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时间:2023-12-04 18:22:16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1

一、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表现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型金融企业发展中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出现了经济发展过于集中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容易引发金融机构发展的道德风险,表现在这些大规模的企业认为当自己发展规模给过大,甚至出现风险的时候有政府进行承担,从而放松了自己对风险的防范,为了经济效益的实现做出一些危险性的风险经营行为。第二,金融经济领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易活动。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活动频繁,会将原有单纯的投机行为转变为更多的关联性活动,导致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发展的弱化。第三,金融市场的价格指数失去了原有国民经济发展“晴雨表”的作用。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影响下,一些社会资本从原来的实体经济领域转移到回报较大的金融领域,金融发展逐渐被虚假繁荣经济覆盖,不能如实地反映出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原因

实体经济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其产品价值需要在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的环节中来体现,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无法保证实体经济发展效益的实现。而金融经济发展本质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高收益、高风险、投资周期短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也吸引力大量的闲散资金。在金融高回报的影响下,很多实体经济转向金融市场发展。在金融部门逐渐增多的同时,金融发展规模样也得到了扩展,由此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无论是在数量下,还是在规模上都发生了变化。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金融经济的冲击,金融经济从原来的辅助地位转变成现在的主导地位,并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影响,成为一种发展的主流。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影响

(一)积极影响

伴随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突出,由此导致很多社会资源发展向金融经济的范围内倾斜。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在社会资源配置和资源调度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消极影响

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逐渐失衡的影响下, 导致金融经济本身的社会约束力逐渐减弱,甚至出现了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局面,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从本质上看,金融经济的发展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但是当今的形势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分离,实体经济发展本身受到了破坏,需要建立一种二者制衡机制来保证两种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发展实体经济,为金融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支持

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是金融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键。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优化实体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出实体经济发展中利于金融经济发展的因素。第二,实体经济发展要实现不断的创新和升级,提升本身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吸引力。

(二)金融经济发展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

金融经济的发展要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行,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而进行发展。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演进在本质上是对实体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和改进的过程。由此可见,金融经济的发展要能够服务实体经济,不管是在信贷市场发展和证券市场,还是在金融衍生品发展领域,都需要根据实际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来进行相关的发展创新。另外,有关人员还需要认识到实体经济本身发展的局限,采取措施对实体经济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发展的更好融合。

(三)加强对金融经济发展的监管,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加强对金融经济发展的监管,防范各种金融风险需要建立严谨的金融市场监控发展机构和体系,通过技术支持掌握最新的金融监管手段,建立金融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加强对经济运行中各种情况的了解,通过完善金融监管披露制度严格控制金融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偏离。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

我们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我们要能够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科学地进行处理,让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进行发展。当前,由于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就导致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分析,能够帮助于我们对这两者的了解,并且也能够更好地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好地得到发展。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得以构建的基础

实体经济是作为金融体系得以构建的基础而存在的,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金融体系才被提出和发展,同样地,在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同样能够应用到实体经济当中,可以这样说,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是离开不了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体经济除了提供经济基础,还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当中缺少了实体经济,那么金融体系当中就会发生资本的改变,在投资市场当中可能会导致大量的资本的进入,这就容易造成无法很好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市场失调的情况也会因此发生。而长久以往,金融体系也会受到威胁,甚至会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瘫痪。因此,实体经济是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础而存在的,金融体系是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而独立发展的。

2.金融体系的构建能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体系能够充当实体经济的支付中介,通过金融体系这一支付中介,实体经济能够更好地完成其原始资本的积累,实体经济的原始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实体经济自身的范围就能够得到一定的拓展,除此之外,由于生产量增加而带来的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使得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得到增长,并且使得实体经济更蚋加完整。实体经济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作为支撑,而金融行业是经济发展以及增长的纽带和驱动力,它能够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资金作为支撑,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当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良好,这能够帮助我国的就业压力有效得到缓解,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因此更加快速。金融体系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剩余的资金进行一系列的投资,最终使得剩余资本的价值能够进一步得到提高。我们就当前我国的金融相关行业的现状来看,很多投资者及相关人员并不能够自身的职责进行很好地践行。相关数据也表明,做为我国实体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在贷款方面有着很大的困难,中小企业向银行进行贷款往往要受到很苛刻的条件的限制,贷款的额度甚至也只有15%。由于银行贷款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更加困难,资金短缺问题十分严重。而中小企业除了能够帮助我国的经济增长,对于我国就业压力的缓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关数据表明,中小企业能够帮助缓解我国70%的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在实体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必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的就业问题也会更为严峻,就业问题又很容易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多中小企业当中,如果银行贷款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这些企业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对资金进行筹集,比如民间信贷等等,而民间信贷等筹集资金的方式比起银行贷款往往存在更大的风险,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遭到了限制,同时也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的方法

1.通过对实体经济效用的推动来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实体经济要能够对自身的位置进行摆正和重视,现有的交易应该要向着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对于未来的发展问题,实体经济要能够在交易过程当中对自身进行定位,通过市场的需求来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帮助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同样地,金融体系的完善也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这二者进行联合,通过这二者的相互作用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说,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这二者实际上是一体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我们可以进行举例:随着我国当前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始资本也不断被创造,在金融体系当中有越来越多的原始资本,大量的原始资本使得金融体系的规模得到扩大。这样一来实体经济就会进入到市场当中,更多的资本需求也随着衍生出来。金融体系也会通过这些资本的需求的引导而不断得到发展。要想使得实体经济能够更好地在金融体系当中融入就需要对实体经济进行改革,改革要从根本上进行才能使得这二者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不断促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

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起着直接影响作用的,原因如下:(1)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使得利率得到升高,这样一来就会带动储蓄利率的升高,储蓄当中会有更多的资本的进入,大量的资本进入使得储蓄的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大;(2)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使得融资的途径直接得到改变,储蓄也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企业进行融资会更加方便和直接;(3)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模式使得来自政府的干预以及影响大大减少了,而市场调节的作用则大大增大,资本配置也势必会朝着更为合理、公平的方向发展;(4)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的依赖性大大加强了,这样一来金融市场当中的监督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会进一步得到提高;(5)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会使得金融市场的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也会进一步使得金融体系的层次更为丰富。总而言之,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促进实体经济更加稳定地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金融体系当中实体经济属于基础的部分,金融体系无法离开实体经济而单独发展,同样地,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又少不了金融体系的推动。如果金融体系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那么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如果十分严重那么就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存在。本文通过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的方法,即通过对实体经济效用的推动来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和不断促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希望能够帮助我国金融体系以及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想使得我国经济能够更好地得到发展,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就要理清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且对这两者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把握,从而采取相关的经济措施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R].在《财经》年会上的讲话,2011-12-15.

[2]俞亚光.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五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2,0710-13.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DOI] 10.13939/ki.zgsc.2015.03.011

1 引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学术界永恒不变的研究主题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戈德史密斯、麦金农和肖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就提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金融和经济发展。总体来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分为四块: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引导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二者相互作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本文借助于帕加诺的AK模型所推导出的结论,运用我国1983―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 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40年中,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在学术界受到空前关注,出现大量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文献。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可能要算熊彼特(1912),他认为一个国家金融部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以及个人收入的提高。格利和肖(1955,1956)系统探讨了各种金融中介在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戈德史密斯(1969)首次从实证方面对金融和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对国际上近30多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状况研究,揭示大多数国家二者间存在大致平行的关系,但没有明确给出具体的关系。

国内关于金融和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也很丰富,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文献主要基于全国的视角来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等);这类研究都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第二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区域数据来研究两者关系的区域差异(周力,2002;郑长德,2003)这类文献的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发展在不同地区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三类就是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的关系(姚耀军,2004;许崇正,2005等)。

3 基本模型和理论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不少学者开始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机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帕加诺模型。他借鉴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建立了研究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AK模型。

4 实证分析

以上理论分析表明,金融发展能够通过三个途径对经济增长能够产生影响。在这一节中,我们转向实证研究,试图通过中国1983―2012年的30年时间序列数据来检验上述理论结果。

4.1 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金融发展不仅表现为金融数量上的增长,更强调的是金融效率的提高,因此本文以金融的规模指标和效率指标来衡量我国金融发展水平。

我们借用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金融发展的规模,本文将以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的效率指标应该反映金融体系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本文用金融机构年末贷款额与存款额的比值来表示这一指标,用FE来表示。本文以GDP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本文研究所选用的数据来源于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4.2 实证检验

4.2.1 ADF检验

本文使用Eviews3.1计量软件分别对金融规模指标(FIR)、金融效率指标(FE)、经济增长指标GDP进行ADF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GDP增长率(GG)、金融相关率(FIR)和效率指标FE是非平稳序列。在对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的序列D(GG)、D(FIR)和D(FE)的ADF是平稳序列,可见原三个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

4.2.2 协整检验

由上面的检验结果,GDP增长率、金融相关率以及金融发展效率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故三者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可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从上表结果可以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GG、FIR、FE这三个变量间存在且只有一种协整关系,也就是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4.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我们确定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如何。为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考察其因果关系,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看出,在5%显著性水平下,金融发展效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能显著影响金融发展效率,而金融效率不能显著影响经济增长。

5 结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5.1 结论分析

本文基于帕加诺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我们的实证检验结论发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金融发展并不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金融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Granger关系,而金融发展效率也只是单向受经济增长影响。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指标选取或者考察期限长短方面;另外,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市场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这必然会对金融体系的效率产生影响,因而可能在做实证分析的时候分阶段去考虑得到的结果应该会更理想一些。

5.2 政策建议

尽管本文的实证结果没能检验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间显著的影响关系,但不能否认的是,从长期来看,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发展还处在相对较低水平上,政府信贷政策的倾斜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例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些导致我国金融发展效率不高。

鉴于此,我国应该积极推行金融体制改革,调整信贷政策,合理有效地引导资金流向,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可更好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Goldsmith, Raymond. W1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 New Haven, CT: Yale U1 Press, 1969.

[2] Pagano M..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37,1993:631-622.

[3] 韩廷春.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J]. 世界经济,2001(6):3-9 .

[4] 谈儒勇.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1999(10):53-61.

[5] 姜晓霞,史进学,孔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J].中国市场,2013(10).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 金融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内生增长

一、前言

近几个月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开始波及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这使得学术界不得不再次审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近年来学术界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主要建立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内生增长理论通过将技术(知识)积累过程引入典型的增长模型,一举突破了长期困扰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技术外生性问题,实现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化――技术进步不再受经济系统之外变量的控制,而是由消费者偏好、资本投资、R&D和教育等经济系统内部因素所决定。因此,金融发展可通过动员更多储蓄、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增加R&D投资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等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为增进人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二元关系的理解,本文将沿着熊彼特主义技术创新思路对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及二者因果关系作初步的理论分析。

二、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

关于金融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最早论述,首见于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研究成果。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论证了货币、信贷和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的实现,而创新的实质则是生产要素的组合。银行信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必需的购买力,这种购买力不是来源于银行所吸收的储蓄、真实票据的贴现和抵押,而是来源于银行的信用创造,正是这种信用创造的能力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为金融发展理论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博奕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广泛应用为金融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金融发展理论家不再满足于对麦金农和肖理论的修修补补,他们明显意识到金融抑制模型的诸多缺陷,以及根据这些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的过于激进。他们在吸取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金融发展理论: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形成机制的解释是从效用函数入手,建立了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做了规范性的解释。

在金融内生增长理论中,关于金融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方面。希克斯(Hicks)在关于金融市场效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的历史性论述中指出,产业革命的发生最重要的条件并不是技术,而是使得这些技术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广泛实施的投资,而这种投资需要恰当的金融安排才能实现,因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需要大规模的、连续的、长期的资金注入。因此希克斯提出了“产业革命发生之前有必要发生金融革命”的论断,他认为产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在18世纪早期英国的金融市场有了快速发展,为技术的广泛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史密斯(Smith)指出,当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较高时,一个经济只能选择那些发展期较短的技术。而只有交易市场的活动效率逐步提高以后,市场才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发展期较长的技术,这些技术也暗含着高投入和高产出,当这种技术的产出效果足够大时,就会对经济增长带来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金融市场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到技术的选择,从而对一国的均衡经济增长率也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界针对流动性风险建立金融市场出现的模型,比较深入地探讨了金融安排、流动性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在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和菲利普?迪威格(Philip Dybvig)流动性模型中,对高回报项目投资的流动性风险创造了对流动性、低回报项目投资的激励。随着证券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会激励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非流动性、高回报项目上,如果非流动性项目有足够大的外部性,那么证券市场较强的流动性就会诱发稳定的技术创新。

三、技术进步与内生增长模型

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以在生产中的累积资本代表当时的知识水平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但却忽视了人力资本所体现的技术进步;沿着罗默的思路,卢卡斯进一步引进人力资本要素,认为技术进步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及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投入程度,但却忽视了累积资本中所体现的知识水平。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中的累积资本(机器设备等)体现了有形资本的技术水平,这种技术水平的高低来源于研究开发部门所生产的新设计、新发明等;另一方面,从事教育、研究开发及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水平(如劳动者的素质及技能等)体现了劳动者从事生产与管理的效率水平,这种技术水平来源于人力资本的建设。技术进步本质上就是知识资本不断积累和更新的过程,它包含了使劳动力技能提高的人力资本,以及使机器设备技术含量增加的R&D资本,这两个部分共同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设代表一个国家的知识资本水平,并假定知识资本水平的增加主要源自于原有的知识资本水平的高低、社会对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的投入力度(包括国家在教育、科研活动上的投入力度,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投入程度,以及个人从事在职培训、干中学的投入程度)以及从事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所投入的劳动力份额,因而有

R&(t)

其中,是从事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所投入的劳动力份额,是社会对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的投入程度,是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的生产效率。

在经济增长模型的数理分析中,可以在不影响分析结论的前提下对效用函数的形式作必要的假定。这里,定义跨时期消费的替代弹性为常数的效用函数如下:

效用函数,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即使得全体消费者的消费效用最大化:

其中,p为时间贴现率,表示人们对于推迟消费的耐心程度; α为消费的边际效用弹性的负值(α>0)。同时,将实物生产部门的产出分为消费C与储蓄S,即:Y=C+S,c为边际消费倾向,且不妨假定劳动力总数即为人口总数。

因而,经济增长的最优增长路径可以由下述动态优化问题给出:

运用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求解此动态最优化问题,可以获得一组微分方程系统,由此微分方程系统即确定了决定内生变量的最优增长路径。

四、包含金融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中,创新投资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金融发展对通过储蓄积聚、储蓄向投资(包括创新投资)有效转化以及生产效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不同的派别思路各异,但所关注的问题的实质是共同的,都在寻求金融部门与稳定增长之间的联系,其基本思想是,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主要渠道是投资资源的有效使用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完成的途径是通过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以及有利于对投资项目的监督和资金向有效投资者的转移的金融自由化。

早期的“Harrod-Domar”模型假定产出一资本比σ为常数,这里假定资本折旧率为0,并将净投资I定义为资本存量的变化。因而有:

Harrod-Domar模型强调了储蓄率s及资本的产出效率σ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产出一资本比为常数的假定意味着资本的边际产出是常数,与经济现实不太相符,另外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条件忽略了金融部门在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放松这些条件后,假定储蓄能够转向为投资的比例是,则

其中,是生产率;是储蓄转化为投资(创新投资)的比率;st为储蓄率。金融部门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由于R&D活动风险高、成功概率低,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般的投资者不愿意从事R&D投资,而这就为金融系统的出现提供了激励。金融系统不仅可通过对R&D项目事前的评估和事中、事后的监督,避免资源配置的逆向选择和创新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 提高了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而且可投资于大量R&D项目,分散了投资风险,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具体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发展通过提高创新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储蓄向创新投资的转化比率,而金融市场运行的成本将影响储蓄一投资转化比率,金融资源的漏出比率(1-)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效率损失。金融市场的信息功能及项目筛选功能使得经济主体能很好地选择高收益投资项目,使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项目上,从而提高了投资的生产效率,同时金融市场使得消费者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化解了流动性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储蓄率也将发生变化。可见,金融发展通过作用于以上三个参数,从而影响创新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金融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假定其效率表现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比率,这一转化比率的提高依赖于金融部门的工作效率λ,以及投入到金融部门的劳动力比例μ2,以下为储蓄一投资转化方程及储蓄―投资转化比率方程:

从而可以把上一部分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模型扩展如下:

运用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求解此动态最优化问题可以获得一组微分方程系统,由此微分方程系统即确定了决定内生变量的最优增长路径。

此动态优化问题很好地描述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内生机制。金融发展通过发挥风险管理功能,促使储蓄增加以及储蓄向技术创新投资的有效转化,从而有利于创新投资的增加。而随着创新投资的增加,必然伴随着知识的更新与技术的提高,从而提高了资本与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进而导致产出水平的增长。产出增长导致储蓄的进一步增加,并通过金融发展促使创新投资进一步增加,通过技术进步促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进而推动经济的更快增长。

五、结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即金融工具、机构和市场既促进经济增长,又被经济增长所推动。金融部门通过发挥动员储蓄资金、缓解信息不对称、分散投资风险、监控企业行为和消除流动性风险等方式,鼓励了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为因果关系将导致以金融发达、经济高增长为特征的高度均衡与以金融欠发达、经济低增长为特征的低度均衡并存。

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为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金融系统的重要性。若要深化人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解,以下领域继续值得深入研究,如R&D融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等对金融发展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问题。

参考文献: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资源的数量及其配置效率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具体化。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越需要强大的金融做基础,金融的作用就愈强。区域金融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配资金,其运作机制就是金融活动影响储蓄和投资,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再影响生产要素的区域分配结构,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如果是区域金融体系较完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则对本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起到促进作用,进而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达到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区域金融理论不是区域与金融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区域与金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产生、发展、运动的规律,探讨的核心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地域上的表现,或者说是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生共长关系的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一、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一个区域若没有足够、持续的资本供给,既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能促使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区域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储蓄的规模和资本产出效率决定的。区域金融发展之所以能够增加储蓄规模,原因在于实际利率水平、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资产的多样化程度以及金融部门的效率和融资机制会影响到储蓄率和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金融系统越发达、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一些非生产性的或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产性用途上来,储蓄率就会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加快。同时金融发展和健全的金融制度降低了信息和交易费用,从而影响到了储蓄水平、投资决策、技术创新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速度,进而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在实际中,金融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融资方式能将区域内、外企业和居民的盈余资金通过储蓄间接转化为投资或直接转化为投资而形成资本,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这也是金融的基本功能。

2、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资源配置。金融对经济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资本市场中,企业资产可通过证券化形式,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借助使用权的转让,引导企业资源从一个行业或企业转向利润率更高的行业和企业,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二是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增量资金来源。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增量资金投入,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主的资本市场,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机制,可以根据资金的趋利性,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更多的投入到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三是拓宽产业结构存量调整空间。增量投入往往会受到资金来源的约束,而改变现有资源在不同产业间分布,能迅速实现存量结构调整。不同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是存量调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操作方式,借助资本市场的虚拟化资产具有较高流动性的特点,可使资金向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间的流动与组合,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产存量调整所需的资金,可加快存量调整的步伐,拓展调整空间。总之,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并通过它实现资金配置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提高。

3、区域金融发展具有引致其它资源要素流动和聚集的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运行中是联系其它部门的纽带,它通过资金这种特殊资源的流动,起着引导和配置其它资源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流动,从而获得本地区稀缺的资源。例如,由于物随钱走,伴随着资金在区域内的流动,相应就会带来技术、信息等要素。同样劳动力资源要素的流动也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哪里有资金有项目,劳动力就往那儿流动。

4、区域金融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金融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区域分工是由于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而引起的产业活动在区域上的差异。金融通过区域性的信贷、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及引进外资等手段,合理支持地区性优势产业的发展,并使各地区形成不同的主导产业部门,从而促进了区域分工的形成。其次,金融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合理的区域分工是有效的区域合作的基础,没有区域的分工,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协作,也就更没有区域间的开放。区域经济的协作要以统一的、开放的金融体系作为基本前提。一个按照经济区设立的中央银行分支行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政府行为对金融系统的直接干预,这样就提高了区域经济有效协作的可能性。随着区域性、全国性的资本市场的形成,资本市场本身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促使区域性主导产业带动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作。再次,科学的区域性金融投向能够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区域间“梯度”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它是产业生命周期在空间上的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形式,但“梯度”的差异不能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顺序的人为的出发点。落后地区可以在区域性金融政策的直接支持下,配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对口支援等制度,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5、区域金融发展能够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无论是社会生产力体系中诸要素面貌的重大改变,还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抑或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和产品竞争力的迅速增强,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调查表明,科技投入缺乏是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金融发展过程客观上推动了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进程,从而一方面为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帮助科技成果迅速传播、普及,加速向现实生力的转化。

二、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

1、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在现代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基本经济状况决定和支配着金融资源的供求及其平衡。国民经济运行对金融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扩大,而经济规模的扩大不但会引起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规模的相应增长,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金融产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经济效率决定金融效率,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在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会改善金融交易者包括金融资源供给者和金融资源需求者的交易地位,使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融资者的满意程度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从而提高金融效率。同时,区域金融效率还要受到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可以引起金融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融资结构,影响金融效率,而且还可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从而引起金融资源供给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金融效率。

2、区域金融创新环境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源分配规模不断扩大、金融需求不断多样化和金融效率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是金融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金融创新的程度客观上取决于金融创新环境,从而区域金融创新环境作为区域创新环境体系中的一部分,必然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影响到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比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制度安排,很明显,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才能随着货币信用体系的发展独立生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并在经济资源分配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异,直接造成金融资源的供求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如果是过度的区域差异,必然大大降低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沈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J]《经济师》2006(4)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金融服务;区域经济;机制

作者简介:郭新梅(1969-),女,河南省林州市人,新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6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49-02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看,当前的不平衡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并且区域经济呈现逐步扩大的局面,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东部、西部、中部、东北板块。其中东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同时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36%,其创造了全国56%的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3890元,已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可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均衡的问题。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不均衡问题的原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平衡的问题,但是产生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当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发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定位区域经济发展。保证区域经济在区位、政策、人才、资本方面发挥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中资本又占有主要原因。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区位、人才成因

从政策原因角度看,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优惠政策的支持,特别是经济政策对区域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人们看到特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抓住政策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从区位原因角度看,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关系,东部沿海地区在贸易、金融方面肯定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区域经济的实际位置与其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资源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处理,可以更好的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

(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因素影响

区域经济不能很好的发展与资本投入不足具有紧密的关系。资本的差异性是区域经济形成差距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资本形成机制是不同的,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区域金融的差异性,从多方面找到解决金融差异的措施,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资本效率问题,只有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效率机制,本地区的资本形成能力会更强,资本的大量集聚,对其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区域资本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金融机制完善,区域经济环境也会不断改善。资本的集聚模式形成,对建立有效的资本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资源如果不能很好的集聚,那么会产生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本不足的问题,对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导致金融资源的匮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解决途径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解决非均衡性问题,保证区域经济得到协调发展。当前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保证区域经济合作各项事务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逐渐形成,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本聚聚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地区的重要选择,由于不同区域发展过程中受到资本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可以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机制创新。

(一)区域金融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效

金融服务创新对区域形成资本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长三角采取金融服务创新模式,导致区域金融之间形成联动机制,对其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由于长三角地区实施金融服务创新政策比较早,各项管理制度比较成熟,区域金融机构、政府、企业间的联动效应非常显著,对综合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区域金融服务创新需要从监管角度实施有效措施,保证区域金融机构能够发挥优势作用,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发展能力。

1.货币市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较快,主要是异地贷款发展速度较快,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时候,需要采取积极的金融政策。其次是区域内票据贴现发展速度较快。比如以上海为例,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票据市场中心,对其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区域内金融机构需要在银行间加强合作,形成完善的货币市场,保证金融服务理念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货币市场的金融合作十分复杂,需要在商业银行之间建立完善的业务合作机制,保证各项合作模式得到不断优化,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融资平台,同时能够有效规避各类价格风险,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效率的平台。企业在资本重组和产权交易过程中都需要资本平台支持,从而能够在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区域金融互动可以更好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二)通过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

金融服务创新主要是在金融领域进行要素整合,保证各个要素之间能够重新组合,从而能够实现服务创新,不断推动新的金融产品,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金融领域的潜力需要不断激活,才能保证金融创新水平提升。金融业深化改革和发展,对宏观经济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在金融服务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生产函数,通过对其进行动态过程监控,保证区域金融得到协调发展,其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创建、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内部制度建设等。

1.从金融业务上进行创新。发展异地授信和贷款业务,可以全面提升金融资金的利用效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融资体系不健全,当前是银行主导型的发展,商业银行贷款是很多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金融产品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可以完善各方面的金融政策,保证金融交易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2.从技术上进行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信贷咨询系统,对金融信息查询优化可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保证金融效益得到全面体现。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需要建立统一金融诚信评级标准,对跨区域实现金融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服务机制,保证金融资本流动的安全性,同时能够保证金融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积极实现技术革新,比如建立完善的ATM、POS、电子贷记账等平台,建立完善的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保证信用征信系统能够协调运行。信用制度建设也是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对改善金融机构经营环境,对实现银行贷款管理层次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3.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创新。推广和发展社区银行、区域性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发挥其信息优势,在更好的开展业务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业务风险。通过社区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的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的新兴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能够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而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的作用,能够更大程度容纳金融创新,并为区域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政策性金融创新方面,积极促进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区域内建立分支机构,通过政策性金融创新,逐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政策性银行融资服务体系。促进区域间银行同业市场发展,保证资金在区域内的快速流动。区域内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产业结构不一致,资金使用状况也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存在资金富余的同时,其他地区面临资金短缺。区域内银行同业市场的发展可以使得资金在区域内根据经济体的需求而流动,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

建立区域发展产业基金和资金拆借市场。建立资金拆借市场,资金投向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通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来增强区域内经济活力。发展区域金融市场,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市场条件。在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分割明显的背景下,可以考虑建立北京为全国金融中心,深圳、武汉和重庆分别为南方、中部和西部区域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中心的凝聚作用来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发展。具体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区域化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二是考虑组建区域性票据市场,重点培育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票据贴现窗口,扩大票据流通;三是加快建立跨区域性封闭投资基金,对跨区域利益共享的重点项目进行支持。金融服务创新与金融机制建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当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管理创新机制,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从不同区域角度出发,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创新模式,对整个金融领域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服务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当前需要建立符合区域要求的资本市场,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活力与区域金融机制创新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当前需要从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出发,推动区域经济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大庆.加快金融服务创新助推区域经济发展[J].企业家天地,2007,(11).

[2] 张静宇.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6).

[3] 阮小平.从企业文化建设谈金融服务创新[J].中国城市金融,2004,(10).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7

关键词:融资;经济发展;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017-05

关于金融体系是否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国内外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金融体系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McKinnon和Shaw(1973)各自的研究表明,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King和Levine(1993)对于银行和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生产率增长之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关系[2]。以上研究都表明,金融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到底是金融因素促进了经济发展呢,抑或金融发展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经济增长的一种反映”[1]?从这个命题出发,本文集中研究金融的融资功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掘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

1.问题的提出

金融,对其最狭义的理解同时也是最为本质的理解是“资金的融通”,也就是说金融体系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便利了不确定环境下资源的跨时空配置”。一般而言,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提供投资――储蓄转化机制、提供资产的流动性、创造信息和降低风险功能。

正是考虑到融资功能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以期通过金融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提出了发展金融产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发展金融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上海的经济发展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GDP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金融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的态势(见图1)。

很明显,上海市金融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步伐并不是那么一致。那么,上海市金融产业的发展究竟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上海市金融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入手,按照不同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对于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进行分解,利用跨年份的统计数据更加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融资方式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数量分析,并对以下的具体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1.1 不同的融资渠道与上海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回顾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研究上海经济发展的文献多从要素分析入手,按照传统的要素增长理论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定量的分析(郭磊、吴冲锋,2003)[3]。将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进行分析的文献也主要集中于定性分析(马强,1996;陶硕,2005)[4] [5],关于定量分析的文献则较为少见(刘桂荣,2006)[6]。而将金融体系进行分解、研究金融体系内部各组成部分与上海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就十分鲜见了。本文着眼于金融体系的资金融通功能,将金融体系按照不同的融资渠道进行分解,研究不同的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深度解析发展金融产业对于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1.2 直接融资市场对于上海经济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

金融市场具备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上海市具备目前全国最为齐全的市场结构:证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商品期货市场以及正在建设的金融期货市场。这些全国性的金融市场对于上海的经济是否具备促进作用?本文选择了证券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性直接融资市场,从一个侧面来研究直接融资渠道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1.3 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战略的实施现状

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试图通过发展金融产业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对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目的就是判断上海市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间接地评估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战略的实施情况。

2.不同融资方式与上海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检验

2.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时间序列的情况下,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对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时,由于回归方程中不包含差分项,即不考虑不同时间滞后期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影响,因此无法检验变量之间在时间序列上的前后影响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确时间序列情况下不同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美国统计学家Granger于1969年提出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他将两个变量之间X和Y之间的因果关系定义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引致变量Y,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7]。

为了检验在时间序列中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需要构造如下含有Y和X的滞后项的方程:

其中RSS1和RSS0分别表示方程的残差平方和以及方程在H0成立时的残差平方和,F在H0成立的情况下服从第一自由度为n,第二自由度为N-2n-1的F分布。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1-α上,如果F>F1-α,则拒绝H0假设,从而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否则认为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

2.2 指标的设定与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上海市的银行系统、股票市场的融资情况来研究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指标选取如下:

(1)GDP。本文选取的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为各年的上海市生产总值,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数据可获得性好且连续,同时能够反映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而如果采用人均生产总值则涉及关于人口的统计口径变化的问题,不利于检验的进行。

(2)BANK。BANK指标在这里代表的是各年份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加值。参考现有的文献,采用的比较多的是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作为衡量间接融资方式的指标,但是考虑到GDP是增量的概念,而余额只是一个存量指标,二者之间不具备直接的可比性,所以本文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加值(BANK)这个指标。

(3)RAISE。通过资料查证,上海市公开上市的企业均在上海证交所上市交易,而RAISE在本文中代表了不同年份上海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筹资额,该指标衡量了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对于上海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4)EXCHANGE。EXCHANGE表示上海证券市场的年度股票成交额。这个指标主要是用来分析上海股票市场的发展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文数据的主要来源是《上海统计年鉴》(1992~2006)、《上海金融年鉴》(1998~2005),本文全部的检验过程通过EViews3.1软件实现。

2.3 检验过程与相关结果

在时间序列下,对于变量之间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于数据的平稳性有很高的要求,对于不平稳的数据则要求对其进行差分变换;同时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对于滞后期比较敏感,需要选择最优滞后期。本文的检验过程按照平稳性检验――滞后期选择――因果关系检验的顺序进行。

2.3.1 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对于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对于不平稳的序列数据采用差分变换,并对其变换后的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2.3.2 最优滞后期选择

对于各变量进行差分变换后,还需要确定变量之间的最优滞后期,以便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本文采取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相关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经过计算,各个变量关系内的最优滞后期选择如下:

由于滞后期的选择过程中,要求两两变量之间具有相同的差分阶数,在保证序列稳定的前提下,关系2中的ΔGDP与关系3中的ΔGDP都是二阶差分变量。

2.4 因果关系检验及其结果

首先是对GDP变量(一阶差分变量ΔGDP)与BANK变量(一阶差分变量ΔBANK)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里选取的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变量,滞后期选择为1,检验结果输出如下:

从检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根据F检验量的值在1-α=0.95的置信水平下我们拒绝“BANK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假设,接受“GDP不是BANK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因此,可以认为是BANK因素导致了GDP因素的变化。

其次是对GDP与EXCHANGE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EXCHANGE变量使用的是二阶差分变量ΔEXCHANGE,因此这里使用的ΔGDP也应当是二阶差分变量。滞后期选择为2,检验结果输出如下:

从检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根据F检验量的值在1-α=0.95的置信水平下我们拒绝“EXCHANGE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假设,接受“GDP不是EXCHANGE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因此,可以认为是EXCHANGE因素导致了GDP因素的变化。

最后检验GDP与RAISE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里的ΔGDP与ΔRAISE也都同样是二阶差分变量,也都满足了平稳性的要求。滞后期选择为2,检验结果输出如下:

从检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根据F检验量的值在1-α=0.95的置信水平下我们接受“RAISE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同样也接受“GDP不是RAISE的格兰杰原因”假设。因此,可以认为RAISE因素与GDP因素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3.研究结论

从以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来看,传统的银行信贷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全国性的股票市场的规模扩张对于上海市经济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与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之间没有任何的因果联系,二者在时间序列上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也就是说,上海市金融产业内部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产生了分化,那么这种分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3.1 间接融资方式促进了上海经济增长

首先是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功能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渠道,在计划经济时代如此,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如此。这种状况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有关。

自改革开放起,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向在发展,但是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控制经济发展的节奏。金融部门尤其是银行部门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部门之一,承担着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的重任;而政府为了能够掌握经济发展的节奏,实行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对于银行部门贷出资金的流向具备话语权。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尤其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经济支柱的地方政府,无不将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视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对其施加各种影响,并且相关的研究表明,这些地区的银行体系确实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8]。

上海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通过银行体系来直接推动经济的痕迹同样非常明显(见图)。我们可以发现,在上海市这个“强政府主导”的区域中,银行贷款的增长与GDP的增加呈现同步上升的趋势,结合前述的数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上海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银行贷款。

3.2 直接融资方式对上海经济增长没有促进作用

从本文的格兰杰检验结果来看,上海市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张(以成交量来表示)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机制形成的:第一,股票市场的发展能够吸引大量的金融机构并产生集聚,从而直接给区域经济带来就业、产值等方面的利益;第二,由于股票市场对于资金的吸引作用,大量的资金集中到上海,形成资金洼地,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区域内资金要素的供给,为经济发展注入充足的动力;第三,由于股票市场发展而产生的信息集中也促进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信息的集中使得上海成为各种市场信息的集散中心,导致大量的经济活动向上海集中以便降低获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成本,这样就使得上海成为国内各类市场信息的集散地,同时也成为资源配置的中枢。

最后是股票融资与上海经济发展之间的无关性。上海所有的境内上市企业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也就是说上海股票市场为上海的优质企业提供了便利的直接融资的渠道,但是检验的结果却发现经济发展并没有得益于这种融资渠道的便利。这与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张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海股票市场的发展陷入了一种规模扩张、功能缺失的低效发展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股票市场处在建设的初期,诸多制度性的漏洞以及明显的行政干预都直接影响到了股票市场融资的功能,无法为上海本地的企业提供广泛、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来源,无法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央政府为了保证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曾经暂停了沪深两市的IPO,这直接导致2005年上海市企业股票发行额为零,股票市场完全失去了融资功能。

基于前述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不同的融资渠道对于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信贷融资)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渠道,而直接融资方式(股票筹资)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上都远不如间接信贷方式。这种效果上的差异能够直接在融资结构当中反映出来(图3)。

4.对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上海融资结构对于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

自从1992年我国提出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以来,上海金融产业发展虽然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但是仍然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获得了牢牢占据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甚至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直接融资渠道却一直未能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融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单极化趋势。而在金融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融资结构呈现向直接融资渠道倾斜的现象,直接融资渠道甚至超过了间接融资渠道成为社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以美国为例,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直接融资便超越了间接融资方式。在这一时期,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商业银行资产的比重从1960年的41.4%下降到1994年的29.9%,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比重则由42.3%上升到62.2%[2]。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渠道演变状况相比,上海金融产业明显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融资结构不合理、市场的融资功能缺失、银行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等等。在这样的产业发展基础上,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必然会受到诸多的掣肘。

首先是金融市场发展制约了融资方式的多元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安身立命之本,成熟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能够有助于拓展各种融资渠道,帮助金融中心吸引各种金融资源。但是从上海目前的现状来看,金融市场的建设还远未能满足金融中心发展的需要。第一,市场功能缺失。上海具备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结构,但是各个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停留在量的扩张上,市场的诸多功能缺失,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缺失体现得尤其明显。第二,市场的层次性不明显。上海的金融市场虽然较为多元化,但是社会参与面较为狭窄,金融市场无法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导致金融市场之间缺乏互补性。

其次是单一的融资结构抑制了金融创新。由于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必定会对于其他的融资方式产生替代作用。一方面,企业和政府习惯于信贷融资,一般会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不愿意承担由于改变融资渠道而产生的相关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信贷融资方式具有高度标准化的特点,对于金融创新的要求较低,一旦其成为主流的融资方式,会在客观上压抑其他金融产品相关的创新活动,导致其他融资渠道发展缓慢,缺乏国际竞争力。

最后是政府行政干预较重。政府行政干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第一是中央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这主要体现在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市场的制度安排、交易行为、政策等方面的直接干预和影响。过于直接和频繁的干预使得市场发展的基础环境时刻处于变动之中,导致市场发展的步伐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在这种缺乏确定性的预期之下,金融市场的基础性融资功能难以得到正常发展,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和稳定。第二是上海地方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上海的金融市场虽然是全国性金融市场,但是上海市政府在金融市场中拥有相当的发言权,尤其是对于银行而言经常会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影响着信贷资金的发放和流向。

4.2 对于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建议

从融资结构的演变来看,上海的金融发展仍然停留在量的扩张上,其质的发展远未达到建设金融中心的要求,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从融资渠道的角度来看,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重点应当是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而且应当健全和完善各种市场的基础制度(如利率市场化、加强市场监管),保证金融产业能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健康、持续的发展。

第一,鼓励金融创新,拓展融资渠道。表面上看,上海已经拥有较为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其中交易的主要是一些较为传统的金融产品,新型金融产品推出的速度很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我国金融体系的制度设计有关,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下,利率这一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没有完全市场化,导致在设计金融产品的时候无法完全通过价格信号来反映相关产品的结构以及风险和收益情况;管理层严格和控制性的监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金融创新行为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在客观上挤压了其他融资方式发展的空间,使得市场对于金融创新的市场需求不足。为了提高上海金融产业的创新能力,上海必须具备全球视野,积极学习和研究国外金融发达地区的金融创新活动,追踪金融创新成果以及相关的制度保障,积累上海市金融产业的核心能力;同时,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下,积极开发适合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工具,摆脱对于信贷的单纯依赖。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由于上海近年来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而这一领域的众多中小企业难以像大型企业一样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因此可以从这一领域入手,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创新型融资手段或金融产品,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第二,大力扶持本地企业通过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渠道进行资金筹集。上海市应当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本地有条件的企业寻求银行之外的资金来源,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通过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逐渐改变单极化的融资结构,利用上海国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盘活各种集中于上海的金融资源,并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市场的融资功能。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建立的相关的资本市场,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和制度的原因,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严重的缺失,导致这一市场仅仅有交易功能而缺乏融资功能,市场的发展仅仅停留在规模的扩张而非质量的扩张。改善这一状况首要的任务就是完善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完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而不是频繁的政策变化和行政干预;其次还要改革企业上市融资审批制度,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宽松和自由的融资渠道,避免审批过程的层层过滤导致资本市场成为只有少数握有特殊资源的企业的融资渠道。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对上海地区中德企业网络构建的影响》(项目批准号:40371033)的赞助。

参考文献:

[1]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5.

[2]郭翠荣.发达国家金融倾斜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郭磊,吴冲锋.上海经济发展与生产要素投入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7): 52-59.

[4]陶硕.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5]马强.论加强上海金融同上海经济发展的联系[J],上海金融,1996,(10):6-8.

[6]刘桂荣.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上海商业,2006(12):28-31.

[7]曹啸,吴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J].财贸经济,2002,(5):40-43.

[8]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1):7-22.

[作者简介]薛文理(1983-)男,江西南昌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

曾刚(1961-)男,湖北武汉人,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扩散、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8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SURE;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5-0013-03

一、理论回顾

Partick-1966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分为两种,一种称为“供给领先”,即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因,金融机构的产生、金融资产的提供以及相应的金融服务是超前于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那些能引起经济快速增长的现代部门的需求。金融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导致经济增长,例如:金融市场可以提高社会资本积累的效率;银行等金融中介有利于提高储蓄率,从而提高投资率;金融体系可以实现资本从落后部门向先进部门的转移,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所以现代金融体系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一种称为“需求追随”,即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动因,金融发展只是完全被动地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现代金融机构的产生、金融资产的提供以及相应的金融服务仅仅是对实体经济活动中参与者-如:投资者、储蓄者需求的反应,随着不断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金融发展也不断深化。Partick-1966进一步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在经济增长的初期,金融部门在动员传统部门的资源并将其配置到具有增长趋势的现代部门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金融部门的扩张和金融服务的供给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达到较高水平后,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对新增金融服务的需求,这将引致金融体系的发展,从而表现为金融发展依附于经济增长。因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表现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发达国家一般表现为经济增长引致金融发展。

Patrick的“供给领先”和“需求追随”假说,实际上暗含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互动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整体关系则取决于两者间互动关系的对比,若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远大于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整体关系可能表现为“供给领先”;若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远大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整体关系可能表现为“需求追随”;若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当,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整体关系可能表现为“供给领先”与“需求追随”共存。因此,在某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和某个特定的时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整体关系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可以得出一个符合逻辑的推论: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间可能呈现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上述推论,探讨金融发展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间的互动关系。

二、实证研究

1. 中国地区金融发展差异。

Levine-1997提出了一系列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DEPT、BANK、PRIVATE、PRJVY、VTR、TR,考虑到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各地区金融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我们选取时间序列完整、可信度高的人均金融机构贷款额、存贷款额作为衡量各地区金融发展的统一指标。Levine-1997认为金融机构提供给私人个人和私人企业的贷款的使用效率要高于提供给政府和国有企业,因为提供给私人部门的贷款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具有严格地有偿使用、按期归还的硬约束,而金融机构提供给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贷款并非完全以市场交易为基础,所以金融发展应以金融机构提供给私人个人和私人企业的贷款为衡量指标,但是在可获取的中国地区金融统计数据中无法分离出金融机构提供给私人个人和私人企业的贷款额,只能运用总量指标来代替。由于中国股票市场建立时间较短,不满足长期研究的要求,而且股票市场发展不规范、相关制度不健全,因此我们主要考察银行体系的金融发展指标。

衡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的指标人均金融机构贷款额变异系数和存贷款额变异系数,呈现较一致的变化过程,两个指标在改革开放后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在1991年和1992年达到最低点,随后逐步上升,以下我们实证检验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间的互动关系。

2.模型构建。

为了实证检验,我们选择三个指标来分别衡量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和金融发展差异,具体定义如下:

VG:各地区人均实际GDP的变异系数

VD:各地区人均金融机构贷款额的变异系数

VDL:各地区人均金融机构存贷款额的变异系数

为了研究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间的长期关系,本文采用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78―2002年,原始数据来自《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相关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根据Hendry-1991的动态计量经济模型理论遵循“一般到简单(General to Simple)”的原则,最终确定的计量模型为:

由于模型中有的方程存在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因此用于检验随机误差项自相关性的D-W值不再适用,Durbin提出了被解释变量滞后项存在时一阶序列相关的h-检验。

其中:S 为被解释变量一阶滞后项回归系数的方差,n为样本容量,d为D-W统计值,在随机误差项一阶自相关系数ρ=0的假设下,h统计量的极限公布为标准正态分布,我们分别计算出了含有被解释变量滞后项方程的h值,|h|都小于显著水平0.01标准正态分布的临界值,所以接受原假设,说明在方程中随机误差项不存在的一阶自相关。

在模型一的估计结果中,金融发展差异-用各地区人均金融机构贷款额的变异系数衡量

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当期边际影响系数为0.22;相应地,经济增长差异对金融发展差异的当期边际影响系数为1.93,滞后一期的边际影响系数为1.22,各系数均显著,说明在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的互动关系中,经济增长差异对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金融发展差异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程度。

在模型二的估计结果中,金融发展差异-用各地区人均金融机构存贷款额的变异系数衡量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当期边际影响系数为O.13,滞后一期的边际影响系数为0.07;相应地,经济增长差异对金融发展差异的当期边际影响系数为3.69,滞后一期的边际影响系数为-O.39,各系数均显著,也同样说明在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的互动关系中,经济增长差异对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金融发展差异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程度。

在模型一、二的估计结果中调整R2值均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模型估计中我们考虑到了变量的平稳性,对变量进行一次差分处理,避免了在时间序列回归中,由于存在共同时间趋势而导致过高R2值的伪回归现象。另外,在估计结果中,金融发展差异对经济增长差异的边际影响系数均较小,说明金融发展差异只是经济增长差异的部分解释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历史自然因素差异、市场化程度差异等。

三、结论

通过构建带滞后变量的方程组模型,我们对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模型充分考虑了变量间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滞后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间存在正向非对称的互动关系,经济增长差异对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金融发展差异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程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金融发展差异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差异不断拉大,尤其是地区金融发展差异加剧。金融发展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的非对称互动关系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现实: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表现出超乎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资本聚集能力,过度的资本聚集导致地区经济过热,如房地产泡沫和个别行业的过度投资,这不利于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且可能诱发金融风险;相反,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越难以获得满足经济发展的资本支持,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金融发展的优惠、支持、鼓励政策的力度,有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发达地区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有利于中国地区经济差异的缩小。另外,实证检验佐证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整体关系表现为“需求追随”,但是该结论不符合Panick发展中国家一般表现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渐进式改革中,金融业受到较为严格的管制,金融发展受到较大抑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相信随着加入WTO、金融制度的改革和金融开放的深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必将越来越明显,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2]谭小芬,李羽中.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成因问题的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2)

[3]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

[4]Adolfo Sachsida.A causality test between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growth[J].Working paper ofSocial Science Network Electronic Paper Collection.2001

[5]Beck Thorsten,Levine Ross.Stock markets banks and growth:panel evidence.NBER Working Paper,2002,-9082

[6]Feder,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3.12,59-73

【7]Goldsmith,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e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9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宁波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回顾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 ,1912)是公认的较早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理论》中,他认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金融机构能够满足新兴企业的信贷要求,还强调金融中介―银行具有辨识出最有可能实现创新的企业的功能,并通过向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则指出,“金融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大致平行的关系”。麦金农(1973)在对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二战以后的金融体系和经济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较严重的金融抑制,并把这些国家经济不发达的原因归咎于它们存在的金融抑制。肖(1973)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中介机制作为研究对象,说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麦金农和肖均主张通过促进金融深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我国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王春峰、马卫锋(2003)、沈坤荣、张成(2004)等从全国的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支持了经济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正面作用。艾洪德、徐明圣、郭凯(2004)、王景武(2005)、郑长德(2007)等实证比较研究我国东、中、西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结果均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东部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中、西部二者之间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郑瑶、毛珍珍(2005)、张云(2008)等从省域范围分别对浙江和上海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均得出了的金融发展支持了经济增长的结论。

二、宁波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宁波金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宁波凭借天然港口的地理环境优势成为长江流域的水运和物资集散中心,其金融业也随着商品流通的拓展相应地不断发展。在业务上,从货币兑换发展到全面经营存、放、汇业务;在机构上,从典当、钱庄发展成证券、银行、保险等现代金融机构。而宁波自改革开放以后,分别被列为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金融电子化试点城市和金融对外开放城市,金融业不断发展。目前已形成了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格局。截止2010年底,宁波共有银行金融机构49家,证券分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57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1家,期货公司1家,期货营业部19家。共有33家上市公司,33只股票分别在分别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交易所、香港联交所上市。从反映金融活动基本面的存贷款情况看,1991年以来,宁波银行系统的存贷款余额不断扩大,2010年的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是1991年的82.63倍和76.73倍,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6.15%和25.66%。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区域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近20年来,作为浙东区域经济的龙头,宁波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浙江省比例不断提高,成为拉动浙江高速经济列车的主引擎之一,它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宁波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169.8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125.82亿元,经济总量扩大了近30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9.64%。

三、宁波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银行业在金融机构中的主导地位,本文对金融发展的解释不包括证券和保险等相关金融机构。

(1)经济增长指标:经济增长主要的指的是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本文以GDP增长率(GGDP)为指标来测量。

(2)金融规模指标(FIR):本文采用由戈德史密史提出并定义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来衡量金融发展的规模。金融相关比率定义为“全部金融资产除以GDP”。由于金融资产主要集中于银行,而银行的资产又基本上以存款和贷款为主,所以本文以(存款+贷款)/GDP来反映金融相关比率。

(3)金融机构效率指标(SLR):金融机构效率主要体现为银行将资金盈余部门的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该指标本文用贷款/存款来反映。

时间序列的基础数据选取自1992―2011年《宁波市金融年鉴》和《宁波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

2.变量平稳性检验

对时间序列的分析需要通过建立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结构模型进行,而进行模型分析背后所隐藏的假设便是这些数据都是平稳的,否则,t、F等假设检验均不可信。此外,涉及时间序列数据的另一个问题是虚假回归,即如果有两列时间序列数据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非平稳),即使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经济关系,但进行回归也可表现出较高的可决系数。本文采用ADF检验平稳性,结果如表1。

注:上表中,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检验类型括号中的c,t和p分别表示检验平稳时估计方程的常数项单位根检验方程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从表1可以看出,各个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各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因此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3.协整检验

如果存在时间序列的两个变量是不平稳的,但它们的某个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那么这组时间序列的两个变量是协整的,表示它们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两个时间序列满足同阶单整并且存在协整关系,那么这两个非平稳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 (1988)及Juselius(1990)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即JJ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说明宁波经济发展与金融规模程度、金融效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4.格兰杰因果检验

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产生时的原因的格兰杰因果检验采用如下方法,即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通过验证通过引入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序列X是Y的格兰杰原因,此后X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宁波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

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度为5的情况下,原假设“FIR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和“SLR不是GGDP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分别为0.09040和0.13760,原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拒绝原假设,即GGDP与FIR、SLR存在因果关系。另外,在滞后度为4和5的情况下,原假设“GGDP不是FIR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分别为0.05359和0.1798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拒绝原假设。所以从结果看,GGDP与FIR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与SLR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四、结论

通过对宁波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时间序列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从整体上看,宁波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和稳定的关系。

2.宁波的金融规模指标和金融效率指标都是宁波经济增长指标的格兰杰原因,即金融规模扩大和金融效率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说明宁波可以通过扩大金融规模和提高金融效率来促进宁波的经济发展。

3.宁波经济增长指标是金融规模指标的格兰杰原因,但不是金融效率的格兰杰原因,即宁波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规模扩大,但在促进金融效率提高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宁波金融系统贷存比(D/C)自1991年来一直下降的,直到近几年才有所上升。这主要源于宁波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受到制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同时兼顾到安全性,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上存大量资金。这实际上使得宁波的资金被上级投向别的地区,降低了宁波金融机构从储蓄到投资的重要转化,从而影响了宁波金融机构效率。另一方面,宁波很多信用担保机构因发展规模小和担保能力弱,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作用很有限。因此导致经济增长对金融效率提高的作用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戈德史密史.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3]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4]王春峰,马卫锋.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实证分析[C].第二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论文选,2003.

[5]沈坤荣,张成.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7).

[6]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7).

[7]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8]郑瑶,毛珍珍,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N],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6).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实证分析

一、引言

金融与经济发展间关系一直是各国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Goldsmith(1969)金融结构理论的核心是,金融发展的实质即是金融结构的变化。1973年麦金农(MacKinnonn)和肖(Shaw)分别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的金融抑制(压制),实际利率长期低于均衡利率水平甚至负利率。levine(1997)认为金融系统的作用就是消除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存在而产生了市场摩擦,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这两条途径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率角度对农村金融进行理论解释,采用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办法,用实证方法论证了重庆市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基本路径。

二、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研究方法

本次分析遵循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做到全面、协调的整合,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次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协调关系。在整理完材料之后,得出变量之间的协整和回归方程。显而易见,得出了全国农村的发展状况,更加能够体现重庆农村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所呈现的关系,即正相关关系。

2.指标选取

(1)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农村金融相关率FIR。FIR是指一定时期内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价值的比值。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项目等。通过调查与了解,得出农村的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农村金融资产进行了研究,包括农民持有的现金和储蓄。实物资产价值采用农业生产总值指标。

第一,农村人民家庭持有的现金量。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是以实物为基础的,在新中国时期,纸币成为流通的主要工具。在现阶段,将可获得的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作为指标。

故农村持有现金总额=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农村居民人数

第二,农户本身的储蓄量。此者包括各个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农户的定、活期存款。本文采用重庆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农村储蓄用来计算农户储蓄。

金融资产=农户持有现金+农户储蓄

所以,金融相关比率=金融资产/农业生产总值

(2)农村经济发展指标。虽然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业仍为主要产业,本文所选取的农村经济发展指标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大农业的生产总值Y来代替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均折为现价表示。

3.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历年《重庆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根据1998至2011年的农村居民消费人均支出额、存款余额、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有关数据整理而得到下表。

4.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ADF方法对Y和FIR两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三、结论与建议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存在,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成为薄弱环节。当FIR变动一个单位时,在理论上本来可以通过金融效率的传导作用,使得农村经济增长6345.074个单位。由于农村金融的不完善和农户自身融资的局限性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FIR的作用严重削弱,并没有发挥其实质意义上的作用。因此,重庆市应该大力发展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首先,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要一切以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真正的务实,把金融机构的职责履行到位。其次,注重细节,紧抓效率,充分利用重庆直辖的优势和两江新区的带动作用,多给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自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积极作用。再次,要注重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创新要提上日程。最后,要充分整合一切积极的因素,共同发挥它们对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蒙德.戈德斯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周朔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35,78-99,103-109.

[2]陈默.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及我国的实证分析.暨南大学2001.

[3]许成雯.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界2012(6).

[4]赵洪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1978—200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1(11).

[5]刘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6]谢琼.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Granger因果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5).

[7]何亚玲.转型期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3).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11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金融资产

近年来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成为国内金融研究的一个重点。谈儒勇的研究认为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是相当有限。韩延春的研究认为发育良好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储蓄的增加、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学者利用各种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者基本上是将中国金融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样,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不平衡以及存在地域分割的情况下,所得的研究成果不一定适用于某个区域。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也由于实证分析手段的成熟及数据的可得性,国内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上。这种考虑到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更符合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实际,由此所得的研究成果更具针对性。周立,王子明通过对各地区1978年~200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艾洪德、徐明圣、郭凯以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更有研究者以省区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张兵的研究认为江苏省的证券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而货币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张兴军、杨桂元对安徽的实证研究认为,安徽省的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反向关系并不成立。王满仓等更是从实际利率、金融发展程度、保险市场、股票市场等角度来综合论证金融发展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应该说将研究对象引向省区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但由于指标与数据选择尚存在争议,如利率变量是否能够作为区域金融发展变量引入?地区M2是否能够通过计算获得?正是这些差异使得研究结论出现较大分岐。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福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是客观认识金融在福建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进一步促进金融发展的前提。本文在对金融发展指标的选择上,考虑到地区经济差异性,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略去了利率等宏观金融变量,以使研究成果更具可操作性,并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提出福建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对策。

一、指标选择

通常认为最能充分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本文中,我们以扣除价格因素影响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用RGDP表示。选取银行金融资产指标和股票市场金融资产指标来衡量福建省的金融发展水平。

1.银行金融资产指标:由于我国传统金融产品结构单一,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信贷等传统业务领域上,故我国银行的最主要资产是存款和贷款,所以我们用福建省银行存贷款余额的增长率(M/M)来衡量银行金融资产增长水平。

2.股票市场金融资产指标:股票市场金融资产主要表现为股票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净资产可以较好的反映整个市场的价值,故我们以福建省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增长率(S/S)来衡量股票市场金融资产的增长水平。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2003年)和《中国金融年鉴》(1994年~2003年),表为我们收集到的各项指标从1995年~2003年的具体数据。

二、数据分析、相关检验

为了从数量上揭示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建立一元线性模型与二元线性模型来分析。

1.经济增长与银行金融资产增长之间的关系

为了具体探讨银行金融资产增长是否独立于股票市场而对经济产生贡献,我们先仅以M/M为自变量,以RGDP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RGDP=0.1228+0.4711M/M

(3.41) (19.9)

R2=0.985F=396.2

从回归结果看,t检验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方程的R2为98.5%,说明拟合程度非常理想,也通过了F检验。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福建省的银行金融资产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金融资产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将提高0.4711个百分点。这表明银行金融资产的健康发展对福建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经济增长与股票市场金融资产增长之间的关系

为了具体探讨股市发展是否独立于银行而对经济产生贡献,我们仅以S/S为自变量,以RGDP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RGDP= 0.0923+ 0.5827S/S

(3.37) (21.18)

R2= 0.992 F= 738.74

从回归结果看,t检验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方程的R2 为99.2%,说明拟合程度非常理想,也通过了F检验。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福建省的股票市场金融资产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票市场金融资产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将提高0.5827个百分点。这表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福建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经济增长与银行金融资产增长及股票市场金融资产增长之间的二元关系

为综合考虑银行金融资产增长及股票市场金融资产增长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以RGDP为因变量,以M/M 和S/S为自变量,建立二元计量模型。

RGDP= a1+ a2?M/M+a3S/S+

其中a1a2 a3 为常数,为随机扰动项。

按上述模型进行回归的结果如下:

RGDP=0.0993+0.1894M/M+0.3532 S/S

(5.65)(3.13)(4.73)

R2= 0.997 F= 914.56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把银行及股票市场因素综合考虑之后,金融发展指标与GDP增长率之间仍然是正相关关系,但系数的绝对值较小。t检验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方程的R2为99.7%,说明拟合程度非常理想,也通过了F检验。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福建省的银行金融资产增长率及股票市场金融资产增长率均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金融资产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将提高0.1894个百分点;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票市场金融资产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将提高0.3532个百分点。这表明银行金融资产及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福建经济增长率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金融深化理论在福建省可以理解为促进股票市场的发展及银行体系的发展有利于加快福建经济增长的步伐,因此银行与股票市场之间应建立一种有效的联系。

三、结论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及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本文所得的实证研究结果,我们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福建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继续提升银行体系的效率和银行金融资产的质量,积极推动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引入民营资本或外资参股国有银行,促进银行间的竞争,从而提高银行的整体效率,由此促进福建省的经济增长。

2.继续发展和完善股票市场以发挥证券市场对福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鼓励有实力与信誉的企业上市,通过股票融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美)雷蒙德・W・戈登史密斯.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J].上海人民出版社[J].1995

[2]King, R. G.and Levine, R..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 ight. Quarterly Journal of Eonomics, August, 1993, pp.717~737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范文12

关键词:帕加诺模型;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3-0007-05

研究经济长期增长和金融部门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实证研究中通常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面关系的这一结论最先由戈德史密斯通过多国的金融发展数据统计得出。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程度,金融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经济的增长[1]。在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数据大多是以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视角进行采集的[2,3]。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既不同于我国整个金融发展水平也不等同于其他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因此,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和处理。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市场化和金融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金融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剂,在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使农村金融率先发展起来,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增长。

一、模型设计及数据说明

(一)实证模型分析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最经典的就是AK模型,但是AK模型没有把金融因素单独表现出,而是把金融因素与制度因素,包涵在技术进步、知识进步和资源因素上面。帕加诺模型是将金融因素加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假设经济增长率是总资本存量的增函数,只要存在技术的因素,那么投入资本量的增加,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可以根据帕加诺的观点,得出内生增长模型的以下形式[4]4042:

上式方程中,s=S/Y,表示储蓄率。方程加入了金融中介作用的因素,就很清楚地表达了一国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是由一国的储蓄率、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和储蓄投资转换率作用的[5]342357。储蓄率s反映的是金融机构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市场的存在可以降低交易和搜寻信息处理信息的成本,通过信号作用可给储蓄者和投资者一个更好的收益,可以使稀缺的资金在社会上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储蓄投资转化率反映的是金融市场资金运用的效率,比值越高说明金融市场的效率越高,类似于资金周转率,速度越高,越促进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发展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储蓄投资转化率θt反映的是银行或金融体系发挥金融中介功能的效率,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本积累的效率,这种效率又能提高储蓄者的收益,两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另外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金融部门,提高了金融部门的竞争程度和经营效率,降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6]251,252,而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又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因此,本文将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发展分为三个机制,即储蓄率、社会边际生产率以及储蓄投资转化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状况的具体情况,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金融因素作以下分析:

1.储蓄率s的影响因素。影响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实际利率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物价水平以及居民谨慎动机程度等。农村地区居民储蓄意愿不同于城市居民储蓄意愿,加上农村数据的可获取性,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该理论认为决定人们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后来,新古典学派认为基准利率的变动也是影响储蓄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选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来反映农村居民的储蓄水平,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储蓄的影响因素可以表示为:

本文所采取的变量均为相对量指标,即比率指标,采用这样一种形式是因为这种指标可以表现出一种相对弹性的变化,也能反映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统计角度出发,相对比率也能消除多重共线性对方程的影响,得出的统计结果更能解释实际情况。

(二)数据说明

对于指标的选取,涉及到的指标有农村第一产值,第一产业包括了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选取第一产业产值作为反映农村经济增长总量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农村经济增长总量的大致估计,并且第一产业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可以很好地反映农村真实经济增长情况,本文采用农村经济增长率的形式表示;一年期定期利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数据;资本产出率比值使用投资比农村第一产值表示,农业投资理论上等于农业固定投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更新改造投资与农业贷款之和。

由于农村投资数据不易收集,简单用其中一部分可能会使数据失去经济意义,但是投资量因素在金融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农业投资90%以上的份额[8]33,34。所以,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农村GDP比重表示边际资本产值率。全部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等。各指标数据见表1。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检验

1.平稳性检验。由于大多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具有时间趋势的,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中,其前提是每个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因此在对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各变量之间进行实证的一个前提就是先进行平稳性检验,消除“伪回归”结果[9]。对以上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检验发现各变量的原序列的ADF值均大于5%临界值,说明变量是非平稳性的,而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变量的ADF检验都是平稳性的,即这些变量均是一阶单整过程I(1),可以采用协整方法进行检验。

2.协整检验。由ADF检验可以知道,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变量均为非平稳的一阶单整I(1)过程。但这四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协整过程,即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但由于Johansen协整是一种基于VAR模型的检验方法,因此在进行协整检验前,应该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通过对AIC的观察,我们采取滞后2阶的VAR模型,采用无趋势项但有截距项的向量自回归VAR(2)协整方程进行协整检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由上面协整方程可以得出,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中的人均收入和储蓄投资比呈正向关系,与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基准利率和社会边际投资生产率成负相关关系,人均收入是储蓄率的函数,因此储蓄率的增加可以提高居民的人均收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基准利率是储蓄率的函数,理论上讲,储蓄利率越高,人们更愿意将持有的货币放入银行以获取收益,因此,基准利率与储蓄率是正向关系,但是从实证中发现,基准利率并没有在农村储蓄中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是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农村居民将货币放入银行的主要因素并不取决于基准利率,这也与农村利率被严重管制造成低利率现象有关,也与农户储蓄倾向以及社会习惯有关,农户储蓄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求得资金上的稳定保值,储蓄不具有利率弹性[10];农村中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没有促进经济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农村投资的低效率所致。本文对投资的数据选取为我国农村固定投资资产,这种投资主要应用于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属于公共产品,只能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贷存比与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说明银行机构在农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农村每年的经济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可以看出,农村经济每年都保持了平稳发展,农村金融的引入激发了农村经济增长的潜力,收入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人均收入并不是金融发展的主要函数,它是金融发展的基本因素,只有收入增大了,才会提高储蓄率和投资量。国家一年期的定期利率的变化对农村经济影响并不大,真正要使农村借贷市场发展起来,首先要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借贷的门槛,放松农村利率管制,针对民间金融的借贷行为,要合理引导和扶持,民间金融的存在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投资产出比的时间序列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平均投资产出率为0.09),这种低水平首先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的薄弱,微弱的力量不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在实证中可以看出,投资产出比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投资量在产出量中的比重太小,没有对经济产生影响。在以后的农村金融发展中,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使资金向更有效的产业流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中的贷存比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说明农村储蓄的资金更多流向了农村贷款,但也有一部分资金流向到城市地区,其原因是在城市地区投资比在农村地区投资所承担的风险更小而收益更大。在以后的农村金融发展中,可通过对农户或农村企业进行信用担保、联合担保等方式降低投资资金的风险,使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地区,促进经济增长。

为了使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就必须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一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进程,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在允许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金融的发展,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形式的多样化,多渠道促进农村贷款量的增加,有效促进农村金融体系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促使农村储蓄更好地为农村地区资金提供支持,扭转由于农村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所造成的农村资金配置效率下降的趋势,减少农村资金的流失,保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加强对农村投资力度,建立担保、保险公司,分散农村经济发展风险。担保、保险机制在农村的建立是农村有更多资金支持的前提,并且担保、保险等防范风险的机制在农村建立本身就是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加强农村经济市场力量。

参考文献:

[1]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2431.

[2]应枢廷.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4.

[3]田杰,陶建平.农村金融排除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来自中国1728个县(市)的数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12):97102.

[4]张旭梅.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Pagano,M.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biew[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342357.

[6]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7]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李刚.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