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

时间:2022-12-12 03:20:40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范文1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48-01

作为集体儿童机构的保健医师,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医疗保健工作,还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并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健康教育使保教工作人员及入托儿童学习、掌握卫生防病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保障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确定保健医师在健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健康教育是集体儿童机构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健康教育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对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许多集体儿童机构的保健医师位居从属地位,因此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得力。为保障健康教育顺利进行,必须将保健医师纳入管理的地位,做到有职、有权、有责,使其在集体儿童机构的各级人员和家长参与的健康教育机构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确保健康教育有效地进行。

2.发挥保健医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健康教育的整体管理

2.1 健康教育要纳入集体儿童机构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实施目标管理。保健医师根据总体计划制定健康教育专项计划,确定目标、内容、措施和考核标准及方法。年终或期末以儿童健康为中心,进行全面考核评价。

2.2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在园(所)长直接领导下,由保健医师、保教人员、工勤人员和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组建健康教育指导组,统管园(所)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监督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

2.3 适当增加集体儿童机构保健医师的编制名额。中型以上的集体儿童机构以配备2-3名保健医师为宜,其中一名专业水平较高的保健医师负责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保证教材的购置和宣传器材的供应。有计划地选派保健医师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保健医师的业务素质和健康教育水平。

3.保健医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实施科学求实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

3.1 保健医师要在健康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要以儿童身心健康为中心,通过先进科学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体现。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做到全面、系统性和儿童健康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与季节发病特点相结合,园(所)教学与家教协调一致。力求实效,最终达到减少疾病,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3.2 结合儿童和家长的需求及文化层次特点,采取通俗易懂、形象具体、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使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效果。

4.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和效果评价

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是健康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为此保健医师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4.1 儿童健康状况基本资料收集是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基础。集体儿童机构不同于学校,儿童入出、中途调班、插班、休学等情况较多,变动性较大是集体儿童机构的一大特点。如果基本资料不全,儿童健康状况统计数据不准确,势必影响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教育目的的研究。基本资料的主体是儿童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以儿童入园(所)前的体格检查为基础,然后将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分析资料、计划免疫登记、儿童个人病案归入健康档案。儿童体检须在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疗单位进行,并做到相对固定。

4.2 保健医师于每学期末按照不同年龄组或班级进行全面统计分析是健康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统计分析可采用图表形式,将儿童的体重、身高、视力、牙齿保健、智力、发病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客观结论,有的放矢地制定和修改健康教育计划,最后经健康教育指导组讨论批准后认真组织实施。

4.3 保健医师必须对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控制。保健医师按计划日程深入各班进行健康状况观察,提出儿童健康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选择地控制重点环节和重点对象。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纠正,切忌教育与实际错位,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范文2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84-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逐向,由于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在流动人口中,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将会随着增加。这些流动人居无定所,管理难度较大。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现状及卫生保健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1 流动儿童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流动人口定义为:跨国家或地区以及国家或地区内部,由于各种原因,长期或短期迁徙他地的流动人群。这一概念与流动工人及其家庭,长期或短期移民,国际学生,国内迁居居民、难民、人口走私受害者,政治避难者等概念相互交叉。

对流动儿童,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对某一地区来说,流动儿童包括流入儿童和流出儿童,由于实行户籍人口政策,总体原则是以户籍(父母户籍或儿童户籍)界定其流动性,流入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小于7周岁的儿童为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因此常常不能得到及时的免疫接种,成为计划免疫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难点。

2 免疫接种现状

2.1 计划免疫

崇阳县疾控中心针对天城地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情况的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存在二低现象,即建卡、建证率低;单苗合格率及五苗覆盖率低,如果人群免疫接种率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随着暴露人群数量的累积,将可能导致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暴发流行。为维护儿童健康,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消除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极为重要。

2.2 免疫接种对策及实施方案

争取政府支持,增加经费投入,我疾控中心提供足够的经费在社区的协助下一对一对流动儿童上门进行登记、查证、验证,为流动儿童查漏补证,将流动儿童的管理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专人管理每一个社区,谁社区流动儿童谁负责,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带动社区卫生人员及预防接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强化摸底调查,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现适龄流动儿童,加强主动搜索,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除实行定时定点免疫接种服务外,要根据流动人口分布与落实情况定期开展入户接种。加强计划免疫专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培养一批有责任心;热爱计划免疫工作的专业队伍;广泛宣传;利用媒体、宣传画、标语在人口集中的场所大力宣传免疫接种知识的重要性,使计划免疫知识深入人心。

3 卫生保健状况

随着社会对流动儿童群体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另外诸多保护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政策,各级地方也根据国家政策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法则。但是由于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受很多因素影响,目前流动儿童保护政策还不够完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根据卫生部《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方案》各地相继制订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政策,保证流动儿童同户籍儿童享有相同的预防接种服务。2011年崇阳县保健院为流动儿童办理了儿童系统保健卡,办卡后体检率为80%,同期同社区户籍儿童保健率为100%(资料来源于崇阳县保健院保健科)崇阳县各乡镇2011年保健科为流动儿童办卡体检率均为60%,未达到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要求。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c)-0055-02

儿童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加是社会中的主要成员。儿童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着家庭以及社会的安定和团结,且其对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儿童保健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主要的落脚点为计划免疫、营养指导以及定期体检等[1]。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儿童保健服务的水平,并建构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该社区保健卫生服务机构特组织并开展了该研究,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报道如下。

1 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构建

所谓的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主要是指在一个独立的区域之内,按照相对规范化的服务流程完成社区保健服务部门中现阶段开展的所有儿童保健的服务项目,例如,该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设有:儿童保健室、儿童接种室、婴幼儿喂养室、婴儿抚触室以及观察区等。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就是按照规范的流程,使儿童能够较为方便的完成上述所有保健部门的项目[2]。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效果

2.1 儿童等待时间减少

在该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之前,儿童疫苗接种和儿童保健是2个独立的部门,接受计划免疫以及健康体检的儿童需要在2个区域内进行往返缴费和检查,不仅极大的浪费了儿童及家长的时间,且十分麻烦。由于这种原因,许多家长都不愿意接受计划免疫之外的儿童保健服务。该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建立了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之后,家长只需接受筛查和缴费等手续,便可以为儿童进行各种保健服务了。儿童所接受的一切检查均在保健区域内进行,不仅节约了排队的时间,且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在该组研究中,平均每位儿童的等候时间缩短12 min。

2.2 就诊人数明显增加

自从该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建立了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之后,儿童的体检人数明显增加。建立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之前,该中心每月的儿童保健人数约为510人次,而建立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之后,儿童保健人数达到了690人次。在儿童保健日,进行儿童保健的人数也由原来的31人次提高至45人次,且上述人数还在持续的增加中。

2.3 儿童保健质量提高

该中心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之后,儿童保健的覆盖率明显增加,由原来的48.23%提高至65.45%,系统管理率也由原来的64.65%提高至82.48%。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实施前后的儿童保健覆盖率和系统管理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居民满意度上升

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构建不仅极大的缩短了儿童保健的等候时间,且将儿童保健服务更加规范和专业的展现在家长面前,提高了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视,增强了家长对儿童保健中心的信任,并提高了家长对我中心保健服务的整体满意度。该中心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之前,家长对保健服务的满意度为82%%,实施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之后,家长对保健服务的满意度为95%%,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社区儿童保健服务的相关流程如下:儿童在接受保健服务之前,应先接受筛选,医务工作者再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告知其是否适合进行疫苗接种、何时进行疫苗接种等。此外,医务工作者在筛选初期还会对儿童是否需要进行保健服务提出建议[3]。上述的这种筛选对于提高儿童家长的保健意识、提高中国儿童保健的覆盖率以及系统管理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构建之后,筛选室包括了儿童筛选以及项目收费等职能,节约了儿童等待的时间,并与此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令家长更为满意。此外,该中心规范化的服务流程、科学的管理以及专业的保健服务均改善了家长对儿童保健中心的印象,更多的家长了解多儿童保健的重要意义。

儿童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社会的主要成员,更加是祖国的未来,基于此,儿童保健工作不仅关系着儿童自身的健康,且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繁荣[4]。该社区中心所开展的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主要是希望将计划免疫的成功经验运用在儿童保健中,使其能够促进儿童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解决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综上所述,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加强社区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中国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效率和覆盖率,对于提高社区居民满意度和人口素质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丽杰,赵鹏,徐志浩.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与儿童保健质量的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27(3):184-185.

[2] 陈笑辉,郝晓宁,李士雪.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08,11(23):2188-2190.

[3] 卢延芳.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与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5(12):116-117.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 儿童家长 健康教育 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工作,旨在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它是一种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儿童是计划免疫接种的主要对象和受益者,但决定权却在家长手中。在现实情况下,由于人们的经济条件、卫生风俗习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对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免疫预防知识认识不足,因此,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近年来,我们在预防接种工作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家长的免疫预防知识水平,提高了儿童预防接种率,并降低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总结论述如下:

1、在孕妇来我院住院分娩期间,由产科医护人员告知产妇及其家人新生儿疫苗接种知识,并为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将新生儿基本信息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发放预防接种证,告知其它疫苗接种的时间、机构和相关手续。计免人员及时对新生儿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健康宣教,发放《家长需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政策”等宣传资料,宣教新生儿易得传染病的危害、预防知识,需要接种的疫苗和接种时间、接种地点、注意事项,使家长认识儿童接种疫苗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疫苗接种工作。在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助下,我院所辖社区常住儿童的建卡、建证率达到了100%。

2、新生儿满月后家长带孩子来预防接种门诊进行第一次预防接种,我们对家长热情接待,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进一步完善孩子预防接种相关信息的同时及时把健康教育融入到工作中。告知家长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预防接种受法律的保护,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的有效手段等内容。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积极配合,并按照预约时间,在孩子健康的情况下带孩子接种疫苗,接种前要给孩子洗澡更衣,以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卫生,应让孩子吃饱,不宜在饥饿的状态下接种疫苗,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等。并主动告知我们的联系方式,邀请家长加入我们专门为家长建立的“预防接种QQ群”以便随时进行交流指导,提醒家长要妥善保管儿童预防接种证,今后将凭证接种。

3、每次接种前后我们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结合健康教育内容,对家长履行告知职责,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途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儿童的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体检、有无过敏史、此次接种的疫苗名称、预防的疾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禁忌证、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并让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开展预防接种前儿童健康状况询问和有关情况告知工作,让家长了解《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规定: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乙脑、流脑、甲肝、麻风腮等一类疫苗纳入规划免疫之内,儿童应按免疫程序免费接种;而水痘、流感、肺炎等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让家长了解到疫苗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但绝大多数只是一般反应,这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如果出现以上情况,也不必紧张,可让孩子多喝水、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1~2 天即可恢复。如发热体温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建议家长带孩子就医并做好解释工作,可以打消家长的顾虑,并放心地让孩子接种疫苗。

4、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1)接种现场除了接种流程、免疫规划程序、接种注意事项、预防接种宣传画、接种后的留观提示等上墙公示资料外,给家长分发我们印制的各种健康处方:如介绍各种传染病、小儿常见疾病防治与护理知识的;介绍疫苗作用、不良反应、禁忌症、注意事项、接种后的观察与护理知识的,让家长了解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原因、禁忌症的范围、疫苗的偶合反应、预防接种正常反应有哪些表现、出现不良反应应如何处理等等。设立咨询电话随时处理家长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上门跟踪调查和电话回访,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定期下社区发传单,上门宣传,争取居委会工作人员、幼儿园老师协助配合工作,使社区所有居民获得预防接种的信息和教育。做到宣传通俗易懂,阐述问题注意分寸,消除家长怕接种反应的心理。在居民中树立“预防接种有益一生”的价值观念,让家长主动参与疫苗的接种,提高接种率。(3)与教育部门合作,每学期开学实行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对未按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的儿童及时给予建卡、建证及补种工作,对无接种证的儿童要强制在1年内完成基础免疫。并形成与教育部门互相配合长期督导的制度,创造良好的预防接种工作环境。(4)利用我院开展的一周一次的“健康大讲堂”、重大节日、每年的“4.25”预防接种日等活动,广泛的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发放资料,解答疑难,调查研究,对群众进行培训。(5)加强对流动儿童的主动搜索和健康教育工作,我们把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家长及监护人作为特别关注对象,进行着重宣教、反复宣教,使家长充分认识预防接种的重要意义,主动配合预防接种工作,使预防接种不留死角,消除免疫空白。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健康教育通过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了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消除了危险因素,预防了疾病,促进了健康。正是由于我院长期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开展了健康教育,使家长懂得了预防接种知识,主动带小孩接种,从而提高了儿童接种率,保证了疫苗接种效果。使我院辖区常住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流动儿童接种率达90%。同时,健康教育在降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已被卫生工作人员认识。现在,医院逐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中心,医院接种门诊的预防接种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保障和加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飞飞.唐广心健康教育入社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质量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1.

[2]张莉.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工作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范文5

【摘要】 儿童不但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婴幼儿的生理结构十分“脆弱”,计划免疫接种是对于预防疾病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儿童计划免疫是根据大量资料调查后,统计出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一些传染病, 利用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增加儿童免疫力, 以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关键词:儿童接种,预防疫苗,影响因素

一,儿童接种的重要性

计划免疫接种是国家政府机构为确保儿童的身体健康,投入巨资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有麻疹、小儿麻痹症、结核病、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等。这些传染病都比较严重,一旦传染上,势会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有的还会威胁到生命,或者留下某些后遗症,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幸,给社会增添负担。计划免疫是能够预防以及控制并且最终可以消灭传染病最这方便、最为有效、最为经济的手段。被列入计划免疫的疫苗有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麻疹疫苗等等。一些大城市还把乙肝疫苗、乙脑疫苗也列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里,同样也是为了儿童的健康。

因为不同种类的疫苗,有着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根据多年的科学实践为根据据而制定的,伴随着宝宝的长大,身体依靠原有的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也会慢慢下降,因此,还得进行强化免疫。因为托儿所、幼儿园、小学等都是儿童集中的场所,儿童对于疾病的抵抗力比较差,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儿童身体健康,必须加强群体免疫力。

二, 儿童接种因素的资料与方法

我院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6 570 例次,年龄1 个月~7 岁。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接种一类疫苗及二类疫苗。

儿童心理特点分析

1,社会因素

目前,大部分儿童都是独生子女,通常都受到长辈们的过分宠爱、保护,使得一部分儿童养成了娇气、任性、爱哭爱闹的性格特点。其次,部分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缺少了解,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方针、政策的认识程度还很不够。

2,年龄因素

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婴儿期儿童对母亲有着强烈的依恋感,主动避开和拒绝陌生人,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觉和要求,主要表现为焦躁、哭泣、寻找亲人。幼儿期儿童情绪容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看到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衣,非常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排斥与躲避行为。学龄前期儿童初步具备个性特点,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喜欢受到表扬,智能发育更加完善,言语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很容易受工作人员的语言影响。学龄期儿童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情绪相对比较稳定,也喜欢受到表扬,好表现自己。

三, 儿童接种的结果

1,流动儿童的建卡率和接种率

在本次调查中,其中流动儿童501 名, 建证率91. 02% , 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 PV )、百白破联合疫苗(DPT )、麻疹减毒活疫苗(MV )、乙型肝炎疫苗(HepB ) 接种率则分别是79. 44%、74. 65%、65. 07%、64. 07%、78. 04% , 五种疫苗全程接种率为58. 08% ,乙肝首针接种及时率为45. 91%。

2,不同地区流动儿童接种率

在本次调查中,流动儿童的比率, 省内、外流动分别是24. 15% 和75. 85%; 省内流动儿童的建证率, BCG、O PV、DPT、MV 、HepB 第一针及时接种率、HepB 全程接种率和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 全部高于省外流动儿童(V2= 10. 21~ 118. 42, P < 0. 01)。

3,不同年龄组间流动儿童接种率

流动儿童各年龄组间的BCG、O PV、DPT、MV、HBV 接种率以及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差异有着非常显著的统计学的意义(V2= 8. 67~ 26. 12, P < 0. 01) , 各种疫苗接种率都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不同性别各种疫苗接种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如果要想获得儿童的配合,除了护士熟练的注射技术操作外, 还必须针对儿童注射前及注射中不同的情感及心理特点应用儿童心理护理方法,积极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来适应环境、主动配合接种,确保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

四,儿童接种讨论

在计划免疫中调查了解相关疫苗免疫接种状况是用来评价工作进展及所存在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据调查城区接种门诊所使用新疫苗> 10 种,全部遵医嘱行为接种率为39. 7%;而城郊接种门诊所使用新疫苗< 6种,全部遵医嘱行为为20. 5% ,只有少数家长选择遵医嘱行为。这就要求在以后的预防接种的工作当中,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计划免疫宣传工作,特别是注重介绍新疫苗的基本特点和作用,改变人们的健康消费观念及对接种疫苗的态度,来普及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让儿童家长不仅仅是将接种疫苗当做是保护健康的方法,而且更看成是父母对儿童健康的长远投资;规范接种门诊的管理工作,提高预防接种的质量,增加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任程度,使得公众可以自觉的接受对新疫苗的接种,进一步发挥预防保健的作用。

五,影响儿童接种的对策

国家政府机关单位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当相应提高经费投入,加强政府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协调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强防保体系的建设工作,把基层防保机构建设作为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基础去考虑。只有健全机构和加强管理工作,并且利用防保网络及时的发现并且敦促流动儿童接受疫苗预防接种,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查漏补种,才能提升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和接种的及时性。

参考文献

[1] 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冯玉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2010 (11)

[2] 万桂荣,邵兴兰《儿童接种新疫苗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医药导报,2006(07)

[3] 岑绮玲《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10,(02)

[4] 《儿童预防接种,为宝宝健康护航――儿童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农民文摘,2010,(06)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范文6

受多种因素影响,流动儿童全程免疫接种覆盖率低,存在免疫空白,常成为各类免疫相关传染病的易感对象。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武进中医院预防保健科积极探索实施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新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其工作做法与取得成效及工作体会作一简介,供同道参考。

1 主要做法

1.1 部门配合,加强管理由于各级政府把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开展情况列入对各镇(街道)、村(居)干部的年度目标考核,有力地促进了流动儿童服务管理齐抓共管,整体推进。主要是充分发挥计免专管员与社区医生的作用,同时每季度会同外口办做好流动儿童排摸,及时采集暂住人口身份、居住、卫生保健等信息,使卫生系统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1.2 强化宣传,提高意识针对外来人员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除了在暂住人口登记处等源头宣传教育外。同时,开展“同乡示范”教育,通过现身说法、乡情示范来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另外,加强主题宣传与搭建宣传平台等途径,在积极做好日常宣传及“4月25日免疫规划宣传日”的基础上,通过健康教育讲师团,走村入户开展宣讲、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预防接种知识。由于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使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从被动转为主动,及时为流动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1.3 关口前移,建卡查验由计免专管员与社区医生等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对未在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建卡的流动儿童,立即填写《现场建卡联系单》,督促流动儿童的家长带孩子到医院预防接种门诊建卡接种。对已建卡未按期接种的流动儿童进行追踪调查,对漏种流动儿童及时进行补种。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及协调,督促各类托幼机构、小学和初级中学查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证,对无《接种证》的流动儿童视为未接种,4个月内安排完成基础免疫。

2 取得的成效

2.1 是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由于多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流动儿童免疫规划质量。卫生部门除了负责辖区内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规划管理和组织实施,做好宣传培训、疫苗分发、预防接种、疾病监测等工作外。同时,教育部门负责落实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配合开展未接种和未完成全程接种儿童的补种工作。另外,公安、人口计生和外口办等部门搞好流动儿童登记和统计工作,摸清应接种儿童底数,协助做好儿童预防接种的免疫规划工作。

2.2 是接种意识显著增强 由于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极大地增强了流动人口对儿童预防接种重要性、必要性和及时性的感性认识。同时,流动人口深切感受到了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带来的好处,巩固促进了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局面。

2.3 是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2006至2011年,全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新建卡数从260多人逐年上升至1300多人;连续居住3个月及以上的流动儿童建卡率达到95%以上;刚满一周岁流动儿童五苗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预防接种门诊在服务数量、质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2.4 是相关疾病有所下降 结合麻疹、脊灰疫苗、乙脑疫苗等各类疫苗查漏补种工作要求,将流动儿童纳入查漏补种重点对象,使全镇流动儿童免疫相关疾病发病率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有力保障了流动儿童的身体健康。

3 工作体会

3.1 领导重视是促进工作开展的关键武进中医院高度重视流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切实把流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摆上公共卫生工作重要位置,优先考虑,重点保证。并成立了流动儿童预防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流动儿童预防保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流动儿童预防保健管理项目工作的开展。

3.2 部门协作是抓好工作成功的基础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大,不易管理的特殊性,流动儿童预防保健管理工作难度非常大,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仅依靠卫生部门,而没有多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是不可能将这项工作做好的。该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多部门的通力协作。组织协调卫生、计生等部门人员开展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主动搜索工作,协助发现新迁入儿童,督促其到医院接受保健服务,从而确保流动儿童预防保健管理工作项目的成功。

3.3 加大宣传是提高工作的有效途径 只有把儿童保健知识宣传到位,让流动儿童家长能了解到国家提供的免费预防接种服务,并体会到儿童预防保健的重要性,流动儿童家长就会变原来的被动接受服务转为主动要求服务,流动儿童预防保健覆盖面就会得到有效提高。为此,武进中医院预防保健科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如新闻报纸、宣传栏、发放宣传材料等,从而广泛传播卫生知识,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卫生保健意识。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社区保健儿童身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45-02

我国儿童基数占全国人口的28.9%,可见儿童人口比例之大[1]。儿童因为生理发育时间较短,免疫能力较低,比较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病的侵袭,而一旦儿童患病后,其自身抵抗能力有限,病情发展迅速,一旦不及时进行治疗,很有可能出现致残,致死情况发生。社区儿童保健是专门针对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各类病症而进行防治的一项措施,能够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全方面的为儿童生长保驾护航。

1社区儿童保健基础内容

社区儿童保健是建立在医生的科学正确带领基础之上的,在医生的带领下对社区儿童常见的各类疾病进行诊疗负责,并专门针对社区医师/保健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在这其中包括了新生儿保健、婴幼儿保健、学龄期保健几个主要阶段[2]。在社区儿童保障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时期儿童生理情况制定针对性地保健措施,保障促进儿童生理身心健康发展。

2社区儿童保健加强的几点措施

2.1建立散居儿童系统。社区居民存在一定的流动性,而在这部分流动人口中,儿童也占据一定比例,如何做好这部分散居儿童社区保健,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社区儿童保障人员应该每月定时与妇保、计生办、计划免疫等部门主动核对散居儿童情况,及时根据了解情况开展相关保健工作。建立好散居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电子卡,在其流动后只需将电子卡交给相关社区部门就可以及时建立相应保障体系。

2.2加强保健团队专业性与服务性。社区儿童保健被很多医护人员看做为“闲职”,就是每天上班打卡,然后喝茶、看报、聊天等工作。专业性差,服务性被动。当今社会,只有优质服务才能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首先要彻底解决社区服务人员思想问题,贯彻社区健康服务工作方案相关要求,从服务人员中选拔出临床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政治思想态度端正、服务主动的医师来担任儿童保健门诊工作[3]。对所有医师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实行考核合格上岗制度。

2.3系统管理,定期与不定期指导。社区人口基数不稳定,中间存在常驻居民与流动居民,社区儿童保障部门不能等待居民有问题上门求助才开展保障工作,而是应该主动进行儿童人口调查。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半年内不定期进行2次以上调查,通过居民走访了解社区儿童近期患病趋势与治疗情况,根据了解情况再进行针对性调查,制定出相应保障措施。对来门诊体检治疗的儿童进行跟踪随访,了解儿童患病治疗情况。相关社区领导要定时不定时对社区健康服务站门诊进行检查与指导,指出不足之处并指导相应完善策略。

在社区服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体弱儿的管理,如活动性佝偻病、各类贫血症、早产儿等等,针对这部分儿童要对其父母进行专门的健康教育,建立专门档案进行管理,并随访监督遵医行为。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要随时保持与社区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指导孕产妇正确掌握母乳喂养方法,宣传不同儿童成长期正确处理方法,常见病首要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等[4]。

2.4完善计划免疫制度。建立相关儿童免疫接种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儿童计划免疫制度与程序对社区内儿童进行预防接种。部分家庭因为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不能及时让儿童按照规定进行预防接种,针对这部分家庭应该了解其主客观原因,再教育告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让这部分家庭了解配合儿童预防接种,避免各类传染病在社区内爆发流行。

3体会

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儿童身体健康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在高节奏的生活过程中,家长因为工作原因而疏忽了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导致部分儿童患病已经明显表现出临床特征才就医问诊,这无疑加大了治疗的难度。同时由于几年来流动儿童大量增加,给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只有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坚持以家庭为中心,以儿童为单位,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与服务水平,主动出击才能将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能清,黄俊芳,贺卫权等.新型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69-2171,2174

[2]唐敏.社区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21-22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范文8

妇女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实施《县妇女发展规划(—年)》,大力推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切实保障妇女的各项权益,妇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妇女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的程度有新的提高,县级四套班子都配备了女领导干部,各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均配备了1名以上女干部,县机关党政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女领导配备面分别为51.7%和100%;妇女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升,小学女生入学率达100%,初中女生入学率达99.68%;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妇女就业领域有较大的拓展;妇女健康保健水平明显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分别达94.13%和99.81%,孕产妇死亡率年为0;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进一步得到实施;妇女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

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县妇女发展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妇女的参政水平、就业层次、受教育质量、卫生保健水平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妇女的权益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全面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实现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集多重使命、多重挑战于一身的时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发展的黄金期、机遇期,也是我县妇女事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推动全县妇女事业的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县妇女发展的实际,特制定《县妇女发展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

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县妇女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和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为重点,以妇女民主参与、就业保障、素质技能、卫生保健、法律保障及社会环境为优先发展领域,强化政府职能,优化妇女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妇女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促进我县妇女的全面发展和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必须切实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二是坚持男女平等,优化妇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妇女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妇女参与经济活动与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妇女平等就业和共享社会资源程度进一步提高;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和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程度明显提高,妇女各项政治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深化,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妇女卫生事业有新的发展,妇女卫生保健状况进一步改善;妇女法律保障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力争全县妇女发展水平与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主要目标与策略措施

一、妇女与经济

(一)主要目标

1、保障妇女共享社会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

——妇女享有平等的社会资本、信贷、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和有效服务的权利。

——农村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安置、社员股份量化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权利。

2、基本实现男女平等就业。

——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实现大中专女毕业生、失业妇女、农村妇女、残疾妇女、外来妇女的就业机会均等。

——扩大妇女就业领域,确保妇女就业率在“十五”基础上有所提高。

——改善妇女就业结构,提高妇女在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就业比例。

——提高妇女就业层次,逐步缩小男女收入差距。

3、女职工享有特殊的劳动保护权利。

——改善女职工的劳动条件,建立健全女职工劳动安全及卫生保健设施。

——建立健全女职工劳动保护制度,落实女职工“四期”特殊劳动保护措施。

4、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

——女职工享有与男子平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权利。妇女参加社会保险比例逐步增长。

——进一步完善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全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每年有所增加。

5、贫困、残疾妇女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妇女数量逐年减少。

(二)策略措施

1、将促进妇女创业与就业工作列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妇女平等就业的政策措施。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考虑妇女的就业需求,积极开发和拓展适合女性就业的行业和领域,实行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为妇女就业提供政策扶持。建立完善妇女平等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机制,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2、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依法保障农村妇女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

3、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网络,为妇女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提高妇女的就业率。

4、认真宣传贯彻《劳动法》、《浙江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将女职工劳动保护列入企业集体合同和女职工劳动合同中,逐步规范女职工劳动用工制度和特殊劳动保护制度。督促企业建立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设置女职工劳动保护和卫生设施,改善女职工劳动条件。女职工在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依法及时查处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5、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女职工平等享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服务。努力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切实维护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权益。

6、加强对妇女宣传和教育,积极组织妇女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妇女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进一步实施“农村女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确保每个有就业能力的农村妇女得到一次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引导和帮助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扶持发展“妇字号”产业基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巾帼创业带头人”。

7、为残疾妇女提供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妇女就业和再就业比例。加大对贫困妇女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城乡弱势妇女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

二、妇女与决策管理

(一)主要目标

1、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程度。

——县、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要各配备1名以上女干部。

——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配备正职女干部各达10%以上。

——县委、县政府工作部门要有一半以上的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并有一定数量的正职女干部。

——县、乡镇人大女代表、县政协女委员的比例比上届有所提高。

——女干部占干部队伍总数的比例逐步提高。

——妇女人数比例较高的部门和行业,管理层中的女性比例与女职工比例相适应。

2、提高基层妇女民主参与的水平。

——基层组织民主选举中,妇女参与率达到90%以上。

——村民代表中,女代表达到15%以上。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中应有1名以上的女性成员。

——职工代表中,女职工应占一定的比例。

(二)策略措施

1、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妇女平等参与决策、管理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妇女成长的社会环境。在换届工作中,努力提高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女性的比例,保障妇女平等进入权力机构和决策层面。

2、把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列入各级干部工作的总体规划,按照培养、选拔女干部规划,完成县、乡(镇)各级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目标,并将其作为领导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在各级领导班子换届时,要注意班子中的女性比例,班子候选人中女性比例不足时,由上级通过交流选派方式解决。

3、重视女党员的发展工作以及女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使各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中女性比例逐步提高。加大公开选拔女干部的力度,对年轻优秀的女干部要跟踪培养,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加强对女干部的培训、教育和实践锻炼,在选派干部上挂、下派、轮岗、交流、学习时,保证女性有一定的比例。

4、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和要求,完善平等竞争机制,在招考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坚持男女平等原则,除特殊职位外,不得设置性别要求。坚持贯彻“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干部选拔、聘用、晋升中为妇女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

5、重视奖励、表彰妇女先进模范人物,加强对优秀女性的宣传,提高优秀女性的知名度,为女性的参政议政创造良好的条件。发挥各级“女性人才库”的作用,扩大视野,及时发现和推荐优秀女性人才。

6、在制定涉及妇女根本利益的政策时,要充分听取各级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以及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各级妇联组织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使其成为反映妇女群众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

7、关注女性的继续教育和再培训工作,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努力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女性管理人才,提高企事业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女性比例。在女职工较多的企业,提高职工代表中的女性比例。在发展新兴产业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中,重视高层次妇女人才的培养。

8、加强对妇女主动参政议政的教育,帮助妇女增强民主参与意识。在基层民主选举时,通过制定政策,加强宣传,鼓励妇女自觉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引导村(居)民推选优秀妇女担任村(居)民代表和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引导帮助妇女破除传统观念,积极参与竞争。在基层民主选举中,引导和鼓励妇女积极参与竞争以及直接行使民利,使基层妇女参与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的比例逐步提高。

9、加强妇女组织建设,重视对妇代会成员的教育培训,开展对社区和村妇代会主任轮训,不断提高妇代会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在基层妇女组织中创新妇女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探索实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基地。

三、妇女与教育

(一)主要目标

1、适龄女童平等接受15年基础教育。

——3—5周岁学龄前女童入园率达到95%以上。

——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教育阶段女童入学率达100%。

——初中毕业女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达到95%以上。

——三类残疾女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其他阶段受教育率与正常女生基本保持一致。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中适龄女童受教育享受同城待遇。

——妇女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

2、提高妇女终身教育水平。

——构建妇女终身教育体系,妇女接受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例在“十五”基础上有所提高。

3、努力提高妇女的科技水平。

——提高妇女的科学素养,扩大城乡妇女实用技术培训覆盖面。

——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的比例。

——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和科技应用能力。女科技人员的比例在“十五”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策略措施

1、进—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完善适龄女生与男生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禁止教育中的性别歧视。对农村家庭独生女接受教育实行优惠政策。

2、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配置教育资源,为女性接受教育提供机会和条件。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保障男女共享现代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为妇女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3、把性别平等观念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中学阶段开设“四自”教育讲座,增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

4、加大对农村和边远乡镇教育的投入,为贫困家庭女生接受教育提供补助。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资助困难家庭学生政策,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继续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爱心营养餐工程”、“大学生助学计划”等社会助学活动,保证适龄女童完成15年基础教育,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完成学业。

5、完善成人、职业教育制度,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重视和发展特殊教育,创造条件为残疾妇女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增强残疾妇女的生存发展能力。

6、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帮助妇女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建立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网络,并利用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妇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创造条件。全县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年平均量突破5000人次。

7、加强对农村妇女科技文化和实用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妇女的科学素质。在农村以“农函大”为阵地,推动“一专多能”、“农民技术员”等培训,使9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妇女掌握1-2门实用技术。

8、将流动人口中妇女的管理和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和管理之中,引导妇女接受职业培训。统筹考虑流动女童教育问题,争取以公办学校为主渠道,为女童提供平等接受15年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9、加强科技宣传和普及工作,吸引和鼓励优秀女性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培养造就一批女性学科带头人和现代管理的女性专业人才。

四、妇女与健康

(一)主要目标

1、城乡妇女享有平等的卫生保健服务。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以上。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

——90%以上的农村妇女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定期开展常见妇科病的筛查,提高妇女病普查率。

——农村妇幼卫生保健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基本享有与户籍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

2、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

——确保县妇幼卫生经费每年有所增长。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保健人员,按辖区管理人口15000∶1配置。

3、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

——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比“十五”时期有所下降。

——妇女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10万以下,其中因产妇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20%以下。

——积极开展更年期女性的卫生保健服务。

4、保障育龄妇女享有计划生育权利。

——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率达到90%以上。

——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3/万以内。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5、增强妇女的健身意识,提高妇女的健康素质。

——妇女体育组织网络和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二)策略措施

1、把妇女健康列入各级政府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将妇幼保健工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贯彻落实以妇女健康和公共卫生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加大对卫生保健产品、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各类危害妇女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

2、实施社区健康促进工程,把基本卫生服务落实到社区、家庭和妇女个人。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贫困妇女实行医疗救助,推广惠民医院政策,保障城乡妇女普遍享受卫生保健。

3、增加基层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特别加大对农村妇幼保健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妇幼保健网络建设,使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卫生服务站形成分工合作、相互补充的妇幼卫生服务圈,建立基础工作扎实、专业服务保障、综合服务落实的服务体系。提高卫生院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大对妇幼卫生保健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质量意识,规范技术服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妇幼专业队伍。

4、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审批许可制度。依照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内容,开展保健服务。加强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儿的发生。加强妇女心理健康干预工作。

5、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治理,建立部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工作机制,严禁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形成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对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出特别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6、出台相关政策,提倡鼓励婚前医学检查,逐步实行免费婚检。加大妇女病的普查力度,为已婚妇女提供常见妇科病的筛查,城镇1—2年、农村2—3年进行一次妇科病查治工作。

7、将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农村、社区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使人口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对已婚育龄妇女的技术服务随访率达到80%以上。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8、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强化对采供血机构和制品生产单位的管理,在妇女中普及艾滋病防治及自我防范知识,使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城镇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65%以上。

9、将流动人口中的妇女统一纳入管理,享受户籍地妇女同等的医疗保健服务。

10、重视对妇女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通过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家长学校、电视、广播、报刊、讲座、黑板报、健康处方等各种形式和途径,针对妇女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妇女病防控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妇女群众的保健知识。重视和提高中老年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女性生殖保健知识受教育率达90%以上。

11、认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小康健身工程”为抓手,组织开展“十万妇女健身活动”。提倡社区资源共享,利用现有体育设施,在社区、公园兴建和开辟妇女健身场所,努力提高广大妇女的健康素质。

五、妇女与法律保护

(一)主要目标

1、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2、提高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普及率。

——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

3、依法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有效打击侵害妇女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维护妇女在婚姻家庭和财产等方面的平等权利。

——保护妇女合法的控告权、申诉权及在诉讼中的各项权益。

4、健全和完善社会化的妇女维权网络。

——健全和完善县妇女权益保障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妇女维权机构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健全反家庭暴力联合救助机制,使家庭暴力案件逐步减少。

——完善妇女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二)策略措施

1、把依法保障妇女权益工作纳入建设“平安”、法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充分体现社会性别意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协同机制。

2、把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纳入“五五”普法规划,提高全社会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意识。开展妇女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增强妇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依法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及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等各种犯罪行为,依法处理对妇女的性骚扰行为。及时处理、审理涉及妇女婚姻和财产权利的民事案件,切实保护妇女的民事权利不受侵犯。

4、健全和完善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充分发挥女性人民陪审员、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巾帼法律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5、坚决打击贩卖、吸食的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不让进我家”和创建“无毒社区”、“无毒村”、“无毒家庭”活动,全面加强面向妇女的禁毒教育,引导和帮助妇女充分认识的危害性,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女性吸毒人员进行综合矫治。

6、全面开展“平安家庭”、“零家庭暴力社区”的创建活动。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充分发挥110妇女儿童救助工作协作网络作用,及时处理家庭暴力事件,采取多种形式,向遭受暴力侵害和需要帮助的妇女提供法律、医疗、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帮助。

7、完善妇女法律援助制度,为贫困妇女、残疾妇女、老年妇女、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妇女提供法律援助。

8、健全接待制度,完善接待首问制和限时办结制度,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继续做好4665466妇女维权热线,为全县妇女维权投诉和倾诉提供方便。

六、妇女与环境

(一)主要目标

1、创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

——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树立保护和尊重妇女的良好风气。

——加强教育,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

——县委党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课程。

2、优化妇女的生活环境。

——创造适宜、安全、清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

——提高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推动生活方式的更新。

——发展老年公益事业和社区服务事业。

3、改善妇女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策略措施

1、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县委党校要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课程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工作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增强全社会特别是管理决策者的性别意识,消除对妇女带有偏见和歧视的传统观念。

2、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妇女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宣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树立一批妇女典型;引导妇女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礼仪、生活礼仪和职业礼仪,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文明道德风尚。

3、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精神作品,要扩大对妇女的正面宣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禁止在宣传媒体、广告文艺作品中出现色情或有辱妇女人格的作品,严禁组织、强迫、引诱、利用妇女进行表演等有伤风化的活动。

4、加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在社区优先发展对家庭生活有直接影响的公共服务,提高社区家政服务水平和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推动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和以扶老助困为主要内容的老年公益事业的发展,完善老年集中供养制度,保障老年妇女的晚年生活。

5、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低收入妇女群体的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失地妇女的生活和就业保障制度,帮助她们适应身份转化和生活环境转变。

6、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7、加强对妇女用品质量的监管,鼓励企业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妇女生活用品,不断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8、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标准体系,公共场所合理设置为妇女服务的公用设施。在社区加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丰富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9、强化城乡环境的综合治理,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集中处理的能力。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大农村改路、改水和改厕等力度,减少家庭、工作、生活场所及其他环境中有害物质对妇女的危害,为妇女健康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0、开展“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妇女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的普及率。引导妇女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改变对环境有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消除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消费。

实事项目

一、实施“农村女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

针对我县农村女劳动力的状况,加大对妇女的实用技术和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女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二、继续实施欠发达地区“母婴健康工程”。

实施第二轮“母婴健康工程”,努力争取省、市的支持,改善妇幼保健工作的条件。

三、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

对农村符合一定条件的独生子女父母实行奖励扶助,以改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在生活、养老方面的状况。

四、实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

通过对妇女定期进行妇科病普查,并将农村妇女的妇科病普查纳入“农民健康工程”。针对妇女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生殖健康、妇科病防控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

五、建设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通过建立“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为妇女和儿童提供多功能的学习、活动场所,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组织领导

一、《县妇女发展规划(-年)》是县政府确定的县“十一五”规划体系中的一项重要专项规划,实施妇女发展规划是各级政府的职责。

县政府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妇女发展规划或实施意见,将妇女发展目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并作为本地区和职能部门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内容之一,确保《规划》各项目标的如期完成。

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的实施。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职责,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每年向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的工作情况。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每年有计划地推进《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县、乡镇人民政府要为《规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人力、经费保障。加强县妇儿工委办公室机构建设,确保做到“机构单设、编制单列、人员配强”。《规划》的实施经费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专项安排,专项保障,并根据财政增长逐步增加。

三、县、乡镇人民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加强依法行政,明确行政职责权限,认真履行妇女发展方面的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工作报告、督办反馈、检查评审等制度,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交流。

四、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加强对示范工作的管理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对实施《规划》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监测评估

一、县政府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准确和全面反映达标情况。

二、建立《规划》监测评估制度。

1、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妇女规划监测评估的组织领导工作。其职责是:负责制定妇女规划的监测评估方案;定期编制监测统计报告,监测统计成果;根据监测评估结果,考核实施规划的绩效,提出相应对策。《规划》各项可量化的目标尽可能设立分性别的统计指标,纳入有关部门的常规统计和调查。

2、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下设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

(1)统计监测组由县统计局牵头,其职责是:制定《规划》分性别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提出监测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指标;建立县妇女数据库,定期报送监测信息;撰写统计监测分析报告。

(2)专家评估组由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其职责是:制定监测评估方案;审评年度统计监测报告,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并提交监测评估报告。

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对实施《规划》情况每年自查自评一次,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分别在2008年和年进行规划实施中期和终期评审,编制评审报告,推进妇女规划目标全面实现。

三、县政府建立实施妇女规划的监测评估机构和制度,为监测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认真开展《规划》实施的督查和监测评估工作。

四、各成员单位结合卫生监测、教育督导、劳动监察、质量监督、工商检查、警务监督等执法手段,相应建立自查、自评制度和报告制度,不断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机制,及时抓住实施过程中突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努力提高监督水平。

五、建立县级妇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健全妇女发展水平综合评估的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妇女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

县儿童发展规划(-年)

前言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保护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十五”期间,我县各地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年)和《县儿童发展规划(-年)》,儿童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11.64‰和13.43‰下降到年的8.97‰和10.39‰;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下降到1.03%;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9.41%。儿童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已基本普及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15年基础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97%,幼儿入园率92.34%,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8.8%。儿童权益得到保障,加强了保护儿童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了打击侵犯儿童权益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儿童生存发展的环境日趋优化,全社会关心儿童、重视儿童事业的氛围初步形成。

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儿童事业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卫生保健、课外活动场所建设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城乡之间儿童事业发展不平衡,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贫困家庭儿童、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基础教育、法律保护等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发展儿童事业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集多重使命、多重挑战于一身的时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发展的黄金期、机遇期,也是我县儿童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县人口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县儿童发展的实际状况,特制定《县儿童发展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县儿童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儿童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儿童的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生存发展环境为主要领域,强化政府职能,明确目标和对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我县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切实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二是坚持儿童优先,注重优化儿童生存、发展的环境。三是坚持协调发展,注重推进儿童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十一五”儿童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构建较为完善的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儿童在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享有更加良好的资源和服务;优化儿童成长环境,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得到进一步保障;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儿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整体上得到提高;统筹城乡儿童事业发展,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儿童发展的差距,努力实现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力争儿童发展主要指标赶上全市中等县市水平。

主要目标与策略措施

一、健康保健

(一)主要目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增强新婚人员的婚检意识,提高婚检率。

-——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县产前筛查中心,开展产前筛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85%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55%以上。

2、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以上。

——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10万以下。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稳定在2%以下。

——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4个月以下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85%。

——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儿童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4%,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2%,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

——注重未成年人青春期心理教育,减少和控制儿童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不断提高农村儿童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

——幼儿园儿童龋齿发病率控制在30%以下。

——城镇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率达90%。

——降低儿童的近视及弱视发病率。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防止未成年人吸毒。

5、加强儿童体育锻炼,增强儿童身体素质

——儿童参与体育锻炼人数达90%以上。

——幼儿园儿童体质抽样率达到30%以上,儿童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

——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达90%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5%以上,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练时间。

(二)策略措施

1、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儿童健康,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规章及政策措施。加大执法力度,实施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审批许可制度,规范儿童保健服务及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加强对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行业管理,为儿童健康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确保儿童享有基本卫生、医疗和保健服务。加强农村卫生及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增加对基层及妇幼卫生、疾病控制等基本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强化质量意识,规范技术服务,提高医疗保健质量。

3、开展婚前保健教育和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公民增强婚检自觉意识。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婚前医学检查,逐步实行免费婚检。完善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工作制度,强化新生儿疾病筛查,努力推进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工作。

4、加强孕产妇的保健服务,继续完善高危孕妇筛查,降低破宫产率。开展“爱婴行动”,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加强基层卫生院孕产妇门诊和儿童保健门诊的规范化建设,使人员、设施、技术、管理达到相应水平。

5、继续推广计划免疫接种,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建设规范化接种站,实施安全接种。

6、建立流动儿童保健管理制度,使他们享受与户籍地儿童同等的医疗保健服务。多渠道筹集贫困儿童疾病救助基金,帮助困难家庭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救助。

7、贯彻落实省、市、县《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指导、管理和健康监测,提高在园幼儿的健康水平。加强对学校学生集中用餐的营养和卫生安全监管,实施“农村中小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加强碘盐合格情况的监督监测工作,做好碘缺乏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

8、建立以医疗保健机构、幼儿园、学校、社区为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家长学校及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孕妇健康教育和儿童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指导水平。

9、开展防毒拒毒宣传,创建“无毒社区”、“无毒家庭”。加强对未成年人青春期教育及预防吸烟、吸毒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10、加强对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儿童心理发育偏离和行为发育落后状态进行早期识别与干预。加强儿童心理健康监测和辅导,中小学普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儿童保健机构开设儿童心理咨询门诊。

11、把施行《国家体育锻练标准》工作列入学校综合考评内容,积极推行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练习惯。加大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学龄前儿童的身体素质。

二、培养教育

(一)主要目标

1、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

——3—5周岁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到95%以上。

——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和达标率均达90%以上,建成2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5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

——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到95%。

——三类残疾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其他阶段受教育率与正常儿童基本保持一致。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中适龄儿童受教育享受同城待遇。

2、提高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职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0%、99%、98%、95%、85%以上。

——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分别达到30%和6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率60%以上。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90%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使我县中小学现代化教育装备和技术的总体水平居全市中等以上行列。

3、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乡镇以上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家长学校真正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0-5周岁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普遍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指导。

(二)策略措施

1、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县”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力争“十一五”期间实现省教育强县的目标。

2、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切实推进依法治教,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制意识。加强教育法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全面实行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3、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的实施办法,加快缩小城乡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快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争到年,全县省教育强乡镇比例达65%以上;制订教育系统“十一五”人才培养规划,通过三至五年努力,争取培养出20名以上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100名以上县级学科骨干,其中女性不少于40%;培养出2名以上特级教师;教师学历合格率、超标率比“十五”期间有较大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设立道德教育专页,推进德育教育进社区,向未成年人进行校内外一体化教育。

6、深化教育改革,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确立教育教学为人的发展服务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体系。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形成保障学生公平发展的评价体系。完善中考改革体系。加强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7、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满足社会各阶层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城区以示范性托幼园(所)为骨干,建立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农村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核心,建立辐射农村托幼园(所)的管理、辅导网络。

8、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调整好中小学学校的规划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推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做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工作。通过“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政策、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9、重视和推进家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式的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在磐会员的作用,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工作的新趋势、新规律。

三、法律保护

(一)主要目标

1、培养儿童的公民意识,保障儿童参与权。

——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维护儿童参与家庭、学校、社区有关活动和文化生活的权益。

2、保障儿童的人身权利。

——控制并减少侵害儿童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

——杜绝违法使用童工。

3、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中小学生接受普法教育率达100%。

——设立社区儿童维权机构,建立健全儿童违法犯罪的预警机制。

——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发案率和犯罪人数,力争使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控制在总犯罪人数的10%以下;失足青少年帮教好转率达85%以上。

——城镇中小学警校共建率达100%,幼儿园警校共建率达98%以上,民警担任法制副校长的覆盖率达80%。

4、加强儿童法律援助。

——健全和完善少年法庭制度。

——建立和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提高流浪儿童的接受教育率和回归安置率。

(二)策略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儿童权益、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意识。制订和完善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政策,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2、尊重儿童和儿童组织的主体地位,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保障儿童对影响本人或本群体利益的各种事项发表意见的权利,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

3、巩固和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体系,中小学普遍设置法制教育课,扩大警校共建和法制副校长的覆盖面,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

4、积极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工作,完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机制和网络,实施对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的有效教育管理,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跟踪帮教、就业安置工作,全面实施“导航工程”,力争全县有4家以上企业发展成为安置帮教归正青少年的基地。

5、广泛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积极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努力净化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

6、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把净化环境、保障儿童安全健康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对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秩序的管理,加强对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机、网吧、书摊等文化娱乐场所的督查力度,严肃查禁危害儿童的视听产品,对儿童不宜观看的影视片和广告严格审定制度,严格规定播出时段。加强儿童网络安全保护,有效控制儿童网络成瘾、网络不良信息毒害以及网络犯罪。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接受安全教育率达100%。

7、加强对家庭暴力、危害儿童及儿童违法犯罪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的研究,科学构建以服务、管理和打防为一体的儿童权益保护和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新体系,建立儿童违法犯罪状况定期分析、综合评价、公示制度。以警务室为平台,在学校、社区建立儿童违法犯罪预警站,整体推进快速处置学校意外事件和社区家庭暴力案件的预警机制建设。

8、严厉打击引诱、教唆和强迫未成年人犯罪及各种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刑事犯罪。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权利保护,积极探索推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公诉方式改革。

9、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使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权利得到保障。加强对处于困境中的儿童的救助,做好流浪儿童的管理、收容、教育、遣返等工作。

10、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身心健康,增强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维护单亲家庭子女生存、保护、发展、参与的权利。

11、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非法使用童工现象。

四、成长环境

(一)主要目标

1、改善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

——城镇空气质量全年70%左右的天数保持在Ⅰ级标准。

——城镇建成噪声达标区。

——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80%以上。

——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大于72%。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5%以上。

2、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配套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将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至少建成一个综合性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

——加强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科技教育基地建设,县城在综合公园内开辟儿童娱乐区。部分科普、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对儿童实行免费开放或优惠票价。

——不断扩大县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规模,增加藏书量。

——全县少先队员参加雏鹰奖章活动城镇达80%,农村达70%。

——县电视台全部开通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电台和电视台均设置儿童专栏。

——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具的安全合格率,保障儿童游乐设施安全无害。

3、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改善孤儿的供养、教育和医疗康复水平。

——提高聋哑、肢残、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率。

(二)策略措施

1、完善和落实有利于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政策、法规,遵循“儿童优先”原则,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儿童、爱护儿童、关心儿童的良好风尚。

2、在儿童中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儿童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儿童从小养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加快农村安全饮用水建设,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加强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在扩大卫生厕所普及率的同时,提高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

4、将各类儿童校外活动设施、场所建设列入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创建儿童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科技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对儿童的教育作用,提高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活动质量。各类校外儿童活动场所实行资源共享,综合利用。

5、加强社区儿童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对儿童的服务、教育和管理功能,建立完善社区儿童工作机制。

6、进一步落实《浙江省雏鹰奖章实施细则》,引导少先队员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7、丰富活跃儿童文艺生活,提高儿童艺术素养。重视对儿童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8、加大对儿童食品、玩具、用品生产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健全安全监测机制,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定期检测与维护儿童娱乐设施和健身器材,防止儿童意外伤害。

10、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城镇规划及住宅小区建设中统筹安排儿童的教育与活动公共设施,保证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成后不改变使用性质。严格执行相关标准,保障学校建筑用地、运动用地和绿化用地。

11、进一步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改善孤儿、弃婴的供养和教育。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建设和管理,增强社区和家庭对残疾儿童的康复功能。

12、关注流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加强对处于困境中的儿童的救助,探索解决贫困家庭儿童的医疗救助问题。

实事项目

一、实施“农村中小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

对农村中小学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收课本费或住宿费,并逐步扩大困难学生的资助范围,切实保障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二、实施“农村中小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

对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的住校生,由学校每周免费提供2-3餐营养合理的爱心营养餐,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农村中小学生食宿改造工程”。

对农村中小学宿舍、食堂进行全面改造,实现学生人均宿舍建筑面积3平方米、食堂建筑面积1平方米的目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继续实施欠发达地区“母婴健康工程”。

实施第二轮“母婴健康工程”,努力争取省、市的支持,进一步改善妇幼保健工作条件。

六、建设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通过建立“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为妇女和儿童提供多功能的学习、活动场所,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组织领导

一、《县儿童发展规划(-年)》是县政府确定的“十一五”规划体系中的一项重要专项规划,实施儿童发展规划是各级政府的职责。

县政府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各乡镇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乡镇儿童发展规划或实施意见,将儿童发展目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部门职责范围,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并作为本地区和职能部门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内容之一,确保《规划》各项目标的如期完成。

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的实施。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职责,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每年向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的工作情况。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每年有计划地推进《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县、乡镇人民政府要为《规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人力、经费保障。加强县妇儿工委办公室机构建设,确保做到“机构单设、编制单列、人员配强”。《规划》的实施经费和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专项安排,专项保障,并根据财政增长逐步增加。

三、县、乡镇人民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加强依法行政,明确行政职责权限,认真履行儿童发展方面的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完善目标考核、工作报告、督办反馈、检查评审等制度,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交流。各乡镇和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每年向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的工作情况。

四、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加强对示范工作的管理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对实施《规划》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监测评估

一、县政府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准确和全面反映达标情况。

二、建立《规划》监测评估制度。

1、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儿童规划监测评估的组织领导工作。

其职责是:负责制定儿童规划的监测评估方案;定期编制监测统计报告,监测统计成果;根据监测评估结果,考核实施规划的绩效,提出相应对策。

2、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下设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

(1)统计监测组由县统计局牵头。其职责是:制定《规划》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提出监测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指标;建立县儿童数据库,定期报送监测信息;撰写统计监测分析报告。

(2)专家评估组由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其职责是:制定监测评估方案;审评年度统计监测报告,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并提交监测评估报告。

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对实施《规划》情况每年自查自评一次,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分别在2008年和年进行规划实施中期和终期评审,编制评审报告,推进儿童规划目标全面实现。

三、建立实施儿童规划的监测评估机构和制度,为监测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认真开展《规划》实施的督查和监测评估工作。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范文9

摘 要 目的:探讨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因素,并制定管理对策。方法: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年龄在3周岁以下的本市居住儿童,进行接种情况调查,统计分析儿童计划免疫的具体情况。结果:深入分析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和管理方法。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积极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了流动人口儿童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计划免疫 影响因素 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动人口逐年增加。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因无固定住所,已成为计划免疫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是整个计划免疫工作最薄弱的环节,最突出问题。计划外生育、收入水平较低、居无定所、频繁流动、家长对免疫接种认知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难以全面落实,增加了管理难度,给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如何管理好这一工作,是免疫规划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本研究针对锦州市古塔区2009~2010年儿童计划免疫的现况进行调查分析,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年龄0~3周岁儿童,并且到调查日为止在我市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对其接种情况进行调查。

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0个社区后,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在每个社区调查40名适龄儿童,调查适龄儿童接种情况。数据用EPI软件采取双人双份录入,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结 果

免疫人群现状:本研究调查了适龄儿童(0~3周岁)的接种情况,接种率94.5%,本地儿童374人,流动儿童26人(19人未全程接种)。其中流动儿童常常因为生活条件等有关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且由于经济、文化素质等因素使家长预防疾病的意识淡薄,很多流动儿童有漏建卡、漏接种现象发生,导致流动儿童接种率仅26.92%。

影响因素:①地缘因素:本次调查中免疫空白、漏种的儿童有86.36%属于外籍户口,即流动人口。②文化因素:在儿童免疫空白、漏种的调查中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子女免疫接种率87.41%;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子女的免疫接种率98.44%。③服务因素:在免疫空白、漏种率有统计学差异的不同地区因素分析显示,免疫服务走访次数明显低于免疫空白、漏种率高的地区。

讨 论

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亟待加强,提高免疫服务质量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了流动人口儿童的身体健康。①地缘因素:由于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使卫生防疫人员难于进行跟踪服务[1]。②文化因素:儿童家长由于文化层次低,卫生防病意识淡漠,自我保健意识差和对计免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这类儿童计免现状存在着严重的“三低一高”现象,即免疫规划疫苗覆盖率低、建册率低、认识低、相关传染病高[2]。③服务因素:免疫服务不到位[3],服务单位应每月1次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调查走访。但少数工作人员没有做到挨门挨户调查走访,导致部分流动儿童漏建证、簿,漏接种。

对策:①加强领导辖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做好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等工作。为流动人口办理落户、登记、流动人口居住证等手续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提供所需的流动人口儿童有关信息。②严格执行接种证制度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应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儿童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并督促其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和补种疫苗。③改变现行管理模式行政部门在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时,应进行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督促适龄儿童及时到预防接种单位接种疫苗。④详细接种工作在辖流动人口聚居地设立规范的接种点。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和完善接种制度,提高预防接种率。要加强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的登记管理,及时收集辖区内新出生、迁出、迁入流动人口儿童的情况,准确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基本情况。⑤鼓励与补助工作:收集流动人口儿童资料,对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⑥严格执行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要定期组织对辖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内容包括:是否掌握流动人口儿童数量、免疫服务策略、预防接种服务计划、预防接种实施与效果。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 孙美平,马蕊,曾阳,等.北京市学龄前流动儿童强化查漏补种质量评估与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6):543-545.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范文10

关键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loating Children's Immunization in Changzhou Gulou District

ZHOU Wei

(Gulou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angzhou 213000,Jiangsu,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s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floating population of city fringe areas has been constantly increasing.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of floating population,it has caused the difficulty of floating children's management.Floating children not getting vaccination promptly brings threats to the original relatively-stable immune system and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a larger scale of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the analysis of floating children's current EPI situation in Zhonglou Distric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Key words:Floating chilren;Planned vaccination;Management

常州市钟楼区,下辖省级钟楼经济开发区和7个街道办事处。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大量外地人口涌入我区,流动儿童也越来越多,每年的(1~7周岁)流动儿童数为1万左右,占我区同年龄组儿童的37%左右。由于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较大,对流动儿童的管理特别是常规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 我区流动儿童的分布

1.1我区的流动儿童大多分布在城乡结合处,五星、北港街道的流动儿童所占比例较大。

1.2小年龄组儿童数较多,0~3周岁的儿童占总数的70%,而这部分儿童是计划免疫的重点人群。

1.3儿童的流动性较大,我区的大部分流动儿童的父母都是外来打工人员,无固定职业,流动性较大。

1.4钟楼区属于商贸中心区,外来此进行经商活动人口较多,暂住流动儿童也较多。

2 流动儿童计免管理工作特点

2.1我区的外来打工人员,大多数正值青壮年期,处于生育高峰,居无定所,流动性大。流动儿童随着父母经常变换住所,摸清他们的底数,进行预防接种需要较大的工作量[1]。往往使他们的子女得不到免疫接种。

2.2流动人口中超生者居多,家庭接生或私人诊所接生者也时有发生,害怕被人发现,更谈不上卡介苗、乙肝疫苗及时接种。他们把计划免疫和计划生育相混淆。

2.3一般来说,父母文化层次越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完成情况越差[2]。外来打工人员靠租房打工谋生,文化水平较低,对计划免疫认识不足,只知道有病看病,轻预防重治疗。

2.4公共服务方面,现行的预防保健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人口流动性大的地区,调查宣传的难度就越大,直接导致了流动人口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

2.5基层计免医生经常身兼数职,工作任务重,无法对流动儿童开展切实有效的摸底调查。再加上不少基层医生本身对计划免疫知识一知半解,不能完全掌握疫苗安全接种的操作规范,造成在向儿童家长宣传计划免疫知识、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转出或转入计免档案时往往力不从心,大大降低了家长对免疫服务的满意度,而免疫服务的满意度对流动儿童的基层免疫有着重要影响作用[2]。

3 我区流动儿童管理做法

3.1摸清儿童底数,掌握儿童动态 ①摸底调查、查清底数、记录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史。各预防接种门诊采用各种形式对辖区内的流动儿童状况进行摸底调查,明确地址、联系电话,了解流动人口家庭基本情况及7岁以下儿童基本情况,摸清辖区内流动儿童的底数;②主动搜索,及时发现新来流动儿童。防保医生主动与村(居委会)联系,了解本村(居委会)流动儿童信息及变动情况,发现新来的流动儿童,尽快为其建卡、建证、接种疫苗。

3.2加大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由于面对面的宣传由于媒体[2],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流动儿童实施计划免疫的有关常识,争取全社会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与支持。设立了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栏,宣传预防接种的意义,明确预防接种地点和时间,告知流动儿童家长流动儿童可以和常住儿童一样接受免疫服务,打消流动儿童家长的顾虑。

3.3对流动儿童进行规范管理 ①与区教育局合作,做好辖区小学、幼儿园保健老师的培训,开展各校对以流动儿童为重点的入学新生免疫接种工作的自查,对无接种史或不全者,及时通知到所在街道防保站进行补种。区疾控中心对各校落实情况进行抽查;②在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报告时将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分别汇总报告。

3.4加强管理,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区疾控中心经常性的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督导,抽查流动儿童接种率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督促有关措施落实。

4 效果评价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和努力,流动儿童的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

4.1建立健全了三级管理网络体系,保证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协调开展。

4.2通过广泛的宣传告知,有效提高了流动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接受预防接种的主动性。

4.3流动儿童的建证建卡率有了很大提高,持证率达到了90%以上。

4.4流动儿童的接种率明显提高,接种率均达到了95%以上。

5 体会与建议

5.1领导重视,是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的前提。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强、不易管理的特殊性,使得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难度增大。需要发挥政府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协调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把基层防保机构建设作为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基础去考虑。只有健全机构和加强管理,并利用防保网络及时发现并敦促流动儿童接受预防接种,定期进行查漏补种,才能提高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和接种的及时性。

5.2健全网络,是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的关键。要建立健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网络体系,尤其是流动儿童基本信息的调查、摸底工作,要建立专门的队伍,落实到专人,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流动儿童的迁入或迁出等基本情况,才能保证预防接种门诊及时、准确地接种。虽然建立"金卡"系统在硬件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上需要资金投入,但是这相对于增加计免医生所需的成本却是低廉的[3]。

5.3落实经费,是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做好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级政府应增加经费投入,加强计划免疫队伍的建设,提高预防医学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高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识。

5.4规范操作,是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严格按照计划免疫技术规范操作,减少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杜绝差错事故发生,这样可以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的认知程度,自觉接种疫苗,以预防相应传染病,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5.5宣传教育,是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大力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长自觉为孩子接种疫苗的意识,也非常重要。计划免疫工作仅仅靠计免医生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基层计免医生本身素质层次不齐,不少人在宣传时力不从心[4],因此可通过板报、宣传单、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介进行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多次反复的立体宣传攻势加强计划免疫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口对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5.6齐抓共管,是做好流动儿童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规范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仅靠卫生部门还远远不够,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需多部门协作。加强与公安、教育、工商、社区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各部门依法办理、齐抓共管的格局,开展流动儿童的查漏补种,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春瑜,袁长海.流动计划免疫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6):32-33.

[2]王晓军,张荣珍.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接种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学,1997,18(5):208-210.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范文11

摘 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与日俱增。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开展的关键,被视为当前计划免疫工作的一大难点,就其现状作一简述。

关键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3-0132-01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1.4亿,超过了总人口的10%。流动儿童面临着儿童权利、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问题。如何让流动儿童接种疫苗,公平地获得健康保障,笔者就其现状简单介绍如下。

1 流动儿童的概念及免疫状况

1.1 流动儿童的概念

当今对流动儿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是指“户口不在居住地,或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居住,连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儿童”。对某一地区来说,流动儿童包括流入儿童和流出儿童,就流动儿童的来源界定也有多种方式,如以省、市、县(区)、乡、村为界,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特点或研究需要有不同的界定。

1.2 流动儿童的免疫状况

流动儿童的建卡、建证率和“四苗”接种率、“四苗”全程免疫覆盖率均显著低于常住儿童,而散居流动儿童“四苗”全程免疫覆盖率又显著高于聚集地流动儿童。调查上海市外来流动儿童计划免疫5种疫苗的合格接种率仅为41.02%,远低于本地户籍的儿童;深圳市宝安区对社区外来儿童接种率调查显示,来深圳居住时间的长短对接种率有直接影响,越早到来,接种率越高。城市中的大型农贸市场、建筑工地等流动儿童聚集地接种率最低。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居住时间越长,建卡率和接种率越高。

2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策略探讨

2.1 加强管理,健全法制,加强多部门的合作

计划免疫是一项国家指令性工作,又是面广量大、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政府立法有利于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强化计划免疫监督管理的力度,为计划免疫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2.2 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每年应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纳入年初工作计划及年终考核指标。从行政、业务上狠抓落实,促使各乡镇卫生院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地采取各种措施搜索流动儿童,减少免疫空白点。2.3 广泛宣传,普及免疫知识

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单、标语、接种证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地反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儿童家长主动到卫生部门登记造册免疫接种,由现在的被动搜索变为主动上门要求免疫服务。

2.4 增加投入,确保工作的开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加,尤其在流动人口比重大的地方,计划免疫人员的配备和经费都面临很大的压力。争取政府的重视,增加经费和人员的投人,设立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专项经费,保证冷链设备、疫苗运转、人员培训、社会宣传、工作人员劳务费等经费的落实,才能保证计划免疫工作的全面发展。

2.5 提高基层接种队伍的素质

免疫服务的满意度对流动儿童的基础免疫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计免医师在接种过程中规范操作的情况、能否向群众传递正确的儿童计划免疫知识及处理异常反应的能力等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对免疫服务的满意度。故加强对接种人员的培训,提高接种队伍的素质,使所有人员持证上岗,将对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起到推动作用。

总之,流动人口是商品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集团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出现过剩。在这规模宏大的流动人潮中,也夹杂着不少的儿童成为计划免疫的流动儿童,人口大流动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的一种必然社会现象,做好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陆碧茹,丁灿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管理策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

儿童保健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社区计划免疫;问题;方法

进行计划免疫,主要是对相应的传染病进行控制,甚至消灭,确保儿童处于健康成长的环境。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务院从2005 年6月1日开始对疫苗流通进行严格管理,计划免疫工作形成新的局面【1】。在社区内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成为新的问题。本次研究对社区的适龄儿童接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社区计划免疫工作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0日出生的本地儿童以及流动儿童230例进行接种调查,本地儿童为200例,流动儿童为30例。

1.2方法 对接种对象计划免疫接种登记卡进行调查,汇总建卡的时间,并统计卡介苗(BCG)、百白破混合制剂(DPT)、流脑疫苗(MAY)、麻疹疫苗(MU)、乙肝疫苗(HBU)、口服脊髓灰质免疫苗(OPU)以及乙脑疫苗(EBV)七种疫苗的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 判断标准 根据我国免疫规程规定的起始免疫月龄、接种次数、同种疫苗多次接种的最短间隔时间、完成全程基础免疫的时限【2】。

2 结果

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如下,卡介苗:99.0%、93.3%;脊髓灰质:99.5%、96.7%;百白破:98.5%、90.0%;麻疹:98.0%、93.3%;乙肝: 98.5%、90.0%;流脑:99.0%、86.7%;乙脑:98.0%、96.7%。见表1。

3 讨论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加,这些人没有固定的场所,管理难度较大,流动儿童不能及时的进行免疫接种,流动儿童接种率低于本地儿童。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小于本地儿童,原因如下:(1)外来儿童家长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拒绝进行接种,外来儿童具有流动性和多变性特点,免疫接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外来人口聚集地。人力和物力相对有限,能够提供的免疫服务以及工作力度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需要,免疫接种在长效性方面无法达到要求。(3)城市发展较快,城市面积逐步扩大,外来儿童容易在城市周边地区聚集,出现免疫空白。

3.1 完善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社区预防保健是新的模式,涉及的学科以及部门较多,计划免疫和下一代的健康关系密切。针对此方面,政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协调,形成网络平台,建立计划免疫系统,系统内部和外部实现对接,资源能够共享,提高计划免疫工作的效率,节省资源,在医院内部可以建立局域网,从孕妇建卡开始,就可以全面的了解情况,从围产期直至婴儿期,都能够提供服务,部门之间能够互相沟通,实现资源的共享【3】。

3.2免疫组织管理

在国家预防保健工作中,计划免疫是重要的构成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社区卫生机构需要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建立健全卫生免疫制度,确定目标管理,使门诊实现规范化管理,监控计划免疫的质量,建立计划免疫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考核,确保计划免疫工作顺利进行。

在社区的卫生工作中,计划免疫是工作重点,和婴幼儿疾病的预防以及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关系。主要的流程是妇幼医生到新生儿家中进行访视,向其发放接种告知单,到满月时,家长带着婴儿去进行预防接种以及体检,计划免疫医生能够对新生儿资料进行及时的了解,建证、上册,并输入电脑,根据计划免疫程序,进行接种,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具有同样的权益。

3.3升专业队伍的能力

为加强队伍素质建设,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社区卫生中心实行竞争机制,制定考核方案:实行百分制,科室领导评价20分,群众评价30分,本人的工作能力40分,出勤情况10分。实行上述方案后,工作人员具有危机感,能够促进医院的发展。对计划免疫人员制定量化制度,根据考核表,每季度对计划免疫人员进行考核。对于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利用培训时间,进行专题培训,定期的进行考试,以此提升计划免疫人员的素质,提高业务水平。

3.4强化宣传

首先是和居委会结合,以墙报方式进行计划免疫针知识的宣传工作,每个季度需要进行宣传。为便于工作较忙或者是文化水平受限的父母对计划免疫能够详细的了解,计划免疫人员可以上门宣传,使他们了解计划免疫的内容、意义、免疫疫苗以及预防的疾病【4】。对于流动人口,需要加强宣传以及管理,流动人口具有特殊性,在计划免疫工作中,应当对此加强管理。一些婴儿在外地出生,很多家长不知道是否应当进行预防接种,计划免疫人员可以以上门服务的形式为其提供服务。

其次是需要详细制定工作计划。根据计划,合理的安排工作。在居委会,每个月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孕妇讲解和免疫接种相关的知识,出墙报,并上门了解儿童接种后的情况。当产生不良反应时,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处理。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必须及时的采取解决方法,防止部分儿童接种以后患病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雅,乔媛.健康教育开展在社区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0(15):273-274.

[2] 张雨.健康教育开展在社区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7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