范化政务服务政策;清理废除含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内容的政策措施,禁止对企业设置歧视性限制、隐形障碍等影响公平竞争的条款;落实涉企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制度。

截止审计时,我县出台了《郎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中共郎溪县委 郎溪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郎溪县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要点》等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达产稳产扩产,推进分类分级管理,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落实中央“六稳”、“六保”要求。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实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文件负面清单制度。

(二)经验做法

1、切实落实上级政策,及时出台县域实施意见。根据中央、省、市政策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出台实施意见,让上级政策精神落地生根,切实惠企惠民。通过将疫情期间省、市、县出台的各项金融政策和各金融机构可以操作的金融产品内容汇编成《金融领域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政策汇编及产品介绍“一本通”》宣传册,并进行企业园区政策解读,向在郎企业普及金融政策,为实体经济做好金融服务。出台《2020年郎溪县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要点》、《郎溪县工业企业“小升规”培育工作方案》、《郎溪县工业企业“培大育强”行动计划》等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2、多措并举,深化为企服务。疫情期间在开发区和各乡镇选派164名工作人员担任企业派驻专员开展联系企业的包保服务,发挥驻企联络员、疫防指导员、安全监管员、人社服务员、党建指导员“五员”作用,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点对点了解联系包保企业复工复产情况,精准开展政策宣传解读、问题收集办理、复工复产手续辅导等帮扶,指导未达到条件的企业有序准备,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帮助已复工复产的企业稳定运行。累计为企解决原材料供应、物流、用工、融资等问题100余件。组织开展全县银企对接会,搭建企业与银行对接平台,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落实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金融措施,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11月27日,为261家企业办理486笔享受银行优惠利率贷款共19.24亿元;为14家中小微企业办理21笔延期贷款及无还本续贷共0.7亿元,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纾困解难。

(三)典型事例

1、创新成立“马上办”,优化招商引资项目并联审批流程,突出简化企业开办手续,全面实现企业登记全流程网上办理,加快推进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流程优化,推动实行多图联审及网上联合审图,积极开展实行代办预审、企业承诺、容缺办理等服务,探索开展投资项目区域评价、多评合一,细化《郎溪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兑现会审工作细则》,规范招商引资企业优惠政策兑现流程,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奖励帮扶力度,着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开设“金融超市”,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简化业务流程,创新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每月8日定期举办线下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咨询服务,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匹配,满足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今年面对疫情影响,变“金融超市”现场对接为线上服务功能,实行常态化服务,切实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三、跟踪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税融通”业务联席会议制度未能有效执行。

经审计调查了解,我县在2015年11月11日根据安徽省金融办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实施税融通业务若干意见的通知》(皖金【2015】66号)要求制定了郎溪县“税融通”业务实施方案,同时建立了“税融通”业务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业务联席会议成员名单,并一直沿用至今。审计发现,我县“税融通”联席会议只在每年公示符合“税融通”业务的企业名单,未见皖金【2015】66号文件要求的每年核定融资额度和公示企业享受“税融通”信用担保额度的相关资料。另外,2015年文件确定的业务联席会议成员名单因机构改革及人员变动调整,已不符合审计时的机构及负责人员情况,亟需调整。

原因分析:机构改革、部门撤并、人员变动等影响了“税融通”业务联席会议制度的有效执行。

责任主体:县政府、县金融监督管理局

审计建议:及时调整“税融通”业务联席会议成员名单,按照皖金【2015】66号文件要求,做好每年核定融资额度等工作,切实发挥业务联席会议作用。

四、上一季度跟踪审计反映问题的整改情况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5

金融审计风险有保险公司专门经营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系统评价风险、质量成果风险、审计定性风险、操作程序风险、信息披露风险。

一、金融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员素质因素、管理因素、审计质量因素,也有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因素,分析其形成风险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计人员素质还不完全适应金融审计发展的要求。目前,一部分从事金融审计的人员虽然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任职资格、技术职称,但具有长期从事金融审计工作的经验,是金融审计队伍的基础。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发现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但对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对形成风险和造成危害的剖析,对金融和宏观经济运行影响的判断能力不足。另一部分则是具有较高的金融知识水平,又有多年金融审计工作经历和专业技术水平,还有丰富的金融审计经验并具有较强查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是金融审计队伍中的主导力量,但是所占比例很小。其余大部分则是有学历,而没有金融审计工作经历的年轻人,审计经验尚待积累,审计技巧和方法尚待掌握,完全适应金融审计工作,还需要一个实践和经验积累的过程。

二是审计管理不科学。目前,我国审计管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不规范,没有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行政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机关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准则和规范,但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并未能严格遵守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其审计行为随意性很大。审计项目现场管理系统(AO)的开发和使用,对审计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对确保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缺乏质量控制标准。目前,审计机关建立了包括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准则、专业准则、操作指南等一系列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但这些标准,定性的内容多,定量的内容少。首先,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和比率的标准,审计风险的评估标准,符合性测试的步骤和方法,分析性复核的具体指标要求等审计专业的技术方法,审计对象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评价标准等没有制定出科学的方法和内容;其次,我国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缺乏责任的确认和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没有可操作性;再次,还没有非常完善的质量检查制度,有些审计项目质量问题可能只有到出现问题时才能发现。质量责任追究仅限于查案件、追责任,失去了质量控制的作用。

四是技术方法不先进。面对被审计单位庞大的金融数据,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求,虽然开展了计算机审计,但金融审计软件技术开发的步子还是很慢,对后台数据的下载速度慢,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同金融机构的数据接口没有实现,增加了现场审计时间,同时加大了审计成本。

二、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有效方法,可防范金融审计风险,具体的防范对策

(一)建立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审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建立、健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实行质量目标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金融审计,作为整个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审计署关于国有金融机构财务审计实施办法》的规定组织审计,实行审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二)增强风险意识、提高人员素质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提高。同时,要在审计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针对金融审计的特殊性,加强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的理论和实务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笔者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可分期分批地将金融审计人员送到金融企业进行跟班学习,充实金融业务知识,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

(三)正确使用判断抽样方法,抓住问题的实质

抽样准确与否,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审计风险的大小。运用判断抽样法,抽查金融企业有代表性的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内容,查深查透那些能代表总体特性的个体,是目前金融审计较好的抽样方法。

(四)提高审计技术,查深查透重点审计事项

1.将业务审计融于财务收支审计之中

金融企业业务复杂而核算相对简单,要把对财会部门的审查与业务部门的审查结合起来,找出金融企业在业务运作中的违规问题。对存款、贷款业务的审计,应与财会部门的利息收支记录结合起来,才能发现银行是否存在高息揽存或高息放贷的违规行为。

2.推行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金融审计可针对金融业计算机使用普遍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计算机审计,以掌握金融企业的业务全貌,降低审计风险。一是学会操作金融企业所使用的应用软件,能熟练地调阅报表、账簿、凭证,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分析,对利息收支的审计,可通过检查银行计算机计息程序设计是否正确,实际操作有无按程序进行;二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汇总等。最近对工行、建行的审计,审计署开发了金融审计汇总软件,利用计算机输入审计底稿,自动产生报表并形成审计报告,有效地节省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3.依法进行审计处理、处罚

对金融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区别情况,分别作出审计处理,属于财务核算方面的违纪、违规问题,由审计机关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属于违反《商业银行法》或《证券法》等行业法规的事实,则应由有关部门处理。这样做才能分清责任,减少审计诉讼,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4.建立金融企业和相关单位对会计资料“真实性”的承诺制度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内部审计;路径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以此来解释金融危机的爆发。凯恩(E,J,Kanae,1984)创建了一个”斗争模型“,大多数学者以此模型形成了一种基本假定: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种”从监管到创新到再监管、再创新”不断循环的动态博弈关系,这一假定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博弈斗争关系。尹龙(2005)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已经演化为一种互补而不是斗争关系,金融创新提高了监管效率,而金融监管为创新提供了保障。

2013年随着余额宝的推广,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甚至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新型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将互联网金融正式推向了高潮。但当前的金融监管相较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就显得有些落后了。2013年下半年以来,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倒闭、跑路,这些问题说明加强金融监管,维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平衡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金融审计将在防范风险、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文章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内部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的现实路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近年来,市场利率化推进使得资源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金融国际化、互联网化的趋势也逐步加强,而2015年5月支付宝长达半小时的瘫痪,引发了广大用户的恐慌。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面临着风险并且不具备抗风险能力。郑联盛(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本质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又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具体分为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杨东(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以信用风险为内核,同时又衍生出道德风险、系统信号扭曲、错误定价的系统性风险。魏鹏(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经营主体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技术操作风险、市场流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刘志洋、汤珂(2014)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为两部分,金融风险和非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非金融风险包括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及操作风险。闫真宇(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包括法律政策风险、业务管理风险、网络技术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洗钱法犯罪风险。任春华、卢珊(2014)将互联金融风险分为五大类:网络技术风险、业务管理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及各种犯罪风险。许荣、刘洋、文武健、徐昭(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刘恒江(2016)将互联网金融风险概括为技术风险、业务操作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货币政策风险。

由上可知,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声誉风险。其中:信息不对称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使得资金信用评价、身份确定方面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人员操作不当、内部程序或系统不完善所产生的风险,包括技术性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性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于国内互联网信用整体没有得到有效监管使得借贷人不履行义务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跨界性、联动性和资金高速运转引发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法律法规风险是由于目前我国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对于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而产生的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是指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虚拟资金交易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而影响国家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可能性;声誉风险是由于对互联网企业先入为主的认知质疑其经营能力及业务可靠性的可能性。

三、内部审计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思路设计

1.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加强制度建设

对金融活动的事先检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例如目前西方的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防弊纠错转为风险为导向的审计。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主要有以下两个优势:一方面,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可以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通过控制测试及时发现内控的薄弱环节并向管理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阻止系统风险的形成;另一方面,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通过检查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过程,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金融创新的风险缺口,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尽可能减少金融创新带来的损失。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会计学教授W.Robert Knechel认为,由于现代企业越来越复杂,对应的审计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审计方法这时候已经难以发现企业的资产缺失问题,而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却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我国,许莉(2005)指出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理念不止停留在微观的账户层次,还从宏观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生存能力等是一种新的审计理念。谢志华,崔学刚(2006)则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新的观念、战略性定位,而不是指一种具体的审计方法。刘金星(2009)提出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由审计人员对风险做出职业判断,并评价其风险控制来确定剩余风险,在此基础上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由上可知,风险导向的审计主要是以风险为导向,不同传统审计以内控为导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导致其风险更大,风险种类多样化,因此,想要内部审计的作用得以发挥,必须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明确并且统一执业标准及评价依据,规范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的制度,积极宣传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促使各个金融机构建立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2.丰富内部审计内容,扩展内部审计对象

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特征:(1)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金融提供的主要是金融服务,为了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企业往往会对客户的信息进行采集,而这些信息往往牵涉到客户的重要隐私,这些信息以网络数据的方式存在,被公开暴露的风险要比传统行业高出很多,并且一旦暴露,后果非常严重。比如2015年10月份出现的网易邮箱密码泄露事件,这次漏洞涉及近5亿条用户数据。引发了广大用户的恐慌,让人民对网络安全更加不信任,因为泄露密码不仅只涉及到邮箱本身,用户的其他相关服务也有被盗的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2)改变了原有的审计线索;传统金融企业的审计证据往往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形式存在,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的许多业务操作往往仅留下一些记录或者一段信息,这些信息并不能直接成为审计线索,需要进一步加工。(3)监管难度大;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难以界定并且交易流程简化不透明,这使得传统的内控制度几乎不能对其起什么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偏向高科技化,这就要求内部金融审计的重点应该放在信息系统以及金融传新业务的审计,加强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内部控制测试,及时了解内控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3.重视内审工作,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

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是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帮助企业纠错防弊,更重要的是能对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和经营风险进行分析,从而给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关的建议。内部审计的作用随着其职能范围的不断扩大也越发重大。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为题,从而控制金融创新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在金融机构中一般是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的,这种制度上的特殊性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抗风险能力。并且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对企业的各方面都比较熟悉,从而使其可以以全局的角度出发分析管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建议,引导企业正确而有效的规避风险。此外,内部审计可以成立一个委员会,对管理层适当约束和监督,减少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减轻管理层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通过开展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及时迅速、全面准确的了解金融机构的内控情况和经营情况,发现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金融机构改善工作,规避风险。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率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加强对金融创新活动的调查,重点分析评估重大风险源和典型案例,以此提出相关建议,为管理层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审计成果的后续反馈提高对审计成果的利用率,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制,让被审对象及早金融创新的相关风险及漏洞,形成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金星.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9(04):60-63.

[2]李灏来,李越冬.国家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16(03):107-110.

[3]方琦.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互联网金融审计初探[J].财经界,2015(4):231-232.

[4]卜强.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控[J].中国金融,2014(17):81.

[5]胡安琴,张晓萍.我国金融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8):73-74.

[6]张明哲.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2):13-16.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7

财政部2009年1月份印发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以加强对金融类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监管,规范金融类企业的绩效评估工作。根据金融类企业的特点,新办法设置了盈利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经营增长指标、偿付能力指标四大类二十项指标。

国资委在2006年1月份根据《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规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内容、程序和评价内容。国资委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指出,企业经济的责任审计主要工作有三方面内容: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由企业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和绩效评价结论对企业的负责人在任职过程中的主要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

审计署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及责任追究等结果应用制度,制定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的体系,逐步对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组织方式和方法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细化,探究及推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逐步地建立起来。

金融产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统一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审计署、国资委等有关管理机关已就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提出了指导原则,具体到各个单位有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将二者结合使用,并具体分析,提高评价指标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统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基建、财务、营销管理等业务活动,应围绕经济责任核心,对相关指标予以甄选,设计能反映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绩效、重大经营决策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在衡量经营成果时以数据说话,客观性高,说服力强,易为当事人接受。但是完全以定量指标评价具有一定片面性。定性指标受会计信息局限性较小,可以弥补定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将二者结合使用,使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二)层次分析法模型应用

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利用Excel表格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各指标的权重。

实证研究

本文以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单位的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利用Excel表格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各指标的权重。金融产业各单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金融产业单位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产业各单位业务差别大,并面临较为严格的行业监管;金融产业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有较高要求。

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指英大国际控股公司,为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单位的控股母公司,结合对控股公司的管理要求,参考财政部《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通知》、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增加对重大风险事件的控制情况、资金运作安全情况和协同业务完成情况评价指标。共有会计信息质量、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法律法规执行情况、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情况、发展能力、经营绩效和外部测评结果九个一级指标构成。

具体如表1所示:四、结论及建议综合汇总得分在90分以上,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优秀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80~89分,给予经济责任履行良好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70~79分之间,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中等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60~69分之间,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一般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60分以下的(不含),或存在严重安全生产事故、违法违纪行为的,给予经济责任履行较差的评价结论。

对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无论任职于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清其在职期间在本部门、本经济单位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8

一、金融行业的变化及其对金融审计的影响

我国金融审计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金融行业进行审计监督,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入世后,我国的金融风险、金融体制和金融立法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联系,我国金融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审计的法律法规、审计目标和任务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入世后我国金融风险的诱发性因素增多,金融风险发生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凸现,金融审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更加艰巨。开放后,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前我国金融稳定依赖于政府信用(国家信用)和方方面面的行政强制管理措施,很多金融机构的关闭、清盘,都是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行政办法进行债权债务的清偿和转移,基本上没有波及到社会生活层面,没有引发金融动荡。但是,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加入,中国金融市场将会更多地依据市场规律进行运作,而且外资机构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操纵或影响市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会更多地受制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中国金融市场将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政府行政保护措施逐渐会失效。随着市场准入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等逐步实施,外资机构可进入公共机构经营的支付和清算系统,可以办理货币的批发及融资业务,可以进入证券和期货交易市场,金融信息必须实行全球通等,这些都是诱发金融风险的因素。据统计,目前我国境内外资银行总资产达440亿美元,其中贷款186亿美元,存款65亿美元,外汇贷款占市场份额的20%以上,在上海已占70%左右。外资银行办理出口的结算业务已占据内地市场份额的40%以上。外资银行挺进中国大陆的这种凌厉攻势已经对我国金融体系,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形成强烈的冲击。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主力军的国有商业银行能否在这场较量中站得住,打得赢,这主要看我们的内功练得怎样。

从近几年我们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审计情况看,其功底相当脆弱,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建立起来,如果不进行彻底改革,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要保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是很难的,因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内部有很多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有经济专家指出,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转轨经济的国家。中国这两套问题交织在一起,目前面临着四大难题:收入分配差距中的“绝对贫困化”问题;城乡差距中的“三农”(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地区差距中的中西部地区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金融问题。金融体系运行存在的银行坏账问题、证券市场不规范和上市公司质量问题、政府内外债务问题、财政赤字向银行转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就难以处理好,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就难以提高,中外资银行的双赢格局就难以形成。因此,我认为,我国金融体系已陷入内忧外患十分脆弱的困难境地。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在各种因素的诱导下,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在增大。我们从事金融审计的同志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入世后我国金融体制必定发生重大变化,由此会带来金融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和审计业务的复杂化。一是对银行所有制格局的冲击。国外金融业大部分是私营的,或独资,或股份制。我国则以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为主,股份制为辅,不允许设立私营金融机构,单个企业、法人不能控股金融机构。对外开放后,对内也要开放,中资私营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势在必行,这样,就会形成国有、私营、外资机构三驾马车一起转。二是对银行经营体制的冲击。国外银行是混业经营,可以全方位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即百货公司式经营,而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像一个个专卖店,这样既不能与国际金融业接轨,更不能与外资银行竞争。因此,我国金融业的混合经营势在必行。三是对银行业务的冲击。外资银行走的是金融与产业融合之路,在客户对象上将争取三大类客户:重要公司客户、包括行业性的大企业、跨国公司和有规范民营企业等;重要机构客户,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再就是个人大户,将小客户拒之门外,对小客户的服务要收费。在经营手段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表外业务,如期货和债权、产权及资产交易、基金管理、并购重组、经纪人清算、项目融资等,从被动放款向主动服务转变,银行帮助企业分析发展前途、资产现状、债务结构、如何实现资产的最佳组合,在这个前提下提出融资建议,整个过程中贷款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中资银行开展的主要是一些如汇票承兑、保函、跟单信用证等传统的表外业务,品种少,档次低,收益差,满足不了客户需求。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利用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贷款办法将爱立信南京公司拉到了旗下,这件震动金融界的“爱立信跳槽事件”充分说明了中外资银行在经营手段上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将引发中国金融市场上业务开发和创新的大竞争、大会战。三是对人事管理体制的冲击。罗织一批熟悉中国市场和适应中国文化的本地金融人才,实行“本土化”,将是外资银行的重中之重,中资金融机构的人事工资制度存在着很多缺陷,经不住外资机构的争夺,国内人才将不可避免地流失。人才流失,就意味着优质客户的转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3%~5%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将对一家银行的业绩产生直接影响。所有这些冲击,将会使我国金融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审计的对象将会多元化,审计业务将会复杂化,与之相应,金融审计必须考虑如何改变以金融机构为单元组织审计的传统办法,将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都纳入审计范围。

3.入世后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必须重新构造,增加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监管和监督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与国际接轨的难度加大。一是WTO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国公布有关金融服务的法规及所参加国的有关国际协议,成员国的法规解释必须公开,明确对本国经营者法规的规定,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作出的规定在生效之前必须予以公布,所有的政策法规必须内外统一,公开透明。二是现行法规不能违背WTO精神,违背的要取消。如我国规定外资银行不能到非开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未经批准不能办理人民币业务等,诸如此类的“未经批准”的限制性规定很多,现在必须清理、取消。政府对金融业的管理必须依法管理,各个部门的规定是无约束力的,而我国金融法律少,部门规章多,这种现状必须改变。目前,我们的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大部分是部门规章,往后走,我们对金融业依据哪些法规实施审计监督,如何与国际接轨,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二、新形势下我国金融审计目标的定位

由于上述的变化和冲击,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国家金融审计的目标。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我国国家审计的大目标,从目前情况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重点由最初的企业审计转向国家财政资金审计。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主要是对国家财政收支和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保证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这就是我国审计机关的主要目标。真实、合法和效益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三位一体的。真实是基础,合法是前提,效益是归宿,现在有人把三者理解为相互独立的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我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近几年,之所以强调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是针对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秩序混乱、违法违纪现象突出和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而特别强调的,实际上并不否定效益性,单纯的效益性审计是不存在的。二是要调整金融审计的具体目标和审计模式,目前金融审计实际上是两大块:一块是中央银行预算收支审计,一块是国有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WTO后金融市场的变化,我国国有金融企业逐步走向股份制,或者私有化,或者由外资机构参股、控股。对金融企业的审计将会像国有企业一样逐步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它们的资产、负债、损益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应由市场去评判,国家审计机关应该逐步退出这些审计领域。那么,我们金融审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延伸审计和专项审计,将金融企业纳入国家审计范围。因此,金融审计的目标和任务应该是两条,第一,保证中央银行等监管机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完整、合法,第二,评价这些部门使用财政资金履行国家金融政策职能的效益性,也就是监管成本问题。监管成本的形成是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中央银行两大监管目标的实现,即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公平和维护公众存款利益。监管成本效益的评价必须涉及到金融企业。按照这个金融审计的目标,我国金融审计的模式应该是以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重点,通过对中央银行等的资产负债损益形成过程、金融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包括金融企业落实国家货币政策的情况)及效果进行审计,以延伸审计和业务品种的专题审计的方式,把中资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都纳入审计范围,这种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对金融监管当局的再监管,通过评价金融监管成本的效益性,确保金融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完成金融审计目标应采取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怎样对外开放,这个基本的中国特色是改变不了的。因此,金融审计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审计对策的制定既要依照国家惯例,又要针对本国实际,要把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面对WTO后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冲击和变化,面对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诸多风险和问题,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改革和创新我们的金融审计方法和手段,使我们的金融审计主动适应新形势,能动地服务于改革和发展大局,不至于落后或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转变审计着眼点,提升审计目标层次。要将审计着眼点由单一的、具体事项合规、合法性审计转向审计对象总体的真实性和效益性审计,特别是要把效益性提到重要位置予以关注。过去,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习惯于就事论事,就问题查问题,就问题处理问题。一个项目审下来,有几个像样的问题摆在报告中,就可以了。审计报告缺乏对查出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反映,缺乏由单个问题推断出总体特征,缺乏对审计对象总体真实性和效益性的评价,制约了审计的宏观经济监督作用。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改变。对一个金融机构的审计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财政财务收支整体的真实性,要通过查出的具体问题和比较科学的量化指针来评价真实、基本真实或不真实。二是支付能力或者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审计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着哪些经营风险,是否有能力维持公众存款的安全性。三是资金使用效益,是否具备盈利能力,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的盈利水平如何。此外,为了提高审计层次,要引入WTO的透明性原则,建立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公开披露制度,将审计结果和查处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利于树立审计权威,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转变审计重点,真正把握金融审计的宏观本质,把对国家基础货币和信贷资产质量的审计作为重点。从中央银行而言,基础货币的投放和回笼,实际上是国家财政资金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基础货币规模受制于国家财政收支状况。我国基础货币的运用主要通过再贷款(包括再贴现)进行,从商业银行而言,借入再贷款和吸收公众存款共同构成其主要资金来源,再通过贷款投放变成信贷资金运动,也就是通常所称的信贷资产,成为社会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因此从财政收支基础货币投放信贷投放、资产质量财政收入,这样一个循环过程直接反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水平,经济与金融相互适应水平,金融与产业相融合的程度。它既是微观的,又是宏观的,作为金融审计,必须揭示和评价这一资金运动过程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这就是金融审计工作的宏观本质。要把握这个宏观本质,当前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一是不良贷款问题,包括老的不良贷款的消化状况和新的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二是洗钱问题,针对WTO后中国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要特别关注洗钱活动对我国金融体系安全和国家外汇储备以及国有资产完整性的影响。反洗钱,是国家审计机关从事金融审计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我国金融意义上的洗钱主要形式有3种:利用非法渠道,如地下钱庄、借用他人或假身份证开立账户洗钱;利用跨境交易中监管空白,如与境外公司签订假进口合同,以信用证付汇进行洗钱;利用现有金融市场借贷方式洗钱,如首先通过向他人借大额钱款,然后用赃款归还债务;再如先将赃款投资于股票市场、娱乐业或房地产项目,从而使赃款披上合法外衣。三是金融工具创新问题,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肯定会掀起金融工具创新的热潮,但是金融创新实际上是政府管制失灵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监管放松的标志,因为创新部分抵消了管制。金融创新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甚至会诱发金融危机。创新又会引起新的管制,监管与反监管的矛盾过程,客观上要求加强审计监督,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管者滥用监管权力,造成监管的有效性降低,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3.增强审计的宏观针对性,改进审计项目的组织方法。一是要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目前我们金融审计的方案几年一贯制,编制思想僵化,审计目标和目的与国家经济、金融政策联系不紧密,太空泛。如人民银行审计年年搞,审计目的都是促进人民银行更好地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但是没有明确审计对象在审计期间执行的是什么货币政策,执行这种货币政策,对人民银行会带来什么变化,有什么要求。审计人员应该去发现哪些问题等。二是要增强审计项目的针对性,如前所述,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金融审计项目不宜长期以金融机构为单元,搞系统性审计,而应该要抓住经济金融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一些专题审计或延伸审计调查。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跨系统、跨地区的审计。如对不良资产进行专项审计,可对四大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相互比较,这样便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提出建议。此外,实行专题审计,还可以填补对外资银行的审计真空。三是要强化审计手段的针对性,要适应金融业务全球化的趋势,金融审计手段也要与国际接轨,在总结我国传统金融审计手段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风险基础审计理论和方法,注重应用分析性复核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同时,还要强化已有审计手段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延伸审计调查手段,这种手段对金融审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是今后运用的一种主要手段,但是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使我们在运用这个审计手段时,常常遭遇尴尬的境地。

四、注重审计创新,总揽审计全局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9

一、金融行业的变化及其对金融审计的 影响

我国金融审计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的 法律 法规对金融行业进行审计监督,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我国市场 经济 健康 发展 。入世后,我国的金融风险、金融体制和金融立法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联系,我国金融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审计的法律法规、审计目标和任务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近几年我们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审计情况看,其功底相当脆弱, 现代 企业 制度还未建立起来,如果不进行彻底改革,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要保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是很难的,因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内部有很多深层次 问题 还没有解决。有经济专家指出,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转轨经济的国家。中国这两套问题交织在一起,目前面临着四大难题:收入分配差距中的“绝对贫困化”问题;城乡差距中的“三农”(农民、 农村 、农业)问题;地区差距中的中西部地区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金融问题。金融体系运行存在的银行坏账问题、证券市场不规范和上市公司质量问题、政府内外债务问题、财政赤字向银行转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就难以处理好,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就难以提高,中外资银行的双赢格局就难以形成。因此,我认为,我国金融体系已陷入内忧外患十分脆弱的困难境地。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在各种因素的诱导下,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在增大。我们从事金融审计的同志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入世后我国金融体制必定发生重大变化,由此会带来金融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和审计业务的复杂化。一是对银行所有制格局的冲击。国外金融业大部分是私营的,或独资,或股份制。我国则以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为主,股份制为辅,不允许设立私营金融机构,单个企业、法人不能控股金融机构。对外开放后,对内也要开放,中资私营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势在必行,这样,就会形成国有、私营、外资机构三驾马车一起转。二是对银行经营体制的冲击。国外银行是混业经营,可以全方位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即百货公司式经营,而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像一个个专卖店,这样既不能与国际金融业接轨,更不能与外资银行竞争。因此,我国金融业的混合经营势在必行。三是对银行业务的冲击。外资银行走的是金融与产业融合之路,在客户对象上将争取三大类客户:重要公司客户、包括行业性的大企业、跨国公司和有规范民营企业等;重要机构客户,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再就是个人大户,将小客户拒之门外,对小客户的服务要收费。在经营手段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表外业务,如期货和债权、产权及资产交易、基金管理、并购重组、经纪人清算、项目融资等,从被动放款向主动服务转变,银行帮助企业 分析 发展前途、资产现状、债务结构、如何实现资产的最佳组合,在这个前提下提出融资建议,整个过程中贷款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中资银行开展的主要是一些如汇票承兑、保函、跟单信用证等传统的表外业务,品种少,档次低,收益差,满足不了客户需求。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利用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贷款办法将爱立信南京公司拉到了旗下,这件震动金融界的“爱立信跳槽事件”充分说明了中外资银行在经营手段上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将引发中国金融市场上业务开发和创新的大竞争、大会战。三是对人事管理体制的冲击。罗织一批熟悉中国市场和适应中国文化的本地金融人才,实行“本土化”,将是外资银行的重中之重,中资金融机构的人事工资制度存在着很多缺陷,经不住外资机构的争夺,国内人才将不可避免地流失。人才流失,就意味着优质客户的转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3%~5%的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将对一家银行的业绩产生直接影响。所有这些冲击,将会使我国金融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审计的对象将会多元化,审计业务将会复杂化,与之相应,金融审计必须考虑如何改变以金融机构为单元组织审计的传统办法,将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都纳入审计范围。

3.入世后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必须重新构造,增加了金融审计监督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监管和监督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与国际接轨的难度加大。一是WTO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国公布有关金融服务的法规及所参加国的有关国际协议,成员国的法规解释必须公开,明确对本国经营者法规的规定,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作出的规定在生效之前必须予以公布,所有的政策法规必须内外统一,公开透明。二是现行法规不能违背WTO精神,违背的要取消。如我国规定外资银行不能到非开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未经批准不能办理人民币业务等,诸如此类的“未经批准”的限制性规定很多,现在必须清理、取消。政府对金融业的管理必须依法管理,各个部门的规定是无约束力的,而我国金融法律少,部门规章多,这种现状必须改变。目前,我们的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大部分是部门规章,往后走,我们对金融业依据哪些法规实施审计监督,如何与国际接轨,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二、新形势下我国金融审计目标的定位

由于上述的变化和冲击,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国家金融审计的目标。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我国国家审计的大目标,从目前情况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重点由最初的企业审计转向国家财政资金审计。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主要是对国家财政收支和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保证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这就是我国审计机关的主要目标。真实、合法和效益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三位一体的。真实是基础,合法是前提,效益是归宿,现在有人把三者理解为相互独立的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我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近几年,之所以强调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是针对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秩序混乱、违法违纪现象突出和 会计 信息严重失真而特别强调的,实际上并不否定效益性,单纯的效益性审计是不存在的。二是要调整金融审计的具体目标和审计模式,目前金融审计实际上是两大块:一块是中央银行预算收支审计,一块是国有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WTO后金融市场的变化,我国国有金融企业逐步走向股份制,或者私有化,或者由外资机构参股、控股。对金融企业的审计将会像国有企业一样逐步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它们的资产、负债、损益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应由市场去评判,国家审计机关应该逐步退出这些审计领域。那么,我们金融审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中央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延伸审计和专项审计,将金融企业纳入国家审计范围。因此,金融审计的目标和任务应该是两条,第一,保证中央银行等监管机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完整、合法,第二,评价这些部门使用财政资金履行国家金融政策职能的效益性,也就是监管成本问题。监管成本的形成是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中央银行两大监管目标的实现,即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公平和维护公众存款利益。监管成本效益的评价必须涉及到金融企业。按照这个金融审计的目标,我国金融审计的模式应该是以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重点,通过对中央银行等的资产负债损益形成过程、金融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包括金融企业落实国家货币政策的情况)及效果进行审计,以延伸审计和业务品种的专题审计的方式,把中资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都纳入审计范围,这种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对金融监管当局的再监管,通过评价金融监管成本的效益性,确保金融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完成金融审计目标应采取的审计 方法 和手段

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怎样对外开放,这个基本的中国特色是改变不了的。因此,金融审计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审计对策的制定既要依照国家惯例,又要针对本国实际,要把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面对WTO后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冲击和变化,面对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诸多风险和问题,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改革和创新我们的金融审计方法和手段,使我们的金融审计主动适应新形势,能动地服务于改革和发展大局,不至于落后或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转变审计着眼点,提升审计目标层次。要将审计着眼点由单一的、具体事项合规、合法性审计转向审计对象总体的真实性和效益性审计,特别是要把效益性提到重要位置予以关注。过去,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习惯于就事论事,就 问题 查问题,就问题处理问题。一个项目审下来,有几个像样的问题摆在报告中,就可以了。审计报告缺乏对查出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反映,缺乏由单个问题推断出总体特征,缺乏对审计对象总体真实性和效益性的评价,制约了审计的宏观 经济 监督作用。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改变。对一个 金融 机构的审计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财政财务收支整体的真实性,要通过查出的具体问题和比较 科学 的量化指针来评价真实、基本真实或不真实。二是支付能力或者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定性和定量 分析 ,揭示审计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着哪些经营风险,是否有能力维持公众存款的安全性。三是资金使用效益,是否具备盈利能力,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的盈利水平如何。此外,为了提高审计层次,要引入WTO的透明性原则,建立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公开披露制度,将审计结果和查处情况定期向 社会 公布,有利于树立审计权威,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转变审计重点,真正把握金融审计的宏观本质,把对国家基础货币和信贷资产质量的审计作为重点。从中央银行而言,基础货币的投放和回笼,实际上是国家财政资金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基础货币规模受制于国家财政收支状况。我国基础货币的运用主要通过再贷款(包括再贴现)进行,从商业银行而言,借入再贷款和吸收公众存款共同构成其主要资金来源,再通过贷款投放变成信贷资金运动,也就是通常所称的信贷资产,成为社会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因此从财政收支基础货币投放信贷投放、资产质量财政收入,这样一个循环过程直接反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水平,经济与金融相互适应水平,金融与产业相融合的程度。它既是微观的,又是宏观的,作为金融审计,必须揭示和评价这一资金运动过程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这就是金融审计工作的宏观本质。要把握这个宏观本质,当前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一是不良贷款问题,包括老的不良贷款的消化状况和新的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二是洗钱问题,针对WTO后 中国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要特别关注洗钱活动对我国金融体系安全和国家外汇储备以及国有资产完整性的 影响 。反洗钱,是国家审计机关从事金融审计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 我国金融意义上的洗钱主要形式有3种:利用非法渠道,如地下钱庄、借用他人或假身份证开立账户洗钱;利用跨境交易中监管空白,如与境外公司签订假进口合同,以信用证付汇进行洗钱;利用现有金融市场借贷方式洗钱,如首先通过向他人借大额钱款,然后用赃款归还债务;再如先将赃款投资于股票市场、娱乐业或房地产项目,从而使赃款披上合法外衣。三是金融工具创新问题,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肯定会掀起金融工具创新的热潮,但是金融创新实际上是政府管制失灵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监管放松的标志,因为创新部分抵消了管制。金融创新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甚至会诱发金融危机。创新又会引起新的管制,监管与反监管的矛盾过程,客观上要求加强审计监督,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管者滥用监管权力,造成监管的有效性降低,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3.增强审计的宏观针对性,改进审计项目的组织 方法 。一是要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目前我们金融审计的方案几年一贯制,编制思想僵化,审计目标和目的与国家经济、金融政策联系不紧密,太空泛。如人民银行审计年年搞,审计目的都是促进人民银行更好地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但是没有明确审计对象在审计期间执行的是什么货币政策,执行这种货币政策,对人民银行会带来什么变化,有什么要求。审计人员应该去发现哪些问题等。二是要增强审计项目的针对性,如前所述,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金融审计项目不宜长期以金融机构为单元,搞系统性审计,而应该要抓住经济金融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一些专题审计或延伸审计调查。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跨系统、跨地区的审计。如对不良资产进行专项审计,可对四大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相互比较,这样便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提出建议。此外,实行专题审计,还可以填补对外资银行的审计真空。三是要强化审计手段的针对性,要适应金融业务全球化的趋势,金融审计手段也要与国际接轨,在 总结 我国传统金融审计手段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风险基础审计 理论 和方法,注重 应用 分析性复核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同时,还要强化已有审计手段的 法律 地位,特别是延伸审计调查手段,这种手段对金融审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是今后运用的一种主要手段,但是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使我们在运用这个审计手段时,常常遭遇尴尬的境地。

四、注重审计创新,总揽审计全局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风险控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从经济的长远战略而言,我国这些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然而因为这些企业的自身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这些企业在审计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为了更好的营造发展的社会环境等,企业必须要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完善,进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审计方面的发展。

一、形成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基本因素

1.我国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的基本因素

审计主体在相关内容和范围狭窄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够重视对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完善,非银行方面的金融机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的发展。以本文即将研究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所在的保险行业为例,我国保险业资产总额占全国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保险业的发展还是比较慢,相关的资金配置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展,其在金融方面的风险不容忽视。面对非金融机构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政府金融审计如何在这些领域发挥功能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外资金融机构进驻我国必将会带入大量新兴金融业务与工具,这势必会带动中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务与工具,我国金融行业的创新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这些都是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形势的影响下,我国金融管理必须要与市场发展相同步,不断加强市场的作用,这样就会促使企业在国际市场更好的发展和完善自己。国家审计机关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引进先进的审计技术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投入到新型的金融创新业务审计当中去。

2.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成因

(1)内控机制失效重大错报风险

就我国政府相关审计部门的作用而言,我国政府审计部门主要发挥两个作用,首先是利用相关的审计去发现我国金融中的相关风险,其次是利用审计去发现危险,进而利用相关的工具和方法来向政府和企业分析这些风险。政府审计部门的作用发挥的越完善,利用审计分析的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进而政府审计部门的能力也就越强。我国政府审计部门的相关特征促使了我国相关审计部门之间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因此,相关的政府审计部门在发挥作用时能保证其公平性和深入的揭示相关风险,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了审计部门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提高了相关企业预防金融风险的能力。

(2)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主要是指相关人员在相应的工作中没能充分发现相应的问题,企业利用相关的方法进行再次的检查和研究。企业为了发展就会完善相应的制度,从而来减少相关的风险,进而避免更多的风险,企业在这方面的专业性不足,于是就会邀请相关专家的帮助,并要求在相关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对这种风险的正确评价和其价值信息。做到符合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记录下来的都是最真实最公允的,但是也要对企业是否存在自创商誉进行评估,不能贸然决定。作为个人也应当积极投身到完善会计核算的建设队伍中去,认真地学习好理论知识,把它实际运用到实物运用中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了解和掌握好自创商誉的知识,为建设会计之路奉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客户的数量越多则收入利润就越高,但是客户的筛选却是重中之重。每一个客户的社会背景和财务状况都是各不相同的,它们之中不排除有些公司出于某些目的进行造假。如果事务所不去排查而一味地接受客户,就无法正确了解委托单位的真实经营状况和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就不能正确评估风险,从而使审计时风险变高。特别是公司在上市前所提交的财务报表往往都是经过保荐单位包装后才提交的,审计人员很难在检查时发现其中的错误。所以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委托前不能对客户做出详细的调查,很可能会被客户蒙骗,对会计师和事务所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客户的筛选外,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也会影响到审计的质量。如果没有派遣恰当的项目审计人员,很可能会造成重大错报风险,最终导致审计的失败。在审计过程中,项目的负责人不可能所有的工作都自己完成,很多工作都需要由专门的人员去做,这就需要很多审计助理一起参与,而负责人只对所有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负责。但是在所有的新闻事件中,审计出现问题时,往往受处罚的都是项目负责人,审计助理人员一般不承担审计失败的风险。所以,合理的委派审计人员可以减少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在克服审计风险时,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背景和行业资料,然后派遣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和一些有责任心、认真仔细的其他审计人员辅助,不然,因为一些审计人员的不认真而出现的错误,很可能影响审计的失败。

除了筛选客户和派遣审计人员之外,制订合理的审计方案也是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一个合理的审计方案能在审计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被审单位进行了解则是制定合理方案的前提。

二、中小型企业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具体了解被审计的单位

在具体了解被审计单位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看往年的审计工作底稿来了解。往年的审计工作底稿可以让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连续的审计业务时多了解一些行业相关信息。审计人员可以凭借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和外部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相关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必须提前进行考察充分理解其审计的对象,进而来更好的开展工作,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相关的信息来对其进行一定的理解。

升级人员还可以利用相关技术来向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理解,从而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研究,并以此为根据,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度,制定出恰当的审计程序。

2.加强审计重点、合理规划审计程序

在审计时,加强审计的重点内容,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大错报风险。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企业资产与收入等关键性账户等都是应该加强审计的重点内容。在近一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审计部门颁布了相关审计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中表明我国审计部门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监督作用,增强和相关企业的联系进而来一起预防相应的金融风险,尤其是要加强对相关贸易行业的管理和监管,做好相关的票据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相关方面的审计和管控,就是跟踪审计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例子,之后及时将审计结果反馈给决策系统,并向社会公布,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及时察觉和监测系统性风险,提高审计监督透明度,实现降低金融风险的目标。企业的审计情况受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的影响。企业只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可以减少企业出现重大错报的几率。如果企业的内部建设比较混乱的话,那么相应的政策就无法实施,企业在相关审计方面的建设也就不会落实,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大相关内部制度的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审计对我国审计体系的建设+分重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并逐步完善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注册会计师应该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合理利用审计程序,保持审计独立性;而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严明的奖罚体制,从而全面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郁琳.浅议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完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20).

[2]金友良.中小企业审计风险成因及风险防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4).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11

调整了事业组织审计监督的范围

修订后的《审计法》第十九条将审计机关对事业组织审计监督的范围由“国家的事业组织”调整为“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

这样修改主要是考虑: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所谓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目前我国共有事业单位130多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000万,相当于国家公务员总人数的6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77%,各项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0%以上。目前在基层审计机关,特别是县级审计机关,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在属于其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其审计监督的重点。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事业单位已不完全是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已出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和其他接受、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审计机关对事业组织审计与对企业审计不同,主要是为了监督其能否通过合理有效使用财政资金,完成好所承担的事业任务,创造出应有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监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因而不能以国家投资多少为标准来确定是否需要审计监督。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都应当进行审计监督。而且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进行审计监督,可以审计该组织的所有财务收支。

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

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一条将原《审计法》第二十二条修改为:“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由国务院规定。”

本条修改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以“国有资本”取代“国有资产”。因为出资人即股东的权益不是实物形态的资产,而是以资本权益形态体现的财产权利。只有“国有资本”才能形成股权,才有是否控股的问题,而“国有资产”本身并不能控股。

第二,将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纳入审计监督范围。随着我国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纯粹国有的金融机构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如不将其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大量国有资产将得不到有效的审计监督。

第三,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有其特殊性。之所以规定对这类单位进行审计监督由国务院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其具有的特殊性。有观点认为,这种特殊性在于此类单位的投资者不仅仅是国家,因此审计机关接受国家这一大股东的委托实施审计应考虑其他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应征求其他投资者的意见,按公司治理的程序办理。我们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审计机关之所以对这类单位进行审计监督,是由于它们接受了国家财政资金,或者说使用了纳税人的钱,国家或者说人民才要委托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的委托人不是作为大股东的国家,而是作为公共利益维护者、人民利益代言人的国家,审计机关行使的是公权力。这也才是审计机关为什么有权对被审计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处理、处罚的根据。如果审计机关是股东委托的审计,是不可能处理处罚委托人自己单位的。事实上,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审计对一切使用财政资金的、使用国有资产的,甚至只要涉及公众利益的单位,都有权审计,只不过考虑到我国有国有资本的企业、金融机构众多,国家审计监督不过来,本着抓大放小,突出重点的方针,可以规定审计机关只对国有资本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

正因为如此,审计机关对这类单位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应受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但也应当承认,对这类单位,特别是上市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仍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这类单位的投资者众多,有的涉及到境外,其社会影响、政治影响比较大,对其进行审计监督的政策性要求比较高;二是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既有绝对控股,也有相对控股,确定起来比较复杂;三是《公司法》规定了一套对股份有限公司的监督机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如何与之相衔接,如何避免影响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还值得研究。因此,审计机关对这类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在监督程序上应与对纯粹国有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有所区别。修订后的《审计法》仍然授权国务院对审计监督这类企业、金融机构作出规定。

理解本条规定,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机关有权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了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进行审计监督;第二十条规定了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企业进行审计监督的具体范围。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一直在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企业、金融机构进行着审计监督。这次《审计法》修订并没有扩大对企业、金融机构审计监督的范围。

第二,应接受审计监督的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既包括国有资本占绝对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也包括国有资本占相对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审计机关既可以审计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企业;也可以审计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五十,但是国有资本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企业。参照这一规定,本条修订可以理解为: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以及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含)以下,但是国有资本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企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国务院应当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作出明确规定。根据《审计法》的授权,国务院应当就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的具体范围作出明确规定,而且应当根据其特殊性,作出不同于纯粹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特殊程序性规定。比如,可以考虑规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的,审计机关应当事先与有关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后,应当及时通知被审计的企业、金融机构。”又比如规定:“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上市公司审计结果的,应当在公布审计结果三日前,将公布的内容告知该上市公司。”这样可以给被审计单位一定时间来主动向监管部门和股东报告、披露。

调整了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范围

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12

关键词:内部审计;金融企业;改进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一体化进程,金融风险随之不断增大,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金融企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风险,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的风险管理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而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与评价机制,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如何针对金融业的特色和特点,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成为金融业内部审计部门日益重要的课题。

一、内部审计简介

内部审计是相对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所进行的外部审计而言的,它无论在机构设置上还是在人员配备上都是企业内部的。有关内部审计的定义,国内外有很多种表述。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最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是内部审计的权威标准,其最新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目标。

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03 年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国内外的内部审计定义的介绍,本文认为,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最新定义是较为恰当的,该定义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原则、内容和目的,它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我国内部审计的定义是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的。对我国的大多企业来说,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路尚是一个新鲜事物,如何在企业运行中进行风险管理的运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内部审计作为风险控制的一项有效的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才逐步被人们所了解,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常常是由于内部控制系统有缺陷或虽有较好的管理控制系统却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内部审计以企业各运营环节风险评价为起点,以评价内部控制和对内部控制合规性审核为主要手段,在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防范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风险的定义以及表现

(一)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交易的各种可能值偏离其期望值和幅度。从广义的金融风险可以知道,可能值可能低于也可能高于期望值,因此风险绝不是亏损的同义词。风险既包含对市场主体不利的一面,也包含对主体有利的一面,也就是说,风险大的金融资产,其最终实际收益率并不一定比风险小的金融资产低,常常是风险大的收益也大。狭义的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金融动作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金融风险仅仅表述了金融机构所遭受的损失。

(二)金融风险的类型和表现

在我国,金融风险主要分为:(1)信贷风险。当前部分企业趁兼并、分立等改革之机,采取各种方式逃债、废债,导致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为突出、最为严重的风险;(2)信用风险。该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借款本息的风险。目前银行信贷资产沉淀多、收益率低、保全难度大。主要表现是不良贷款比重高、收息率低、抵押担保难以落实,潜伏着巨大的风险;(3)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没有足够的现款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使银行信誉遭受损失而形成的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4)经营风险。是指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5)汇率风险。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变化、市场波动、汇率变动、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在资金、财产和信誉方面遭受损失的可能性;(6)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近两年,金融业并购重组活动的逐渐增多以及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在实践中逐步被突破,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正成为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新的不稳定因素;(7)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8)金融国际化风险。

三、内部审计在金融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内部审计是风险信息沟通和监控检查的重要措施,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在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各种风险因素增多,内部审计工作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企业治理机构等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同时,内部审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和使命。

1.内部审计在金融业风险管理中的识别和检查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的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经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后续跟踪管理层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例外事项的整改情况,检查新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奏效,将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交给管理层以便评估和改进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自己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发现问题为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2.内部审计在金融业风险管理中的管理与协调作用

在金融业的组织架构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都处在金融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金融业长期风险策略和各种战略决策的协调人。内部审计可以客观地从企业全局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管理风险;可以从金融业的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清醒地识别和评价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评价报告系统证明风险信息被准确、及时地传递给相关人员,内部审计报告可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传递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而内部审计职能的设立对债权人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也是公司具备有效的风险管理的一个证明。在监控活动中,公司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监控,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监控和定期检查结果以及意外事项处理结果的评价,确认公司对风险的管理是一直有效的还是控制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从公司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公司的风险管理,有效地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这些工作得到了公司领导层的高度赞赏,内部审计在全公司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3.内部审计在金融业风险管理中的顾问与咨询作用

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的情况了解的比较全面,也比较深入,对提供咨询服务工作有着独特的优势。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并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帮助组织解决风险问题;通过咨询工作积极协助金融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在改善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流程的效果和效率方面,内部审计可以协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建议。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机构意见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人员由于特有的独立地位,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风险的假设条件、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来评价风险,提供专业意见。内部审计的顾问与咨询作用的及时发挥往往能帮助企业化解极大的经营风险。

4.内部审计在金融业风险管理中的报告与防范作用

审计发现如何传递,审计成果如何利用,舞弊风险如何防范,这都将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监督体系中的价值和作用。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机构的效果方面要发挥其领导作用。首先,内部审计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对重大的审计发现要按清晰传递的线路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结果的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并报告,使风险及时得到控制和防范;其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估相关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来协助防止舞弊,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在倡导良好的道德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公司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决定需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决定是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对于有相对的风险回报的风险,公司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控制措施,才能将风险降到公司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得期望的回报。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莫勒尔,布林克. 现代内部审计学[M].中国时代径济出版社,2006年,p60-110.

[2]亨利,范,格罗等(美).银行风险管理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p 20-120.

[3]王周伟,邹展宜.银行内部审计与操作风险管理[J].新全触,2005年8月.

[4]孔合. 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 开放导报,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