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与法制

道德与法制

时间:2023-06-07 09:09:05

道德与法制

道德与法制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制;法制意识;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施行,初中生法制意识建设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老师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对初中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在知识学科方面投入较大精力,但是针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学仍旧停滞不前。根据新课标的道德与法制教材的编写内容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实现学生能够懂法、守法和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初中属于人生观与价值选择、道德意识等个人品质正在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加以很好的引导,则容易出现性格孤僻、自私、意志力薄弱,不能以法律来要求自己等问题,轻则影响初中生个人的学习生活,不加以控制可能会触发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法律意识的有为青年。

一、初中道德和法制教育研究现状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的力度,但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和解决,会影响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成效。本次研究针对温州市某初中的学生与家长进行了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主要调查内容为道德与法制课中法制教育研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接纳程度。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有86名同学对学校目前的道德与法制课不满意,112名同学表示道德与法制课的进行与否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有70名同学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表示满意并受益匪浅;只有89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在接受学校的道德教育课之后有不同以前表现,而另外的家长则认为自己的孩子进步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进步。根据进一步的调查,目前的道德与法制课中的教育研究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一)教师对法制意识教学停留在表面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们对于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尤其在法制意识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有的老师仍然采用以往教学方式来进行法制教育。例如:放放视频,看看课件,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停留在表面。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法律意识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很好摆正学习法律的态度;另一方面,有的老师只是单纯对法律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没有深入去讲解拥有法制意识对学生自己的帮助。并且,这些教师讲解内容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对学习法律、培养自己的法制意识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造成初中生法制意识得不到很好建立。

(二)法制意识教学素材缺乏没有很好切合实际

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的都是的《道德与法制》教材,作者在对初中的《道德与法制》教材进行梳理之后发现,教材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介绍,而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法制意识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材中,篇幅少,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什么时候用、怎样去运用缺乏讲解,因此,需要教师收集整理素材。在课本当中,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建立法制意识的步骤和对策,让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导致很多学生特别渴望树立法制意识,但是苦于没有正确指导,法制意识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建立。

二、加强法制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创新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法制意识的认识

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学生和社会淘汰,法制意识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上重要的一部分,必然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不能将教学禁锢在教室内、课本上。在实际的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展示自己的创新水平,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尽一切可能的为他们寻求实践的可能性。如在学习《与法同行》一单元时,就可以由学校负责联系当地的法律部门,为专业的法律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深化培育法制意识,强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在《在集体中成长》时,就可以利用诸如拔河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

(二)丰富教材中法制意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道德与法制》的教材虽然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来丰富法制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具体法制意识对学生的帮助,在生活中怎样去运用学到的法律。并能够采用学生喜欢的、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加入辩论会、情景剧、集体活动等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传达正确的法制意识,鼓励学生按照法制教学内容来要求自己,促进他们成为一名具备法制意识的好学生。

(三)注重在生活中运用法制意识

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道德和法制教育最终落脚点,应该体现在社会行为而不是口头甚至是考试。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法制意识,把法律思维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要选择拿起法律来捍卫。切不可采用暴力行为,通过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当自己购买到伪劣产品,要及时跟工商局、消费者协会联系,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合法权利。同时,学生在享受到自己法律权益时,也要注意不去损害他人合法权益,避免给他人带来损失。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能否培养一个正确、健全的道德r值观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也是课程改革对《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初中生喜欢的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并最终教育学生将法律意识践行到社会中。

作者简介:曾晓(1985.5-),女,籍贯(精确到市):浙江省温州市,职称:中学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新初.浅谈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的情感教育[J].2016,12.

道德与法制范文2

1高校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现状

这样的教学都不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产生最积极的和最有效的意义与价值。其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进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尊严,忌谈人性和人格尊严,无视他们生命情感中的丰富性和心理的多样性,过多地强调大学生应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服务,过多地引导和强调大学生应该遵从已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思想理念,从根本上直接导致道德教育目标和法制教育目标彼此偏颇,双方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强调社会生活和建设的稳定,忽视、否定甚至抹杀个人内在的社会需求。其中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发挥上,不能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是重视大学生在促进人的个性、特性发展方面的个体,而是过多关注和强调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促进人类群体发展方面的社会群体,因此,不能使大学生正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失去了最初的宗旨所在。

2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之一便是高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效结合。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宗旨是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实现个体化和社会化,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过程是育人、育心、育德的文化教育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引领和创造学生的幸福人生。实际上,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为他们在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方面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大学生认识道德中所蕴含的善,认识道德所蕴含的社会崇高理想、完善提高自我意识以及实现自我的一种方式,道德激励人们去不断地超越自我并且去实现自我,在这一过程中能促成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然后再不断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和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增强对法律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宿感,进而敦促他们自觉地维护和恪守法律观念,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更快地实现超越自我。培养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道德教育的理想结果,培养一个知法、守法的人则是法制教育的理想结果,还可以进一步引领、加强、促进和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稳定发展。

3高校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效结合的路径

3.1高度重视和有效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继续发挥这一门课程的重要载体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具体措施如下:把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从传统的常识教育提升为素质教育;让学生深刻地领略和体会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的实际效应,让大学生感受到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彼此相互独立、相对线性的静态发展状况,促使二者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动态发展过程,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把道德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具体的法制社会的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探索多元的教学方法,合理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积极认真地解决他们成长和创新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现实问题,以便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

3.2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生动的有机的融合。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利用道德和法律各自的功能、所长和优势来弥补相对的不足和缺陷,促使两者共同发挥彼此最大的作用。只有把道德的自律与法律的他律结合起来,才能克服人性的缺失。道德教育使人在美德指引下,向往光明,遵从善德。法制教育使人认识和清楚法律规则,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树立法律思想和意识,进一步促使他们养成守法的良好习惯;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人类本身的发展,同时也是高校师生各自发展、完善和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者要改变教育理念。具体措施如下: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强制式的教育方法、注重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把大学生看作是积极的主体,更多地把自己看作是不可或缺的辅助人员,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把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冲突的两难境地,利用代表性的教育录像和视频等直观化、生动化和形象化的手段使大学生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法制与道德的经验教训,进而改变和促进他们对人生观的改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法制与道德精神融合的深刻理解;充分利用讨论、交流、座谈、知识竞赛和动手实践等形式和手段把正确的道德意识观念和法制意识观念传递和转化到学生的内心中去;坚持和使用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仍然有效的一些教学手段来继续强化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辅相成的重要性,把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通过不断地开设座谈会和讨论会来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和分析当代社会现实生活中涌现的典型问题,不断激发和振奋大学生的兴趣以便促进他们的参与性,在交流讨论中认清是非,在讨论中提高道德认识和法律认识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可以采取自我教育法、情景教学法和教学发现法等方法来创设良好的、互动的学习环境,使课堂呈现出开放的、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而让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作者:郑英伟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道德与法制范文3

【摘要】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正确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关键性阶段,对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在人生初始阶段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道德与法制教学课堂开展到日常生活中来,本文首先介绍了小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中的难点,然后从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等方面介绍了如何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对相关教学工作的展开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制;回归生活

一、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的难点

1.教师知识储备不多。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实际上这样优秀的教师并不多。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教师不同,其教学质量也各不相同,很多教师在道德与法制课堂上仅仅教授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导致道德与法制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也使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丧失其应有的活力,这对小学生领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限制,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2.容易空喊口号。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知识输入,造成教学课堂乏味无趣,再加上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内容多涉及政治,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关联较少,这使得很多学生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像是在听与自己无关的空洞的大道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无法与教师产生共鸣,也无法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指导自身。由此可见,如果道德与法制教学不能回归生活,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就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单纯枯燥的知识宣教只能是形式表现,无法给接受教育的学生们带来思想上的影响和生活行为上的指导。3.评价不全面。一个人的思想是十分复杂且易变的,教师甚至家长很难及时洞察学生在思想上发生的改变和存在的问题,更无法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另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学校教学非常看重表面工程,过于注重教师的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教学质量,家长也是过于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其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实际上,单纯参考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是无法对教师的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督的,为此,学校相关管理层应建立起完善且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供积极的辅助。

二、如何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道德与法制教育质量

1.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书本知识,还应结合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内容设定,空洞的书本知识会抑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如果能将课堂教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的各种是非对错,同时根据自己的是非观念对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判,也可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进而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活并了解社会。曾有学者经过调查总结发现,课堂环境的活跃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成正比的,舒适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了促使学校道德法制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结合,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稍加改变,例如,学生在放假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告诉学生在完成作业以后,抽时间将自己近几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存在一个本子上,开学的时候在课堂上和教师同学们一起分享,让其他同学对事件中的主体客体行为分别进行评判,并在课堂上展开沟通和讨论,阐述自己所认为正确的做法。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在听同学讲述事件的过程中经历一次生活体验,这也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只有经历过真正的体验之后,学生们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和切实的体会。2.在生活实践中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仔细剖析,寻找高效的讲解方式,还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个人实践与体验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感悟,这有利于将学生的知识和行为一体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创造生活、升华情感。创造生活情境也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进入一个充满情感、易于沟通、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切实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易于学生接受教学知识,还有利于其将美好的情感体验转化成高尚的道德品质。4.将生活表现纳入评价。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学校和家长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大多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但是这种只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使得教师和家长们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这样不仅不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使学校的道德法制教学工作与实际生活越来越远。为此,教师可以主动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杆,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多与学生交流,关心其日常生活。在谈话中,一旦发现学生存在思想问题,就及时同家长进行沟通,也可以顺便了解学生在课堂之外对道德与法制知识的实践情况。

三、结语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倾听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和学习需求,运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生活化教学内容相结合,努力提高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的质量,真正使教学工作回归生活,促进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

作者:陈红莲 单位: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宫海洋.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

道德与法制范文4

亲爱的同学们,现在老师反馈下这周《道德与法制》课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我们每周只有一节道德与法制课,道法课开始上课时就有学生发了听课图,张同学还做了笔记,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这次我们道法课的任务单是可以选择的,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想挑战的内容写一写,发到群里,一起和大家分享。也可以选择和家长交流交流,听取家长的意见。我看到我们班的孩子们特别的积极,特别的愿意分享!你们交流了自己第一次挑战任务时的切身感受和体会,老师为你们的勇敢尝试点赞!为你们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点赞!为你们的愿意分享交流点赞!

这次我们道法课的任务是可以选择的,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想挑战的内容写一写,发到群里,一起和大家分享。也可以选择和家长交流交流,听取家长的意见。孩子们大都选择了与家长交流自己的“第一次”。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可以把“第一次”挑战的内容发到群里,我们一起来交流!与人分享也是一种快乐,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收获!

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认真的态度,加油!

道德与法制范文5

新课程改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加强道德与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呼声中,处于高考范围边缘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却依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因青少年道德与法制观念淡薄而引发的“高分低德、违法乱纪”事件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导致我国青少年道德与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作为高中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当前高中教育的偏颇是主要因素。因为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早已成为高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高中历史课作为道德与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也显得很功利,或者很无奈。因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我们可以利用高中历史学科道德与法制教育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改革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营造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学科教学氛围,给历史学科教学注入新时期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新素材、新活力,从而推动高中校园道德与法制教育蓬勃发展,为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健康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高中生是一个可塑性较高的群体,培养他们的道德与法制意识,无疑是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加强道德与法制教育不仅是高中学校这个关键的育人舞台的分内之责,也是历史这门资源优势学科的使命所在。

高中历史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利用历史学科资源优势使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制进步对国家和个人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

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白为什么要学习道德与法制知识,才能使其在行动上自觉配合教师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道德与法制的社会作用,总是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制意识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它融汇在民族精神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因而,道德与法制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及人民幸福与否的重要尺度。

2.要引导学生明白我国新时期道德与法制的本质及核心内容,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统一起来。

从本质上看,道德和法制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以能动的方式把握世界,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的力量,说服、劝导人们选择符合历史阶段发展需要的行为,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引导、激励人们自觉扬善抑恶、追求高尚、完善人格。而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的法律和制度。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价值理念,明确了人们道德、法律行为的价值尺度和善恶标准。倡导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能够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履行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妥善解决伴随深刻社会变革而来的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和社会问题。

社会主义道德内容广泛,核心内容主要有:倡导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倡导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倡导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力度,培养青少年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中历史教师还要进行法制教育,开展法制宣传,抓好普法教育,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新型人际关系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氛围。这对于我国社会和谐、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道德与法制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制度建设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两项重要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高校一般比较重视道德教育工作,却忽视法制教育工作,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改变这种观念,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的依据

(一)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的两大重要规范,二者各具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道德是一种软调节,具有建议性、倡导性的特点,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水平存在着差异,道德在调节人的某些行为方面显得软弱无力,不具有强制性特点,所取得的效果有限。而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具有推动、引导、惩戒等作用,但是其作用范围有限,有很多的领域法律不能发挥作用,往往需要道德补充。正是二者的局限性,因而在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任何一方不能忽视,应该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二者具有功能上的互补性。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自律,而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二者具有功能上的互补,也是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规范。对于大学生教育来说,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大学生自身行为的自觉与自律,更好的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三)二者都是最基本的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是整个社会最为基本的规范,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对人的行为都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规范社会秩序,提高人们行为的自觉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教学工作者应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四)二者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大学生自觉守法、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的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大学期间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这一时期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在重视其它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道德和法律教育工作,并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更好的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结合。

(二)推进教学课程改革。要想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推行教学课程改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目前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例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将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对该课程内容进行完善,从而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工作。

(三)提高任课老师素质。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任课老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对教学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任课老师的引进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教学的培训工作,通过进修、访问、参加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任课老师知识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另外,还要提高任课老师的科研能力,加强理论研究和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以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教学工作。

(四)建立奖惩评价机制。通过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能够实现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进而控制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在整个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遵纪守法的氛围,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还有必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的考评,并将学生的行为纳入到课程内容考核当中,从而更好的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教学管理和相关制度建设工作。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他们在学习中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宣传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以更好的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需要重视制度建设工作,以更好的规范教学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总之,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各有自己的特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占光胜.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6).

道德与法制范文7

关键词:受害人补偿;强制责任保险;道德风险;社会安全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2-0072-03中图分类号:F840.69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Liabilities insurance appears able to solve compensation problem for security incident victims, but only market force can hardly make large scale liabilities insurance dealings. In order to ensure compensation for victims, it’s the governments’ duty to enact compulsory liabilities insurance in some fields concerning existence right of the mass. Unfortunately, this insurance will bring about moral hazard problem for the insured (harmer), hence lowering the security level of the whole society. Considering the consistency of the goal for the insurer to control moral hazard of the insured (harmer) with the social security goal, it’s obligatory for the governments and the society to permit the insurer to exploit the existing social risk monitoring system, to lend support to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sharing system, to grant the insurer the power to refuse insure, and permit the insurer to make obligatory risk monitoring for special indictors.

Key words: compensation for victims; obligatory liabilities insurance; moral hazard; social security

引言

据国务院最近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2006]53号)公布的数据,我国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70多万起,死亡12万多人,伤残70多万人,并且具有特大事故多(尤其是道路交通事故和煤矿事故)、职业危害严重(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高达2500万人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特点。近年来,交通事故、企业产品缺陷损害事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如吉林石化爆炸案、甘肃铅中毒案)、企业工伤事故(煤矿瓦斯爆炸、透水事故)、医疗事故、建造单位造成的工程质量事故等频频被媒体曝光,而社会对这些损害事故的关注焦点,除事故发生原因外,几乎都集中于对事故受害方的赔偿处理问题。按照法律,事故发生后受害方应该得到致害方的赔偿。

但是,由于致害方无财务能力或财务能力不足;致害方有财务能力,但受害方因各种原因不予;致害方有财务能力,但在判决其承担赔偿责任后,采取转移资产或公开蔑视法律判决而拒不承担责任;致害方逃逸等原因。受害方往往根本得不到致害方的赔偿或得不到足额赔偿,人为事故仿佛是天灾一样无法向致害者追偿。此时,政府往往成为部分事故成本的承担者,广大受害者成为事故成本的最大承担者,严重危及社会的安全、稳定以及百姓对于公正、公平制度的信心。

从社会角度,尤其是从政府角度看,解决上诉问题应该在保证对受害者补偿的基础上不降低甚至提高社会的安全水平。

如大家所知,致害方购买足额责任保险(也称第三方保险,即由潜在致害人购买责任保险来保障潜在受害人的利益)就能够解决对受害者的赔偿问题,这里的足额是指该责任险的赔偿限额应该不小于对潜在受害者的最大可能赔偿额。但是,这里存在的问题是:1.潜在的致害方愿意购买责任保险吗?保险人愿意销售责任保险吗?2.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有规模的责任保险市场,那么,哪些因素会阻碍致害方购买责任保险和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呢?3.如果市场力量难以形成有规模的责任保险交易,是否需要强制责任保险?4.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显然会带来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损害程度,降低社会的安全水平。那么,如何降低这种负面影响?以下几个部分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责任保险市场失灵分析

(一)潜在的致害方愿意购买责任保险吗?保险人愿意销售责任保险吗?

保险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假设社会福利等于各主体的期望效用之和,将风险从风险厌恶者转移至风险中性者就能够提高社会福利(实现帕累托改善),一般来说,将风险从风险厌恶程度较高的主体转移至风险厌恶程度相对较低的主体就会提高社会福利。风险厌恶程度较高的主体愿意支付等于期望损失或略高于期望损失的价格来将风险转移给风险中性的主体或风险厌恶程度相对较低的主体,这种交易能够使前者和后者的期望效用都得到提高,而风险转移的价格和数量与两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初始资产等因素有关。

可以证明,如果不存在与保险运营相关的任何行政管理成本,保费等于期望损失或纯保费,则风险厌恶者通常愿意投保,而且是足额投保。事实上,在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规模相比自己的资产规模较大时,绝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而保险公司可以看成是风险中性的,因为大量风险相互独立的投保人投保同质风险时,依据大数定律,在保险人看来,未来赔付的不确定性非常小,也就是说,保险人面临的风险非常小,而且,保险人承保的同质风险越多,自己的承保风险就越小(在承保能力范围内)。

所以,在保险价格合适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面临较大风险(损失规模可能超出自己的资产规模)的潜在致害方都愿意购买责任保险,通过保险手段转移责任风险,降低自己因为责任事故而破产或遭遇困境的可能性,而保险人也愿意销售责任保险以提高自己的效用水平。

(二)阻碍致害方购买责任保险和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的因素分析

要想在事故发生后给予受害者足额赔偿,致害方购买保险的足额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其购买的责任保险的赔偿限额是足额的,即保险人可以赔偿的最大金额大于等于致害方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就意味着对受害方的赔偿有了可靠的保障。

1.阻碍致害方购买责任保险的因素分析。从致害人角度来看,阻碍致害方购买责任保险的因素至少包括三点:

(1)保费中附加保费和附加利润的大小。真正的保险制度并非没有交易成本,保险人除收取纯保费外,还要收取附加保费和附加利润。附加保费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营销成本、一般费用和理赔费用,随着不同的险种有所不同,通常在40%左右。从我国2005年全年财产保险业的保费收入(1229.8.6亿元)和理赔支出(671.7亿元)粗略来看,附加保费和附加利润占到保费收入的55%左右。附加保费和附加利润越高,则致害人购买责任保险的足额程度就越低。

(2)判决无法执行的问题(judgment-proof problem)。即致害方无财务能力或财务能力不足引起的,即便法院判决赔偿但受害者仍然得不到赔偿的问题。假定致害人拥有的资产小于其可能带来的损害规模。则判决无法赔偿问题会降低致害人购买责任保险的动机。

(3)致害人逃避责任的问题。致害人逃避责任的可能原因包括:①致害方有财务能力,但采取转移资产手段或公开蔑视法律判决而拒不承担责任,而且法院存在执法不力的问题;②致害人逃跑或消失,如“业主发财、政府发丧”问题(煤矿事故中经常出现);③未发现真正的致害人。在环境污染问题中经常存在损害已经发生,但责任方却难以确定的问题;④受害人缺乏法律知识或因对诉诸法律解决问题的信心不足或负担不讼成本而未。

当存在逃避的可能性时,致害人预期的逃避责任的可能性越大,即预期受到制裁或赔偿受害人的概率就越低,尽管损害规模或赔偿规模可能不变,但致害人预期赔偿概率的降低仍然会降低致害人购买保险的动力。

2.阻碍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的因素分析。从保险人角度来看,至少有两种原因阻碍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

(1)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对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的影响。足额责任保险的购买必然伴随着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即被保险人在足额投保后将变得比原来更加不谨慎小心,可能会由此增加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为了控制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保险人通常会:①在保单中设置免赔条款和赔偿限额(赔偿限额低于致害人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使致害人自担部分风险;②采用“经验费率”的方法在续保时调整费率,以便对致害人风险控制的好坏进行奖惩。这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对致害人形成一定的风险控制激励,降低其道德风险。但是,如果为了保证对受害者的足额赔偿而要求保险公司不设免赔额和赔偿限额,再遇到“长尾巴”责任险业务而使“经验费率”难以发挥作用,保险公司就面临风险失控的可能性,会显著降低其销售责任保险的动力。

(2)责任风险度量的困难程度对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的影响。由于责任保险标的的不确定性(一个驾驶员驾车发生碰撞事故,被撞的可能是只身一人,也可能是一个手持价值连城的易碎古董的人)以及民事侵权法律和法院判决的不稳定性,责任风险基本是无法精确定价的。如果责任风险具有长尾特性,定价就更加困难。在无法度量承保风险大小的情况下,谨慎的保险人将不会出售保险。

二、立法管制:实施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可以看出,附加保费、判决无法执行的问题和致害人逃避责任的问题会使致害人购买责任保险的动机减弱甚至不购买任何责任保险,而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和责任风险难以度量的问题降低了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的动机甚至导致谨慎的保险人不愿意销售责任保险。

在缺乏责任保险,而且存在判决无法执行或致害人逃避责任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将来对受害者的不足额赔偿或者根本无法赔偿。在市场力量无法解决受害者赔偿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往往需要充当救济者的角色,但绝大多数损失还是需要由受害者自己承担,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经济压力,更严重的是,重大事故不予赔偿严重危害着百姓的基本权利,危及社会稳定。那么,政府应该如何干预呢?1.可以在一些关乎百姓生存权的领域实行强制责任保险。2.为了保证对受害者的足额赔偿,强制责任保险一般要求足额投保,并且不设免赔额。因为免赔额的存在和不足额的存在仍然会造成对受害者的补偿不足问题。

三、管理道德风险:强制责任保险对致害者安全激励的负面影响及其纠正

正如商业责任保险会带来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或者安全激励不足一样,强制责任保险也会带来同样的问题。而且,由于强制保险经常是不设免赔的足额保险,所以,被保险人(致害人)的安全激励问题会更加严重。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减弱或消除这种负面影响。

从保险人角度来看,保险人控制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手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限制保险责任范围(设置免赔、赔偿限额)。在实施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实现足额赔偿的目标,限制保险责任范围的方法通常是政府所不允许的。二是采用“经验费率”。经验费率的基础是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的事故索赔情况,并且费率调整只能等到续保时才能进行。对于一些“长尾巴”责任险业务(如建造者责任保险的保险期限通常为10年),很难像短期保险业务那样通过在续保时根据理赔情况对保费进行调整以达到激励致害人进行有效风险控制的目的。也就是说,经验费率方法的安全激励作用可能非常有限。三是时刻有效地监控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情况,并据此调整保险费率。可以证明:如果责任保险人不能够观察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水平,则强制足额保险将导致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水平为零;如果责任保险人能够观察到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水平并将其与保费挂钩,则强制足额保险将导致社会最优风险控制水平,条件是不存在逃避责任的问题。那么,保险人能否观察到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状况呢?或者说,保险人能否对被保险人时刻进行监督呢?答案是基本不可能,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巨大(监控成本最终都会转移给被保险人承担),可能远远超出被保险人的承受水平。

在这三种手段都失效的情况下,保险人会显得非常绝望,可能想要退出强制保险市场。而事实上,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对保险人或保险业有非常大的依赖性。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为保险人控制道德风险创造条件或提供已有的条件:一是允许保险人使用社会已有的风险监控系统。如保险人在实施交强险中就借用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道路监控系统来发现和记录被保险人的违规情况,并据此调整费率来增加对驾驶者的安全激励。二是逐渐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统。在所有保险公司间建立关于强制责任保险理赔的共享数据库,最好由技术中介进行运作,一方面可以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整理,编制相关技术报告提供社会共享,以提高致害人所处行业(如建筑业、医疗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数据来源,增加保险定价的可靠性,便于实施经验费率。还可将事故理赔数据向所有保险人和社会公众公布,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三是要给予保险人拒绝承保的权力。这样就使保险人间接地成为事实上的行业许可证颁发机构,一方面可以直接降低保险人的承保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保险市场淘汰风险高的致害人。四是由保险人对特殊行业进行强制监督。在其他手段都无法奏效的情况下,可以授予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行为进行强制监督的权力(当然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法国的强制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中,就同时确立了“强制工程质量技术监督制度”,由保险人委托工程质量监控机构对建造过程进行检查监控,并根据最终检查结果确定是否承保和保险费率。应该看到,在控制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问题上,保险人的目标与社会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和损害程度,提高社会安全水平。所以,应该赋予保险人相应的权力或手段。

四、结论

1.我国存在严重的事故受害者无法获得赔偿的问题,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责任保险显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2.附加保费、判决无法执行的问题和致害人逃避责任的问题会使致害人购买责任保险的动机减弱甚至不购买任何责任保险,而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和责任风险难以度量的问题降低了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的动机甚至导致谨慎的保险人不愿意销售责任保险。

3.在市场力量无法解决受害者赔偿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在一些关乎百姓生存权的领域实行强制责任保险,以保证对受害人的赔偿。

4.强制足额责任保险会带来被保险人(致害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可能降低整个社会的安全水平,为此,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保险人控制道德风险创造条件或提供已有的条件:如允许保险人使用社会已有的风险监控系统、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统、给予保险人拒绝承保的权力以及由保险人对特殊行业进行强制监督。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文・萨维尔著,翟继光译.事故法的经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道德与法制范文8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引导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34-02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比小学更加活跃,身心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教师要想教育和引导好学生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青春期的初中生受到正确的思想引领,道德品质得到陶冶,结合实际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引领作用。

一、准确定位角色,顺利迈入初中生活

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对于他们而言,初中学习内容变深奥了,学习的科目增加了,学习的时间更长了,学习的压力更大了。此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让他们明白初中生与小学生的不同之处,能够经过角色的转变迅速适应初中生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进行充分引导,例如,笔者在《我是中学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存在什么样的区别:从作息时间看,初中生比小学生起得更早、睡得更迟;从学习科目看,增加了许多内容;从学习压力看,初中生活的压力明显变大。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了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有什么样的区别,同时引导他们探讨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在生活上应当提高自理能力、耐挫能力,在学习上要更加珍惜大好光阴,勤奋刻苦学习,在待人接物上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能蚪虾玫厝谌氚嗉体,这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二、珍惜青春光阴,勤奋刻苦埋头学习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个阶段,稍纵即逝。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珍惜大好青春时光,将时间与精力运用于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在《品味青春》教学中,应重点向学生灌输青春珍贵如黄金的理念,让学生领悟到人生中能够用于学习的时间很短,而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至关重要。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回顾自己在学习中有没有浪费时间、虚度光阴的现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让学生对青春美好光阴更加珍惜。在《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搞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明白学习不仅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需求,也是建设祖国、强大民族的要求,让学生将学习活动与个人的成长发展乃至社会进步、民族强大、祖国富强等方面结合起来,变压力为动力,更加有效地激发学习积极性,对青少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只有让学生懂得青春易逝,懂得光阴如金,懂得初中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才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更加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三、辩证看待长短,树立学习生活自信

青春期的初中生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是较为敏感,有些学生因为文化课学习成绩不够好,处于中下水平,内心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人。这样的思想非常不可取,教师一定要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逐步消除这样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应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树立生活自信、学习自信、成长自信。在《我的自画像》教学中,可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分钟的展示机会,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特别是能力特长方面,鼓励学困生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不为人知的方面,例如有的学生吹得一手好笛子、有的会剪纸等手工活,当他们的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的时候,大家会对他们刮目相看,让他们树立自信。以此为契机,鼓励每一位学生对自己进行画像,在画像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优点长处是什么,同时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特别要肯定学困生的长处,激发他们内心强大的动力,使他们正确看待自我、评价自我,明白每一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进而消除以成绩论英雄的片面观念,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更好地成长。

四、钻研技巧方法,提高效率质量意识

授人以渔,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事半功倍。而现实中不少学生对学习方法技巧研究不够深入,还是沿用老方法进行学习记忆,结果效率不佳,无法达到预期。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钻研各方面的学习技巧和经验,以提高效率为抓手促进学习成绩提升。例如在《好方法事半功倍》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从总体上分析技巧方法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技巧经验,可以是理解记忆方面的技巧,可以是作文创作方面的技巧,还可以是逻辑解题方面的技巧,这些内容汇聚到一起,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学习技巧经验。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效率意识、质量意识,这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将起到明显的帮助作用。无论哪一科目的学习,学生首先都会想到如何选用一些好的方法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好的经验和方法就加以运用,没有的要进行创造,还要吸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实现学习的快速和优质。学生在每一学科的学习以及其他活动中,有了强烈的技巧意识和效率意识,并具体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将会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强化心理疏导,缓解过度学习压力

中考的压力一直笼罩在初中生的头上,分数在部分学生的眼中就是命根,没有了分数一切都为零。强大的甚至过度的心理压力,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但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有时对学习活动还会产生反作用。此时,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制学科特点,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学会逐步释放压力,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避免因过度压力而导致的学习障碍。在《直面学习压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白压力是正常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任何时候、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压力,因此首先不要惧怕压力。其次,要学会舒缓和分解压力,在学习活动中找准窍门,尽量做到事半功倍,学习压力就会大大降低。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以达到舒缓压力的效果。当学习压力过大时,可以暂时将这项学习活动放下,尝试自己去开展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远眺、散步等,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可以将注意力暂时从紧张的学习活动中转移到其他地方,逐步缓解学习压力。学生只有将学习压力释放出来,才能轻装上阵,按照学习目标扎实提升学习成效。

六、展望美好未来,激发建设祖国豪情

道德与法制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一体化

时代社会的发展,当代人富了口袋,却贫了脑袋;重视自己、而忽视他人。冲击大众视觉及思维的各种社会事件屡屡频发,如: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佛山小悦悦案,无不发人深省。为把握好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法律素质状况,笔者于2012年5月向大学生开展了关于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80份,收回有效问卷356份。有效回收率93.7%。调查问卷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且大学生具有更强的法律维权意识。但大学生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对待事物的辨别能力弱。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现状

(一)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国民素质的教育从幼儿开始,做为当代大学生,自幼年开始的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直至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看世界时期。大学生已经形具备有基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尽管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传播将形形色色的世界文化传播于青少年一代,当代大学生感受着世界文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做为一个独立的活跃的思考主体,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颓废思潮一直在青年大学生思想中孳息着。但,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主流思想的积极健康、向上性。如:评价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看见他人遗失的财物,大学生的行为选择。70.14%的大学生的做法是:捡起来,设法寻找失主。如:小月月事件,假设做为大学生的你是路人中的一个,你该如何选择。42%同学确定,会伸出援手,在生命危机时刻,不该过多考虑个人得失。仅有8%的同学认为帮助小月月,也许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选择绕道而行。如:问卷:如果你捡到了别人丢失的东西,自己占为所有了。你认为你的行为构成违法吗?47.8%的同学认为构成违法。调查问卷的多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具备良好道德素质和基本法律常识。并能在生活中提醒自己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秩序。

表1 你对在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秩序的看法。

                                                          人数                  百分率

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他们(a)                                  279                  78.4%

记得就遵守(b)                                               63                 18.26%

无利可图,不必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次序(c)         1         0.295

没有明显看法(d)                                              13                  3.77%

(二)大学生道德情感与法律思维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自小形成深厚道德理念,处理思考问题时,更多倾向于感性认知,尤其是涉及到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时,往往更强调事件的道德性质,而忽视了法律准则。也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所造就了大学生在面对情景复杂的社会事件难以理性做出评价。

表2 你如何看待官员拿受贿款扶困济贫,被判处刑罚。

表2如何评价官员拿受贿款扶困济贫,53.9%的大学生的选择随构成了犯罪,但能受惠于民,理当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又如问卷:捡到了别人丢失的东西,自己占为所有,是否构成违法。访问学生中的15.9%认为,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是道德要求,无法律义务返还失主;36.2%的学生认为数额巨大事才涉及法律问题。两项调查显示了法律问题融合道德情感时,大学生更多倾向于感性的认知。当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更多讲究个案公平,忽视了社会公平。及缺乏了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的思想。

(三)大学生缺乏牢固的法律知识,甚至法制意识淡薄。

实用主义理念在大学校园中尤为泛滥,这种实用论造就了大学生更专注于专业学习,而忽视道德修养的锤炼与法律知识的积累。在法律素养方面。许多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对法律重视不足,法律知识贫乏,属于“法盲”和“半法盲”一族,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主要的原因是不知法、不懂法。正由于不知法、不懂法,也就难于以法治的思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往往以个人道德评价取代法律评价。

表3 大学生法律知识现状及诉求你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掌握了解一定法律的常识不知道,有需要再学习了解人数

6

284

66

百分率

1.6%

79.8%

18.5%

你最想了解的法律知识有哪些?(多选)

宪法

民事法

刑法

劳动合同法

行政法

国际法

诉讼法

人数

301

265

184

352

76

25

106

百分率

45.5%

74.4%

51.7%

98.9%

21.3%

7%

29.8%

问卷调查显示,79.8%的受访学生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不知道的,有需要再学习了解的同学达到了18.5%。这说明我们属于法盲的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有用论的思想不容忽视。另外,在学习法律知识的选项中,从表3,可看到学法的欲望也在于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是劳动合同法,达到98.9%;民事法律,包括有婚姻法、继承法等74.4%的同学有强烈愿望学习。不懂法及有选择性的接受法律知识,造成了大学生在面对较为复杂的行为事件时,往往以传统道德认知取代了法律的评价。目前,高校仍然存在着一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理念及法制意识。面对事件,难以控制自我情绪,往往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认为群体性事件,众犯不究。由此,在群体哄闹中对他人构成的侵权还全然不知,无意识的一步步走向违法的边缘。小则民事侵权,大则刑事犯罪。对大学生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律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四)大学生法律知识的诉求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多种价值理念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通过多种传播媒体影响着学生。电视新闻、报刊杂志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迎合一些低俗的或者不健康的思想潮流。使得腐朽思想个人、拜金、利己主义在文化传播领域蔓延,商业性的流行传媒文化对大学生形成不良的错误的导向①。当今社会中普遍出现的腐败现象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消极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当今媒体对于社会中发生的消极事件,过于放大宣传负面信息,使得大学生在个思想认识发生了错误的引导。甚至会对法律产生重大曲解。通过调查,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造成较大影响的是,生活环境(86.4%)及社会不良风气(59%)的影响。随着竞争日益激烈,法制不断完善。完善个人道德文化素质、具备法律素养是当今大学生的共同追求。

二、改进策略探索

(一)进行课程的整合,提高大学生道德法律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思想素质进行进一步提升的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教育手段上加强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渗透性融合。确立以“法律为底线,以高尚的道德为最高要求”的教学理念,

第一,融合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内容

踏入高校校园的青年学生已经具有相对稳定的道德认知,但法律意识又相对薄弱。教学内容既要做到知识的灌输,又要对大学生产生思想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学时,不能流落于单一的知识性的教学灌输。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时事热点。以理论做为基点,针对现实热点深化探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及法制观。例如,讲述爱国主义这一专题时,既要渗透中华子孙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更要针对当今国情开展教学,结合抗震救灾、国防安全内容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的渗透、离不开法制理念的深入,做到爱国主义与民主法制的内容的相融合。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时,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听课热情,增进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推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课堂专题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有片面认识的,是用法律解决还是用道德解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课堂分析讨论、甚至于辩论。在老师的启发和点评下,学生会对道德和法律的内在联系存在深刻的认识,学会既从道德,也从法律的角度全面客观的分析看待问题。例如,针对深圳机场梁丽案件的法理与道德思考,透视出的不当得利、盗窃罪、侵占罪及拾金不昧等等的界限及道德与法律的不同判定标准及裁判结果。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在实践中,让学生身体力行的感受学习,让道德与法律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丰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开展大学生参观访问活动、社会调研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内道德与法律义务咨询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与社会相联系,身体力行,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与法律素养②。

第一,参观访问、青年志愿者活动

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充分利用本地和现有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当地法院,带领学生参与法院审理旁听活动。学生由此进一步了解案件审理的诉讼程序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也增进法律意识。带领学生到救助站、养老院开展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义务为社会进行法律宣传、家电维修服务,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大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升自我法律素质和道德品质。

第二,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认知

大学生通过开展内容多样的社会调研活动,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开展学生的就业情况、城市社会公德现状调查、城市居民住房医疗状况调查、公民爱国表现调查、公民法律认知调查、大学生三下乡等社会调研活动。通过调查研究,能够使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道德与法制范文10

九年级上册

1、【精练本】小明认为,40多年来,依靠改革开放成就了我国腾飞新奇迹,今后就不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了。

判断:错误

理由:①小明没有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②中国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③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得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④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有效应对重大挑战、解决重大矛盾,党团结带领人民需要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⑤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答题思路:

(1)小明没有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2)为什么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①②⑤+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中国腾飞证明)】

2、【精练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与动力源。所以小华认为,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判断:错误

理由:①小华既没有认识到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也没有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②改革开放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③但同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还需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答题思路:

(1)小华既没有认识到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也没有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2)改革开放成就

(3)但同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精练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所以小亮认为,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就能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判断:错误

理由:①小亮没有认识到走向共同富裕既要全面深化改革,更要与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坚持改革开放。

③但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还需要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答题思路:

(1)小亮没有认识到走向共同富裕既要全面深化改革,更要与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什么)

(2)改革开放重要性+怎么做

(3)共享发展成果必要性+怎么做

4、【精练本】小刚认为,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看经济发展就够了。

判断:错误

理由:①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买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答题思路:

(1)

共享发展成果原因(第一点)

(2)

对应措施(怎么做)

5、【精练本】小明认为,创新大都集中在高科技领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与创新的距离遥不可及。

判断:错误

理由:①小明没有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创新,人人皆可创新。

②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创新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只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

答题思路:

(1)小明没有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创新,人人皆可创新。(是什么)

(2)生活处处有创新的理由

(3)人人皆可创新的理由

6、【精练本】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所以,小华认为,国家应该加大科技创新而不是发展教育。

判断:错误

理由:①小华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③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④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

答题思路:

(1)小华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创新的重要性

(3)教育的重要性

(4)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怎么做)

7、【精练本】为了防止美国断供,华为在多年前就花费巨大心血研发“备胎”。由此小刚认为,华为的底气来源于企业多年对于创新技术的研发。

判断:正确

理由:①小刚认识到了提升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②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③华为自强奋斗、敢于突破,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中不受制于人,底气十足。

答题思路:

(1)小刚认识到了提升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

(2)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3)结合材料,说明华为有底气的原因

8、【精练本】小林通过市长热线“12345”,举报了学校门口小商小贩占道经营、秩序混乱的问题,事情很快得到了解决。小林说:“群众举报还真管用!”

判断:正确

理由:①小林的举报行为是依法行使监督权,具有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的表现。

②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③我们应增强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民主生活,做一个负责人的现代公民。

答题思路:

(1)小林的举报行为是依法行使监督权,具有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的表现。(是什么)

(2)民主监督的地位+作用(为什么)

(3)我们应增强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民主生活,做一个负责人的现代公民。(怎么做)

9、【精练本】小华针对教育部提出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加强义务教育实施”,向市长信箱提出自己的意见。

判断:正确

理由:①小华是行使民主权利,具有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的表现。

②这样做有利于政府更准确地了解社情民意,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

③我们应向小华学习增强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民主生活,做一个负责人的现代公民。

答题思路:

(1)小华是行使民主权利,具有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的表现。(是什么)

(2)行使建议权对政府民主决策和公民自身的意义(为什么)

(3)我们应向小华学习增强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民主生活,做一个负责人的现代公民。(怎么做)

10、【精练本】《2019中国记忆》讲述的是从文物的保护和传承角度透视新中国的伟大复兴,看完节目,小强认为保护文物没有任何价值。

判断:错误

理由:①小强没有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价值的表现。

②文物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答题思路:

(1)小强没有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价值的表现。(是什么)

(2)提纲P5T3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重要性)(为什么)

(3)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怎么做)

11、【精练本】如今,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却对本国的节日习俗一无所知。

判断:错误

理由:①这是没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②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③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答题思路:

(1)这是没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是什么)

(2)九上提纲P5T3T4中华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为什么)

(3)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怎么做)

12、【精练本】现在是和平年代,没有必要再弘扬烈士精神了。

判断:错误

理由:①烈士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为什么)

③在和平年代仍要传承和弘扬烈士精神,要代代相传,世世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怎么做)

答题思路:

(1)烈士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2)提纲P6T4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为什么)

(3)在和平年代仍要传承和弘扬烈士精神,要代代相传,世世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怎么做)

13、【精练本】小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仅存在于观念之中,不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判断:错误

理由:①小明没有认识到构筑中国价值,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③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答题思路:

(1)小明没有认识到构筑中国价值,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是什么)

(2)提纲P6T10如何培育和践行(怎么做)

14、【精练本】李峰看到学校附近的一家工厂偷偷排放污水,便打电话向当地环保部门举报。

判断:错误

理由:①李峰向当地环保部门举报是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的表现。

②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环境恶化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护环境,制止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不仅是国家机关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③我们应勇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答题思路:

(1)李峰向当地环保部门举报是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的表现。(是什么)

(2)九上提纲P7T7环境状况及环境问题危害(为什么)

(3)九上提纲P8T6共筑生命家园(公民)(怎么做)

15、【精练本】善待自然就要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更不能利用自然。

判断:错误

理由: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②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③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要善待大自然,要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但可以适当开发和利用自然。

答题思路:

(1)九上提纲P7T5自然资源重要性(为什么)

(2)九上提纲P7T1为什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什么)

16、

【精练本】学校组织少数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进行联欢,小明觉得少数民族同学的装束很可笑,当场指指点点。

判断:错误

理由:①这是不尊重少数民族同学、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行为。

②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③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各民族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该同学应向少数民族同学道歉,积极维护民族团结。

答题思路:

(1)这是不尊重少数民族同学、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行为。(是什么)

(2)九上提纲P8T7为什么维护民族团结(为什么)

(3)九上提纲P8T8公民如何促进民族团结(怎么做)

17、

【精练本】实现中国梦是国家的事,与个人无关。

判断:错误

理由: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②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会有个人的幸福。

③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新时代新征程。

答题思路:

(1)九上提纲P9T5中国梦的意义(为什么)

(2)九上提纲P9T4中国梦的内涵(为什么)

(3)九上提纲P9T6中国梦的要求(怎么做)

九年级下册

18、少数国家以安全为借口,对掌握有5G技术的中国民营企业—华为,实施所谓的封杀。

判断:错误

理由:①少数国家对华为实施“封杀”是贸易霸权主义的行为,也是违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行为。

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封杀”行为破坏了国际秩序,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③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各国应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寻求发展。只有合作互惠,才能使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答题思路:

(1)少数国家对华为实施“封杀”是贸易霸权主义的行为,也是违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行为。(是什么)

(2)提纲P1T4第3、4点,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封杀行为的危害(为什么)

(3)提纲P2T4第1点(怎么做)

19、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绝对话语权。

判断:错误

理由:①当今世界,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掌握绝对话语权违背时代主题和发展潮流。

③中国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使世界向着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的格局发展。

答题思路:

(1)提纲P4T1中国影响第3点,肯定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

(2)提纲P2T2时代主题(为什么不能掌握绝对话语权)

(3)提纲P2T5如何应对国际关系或提纲P4T1中国影响第3点,中国态度或做法

20、

小海认为,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就必须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影响。

判断:错误

理由:①小海没有正确认识共享多样文化的重要性。

②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

③面对多样的文化,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答题思路:

(1)

课本P7目标题,小海没有正确认识共享多样文化的重要性。

(2)提纲P1T6第3、5点,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

(3)提纲P1T7第2点(怎么做)

21、小东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时,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

判断:正确

理由:①小东是积极畅想未来的表现。

②畅想未来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延伸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更是为了很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

③畅想未来需要开阔的视野,把自己的爱好、需求与国家的发展、世界的繁荣、人类的梦想相结合。提纲P12T2第2、4点语言整合:我们要向小东学习,积极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全面规划有意义的人生。

答题思路:

(1)小东是积极畅想未来的表现。(是什么)

(2)提纲P12T1,为什么畅想未来

(3)提纲P12T2第1点,怎样畅想未来

22、【月考一】点击手机屏幕轻松办理个税,刷脸即可完成在线支付····如今,大到政务工作、小到居家出行,数字经济将人们想象中的智能生活变为现实。刘明认为,我国已经建成创新型国家。

判断:错误

理由:九上提纲P2P1:科技现状+最后一句话(成就1分+不足2分+怎么做1分)

23、【月考一】刘强通过浏览政府网站了解我市政策法规,经常在“行风热线”中反映情况,表达诉求。

判断:正确

理由:①刘强是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监督),具有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的行为。(1分)

②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2分)

③公民应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1分)

24、【月考一】几名小摊贩在繁华的街道两旁摆摊卖水果,这不仅影响附近商店的正常营业,还造成交通阻塞,城管人员直接采取暴力手段没收摊贩的商品。

判断:错误

理由:①

城管的行为没有做到依法行政。(1分)

②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2分)

③城管应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法行政,规范摊贩的不合理行为。(1分)

25、【月考一】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员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打赢脱贫攻坚战,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答案同T22)

26、【期中】2018年湖北省要确保104.6万人脱贫、17个贫困县摘帽,确保已脱贫人口可持续稳固脱贫。

判断:正确

理由:①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②此举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7、【期中】某造纸厂虽然经济效益好,但对当地造成严重污染,该厂便主动停产,进行技术改造。

判断:正确

理由:①这是积极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表现。

②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③企业应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快科技创新,加大环保投入,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28、【月考三】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的发展已经错过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坐等时机寻求发展。

判断:错误

理由: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具备良好的积累,为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②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发展就能再上新台阶;坐等观望,犹豫懈怠,往往错失良机,陷于被动。我们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

29、【月考三】“中法文化之春”作为中法两国举办的一项经常性文化交流活动,每年都要走过中国30余座城市,组织上百场活动,涉及电影、音乐、戏剧等中法文化交流项目。中学生小丽被“中法文化之春”的国际交流活动所吸引,积极学习法语,参与文化互动。

判断:正确

理由:①小丽的做法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表现。

②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③我们要向小丽学习,争做文化交流的小使者。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30、【月考三】小刚觉得中学阶段学习科目多、任务重,社会实践活动太耽误时间,没必要。

判断:错误

理由:①小刚没有认识到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

②在实践中,我们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了解客观实际,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锤炼自己,丰富人生经历,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

③我们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学实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问题意识,培养研究能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31、【月考三】随着中考的日益临近,小丽在学习中出现了情绪紧张,记忆卡壳等现象,接下来的考试中,他以生病为由向老师请假。

判断:错误

理由:①小丽没有做到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压力。

②九年级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我们还要迎接升学、就业的挑战。这时,有一些学习压力,感到担心、紧张、焦虑,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我们要坦然面对。

③小丽应该正确对待学习与考试,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主动寻找一些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

情境分析

1、【月考一】材料一: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充分说明这部法律顺应民意和民心,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法治理念。

材料二: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公民以王敏的身份通过互联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被称之为“网络问政”,她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人有责。

材料三:2019年4月1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根据通报,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75.2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36.4万件,谈话函询7.2万件次,立案13.8万件,处分11.7万人(其中党纪处分9.8万人)。处分省部级干部10人,厅局级干部0.1万人,县处级干部0.6万人,乡科级干部1.7万人,一般干部2.1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7.3万人。

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观点?(12分)

①法治体现、保障民主。P33

②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表现。P40

③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3条P41、P38、P42(任意一条)

④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P45

⑤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P46

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47

⑦怎样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4条P52-53(任意一条)

⑧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P53

⑨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P53

2、【月考一】镜头二:“人工智能+医疗”安全地融合发展,满足人们就医需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人工智能+工业”“人工智能+交通”“人工智能+家政”等层出不穷,“人工智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昂首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程度,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在全球的话语权,决定其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2)

镜头二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8分)

①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P16

②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P17

③创新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P17

④时展呼唤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P17

⑤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P20

⑥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P23

3、【月考三】时政热点: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39位外方领导人、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6000多位外宾云集一堂,“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 6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超过800亿美元,近4000家企业落地、动工、投产,创造24万多个工作岗位。

请你以新闻观察员的身份谈一谈时政热点中揭示了哪些道理?(10分)

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P7

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P31

③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P36

④中国重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P50

⑤中国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P51

⑥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P49

⑦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经济合作、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P42

4、【月考三】九年级一班召开“我的毕业季

从这里出发”主题班会,大家积极参与:

活动一:同学发言:

小丽: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小明:即将毕业,我征询了父母、老师的建议,准备报考职业学校,学习我最感兴趣的烹饪专业。

小华:我会始终将学习作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活到老,学到老。

(1)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为发言的同学点赞,请你分别说一说大家点赞的依据是什么(12分)

P62小丽:①青少年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责任。②每一代青少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少年接续奋斗,我们必将站到时代的潮头。④我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创造精彩的人生。【任两点即可】

道德与法制范文11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法律与道德都是调整人际关系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在现代社会,应该如何看待法与道德,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学理含义入手,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应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法律道德关系构架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理学核心的问题之一。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不是法哲学的局部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法哲学的全局问题。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中,法律几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规则的汇编。

一、法律与道德的学理含义

1.道德的学理含义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道德可以简单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2.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法律可以定义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以及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二、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益。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

2.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调整的对象不同。法调整的是人们的外部行为,即意志的外在表现,因为法定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种外在秩序。道德则不同,它同时要求人们的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都符合道德准则。它给人们提出并要求解决的不仅是举止行动,还包括动机和世界观问题,而且更注重后者。

2.表现形式不同。法是以“国家意志”形式出现的,表现在政权机关所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决议、条例、指示等规范性文件中。道德则是以“社会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社会意志”,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医务道德、政治道德、商业道德、社会舆论、社会公约等。

3.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法是通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建立法律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道德则主要是通过为人们指出在社会生活中的义务,在人们中间建立起以义务为纽带的道德关系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三、应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理论探讨的价值归宿就是服务于实践。实践中应尽力从两个方面来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是健全“法

制”与强化“德制”同步进行;二是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再造资源,构建区别于法律和道德又能对法律和道德予以双向弥补的第三种力量。

首先,在健全“法制”方面,应取向法律规范极限度周延并实效于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构建法制形式合理与价值基础相统一的“现代法制”。“现代法制”的起点就是对“传统法制”从法律观念、法律体系到法律实施予以系统性变革。

其次,在强化“德制”方面,应奉行道德制度化建设。道德制度化路径,是把道德调整由内在心里扩延至外在行为、由舆论谴责升格为强行制裁的过程。这种通过道德制度化赋予道德“硬”的约束力的做法,就可以迫使人们履行道德义务,或者遭受道德惩罚,在法律难以干预的地方,使用此“道德权力”来弥补。

最后,道德制度化建设何以让道德有“硬”的约束力呢?道德的天性决定其无强制威慑的约束效果。所以,只有寻求另一种强制力的帮助,以此构建道德的硬性约束力——道德社会强制力。法律制定的严格过程性及其高成本,决定了法律规范是永不能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而道德随机应变的特点恰恰符合变幻莫测的社会,但作用力弱化常常让道德无法发挥其作用产生良好社会效应。正是因为“强制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的法律规范,与“灵活性”有余而“强制性”不足的道德规范之间的这种天然性的互引需求,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很容易构架起与法律、道德相关联又明显区别于法律、道德的第三种力量。

综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法律并不是万能的,高度的法律化一定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必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铁川,《法治的源头是德治》,载《检察日报》2000年6月14日.

道德与法制范文12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律支持;公民

公民道德就是围绕公民权利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强化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的认同。法律与道德教育息息相关,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必然性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来说,法律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道德教育,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公民道德教育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道德教育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文明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为道德教育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是,目前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还存在着道德沦丧、是非混淆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在法律的支持下,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律作为规范化、制度化、客观化、权威化的社会意识,对道德教育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而道德教育通过法律的不断支持,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法律相配套的道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法律支持是公民道德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要求

道德规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凝聚而成的,是一种软性调节,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特征。在一个充满复杂利益关系的社会里,只有道德存在是绝对不够的,社会需要另外一些约束机制来明确道德规则的内容和范围,这些约束机制就是法律。法律以明确性、制度性和威严性弥补了道德教育的不足,它把基本的道德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将其系统化、具体化、明确化,使道德原则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法律权威的广泛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道德规范的实现。目前,社会正经历着多方面的变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面对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某些负面效应,道德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通过立法活动使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制度化、明确化,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道德规范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以法律来推进道德建设。否则,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与奖惩机制,公共服务意识无以确立,道德高尚者最终只能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结果或被同化,或归于消亡,道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与特点

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以国家机器(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靠法律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起作用的。道德则是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通过教育的手段,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及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

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法律所包含的精神、规范、制度、环境、文化等内容,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规范、引导、确认、限制或保障作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建立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法律相配套的社会道德体系的社会实践活动。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直接把社会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会一体遵行的法律强制;二是法律通过奖励或惩戒等手段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三是法律的实施过程也是对社会价值观进行道德整合的过程。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点

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公民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过程。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不仅表现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表扬和奖励先进,树立先进典型方面。因此,道德教育的法律支持,主要是以法律自身高度的思想内容和崇高的道义精神,以它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可见,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强制性。法律把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使之具有法的属性,成为法律上的义务,要求全体公民一律遵行,没有例外,体现了法律对支持道德建设的强制性。第二,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创新性。道德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则是在理论上对二者的嫁接,是优势上的互补而不仅是简单的叠加和罗列,体现了在科学理论上的创新性。第三,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先进性。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一方面多元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意识使得社会环境空前活跃;另一方面,社会的良性运行对个体成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呼唤合适的制度和理论指导。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正好是社会所需,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性。第四,法律对道德支持的目的性。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通过肯定合法行为,表彰、奖励先进典型,惩罚违法行为,打击犯罪活动,可以教育人民遵守法律,改恶从善,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第五,法律对道德支持的辩证统一性。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必然性。道德和法律虽是不同的治理手段,却可以在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上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三、法律支持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

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坚持道德教育的同时辅以法律手段,强化法律的支持作用,结合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控制。

(一)在普法过程中宣扬和表彰高尚的道德行为

加强法治重要的是要进行宣传和教育,只有当道德成为公民个人的自觉追求、内在需要和自主行为时,才能实现它特有的功能。因此,要通过公民法制教育把法律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守法行为习惯,实现对个体行为的外在强制。在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上,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观念。科学的法律宣传有利于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加强正面宣传,表彰道德的先进典型,为广大群众树立真实、感人的模范形象;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宣传部门、新闻媒介要广泛宣传榜样的先进模范事迹,并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激励,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要利用各种形式,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并利用法制监督机制,建立起隐性的道德教育系统,为道德教育提供保障。

(二)在立法过程中吸收和确认道德教育的规范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主导。法律只有和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基本吻合,才能获得普遍效力。因此,一部真正的法律必须体现和保障维系社会存在的基本道德义务。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纳入法律规范中,依靠一定的强制力量来督促执行,这就使“法”与“德”交叉渗透、融为一体,使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只有在立法过程中吸收和确认基本道德规范,才能真正做到对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持。

中国是一个有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而严密的道德文化体系。在这种伦理精神中,不乏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价值的合理内核。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往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消极的影响。法律能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对传统道德的精华和糟粕作出明确的辨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以说,法律在道德建设中表现出继承、批判传统与促进文明发展的统一。

(三)在执法过程中否定和惩罚严重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

良好法律的实施过程其实也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实现过程。通过法律实施来维护、促进道德风尚,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对不符合法律要求的缺德行为予以否定甚至制裁。对整个社会产生警示作用。其次,道德的法律强制还表现为法律能为人们提供和保障行使道德权力的空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监督和批评的权力。实施道德批评和监督要靠法律对公民权力的设置和保障来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有道德教育是不够的。道德的约束毕竟是一种软约束,没有法律手段作后盾,道德的作用常常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强制力量而显得软弱无力。而且“人性”中总是有“自利”的因子,有“好声色”的欲望,对那些没有自觉性的人,对那些明知故犯的人,道德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必须强化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作用。国家要利用法律的约束机制,通过公正执法、惩治违法和不道德行为来强化公民的守法意识,规范公民的守法行为。国家要通过严格执法,加大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只有严格执法,打击歪风树立正气,体现时代风貌的道德才能顺利发展,才能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和道德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二者的作用又是不同的,不可相互替代。只有相互配合,双管齐下,法律与道德才能既保持外在张力,又相互契合。公民道德教育只有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实现功能互补,才能相得益彰,使公民全面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有序进步。

参考文献:

[1]社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N].人民日报,2001-02-01.

[2]李宁.德法同构: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N].南方日报,2001-05-20.

[3]罗国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N].人民日报,2001-02-22.

[4]郝铁川.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J].求是,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