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

时间:2023-06-07 09:33:26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1

一、主要衔接形式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主要采用三种形式[1-4],即以赛促教式、以赛促改式和以赛促学式等。

(一)把课堂教学融入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

将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反映在职业技能大赛中,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师使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把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考场,检验高职院课堂教学是否突出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是否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是否把握了市场人才需求方向。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核心内容以一个或多项目形式,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形式把课程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应任务,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促进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学习法的推广,进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

(二)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以赛促改

这种衔接模式是将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把职业技能大赛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将职业技能大赛结果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测量和评价的一个环节,以职业技能大赛来推动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一体化目的。

开展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定职业技能大赛模式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各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基础技能板块和专业核心技能板块都要安排职业技能大赛形式的专业教学课程;另一方面需要组织、经费、设备、师资等方面完善职业技能大赛管理和奖励办法。这样能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教师职业素质提供有利平台,也能为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创造良好平台和氛围。该模式将职业技能大赛纳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因此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三)把高职学生学习纳入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日常学习管理融入职业技能大赛中,从而出现学生到职业技能大赛中学习,教师到职业技能大赛中教学的局面。在设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操作中,要求每个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要参加一次或多次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还必须完成各专业课程以项目任务形式出现的其他类型技能竞赛,并以此为依据取得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这种模式将多种贯穿于高职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较好地调动教师和学生学习技能和用技能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打破了高职院校原来理论课起主导作用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而有效地强化和加强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除了能较大提高学生学职业技能外,还存在着不少缺点,比较明显的是过分强调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性,过多要求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这样可能会违背“学生意愿”,造成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出现。这种模式教师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发挥出来。如果出现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不佳的情况,将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和老师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二、相关性分析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物,其促进了高职教育发展,但是这些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5-8]。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效果发挥的程度,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加以解决。

(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模式优点

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和以赛促学都比较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在专业学科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专业定位比较清晰。职业技能大赛能从市场职业需求变化和方向考核相关专业的知识点。它们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在专业知识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中有清晰的目标,即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学科设置,把学生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现学生高质量和零距离就业为最终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平台,会对相关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思想造成一定冲击,能够启发教师思考课堂教学相关问题,促进其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进而提升其课堂教学能力。在专业教师参与和指导下,学生协作利用技能训练、模拟比赛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课堂教学项目任务问题,这样不但强化了专业基础知识,也提升自己专业操作能力,因此学生在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同时,了解到相关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也为今后的课堂学习方向和基础知识学习目标明确了,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这些衔接模式能比较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和师生综合素质提升。

(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模式缺点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促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升,提高了高职院校社会美誉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有些偏差和问题。

1.高职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高职院校实施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是为了高职院校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一些高职院校,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职业技能大赛代替课堂教学,紧紧以少数优秀学生为对象,偏离了高职教育是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从而走向一个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中心的极端。没有发挥课堂教学真正作用,造成学生发展缺乏后劲,不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2.课堂教学有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职业技能大赛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任课教师有时会放弃日常课堂教学备课时间,节省时间指导学生训练,而学生则会放弃正常的课程教学,把大量时间投入到高强度的训练活动。学校有时也会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这给学校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因此干扰了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甚至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采取对策思路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2

论文关键词: 文化 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 影响

论文摘 要:课堂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空间,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一切的学校文化都可以从学校的课堂里发现。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有三:课堂文化决定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课堂文化左右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课堂文化影响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

自夸美纽斯建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形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课堂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然而,课堂不仅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所,其本身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师生之间,文化是课堂的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课堂文化的界说

关于"课堂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尚未给出过统一的论述,原因是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1952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合写了一本《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的著作,统计出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之多,因此,给"文化"定义的确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课堂文化的概念脱胎于文化概念,随之课堂文化的概念也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文化人类学派鼻祖爱德华.B.泰勒(E.B.Tylor)对文化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在内的复合体。"[1]据此,有学者将"课堂文化"理解为"在长期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形成和共同创造的课堂规范、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整合体,它直接反映的是课堂乃至学校的精神风貌,深层次体现的是不同教育观念的交锋和人们对现实教育不同的追求和价值体认"[2]。现在学术界一般把文化的概念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则专指人类精神方面,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的综合体"[3],"其组成要素有四种: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3]。我国著名学者吴康宁教授在其所著的《课堂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把文化限定为狭义的精神方面的文化后,提出了课堂文化即课堂中的社会文化。"所谓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便可视为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4]。鉴于狭义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更为直接,它时时把握着教育跳动的'脉搏',与教育生生不息"[5],"也是正确看待、分析文化与教育的一个理论前提"[5]。由此,对课堂文化概念的理解,应该回到教育中的文化概念——狭义的文化中去寻求。再者,课堂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微观领域,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形态,是文化在课堂这一特殊情境中的表现。它既有文化的普遍属性,同时又具有在课堂情境中的特性,它无疑是一个包涵丰富的系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以下几点入手来界说"课堂文化"。

首先,"文化的本质是它的人性内涵,文化的社会性是人性本质的展现与发挥"[6]。"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是人的生存方式"[7]。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特征由人规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由人来赋予和认取。"文"和"人"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在人之外或者在人之前不可能有文化,同样,在文化之外或文化之前也不可能有人。"[8]可见,作为文化的主体——人,只有在继承文化的同时积极发挥其主观创造性,才能在促进文化繁荣的同时逐步实现个性的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课堂文化的主体表现为课堂这一组织、情境当中的人——教师和学生,离开了教师和学生,课堂也就无从谈起了。正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这一组织当中经过一定历史过程形成了相似的或者一致的信仰、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就是课堂中的社会群体——教师和学生所体现的文化,即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外显,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的规范性行为、共有的价值、意义和信仰所构成。

其次,虽然文化存在的形态多种多样,文化可以以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形态存在,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文化更本质的东西。"课堂精神文化"是课堂文化的主体和内核,是课堂文化本质的、最深层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主体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目标取向等。精神层面的课堂文化是无形的,内隐于课堂文化的物质、制度层面之中,并以其为载体,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特色的形成。课堂精神文化体现的是一种课堂氛围,是师生在课堂上探究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面貌。

第三,课堂文化主要发生在教室(当然也不仅限于教室)这个特定的空间和一节课这个特定的时间里,是一种情境性的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受一定的时空影响,具有其特殊的环境。而更重要的是课堂文化的两个主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故课堂文化的情境性主要还是体现在主体之间生动活泼的互动上,师生通过言语、动作、情感的交流,来加深师生之间的理解,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体现在课堂"小气候"的营造和师生情感的交融上。师生之间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言语、动作、情感的交流,来加深师生之间的理解,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9]

第四,课堂文化形成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而教师则是挺立在课堂上的文化大树,教师们要有文化责任和文化底蕴。教师应以文化的视角,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他们不再是主观地传授知识,而是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

由此,我们从教育学中就文化的狭义取向将课堂文化理解为在特定课堂空间中,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和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总和,是凝聚在课堂师生心中的一种精神文化和共同的精神信念。文化总是内隐的,凝结在人及关系之中,由课堂与课堂活动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来决定的。

二、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课堂文化决定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文化的变革,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观念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观念决定着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师观念深深地根植于教学文化之中,有怎样的课堂文化,就会产生怎样的课堂教学观念。课堂文化是教育观念产生的土壤,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新型课堂文化的构建要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进行,教师要转变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诸多理念,教学理念的转变是课堂文化重建的前提。

(二)课堂文化左右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

教学是师生之间传承和创生文化的特殊交往活动,那么教学方式自然会影响甚至制约着文化的传承和创生。反过来,特定的教学方式总是"负载"某种文化,整体上呈现出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现为"不同的文化模式,就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10]。基于文化与教学方式的关系,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审视教学方式,发现在特定的课堂文化氛围中,选择和使用教学方式必须能够支撑特定的课堂文化氛围、必须考虑与主导性的课堂文化价值是否存在冲突等问题。可见,课堂文化可以左右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变革方向。

再者,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方式就是文化所代表的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文化映射"[11],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凝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师生生存方式和互动方式。当人类的生存方式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师生在教学生活世界中的课堂文化就会发生改变,教学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三)课堂文化影响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教学与师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思维碰撞和心灵感应的动态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环境。课堂文化的营造者刚开始往往是教师,只不过是以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为主体体验对象,一旦气氛被活跃起来,学生也就不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文化的营造中。教师对自己行为每一分寸的把握,都得协调于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这些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形式就在于对课堂文化氛围的感受。学生内心对课堂多边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每一次情感体验都流露于课堂的文化氛围中,而直接体现在对知识获得和运用的程度上。由此可见,课堂文化就是在教学中师生共同理解、解释,并赋予教学物化资源与教学行动方式的意义。解释不同,所造就的文化形态就不同,所营造的学习氛围也不同,从而对学生的主体发展也具有不同的意义。

三、课堂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在社会文化转型的宏观环境中,从教育中的文化概念去寻求对"课堂文化"的理解,来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课堂文化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内核,它包括支撑着课堂教学的教育观念、价值诉求,展开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及维系师生教学互动中的学习氛围等,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课堂文化变迁的过程,只有从课堂文化建设和改革的高度来透视和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够收到实质性的效果。因此,从教育文化学的视阈来审视当下我国教学变革的背景、动因、目的和制约因素,对教学场域中呈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英]泰勒.文化之定义[M]//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99.

[2]张晓华.关于西部农村课堂文化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11).

[3][美]R.M.基辛.文化·社会·个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0

[4]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7.

[5]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

[6]高清海,等.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404-405.

[7][美]怀特.文化科学——人与文化环境[M].曹锦清,译.杭州:浙 江人民出版社,1989:34.

[8]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津出版社,1998:14.

[9]刘耀明.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3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方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影响成效;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99-01

一、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建立

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建立一方面来源于小学数学课堂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来源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二者的相互配合满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需要。但是在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建立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来建立课堂学习的引导机制,通过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讲解分数四则运算法则,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基本的分数运算形式,对于分数没有清晰的逻辑认识,那么老师就要对分数的科学概念做一个基本的介绍,让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比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那么从分好的苹果中拿走一份那么拿走这一份占被分分数的多少?以此来展开问题探讨,让学生们彼此交流形成清晰的分数概念。当学生对于知识概念形成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就要为学生进行例题分析了,通过老师的例题讲解和多媒体知识点分析的方法来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数学公式,能够通过数学公式来自己进行题目计算。最后,就需要在课堂知识讲解完成之后,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做题来掌握知识点,通过学生在题目练习的过程中老师来总结学生知识学习的缺陷,最后再给学生进行复习巩固,让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原理,形成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基本教学概念的确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确定基本的教学主题对于提升基本的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根据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方法来进行课堂教育实践,根据学生知识学习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目的就是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的特点来搭建课堂教学体系,充分的进行课堂知识传授,满足于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在借助教学理念进行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确立课堂教学宗旨,在满足于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结合于什么样的信息操作模式,确立什么样的课堂主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当然,在确立课堂教学主题的时候,要选取适合于学生课堂学习需要的感官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提高自身的知识学习认知,理解课堂音乐知识,了解知识原理,形成基本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了解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扩展自身的数学知识视野,丰富自身的眼界,结合于优质的信息教学资源,打造个性化的小学教学课堂满足学生知识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实践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落实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认知,但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具备学科本身所倡导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认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通关探究式的课程教育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认识,丰满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思维,探究式学习的教育方式要注重的是学生合作性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动手配合来完成,结合于老师的正确指导来得出正确的音乐认知结论,共同保障探究式教育方式的质量。教育方式的普及一方面来源于教育手段的运用,一方面来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通过对不同教育手段的优化组合来汇聚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来完善课堂教学体系,保障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完善学生心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逻辑认识,通过动手做题的实践性方式来获得正确的数学实践认知,提升数学自学能力。

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全面的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学生学习模式要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熟练掌握信息产品操作特性的同时,对学生课堂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的兴趣,选取适合于学生的信息产品结合于标准化的信息操作模式来建立多元互动性的实验性课堂,全方位提升学生在课堂的教学品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多元化了解,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性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当然随着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不断的形成于发展,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在教育的重点需求,学生在初次的教育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与帮助构建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依据优化的课堂的组织结构,具体分析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形式,满足学生多元化课堂知识学习的需要。

五、结语

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需要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知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序思维。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4

一、翻转课堂理念概述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起的课堂教学理念,完全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加完善的方式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指的是围绕学生来制定教学计划,对课堂时间进行调整,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供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享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其学习过程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获取知识,扩展视野。

之所以称之为翻转课堂,主要是因为该教学理念从教学环境、主体、资源形式等方面均颠覆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依靠的不仅仅是基础教材,而是一种数字化的资源,例如:微课件、微视频等,这些教学资源同原有的平面资源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大大改善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承担着提供教学资源的职责,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实现了教学课堂主体的转变;整合网络平台、线下课堂的综合空间是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环境,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的方式来将课堂知识进行传播,提高了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贡献,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不会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二、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构建集虚拟、现实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交流平台

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将教学信息通过数字资源向学生进行,在学生了解课堂大体内容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将这些教学资源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针对性的引导、案例介绍和讨论等活动形式,打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在会计电算化翻转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当前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更多的会计电算化知识资源分享给学生,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和联系,通过微博、微信和QQ等工具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将教学课堂与课下互动有机的整合起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在课下时间也能够获取知识。教师在课下互动过程中,能够把握学生学习的不足,从而在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课堂教学有效性显著提高。

(二)增强课程教学形式、内容的互动性

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理念的先进性,一方面要实现数字化的教学形式,利用视频、动画和音频等现代数字资源来呈现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更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还应强调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摆脱电算化课本、板书等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当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方向增加会计电算化操作案例和知识。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达到增强教学内容与形式互动性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前或课后预习、复习资料,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参与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

(三)制定多元化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在翻转课堂理念下多元化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主要体现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两个方面。要将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财务软件操作、学生课程参与积极性等项目都纳入到考核内容中,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使课堂中学生的互动真正体现出来,保证教学改革的成效。综合化的考核内容还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状况,结合不同层次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学生会计电算化技能[。此外,还需要应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要注重无纸化考试,还要利用网络在线平台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实时性的监测,及时更新和评定学生的测评结果,加快课程考核信息的反馈速度,保证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5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经济法;教学模式

我国教育模式正在向着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发展,而这些都是因为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现在在全球范围之中最流行的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制作出一些视频课件,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提前观看这些视频课件,然后在课堂上的时间用来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能节省了教学时间。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改变后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这样做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的认识度,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时间。但是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到经济法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才能更加实际的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我们主要是通过分析高职经济法教学在“翻转课堂”的运用上的手段与方法,从而推进经济法教学课程的建设。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与作用分析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知识细化是通过课堂时间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共同完成。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同,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的作用分析

翻转课堂主要是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中,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发挥。另一方面,我们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下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展开交流、集思广益,这样的模式能为学生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课堂之间存在的区别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课堂的主要区别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先教会学生知识点,再进行分析,而现在采用的翻转教学形式是学生首先通过网络来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分析,之后再学习知识点。具体的区别表现如下:我们以前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直接在课堂上教学,大多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再讲授新知识,然后师生之间互动,课后让学生复习巩固,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分析,从而让学生达到对所学新知识点的运用与掌握与。翻转教学模式是先导入问题,然后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最后到课堂的与教师交流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组织新课程,同时在视频中提出引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引导学生完成对课件视频的观看,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先学习所要教学的内容,构建出适合学生自己个人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为学生解决新知识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对比,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之间的教学环节是相反的,通过翻转教学,新知识点的讲授提到了课前,直接颠覆了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时的互动性,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并可以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使家长角色得到改变,还可以共享教育资源。

三、翻转课堂在经济法教学中的情况分析

(一)适合我国高职经济法教学人才培养的方式及现在状况的分析

1、高职经济法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下,受课堂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教师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占有着主导地位,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意思的发挥,在经济法的教学中,学生必须要具备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因为经济法教学的相关法律条文的知识点很多,但是学生必须利用这些知识点来解决日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才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而且,传统的教学形式会使教师与学生产生较远的距离,这样很不利于完成经济法教学目标和任务。

2、培养人才的方式分析

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高职教育需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的教育,而经济法教学必须做到以实践为教学重点,这样才能培养出法律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所以,我们应对现行教学形式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更多的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实用型法津人才。

(二)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高职经济法教学结合

课前,在翻转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过程被转移到了课前,因此,经济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相关视频,将需要学习的知识点通过视频中的小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还能为学生提供有趣的学习材料。如果需要动手能力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录制相关的演示视频,在视频中只能存在操作界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的人特别多,这样的课前学习的方式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可以使他们的业余生活得以丰富。教学视频并不是翻转课堂的全部内容,教师发挥其作用的主阵地并不是教学视频,而还是在课堂上,只不过教师的作用并不在是以前的知识呈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是通过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我们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开展教学实践这样对经济法中复杂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学习,教师还能针对学生的需求做从旁的指导教学,这样可以很好的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得以缩短,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升。由于经济法中的很多知识点很难理解或是生活中接触不到这些问题可以在课堂的分组学习中得到解决,教师根据知识点设定模拟场景帮助学生正确的使用经济发中的知识点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以将存在统一问题的学生组成一个个辅导小组,有针对性的对某一问题进行讲解。在课后,老师应当通过在上课时所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并将这些疑难问题录制出解疑视频。而且应长时间的保存这类视频资源,遇到其它学生也有同样问题时就可以及时的进行查看。而且有利于个别未能到课堂学习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课前的教学视频与课后整理出的解疑视频进行自学。

四、翻转课堂在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的自律性不够

这种教学形式都是教师在课前将所要学习的视频与资料发放到学生手中,但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自律性不够,不能提前观看视频与资料,从而导致迷失在教学中。这将是我们在翻转教学形式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与教师应采用强制制度,从而使教学形式得以实施。

(二)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教师无论要在课前、课中、课后都需要教师提高责任,为自己这堂课程付出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还要为这堂课积累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因材施教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科基本都是理科的课程教学。理科类课程知识结构良好,讲授的逻辑明确,便于翻转课堂的应用;而经济法这门课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大,需要接触的学科也很多,学生要学习的经济法中的法律条文也很多,对于难以理解的法律条文需要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因此,经济法这门课程对于教学视频录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已经相对完善了,网络已经遍及整个校园,因此直接优化了教育视频资源,为翻转课堂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想要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得到发挥,我们需要满足一下情况:第一,高职院校要保障信息化教学硬件条件达到需要的标准;第二,教师的教育与专业知识要全面,这样直接关系到翻转课堂教学能否成功,还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学生与教师之间要进行及时的交流这样才能促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顺利实施。但是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完美无缺的,只有不断的完善与创新才能将新型的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我们应当通过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形式不断的得以创新,使“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在各类高职教育学科中得以应用,从而使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得以丰富。

【参考文献】

[1]张帆.翻转课堂在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7.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6

[关键词]高校 生态课堂 构建

[作者简介]王开伟(1979- ),男,安徽肥西人,新乡医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73-02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理念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影响也逐渐超出生态学的领域,开始出现在教育领域。以生态学的理念探讨高校课堂教学,为有效解决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的高校课堂教学生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态”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课堂指的是学校里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因此,生态课堂就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其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

(二)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自然和谐。生态学认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态元素都有自身固有的生长、发展规律,每一个生态系统整体上都呈现出自然和谐的特征。生态课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自然和谐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主要体现为:第一,课堂环境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无论从物质环境如教室的空间结构布局、视觉色彩设计、教学资源的组织形式等,还是从人文环境如教师的教学理念、师生关系的构建与互动等,都呈现顺乎自然、和谐、人性的特征。第二,教学过程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符合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呈现自然、自由、和谐发展的特征。第三,生态主体发展状态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然生态差异、个性特征和认知特点,生态主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凸显自身个体的生命特点和自然成长状态,整个课堂系统呈现出富有生机、多姿多彩的自然和谐景观。

2.多元共生。依据生态学的理念,在由各生态主体共同形成的生态系统中,每一生态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其他生态主体的同时并存和发展为条件的,各生态主体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共同发展的显著关系特点。生态课堂系统也是这样,具体体现为:第一,教师和学生相互依存,互利共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态体系中的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是通过科学的生态定位、和谐互动实现的。第二,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生态课堂系统中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个体性格、兴趣、能力特征差异的学生,通过课堂生态系统的多元并存、和谐互动,巧妙地实现了生态个体间的优化组合、互利共生和共同发展。

3.开放性。生态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是有活力和可持续的。可见,对于生态课堂而言,开放性是提供课堂这一生态系统生机和活力的能量之源,也是保证课堂生态系统呈现生态性的根本。课堂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为:第一,教学主体的开放性。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精神领域体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即教师和学生之间意识、思维、情感的开放性。正是这种开放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了师生认知、情感、观念的相生相长。第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生态课堂从教学空间上虽然是有限的,但其教学内容的来源是无限的。教师、教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学生生活都是鲜活教学内容的来源,而且随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和教学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和快捷化,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将愈加明显。第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生态课堂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师自身特征、课堂状态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且随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将呈现出更加灵活和开放的趋势。

二、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非生态问题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非生态

首先,师生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在传统的仅突出教师主导和控制,而弱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非生态教学理念指导下,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仍主要以固定的行列式空间布局结构为主。此种布局结构不仅拉大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远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而且不利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展开和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其次,课堂环境色彩设计不和谐。当前高校课堂环境色彩的布置一般是:桌椅颜色为灰色、蓝色、咖啡色等,墙壁为白色,窗帘为蓝色、红色或随意色。这些色彩的搭配和组合并不完全符合色彩自身的和谐统一,也不符合色彩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最后,班级规模失衡。目前高校对于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的课程,在教学中普遍采取大合班授课的方式,授课学生人数众多,通常班级人数规模在百人以上。班级规模的失衡,严重影响了的教学效果。

(二)师生关系的非生态

高校课堂当前存在着严重的师生关系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师生生态定位不科学。生态位指生态主体在其生物系统中的地位及功能作用,反映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依据此理论,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各生态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形成了有利于各生态主体共同发展的同一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中,通过处于不同生态位的教师和学生的生态互动,以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功能。为此,教师和学生生态位的正确定位,才能共同构筑师生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而当前高校师生的生态定位现状依然是过分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外在单向性非生态功能定位。在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教师定位,大大限制了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生态关系形成,严重压抑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功能失常,师生关系面临危机。

(三)课堂教学方式非生态

依据生态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遵循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同时还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采用适切性的课程教学方式。然而,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却仍突出存在非生态的课堂教学方式。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殊学科,其学科特点要求教学方式应以潜移默化的学生自主体验和师生情感共鸣式教学方式为主。而当前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强制灌输方式,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吸引力,甚至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第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无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转辅为主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严重抑制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机械的标准式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是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实际教学中,高校为了便于教学管理普遍采用合班制排课,教师为便于授课则采取统一标准和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忽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压制了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造成机械式、无生机的非生态课堂的基本诱因。

三、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生态教学理念

教师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只有教师具备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产生先进的教学方式。因此,要构建高校生态课堂,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教师,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生态教学的先进理念是关键。

生态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尊重学生的生态个性、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遵循学习过程的生态规律的自然和谐、自主自由、开放可持续的教学过程,是一种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学生生长节律的课堂。要构建高校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要了解高校课堂的生态规律,按照课堂生态主体的生态特征,准确定位其生态位,按照学生学习的原生态规律来展开教学,营造一种使课堂各生态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并存、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将教学过程从单纯的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转向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把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转向关注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把课堂由“知识的加工传输场”转变为有利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的生态场”。

(二)营造生态的课堂教学环境

第一,教室座位排列的调整。打破传统“秧田型”教学组织形式,将固定的桌椅排列方式改为灵活的可任意移动组合的移动式、折叠式排列,将突出教师、不利互动的排列方式改为平等的、利于沟通的、开放的“月牙型”“马蹄型”“圆型”“环型”等组织形式。还可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目的采取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第二,教室色彩的调整。选择积极轻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室色彩,如绿色、天蓝色等。同时,加强教室的绿化建设。第三,组建适宜的班级规模。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大班授课规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减少规模,倡导适度的小班教学。相关调查普遍认为, 把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是较理想的班级规模。通过教学环境的变化,促进课堂多元生态交往机制的形成,最终使课堂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平等共生具有生态性的“学习共同体”。

(三)科学定位师生生态位

要构建生态课堂,必须使课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构成因素――教师和学生,形成合理的生态位,以使学生处于有利于学习的最佳“生态位”。高校师生生态位的重新确定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仅突出教师教的“以教师为中心”,而轻视学生的学的师生生态定位,还原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即“原生态位”和知识建构者的角色定位。

(四)创建生态化教学方式

实现任何教学目标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必须了解并遵循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课程,其教学规律主要是强调课程影响的潜移默化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体验。教学对象是大学生,其学习特点是自主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大学生学习的特殊规律,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一般而言,高校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范国睿,王加强.当代西方教育生态问题研究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9).

[2]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

[3]张慧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树立教学生态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7

关键词:创新理念;快乐教学;小学中年级;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逐渐意识到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但是,目前有些教师依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小学数学老师,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以灌输数学知识为主,依然搞“一言堂”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内容多而复杂,枯燥乏味,不仅使教师和学生感觉到非常累,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泯灭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效率低下,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是教师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教师快乐的教学,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认为小学数学只需要给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教师主讲,学生主听,两者之间有较少的互动,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自己的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的集中,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和教师身心俱疲,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迫切解决的问题。创设情境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新的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例如,在讲解小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在PPT上出示校园的各个建筑物和设备的图片,设置问题“在我们的校园中,你看到了哪些四边形,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四边形”,然后教师引入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两种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学习中。

二、合作探究,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与人合作的人才,传统的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教师独占讲台,学生以听为主,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成为学习的机器,这种模式完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还课堂予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讲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复式条形图的基本概念以后,提出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讨论,然后五分钟后找学生代表交流讨论结果。

三、引入微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讲解课本的内容,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所有的知识点,这可能造成学生带着上节课的不解进入下节课的学习,久而久之使学生不解的知识变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微课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课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微课有很强的方便性和可重复性,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对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微课的引入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录制一份有关本节课知识点和重难点的微课视频,让学生根据这一简短的视频进行预习。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和角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点明角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样学生可以准确把握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预习,提高预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用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要想真正的快乐与高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形成一个充满惊喜和笑声的教学课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参考文献:

[1]周莹.让学生在快乐中走进数学:小学中年级数学快乐式教学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2(19):55.

[2]李晓梅.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师生的主体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142-147.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8

[关键词] 虚拟课堂; 现实课堂; 互补互融;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丽霞(1965—),女,河北唐山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E-mail:。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的校园网日渐成熟,随之催生了网络虚拟课堂。这种“师生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学习交流的空间,充分利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和工具,共建、共享学习资源,或以个体或以小组或以班级为单位,对一定的问题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网上探究与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教学辅导、答疑、评价等活动”[1]的虚拟课堂教学形式逐渐兴盛,使得学习发生的场所由“物理教室”所独占的状况发生了转变,“虚拟的网络教室”逐渐赢得一席之地,表现出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共生共存的态势。依托这两种环境的学习被称之为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Hybrid Learning),由于虚拟课堂扩展了现实课程,使得学习的形式更多样、更能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学习更自主和更个性化,因此基于虚拟课堂和现实课程的学习系统又被学者们定义为学习生态系统(Learning Ecology)。[2][3]两种环境下的教学各具优势与局限,虚拟课堂的优点是现实课堂所无法比拟的,而现实课堂的优势也是虚拟课堂所无法替代的,而相互之间的优点又恰恰能够弥补对方的某些不足。因而,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两种相对独立的课堂表现形式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综合国内外混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按照两种课堂的功能,可以把两种课堂的互补互融的教学归纳为“虚拟课堂为先导、现实课堂为后继”,“虚拟课堂为主导、现实课堂为提升”,“现实课堂为前奏、虚拟课堂为后续”,“现实课堂为基础、虚拟课堂为扩展”,“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一体化”等五种模式,每种模式均具有相应的运行程序,具备自己的优势与适应范围。

一、“虚拟课堂为先导、现实

课堂为后继”的模式

在现实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为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先导性学习材料以及必要的个别辅导,使学生获得学习新知的预备知识和心理准备;在此基础上,现实课堂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环境展开教与学的活动。这种虚实课堂整合形式我们称之为“虚拟课堂教学为先导、现实课堂为后继”的模式,如图1所示。

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教学的基本关系表现为:虚拟课堂教学是现实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与基本保障,现实课堂教学以虚拟课堂教学为依托。

这种模式的运行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1)虚拟课堂的先导性教学活动。在现实课堂教学之前,以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为指导,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设计先行组织者、先导性材料,并上传到相应的平台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与学习需求,通过对先行组织者资料的学习,“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即为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4]同时,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提供的先导性资料,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资源导航,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获得知识与心理上的准备。(2)现实课堂完成具体教学任务。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确定现实课堂教学的起点、重点与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之后在固定的上课时间内开展常规的现实课堂教学活动。

这种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1)能够充分利用现实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在学习新知识时,人们总是要激活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成为学习新知识前的必要准备;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以及心理准备。但是,现实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这些需求全部经由现实课堂教学时间实现,势必缩减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师生交互的时间。虚拟课堂为这些需求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能够为学生呈现多样的先行组织者与相关的学习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并能够在线获得相应的个别辅导,从而缩短现实课堂教学中的从长时记忆中搜寻相关知识的环节,减轻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为现实课堂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师生以及生生的交互赢得时间。(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被动学习。通过虚拟课堂的先导性学习,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师生均能有备而来。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确定学习起点、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为学生排忧解难,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与被动性,能够有针对性地、自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这种整合模式需要教师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需求的先导性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利用虚拟课堂中的学习资源与环境的兴趣;在现实课堂教学活动阶段适时利用虚拟课堂中的先导性资源,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系统,以实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学习的有机对接。

二、“虚拟课堂为主导、现实课堂为提升”的模式

针对某一学习内容,以虚拟课堂为主要学习环境,通过自主、协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基于项目、问题、任务等的学习活动;教师根据虚拟课堂中学习的具体情况,适时组织学生回归现实课堂,对在线学习中的关键问题与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示范、演示等,对重点问题进行强化与提升,对在线学习进行总结与评价。这种虚实课堂的整合形式我们称之为“虚拟课堂为主导、现实课堂为提升”的模式,如图2所示。

两大课堂的基本关系是:虚拟课堂教学是基本的教学活动形式,现实课堂教学是对虚拟课堂学习活动的总结、强化与提升。

这种模式的运行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引导帮助下的虚拟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对学生、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分析与组织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任务;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括文本资料、概念图、视频点播资料、教学课件、相关资源的网址、电子作品范例与制作素材等);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如问题情境、场景、案例等),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实现自主学习。(2)实现提升的现实课堂教学。经过一定时间的虚拟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现实课堂,针对虚拟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难点给予强调,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强化思想与行为,加强情感交流。

这种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1)能够充分发挥虚拟课堂的优势,突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为该模式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虚拟课堂中进行的,能够充分利用其时空的开放性以及资源的广阔性等优势,实现学习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2)能够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观念与情感的提升。因为单纯的虚拟课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但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以及情感目标的实现;同时,在虚拟课堂的学习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学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可能存在片面性、零散性。通过现实课堂对重点内容的强调、知识的总结梳理,从而保障知识的系统性、观念的准确性,使在虚拟课堂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正确的价值观得以强化与提升;利用教师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来缩小因虚拟课堂中师生分离造成的心理距离,弥补虚拟课堂中真实情感交流的缺失。

这种整合型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虚拟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整理归纳共性问题,为现实课堂中的提升环节做好准备。

三、“现实课堂为前奏、虚拟

课堂为后续”的模式

在现实课堂中对虚拟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描述与预热,使学生明确虚拟课堂中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的轮廓,产生学习的预期,做好必要的准备,在此基础上,通过虚拟课堂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整合形式我们称之为“现实课堂为前奏、虚拟课堂为后续”的模式,如图3所示。

该模式中两大课堂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现实课堂教学是虚拟课堂教学的先导与前奏,虚拟课堂学习是在现实课堂教学基础上的深入学习。

这种模式的运行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1)现实课堂的导入。首先是现实课堂活动,主要任务是明确虚拟课堂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要实现的学习目标,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结果评价方法等,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对在线学习的欲望;通过案例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将要学习的参考,对虚拟课堂中的探究活动、项目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具体学习活动进行预热。(2)虚拟课堂的自主学习。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重申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或者协作学习,教师提供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提交作业或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与反思。

这种整合型教学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1)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现实课堂中的引导性教学活动,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对虚拟课堂的学习活动有了预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所以,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会更为主动、积极。(2)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实现个性化教学。因为这种模式中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虚拟课堂中完成的,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进程,实现个性化学习。

这种整合型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清晰表述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并准备好虚拟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进程,使两种课堂能够有效衔接。

四、“现实课堂为基础、虚拟

课堂为扩展”的模式

以现实课堂作为基本的学习环境,进行面对面的系统知识讲授、实验的操作、作品的创作、问题的交流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利用虚拟课堂时空的开放性、资源的广泛性、交互的广延性、学习的自主性等功能,实现对现实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扩展。这种整合形式我们称之为“现实课堂为基础、虚拟课堂为扩展”的模式。

两大课堂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现实课堂教学是虚拟课堂教学中继续学习的基础,虚拟课堂是对现实课堂的延续与扩展,如图4所示。

这种模式的运行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1)现实课堂的基础性教学活动。在现实课堂中利用教师的语言艺术、多媒体技术手段等,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激发学习动机,运用讲授、演示、讨论、表演、合作学习等方式方法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学习、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知识的巩固练习、学习成果和学习评价的交流等活动。(2)虚拟课堂的扩展与延伸。在现实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利用虚拟课堂中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源(如相应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相关资源、讨论话题等),选择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回顾、巩固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技能,延续或扩展课堂教学中的话题讨论、作品制作、资料的阅读、项目学习等活动。

这种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1)既能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也不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获得情感体验。课后的虚拟课堂自主学习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为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提供了保障。(2)有利于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与巩固。虽然现实课堂中对基本知识技能进行了系统学习,但是,现实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些知识点不能当堂消化吸收,许多相关的知识还需要学生课外深入学习。虚拟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课堂实录、授课课件、阅读资料、虚拟实验等),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点播、阅读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解决现实课堂教学中的遗留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既利于集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忽视个性化目标的完成。现实课堂教学追求统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统一要求,有利于一般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之后的虚拟课堂学习中,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使不同需求的学生得到满足,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这种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合理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及时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需要在虚拟课堂中扩展的内容,实现虚拟课堂对现实课堂的有效补充与扩展。

五、“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现实课堂为基本教学时间单位,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活动场所,学生同时身处物理的教室和虚拟的网络教室之中,实现两种课堂的即时交替,这种整合形式我们称之为“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两大课堂的基本关系表现为:二者不是线性的前后相继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运行的一体化的关系,如图5所示。

该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组织、帮助、合作者,应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运用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或者辅以多媒体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对基本概念、原理进行讲解,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表演、练习等活动。在遇到需要运用更多的学习资源、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运用网络论坛进行交互时,及时带领学生转换到虚拟课堂环境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系统功能(广播功能、监控功能、远程控制、远程命令功能),进行网上指导与监控,对学习活动进行督促、鼓励,对遇到困难的学生或小组给予及时的帮助,针对共性问题利用面对面或者网络环境进行讲解,最终通过面对面或者网络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并进行评价。

这种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1)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可以是传统的教材形式,也可以是电子化的教材,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实现自主选择。(2)教学方式灵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融合形式能够使师生方便灵活地选择面对面教学方式或者网上活动方式,既可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发生,又可避免虚拟课堂中情感交互的缺失;既能够解决共性问题,又不忽视个体差异。(3)教学媒体多样化,实现人文性与技术性有机融合。既有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媒体、传统教具与学生建立联系,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体验到真实的人文关怀,又有数字化媒体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实现人机交互,提供多样的学习通道。(4)扩大交互范围与深度,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融合模式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贯穿始终,面对面教学中,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直接的方式,虚拟课堂中的在线学习,又使得那些胆小的学生也能够及时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展现自己的风采,从而扩大了交互的深度与广度。(5)有利于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还是人格特点、学习的心理准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致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需求。教师利用虚拟课堂中的交流模块,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与广度的学习资料,设置差异性的问题,使优秀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展,学困生获得必要知识的补充,同时,在指导某个学生的时候其他学生不会受到影响。

这种模式是网络支持下的以课时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活动都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驾驭能力,把握好放与收的尺度,避免教学过程混乱无序现象的发生;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与需求,及时调整学习进程,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能够游刃有余地转换于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之间。

六、小结:五种模式的选择策略

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五种基本教学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各具特点,有其适应的范围和条件,需要教师综合各种条件加以选择和应用(如表1所示)。

第一,依据学生的特征。教师要了解个体学生以及班集体的学习风格、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学习态度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模式一比较适合学习风格、初始能力等差异比较大的学习群体,通过虚拟课堂中的先导学习,使得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准备;对于信息素养比较高、学习能力比较强、学生之间差异比较明显的学习群体,模式二和模式四比较适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展示其创造能力;模式一、模式四比较适合场依存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因为他们比较开朗、参与意识较强,善于面对面的交互;擅长独立解决问题、沉稳、对外界环境不敏感的场独立性学生比较适合于模式二、模式三。

第二,依据教学目标。在具体实践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是有所侧重的,有的侧重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有的侧重某些能力的培养,有的侧重道德情感的养成,有的要综合考虑。不同目标的实现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形式,模式一、模式四、模式五比较适合于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因为此模式中学习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在现实课堂中实现的,能够充分体现现实课堂中兼顾各种目标的优势;模式二、模式三比较适合于实现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这两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监督作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

第三,依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活动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的,知识点是组成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单元,不同类型知识的授受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认知灵活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多种不同的方法组织和教授非良构知识,促使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反复的交叉学习,实现多元表征,培养其认知灵活性,促进迁移,以达到非良构领域高级知识的获得目标。[5]模式五既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虚拟课堂中的在线方式实现问题解决、操作实践、课题研讨等学习活动,比较适合于这种非良构知识的学习。模式一、模式四比较适合于入门知识、基本概念等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模式二、模式三比较适合于复杂和非良构知识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意义建构。

第四,依据教学活动。模式二、模式三比较适合于需要大量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模式一、模式四、模式五比较适合集中时间

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进行大容量的班级教学与小组教学活动,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在实践中应结合各种模式的优势综合考虑,恰当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立新.两种世界 两个课堂——信息社会中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9,(6):7~9.

[2] George Siemens.Learning Ecology,Communities, and Networks:Extending the classroom[DB/OL].,2012-08-13.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9

关键词:翻转课堂;数学;教学;师生互动

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改革,现阶段在初中教育之中开始尝翻转教学的教育模式,翻转教学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并且初中数学学科的教育据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需要教师能够大力推行师生互动教学,用过互动教学使数学课堂能够塑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且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

1 翻转课堂概述

1.1 翻转课堂涵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译作颠倒课堂,是教师或专业制作者创建视频,学生课外观看视频中的讲解、学习新知识,回到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合作,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它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改变传统课堂中的学习方式。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课堂外通过互联网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而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共同探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2 翻转课堂实质

翻转课堂作为近两年兴起并被广泛关注的教学模式,其背后的理论思想并不是全新的,它来源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和“掌握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翻转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结合大量在线视频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学生和在线视频资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统合在一起的。翻转课堂不能看作是纯技术的大量在线视频资源,大量优质的在线视频资源只是翻转课堂顺利进行的基础。翻转课堂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仅仅有在线视频资源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促进,需要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并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解决学习遇到的问题,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2 翻转课堂的研究重点及其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翻转课堂从产生到现在,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认识翻转课堂,可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到切入点进行创新,从而丰富理论,指导实践。翻转课堂理论研究、翻转课堂应用研究和翻转课堂相关研究是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重点。

翻转课堂理论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人们对翻转课堂的研究首先包括翻转课堂的起源介绍、翻转课堂的涵义及其特征、翻转课堂的教学案例等。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对翻转课堂有着不同的界定,去除语言表达的差异,已有的定义都有着同样的一层意思,即翻转课堂是学生在课外通过在线视频学习新知识、新内容,产生困惑、发现问题,回到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进行互动探讨、学习新内容新知识时产生的问题,从而解决困惑与问题的教学模式。关于翻转课堂的特征,研究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翻转课堂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进而重新分配了课堂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用于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等学习活动。

3 在翻转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方式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从上课时间上来看,大大的缩短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师的教学任务量,而事实上这无疑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到相应的知识,初中数学科目带有一定抽象性以及逻辑性,使初中数学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更加的具有挑战性。要在翻D课堂的大环境下达成教学目标就初中数学教师能够充分的进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尤其要要注意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字知识的自学。在进行实际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的规划好课教学内容,设计好课堂上的教学互动问题,以及互动形式。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要重点注意课堂知识巩固、新数学知识引导两方面的教学设计。

比如以三角形全等证明教学为例,笔者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根据课堂时间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三角形全等证明的公理的基础上,笔者改变了以往黑板板书授课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使用了教学互动,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发的组合成一定人数的学习小组,首先为了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在开始的时候笔者根据前一节课学生学到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公理出了一道题,并以抢答的形式让各个小组参与进来,在出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积极完成抢答之后,不仅使得学生进入到了学习状态,能够使学生有效的复习了之前的教学内容。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笔者以提问互动的方式向学生发问,如果有两个三角形其三条边都对应相等可不可以说明这两三角形完全等呢?在笔者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并且在学生中间引起了讨论,笔者在课堂氛围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适时提出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在纸张上将这两个三角形画出来并且剪裁下来进行比较,在动手实践之后学生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相等的,从而又掌握到了这个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公理,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进行教学,能够通过学生的亲手实践使学生的掌握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教师注意,在实行翻转课堂教育方式之后,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明显减少,所以数学教师还要紧紧抓住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初中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比如上文提到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教学案例,笔者在完成了当堂教学任务之后,对学生的学习方向以及目标进行了引导,告知学生出了现在已经学到的两个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公理之外,还存在着第三个证明全等的公理,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对第三条公理进行夸张,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三角形去全等证明公理知识的学习。

结束语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且教育功底是根本,教师在备课时要精益求精、主动学习、深入思考;教学技巧是手段,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立有效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是教学平台,师生关系需融洽,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只有深入贯彻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翻转课堂 研、改、思

一、翻转课堂概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与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更为优越的教育资源,不再是单纯地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点的讲解,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教师更多的责任是进行问题的引导与知识点的运用。

二、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研究

在学校领导之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翻转课堂式进行全面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之中总结出了翻转课堂教学之中的整体课堂教学流程。一般来说分为课前微学与课堂研讨两个大的部分,课前微学的主要环节是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在线测学这四个,课堂研讨的主要环节是合作交流、释疑解惑、练习巩固、盘点收获这四个。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对于自身学习进度的把握不断地重复学习,加强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在课堂之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与沟通,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与探讨,增加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改进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可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的知识点学习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之中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全面掌握,根据自身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学习进程的调节。在“周长”这一课学习之前就要了解周长的定义,运算周长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以及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的运算之中具体的运算公式。在课前的学习过程之中要制定出最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要明确学习目标。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读课本之后进行细读,在这个过程之中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之后对照课本进行问题的分析。在学习“周长”这一课的时候,根据所得出的周长是否可以画出相应的长方形分别有几种;测量自家客厅的周长等等,将这些问题带入到课程的学习之中加强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之后就是微课视频的学习,如果在自己分析的情况之下依旧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那就要借助于微课视频,在视频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最后就是在线测试,在经历过以上种种学习程序过后,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就要进行在线的题目练习与相对应的测试,来进行自己学习成果的检验。

翻转课堂教学法中学生因为有了有目的、有方向的课前预习,对课堂上的动手操作环节就会不再那么生硬笨拙,而是变得灵活自如,这就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自主学习中,把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根植在了自己的头脑中,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也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领悟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也就会让学生更乐于对数学的探索和研究。

四、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思考

如何让翻转课堂的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真正实现,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翻转课堂是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种颠倒,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知识点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之上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再对具体问题进行解析。

举例:在“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的学习之上,首先就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开始进行自主的课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正确运用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运算公式,而且可以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之中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之中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然后进行分析,进行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并且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析一些题目,做到活学活用。最后在课堂之上进行问题的汇总,与教师进行探讨,更加全面地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

在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方法之中,最大程度地运用了现如今的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课程的学习与扩展,将教学方式与网络很好地连接在了一起,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问题进行自主的分析与理解,提高对于知识点的整体掌握能力与实用能力,也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缓解,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视频和课前检测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强调的是“渗透”数学思想,而不是“传授”数学思想。因为翻转课堂中的课前预习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把提前录好的微课视频放在网站平台上的,学生可以在家里通过观看教师的视频引导,先进行一定的自主学习,做一些必要的操作和课前检测,而且还可以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困惑和疑虑通过在线形式及时发送到自己班级的QQ群里,和同伴进行及时地交流、讨论。这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法中提到的同伴教学法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五、结语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改变。将教学方式与现如今的网络技术相结合,拓展了教学的内容与途径,提高了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整体教育思想路线的变化推动了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进了教育的不断改革。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11

关键词:中职院校数学课 可行性 可行化 翻转课堂

一、翻转课堂在中职院校的可行性

中职院校教学存在特殊性与局限性。首先职业院校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度相对较弱,先天性不足是中职学生的通病,那么传统的教学形式与翻转课堂模式相比,哪个更适用于当前的教学环境呢?当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形式发生转变的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逐渐退却,从单一的教学形式转化为交互性的教学方法。教师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次要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上课的模式发生转变,学生不再单一地记笔记与认真听讲,数学教师也并非一味地进行公式化的讲解,而是通过微课、视频教学、多媒体手段进行现代化的授课,把本节课的授课内容通过视频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解。因为数学课的理性逻辑比较强,导致很多中职学生对于教授的知识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在课下点击网址或者自行下载视频,进行反复学习,对课堂上未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再学习、转换、再吸收,这样便可以加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反复学习的能力。而课上教师不再进行传统形式的授课,而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把问题化转变为一种解决的途径,是学生学习自主化的一个过程。教师在上课期间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这样可以避免一刀切的形式。

二、数学与翻转课堂模式化教学的可行点分析

数学学科作为中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其学科本身所蕴含的特殊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条件。首先在基础改革中提到,“该学科属于公式化学习、模式化递进的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以递进的学习形式为主”。因此教师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录制成视频,在视频中讲解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再通过课下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既可复习相关的知识点,又可对新的课程进行学习。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有充足的时间把学生不理解、不可吸收的知识点做进一步的讲解。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以开发大脑、转化逻辑思维为主,其在教学的理念上与翻转课堂会产生一定的共鸣,尤其是公式化的学习与课程的递进模式,这样的模式可以促使中职学生在不理解知识点的前提下,通过微课形式自主学习。因此针对中职学生来说,数学课中的翻转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认知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自己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三、数学课与翻转课堂模式化教学的可行化动力

在实际数学课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讲解大量的公式、定义图形时,学生的学习利用率并不高,因为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与难点时,若长期无法得到解答则失去学习的兴趣,兴趣的缺失则成为导致学生数学课堂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正是基于此种原因产生的,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自行获得教学资源,在自主化的前提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转化。课堂上把教师的授课转变为为学生解答相应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得到完整的学习过程,找到知识点的关键所在,养成知识的探究能力,并且逐渐形成对于知识的正确认识,这种认知程度的提升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转化,学生会把兴趣变为动力。所以数学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小结

中职院校学科性教学改革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翻转课堂的实践,我们发现,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新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性与自主性。数学的本质与翻转课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中的可行性,是基于当期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情况,通过中职院校数学学科与翻转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探究,找到学科教学转化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娟,章晓忠.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6).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范文12

[关键词]语文课堂 模式化 形式化 返璞归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10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致力于不同教学形式的运用,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这样的发展形式的大背景下,难免存在着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现象。笔者分析了现今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误区,并制定相应对策,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

一、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误区

1.课堂教学模式化

随着公开课、示范课的不断发展,每一节语文课仿佛都有了自己的模式。魏书生曾经说过:“教师有99%的事由不得自己,只有1%的事情自己能做主。”再加上新课改以来过分的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无法真正施展自己的能力,而是向着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模式靠近。如此一来,小学语文课堂就显现出了一定的模式化。具体地讲,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会领读课文,随后让学生自我朗读,之后纠正读音、学习生词,最后就是分析课文。在一定程度上,模式化可以保证语文课堂中教授知识的准确性,但是过于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会降低语文课的趣味性,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学生语文成绩的下降。

2.课堂教学形式化

为了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一般会尽量放宽课堂上的教学要求。以朗读来说,很多教师会说:“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一般,学生会选择朗读的形式,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默读,这时候教师就无法正确地把握学生们读到了哪里,或者是有哪些字、词读错了,或是不会读。因此也就没办法及时地进行纠正。如此一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得不到提高,教学就显得事倍功半了。除此之外,在进行语文段落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但是很多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切中重点,而教师在总结评价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加入引导的过程,所以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并没有切身体会,而仅仅停留在记忆、背诵的程度上,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促进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1.倡导教师因材施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流程或者教学方法,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注重因材施教。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思维比较活跃的班级,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以讨论的形式学习相应的语文知识。而对于活跃程度比较低的班级,我们应偏重于教授法,详细地讲解语文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教学形式与课堂知识之间的关系

不同教学形式的运用是课堂知识传授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教学形式与课堂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要求小学生出声朗读,是为了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错误,及时纠正生词或生字的读音。而开放、活跃的教学形式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教学形式的选择是为了课堂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需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教学形式。例如,我们在讲述写作的知识要点时,可以结合看图说话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同时扩展学生的写作思路。通过长时间的看图说话教学形式的运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能够缩短思考的时间,注重到题目中的小细节,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夯实语文写作的基础。

3.改革和创新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但是其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因此语文课堂活跃度较差。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我们应改革和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借鉴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知识传授的优点,以及讲授法对于学生知识记忆与课堂巩固的重要性,改革与创新教学形式,融入一些竞争、游戏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例如,我们可以将传统的讲授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到一起,运用声音、图片、视频构建语文教学情境,从而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加深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印象,使抽象的语文知识更加的生动、形象、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