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时间:2022-11-14 04:29:20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

口腔医学专业简介 口腔医学专业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医疗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预防工作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和较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扎实的口腔医学理论知识,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诊治口腔医学领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基本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口腔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能结合口腔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口腔医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为了缓和医患供求比例失调的现状,鼓励私人开办口腔诊所应是大势所趋。现有的私人诊所鱼龙混杂,虽说其中也有部分退休的老口腔医师,但更多的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江湖游医,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广大群众就诊,也不利于在中国推广普及口腔保健。因此,国家将会出台相应政策,整顿私人诊所,加强引导,使其步入正轨,以确保广大群众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口腔保健。

有了国家相应政策的保障,毕业于正规医学院校,接受了严格培训的口腔医生才更容易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较丰厚的回报。

目前说来,口腔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不是对工作单位及条件要求过高,就业一般不成问题。但如果大家都想往大城市、大医院挤,便会相对过剩,造成就业难的情况。

口腔医学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2.掌握口腔医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

3.具有口腔及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的能力;

4.具有口腔修复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般操作技能;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社会需求;导向;医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对策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人数增加,医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加大,在严峻就业下,医学毕业生要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变医学生就业观念及就业方向,树立准确择业观,并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正确面对成败得失,医学院也应积极采取有效解决措施,缓解就业压力。

一、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分析医学生就业前景的影响

1.医学生就业状况

近些年,医学院招生规模不断增大,医学生毕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人才供需间逐渐失衡,不同层次毕业的医学生,已由原来供不应求向专科供过于求、本科平衡及研究生的供不应求转变,与普通医学院相比,重点院校的就业率要高一些,而同所院校中,影像学、预防及检验等专业的医学生因毕业生少,需求依旧旺盛,但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就供应高于需求,就业率相对低一些,但整体看来,医学生的就业率依然处于下降趋势,大城市就更是趋于饱和,医学生大都愿进入大城市当中的医院工作,但随着多年补充完善,二甲以上医院的医疗人员基本饱和,甚至出现了超编状况,同时,这些医院对应聘人员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除非常优秀人才及个别岗位外,医院大部分人员均要在硕士及博士学历以上。

2.就业体制不健全,择业观陈旧

医学生就业困难是我国社会体制不健全的具体反映,在社会需求导向下,劳动力间的供需并不是很平衡,劳动力的结构层次不是很合理,与其他专业学生同样,医学生大量涌向东部沿海及大中城市,在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大量医疗人才充实,但很多医学毕业生并不愿意选择这些单位,择业观较为陈旧,认为县级以上的医院才有可能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在就业方面,竞争意识不足,就业期望值较高,还有些医学生认同的就业面窄,非专业岗位不接受。

3.医学院扩招专业与社会需求相偏离

目前医学院与市场供需不相匹配,矛盾较大,特别是医学生实际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教学质与量关系没有处理好,并且医学院专业设置也不是很合理,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方面缺乏规范全面的评价体系,在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较为落后,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没有毕业生,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相对过剩,像麻醉、影响及护理等专业的毕业较少,社会需求量较大,不合理设置使得学校与社会需求相偏离,影响了医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前景。

二、影响医学生就业前景的解决对策

1.鼓励学生考验,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近些年,随着大量医学生毕业,市场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专科毕业生供过于求,本科生也逐渐趋于饱和,研究生学历的社会需求空间还相对较大,在社会需求导向下,考研成为医学生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鼓励学生考研,这样不仅输出优秀人才,还缓解了就业压力。目前大部分实习医院的实习时间是5月份,医学生来到实习点之后不久,就面临考研冲刺,这段时间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学生考研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根据这种情况,医学院可调整一下实习时间,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至大五第一学期,在最后学期安排与专业有关的选修课程,对于考研学生能在考前两月请假,并专心备考,到考试结束之后,再到实习医院补上实习,学校应该针对考研学生给予有关辅导,并针对考研学生心理、英语及政治等方面给予指导,学校可请有经验教师实施考前辅导,提高学生考研成绩。

2.完善就业市场,调整就业意向

完善市场体系,需要健全的服务、竞争、监督管理及调控等机制,应积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毕业的就业市场,政府应利用宏观调控方法,对医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规范,并改革就业、人事及户籍等制度,对毕业生管理及用人单位进行规范,保护毕业及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还应建立就业渠道,实现供需双方资源的共享,还应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提倡医学生到边远地区就业。医学院应该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与信息化地就业服务制度,学校就业部门,应该加强社会需求分析,并指导学生及时了解有关的就业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技巧锻炼,减少就业障碍,在医学院低年级,还应设置职业规划的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方面的指导课,并组织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进行全面学习,让学生找准定位,端正思想,认识到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医疗市场必将向基层单位市场转变,医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个人价值、目标观及社会价值结合的统一标准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及主动的就业态度。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强化实习环节

医学院应依据市场需求状况,合理设置课程,对于需求量大的专业,应增加招收人数,需求量少的专业,减少招收人数,并强化实习环节,实习环节是医学生工作能力提高的主要方法,对医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可把实习生分成大轮转及后期分流两部分实习,大轮转实习主要是依照正常轮转顺序来实习,而后期分流实习又可按实习时间分成正常大轮转与后期分流时间,前半部分为8个月,后半部分为4个月,依照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要求进行培养,像影响、急诊及麻醉等专业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好,有意从事此方面的学生,就可实施后期分流培训,这样就业面就要比大轮转学生的就业面要高一些,通过实习环节,为自身就业前景增添砝码。

结束语:

随着医学院规模扩招,医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对医学生就业前景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率,医学院应调整学生就业意向,让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同时,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工作能力,增强医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医学生良好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药学专 业大学生 就业形势与前景

一 引言。

尽管目前药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药学产业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医药公司的年经济效益增长率已经高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且,由于它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的药学事业近几年的发展也是非常迅猛的,许多药品都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也与外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专业人才方面有稀缺。这表明药学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 从事药学专业职业类型分析。

1. 药师。

药剂师在医药行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现在,随着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药剂师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社会地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就业所涉及的领域也相应的扩展。我国药剂师的就业领域:第一、 药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药店的数量也急剧增多,法律对于药店的规定需要有常驻的药剂师,所以有大量的药剂师进入药店工作。第二、医院。传统意义上的药剂师都是在医院的药房工作。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药剂师也要进入病房,一方面与医生沟通用药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为患者药物方面的问题提供更专业的解答。第三、制药企业。企业工作的药剂师选择的具体工作也不一样,一部分从事新药的研究、制作及后期实验; 另一部分可以从事医药代表,主要负责某些药物的推广工作; 还有一部分可以从事管理方面的职务,组织研究、管理经营等。【1 】

2. 公务员。

公务员报考热的持续升温表明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日益成为广大求职者的首要目标。近年来,随着公务员待遇与福利的不断提高,原先就有职业稳定、工作环境好等优势的公务员更成为当今青年人羡慕的职业。在日前有关青年理想的调查中发现,多项数据显示,公务员已经成为青年人择业的首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从今年报考全国公务员考试的人数看,公务员考试将会一如既往地“火爆”下去。

3. 教师。

最近两年,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成为新的受热烈追捧的目标。不过,要想成为一名教师并不简单,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上岗的必需条件。在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相对稳定的职业前景和受人尊敬的职业形象令教师这一职业魅力倍增,教师职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及社会人士就业时的最佳选择。但药学专业学生做教师只能选择大学或职业院校,一般说来博士学位是基本的入职条件。

三 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及前景展望。

1.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大、中型医院药剂科每年招聘人员数量有限,仅极少部分毕业生能走入医院。大部分毕业生所从事的医药代表、医药保险、医药销售、药企等工作,其社会地位及工作报酬均不太高。近年公务员招考制度的实施及激烈竞争,使得应届毕业生很难在每年7 月底以前就被药监局、药监所等政府部门聘用,因此,药学生在第一次就业选择时很少会选择药监局等政府部门。高等学校及医药研发等单位对本科层次毕业生需求一直较少,虽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能成功入职这一行业的学生比例一直较低。综上所述,药学生面临着就业率高,但就业层次不高;心理预期值高,但工作回报低的就业现状。严峻的就业现状使得部分就业期望值偏高、缺乏就业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行动指导的药学生们,在面临扩招、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等因素所致的就业难题时不知所措。【2 】

2. 发展前景广阔。

总体来看,由于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快速,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有很大潜力。特别是由于医疗和药品管理体制改革而兴起的遍布城乡的集体或个体经营的医疗单位和零售药店,更拓宽了药学学生的就业领域,用人单位主要有药厂、医院、医药销售公司、药品检验单位、研究单位和管理机构等。另外,目前老百姓对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品的呼声日益突出,需要有专业背景的药师来指导他们合理选药,科学用药。而且随着医疗保健体制改革的深入,执业药师立法和OTC(非处方用药)制度的实施,也对高等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通用型(社会服务型)药学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口径拓宽有利于药学毕业生的就业,有利于他们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以及今后的转岗和就业。

四 药学生应如何应对未来的就业挑战。

根据药学学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预测,只要努力提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药学生不仅不用为就业发愁,并且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与发展空间。

1. 扎实学习学科基础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既要在基础学科上拓得宽, 又要在专业领域里掘得深, 为思维的创新提供足够的知识空间。药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知识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药学、生物、医学等学科。学生不仅要牢固地掌握上述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更应具备分析、判断、解决实践中各类问题的能力。

2.努力提升捕捉专业信息的能力。

要求药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 为进步、为创新而学习的思想, 阅读专业学术著作并从中汲取知识的能力。为此, 学生须具有较强的工具运用能力, 包括检索、查阅信息的能力, 以及工具书的运用、文献资料的查阅、数据库及因特网的使用等。外语和计算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两个非常重要的查阅信息和获取知识的工具, 药学生应该必须熟练掌握运用, 以便获取所需信息。【3 】

3. 大力提高专业技能(即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

药学生应该通过各学科的实验课程, 锻炼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才能牢固掌握知识, 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外,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还不具有社会实践能力,也不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只能踏踏实实工作,培养“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意识,发展新的就业观,人才观。在了解我国药学专业就业形势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条件,发挥自身特长,不断完善自己,拓宽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在求职生涯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本文的分析,主要在于使药学专业的学生明确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从容选择就业道路,审时度势,更好的面向未来人生路。

参考文献:

[1]顾丽君,药剂师职业现状分析,《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年08期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4

医生简历封面图片背景模板展示  

医生简历封面图片背景模板(一)

医生简历封面图片背景模板(二)

医生简历封面图片背景模板(三)

医生简历封面图片背景模板(四)

医生简历封面图片背景模板

姓名: xuexila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揭阳

身材: 170 cm 62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4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医药代表:医药代表

工作年限: 3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20xx.7-20xx.5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各大科室做实习医生;

20xx.6-20xx.9在山西傅山药业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就职OTC代表:

公司主要陈李济药厂生产的《舒筋健腰丸》,负责东山区、天河区药店开发、维护。

20xx.10至今在广州前茂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就职业务专员:

前茂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医疗器械产品销售公司,产品主要涉及麻醉科、ICU、抢救室、心导管室、神经内外科等,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独家美国 ARROW公司重症医学导管及心导管系列、英国PORTEX气道导管系列和Pulsion容量监测仪、美国ARROW公司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等产品。

在职期间主要负责ARROW重症医学导管及心导管系列、PORTEX气道导管系列等产品在医院的开发和维护;负责的区域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胸科医院、广州市肿瘤医院、清远、潮汕等地区,20xx年转至医疗器械组,主要负责公司的器械及佛山勤联公司生产的《腹部牵开器》在全省的临床推广及销售工作。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湛江卫生学校

最高学历: 中专

毕业- 20xx-07-01

所学专业一: 临床医学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20xx年9月至20xx年7月 湛江卫校 社区医学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优秀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有一年的医院实践工作,三年的一线销售经验和广泛的医院客户网络,有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能独立完成医院的开发与维护工作;性格随和、乐观、慎重,待人诚恳,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较高的团队合作精神;充满激情,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勇于接受挑战。

详细个人自传

看过“医生简历封面图片背景模板”的人还看了: 1.医生简历封面设计图片背景模板

2.2017医生简历封面背景图片模板

3.医生求职简历封面图片背景模板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5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一)培养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事教学与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努力学习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对本学科方向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三)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胜任科学研究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在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大型医院的设备中心、高等院校等地方工作,也可以做国家公务员。相关行业(如IT,仪器仪表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设备、护理、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设备/器械;

2 医疗/护理/卫生;

3 制药/生物工程;

4 新能源;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算法工程师、售后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算法工程师;

2 售后工程师;

3 销售工程师;

4 硬件工程师;

5 维修工程师;

6 注册专员;

7 技术支持工程师;

8 产品经理。

就业前景是我们每个人必定考虑的东西,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就业总体来说供需平衡,甚至略微供不应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大型医疗设备在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是各大医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因此,该专业急需高技术人才,学得越精也越吃得开。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6

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药学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医药公司的年经济效益增长率已经高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的药学专业事业近几年的发展也是非常迅猛的,许多药品都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也与外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药学专业人才方面有稀缺,这表明药学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普遍看好。总体来看,药科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

药学专业就业方向

科研人员——在大学、研究所、药厂的研究部门,从事药物的研发工作;

医院药剂师——在医院药剂科、药房、药厂等从事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

药检人员——在药检所从事药物的质量鉴定和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公司职员、医药销售人员——在医药贸易公司或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生产、流通及销售等工作。

拓展阅读:药学专业简介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7

关键词:医疗保险;培养模式;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66-03

医学院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方面,主要侧重于医疗保险方向,但由于师资队伍短缺和医学知识的复杂性和跨学科等问题,导致医学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尚未达到实际人才需求,根据人才培养中的瓶颈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采取积极改进措施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问题严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身已经有110余所高校在招生培养,涉及到财经、政法、师范、理工、(中)医药和各类综合院校,一些民族院校和自学考试也相应开设了该专业。在院校(包括自考依托)层次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遍布于民办院校(包括独立学院)到地方院校、211院校和985院校。从理论上,不同的高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方向上应该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学生就业方向也应有所差异,但事实上,大多数高校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并不明显,在四年制在校培养时间和公共基础课程较多的限制下,真正能够体现出院校特色的情况还比较少,由此导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生源和就业上形成较大的直接竞争。再加上公共管理学、保险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竞争,导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还加大了师资人才的竞争,当前设有医疗保险方向的相关医学院校已经近20所,对于大部分医学院校来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部分高校用医疗保险专业)处于人才紧缺状态,尤其在吸引数量较少的保险精算、保险方向的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和社会保障高层次人才方面,缺乏明显的优势。高层次师资人才队伍的瓶颈问题,又加剧了医学院校在医疗保险方向上的人才培养的师资紧缺问题。

(二)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征明显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层面,包括了劳动方向和社会保障两个基本的方向。而社会保障方向有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救助、住房保障等方面,根据中国的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又包括社会养老、社会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以及在基本保险基础上的社会补充保险,各类保险还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商业性保险,如商业健康保险等。因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为突出本科层次的培养特色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的同时,也为各院校建立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在现实上,大部分高校还仅局限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的通识学科知识的教学阶段,即使是医学特色明显的医学院校,拥有在医学背景基础上的进一步专业方向分化理论可行性,但在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毕业就业所需要的指定选修课程以外,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安排特色课程的系统教学,这也导致了医学院校专业方向特色的凸显难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方向的多元化,也为本科学生的教学培养增加了难度,从广东医学院 [1]、江苏大学 [2]、东南大学[3]和郧阳医学院[4]等院校医疗保险方向学生的就业看,就业方向包括了社保部门、保险公司、医药机构、各类企业以及国家机关和考研等,满足不同就业方向的知识培养需求,其综合统筹协调的难度也很大。

(三)人才理论需求与实际就业问题矛盾突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专业,培养方向也是门类众多,即使是医疗保险方向,又分别侧重于社会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和保险精算、保险营销等多个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从理论上医疗保险方向将会形成巨大的需求空间。但在实际就业上,当前的大部分毕业生并未走向理想的社会保险机构、政府机关和医疗机构,而是面向企业或保险公司,即使在保险等金融机构,多数从事低端的保险营销业务和前台业务。人才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甚至就业难问题,也影响了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问题。

尽管医疗保险方向具有理想的就业方向和人才需求空间,但医疗保险本科人才庞大的理论需求与现实的就业难的矛盾,已经在逐渐挫伤着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整体就业形势不景气的环境下,必将会进一步加剧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当然也为医学院校积极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形成了较大的推动力。

二、影响人才培养的制约瓶颈及形成原因

(一)医学专业知识的复杂性和在校培养学制冲突原因

由于医疗保险涉及到医疗诊疗方案和费用结算的多个方面问题,要求医疗保险方向建立在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基础之上,但是医学知识的系统培养,即使达到专科层次,也至少需要三年的在校培养和临床见习,而当前各医学院校的医疗保险方向只设置了四年的在校培养时间,这必然会导致医学知识教学与学制之间的严重冲突。这个原因是相对客观的,即使学校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也难以在完成基础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完成学科门类和知识范围较大的医学知识课程。

自1985年开始招收卫生管理专业以来,医学院校特别强调医学知识的培养,在该专业的招生培养早期也是按照五年制安排的,后来国家在专业调整和学制改革后,将医学院校的管理和人文专业调整为四年,而医疗保险方向尽管比卫生管理等专业多出保险学和精算学课程,但并没有适度调整在校培养的时间,由此造成了学习课程数量增加与实际学年制的冲突,进而导致了学生医学知识结构的欠缺。

(二)高校内部院系之间的体制性独立制约了人才的联合培养

随着地区范围内的院校重组,特别是医科院校与综合院校之间的兼并,为实现医疗保险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整合优势。原国家卫生部部属和著名的省属医科院校基本与地方著名综合院校进行了合并,这几乎为医疗保险方向优秀人才的培养理论上扫除了师资短缺的障碍,但在事实上是大部分高校内部的院系之间按照相对独立的体制进行运作,师资的院系津贴差距较大,教学任务之间也是相对独立,医疗保险方向需求的师资问题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即使在独立的医科大学内部,高校的管理层和决策者的战略意识不到位,医疗保险所在的人文或管理学科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不仅使医学师资没有得到加强,经济类和精算类的师资仍然处于事实上的紧缺状态。加上医疗保险方向招生规模较小,在较重的教学课时与科研任务压力下,大院系师资也不愿意承担医疗保险方向的教学任务。这进而又逼迫劳动与社会保障承办院系加大本院系师资所能承担的课程,除了简单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以外,医学院校仍然无法明显实现提高学生医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三)医疗保险相关部门的用人机制制约了学生的就业

尽管中国医疗保险事业进入了较快的时期,全民医保局面基本形成,国家医保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以及商业保险公司、金融理财部门都急需医疗保险的专业人才,但政府部门和国家企事业单位受限于编制问题,在其他相关专业的竞争下,真正医疗保险方向的专业人才并没有得到对口利用,相反当前很多从事医疗保险工作的人员,要么来自于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要么来自于医疗卫生等专业,甚至一些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并不相干。这既有医疗保险岗位对医学知识的特色要求,也有国家和单位的用人体制机制问题,加大了理论就业空间与实际就业岗位之间的冲突,为高校医疗保险方向的高素质生源的招生和人才培养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自己被迫转到专业非直接相关的工作岗位。

三、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将在校培养由现在的四年制调整为五年制,突出医学背景特色

由现在的四年制调整为五年制,既是医疗保险方向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也是突出医学背景的必然要求。安徽医科大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上通过五年制的重新回归,加大医学知识技能的培养力度,成功实现了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竞争、满足就业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当前还没有医学院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上实施五年制教学改革,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什么都了解了一点,什么也没有学会”,这必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将现在的培养时间调整为五年,既可以与其他医药学等专业同步,也有助于加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医学知识培训。在具体课程设计上,前三年可以按照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安排教学计划,并安排半年的临床实习。后两年安排专业课学习,并安排半年的专业课实习,主要是社保部门、保险公司和机关事业单位轮换。潍坊医学院在早期的管理专业上就是按照这一模式进行安排的,当时的学生培养效果非常明显。医疗保险方向也应该积极借鉴安徽医科大学和潍坊医学院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调整,加大医学背景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医药知识水平,毕竟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时刻与医学知识密不可分。

(二)加大医学背景师资队伍的在职培养力度

由于医学院校的医疗保险方向对师资队伍的需求,要求具有以医学知识为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这在实际的考研过程中,难以通过考生自发的专业方向选择达到该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师资队伍的医学背景特点,从医疗保险方向人才培养需求角度,鼓励具有医学基础知识的教师选择相关方向进行深造。当前在研究生层次,尤其是博士以上的层次上,仅有少数高校具有培养医疗保险专业的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有针对性的鼓励教师考取跨学科的研究生或进入博士后工作站,能够有助于解决本校师资的短缺问题,也能够减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成本。

另外,对于已经是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单一型师资,要采取进修和国外学术访问的途径,积极推动教师完善医疗保险方向本科人才培养需求的知识。在师资队伍专业型与复合型上实现结构的合理调整,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学科体系结构。

(三)增设医疗保险相关课程的公共选修课

针对院系之间体制相对独立问题,鼓励教师开设公共跨学科选修课,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就业方向,有选择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这也是在四年制实际培养模式下的一个可行途径。国家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已经由原来的固定课程设置转变为学分制,并鼓励推出供学生选修的跨学科选修课。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发展速度还相对滞后,指定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规定范围太窄,已经影响了学生对各种学科知识的需求。医学院校,特别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高校,在医疗保险方向的培养方面,应该加大相关课程的公共选修课,鼓励教师开设跨学科公选课程,激励学生选修其他院系相关课程的选修。这对于解决高校内部院系之间相对独立的体制问题、满足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诉求,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四)从专业发展战略角度,统筹规划相关教学培养资源

医学院校或并入综合高校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视医药学科、轻视人文管理的现象,这可能与科研压力、师资队伍和学生招生规模以及办学经费压力等问题有关。因而就要求医学院校,甚至是并入的综合高校的高层决策者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的角度,统筹规划教学培养资源,进一步重视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急需的医疗保险人才的培养,推动中国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事业所需人才的素质。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鼓励本校其他院系相关教师积极参与医疗保险方向的人才培养,鼓励跨学科科学研究,从教学和科研上支持医疗保险方向的人才培养;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经费倾斜,改善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的师资素质和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三是加大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教学手段和支持平台。同时,医学院校还要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推动各相关机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或者做客座教授举办学术讲座,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与技能。医疗保险事业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做好国家的医疗保险事业首先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是医学院校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人才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医学院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上,既有其人才特色优势,也面临这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统筹规模,并从师资培养、年制改革和课程设置等具体角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真正实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中国医疗保险事业建设输送优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晟,覃伟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医疗保险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浅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3):331-332.

[2] 詹长春,周绿林,王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

[3] 曹乾,张晓,翟成凯.中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0-12.

[4] 胡忠培,李向荣.公管(医保)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趋升的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4):286.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Major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 in Medical College

WU Chuan-jian,DING Yuan-lin

(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3808,China)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8

口腔科医生的就业领域较宽,既可在大医院从事口腔科工作,也可私人开设诊所,并且能在美容院从事相关的面部整容、美容。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介绍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多很广。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面向全国各地区,服务于口腔相关行业,适应口腔治疗技术或工艺技术等岗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创新和实践工作能力,并可从事口腔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口腔医学技术就业前景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错,学生可在综合性医院口腔科、口腔医院、口腔修复工艺技术加工中心、医学研究机构等单位工作。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物理学、生物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9

关键词: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研究

经过近些年来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不断探索研究,已经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应根据不同高等教育类型、不同学科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才能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医学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重任,其创新创业教育有显著的独特性,尤其是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有针对性地不断推进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梳理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和价值,以期能为医学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医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环节[2]。医学相关专业有自身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类别特点,医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之相对应,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

1.1培养目标的综合性

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既是现代大学的初衷,也是高校最根本的职责和任务[3],因此,各类高校开展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但放在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上,各类专业的目标和特点又千差万别。教育是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认同的塑造、价值追求的引导。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这就要求医学专业学生成为一个专业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疾病治疗者,也要求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要在培养学生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综合性和素质的全面性上下功夫。

1.2创新创业成果的健康实用性

在新医改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生理的健康,更是扩展到了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方面。医学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这就促使了医学高校的创新创业成果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某一方面健康需要而产生的。医学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在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医学不同专业的特点再侧重性地设计课程。

1.3服务面向的广泛性

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后主要从事的是医疗相关行业,有各级医疗机构,药品、器械和试剂研发、生产、销售企业等,他们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都是为了治疗、预防、检测疾病,这就要求他们提供多元的个性服务或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2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2.1有利于细化和拓展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抓住医学人才的创造性,根据医学生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和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量身定做,从而细化和拓展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机制。现行的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以课程教育为主,附以各类型创新创业大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创新创业项目大多技术含量低、经营思路固化、脱离实践,不能很好地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基于以上认识,各医学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实践中,通过将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引入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逐步建立了一套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大学科技园或技术转移中心为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服务载体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包括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工商税务服务制度、创新创业基金服务体系、产品包装和销售服务体系、财务协助管理体系等。此外,对创新创业成果的考核体系也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创新创业休学管理制度等,这些都为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有利于提升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就业形势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将非常严峻[4]。医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医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医学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进而培育创业项目扩大就业。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素养,同时也让部分学生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对于高校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互为补充的,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医学专业知识思考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又让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医学生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创新创业思维,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必然会提高就业竞争力。

2.3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新医科”是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的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5]。“新医科”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实现“新医科”发展的有效科学途径。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康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医疗消费将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和主动化,这也必将催生医疗领域新的服务和新的产品,创新创业就是要发现人们的需求进而去研发、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在“新医科”背景下,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在立足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所需的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动力进行培育和发掘,将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国家和地方医疗事业的发展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结语

医学专业大学生课程任务重,见习实习时间长,未来从事的行业都是和生命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6],这些特点也导致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按照其他学科照搬照抄。在“新医科”背景下,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研究医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联动,提升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安益强,滕大才,张颖.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路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0):7-8.

[2]邹丽琴.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3]唐景莉.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访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4-13.

[4]张丽,吕茂,王丽丽.2020未来三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基于陕西省2019年大学生就业数据[J].科技视界,2020(23):58-60.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0

【关键词】社会需求 健康保险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科研课题(X201105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33-01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设》政策推动下,医疗救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以及补充性商业医疗保险建设,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带动了对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而当前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显示我国高校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健康保险的社会大变革。因此,基于医疗保险的政策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的专业改革势在必行,健康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方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是高校尤其是各类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换言之,如何将社会需求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是本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目前健康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健康保险专业是近十几年来才开办的一个新专业,它是在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目前,我国培养健康保险类的专业主要包括保险专业(健康保险方向)和公共事业管理(健康保险方向)两类专业。这两类专业分别分布在两类院校中:一类是内设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江苏大学等;另一类是医学院校,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从学科类别来看,该专业虽然属于经济学下属金融保险学范畴,但由于它与医学密切相关,因此它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保险学,而是一门保险学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正因为医学知识在该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开办健康保险专业的主要是一些医学院校,其往往源于医学院校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办学时间里,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学科规划、实践教学、学科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由于办学指导思想滞后,致使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个性化培养模式不明显,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健康保险专业的特殊性与医学院校办学师资的薄弱导致了健康保险专业人才供给的数量不足与层次不高。加之目前我国高校在制度和体制方面又存在种种弊端与缺陷,致使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形势不容乐观,而培养模式的僵化,导致既面临培养数量不足的挑战,也面临培养质量不高的困境。

三、基于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健康保险专业应该如何准确定位,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大量用人单位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整体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具体实施方式。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制定培养机制与具体实施方式,同时还必须对最终的实施效果进行估测与评价。健康保险专业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首先必须确立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个性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为实现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完善办学指导思想和体现专业特色。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明确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最大限度地立足医学院校现有的办学优势,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竞争力。每种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其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就健康保险专业而言,主要是由临床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各类学科之间高度融合。医学院校在举办本专业时应扬长避短,以临床医学理论与技能为办学特色,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以医学为基础、保险为中心、管理为补充的知识体系机构。健康保险专业的知识结构应该以医学、保险、管理为三大支柱,并且医学、保险、管理最优的比例应该为1∶2∶1。比例的依据来源于保险实践中保险营销、保险业务、保险管理的权重与使用频率。同时,进一步加强保险实务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如在专业课中增加商业保险的实务操作课程及增加保险理赔、保险核保、健康保险等课程,增加保险精算、保险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的课时等。

3.基于社会需求调整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健康保险专业的培养院校在健康保险人才培养上提高质量、适应类型、优化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4.强化实践环节教学。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主题。教育者投身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吸取素材;教学环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即敞开校门办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和消化知识,即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5.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交叉学科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要培养合格的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跨专业学科背景的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体现为高学历、高职称,更主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还要求全部或部分教师,尤其部分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不同的专业教育背景,要求教师既懂保险学基本原理,又精通医学知识;掌握保险学、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还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按部就班、因循守旧。

参考文献:

[1]曹乾,张晓,翟成凯.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0.

[2]袁杰,郑先平,周宇燕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1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6.正确处理中医药教育全球化中现代与传统的对应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发展中所蕴含并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医学财富,吸取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众多精华与精髓。中医药成果以及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都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特色。但在将中医药教育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结合的背景下,全球化、现代化的技术内容势必会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对其成果与教育教学经验、内容所产生的震动及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药教育事业为了谋求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体系方面积极面向世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但如何才能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背景中充分发挥中医文化科学技术的特长与优势,避免这些特长与优势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医药教育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中医药教育继承传统并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创造全新的知识与文化,以创造并形成极富民族特色且有鲜活生命力的全新中医药科技文化,以实现对自身发展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价值。本文系统分析了全球化发展视阈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同时也客观阐述了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挑战,进而结合全球化影响,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进行论述,包括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这几个方面,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作者:李欣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文庠,薛洪汇,吴勉华,等.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医药院校教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99-102.

[2]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3]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34(21):75-77.

[4]李明月,陈波,王卫,等.中医国际教育改革的意义探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7):647-649.

[5]刘殿刚,顾赤.全球化视野下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19-120.

[8]李春燕.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医文化认同的构建[J].环球中医药,2012,5(11):834-836.

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2

关键词:医学文秘;就业;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27-02

医学文秘专业主要是培养在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主要就业方向是这些单位的秘书、助理、文书、行政管理、档案管理等。我校于2010年开办医学文秘专业,是全国现已开办医学文秘专业为数不多的医学院校之一。为了形成针对性强,提高医学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促进此行业的良性发展贡献一份力量,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笔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的调查方式,对我校医学文秘专业的108名在读学生和38名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深入医疗卫生机构的一线,对医院的领导、行政管理负责人、临床科室主任等进行了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1)在校生:2011医学文秘专业学生40人,2012级医学文秘专业学生58人;(2)实习生:2010级医学文秘专业实习生38人;(3)相关单位: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医院院长、院办主任、医务科长、科室主任、档案中心主任、办公室人员。

2.调查方法及内容。(1)问卷调查。在大量借鉴互联网和期刊文献中相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量表的基础上,笔者针对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特点,自行编制了《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表》和《医学文秘学生专业认同感问卷调查表》。主要涉及到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就业意向、职业规划、专业认同感、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内容。分别向我校医学文秘专业在校生和实习生发放问卷共13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34份,有效率为98.5%。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收回的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2)访谈法。采用结构化访谈法对医院院长、院办主任、医务科长、科室主任、档案中心主任、办公室人员等对象进行访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招聘渠道、就业岗位、所需员工素质、岗位能力要求、资格证书要求、人才需求情况、实习生工作表现等15个方面。(3)实习及就业情况调查。对实习单位、用工单位和系部就业中心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实习及就业的单位类型、对口率、就业率、未来就业空间率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学文秘专业是一门较年轻的专业,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此专业起步较晚,云南更晚,虽然目前学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但从调查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社会对医学文秘专业的认可度不高。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医药类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医学文秘专业有较大需求,但对该专业的认识缺乏新的概念,有的用人单位还停留在文秘加医学偏于文秘的简单模式;有的还停留在传统秘书专业的观念上;有的甚至对该专业存在很深的误解,认为既不属于医者也不属于秘书,不伦不类。

2.医学文秘专业的课程与相关职业资格的考核不能完全匹配。医学文秘属于文秘专业的一类,目前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是文秘专业人员唯一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医学文秘专业特有的医学类课程设置与文秘专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该专业课程设置必然与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不能完全匹配,因此很可能造成学生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认证过关率低。

3.医学文秘专业对口的专升本途径缺失。医学文秘专业由于是新兴专业,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不多,而云南省开设此专业的目前只有一家,并且是高职高专,所以对口的专升本就没有匹配的,学生只能考传统的文秘专业。

4.医学文秘专业职业纵深发展前景不明晰。由于国家目前缺乏对医学文秘专业工种的认定及执业资格的准入制度,因此该类专业技术人员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晰。这对今后的职称、或是职业等级认证有很大影响,成为困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问题。

5.医学文秘学生岗位能力不足。通过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医学文秘学生岗位能力应具备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合作能力;还应有医学专业知识、办公室事务管理知识、商务知识、法律知识等。另外,用人单位对医学文秘人员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很看重。因此对照这些要求及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评价反馈,我们发现目前医学文秘学生岗位能力是不足的。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对医学文秘专业的宣传力度。首先通过招生宣传、就业宣传和社会宣传几个途径对医学文秘专业进行广泛宣传,让该专业首先得到社会公众、考生的理解认可。其次,让用工单位理解认可。让用工单位知晓该专业人员既懂医学,又懂管理,可以承担咨询、收发邮件、接待、打字和管理病历等任务,可以帮助处理各种烦琐的文书,大大减轻医生的负担,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业务,有较充足的时间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科研工作,提高这些单位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

2.加强医学文秘课程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的匹配,提高持证率。医学文秘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文秘专业课。而在目前医学文秘专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认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加强匹配性,这样才能增强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考核过关率,就业时才能增强竞争力,体现优势。

3.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到教学中来,以实用、够用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为基础,加强医学课程的应用性,增设选修课程,走复合型培养模式,以便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深受现代企业欢迎的适用性人才。再者,由于该专业起步晚,教师的相关培训不够完善,所以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少数年轻教师医疗行业、医药企业相关工作经验不足,因此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医药行业一线进修学习或是挂职锻炼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及实践教学能力非常必要和关键。

4.建议国家出台医学文秘专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建议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等对医学文秘专业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认证、准入等出台相应的制度,促进医学文秘教育的良好、有序发展,提升该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5.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调查中显示,医学文秘的学生要适应其岗位必须全面提高素质,因此在校期间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牢固的基础知识、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与社会接轨的素能。其中应用文写作、办公室管理、会务管理、公共关系等是作为文秘生最基本的要求,而全面的医学知识是其就业环境必备的背景能力支撑,也是医学文秘有别于传统文秘的优势体现;外语知识、驾驶技能、计算机技能、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则是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积极因素。

综上所述,医学文秘专业目前学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但这门年轻的学科,由于起步较晚,所以未来发展前景、就业前景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志梅,严虹,贾小青,杨鑫,胡楠,于群.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的现状与发展的调研报告[J].文教资料,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