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专业就业

医学专业就业

时间:2023-05-30 09:49:52

医学专业就业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1

对收集到以下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近五年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毕业生就业的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趋势卡方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1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结论:近五年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总体就业率趋于平稳,就业前景较乐观。但近五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84,P<0•05)。200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8•28%到2008届为94•44%。

1•2就业区域性差异。结论: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分布基本集中在地区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仍然较少。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医疗机构级别,毕业生就业面主要在地区级医疗机构,其次是省级和县级医疗机构;从毕业生就业地区上看,大部分毕业生把在福州、厦门和漳州等沿海较发达地区作为首选地,其次是地区一级,一般内地县级单位相对较少。本院近五年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情况经趋势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0•37<3•84)。

1•3考研录取率逐年降低。结论:近五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9•654>3•84,P<0•05)。2004届毕业生研究生的录取比例为13•79%到2008届为4•44%。

1•4临床医学生就业灵活性下降:就业灵活性包括药品销售、自主创业等。结论:近五年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灵活就业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5•55>3•84,P<0•05)。2004届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为7•76%到2008届为3•33%。

2讨论

从收集到的本院近五年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情况得出的结论,分析所产生的原因。

2•1社会方面的原因:

2•1•1经济因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偏差。大城市拥有便捷的交通、舒适的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很大的医疗卫生需求,成为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地的首选。然而,大城市的用人单位往往竞争激烈,人员相对饱和,难以接纳大批毕业生。人数众多的广大农村地区,则出现“缺医少药”现象,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上是低学历、低职称工作人员。基层医疗机构急需充实大批医学人才,特别是偏远的山区,交通差,难以吸引毕业生。

2•1•2用人单位招聘因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方面存在误区,用人标准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就业市场“僧多粥少”已成客观事实,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不断提高用人标准,不顾实际竭力招聘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使临床本科毕业生进入医院困难重重,加剧了就业的压力。

2•2学校方面的原因:

2•2•1学校知名度影响就业:在市场经济品牌效应的作用下,对于同专业不同学校的临床本科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乐于追求名牌学校生源,从而对普通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

2•2•2扩招影响就业:医学院校扩招使临床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于国家招生政策的调整,加之前些年就业形势良好,吸引了大量的考生报考,从1998年开始全国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

2•2•3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很多学校都还满足于前些年的高就业率,对新形势下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和难点认识不足,缺乏有经验的就业指导老师和有力的就业指导措施。

2•3临床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2•3•1就业期望值高:由于近年来国家采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很多临床本科毕业生仍停留在传统的就业观念上,过高地估计就业期望值,盼望“高工资、高福利、环境好、不艰苦”的工作岗位,选择有发展前途的大医院[1]。孰不知这些单位人员己相对饱和,此外,民营医院、私立医院无保障,基层医院无发展等就业思想也深深影响毕业生,从而使部分毕业生不敢轻易选择就业单位,丧失最佳就业时机,把自己挡在就业大门之外[2]。

2•3•2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当前不少临床本科毕业生认为就业的成功与否在于学习的成绩,忽略了各种有效信息的收集,忽略了推销自己的方法和策略,甚至少数毕业生把就业看成是人际关系的结果,从而放弃了努力学习。此外,部分毕业生认为就业问题是学校的事情,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与辅导员身上,观念的滞后使就业更为困难,反映了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准备上的不足。

3解决对策

3•1从社会角度出发:

3•1•1建立和完善临床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临床本科毕业生就业具有时间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加之基本上属于初次就业,因而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其他人员的就业。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为了保证临床本科毕业生这一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单靠毕业生观念的转变,有关部门应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1•2医疗机构加强人才储备:医疗卫生单位深化改革,改变用人观,加强人才储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医疗机构要有前瞻性的人才观,应抓住高校扩招后临床本科毕业生充足、选择余地大的机会,积极储备各层次的医学毕业生,同时把握卫生机构改革的良好时机,实行人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优化配置,克服用人上的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

3•1•3鼓励毕业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毕业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后毕业生享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到基层就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等服务期满的毕业生,可享受公务员招录优惠、事业单位招聘优惠、升学优惠、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服务期满自主创业者,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优惠以及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计算工龄,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者,按照规定转接社会保险关系等优惠政策。

3•2从学校角度出发:

3•2•1加强临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指导临床本科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政策下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实现充分就业。指导毕业生明确择业时限,就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毕业生及时将签订的就业协议书上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校报福建省就业指导中心审查批准,按时办理就业报到证及相关的就业手续[3]。学校应积极开办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讲授毕业生择业前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撰写简历、面试技巧、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着装、言谈举止等,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试技巧指导以及讲解党政机关人才选拔中应注意事项,对用人单位招聘、签约等主要问题进行解答,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辅导。积极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组织经验丰富的、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就业前指导,解答学生常见的就业问题。

3•2•2定期举办招聘会、供需洽谈会:要规范校园招聘活动,利用双休日定期举办临床本科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毕业生最后一年在各教学医院承担较重的实习任务,他们必须遵守严格的实习制度,而用人单位因为分布较散,各自的工作也不同,如果学校不加以有计划的组织,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就会面临一种无序的状态。学校定期举办大型的毕业生招聘会,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既有利于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有利于医学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能有效地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当然对于一些需求量大的用人单位,学校也可利用休息日为之举办专场招聘宣传,安排毕业生面试、笔试,以促成供需双方达成协议。

3•2•3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与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毕业生在择业中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就业心理咨询热线,解决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此外,学校通过毕业心理测试和职业心理测试,帮助毕业生分析自己的兴趣、专长、能力、工作经验、个人品质及渴望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方式,使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制订合理的求职计划,帮助毕业生树立起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念,及时就业[4]。

3•3从临床本科毕业生自身角度出发: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2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统计分析

(一)总体就业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2017年共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653名,总体就业形势较好,就业率较高,近6年的平均就业率为97.3%,其中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5.2%,为6年来最低,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近6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既与浙江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健康的需求较大有关,也与我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有密切关系。

(二)就业行业分布

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近6届的653名本科毕业生中,有392名毕业生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60.03%,成为毕业生的最主要去向;有242名毕业生考取国内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7.06%,考研录取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7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49.69%,处于较高水平;有369名毕业生本科毕业后进入医疗单位工作,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94.13%,说明我校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业专业对口度较高,绝大部分从事医疗及相关工作;有10名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从事卫生监督、检验检疫等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1.53%;有13名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1.99%;出国人数和创业人数分别为2人,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0.30%。

(三)医疗单位就业分布

统计结果表明,毕业当年参加工作的绝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在医疗单位就业,但是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的就业人数相差较大,在医疗单位就业的369名毕业生中,进入区县级医疗机构就业的毕业生为234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63.41%;进入地市级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70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18.97%;进入民营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35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9.49%;进入省级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20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5.42%;进入乡镇、社区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10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2.71%。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在公立医疗机构就业,其中在区县级医疗机构就业人数最多,其次是在地市级医疗单位就业,在省级医疗机构就业人数较少,在乡镇、社区医疗单位就业人数最少;在民营医疗机构就业人数较少,虽然呈增长趋势,但是增幅不大。

(四)就业地区分布

由于我校2012—2017届毕业生在大学招生时只面向浙江省招生,且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以绝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浙江就业,其中在杭工作毕业生81名,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20.66%;在浙非杭工作毕业生303名,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77.30%;到外省市就业的毕业生8名,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2.04%,到外省市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大学期间通过转专业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的非浙江籍学生。

二建议与对策

(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来增加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并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学校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课程比例,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使医学毕业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人才培养方案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相适应,毕业生才能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

要加强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等形式向学生讲解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事业单位改革和行业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视野和格局,促使学生将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正确看待医疗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消除影响医学生就业的一些错误观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客观看待自身的能力、兴趣,理性地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压力,在就业过程中防止眼高手低,盲目攀比。

(三)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随着国家的投入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差、待遇低的状况正在不断改善,各种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本科毕业生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3

中医学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有医古文、英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检体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中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美容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美容/保健;

4 新能源;

5 娱乐/休闲/体育。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医师、美容师、理疗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中医师;

2 美容师;

3 理疗师;

4 护士;

5 健康管理师。

中医学专业培养技能 1.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

2.掌握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

4.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4

关键词:校企合作;医药专业;就业稳定性

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和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实际上一直都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高校等都采取了各种方式方法,其中以校企合作促进社会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是一种比较有效和常见的方式。尤其,在高职院校人才输出及就业方面,校企合作的价值以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就此,以下主要从医药专业大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对校企合作下该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展开深入的分析。

一、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简析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分析随着高职院校与各相关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的深入,当前二者合作的模式主要涉及到以下三种:一是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三是聘请企业行家到学校讲学。以上校企合作的三种模式实际上对学校、学生来说益处诸多,但对企业而言是不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在共赢方面存在欠缺。因此,以上模式的校企合作仅仅是浅层的,在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上,还有待采取进一步的措施。2.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就国外高职校企合作形式而言,主要包括四种: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美国“回归工程”模式,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这四种形式同样也各具特点:一是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中最突出是德国“双元制”模式;二是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则主要以英国证书保障体系和“工读交替”模式为主;三是美国“回归工程”模式主要是将过去对学生的工程科学素质教育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形式。从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形式或模式对比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相对而言仍具有不完善之处,这对后续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稳定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医药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1.医药专业学生本身择业、就业观存在问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从根本上而言,在于学生本身的问题,尤其是在择业、就业观念和思想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与过去相比,医药专业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但是许多学生仍然无视市场经济中的严酷性,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更多的是强调企业或公司能够为“我”提供什么待遇,强调的是“我”想干什么,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定位存在问题。基于这样的情况,即使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就业平台,部分学生仍眼高手低,或者就算已经就业但仍然想着随时可以走。如此一来,院校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2.高职院校医药专业方面的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高校在办学过程当中,为促进学生就业以及保持院校各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实施校企合作是主要和重要的方法之一。基于这一点来看,造成医药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也与之有关。究其根本,基于医药专业开展的校企合作实际上存在的这点问题比较突出:校企合作当中,企业需要为学校人才培养以及自身未来企业员工的培养提供一定的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但是在短期或者中期内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利益比较少,因此造成校企合作的力度不足,从而医药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合,致使医药专业学生就业存在不稳定因素。

三、提高就业稳定性的途径和方法

在校企合作当中虽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校企合作在促进学生就业稳定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除了当下我国高职院校三种合作模式外,不同高职院校以及不同的专业还有与自身发展,与时展需求相符合的校企合作方式。并且在校企合作之下,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实际上是得到一定保证的。基于以上对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下的就业不稳定因素的分析,为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其就业稳定性,以下则结合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中学生就业实例,具体分析提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途径和方法。1.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及学生就业案例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是河南省首批骨干高职院校,其医药类专业分别是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和部级示范专业,自2009年起与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的集团公司,旗下有许多子公司,主要产品涉及到中西药制剂、生产等。随着学校和该企业合作的深入开展,双方学生实习、课程改革、职工培训、科技攻关、教材编写、订单培养、设立辅仁奖学金等方面均有涉猎,并且以联合招工、招生形式组建了“辅仁”班。自2012年至今,招收订单培养“药物制剂”、“制药设备维修”200余名专业学生毕业后均到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就业,在稳定医药专业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十分顺利,现大部分学生都已成为企业管理、技术骨干。综上校企合作及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的实例,不难看出校企合作为学校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益处,校企合作对提高高职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2.基于校企合作提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途径和方法(1)试图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就医药专业学生就业而言,高职院校要确保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从校企合作方面入手,可以考虑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或者扩大与企业合作的数量及范围。而这一措施,需要高职院校本身做出更多的努力,并且同时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牵引和支持。根据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案例,不难看出其合作的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实力是比较强大的,这就意味校企合作当中的资金投入、设备投入等对人才培养更为有利,在提升学生就业稳定性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当然除了该校之外,我国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医药专业学生就业方面,合作的企业也为其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2)开展合作过程当中以“共赢”为合作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开展合作的基础是合作双方都能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若不能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合作开展必将受到影响,最终很容易导致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层,或者仅仅合作形式化不具真正的效果,而这对院校医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是不利的,更不用谈校企合作下实现或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为此,校企合作应当是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都有所得,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就业稳定发展。依据上述医药院校校企合作实例,校企合作当中,院校和学生获益十分明显,但同时该院校合作的企业也有相应的获益,例如院校也为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培训提供资源,于2014年就实施培训企业员工220人,并且在订单培养模式下为企业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员工(大部分学生现都已成为企业管理、技术骨干),这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共赢”之下,双方合作当中各自投入的资源会更多,收获的则也会更多。就院校医药专业学生就业层面而言,保持或提高学生就业稳定性则不在话下。(3)依据院校医药专业实际情况实施合作模式基于校企合作提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落实到细节和具体工作,则还应当从校企合作的模式入手。目前我国各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形成了多种模式,每种模式均有其特点和优势,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需要依据自身办学情况以及专业发展情况选择比较有效的合作模式。就医药专业发展而言,可以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也可以选择“1+1+1”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培养等。基于医药专业及其学生就业稳定性的考虑,实际上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选择该模式并且予以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注意订单协议的完善;二是注意资源的共享;三是注意订单下教师队伍的打造。当然,在实际的实施该模式时,还可依据具体情况注意相关问题的处理,此处不再一一赘述。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对学校、学生以及企业的发展各有益处,基于校企合作来提高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也有相应的效果。但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真正实现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稳定性的提高,则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共同的努力,对此以上具体提出了三点建议:试图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过程当中以“共赢”为合作目标和依据院校医药专业实际情况实施合作模式。其中也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虽有不全面之处,但仍希望能够带来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文跃玲.校企合作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40-44

[2]湛艳琳.校企合作提高酒店专业学生的就业稳定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251-252

[3]宋振国,王元犇,张敏.高职医药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与探索[J].职业技术,2012(4):49-50

[4]蔡建平,张立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4):20-23

[5]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3

[6]张佩江,宋学坤,张大伟.校企合作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8):1259-1261

[7]周鑫.校企合作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意义与途径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22-24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5

摘要: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与卫生部门没有沟通明确,使得毕业生们在寻找工作中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甚至陷入困境。本文根据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寻求解决的方法,以期促进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就业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50—0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根据社会改革现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借鉴西方国家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先进经验,经教育部审批而开设的管理学二级学科,自1998年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率先创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至今,全国有300多所高校纷纷创办该专业,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进一步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原来医学院校中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划归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本科培养中取消,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医学人才。然而由于受到体制因素的制约,这种划归超前于人才的实际需要。事实表明,划归之后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甚至陷入了困境。针对以上情况,本文通过对医学院校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促进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于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专业发展必须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正是根据社会发展、公共事业管理变革、高等教育专业改革需要而设置。国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厚基础、宽口径”,具体内容为培养具有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教育部的培养目标,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于要培养出不仅能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专业医学人才,同时也能在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工作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从理论上拓宽了就业的渠道,开阔了学生的就业视野与范围。

二、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就业的现实问题

1.教育部门的宽口径培养与卫生部门的窄入口招录之间的矛盾

从社会需求方面,相对于不同的工作领域,用人单位在专业知识结构、素养、能力方面有不同的需求。以医学院校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为例,根据调查结果,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有需求的,只是在专业知识结构比重上略有不同。从现实看,由于在专业设置上,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不允许带有小方向,统一改为大专业,即医学院校培养的原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专业统一更改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且不允许夹带小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这个括号是不允许再添加的。然而江苏很多卫生部门在招录人才时,大多用人单位则看是否为卫生事业管理或者是否为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这与教育部所规定的只能标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不符的。

2.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认识

然而由于社会大众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认识普遍不足,加以不清楚公共组织和政府机关的具体分工,所以无法以绝对的界线将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相区分。如医学院校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医疗卫生用人单位却因为毕业证书上没有标注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从而拒绝引进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生。相对于医疗卫生单位,社会其他用人单位则往往会思考医学院校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不足以担负管理这一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影响学生的就业出路,加之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企业管理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等的竞争,使得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极为尴尬的困境。据调查,苏北医学院校毕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为三届,然而就业情况十分窘迫,就业前景使得专业前景不容乐观。

三、促进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对策建议

1.明确专业定位,逐步拓宽专业培养方向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定位于培养出不仅能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还能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工作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应该结合高校自身行业的优势,以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和依据,然后根据高校的发展实际,进一步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同时,根据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社会基层医疗服务的现实情况,为加快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医学院校可以依托自身医药专业优势,进一步创办出具有医药卫生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种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出面向农村公共卫生事业领域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符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水平也越来越高,健康产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种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应根据社会现实进一步拓宽培养目标,进行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拓宽就业途径,自主创业或者进行健康管理咨询服务等,有针对性地推动专业学生就业。

2.以专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影响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医学院校尚属新兴专业,目前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学校要大力发展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专业特色;同时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提升专业实习基地级别,促进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和联系,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影响力;促进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用人岗位上发挥真实才学,以此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一些职能管理部门就业,树立该专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进一步扩大该专业的就业领域。

3.以考研促就业

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带动毕业生考研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考研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就业的平台,有效地规避现实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专业需求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己的兴趣改变原来的专业领域,根据市场需求重新选择主攻方向,从而加入考研的大军。

4.转变就业观念,紧跟时代要求,全方位促进就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将进一步被开发, 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也随之出现,如社区服务、全科医生、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以及临终关怀等,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医学相关行业也随之飞速发展,许多与人的生命健康有关的预防、保健、康复、咨询等单位蓬勃兴起,成为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也进一步拓展到药品推销、医疗保险、医疗咨询、医疗器械推广等方面。同时,医学模式的转变引起学科建设的转变,医学人文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整个社会对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和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医学毕业生自然是首选对象。

[参考文献]

[1]玲,鲁汉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6

[关键词]中医药 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 调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20-02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在校大学生。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

(三)调查内容

调查涉及多项内容,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性别、生源地、专业类别、x择所学专业的原因。就业前景的展望:对就业前景的了解情况、地域的选择、薪酬的期望、就业机构的选择。以及对中医药政策、中医药专业人才的社会供需状况和社会期望的了解情况。

二、基础数据

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396份,回收率达到99%。其中女生占 66.9%,男生占33.1%,生源地中农村占47.7%,普通小城镇占35.4%,而来自大城市的仅占16.9%。有30.8%的学生所学专业为中医学类,22.2%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类,28.6%为中药学类,18.4%为针灸推拿类。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情况

在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中,个人爱好占39.2%,热门专业和其他类各占13.6%,父母或其他人的建议占27.3%,容易录取占6.3%。对目前所读专业的满意度中非常满意占17.4%,比较满意占46.7%,一般占30.6%,不太满意占3.8%,非常不满意占1.5%。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的了解情况中非常了解占9.6%,了解的比例占到一半,为50%,不太了解占37.9%,没有了解过占2.5%。有9.9%的学生认为就业非常容易,47.2%的认为就业比较容易,27.0%的同学认为一般,15.9%的认为就业不太容易,没有同学认为就业非常不容易。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政策中时刻关注,非常了解占10.1%,大致了解占38.4%,不太了解占45.7%,不了解占5.8%。由结果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关于中医药的政策是比较了解的,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也是比较负责的,对于自己的就业情况也是很乐观的。

(二)择业方面

从进入大学起就考虑过自己今后的择业问题中认真考虑过占34.1%,偶尔想想占48.5%,很少想到占11.1%,从没想过,到时候再说占6.3%。毕业后从事中医药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强度非常强占19.4%,强占35.4%,一般占32.6%,不太强占9.3%,不强占3.3%。可见有近83%的中医药专业大学生想过择业问题,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的也占大多数,这也与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身所学专业相一致。

(三)毕业后的打算

40.7%的同学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10.3%打算自主创业,49.0%打算继续深造。除去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中,首选的就业机构中政府机关占13.7%,三甲医院占30.3%,中医药院校占18.4%,科研院所占9.1%,社区卫生服务站占7.6%,医药企业占11.1%,自主创业占6.3%,其他占3.5%。这表现出大学生就业取向多元化。就业地域的选择倾向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占25.2%,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26.3%,回家乡占32.6%,国家急需人才的边缘农村地区占5.8%,只要能就业地域不重要占10.1%。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更好的发展,会更倾向于继续深造,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中,也会更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地区。

(四)就业考虑的因素及期望

在选择就业考虑的因素中,专业对口比例最高,为33.1%,个人兴趣占25.8%,薪酬与福利占15.6%,社会声望占5.8%,家庭影响占8.3%,地域、晋升机会和单位性质的比例很少。在对首次就业薪酬的期望中,3000至5000元占55.3%,5000至8000元占32.6%,8000至10000元占5.8%,10000元以上占6.3%。在择业过程中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中就业政策形式分析和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各占32.1%,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占9.1%,提供就业信息占21.4%,就业心理咨询占3.3%,其他占2.0%。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近年一些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的计划等举措的态度是赞成,也愿意去的占56.8%,赞成,但也不愿意去的占36.4%,不赞成的占6.8%。由此看出,当前,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日渐增强,强调自我需要和兴趣的满足,专长的发挥,普遍倾向于关心个人利益、实现个人价值,主张通过自身的实力去参与竞争,更加注重自我,就业行为的出发点直接指向“自我”,对其行为结果的预期也更加地与自身需要相联系。[1]

四、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指导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更加注重职业本身带来的个人发展机会、发展空间,追求职业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学生的择业态度,来看待他们对当前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的认同度以及对待择业活动的积极性,这也是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1]青年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对于社会和祖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时代。[2]“扩招”的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屡见不鲜。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指导的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1.重视专业课业知识的学习

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相对来说课业压力大,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抵触情绪,继而出现兴趣逐渐消失、上课不认真听课甚至逃课等现象。社会中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对未来更加迷茫。这要求中医药专业大学生正视自己面临的困难,找出所学专业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找出问题所在,理性对待,积极解决问题,正确择业。

2.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要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前做好就业准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我们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大学生要清楚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能力,清楚认识自身优势与劣势,选择好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就业地域,同时不能好高骛远,敢于吃苦,做好从基层工作的准备。

3.以实践来提升自己就业能力[3]

中医药专业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只懂得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校的实验课程中珍惜每一次实践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学习,在老进行项目研究时,多多向老师虚心请教,做到熟练操作各种基本技能。同时,在寒假和暑假的时候,也可以到医院、药房等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见习、实习。这样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尽早熟悉所学专业的工作环境,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这样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就业。

4.树立正确的就业心理

调查结果中,大学生更趋向于大城市,即使生活条件没有想象中的好,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选择到县城和城镇就业的学生更加少。同时工资高、待遇好、工作稳定轻松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更加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而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待遇福利较差的工作单位的大学生却占到少数,使得就业形势出现“一窝蜂”的局面。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并不是很健康,应该正确对待就业单位环境和自身职业发展。大学生应该先择业后就业,先把握住就业机会,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这样以后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也不会太难。

(二)社会和学校的努力

1.政府和学校的合作

由于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端,中医药专业大学生所学基础知识与临床不能完全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的素质、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所以这需要政府和学校的通力合作,政府提供有利可靠的参考数据,学校以此为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的指导方案。[4]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2.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

就业政策形势分析、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就业信息的及时提供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等就业指导对就业生是非常有用的。就业成才教育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应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5]

3.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只有加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才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满足学生们对工作的需要。[6]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不仅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还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一些优惠政策。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把知识付诸于实践,同时现代大学生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精神都可以成为成功创业的基础。这都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社会实战经验,进而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4.高校应强化专业知识意识

高校应强化大学生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一旦大学生意识到依托专业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既能强化大学生专业价值取向,也能淡化部分大学生过度重视薪酬之拜金主义意识,消除部分大学生相对狭隘的工作地域就业价值取向。[7]

(三)家庭的影响

子女是父母的希望,父母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孩子从小到大一直被父母灌输“上好大学,找好工作”的思想,这既是父母疼爱子女的 表现,也是父母养育子女希望得到的回报。这在无形中使大学生有找到满意工作的期望,这使得他们到偏远地区,薪酬低的单位工作的期望大大减弱。家长不合实际的期望影响就业价值观。[8]这就要求家长们鼓励子女敢于吃苦,勇于从基层做起,磨练自己的意志,降低期望值,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就业形势,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同时,家长在给子女就业意见的同时,不要过多的干涉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顺应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这也许能够使他们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石志成,乔琳,孙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5):96-99.

[2]蒋阳飞.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3]朱新江.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和分析――基于浙江传媒学院的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

94-98.

[4]田青亚.中医药相关专业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J].青年与社会:上,2015(06):146-146.

[5]干旭,李雪莲,程静.四川省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7(05):53-56.

[6]钱玺.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

2013.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7

一、现状

在我国各类专业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势态下,我国有近百所的医学类本科院校,这些医学院校无一例外均设有非医学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学、法学、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其中不乏教育部公布的“最难就业的专业”。由于该类专业较新,这些学生大多是通过调剂进入的,无论从学校人才培养方面还是毕业生自身对专业的认识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在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都有学习基础的医学知识的阶段,因此非医学专业在医学院校具有大的医学背景又具有专业性不突出的特点,这是医学院校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大学生就业质量已成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标准[1],在2015年749万应届毕业生的严峻形势下,此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显突出。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相比医学专业,普遍存在初次就业率较低、就业层次较低、就业后稳定性较差、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符[2]等情况;此外,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学生由于实习阶段在医疗机构工作,受此影响在就业过程中缩小了择业范围。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等五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3]。如政策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高等教育存在弊端等种种矛盾,共同造成了当前紧张的就业局面[4]。政府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政府的就业政策并没有向某一个方向倾斜的趋势。因此,进行SWOT分析时不再考虑政府影响。

二、SWOT分析

(一)S(Strengths)―优势

1.整体学风良好。严谨、好学的学习风气是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特点,受此影响,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耳濡目染也具备了这一特点。与综合性大学的同专业学生相比,他们更具有好学务实的态度,而这一态度在就业过程中一直被用人单位所看重,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背景知识优越。虽然是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但普遍接受了基础医学的课程培养,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相比综合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而言,就业具有更多优势,尤其对于医疗行业。

(二) W(Weaknesses)―劣势

1.综合素质欠佳。在医学院校内,非医学专业在整体上属于边缘学科,非医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相比医学专业学生缺乏临床医学技术大赛,急救竞赛等实战机会;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综合素质又略显不足。

2.专业教育不突出。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大多都是新开设专业,学科基础薄弱,在课程设置有待考证。在医学特色方面,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背景不同,基础相对薄弱,对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也不足[5] ;在本专业培养过程中,被医学课程占据部分学时,学习内容比较宽泛,特色较不明显;再加上对这些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还处于初步阶段,很难及时准确地得出教学成果的优劣。

(三) O(Opportunities)―机遇

1.医疗体系的不断壮大。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需要服务于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会越来越多,有医学背景的毕业生在选择此行业时就必然比毫无医学知识即综合性院校的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更占优势,这无疑是未来发展中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发展就业的机遇。

2.培养模式的逐渐转变。自高校扩张以来,越来越多的专业性大学趋于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也开设了非医学专业。在此情况下,此类毕业生群体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其培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受关注与重视,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四) T(Threats)―挑战

1.课程设置混乱。目前,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混乱,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是在非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医学课程,以此来突显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专业特色。但如何合理设置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以及如何处理医学课程与本专业的关系则需要科学的论证。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使其专业知识更加完备扎实,在就业过程中取得优势地位。

2.师资力量薄弱。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都在近年所设,专业设置之后,往往学校短时间内难以引进充足的师资,因此专业教师、尤其学科带头人贫乏。而非医学专业教师也往往出身综合院校,难以兼备医学背景和特色专业。

3.就业信息平台有待完善。学校关于就业信息的主要是通过就业信息网和校园招聘会。现实中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就业信息网的就业信息大多都是为医学专业学生服务的,招聘单位多为医疗机构,招收的毕业生也仅限医学专业;校园招聘会也多集中在与医学专业,对招聘单位而言医学以外专业似乎综合院校是更好的选择。

4.社会认知度不足。医学院校的就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但此类单位对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小。同时社会对医学院校的认同只是医学专业[6]: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医生已是社会定向思维,非医学专业学生还需要接受社会一段时间的检验与认识,短期内难免有些用人单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另外认为综合院校的毕业可以取代医学院校非医学生[6]:部分用人单位对医学院校与综合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差异也有一定看法,认为同一专业学生在综合性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更能与市场接轨。因此,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力度受限。

三、讨论与对策

(一)医学院校方面

1.重视能力培养,强化心理辅导。针对非医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就业见习实习过程中,组织多样化见习实习岗位,综合锻炼毕业生的素质。同时关注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强化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学科建设,壮大师资队伍。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学校应投入资金购买教学仪器设备,落实实验室的建设;大力引进新专业的师资及学科带头人,鼓励在职教师深造。通过引进人才、培训人才等手段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等,使其更适合专业发展,促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就业体系,加强就业指导。首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培训引导学生关注用人单位需求以及本专业的就业情况,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能够很好地做好职业规划,同时加强自荐材料的制作和求职面试的培训。其次,在不断完善扩大学校就业信息平台的同时,注重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信息的搜集与,可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收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建立信息平台,将就业信息及时、全面地通知毕业生。

4.提高社会认可,加强校企联合。医学院校还应加大对其非医学专业的宣传力度,常邀请相关单位负责人到校做讲座、开宣讲会;也可与开展校企联合订单班培养模式[7],与某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拓实习基地,以此开拓就业市场,让学生得到多样化的实践锻炼,毕业后定向解决部分学生就业。

(二)非医学专业毕业生方面

1.明确职业定位。在学校教师及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指导下,及早明确个人的职业定位,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就业去向,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不要将职业目标局限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拓宽就业渠道,秉承“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心态。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8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就业观调查;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162-02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近十余年中医院校新开设的一门新兴专业,我国各中医院校均已开设,由于家长与学生热衷于该专业,以致呈现出招生人数多、在校人数多、毕业生数量多的“三多趋势”,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其他专业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该专业学生就业、择业、创业等方面的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对贵阳中医学院近几年来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及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校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以及我校2012届、2013届、2014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1.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针对毕业生和在校生设置不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在校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择业意向及就业指导需求3个方面的内容,毕业生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求职过程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等内容。

1.3 调查方法 于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期间,同时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随机抽取18个班级,按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实习中、实习结束后四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层后,每个班级中随机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在校生调查。在校生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作答的方式进行。毕业生采取现场发放现场作答、网络作答、电话作答等方式进行。

2 结果

2.1 在校生调查结果

2.1.1 基本情况 在校生调查问卷共计发放720份,回收合格问卷690份,合格率为 95.83%。见表1。

2.1.2 调查结果

2.1.2.1 个人基本情况调查 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中主要针对学生选择学习本专业的原因、对所学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是否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开始把就业纳入议程、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对所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调查。见表2。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入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本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了解的只有8.26%;对自己适合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非常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的占40.87%,这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明确的就业方向有很大帮助。但是,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规划开展比较滞后,被调查者中只有19.85%的学生在大四年级之前将就业纳入议程,50.68%的学生是在实习过程中或实习结束后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因此也导致了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认识与现实差距较大,被调查者中52.17%的同学感到就业前景迷茫,但也有44.93%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2.1.2.2 就业意向调查 就业意向是毕业生在正确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对毕业后是否就业及如何就业的安排和打算[1]。本次调查在就业意向方面主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类别、希望到哪一级别的医院工作、就业地的选择、毕业初期理想薪酬等方面做了调查。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有62.75%的被调查者中毕业后打算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医疗机构等级及工作地的选择上,70.87%的被调查者选择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97.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县级城镇及以上的城市工作,只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到县级以下乡镇工作。结果表明,该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上期望值太高,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相违背。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有43.62%的调查者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其次才会考虑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经济收入、人事编制等因素,这一点也反映出,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理性、成熟的一面。

2.2 毕业生调查结果

2.2.1 基本情况 毕业生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其中回收合格问卷134份,合格率89.33%。其中2012届41份,占30.6%,2013届45份,占33.58%,2014届48份,占35.82%。

2.2.2 调查结果 我院从1995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毕业学生数千人,本课题中对近三年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求职过程、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73.95%的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下乡镇工作;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中,有41.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的适用性不强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建议中,有57.1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在实践环节中的教学指导。被调查者中71.42%的是在进入临床系部以后才开始考虑就业事宜,这一点也体现出了,本专业学生就业规划比较滞后。

3 建议

3.1 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帮助本专业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方向 目前,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急需大批卫生人才,于此同时大中城市各级医院大批接受本科毕业生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因此,深入农村服务农民[2],已成为本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国独有的一门特色专业,相比于单纯的中医学、西医学来说,其特色在于:该专业学生在五年时间里,既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也要学习西医理论,还要学习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生经过4年理论教育后,同样需要完成一年的毕业实习,这些经过系统学习、基本掌握中医、西医学知识的学生将是我国今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主力军和高级人才,他们将更加适合农村和基层医疗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中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在学生五年的学习过程中,从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就业指导教师出发,从入学之初就教育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就业目的地指向基层。

3.2 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全面化,帮助学生尽早将就业工作纳入议程 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在学识上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接受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对自己所学专业今后工作的性质和去向非常清楚的同学只有17.1%。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我校学生大多在大四进入临床学院学习后,才开始考虑就业相关事宜。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部分,该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多开设在大三学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五下学期。对职业性质不了解、自我认识不够充分、就业工作准备不充分,盲目就业是影响该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生涯,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3.3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学科,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专业教学安排和师资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贾慧群,张永莉,王建辉.由医学生就业调查分析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77.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9

关键词:中专学校;就业导向;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56-02

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中专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学校的声益,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训;因此,以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畜牧兽医专业作为我校的主干专业,也应树立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既掌握理论知识,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专业与就业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然而当前实施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予以一定的转变。

一、畜牧专业的现状与市场需求

1.畜牧兽医的专业现状。中国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而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但行业中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殖业发展很快,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据调查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生与大专生理论知识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时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也非常欠缺。大部分畜牧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生、大专生、还是中专生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实现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

现在基层的一些规模小的养殖场急需大批具有适用技能而又有理论水平的实用技术人才;在基层很多养殖场,其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懂技术又能跑业务的人才很受兽药厂和饲料厂的欢迎;这些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要求有一手过硬的基本诊断技术和诊疗技术。这样一种形势要求为农村地区培养出大量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这也就要求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虽然经过几次更新,但仍相对落后于行业现状,以教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也相应落后,因所学教材大都是2003年左右出版的,而当今社会是技术革新、创新的社会,科技发达,技术改进,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践教学,难以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

2.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陈旧落后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动手,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也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有目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但综合素质却适应性相对不合格,就很难适应于市场的需求。

三、就业导向呼吁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1.变注重“考证”为注重市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使教育者成为适应于生产、服务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虽然中等专业学校按要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取得相应的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当今社会,有些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不适应需要),人才市场更注重学生实用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针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行业就业市场需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正确地、动态地反映出行业就业形势,并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宜的实践教学方案,以满足社会(行业)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优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使用情况的评价。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10

口腔医学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等等。

口腔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1、口腔医学未来的就业率无限广阔。每2000人就需要有一名牙医,目前国内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所以口腔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

2、建议口腔医学专业从事美学修复、牙周保健和种植修复这三个方向。

3、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口腔健康会越来越重视,目前我国一线城市已经表现出对口腔医生的需求量了。同时,牙科已经发展成了独立的门诊类,有着很强的区域性。

口腔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口腔科医生的就业领域较宽,既可在大医院从事口腔科工作,也可私人开设诊所,并且能在美容院从事相关的面部整容、美容。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新能源、美容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医疗设备/器械;

3 新能源;

4 美容/保健;

5 教育/培训/院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口腔医生、牙科医生、洁牙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口腔医生;

2 牙科医生;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11

关键词:职业高中 畜牧兽医专业  教学  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50-02

随着畜禽业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和养殖企业需要大批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在职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每一个职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多年的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就业能力培养转变,要从“满堂灌”的传统教育向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技能的现代教育转变。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真正把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学生成才,必先成人,所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当今社会食品、药品方面的热点问题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如在《饲料与营养》课程教学中,结合我国国情和人们的生活特点,让学生明确畜牧业在我国实现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认识,激发了学习专业的责任感。同时列举“三鹿奶粉”、“瘦肉精”等事件对社会的危害、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危害,教育学生树立科学饲养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好专业,将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3 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畜牧兽医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改变“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法,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模式和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3.1创设情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的过程与方向,学生是主体,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主动地活动才能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要运用问题驱动或任务驱动,通过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激发、组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能力。如在教学《畜禽营养与饲料》中“畜禽日粮配合”一节时,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典型的饲料配方,并引导学生分析配方中各营养物质的含量与营养价值,然后讲解饲料配方的原则、要求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配出科学合理的畜禽日粮,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不同种类、不同生产目的的畜禽日粮配方,然后在班内评比,看谁的配方更科学、更合理、更实用。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2营造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职高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这样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在《畜禽解剖生理》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正常畜体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在施教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发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形态构造和机能的关系、畜体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讲畜体形态构造和机能的关系时,首先讲明机能以形态构造为基础,形态构造又必须与机能相适应;形态构造决定其器官的机能,而生理机能的改变又可以影响器官的形态构造改变。两者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又如讲畜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时,先讲明畜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环境条件对畜体有直接的影响,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畜体的机能和构造就会发生相应变化,以使其适应新的环境,维持家畜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然后提出问题:“当畜体处于寒冷环境时,为什么皮肤血管会广泛收缩?为什么骨骼肌的紧张度增强而发生寒颤?”让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之学得活、记得牢。

3.3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学校养殖实习场、兽医门诊部,以实习教学模式为主,以示范操作在先,然后由学生实作。如讲家畜运动系统中“骨和骨骼”一节时,笔者利用骨标本、挂图将各骨的构造特点、位置关系及骨构成骨骼的有关知识讲明之后,又出示畜体骨架模型,让学生整体观察,并启发学生思考局部器官与整体形态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本地常见家畜牛或猪的全身骨骼图,以加深对畜体整体形态的印象。课后要求学生采集、制作标本,进一步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特别是解剖实习时,尽量采用新鲜正常的动物标本,边讲边做,或师生同做,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4 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广大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培养既懂畜牧兽医理论知识又会动手操作的实用型人才。按照市场需求,畜牧兽医专业岗位主要有畜牧技术员、饲料生产技术员、繁殖技术员、兽医技术员、检疫技术员、畜牧物资生产营销员等。要按照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着重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适应职业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以及应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如《猪的生产与经营》课程内容是畜禽饲养与管理人员岗位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学本课程时,笔者常常把学生带到学校养殖场或学校附近的养殖专业大户现场教学,使学生掌握猪的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疫防治技术,并请技术员现场讲解猪饲养管理的体会及养猪致富之道,进一步强化专业意识和职业岗位能力。不仅如此,在高二年级开展专业实习时,我们将学生分组分配到各区乡兽医站或中小规模养殖场跟师实习,在高三年级根据学生选择的职业岗位,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实习单位,如乡镇兽医站、中小规模养殖场、饲料厂、兽药厂等,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了适应岗位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曙晖.试析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医学专业就业范文12

关键词:岗位胜任 口腔医学 实习 模块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59-01

二十一世纪培养医生的标准要求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感、是技术上的能手、有预防理念、有科普意识。医学教育与临床实习相结合是我国医学教育总体方针的重要内容, 二者结合的教学发展道路是我校办学的一贯宗旨。目前我国医学教育院校就业形势的现实与基层医疗服务合格人才的短缺,促使医学教学的改革加快脚步。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学知识快速更新,作为医学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医学前沿知识和技术,以胜任医学教育岗位要求。“非学无以补短,非学无以提高”,我们要将学习转变为一种自觉意识,将学习转变为一种自觉习惯,将学习转变为一种个人能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依靠学习应对挑战,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探讨高等医学教育新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性人才,为基层单位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根据临床岗位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调查结果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探讨了口腔修复学模块教学法[1],报告如下。

一、口腔修复学模块化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口腔专业特点及临床岗位需求,口腔修复教研室与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认真研究,现将口腔修复学实习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第一,固定义齿(牙体缺损的修复、牙列缺损的修复);第二,可摘局部义齿(牙列缺损的修复);第三,全口义齿(牙列缺失的修复)。每一模块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临床前模拟过程,第二阶段为临床简易过程,第三阶段为临床完整过程[2]。明确每个子模块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考核要求等。

二、调查方法

数据录入由专人负责,采取同份资料双录入法,对数据进行比较。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及t检验。对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务工作人员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抽样。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387份问卷,回收问卷后,对数据进行核对、整理、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对毕业生学习结果的调查

有89%的学生认为在实习期间所开设的口腔修复学模块能够切合实际地用于临床。毕业生希望在在实习期间能开设急救技术、口腔器械维修技术、儿童医学等专项技能,不仅有利于临床,更加符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发展趋势,其中急救技术和心理学是毕业生非常想学的技能。

2.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

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主动学习能力( 28% );实际操作能力(57% )。业务水平方面满意或基本满意达到91%。

四、讨论

针对我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统计调查和统计学分析有89%的人认为学校所设置的理论课程及其知识是实用的,可见我校的教学内容基本符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然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处事能力欠缺问题突出,并不是单纯在学校短时间可以改善的,但是毕业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应予以培养[3]。我校依据上述调查结果以及医学教学的学生的教学时间并结合服务对象是基层的特点,探索了模块化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避免了讲授知识的重复性,加强了教材的系统性,具体措施为临床专业知识点与课程合理整合,增加新技能、新知识及卫生部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内容,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去掉过时、重复的内容,组建3个模块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个模块应选用特色课程自编教材及省部级以上获奖的医学教育教材,既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又可增加学生(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加强技能和知识应用性和针对性,满足社会需求。高等医学教育在社会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将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培养的目标相结合[4],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内容符合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要求[5]。模块教学法是以现场教学为主,培养技能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于口腔修复学实习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从实习教学的组织、设计上又是一种创新。该教学模式必将对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实习教学改革提供范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军.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5(4):89-90.

[2]贾俊海.生理学模块教学改革初探[J].江苏大学学报,2005,27(4) : 81-84.

[3]孟羽俊,张秀芬,刘明清,等.临床医学专业岗位需求分析与专科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 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