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生职业认识

医学生职业认识

时间:2023-12-04 18:22:16

医学生职业认识

医学生职业认识范文1

高职医学生 医学理性精神 高职医学院校 卫生职业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卫生职业教育的兴起,本身就是医学理性精神属性之必然逻辑性的展开,与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范式和医学理性精神教育息息相关,故医学理性精神的泛化是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因素。医学理性精神属于医学科学精神的范畴,是医、护工作过程的精神基础,与医德养成教育关联密切,与医学应当相辅相成。面对守望生命的医学事业,卫生职业教育的医学理性精神内涵包括学习理性精神和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对高职医学生坚持高尚的和稳定的医学理性精神教育,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卫生职业教育和工学结合办学属性之逻辑必然性的展开的基本要求。在新医改背景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卫生职业教育的范式教学模式下,再认识高职医学院校的医学理性精神教育的品位建设如何开拓是一个现实命题。

当今过度医疗、看病难、看病贵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医疗消费不合理、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资源共享缺陷的弊端已不是一般性的问题,关系到现行社会医疗消费市场和各类医学教育是否公平、诚信、实用,关系到医疗保健的公益性保障,也关系到医疗消费者对医学理性的信任问题。在此种背景下,医学理性精神建设正在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特别是职业医学应当亟待探讨的问题,同时医学伦理学的善良总原则要求树立医学理性精神,忠实实践医学目的与公平、公正的医疗消费,籍以保证医学服务的公益性取向。卫生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新兴的医学教育事业,其生源质量较差,毕业生工作能力受限,但高职医学生接受医学理性精神培育的空间较大。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高职医学院校势必需要加大力气对高职医学生进行医学理性精神的培育,再认识医学理性精神教育与医学职业行为培育的相容性方面的问题,再认识坚持和弘扬医学理性精神建设与提高高职医学生职业成长性和医学职业服务境界的内在关系,或许更有利于显现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效性。

二、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理性精神的基本属性

医学理性精神基本内涵是职业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行为中具有的医德理性的特定渗透、表达和反映的心理状态,是医学目的之逻辑必然性展开的心理活动,是医学随时代变迁、广大医疗消费群体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而适时自我审视、自我发展的必然属性。其属于医学科学精神的范畴,是医疗活动的精神基础,是以善良总原则和“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为前提的精神境界,也是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元素。笔者认为,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理性精神是学习理性精神和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的集合,基本属性包括学习理性精神和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是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倾向的综合体现。卫生职业教育坚持医学理性精神教育,可以造就高职医学生的医德境界和职业成长性,在一定程度上导向和定向卫生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培养高职医学人才。

三、再认识高职医学生建构医学理性精神的几个相关问题

1.再认识高职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理性产生困惑的症结

目前,三大因素困扰着高职医学生医学理性的建构:其一,过度医疗、医疗技术主义的萌生与泛滥,使“利润绩效”转嫁于医疗消费者,造成医院公益性淡化,有悖于医学理性和善良总原则,引咎高职医学生对医学理性精神产生模糊认识。其二,“必需、够用”的教学理念束缚着卫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属性的必然逻辑性展开,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没有完全融入卫生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连受“挫折”,知识体系的积累存在缺陷,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理性精神混沌。其三,高职医学院校建构主义理论缺陷,不能有效地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使高职医学生对医学理性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存在局限性,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同化、顺应和平衡学习理性精神和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的建构。

沉思高职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理性产生困惑的主要的社会背景, 需要再认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多数高职医学生对卫生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就业前景的担忧,使其医学理性精神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调控能力低下;二是,医疗消费是商品消费的再认识进一步印证了卫生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医疗的商业化影响,并由此引发诸多的现实医德问题,高职医学生与医疗消费者一样,对从医人员的医德境界和医学理性精神提出质疑,而医疗机构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快改善现实医德和医学理性的问题。三是,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滥用对医学目的的异化,并带来的道德和医学伦理难题,使高职医学生与医疗消费者对医学目的产生了困惑,同时对从医人员的形象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提出争议,进一步对医学理性精神产生困惑,而从医人员又不能时常自觉维护和履行医德规范及坚定医学理性精神。四是,医疗机构及其从医人员医德不自律而蕴生的拜金现象、过度医疗、医疗技术主义、医学情感淡化、医院文化建设无序均为医学理性精神的惰性因素,它们有悖于医学理性精神的真谛,是坚定医学理性精神的系列障碍。

面对高职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理性的困惑,高职医学院校对高职医学生必须坚持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引导高职医学生认识和明确现代医学遭遇的医学理性和伦理道德困惑的根源在于医疗服务业忽视了对医学性质的认识、对病人是医疗消费第一因素的认识、对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医学的认识以及对人文医学的认识,籍以引导高职医学生自觉地接受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不断完善人格素质。

2.再认识高职医学生的学习理性精神对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的制约

学习理性制约着高职医学生的学习困惑、学习挫折的转归,是影响学习发展与医学理性精神问题的基本因素之一。学习理性精神的内隐与外显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医学生学习心态、学习行为与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建构的律正、医学伦理关系的协调与医学责任的归属问题。学习理性精神是自律学习行为、制控学习责任和界定学习价值的重要因素,对高职医学生诸多的学习责任、学习困惑、学习挫折和学习心理障碍问题有一定的制约效应,其终究要潜移默化为对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的心理感应。面对卫生职业教育“淡化学科意识、知识体系弱化、注重技能训练”的不争事实,积极倡导和督促高职医学生建构坚定的和稳定的学习理性精神,会使其在医学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积累中处于优势地位,进而对其职业成长性和医学伦理观念产生良好的启示作用,对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精神建构呈现良好的制约效应。

3.再认识高职医学生医学理性精神的迷茫与医疗困惑的问题

当今,高职医学生基于上述原因,对医学理性精神产生了迷茫或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对医患医疗消费心态、医学人权的律正、医学伦理关系的协调和医学责任的归属等问题的判断。试想,高职医学生在对医学理性精神产生迷茫的情境下,面对诸多医学责任问题、医德困惑和医学伦理问题,就不能表现出应有的医学理性精神,不能把握医学理性精神制衡效应,就会产生医疗困惑的心理阴影。这说明医学理性的迷茫与医疗困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面对守望生命的事业,高职医学院校对高职医学生重新提出、界定和审视医学理性精神是一个重要课题。

四、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是高职医学生建构医学理性精神的新起点

人们期望高职医学生拥有高尚的医学理性精神,是医学的重要进步,也是高职医学院校新的教学取向和教学潜能。这种教学取向和教学潜能需要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方能使高职医学生置于其中,建构自己的医学理性精神,为自己的顶岗实习、择业、服务能力和职业成长性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1.师生共创和谐的学习理性的教育情境

教师在高职医学专业课施教中充分展现教学热情、教学情感、教学成果、教学有效感和教学品位,可以创设教学理性情境,引导高职生正确对待学习挫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情感、学习成果、学习有效感和学习品位,籍以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理性情境,形成培育和强化高职医学生学习理性的合力。

2.工学结合、院院结合,共同创建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的教育情境

工学结合、院院结合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结合案例教学,超前性创建医学职业服务理性的教育情境,提升高职医学生医学理性精神的建构效果。以工学结合为抓手,培育医学理性精神建构的土壤,是提高高职医学生医学理性精神境界的新起点。

3.实习带教,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

临床实习的带教环节是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的有效平台,注重实习带教情境培育高职医学生的医学理性,是卓有成效的举措。面对医学服务工作情境,带教医师(护师)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情感体会,可以直接将工作平台需要的医学理性精神施教于顶岗实习的高职医学生, 会收到现实的、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4.社会舆论和顶岗实习创设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

过度医疗、医疗技术主义、转嫁医疗费用、看病贵、看病难等不满的社会舆论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为患者排忧解难等满意的社会舆论与顶岗实习中的服务流程的训练,从医人员的言行和患者的评议,可以共同创设高职医学生的医学理性精神的教育情境。

参考文献:

[1] 罗根海.评判中医药学需要科学与理性精神[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13-15.

[2]孙奥丽,孙永波,陈红霞.医德养成教育和医学理性精神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4,24(6):34-35.

[3]杜治政.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与调节[J].医学与哲学,2007, 30(1):3-9.

[4]林国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J].学习与实践,2006,24(1):57-61.

医学生职业认识范文2

作为民生关注的焦点行业-医疗行业,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除了“看病难看病贵”外还有医德医风的建设、医患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医疗卫生人才职业素养的缺乏等。如何结合行业标准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医学教育者对医学生职业教育产生新思考

1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医生队伍形象。当今普遍存在医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较薄弱的现象,部分医院感叹医学毕业生中多“知识型”少“能力型”的现象突出,部分医学毕业生岗位的角色转换严重滞后,因此许多的三甲医院通过“规培生”的模式对毕业后的医学生采取继续教育的方式来提高职业素养。

2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2.1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片面

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不愿花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一些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简单化为看病的工作,不能认识到医生职业素养主要由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大部分组成,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将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人文类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对于医生职业素养认知的片面,导致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职业教育、职业素养的培养失衡。由此导致,有些医学生不能转型为合格的医生,工作中出现对待病人冷漠、“大处方”、“大检查”,索取红包等现象,使医患双方的信任度剧降,医患纠纷频繁。

2.2职业教育与医疗行业联系不足

2009年,复旦大学对临床医学生的职业了解程度调查显示:对于医疗行业9.2%的学生是不了解的,有85%的学生是部分了解,只有5.8%的学生是了解。现有的医学教育与行业之间联系不紧密,如医疗行业的就业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常常要到最后医院招聘时才会知道。医疗行业就业情况的信息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不对称的,或者是他们较难得到的[1]。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能获得信息的途径较狭窄,信息量粗浅和片面,对医疗的职业素养的内容要求缺乏系统认知,同时对于行业所要求的职业规范及行为实践能力也训练不足。医疗行业的用人单位一直呼吁培养适应当前转型期的医疗职业人才。

2.3医学职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教育模式由就业管理部门在学生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中进行,同时依托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灌输职业素养教育,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和职业价值观“一元化”时期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转变,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人文课程贯穿于医学教学全过程,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一方面缺乏与行业要求一致的理论教材和实践的经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2]。另一方面,我们的医学高等教育缺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多形式的实践途径。医学生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以至于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职业技能和就业创造力不强。

3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务工作者直接掌握人的生命权和尊严权。这是医疗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3]。医学教育有典型的专业教育特色,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十分重要。医学高校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工程,建立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3.1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4]。对学生开展实效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重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人职匹配”。

3.2按照行业标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2003年3月,WHO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了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阐述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与以往标准不同,它在规定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多强调敬业精神、社会科学知识、思维技巧、再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5]。不可否认,《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提出及社会环境的变革,已将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更现实的境地,建立共同的适用的教育标准和相互承认的职业资格认证程序成为必然。按照GRME的标准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并贯穿在整个技能训练和考核始终,这将会为医学生将来恪守医德,更好地服务临床奠定基础。

3.3引入行业标准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

医疗行业有着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性,学校通常会让医学生到临床医院或基础医学院进行参观、熟悉临床工作环境及一般的工作流程,增加他们对职业的感知认识。对于医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特别的意义。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多种角色,从事各类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亲历实践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将医疗行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贯穿于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培训,树立并强化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从而培养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3.4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医学生职业认识范文3

【关键词】免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38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发展,还可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现代化教育中终身教育的理念。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教师而言是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教学工作当中的一个切实可行的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的免费医学生由于受到“定向发展”的影响,在学习与工作时显得被动、茫然、缺乏自主性,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因此,对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规划问题展开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一、免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免费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帮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进行明确,从而对免费医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工作目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在实际情况中,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紧缺,医疗人员素质较低,且人才队伍缺乏稳定性,这些问题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免费培养医学生是近年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之一,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免费医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其自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免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以自身的实际况为依据,结合现实中的机遇与制约因素,确立职业目标、职业方向和发展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但对于免费医学生而言,其职业方向在确定专业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确定了,因此其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免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一般比^淡薄,其原因是学生毕业后就回到定点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其就业方向在毕业前就已经明确,就业压力较小,就业岗位固定,导致他们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足。

(二)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却需要在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审视当下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然而当下的许多免费医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并不全面,在专业选择前对自我的定位及分析不够全面,部分学生的选择都只在亲友或老师的建议下进行的,并未结合自己的心里状态与专业前景,因此,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存在着偏颇。

(三)许多免费医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前,对于所选专业的认识并不到位,抱着毕业后即可参加工作的盲目心理加入到免费医学专业的填报队伍当中,对所选专业缺乏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对专业的就业前景及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够明确,因此,在学习时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态度不端正。这些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合理性,影响到免费医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开展。

(四)误解职业定向的相关概念,对免费医学生来说,职业定向会对其未来的确切发展方向造成影响,但部分学生为了就业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对医学知识的热爱程度不够,学习动力缺乏,因此,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这会严重影响其未来的竞争力,职业定向并非是人生定向,对于这一概念的忽略很容易导致免费医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设计不合理。

三、免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相关对策

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免费医学生向成功迈进的第一步,深刻影响着其人生的发展道路。针对免费医学生当前职业生涯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现提出解决措施如下;

(一)加强自我认识,了解自身发展需求。每个学生在选择专业前都应对自身进行一个全面的审视,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更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发展目标,不能因为某些主观或客观原因选择自己没有兴趣的专业。

(二)加强对专业的认识,许多免费医学生之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选择专业前对将要学习的专业了解不够,因此,学生在选择免费医学的相关专业前,需要对专业进行全面的审视和透彻的掌握,确定该专业为正是自己要学的专业后,再进行填报。

(三)对于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来说,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不仅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推动国家免费医学教育政策的实施。其次,相关部门还应当对免费医学生开展适当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坚定其职业理想,帮助免费医学生树立奉献基层,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

(四)学校要注重免费医学生职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在开展免费医学生的教育工作时,渗透诚信教育,加强理想教育,帮助免费医学生客观审视自己,全面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特点,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客观矛盾与内心冲突,增加心理辅导,帮助免费医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结语

免费培养医学生是近年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之一,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免费医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其自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学生在就业时的指路明灯,对于免费医学生来讲,其指导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只有切实加强免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满足新时期下社会与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医学生职业认识范文4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职业认同;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2-0150-02

doi:10.14033/ki.cfmr.2015.22.086

青年医务人员是医院职工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是医院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其专业水平与服务态度直接决定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1]。当前,许多大型综合性医院35周岁以下青年医务人员占医院总人数的50%以上,如何加强青年医务人员的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职业认同感的视角,对青年医务人员的管理进行探讨,分析青年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并就提升青年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提出具体措施。

1 调查方法

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35周岁以下青年医务人员的走访调查,了解影响青年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的原因,归类为职业发展认同、职业价值认同与职业能力认同三方面,制定《青年医务人员职业认同现状问卷》,完成对笔者所在医院35周岁以下的青年医务人员的问卷调查,归纳出目前影响青年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2 影响青年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2.1 编制因素

编制是影响青年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具有编制的青年医务人员能够享有较高水平的薪酬以及稳定的工作。没有编制的青年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则相对较低,且在职位晋升与在职培养方面的机会较少[2]。这种同工不同酬的情况,必然会影响没有编制青年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其职业认同感处于较低的水平。

2.2 学历因素

学历是影响青年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的关键因素。高学历水平能够提升青年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提升青年医务人员的自我效能感,推动其职业认同感水平的提升[3]。低学历水平的青年医务人员,容易受到医疗知识与技能的制约,难以根据患者的需求有效的开展工作,从而降低职业认同感水平。

2.3 工作年限因素

随着从事医疗工作年限的增加,青年医务人员积累了相应的医疗经验,医疗知识与技能结构不断完善,医疗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4]。从事医疗工作年限短的青年医务人员,则容易缺乏知识与经验,在完成医疗工作中面临困境,从而影响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2.4 岗位性质因素

从事医疗工作的青年医务人员,与从事药剂、护理、医技等其他性质相比具有更多的职业晋升机会。这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助于提升其职业认同感。

2.5 职称因素

高职称的医务人员往往具有高水平的收入,并且在医院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低职称的青年医务人员在职位晋升与薪酬收入方面容易遇到职称的瓶颈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2.6 婚姻因素

已婚的青年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更容易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与鼓励,有助于他们提升应对职业困难的能力,促进他们职业能力认同水平的提升。未婚和离异的青年医务人员在开展医务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情感因素的困扰,体现出较低的应对能力。

3 提升青年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青年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教育

3.1.1 增强青年医务人员的职业使命感 医院可以利用横幅、宣传栏等形式,对医务人员的使命与价值进行宣传,帮助青年医务人员正确认识医务工作,意识到医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医院可以在青年医务人员的入职教育中植入职业认同教育,以利于他们全面把握医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实现职业认同感的提升。

3.1.2 实现职业认同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高度融合 医院可以邀请权威专家对青年医务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向他们介绍医务人员的价值、使命及成长成才经历,并要求他们根据职业特点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让青年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务人员的素质与价值,实现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认同感培养的有机融合。

3.2 构建以人为本的青年医务人员管理制度

3.2.1 充分考虑青年医务人员的需要 医疗岗位的青年医务人员在职业发展中注重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医院可以增加这一群体外出进修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职业成长;护理、药剂等岗位的青年医务人员虽然也具有职业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经济收入较低,其在收入方面具有更为强烈的需求,医院可以适当改善护理、药剂等岗位青年医务人员的待遇,增强他们的职业价值认同,从而促进他们职业认同感的提升。

3.2.2 关注青年医务人员的婚恋问题 医院可以积极为青年医务人员解决婚恋问题创造条件,通过举办单身青年联谊活动等为未婚与离异的青年医务人员解决婚恋困扰。医院还应该特别关心离异的青年医务人员,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等合适的帮助,降低婚恋问题对其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3.3 建立公平的医院管理文化

3.3.1 避免同工不同酬的情况出现 医院可以适当增加无编制青年医务人员的工资与薪酬收入,弥补他们福利待遇上的不足。这不仅可以缩小无编制青年医务人员同有编制青年医务人员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公平感,从而增强无编制青年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水平。

3.3.2 建立平等的职业发展平台 在外出进修与职业晋升的过程中,医院要重点了解青年医务人员的工作业绩,避免因为编制、岗位性质等因素而产生先入为主的判断。这可以减少职业发展的不公,为每一位青年医务人员创造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促进他们职业认同感水平的提升[5],尤其对提升无编制青年医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3.4 构建科学的在职教育机制

3.4.1 增强在职教育的专业性 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根据医疗、护理、后勤行政不同的岗位职责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从事医疗岗位的青年医务人员的培训可以侧重于诊断与治疗技术,护理岗位青年的培训侧重于护理技能,后勤行政岗位的青年医务人员侧重于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5]。以岗位职责为导向,增强在职教育的专业性,提升在职教育的效果。

3.4.2 推行师徒式职业培养模式 让刚入职的青年医务人员由工作时间长的医务人员一对一带教,这有助于提升刚入职青年医务人员的职业能力,为他们职业认同感的提升创造能力支撑。在实施师徒式职业培养模式过程中,医院也要为帮助青年医务人员的人员提供一定的物质补助,补偿他们在带教指导方面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使他们更好地指导刚入职的青年医务人员。

3.4.3 提升在职教育规范化水平 医院需要将教学活动开展的时间固定化,保证青年医务人员具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医院可以每周或每月集中组织青年医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固定化的职业培养模式,增强了在职教育的规范化程度,保证教育的质量。同时,医院还应该建立和完善教育奖惩制度,进一步端正青年医务人员的学习动机,保证在职教育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目标[6]。

3.5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3.5.1 增加青年医务人员的收入 医院要提高青年医务人员的工资薪酬水平,以富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吸引青年医务人员。要在薪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为青年医务人员创造有利的条件,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收入。

3.5.2 重视激励形式的多元化 医院不仅要重视对青年医务人员的物质奖励,也要关注对他们的精神奖励。医院可设立“优秀青年人才”、“优质服务明星”等奖项,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青年医务人员给予奖励[7]。这可以为获奖的青年医务人员提供进步的精神动力,也能够对其他青年医务人员产生榜样的引领作用,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3.5.3 依托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在对青年医务人员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论资排辈的情况出现。医院可以引入360度绩效考核、KPI考核等科学的绩效评估工具,对不同岗位的青年医务人员的绩效情况进行了解[8]。这便于为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发挥激励机制对提升青年医务人员职业认同感的作用。

3.6 构建合理的职称评定体系

3.6.1 公平开展职称评定工作 医院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职称评定体系,真正实现以青年医务人员的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医院可以将职称评定的方法与程序在内网公开,供青年医务人员进行查询与了解。这便于青年医务人员根据职称的评定要求,不断增强自身职业能力与改善自身工作情况,从而为职业认同感的提供奠定良好的能力与业绩基础。

3.6.2 建立规范的职称评定制度 医院需要根据职称评定的相关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评定制度。明确职称评定与科研成果、工作业绩的联系,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重视理论研究,以便更好依托理论来指导实践。明确职称与工作业绩相互联系,则能给青年医务人员带来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对待医务工作。这可以规范青年医务人员职称的评定工作,从而增强青年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立贵.浅析青年医师的困惑与压力应[J].医学与社会,2011,24(2):102-104.

[2]李夏,叶晓文.浅谈新时期医院青年特点与管理对策[J].华中人文论,2013,4(1):241-243.

[3]杨廉洁,尚兴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及意见[J].甘肃中医,2011,24(4):72-73.

[4]王璐,高鹏.职业认同、团队认同对青年医务人员建言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41(1):129-130.

[5]蒋晓虹.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和教师职业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1):231-233.

[6]赵康.教育理想、教师专业认同与个人认同:试论三者的关系及其意义[J].教育学报,2011,7(2):63-65.

[7]张永.基于自我认同的职业认同研究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4):44-45.

医学生职业认识范文5

P键词:职业素养;医德;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培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数是直接走向医疗的第一线。因此,作为我国医护人员的重要来源,他们职业素养的培养对我国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高职医学院校的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以理论为主

高职医学院校的课程教学,一般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医德教育的课程时间很少,而所有的课程教学多在大一进行,大二以专业课程为主、以技能学习为辅;到了大三,多数学院是让学生实习,致使职业素养的培育不足,学生的职业素养时间不够,以至于步上工作岗位时,对于医德的认识也不足。并且许多学院的医德教育课程,皆是课堂讲学,学生以“听”为主,没有实践行动,也没有在课堂之后加深认识,使“医德”课程缺乏感染力和引导作用。

2.医德教育的考核以理论为主

高职医学院校的职业素养培育,本身教学程度就不足,而学院的课程考核多数是理论考核。单方面以理论成绩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认识,忽视了学生平时的道德行为和意识,包括平时技能实训时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没有纳入成绩。这导致学生对医德的认识建立在理论分数上,而忽视了工作岗位甚至生活时的道德行为规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枯燥乏味,并且缺乏针对性,致使学生缺乏兴趣,上课不专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丧失意义。因此,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课程中加入医学职业教育,既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能使课程具有针对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并且达成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目的。两项结合既避免了两门课程同时开展浪费时间的情况,也促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关联性,在面对高素质岗位要求时能更快适应,具有可行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融合的途径

1.开展学院活动宣传

在医学院内开展学院文化活动,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职业素养要求,通过宣传资料或拉横幅等方式,全学院内宣传,促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两相结合,形成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引起共鸣,促进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快速建立。

2.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加入医学职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加入医学职业的认识、医德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就业指导等职业方面的课题,可以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并且两个课题相结合避免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3.适当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学院文化技能活动,如护士礼节活动、心肺复舒技能操作等活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4.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院可以通过社区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开展义诊活动。比如,口腔爱护、职业病预防治疗和艾滋病宣传等活动。通过义诊、宣传的社会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且也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练习。

综上所述,高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还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有所帮助,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我国人才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医学生职业认识范文6

1.1从社会角度分析

1.1.1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

何谓“职业生涯规划”[4],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分析和总结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确定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为实验这一目标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职业生涯的理论才传入中国,比发达国家晚了将近100年。

1.1.2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缺乏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个巨大的工程,培养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职业指导、评估技术、计算机技术、人才测评及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职业规划师、咨询师成为我国目前就业规划教育的要务。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配备专门的职业指导师、规划师,一般是由教育管理教师来指导开展,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进行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工作,严重影响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

1.2从高校角度分析

1.2.1就业指导机构工作层面不够深入

据调查显示,目前各医学院校均设立有独立的就业指导职能部门,从他们的工作层面分析,大部分的工作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信息和提供政策、制度咨询等方面,而对于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意识则严重匮乏。

1.2.2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安排不合理

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就业指导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尽管医学生专业性强,学科较为单一,就业指导课程也相应被列入了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据调查,大部分高校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缺乏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多元化,教学重心仅停留在简单的课堂理论的灌输层面,几乎没有开展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就业指导并非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根据舒伯[5]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发展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退出五个发展阶段。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均有利于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但就业指导只是生涯辅导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重点不在“职业”上,而是强调个人全方位的发展,协助实现个人整合和符合现实的自我形象及角色。生涯辅导相对于就业指导而言,是具有全观性、全程性和整体性的。

1.2.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间安排不够

医学生学制长,专业性强,就业领域方向较为明确,各大高校及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规划似乎没那么重视。尽管大部分医学院校均设置有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但该课所占课时数总体上偏少,由十几到六十几课时不等。另外,该课程时间安排各异,大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仅在毕业生中进行,缺乏从入学教育抓起的意识。

1.3从个人角度分析

1.3.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自我认识不清当今,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许多高校均开设了相关课题或专题报告及讲座,网络上也不乏相关的报道与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了当前毕业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不少医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及重要意义所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知,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着眼于实际的主客观条件盲目进行“规划”,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价值不能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据调查显示,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独特性,课程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往往无暇顾及其他,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以致许多毕业生对自身情况认识不清,不能客观分析就业环境,对就业方向和领域不能深入了解,就业的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导致盲目投递简历,在跳槽和转业中不断发现自身优势,最终才能较为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走了不少弯路。

1.3.2对客观环境分析不明确

作为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行业,从事医疗卫生单位似乎成了医学生就业的不二选择。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医学生均认为自己毕业后会成为一名医生或医务工作者,而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如行政、金融、外贸等。而由于对当前就业市场的形势分析不够明确,对工作岗位期望值太高,加之对自身认识程度不高,往往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盲目地跻身于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呈现“大医院饱和,中小医院或边缘地区医院有岗无人就”的现象。

医生是一个要求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基础及技术水平的职业,为了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不少医学本科生在读期间均希望能够继续升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然而,当他们看到其他同学就业,且自己也有能力胜任某单位的职位时,他们升学的决心动摇了,随波逐流,加入了就业的竞争行列。据调查分析,截至2010年5月底,某医学院校2010届毕业生中有180人收到来自全国各医学院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接收函,其中有30人因报考时的仓促抉择导致读研专业不理想而后悔,而有5人则选择放弃读研,走上工作岗位。出现这种读研专业不理想或考上研仍然选择放弃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在升学以及就业的方向上更迷茫,无法树立更高更远的价值观,往往出现无所适从,逐步失去个人努力、发展的动力。

1.3.3综合素质能力薄弱,就业竞争力不强

当前医学生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倾向已成普遍现象。医学院校的学生因其学科的复杂性及专业内容的艰深,对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文学、艺术等知识关注明显不足。据调查分析,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当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为7~8%。为了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有部分同学注重培养了英语、计算机技术等技能,但也仅限于常规应用。同时,医学生因其学科单一,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彼此间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强大的劳动强度负荷,使他们身体素质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造成部分同学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影响就业竞争力。

2.对策分析

2.1加强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组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医学院校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前提下,应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时间及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完善职业指导机构设置,注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组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成为目前各医学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或引进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职业咨询师队伍,在医学生群体中普及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引导学生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作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

2.2利用标准化或非标准化职业测评工具,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合理、正确使用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等测评工具,量化医学生职业兴趣及职业倾向等指标,通过专业的咨询访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剖析和了解自己,更为真实地认识自身的内心世界,理清自身发展的潜力,走出职业选择的彷徨与迷茫,对未来职业生涯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6]。

2.3加强医学生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引导其积极参与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

帮助医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正确择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力争在以优胜劣汰、竞争角逐为特点,“择业自主,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下拥有立足之地。对于医学生而言,医院仍然是就业的主要场所,但并非是唯一的场所,而这里所说的“医院”也并不单单是指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医学生就业拥有多层次、多元化的渠道,应积极鼓励医学生到其他中小医院、乡镇医院以及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医院参与就业。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型,医学必然向基础性、边缘性相关学科深入发展,医学研究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国家提倡大学生发展自主创业,跨行业就业,这些无疑均为医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2.4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培养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现代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不仅要求其掌握高端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也要求其具有创新开拓能力,身心健康、德才兼备、视野开拓,且能融洽地与患者沟通与交流,为人类健康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必须全面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加强社会实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等。

医学生职业认识范文7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大学医用化学论文范例赏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其影响了我国医学教学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笔者针对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护理;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1.前言

医用化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医化知识、理论及实验的基本技术等,为生化、生理及基护等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随着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生源素质的逐渐降低,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笔者针对现阶段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进行探讨,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我国中职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2.1中职学生的医化知识不强在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中专生,有少部分学生成绩优秀,而多大数的学生成绩却相对较差,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较差,化学成绩不乐观.其在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情况下,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此外,少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些学生是在父母的压力下被迫就读.多数中职学生对医用化学的认识不足,更谈不上认清医学与化学间的联系,闹不懂在读护理专业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学习医用化学知识,未认识到医用化学的重要性.因此,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进度,导致部分学生的医化知识薄弱.

2.2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不足当前,中职护理专业所用的医用化学教材,是经卫生部进行规划的教材,其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课时较少.此外,中职专业护理侧重于化学本身的系统性,缺乏医学联系及未结合医学的实际特点,造成学生未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价值,使其缺乏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由于中职学校的医学课程较多、时间紧张及学制较短等,这些因素使医用化学的课时缩短.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顺利开展.

2.3医学与化学的联系仍未得到完全理解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中,注重强调医学与化学的联系,化学被作为医学专业课的基础.但目前在实际的医化教学中,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化学与医学课程的关系,并单纯认为化学只是一门独立课程.学生尚未发现化学已渗透在医学中,既使教师从中做了很大努力,结果仍未显著.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中职医化教师均毕业于师范类或综合性的学校,虽熟练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相对医学与化学的关系,也尚未真正理解与掌握.

3.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改进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

3.1医用化学的准确定位从整体的中职教育系统分析医用化学的科学地位.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对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与完善.提高学生对医化教学的认识,在培养其升学和就业的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科学的准确定位既是学科与专业的统一,也是职教性的体现,唯有明确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中职的医用化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及目标性.根据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内容为指导,适当调整文化课的教材内容,打破化学知识原本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淡化复杂的计算过程,围绕培养学生的目标,有效开展医用化学教学.因此,应突出医用化学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密切联系化学和医学,不断加强医用化学学科的定位思想.

3.2深化改革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选取,是改革中职医化教学的关键点.以往的医化教学大纲,是在有限时间内尽量系统的讲授医化理论知识,这在轻视医化教学服务性的同时,还偏离当代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医化教材的内容应打破常规的系统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够用、必需的原则,努力为医学化学服务.在医学中应用化学知识,将两者相互结合、渗透以及依存等,一同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人体电解质与渗透压;人体体液酸碱性和缓冲溶液时,应通过化学知识的概念讲解,同时更侧重于医学的知识点讲解.本章对胶体与晶体渗透压在维系人体细胞内外水、盐及体液平衡的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化学对医学的重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3.3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在医化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通过较多例子详细讲解化学及医学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程度,利于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由于现阶段学生尚未完全了解医学知识,因此,教师的讲解方法应能吸引学生关注,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比如,对于临床医学中常用于大量体内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也就是0.9%氯化钠溶液.教师可对此进行提问,利用其它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代替时,是否可以注射,理由是什么?从中引出等、高、低渗溶液.以提问方式使学生进行思考,后面再根据化学理论,即溶液的渗透压加以讲解,有效说明了化学与其所学专业的联系.这种教学手段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拓展医化教师的知识领域医化教师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受限于化学专业的知识上,应多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阅读一些与医化有关的书籍,并与医学专业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以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以将医学与化学的密切关联运用到课堂中.教学中多采用临床实例讲解,例如:碘的性质讲解时,多重于缺碘的临床症,生活中如何防缺碘;在讲乙醇时多引临床及医药用途.既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5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利用实验进行教学,将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在培养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是培养合格护理人员的关键.笔者认为除教学大纲实验内容外,可增加趣味性实验内容,即将性质揉和在实验中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例如,趣味实验“鸡蛋变大变小”说明了高、低渗溶液的作用及半透膜的性质,学生乐于接受.

3.6在生活中运用医用化学知识医用化学的理论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教师在具体的医化教学中,应将医化教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使其返朴归真.与此同时,生活也是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根源,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伸展.教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再现生活等,稳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另外,在医化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实际,创造生活情景,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使学生能运用其所学知识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运用生活例子进行教学,例如利用化学法除去衣物上的污迹;淡水鱼和海水鱼交换环境后能生活吗?鱼体的变化?将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自然与生活的好奇及探索,使其更加了解医化与生活的关系,有效提高其的学习兴趣.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据当前的情况而言,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是必然之势,其改革过程虽较艰难,但只要根据上述的准确定位医用化学学科、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以及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逐步进行,相信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改革进程将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顾伟.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医用化学的教学策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2]章耀武.中职医用化学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08,(35).

[3]尹晓红.增强中职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

医学生职业认识范文8

1.1调查对象

抽取安徽省某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大二学生521人,共发放问卷521份,当场收回,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15份,其中女生455份,男生60份,有效率98.85%。

1.2调查方法和质量控制

参考有关资料,设计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乙型病毒性肝炎一般知识、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方法、是否有治愈乙肝的特效药、乙型病毒性肝炎常用的治疗方法、乙型病毒性肝炎职业暴露、乙型病毒性肝炎认知态度以及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来源及需求等方面。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说明填表要求和注意事项,采取不记名问卷方式,并当场收回。

1.3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核查数据资料,编号后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相关百分率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乙型病毒性肝炎

一般知识了解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基本知识认知水平较高,但知识掌握不均衡,对深层次的知识认知度不够。

2.2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的认识

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上,血液传播及与乙肝病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拔牙器械等的正确知晓率比较高,分别是99.03%和97.67%,但在性接触传播途径上,有47.18%的学生不清楚与乙肝病人发生性接触可以传染。而对母婴传播途径方面的认知不全面,如80.00%的学生认为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可将病毒传给胎儿,但同时21.75%的学生认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哺乳不会将病毒传染给婴儿。在非传播途径的认知上,知晓率最高的握手和拥抱,但仍有39.61%的学生认为蚊虫叮咬可引起传播,46.02%的学生认为共用餐具、同池游泳可引起传播,14.95%的学生认为飞沫尘埃会引起乙肝传播,可见在非乙肝传播途径上,学生知识掌握不细致、不全面。

2.3乙型病毒性

肝炎职业暴露了解状况调查对象中仅10.87%的学生表示知道乙型病毒性肝炎职业暴露,64.66%的学生对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完全不知道,88.35%的学生表示对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完全不知道。

2.4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态度认知状况

调查者中80.57%的学生表示当得知同学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不会影响两人之间的交往,91.65%表示不应该歧视乙肝病人,84.27%学生表示能接受和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一起学习或工作,但是34.13%的学生介意与乙肝携带者共同进餐。20.19%的学生表示会回避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或其家人,47.77%的学生表示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可以从事幼儿教育、服务行业。而且在调查中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隐瞒乙肝感染者的事实。

3讨论

3.1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掌握不均衡,需要加强

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学生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认知状况掌握不均衡。医学专业学生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非传播途径认识存在误区,对易感人群的认识不够全面等。94.76%的学生表示知道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此调查结果与周绍英在宁波大学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知信行的调查结果相似。78.06%学生不能明确说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易感人群有哪些,有26.80%的学生不认为慢性乙肝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此次调查显示医学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知识掌握不牢固。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周围人群防治肝炎知识的传播者和咨询者,在未来工作中可能参与到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的第一线,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应有全面的掌握。同时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生,知识素养、专业水平及理解、接受能力等相对较弱,更需加强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

3.2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对肝炎传播途径认识

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乙肝常见的传播途径,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制品与病人共用注射器、牙具剃须刀等具有较高的认识,达到97.67%,说明学生对血液传播有较高认识。但是对于体液传播途径认识度不高,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年龄多在19—21岁之间,大学生恋爱已是常见现象,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中,性传播尤其是年轻人中的性传播正成为一种途径,而调查中47.1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存在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危险性。调查中,部分学生不清楚母-婴传播途径,分别有20.00%学生不清楚感染乙肝的孕妇可将病毒传给胎儿,21.75%的学生不知道感染乙肝的母亲哺乳可将病毒传递给婴儿,此结果与对山西某高校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分析一致。对于在非传播途径中的蚊虫叮咬、与乙肝病人共用餐具游泳知等知晓率低,说明大学生对乙肝的传播途径知识掌握不明确。

3.3乙型病毒性肝炎职业暴露了解情况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被病毒侵袭的危险,但调查结果显示,37.50%学生对职业暴露了解一些,51.6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职业暴露的情况,而对于乙肝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和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对高职医学专业学生来说,乙型病毒性肝炎职业暴露的知识亟待加强。

3.4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群体的态度和行为有待转变

高职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医疗资源的后备军,将在临床一线参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因此良好、积极的态度不仅可以直接帮助乙肝感染病人,消除他们内心的敏感及自卑,还可以促进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理解和关心。调查对象普遍能够接受和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工作,91.65%学生表示不会歧视乙肝病人且80.97%的学生表示当得知同学是乙肝的情况下不会影响两人之间的交往,但对于共同进餐等行为,却有34.13%的学生介意与乙肝携带者共同进餐,此结果与济南高校学生乙肝认识水平与态度调查一致。

3.5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

医学生职业认识范文9

关键词:创业 意识 技能 辅导员 医学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765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医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严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在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有责任、有义务进一步深化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探索将医学类高职学生的创业工作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的重要补充。我们要从帮助医学类高职学生提高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观念、增强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深化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一、医学院校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现状

(一)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信心不足

笔者在校园内进行过调查,询问在校大学生是否愿意在毕业后尝试创业,大多数学生都持否定态度。原因是学生普遍认为创业需要大量资金、充分的人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而这都是自己不具备的。这同样是大部分学校毕业生的普遍观点。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另外,一直以来传统教育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当寻求稳定的工作。家长也普遍认为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收入待遇、稳定的工作性质是他们最看中的,而创业之路充满了风险、艰辛、曲直,这也极大的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来自家庭、社会的激励。

(二)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观念略显滞后

在教育内容上,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围绕创业理论开展,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在教育模式上,很多院校一般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标准”等方面来设置,未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这一点在医学院校表现更为明显。有些医学院校认为医学生将来一定从事医疗卫生行业,创业没必要,也不现实。如果要医学生创业,就只有开诊所一条路可选,而普通毕业的医学生很难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大部分医学院校缺乏对医学生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创业教育的相对滞后,极大的限制了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三)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缺乏

1、创业意识淡薄

医学专业本身的复杂性和严谨性,使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较单一。生活被繁重的医学课业填满,很多医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专业知识上,认为大学期间只要把医学功底打好了,毕业就能找个好工作。在这种传统的思想影响下,多数医学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把到公立医院就职作为首选目标。在求职方面追求稳定,很少有人选择创业之路。即使进入公立医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很难有所创新和突出贡献。年青一代缺乏创业精神,也就少了对未来的梦想,更缺乏对事业锐意进取的精神。这将阻碍个人的发展和工作的进步、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2、创业能力缺乏

学生创业能力缺乏与学校创业教育的薄弱是有直接关系的。医学院校的创业教育形式多为传统的讲座、报告、各类创业大赛等,学生能够接受到的创业知识极为有限。有些学生认为,医学生创业就是开诊所、开医院,这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一是学生自己没钱投资,二是刚毕业没行医资格,三是没有任何经验积累,这些阻碍因素让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停留在空想层面。因此,他们会觉得创业教育对自己没有实际意义,对创业教育也就没有什么兴趣,大多数学生选修创业课程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参加创业大赛也只是为了获得锻炼或奖励。这种心态带来的后果就是医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创业教育及相关活动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因出发点不端正而导致实际收效不大。

二、医学院校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途径

(一)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业意识

高职医院校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医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引导他们不单纯只停留在对医学专业的学习上。医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课程和英语、计算机等学科,还应了解财务、经营、管理、法律等创业必备的知识。同时,在专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二)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树立创业观念

培养创业观念是创业教育的前提。辅导员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这一工作应当及早进行,引导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正确看待创业问题。

第一,入校初,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指导讲座。通过讲座,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含义,正确认识创业对人生的意义,启发他们在生活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第二,重视成功案例教学。通过创业成功的例子,特别是本校、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创业的可能性。以增强学生创业的自信心。第三、通过积极的实践,让学生有成就感。不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使实践者充满正能量和成就感,并引导他们在创业之路上继续积极前进。医学高职类院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环境和条件进行创业实践,使广大学生在学习交流和实践中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三)因此施教,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应该重视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融入创业思想,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第一,引导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之余加强自主学习,根据兴趣有意识的多学习一些管理、法律、经济知识,让他们适当的建立起自己的创业知识体系。第二、培养学生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鼓励学生通过竞选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广泛参与社团活动。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沟通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自己。鼓励他们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接触企业组织、创业人士,通过直接的接触,培养创业的兴趣,了解创业的知识。第四、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及学校在创业方面的支持政策。辅导员应向学生大力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政策,及学校积极搭建的各类创业平台。

辅导员是和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群体之一,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相信,通过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引导、社会的重视,高职类医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会有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医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教程》 王彩霞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

2、《大学生创业指导》 李秋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医学生职业认识范文10

关键词:医学生;实习期;职业状态

1引言

医学院在学生实习前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指导学生拟定个人职业规划。但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机会少、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医师职业的认识不充分等原因,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范与实习后的职业规范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出入。这种出入有些是积极的有些与在校期间形成落差,如何引导学生在实习中正确进行角色定位,培养医师的职业道德是实习生管理应该研究的问题。

2实习期职业状态调查

2.1研究对象及问卷 研究对象是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某医院临床实习的2008级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30人。对临床实习生职业状态的调查阶段分为进入实习期与实习结束期2个阶段。问卷是自行设计的围绕实习生职业状态的七个问题及随机访谈,涉及自我评估、环境评估、职业目标评估、行动评估等,指标描述细化为五个等级,对应分值1~5分。

2.2问卷时间 第一次问卷时间为2012年6月,30名临床医学生进入实习期前;第二次问卷时间为2013年6月,实习结束期进行调查。问卷不记名。

2.3统计方法 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所有问卷统一录入后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

2.4结果统计,见表1。

3讨论

3.1总体描述 两次数据的结果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在实习前后职业状态的各项指标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医师的工作和我实习前认为的一样"及"面对医疗问题我能够适当解决",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01和0.007,远小于0.05,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显著的不同说明学校环境与临床环境的差异较大,即理论环境与实践环境的脱节。由于医学院校规模的扩大,与见习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不够同步,影响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实习生在实习中对于自己角色的定位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有出入,理论上实习学生觉得自己是见习医师,但实际上他们还把自己当做学生,遇到问题习惯"聆听"老师的答案,不善于独立分析思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不仅影响医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从医师职业中感受成就,获得职业发展的动力。

此外,在笔者的随机访谈中了解到,实习中的考研就业压力是影响学生对第6道测试项的重要因素。调查中的多数学生认为考研就业影响他们对实习的专注。

3.2对策

3.2.1落实实习生岗位责任增加实习生工作量 通过落实实习生岗位责任增加实习生工作量引导学生尽快正确定位。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实习生每天早上,在住院总医师查房之前,必须在6:30之前完成自己所管患者的查房:中午,在主治医师主持的教学查房中,需要将自己所管患者的病史、化验、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向上级医师汇报[1],如此规范的医师作业,并辅以恰当的学习方法,比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2],定期疑难病讨论、典型病例分析,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及考核等,既能提高实习生的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使其充分的感受医师职业。

3.2.2加强管理,规避考研就业影响 实习的目的之一是强化实习生的"医生意识"[3],为医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临床实习期的重头变成了找工作,考研。这不符合实习的初衷,也不利于实习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实习管理部门应针对这一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保证实习质量。

3.2.3增加见习课时,重视临床技能培训 部分实习生觉得自己感受不到医师成就感的原因是面对患者时专业知识的捉襟见肘。如果能在在校期间增加见习课时,使学生熟悉临床环境,重视临床技能培训,对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可以增加学生见习时的自信,促进学生更积极的实习,从而提高医师素养。

4结论

归根结底,实习医师职业规划的基础还是在实习期对自身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实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判断。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重要利器。实习生们应先自我评估,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清楚认识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抓住现在,确立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及相应的方式和途径,最终达成人生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Holtz KA, Kokotilo KJ, Fitzgerald BE,et.al. Exercise behaviour and attitudes among fourth-year medical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J]. Can Fam Physician,2013,59(1):e26-e32.

医学生职业认识范文11

[关键词]护理学生 医疗事故 教育

[作者简介]刘亚红(1973- ),女,河北蠡县人,张家口学院护理学院人文教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预防医学、社区护理、营养与膳食、健康教育;高宏敬(1973- ),女,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学院基础医学部,实验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病理及病理生理学、健康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刘盼宁(1990- ),女,河北蠡县人,塘沽大华医院,研究方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儿童保健。(天津 30045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83-02

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预防医疗事故指采取各种可行的方式及方法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在平时的日常医疗活动中,医疗事故尽管为数不多,但却难以杜绝,所以如何预防医疗事故成为医疗管理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在了解影响护理学生(简称“护生”)预防医疗事故能力的因素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护生预防医疗事故教育进行了探讨。

一、影响护生应对医疗事故能力的相关因素

1.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通过对相关课程学习的护生与未接受相关课程学习的护生比较发现,进行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的预防医疗事故的态度认知、情感、意向方面均有所提高。可见,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了护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了护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预防医疗事故的意识。大部分高职护理院校课程的开设既没有依据医学自身的人文特性和需求来进行论证和设置,也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护生的兴趣和爱好,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护理教学中,三年制护生在校学习期为两年,由于课时紧张,在课程设置上,常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一般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为主,除硬性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外,涉及护理伦理、心理、管理等人文课程的设置数量较少,学时的比例相对较低,一般专科医学院校已经开设的人文课程占学生学课时的4.2%,护理本科教育中开设的人文课程约为13%。由于人文课程设置比例偏低,课时数较少,大多数护生被局限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中,造成知识面窄、见识少,导致护生除具备相应的护理技能外,缺乏相应法律知识的学习。

2.职业感低,学习目标不明确。护生入校时,对专业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全面。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考虑的主要是就业,很多同学的专业是由父母决定的,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小。据调查,在本科实习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满意度方面,仅有18.8%的护生对自己所选专业满意;在专业选择方面,护生主要是取决于自己、父母或教师等人的综合意见,有68.8%的护生是由于护理专业好就业主导自己的专业选择。部分高职护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在人文课程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兴趣不高。在理论课学习中,不做笔记、听课注意力欠集中的问题较多,在课堂上违纪行为明显;在技能操作完成过程中,表现出操作流程不熟悉,回答问题欠认真,沟通不到位,对患者的礼貌意识差,缺乏耐心等。

3.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尚欠缺。近年来,医疗纠纷每年递增速度高达10% ,相应的经济赔偿、法律责任案件逐年增多。所以,加强对护生职业风险方面的意识教育,让护生在毕业前就具备基本的医疗风险意识和医疗法律知识,具备规避医疗风险和纠纷的能力,具备基本的职业保护常识显得尤为关键。护生是未来医务人员的主要成员之一,护生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全面提高护士的素质,对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是十分重要的。调查显示,经历一段时间学习后护生对临床工作的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治疗性操作有了部分掌握,常会认为治疗性的操作难度并不大,而淡化实施查对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同时护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尚欠缺,造成护生根据主观感觉进行治疗护理,如无菌操作时不戴口罩,输液巡视记录有误差(>20滴/分)等。这些行为不但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隐患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教师的职业意识尚需提高。目前,国内护理教育还停留在基础、临床、实习的基本模式上。护理专业教师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欠缺,相关操作规范未按标准演示操作,基础课教师因长期脱离临床工作,缺乏对医疗事故风险的认识,意识不强。一味地根据教科书强调戴手套是防止患者感染,而未让护士认识到戴手套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要使护生形成自我防护的观念,这有助于护生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常规操作。临床实习在护理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实习中将护理基本知识转化为基本能力的关键阶段,是护生从理论知识走向临床岗位的重要阶段。教授过程中,要严格规范技术操作,严格查对制度,培养护生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整体护理观念,加强同患者的交流,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有助于采集病史、收集资料,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加强护生预防医疗事故教育的措施

1.改革相关课程设置。护理教育中,课程教学是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为满足护生素质培养,要调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其一,从宏观角度出发,整体优化护理人文课程体系,适当加大护生选修学习人文教育课程数量,如文学、美学、法学、艺术类等人文教育课程,满足护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其二,提高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合理优化专业课与人文课程之间的比重。国外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美国、德国人文课程比重占20%~25%,英国、日本为10%~15%,有些西方国家其他学科本科毕业后才能就读医学专业。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增加护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对护生的人文教育,不仅仅是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应注重护生在实验、实训、见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要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开放式的讨论式教学、情景教学、角色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其中。如在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的情景教学方式,辅以护生扮演患者角色,将技能操作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体现在整个操作项目中。课前教师需对实训教学项目进行分析整合,通过分析每个项目技术操作主要环节,对护生在操作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护理技能、语言沟通能力,操作中的仪容、仪表及仪态,操作工作中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尊重患者,是否关心爱护患者,对患者是否有责任心等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然后将分析后的2~3个技能操作项目组合成一个情景教学模式,要求每一个护生以患者、护士两种角色体验完成。通过这种情景教学方式,在模拟的实际工作环境中,护生扮演角色感受患者的需求,在体验患者的过程中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扮演护士角色,通过为患者提供服务,体验一名合格的护士应该具备的素质,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自觉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护生在这种角色体验中也学会了礼貌待人,微笑服务,慢慢培养了和蔼、认真的工作态度,尊重和体贴患者的职业素质。通过角色体验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狠抓医德教育不放松。医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相比,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特殊属性决定了每位医疗工作者要时刻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医德规范,培养高尚的医德情操。作为一名护理专业学生,今后要面临的是单独的临床工作,在学校期间应该时时处处自觉地用医德规范要求自己,在培训临床操作的课程中应该注意每一个细微环节,以极端负责、认真的态度对待职业培训。在工作中要有“慎独”精神,无论有无教师监督,患者家属是否在场,都要严格按照程序完成护理操作,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

提高护生职业道德观念还应该从护生在校生活和每一门课程学习入手,并不仅仅局限于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护理美学等专门课程的学习,在讲授每一门课程时,教师都应该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课程讲解、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中,切实提高护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人文素质,让护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体会患者的疾苦,工作中把每一个患者看成自己的亲朋好友,感受自己工作的崇高和伟大,使护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不仅仅停留在被监督下的被动行为,而是成为一种自觉、自律的主动行为。

3.强化法律观念意识。随着公民法制意识的不断加强,需要法律部门解决的问题呈上升趋势。加强医疗风险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护生医疗方面的安全素质, 为减少医疗纠纷奠定基础。同时,要组织护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使护生更深刻地理解依法行医的重要性。

护理记录是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证据,是决定医疗官司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医护人员要重视病历价值,从法律角度看待。这就要求年轻的医疗工作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详细记录相关的操作过程。因为我们所记录的一切,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成了物证,被呈上法庭,继而被相关的鉴定机构进行逐字逐句地推敲、审核,任何的疏忽、差错、用词不当、操作差错都将有可能成为自己难以解释的漏洞,造成不可挽回的局势。因此,在临床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对自己,对患者负责,认真规范地完成临床操作。平时多开展法律教育,加强相关知识学习;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增强护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预防医疗事故的意识,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应对各种医疗问题提供帮助。

护士职业是神圣、光荣的。在国外医院,最受尊敬的职业是护士,可以说“护士是医院的门面”。护士踏实、认真、热情地工作是医院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预防医疗事故中,还需要在教育、人文、法律、心理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探讨,对护生预防医疗事故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玮娜.护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知晓程度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08(3).

[2]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3]徐水琴.护理学生预防医疗事故的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9(21).

[4]华荣伟,沈懋法,黄娣,等.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文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J].浙江医学教育,2005(6).

[5]崔丽君,李姗姗,何剑.本科实习护生实习前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12).

[6]运怀英,孙亚琴.医疗风险意识教育是高等职业护理教育的责任[J].护理杂志,2006(2).

[7]张力欣,荀桂英.从医患纠纷看护士继续医学教育的迫切性及措施[J].青海医药杂志,2005(8).

医学生职业认识范文12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引导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94

1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后备力量,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质量,关系到今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调查临床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取向,分析医学生的择业目标,进行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1对象与方法

1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临床医学生(五年制,“5+3”一体化)。我们对在校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在读临床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979份,有效问卷968份,问卷有效率9888%。调查样本中男生381人、女生587人。一年级332人、二年级347人、三年级285人。

112方法

(1)调查工具。建立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从基本情况、医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医学职业价值、职业认知、择业观、医德和医学伦理等方面设题,多方面考察了医学生的职业认知、择业取向、职业道德。5、10、17、18等题从职业认知方面设题,主要考察了医学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预估、对医生社会地位的考量、对自己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的要求等内容;7、8、9、27等题从择业取向设题,主要包括对将来自己择业方向的考量、对职业和自己家庭因素的考虑、对自己奋斗目标的展望等内容;11、12、13等题主要从职业道德方面设题,主要包含对医德的理解,对如何履行医生职业操守的认识,对维护病人利益、维护医务工作者形象情况的看法等内容。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由统一人员在各年级中随机发放纸质问卷,在发放前采用统一口吻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并且以不记名方式进行独立填写,以保证调查问卷的结果的客观性。

12结果

121调查问卷不同性别大学生分布(见表1)

13讨论

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个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医学生的主要人生目标和方向。对职业价值观相关试题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收入情况期望较高,理想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747%。考虑到各级医院的收入情况,此收入期望侧面反映医学生的就业更趋向于各级城市的三甲医院,对基层医院考虑较少。此结果体现出当今医学生的职业目标趋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物质生活的追求,缺少奉献精神和职业担当;医学生工作地区的选择也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中选择在家乡三甲医院所占比例最多,达到416%。医学生做出此类选择的原因主要考虑到回生源地就业有较熟悉的人际关系,在三甲医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工资待遇,利于其职业发展和将来的人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扩充了当地的医疗人才资源,但相比较基层医院和西部地区的选择所占的比例仅为29%。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医学生在支援偏远地区,服务基层医疗上并没有很高的思想觉悟,缺乏吃苦耐劳和社会责任感。总体来说,就业地区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较高的经济待遇、较好的就业前景是主要选择的地区。而愿意去基层、去西部地区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是当今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缺陷所在。

2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1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统筹性,多为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作为职业目标。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多为短期目标,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刚入学的医学生来说,其职业处于初步认知的状态,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探索阶段。其职业价值期望比较高、择业观较理想化、与社会的职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这是临床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每一个阶段,对医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其快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的职业价值观逐步调整和修正,根据社会需要改变职业预期,最终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价值观。

22思想政治教育

221n堂教育是对医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渠道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在课堂教育中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优势,增强其在“三观”教育中的核心渠道作用。在课堂上发挥思想政治课、医学人文课的引导作用,将医学的职业价值观融入平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根基,融合医学的专业特色凝炼形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医学生的行为准则。通过课堂内外的“两课”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充分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引导其进一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22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

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在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过程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医学院校,当前学习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中会出现人生目标模糊、对未来就业前景存疑、职业价值扭曲等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设立医风医德专题活动和主题班会,使学生逐步深入探讨树立良好的医学生的职业价值的意义;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校园网或网络通信平台开辟医学生核心价值观专栏,倡导积极健康的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3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更成为影响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在课堂之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以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举办医学人文周、医学人文情景剧表演、校友讲堂等系列活动,通过人文知识的普及,使学生感悟多元化人文氛围,将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融入其日常生活中去,渗透到其意识中去。

24早期临床教育与社会实践

早期接触临床是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模式之一。提早进入临床能很好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帮助医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从而更好地巩固书本上所学习的内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早进入临床可以使医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生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增进学生的医患沟通的能力切身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意义和价值。本科生导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学术上的支持,更能用自己的医风、医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达到榜样教学的目的,引导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多N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医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强化自身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终成服务大众,服务基层的职业价值观;在大三阶段可以使用课余时间开展志愿者导诊服务,通过导诊真切感触生命,体会职业,领悟人生,更好地树立职业价值观。此外,在课余时间组织同学走进孤儿院和敬老院,看望留守儿童,与自闭症儿童交流,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等丰富的社会实践也是医学生职业价值引导的重要社会实践内容。

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引导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虽然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社会实践活动、早期接触临床等引导方式为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离不开医学生对自身的思考,离不开临床见习与实习中的启发。树立医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价值观,提升“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医德精神,这种教育应当贯穿于医学生学习与实习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塑造出有积极职业价值观的合格医学生。

参考文献:

[1]倪守建,崔玉玲,赵敏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新.济宁医学院,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73-275

[2]王媛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影响

因素的实证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14,22(3):51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