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交通的发展

城市交通的发展

时间:2023-06-07 09:26:58

城市交通的发展

城市交通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交通成本,社会成本,公共交通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各国都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大力扶持,汽车工业尤其是小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私人交通的发展。在城市交通领域,私人交通的无限制发展导致了城市公共交通比例的下降,引起了整个城市尤其是中心地区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交通瘫痪;人们的出行成本也随之升高,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城市整体形象的下降。

    二、城市交通成本分析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各种交通成本费用大大增加。这些成本不仅仅指可以通过市场价格体现出来的财务成本如燃油费等,还包括那些非市场价格成本如环境污染等。总体说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如表1所示)。

    个人成本指城市交通用户个人直接承担的交通成本部分。有实际市场价格的成本如车辆购置费、燃油费、通行费、车辆维修费用、交通事故费用(个人承担部分,主要指车辆维修和人员伤亡费用)等,非市场价格成本的有时间成本、交通拥挤成本(指车内的交通拥挤)。

    社会成本指城市交通用户无需个人直接承担而转由社会承担的交通成本部分,有环境污染成本、交通事故成本、交通拥挤成本(道路)、城市发展成本。

    环境污染成本包括噪声污染成本、空气污染成本(车辆尾气排放)和天气变化成本。天气变化成本指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会诱发温室效应,使大气变暖,各行业受此影响而造成损失。

    交通事故成本包括健康上、生产上的损失以及各种行政费用。健康损失主要是指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包括伤残、死亡费用和精神伤害费用。生产上的损失是指伤亡人员以及事故所涉及其他人员应事故发生而引起的工作时间减少的损失。行政费用是指政府为维持交通秩序、处理和防止交通事故的费用。

    交通拥挤成本主要指时间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其它成本。交通拥挤造成道路资源被占有,使得人们总体出行时间增加造成的损失,包括人们的精神伤害损失。

    城市发展成本包括建设成本、占用城市空间成本和城市形象下降成本。建设成本是指城市为解决交通问题而进行道路维修、改造和新建费用。城市形象下降成本指因为交通问题造成城市整体形象下降而导致外来投资减少及其它的无形损失。

    三、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交通成本分析及其公共交通的影响

    1.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成本比较

    根据上文对交通成本构成的分析,我们对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成本也从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进行分析。

    就个人成本而言,公共交通中的个人成本以市场价格体现主要表现在公交票价上,而私人交通中以市场价格体现的个人成本相对复杂些,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交通成本中无法以市场价格表现的部分为时间成本和交通拥挤成本。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以市场价格体现出来的个人成本中,公共交通的个人成本相对私人交通的要少,而无法以市场价格体现出来的个人成本部分中,公共交通要较私人交通大。但私人交通中的车辆购置费属于一次性的费用,在实际计算中,人们一般不再考虑,甚至对车辆的维修折旧费也很少考虑,人们考虑较多的只是燃油费、通行费和停车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从这一层面来说,个人成本中以市场价格体现的成本在人们的生活比重中所占甚少,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到无法以市场价格表现的部分,即时间成本和交通拥挤成本(车内),这一部分在个人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要远远大于能以市场价格表现出来的那一部分。因此,综合考虑,公共交通的成本要较私人交通的个人成本大。

    城市交通的社会成本构成已在前面分析过,目前这些成本大多还未得到价值体现,许多学者已将研究重点集中在量化交通活动的社会成本方面,研究表明这部分的成本是十分巨大的。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社会成本构成是一致的,但研究表明:公共交通的社会成本远远小于私人交通的社会成本。欧盟一些国家对其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社会成本进行研究,结果如表3所示。

    2.交通成本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影响

    通过上述对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成本分析,可以发现在考虑和不考虑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社会成本,人们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出行选择有明显的不同,这由经济学中的替代效应所决定。

    假设人们的交通出行消费支出不变,不考虑交通的社会成本,且不考虑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社会成本以及两者的个人成本中无法以市场价格体现的部分时,公共交通量和私人交通量分别为X和Y。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追求生活质量,因此,在选择出行工具时,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到那些无法以市场价格体现的成本,也就是出行途中的感受如拥挤成本、时间成本等。当考虑到个人成本中无法以市场价格体现的部分时,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下降,人们更多的是愿意选择私人交通出行,公共交通量和私人交通量分别下降至X1和上升至Y1,减少的公共交通由私人交通来替代。

    同样,假设人们的出行消费支出不变,在仅考虑个人成本时,公共交通量和私人交通量分别为X、Y。当考虑到交通的社会成本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支出会有所改变。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私人交通的社会成本远大于公共交通的社会成本,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将会上升,私人交通则会下降,公共交通量和私人交通量分别上升为X2和下降为Y2,减少的私人交通量由公共交通来替代。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不考虑交通行为的社会成本时,人们更多的是愿意选择私人交通方式出行;相反,当考虑交通行为的社会成本时,人们更愿意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四、发展公共交通的综合效益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道路空间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非独占性和非排他性。道路空间的这种特殊性质导致了道路使用者(车辆)出行对道路空间的利用,不可避免会有“搭便车”的行为,产生“公共用地”类的悲剧。为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发展公共交通是最好的选择。

    发展公共交通具有广泛的社会综合效益,有形的效益和无形的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见表4所示。

    交通事故下降是指发展公共交通后,城市道路机动车出行减少,车辆间的冲突降低,从而减少了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这不但减少了交通事故损失,而且还给社会、个人和家庭幸福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能源情况看,较之私人交通,公共交通人均使用油耗明显要低。有资料显示,公共交通的人均能源消耗仅为私人交通的l/3。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机动车辆尾气散热、排放的C02,以及公路硬表面吸放热,是造成城市热污染、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发展公共交通,减少了道路上机动车辆的出行,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同时也减少了车辆行驶所产生的噪声污染。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减少是因为发展公共交通后,私人车辆出行减少,车辆对城市道路的使用减少,城市用于道路建设的改建、新建投入也随之减少。而且,私人车辆出行的降低也会导致对停车设施需求的下降,从而降低对停车设施的投入。

    公交乘客时间节约是指发展公共交通后,整个城市出行顺畅,乘客的出行时间得以节约。

    城市土地交通用地的节约指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可以减少城市道路的新建和停车场的建设用地。

    此外,发展公共交通为社会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提高了路网的通畅性和土地的可达性,从而改善了城市布局的合理性,美化了城市景观,提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公共交通的发展给那些无车阶层以社会公平感,也降低了社会犯罪率。

    五、城市交通社会成本的内部化

    城市交通成本内部化是指通过各种措施,使得城市交通工具使用者承担自己所制造的所有成本,包括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以使社会资源得以公平、有效地利用。

    1.城市交通社会成本内部化的作用

    人们愿意选择私人交通方式出行,主要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的成本是由社会承担的,城市交通社会成本内部化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在出行之前正确引导人们的出行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出行,从而减少对道路资源的使用;

    (2)指导人们的出行选择,使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公平竞争,既有利于对道路、燃油等社会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又解决了部分交通问题,减少了各种环境污染;

    (3)有助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的实施,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社会公平感,减少社会犯罪。

    2.城市交通社会成本内部化的措施

    城市交通社会成本的内部化可以从经济手段上来进行实施。

    (1)收取拥挤费用:在交通过分拥挤地区或路段如城市CBD区,或在交通高峰期,对私人交通采取拥挤收费制度。近年来不少国家采用,如新加坡。

    (2)变更停车费:在交通拥挤地区,不同时段对私人小汽车收取不同的停车费,特别是在交通比较拥挤的时段,对小汽车收取更多的停车费。

    (3)税收制衡:包括车辆购置税、车辆里程税、汽油和柴油税等。

    (4)收取环境污染费:环境污染是私人交通带给社会诸多成本中最为危害的成本之一,也是最难以量化的一部分。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意愿支付法估得人们对环境的意愿支付,再根据车辆的行驶里程进行收取。

城市交通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 可持续发展 交通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交通对人口总数、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等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是城市交通也引发了交通拥堵、占用土地、大气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法,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协调交通与发展的关系,探索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一、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现状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上世纪五十年代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新概念才真正出现,人们更加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在美国芝加哥开始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研究后,真正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得已出现,在1962年制定的交通研究报告,真正改变了传统道路网规划的模式,为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六十年代美国私人汽车数量极速增长,公交系统发生了严重的波动,城市交通更加混乱,该时期的城市交通规划逐渐与土地利用融合,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详细的研究了公交规划、轨道交通、公交先行等技术。在七十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将重点转向人口就业、土地利用等方向,明确提出城市交通发展必须基于动态、静态、公共、行人等交通因素,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实施原则,并且通过计算机技术,使数据处理速度得到有效提升。八十年代各大城市交通更加紧张,传统的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交通规划要求,从交通系统间的影响与联系出发,了解具体问题,以战略眼光制定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政策目标与规划方案,提出大城市必须重视公共交通规划。九十年代城市交通规划,与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相比,确定了以系统调查、现状分析、发展战略研究、交通需求、专项规划组成的城市交通规划程序,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更加清晰。通过不断展开的新理论与技术探究,提出了平衡网络效率、交通组织控制的思想,为协调城市交通发展做出贡献。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与城市发展密切相连,从早期道路规划到如今的综合规划,对城市发展起到了辅助效果。在完整的交通规划理论形成后,经过半世纪的研究与创新,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预测、规划、结构模型,而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分析技术也在逐渐成熟。

二、城市交通规划的原则与特点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并且要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舒适,不能以出行质量来满足出行数量。而且也不能在满足个人出行的过程中,损害到他人出行的需求,不能因为个人需求而损害未来发展需求。城市交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囊括城市交通发展并不是根本目的,而改善人们生活条件,提高社会整体环境,才是城市交通的真正发展目标。所以,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增大道路容量,而是需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与周边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共同制定的规划目标。

(二)可持续发展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在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上,而是需要合理控制城市布局,将城市土地资源与交通系统有机结合,使居民可以快速出行,提高交通舒适性。城市交通的实质就是合理分配城市可用资源,使城市可以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存在一致性。在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由于土地开发强度不断提高,所以在进行道路规划时,必须满足现有交通需求,还需要为城市化建设留出发展空间。如果没有规划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就会导致交通问题只能短暂的解决,影响了未来城市的发展速度。

三、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一)拓宽发展空间

通过合理的土地优化措施,使松散的土地资源与城市化结构更加契合,高度集中的土地结构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提供支持。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在改革开放初期完成,而后快节奏的发展导致交通量急剧增加。在2000年贵阳市的城市交通规划中,由于初级城市规模较小,道路总长仅有789公里,人均道路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总道路面积也要低于普通城市道路交通面积,使停车场数量稀少,而且未来城市发展余地较少,机动化较差。在2010年的重新规划中,贵阳市重点优化了郊区、干道、交通网络的分布,使城市交通布局更具有层次感,通过主干道提高了城市交通流量。

(二)发展公共交通

通过集约化交通,将个体交通需求进行合理压缩,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保障体系,通过新技术与资金的扶持,使城市公共交通更加快速的发展,并且引进合适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公共交通体系实现良性循环。常规的公交体系,在选择建设方时主要以招投标为主,但是对招投标的过程与结果并没有进行合理控制,最终导致城市交通建设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杭州市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将交通建设分为多个项目进行承包,由各大施工单位竞争,最终项目质量有很大提升,而且施工投资也有大幅度下降。

(三)建立交通走廊

充分发挥轻轨、地铁的交通便捷性,建立运量适合的城市交通网络,通过快速交通走廊,实现长短、快慢的分离交通体系,提高整体交通运行效率。使用交通走廊系统后,可以提高城市交通流动速度,并且可以降低私人机动车数量。在北京市进行规划时,通过多种城市交通走廊,构建出非常完美的公共交通网络,使人们可以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自由出行,有效控制了私人机动车数量,也降低了尾气排放污染。

(四)改建交通枢纽

通过合理化的交通枢纽,可以实现自行车、公交的快速转换,并且增设次干道、步行道、支路数量,通过主体不同的方式,使交通分类更加清晰。根据城市交通状态,在交通密集区划分主干道与次干道,在交通非密集区,可以增设一些步行道与公共交通站点,城市居民可以实现近距离使用自行车,远距离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并且增设自行车存放点,方便人们换乘。在沈阳新设立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可以在城市居民办理租借手续后,自由的借用自行车,并且可以实现自行车与公交车快速换乘,不仅使城市交通更加方便,也使城市交通环境得到净化,居民可以自由的选择出行方式。

(五)建设现代化管理系统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信息等综合管理系统,使城市交通服务得到有效提高,对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与事故应急处理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交通需要处理大量繁杂事件,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建立交通系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公共项目。城市交通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对改善经济、工作、生活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实现城市交通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四、阶段式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

(一)城市交通战略规划

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战略方向进行总体规划,为城市交通建设指出长远发展方向。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观作为城市交通规划的主体战略思想,并且根据未来城市土地的规划方案、生态容量、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特点,深入研究城市未来的交通客运需求,确保城市交通维持基础的交通系统供应量。目前我国正常的研究规划年限为25-55a,通过战略眼光制定出可行的城市交通发展目标,使城市远景交通可以正常发展,并且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新型交通结构,构建出综合性优异的网络布局,使城市交通发展获得充分的保障。

(二)中长期发展规划

进行中长期交通发展规划需要从交通网络入手,对线路、设施的具体规模与定位进行确认,制定出合理的项目施工顺序。城市交通规划的宗旨是满足居民的交通需求,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使城市交通实现战略化发展,进行10-25a的中长期规划研究。进行中长期规划可以解决城市交通的结构优化问题,并且对道路网、公交等布局方案进行详细的规划,提高城市静态交通规划方案的发展评价,通过分期建设解决序列问题。

(三)近期发展规划

城市交通的近期规划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基础,也是维持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因素。短期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分析评价,将城市交通1-5a以来的全部发展情况进行统计,根据资料制定出未来短期内的优化措施,其中包括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现状、交通网络建设水平、道路交通设计方案、重大项目建设效果分析、交通网络保障措施等。

结语: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以中长期规划为交通规划基础,重点分析城市交通发展现状,提出5年内发展措施。对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进行详细的评价,并且完善交通网络与道路建设方案,对重大项目进行效果分析,通过科学的保障措施,为提升城市交通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化普,高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J].公路交通科技,2013(4):46-47.

城市交通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智能交通 智慧城市 作用

大数据时代下,随着物联网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智慧化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兴起,2011年起,部分主要城市在各省政府的带领下开始试点建设工作,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城市智能交通的作用不可或缺。

1 智能交通与与智慧城市概述

智能交通,简称ITS,即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的子系统主要包括: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监视系统、闯红灯违法监测系统、微波车辆检测系统、OD数据记录分析系统等。

智慧城市的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从而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它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2 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发挥作用的可能性

事物之间发生作用需要可能性条件,城市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在诸多方面是相通的,这为智能交通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提供前提基础和可能性。

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由交通、住宅、商业、能源、水资源等诸多系统构成,智慧城市由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医疗、智能银行、智能家居、电子政务等部分组成。可见,交通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

两者都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系统,需要把各种高新的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高科技使城市和交通充满智慧元素,它们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都以构建现代化和谐社会为目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而智能交通作为百姓出行的载体,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实现人居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方面,是实现城市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3 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发展的作用表现

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既能为智慧城市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带来社会效益。从自低至高的层面来说,城市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智能交通对现代智慧城市中的交通安全、拥堵状况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通过对交通事故和拥堵情况快速反应,实行对交通运行情况的快速调整,同时能将交通信息反馈给交通部门,指导道路规划和设计、改造工作。智能交通在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中的建设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主要目的是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第二个阶段侧重电子警察、卡口、监控等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主要目的是改善交通出行秩序;第三个阶段侧重智能信号、交通指挥调度等系统建设和整合,主要目的是减少拥堵、实现精细化管理。

其次,提高城市和交通服务效率。智能交通作为智慧城市感测市民生活的神经愈发敏锐,为市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环保的交通服务,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是城市建设与交通管理的目标。目前,部分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开始推进交通管理科技深化应用,通过智能交通为市民提供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信息服务,结合城市功能,综合全面的城市交通信息,合理配置和调控城市中交通载体,例如大数据分析、交通诱导、交通情报显示、手机app等,以方便公众出行,适应市民日益增长的对交通的需求。

再次,优化城市环境。合理的交通,不仅体现在交通的快捷、顺畅、舒适、安全等特征上,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不断扩大,工业不断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资源特别交通资源矛盾越来越多,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市民的关注点,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交通运输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城市交通低碳发展是实现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城市智能交通技术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方面大有可为。例如推广智能交通工具的使用,加快ETC系统的发展,完善智能交通信息化平台,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重置和浪费,响应低碳环保的要求。

最后,促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是继大规模实体基础设施投资之后的又一次城市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有利影响包括:带动科技创新潮流、提供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推动智慧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智慧城市的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城市交通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TOD浦东新区 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 C91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交通的发展不仅是交通范畴的问题,更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问题,公共交通优先战略是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必然的选择,然而在目前城郊混合的“大区制”背景下,如何加快整体城市化进程,并避免可能出现的“城市病”是城市政府以及市辖区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TOD作为新城市主义的学术结晶,成为全球范围内各国城市选择其交通体系以及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理念,在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中也显得尤为迫切。无论是TOD所倡导的公交优先、精明增长以及依托交通节点的多功能土地利用,还是其对复归传统邻里社区的价值追求,都对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大有裨益。两区合并后的大浦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在TOD理念上的应用既价值丰富又遇宝贵良机,在充分讨论TOD在中国借鉴意义和方式的基础上,本文对浦东的TOD应用做了原则性探讨。

一、TOD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应用的必要性

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意思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TOD理念应用的一个根本目的是,更为有效地使用城市土地和设施,并遏制城市的不断蔓延,使城市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尽管TOD是基于反思美国低密度蔓延的城市发展模式而提出的新理念,然而其理念中的三个价值对于中国城市而言,还是有很高的借鉴意义。从某种意义而言,对于中国以及一些人口较高密度的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确实TOD并不是一种创新,因为在这些高密度人口国家的城市,如果不以公共交通为主导,难以承受整个城市的交通需求压力,这些城市目前也正是在公交优先战略的指导下进行交通系统规划和相关土地开发。然而,对于新形势下的中国城市而言,TOD的借鉴价值仍然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中国私人小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可能客观上偏离公交优先导向,城市拥堵和郊区低密度蔓延难以避免。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在经济上小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现实。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字,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达到世界第一,全国机动车保有量预计达到8500万辆。近期,关于北京治堵的新闻报道不断,这一现象充分佐证了中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在交通体系和城市发展上迫切需要一些的新的理念和方法。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最近曝出最新研究成果,提醒人们重视交通拥堵的“价值”——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

其二,TOD的应用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汽车的尾气排放和噪身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的主要污染源,而私人小汽车的使用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TOD所倡导的公共交通以及步行和自行车使用,无疑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缩减碳足迹。

其三,中国城市郊区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借鉴TOD的必要性。从中国特大城市郊区的发展来看,加快郊区发展的具体措施一般包括产业要素的极化(设立开发区、大型旅游项目、大型商业设施等)、人口要素的极化(动拆迁安置基地、大学城、大型商品房小区等)、行政要素的极化(行政中心搬迁)等。然而,无论是产业还是人口,一般单个的规模都较大,周边土地混合利用也不明显,性质单一的土地开发造成要么人口在城区居住,在郊区工作;要么在郊区居住,在城区工作。两种方式的钟摆式人口移动都造成单向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得上下班高峰期交通压力巨大。

二、TOD与浦东:新的发展形势突显浦东TOD应用的重要性

对于两区合并后的大浦东而言,由于空间的大幅扩容,城郊差异逐渐拉大,如何在1210平方公里实现全面均衡发展,郊区的突破是关键。目前,浦东通过城郊产业资源的整合,形成了“4+3”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即4个原部级开发区以及3个新增开发区板块,包括陆家嘴、张江、金桥、综合保税区,以及迪斯尼、临港、后世博),为实现郊区突破奠定了框架,然而,在加快推进郊区突破中,选择TOD模式也是未来浦东加快城郊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是浦东的自身发展要求迫切需要TOD理念的应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浦东原有的张江、外高桥等开发区在解决区域的生活商业环境配套上提出了迫切需求。六号线的建成和二号线延伸段的开通为外高桥、张江等的发展再次注入全新的活力,连接中心城区与开发区之间的交通容量和方式大为改善。然而,由于轨道交通站点的整体开发较为滞后,导致轨道交通在效用发挥上大打折扣。例如,开发区用地较为单一造成的就业人口潮汐式流动并未缓解。交通相关理论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缓解交通需求压力的同时,也可能诱导出更多的交通需求,造成新的拥堵。6号线和2号线浦东站点目前早晚班高峰的人流量说明了轨道交通在改善交通方式的同时,拥堵状况并未能彻底解决。与此同时,随着私人汽车的迅速发展,来往于两个开发区的公路交通也越来越拥挤,包括连接中心城区与外高桥保税区的杨高北路、连接中心城区与张江的龙东大道(据调研反映,不少在张江工作的上班族提出在龙东大道与科苑路之间再开设下匝道口的建议)等。因此,借鉴TOD理念,应用目前以及未来将继续增加的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区域进行多功能的土地利用开发,是缓解交通压力和改善园区配套环境的重要路径。此外,新浦东在周浦康桥、航头新场、临港新城等区域也应该借助即将通车的轨道站点,借鉴TOD理念,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提早规划,避免浦东早期郊区开发建设中遗留下的一些问题。

二是上海郊区发展的新阶段使得浦东TOD理念应用恰逢其时。上海市已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70%以上的基础设施将建在郊区,这为上海郊区的实质性发展提速奠定了扎实基础。与此同时,2015年上海市轨道交通里程将突破600公里,大量新增轨道交通也将落在郊区,并且规划到2015年公交出行比例将达到50%,其中轨道交通出行占50%。浦东“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增轨道约120公里,新增车站46个,建成轨道长度超过250公里。规划和政策上的倾斜,突显了上海市城市发展格局的重大转变,而空间组织政策也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手段。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放大政策效应,推动浦东的城郊均衡整体发展,需要找到一些更为主动、清晰的操作路径,TOD理念的应用可以说恰逢其时。

三是浦东开展TOD理念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可起到示范先导效应。“大区制”(大空间尺度的新区和市区)成为近年来我国城市郊区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新成立的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和重庆两江新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还是扩容近5倍面积达到1958平方公里的深圳特区,以及南京、杭州等特大城市的县市改区,都表明大量郊区在纳入整体城市规划后,其未来发展将需要寻找一个土地更加集约利用、又避免各种“城市病”发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目前正在成为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被推崇的TOD城市发展模式,由于其所具有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如能因地制宜在浦东率先全面借鉴,将为国内其他新区的发展提供示范和参考。此外,国家在强调土地集约利用、调结构、转方式、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政策理念下,TOD模式更是具有了示范推广价值。

三、浦东新区应用TOD模式的若干政策建议

浦东作为中国城市区域发展的先行区,除了具有以上中国城市在应用TOD上的共性特点外,也有自身的差异性,本部分针对浦东TOD应用的特点,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并期望能对其他类似区域有所参考。正如前面分析的,中国城市在区级层面,以进入“大区制”时代,无论是大中城市普遍出现的“县市改区”,还是直辖市和特大城市设立的或扩容后的新区、特区等,都是呈现城郊一体大尺度空间的区级建制特点。浦东与南汇合并后,新浦东1200多平方公里的空间内,一方面需要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和应用,以解决新空间格局下大郊区发展的新问题;同时,需要破解原有空间内公共交通体系积累下来的老问题。

(一)从东西差异到南北差异:新浦东空间格局变动与轨道交通导向的郊区开发

原浦东在城郊差距上主要表现为东西差距,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核心的中心城区在浦东成立前由于跨江而至,而城市配套较为完善,经济商业中心也位于此,而新开发的张江、外高桥、金桥等相对于陆家嘴而言,都位于浦东版图的东侧,为拉动东西联系,二号线以及后来开通的六号线都成为了连接东西、拉近城郊的重要通道。而新浦东的成立,其空间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尽管新浦东在空间整合采取了“7+1”的形式,通过同类功能区域的飞地型整合以强化南北合作,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大尺度空间的交通联系不甚便利,也需要在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完善基础上发挥其南北合作的资源整合效应。目前,浦东规划建设中的16号线以及浦东铁路等都为缩小南北差异构建了快速公交系统。

(二)从被动的产城配套到主动的产城融合:TOD理念的先行

浦东开发20年,在城郊面貌大为改观的同时,也存在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城市功能滞后于产业功能、生活功能滞后于生产功能的“三个滞后”。这其中,与对已有轨交站点的多功能开发不足有一定关系。在前面论述中,我们也分析过,包括2号线张江的金科路、广兰路以及6号线外高桥保税区北站、南站等站点周围的多功能土地开发还不明显,这一方面造成了每天单向的大容量客流以及开发区存在的商气、人气不足现象。据了解,张江开发区管委会已规划在这金科和广兰路站进行一定体量的商业开发,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也规划在5.74平方公里森兰以及轨交站点周边建设高能级的商业配套项目。从原浦东这一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未来新浦东南部的轨交通车后,其站点周围应及早谋划,按照TOD理念,在轨交站点周围规划建设一批集商业、居住(包括政府保障性住房,例如在临港新城站周边)、办公、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以主动推进产城融合,解决可能出现的单向大容量客流造成的轨道低效利用,以及郊区开发区和新城、新市镇可能出现的商气、人气不足。此外,交通站点的P+R(停车换乘)停车场的设计和建设需要强化,公交站点与周边住宅区的短驳交通也应该完善,也避免出现“黑车”横行等带来的城市管理问题。在原南汇的次区域公共交通规划中,可适当引入BRT作为解决次区域快速公共交通不足的问题,例如在临港新城与惠南镇、航头镇、新场镇之间的建立快速巴士交通。以上TOD理念的应用,最终的目的也在于大力加快浦东郊区的城市化进程,缩小浦东的南北差距,实现区域的均衡整体发展。

(三)从政府投入为主到多机构合作:建立“溢价回收”机制

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由于其公益性,所以在运营中收益非常有限,尽管公交的市场化改革证明可能造成服务质量下降、价格上涨、不利于民生问题解决等弊端。然而,公交,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短期内成本与收益不对等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抑制本该上马的轨交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质量,一方面如果由公共财政投入的轨交建设产生的大量收益被一些私人开发商通过住宅建设等获得,造成一种不公平。据统计,到2015年,我国19个城市规划建设总长2100公里的轨道交通,其投资总额高达8000亿元。如这笔庞大的支出都由地方政府财政负责,则压力巨大。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国情,以及各个城市特点,尝试性的引入溢价回收的理念,借鉴东京和香港“地铁+物业”的轨道交通开发机制,加快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形成城市轨交系统建设运行的良性循环。对于浦东而言,可以利用陆家嘴金融中心优势,以及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政策,在确定某一国有控股企业作为轨道建设的主题,通过吸引社会资金、土地“招拍挂”制度的改革等方式,建立具有浦东特点的“溢价回收”或“溢价归公”机制。

参考文献:

江玉林、韩笋生:《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理念及其子中国的实践》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9月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

刘畅:《轨道交通对大都市区地区规划开发策略的影响——地区TOD模式的实证研究》,载于《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第10期

王成芳:《TOD策略在中国城市的引介历程》,载于《华中建筑》2012年第5期

城市交通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城市发展 交通 规划 重要性

1 概述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条件,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纽带。因此,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道路系统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城市规划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交通规划、随经济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当代交通规划的兴起。但是,我国城市的交通规划在各个不同的省市,仍显露出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近年来,轨道交通有所起步,我们也一直提倡公交优先。随着三年大变样的进展,我们在一些城市的一些路道看到了公交车专属车道。但我国的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且存在着交通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等问题。

2 城市发展中交通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发展中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把一个城市现有的城市交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提高城市交通的可通达性,更方便人们的出行,进而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舒适、便利、安全的城市交通环境。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交通。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交通规划是市人民政府引导和调控本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先于城市而出现,城市是基于交通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因此,可以说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以及形态都建立在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基础之上。但是,城市是内部的空间形态也影响着城市的交通状况。当城市内部某一个区域交通便利,附近的土地价值会增值并形成新的空间单元。此外,城市的交通规划合理,那么这个城市就可以避免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摊大饼、郊区盲目扩张的弊端。其次,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城市的土地开发。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发达,这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会发生变化。因此,城市交通规划会引导城市的土地开发及利用方式。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建立在交通规划的基础上,但是交通规划也不能忽视土地利用,应该与土地利用相协调。最后,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城市的交通发达,道路交通机动车化可以大幅度扩大市民的活动空间。人们的出行不再受局限于交通方式,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空观念的转变,出行不再受距离的局限,可以去更远的地方进行购物,就业,休闲等活动,满足了人们多样性的生活方式。

2.2 交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的桥梁,支撑着城市发展空间的结构。城市交通规化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本着依据总体规划,支持总体规划,超前总体规划和回归总体规划的主题思想,同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密切结合,相互协调,这样才能对城市整体进行更好更完整的规划。有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基础设施水平指标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中,相关系数最高的是邮电通讯。仅次于邮电通讯之后的便是交通运输,相关系数数值都大于0.9,这一点充分证明了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因此,城市要想发展,城市的总体规划不能离开城市的交通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的城市总体规划会如一盘散沙,只有把城市的交通规划这一项任务做好,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城市的经济才能谈得上增长,谈得上发展。

2.3 城市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网规划能更好地促进本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不能孤零零地得到发展,它必须同周围其他城市以致国外的城市相互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城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共同构成城市交通的有机网络。所有的城市都不是孤立,都是处在一个与其他城市相互联系的关系网之中,而联系他们的除了电脑网络之外,就是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然而,在我国仍然存在此方面的弊端。一些城市之间,根本没有相互通达的交通方式,只能绕道而行。这样,使得通勤成本大大增加,也就阻碍了城际之间的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因此,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不能简单地把眼光界定在本城市之内,应该把如何与其他城市更好地沟通考虑进来,与建立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创城际之间最便捷的交通,增加彼此之间的往来,提高物流效率,承载彼此经济发展,更好地促进相关城市经济的发展。

3 对我国交通规划的几点建议

在过去的旧年代,我国一些城市交通的发展落后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步。“九五”期间,一些大城市普遍开始强调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交通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使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在未来更长的时间范围内,我国的各级城市应该继续大力发展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新建,大力解决城市的堵车问题。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限制个体车辆的交通运输量和出行,北京的汽车限号出行以及一些城市的购买汽车摇号虽然有其弊端,但也不失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办法;其次,仅仅限车是不够的,城市政府应该注重加大城市的交通建设投入,提高建设城市交通网络的标准,改善公共交通管制系统等;第三,注重并扶持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完善现有的公交路线,增添新的有必要的公交路线,提高公交车运行的效率,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提倡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在保定高开区的朝阳大街,新建成的公交车专用车道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第四,突出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是绿色环保的交通体系,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轨道交通是优化城市交通运输结构的重要手段,大中城市应该加快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注重应用新技术,强化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

4 结语

城市交通的发展真实地反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是我国城市交通问题逐渐累积和显现的过程。城市交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必须从政策、体制、机构、管理、收费与价格、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等各个方面同时入手解决。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交通的需求急剧增长,1978年全国城市客运量为132亿人次,1994年为290亿人次,2000年达到341亿人次。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既对我国城市交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依据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及运行原则,在广泛借鉴和吸取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参考文献:

[1]杨莹莹.城市轨道交通的外部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

[2]毛慧东,王蓬军.中小城市建设规划问题浅议[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3]欧国立,郭春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广告的发展与规划[J].中国国情国力,2010,(10).

[4]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

[5]赵伟.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J].2008.

[6]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关于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情况的分析[J].

[7]畅芬叶.对城市道路系统有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8]罗秀云,蒲云.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城市轨道交通,2004.

[9]林.浅谈国内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北方交通,2008.

[10]苏晓燕,常荆沙,朱雅丽.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

城市交通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城市 轨道交通 阶段

城市化正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城市化的历程中, 不同规模与发展阶段的城市产生了不同的交通需求, 需要通过相应的运输工具及技术装备水平来满足。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来看, 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速度快的技术优势已成为城市交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较好地解决了大、中城市交通日益增长的供需矛盾 问题 , 并满足了城市化要求。与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相对应, 城市交通的发展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 个阶段, 相应地, 作为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则经历了生成期、成长期及成熟期3 个阶段。

1 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

大约二百年前, 人类 社会 开始了城市化历程, 城市交通需求的激增导致了城市轨道交通的产生。

1. 1 城市轨道交通的生成与公共交通 自此, 世界上其他一些城市纷纷仿效, 城市轨道交通得到初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 对整个城市发展史而言, 是一具有爆发性的瞬态过程。的发展为运输工具的变革提供了物质条件,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的爆发性变化, 轨道交通应运而生并从此走上城市发展的历史舞台, 逐渐担当起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角色。

1. 2 生成期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受历史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 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 设计简单, 技术装备水平低。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建立在传统交通工具——马

车的基础上的, 其动力为畜力, 承载能力较传统的马车有较大提高, 但与 现代 的城市轨道交通相比, 则不可同日而语。第二, 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份额有限。在生成期, 城市内部交通虽然开始爆发, 但主要还是通过个体交通工具来解决。同时, 公共交通收费较贵, 普通市民往往难以承受。即从外部交通转到内部交通中来。成长期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相当完备, 各国在很短时间里就把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用到城市交通系统中来, 在交通工具的更新与改造方面, 更是不遗余力。 反映的是在一些大城市的成长期城市交通体系中承担主要作用的交通方式或手段。城市内部交通系统已从人力车、马车和马拉轨道车进化到公共汽电车、有轨电车、市郊铁路和地铁等。这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变革, 还代表着承运能力及规模的变革。这些交通方式与 目前 的情况相比, 已相当接近。

轨道交通伴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生而生成, 它从一开始就以大众运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 并逐步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运行方式适应了城市化后城市客流对公共交通变化的需要。在以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 许多大城市基本上都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体来对待。从一定程度上讲, 轨道交通在现代城市交通的大众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其飞速发展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趋势。

2. 2 成长期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在轨道交通走向成长期的过程中出现的较重要的思想是要求系统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不断地、尽快地 研究 和采用先进技术。

2. 2. 1 硬件特点

在硬件方面, 先进技术的采用主要表现为轨道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与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及其技术装备水平在成长期得到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 技术装备迅速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进化。而轨道交通及公共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日臻完善, 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城市社会与经济功能的进一步强化。

2. 2. 2 软件特点3 成熟期的城市轨道交通

和任何事物的变化 规律 一样, 城市轨道交通也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 其促进因素除了技术进步外, 更重要的是社会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各国的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在二战前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 战争后又迅速进入城市化发展较成熟阶段。而不少在二战前城市化水平并非很高的国家或地区, 由于城市经济的飞跃发展也迅速达到城市化较成熟阶段。由城市化发展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紧密关系所决定, 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交通, 特别是轨道交通发展也进入成熟期。

3. 1 成熟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成熟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已较为完善, 在公共交通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其主要交通工具包括地下铁道、轻轨、高架独轨、市郊铁路、新交通系统、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等。

轻轨 交通 轻轨交通是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 发展 起来的一种新型交通工具, 其造价仅为地铁的1/

3, 既能较好地满足大城市的运量要求, 又能在大城市与卫星城镇之间建立起便捷的联系, 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架独轨 高架独轨可分为悬挂型和跨座型两种, 具有运量大、走行平稳、爬坡能力强、建设费用低、全立交化、对城市日照采光的 影响 小、噪声较低等许多优点。5~ 1市郊铁路 市郊铁路的造价仅为地铁的1/6,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子系统, 市郊铁路的建设也开始纳入成熟期城市公共交通的整体规划之中。

新交通系统 新交通系统是一种自动控制的快速轨道客运系统。车辆定时自动运行, 车站完全由 电子 计算 机集中控制。新交通系统和高架独轨有许多相同之处, 如高架专用轨道, 适合于大坡度和小曲线半径线路、建设费用比地铁小、采用橡胶车轮、噪声低、安全性能好等等。

3. 2 成熟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和莫斯科等城市市内交通客运量结构的 分析 与 研究 表明, 在这些发达城市, 公共交通所占比例一般为60%~ 80% , 其中有轨交通的比例达30%~ 45% 。无论私人交通如何发展, 公共交通作为主体的地位一直没变, 轨道交通往往又占有较大优势, 居主导地位。即使私人交通的承载工具数量超过公共交通工具的几十倍,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客运主要构成的地位仍不改变, 真正解决城市交通 问题 的主要还是依靠地铁、高架、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全方位、立体化市内和市际交通运输方式的完善更促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步入成熟期。无论是市际交通还是市内交通, 比较成熟的运输市场及多元化的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同时, 各国政府及城市当局在城市交通方面巨大的资金、物质及人力的投入, 为城市轨道交通进入成熟期提供了保证。

处于成熟期的轨道交通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 城市交通工具不再单一, 更注重公共交通工具的协调配合, 强调衔接和一体化, 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与传统汽、电车地面交通两大类运输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格局。城市客运交通是一整体, 轨道交通与公共汽、电车在车站的衔接上非常紧密, 使乘客换乘极其方便, 也促使更多的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第二,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变慢, 人与物的空间运动规模不再扩大, 城市内部轨道交通的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是由于城市分解和市郊化造成的市郊轨道交通问题开始逐渐突出。

第三,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城市交通的地位重新认识, 使其从为城市功能服务的附属性地位上升到与居住、劳动、休息等功能同等重要的地位, 并体现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

第四,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不再以满足数量上的需求为主要功能, 而是转向以质量改进作为主要功能, 使其不断向安全、快速、舒适、便捷方向转变, 促使城市按主要交通轴线呈带状分布的形成和城市文明的进一步扩散; 还促使人口向城市周围地区移动, 形成人口在城市中的均匀分布及城市功能和 经济 结构的优化调整。

4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

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佳途径, 轨道运输又是重中之重。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中的地位可 以说自其诞生之日起, 就一直得到持续发展, 在城市内部交通中处于主导地位。

城市交通的发展范文7

【关键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城市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总体地来说,轨道交通线网主要是应用在城市中的,它的定位首先是从满足或缓解城市交通的方面出发的,轨道交通主要是指在城市中以轨道表现形式表现的来供人们方便出行的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就目前来说,它已经逐步形成了城市交通的稳定骨架,那么它也势必对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影响。

一、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发展概况

说到轨道交通线网建设的发展,不得不联系到城市的发展,具体地来说,轨道交通发展概况主要经历着三个阶段:

1.在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出行主要是依靠公交车、出租车或私家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在初期阶段,轨道交通还没有出行,除了其建设施工技术不够成熟以外,更重要的缘由是城市本身规模不大、人口较少或出入城市的人口流动量较小,现有的交通工具及规划完全可以满足人民出行的舒适度,对于概念较为新潮的轨道交通规划,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概念,而认为城市发展不需要轨道交通。

2.第二个阶段是当一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大城市不断快速发展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密集、私家车数量的增加等出现在这些城市,这样无疑首先给城市的交通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拥挤,并且城市在早期的规划中没有足够长远的规划,导致某些地段道路难以扩宽或扩宽经费巨大,这个时候,轨道交通概念的进入及时而有效地为缓解城市交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为轨道交通大多数占用的都是地下空间,不仅为城市节省了扩宽道路的巨大经费,还合理利用了城市地下空间。

3.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当许多城市都频频仿效进行轨道交通建设的时候,轨道交通线网如何规划,成为了他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每个城市目前的城市规划状况都不尽相同,并且每个城市未来的发展规模也都不相同,那么在进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时候,慎重进行规划,对城市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过程,因为就目前来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不仅仅是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角度出发的,它的线网规划还与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线网规划中任何一点不合理的规划,都能从长远的角度上对城市发展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合理进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显然就是一项首要的工作任务。

1.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型式

轨道交通建设如今在各个大城市已经呈现出了一派雨后春笋的繁荣景象,总的来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型式具体可分为放射型、环状型、方格型及混合型四种。

1) 放射型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其定义是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选择城市中心或在城市中十分重要的小区域为原点,以此区域点来以射线状的形式将轨道交通线网扩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的一种规划方式。

2) 环状型线网规划主要表现是由城市中心开始,以一圈一圈的环状扩散的方式来建设出轨道交通线网图,各个环状能够自成一体,控制环状体系中的交通状况,并且各个环状上互不影响。

3) 方格型线网规划也叫棋盘型线网规划,因为他是纵横交错,最终线网向四个方面同时延伸,并且各个线路存在众多的交汇处,纵横交错形成密集的如棋盘的方可网状图。

4) 混合型线网规划,其主要原理是将方格型、放射型及环状型线网型式中的两种或三种混合体现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一般常见的是两种型式的混合,这种型式即成为混合型线型规划。

2.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从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型式来看,“型式”是影响城市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型式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是不同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会直接影响城市交通发展,这是最直接的影响,虽然说轨道交通线网的布置利用的是地下空间,但是轨道交通线网系统都会存在许多站点,有站点也就存在出入口,比如说某个城市的中心区域人流量很大,交通很繁忙,由于城市中心道路宽度限制无法扩宽,现拟定要进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加入选用的线网规划型式是放射型,这种型式看似是将人流从城市中心迅速地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但由于放射型式从一点开始出发,这样会造成突然出现很大的人流量拥挤在城市的中心,反而给城市中心的交通造成堵塞或者瘫痪,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可以选择环状线网结构或方格型线网结构,即便以后城中心进行改建,也能够长期对城市交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会影响到城市长远的规划模式,轨道交通如今在许多城市加速的建设起来,那么作为轨道交通线网,它将作为一个长远的地下线路而存在于城市的地下空间中,并且线网规划一旦付诸于建设实际中,假如后期需要进行线网改动,也是一项十分困难而浩大的工程,因此在进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初期,就要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充分的考虑,假如在进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城市的未来长远的发展,最终会使得城市的发展方向偏离原来的轨道,比如某区域将来会成为商业中心区域,结果该地区轨道交通却进行了绕行,而后期又无法通过增加线路来弥补这样的缺陷,那么该区域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就很小,甚或还要考虑原本将该区域建设成为商业繁华区的构思,这样无形中是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3)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会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增长指数,轨道交通作为人们未来出行可能会最先选择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因为它具有快捷、方便等优点,那么轨道交通线路与站点规划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们出行的目的除了工作需要,还有购物的需求,如果轨道交通能够直接抵达大型的超市、商场及商业步行街,那么人们自然会舍近求远,这样一来,无形中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

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促进城市发展的一些措施

阐述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那么就需要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透彻理解到哪些因素是能够促进城市发展的,哪些因素会对城市发展起到阻碍和负面影响,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要弄清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促进城市发展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 合理进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促进城市发展的第一大措施,这里所说的合理进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主要是指在进行规划之前,要对该城市目前的交通分布、城市规模以及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等等进行详细的了解,这也是为确定适合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型式提供有力的依据,因为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型式中,无论是方格型、放射型、环状型还是混合型,它们都各自具有自身的优点,当然也存在着它们所具有的缺点,那么在规划的时候就要尽量来避开它们的缺陷,来充分利用它们的优点,另外还要从费用上进行考虑,总体来说,混合型的在规划中优点的体现就显得更为明显,但它不是适合每个城市的规划的,而且组合不当,不但不会促进城市发展反而会给城市向前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从而阻滞城市发展。

2)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要以缓解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为主要参考指标,这是因为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其本身首先就是要对现有的拥挤的交通状况进行缓解,那么它就要首先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在线网规划上,要充分考虑交通经常拥挤或瘫痪的区域,从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上来合理对该区域的交通进行及时疏通,另外轨道佳通线网规划要保证大多数人们的出行方便,这样人们才会更多去选择轨道交通前往城市的各个区域工作或消费,最后,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发展,还要将新城区的发展考虑进去,也就是说,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来引导刺激新城区更快速更有利的前进发展。

四、结论

从如今许多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来看,轨道交通已经逐渐在向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前进,轨道交通将在城市的发展中扮演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轨道交通线网的合理规划,更是对城市的长远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由此来看,进行轨道交通线网的合理规划,就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对于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对城市发展也将在长远的时期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易思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科学竖版社,2013;

[2] 盛来芳.论轨道交通与大城市的时空耦合.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 毛保华.城市交通轨道.科学出版社,2001

城市交通的发展范文8

关键词: 交通 城市发展 影响机制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F.拉采尔曾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纵观古今中外城市发展的历史,无数实例都证明了交通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城市交通之外的大交通,与城市发展更是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

一、城市发展中交通的重要作用

透过人类发展史,可以看到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处处留下了交通的印记。

1、古代内河航运引导城市布局

在可以查证的有关城市的记载中,城市最早出现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以及黄河等大河流域,在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城市也大都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如底比斯城位于埃及南部尼罗河畔,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下游右岸。交通运输能实现互通有无,平均所余物资,交通不同地区特有物资的职能,促进了市场的形成,而市场本身也是城市生活安定性及规律性的产物。水运是古代大规模运输最为有效的方式,这些河流无疑都是最早的交通要道,可见,城市起源于大河河谷地区并非偶然。

不仅如此,城市发展与航运改进具有很强的同步性,从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水路运输对城市格局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魏、晋、南北朝以后,长江流域逐步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基地,而隋大运河的开凿,把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与仍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黄河流域以通畅便捷的水运方式联结起来,大运河成为中国主要商品流通通道和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沿河两岸形成了中国第一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线,沿岸的楚州(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在当时并称四大都市。

2、近代铁路交通促进城镇迅速崛起

工业革命后,铁路交通的开始发展,使得大宗货物在陆地上远距离运输成为可能,此时,在铁路交通发达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起来了一批新型的城市,如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兴起就是凭借优越的铁路交通条件而迅速发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还不足0.1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由于公路交通十分落后,货物运输严重依靠铁路交通,而由卢汉线运往当时的重镇——正定的物资都要在石家庄下站,再由石家庄运往正定,石家庄也因此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并进一步诱发了工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全面兴起。1941年2月,石太、石德、京汉三条铁路在石家庄接轨,使石家庄的交通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1947年石家庄市解放,当时全市人口19万,有大小工厂27家,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左右。

3、现代高速公路推进沿线地区城市化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一条高速公路,特别是大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建成后,就会使两端的大城市沿高速公路逐渐延伸发展,形成以高速公路为轴线的城市群,在各处出口或立交桥附近形成一系列卫星城镇,这些卫星城镇更主要的功能是对中心城市功能的有益补充。如贯穿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被称为“加拿大的主要街道”的高速公路,其日交通量达35万余辆,高峰期超过40万辆。之前,安大略省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多伦多南部,1962年,该高速公路建成,工业布局逐渐向北延伸,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轴线的工业走廊,集中了全加拿大70%以上的工业,相应地促进了高速公路沿线商业、文化设施的发展和中小城镇的发展。目前,这一地区为全加拿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4、综合交通带动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交通的发展范文9

关键词:轨道交通;大中城市;交通体系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城市加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到2010年或稍后一些年份,预计将达到6.5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50%左右;到2000年,我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发展到37个,其中超过200万的超大城市就有14个。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开发和人口的高度集中,使得交通出行总量剧增;随着城市边缘和远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将出现大量新的长距离的出行需求;这就需要扩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服务范围和能力。因此,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的首要任务是构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而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选择合理的主导交通工具,与城市发展、居民出行需求相适应的,影响城市规模、形态、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并代表交通技术发展水平的交通工具。

1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综合交通体系中,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是两个并列的子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根据运输能力、服务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大运量、中运量和低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由城市铁路、市郊铁路、地铁系统和磁悬浮系统构成,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高速,对都市圈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服务的范围相对较广,线路长度可以超过50km,适合于中远距离的出行;其单向客流密度每天可以超过1万人/km,也可以在中等运量的客流条件下运营。在我国,当前主要建设的大运量公共交通就是地铁,市郊铁路在我国的应用较少。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则由轻轨系统、单轨铁路、agt系统。城市空中缆车以及快速公共交通系统构成,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造价相对较低,容易形成网络,对市区的服务覆盖率较高,但是,国内尚未建成任何一种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轨道交通是构成大、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主体。低运量公共交通系统为常规的公共汽车和电车。私人交通则主要由自行车、小汽车(含出租车、摩托车)和步行构成。

      通系统的发展方面,目前大、中运量的轨道交通代表了公共交通的发展趋势,而小汽车将成为私人交通中的主导。需要指出的是,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是公共交通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两者实际上更多的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实现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整合的前提下,才能同小汽车来竞争客流。在我国交通系统的建设上,常规公共汽(电)车的发展历史较长,发展状况相对较好,目前各地政府偏重于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但是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却被忽视了,这就容易导致公共交通系统结构上的缺陷,最终影响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降低其对城市发展的支持作用。

2 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可以减少在市中心运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000~5000人次;

      2.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2.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2.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2.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2.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2.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将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3修建轨道交通应具备的条件

      3.1应有一定的客运量需求。建设部有关文件规定,轨道交通线路近期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达到1万人次时,可建设轻轨交通;当近期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达到4万人次时,才可建设地铁系统。根据我国城市情况分析,通常认为人口在100万~200万人的大城市,高峰小时形成2万~3万人次的客流现象较普遍,配备中等客运量的轻轨交通系统已能满足公交客运的要求。而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高峰小时常形成4万人次以上的高强度客流现象,这就需要采用大运量的地铁系统来承担。

      3.2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据有关文献资料分析: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占该城市gdp的3%~5%是比较合适的;而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投资比例又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14%~18%,即公交投资约占城市gdp的0.9%。若取公共投资额的80%作为轨道交通的投资份额,则每年可有0.7%左右的gdp支持此项工程。

      按以上指标分析,我国城市修建地铁的投资控制应不超过每公里4亿元,而轻轨交通应不超过每公里2.5亿元。据此推算,当城市每年的gdp达到500亿元以上时,认为有条件建设地铁;而每年的gdp达到300亿元以上时,则认为有条件建设轻轨交通。

4轨道交通的适用范围

      轨道交通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适合于城市内的不同区域的发展以及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把轨道交通分为三类:路面有轨电车、中运量轨道交通(比如轻轨)、大运量轨道交通(比如地铁、市郊铁路)。有轨电车往往服务于城市中心区,对促进中心区的形成、强化中心区、扩大中心区的影响起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市区范围内,由于中运量轨道的造价相对较低,容易形成网络,覆盖范围广,可实现居民可以方便、安全、快捷的出行,促使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大运量轨道交通中,地铁和市郊铁路的作用稍有不同,地铁等快速轨道交通都作为联系距离中心区更远的郊区和卫星城镇的交通工具而出现,这种联系强弱与大城市的规模有很大关系,而市郊铁路为周边小城镇提供直达中心城市中心区的轨道交通联系,促进都市圈的形成。市郊铁路服务于通勤距离内的卫星城镇的发展,有些情况下,地铁等快速轨道交通也可以达到市郊铁路服务的距离服务于通勤交通。小城镇和城市郊区的轨道交通车站都为小汽车提供了良好的停车换乘设施,吸引小汽车的乘客通过换乘轨道交通到中心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轻轨系统几乎可以覆盖城市交通的各个范围内,兼备有轨电车和地铁的特征,服务于城市中心区和建成区,因为现代化的轻轨系统在使用现有轨道的基础上,在合理车站间距的条件下,可以保证40~50km/h的平均运营速度,这样在30~45min的出行时间内,居民乘坐轻轨可以达到的最远出行距离约为20~30km。

5轨道交通与大中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发展和轨道交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一方面,城市进一步的发展需要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卫星城镇的发展以及在中心城市发展到城镇群、城市发展到其高级阶段城市带过程中,城市轨道交通由于速度快、容量大、安全、准时等优点,在城市地域结构变化中起到巨大作用。中心城市对周围的辐射作用得到强化,维持中心区城的活力,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都得益于轨道交通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城市迫切需要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综合公共交通体系,以满足大城市的交通需求。单一的常规公共交通,由于受机动车过度发展的影响,车速下降,服务质量下降,不适应长距离、大客流量的运输任务,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因此,需要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宏懋.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城市交通的发展范文10

关键词:城市交通 可持续发展 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大进步,它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城市交通同城市人 口、经济、环境和资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交通结构,实现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与环境资源,协调城市交通供需关系,引导交通建设对整个城市经济系统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即探索出一条城市交通、经济、环境与资源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

1.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内涵

与传统城市交通规划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下,将资源优化利用、环境保护等措施引入城市交通规划的全过程,改变传统的以满通需求、解决交通问题为唯一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法,是建立在以满通需求、资源优化利用及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交通负荷、环境容量及资源消耗为控制指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

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其满通需求、资源优化利用及改善环境质量三个主要目标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体系。所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不仅是对规划研究内容的增加,更重要的则是对规划观念的转变。为此,对于城市交通问题也不再采用以往“先出现后治理”的方式,而是从被动适应交通需求转变为主动引导城市交通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遵循原则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以满通需求、优化资源利用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所以其实质是优化有限的时空资源,应该遵循的原则有:

1)平等性原则。在发展的过程中,当代人与后代人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利,当代人不能提前将资源消耗完而将矛盾转嫁后代人,所以,需要保证弱者的交通权利,促进交通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

2)协调性原则。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需要协调好以下关系:城市道路交通与土地使用质量的关系;交通与环境的关系;交通供需平衡关系;协调动、静态交通关系;市内交通与市外交通的关系等。

3)有序性原则。城市交通建设应贯彻“高标准规划,严过程管理”的方针,既要立足未来,又要量力而行,不能因片面追求近期气派或迁就现状而形成无序发展的状况,从而浪费资源。

4)平衡性原则。在城市交通建设中,重视土地混合利用的规划建设布局模式,尽可能实现居住、就业就地平衡,减少出行总量。

5)延续性原则。城市交通的发展还需考虑到地方传统风貌及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协调,不断充实地方特色。

6)质量性原则:在城市交通发展中,将有限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提高交通系统运输效率,减少无效交通,以尽可能低的资源代价达到提高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的目的。

7)发展性原则: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主要工作方向

重视步行与自行车等低成本交通方式

步行与使用自行车是几乎不消耗能源、也不污染环境的出行方式,有人将其称之为“绿色出行”方式。然而,由于这两种出行方式都需要消耗人体的能量,所以,其使用范围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一特点应该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予以考虑,首先,要从人的体力及舒适性来考虑,在规划中确定适合的范围(如,TOD模式);其次,必须考虑设施问题,特别要注意满足安全和舒适的要求,在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交叉口,或者在接近停车场的地方,均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

2)重视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引导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近几年,我国城市交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普遍出现的城市交通拥堵。我国现行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主要有土地政策、城市规划政策、汽车产业政策、节能和环保政策、城市公共交通政策、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城市交通科技政策等几个方面。

3)寻求高可达性、低交通需求的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发展模式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的关系,土地利用是出行生成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所以土地利用的状况将决定对交通设施的需要;与此同时交通设施的供给则改变了土地利用本身的可达性,并促使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变化。

4)正视私家汽车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的保有量在逐步增加,城市在确定其交通规划时,应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尽量减少居民使用私人汽车的可能性,同时,亦必须辅以增加汽油费、增加税收、提高停车费等一系列措施,加以制约。

5)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众所周知,公共交通载客多、占地少,同样的客运量公共交通所需的道路面积比其他交通方式节约数倍乃至几十倍,而且公共交通运行效率高,节约能源。同时,发展公共交通,还必须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

6)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系统规划

除了大力重视非机动交通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外,我们还应注重协调不同交通出行方式间的关系,重视换乘枢纽中心的规划建设,各种交通方式既要明确各自的功能和分工,又要通过枢纽紧密的结合起来,以返回城市公共交通的整体优势,实现交通方式间的零距离乘换,缩短出行时间,减小出行阻力。

7)重视交通规划信息化

信息化是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城市交通信息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破除体制瓶颈,研究建立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制订技术标准,提高发展水平,将给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交通信息服务带来一场革命。其中,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核心,其面向交通规划和决策支持的应用,将有助于统一规划,提高效益。

8)重视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主要有机制建设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等。其中机制建设保障体系主要集中建设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一体化机制,加强对城市交通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城市交通研究与动态规划;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主要侧重于使城市总体交通结构得以实现,以及有助于改善环境、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环境容量的政策法规,有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城市交通结构优化政策、城市交通工具拥有与使用政策、城市交通法规与规范建设、城市交通法规与安全教育等;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中主要涉及优化交通网络和城市交通授资;技术保障体系旨在提高城市交通环境容量。

4.结语

目前,伴随着人们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领域正在发 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的内涵、原则及其规划的主要工作方向作了初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建,王炜.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03)

[2]马荣国,杨立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20(4)

[3]王炜,徐吉谦,杨涛等.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城市交通的发展范文11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现状; 堵塞; 轨道交通; 交通 网络 规划; 经济承受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大量迅速地向城市集中, 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 城市的日益发展和繁荣, 交通问题也日趋复杂化。一方面, 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要日益增长; 另一方面, 道路和交通运输工具能力不足, 其发展速度与城市建设速度不相适应。大中城市普遍出现人口密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匮乏、车祸率高等所谓的“城市病”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 将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 尽管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城市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 修建了部分高架和立交道路, 但由于原有城市布局、建筑物的搬迁和昂贵的用地等原因, 使交通拥挤情况难有大的改变。如何缓解“城市病”给广大居民带来的不便, 应从大力 研究 发展城市区域间快速、直达、大运输量的新型交通模式入手。

1 城市交通现状

城市不仅是地区的 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而且也是交通运输中心, 是大量客货运输的起讫点、换乘和换装地点、客货流的集散点。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 现有的交通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1.1 出行效率低 1.2 道路资源利用率低下

市区道路网容量, 除了要有足够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外, 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 及其网络的连通性等条件。我国很多城市道路功能的战略规划失当, 导致道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现在, 很多城市为了解决“车路挤兑”问题, 热衷于建设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 出现了许多立交桥、高架路和城市环路, 以为只有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 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交通问题。实际上这种办法只能缓和暂时矛盾, 拥挤问题不但没有解决, 甚至诱发聚集更多的交通量, 引起结构性的负效应。此外, 城市交通, 特别是小型机动化交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实践证明, 城市交通问题仅靠几项大工程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

1.3 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 机动车已经上升为 中国 城市空气和噪声的主要污染源, 严重 影响 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 有的城市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已占总排放的 40%~75%。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 有的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 大于 70 dB),严重的污染既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空间。

1.4 交通事故成倍增长

城市的快速发展汇聚了周边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 但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交通管理即是其中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由于市民尤其是新来人口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淡薄, 走路不走人行道, 自行车、助力车行驶在快车道上或反向行驶等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导致交通秩序混乱, 交通事故频增。据统计, 2003 年, 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 10.4 万人, 伤近 50 万人。至于一些日常碰撞的小事故, 则远远不止这些。

2 城市轨道交通优势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单轨交通和磁悬浮交通等系统, 它们都能为居民提供优质快速的交通服务。地铁和轻轨交通具有客运量大、速度快、安全、正点、污染小、低能耗、乘坐方便舒适等优点,已被世界城市居民所认同, 通常称之为“绿色交通”, 其优势非常明显。

2.1 运量大

2.2 速度快和正点率高 2.3 污染少

交通 运输排放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而城市废气的主要排放源是汽车。地铁和轻轨采用电力牵引, 污染少。而且地铁车站和线路深埋于地下, 振动的噪声对于外界的干扰较少。轻轨车辆采用了弹性车辆, 车轮上装有“旋转圆盘”, 可吸收车辆通过曲线时的噪声。在轨道上采用长距离无缝线路, 同时在轨道两侧设置了隔音板。轻轨的车速在50 km/h 时, 两侧 7.5 m 处的距离以外噪声在 76~80 dB 范围内, 小于公共汽车的噪声。

2.4 方便舒适

列车的发车间隔时间是衡量列车的方便性指标之一。地铁的发车时间间隔为 2 min,具备保护模块轻轨车辆的发车时间间隔为 2.5 min,发车间隔时间非常短, 给人们出行、工作、购物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5 安全性好

所有的地铁系统都是封闭运行的(即完全专用通道)。轻轨系统也有自己的专用通道, 交叉干扰少, 因而安全性比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要好。

3 应考虑的 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在解决大型、特大型城市公共交通方面优势明显, 但它也是一项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运行设备技术含量高、运行管理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因此, 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轨道规划和建设中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3.1 法定规划

必须具有法定的轨道交通 网络 规划。由市政、交通等部门做好综合交通规划和轨道交通专业交通规划, 然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后得到国家确认, 完善法定基本条件, 避免规划不当和道路资源的浪费。

3.2 客运量需求

根据建设部有关规定, 轨道交通线路近期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达到 1 万人次时, 可建设轻轨交通; 当近期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达到 4万人次时, 才可建设地铁系统。 目前 , 我国大部分城市人口, 高峰小时人次的客流还达不到要求。

3.3 城市 经济 承受力

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DP)。据 分析 ,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占该城市 GDP 的 3%~5%较为合适, 而公交投资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投资比例又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 14%~15%, 即公交投资约占城市 GDP 的 0.9%, 这是一个合理而财力又可以承受的指标。若取公交投资额的 80%作为轨道交通的投资份额, 则每年可有 0.7%左右的 GDP 投资支持此项工程。由此推算, 当城市每年的 GDP 达到 500 亿元以上时, 认为有条件建设地铁。而每年的 GDP 达到 300 亿元以上时, 认为有条件分阶段建设轻轨交通。

3.4 建设标准及国产化产品的使用

城市交通的发展范文1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建造运营成本

 

作为文明历史发展中的崭新时代,城市的诞生宣告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彻底变革,也由此开创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初始形态。今天,伴随全球化的大潮,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人口迁移与国土城市化过程,充满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实践,越来越体现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交通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各方面处于跳跃式发展的人口大国,科学地制定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交通规划,意义尤其重大深远。

本文以当前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重大选择作为切入点,对如何解决轨道交通与现存城市公交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如何经济、优化地建造与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 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重大选择

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一切问题起源于三个基本因素:人口剧增、城市化加谜与出行方式机动化。为此,规划者们必须在各种可能的决策方向之问慎重取舍。国外专业杂志《世界城市化展望》2004年载文指出,全世界人口从1950的25亿左右增长到2000年60多亿,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预计再过30年将达到80亿以上。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1亿3千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般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出行方式机动化日益加速,造成了今日中国主要大中城市里司空见惯的“出门难行路难”问题。专业人士称之为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

一般而言,城市交通方式大致可分为步行、自行车、摩托助动车、小汽车与公共交通国内外的城市交通基本上都经历过从步行、自行车到摩托、小汽车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但是,当人类普遍进入小汽车时代后,美国和欧洲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和城市形态。美国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城市多数呈现分散、蔓延的形态。欧洲大陆则十分重视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大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将市中心、近郊生活就业区与远郊卫星城镇连结起来,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形态[1]。轨道交通系统的诞生,使城市的发展从中心聚集型向离心分散型转变成为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城市中心的“职住分离”现象。应该承认,私人小汽车和轨道交通是目前发达国家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交通方式,分别突出地体现着更优的生活质量与更高的运输效率。改革开放前,这两种交通方式在我国大城市中的数量少到几乎可以忽视不计的程度,近年来,它们已分别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表现_出强大的生命力。

城市的功能和社会活动的多样化是大城市的基本特征,由此决定了大城市的交通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所有的出行方式都可以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优势口[2]。我国的城市交通机动化正处于起步状态,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仍是目前大部分城市中居民出行的主导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多层次、立体型多元化的交通体系,是我国数量迅速增长的大城市的唯一发展方向。在此目标之下,科学规划的轨道交通理论上提供了最大限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能性。

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决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在宏观决策过程中,理当重点考虑规划在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系统[3],这方面国内刊物近来论著颇多,本文不欲在此重复赘述。以下谨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探讨进一步解决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加速走向它的现实可行性。

2 轨道交通需重视与城市公交系统的和谐

一般而言,轨道交通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要充分实现路线选址与转乘配套两者的最优化,与现有的公交系统在各个环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互相补充协调运作。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复杂、需要许多专业协调配合的大型系统工程,必须与城市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密切结合起来进行。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构成部分,轨道交通的规划与整个城市交通的线网规划实为一体。为了避免客流稀少,线路走向应尽可能合理,否则,小客流低运量必然导致轨道交通无法发挥预期的骨干作用。总之,结合城市的总体客运需求合理规划布局,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主导地位的必要条件。当然,这种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用地空间总体规划。北京地铁线明显采用了沿城市道路走向布局的方式,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市区道路棋盘式格局高度一致,恰恰体现了保护北京古城的特殊要求。这方面类似的例子,还有南京地铁1号线采用高架方式从中华门附近跨越古城,也充分考虑了地下车站与周围环境、高架线路与地面景观的协调需要。

其次,在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编制城市公交综合规划时,要十分注意加强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将轨道交通与现有的常规公交体系统一安排、有序调整,保证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轮渡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方便转接,以及与机场、火车站、港口等其他运输场所的顺利衔接。前文所举的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面对小汽车交通的冲击,纷纷寻求一种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在通向郊区的沿线地铁站大量修建小汽车停车场,引导小汽车乘客换乘后进入中心城区,使轨道交通的大运量优势得以发挥。国内方面新近建成的上海火车南站,则成功地将铁路与两条城市轨道交通与几十路近、远郊公交汽车线的零距离换乘需要融入规划设计中,成为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样本。

最后,我们不能不充分注意轨道交通与整合改善城市常规公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轨道交通都是在既有城市公交体系形成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共汽车/电车仍将是人们出行使用较广泛的交通工具之一。根据我国许多城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及交通总量需求,常规公交的整体地位短期内变化不大。但是,常规公交系统效率低下的现状应该在逐步发展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加以综合整治与改善。除了科学制订线网布局,修建港湾式停靠站台,合理编制车辆运行图,建设服务查询显示信息系统等具体措施外,从规划立法角度保障公交的道路优先使用权的思路也有待于细化落实。

近来,在轨道与公交配套发展背景如何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引起了专业规划人员的高度关注。brt是一种利用现代化大容量专用车辆、在专用道路空间快速行驶的一种公交方式。它具有接近轨道交通的运力与快捷,建造和运营成本又相对低廉,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的城市公交道路系统,在某些人口规模不是很大的城市中甚至可以考虑作为轨道交通的替代方式。

2003年国务院81号文件出台后,国内许多城市马上把发展brt项目推到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前台。北京市新近编制的中心城区公共汽/电车厂线网规划中包含了18条brt线路,总长约300多km,在强调机动性与可达性高度协调的前提下,首次将brt作为一个功能层次融人公交线网整体结构中。此外,昆明市在园艺世博会期间开通的国内首条位于道路中央的公交专用道,即将升级为规范的现代brt系统。杭州根据城市发展模式与空间功能布局制订的中远期公交规划,也确立以轨道与brt为骨干,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首条28 km brt今年已基本开通。 3 轨道交通应解决低成本建造运营问题

作为城市中最大的基础建设项目之一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巨大,京、沪、穗前几年修建地铁的综合造价平均每千米超过了6亿元人民币。显然,大多数国内城市的经济能力很难承受起如此高昂的成本。因此,不解决轨道交通的造价问题,城市轨道交通难以实现。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的建造与运营费用,笔者以为解决成本问题拟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认真思考。

3.1 轨道交通的用地空间应体现预留渐进原则

一般轨道交通建设成本中,包括拆迁费用在内的占用土地成本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因为某些国家无偿划拨方式而改变它的社会成本性质。为了降低这方面的成本,许多城市在已经完成的公交总体规划中,都为轨道交通的线路场站建设预留了用地空间。然而,线路建设的具体时机取决于城市发展的不同进程,某些线路的客流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因此,如何既能适应逐渐增长的客流需要,又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预留土地空间,是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中必须慎重规划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巴西的大多数城市里,市政当局大都在轨道交通近期没有开发的走廊上发展前文介绍的快速公交,将brt专用道建在道路中央,初衷就是为了降低轨道交通项目的初期投资与运营费用[4]。实际上,北京2005年全线通车的第一条brt线路,正是敷设在预留的m8轨交走廊上,完全满足了近期单向8 000人次/h的客流需求。

经济合理地使用土地空间,不仅需要作为城市规划中发展轨道交通的指导原则加以确立,更应当具体落实在轨道交通系统工程的每一个子项目的设计图纸上。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到2020年将建成800 km左右轨道交通线,如果全都继续采取目前的集中供电模式,届时仅该项子系统就需建造50多座主变电所。

暂且不论一座主变电所动辙上亿元的巨额投资,仅建造变电所及电缆通道所需占用消耗的土地资源就将十分惊人。有鉴于此,最近上海相关部门已组织专家进行优化方案论证,将2020年前全网18条线路原先计划建造的51座主变电所减少为39座,更可节约投资10亿元人民币以上。

3.2 轨道交通的建造模式要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近百年的历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地铁轻轨、导轨、有轨电车、郊区铁路、磁悬浮等多种选择模式,线型电机牵引系统则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在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条件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已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上海的明珠轻轨一期有3/4长度是改造利用原先的铁路内环线,这对武汉等其他一些存在废弃或利用率很低的铁路既有线路城市,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启发与示范。另外,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还存有部分有轨电车线路[5],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发展现代轨道交通,应该也能够达到节省一部分费用成本的目的。

其实,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还在于脱离国情片面追求豪华档次。表现在规划设计上就是大量采用类似于公共汽车系统的高线网密度、小站间距、低负荷强度。需知,轨道交通本质上属于快速大量运送中长距离乘客的交通工具,依靠其他交通工具为它输送客源,达到大运量高负荷。由于低线网密度、大站间距模式能够明显提高运行速度、缩短旅行时间,所以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还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正因为如此,将brt系统规划为轨道交通线路两端的延伸段,或选择“轨交+brt”的混合网络模式,都有助于达到适当降低轨道线网敷设密度的低成本目标。

另外,国内轨道交通运营成本高的部分原因,还与计划经济遗留下的传统思维方式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直到今天,许多城市在申请轨道交通立项时,每条线路都规划有独立使用的车辆段、控制中心、主要变电站,这套小而全的空间与管理体系必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轨道交通十分发达的日本,帝都高速交通营团运营管辖着8条线路总长183.2 km,但是所属16个车站统共只设置了1座综合控制中心。反观国内,即使在资源共享程度较高的上海地铁系统,已建和待建的控制中心仍有8座,另加1座轨道交通运营协调及应急中心。

3.3 轨道交通的管理配套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如前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不应盲目追求高标准,该建地面、高架的绝不钻入地下、该建轻轨的绝不建地铁,因为后者的造价往往是前者的3倍以上。此外,对地铁建设成本影响甚大的土建工程中,其地下车站底板的埋置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是决定造价大小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合理设计基坑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对降低总成本的意义,无论如何也不应低估。

如果说轨交模式、建造标准的选择较多地影响到土建工程造价部分,轨道工。程总造价的另外一半(45%~50 %)则取决于技术装备等硬件的建设、购置、安装费用。以地铁车辆为例,目前国产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2~1/4。因此,降低成本费用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构成技术装备主要部分的车辆、牵引、供电、信号的国产化水平。这方面,较晚竣工投入使用的南京地铁为我们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例证。据有关杂志介绍,该项目通过车辆项目的合同谈判与国产化方案的慎密调整,大大减少了进口部件和材料,降低了进口设备的国际运输成本,在成功实现70 国产化率的情况下,车辆项目合同价从最初的每辆约135万美元降低到116.5万美元,与设计概算相比节约投资4 000多万人民币。

当然,轨道交通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领域,单纯的票务收入远远不足以偿付开通后的日常性运营支出,中长期的财务收支平衡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需要艰难应对的挑战。笔者了解到的香港地铁总收入中,票务收入约占60 ,其余40 9,6中广告与物业管理各占一半[6],这一香港较为成功的地铁和物业综合发展经营模式,今年初已通过成立中港合营公司引入北京地铁4号线的管理,各方都期待着它能为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展示一种令人鼓舞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06(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6(2):67.

4 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