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

时间:2023-06-11 09:33:20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1

生猪养殖模式的分类及其优缺点分析

按养殖规模分类按照《中国畜牧业年鉴》对生猪养殖规模的规定,生猪养殖模式主要分为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等4种养殖模式。其中,散养年出栏生猪1~49头;小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50~499头;中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500~9999头;大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10000头以上。从稳定生猪生产、改善猪肉质量安全状况的角度看,小规模养殖和中规模养殖的优缺点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将从农户散养模式、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和大规模养殖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农户散养模式农户散养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的生猪分户饲养模式,主要存在于全国各地的广大农村地区。近年来,随着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生猪散养户数量及其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逐年减少。2002至2010年期间,全国生猪散养户数由10433万户减少到5909万户,散养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由62.6%下降到35.5%。与规模化养殖相比,生猪散养模式具有如下主要优势:能够充分利用秸秆、菜叶等农副产品,生猪饲养的饲料成本低;能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资金、设施、技术等投入少,易规避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但生猪散养模式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劣势,主要是:精力投入不够,饲养管理不规范,疫病防控程序不完善;饲养方式传统粗放,饲料利用率低;地域分布较分散,信息传递、技术服务和监管难度大。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指专业化水平较高、生猪养殖数量较大、商品率较高、年出栏生猪在50~9999头之间的生猪养殖模式。2002至2010年期间,全国生猪中小规模养殖户数由103.40万户增加到264.47万户,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猪出栏量比例由54.09%增加到57.87%。其中,年出栏生猪在500~2999头之间的中小规模养殖户数由2.75万户增加到19.91万户,年均增长率28.08%,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由2.94%增加到19.14%,年均递增率26.39%。这说明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我国主要的生猪养殖模式,年出栏生猪在500~2999头之间的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主导模式。与散养模式相比,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采用新的饲养技术,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实行专业化生产方式,提高了生猪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但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劣势,主要是:面临各种各样的疫病风险和各种潜在的市场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差;由于饲养规模较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粪尿污水,环境污染较严重。大规模养殖模式大规模养殖模式是指饲养的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一般指年度商品猪出栏量在10000头以上,生产经营趋向于集约化、专业化,以高投入求得高效益的生猪养殖模式。2002至2010年期间,全国生猪大规模养殖户数由890户增加到3679户,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由1.49%增加到6.63%。这说明大规模养殖模式在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和散养模式相比,大规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实行集约化养殖,生产效率高;规模大,不会轻易退出,而且大规模养猪户对市场波动有较好的把握,有利于稳定生猪的生产;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方式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手段,提高了商品猪的质量安全水平。但中大规模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劣势,主要是:养殖规模较大,而且养殖相对集中,面临各种各样的疫病风险和各种潜在的市场风险,风险水平高;产生的污染物多,环境维护难,据有关数据统计,万头养猪场日排放污水60~90t,粪便8~10t[1]。1.2按养殖阶段分类依据生猪养殖的不同阶段,生猪养殖模式主要分为专业仔猪养殖模式、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专业种猪养殖模式、全程饲养养殖模式。专业仔猪养殖模式专业仔猪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饲养母猪生产仔猪,仔猪断奶后饲养到一定体重时销售给育肥猪饲养户饲养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母猪主要从附近的大型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得,或从自家母猪所繁殖的母猪中挑选,所生产的仔猪主要提供给周围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与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相比,专业仔猪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种猪群确定后,只需购买所需的兽药和饲料,流动资金需求较少;种猪群一旦固定,就很少到场外购猪,从外界带入疫病的机会减少,疫病发生的机率小。但专业仔猪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劣势,主要是:不但要建造怀孕母猪舍、哺乳母猪舍、仔猪保育舍,而且猪舍结构要求高,需较高固定资金投入;种猪的饲养和仔猪的培育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对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到仔猪专业市场或专业生产仔猪的猪场购买断奶后的仔猪进行育肥,直到90~100千克时出栏销售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采用该模式的养猪户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粮食主产区,是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结构中的主要力量。与专业仔猪养殖模式相比,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饲养周期短,从仔猪投入到商品猪出栏一般只需3~4个月;经营方式简单,猪群全进全出,猪舍结构相对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固定资金投入少;市场风险较小,可根据市场行情的波动随时调节饲养数量。但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劣势,主要是:从仔猪专业市场或专业生产仔猪的猪场购买断奶后的仔猪,仔猪的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由于饲养周期短,养猪户要不断购买新的仔猪,需要流动资金较大;仔猪的购买和商品猪的销售都要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收益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专业种猪养殖模式专业种猪养殖模式是一种专业生产种猪出售给其他需要种猪的养猪户特殊的饲养模式。专业种猪养殖模式是一种非常专业的饲养模式,它不仅要求饲养者掌握较高水平的育肥技术,而且还要求饲养者对种猪系谱有较好的把握[2]。与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相比,专业种猪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利润水平较高,种猪售价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是商品猪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质量有保障,种猪群一旦固定,就很少到场外购猪,保障了猪场安全卫生。但专业种猪养殖模式也存在明显的劣势,主要是:固定的猪群会导致猪场缺少杂种优势,出售种猪的总数量可能较少,同时在选种、育种、系谱保存和性能记录等方面要花费饲养者很多的时间和精力。1.2.4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全程饲养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历经从仔猪生产、仔猪培育、肉猪育肥直到90~100千克时出栏销售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是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和专业仔猪养殖模式的综合。与其他养殖模式相比,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收益水平高,可获得仔猪培育和肉猪育肥两部分的收益;卫生防疫有保障,采用自繁自养的生产方式,减少外购猪带入疾病的机会。但全程饲养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猪舍的建设和仔猪、种猪的饲养,需要大量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投入;生猪生产各个环节的饲养管理,需要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饲养人员。

按养殖特征分类从养猪户的养殖特征来分类,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传统养殖模式、过渡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和健康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以世代相传的直接养殖经验为技术基础,单纯依靠有机物质循环,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的一种“小而全”、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养殖模式[3]。传统养殖模式是在原始养殖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以兼业形式存在,以农户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一般是满足家庭需要,主要存在于偏远落后的山区。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养殖所需劳动力来源于农户家庭自身,土地为农户自有土地,饲料主要来源于农户家庭的种植业所得,降低了生猪的生产成本;养殖规模为1~3头,养殖规模远远低于环境承载量,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但传统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技术主要来源于农户自身的长期摸索和积累,技术水平较低;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人居环境较差。过渡养殖模式过渡养殖模式是养猪户部分采用现代养殖的相关技术和投入品,把直接经验和现代养殖技术相结合,专业化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养殖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3]。过渡养殖模式是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殖目的是获取商品收益,养殖收入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过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规模较大,而且部分采用了现代养殖的技术和投入品,大大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自我积累、滚动投入的资金投入方式,每次投入较少,而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反应灵敏,市场风险较小。但过渡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能够迅速应对市场变化,改变饲养数量,不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过渡养殖模式的粪污部分作为养殖集中区域种植业的肥料,其余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周边环境污染较大。现代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模式是养猪户通过大量接受农业生产以外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依靠现代工业装备来完成由人力操作到机械化、电气化甚至自动化操作的转变,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速度,提高商品猪生产效率的一种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生猪养殖模式[3]。现代养殖模式以企业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是获取商品收益。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现代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以工业化方式开展生猪生产,技术水平高,饲料转化率高,提高了生猪的生产率;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疫病防控体系健全,生猪产品质量比较稳定。但是现代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饲养人员、设备等的专用化程度较高,使得养猪户的进入、退出壁垒较高;所产生粪污中的大部分需要单独处理,容易造成养殖集中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畜牧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适度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和良性循环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4]。生态养殖模式以企业、合作社或专业养殖户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生态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能充分利用秸秆、菜叶等农作物废弃物,而且养殖产生的粪污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作为养殖集中区域种植业的投入品,形成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注重生态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人畜分离,生猪很少发生疫病,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但生态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生产率相对较低;生产技术以外部引进为主,主要为生物技术,对饲养人员要求较高。健康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模式是以动物生理学、营养学、生态学、系统学以及供应链管理为依据,采用有利于生猪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集成技术、材料、方法、装备、设施和工艺,为生猪提供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和安全营养饲料,使其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发生,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生猪产品的一种具有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生猪养殖模式[3]。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健康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养殖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猪的生产效率;人畜分离,通过采用精确的环境调控技术和良性可循环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了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但健康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养殖规模较大,而且采用各种先进的饲养装备、设施和工艺,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设施、工艺等先进,对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按经营方式分类依据养猪户的经营方式,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自主经营模式、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和产业化经营模式。

自主经营模式自主经营模式是指养猪户能够独立自主地对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做出决策和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养殖模式。其特征是养猪户自负盈亏,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目前,从事自主经营模式的养猪户在中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养猪户数量庞大,规模不等,不仅包含专业仔猪养殖户、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专业种猪养殖户等专业养殖户,还包含自繁自养养殖户。与产业化经营模式相比,自主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独立做出决策和行使经营管理的权利,减少了决策时间;根据其养殖对象的特点,具有相应的养殖优势。但自主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谈判能力较低,交易费用较高,降低了规模收益的水平;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比较低,受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大。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集团经营模式)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是指由一个公司独立开展生猪养殖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育种(提供种猪)、仔猪生产、育肥、屠宰、猪肉销售、饲料生产与供应、信息和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独立分享养猪的利润和承担各种风险[5]。该模式多被大型养猪企业所采用,与产业化经营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管理高度集中,有利于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仔猪、饲料等原料的采购活动和商品猪的销售活动都发生在公司内部,降低了交易费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普遍较高,而且规模较大,有利于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独立开展生猪养殖过程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资金需求量大,而且不利于培育核心竞争力;单独面对生猪养殖各个环节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风险水平较高。产业化经营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指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生猪的生产和经营,以国内外生猪及其制品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生猪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6]。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养猪户”模式、“公司+基地+养猪户”模式、合作社模式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种衍生形式。与自主经营模式和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相比,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合作分工,从事最擅长的核心业务,有利于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五统一”管理(统一供应良种、统一供应兽药和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饲养模式、统一组织销售),不仅降低了养猪户所面临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有利于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但产业化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构成主体多而复杂、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监管成本高;利益协调难度大,关系不稳定,违约现象较多。按经营范围分类依据生猪养殖的相关产业链经营范围,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多元化养殖模式和专业化养殖模式。专业化养殖模式专业化养殖模式与多元化养猪模式相对应,是指只从事生猪养殖产业,而不经营其他产业的一种养殖模式。无论规模大小,绝大多数的养猪场都采用这种模式。只有少数人、财、物等资源雄厚的大集团或公司采用多元化养殖模式。与多元化养殖模式相比,专业化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生猪养殖业,有利于生猪养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只涉及生猪养殖产业,所需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但专业化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专业化养殖模式由于只涉及生猪的养殖环节,综合竞争与盈利能力较差;由于无法通过相关产业分摊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差。多元化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模式是指以养猪业为主,兼营饲料、兽药、屠宰、销售等相关产业,有种猪、仔猪和商品猪,实行自繁自养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7]。该模式不仅要求公司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要求公司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该模式比较适合于有实力的大集团公司。与专业化养殖模式相比,多元化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包含生猪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盈利能力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但多元化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涉及生猪养殖的整个产业链,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和管理过程复杂,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要求高。其他养殖模式除了以上几种养殖模式外,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养殖模式,例如:150标准化养猪模式、生猪“4450”养殖模式、三级闭环养猪模式、六马精细标准养猪模式等。

不同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作用机制

不同的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不同,下面分别从养殖规模、养殖阶段、养殖特征、经营方式和养猪相关产业链经营范围五个方面来分析不同的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1)养殖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大规模养猪户具有较高的退出壁垒,对其退出生猪养殖业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而且大规模养猪户对市场波动有较好的把握,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大规模养猪户具有其他养殖模式养猪户所不具有的健全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疫病防疫程序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而且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方式,无论是饲料、疫苗的采购还是饲养环境和过程的控制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猪肉的质量安全。2)养殖阶段越全,越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全程饲养养殖模式的养猪户从事生猪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于仔猪生产、仔猪培育和肉猪育肥各个阶段都有很好的把握,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包含了从仔猪生产、仔猪培育、肉猪育肥直到90~100千克时出栏销售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相对于其它阶段性的养殖模式来说,能够保证生猪饲养的各个阶段的质量安全水平,而且能够减少由于外购猪所带来的疫病风险。3)健康养殖模式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健康养殖模式以供应链管理、系统学为依据,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健康养殖模式从动物生理学、营养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不仅为生猪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安全的营养饲料,而且保护了人类身体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有利于保障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4)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公司对市场需求信息有较好地把握,能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包含生猪养殖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育种(提供种猪)、仔猪生产、育肥、屠宰、猪肉销售、饲料生产与供应、信息和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不仅保障了生猪养殖各个阶段的质量安全,而且通过对屠宰加工和猪肉销售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了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5)多元化养殖模式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多元化养殖模式由于涉及多个产业,能够根据其他产业的市场情况调节生猪的生产,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多元化养殖模式兼营饲料、兽药、屠宰、销售等相关产业,不仅保障了生猪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投入品的质量安全,而且保障了生猪在屠宰加工和最终猪肉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

良好的生猪养殖模式是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不同角度对生猪养殖模式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和不同生猪养殖模式对质量安全和生产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大规模养殖模式、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模式和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更有利于保障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和生猪生产的稳定性。但不同的生猪养殖模式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对于何种条件采用何种养殖模式更能保障猪肉的质量安全和稳定生猪的生产,尚需要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作者:王美红孙世民尹成成杨贤慧工作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2

猪场生产技术服务合同甲方: 乙方: 为提高猪场生产效益出发,受益方委托甲方派遣技术人员对乙方猪场进行养 猪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 、甲乙双方职责 1、乙方负责向甲方提供养猪生产的场地、设备、猪群以及疫苗、兽药、低 值易耗品等生产必需品,负责处理和协调周边关系,保证正常生产的社会环境。 2、甲方派技术人员向乙方猪场提供养猪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人员

培训等, 负责改善猪场现场生产指标为主要工作目标。 3、乙方提供甲方技术场长以及技术员食宿。 二、生产指标考核 1、按每头基础母鼠年出栏 17 头合格育肥猪考核,达到 17 头(含)到 18 头(不含) ,超出部分乙方向甲方支付报酬每头 10 元,达到 18 头(含)以上, 超出部分乙方向甲方支付报酬 20 元。未达到考核标准,达到 16 头(含)以上, 17 头以下(不含) ,少于部分甲方赔偿乙方每头 10 元,低于 16 头(不含) ,少 于部分甲方赔偿乙方每头 20 元。以饲料形式进行补偿。 2、如遇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猪场严重受损,上述考核指 标不予考核。 三、管理层设置与管理方式 1、猪场生产实行场长负责制,各生产阶段(配种妊娠舍、产仔哺乳舍、保 育舍、 育肥舍) 实行技术主管负责制。 猪场设生产场长一人, 由甲方派人员担任, 负责全场的生产管理和日常工作的协调;技术员由甲方或乙方派人员担任,技术 员负责所管辖单元的全面生产管理工作, 负责日常的免疫和协助场长完成日常工 作,所有技术员服从场长的统一管理。 2、会计、统计、保管等人员由乙方派人担任,由甲方场长管理,在猪场管 理制度和本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完成工作。 四、工资发放办法 1、乙方技术员、饲养员和后勤人员工资根据猪场管理办法由甲方场长制作

工资表,由乙方负责发放。 2、 技术托管 2 个月后乙方猪场用甲方饲料超过 60 吨时, 不需支付猪场服务 费用,若猪场用料在 30-60 吨时乙方需向甲方支付驻场服务费用 3000 元/月。 3、员工激励办法,根据《现场管理办法》规定,每月各单元评选出生产成 绩优秀的饲养员实行物质奖励, 召开猪场全体员工会议进行表彰,奖金由乙方发 放。 五、统计办法 1、甲方场长每周要按甲方公司规定的报表格式如实填写生产报表,交由猪 场统计核查无误后上报给甲乙双方主要负责人各一份 (纸质报表和电子报表各一 份) 。 2、 甲乙双方每月 24 日共同派人对猪群进行核查, 清点猪群存栏汇总后做月 报,按第一条款规定上报。 3、场长、技术员每周、每月要写出生产总结对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查 找不足,提高生产水平。每周必须开周会,每月开月会。 六、采购与销售办法 1、乙方猪场必须全部用甲方饲料厂提供的饲料,价格根据市场原料的行情 按甲方市场优惠价格执行,现场结算,甲方必须保证饲料质量。 2、 兽药、 疫苗、 低值易耗品、 燃料等由甲方场长定期上报计划和监督质量, 由乙方采购送到猪场,不合质量要求的产品甲方可以拒收。 3、甲方负责及时向乙方上报销售计划,由乙方负责销售。 4、销售猪磅码单及销售统计表由双方共同签字确认。 七、财务管理 由乙方负责,甲方参与监督。 八、设备改造,维修及管理 1、猪场的改造由甲乙双方协商确定方案后,由乙方负责改造和维修,甲方 驻场人员协助完成。 2、服务到期双方只清点和移交猪群,不作房舍及其它建筑物的清点移交。 九、母鼠年出栏猪头数的核算

1、年出栏肥猪头数=年出栏肥猪数+(期末-期初)存栏+自留后备 基础母猪平均饲养头数 2、期末存栏=期末存栏仔猪+期末存栏保育猪+期末存栏育肥猪 3、期初存栏=期初存栏仔猪+期初存栏保育猪+期初存栏育肥猪 4、基础母猪平均饲养=52 周饲养基础母猪头数之和 52 周 5、基础母猪以配种分娩一次后为准,没有分娩的后备母猪不能计入基础母 猪,用于制备高免血清和准备淘汰母猪不作为基础母猪计算。 十、委托技术服务年限 1、乙方委托甲方技术服务的时间为 1 年,甲方提供的饲料必须保证质量、 价格按甲方市场优惠价格结算。 2、委托技术服务时间从 20xx 年*月*日起,指标考核时间从 20xx 年*月*日 -20xx 年*月*日委托技术服务终止,20xx 年*月*日清点后结算当年奖励。 3、委托技术服务期间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甲方在征得乙方同意的 情况下可以安排科学试验和人员实习。 十一、猪场管理文件 1、甲方有为乙方猪场建立一套可行的管理文件,并且有逐渐完善并报乙方 同意后执行的义务。 2、 猪场文件包括: 《猪场操作规程》 、 《猪场疫病防控制度》 、 《猪场管理办法》 、 《猪场报表》 、 《猪场生产技术服务合同》为准,猪场文件文件未尽事宜由双方协 商解决。 以上协议条款从 20xx 年*月*日起实行,20xx 年*月*日终止,此协议经双方 法人代表签字后生效。

甲方(盖章) :

乙方(盖章) :

地址: 销售主管: 技术总监: 销售总经理: 电话: 年 月 日

负责人: 经办人: 地址: 身份证号: 电话: 年 月 日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3

生猪标准化养殖是养猪业发展的一种先进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生产规范化、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从而达到养猪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推广生猪标准化养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养猪业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县畜牧产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村后院养殖模式淡出,规模养殖蓬勃发展,标准化养殖是规范发展现代养猪业的必然选择

三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中国农村的改革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包产到户,解决吃饭问题,第二步是规模经营,实现共同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民后院养殖模式规模http://收集整理小、收入少,效益差,已经悄然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规模经营。据统计,2011年我县生猪饲养户为114604户,出栏生猪91.2万头,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004户,出栏猪60.38万头,占全县生猪总数的66.19%。规模养殖取代农户散养后,在疾病防控、环境保护、效益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对行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技术、推行标准化养殖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规模经营出现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1.推行标准化养殖是做好疾病防控的要求

规模养殖一般采取集约化经营,工厂化管理,饲养封闭,运动减少,生猪抗病力下降,同时品种换代,流通活跃,又为疫病跨区传播提供了机会,原有的猪瘟、仔猪副伤寒等老病没有消灭,而高致病性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等新病又不断传播。疫病流行摧垮了许多养殖场,也造成了畜产品市场的几度起伏。如2005年四川省资阳市发生人猪共患链球菌病,造成南方广大区域的猪肉消费恐慌,致使生猪大量压栏,猪价直线下降50%左右(我县毛猪价由每公斤9~10元降至4.5~5.2元),大批猪场亏本,被迫破产。2007年的生猪高热病等疫情造成了牲猪的大量死亡,导致了市场供应减少,价格上扬。疾病障碍是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防控规模养殖场疾病必须革新传统防疫模式,全面防控,推行新的防疫制度。

2.推行标准化养殖是实现生态环保的要求

原有散养模式可实现“猪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实行规模经营后,粪便集中排放,污水直流江河,化学药物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养殖密集区江河水资源、空气资源、耕地生态等的不同程度污染。如木子排楼冲数十亩稻田灌溉水源被养殖场污染后,有机质含量提高,出现了“只长苗、不结谷”的先喜后忧局面,羊角塘镇养猪较多,几条溪流被污染,农民反映“农田打农药用水都很难找了”。

3.推行标准化养殖是确保食品安全的要求

一方面,农户散养退出后,推行标准化养殖是稳定社会生产总规模,保障市场供给总量,从数量上保证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规范疾病防治、饲养管理、投入品监管及病死畜、废弃物处理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

4.推行标准化养殖是提高养殖效益的要求

与传统模式下利用野草剩饭“养猪过年、养鸡换盐”的效益观不同,现代规模养殖投入大,成本高,饲养依赖商品原料,追求的是资本增值,获取更多利润,但是市场价格的起伏、大小疾病的发生、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养殖业主收入的损失或投入的浪费。推行标准化养殖,是规避风险、提高养殖效益的最佳选择。

二、按现代规模养殖要求,创新技术,不断更新标准化养殖的技术内涵

标准化养殖作为现代畜牧业生产的一种模式,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这一模式也必将得到发展,技术内涵也会不断更新。就现阶段我县养殖水平而言,标准化养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猪养殖发展的要求,合理选址,科学布局,建设现代化养殖场

一是贯彻《安化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养猪场不能建在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水源区、旅游区、自然资源保护区等禁养区,同时限养区不要新建猪场;二是养殖场选址要求在水、电、路“三通”,同时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居民区和主要交通干线、其他生猪养殖场及屠宰场、交易场有一定距离;三是场址要求地势高燥,有符合养殖需要的面积;四是场内布局科学,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离,栏舍建筑符合不同阶段生猪生理要求,相互间连接便于生产流程管理,同时有配套的隔离区、粪便堆集处理区、生猪装卸台等;五是场内交通便利,净道、污道分离,保持适当空地等。

2.结合发展与环保的要求,科学处理粪污、废弃物

规模养猪场粪污要做到干湿分离,干粪要有固定的堆放处理场所,最好有农牧结合方式处理的大型贮粪池或有机肥料厂,污水要经沼气池、氧化池或发酵池处理后达标排放;病死猪要经无害化处理;场内垃圾及各种废弃物集中存放,场区卫生状况良好。

3.结合生产与消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品种

世界生猪品种资源丰富,杂交利用技术也十分先进,不同品种或杂交组合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用途、投入产出比不同,同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生猪产品的喜好也不同。我们组织生产时要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人们生活习惯等选择合适品种。如生猪饲养可选择瘦肉多、饲料转化率高的(长×大)x杜三元杂交组合,也可选择繁殖率高、肉质好的苏太猪与大约克猪或长白猪的杂交组合。

4.结合生猪生理规律与减少劳动力强度要求,推广现代养殖设施

湖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不同季节气候差别较大,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开始短缺,劳动工资正在上涨,减少劳动强度是养殖场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因此现代养殖设施成为了标准化养殖的重要内容,猪场推行孕妊母

转贴于

猪限位栏,分娩保育高脚产床、保育床,供料给水自动化设施,冷风机、湿帘一风机降温系统,冬季生猪粪便为燃料的火道保温系统、电热保温系统、沼气供热系统等都将被广泛使用。

5.结合动物生产与人类健康的要求,推行科学防疫技术

“人医治人,兽医治人类”,动物防疫工作不仅要保障生猪生产安全,更要以人类健康安全为目标,在控制人畜共患病,控制药物残留,控制不利人类健康的添加物残留等等都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技术管理工作重点。一方面养殖场要完善防疫隔离墙、消毒池、消毒室等防疫隔离设施,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防疫制度、免疫程序、投入品管理制度、病死猪处理制度等防疫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养殖安全和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安全。

6.健全制度经常监管,做到管理标准化

养殖场要建立健全生产管理,投入品管理,卫生防疫、病死畜处理等各项制度,并建立生产台帐,完善各项记录,做到管理有专人负责,员工经常培训学习,行业法规落实到位,技术管理到人到位。

三、集中力量、多措并举、全面推广普及标准化养殖技术,努力提高我县养猪整体水平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我县标准化养殖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处于领先位置,2010年创建了湘辰养殖场,洪霖养殖场2个部级示范场,去年创建的辉华牧业苏太猪一级扩繁场已被定为省级示范场。这三个http://收集整理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充分展示了现阶段我县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温控、净污分离及生产管理等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但是,我县生猪标准化养殖整体水平还很低,尤其是一些中小规模养殖场设备简陋,管理粗放;养殖场的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养殖档案等软件管理明显滞后;一些养殖场只注重生产经营,而不研究粪污处理等环保技术等等。为提高我县生猪养殖科技水平,今后一段时间必须重点抓好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

1.结合项目建设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标准化养殖能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需要一定的投入,今后要结合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菜篮子工程建设及移民开发、扶贫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科学规划设计,改造一批规模养殖场,促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2.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标准化养殖作为一种新型养殖模式,畜牧、科技部门要组织专家,总结技术,编印文字资料、录制影像资料,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等培训平台,系统培训推广,让更多生产者掌握、运用这一技术。

3.利用服务体系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一方面畜牧、动防体系要指导各规模养殖户科学规划,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应用好标准化养殖技术;另一方面要指导辉华牧业、鹏辉牧业、芙蓉牧业等龙头企业作好示范引领,完善售后服务,辐射带动一批养殖户进行标准化养殖;同时要引进唐人神、大北农等高水平产业龙头企业与我县养殖户合作,通过企业服务网络指导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小规模标准化养殖场。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4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

规模化养猪场中保育猪的养殖技术至关重要,与养殖户的效益有着直接的关联。保育猪在养殖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为养殖户带来损失。所以在保育猪的养殖过程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很有必要。

1养殖管理

在规模化养猪场保育猪的养殖管理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育猪阶段,要将猪群放在保育舍中。保育猪进舍之前要做好一系列的预备工作,首先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工作,通过高压冲洗来实现猪舍的完全清洁。其次要对保育舍内的基础设备进行综合性检查,主要是对保育舍的饮水器进行检查,查看饮水器设备能否正常运转,存在故障的设备维修人员要及时修复。管理人员要对猪舍的温度进行调节,适宜温度为28℃。在保育猪进入猪舍后,管理工作人员要对保育猪前3d的饮食、饮水、运动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为保育猪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1]。

2免疫管理

做好免疫工作在保育猪的养殖中能够有效避免猪群受疾病的感染。保育猪的免疫力较低,在其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病菌的侵害,致使保育猪在成长过程中患上各种疾病,不利于保育猪的正常生长。在引进保育猪之前,要对保育猪的相关免疫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深入养猪场进行实地调查,掌握当地养猪场的疫病发生情况。对养猪场存在的一些疫病进行检测、分析,探明其发病规律。对保育猪群进行检测,以明确其带病情况。做好免疫程序计划,为保育猪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养殖环节中,还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手段对患病的保育猪进行治疗[2]。

3饲料管理

在规模化养猪场保育猪的养殖工作中,对饲料的管理要做到合理性饲养和科学饮水。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保育猪的生长需求条件不同,不同日龄的猪体消化特点有明显的差别,所以管理人员在饲养中要针对不同日龄的保育猪进行合理喂食。针对保育猪的日龄采取四次更换饲料。第一阶段实现25%的换料,第二阶段实现50%的换料,第三阶段实现75%的换料,最后阶段实现全部换料[3]。防止换料对保育猪的应激。保育猪阶段对饲料的管理也十分重要,饲料管理要确保饲料的新鲜和干燥,保障库房环境的干燥和通风。对保育猪喂食的料槽也要进行定期清理,以减少料槽中的病菌,避免引发疾病。饮水管理中,对保育猪的饮水温度要严格控制,水温不可过低,这对刚进入保育猪舍的猪群体温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供水不足的现象,如果猪群饮水不足,会致猪群食欲不振,不利于猪群的健康成长。

4小结

在规模化养猪场中,保育猪的养殖技术关系到保育猪的健康成长。规模化养猪极大满足了市场的猪肉需求,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保育猪的养殖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饲料管理以及免疫管理,科学选择饲料并严格把控质量,重视饲料的营养搭配,为保育猪提供健康生长的环境,促进养殖户的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旭光.试析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6(18):255-256.

[2]李少怀.浅析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J].南方农机,2017(1):42,51.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5

20xx年12月,市科技局组织我市畜牧兽医专家对月河流域现代和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畜牧课题组承担的《绿色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研究》进行了评审验收。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目通过对##市绿色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评价、商品猪三元杂交组合模式的筛选、无公害绿色饲料配方设计、绿色猪饲养管理规范的制定、绿色猪疾病控制程序建立以及猪场卫生与污染综合防治等技术的研究,并将其组装配套,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是一项惠泽##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科技成果。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畜牧产业作为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点,我们认为,发展畜牧业应该重点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

一、发展三元杂交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力推广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畜产品总量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多样化、优质化、健康化的趋势,特别是畜产品的卫生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瘦肉精、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畜产食品消费的三大障碍。20xx年7月,国务院下发《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决定由农业部等有关部门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等措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管,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解决“餐桌污染”,保证消费安全,使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其重点就是从产地和市场两环节入手,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安全无公害、绿色的畜产品进入市场,把无证、无标、未经检验的畜产品拒之门外。重点扶持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的市场份额。通过在进入市场环节实施食品标准准入,经营者协议准入,在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管,对不合格食品或违法经营者实施市场退出机制,对食品及其经营者在流通领域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是大势所趋,是各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是倡导绿色安全消费的需要。建立优质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畜牧业的必然要求。

2、##具有生产AA级绿色畜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地处北亚热带,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光热及生物资源丰富,水、空气、土壤受污染程度轻,有生产绿色无公害畜产品良好的产地环境。20xx年,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畜牧课题组科技人员通过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及土壤环境的监测分析,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AA级绿色畜产品环境质量标准。

3、把##建设成无公害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有便捷的交通。西康、襄渝、阳安铁路在我市交汇,随着西安到重庆、##到武汉铁路复线建设以及西康高速公路的建设。##融入了西安的“半日经济区”。两市在加强中医药研发合作,做大医药产业;搞好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人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有了实质的合作。我市的生猪生产不再是以饲料粮自给自足的生产条件,而是融入全省、全国的畜牧业大环境中,充分发挥我市的自然环境及人力优势,扬长避短。大力发展规模养猪,把我市建设成无公害优质猪肉生产基地。

二、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引进示范获得成功

20xx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月河流域启动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项目实施4年来,该区域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示范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大批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养猪场和养猪大户纷纷建立;三元杂交猪的繁育体系、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和无公害兽医防治体系初步形成。三元杂交模式的筛选和无公害饲料的研发已基本完成。到目前,共引进长白、杜洛克、大约克等国外瘦肉型种猪930多头,建立良种繁育场4个,建设科技示范点20个,累计繁育种猪4800头,生产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32万头。占该区域生猪生产量的37.7。在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方面,先后完成了绿色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三元杂产观众型猪杂交模式的选择、绿色无公害饲料配方筛选、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规程和无公害生猪兽医卫生防疫制度的制定。通过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月河流域的养猪规模和养猪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三元杂交猪的瘦肉率已达到62.4;三元杂交商品猪90公斤出栏时间缩短到142.6天;三元杂交肥育猪每公斤增重的饲料消耗已降到2.86公斤。为全市大力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20xx年以来,畜牧课题组共建示范点12个。在示范的建设上,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抓精品示范点”的基本思路。对石泉万头猪场、汉阴望山梁种猪场、汉滨恒桥良种猪场、汉阴浦溪三堰村等示范点,为月河流域畜牧科技重点示范点。这些示范点的建设,一方面为三 元杂交猪繁育系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示范点的建设为三元杂交猪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2、三元杂交猪示范基地建设起步良好。目前,石泉、汉阴、汉滨区分别建设三元杂交猪示范基地一个。石泉池河镇成为月河流域畜牧科技重点示范带最大的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其中石泉农科园万头猪场每年向该基地提供三元杂交仔猪8000多头,发展养猪大户50多户。汉阴县三堰村发展养猪大户98户,年出栏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1500多头,每头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新增纯收入246元,比一般商品猪多收入126元。以此计算,仅在月河流域推广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每年群众多增收384万元,四年累计增收1536万元。

3、试验示范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几年来,先后进行了无公害饲料配方的筛选、三元杂交猪最佳杂交组合的试验、三元杂交猪的肥育及优良屠宰试验等20多个试验研究。取得省级科研成果一项,市级科研成果三项。特别是三元杂交猪最佳杂交组合的试验、无公害饲料添加剂的试验及猪种的引进,为##市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科技推广与服务初见成效。几年来,科技推广与服以规范饲养技术为核心,围绕三元杂交猪的生产,先后制定了“绿色猪饲养管理规范”、“饲料与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疫病防治与兽药使用规范”、“养猪场卫生与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在示范点、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共印刷技术手册5000余册,技术资料20xx0多份,举办各种技术培训250场次,受训人数15000多人,深入养殖户现场解决问题240多场次。

5、产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绩。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养猪协会3个,以“公司 农户”为基本模式的畜牧产业化正式形成。目前,以石泉农科园万头猪场为核心,众多农户参与的“养猪合作社”,以汉滨区恒桥良种猪场为龙头的“大户带一般农户”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这些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农户按照要求组织生产,这种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的技术问题、产品销售问题。如石泉农科园万头猪场与40多家农户形成养猪合作社,猪场为农户提供猪苗、饲养技术、饲料、防疫及产品销售服务(即五统一),农户按公司要求组织生产,对于“合作社”产生的利润农户参与第二次分配,这样充分调动了农户参与合作社发展养猪的积极性。

三、选准发展三元杂交猪的着力点

1、完善三元杂交猪良种繁育体系。全市以月河流域为中心,建立完善三元杂交猪良种繁育体系。一是各县区要以企业为龙头,建立和完善三元杂交瘦肉型良种猪繁育推广中心。全市引进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原种猪800头,其中母猪600头,年供种能力达到8000头以上。二是各县区以养猪企业为核心,以存栏100—200头基础母猪为一个单元,建立二元杂交母猪扩繁网。全市每年向社会提供“三元杂交母猪”10万头。三是以养殖专业户为基础,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使三元杂交商品仔猪的年生产量达到200万头以上。

2、培育三元杂交猪饲养大户和专业村。重点发展一批年出栏量100—1000头的养猪大户和出栏5000头以上商品猪的养猪专业村。到20xx年,通过集约化生产的瘦肉型商品猪达到瘦肉型猪出栏总量的80以上,在养殖小区和专业化的养猪场,实行“六统一”的标准化饲养方式,即“统一品种、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使分散的家庭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从而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3、大力扶持和发展肉食品加工企业。以##市东方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联合市内外屠宰加工企业,组建大型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引进现代化的冷鲜肉加工技术和设备。以冷鲜分割肉加工为主打造产品品牌,大力发展以冷鲜肉分割配送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创建无公害的猪肉品牌,用品牌抢占西安、重庆、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市场(特别是大型超市)。

4、全面推广生猪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养猪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广生猪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提高肉食品的卫生质量,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生猪标准化生产,就是对生猪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约束。按标准要求建场、饲养、防疫、用药、排污等,规范各环节操作。以有效的控制猪产品的卫生质量,确保食用安全。

5、建立健全无公害畜产品管理和监督体系。无公害兽医卫生防治体系要贯彻“以防为主”的原则,要重视法规建设,严于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范围、使用品种、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间。同时,要制定和落实生猪免疫程序,指导养猪企业搞好猪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利用。无公害畜产品管理和监测网络建设要成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人和专用设备,负责全市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监督管理工作。并且要以饲料、兽药和生态环境检测入手,充实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尽快形成网络。

6、搞好饲养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生猪生产其关键技术是提高猪肉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产业链。围绕关键技术要研究和推广一批先进、实用并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成套实用技术。目前,在我市已经成熟,且急需推广的实用技术有:①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技术。②生猪无公害饲养管理技术。③无公害饲料生产技术。④无公害兽医卫生防治技术。⑤养猪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7、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联姻。以生产、加工利益的联结为核心,调动加工销售企业,技术推广部门及生产者的积极性。加快产、供、销、加工与技术推广一体化的进程,大力推进“公司 农户(场)”的经营模式,采取有效组织形式,协调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契约、股份合作等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生猪产业化的经营机制的创新,稳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把养猪业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8、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优惠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和保证。在制定养猪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下,一方面要积极完善已有的政策,如土地使用政策。另一方面,根据养猪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台新的养猪业发展扶持政策。一是建立市、县两级养猪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良种建设、防疫网络体系建设以及无公害畜产品的监测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三是制定出台奖励政策,从畜产品企业上缴所得税中,每年拿出10返还该企业,市县区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对养猪企业农户和乡镇发展养猪业的奖励。四是制定出台科技人员激励政策按照身份不变、工资待遇不变、正常晋级不变,创收归自己的原则,大力支持和鼓励畜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到养猪生产的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科技服务,创办、领办养猪实体和龙头企业,发挥科技人员应有的作用。

9、加强领导,整体推进。市上要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和协调资金、计划和人员。特别是要组织畜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畜牧科技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的科技人员合力攻关,搞好无公害生猪饲养关键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与技术开发,组装配套与试验,技术示范和推广,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组织肉食品加工企业、研究单位技术推广单位开展协作,建立提升畜产品竞争能力的示范区,形成示范区内关键技术攻关点,组装技术示范片,成套技术推广面相结合的梯度推进的实施层次。

四、几点建议

从目前养猪业发展的趋势看,建立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是实施国家食品准入制度,适应市场需要的必然选择。同时,我市具有建立无公害优质生猪生产基地的环境条件和养殖条件。因此建议:

1、把建立“##市200万头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论证、立项,并对外招商。

2、成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本项目的实施。

3、组织有关部门尽快完成我市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环境认定申报工作,尽早取得省上的认定,并积极做好产品认证的前期准备工作。

4、出台我市发展无公害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的实施意见,制定养猪业发展规划。

5、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优先把月河流域建成我市生猪三元杂交商品基地。

(作者分别系##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干部)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农户;养殖档案;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52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人们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肉类农产品价格逐渐攀升,很多农户加入了养殖队伍。但随着农户养殖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逐渐提高,如何提高农户养殖的管理水平、增加养殖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农户养殖档案并加强管理是有效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相对于规模化养殖,农户养殖一般规模较小,且处于农村环境,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科技档案的难度较大,不易实现且难以推广。本文针对农户实际情况,对农户如何建立养殖档案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能给农村养殖户提供相关的可行性建议,将科学养殖事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1 农户养殖档案管理现状

1.1 不重视也不会建立养殖档案

农户在养殖过程中,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局限,建立养殖档案较为困难,加上多数农户认为建与不建养殖档案和自己的养殖收益没有关系,建与不建一个样,很多农户有一种“放羊栽蒜,不死准赚”的思想,忽视了养殖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不注意平时养殖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及养殖技术、信息的收集,没有记录专门的养殖环境数据。

1.2 养殖档案建立不全、管理不善

由于农户生活的随意性,使其对自认为重要的信息加以记录,或想起来的时候记录一下,导致养殖档案记录不完全、不系统,使用时用得上的资料非常少。很多农户的养殖档案没有固定存放地点,随便放置,容易丢失。

2 建立养殖档案的作用

笔者曾拜访过一位农民养猪大户,在几年的实践中,他把日常生活中主副食价格、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升降及与养猪有关的经营投入、繁育技术等全部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养殖档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市场调查后发现,猪肉、生猪、饲料等与养殖相关的价格升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相互之间关联密切。根据这些规律,他适时调整了增栏、减栏、出栏计划,不去一味追求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存栏量,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市场风险,从而得到较理想的经济效益。他养好猪、赚到钱的秘诀是养猪一定要学好养殖技术,同时别忘了建立养殖档案。

养殖场的档案包括科研类、生产类、科教宣传类、仪器设备类、基建类、人事类等的纸质、电子、影像资料等。本文特指生产类养殖档案,其在农户个体养殖生产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对农户养殖的可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江苏启东市近海对虾养殖场内的一个养猪场,由于缺少科学的饲养管理,年年亏本。江苏省劳模倪其新的儿子倪健飞带着其父的科学养猪档案资料前往承包,当年即扭亏为盈;又如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辛庄镇,不少农户通过给猪建立档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摸索市场规律,实现了靠养猪发家致富。现将建立养殖档案的作用总结如下。

首先,在建立养殖档案的过程中,农户对养殖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可提高其责任心和管理水平,使养殖更加规范化、规律化,可使农户随时了解养殖对象的健康等状况,使养殖场的疫病控制有延续性,使其动物保健更有依据。

其次,通过对养殖过程和关键环节的了解,农户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学习养殖相关知识与技术,并逐渐形成系统化的养殖技术,提高自身的养殖水平。

再者,建立详细而完备的养殖档案,会形成较为系统的养殖数据库,为技术人员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尽快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详细而完备的养殖档案对重大疫病的防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3 如何建立养殖档案

3.1 建立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

农户知识层面浅,可制订一些合理的简单易行的养殖规章制度、作息时间等,约束自由散漫的心性,如《作息时间规定》、《消毒制度》、《防疫制度》、《物料管理制度》等,提醒农户日常应维护的事项。政府下派农业技术人员应多到农村宣讲建立养殖档案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手把手教授并帮助农户建立养殖档案,使之建立的养殖档案切实有效可用。如河南省内丘县是一个养猪大县,农民家家都有养猪习惯。2007年国家及省、市出台促进生猪生产的相关政策后,农民养猪积极性日益高涨,但传统的管理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该县以生猪养殖规范化管理为抓手,创造性地实施了生猪“档案管理”新机制。在实施生猪“档案管理”工作中,内丘县首先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实行了“饲养档案”管理制度,对每头生猪建立档案,详细记录该猪的出生、饲养、防疫、配孕等情况,使每头猪从出生到出栏的各项管理都井然有序。生猪“档案管理”制度的推行,为内丘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保障,极大地调动了养猪户的积极性。

3.2 设计合理、易于建立的养殖档案

农户养殖户因自身条件所限,存在诸多局限性,如知识面偏窄,自学能力较弱;场地环境偏小,养殖技术缺乏等,不能建立详细、复杂的养殖档案。建立养殖档案应首先准备不容易丢失的笔记本,设计简单可行的养殖信息收集表。如畜牧生产记录本,内容包含如品种培育记录表,配种、产仔、生产记录表,公猪(采精、品质鉴定、稀释、保存)记录表,转群记录表,返情、流产记录表,死亡、淘汰记录表等;兽医疫病防治本,内容包含如免疫、保健、诊疗、解剖、用药、消毒、无害化处理记录、疫病监测报告等;经营管理记录本,内容包含如种猪、饲料、药品、疫苗的采购、保管、使用或销售等。表格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相关科技图书中也有很多模板,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修改。

3.3 设立专门存放地

农户因条件所限,大多只能实行纸质养殖档案管理,有条件的可同时实行电子养殖档案管理,应购买专用档案袋、档案柜,进行实时记录,实时归档,实时整理入柜,尽量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和准确。

江苏省劳模倪其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启东县养猪,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多次被评为养猪能手。在档案局的帮助下,他总结了几十年来的养猪经验,把从1970年开始积累的养猪方面的防病治病偏方,近几年承担的科研试验项目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和会议材料等进行了收集,补写回忆材料,购置档案橱,建立家庭养殖档案。这些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结晶是其科学养猪劳动致富的传家宝,也是技术交流传、帮、带的传授录。

养殖农户建立养殖档案,好比把“财神”请到家,便于今后更好地科学养猪,好处多多,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朱丹,韩盛利.规模猪场养殖档案管理策略[J].猪业科学,2012,(8):102103.

[2]徐娜莉.健全生猪生产管理档案落实国家扶持政策[J].山东农业科学,2009,(3):109110.

[3]李增菊,贾增川.家庭档案,致富好帮手[J].档案与我与我家,2009,(6):1112.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7

动物福利起源于欧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畜牧业大规模、工厂化发展过程中,欧盟各成员国为治理环境污染,保证公共卫生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在动物行为、需求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理念、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目前欧盟主要成员国已形成了先进、成熟的高福利生产模式,既能满足农场动物的基本行为需求,又适合集约化生产,保证了其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猪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动物福利问题不断显现,直接危害到生态环境、食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学习欧洲动物福利理念,借鉴欧洲产业发展经验,避免欧洲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后曾经出现的问题,对促进我国猪肉生产模式转变,保证我国猪肉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市场稳定和上市肉品的质量安全,构建“人、动物、自然”的和谐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作为我国政府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双边财政合作可以为我国利用欧洲动物福利技术,促进畜牧业生产模式转变发挥引导作用。2013年初以来,在财政部金融司指导下,中意发展合作项目办公室会同中国兽医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安华动物产品安全研究所等机构,对我国和欧洲,特别是意大利猪肉产业发展及动物福利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比较,并提出了初步建议,为国内提供借鉴。

一、欧洲农场动物福利发展简况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针对猪肉产业普遍存在的生产效率偏低、生产规模偏小、设备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欧洲主要的猪肉生产国通过不断的政策激励、行业重组和技术研发,大力推进规模化、工业化和标准化,逐步形成了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但由于片面追求生产效率,过度强调工业化生产手段,忽视对生猪自身行为和需求的研究,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出现了环境恶化、养殖效率下降、疫病传染爆发、猪肉中有害物质无法控制等严重问题。

1965年,英国农业渔业食品部设立了Brambell委员会,对集约化生产体系中的畜禽福利问题进行调查,并随后公布了相关报告,首次提出了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对动物行为的过度干预,给畜牧业生产、动物源食品安全以及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为此,欧洲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大量经费,对生猪生理和行为需要、饲养方式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动物福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欧盟及各成员国陆续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其主要目标,是为了减轻动物痛苦,提高动物健康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经营损失和对环境的损害。

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目前欧盟主要成员国已形成了先进、成熟的猪肉生产模式,既能满足生猪的基本行为需求,又适合集约化生产,保证了其猪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欧洲猪肉产业的主要福利措施

在猪、牛、羊等农场动物的福利保护方面,欧盟起步最早,内容也最为具体和全面。欧洲猪肉产业的福利要求和措施,基本涵盖了生猪饲养、运输和屠宰的整个产业链。

(一)养殖

养殖环节的动物福利要求主要集中在降低饲养密度,为公母猪和仔猪提供适合其生理习性的丰富的环境,禁止限位栏的使用,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饮水等。其目的是减少周围环境、设备设施及人员操作等导致的应激,提高猪只的自身健康,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药物残留及药物投放造成的污染。

(二)运输

运输过程中的主要福利问题包括热应激和冷应激、脱水、过度拥挤、因地板湿滑造成的摔倒、装卸车时造成的伤害和恐惧等。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式包括限制运输距离和时间、改进运载工具、培训操作人员等。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一是减少动物痛苦,二是避免因挤伤、摔伤、打斗造成肉品品质缺陷,三是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从而减少经营者的损失。

(三)屠宰

屠宰环节的动物福利问题主要集中在卸载、驱赶、待宰、击晕、刺杀等环节。欧盟指令(93/119/EC)适用于饲养动物的运输、驱赶、待宰、击昏和刺杀处死过程。在该指令的基础上,各成员国又制定了本国的相关法规,对欧盟指令的内容进行必要性补充,特别强调了对待宰区域和致昏点的员工进行特殊训练的必要性。其目的主要是尽量减轻因痛苦造成的应激对肉品品质的影响,更有效地保证肉品安全。

三、动物福利对猪肉生产的积极作用

欧洲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动物福利在改善肉品质量、保证肉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益、促进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改善肉品质量

长期试验证实,动物福利和肉品质量存在密切关系。差的福利状况会使动物产生应激,最终导致肉品质量缺陷,尤其是白肌(PSE)肉和黑干(DFD)肉。此外,运输或屠宰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会造成猪只身体损伤和淤血,而淤血肉不但不适于食用,且容易滋生细菌,导致肉品腐败。

提高动物福利待遇,减少对动物身体的伤害,可大大减少应激,尽可能避免出现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改善肉品质量。

(二)保证肉品安全

欧洲经验证明,改善养殖环境和处置方式,可以提高动物自身免疫能力,预防传染病、群发病,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控制药物残留,从根本上保证肉品安全。

(三)提高生产效益

欧洲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提高动物福利标准,从总体上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根据欧盟科学兽医委员会(SVC)对荷兰猪场的一项测算,虽然在实施动物福利措施后,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但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收益。一是仔猪死亡率明显下降,二是劳动力收入明显增加,三是猪只生长速度加快。此外,饲养、运输及屠宰过程中福利待遇的改善,使PSE肉、DFD肉及胴体损伤几率明显降低,肉品质量大大提高,从另一方面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加了企业效益。

(四)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畜禽粪便、牧场的污水和臭气已成为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畜禽粪便的污染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量相当,养殖场污水的排放量占工业与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畜禽养殖环节所产生的污物和污水,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采取动物福利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发酵床系统以木屑或谷壳为基础,其产生的固体粪便污染小,灰尘和氨气可降低50%,硫化氢和其他恶臭气体也有所减少。粪污经过木屑或稻壳发酵后,可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低密度的饲养方式,也可减少废气和粪污排放。

四、我国猪肉产业与欧洲的差异

近年来,我国猪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我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饲养量的49%,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7%,是世界第一的猪肉生产大国。但是,我国生猪养殖长期以来一直徘徊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以分散生产为特征的经营模式上,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养猪场布局存在一定问题,养殖从业者素质不高并且养殖技术薄弱,缺乏质量安全控制意识,造成生猪疫病危害难以有效控制。同时,屠宰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多是半机械化或手工操作,工艺技术落后,动物福利意识淡薄。以上这些涉及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的问题,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直接危及公共卫生与人类健康,也制约了我国猪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产业结构

猪肉产业结构主要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封闭式结构是指,猪肉生产、销售过程中,养殖(包括饲料加工、疫病防控)、运输、屠宰、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整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相关企业通过自营、联营参股、契约加盟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封闭式结构的最大特征是以销定产,即猪肉生产的数量和品种由市场需求确定,需要多少生产多少,需要什么类型的产品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下游企业拉着上游企业走。相反,开放式结构是指养殖或屠宰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进行生产和销售,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其最大特征是以产定销,生产多少销售多少,生产什么销售什么,上游企业推着下游企业走。

封闭式结构形成的产业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企业相互的利益关系直接、紧密,上下游之间通过最终产品实现充分、合理的利益分配。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准确可控的质量追溯系统,确保产品质量责任层层落实,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同时,由于合理的利益分配带来的激励,系统内各企业一方面可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严格的自律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和管理机能,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欧洲发达国家的猪肉产业基本以封闭式结构为主。如丹麦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进行封闭式生产,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6%;意大利采用封闭式结构的猪肉生产企业超过全国总量的70%;荷、德、英、法等国也普遍采用封闭式的生产结构。

开放式结构下,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都增加了中间环节,如饲料贩子、兽药贩子、猪贩子和肉贩子等,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不稳定,原料来源和产品去向不固定,上下游之间基本无共同利益关系,同业间恶性竞争,行业内无法建立可靠的质量控制体系,产品质量失控,相关责任无法落实,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同时,开放式机构会造成市场价格、供应量的大幅波动,增加政府管理成本,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猪肉产业仍以开放式结构为主。以屠宰行业为例,雨润、双汇等年屠宰量超过2000万头的龙头企业,自己养殖的生猪比例不到其屠宰总量的5%,其余大多通过中间商收购。而养殖企业中,超过90%的企业饲养的生猪没有固定的销售对象,大多通过中间商(即猪贩子)收购并转卖给屠宰企业,价格随行就市,流向无法查证,质量更无法控制。

(二)产业规模

1.养殖

欧盟能繁母猪存栏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除波兰外,能繁母猪存栏量大于100头的企业基本占主导地位, 20头以下小猪场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一般低于总量的10%。在荷兰、丹麦、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家,100头以上猪场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甚至超过全国总量的80-90%(详见表一)。

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从能繁母猪的数量上看,存栏母猪小于20头的猪场比例超过70%,总体上仍是小规模生产占主导地位。

2.屠宰

欧洲生猪屠宰加工行业的集中度和生产效率高,设备设施先进,工艺技术成熟,产品差异化明显,加工产品的比例可高达70%以上。以丹麦为例,科王公司是全欧洲最大的屠宰联合体,拥有13家屠宰厂、熏肉加工厂和6家熟食加工厂,年屠宰猪1600万头以上,占丹麦出栏肉猪的75%-80%,年营业额达到26.5亿美元。

根据商务部有关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有14720家生猪屠宰企业。其中机械化屠宰厂3000余家,其余为半机械化或手工屠宰企业;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约2000家,注册肉类商标500余个。而在上述企业中,超过75%的企业从事的是代宰加工业务,超过80%的企业以白条肉作为主要产品进行销售。以上数据说明,我国生猪屠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设备设施落后、工艺技术水平偏低、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产品加工程度低。

(三)生产效率

1.养殖

欧洲发达国家采用集约化的生猪养殖方式,以高度发达的饲料营养、遗传育种、饲养管理及疫病控制为技术支撑,生猪养殖效率极高。丹、荷、法、意等国每头母猪年产断奶仔猪均在24头以上,每头母猪年提供上市肉猪超过20头(见表二),其中意大利更高达26.2头。

目前,我国母猪生产效率有关数据未纳入官方统计范围。根据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定点调查,每头母猪年产窝数平均为2窝,断奶仔猪数少于20头,上市商品猪少于18头,单头胴体重小于75公斤,每头母猪年产瘦肉重量低于1000公斤。从各方面相比,我国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存在明显差距。

2.屠宰

由于普遍采取动物福利措施,欧洲企业的PSE肉发生率一般低于5%,断骨、淤血、鞭伤等其他因素造成的肉品质量缺陷一般低于15%。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生猪屠宰企业的PSE肉发生率大约为20%,断骨、淤血、鞭伤等其他肉品质量缺陷约为40%左右。

(四) 行业组织

欧洲发达国家猪肉产业模式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组织化程度高。无论是丹麦的生产、加工、营销“三位一体”模式、瑞典的绿色养猪模式还是意大利的特色火腿生产加工模式,都能看到行业组织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丹麦猪生产委员会、瑞典农民协会、意大利帕尔马联合体等。可以说,没有行业组织,就没有高效的猪肉生产模式。在这些行业组织里,科研、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等企业和机构按照“市场主导、分工合作、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连接紧密、分配合理、控制有效”的关系,构建了符合市场需求,切合本国实际,可持续发展的猪肉生产模式。

我国也有不少合作经营组织,在养殖环节主要有“生猪生产合作社”,在屠宰加工环节有“公司+农户”。但受开放式产业结构的限制,企业大多以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考虑更多的是自身利益,而不是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公司对农户的资源、技术和服务支持不足,且难以保证对农户的利益分配。当经营出现问题时,公司往往首先保护自身利益,与农户的合作是脆弱、不稳定的。

(五)科研与应用

欧洲现代化的猪肉生产,以高度发达的农业科技和完善的技术规范为基础。包括遗传育种、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疫病控制、环境控制、动物福利和食品加工等一系列技术,使得欧洲养猪业呈现良种化、机械化、无害化、组织化、集约化特征。

欧盟猪肉产业的研究与应用体系由大学、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共同建立,研究方向兼顾前瞻性和实用性。近年来,欧盟委员会、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机构加大了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开展了多项跨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与实践活动,如“基于质量的猪肉产业链管理”、“福利质量评估” 项目等,并根据结果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法规,指导各成员国开展生产。同时,丹、荷、德、英、意等国也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组织研发和应用,发展有本国特色的技术。

我国传统的生猪养殖是农户庭院式饲养,屠宰是 “一口锅、一把刀”的手工宰杀,猪肉销售是“一副肉架一把刀”的现场分割,传统上认为“杀猪卖肉”是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操作。近年来,随着行业发展和对国外养殖、屠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我国猪肉生产整体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和欧洲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猪肉产业科研与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整体规划,科研课题重复或缺失。按照我国的体制,科研项目分别在发改委、科技部和农业部等部门立项,但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造成科研目标不清晰,科研成果缺乏完整性,且无法相互补充。二是科研与应用脱离。我国承担科研课题的大多是大学或科研机构,生产企业介入不多,导致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难以验证,应用推广比较困难。

(六)兽医体系

欧洲猪肉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国建立了完备、高效的兽医体系,在技术指导、疫病防控、诊断治疗及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形成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兽医体系,兽医在猪肉生产与管理中的作用有限,与欧洲相比有较大差距。中、欧兽医体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工作职责

中国和欧洲国家都设置了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但两者职能明显不同。欧洲官方兽医的主要职责是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管理,人数也相对较少。执业兽医必须有职业资格,负责在养殖、屠宰环节从事疫病防控、诊断治疗、饲养管理、屠宰检疫等具体工作,并提供技术指导。

目前,我国官方兽医主要从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检查、屠宰厂驻场检疫和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等。而我国执业兽医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据统计,我国目前通过职业兽医资格考试的执业兽医大约5.7万人,绝大多数集中在宠物诊疗行业,从事农场兽医临床工作的不超过5000人。在我国的生猪养殖企业中,年出栏5000头以下的养猪场基本没有专职兽医,疫病防控大多通过基层动物防疫机构的官方兽医进行指导,而诊断治疗更多依靠兽药厂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2.教育体系

欧洲兽医教育重视技术能力培养,其专业教育体系中,实践课程占总课时40%左右,基础理论教育也更多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多、更早地了解实际需要。同时,兽医的继续教育体系非常完备,采取多种形式,对从业兽医持续提供技术培训。

而我国兽医教育更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课程占总课时20%以下,一些学校的学生甚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没有到养殖或屠宰企业实习的机会,对实际生产状况的了解非常匮乏。此外,我国目前刚刚开始建立兽医的继续教育体系,学习内容和评估考核机制尚不完备,严重制约了兽医的能力培养,也影响了兽医在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

(七)监管体制

欧洲猪肉产业监管体制的特点是层次鲜明、分工明确,欧盟负责制定适用于欧盟各成员国的相关法律;各国农业或食品管理部门负责据此制定本国法规和标准;行业组织或大型企业集团根据本国法规和标准,对其所属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动物防疫、检疫和肉品安全检测等,一般由政府授权的专业机构承担。总体上看,政府的职责以制定法规和标准为主,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简单,这和欧洲国家比较成熟、稳定的产业模式有直接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形成了多部门分段负责的管理体制,其中农业部负责管理生猪养殖、屠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管理猪肉加工、流通和消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并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相比而言,由于我国的猪肉生产问题较多,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加强监管。另一方面,政府的过多干预影响了行业组织的发展,反过来又加重了政府负担。

五、动物福利对我国猪肉生产的意义

农场动物福利理念和技术的作用,已在欧洲猪肉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也从根本上促进了欧洲猪肉产业的转变和发展。对我国猪肉产业来说,重视和发展动物福利有着更为现实和积极的意义。要从根本上提高猪肉生产效率,解决猪肉产品安全问题,保证猪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国从猪肉生产大国发展成为猪肉生产强国,必须从改善动物福利入手,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我国猪肉生产模式的转变。

(一)我国猪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中、欧猪肉产业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猪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环节发展滞后

我国生猪行业以散户养殖为主,生产规模小,周期长,效率低。绝大多数生猪养殖以兼业模式进行,除仔猪费、饲料费和部分防疫费外,农户很少支出其他资金,对养猪环境和设备设施进行改造。猪舍普遍通风不良、排泄通道不畅,设备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不少生猪散养户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防疫意识薄弱,导致养殖风险大,生猪质量和数量均难以控制。

2.屠宰加工技术水平低

我国生猪屠宰加工业近70%的屠宰厂仍是手工或半机械化屠宰,设备设施简陋,操作不规范,整体加工水平低。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忽视品牌建设,恶性竞争严重。生猪屠宰管理、执法不到位,人员、经费、装备和检测能力严重不足。屠宰从业人员,特别是屠宰技术人员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急待提高。

3. 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多数生猪养殖企业的废物处理系统建设不足。粪便未经处理大量露天堆放或直接排入河流,病死猪直接掩埋或投入江河等现象时有发生。生猪屠宰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污水、废气,污染较重。由于污水处理成本较高,许多屠宰加工企业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上述问题不但影响生态环境,还会导致人畜共患疫病的发生,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4.监管难度大

生猪饲养的分散化导致生产环节的监管难度大、监管成本高,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屠宰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使得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同样增加了监管难度。分段监管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匹配,增加了管理难度,公共安全事件难以遏制,直接影响了政府形象。

5.市场波动剧烈

近年来,我国猪肉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严重影响了市场供应和畜牧业发展。当市场价格下跌时,众多小企业纷纷低价抛售,甚至宰杀变卖母猪;当市场价格高时,由于行业门槛低,大量企业无序入市,又对规模化生产企业造成冲击。虽然政府采取活体储备、冻肉储备等措施,期望通过调节市场供应数量控制猪肉价格,但实际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二)我国实施动物福利的迫切性

当前,我国猪肉生产模式正从分散化向规模化、集约化过渡。一方面,猪肉产业已进入发展瓶颈期,急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随之产生的公共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要解决目前我国猪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既保持猪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又保证肉品安全,减少环境危害,必须尽快全面推广和实施动物福利,实现猪肉生产模式的转变。

我国应充分借鉴上世纪欧洲猪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根据各地自然环境、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适度规模化、集约化、高福利的猪肉生产模式。

(三)在我国实施动物福利的可行性

从各方面情况看,目前在我国全面推广和实施动物福利,已具备一定基础,有充分的可行性。

1.有研究和应用基础

与欧洲相比,我国动物福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比较大的差距,但近几年有了明显进展。2008年,重新修订后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十三条明确指出,“鼓励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实施人道屠宰”。2009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关于动物福利的国家标准,即《生猪人道屠宰技术规范》,提出了屠宰环节的动物福利要求。《动物福利评价通则》、《生猪动物福利评价要求》等一批行业标准也开始制定。

在科技部带动下,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华动物产品安全研究所等一批科研单位已开始进行动物福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双汇、雨润等大型屠宰企业已开始用动物福利标准对生产进行评估和改进, 麦当劳等国际连锁企业也开始用动物福利标准对其供应商进行评估。

2.可借鉴国际经验

在动物福利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念和技术体系,内容详实,可操作性强。近年来,FAO、OIE等国际组织也开始将动物福利纳入其工作范围,并制订了相应的技术标准,供发展中国家参考。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动物福利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有后发技术优势

由于设备设施和劳动力成本高昂,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动物福利后,生产成本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猪肉产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而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设备引进和制造能力强,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总体生产成本与欧洲相比有明显优势。抓住战略机遇,及时实施动物福利,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迅速实现产业升级和赶超。

六、推广动物福利,促进产业转变的具体建议

根据当前我国猪肉生产实际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推广和实施动物福利工作。

完善技术规范,健全法律法规。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农场动物福利技术标准体系,在制定和完善《动物福利评价通则》、《生猪动物福利评价要求》等规范性文件基础上,建立、健全动物福利相关法律法规,从总体上推动和保障农场动物福利的实施。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发展。农业主管部门应合理制定《养殖场设置规划》和《屠宰厂设置规划》,严格按照生物容量和环境要求确定养殖企业规模,并根据养殖规模相应合理地设置屠宰厂数量及屠宰规模,避免产能浪费和环境污染。

发展改革和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动物福利相关标准,合理提高养殖和屠宰业准入门槛,逐步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管理不健全的养殖和屠宰企业,提高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财政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高福利猪肉生产的扶持政策,合理利用政策性保险、政府优惠贷款、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猪肉生产各环节企业、机构形成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关系,促进产业结构逐步由开放型向封闭型转变。

加强科技研发,引进先进技术,鼓励国内生产企业、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动物福利技术的自主研发,充分发挥科技支撑项目“产、学、研一体化”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在遗传育种、疫病防控、环境控制等与动物福利有关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有效利用双边财政合作机制,对科技含量高,内容有创新的项目,优先给予外国政府贷款支持,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引导国内项目单位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行业整体科技水平。

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监管水平,加快行业组织的建立和健康发展,通过行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专业技术机构参与行业监管,承担更多的技术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能力。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8

1981年出生的阙灿福,2000年因高考失利无奈外出打工,为养猪场养猪两年。两年的实践,既磨练了他的创业意志和吃苦精神,又让他学到了母猪配种、小猪饲养和简单的疫病防治技术,同时也积累了两年的打工工资2万元。

由于不愿长期为他人打工,阙灿福于2003年回到家乡福建省永定县堂堡乡三堡村,利用掌握的一些母猪养殖技术和2万元打工钱,再借8万元,共10万元,以养殖50头母猪开始创业。经过几年的不断投入,积累资金40万元左右。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阙灿福,在三个外出工作的叔叔的指导和帮助下,采取合股的方式,投入500万元,于2005年建立三宝生态种养殖公司。为了解决养猪污染问题,从福建平和县引进蜜柚,租用山地80亩种植2000棵蜜柚,后又引进红心蜜柚,租用300多亩山地种植新品种红心蜜柚。目前,公司是一个从事生猪养殖、种猪培育和新优水果种植的综合性农业企业,占地500余亩,其中猪场占地130亩,果场占地370多亩。公司建有办公楼一幢500平方米,饲料加工房600平方米,猪舍20幢,约1.1万平方米,员工25人,宿舍300平方米。现有存栏长白、大白及二元杂交母猪350余头,存栏生猪3500头,年出栏生猪7000头。建有沼气池8个,共计1000立方米,生化塘2000立方米。种猪和生猪养殖年纯收入100多万元,蜜柚年产量60-80万斤,年纯收入150~200余万元。

公司充分发挥了龙头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每年为社会提供优质种猪2000多头,带动周边300多农户养猪。还为15户养殖户提供养猪技术和饲料赊、售服务,使他们规模逐渐扩大,收入不断增加。少的一年纯收入增加2万多元,多的10万元。还带动周边50户村民种植红心蜜柚,为他们增加年纯收入5~15万元。如得到公司种猪、技术、饲料、销售服务的阙大中目前养殖生猪600头,年增加纯收入10万元;得到技术、销售帮助的阙勋登目前种植红心蜜柚40多亩,增加年纯收入15万元。

由于公司成绩显著,社会效益明显,管理科学,污染处理好,带动示范作用突出,公司于2008年被龙岩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年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2009年被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成绩来之不易,回顾过去十年创业之路困难重重。

首先是资金严重不足。创业之初,仅有的10万元购买50头母猪和做二幢猪舍下来,阙灿福已身无分文,连买饲料的钱都没有了。亲友也借得差不多了,为应资金急需,以家中房子抵押贷款。后来,三个外出工作的叔叔非常支持阙灿福的创业,虽然无法拿钱支持,但均出面担保,向银行贷款。还用猪场作抵押向社会融资近百万元。后来还通过股份制方法筹资,终于解决了资金的问题。

其次是技术缺乏。自己外出打工养猪两年,仅学到配种技术。但对于猪蓝耳病、由于冬天气温低猪的咳嗽病的治理技术和管理技术一片空白。为此,阙灿福赴农校请教,并聘请老师为技术指导,还聘请浓缩料经销商到现场指导猪疫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与平和蜜柚种植专家合股,引进种植和管理技术,同时,利用机会外出参加农业、畜牧兽医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

再次是规模生产所需的土地问题。在村干部的扶持帮助下,今年阙灿福以每年5万元租金租下500亩租期20年的山地。

此外还有管理问题。规模大了,管理问题也突出来了。为解决管理问题,阙灿福寻求亲人帮助,充分利用亲人的管理优势;邀请县农业局、县农办、裕农协会的领导和专家或老师前来指导;参加县农办组织的创业培训,学习创业、产品营销和经营管理理念及技能。这些办法和实践使他受益匪浅,大大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供稿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9

[关键词] 规模化猪场 保育猪 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43-01

养殖业是一项长盛不衰的产业。目前养猪市场前景广阔,2013年中央财政专门为支持生猪生产的发展拨付专项资金。受大豆及玉米产量增加、市场价低下的影响,饲料成本已逐渐降低,部分养殖成本日趋下降,在出栏减少、冻肉储备减少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猪肉价格处于回升状态。随着餐饮行业的进步和肉食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人们生活上对猪肉的需求必将增加,猪肉的人均占有量也会逐步提高。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已不再是传统小农户式养殖而是趋向规模化养殖。养猪业未来的趋势必将向养殖规模化、区域集中化、养猪自动化方面发展。

1 山西忻州市生猪养殖业现状前景

生猪养殖在经历了两年多市场低迷后,山西省生猪养殖业于2015年4月20日在山西省孝义市大象农牧集团总部举行“全省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高峰论坛”,为整个行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论坛上鼓励广大企业在扩大保育猪数量、保育猪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保育猪的成长质量发展。

根据最近几年全国与山西的猪肉平均价格数据分析,反映出几年内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截止目前山西忻州市原平市3月价格走向趋势来看,生猪价格已达到外三元18.60元/公斤,内三元已达到19.40元/公斤,未来仍有持续价格上涨的趋势。因此在规模化猪场养殖过程中,做好保育猪养殖技术的研究就至关重要。

2 规模化猪场养殖保育猪的技术要点

2.1 关于免疫管理

2.1.1山西省养殖厂免疫分析

目前国内已针对山西省养殖厂存在的流行疫病做过简要分析,其中以PVC-2、PRRSV日渐突出。2015年1-3月份专家们曾根据山西地区各猪场样本监测出分析结果:流行疫病季节性的特征明显;地域性特征已逐步显现;感染模式均是二重感染以PVC-2为主要核心;种猪带毒感染风险已逐渐加大;细菌感染主要模式以继发型病毒感染为主。因此如何选择疫苗并进行免疫管理就成了养殖厂保育猪的管理主要问题。

2.1.2规模化猪场养殖的免疫管理

规模化猪场目前药品应用现状多以抗生素类、大复方类为主。专家们已对动物方面的药品应用做过一些分析,动物药品主要分为抗菌药、消炎药和免疫调节药。目前预防与治疗最合理方案是抗生素与消炎药的组合,而猪场药品最为科学、安全、高效的方案是消炎药、敏感抗生素、维生素、免疫增强药的组合方案,此方案可标本兼治、缩短疗程、不易反复。因此养殖厂要牢固预防免疫思想,做好定期消毒、常规防疫、预防、驱虫工作,建立完善的接种疫苗工作体制,做好科学免疫、疾病防治的药物保健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2.2 关于饲料管理

2.2.1保育猪的喂料

保育猪要根据日龄的需求投喂不同种饲料。工作饲养员应记录好各种料开始饲喂的时间,保持料槽都有饲料的不断供应。当仔猪从发育不全到发育逐渐完全,饲料饲喂过程要采用渐进过渡性形式,如第1次部分换料25%、第2次部分换料50%、第3次部分换料达到75%……依次类推。因此饲料要妥善保管好。为保证饲料的新鲜性、预防遗漏角落的饲料发霉现象,饲养员要注意等保育猪将料槽中的饲料全部吃完后再进行加料,并定期注意清洗料槽以保持清洁。

2.2.2保育猪的饮水

保育猪的饮水状况直接影响到保育猪对饲料的营养吸收。因此保育猪刚进猪群时最好供给温开水。饮水的不足也会使保育猪食量减少,影响保育猪的生长速度。必要时可提供2个饮水器给10头以上保育猪的猪栏,方便所有保育猪随时都饮到水。饮水中定期添加电解质或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来提高保育猪的自身抵抗力,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2.3 猪群管理

2.3.1进猪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保育舍的消毒工作

在保育舍开始进入保育猪前,首先要把保育舍冲洗干净。工作饲养员在高压冲洗时,要确认整个舍的边角都彻底被冲洗到。尤其是猪能接触到的地方,注意不能有猪粪或饲料遗留痕迹。

其次是保育舍的设施检查

检查饮水器每一个是否通水、检查设备是否都能正常工作、检查所有电器是否无损坏、检查窗户是否能正常关闭,是重要的设施检查工作。

再次是保育舍温度设定

对于管理猪群来说,温度是至为重要的因素。猪群多的环境需要定期保持通风,猪群少的环境要注意平时保温。一般在保育猪刚转进来时舍内的温度保持在28~30℃就可以了。

2.3.2分群与管教

在分群时要尽量按照大小体重相近、原窝同圈原则,个体太弱的保育猪要单独进行分群饲养。这样有利于保育猪的情绪稳定,减轻保育猪之间因为混群而紧张不安的状况,减少保育猪之间相互咬斗伤害的现象,有利于保育猪的发育成长;饲养员要及时清除脏污及粪便,同时要做好保育猪的调教工作,让它们区分出排泄区,便于圈舍的清洁和卫生管理与保持。

2.3.3三天观察期

保育猪在进群后的三天为重要观察期。工作饲养员要查看保育猪是否有不适应分群的情况、查看料槽饲料的新鲜及卫生、查看保育猪的生长健康状况、注意保育猪的营养吸收如何、观察保育猪是否最终发育良好。

结语

规模化是我国未来生猪养殖发展的方向,但并不意味着养殖规模越大越好。各地区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适度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猪养殖规模效益的有效性。因此对规模化养猪厂保育猪的养殖技术多做研究、可以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保障企业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从而稳定山西省高质量的“菜篮子”工程、努力将山西省快速发展成为中高端市场的供应基地。

参考文献

[1]曾宪峰. 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J].畜牧兽医,2015(09).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10

现行猪肉生产模式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洛阳春都,漯河双汇为代表的屠宰加工企业实现了从屠宰到熟制品加工的跨越,并开创了品牌化经营的先河。此后,临沂金锣、南京雨润等批屠宰企业将这种方式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现行的猪肉生产经营模式――企业依靠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并通过扩大再生产产生规模效应,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通过深加工延长产品线,消化经营风险的同时增加利润点,通过宣传扩大品牌优势,进而继续扩大规模,达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但是,双汇”瘦肉精事件”充分暴露了目前这种猪肉生产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源头质量失控导致猪肉产品质量无法控制,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和质量控制成本增加:二是原料数量不能满足屠宰加工的需要,造成企业开工率不足,生产成本提高;三是产品同质化、低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低,无法形成企业独有的品牌竞争优势,品牌化经营成为空中楼阁,无法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概念及其涵义

安华动物产品安全研究所经过对国内外猪肉生产模式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根据当前我国猪肉产业发展状况和肉品安全管理的需要,认为要解决当前猪肉生产、供应、消费及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分工协作、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新型猪肉生产模式,形成政府、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企业之问“形式松散、关系紧密、分配合理、控制有效”的新型产业链关系。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猪肉生产模式为屠宰企业代宰或通过经纪人(猪贩子)收购生猪进行屠宰,多数屠宰企业没有和自己屠宰能力配套的养殖场。这种方式使得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割裂,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由于产业链的断裂和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造成猪肉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系统瘫痪,无法有效解决猪肉产品质量问题,无法形成良好的猪肉品牌效应,无法提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外来驱动力,从而阻碍了屠宰企业的发展。

新型猪肉生产模式首先解决的是建立完整的产业链问题。在新型猪肉生产模式中,以屠宰企业作为价格平抑、利益分配和质量控制中心,以养殖企业为原料生产基地和关键质量控制点,以提供高品质、差异化特征明显、市场附加值高的猪肉产品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第三方技术机构指导和质量控制等方式,使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和技术指导等环节之问形成新型的产业链关系,使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成为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双方在供需关系中的利益矛盾,为稳定生产,保证原料质量奠定了基础。

构建新型肉类产业模式的基础是采用科学的饲养和疫病防控技术,降低生猪养殖成本,并生产出与传统集约化饲养方式有明显差异的猪肉产品。只有这样,屠宰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市场空问和利润空问,并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将增值部分合理分配给上游的养殖企业,用利益关系维护产业链中的上下游关系,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在新型产业链关系中,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模式建立初期,技术服务机构对养殖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提高养殖技术能力,获得符合要求的生猪产品;当模式运行到定程度时,技术服务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将负责建立一套贯穿整个产业链的质量控制系统,并负责维护系统的有效运行,真正发挥质量控制系统的作用。

在传统的产业模式中,由于养殖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良性循环进行发展,生猪养殖企业呈现“规模小、数量多。效益低、变化快”的特征:而屠宰企业呈现”开工不足、利润微薄、质量不稳、后劲不足”的特征。这种状况一方面影响了养殖和屠宰企业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行政监管的成本,给政府有效监管造成定的困难。虽然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建立肉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来保障肉品品质,但由于产业链的断裂,养殖和屠宰企业无法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模式,造成猪肉生产质量控制系统无法有效运行,不仅无法形成溯源,而且连最基本的控制都无法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处于企业自身的利益需要,养殖和屠宰企业在遇到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情况时,最容易削减的就是质量控制成本,这也是我国猪肉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的最主要原因。

在新型猪肉生产模式中,由于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的介入,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监督和引导产业链中的各方建立既能符合各方利益需求和市场经济规律,又能满足政府管理要求的产业关系,同时将政府资源合理、有效地注入到产业链中,使新型猪肉生产模式快速建立,有效运行。这样,既提高了监管效率,又减低了监管成本。构建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条件

新型猪肉生产模式首先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利益分配链,通过质量控制系统形成质量控制链,通过政府扶持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价格调节体系,最终使政府、屠宰企业、养殖企业和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成为“形式松散、关系紧密、分配合理、控制有效”的结合体,从而达到“政府主导、分工协作、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目标。因此,要构建新型猪肉生产模式,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需要具备一定品牌影响力的现代化屠宰企业和较为集中的生猪养殖基地

在新型猪肉生产模式中,屠宰企业是枢纽、是中心。利益分配机制、价格调节机制、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与运行都要依托屠宰企业这个平台,而维系新型猪肉生产模式正常运转的原动力――高品质。差异化特征明显、市场附加值高的猪肉产品的市场增值更是来自于屠宰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因此,选择具有定品牌优势的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是建立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首要条件。同时,生猪养殖企业也是建立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较为集中的生猪养殖基地,特别是经过国家认证的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作为屠宰企业建立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合作伙伴,可以保证新型猪肉生产模式更为有效的运行。

2.选择的企业,能够合理利用技术资源

选择的企业要能够合理的利用技术资源,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确保生

产出质量达到国家无公害标准要求、差异化特征明显的猪肉产品。目前多数养殖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能达到养殖过程中疫病防控、饲养管理、质量控制的要求,而在现有条件下,期望养殖企业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通过与技术服务机构合作,采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采用适合当地实际的饲养管理模式、疫病控制技术和质量控制系统,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才能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确保生产出质量达到国家无公害标准、差异化特征明显的猪肉产品,满足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要求。

3.合理利用政府资源,完成调控机制

在新型猪肉生产模式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利用政府资源,建立并完善政府扶持机制、价格调控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技术支持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是保证新型猪肉生产模式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构建新型猪肉生产模式的意义

新型猪肉生产模式通过向市场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安全性能的猪肉产品,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问和产品价值;通过政府指导和干预,由屠宰企业向养殖企业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并在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下形成价格调控机制――当毛猪价格过高时,适当降低毛猪供应价格,减少屠宰企业成本,增强屠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屠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当毛猪价格过低时,由屠宰企业通过价格调节基金对养殖企业进行补贴,稳定生猪生产,确保养殖企业能够生存:通过引进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质量控制,可以保证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确保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因此,构建新型猪肉生产模式,对提高生猪生产效率,改善肉品品质,促进当地猪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显著的经济意义。

1.实现政府对猪肉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确保猪肉产品安全并降低监管成本

在新型猪肉生产模式中,政府对猪肉生产过程的控制是及时的、动态的、有效的。这种控制不仅仅是通过政府自身的力量来进行的,而且是通过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和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共同来完成的;不仅仅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且是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进行的。因此,这种模式保证了控制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只有在这种模式下,才能用最小的监管成本获得最有效的监管效果,切实保证猪肉产品安全。

2.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区域产业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

在新型的猪肉生产模式中,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通过政府和第三方70食品安全导刊2011年10月刊技术服务机构形成了目前状态下最为可行的产业链关系,并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规避风险,相互扶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因此,通过提供技术服务、示范推广、联合经营等方式,可以迅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形成区域产业优势、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目前我国肉类行业的品牌化经营,实际上处于种不稳定、有名无实的初级阶段。究其原因,是因为原料(生猪)的同质化和低质化,导致屠宰加工企业无法生产出品质稳定的、口味独特的、具有明显差异化特征的产品。新型的猪肉生产模式采用科学的饲养和疫病防治技术,能够从源头提高生猪品质,生产出品质稳定的、口味独特的、具有明显差异化特征的生猪产品,为企业品牌化发展奠定基础。

3.降低养殖成本,促进养殖企业增收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全程饲料报酬率为3.0左右,有些企业甚至达到3.5以上。随着玉米、麸皮、豆粕和鱼粉等饲料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养猪成本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关系到养殖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

安华动物产品安全研究所组织的中药保健和疫病防治技术试验结果显示,在生猪40~50 kg左右开始采用中药保健,并使用中药对出现的疫病进行防治,50~60天可以使生猪重量达到110~20kg,综合饲料报酬2.0~2.2,提前出栏20~30天。每头猪比现行的集约化养殖效益增加200~300元。如果按照某屠宰企业每年40万头生猪使用量计算,每年可为养殖企业增加效益0.8亿~1.2亿元。如果配合中药净化猪场,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的成活率,每年直接增收效益将超过1.5亿元。如果测算由于提高饲料报酬、提高生长速度、减少环境污染而节省的粮食。土地和环保投入等综合效益,数字将更加惊人。

4.增加屠宰企业收益,提高屠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证新型猪肉生产模式有效运行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11

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是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省领导对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十分关注,多次听取省环保局的专题汇报,了解技术试点情况。年初,苏增添副省长在*日报刊登的《零排放让养殖业华丽变脸》一文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省环保局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扩大推广面。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贯彻落实省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去年7月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现场会以来的试点工作情况,部署安排下阶段推广工作,重点是在闽江、九龙江流域污染较重的地区先行推广。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省畜禽养殖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初步统计,20*年全省共出栏生猪2373万头。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逐步成为我省一些地方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的急剧增加,所带来的养殖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已经成为我省一些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

1.畜禽养殖污染是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的难点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协同努力,我省闽江、九龙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有效进展,水质持续改善。但是,流域的环境问题仍很突出,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比如,在总体水质改善的同时,个别省控断面依然超标,水质有所下降;二、三级小流域水质达标率低,污染还很严重;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出现超标现象等。原因之一是由于流域河段污染呈现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并存的状况,尤其是畜禽养殖污染点多面广,污染比重大。据统计测算,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均约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0%以上。原因之二是尽管已开展了多年的整治,但有的地方养殖业污染整治进展与目标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如,南平市虽然督促禁建区内的143家规模养殖场全部进行治理,但到20*年底全市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率仅为53.3%,明显低于全省平均76.2%的治理率,与省政府提出的要求有明显差距。原因之三是一些养殖场虽已建设治理设施,但处理能力不足、管理不善,污水超标排放甚至偷排漏排。此外,由于畜禽养殖废水处理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使得治理后的畜禽养殖废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

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基础性工作

污染减排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根本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将其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要求必须确保完成。根据全国的普遍情况,国家将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治理列为污染减排的重点。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污水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特别是随着污染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生活污染治理率将持续提高,养殖污染对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的制约将更加凸显的状况,把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作为我省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要求按期完成。因此,寻找一种安全、经济、实用的养殖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解决养殖业污染难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引进“零排放”养猪技术,去年开展试点、今天又开会进一步推广的目的所在。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保任务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所产生的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饮用水源安全受到威胁,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问题还未有效解决,特别是畜禽养殖等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环境质量,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要求,制定实施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把以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污染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并要求各地要坚持以地定畜,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的原则,支持畜禽粪便产业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

二、通过论证和试点,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已具备在我省进一步推广的条件

几年来,各级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建成了一定数量的治理设施,同时积极探讨养殖污染集中治理途径,以绿色生产为重点,以沼气应用为纽带,推广养殖场和种植业相结合技术,推行“猪—沼—果(草、渔)”等立体生态种养、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养殖技术,建立了一批适合本地实际的生态型或环保型畜禽养殖模式。这些都对我省进一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正如刚才提到的,有的养殖场虽然建了处理设施,但由于技术问题或管理不到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有的由于土地消纳面积有限,部分养殖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一些典型并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型养殖模式还未得到充分的应用;有的技术或工艺治理成本过高,不适宜大规模推广;有的适用范围有限,只适合大规模饲养。这些治理技术虽各有优势,但都还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

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是我局牵头组织并促成的中日环保国际合作项目,于20*年“9.8”贸洽会签订了意向性合作协议,20*年贸洽会正式签约,并由日本洛东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省环保产业协会和莆田永明生物机械有限公司三家联合成立了*洛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推广事宜。省领导对这一技术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去年“9·8”期间,叶双渝副省长专门会见了该项目的中、日双方代表,并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所有引进项目中最好的。

鉴于该技术是从日本引进的新技术,考虑到在我省是否适用、引进的发酵菌种的生物安全等问题,我局始终本着科学严谨、积极稳妥的态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赴日本实地考察。由我带队实地考察了日本鹿儿岛、熊本两地推广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的养猪企业,并与鹿儿岛县农政部畜产课政府官员和当地养猪协会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与零排放养猪技术的研发生产单位-日本洛东化成工业株式会社洛东酵素有限公司高层人员进行了会谈,重点了解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原理与菌种作用机理、在日本国内的推广情况、日本当地政府和养猪企业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评价以及生物安全性等问题。日方还提供了允许该酵素“在日本国内销售”、“对输出没有限制”的登记注册证明,并对该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该技术在日本已有十几年的应用,是成熟也是可行的,可以因地制宜在我省推广。

其次,取得国内相关资质。我们要求并协助*洛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办理相关手续,取得了国内相关部门的认证、许可。一是该技术所使用的核心产品洛东酵素(微生态制剂)已取得农业部进口许可证(〔20*〕外饲准字178号),所使用菌种也属于农业部公布的可直接饲喂动物的范围。二是经我局推荐,今年2月该技术被列为我国环保领域推广技术的最高类别-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a类,在全国予以推广。三是对猪肉的品质和垫料的安全进行了检测。如,经省分析测试中心检验,15家试点猪场的猪肉都达到了国家无公害食品猪肉(ny5029-2001)和分割鲜、冻猪瘦肉(gb9959.2-2001)标准;经省中心检验所检验,猪舍垫料中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gb18877-2002)标准要求,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料。另外,还通过了产品的经皮和经口毒性测试、产品的有害菌监测、环境监测等。

第三,开展试点工作。我们在*、厦门、莆田、三明等地选择了15家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积极性高的养殖场开展了试点,并严格实行挂牌管理。前阶段的试点实践证明,该技术既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场界恶臭符合国家标准,又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高了猪肉品质,是一种安全、经济、实用,既能促进养殖业快速发展、又能实现污染减排减排目标,且能增加养殖企业经济效益的“三赢”的养猪技术新模式。由于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山东、江苏、黑龙江等省在组织到我省进行考察后,也陆续推广了该技术。

第四,组织技术评审。去年12月,我们邀请包括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养殖学会秘书长等权威专家在内的环保、养猪、生物、农牧、土肥等方面的专家对该技术进行了论证。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使用的垫料中的微生物将猪粪尿降解、消化,使废物减量化并资源化,实现了清洁生产,猪舍无粪尿和污水外排;在养猪饲料中添加洛东酵素,使生猪体内建立了良好的微生态平衡,提高了生猪对饲料的吸收率,增强了生猪的抗病能力,减少了药物的使用,提高了猪肉品质,能生产出无公害猪肉;与传统养猪方法相比,具有占用土地少、投资成本小、饲养成本低、猪肉品质好、垫料可作有机肥料、无环境污染,社会经济环保效益显著等优点,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适用于大、中、小型养猪场,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第五,落实生产基地。在我局的要求下,目前洛东公司加紧技术攻关和人员培训,加快与日方合作办厂的步伐,工厂的选址等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主要设备的采购正在进行中,进一步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的技术和物质条件基本成熟。

三、加强规范管理,进一步做好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推广工作

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工作,是我省治理养殖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的具体体现,也是省环保局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海西建设做贡献的具体行动。前不久,我们把在闽江、九龙江流域推广应用该技术列入申报国家流域环境管理示范项目的重要内容。另外,还将其列入即将出台的《*省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名录》,作为发展、壮大我省环保产业的重要技术之一。之所以选择在闽江、九龙江流域先行推广,其目的就是要为该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数据。刚才,已就推广工作作了部署,我再重点强调几点:

1.要加强工作指导,对该技术的推广予以政策倾斜。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养殖业污染整治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流域环境管理、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严格执法监管,加大整治力度,尽快完成省政府提出的养殖业整治目标任务。在强化养殖业整治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的技术支撑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不断扩大推广范围。同时,各级环保部门要结合实际,对采用“零排放”养猪技术的养殖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一定的资金支持,大力扶持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采用该技术的养殖企业,要加快对其养殖场建设的环保审批,简化环评程序,环评报告表能行的,就不要求做环评报告书;在环评费用上,要协调环评单位给予减半收费。对过去省局拨付给试点单位的补助经费,各地要尽快下拨、落实到位,同时也要从本级污染防治资金中安排适当经费予以支持。

2.要加强部门协调,形成联动推广的合力。各级环保、农业(畜牧)、财政部门要在原有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各自职责,继续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促进工作。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该技术的典型宣传,采取邀请媒体上门采访、定期回访的形式,宣传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扩大影响面,辐射周边的养殖户,以点促面、以老带新。近期,省环保局将根据省领导要求,会同省农业厅、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快推广工作的意见,在给予刚才提到的政策倾斜的同时,还将在一些方面进行探讨。比如,针对该技术具有的“无污染、零排放”的优势,考虑是否可以在应用该技术的前提下,允许禁建区划定前已建、本应搬迁的养殖场生存发展;另外,考虑是否可以减免养殖场应依法缴纳的排污费等等。

3.要按标准建设,按规范管理。我们之所以要对试点和推广单位实行挂牌管理,其目的就在于要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技术区别与其他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各试点推广单位要严格按照“五个统一”的要求规范操作,确保技术“有创新”、模式“不走样”,真正发挥该技术的优势。要尽快筹措资金,用好政府部门补助,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并及时报告进展情况。今年,省财政厅将会同省环保局重点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等方面的污染防治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省环保局还将进行不定期检查,对未按要求进行管理的企业予以摘牌处理,并对其中取得省污染防治资金补助的,收回补助资金。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范文12

摘要:价值链的利润分配与风险因素,直接影响到产业链各环节功能主体的参与程度。农户作为生猪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之一,其能否公平地分享到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增殖利润,将直接影响生猪产品的市场供给,进而影响生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从农户的视角剖析我国生猪产业价值链的组织模式、风险状况和利润分配情况,提出加强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对策

近年以来,由生猪价格上涨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国内物价总水平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在这一轮猪肉价格上涨的浪潮中,作为生猪主要生产者之一的农户能否在生猪产业链中分享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生猪市场的供给和猪肉的价格。因此,从农户的角度研究中国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与风险因素,探讨风险管理的对策措施,将有利于稳定生猪价格,促进中国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一、文献回顾

猪肉价格上涨对cpi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猪肉价格每上涨10%,就会推动cpi上涨0.5%(程国强,2008)。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2)饲料价格上涨;(3)替代品价格变化;(4)宏观调控因素;(5)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引起对预期价格的错误决策,等等(贾涛,李秉龙,邓蓉,2007)。因此,应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建立生猪生产与猪肉价格风险预警机制;应鼓励农户发展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以促进价格稳定;应建立畜禽产品生产监测与管理系统;应发展生猪期货。

很少有学者注重从生猪产业价值链利润分配的角度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但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生产方式对农产品供给影响较大(nigel,2004)。我国生猪产品的供给,绝大部分来自小农户,小农户能否在产业链中公平地分享到利润将直接影响生猪产品的供给,进而影响生猪的价格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概述

生猪行业的价值链主要涉及三个环节:(1)生产要素供应环节,包括母猪繁育与苗猪生产、饲料与兽药的研发与生产等;(2)生产环节,包括生产要素采购、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3)销售环节,包括运输、流通、销售等。根据以上3个环节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或由企业与其它组织或个人等协作完成,或完全由市场交易完成,可将生猪产业链分成不同的组织形式。

生猪产业供应链风险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环境风险,包括自然环境风险(如自然灾害)、社会环境风险(如恐怖事件、危机事件)和经济环境风险(如经济萧条、经济大滑坡等);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供应商风险、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发和交付过程中的风险。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主要针对生猪产业不同价值链的组合方式,识别价值链中各利益主体的风险种类,评估其风险的大小,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达到用最小的成本实施最安全保障的目的,使价值链上的经营者获得共同发展,完成价值链运动,促进生猪产业价值链稳定、持续地发展。本文从价值链整体的角度,研究农户环节的利润分配是否遭受损失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防范农户在价值链中面临的风险问题。

目前,我国生猪产业链的主要组织模式包括:

1.农户散养模式。该模式产业链各环节功能主体之间以纯粹的市场交易联结,产业链目标市场一般为价格相对低廉、产品差异小的低端市场,是当前我国生猪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生猪饲养环节的经营主体由饲料供应商、种猪场和养猪户构成。农户在苗猪市场(或种猪场)、饲料、兽药店购买苗猪、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进行小规模饲养;到生猪出栏时,一般由当地的生猪收购中间商上门收购,或由养猪户直接卖给屠宰场或者个体屠夫,价格随行就市。生猪屠宰环节一般由当地的屠宰场(或个体屠夫)、批发/零售商组成。屠宰场(或个体屠夫)不仅提供代宰服务,收取代宰费,也采购生猪,进行屠宰加工销售。该模式中养猪户面临的风险最大。第一,生产资料质量风险。养猪户通过市场交易购买苗猪、饲料和兽药等生产资料,其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生猪的生长速度和猪肉品质。第二,疾病风险。由于散养户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养殖技术较差,疾病防范意识不强,治疗水平落后,养殖过程一旦发生疾病则束手无策。第三,市场价格风险。散养户养殖规模小,销售渠道窄,缺少谈判能力,在价格上容易遭受对方欺压。

2.合作社+养猪户模式。从理论上说,该模式中产业链主体,即合作社与养猪户之间利益目标是一致的,双方互利共生,其他各功能主体之间以纯粹的市场交易联结。合作社是养猪户自己组织成立的,在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均向会员(养猪户)提供优惠或保护,合作社所得的利润除一部分留作合作社的发展基金以外,盈余部分要按照交易额的大小对社员养猪户实行利润返还。但现实中,该模式中的合作社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功能,反而更类似于协会的性质。多数合作社很松散,有名无实,并没有履行合作社的任何原则和功能。少数合作社仅对养猪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生猪销售信息服务,由于技术和信息是免费的,工作人员缺少激励机制,致使合作社提供的技术和信息服务质量差,信任度低。

在生猪饲养环节,该模式产业链功能主体由合作社和养猪户构成。农户负责生猪的饲养管理,合作社提供免费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在生猪销售环节,产业链功能主体由合作社、养猪户和中间商构成。生猪出栏时,一般由合作社为养猪户提供信息并联系当地生猪收购中间商上门收购,价格随行就市。在生猪屠宰零售环节,产业链功能主体由中间商、屠宰场/个体屠夫、批发/零售商构成。该模式中,养猪户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第一,生产资料质量风险。合作社不负责提供苗猪、饲料和兽药等,养猪户仍然要通过市场交易购买生产资料,因此,生产资料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第二,疾病风险。虽然合作社提供防疫等技术服务,但由于技术服务是免费的。因此,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使得合作社提供的技术服务质量普遍较差,养猪户仍面临较高的疾病风险。第三,市场价格风险。合作社本身不从事具体业务,与农户之间不存在保护价收购生猪的问题,养猪户仍然必须直接单独地面对市场,同样面临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3.公司+养猪户模式。从理论上说,该模式是公司与众多养猪户以签订合同的形式联结,公司按照合同的规定为养猪户提供猪苗、饲料、兽药和技术服务,生猪销售时公司以保护价格回收,养猪户和公司各自按照合同的规定从事生猪生产、销售、加工和流通。在利润分配上,公司以保护价的形式保障养猪户的利益,使其不受市场大的风险。该模式将公司与农户联结在一起,使双方在资金、劳力、场地、技术等方面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在生猪饲养与销售环节,产业链功能主体均是公司和养猪户。在屠宰零售环节,产业链功能主体是公司内部的屠宰场以及批发/零售商。

但是现实中,由于该模式中公司与养猪户的合作机制不够规范,加上生猪产业的疾病风险和价格风险大,容易造成双方的违约行为。因此,大多数公司+养猪户模式中,公司和养猪户之间没有严格意义的合约,公司不以保护价收购生猪,养猪户可以将生猪卖给公司,也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广和销售饲料和苗猪,价格一般随行就市。因此,该模式中,养猪户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第一,疾病风险。公司与农户之间往往没有签订正式合同,公司往往不提供饲养技术和兽医服务,使得养猪户面临的疾病风险较大。第二,市场价格风险。养猪户同样面临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种产业链组织模式,对于生猪供给主要来源之一的小农户来说,其面临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普遍很大,现有的产业链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功能缺位的现象,没有真正地发挥产业链整合效应,无法保障养猪户的利益、化解生猪养殖过程中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猪产业链的发展以及生猪产业的稳定。

针对生猪产业链上述三种组织模式,通过对湖南省两种主要模式(农户散养模式和公司+养猪户模式)的价值链利润分配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如下情况:

1.农户散养模式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情况。该模式产业链功能主体主要是农户、中间商、屠宰零售商(个体屠夫)(具体称为“农户+中间商+屠宰零售商”模式)。由于产业链各环节功能主体的价值创造作用,农户、中间商与屠宰零售商各自所得的利润占价值链总利润的比率分别为58.30%、8.91%、32.79%。无论从产业价值链的总利润来看,还是从养猪户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状态来看,若遇上猪肉价格下跌,农户生猪卖不出去,则直接发生利润损失的必定是养猪户而非中间商或屠宰零售商。同时,在该模式价值链利润分配结构中,屠宰零售商所占的利润较高,而养猪户所得的利润,如果扣除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劳动力成本,那么养猪户的净利润很可能会发生亏损。因此,在该模式中,农户仍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来提高自己在价值链中的分配地位与权利。

2.公司+养猪户模式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情况。该模式产业链功能主体主要是农户、运输商、中间商、公司、批发/零售商(具体称为“农户+运输商+中间商+公司+批发/零售商”模式)。由于产业链各功能主体的价值创造作用,农户、运输商、中间商、公司、批发/零售商各自所得的利润占价值链总利润的比率分别为20.84%、4.28%、1.65%、45.38%、27.85%,由于公司加工环节的加入和带动,使得该模式中整个价值链利润总额相对较高。但从利润分配的格局看,公司占大头,其次是批发/零售商,养猪户仅排在第三位。而作为整个价值链的重要主体之一,养猪户面临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要远远大于供应链其它功能主体。公司作为整个链条的“龙头”仅仅想办法让养猪户购买公司生产的饲料,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并没有履行以保护价收购生猪的责任。因此,在高度组织化的公司和分散的养猪户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与公司相比,单个养猪户的利益更容易受到损害。

3.我国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农户散养模式中平均每头生猪的价值增殖总额要远远低于公司+养猪户模式所创造的价值增殖额。从农户所得的利润来看,两种模式差别不大;从价值链利润分成来看,农户散养模式中农户的利润分成略占优势,但从整个链条看,仍有50%左右的利润被中间商和屠宰零售商所得,遇上市场行情不好的年份,中间商和屠宰零售商所得的价值链利润分成比率将会更高。因此,从生猪产业价值链的利润分配实践来看,无论是哪一种产业链组织形式,农户在价值链利润分配过程中均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平等地分享价值链的增殖利润。这固然与农户本身的弱势性有关系,但更与产业链的内部机制设计不完善以及执行情况较差相关。由于农户不能公平地分享产业链带来的利润,将极大地影响散养户养猪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养猪成本增加时,尽管猪肉价格仍然保持高价位运行,但农户养猪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因此,有必要针对生猪产业价值链中的利润分成情况与风险因素,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生猪产业价值链的风险管理对策,以促进生猪产业链稳定、健康地发展。

三、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的对策

农户是我国生猪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发展生猪产业,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以最低的成本为农户养猪提供最大的保障,即减少农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损失程度;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户在生猪价值链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农户在价值链中的谈判地位和话语权,使农户真正地公平分享生猪产业价值链创造的利润,增强农户的养猪积极性。基于此,本文针对生猪产业价值链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重构新型的生猪产业链,即“公司+合作社+养猪户”模式。研究发现,公司+养猪户模式创造的价值链总利润远远高于农户散养模式,但由于公司和分散的养猪户之间进行交易,双方的势力相差悬殊,契约意识差,公司与单个养猪户的利益均容易受到损害。将合作社纳入公司+养猪户模式中,一方面可以改变单个、分散的农户与高度组织化的公司之间不对等的境况,增加养猪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话语权,保护农户利益;另一方面,合作社作为农户的组织,参与到生产产业链中,增加了农户的违约成本与风险,减少了公司面对的单个农户的违约风险。

2.加强政府的扶持与监督,将“公司+合作社+养猪户”模式中公司与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落到实处。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凡是农业产业化比较成功的地方,都有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或监督。一方面,政府要在财政、税收、信息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增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要监督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行为,督促双方按照合同规定的要求履行各自的功能和义务。

3.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养猪户的素质。养猪户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养猪户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养殖技术,更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和契约意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权利,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农户遵照合约进行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 程国强,胡冰川.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08(1):57-62.

[2] 贾涛.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j].农业问题研究,2007(9):68-70.

[3] 李秉龙,何秋红.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