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

时间:2023-08-10 17:24:28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 医药 人力资源 现状

2011年广西相继出台了《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政策,要将中医药民族医药打造成为广西千亿元产业,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311”发展新格局。广西要实现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全方位认识广西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现状。笔者参与2010年全国中医药基本情况调查(广西部分)工作,综合数据,对目前广西中医药人力资源状况提出以下认识。

一、广西中医药事业所处环境和地位

在广西,现已查明的中草药品种有4623种,仅次于云南位居全国第二,中医药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广西将作为中医文化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

广西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环境为中医文化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中医事业蓬勃发展还依赖于中医技术队伍的配置,也就是中医人力资源结构配置。面对有力的外部环境和中医发展趋势,构建适合广西中医发展的中医人力资源结构对广西引领东南亚中医发展事业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二、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1.广西医疗机构分类情况

根据2010年广西中医药基本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全区中医、民族医机构共26108个,各级医疗机构共分为中医医院、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中医门诊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八个类别。

2.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总医疗技术人员比重

全区医疗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共197146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共21674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1.0%,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其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为50.5%的是中医医院,这主要是由于中医医院以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为主,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

全区城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13.12%,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21.9%,农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6.74%,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比例均偏低,足见我区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上还不够重视中医药,导致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比较匮乏。这极不利于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的发展,也影响着广西中医药事业的进步。

3.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分析

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本科和大专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数占较大比重,是城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比例较均衡,主要由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构成;农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中专文凭为主,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0%左右,中医药卫生技术队伍学历普遍偏低。

具有本科以上较高学历人员数从城市到农村依次递减,多是集中在城市和社区,而大中专学历人员则依次递增,坡度明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中医药人才拥挤和农村缺医少药的基本现状。

4.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分析

广西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少,职称主要分布在初级和中级,而本应成为中医药卫生技术队伍中坚力量的中级职称人数比例也相对偏少。全区医疗机构中有将近一半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存在无职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中医药的基本文化特性使得这一专业技术在传承上允许师承制,即德高望重、有专业学术修为和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老专家在有关部门的合法授权下可收徒教学,不需要经过正规的传统教育,也不需要按一般的程序进行职称评定;其次,村卫生室、中医门诊部等以私营为主要运营模式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属于确有专长人员,即未经过正规的传统中医药教育而在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一套确实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病方法,能为病人切实解除病痛的民间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这类人员大多无职称。

广西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分布在城市医疗机构,从城市到农村依次递减,无职称现象较普遍,以社区和农村为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社区、农村的职称分布情况与学历情况较相似,都存在着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集中在城市医疗机构,而农村基层的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的情况,城乡差距大。

5.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分析

广西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年龄为39.14岁,平均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这一年龄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在专业技术水平上都有较高、较稳定的发挥,在工作心态和心智上都偏向成熟,能够较理智地看待问题,有利于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的开展。但我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在39岁以下的年轻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年轻人才的储备,年龄结构分布有待优化。

三、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广西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基本现状,广西中医药人才队伍朝气蓬勃,中医药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看好,但也同时存在着问题,亟待解决和优化。

1.城市中医药人才过剩,分布方式不合理

广西城市地区中医药人才市场趋于饱和,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中医药毕业生在城区就业困难却不愿意到县级或基层单位发展,使城市地区滞留大量中医药技术人才而得不到有效利用。许多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以暂缓就业压力,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人才的就业矛盾。

2.社区中医药人才缺乏系统培训,专业素质不高

我区的社区医疗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体现在卫生技术人员的配备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居民队伍逐步扩大的基本现状;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仍然存在着无学历、无证上岗的现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接受全科医师培训的仍占少数,医生的专业技术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社区医疗服务事业的推进。

3.农村中医药人才紧缺,待遇不高

广西的农村人口比例超过80%,卫生人才比例却最低,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严重。基层中医药人员收入普遍偏低,发展机会小,中医药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导致中医药人才流失严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另外,基层中医药人力资源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中医药技术人才学历偏低、医学基础薄弱、专业知识面狭窄等情况,无学历人员从医现象也较为严重,与当今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不相适应。

自治区为了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了“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中医药发展的工程,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千亿元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对外合作交流,将有效解决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延莉.广西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预测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02:34-35

[2]申卫国.湖南省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82-85

[3]王思民,俞颂华,刘志勇.影响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J].企业经济,2008,12:29-31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餐饮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企业为不能找到合适的餐饮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发愁,要么高薪聘请或互挖墙角,导致企业经营管理缺乏可持续性,行业竞争环境恶化;要么降低人才需求标准,导致企业人才素质难以提高,经营发展水平停滞不前,影响行业素质提升。

据预测,到2020年,餐饮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增,2010年,这一行业有技能人才144.14万人。而到2020年,人才总量需要达到240.89万人。见表1。未来这一行业人才需求将呈现以下特点:

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按技能职称等级来划分,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倒金字塔的结构,即对技师、高级技师等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初、中级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据问卷显示,企业对技师、高级技师的人才需求比超过65%。

在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总量上,有超过87.5%的受访企业预测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总量上在未来将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初、中级技能人才,下降幅度最高达到20%。

在专业技能人才的能力及知识构成要求上,企业的要求呈现出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

经营管理人才需求特点。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上,如果按初、中、高级来区分的话,目前中层及以上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最需要充实的人才力量,其中中级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占比为37.3%,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占比为49.6%。

在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上,经营管理人才在总体上高于专业技能人才。问卷显示,有超过一半的餐饮企业在未来5年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

在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及知识构成需求上,企业需要的是技术与管理兼备的综合型管理人才。

电子商务行业

电子商务是“十二五”计划重点支持的互联网服务,也是未来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目前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人员,除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外,还有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以及其他专业接受电子商务培训或者在实践中转入电子商务行业的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根据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未来5年,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300万人以上。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及输送,特别是那些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商务管理,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在调查企业未来对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岗位结构需求中发现,对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复合性的人才或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对于学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一线城市大部分电子商务岗位的入门条件为专科,许多岗位的入门条件为本科。为此,电子商务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定位应有所不同。见表2。

机械行业

机械工业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支柱性和战略性产业。机械行业企业数量大,从业人员多,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子行业之间差距明显。与其他行业相比,机械行业存在高技能人才紧缺,技能人才内部结构不合理,企业间技能人才状况差距较大,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

而随着机械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发生以下变化。

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成为技能人才供需中最突出的特点。据预测,2015年,机械行业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占技能人员的比例将分别增加0.38%、2.91%和16.63%。

对中级技能人员的需求将有所下降,2015年,中级工的需求将下降2.06%,初级工供给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新生岗位对技能人员的技能要求显著提高,数量要求将明显增加。

随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一部分岗位的技能要求将由中低技能转向中高技能。

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对专业人才有了新的需求。据测算,到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将达到1500万人。见表3。交通运输全行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到2015年将达到25万人左右,2020年将达到30万人左右。见表4。全行业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的技能人才到2015年将达到50万人以上,2020年将达到70万人以上。见表5。

未来几年,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道路运输、城市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桥梁养护、港口航运、应急救援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十二五”时期,支持公路建养、运输管理、航道建养、船闸运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现代物流、汽车维修、港口航运、交通安全、救助打捞与应急管理等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

粮食行业

粮食行业承担着粮食物流管理职责,肩负着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落实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保障国内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等重要任务。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粮食行业从业人员为154万人,其中技术工人23万人左右;国有粮食系统职工总人数71.4万人。人员队伍呈现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层次以中青年为主、高技能人才匮乏等特点。见表6、表7、表8。

粮食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有了新的需求。目前粮食行业工人队伍约有42.5万人,10年内预计有15%(48500人左右)将面临退休,其中5年内即将退休的就有5%(15053人);作为上规模的民营与外商企业,技术工人预计10年内也需补充10%至15%(10840~16260人);再加上其他粮食经营企业(13899人)10年内对技术工人的补充,按每个企业平均补充1人测算,共需14000人左右。10年内对新技术工人的需求总的预计为73300人,即每年单位自然减员后需补充新技术工人在7300人左右。

从职业岗位上看,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制米工、制油工、制粉工、粮油购销员6个工种未来10年至少需有24万个技术工人才能满足粮食行业企业工作需要(由于非国有粮油加工企业统计不全,制米工、制油工、制粉工等职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肯定更多)。见表9。

煤炭行业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大约占77%以上,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1%以上,煤炭工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煤炭行业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煤炭生产、运输、矿井建设、煤炭地质、矿山测量、煤矿机电设备运行、安全监测监控、煤炭综合利用等领域。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在高职高专、中专、技工等不同层面各有侧重,形成了煤炭行业技能人才的基本结构。

2010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有职工51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39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2.43%;技术工人344.82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7.61%。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7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63%;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2.7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5.81%;初级专业技术人员33.9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3.56%。

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0.72万人,占技术工人的0.21%;技师6.55万人,占技术工人的1.9%;高级工38.62万人,占技术工人的11.2%;中级工78.55万人,占技术工人的22.78%;初级工220.37万人,占技术工人的63.91%。

“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职工总数约为489万人,按照增长20%预计,2015年职工总数大约为587万人。预计到2015年,煤炭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82.10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4%左右;技术工人416.6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71%左右。

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23%;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2.9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0.07%;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0.7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9.57%。

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1.4万人,占技术工人的0.34%;技师8.5万人,占技术工人的2.04%;高级工52.1万人,占技术工人的12.51%;中级工110万人,占技术工人的26.40%;初级工244.6万人,占技术工人的58.71%。

“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技能人才数量有了较大增加,人才结构趋向合理,但是与煤炭工业发展的速度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和今后10年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层次和比例,减少低文化、低水平、无技术劳动人员的数量,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是根本出路。

商业服务行业

商业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是衡量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截至2010年底,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300万人,占服务业人才比例为5.2%,其中批发、零售行业从业人员达500万人,占商业服务业人才比例的38.46%。预计到2015年,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将达到1530万人,商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30万人。

从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结构来看,截至2010年底,初级工440.36万人,占比36%;中级工450.37万人,占比37%;高级工256.21万人,占比21%;技师61.55万人,占比5%;高级技师12.55万人,占比1%。

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结构来看,截至2010年底,初级专业技术人才41万人,占比52%;中级专业技术人才30.5万人,占比39%;高级专业技术人才7.5万人,占比9%。

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即将推出的一些人才发展工程,预计我国到2015年,商业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为1530.27万人,2020年将达到1719.93万人。

其中,预计到2015年,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初级工519.62万人,占比36%;中级工531.44万人,占比37%,高级工302.29万人,占比21%;技师72.62万人,占比5%;高级技师14.71万人,占比1%。见表10、表11。

在商业服务业人才中,需求最大、门类最多的是“门店店长”,最紧缺的营运管理、生鲜管理、物流仓储、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

石油和化工行业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根基。石化行业从业人员中,化学工业从业人员占76%。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我国行业技能需求预测如表12、表13。

连续多年,石化行业从业人员总量年递增不低于5%,每年自然减员不低于3%,年净增量不低于56万人。到2015年,全行业产值将达到15万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总数将不低于850万人;2020年,产值预计将超过20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见表14,图1。

2010年调查结果与2005年的同类调查相比,石化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比例明显提高,从2005年数据看,本科、高职、中职各占三分之一,2010年职业教育占到四分之三,见表15。在职业教育范畴,企业对高职教育毕业生的需求上升幅度更大,石化行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物流行业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物流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对物流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业将会继续面临技能人才紧缺的局面,特别是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将更为紧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物流行业人才需求随之保持较快增长。根据2004年以来我国物流人才发展形势推算,2010~2020年我国物流人才将以每年5.2%速度增长,至2015年我国物流岗位从业人数将超过3000万人,2020年物流岗位从业人数将达到3900万人,占城镇从业人数比例达9.5%,2010~2020年年均将增长155万人,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显示,物流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例约为10%,我国仍将低于这一水平。见图2。

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各类技能型人才将达到600万人,10年年均增长达8.5%,高于物流人才总规模增长率3.3个百分点;各类专业人才将达980万人,10年年均增长13.1%,高于物流人才总规模增长率7.9个百分点。见表16。

2010年物流岗位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合计占物流岗位从业人数的23.6%,预计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20年两项人才所占比例可达到40%,见图3。

从技能人才看,2008年我国中级工以上从业人员达201.9万人,占物流岗位从业人数的9.5%。预计2020年中级工以上人员将达605.7万人,占比将提高至15.5%。

要特别说明的是物流行业中技能型岗位占全行业从业岗位的85%。根据目前统计技能人才的方法,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被纳入了统计范围,由于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在岗人员虽然从事一线技能型工作,但技能水平没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加之我国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出较晚,所以我国物流技能型人才占从事技能岗位人员比例偏低,2008年技能型人才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9.5%,按照目前的增长率,到2020年也只有15.5%,人才供给与85%的岗位需求仍有巨大的差距。见图4。

从专业技术人才看,2008年我国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达到194万人,占物流岗位从业人员的9.1%。预计到2020年,中级工以上人员将达到988万人,占比将提高至25.2%。见图5。

医疗卫生行业

医疗卫生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关系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卫生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卫生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卫生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未来几年,医药卫生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如表17所示。

护理行业技能人才需求:护理专业人才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定规模、结构优化、配置合理、素质优良的护士人才队伍,使护士队伍建设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健康服务的需求相适应。2015年、2020年护士总量分别达到300万人与450万人。护士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见表18。护理人力资源结构预测,2020年中专护士占30%,大专占50%,本科及以上占20%;初级职称占50%,中级占45%,高级占5%;男护士比例增加。

检验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约有检验技术人员22.1万人,需要47.5万人,缺口约25.4万人。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54.9亿人次。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4人次和住院1.6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日均承担诊疗人数约70人次(包括所有的医学检验服务)。2009年我国临床医师和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比值为100∶10。如果按临床医师和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比值为100∶20计算,2015年需要44.88万人,按100∶40计算,2020年需要109.2万人,基本达到发达国家100∶45至100∶50的水平。

社区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总数为29.51万人,全科医生数量仍有较大缺口,按最低标准计算,我国城镇地区现在至少应配置118758名,而目前全国具有全科技术资格人员为10670人,仅占配置需求的8.98%。按最低标准计算,2015年与202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员总数预测见表19。

乡镇村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总数为238.5万人,存在人力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平衡、专业结构不合理、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低、乡村医生过渡困难等问题。利用第1~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与新农合的数据综合预测2015年与2020年需求,结果见表20。

康复专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员1.37万人,其中各级综合医院1.25万人,康复专科医院0.12万人,平均1.03人/10万人口。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目前缺口10.09万人,尚不包括8946所未定级医院对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考虑到未来医疗机构数量的增长,2015年共需要治疗师20.57万人,2020年共需要治疗师24.12万人。

有色金属行业

有色金属行业拥有近300万职工,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有色金属行业技能人才队伍无论在总量、结构和素质要求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需求,劳动者的等级结构与发达国家有色金属工业相比不够合理。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度不够,与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据调查,我国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有色金属企业中,初级技工占45%,中级技工占35%,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仅占20%。技术工人的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这与发达国家技师、高级技师占到30%的水平相差很远。

在未来一段时间,有色金属行业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会有一个缓升的过程。预计各类技能人才在有色金属行业总的需求量在5~8万人/年。紧缺的技能人才首先是在有色金属工业的主体专业上:地质勘探、采矿、选矿、金属冶炼和材料加工等。其次是在与有色金属工业主体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物理化学性能检验分析、机械设备、计算机控制等。通用工种虽然在需求的量上占有很大份额,但是由于供给相对充裕,因而没有上述专业方向紧迫。有色金属行业未来部分职业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参见表21,有色金属行业未来部分职业技能人才结构比例变化预测参见表22。

中医药专业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截至2009年底,全国中医机构3.49万个,中医类医院3164所,全国中医类医院和中医类门诊部工作人员共计58.34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7.97万人。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医院 人力资源 分析 对策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公立医院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人力资源是医院发展诸多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足发展。本文通过对某三级综合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医院领导制定人力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1.基本概况

该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市级三级综合性医院,截止2016年4月,医院开设床位800张,全院现有在职职工1087人,专业技术人员942人,其中,医疗专业技术人员263人,护理专业技术人员480人,药剂人员34人,检验人员48人,放射超声人员28人,其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9人,行政工勤人员145人,药剂、放射及行政工勤人员均低于国家标准。

2.性别、年龄构成

男性员工327人(30%),女性员工760人(70%),男女比例为1:2.32;平均年龄为31.3,其中35岁以下的员工占56%。临床护理岗位平均年龄29.1岁,导诊岗位平均年龄22.6岁,均低于医院整体平均年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55-60岁年龄组8人,50-55岁年龄组20人,45岁-55岁年龄组52人,45岁以上80人,占卫生专技人员总数的8.5%,出现明显断层,人员整体结构呈现偏年轻化。

3.学历构成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构成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占52%,其士生6名,硕士研究生96人,本科以上学历420人,大专学历470人,大专以下学历为130人。

4.职称构成

专业技术职称基本呈现三角形结构,正高级职称人数最少(1.7%),副高级职称也相对较少(7.5%),中级职称占(26.9%),初级职称与无职称的医院管理人员所占比重最大(63.9%)

二、讨论

1.人力资源总体配置基本合理

从医院的总体配置来看,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各类工作人员总数需要进一步增长以符合实际医院运转,但是药剂、影像超声人员均低于国家标准,属于底编运行,下一阶段这类人员招聘也要加强。

2.医院卫生技术人员过于年轻,医师职称有待提高

从医院人员的性别年龄构成情况来看,医院技术人员构成呈现年轻化,医院员工35岁以下的员工占56%,45-55岁年龄组只有52人,出现明显的断层,临床护理岗位平均年龄29.1岁,偏年轻化。从这一点看,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师和护士的在科室带教中“传帮带”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3.医院专家型人员缺乏,护理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

从职称构成比例来看,该医院初级职称人员比重过大,超过50%以上,这跟医院近几年高速发展,大批量招聘高校毕业生有关。医院2012-2016年度招聘人数分别为169、89、80、61、50人,近五年招聘人数为449人,这就直接导致了医院人员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和职称的低层次化。理想的三级综合医院职称结构比例应为1:2:4:7或1:3:5:7的“宝塔型”,该医院人员结构明显不够理想。此外,护理的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高学历、高技术职称人员极少,科室大多为低年资护士,带教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议

1.改善医院人力资源结构,着重加强高级职称技术人才培养

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方面欠合理。第一,挖掘现有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年资医师,对职称晋升不太热心,在符合晋升条件的基础下不愿意参加考试和评审,对于这一部分人员要因势利导,培养高层次人才。第二,自己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青年医师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要纳入储备人才库,重点加强培养。第三,通过人才引进,吸引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来院工作,一步到位,充实各学科。

2.积极探索新的用人机制

应探索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提高新员工准入门槛,例如目前临床医生要求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者中级及以上学历,护士要求本科学历,定期进行个人绩效评估,引入竞争制度,强化激励效应,实行按事设岗,按岗聘人,竟聘上岗,选用青年优秀人才,合理调整科室人才结构,最终实现人员结构、梯队合理。

3.预防人才“井喷效应”出现

高级职称技术人才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大爆发,这一现象的本身是十分好的,但是需要预防岗位设置和聘任指数的不足,以及科室高级职称人员多,科室管理和人员配置的相关问题也应提前关注,同时大批量人员同一时间段退休也是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应对,医院高速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一、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1.基本概况

该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市级三级综合性医院,截止2016年4月,医院开设床位800张,全院现有在职职工1087人,专业技术人员942人,其中,医疗专业技术人员263人,护理专业技术人员480人,药剂人员34人,检验人员48人,放射超声人员28人,其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9人,行政工勤人员145人,药剂、放射及行政工勤人员均低于国家标准。

2.性别、年龄构成

男性员工327人(30%),女性员工760人(70%),男女比例为1:2.32;平均年龄为31.3,其中35岁以下的员工占56%。临床护理岗位平均年龄29.1岁,导诊岗位平均年龄22.6岁,均低于医院整体平均年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55-60岁年龄组8人,50-55岁年龄组20人,45岁-55岁年龄组52人,45岁以上80人,占卫生专技人员总数的8.5%,出现明显断层,人员整体结构呈现偏年轻化。

3.学历构成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构成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占52%,其士生6名,硕士研究生96人,本科以上学历420人,大专学历470人,大专以下学历为130人。

4.职称构成

专业技术职称基本呈现三角形结构,正高级职称人数最少(1.7%),副高级职称也相对较少(7.5%),中级职称占(26.9%),初级职称与无职称的医院管理人员所占比重最大(63.9%)

二、讨论

1.人力资源总体配置基本合理

从医院的总体配置来看,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各类工作人员总数需要进一步增长以符合实际医院运转,但是药剂、影像超声人员均低于国家标准,属于底编运行,下一阶段这类人员招聘也要加强。

2.医院卫生技术人员过于年轻,医师职称有待提高

从医院人员的性别年龄构成情况来看,医院技术人员构成呈现年轻化,医院员工35岁以下的员工占56%,45-55岁年龄组只有52人,出现明显的断层,临床护理岗位平均年龄29.1岁,偏年轻化。从这一点看,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师和护士的在科室带教中“传帮带”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3.医院专家型人员缺乏,护理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

从职称构成比例来看,该医院初级职称人员比重过大,超过50%以上,这跟医院近几年高速发展,大批量招聘高校毕业生有关。医院2012-2016年度招聘人数分别为169、89、80、61、50人,近五年招聘人数为449人,这就直接导致了医院人员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和职称的低层次化。理想的三级综合医院职称结构比例应为1:2:4:7或1:3:5:7的“宝塔型”,该医院人员结构明显不够理想。此外,护理的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高学历、高技术职称人员极少,科室大多为低年资护士,带教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议

1.改善医院人力资源结构,着重加强高级职称技术人才培养

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方面欠合理。第一,挖掘现有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年资医师,对职称晋升不太热心,在符合晋升条件的基础下不愿意参加考试和评审,对于这一部分人员要因势利导,培养高层次人才。第二,自己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青年医师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要纳入储备人才库,重点加强培养。第三,通过人才引进,吸引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来院工作,一步到位,充实各学科。

2.积极探索新的用人机制

应探索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提高新员工准入门槛,例如目前临床医生要求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者中级及以上学历,护士要求本科学历,定期进行个人绩效评估,引入竞争制度,强化激励效应,实行按事设岗,按岗聘人,竟聘上岗,选用青年优秀人才,合理调整科室人才结构,最终实现人员结构、梯队合理。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摘要: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我国现行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标准,经过28年的实践运行,证明是科学实用的,但随着医院信息化和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趋势,医院人力编制标准需要调整。本文通过对国内几家著名的综合性三级医院的人力配置现状的调研,显示原来的人员配置标准已不能满足综合性医院临床诊疗任务的需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对现行标准进行修订。

关键词:综合性三级医院 人员定编 探讨

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改革开放30周年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学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及医院功能的拓展,原由卫生部1978年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文件中关于医院编制的规定显得滞后。卫生部在2006年卫生工作重点中指出: 要优化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研究修订卫生事业单位编制标准;研究制定卫生行业工资改革方案,完善卫生事业单位的分配机制。

目前医院信息化、后勤管理社会化等已成为当今公立性综合三级医院改革发展的主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公立性医院虽作为一种财政经费核拔的服务性行业,但承担着社会公益性的、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功能,故也不能独身其外。因此“科学设岗,精简高效”是政府管理机构核定医院编制人员编制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当今医院绩效管理追求的目标。下面就目前公立性综合性三级医院机构人员定编作一些探讨。

1 医院人员定编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医院人员定编是指医院按照人事、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岗位设置原则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及总量控制的要求,依据自身承担的医疗工作任务、社会需求、卫生事业发展、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等因素, 遵循“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而合理的设置岗位。具体来说,医院人员定编包括医院人员岗位总量、主体岗位的确定、三大系列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及各系列人员内部高、中、初级职数的岗位结构比例。目前医院床位设置规模及其业务发展状况仍是各类医院定编的主要依据。

一般来说,医院人员定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的规模、业务发展状况和学科建设水平;

(2)医院的临床二级科室的合理设置;

(3)医院的诊疗流程是否科学;

(4)医院信息化的程度;

(5)医院承担的科研和教学的工作量的情况;

(6)医院承担的政府公共职能任务的情况:如干部保健、下乡支农、参与处置公共不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

(7)医院社会后勤化的程度;

2 目前三级医院人员定编的现状及分析

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现行的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1978年公布的,至今已28年。尽管标准是科学实用的,但是,随着历史发展进程,医院的各诊疗学科领域有了很大的拓展。未来医院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发展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以病人为整体,加强医患沟通,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的目标。目前三级医院人员定编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的床人比呈增长趋势

目前规模大的医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医院的床人比的增长是必然发展趋势见表1。

附注:员工总数含编制外员工

(2)随着医院信息化和后勤管理社会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的比例增高,见表2。

附注:员工总数为编内在册人员;资料来源2004广东卫生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分析报告。

(3)卫生专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中医师所占比例增高见表3。

附注:护理人员未统计编外人员,故实际比例要高些;资料来源2004广东卫生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分析报告。

(4)医院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逐渐增多见表4。

附注:统计数据截止时间至2007年底。

(5)临床医疗专业专业技术人员高中级结构比例失调,评聘矛盾突出。

3 新时代三级医院人员定编的思考

(1)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床比。未来医院发展的目标是提高

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发展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以病人为整体,加强医患沟通,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的目标。特别是规模大的医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提高医院的床人比是必然发展趋势。据浙江省第二周期医院评审标准调查报告显示:考虑医院实现后勤社会化的现状,医院全员床人比已不适应定编的要求,提出了“三级综合性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床人比”标准:卫技人员为1:1.15,护理人员为1:0.60;二级综合性医院床人比:卫技人员为1:0.90,二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为1:0.55,二级乙等医院护理人员为1:0.50;三级中医医院床人比:卫技人员为1:1.13,护理人员为1:0.55;二级中医医院床人比:卫技人员为1:1.00;护理人员为1:0.50。

(2)提高临床医师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医师岗位是医院占据主导性的岗位,医师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医学诊疗模式的转变、医师诊疗工作站的建立、新学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及医院功能的拓展,医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和压力越来越繁重。住院医师病房编制=科室病床数/8(每名住院医师担当病床工作量各科平均为8张床)已成为国内医学专家的共识。同时随着医院信息化和临床检验自动化,对药剂、检验和收费人员的需求将减少。据浙江省对15家综合性医院人员配置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所调查的15所医院总床位5593张,职工总人数7949人,卫技人员总人数6538人,占职工总数的82.25%。在卫技人员中,医师、中医师2453人,占30.86% 。而广东四家具有代表性的医院的医院医师所占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平均为35.52% 。

(3)人员定编时除要考虑医院的规模外,还要结合医院的医疗业务量、技术水平、医疗业务指标、医院学科建设水平。建议参考以前对三级医院评审的做法,对三级特等、三级甲等、三级乙等的人员配置应有差别,对三级特等医院的人床比可配置到1:2.1∽2.3 。

另外对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多的医院可适当增加人员配置。教学编制国家规定为15%, 但各医院、各科所承担教学任务有轻有重, 统一比例缺乏科学性, 经测算按每年150学时配备1名医师计算, 50学时以下不予配备。博士点科室可另增加1个编制。科研编制指有上级批准的研究所的科室和重点学科, 根据其功能和性质适当增加1~2个编制。

超床位使用率编制是指床位使用率超过93%, 且科室现有人员大于或等于应编人员数,可适当增加1~2个编制。

(4)对承担干部保健任务的要按照干部保健规模、病床数等按卫生部1978年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标准单独核编。

(5)三级综合医院医师职称结构比例: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例为1:2:4:7或1:3:5:7的“宝塔型”是最理想的。但随着现行职称晋升制度的改革,三级综合医院的医师职称大多呈现“漏斗型”的不合理结构,造成评聘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和谐。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由于现阶段三级综合医院临床上使用大量的进修医生和临床研究生参与临床工作。通过组织临床高年资专家进行专家讨论,确定3个研究生的工作量可以相当于一名住院医师,2名进修生的工作量可以相当于一名住院医师的换算比例。同时对实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大量的住院医师系非编制人员,加上进修生、研究生较多,医院医师结构可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按1: 3: 4: 2比例的实际情况岗位进行适当调整。

4 结语

核定编制是科学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前提和基础,而医院床位数是计算编制的最基本依据。各临床科室床位编制数按病源量和学科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核定,并经各学科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在核编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满负荷运行”的原则、“依照床位功能”的原则、“重点突出”的原则。总的来讲,三级医院定编的人床比为1:1.8∽2.3;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总编制的80% ,对信息化程度高和社会后勤化好的单位应不低于85%,其中医师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30%,护理不低于50%,药剂、检验等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可适当调低2—3% 。理想的三级综合医院医师职称结构比例(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例)应为1:2:4:7或1:3:5:7的“宝塔型”,但对实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 如同时拥有较多的进修生、研究生, 医院医师结构可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按1: 3: 4: 2比例的实际情况岗位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78)卫医字第1689号.关于《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通知,2004广东省卫生年鉴

[2] 方鹏骞,魏晟等.三级综合性医院住院医师配置现状分析与评介.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0):709-712.

[3] 赵怀峰,应微微等.浙江省二、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组织机构编制现状分析.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9,19(5):33-34.

[4] 梁立强,赵怀峰等.浙江省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分析报告.中国医院,2007,11(3):17--19.

[6] 傅征,王耀宗等.病例分型研究概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389-391.

[7] 肖华,张卓鸣等.医院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的探索.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6:342.

[8] wang bb, ozcan ya, wan tt, et al. trends in hospital efficiency among metropolitan markets. j med syst,1999,23:83.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医学院校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71-02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

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弘艺,张旭光,邵露等.生物技术专业现状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刘瑞珍,张兰凤,邱启祥.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探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2)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7

关键词:医药 产学研结合 产业技术升级

医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约750亿元,同比增长25%,居全国第三位;保健品总产值达300亿元,占全国近四成份额。作为广东省属全国重点医科大学,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深入贯彻“立足广东,服务广东”办学方针,充分发挥多科性医科大学的技术创新和学科人才优势,紧密围绕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发展需求,不断深化中西医、理工医结合办学特色,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服务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格局,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1 发挥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特色优势,把产学研结合推向纵深发展,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

南方医科大学通过大力发展中西医、理工医结合学科群,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互补优势,在中药新药、健康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多个产业领域集中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致力解决医药产业技术升级中的关键问题,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把学校产学研结合推向纵深发展。在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由于强大的产业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学校的认知力、创造力,生产力进一步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十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广东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和企业重大合作项目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共2100多项,获得研发经费近6亿元;建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药理基地,2个研究机构先后获得国家CNAS认证: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2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专利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0项,2008年获得广东省唯一的1项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高水平研究成果先后5次入选国家公布的年度科技十大新闻,原创论文在影响因子高达51 296的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先后自主研发了国际上第一个SARS抗原检测试剂盒,国家1类新药心脏微球超声造影剂和第一台国产x线刀等一批新药和医疗器械产品:拥有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五大学科领域分别获批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 以中药新药创制和健康保健品研发为突破口,深化中西医结合,助推广东中医药产业技术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在中医药产业领域首开全国高校产学研结合先河,“一体两环”办学模式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原国家教委曾专门派出调研组来校总结经验。学校曾先后创办了南方制药厂(三九集团前身),康臣制药厂、南方李锦记保健品有限公司,洁银牙膏药粉厂、东方药林等一批知名医药企业,2004年,三九集团的“999”品牌以83.6亿元的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药品品牌榜首。

在中药新药创制领域,学校组织中西医药专家联合攻关,研制的三九胃泰、正天丸、尿毒清颗粒等中药新药,产品畅销国内外。其中三九胃泰从1987年到1989年短短三年时间里,产值达3.5亿多元;正天丸投产以来累计产值10.65亿元,利税3.2亿元,尿毒清颗粒作为国内第一个上市治疗尿毒症的中药新药,给广大尿毒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葛根芩连微丸被国家列入首批中医急诊必备药。目前学校与侨鑫集团合作投资1亿元,加紧研发肝泰粉针剂、清风胶囊、益妇灵胶囊、颈锥舒颗粒,都梁软胶囊保、骨灵片、保肝宁胶囊等十几个中药新药品种,将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拳头产品。

在健康保健品研发领域,研制的无限极口服液系列产品,其品牌评估价值达80.83亿元,成为中国保健品第一品牌研制的参芪含片等系列保健品被选为军队特需专用保健品。目前,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健康保健品研发力度,先后推出了保健酒、益身元口服液、护甘宝口服液、中药美容护肤系列产品等,正在研发的新品种近20个,为下一步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3 以大型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和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为龙头,深化理工医结合,助推广东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大力推进理工医交叉与融合,以工程技术为支撑点,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先后组建了医疗器械、医学图像、医学物理、医学电子工程、医学生物力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等理工医交叉学科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医科院校第一位,是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的重要成员单位和广东省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的牵头单位。

以解决大型医疗器械产业化中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重点开展基础性通用核心部件和关键算法研究。研发了第一台国产“x线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了功能化PACS系统,成果获得教育部发明一等奖,已在全国1 家大型医院推广使用:在国际上首先解决了“磁共振系统T1加权成像的伪影问题”,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破解了磁共振国产化和产业化中的瓶颈问题。

以研发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价格较低、售后服务方便的基础医疗器械为目标,先后研发了三维脑电地图仪、便携式心电监护仪、便携式x线机,心脏DSA减影系统、截瘫康复步行器,骨伤治疗仪、创伤急救系列器材等,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目前正在组织省内相关企业和研究院所,积极开展康复与治疗设备关键技术、医用电子仪器关键技术、生化检验仪器关键技术、生物医学材料与人工器官、医院信息化与远程会诊系统、应急与救援医学设备、手术仿真培训系统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可望给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一批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4 推动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南方医科大学先后组建了教育部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工程中心、广东省创伤救治中心,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药用天然植物开发中心、医疗仪器研究所、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等一批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科技创新平台。为了能够把技术创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辐射到产业领域,先后与东方药林药业公司共同组建了“保健食品新功能与安全性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海和佳集团共同组建了“肿瘤治疗设备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惠州九惠制药厂共同组建了“中药新制剂和剂型改革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一批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承担和完成成果转化项目40余项,有力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产品换代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教育部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工程中心目前

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重要成员单位之一,作为广东省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的牵头单位,目前在着手制定广东省“十二五”该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学校作为牵头单位成立的广东省创伤救治中心,目前已发展了全省近40个医疗合作单位,涵盖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该中心结合基层医院创伤救治需求,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急救医疗器械和装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大学科技园是广东省属高校唯一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基地”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在广州和东莞松山湖建成2个园区,重点开展医疗设备检测研究公共平台、保健品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研究用动物实验平台、代谢病药物及治疗研究中心,健康产业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工作,通过技术、人才等扩散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孵化,有力带动了地方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

5 培养和引进中西医、理工医结合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智力保障

南方医科大学通过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与“本科生创新基地”等多种形式,采取“联合培养”、“委托培养”与“定向培养”等多种手段,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同时,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在2009年举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竞赛中,总分名列广东省高校第一名。培养的高质量学生也获得了企业的广泛青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3.89%,部分专业毕业生早早被企业预定一空。

积极从海外引进高层次研发技术人员,从美国整体引进了创业领军人才惠宏襄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与世界代谢病研究与应用最早最著名的单位美国UCLA胰腺病中心合作,结合学校大学科技园建设,在东莞松山湖打造“国际代谢病研究与产业发展中心”,有望经过5年~6年的建设,建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相当规模的国家代谢病生物产业基地,年产值10亿元人民币。

学校多次组织学校的专家教授到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珠三角重点地区的企业进行参观调研,邀请医药、保健品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到学校与专家面对面座谈交流,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使专家教授的科研工作进一步与市场需求接轨。积极参与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先后向广东省各地市的医药、保健品、食品等行业的5。余家企业派驻了近百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建立了长期互动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效推动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6 下一步助推医药产业技术升级的主要举措

6.1 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历史契机,按照《纲要》指引和要求,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定位,发挥学校多科性医科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广东省医药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和联合攻关,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产品,以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争当广东医学院校产学研结合排头兵和示范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为服务广东社会和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6.2 拓展产学研结合空间,加快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进一步加大校内外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拓展产学研结合发展空间,以南方医科大学省级“大学科技园”为主阵地,做好发展规划与计划。选取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研发项目,配备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用一流技术和一流人才同地方政府,企业密切合作,在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筹建园区;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延伸到广东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广东医药产业科技辐射网。

6.3 面向珠三角产业升级,建立完善技术创新平台

完善生物芯片,反恐技术、创伤救治,生物信息学,免疫诊断技术,重大疾病防治的临床关键技术等六个研究中心,在医药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中破解关键技术难题j全力打造好新药筛选与评价技术、临床检测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和生物医药研究用动物实验技术等三个共性技术基础条件平台,为医药企业技术研发提供科研保障:实施生物医药、中药、医疗器械、营养保健品四个科技专项,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成果。

6.4 多科性向理工科拓展,培育产业急需学科专业

坚定不移地走以医为主的多科性发展道路,根据广东医药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大向理工科专业方向拓展力度,努力做到学科专业设置和市场零距离:精心准备,科学论证,适时开辟生物医学材料、医用设备制造、制药器械技术、医学光学技术、生物医学化工、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医药工业自动化等产业应用前景极强的专业领域,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高级研发人才和技术支撑。

6.5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机制体制改革创新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8

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两宜城市”建设目标,贯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遵循中(回)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发挥中医药、回族医药特色和优势,推进我市中医药、回族医药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功能比较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进一步巩固发展;中医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病治病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和学术进一步加快;回医药文献整理有新进展,临床应用有新突破;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得到提高。

2、具体目标(依据:《发展规划》)

(1)到2015年,*市每千人口拥有中医病床数0.49张,每千人口拥有中医药人员0.58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10%。

(2)*市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各县市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

(3)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建设达到100%,95%的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医药服务在卫生服务总量中的比重在2008年的基础上提高5%-10%。

三、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建设

1.巩固、完善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持续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

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有力时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快各级中医医院基础建设。加强对县级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设备配置及人才培养,使其成为本地区中医专科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基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建设和设施配套,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并逐步完成中医科和中药房规范化建设达标任务。加强乡镇公立卫生院对村卫生站的业务指导,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服务。建立起以县中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中医三级医疗服务网。

2.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设施配置和人员配备,开展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开展创建全国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对口帮扶,实行多种形式的业务合作,实现双向转诊。将部分市辖区政府、企业举办的一级医疗机构转型成为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实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具有中医药、回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养生、食疗方法。

3、在农村和社区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充分发挥中医药简单、方便、有效、廉价的优势,针对群众常见病、多发病,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

(二)全面实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战略

1.打造名院。扩大市中医院发展规模,完成市中医院保健康复中心扩建工程。加快市中医院科研平台和临床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坚持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办院方向,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医院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实现医疗设施现代化,就医环境舒适化,医疗水平一流化,医疗服务星级化,建成与首府城市地位相匹配,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医疗技术水平较高、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的中医医院,成为我市中医医疗和技术指导中心。

2.建设名科。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我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的建设标准,认真组织实施部级重点专科建设和部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积极申报自治区第二批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努力改善基本条件,扩大专科规模,促进中医科研、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挥重点专科(专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技术协作的作用,使专科(专病)建设成为带动医院业务发展的龙头和中医科研的创新点。保持针灸、中医内科、中医肛肠科等优势学科在全国、全区的领先地位,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在全市形成中医药优势明显的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群体。

3.培养名医。继续开展全国第四批和自治区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选拔一批优秀传承人才跟师研修、学习,建立中医药高级人才后备队伍。建立我市名中医评选制度,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每5年评选一次。建立名中医工作室,在研究、总结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每年选配继承人跟师学习。开展名老中医绝招绝技传承工作,为确有专长的名老中医举办绝招绝技传承培训班。

(三)建设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依托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临床技术骨干、中医专科(专病)骨干和中医系统管理人员。开展对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执业医师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充分发挥市中医药学会、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市针灸学会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使在岗中医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人数达到100%。贯彻落实国家《乡村医生(西医)中医药指示与技能培训大纲》,继续实施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和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项目,加快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步伐。

(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各级中医医院要坚持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激励机制,制定稳定的中医药人才引进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强中医药特色建设,继续推进中医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的改革,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强化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特色,发挥优势,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流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院文化,为病员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提升中医医院的形象。

(五)加快中医药科研工作步伐

市、县级中医院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重点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单病种的研究;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进行多学科协作,加强中西医结合对重大疾病、疑难疾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综合医院加强中医科建设,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在市、县中医院设立中医药文化展室和文化长廊,以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借助各种先进科技传播手段,宣传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增加群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发挥政府双边及多边交流与合作的主导作用,联合有条件的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医疗卫生单位,巩固、拓展民间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扩大我市与国内外多方面、多形式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七)支持回族医药卫生工作发展

进一步加强回族医药理论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完善回医药专科特色诊疗技术规范,突出回医药特色,培养回医药临床技术骨干,开展回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争取成立*市回族医药研究所,并在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设立回医科、回医门诊等回族医疗科室,配备回族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加强技术培训,运用回族医药特色诊疗开展服务。支持回族医疗机构和中医医院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八)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

县(市)区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应在编制内确定一定数量的中医药执法人员,负责从事中医药监督工作。加强中医药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贯彻实施,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中医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加强中药炮制监督管理和中药饮片抽样检验制度,确保中药回药质量。中医药监督工作应兼顾中医药行业的特殊性,确保中医药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准确、规范,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10年1月-2010年5月)。成立市和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通过媒体及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回族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到先进地区考察,开展中医药工作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贯彻落实(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贯彻落实各项工作措施,逐步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2015年7月至12月)。全面总结第二阶段工作经验,开展工作交流、学习和经验推广,表彰先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

建立市和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市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医院及中医药管理处。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中医药议事协调机构,完善中医药管理组织,做到有领导分管、有科室负责,有专人落实,保证中医药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贯彻和落实。

(二)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条例》,认真落实自治区、*市委、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扶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取把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积极协调发改、财政、人保、编办等部门研究出台保护、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农民选择中医药服务。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9

摘要:外科学总论教学在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将腹腔镜手术视频应用在外科学总论的教学中,包括医学生的外科学兴趣培养、外科学基本技能培养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纠正与提高。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视频;外科学总论

外科学总论(以下简称“外总”)是外科学的基础,外总既要培养医学生的无菌观念、操作规范,也要向医学生传授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因此,外总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影响医学生的基本外科观念甚至是今后的外科生涯。如何提高外总的教学质量已经被越发重视[1]。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腹腔镜手术作为外科学的一项先进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因为手术是在腹腔镜下完成,所有操作细节都能够被清晰地录制下来。借助全国各地学术交流的腹腔镜手术视频以及各种模拟手术设备,年轻医师已经可以不再受限于本地区的水平,能够接受最先进、全面而且毫无保留的培养[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利用自身优势,将腹腔镜手术视频应用于医学生的外科学兴趣培养、外科学基本技能培养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纠正与提高。本文即从这3个方面进行论证,探讨腹腔镜手术视频在外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1外科学兴趣培养

外科学的最基本目标是教会医学生如何看病和做手术,同时,激发医学生的兴趣,是保持该职业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的关键。在现实中,板书与幻灯片、回答问题等方式都难以将外科手术向医学生讲解清楚,即便是一些简单的手术,因为描述的文字枯燥、抽象,手术图谱不连贯,都难以让初学者掌握,反而适得其反,让其感觉难度太大,失去学习的兴趣。而腹腔镜手术视频则不同,可以具体、直观而连贯地描绘出每种手术,给医学生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能够极大地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让其保持不断学习的激情。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简单腹腔镜手术的视频,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过去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了交流互动、讨论热烈的课堂,医学生课后普遍反映教师授课令人满意。

2外科学基本技能培养

传统的外科基本技能包括切开、止血、结扎、缝合等技术。事实上,对各种解剖结构的辨认能力也应该属于外科学基本技能范畴,因为,外科手术的第一步就是在复杂的人体中辨认出解剖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应用这些技术完成手术。因此,外总教学既需要教会医学生各种基本操作技术,也要教会其辨认解剖结构的技能。在各项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当中,外总教师借助腹腔镜手术视频可以轻松地讲解这些外科基本操作技术。虽然切开、止血、结扎、缝合都是借助各种操作钳及器械完成的,但事实上,其操作原理是相同的。对照腹腔镜手术视频将每一种操作拆分,使医学生较容易地理解原来动手示范教学中看似复杂的每一个动作。因为每名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不同,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应用视频展示,最明显的改变是原先需要反复多次由带教教师示范后所有医学生才能掌握的动作,现在医学生掌握的速度及准确度都得到明显提高[3]。而对于解剖结构的辨认,医学生在基础医学的课程教育阶段都已经历过系统解剖以及局部解剖的培训,这些解剖课程教学所应用的都是尸体标本,与活体的解剖结构存在色泽、质地、长度、形态等各方面的差异[4]。而腹腔镜手术视频能够清晰地记录手术操作所涉及的各种解剖结构,外科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截图,将鲜活的实体解剖与尸体标本进行一一对照,有助于让医学生从以往的尸体解剖过渡到活体解剖。当然,因为人体各种解剖结构都较为复杂且存在差异,期望通过视频截图就让医学生具备各种活体解剖结构的辨认能力仍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通过这样的尝试,医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解剖课程教学方式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便于记忆。

3外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纠正与提高

目前,在外总教学中,外科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都是由带教教师动手示范,学生模仿[5]。这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已经显示出其弊端。由于带教教师专业不同,除了外科专业外,还有的来自麻醉专业,有的来自急诊专业,传授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带出的医学生也完全不同。因此,外科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需要教师提供一个标准,医学生在学习曲线的开始阶段模仿这个标准,之后对照标准不断纠正与改进,最后超越标准。这个标准的重要特征是准确性、易操作性与可重复性,而腹腔镜手术视频则具备了以上几种特征,因此可以反复展示优秀手术者的腹腔镜手术视频。在整个外科基本操作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学习的最初期展示各种腹腔镜手术视频,让医学生开始模仿;之后,依照学习曲线,在不同阶段重复展示,让医学生得到自我纠正与提高。

作者:晏益核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0

关键词:培养 引进 高素质 卫生人才 医院发展

一、队伍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卫生技术队伍稳步增长

2009年12月卫技人员占人员总数77.5%(183/236)人,2012年12月卫技人员占人员总数83.7%(288/344)。卫生技术人员增长有显著性差异(χ2=3.50,p

二、年龄结构层次调整显著,改善明显

2009年12月,30岁以下、31-35岁、36-40岁、41-55岁、55岁以上分别为60、36、37、36、14人,至2012年12月调整为154、37、33、55、9人。卫生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F=0.083459,p=0.0169)。主要表现为年轻医务人员的引进力度和效果明显,但中青年骨干人才引进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三、队伍知识层次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2009年12月尚无博、硕士研究生,至2012年12月博、硕士研究生均实现零的突破,分别为1名、2名;此外,本科、专科、中专学历人员分别从41、87、41人增加到96、124、58人,增幅分别达134%、43%、41%。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变化无显著性差异(F=-0.88,p=0.20)。尽管本科生引进力度和效果明显,但专科学历比例过大,导致学历结构没有质的变化。

四、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改善

2009年12月尚无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至2012年12月,正高职称实现零的突破增加为2人,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从12、53、112人增加至23、63、179人,增幅分别达92%、19%、60%。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由12:53:112变化为25:63:179,中高级职称比例显著增加,整体结构比例得到优化,而且均为金字塔型,表明总体结构分布比较科学,但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t=-0.5246,p=0.309337)。主要为初级职称人员晋升比例较大,中高级职称所在比例较小,表明中高级医务人员的引进和晋升均存在问题。

五、专业结构、岗位分布更趋合理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剂人员、检验人员、医学影像、其他专业分别由72、10、60、16、10、6、9人调整为87、5、138、18、13、14、13人。卫生技术人员专业、岗位结构变化有无显著性差异(F=0.29,p=0.079983)。

六、业务总量和人均工作量有较大增加

2012年与2009年相比,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病人住院床日数增加显著增幅分别达88.9%、139.7%、165.1%,其卫技人员人均门急诊人次、人均出院人次、人均病人住院床日数增长明显,增幅分别为19.9%、53.6%、68.6%(具体见表2)。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量变化有显著性差(F=146.4938,p=0.00678)。尽管门急诊总量增加明显,但门急诊人均的工作效率低于住院部。

七、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卫生人才总量有质的增长(p0.05)。学历、职称结构优化滞后,不能适应单位整体发展进度和需求。建议加大与本科以上高职称的中坚技术人员的引进力度。特别是35-45岁之间的技术骨干的引进力度。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1

一、全县卫生人才队伍现状

我县现有卫生服务机构460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31家。卫生系统共有在岗职工25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61人,其第一学历构成为:本科生178人,大专371人,中专1292人。职称结构为:政高级职称25人,付高职称71人,中级职称545人,初级职984人。全县拥有执业资格医师767人,执业护士529人。其中县直医疗机构拥有执业医师344人,执业护士273人,乡镇医疗机构拥有执业医师423人,执业护士256人。

(一)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全县每千人口有卫生技术人员1.8人,其中乡镇每千人口仅有卫生技术人员1.1人,每千人口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均低于省里要求的2.2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卫生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初、中、高级职称比例不合理。全县卫生人才中,初级技术职称的占60%,中级职称的占21%,副高及以上职称占9%。可见,初级职称比例偏大,高级职称过少,结构比例失衡。二是专业结构狭窄。中级技术职称的卫生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护理方面。医技人才紧缺。三是知识结构欠佳。中专学历的卫生人才占卫生人才总数的53%,专科以上学历的卫生人才仅占卫生人才总数的47%,表现为高学历的少,难以形成卫生人才群体。现代医疗卫生知识更新较慢,难以跟上卫生科技进步的步伐。

(三)卫生人才有流失。据初步统计,卫生系统人才向县外流失达37人(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其中流失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9人;县人民医院流失22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5人),县中医院流失7人.

(四)人才资源配置失衡。目前,我县卫生人才的分布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无学历、中专学历的人员多,本科学历的卫生人才少。二是初级职称和未获职称的多,中、高级职称的少。三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多,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少。

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用人机制不活。尽管已进行多年的人事制度改革,但在人才使用方面仍带有指令性色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仍然存在管事管不了人的现象,导致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难以引进或成长难,卫生人才出现断层。

(二)政府投入较少。尽管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都要求完善卫生投入政策,但由于县财政十分困难,我县卫生事业费的增长幅度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医务人员的工资只能靠业务收入来发放。少数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少,难以按时足额发放医务人员的工资,干部职工工作很不安心。

(三)用人环境不优。一是医疗硬环境不优。乡镇卫生院医疗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乏先进医疗技术设备,让高年资的人员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二是人员待遇不优。县、乡卫生技术人员工资差距较大,大多数卫生技术人员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四)职工思想不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医疗卫生队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思想多多少少会出现波动,在一些医疗人员中,不同程度存在拜金主义、亨乐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想,影响了卫生人才队伍的总体稳定。

三、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当前,卫生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卫生人才,更需要有思想、懂经营、会管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为促进我县卫生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制定优惠政策。一是对自愿到乡镇(中心)卫生院工作的医学大学毕业生,其工资待遇适当从优,具体由受聘人员与用人单位协商议定。二是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农林一线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时,在坚持以业绩、能力为主的评价原则下要适当给予倾斜。三是鼓励县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任职,工资待遇从优;允许县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有组织地到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兼职,并享受相应的报酬。四是鼓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退休人员到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服务,其退休待遇不变。

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2

XX市传染病医院

2013年我院肝病科被XX市卫计委批准为市级重点专科,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形势,科学制定5年发展规划,把我院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专科医院。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我院“科技兴院、科技兴科”的基本方针,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重点加强医院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技兴院、科学管理、医疗技术引进、设备购置等方面建设,为把我院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专科医院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总体规划目标

按照XX市重点专科建设要求的标准,力争用五年时间将肝病专科建设成管理科学、人才结构合理、专科技术领先、设施完善的市级重点专科,发挥重点专科的特色优势及龙头作用,以点带面,以重点促一般,带动整体学科建设和发展,提高我院综合诊治感染性疾病水平,进一步打造在全市具有领先地位的肝病重点专学科。

三、专科发展规模

1、肝病科

5年内再分出一个肝病科,病区由3个分成4个,病床由目前84张,到2020年专科病床数达到120张,年住院达2500余人次,床位使用率2020年达到95%以上。加强亚专科建设,特别加强中医肝病科建设,开展中医特色疗法(肝病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灌肠、中药贴敷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结肠灌注透析机治疗肝功能衰竭等医疗技术水平。

2、结核科规划申报下一次市级重点专科评审,紧紧围绕创建市内一流的结核病治疗中心为目标。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1)复治肺结核化疗新方案的研究;(2)耐多药结核病综合治疗措施的研究;(3)支气管结核支气管镜下介入疗法新技术应用的研究等方面。

四、辐射能力

目前外埠患者比较少,力争未来五年外埠患者比例逐年增加。重点病种的诊断正确率≥99%。本科室将继续严格执行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的诊断标准,诊断准确率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扩大专科影响力,吸引更多病人来本专科就医。

五、人才培养

争取用5年时间,培养出一支能够实现科技兴院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1、保证学科带头人为本专业正高职称人员,在学会组织中担任本专业市或市以上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以学科带头人作为统率业务建设与科室管理的核心力量,形成专科建设队伍年龄上老中青相结合、技术上主动传帮带与务实进取并存的良好格局,五年内培养1-2名后备学科带头人。

2、 积极培养与特色专科建设相适应的学科技术骨干,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有相应的执业资格,到2020年专科医师人数不低于0.3/床,高、中级职称的医生比例不低于50%,建设更趋合理的学科队伍;每年至少选送1名医师进修,每年至少2-3人参加省内外各种学术会议。

3、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专科护士长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有计划的对护士进行专科培训,鼓励护士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学习。专科的床护比达到1:0.4。

六、开展技术项目

1、独立开展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标准必备的技术项目,对新业务、新技术开展有计划,并按项目进行管理。每年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2项。

2、争取有1-2项诊疗技术得到市级新技术引进三等以上奖项。

3、科研论文:专科年内完成2-3篇省级以上学术论文,五年内争取3-5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以上。

4、五年内争取举办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2项。

七. 医疗设备引进

未来五年我院医疗设备投入,主要用于重点专科建设发展、新技术项目开展及先进的诊断治疗设备的购置,同时兼顾更新常规必备医疗诊断设备的购置,使医院的装备达到市内一流、省内领先水平。拟购置消化内镜一台,开展胃镜下食道静脉曲张的大套扎、硬化治疗。中药结肠灌注透析机一台,增加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治疗手段。并拟引进C形臀X光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开展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

八、医疗质量与服务

目前,专科已成立了以科室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的专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今后五年专科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每六个月进行一次医护人员“三基”知识考核。按《病历书写规范》要求书写门诊和住院病历,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85%以上,住院病历甲级达到90%以上,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科室有院感制度和措施,院内感染发生率小于或等于8%,专科疾病平均治愈率≥90%。临床中严格执行十三项核心制度,健全病房的三级查房制度、病例讨论、会诊、转诊制度。通过培训和学习是临床医生具备熟练处理本专科临床急诊的能力。

树立新的护理服务理念,除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外,在全院逐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活动,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护理服务,帮病人解决各种问题。倡导多元文化护理,加强心理护理。优化各项护理服务流程,为病人治疗康复提供全程的健康教育指导。

九、组织管理及医疗安全

科室成立专科建设领导的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科室制定有重点专科建设方案,科室每年都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及年总结。 制定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并落实,实现专科不发生重大医疗纠纷,无重大行风问题。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使病人满意度调查大于90%。

十、专科建设存在问题

1.是专科专病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2.是专科专病的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是专科整体的科研能力、新技术引进有待增强。

4.是对专科建设缺乏足够的监督、检查与奖罚机制,致使专科发展缺乏持续性。

5.是专科人才核心竞争力偏弱,品牌优势不突出。

十一、专科建设措施

1、科学规划是专科健康发展的前提。专科建设应以服务社会需求为目的,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培育优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进行。规划中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医院及科室自身条件,培育优势特色,防止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以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2、加强后续管理是专科发展的核心。专科建设不仅是建设,更重要的是不断发展与创新。所以要在给予政策、组织、物质支持的基础上,加强监督检查。特别要重视后续人才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培养业务精湛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鼓励专科人才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推出自己的科研成果,以保持专科的活力。

3、自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将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起来,使全体技术人员成为管理的主体,共同决策、共同实施,使其主观上积极参与并努力实现专科目标,这样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提高了专科人员的责任心,使科室管理中一些无法量化的指标得到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