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心理教育

儿童心理教育

时间:2023-06-07 09:11:05

儿童心理教育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1

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滋生了各种对“留守儿童”具有不良影响的事物,很容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冲击。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农村学校也开始认识到,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的熏陶下,消除陋习,与其他学生一样,快乐、公平、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本宁静的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留守儿童”比他们的父辈承担了更多的心理压力。其中,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物质生活的丰富导致“留守儿童”思想的变化“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监护弱化,使得他们的学习观念淡薄,对鼓励、表扬抱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批评也满不在乎,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也没人辅导,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使厌学、逃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 2.家长工作忙,把教育责任转移给上一辈,导致“留守儿童”的道德表现不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上的空白,祖辈们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往往重生活方面的照顾,而缺少心理、感情、道德上的引导交流,使得“留守儿童”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时常发生打架、小偷小摸等违纪现象,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 3.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留守儿童”在家中受到的只是祖父母单一的溺爱,给其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阻力。他们常表现为两种倾向: (1)内倾性,即内向,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 (2)外倾性,即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暴自弃,学习意识淡薄,自律能力差,上课故意讲话,课后打架斗殴等。 4.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对“留守儿童”心理起到负面作用不能否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些因素。如: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致使“留守儿童”找不到情感依托,往往就会成为不法分子引诱或侵害的对象。 二、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措施 “留守儿童”问题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但作为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关注、帮助他们,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全面、和谐地发展。 1.扮好三个角色,真诚为“留守儿童”奉献爱心 第一角色:做“留守儿童”的爱心父母,弥补“留守儿童”欠缺的父爱与母爱对“留守儿童”,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根据“留守儿童”的数量与表现,教师主动充当“爱心父母”,在自己的“儿女”遇到困难、挫折时,由“父亲”或“母亲”出面,鼓励其正确面对,放宽胸怀,敢于向困难与挫折挑战。在必要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物质资助,让他们快速走出困境,树立信心。 第二角色:耐心导师,引领“留守儿童”迈向健康之路“留守儿童”离开父母后,就容易产生孤独感,常使他们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注意力,这就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就是教育其在学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并从中找回失去的温馨和安全感,正确调整心态,积极投入集体生活中去。 第三角色: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帮助“留守儿童”改正不良习惯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俯下身子,以朋友的身份面对学生,以自己的诚心,换取每一位“留守儿童”的信任,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认真对每一位“留守儿童”摸底调查,掌握真实情况,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为了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家校联系卡。在日常工作中,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竞争等策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 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我校组织成立了科学实验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包括书法、绘画、雕刻、手工等)、音乐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使其生活学习更加充实。另外,每月开展一次“感恩”系列活动,并要求“留守儿童”坚持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向父母介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样不仅锻炼了“留守儿童”的写作能力,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总之,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关注“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成长,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2

一、作为家长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1.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在专横的旧式家庭环境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的个性特征,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2.在生活中给孩子建设性的关怀,让幼儿在正确的关爱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的生活日渐富裕,孩子也越来越少,每家可能只有一个“宝”,此“宝”自然变成了家人的中心,事事包办,盲从的父母、祖父母等数不胜数,可事实证明这样的关怀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并未为孩子的成长给予良好的帮助。我们提倡关心爱护孩子,与溺爱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建设性的关怀意味着为孩子的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从一个孩子能承受接受的方式支持他,这种开放式的关怀需要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每天坚持花20分钟的时间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表扬孩子合适的行为,说出您的感受等,让孩子们感受到肯定性的关怀,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3.给予孩子积极的约束,我们在让孩子得到正确的关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到纪律约束性的必要性曾有个孩子,因为下午放学的时候说好妈妈来接,妈妈还答应孩子下午接的时候会带玩具来,但下午来的却是爷爷,妈妈临时有事来不了了,爷爷没有带玩具,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推爷爷回家,叫妈妈来,爷爷劝孩子不能这样,但说了几句也没什么效果。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家长们都在犯着同样的错误,认为总是应该劝孩子,给他们机会,即使他们行为已超出了社会现有接受的标准。其实,正如一名国外作家所说:“所有孩子都需要接受纪律的约束,这既是积极性的,也是限制性的。”

二、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学习兴趣,创造主动学习气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达到能力的提高。

2.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创设一个文明、健康、温馨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许多大人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意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令他们愈来愈没有自信,最后成为孤独自卑的人。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开学回来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讲一个故事。未料,能力薄弱的孩子居然把讲故事当成接受惩罚的方式,紧张到哭了。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给部分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方式确实能锻炼到部分孩子,但并不代表全部孩子都能接受。

3.组织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活动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集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以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自己做”“谁最能干”等有趣的活动,如拾落叶、拔草、种花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子,一颗螺丝钉,一分钱,一张纸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品质。

4.还应给孩子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孩子的本性就是好动,但因为大人过多的去约束孩子,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体能发挥,导致孩子在该动的时候不敢动,不该动的时候却控制不住自己。班上的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孩子,天性比别的孩子好动,但因为家人怕他到外面后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跑,所以很少带他出去玩,以为把孩子控制在较小的空间里,那样他会有所改进,但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心理健康与心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不良的心理环境,不仅对孩子的性情行为有所影响,甚至于会歪曲、破坏孩子的一生。

三、社会传媒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不可低估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每一朵花朵都有其绽放的权利,但是在我国当前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有一群含苞待放的花朵经历着磨难的洗礼,那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之一,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公益人士也积极捐款来援助留守儿童,但是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受教育权利是每一个人民享有的权利,但是几年前对留守儿童来说上学是多么难的问题,随着一批批希望小学的创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保障。

随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之后,通过对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观察,发现农村小学中许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养成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报酬就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就交付给年老的祖父母养育,逢年过节才能回趟家看孩子,这中在父母长期缺位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缺乏普遍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所以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一些心理问题。家庭因素不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唯一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进行自我封闭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与儿童年龄差距较大,不能很好沟通,祖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情绪不稳定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暴躁,情绪易失控。

3.不善于与人交往

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

4.留守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内心自卑、迷茫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贫穷,而且父母一般不在身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困难,所以他们都比较不自信,内心充满了迷茫。

除了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有着厌学、缺乏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问题,在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这些心理问题。

三、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逐渐显现,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1.完善农村小学教学的体制,加强心理健康方面课程的教育

现在小学农村教学中缺乏心理课程的开设,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而且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要想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健全农村小学的教学机制,让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倡下,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需要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共同进步。

2.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起模范作用

在农村小学中,部分教师不具备合格的教师素养和教师技能,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教育对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是启蒙教育阶段,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3.在小学教学中灌输“爱”,让留守儿童在感受爱的同时去付出自己的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缺少爱和呵护,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就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同学之间的关爱,让爱在校园里洋溢,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世间的温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是多余的,通过“爱”让学生感知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迷茫等问题。让世界充满爱,在感受和享受爱的同时,学着自己去付出自己的爱,从而为世界创造温暖。

4.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应运用“游戏化”教学

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内容、任务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游戏帮助学生来掌握知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积极而又有序地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心理治疗,健全心理素质。

四、结语

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以及如何在农村小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让我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急需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关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孝义;王有青;;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师应对策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贾香花;;家庭教育“缺位”与学校教育“补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3]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庞大的群体。针对我校的实际,我们调查了六年级的留守儿童,通过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凸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为:(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了父母,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2)自卑心理。学生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3)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儿童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使人无法管教。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和成长,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

1.家庭方面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回家的次数不多,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儿童当前有严重的“亲情饥渴”。他们感觉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不舒服。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父母无法与孩子沟通。(2)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监护人和留守儿童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儿童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也表示只要孩子能读,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能监督他们的学习,照顾他们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很难辅导他们的学习。有些儿童刚进学校,面对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和帮助,很多孩子学习跟不上,成绩下滑,放任自流,他们自律性越来越差。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只有个别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儿童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

2.自身方面

(1)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儿童会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2)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常对孩子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事包办,使他们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3)焦虑心理突出。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使他们长期烦躁不安,性格怪异,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

3.学校方面

学生的健康成长,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问题。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我国农村这三方面的教育都比较薄弱,这也是留守儿童状况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而农村学校应试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使得学校教育处于惩罚性教育层面,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4.社会方面

(1)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久之使他们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2)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外部诱惑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常和行为越轨。(3)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留守儿童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势必进一步扩大。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改善,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提升,最终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抓好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重中之重。从多个方面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性,增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有机地融心理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教育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只有这样才能把具体的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从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5

作总结

一、 初步成效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行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目标,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2、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4、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团支部、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5、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二、方法途径:

1、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辩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过专家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热线辅导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4、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5、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6、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

7、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年度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6

随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之后,通过对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观察,发现农村小学中许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养成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报酬就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就交付给年老的祖父母养育,逢年过节才能回趟家看孩子,这中在父母长期缺位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缺乏普遍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所以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一些心理问题。家庭因素不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唯一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进行自我封闭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与儿童年龄差距较大,不能很好沟通,祖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情绪不稳定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暴躁,情绪易失控。

3.不善于与人交往

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

4.留守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内心自卑、迷茫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贫穷,而且父母一般不在身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困难,所以他们都比较不自信,内心充满了迷茫。

除了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有着厌学、缺乏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问题,在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这些心理问题。

三、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逐渐显现,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1.完善农村小学教学的体制,加强心理健康方面课程的教育

现在小学农村教学中缺乏心理课程的开设,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而且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要想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健全农村小学的教学机制,让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倡下,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需要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共同进步。

2.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起模范作用

在农村小学中,部分教师不具备合格的教师素养和教师技能,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教育对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是启蒙教育阶段,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3.在小学教学中灌输“爱”,让留守儿童在感受爱的同时去付出自己的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缺少爱和呵护,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就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同学之间的关爱,让爱在校园里洋溢,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世间的温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是多余的,通过“爱”让学生感知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迷茫等问题。让世界充满爱,在感受和享受爱的同时,学着自己去付出自己的爱,从而为世界创造温暖。

4.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应运用“游戏化”教学

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内容、任务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游戏帮助学生来掌握知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积极而又有序地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心理治疗,健全心理素质。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7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我们就以儿童美术教育为例,来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儿童早期心理特点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图像符号,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儿童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表达着人之初最无邪的情感。无论是在最初的涂鸦期还是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个时期,儿童的心理是纯净的,是一种最原始的艺术语言,是成年人是无法创作出的。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我们习惯将儿童美术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归为亚艺术,他们在符号表述与象征性方面有共同之处,然而,与原始艺术的沉寂和民间艺术的封闭完全不同,儿童美术是生命个体在初始阶段所真实体验的审美经历,哪怕是拿一个石子在土地上胡乱划出的痕迹,也时刻反射出基因、生存环境、心理、生理的影响,闪耀儿童思维与个性的光芒。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已经导致中国儿童美术的严重倾斜。一方面,西部、老少边穷等不发达地区的孩子没有美术老师和基本的材料工具;另一方面,城市儿童已被看作课外美术的强大消费群体,并且面对商业刺激和外来文化的倾泻正在忘却优秀的传统。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文化断裂与文明失落的悲剧,这是儿童美术理论研究、社会和相关政府部门都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我们常常也听到家长说:“你得好好画啊,这个画的不像,老师怎么教你的?”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在儿童早期的影响,他们不知儿童的心理活动和成人的区别,在儿童的世界里没有画的好或不好,只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强与不强。在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及大脑的活跃与否就在此体现了。在教学中,成年人认为天空是蓝的,水是绿的,但是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不同的,新鲜的。我们怎能扼杀孩子们内心的美好世界呢?我们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这样也许就成就了一个天才的诞生。其他国家的儿童美术教育,他们为孩子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幼儿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我们想想我们现在是否还在临摹老师的画别人的画呢,这对于儿童来讲是十分的不利的,我们的孩子被模式化太强烈了,这样下去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三、儿童美术教育与我们的直接关系

儿童的早期教育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而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对孩子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

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教师对美术形态要素符号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存在不同的理解,势必会造成教师对儿童美术教育本体价值判断的差异。如有教师对所谓传统经典美术尊崇有加,在选择儿童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时一味青睐世界名作,而对本地区民间的剪纸、布艺等不屑一顾,久而久之,就可能误导儿童的民族美术欣赏趣味,使其滋生出偏颇的美术欣赏习惯。当然也有一些美术教师因狭隘的民族文化观作祟,把民族美术活动内容绝对化,导致儿童误以为美术活动就是民族美术活动,甚至认为只有本民族的美术形式才配称为美术,其他民族、地域的美术文化都不是美术。这无疑也会使儿童的美术审美兴趣畸形发展。可见,教师持有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其组织实施的具体美术教育活动会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定时的训练过程,这对磨练儿童的毅力,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教育者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这样对他们未来的人生有利而无害。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8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堪忧,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于父母长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乏呵护与陪伴,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大多由家中长辈监护,“隔代抚养”易造成非正常成长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

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心理问题;人格塑造

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一个家庭的4个留守儿童集体服毒自尽的事情,震惊了所有人,4个孩子中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正是天真无邪、青春烂漫的年纪,却戛然而止,只留给世人无尽悲伤。2012年,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毕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据警方调查,5个小孩系躲进垃圾箱避寒时一氧化碳中毒身亡,5个死亡的男孩均在10岁左右,最大的约13岁,最小的约7岁。真是令人感到无限惋惜和痛心。此类案件屡见不鲜,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令人堪忧。2015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关注其教育及心理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成为两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张静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权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需要从学校教育、人格塑造、心理疏导、素质培养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更好的融入集体、适应社会。

1当前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诸多原因限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尤为迅猛,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地区偏僻,生产力较为落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家庭收入,改变生存现状纷纷外出务工,由于户籍限制及经济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大多留守儿童由此产生,由家中老人代为看管。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进城务工劳动力约为1.3亿,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人,在全部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28.29%。该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留守儿童据其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分为“母亲外出”,“父亲外出”,“父母亲均外出”三种情况类型。对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共计2032名学生(占全部学生95.4%)。从总体上看,“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614人(占30.2%)、“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131人(占6.4%)、“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377人(占18.6%),三类留守儿童的总数量为1121人(占55.2%)。数据显示充分让社会感受到压力,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的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父母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孩子由谁监护和看管?谁来承担起“启蒙教育”的职责呢?孩子的心理情感缺失和精神空虚将由谁弥补?对74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有230名是托付祖辈照管,占38.7%;有23名托付亲朋好友照管,占29.7%;有344名是由母亲在照管,占43.2%;由127名是由父亲照管,占18.1%。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看,父母未能承担监护教育职责,“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凸显,导致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多方面缺失,不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不能较好的适应集体。

2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事关其成长成才,是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奠基石,亦是一项长远目标,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然而仍不完善,亟待解决。就完成家庭作业这一项展开调查,对比结果显示,在非留守儿童中,40.3%做作业0.5小时,35.8%做作业0.5~1小时,12.6%做作业1~2小时;在留守儿童中,33.1%做作业0.5小时,40%做作业0.5~1小时,14.6%做作业1~2小时。留守儿童每天做作业的时间略多于非留守儿童,而学习教育质量却无明显提高。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在家长监督方面处于劣势,没有家长作为很好的向导,他们也许会成长的更加艰难,作业无人辅导,疑惑在家无法解答甚至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才能达到相同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家长引导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留守儿童学校大多位于偏远农村和小城镇,师资力量短缺,教学物资匮乏,尚未健全寄宿制,无法客观地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引导,教学效果质量便停滞不前,效果不佳。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而言,家庭引导对其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教育效果对认知水平、行为方式也有明显的影响,相互作用,紧密相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兴趣需要从小培养,父母的向导作用尤为关键,缺失了父母的引导,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作用不言而喻。父母亲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失去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亲引导他们认知世界,待人接物,对待问题,在这方面启蒙教育缺失将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日后孩子容易以自己为中心,变得自私自利,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多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任课老师同时扮演学业教育和心理辅导员,无奈关注不够,还是易于引起留守儿童心理偏失。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过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一个孤儿周某家中,出现了不曾预料到的情形,也略微挫败我们的自信心。周某听说我们来了,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拼命地躲。他一直攥紧拳头,低着头,反抗着我们的关心。掏出一颗糖,给他剥好,却被他扔到路边草丛。我们很想帮他,却连最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没想到他的心理竟会抵触到这般,他的奶奶77岁了,聊到周某的父母,她哭得很伤心,谈及周某,她说:“这孩子很内向,话很少,不愿多说。”据邻居透露,周某从不跟其他小孩玩耍,见人也不打招呼。也许,周某的心理状况是现在贵州乃至全国的留守儿童或孤儿心理状态的一个缩影,负能量与心理缺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很难想象这一批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及心理会怎样,他们不屑于沟通和表达自己,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社会上的人或事不遵从他们的内心了,他们会怎样处理,会不会很极端……虽然事态尚未发展到如此严重,但至少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3嵌入“关怀因子”破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2015年,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加强管理和服务。全国妇联2013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郑惠强指出,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内心孤僻、教育缺失等问题,导致很大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甚至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且情况还有恶化的趋势。长期以来,造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未能引导,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家长理应以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作为先决条件,国家政府重视与关怀,才能使得问题更为明朗化,得以切实解决。

3.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首先,要重视、支持、引导留守儿童帮扶事业。以贵州省为例,目前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新建了800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其中毕节市270个、遵义市95个、威宁县80个、六盘水市80个、黔南州76个、安顺市50个、黔西南州45个、黔东南州42个、铜仁市36个、贵阳市21个、贵安新区3个、仁怀市2个。通过这些措施将解决留守儿童的基本居住问题,此外,贵州省教育厅对建成并运行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按每个2万元标准进行奖补,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留守儿童帮扶事业。其次,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沟通机制。例如,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开展“三关”工程活动,通过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设立亲情邮箱,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沟通桥梁,使得留守儿童与家长亲密沟通,缩小情感差距,培养亲情,使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

3.2健全法制,落实保障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也将视角投向了这群特殊的孩子,在今年全国“两会”,郑惠强提交了题为《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若干建议》的提案。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保障。目前,关于我国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的针对性、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切实有效保障留守儿童根本利益。与此同时,理应着手加快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地方相关条例的修订。有效保障相关条款的实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权益、人身权益和财产安全,维护其最大利益。

3.3社会参与,奉献爱心了解到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状况堪忧,社会爱心团体自发组织公益活动,奉献爱心,传递温暖,仅在贵州省遵义市,就有很多这样的爱心团体,各种志愿活动开展频繁。笔者和自己的一些同学也加入志愿者行列,尽绵薄之力关心留守儿童,走访偏远山区贫困家庭,奔赴贫困小学支教,引领他们积极健康面对生活。留守儿童心里缺失总是存在的,通过社会爱心人士自发组成爱心团体和自愿服务队,汇聚成大大的爱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

3.3.1爱心基金会的成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贵州省遵义市首个以留守儿童为资助对象的基金会成立当天,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小学、娄山关中学及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分别获得10万元资助金。遵义市聚银爱心慈善基金会负责人陈建华称,该基金会以学校或村寨为单位,用于教育投入和基础条件的改善。

3.3.2社会志愿者奉献爱心,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志愿者们自发组织来到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为留守儿童们在家门口举办一次特殊夏令营活动。“兔子舞”、“气球接力”、“巧贴鼻子”……龙潭小学的部分老师、12名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志愿者们还以绘画、音乐、自然科学、安全等主题,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兴趣,缓解内心孤独。

3.3.3立足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2015年10月3日我们自发组织志愿服务,在国庆期间留校,开展“国庆送温暖———定点帮扶”活动。清晨,我们买好生活物资、学习用品,前往遵义市新蒲镇中桥村留守儿童周某三姊妹家中,他们最大的10岁,小的才8岁,三姊妹因爸爸患有痴呆,妈妈弃家远走,全靠爷爷奶奶抚养,家住砖厂房,破败不堪。我们将从市区买回的蔬菜、米、油等做成午饭供她们一家人享用。我们还给孩子们进行作业辅导,心理疏导,陪伴他们玩耍。

3.3.4走访家庭,送去温暖。2014年12月,我们曾到遵义市新浦镇贫困单亲家庭罗丹家中,她是一名刚进高中的留守儿童,她从小受到别人帮助,在大爱中长大,心里缺失得到及时弥补,整个人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教育及心理上,她感恩于大家的帮助。

3.3.5携爱赴教,向阳花开。我们志愿者主要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偏远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中桥小学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0%,一对一帮扶、课堂辅导、道德讲堂、史剧表演、安全知识讲座、爱心助学、艺体殿堂、爱心募捐、文艺汇演都是我们开展的主要项目,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才能,加强其学习文化素质修养,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在假期,我们还自发组织到遵义市新蒲小学,为学生们开展少年宫项目,其中主要包括:古筝、绘画、舞蹈、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希望能为该校留守儿童带去欢乐,陪伴他们成长。各级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增添多一份乐趣,让他们少一份孤独。

3.4家庭尽责,学校温暖

3.4.1学校注重教育,加强管理。学校应当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和日常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学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学校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艺活动,多开展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释放压力,充实业余生活,填补精神空虚,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与家长共同努力疏导留守儿童,使他们得到充分关爱。

3.4.2家长尽职尽责,履行义务。长期以来,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政府责任、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其实,造成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关爱的缺失而导致孩子情感的残缺,家长应引起重视,承担责任,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多与孩子沟通,纠正孩子的错误心理和行为,尽职尽责,才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走向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亦菲.拨开留守儿童心灵的“迷雾”[N].光明日报,2015-07-04.

[2]王达梅,魏满霞,李秀河,等.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广东省罗定市为例[J].教育导刊,2015(4):52-56.

[3]谢红.浅谈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视界,2012(10):109-111.

[4]马灿.共青团助力留守儿童增权的路径研究—以某团委支持下的自组织行动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2):53-57.

[5]胡颖.贵州新建800个留守儿童之家覆盖9个市州年底前建成[N].贵阳晚报,2014-04-03.

[6]李春玉,陶齐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116-119.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9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消极影响;教育方法;倾注爱心;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04-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不断增加,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大量的贡献。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挣钱到城市打工,普通的农民工所挣的薪水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身边,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状况,于是,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即“留守儿童”。相应的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一、生活在贫困山村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或其他亲人带

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的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教导和管理,同时又由于老人们的溺爱或亲友疏远管理,缺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情感、学习、行为等方面均有体现。

1.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山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有的山村学校很少注意孩子的心理问题,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大致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性格内向、人际交往差、厌学情绪、朋友圈狭窄,逐渐形成了任性、冷漠、孤独、胆怯,甚至自我封闭等心理特征。

2.性格缺陷的原因与其监护人及其狭窄的环境有关,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或不管,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自由状态下。

3.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与能力的发展。爷爷奶奶对隔代那种自然的溺爱和宽容,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处于一般。

4.爷爷奶奶对孩子们绝大部分人偏于溺爱,他们作为监护人,主要以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们学习上的辅导,只注意孩子吃好、喝好,不在乎注意其他,况且心理方面大多也是爱莫能助。

5.大多数家长认为把钱寄回去,孩子们有吃有穿就行了,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习惯的形成、学习的好坏,他们也只能顺其自然了。因此家庭教育意识也就逐渐淡泊了。

6.由于山村学校环境较差,实际困难较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徒有盛名。真正的重点多数是放在提高学习成绩上,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或难以顾及。

二、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们的品质认识水平、是非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外出让留守儿童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引路人,因此,产生了较多的消极影响

1.心理上的孤独。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老人们所能给予更多的只是身体、起居饮食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被忽视,导致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经常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甚至无心学习厌学等消极情绪。

2.心理上的逆反。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被忽视,他们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在学校又因为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讽刺,加之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方法简单、态度粗鲁,结果也促使孩子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教师的严厉指责只能使得孩子害怕老师,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产生紧张、焦虑、易思、厌学、猜疑等逆反心理。

三、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探索,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应采取这样的方法

1.强化留守儿童沟通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要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的关系。外出父母要经常与孩子的老师沟通,和孩子的学校经常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及时地进行引导和教育,要同监护人及时联系,同时经常通电话与孩子说话,经常与子女电话进行情感互动,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时时陪伴他们。

2.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学校管理教育。学校真正用真爱点亮留守儿童的心灯,让留守儿童真正体会到学校就是他的乐园,教师就是她的亲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改进: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身心、品德的情况,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对症下药。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10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留守儿童往往在认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来看,他们往往任性,没有上进心,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很多不良习惯,同时不能正确体会爱,认知爱,付出爱,沟通和交际能力不足。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常常从孩子的视角分析他们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放纵,也不能一味地苛责,要试着给孩子更多爱,让他们健康全面成长。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1. 自卑感较强。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很多留守儿童都无法得到亲情的温暖,再加上他们的生活都较为困难。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总觉得低人一等,经常担心被同学或老师看不起,久而久之,致使情绪低落,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悲观失望。

2. 没有上进心。任性、懒散、没有上进心等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比较突出。由于代替父母的监管人的精力不足、能力有限,缺乏对留守儿童学习上的知识辅导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引导。另外,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大多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再加之农村学校的教育也因各方面原因不够完善,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缺失。孩子常年缺乏严格的管理,导致厌学现象较为严重且十分普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自由散漫、厌学、逃学、退学的同学中,留守儿童都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因为这些原因,他们难以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行为习惯不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和孩子联系较少,致使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这种亲情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多数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经常违纪、没有礼貌、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从表面来看他们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坚强,实际上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的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到挫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 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学校和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留守儿童一般不喜欢主动与人交流,常常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因而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要有耐心,态度和蔼,努力营造和谐、温暖的班级环境,努力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多一份理解。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勤于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会敞开心扉,保持活泼开朗的健康心态。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11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一方面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容易出现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在学业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较多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厌学、逃学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本人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一、平等对待

根据调查结果,总的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一些人甚至专门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并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的各种不良表现简单的归于因为留守状态。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只看得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会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处”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的“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的“标签”做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自小就会受到父母的人格魅力以及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家庭气氛的和谐与否都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积极联合家长互动,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和缺点都感到头疼,但他们又缺少了了解孩子的耐心。比如学生在考试后,成绩好,便得到奖励,成绩差,便是训斥和打骂,长此以往学生便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甚至对家长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让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农民工返流的机会,组织建立“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薄”,教师通过打电话或写信给外出父母反馈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的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与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计划方案,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科学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就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加入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授课时注意在课本内容以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语文课本身就含有情感教育的内容、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同时,教师的积极关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在校内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并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辅导课程,这对学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除了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讲授心理课程,也可以单独谈话、单独诊治,帮助心理情绪起伏不定的学生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心理。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做到大规模普及,但学校可以以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此外,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多媒体,加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从中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余生活,引领“留守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掘他们的个人爱好和特长,使“留守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贤审校.《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儿童心理教育范文1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各种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能面对未来社会种种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但大量的事实资料证明,当前孩子中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就自己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多年的经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如下:

一、现状分析及其原因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许多儿童也抱有许多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去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玩具等方面。还有的孩子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人们最早生活在家庭之中,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基础是由家庭奠定的。但不良的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不同的危害。一部分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自高自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现在的家庭多半是三口之家,全家托着一个“太阳”,整天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侍奉着,恐有闪失。洗脚水有奶奶端送,书包有父母整理,吃饭有人端,被子有人叠,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另一部分家长管教过严,期望过高,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家长总觉得一个孩子,一定要让他学好,想方设法为孩子请家教,找补习班,制订各种培训计划,购买各种教辅资料,制订过高的目标。还有个别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容易使孩子有对抗情绪或自卑心理,养成不好的品性。

3.教师因素

首先,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思想,不端正的教学态度,不健全的人格,不良的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其次,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得当,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疲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心理不健康,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学校采取的对策

1.建章立制,明确责任,使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井然有序

留守儿童本身就是一个“三缺”群体――生活上缺少照顾、行为上缺乏管理、学习上缺少指导,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对他们的管理极其困难,往往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进行思想教育,却收获无几。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失去信心。因此,一开始学校就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提高了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大力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通过“六一、国庆、元旦”等节日开展大型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促成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适应多种需求。

3.开展特色活动,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更加丰富多彩

(1)开展“亲子”活动,享受家庭温暖。①为了补偿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我们设计了模拟家庭活动。即每位参研教师认领几个留守儿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照料和关心,并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把他们带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得到亲情般的关怀。②由父母均在家、家庭和睦、品德较好的学生与一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视为兄弟姐妹,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③为了让留守儿童每周至少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学校安排每班每周上一节亲情教育课,并将亲情课的具体时间通知给家长。留守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利用校讯通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的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

(2)举办家长学校。祖辈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可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孩子的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学校每学期举办家长学校,对他们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引导家长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3)开展班队活动。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实践。如: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和教师节有意识地进行感恩教育。我们要多渠道引导留守儿童去理解父母的艰辛,去感受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让他们用感恩的心去过滤许多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抱怨与不快、抵制许多毒害和侵蚀,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觉纠正自己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的偏差,懂得知恩图报,与其他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4)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室专兼职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和矫正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总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祖国的未来栋梁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奉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