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众传媒专业

大众传媒专业

时间:2023-06-06 09:39:23

大众传媒专业

大众传媒专业范文1

专业化媒体的特征及当前境遇

(一)专业化媒体的基本特征

一是内容相对专业、集中。这是由此类媒体的功能定位所决定的。该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传播专业知识,因此在内容上多立足于特定行业或领域,传递该行业或领域的最新动态,对某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全面、有一定深度的解读,等等。而内容集中,即全面深入报道、解读特定信息,这是专业化媒体的强项,也是在信息瞬息万变、人人可当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专业化媒体之所以吸引受众的根本原因。

二是受众相对“小众化”,但比较稳定。在专业化媒体的发展空间问题上,业内悲观性论调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受众群体的缩小。实际上,特定媒体受众群体缩小,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自媒体时代,公众议题的更换频率更快,单一议题影响的受众群体范围也相对“小众化”。由于专业性媒体关注的领域相对单一、集中,受众群体“小众化”是必然,并非自媒体冲击的结果。换个角度看,“小众化”恰可能是专业化媒体的优势所在——专业性媒体受众群虽然小众,但是相对稳定,不会像视频类媒体的受众那样突然壮大,然后快速流动,也不会像人人网、开心网等SNS网站的用户那样突然上涨又迅速下跌。

(二)专业化媒体的当前境遇

第一,媒体生态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复杂环境,任何媒体都有天生的优势与不足,同时,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媒体能够覆盖整体市场。对这一点,电影《富春山居图》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营销策略可以说明。电影公开上映之前两个月,预告片之后,营销人员发现一线城市的口碑指数高台跳水,于是便采取了“渠道下沉”的策略,就是基本放弃一线,在宣传上向二三线城市倾斜,策略调整的原因只有一个——二三线城市观众并不依赖微博或时光、豆瓣,当地报纸报道这个影片有明星演出,阵容豪华,观众就会去影院观看。上述案例充分说明:即便是在人人都可以充当传播者的当下,每一具体媒体、每一具体作品、每个地区的受众接受习惯等仍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正是具体媒体发展的空间或突破口。

第二,专业化媒体关注领域比较窄,受众群体也不如其他媒体那么庞大,在媒体急剧变革的形势中所受冲击相对较小。电子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受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大众媒体,尤其是那些以娱乐、消闲为主的都市报类媒体。在自媒体时代,新鲜、丰富的话题,生动、有趣的个体体验,可以随时随地播发。因此,无论是在传播速度上还是在内容的丰富性上,以消闲娱乐为主的都市类媒体都无法与自媒体相抗衡。

专业化媒体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判断媒体生态环境

论及当前的媒体生态环境,普遍的看法是在自媒体诞生之后,包括专业化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境遇更加艰难。实际上,当前风头正劲的自媒体也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信息真假难辨。自媒体中片面信息、虚假新闻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产生原因及危害相关研究也不少,在此不赘述。

二是内容范围广但表面化。“只要现象不管真相”是电子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一大特征。关于某一事实的众多信息往往爆发性呈现,但是重复多,而且多拘泥于表面现象,至于事实的真相、来龙去脉则难以说清。

三是观点分散令人无所适从。在快节奏的生活氛围中,很多事实往往未经检验就已经,而由于速度或者空间限制,一些事实描述并不全面,因此难免存在断章取义现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媒体时代,电子媒体中的很多观点或者建议实际上来自网友的具体经验,很多所谓经验具有偶然性,并不具有普遍性,甚至违背常识。

从整体上看,专业化媒体记录着某一领域或行业的点滴变化及转折。单一的行业信息如果被置于同类信息的整体中加以梳理,往往能产生见微知著的效果。在传统媒体面临挑战,信息消费盛行的时代,不仅需要信息的速度和数量,而且需要具有整体意识的观察与记录。在这方面,传统媒体、专业化媒体无疑具有自媒体不能比拟的优势。全面、真实、深度解读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信息,正是专业化媒体所擅长的。在与特定受众群体的生活或工作密切相关的领域,呈现真实有效的信息,焦点明确地关注议题、全面透彻地分析现象,正是专业化媒体发展的方向。

(二)确定符合媒体定位的选题策略

1.专业。这里的“专业”主要是策略意义上的,就是要符合特定专业化媒体的功能定位,符合特定受众群体的需求。换句话说,特定的专业化媒体是否专业,不是以该媒体的管理者或编辑的判断为标准,而是以受众为判断标准。在既定的媒体功能定位前提下,选择什么议题,不选择什么议题,不能以传播者的喜好为标准,而是要以媒体功能定位以及受众需求为标准。既忌跟风式求新,又要避免守旧,与受众需求脱节。

2.专注。就是说对符合媒体定位、受众欢迎的选题要进行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甚至要进行系列解读,深入阐释,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度,形成权威性。受众之所以关注某一媒体,是因为该媒体能够提供符合其日常工作或生活所需要的对口信息。关于这一点,议程设置理论早有发现:“导向需求高的人更多转向报纸(现在还可能是专业网站)以获得更多细节,而那些导向需求低的人可能更喜欢简洁明了的电视新闻。”因此,如果信息庞杂,或者对某一现象的报道如其他媒体一样表面化,那么受众自然会另寻其他渠道获得相应的信息,受众流失在所难免。

3.灵活。就是说选题要具有相对的时新性,与时俱进,契合受众需求。专业、专注并不等于闭塞和狭隘,相反,专业化媒体在选题上要密切关注特定受众群体的需求、重视互动,以便在互动中发现贴近受众当下需求的议题。一方面,电子媒介时代,受众的关注议题变化更快,更不稳定;另一方面,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相关专业知识发展日新月异,新问题或新现象层出不穷,专业化媒体的选题必须鲜活,既要契合社会发展变化,也要契合变化了的受众需求。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密切关注受众群体的需求,加强互动是重要途径。

(三)建立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

在电子媒体所提供的海量信息面前,受众的注意力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如何巩固现实受众、吸引潜在受众是任何媒体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传播学家施拉姆的受众媒体选择或然率公式指出:受众选择某一媒体,取决于两个要素,即满足需求的可能性与付出努力的程度。也就是说,“省力”是影响受众媒体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媒体既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又方便快捷,那么显然会成为受众的首选。

大众传媒专业范文2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构建;反思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48-01

自媒体的出现是社会更加公开、全民的重要产物,相较传统传媒机构化、组织化特征,自媒体更加重视传播者的主动性及传播内容的自主性与个性化。网络作为自媒体的重要载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网民在自媒体平台可主动创造及拉取信息,从而转变“产消合一者”为传播主体者,自媒体的传播对于推进媒体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自媒体亦对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对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进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

一、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理论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框架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新闻自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点,新闻专业主义推崇新闻自由,主要源于自由至上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在强调新闻自由与表达自由的同时,亦注重对公民基本隐私权的保护。2.中立性与客观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特征,记者在报道时,必须公正客观的进行陈述,而不能过分强调自身偏向与观点,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主张。3.社会责任是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为避免新闻媒体及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失实,践踏他人正当权益及自由,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社会责任论逐渐诞生,媒体作为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产物,必须担任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二、自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随着社会技术及网络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民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络具有门槛低、受众群体多等优势,目前网络自媒体形式较多,微博、网络论坛、博客、视频播客等使的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信息传播者与受众者的变化

相较传统大众媒体,受众改变了传统有目标的被引导且被动的设想,受众掌握着主动权,能够将自身需要满足点与媒介选择联系起来,从而恢复了信息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平等关系。自媒体网民,由对信息的主动解读到新闻信息的主动创造使受众地位彻底颠覆。大众媒体与受众者之间的关系变为双重交流演变,人们在信息的接受中主动将信息释放出来,同时主动参与进信息的创造中,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产消合一,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混合。

(二)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

信息的传播经历了由党派报纸、商业化报纸、广播、电视等发展,至现在大规模大众传媒集团,二次售卖理论已经成为传媒集团的经济圆圈。随着网络技术与移动通讯的推广使用,受众者组间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互联网为全球对话提供了广泛的全球对话,人们分享与发现新知识的平台更加广泛,而现代媒介囊括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传播方式,民众均可对全世界看法及意见表达自己看法,因此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逐渐由“教堂传播”转向“集市传播”。

(三)信息传播控制方式的转变

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主要依赖于两个基础:信息需要经济成本与传播媒介资源的稀缺,而随着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成本降低,而信息资源更加开放与广泛,个人即可实现信息。自媒体信息主要由普通民众产生,更加注重协作、对话及平等。

三、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反思

新闻专业主义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与受众的需要,自媒体的发展使新闻专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寻找新的出路成为新闻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1.新闻报道要务是什么?相较传统媒体时代的“争先恐后”“抢先发稿”,自媒体时代新闻可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因此媒体传播时间对受众无明显意义,人们更加重视新闻的深入性及准确性问题,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媒介需要坚持正确价值观,深入挖掘新闻事实与深层涵义。2.自媒体使得受众者可单独传播信息,对记者的存在造成一定的威胁,然而从理论上说,网络平台只是为民众提供了信息渠道与技术平台,而民众并非均可胜任记者职业,复合型、全能型及思想型记者仍有着重要性。3.自媒体对新闻客观性与公正性造成一定的冲击,相较传统新闻,自媒体信息者更多的掺杂个人情绪,对民众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使新闻的客观性及公正性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个别人别有用心的使用自媒体这个渠道对他人合法利益造成一定损害。因此在新闻传播中,媒介要坚持客观性与中立性,同时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建立管理部门进行规范。而如何防治新闻被滥用也成为新闻专业主义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结束语

自媒体是网络及新闻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传统媒介造成一定的冲击,然而,新闻专业主义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用于面对挑战,秉承职业道德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从而促进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泳.众声喧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大众传媒专业范文3

新媒体通常是指利用我国较为先进的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通过卫星传播、互联网传播以及宽带局域网的传播,以手机或者电脑为接受终端,向观众提供音频数据、视频数据等相关服务。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消除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当前最新的信息[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拥有资深的优势,例如信息内容非常专业、发展时间久,较为成熟且具有一定的品牌性。传统媒体假如能够充分的利用自身的优势,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首先体现在市场方面的差别。传统媒体是具有国家垄断性的,能够产生的利润是非常高的。且传统媒体发出的信息的真实性能够得到保障,而新媒体是没有垄断保护的,互联网自出现以来,竞争就已经存在。其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受众是不同的。传统媒体基本上是对受众进行引导,而新媒体是受到了受众的影响。受众在新媒体中选择权利较大,能够根据自己喜欢的类型来选取不同的传播媒介。例如受众在网络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但是传统媒介在信息时,更加注重的是信息的真实性,不会因为受众喜欢哪种类型的新闻,就哪一类型的消息。第三,新媒体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存在差异的。传统媒体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拥有了独立了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系统。传统媒体重视编辑,对于市场的重视度则不够。新媒体就目前的形式来说,管理模式还不够成熟,网站的技术以及内容方面还不够充足。第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时效是不同的[2]。传统媒体每天的时间、量都是固定的。正是由于这种时效性,受众才养成了固定关注的习惯,不会造成信息流失的现象,而新媒体二十四小时都在更新内容,受众隔一段时间不关注,就会漏掉一些信息。第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排版方式是存在差异的。例如传统媒体的报纸媒介,报纸的版面规律都是固定的,标题的排列以及内容安排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而网络媒介是很少重视版面,由于网络媒介的信息的安排是按照时间来分配的,没有专业的排版的概念,且新媒体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排版模式。

2传统媒介的优势

(1)传统媒介拥有强有力的支持。新媒体的广告规模目前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广告规模相对较小。而传统媒体的影视广告以及平面广告都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传统媒体得到的支持是有力度的。当传统媒体开始发展转变时,就能够得到广告商的支持。(2)传统媒介具有一定的品牌性。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介属于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传播途径。传统媒介的公信力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而新媒体并不具有这种公信力。且新媒体中的信息量非常大,信息来源也不明确,很有可能出现假新闻,误导受众,造成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传统媒体拥有专业的人才,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性。(3)传统媒介的市场非常成熟。传统媒介诞生的时间较早,经过了长久的发展,在市场中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定。且受众范围也是非常固定的。传统媒介经过长期发展,模式已经非常成熟。新媒体诞生较晚,目前的模式还不够成熟,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仍然需要时间来改善自身的缺陷。(4)传统媒介的信息非常专业。传统媒介自发展以来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就非常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才会被录用。因此传统媒介在这方面的投资非常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非常到位[3]。传统媒介为了保证自身的专业性,对于即将的信息都会进行审核,以此确定信息的真实性。且传统媒介是国家垄断的,自身的专业性就非常高,因此的信息就具有一定的专业性。(5)传统媒介的信息采集以及处理都非常专业。传统媒介的信息都是经过专业人士的鉴定以及分析后才的。针对各方面的问题的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因此专业性非常高。此外,传统媒介与各界合作的时间较长,经验较为吩咐,能够利用自身的经验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这就极大的降低了虚假信息的概率。

3传统媒介应当采用的转变措施

(1)对自身的经营模式进行转变。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一定要扩大自己的实力。需要概念传统的经营理念,结合新形势下的管理模式,改变经营理念。融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央视国际网络有效公司的成立,这是央视开始转型的重要发展道路。央视国际结合了央视网络电视,既能够承担中央电视台网络的宣传业务,也承担了中央电视台网络资源的整合以及相关业务的增值。目前,网络与电视相结合,是央视经营的新方向。(2)迎合观众。传统媒介获取信息的形式是较为固定的,信息的形式也是固定,很难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考虑观众的兴趣点。但是目前我国传统媒介针对这一现象已经做出了改变。例如,中央电视台在新闻中插播了娱乐资讯。中央电视台从前只播报国内外的新闻,观众的类型很单一,通常是中年人以及老年人。目前中央电视台开始关注观众的兴趣点,加入了娱乐新闻。这代表着传统媒介也逐渐开始关注受众的兴趣点,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此外,还有一些电视台在播报新闻时会插入一些微博民意调查,这种与网络相结合的形式能够体现出传统媒介已经做出了改变。(3)寻求创新。传统媒介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就需要寻找新的生存方向。对于传播形式、内容以及形式的创新都应当做到位。创新点的寻找就需要结合当前发展势头最好的新媒介。例如北京电视台在每年春节时都会举办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与网络春晚相结合的形式为观众服务。北京电视与新媒体结合的形式提高了收视率,这就是创新点,也是新媒体将来发展新方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形式能够更加贴近受众,能够激发受众的关注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4结语

新媒体的崛起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不仅仅是冲击,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才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有人断言新媒体的出现将会取代传统媒体,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绝不会取代传统媒体,媒体间的竞争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且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加关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黄明元,袁树青,张美芳,刘元丽,程晓月,徐庆梅.平面媒体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论纸媒体的困境与尴尬[A].自主 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10).

大众传媒专业范文4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新闻专业主义;解构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04-01

新闻专业主义不只是一种新闻行业的职业价值理念,同时也是系统化的职业组构和工作模式,随着公民网址及微博等新的非专业型的新闻生产的产生,使得传统的新闻媒体的专属权利弱化,使得新闻传受者之间的绝对界限被打破,从而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特殊性都受到严重的威胁。这里我们就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解构危机,从而实现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重构的新闻专业主义。

1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解构

新闻专业主义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价值标准以及新闻伦理方面,在新媒体语境的条件下,传统的新闻媒体主义已经不能满足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了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

1)专业传媒机构的权利扩散危机。由于新的媒体技术被人们的广泛应用,使得不同的人都加入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之中,使得传统的专业传媒机构对新闻生产的垄断性被打破。新闻职业传媒机构是新闻专业形成的一个基本保障,是新闻生产实现专业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是新闻能够摆脱政治和经济绑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新闻行业能够完全依靠市场需要和道德约束来进行新闻生产的基础,是新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新的媒体技术和传播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导致新闻专业传媒机构没有了新闻生产的绝对权力,从而使得新闻专业传媒机构对新闻的质量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得新闻的标准化、制度化和专业化丧失;

2)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危机。新闻从业人员经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加入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之中,在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中新闻从业人员是新闻生产和传播主体。由于新的新闻媒体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从而使得新闻传受者之间的绝对界限被完全能打破,一般民众可以是新闻的接收者,也可以是新闻的制造者,从而使得新闻专业从业人员的身份受到严重威胁。由于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新闻制作和传播,使得新闻的新闻价值和新闻的客观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新闻价值的泛化危机。由于新的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普通的民众都加入到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中,从而使得新闻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新闻不能在保持其公正性和客观性,往往会加入新闻制作者和新闻传播者的个人情绪,对于新闻的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新闻价值标准造成重大的影响。同时,由于不同素质的民众加入到新闻制作中来,而这些人对于新闻的概念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将各种信息和故事都归宗于新闻中来,使得新闻在传播中不能达到良好的价值体现;

4)新闻伦理危机。由于新的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普通民众进入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领域,由于这些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从业教育,使得新闻制作者缺乏绝对的新闻理性和新闻责任。从而很容易造成版权侵犯以及不良信息的传播,这样严重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并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重大的影响。

2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语境下的重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新媒体语境造成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危机,造成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解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媒体语境对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做到的推动作用,使得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广,新闻的传播途径更多,新闻的传播内容更丰富,所以我们要给予新媒体语境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保证新闻行业的良好发展。

1)新闻专业传媒机构的深化转型。新闻的专业传媒机构要深刻地认识到新的媒体技术的优越性,要废弃单一的新闻传播模式,将新闻从文字传播到声音、图像、文字等进行综合传播;要丰富新闻的传播渠道,要将各种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利用,如可以建立相应的网站、微博等,通过这些方式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要根据不同的新闻受众来对新闻进行分化,要满足受众的新闻爱好;

2)新闻工作者的意见引导。由于普通的民众加入到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之中,所以新闻工作者不能只停留于新闻的制作和传播,应该对新闻进行筛选、管理和引导,要让将有用的新闻信息从众多新闻中提取出来,从而满足大众需要;要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意见引导和意见阐述,让大众更好的理解和利用新闻信息;

3)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伦理重建。新闻的价值标准的重建主要就是制作高品质新闻,实现与大众的互动交流,由于现在的新闻信息的增多,使得很多信息都不能满足大众新闻需要,所以要制作高品质新闻满足大众新闻需要,要加大和大众的新闻互动,实现新闻价值的良好体现。在新闻伦理的重建方面要发挥职业媒体的引导作用而建立良好的新闻理性和新闻责任,同时也要建立大众的新闻伦理认同性,而这一点也是职业新闻的引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刘丹凌.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与重构[J].中州学刊,2012(1):202-206.

大众传媒专业范文5

对于媒体素养这个概念的定义,当前的学术界也有很多的争论,但是比较权威的一种说法,是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体素养所下的定义:所谓的媒体素养,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质疑能力、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评估能力和应变能力。简单来说,所谓的媒体素养就是能够建设性的、正确的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范畴是十分宽泛的,这也对编导专业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编导专业教学现状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教学中教师也更加注意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编导专业是属于艺术类专业,在艺术类专业的考核当中,更加注重考生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语言表达能力是否比较强,甚至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形象和气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学生个人的才华,创造以及管理能力没有很明确的考核标准,虽然考核标准在这里,但是要具体的去量化这些标准,是需要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的。但是,艺术类考试的随机性很大,所以很难去真正的辨别考生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其次,近些年来编导专业基本处于一种遍地开花的状态,很多学校都纷纷开设这门专业,而且这门专业进入的门槛也比较低,很多学校设置的编导专业,招生的人数比较多,基本只要文化课成绩能够达到学校要求的分数,那么就可以进入这个专业,对于其他方面的素质没有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考核标准。最后,很多高校在培养编导专业学生的时候,增加重视培养这些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是紧紧地结合当前需求来进行设置的,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也主要是以速成教育为主,很少会去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在课程的培养上缺乏对于编导专业学生媒体素质的教学培养。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编导,媒介素养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编导人员的基本素质所在,因为编导专业的学生在媒体工作中是处于一种“把关人”的地位。当前的新媒体条件下对于编导专业提出了更高的媒介素质要求,虽然当前国内有些高校开设了专门的课程,但是更多的是对于其理论知识的讲解,在应用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所以这种教学方式的针对性比较差,而且也收效甚微。在当前的大众媒体市场环境下,编导之间相互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而且当前电视台对于高素质编导的需求也是很强烈的,不仅仅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实操能力以及优秀的专业素养,还要求他们能够具备创新意识,能够创造性地去编排节目,去安排各项工作,这就对于编导专业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应该设置相应的课程,来提升专业学生的媒体素养。

三、提高编导专业学生媒体素养的途径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对于编导专业学生的教学,在当前的高校更多的是以理论教授加实际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授课的,这种授课形式具有一定的优势,虽然他们能够培养编导专业学生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践也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收获更多,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有一定作用。但是,相关媒体素养的教学,在高校中只是传授理论知识,明显的缺乏实践性,而这种授课形式恰恰忽略了培养学生最关键的职业素质。因此,应当如何高效的去培养编导专业学生的素养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众传媒

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媒介以及其传播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和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大众媒体使得学校、家庭的教育功能更加的边缘化。而在当前的大学校园生活当中,学生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包括手机、电脑、网络等等。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个人电脑普及率能够达到94.5%以上,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高达98.5%,这两种途径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所在,在如此频繁的媒体交流的过程中,能否正确地认识大众媒介,对于大众媒体进行客观的评价,是对于当前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需要更加清楚的去了解大众媒体的实质、功能以及大众媒体对于社会的意义,从具体实施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置,当前国内众多高校的编导专业课程设置中,当前是将传播学作为主要的课程,而对于新闻学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其实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传播学还是新闻学对于编导专业学生来说都是一门必修的课程,而在课程的设置上往往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了当前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不够全面,在知识体系的构架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编导专业在学习上应当更加重视实践,而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比较小,重点还是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过多的理论课程会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锻炼,这对于编导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积极地引导学生,媒介是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信息属性商品属性的,根据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大众媒体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甚至编导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大众媒介在属性上的认知,更多的能够倾向于其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对于大众媒介的商品属性的认识程度比较低,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的大众媒体的运作机制。因此,在对于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专业教师需要对于编导专业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引导这些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大众媒介,并且许多层次的介绍大众媒介的各个属性,只有对于大众媒介属性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大众媒介的实质,从而更好地了解大众媒介。

(3)开展校企合作,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企业却是检验人才的地方。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编导专业学生的媒体素养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鼓励学生在学校内创立各种校内媒体,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校广播,学校网络媒体的运作过程当中,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大众媒体的运作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和地方的电视台或者其他媒体进行合作,邀请学生定期到电视台去参观了解,并且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身,提高学生对于各种媒介的认知程度。

(二)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媒体

批判性地认识大众媒体也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对于大众媒体的认知不仅仅要认识到大众媒体中优秀的一面,还需要认识到大众媒体中相对具有批判性的一面,从当前的大众媒体市场来看,市场上的媒体行业并不都是一些积极向上的,还有很多庸俗、媚俗的节目,对于这种媒体也需要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并且正确的了解到大众媒介的两面性,这也是增强学生媒体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能够使得编导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重视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而不是去设计一些低俗的电视节目。

(三)帮助学生正确的使用大众媒介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编导文化水平的高低会决定其所使用的大众媒体类型,清华大学在2014年对于编导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很多编导专业学生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在选择大众媒体的时候与学生自己的学历水平不能够很好的匹配,为此导师需要对于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

(1)课内引导,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导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接触更多的大众媒介,让他们去认识并且了解网络和手机以外的大众媒介,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更加合理、公平的使用这些媒介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2)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所比较喜爱的一种学习形式,通过这种学习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针对编导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就需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专业竞技大赛,如拍摄微电影,参与网络文化交流等等。

四、结语

大众传媒专业范文6

《传媒观察杂志》2014年第八期

一、专业主义:传媒业本体的价值追求

从新闻业本体的视角出发,“新闻专业主义”应该将新闻传媒作为研究本体,“新闻专业主义”不应是特殊化的,而应该是新闻传媒业共认的一种带有共性的价值观,具有普遍性。这一点也可以从国内不同时期,四位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进行的概括看出来。如陆晔和潘忠党认为,“专业主义”的概念不仅涵盖新闻行业职业特征,它还体现了“一套界定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②黄旦则从功能、性质、目的、经营以及约束机制等方面归纳了“新闻专业主义”③。芮必峰在黄旦定义的基础上,将“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客观公正、自由独立、服务公众。上述四位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作出的概括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可以看到,上述定义都指向新闻传媒业本体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具有普遍性。由上可以看出,“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传媒业本体的价值追求,理应成为传媒企业文化心价值观的核心构成要素。中国传媒集团虽已步入“传媒集团”时代,开始“跨媒体”、“跨区域”的双跨尝试,但这种尝试离真正的跨区域、跨媒体的市场竞争还有很大的距离,更谈不上跨国竞争。在真正的跨地域、跨媒体的媒介竞争中,“地域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肯定不能奏效。事实上,为了赢得竞争,赢得话语权,传媒业有必要讲求“新闻专业主义”,由此,“专业主义”理应成为中国传媒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

二、社会责任:社会客体对传媒业的伦理要求

如“新闻专业主义”一样,“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同样发端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日益走向集中和垄断,社会各界对媒体的批评日益增长。为了修正“自由主义”带来的恶果,“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社会责任理论”要求新闻界将新闻自由从媒体独享的自由变为公众的自由,确保公众获得“知的权力”,还要求新闻界必须依据崇高的道德标准约束自我行为,尽可能地对公众和社会负责,避免做出一些损害公众利益的事。简单地说,所谓媒介社会责任,是指传媒对社会、公众所应承担的责任。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理论的原则和内容有所发展,但是,无论怎么发展,新闻传媒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则是不变的,本质上看,这是社会客体对传媒业提出的伦理要求。应该说,作为企业文化基石的价值观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价值观体系,其中既有核心价值观,也有具体价值观。然而无论价值观体系多么丰富,作为企业“理想”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强调社会责任,将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化于核心价值观之中。中国的传媒集团绝大多数是以新闻传媒起家,无论主动与否,都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都强调社会效益的优先地位。因此,对社会责任的强调既是传媒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传媒集团企业价值观的核心要素。事实上,国际知名大报的核心价值观中均强调媒体的社会担当,如《纽约时报》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创造、采集以及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和娱乐资讯来促进社会的发展”④。

三、传媒体制:新闻体制对传媒业的意义规制

传媒体制即新闻体制,指的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国家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等。中国绝大多数的传媒集团,尤其是以新闻传媒为基础的传媒集团在传媒体制上都是相同的:属于国家所有,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坚持社会效益始终是媒介组织追求的首要目标,并且自觉地接受共产党领导,党委确立新闻媒介具体的编辑方针。表面上看,体制因素似乎与传媒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无涉,然而,如果考虑到体制因素的意识形态特征及其对传媒业信息文化产品的意义规制,那么我们显然应该承认,传媒体制因素也是传媒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确立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考虑的重要一环。在相当的程度上,传媒体制对传媒业的意义规制已经内化为媒介从业者的一种职业自觉,甚至是集体无意识。甚至对于社会客体而言,这个结论也具有一定的效度。而从“主流媒体必须反映主流价值观”的视角来看,社会公众的同向解读、妥协式解读也反映出传媒体制的意义规制的有效性。因此,将传媒体制的意义规制作为一种价值观诉求,放进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探讨并无不可。而且,应该看到,新闻体制对传媒业的意义规制也带有普遍性。尽管不同国家的新闻体制对传媒业的意义规制在力度上存在强弱之分,规制的具体内容也明显有别,但是规制确是客观性的存在。企业文化是基业常青的根本路径,而核心价值观又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中国传媒集团要想实现基业常青,必须建设优质企业文化,确立核心价值观,必须在遵从传媒体制的意义规制与“新闻专业主义”、“社会责任”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此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长松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大众传媒专业范文7

1 “把关人”理论应该贯穿于理论教学中

1.1 “把关人”意识的缺失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最早提出了“把关人”这个概念。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信息传播的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在自媒体出现以后,信息的传播也更加便捷和散乱。在这个过程中,倘若媒体“把关人”没有做好把关工作,信息的传播往往呈现出无序和泛滥的特点。因此,媒介素养是媒体从业人员重要的职业素养构成。

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信息传播者“把关人”意识的缺失,会导致有价值的信息被肥皂泡般的无用信息挤占传播空间。例如,媒体上经常会掀起一些晒身材的奇怪潮流。“锁骨放硬币”一度成为盛行的微博热门话题,如果测试者能将一定量的硬币放到自己的锁骨上方,量多且不丢落的就说明有个好身材,相反量少或放不上则需要赶紧减肥。于是,许多网民的微博、朋友圈几乎被“锁骨放硬币”的照片刷屏。2015年6月11日,一个网上热帖“女孩子能反手摸到肚脐眼就是身材好”出现之后,杨幂、许飞等明星纷纷晒照片秀身材。更多网友也纷纷跟帖,掀起微博圈、朋友圈的刷屏新高潮。

类似的晒身材的潮流如“马甲线”“酒窝放笔”“A4腰”等,这种跟风模仿的行为时隔不久就会再一次在各种媒体上上演。通常是由明星、网络红人的某种行为引起普通人纷纷模仿,一时间成了一种席卷网络的“时尚”。这种价值和意义甚小的信息泛滥成灾,不仅浪费了受众的大量有效媒体接触时间,甚至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1.2 增加“把关人”理论的课时分配比重

媒体从业人员在自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平台上所发表的言论和观点,往往在受众中意味着专业性和权威性,会对受众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言论不当、“把关”失误,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会误导受众,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使受众对媒体失去信任,后果将不堪设想。作为未来的媒体从业人员,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应该充当合格的“把关人”角色,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因此,高校传媒在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将“把关人”的理论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具体来说,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比重的课时量。特别是新闻采编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该加强“把关人”理论的教育。因为该专业的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要在很多工作环节中筛选、选择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充当重要的“把关人”角色。

2 重视“议程设置”理论的媒介素养教育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议程设置的传统模式逐渐受到挑战,一定程度上来说,个人的议程设置开始“崛起”,传统媒体开始丧失对第一手新闻材料的独占权。[1]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老媒体发生融合,媒体的交互性特点明显。公众的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媒介的议程不再是由主流媒体来设置,公众的关注也能将某些事件变为媒体焦点,而在议程设置由单向转为双向的过程中,媒体与受众之间可以多次、持续地互动,两者的观点相互影响,这就意味着,网民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议程设置能力。

大众传媒专业范文8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恐怖事件传播的媒介环境相比“9·11”事件之时更为复杂和多元,如何在恐怖事件传播中理性秉持客观性、独立性、真实性等理念,有必要对专业主义进行话语重构。

http://

关键词 新媒体 恐怖事件传播 新闻专业主义

2014年3月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发生以来,全国发生多起因“砍人谣言”而引发群众集体狂奔的闹剧。这一现象说明,暴恐事件的传播给民众制造了媒介恐慌。当“恐怖事件”进入新旧媒体融合的环境之中,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并非拘囿于小众的朋友交际,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

一、困境描述:“共生”迷局及其新闻专业主义质疑

1、恐怖事件传播的争辩:“共生论”与“工具论”

“恐怖事件”有特指含义,即由恐怖分子制造的针对民众社会或公共设施的暴力和破坏活动。一直以来,学界对恐怖分子与媒体之关系有“共生论”和“工具论”两种倾向,“共生论”将媒体与恐怖分子视为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一方面,恐怖事件为媒体报道输送广为关注的话题,恐怖事件制造的社会混乱和不安全感也增加了民众对媒体的依赖;另一方面,媒体报道为恐怖份子提供了信息输送网络。在西方社会,持“共生论”观点的研究者不在少数,美国学者鲍耶·贝尔认为,“就像媒体无法抵制恐怖事件那样,恐怖分子也离不开媒体。他们俩处于一种共生的关系中”。① “共生论”持有者在“恐怖分子需要媒体来帮助传递信息”这一论点上达成共识。“工具论”则认为媒体是反恐阵容的一把利刃,通过媒体报道,政府可以宣传反恐力度,疏导民众心理,管理社会秩序,从而降低恐怖事件风险。

随着近年来社交媒体的繁荣,“共生论”与“工具论”进入一个全新视野。由于恐怖话题的敏感性,社交网络随时有可能成为恐怖扩散的温床,从而为“共生论”提供更多的现实依据。而“工具论”也在新媒体的土壤中生出新枝,特别是随着媒体“官微”的开启,以及媒体人和社会精英的网络参与,不仅抑制了社会恐惧感,而且对自救常识、防暴策略的宣传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二论”争辩中的新闻专业主义悖论

新闻专业主义职业理念是在20世纪初西方媒体煽情主义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存在着两种理解维度:“一种理解把新闻专业主义看作是新闻业的专业意识形态;而另一种理解则把新闻业看作是一种社会角色分工。”②实际上,这两种维度规划出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两种话语方式,其一是媒体作为独立行业所引申出的中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伦理话语,即专业意识形态,其二是社会或政治为了呼应这一独立的专业意识形态所实施规训的权力话语,促使其合理履行社会角色分工。“共生论”和“工具论”可看作是新闻专业主义两种话语方式的矛盾外化。“共生论”的潜在思维是媒体作为一种中立的社会公器,既可为反恐阵营所用,也可为恐怖分子所用,任何社会力量对媒体资源的争夺处于公平关系;“工具论”的潜在思维在于政治和社会对媒体的规训拥有绝对权力,媒体应该具备社会责任、行业道德和公共追求。

但是,以媒体人和社会精英个人名义开设的社交平台却让“工具论”陷入悖论:一方面,社会个体话语权的即时性和随意性,使权力对媒体的规训在理论上不可能实现,因而社交媒体难以成为驯服的“工具”。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网络互议不仅在“规训”传统媒体自律,而且在各个领域督导政府行为,这种“反规训”颠覆了新闻专业主义中政治和社会对媒体的规训功能。

3、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在恐怖事件传播中的存疑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刨除了西方新闻理念中某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存留了适应中国本土文化与现行制度的成份,“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③也可以说,“客观、独立、真实”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集中体现。然而,在恐怖事件传播中,这三种专业秉性均受质疑。

客观性原则要求传播中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在态度上不带有主观情绪。在恐怖事件中,情感指向性异常明显,以昆明暴恐事件为例,大部分伤亡者为农民工及家眷,现场视觉冲击力无法让传播者完全处于一种“冷眼看世界”的理性客观之中;新闻独立性原则要求传播者处于被传播事件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之外。在恐怖势力与普通民众对峙的格局中,作为普通民众的传播者无法处身事外;真实性原则要求被传播事件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是符合实际的。在恐怖事件中,具体真实受到道德质疑,比如行凶时的残暴镜头和行凶后的血腥画面可能点燃社会复仇情绪,引起潜在恐怖势力竞相模仿,关于警方侦查计划的真实传播也将扰乱反恐布局。

二、案例分析:昆明暴恐事件中的媒介恐慌与新闻专业主义

1、新媒体与媒介恐慌

媒介恐慌论是“9·11”事件之后,国际大众传播研究学会(IAMCR)于2002年提出的概念,其思想脉络承袭了“共生论”主要理论,承认了媒体对民众恐慌心理的制造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中,社会信息以幂计算的速度扩散,恐慌的传播速度迅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昆明暴恐事件发生之时,最早通过网络对外消息的是网名为“我要存钱买药”(9点25分)的网友:“为什么警察救护车还没来!”,这条微博引起了恐怖消息的井喷式爆发,信息中的恐惧信号也明显上升,9点31分网友“黄Y3欣-Dione”:“在餐厅吃饭,突然冲进一大堆人,然后看见一个穿着全身黑的,拿着两把长刀追着人砍,太恐怖。”当信息渐趋清晰之后,网络中的恐怖分子形象从“疯子”变为“维族人”。类似恐惧性信息之后,全民陷入恐慌。这种社会情绪蛰伏期很长,乃至事发半个月之后,全国多地发生了因“砍人谣言”而造成的大规模人群逃散。

2、昆明暴恐事件的媒介传播过程与专业主义演进

通过对昆明暴恐事件新媒体传播和传统媒体报道的研究发现,整个过程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循环的舆论场,形成信息递进推力,给恐怖事件制造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挑战。

在第一阶段,网友报料信息较为零散,散布的信息中蕴含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恐惧感,对恐怖分子的第一感觉是“疯子”,镇定之后的目击网友甚至开始对恐怖分子进行文学性描写:黑色蒙面人、统一的侠客着装、秘密组织的图腾、身手不凡的女杀手。这种信息刻画具有文学叙事情结,客观性和真实性元素稀缺;第二阶段,当晚10点钟之后,当地媒体开始介入调查,并公布了一些眼见或耳闻的表面信息,多数只追求“现象真实”。这一阶段的媒体尚处于兴奋期,传播血腥画面是一种媒介本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中当地媒体的官方微博体现了专业精神,快速、权威地传递了有效信息;第三阶段,媒体传递了中央及省市领导在现场的指示和表态,将事件升级至仪式化的政治高度;第四阶段,“人民日报”、“新华视点”、“央视新闻”等 “官微”开始对歹徒动机、警方进展、伤者救治、死者人数等信息进行定期,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第五阶段,随着网络互议话题方向的多元化,专业主义出现分歧。

3、新闻专业主义的媒介修正

随着事态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在“五阶段”循环中逐渐苏醒,媒介的社会功能也在“共生”和“工具”之间拉锯。在昆明暴恐事件中,媒体官微的新闻专业主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理谣言,阻止媒介恐慌的蔓延。

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以下两方面更好地实现了专业主义理念:第一,时效性。现场的职业记者和公民记者都可以以个人名义通过网络随时、随地、随意信息,这是传统媒体不可能做到的;第二,解释性。新闻记者不可能精通包括政治、经济、刑侦、国际关系、少数民族历史在内的所有专业性知识,这些知识正是恐怖事件传播中“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所需的背景或因果,网络互议平台足以吸聚社会各方面的知识精英,参与事件评价,并对事件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这比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栏目邀请一两个专家现场解说更具有知识广泛性、深邃性和互动性。

三、路径研究:恐怖事件传播中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重构与应用规范

1、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重构

伦理和权力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两种话语方式,前者要求传播具备客观性、独立性、真实性等职业理念,后者则暗指政治对媒体的权力规训。在恐怖事件传播中,新闻专业主义存在着诸多悖论,阻滞了恐怖事件的正常报道和理性传播。因此,在新旧媒体融合的环境之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建构理应有所突破。新闻专业主义应积极强调媒体的公共属性,在恐怖事件传播中,传播者与社会公众共同面对恐怖袭击这一巨大的现实,传播目的在于尽可能地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而非借机争夺眼球、讨好政治或资本权力。

在伦理话语中,传播者无法逃离伤害、死亡等一系列悲剧性语境和恐惧性阴霾,传播者让受众读懂了恐怖事件所带来的内心恐惧与悲伤;传播者更无法享受超脱的独立性,在传播之时,不仅需要受到来自法律的管制,同时需要承受社会和文化的制约,比如针对某一民族或宗教的挑战性、亵渎性传播,即使没有触犯法律,也应该受到制裁。在恐怖事件传播中,传播者本身处于反恐阵营,立场鲜明;真实性是一个逐渐显形的过程,上述的传播五阶段实际是现象真实向整体真实,具体真实向本质真实的转换过程。

2、新闻专业主义的应用规范

在新旧媒体交替时代,对恐怖事件传播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应用需要进行规范:1、对整体真实与本质真实的不舍追求,是传统媒体得以存在的优势之一。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发出权威声音,挖掘深度信息。2、与官方保持“可视距离”,即互相在视线范围之内,能够及时获得权威信息或官方指示,但也避免个别官员利用权力对具体报道的无理操纵,妨碍受众知情权。3、谨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标明消息来源,同时做出理性鉴别。4、不策划、不煽情,维护社会情绪稳定和公众心理健康,促进事态往良性方向发展。5、不采访恐怖分子,不以客观性为借口为其提供话语平台,不擅自宣传其政治主张和谈判条件。6、不公布官方不愿公布,或者认为暂时不适宜公布的信息。7、 避免将恐怖分子与民族、宗教等概念混同,在新闻叙事和传播修辞中,避免民族歧视或宗教亵渎性质的话语或画面。8、不传播血腥画面和残忍镜头,避免以真实性为借口对恐怖细节进行描写。

http://

参考文献

①苏珊·L·卡拉瑟斯 著,张毓强 等译:《西方传媒与战争》[M].新华出版社,2002:196

②胡翼青,《自媒体力量的想象: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J].《新闻记者》,2013(3)

③李岩,《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实践与变异》[J].《当代传播》,2011(1)

大众传媒专业范文9

今天,电视媒介在面临竞争之后,终于开始重新检讨,认真对待自己那份事业,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作为行为主体的电视台,应该用市场营销观念去重新调整和变革。表现在一方面,媒介市场日益细分化,就电视面对的对象而言它已经从面向大众的笼统的全面广播走向了非大众的具体的细分窄播;对电视传播内容的认识,已经从新闻为主的综合内容走向了单一的新闻、经济、影视等专业化频道和专业化栏目,寻求个性化、风格化和规范化经营,占据自己独有的市场。另一方面,电视媒介逐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模式和道路。

电视媒体的产业化整体发展方向是:立足本业经营和拓展本业之外的多种经营多元化的发展。有些电视媒体在发展多种经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明显的困扰:善于经营电视媒体的电视台在经营电视之外的产业上缺乏经验,缺乏善于进行一般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对市场分析、发展目标的理性依据。这些实际反映出,在现有的经营观念指导下,多数电视台还不具备发展电视以外的产业的素质,因此仍将选择“本业回归”,从本业的发展中积累资金和经验,逐渐发展以本业为依据的多种经营,笔者思考后认为专业化频道特别是专业化栏目的发展将是电视产业化的突破口,这也是专业化栏目本体的外延拓展。

经济栏目专业化的内涵:节目细分化

在美国电视业中有一句老话:“人们不看电视台,他们看的是节目。”这就是说人们根据节目来选择看哪个台,而不是根据电视台来选择什么节目。审视我国电视节目的空中大战,以省会城市济南为例,每天有省内、外几十个频道的节目在播出,尽管出现了新闻、经济、生活、影视等专业频道的分类,但是专业台特征模糊,节目风格更是雷同与接近,专业栏目大都在某一方面的边缘进行循规守矩地说教,节目个性不强,既不“广”又不“专”难以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欲望,形成了频道多,而好看节目少的现象,造成电视媒体的萎缩。

电视栏目专业化的构架。

1、专业化栏目的定位。

电视节目的定位已从面向大众的综合性走向了面对细分受众的专门性。专业化栏目的定位除了具有“节目的新鲜感,节目的成熟感,节目的品质感”等优点外,节目的对象感是有别于其它节目的突破点。

节目对象感,节目是针对目标受众的,特别是分众化趋势明显的今天,指望一个节目照顾所有大众的需要是不可能的。电视目标的对象化,要求节目的对象也细分化,因而专业化节目已从面向所有受众,走向细分受众,进而走向适位受众和一对一受众。

济南电视台经济部的《生活杂志》栏目,开始尝试栏目专业化定位,一周七天的节目,每期节目长度20分钟,每天的节目定位于专业化的版式,分别设定为“家电版、保健版、环保版、电脑版、汽车版、房产版、时尚版”等七大专业板块,定时、定期、定量播出,固定了自己独有的收视群。

比如:电脑版的定位,栏目名称为:“电脑总动员”,从观众对电脑兴趣和知识的需求来设置小栏目。有“电脑信息快递”、“电脑行情”、“电脑俱乐部”、“电脑经典”,既有电脑业宏观信息的传播,又有电脑使用方面指导性的手册;既有著名品牌电脑科技含量的展示,又有电脑价格变化的报告。立体专业地为电脑使用者和爱好者服务,同时激发对电脑不太了解观众的兴趣。

2、栏目专业化培养了专业记者。

专业化栏目每一版的编导,长期较为固定地制播某一专业领域的节目,已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型记者。他既是这一领域的传播者,又是这一方面的实践者。他既具备以往所需要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素质外,又具备另外一方面即商业经营素质。

3、栏目的形象包装。

形象包装是强化栏目个性和特色并提高栏目品牌知名度的手段。专业化栏目应重视和加强栏目的整体形象包装,从栏目名称的确定,标志的设计,片头的制作,节目主持人的包装,到栏目开始曲、结束曲都带有专业化的色彩。

4、专业化栏目的宣传。

即将跨入下一世纪的今天,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谁了解自己面对的受众,谁会向受众推销自己和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形象,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作为专业化栏目,一些固定的领域是节目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有一批固定的受众,这样以栏目名义开展一些受众参与的经济活动和公益活动以赢得社会的好感,同时也能获得经济利益。比如《生活杂志》的环保版将与南孚电池公司共同操作一次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回收废电池,这样既宣传了栏目,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在宣传中努力推销自己的重点节目,以便受众对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可以提早留心、注意收看。

电视传媒竞争日趋白热化,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一个媒体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求得致胜和发展,唯一出路就在于全面提高节目质量,努力建构自己的品牌个性,用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品牌栏目把现观众粘合到电视屏幕上。专业化栏目的成功就是专业频道的前奏,专业频道的资源就会象其它矿藏一样得到开发,为电视台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奠定基础。

经济栏目专业化的外延:市场化。

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视察时指出,过去我们传媒只讲宣传,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既要宣传,又要经营。

总书记的讲话,在肯定新闻传媒的政治功能的同时,也强调新闻传媒应具有经济行为。

探讨经济栏目的市场化,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认识我们的电视媒体。

自70年代末至今,中国经济体制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市场化。经济的市场化成为电视媒体市场化的外在推动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电视媒体逐渐推动了国家财政供给的保证,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这种压力同时成为电视在市场中追求利益的动力。

②生产的发展需要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可选择的商品,消费者也需要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电视广告信息节目无疑适合承担这一功能。广告市场的恢复和发展首先为电视媒体开拓了一个巨大的经济财源,而且使媒体对于广告获利能力产生了自觉。

③市场方式的出现带来了传媒间的竞争,市场方式的发展又使媒介间的竞争逐步升级。因为失去了经济保障的媒介不得不依靠自身的经营谋求生存,而首先面对的是广告市场,这个市场非常大,但并不是无限广大,生存于有限的市场中的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需对广告市场进行争夺,在市场的争夺中,媒体的市场运营行为也不断发展,市场营销能力不断提高。

因此,经济的市场化推动电视媒体向市场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同时也看到,以往计划经济受到严格控制的媒介在经济方面获得空前自由,而这种自由又使得媒介追求利益的愿望和行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涨。近年来,国家经济不景气,广告收入下滑,它不

再仅仅满足广告市场的争夺,开始开拓信息利益外的多种经营,走产业化道路,电视媒体以所有可行的经营手段创造前所未有的利益。但是电视媒体的经营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也暴露出资金的短缺与人才不足,更多的是行为的超前与能力和观念的滞后,有些媒体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于是又回归到电视的本体--电视节目来探讨媒体产业化的突围。有些专业人士认为电视经济栏目专业化,或许为媒体走向产业化积累更多的资金和经验。

电视经济栏目专业化,以其科学性、专业性、权威性的建立,相对稳定了一批收视群体,占据了属于自己的收视市场,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批专家型记者,他们除了具备节目本体的业务素质外,也学会了一些商业素质,其中包括经营意识。传播着市场的经济信息,也逐渐意识到信息是一个巨大的获利潜力市场,从而使信息的传播行为与利益行为结合了起来。电视经济栏目市场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栏目的市场意识。

a.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的节目策划和节目优化。

观众是栏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终源泉。随着栏目市场观念的引入,观众不再被认为是被动的接受的群体,而成为左右节目的消费者,根据受众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节目。节目面对的受众越来越准确化和窄化,即从面向广大受众,走向面对细化受众,适应受众。专业化栏目应以自己独有的窄播收视群占据其它栏目难以替代的位置。

b.以节目包装和推介手段的节目营销。

基于以观众需求为节目发展的主导认识,专业化栏目运用市场营销手段进行栏目包装,主持人形象宣传,栏目推介乃至频道包装。

这样,节目营销不仅作为一种策划和宣传栏目的方式,还有深化电视媒体节目运作的主导思想,以此来协调和规范电视台的整个节目运作和广告经营。

2、专业化栏目在“节目核心论”的理念指导下尝试多种经营。

栏目除了信息利益经营外,还包括广告经营和多种经营。广告经营主要是以栏目时间为主的经营;多种经营是利用电视台专业化栏目的广告时间和资金积极开拓空间,根据有关规定和专业化栏目本身的条件,发挥其信息、人才、技术、知识、设备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国家政策允许的,本身业务有关的服务和经营活动。

以济南电视台的《生活杂志》栏目为例。

a.专业化栏目努力开拓电视信息和娱乐功能。

栏目的时尚版是向观众推荐服饰的最新流行趋势是其中内容之一,这样利用栏目自身的条件与广告公司、企业、商业单位合作通过组织时装表演、产品推介会、大型音乐会等户外直播活动,与信息服务相结合,提升栏目品牌的知名度,同时也获得多元发展的经济利益。

b.利用专业栏目的专业人才参与企业活动。

房产版、汽车版为例。

以栏目广告时间作为参与经济活动的投资,与房地产公司共同操作房地产生意活动。

采用电视直销的方式,与汽车生产厂家合作汽车直销,从中获得利润。

c.以货物抵顶广告信息费用的形式,开发那些广告经费紧张的企业潜力。

利用抵顶来的货物举办一个购物商场,以电视媒体自身的信誉取得顾客的依赖。

大众传媒专业范文10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媒介体育;职业道德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体育发生了巨大变革,大众传媒也深度介人体育领域,体育成为了大众传媒锁定的重点传播内容。“专业性的体育传媒为体育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扩大了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了体育传播的各种价值功能”。有研究认为,“媒介通过对体育信息的选择、加工、反映和重构,产生了以体育为原始文本,但在形式和本质上又截然不同于体育的新的文化形态——媒介体育。”所谓媒介体育是指媒介化了的体育,体育媒介化,就是媒介将挑选过的体育形象和信息再现给读者、听众和观众的过程。

媒介体育和客观世界的体育不能等同,媒介体育只是在体育现实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而现在的媒介体育与其传播理想存在差距,甚至可以说媒介体育发生了畸变。媒介体育出现畸变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商业化的影响,媒介体育传播内容的软化趋势,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等,但缺乏媒体自律是媒介体育畸变的重要因素。那么加强媒体自律对于扭转媒介体育畸变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媒体自律能有效遏止媒介体育畸变。

1媒介体育畸变现象

媒介体育畸变是媒介体育在传播体育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媒介体育传播与媒介传播规律或者体育发展宗旨相违背的现象。

1.1媒介体育虚假化

2004年8月19日,《成都商报》等媒体报道,举重运动员张国政的奥运金牌是教练员在比赛场地用金钱“激”出来的。这是记者把笑话当作事实,捏造细节编出来的假新闻。2004年8月29日凌晨,某门户网站体育频道在奥运会女排决赛还在紧张进行时,就提前抢发了中国女排失利的消息,而这场比赛最后中国女排翻盘,夺得最后的冠军。上海《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04年“十大假新闻”中,虚假的体育新闻就有3条。2002年6月27日,《新快报》刊发《意韩赛主裁惨死于乱枪?》的报道,照片都是从别的新闻报道中移花接木的。媒介体育虚假化日益严重,这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媒体的日趋商业化和争抢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使大量偏离新闻理念和基本原则的虚假新闻的大量涌现”‘。李希光教授‘认为:“新闻媒体的卖点是新闻真实,媒体出售的商品是真实。”而今天的媒介体育,真实和虚构的故事混杂,使社会大众难辨真伪。

1.2媒介体育过度娱乐化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媒体在媒介体育传播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娱乐化的手法,使媒介体育的娱乐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他媒体纷纷跟进,热衷于报道运动员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媒介体育娱乐化成为潮流时尚。“一场球赛就是一场性爱”(《新周刊》2002年5月15日)、“足球性高潮”(《新周刊》2002年5月15日)、“性是迷人的东西”(《南方体育》2002年5月31日)、“世界杯,没有性生活的日子”(《南方体育》2002年6月17日)、“NBA性骚扰何其多”(《体坛周报》2005年8月22日)、“瑞典不禁止性生活,阿根廷会贩卖”(《体坛周报》2006年6月15日)。一些媒体在娱乐化大潮中越过职业道德的底线,使媒介体育娱乐过度。李良荣教授在《娱乐化、本土化》一文中说“传媒硬件越来越硬,但传媒的内容却越来越软。”媒介体育越来越将名人绯闻,煽情性、刺激性的内容作为报道的重点,倾向于用视觉盛宴以刺激受众的欲望,用暧昧的文字挑逗人的理性,对体育媒体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南方体育》曾经是国内“三大体育专业报”之一,此后,《南方体育》过度地放大“媒介体育娱乐化”的特性。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无法自拔的深渊,最后寿终正寝,于2005年停刊,这也是媒介体育娱乐过度而自掘坟墓的典型。

1.3媒介体育炒作不断

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媒体经常运用“尖叫原理”,通过炒作体育明星和丑闻,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这使得一些媒介体育从业者对这种肆无忌惮的炒作也很反感,一位《东方体育日报》记者钟浩在他的博客里说:“我不知道如今的中国体育报道到底掺杂了多少炒作的成分,我不禁要问,有多少真相可以重来。”

媒介炒作,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媒介体育传播中尤甚。在体育记者中常流行这样一句话“体育记者应该有狗仔的精神。”媒介体育难道真的要靠炒作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吗?有意思的是,在2007年1月21日网易体育新闻排出了“体育明星炒作价值榜”,黄健翔因解说失误,离开央视绯闻不断位居炒作价值榜首位。刘翔的l2.88s的广告、田亮与超级女生叶一茜的恋情、“姚明牌”女用卫生巾、郭晶晶与霍启刚的翻版“松霞恋”、刘璇跻身《名声大震》三甲、周萌萌性骚扰事件、陈纯甄拍裸照还债这些都是2006年的体育新闻炒作大热门,不管网站排出的价值榜是否具有参考性,但这表明了媒介体育炒作是不争的事实。

2困境中媒介自律的必要性

2.1媒介体育应承载历史使命

大众传播媒介是为社会提供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其运作特征是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反复地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媒介所反映的现实已经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超现实。后现论家道格拉斯认为,超现实与非真实的区别已经模糊不清,非真实超过了真实,比真实还真实。这种超真实性决定了媒介体育从业者要对社会负责,要具有历史使命感。

媒介体育的畸变在社会上受到了激烈的批评,要求媒体改进工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其中,媒体的社会责任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其实,社会责任论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最早在美国、英国出现,后来传到全世界,它对媒介的发展有指导性意义。社会责任论对新闻媒介提出了具体要求:应该提供真实的、综合的、明智的新闻报道;新闻媒介应负责陈述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等。

社会责任论强烈要求媒体实行自律,媒体自身必须强化职业建设,强化职业意识,以职业化的精神,自觉担负起道德义务与社会责任,自觉以职业道德准则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传播活动服务于公众利益与社会利益,使自身的利益同公众利益及社会利益平衡,使自己作为信息和意见的公共传递者的角色”。

媒介体育从业者同样要自觉承担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使命。应确保媒介体育的真实性,谨守媒介体育道德,这就要求媒介体育实行媒体自律,避免不和谐的声音在媒介体育中出现。

2.2现代体育健康发展亟待媒体自律

媒介体育虚假化、过度娱乐化、炒作不断等问题困扰着中国体育,恶化了中国体育的环境,阻碍了全民健身推进的步伐,影响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全国体育宣传工作会上,体育界人士呼吁,别让这些不良倾向搞坏了中国体育。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张海峰说,当前,我国体育宣传报道中,虚假新闻、恶性炒作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媒体热衷于制造和传播虚假体育新闻,炒作各类小道消息和负面报道,甚至热衷于炒作运动员的私生活和其他低俗内容,这些都将给中国体育带来不利影响”。

媒介体育畸变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体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不良后果,有的甚至严重损害了中国体育形象,干扰了运动队正常竞赛、训练和运动员的个人生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说:“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坚决打击丑恶现象的同时,体育宣传更重要的责任在于引导人民群众学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先生,在2007年4月6日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也称:“现在很多体育都快变成娱乐了,但在我看来,体育毕竟不是娱乐,过分地追求这些东西违背了体育运动的本身。”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多体育界人士也呼吁,不要让媒介的不良倾向搞坏了体育。因此,媒介体育引导受众正确看待体育很重要,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之前,培养大众的体育欣赏水平以及增强群众体育的参与热情都是媒介体育传播者的责任。体育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媒介,体育需要媒介扩大在社会的影响,要改变媒介体育畸变这一现状,还体育一个洁净的发展环境,加强媒体自律迫在眉睫。

2.3新闻媒介公信力需要媒体自律

媒介公信力就是在公众与媒介的相互作用中,媒介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媒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社会大众对传媒寄予了厚望,希望从媒介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在我国,媒介体育传播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对体育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媒介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在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或实践后,如果大众发现媒介体育不再专业,产生畸变,社会大众的逆反心理便会产生,久而久之,就会抗拒某种报纸、刊物或电视台传播的体育信息,这对媒介来说,无疑存在潜在的威胁。

现在,媒介体育传播的竞争异常激烈,中国号称拥有“8000足记”,这对媒介体育的繁荣是一个可喜的情况。如此激烈的竞争,传媒要想生存,必定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由于媒介体育传播环境比较宽松,操作容易上手,自由的空间越大,对自律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媒介体育以自律换自由才是明智之举。

新闻媒介公信力的树立需要媒体自律,媒体自律的弱化可使媒体的权威性、美誉度不断被消解,新闻记者的职业尊严和荣誉感也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特别需要通过自律重塑权威,新闻记者特别需要通过自律重获尊严。

3实现媒体自律,遏制媒介体育畸变

3.1强化媒介体育从业者的新闻职业道德

实现媒介自律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传播者内部,有学者称为“内化新闻职业道德”。所谓内化新闻职业道德,即将新闻职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新闻道德观念,形成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心和职业品德。内化新闻道德规范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新闻道德规范的认知、评价的过程,是在心里确立新闻道德规范的过程,。内化媒介道德并不是纯粹的认知、评价活动,而且是媒介传播实践过程。一旦媒体职业道德内化为传播主体的道德观念,新闻传播主体就获得了自我评价职业动机和行为的标准,会主动去用这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这是实现媒体自律的主体途径。另外一种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的外化法,即用内化了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觉指导自己的新闻传播活动,就是用职业品德支配自己的传播活动。

3.2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

目前,我国媒介体育从业者主要是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综合大学体育专业、新闻专业、中文专业、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缺乏专业知识,有时候媒介体育出现虚假化、娱乐过度并非传播主体本身的原因,而是受他们的业务素养所限。因此,加强媒介体育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媒介体育从业者没有相关体育科学知识储备是很难开展工作的,高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培养要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保证知识结构的最优化。学生要丰富自己的文化和体育知识,不断钻研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应该严格把好媒介体育从业者的“入门教育”关,正式的入门教育必不可少。美国一些媒体鉴于公众对新闻的可信度和公正性存在疑虑,纷纷制定了从业人员守则,其中著名的有“NBC的公正、准确和均衡”等守则。《纽约时报》在用人之前就对“新人”进行全面培训,在它发给员工的守则中,明确地写着“记者本身就是最终事实核查者,通常也是唯一的核查者””,。实习期间“入门教育”是重中之重,媒体在培养新人时一定要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养,以严格、精确为响亮口号强化客观写作训练,促使他们养成好习惯。“人门教育”并非职业教育的终点,“继续教育”应该贯穿于职业生涯当中。媒体机构要经常组织从业者进行业务补习,从业者也要自觉进行充电,社会发展迅速,一时不学习,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

3.3规范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制度

媒介体育传播中出现虚假化、娱乐过度和炒作不断等现象,与媒体内部的管理机制有直接关系。严密的编辑流程是媒介自律的重要保障。媒介体育在传播前一般要经过选题、编辑、校对几个流程,严格把关审稿,是媒介体育从业人员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媒体的自律措施值得借鉴,根据自律的需要,美国媒体还增加一些特别的编辑环节,如事实核对、节目监控和法律咨询。《时代周刊》为了避免发生新闻丑闻,设立了一个专门核对事实的调查小组。

完善媒介体育工作者外出监督机制。因媒介体育工作者经常要外出采访,对于同一个体育事件,题材趋同化明显,经常都会发生记者之间互相串稿现象,刊出的新闻也都大同小异。如果有一个记者在报道上出现了偏差,大家没有经过核实就传开了,在社会上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媒体在制度上周全,就会防止媒介传播虚假信息的可能,增加媒介体育的真实性。

对于媒体而言,不出错误是不可能的,而合理、有效的纠错机制是减少错误数量和负面影响的主要办法。这种纠错包括报刊或节目面世前的内部纠错,也包括事后的公开纠错。美国一些媒体还将及时更正、与读者沟通作为主要的自律机制,并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受众的认可。

3.4完善监督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大众传媒专业范文11

一、困境描述:“共生”迷局及其新闻专业主义质疑

1、恐怖事件传播的争辩:“共生论”与“工具论”

“恐怖事件”有特指含义,即由恐怖分子制造的针对民众社会或公共设施的暴力和破坏活动。一直以来,学界对恐怖分子与媒体之关系有“共生论”和“工具论”两种倾向,“共生论”将媒体与恐怖分子视为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一方面,恐怖事件为媒体报道输送广为关注的话题,恐怖事件制造的社会混乱和不安全感也增加了民众对媒体的依赖;另一方面,媒体报道为恐怖份子提供了信息输送网络。在西方社会,持“共生论”观点的研究者不在少数,美国学者鲍耶·贝尔认为,“就像媒体无法抵制恐怖事件那样,恐怖分子也离不开媒体。他们俩处于一种共生的关系中”。① “共生论”持有者在“恐怖分子需要媒体来帮助传递信息”这一论点上达成共识。“工具论”则认为媒体是反恐阵容的一把利刃,通过媒体报道,政府可以宣传反恐力度,疏导民众心理,管理社会秩序,从而降低恐怖事件风险。

随着近年来社交媒体的繁荣,“共生论”与“工具论”进入一个全新视野。由于恐怖话题的敏感性,社交网络随时有可能成为恐怖扩散的温床,从而为“共生论”提供更多的现实依据。而“工具论”也在新媒体的土壤中生出新枝,特别是随着媒体“官微”的开启,以及媒体人和社会精英的网络参与,不仅抑制了社会恐惧感,而且对自救常识、防暴策略的宣传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二论”争辩中的新闻专业主义悖论

新闻专业主义职业理念是在20世纪初西方媒体煽情主义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存在着两种理解维度:“一种理解把新闻专业主义看作是新闻业的专业意识形态;而另一种理解则把新闻业看作是一种社会角色分工。”②实际上,这两种维度规划出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两种话语方式,其一是媒体作为独立行业所引申出的中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伦理话语,即专业意识形态,其二是社会或政治为了呼应这一独立的专业意识形态所实施规训的权力话语,促使其合理履行社会角色分工。“共生论”和“工具论”可看作是新闻专业主义两种话语方式的矛盾外化。“共生论”的潜在思维是媒体作为一种中立的社会公器,既可为反恐阵营所用,也可为恐怖分子所用,任何社会力量对媒体资源的争夺处于公平关系;“工具论”的潜在思维在于政治和社会对媒体的规训拥有绝对权力,媒体应该具备社会责任、行业道德和公共追求。

但是,以媒体人和社会精英个人名义开设的社交平台却让“工具论”陷入悖论:一方面,社会个体话语权的即时性和随意性,使权力对媒体的规训在理论上不可能实现,因而社交媒体难以成为驯服的“工具”。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网络互议不仅在“规训”传统媒体自律,而且在各个领域督导政府行为,这种“反规训”颠覆了新闻专业主义中政治和社会对媒体的规训功能。

3、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在恐怖事件传播中的存疑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刨除了西方新闻理念中某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存留了适应中国本土文化与现行制度的成份,“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③也可以说,“客观、独立、真实”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集中体现。然而,在恐怖事件传播中,这三种专业秉性均受质疑。

客观性原则要求传播中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在态度上不带有主观情绪。在恐怖事件中,情感指向性异常明显,以昆明暴恐事件为例,大部分伤亡者为农民工及家眷,现场视觉冲击力无法让传播者完全处于一种“冷眼看世界”的理性客观之中;新闻独立性原则要求传播者处于被传播事件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之外。在恐怖势力与普通民众对峙的格局中,作为普通民众的传播者无法处身事外;真实性原则要求被传播事件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是符合实际的。在恐怖事件中,具体真实受到道德质疑,比如行凶时的残暴镜头和行凶后的血腥画面可能点燃社会复仇情绪,引起潜在恐怖势力竞相模仿,关于警方侦查计划的真实传播也将扰乱反恐布局。

二、案例分析:昆明暴恐事件中的媒介恐慌与新闻专业主义

1、新媒体与媒介恐慌

媒介恐慌论是“9·11”事件之后,国际大众传播研究学会(IAMCR)于2002年提出的概念,其思想脉络承袭了“共生论”主要理论,承认了媒体对民众恐慌心理的制造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中,社会信息以幂计算的速度扩散,恐慌的传播速度迅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昆明暴恐事件发生之时,最早通过网络对外消息的是网名为“我要存钱买药”(9点25分)的网友:“为什么警察救护车还没来!”,这条微博引起了恐怖消息的井喷式爆发,信息中的恐惧信号也明显上升,9点31分网友“黄Y3欣-Dione”:“在餐厅吃饭,突然冲进一大堆人,然后看见一个穿着全身黑的,拿着两把长刀追着人砍,太恐怖。”当信息渐趋清晰之后,网络中的恐怖分子形象从“疯子”变为“维族人”。类似恐惧性信息之后,全民陷入恐慌。这种社会情绪蛰伏期很长,乃至事发半个月之后,全国多地发生了因“砍人谣言”而造成的大规模人群逃散。

2、昆明暴恐事件的媒介传播过程与专业主义演进

通过对昆明暴恐事件新媒体传播和传统媒体报道的研究发现,整个过程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循环的舆论场,形成 信息递进推力,给恐怖事件制造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挑战。

在第一阶段,网友报料信息较为零散,散布的信息中蕴含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恐惧感,对恐怖分子的第一感觉是“疯子”,镇定之后的目击网友甚至开始对恐怖分子进行文学性描写:黑色蒙面人、统一的侠客着装、秘密组织的图腾、身手不凡的女杀手。这种信息刻画具有文学叙事情结,客观性和真实性元素稀缺;第二阶段,当晚10点钟之后,当地媒体开始介入调查,并公布了一些眼见或耳闻的表面信息,多数只追求“现象真实”。这一阶段的媒体尚处于兴奋期,传播血腥画面是一种媒介本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中当地媒体的官方微博体现了专业精神,快速、权威地传递了有效信息;第三阶段,媒体传递了中央及省市领导在现场的指示和表态,将事件升级至仪式化的政治高度;第四阶段,“人民日报”、“新华视点”、“央视新闻”等 “官微”开始对歹徒动机、警方进展、伤者救治、死者人数等信息进行定期,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第五阶段,随着网络互议话题方向的多元化,专业主义出现分歧。

3、新闻专业主义的媒介修正

随着事态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在“五阶段”循环中逐渐苏醒,媒介的社会功能也在“共生”和“工具”之间拉锯。在昆明暴恐事件中,媒体官微的新闻专业主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清理谣言,阻止媒介恐慌的蔓延。

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以下两方面更好地实现了专业主义理念:第一,时效性。现场的职业记者和公民记者都可以以个人名义通过网络随时、随地、随意信息,这是传统媒体不可能做到的;第二,解释性。新闻记者不可能精通包括政治、经济、刑侦、国际关系、少数民族历史在内的所有专业性知识,这些知识正是恐怖事件传播中“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所需的背景或因果,网络互议平台足以吸聚社会各方面的知识精英,参与事件评价,并对事件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这比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栏目邀请一两个专家现场解说更具有知识广泛性、深邃性和互动性。

三、路径研究:恐怖事件传播中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重构与应用规范

1、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重构

伦理和权力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两种话语方式,前者要求传播具备客观性、独立性、真实性等职业理念,后者则暗指政治对媒体的权力规训。在恐怖事件传播中,新闻专业主义存在着诸多悖论,阻滞了恐怖事件的正常报道和理性传播。因此,在新旧媒体融合的环境之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建构理应有所突破。新闻专业主义应积极强调媒体的公共属性,在恐怖事件传播中,传播者与社会公众共同面对恐怖袭击这一巨大的现实,传播目的在于尽可能地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而非借机争夺眼球、讨好政治或资本权力。

在伦理话语中,传播者无法逃离伤害、死亡等一系列悲剧性语境和恐惧性阴霾,传播者让受众读懂了恐怖事件所带来的内心恐惧与悲伤;传播者更无法享受超脱的独立性,在传播之时,不仅需要受到来自法律的管制,同时需要承受社会和文化的制约,比如针对某一民族或宗教的挑战性、亵渎性传播,即使没有触犯法律,也应该受到制裁。在恐怖事件传播中,传播者本身处于反恐阵营,立场鲜明;真实性是一个逐渐显形的过程,上述的传播五阶段实际是现象真实向整体真实,具体真实向本质真实的转换过程。

2、新闻专业主义的应用规范

在新旧媒体交替时代,对恐怖事件传播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应用需要进行规范:1、对整体真实与本质真实的不舍追求,是传统媒体得以存在的优势之一。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发出权威声音,挖掘深度信息。2、与官方保持“可视距离”,即互相在视线范围之内,能够及时获得权威信息或官方指示,但也避免个别官员利用权力对具体报道的无理操纵,妨碍受众知情权。3、谨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标明消息来源,同时做出理性鉴别。4、不策划、不煽情,维护社会情绪稳定和公众心理健康,促进事态往良性方向发展。5、不采访恐怖分子,不以客观性为借口为其提供话语平台,不擅自宣传其政治主张和谈判条件。6、不公布官方不愿公布,或者认为暂时不适宜公布的信息。7、 避免将恐怖分子与民族、宗教等概念混同,在新闻叙事和传播修辞中,避免民族歧视或宗教亵渎性质的话语或画面。8、不传播血腥画面和残忍镜头,避免以真实性为借口对恐怖细节进行描写。

参考文献

①苏珊·L·卡拉瑟斯 著,张毓强 等译:《西方传媒与战争》[M].新华出版社,2002:196

②胡翼青,《自媒体力量的想象: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J].《新闻记者》,2013(3)

大众传媒专业范文12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新闻专业主义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091-02

随着博客、微博等个人传播平台的普及,个体在传播中的自主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以至于学界和普通民众同声欢呼“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但事实上,个人传播平台的作用被不恰当地夸张了,至少在新闻传播领域,“自媒体时代”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

一、自媒体与传统媒体

2001年9月,美国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率先提出了journalism3.0的概念。他认为,journalism1.0指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journalism2.0指的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和新闻门户网站等;journalism3.0指的是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2003年1月,他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双月刊上撰写了题为《下一代的新闻业:自媒体来临》(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 ‘we media’)的文章,提出了“自媒体(we media)”的概念[1]。而第一次针对自媒体给出严谨定义的是美国媒体学者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2003年7月,美国新闻协会出版了二人联合提出的有关博客传播模式的研究报告,报告采用了丹吉尔默的“we media”概念,并认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2]”

根据学界的研究,可以对丹吉尔默、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的观点做进一步的解读。以代表性媒介不同为标准,现代新闻传播媒体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其传播主体是专业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其传播方式是一对多的线性传播;二是以数字报纸、数字电视等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没有显著的变化,但借助网络的技术支持,其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三是以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个人传播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传播主体不再由专业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垄断,每个人都能够面对公众直接发声。传播方式也由一对多的“教堂传播”,改变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集市传播”。正是这种改变,引发了人们不切实际的联想,夸张出一个虚幻的“自媒体时代”。

二、自媒体与新闻传播

(一)自媒体是否参与了新闻传播

其实,自媒体是否真正参与了新闻传播都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取决于对新闻传播的界定。

关于新闻传播,比较常用的定义是:“新闻传播是人们之间相互进行的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并认为“‘人们之间相互进行’,这首先表示新闻传播并不只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新闻传播媒介出现以后的传播活动或者仅仅是这些媒介所从事的活动,它包括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在不同层次、以各种方式进行的获取新情况、新信息的一切活动。[3]”这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其外延甚至超过了通常对“大众传播”的定义,几乎等同于对“传播”的定义。如果按照这样一个定义来理解新闻传播,那么,自媒体毫无疑问是参与了新闻传播的。

但是,以上对新闻传播的定义遭到了学界的质疑。有学者认为,“新闻传播就是无数传播活动中的在性质和形式上都有着严格界限的传播活动的一种”,它和非新闻传播应有如下区别:第一,信息的来源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必须是最新的。第二,信息的媒介必须是专业的,面向全社会的和大众化的,必须是真正传播“新闻”的专业媒体。第三,传播的渠道必须是新闻从业部门和专业机构[4]。第一项区别强调的是“真实性”和“时新性”;第二、三项则着重强调了“专业性”。毫无疑问,不管以其中哪一项来衡量,自媒体都被排除在新闻传播之外了。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一些传统媒体也开设了官方的自媒体平台,例如官方微博等。但这些官方自媒体平台和他们的报纸、广播、电视本质上是一致的,严格地说只是一种媒介。而媒介不同于媒体,媒介指的是居于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是承载人类信息传播功能的物质载体。而媒体,则应该是掌握并操作这些媒介的人或组织[5]。

由此可见,所谓的自媒体是否有资格参与人类最重要的传播活动之一——新闻传播都尚无定论,更遑论什么“自媒体时代”。

(二)自媒体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

新闻专业主义,是指新闻从业人员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意识形态,具体表现为新闻从业人员所应遵循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新闻专业主义源自于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新闻界信条》(Canons of Journalism),成熟于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其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On Freedom of the Press,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中提出的新闻业的基本标准。它已成为被多数国家业界、学界和社会广泛接受的新闻传播的基石。

新闻专业主义准则的版本多种多样,但其最核心的理念有三:一是新闻的客观性;二是新闻自由;三是媒体的社会责任。自媒体与这些核心理念同样格格不入。

1.自媒体在客观性上的无能为力。客观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也是新闻传播的底线。新闻专业主义对客观性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实、真切,不仅要求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而且要求在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严格区分客观事实和制作者个人或者机构的观点,正如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 Peterson)所言:“传媒必须准确,不能撒谎……必须清楚事实就是事实,观点就是观点。[6]”二是全面、平衡,即公正地向受众展示新闻事实的全貌。

在传播实践中,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等媒体,为了确保新闻的客观性,不仅培养起一支训练有素的采编团队,而且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建立了严格的核实纠错机制,对新闻由制作到传播的全过程进行把关。在这方面,自媒体先天不足。作为个人,即便具备了较高的新闻素养,也无力建立起完备、有效的核实纠错把关机制,新闻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的错讹和有失公正无法限制在最低限度。更何况绝大多数的自媒体操控者不具备起码的新闻素养,甚或根本不知道客观公正为何物。这样的自媒体遭到新闻专业主义的拒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和客观性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媒体的公信力。传统媒体因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而在受众中拥有相当的公信力,因而也保证了新闻传播的效果;自媒体因无法保证新闻的客观性而不具备起码的公信力,其传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自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滥用。新闻自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基石。新闻专业主义崇尚新闻自由,但同时认为这种自由必须是有限制的。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别强调,“完全的自由和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缺少限制的自由只是一种幻想”。

法律法规和一般社会伦理是新闻自由的边界,突破了这一边界就是对新闻自由的滥用。需要指出的是,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有时会成为滥用新闻自由的借口。在最近的几次灾难报道中,个别记者片面追求新闻的客观性,做出了不少有违社会伦理的行为,或影响了救灾工作,或直接对受灾者造成二次伤害,以致业内人士痛斥:把紧张、严肃、悲痛交织的灾难现场,直弄成媒体狂欢的大秀台。

滥用新闻自由不独存在于自媒体,传统媒体也有同样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个体性和随意性的特征决定,自媒体存在着更普遍、更严重的新闻自由滥用现象。一些自媒体操控者打着客观性或者新闻自由的幌子,肆意践踏他人的自由,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出现了专业的“网络水军”、“网络打手”等负面势力,更加重了滥用新闻自由现象对社会和受众的危害。

3.自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漠视。社会责任原则是对新闻自由的矫正、限制与保护,也是新闻专业主义能被社会和业界广泛接受的重要理由。事实上,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理所当然的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自由和责任相伴相随。自由使媒体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身功能;责任使媒体不至于滥用自由而更具生命力。

媒体承担社会责任要有高度自觉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一方面来自于媒体的内部建设,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公众和管理部门的监督。而这些恰恰是自媒体最缺乏的。零门槛使得社会公众一窝蜂地集聚在自媒体下,其间就难免良莠不齐。同时,海量的自媒体平台、海量的信息、瞬间的传播速度,使得公众和管理部门的监督因无能为力而形同虚设,给自媒体逃避社会责任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媒体承担社会责任要有足够的责任能力。传统媒体以整个单位的人力、物力和信誉作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和保障,这些保障条件同样是自媒体不具备的。加之自媒体操控者虚拟的网络身份,使得社会难以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责任追偿机制,以至于自媒体可以一方面拥有滥用新闻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则无需承担侵权责任和服务社会的责任。

总之,自媒体因与新闻专业主义格格不入而在新闻传播领域受到限制。但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业界和学界足够的重视。相反,有人在盲目地欢呼“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甚至在不切实际地夸大自媒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颠覆。需知基石的坍塌意味着大厦将倾,客观性、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诸原则被颠覆,新闻必将死亡。

三、结 论

所谓的自媒体,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平台,其主要功能是交流和娱乐,它以自主、快捷等优势给大众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因其不能保证新闻的客观性、较多滥用新闻自由和对社会责任的漠视等缺陷,无力进行新闻生产,更不可能真正入主新闻传播领域而开创一个“自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沈金霞.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J].今传媒,2012(9).

邓若伊.论自媒体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变动[J].现代传播,2001(4).

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郝雨,何懿.新闻定义批判与新闻本质反思[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