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教育与实践

医学教育与实践

时间:2023-06-06 09:01:48

医学教育与实践

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1

【关键词】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

面对21 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 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 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 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 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

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2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医学生养成教育

西方自十二世纪起就实行住宿学院制,可追溯到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后来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效仿并延续至今。自2005年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书院以来,国内陆续有几十所大学尝试和探索了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乃至刮起了一阵书院制办学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事实上,书院是我国古代融教育、讲学、议政、藏书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我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始于唐,兴于宋明,并传播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书院制度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办学实践证明,大同不同专业的“书院式(住宿制学院)”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把医学生培养成好医生的目标为现阶段的医学生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要求。高尚医德和精湛技术,是通过长期和反复的教育、培养、熏陶,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养成的。加强医生职前阶段即医学生的养成教育,既是贯彻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医疗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岗位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专业性极强,不仅要求学习各种基础专业知识,还要求熟悉临床操作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与临床相结合。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基本职责,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攻克当今医学界面临的各项难题,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医学生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为努力解决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为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全时段的成长环境,南方医科大学从本科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入手,尝试书院制的医学生养成教育。因此,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上看,高尚医德与精湛技术明确了医学生培养的任务,从人才培养的方式上看,“养成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形势,以人为本,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片试验田。书院制的人才培养,“教”与“育”结合的新载体,以学生宿舍为管理的空间和平台,立体化导师制度的推行,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医学生本科阶段良好品行和医学素质的养成,为医学生培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建立师生互动、朋辈互勉、学科交融、注重养成、环境温馨、民主包容的良性循环机制,培养有责任感的完整的人,也呼应了医学生教育现在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南方医科大学作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具有良好的医学生教育传统与优势,紧抓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机遇,努力解决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单一、顺德校区师生关系疏离、朋辈教育不足等问题,为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全时段的成长环境。学校于2016年9月在顺德校区成立书院,通过书院和专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分工与协作,努力在“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南医精神指引下,探索医学生培养的新模式。本文以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的改革为例,分析书院制下医学生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举措、特征及其思考启示。

二、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医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深化改革需要寻找人才培养内涵发展的突破点。高水平大学培养学生不仅强调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强调健全人格的塑造,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载体。传承古今、汇通中西的书院制人才培养,构建了师生共处的新型育人平台,为新形势下更好地创新医学生教育机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书院制借鉴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现代书院的经验,探索医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书院是文化育人的社区,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书院是师生互动的空间,在对话交流中实现言传身教;书院是锻炼提升的平台,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中实现学生成长成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勤学乐学、崇尚科研蔚然成风,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1.社区制度:拓展学生社区的发展。美国耶鲁大学校友回忆大学生活时,学生社区的围炉夜话和橡木餐桌的午餐会往往被部分校友认为是一生中所获得的最好教育。社区以其越来越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越来越便捷的人际空间,突破了原来仅是宿舍、仅能休息的单一功能,日趋成熟发展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休闲娱乐和人际互动的场所,成为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载体,进行第二课堂、学生体验式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重要阵地。书院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与专业学院不同,又与之互补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尊重学生作为社区主体的体验性感受、主体性表达和参与性分享。首先,人性化的社区环境,打造师生共享的成长空间。书院制学生社区不止于满足学生身心休息的基本需求,也为学生提供健身房、影音室、活动室等,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的需求,更为学生提供讨论室、活动室、社区广场等交谊场所,满足学生学习和思想交流等需求。其次,个性化的混寝安排,探索科学合理的配置方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住在一起,以帮助学生养成包容、尊重、体谅的人格品质。再次,自主化的社区管理,促进学生主体自治参与。书院成立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设置学生值班室,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第四,民主化的社区氛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书院关注学生的社区体验,一方面启动互动留言板和院长信箱,以尊重平等话语权利。另一方面,开展师生午餐会,就书院发展进行主题对话。2.导师导生制度:教学相长与朋辈互促的师生关系。南方医科大学书院制建设结合西方大学导师制和中国古代“经长”制,按照学生的学术兴趣、学习背景和成绩分组,以一定的比例为书院学术选派导师和导生。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重视个别指导、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在教学内容上德智并重;营造的教育环境和谐、宽松、自由。这使导师制超越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功能,而成为一个过程,一个影响学生的过程。对医学生的养成教育,导师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立起一种基于“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更是为医学生培养所倡导的尊重生命理念提供了一种现实的范式。书院推行专职导师制度,落实辅导员常驻和一岗双职的管理模式,大力提倡朋辈互助教育和学科交叉融合。一是导师主要由各学科的教师担任,负责对书院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指导和科研训练。导师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约定时间,每人每月至少一次来社区与学生开展主题化的交流互动,通过读书会、研讨会等形式,师生之间平等讨论,质疑问难。学生的求知问学和导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有效改善两校区办学师生关系疏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单一的情况。二是从书院二年级学生中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朋辈导生团队,负责对书院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包容、懂得尊重,尽快适应大学生活。3.社团实践:重视医学生素质养成的第二课堂。围绕医学生培养,通识教育是南医大书院制改革的重要特色之一,主要由大学通识教育部和书院通识教育两部分组成,打造一批在广大学子中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品牌活动。一是医德涵养计划。通过良师寻访、党员先锋、学友计划、体育竞赛等活动,加强高尚医德的培养。二是医学生涯导航计划。围绕提升职业认同、引导生涯发展,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练课程、大学生创业挑战比赛等活动,全方面促进学子的职业生涯发展。三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旨在提升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高雅审美情趣、积累深厚文化底蕴,多方位拓宽医学生人文视野。书院通识教育让知识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学术沙龙、研讨会、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让学生得到心智上的熏陶。学校借助社区研讨室、活动室、社区广场等空间进行开展,方便学生就近参与。

三、书院制医学生养成教育的特质与启示

书院制模式下医学生养成教育,在形式上强调学生参与,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自治性,除了学校的职能部门外,各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将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学生以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书院的建设和管理;在体制上以书院为中心,打破专业分类,以宿舍作为管理重心,实行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在理念上注重师生共融、同学共进,知行合一,大力倡导学生管理者转变理念,从具体的管理者向管理服务者转变,师生相携和朋辈互促等,在延续医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也有自身在模式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在培养模式方面,书院制的医学生养成,区别于传统的医学生培养,主要在于增加了社区化的住宿学习,在此基础上强调专业学院与社区书院的双培养模式。书院是睡觉的地方,也是全天候的教学基地。在培养机制方面,扎实推进导师导生制,使不同专长的教师间有对话,使师生间有对话,使不同学科的学生间有对话,这种对话是经常的,是不拘形式的,使书院成为一个有机的学人社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帮助医学生品性的养成。体验式、探索式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朋辈互助互促中发展。书院制医学生养成教育应以社区为阵地,结合混宿和导师导生制度的推行以及形式多样的通识教育地实施。书院式的社区学习、师生共同构成师生交往的软环境,通过正式及非正式的教育、辅导咨询、兴趣社团和交流访话等多样活动,培养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新时期创新医学生培养提供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培养水平,为国家本科生教育改革和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作者:蔡英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吴 薇,杨艳红.立德树人:书院制下师范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016

[2]陈元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3]武立勋,冯文全,董卓宁.书院“教”与“育”结合的新载体[J].北京教育(高教),2015

[4]陈晓斌.新型书院制: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2013

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励志德育教育;基础医学;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82-03

當代医学生作为我国医药卫生战线的预备队和生力军,其思想政治水平决定了今后卫生行业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励志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有效开展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手段。励志德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励志教育不同,励志德育不是单纯的励志教育,它不仅激励学生成为人才,而且激励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才[1]。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往许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励志德育教育的传统德育课比较严肃而且容易让学生感到说教的成分多,引起共鸣的成分少;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非常重,专业基础课要占去绝大部分时间,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适当进行励志德育教育,同时调控以往专业基础课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沉闷的课堂气氛。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却忽略了道德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对德育的期望,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容易使大学生形成双重道德人格[2]。

基础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主要包括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及生理学等,内容繁多,知识点零碎,师生负担都非常重。因此,如何加强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有效提高基础医学教学质量是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性、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和学生均身心俱疲。本文就如何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时与励志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进而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寓爱国民族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图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手段[3]。

医学基础课教授过程中适当因时制宜地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必要的。在讲授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医学寄生虫学等课程时可以讲述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科学家的事迹,如我国微循环障碍研究的先驱-钱潮、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我国心理学界的圣人-潘菽及我国真菌研究的奠基人——邓叔群等。

例如在讲授医学原虫课程时可以讲述爱国老科学家钟惠澜确立犬源性黑热病的感人事迹,他将犬的利什曼原虫接种自己夫人李懿征医师的皮下,证明了犬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性,肯定犬在黑热病传播中的作用,为中国防治与基本控制黑热病的流行作出了重要贡献。钟惠澜于1987年逝世,这位对人类医学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临终之际向人们提出的惟一请求,是将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借此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升华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课的浓厚兴趣,使专业课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

二、寓理想信念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打造共鸣课堂

理想信念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世俗化、模糊化、多元化及非科学化的问题。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通过多种路径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4]。

在讲授医学微生物学钟卡介疫苗由来时,可以穿插讲述卡默德和介兰两位科学家足足花了13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在讲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过程中可以渗透讲解历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追求知识的故事。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收获最后的成功主要因为他们有着坚定地理想信念,此时引导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理想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从而立志献身于医疗事业中。

在讲述免疫学课程时不妨提及大学生网迷的问题,部分大学生沉浸于网络游戏,终日泡在网吧,浪费金钱和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经常夜不归宿,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极度空虚,身体状况极差,当然免疫力就低下,结合讲解原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针对目前信息传播网络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开展适应时展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来为我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三、寓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气氛

无德不成医,医生的医学道德素质是为医之本,没有良好的医德,不能称其为良医。医学生处在从中学时代迈向医学殿堂的初级阶段,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十分注重寓医德教育于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中[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超前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部分医务人员“吃请受礼”;对病人态度恶劣,有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等;医院为了争“效益”,搞“创收”,采取各种手段,巧立名目乱收费等等。在讲授与临床密切相关课程如病理学、心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时适度讲一些“医德模范”的故事,以期能够引导医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自己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不良影响,教育时刻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为准绳,鼓励医学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争取做个遵纪守法,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的人。

四、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理念,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现问题[7]。医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保障人类未来健康的光荣使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迫切希望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课程,那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巧用励志德育故事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实践中的整合。

在心理学课程讲授时多穿插播放著名的心理学励志电影,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同时升华课堂气氛。

另外特别针对医学本科生这么一个特殊群体,怎样审视他们的心理,同样值得关注。在进行授课时,不妨适当地展开讲述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一分钟励志演讲稿“大学生必看的一分钟”引导学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心生自卑而自暴自弃,感谢1000次的失败,因为他让我有了1001次的希望。我们应该感谢命运,因为他让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让我们仍为自己的理想而在大学里不停的奋斗与拼搏。因此,不要再为自己是专科生而苦恼了,因为前面的路更富挑战。再举几个身边本科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的例子,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

五、寓创新教育于基础医学课堂教学,升华课堂气氛

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4

关键词:WebQuest,医学素质教育,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这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临床思维能力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1]。而医学教学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lecture - based learning, LBL),这种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虽可系统地传授基本理论知识 ,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及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 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正是临床教学的根本所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随着高等院校连年的扩大招生,教学资源和师生配比相对不足,特别是医学院校,该矛盾非常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学校的生命,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每个医学院校教学科研的重点。

二、WebQuest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中,基于网络的Webquest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是较为成熟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美国国家课程标准推荐的模式。

它是一种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参考网。在这类课程计划中,它通过一个预先拟定好的学习活动方案来组织学习者的活动主线,包括导言或情景→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六大模块,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大量研究表明,WebQuest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发展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明显的特点是更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2]。

目前,WebQuest网站在因特网上的数量不断增多,并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学科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国也已经有不少中小学正在开展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而在高等教育领域,该种尝试却非常有限。论文参考网。黄萍[3]在所统计的80个案例中,小学21个,占26%,中学51个,占64%,大专院校及其它8个,占10%。而应用在医学领域却少之又少。而作为精英教育的医学生更需要高水平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网络的Webquest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其卓著的优点可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三、临床教学 WebQuest的设计

WebQuest一般分为两种 ,即短期和长期两种形式。短期的为时1~3课时,长期的为时1周~1个月的教学时间[4]。下面以“有机磷中毒急救”为例,重点阐述为时2周的临床教学中WebQuest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

(一)引言(introduction)

主题选择是设计的第一步,设计者应首先花些时间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利用的网络资源,选择出合适的主题和探究目标。WebQuest引言必须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内容应本着实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提供背景信息的目的进行设计,激发其进一步探索的动机,且该问题能充分利用网络,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在临床教学中可依据疑难病例或急救病例分析为线索,设置情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构建,并运用所建构的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高水平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

病例分析是提高学生临床阶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下面请你们小组作为医生团队对任务栏中这个病人进行急救,并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正确处理,最后写出完整的病例报告,并分析可能的死亡原因。不能简单地收集和罗列信息,而要针对该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给出切实可行的抢救方案。

(二)任务 (Task)

任务是高水平探究的核心,是WebQues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任务的设计应该是可行的、有趣的,并且能够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运用。完成的形式提倡多样化,它可以是治疗方案、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作品、网页、设计方案等。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医学生,为了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要求最后以病例汇报、治疗方案或研究论文的形式提交。

这部分设计为: 现在你们是某三甲医院急救中心的医生团队成员,120急救车紧急送来了一位昏迷的中年女性病人,随同来的家属说,该患者喝了半瓶敌百虫(一种有机磷农药)自杀,对此病人你们需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在急救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了呼吸衰竭和休克症状,该如何抢救?在经过大家6小时的共同努力,急性中毒症状得到了缓解,生命征平稳,病人苏醒过来,大家舒了一口气,可24小时后病人突然死亡,该病人可能死于什么原因?其发生机制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分头行动,最后以小组形式写出该病例分析报告包括完整病例的书写、急救措施、死因分析,经验总结和教训,并进行公开答辩。

(三)过程(Process)

在过程模块中,教师应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并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短小而清晰的建议。如:

1. 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及研究方向组成研究小组,每组6人,并确定组长和组成人员。

2. 每个小组成员在对有机磷中毒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根据任务中所列问题确定小组每一成员具体的研究内容,分配行动任务,分工、分头进行所需知识的搜集、分析和整理,定时举行小组内讨论会议进行汇报、组内交流讨论,每次会议内容以日志形式记录。

3. 整理、收集的信息、资料,每人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写出研究报告,提交小组进行探讨,最后整理出该病人的病例分析报告,进行班级公开答辩与评价。

(四)资源(resources)

这部分主要包括一些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可以是印刷品或视频资源,当然最典型、最快捷、最丰富的资源还是基于网络的。有关有机磷中毒的资源网上非常丰富,由于上临床专业课的学生均为大三以上的学生,已上过检索课,已掌握了一定的上网技巧和搜索引擎的高级规则,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所以可只给出中国期刊网(202.116.41.231)、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网202.116.41.232)、PubMed的网址(www.ncbi.nlm.nih.gov/entrez),和google(www.google.com)、百度(www.baidu.com)搜索引擎。

(五)评价(evaluation)

WebQuest要建立一套评价标准来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要做到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的内容与学习的目标一致。由于是临床学生,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学生的高水平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一套评价标准,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评价、小组间公开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自主学习的进度,最后以小组作为医生团队,以模拟现场情境考核学生诊断和处理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定量评价来检验学习的效度。

学习结束,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对WebQuest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六)结论(Conclusion)

这是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的阶段。总结由师生共同进行,每个人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小组代表总结小组活动的经验教训,老师总结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体会以及鼓励学生在临床学习中,自觉地运用临床思维,进行更深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如:

通过急救情境的设定,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及小组协作学习,完成了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各方面的探究。由于各成员的兴趣与分工不同,因此所获得的相关知识也不尽相同,但通过小组内各成员间的公开交流活动使每位同学都丰富了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的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完整病例的书写、分析和公开答辩,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自然深化和扩展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通过答辩和模拟测验等评价方法使学生锻炼了现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共事能力,为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基于建构主义的WebQuest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比如,要回答上述任务栏中的任务,学生必须对农业杀虫药中毒有关的章节进行自主学习,不但要掌握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原则和急救措施,如何迅速清除毒物,如何选择性应用特效解毒药和对症处理等,还要熟悉杀虫药的种类、毒性、毒物的吸收和代谢、发病的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内容。随着病人病情的演变,休克了该怎么处理?呼吸衰竭怎么急救?病情平稳后,还要进行哪些检查和治疗避免病情反复?病人的死因可能是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急性脑水肿、休克、心脏骤停等,它们导致死亡的机制是什么等等问题,通过病人病情不断的演变,引导学生不断的自主建构相关知识,进行高层次的临床思维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激发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医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

当然,所有的内容并不是一个人完成,而是小组根据个人爱好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时又互通有无,使每位同学都丰富了对有机磷中毒急救的多方面的知识,通过自然深化的方式扩大了知识面,通过答辩和模拟测验等评价方法锻炼了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

教师设置好WebQuest课程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学习,最后的公开答辩和现场模拟测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保证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该模式完全适合低师生比的大班进行学习[5],有效地突破某些院校师生配比严重不足的具体限制,又可以解决课时数少而教学任务多的矛盾。论文参考网。

通过临床课WebQuest的学习,促使学生经历一个医生必须进行的临床思维过程,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思维是行动的先导,临床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实际问题。教学实践发现,接受过WebQuest学习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中分析、处理问题的条理性,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完整性,思维的清晰程度,现场应变能力等均比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这种融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能够大范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值得在医学教育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宝志, 滕卫学. 新世纪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国际视野及借鉴[J]. 医学教育探索.2002,1(1):28-30.

[2] B.J.Dodge. The WebQuest Design Process [[DB/OL]. 2004,http://webquest.sdsu.edu/materials.htm.

[3]黄萍. WebQuest 学习环境设计的调查与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05, (3):90-92.

[4] 柳 栋.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DB/OL].2005,http://www.being.org.cn/inquiry/webil.htm.

[5] Adam Garry,Parry Graham. How to Succeed withWebQuests [[DB/OL]. 2002,http://www.techlearning.com/db_area/archives/WCE/archives/adampary.htm

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5

关键词:医事法学;实践教学;诊所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96-02

一、医事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医事法学专业是中国法学专业教育的新门类,自1996年东南大学创建医事法学专业伊始,迄今中国已经有4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医事法学专业。相较传统法学教育,医事法学专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品格。这与医事法学的教育目标相关。该专业主要以培养适应中国医疗卫生法制化进程需要的,能够解决实践中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各类法律问题的医、法兼修的复合型专门法律人才为目标。然而,与此定位存有一定差距的是,医事法学的实践教学状况仍需改善。中国医事法学实践教学现状中存有如下问题:

1.教育计划存有偏差。医事法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般以医法并重作为学科特色。这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便自然存在医学和法学如何分配比例的问题。在目前医法并重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医事法学专业只能设置于有医学教育背景的医学院校或综合性大学。长于实践性教学的医学教育的习惯性优势较大,一般有专门的实践性课程或环节,相对而言,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色彩并没有在教学计划中得以充分体现。大部分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医事法学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仅以实习的方式予以简单覆盖。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校园建设等方面,医事法学专业都应当强调以法为主的特点[1],而“法律的生命是经验”(霍姆斯语),因此,增加法学教育的实践性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2.实践教学资源短缺。作为医事法学专业设置主要教学机构的医学类院校在法学实践教学资源上较为短缺。从物质资源层面,一般缺乏一般政法类院校或法学院所必备的模拟法庭、法学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在后期的教学资源投入上,囿于教学资源的重点分布,院校也一般不会轻易在医事法学实践教学设施上投入过多的成本。从人力资源层面,医事法学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除法学院校毕业的法学专业教师外,不乏从其他教学岗位转来从事医事法学专业教育的非法律专业教师,也有从事医疗法律实践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和能力的实务型人才,这些状况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在目前的医事法学教学中其实并不是没有实践性环节,如实习、案例教学、观摩审判、模拟法庭等,但效果未尽如人意。作为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实习本来是学生掌握实践工作技能、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较好手段,但基于就业压力,大多数学生选择敷衍实习,积极准备考研或就业单位的一些考试,甚至奔波于求职之途;在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一般注重法律逻辑的推演和法条内容的阐释,缺乏现实鲜活性,尤其是匮乏对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非法条解释的实践问题的解释;基于教学资源问题,观摩审判、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缺乏延续性。因此,上述实践教学手段往往流于形式。

二、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在医事法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诊所式法律教育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对当时的美国法学教育制度中缺陷的一种反思。它借鉴了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倡导在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和律师的执业经验及基本技能。最为理想的就是通过在真实案件中真实的客户进行学习。“这种法学教学模式之所以被称作‘诊所’,是因为它汲取了医学教育模式的经验,即医学院的学生通过有经验的医生的指导而获得有关治疗病人的医学知识。”[2]

诊所式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了法学教育的实践功能。法律诊所式教育模式在医事法学实践教育中的可行性在于:

1.定位恰当——医事法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目标契合。正如前文所述,应用型人才是医事法学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而法律应用的实践教育与提前进入职业化思维、职业化状态紧密联系。从诊所式教育的基本要求来看,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具有极强功能。通过诊所式教育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在各类型法律诊所中切实操作案件,这样既可以克服案例教学易被理论化的课堂教学缺陷,也比模拟法庭等虚拟实践更生动具体,还可克服实习走马观花、形式化等弊端。

2.经验成熟——法学教育累积的诊所式教育的经验已经较为成熟。在中国的法学实践教育环节中,诊所式教育环节被大量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和专门政法院校所采用。“中国各院校一般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3~6个学分,在大学三年级开设。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如何会见当事人,如何进行调查、调解和谈判,咨询、诉讼的技巧等,教学的方式有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课外教学部分则是由学生在法律诊所亲自接受当事人的咨询,会见当事人,法律文书和当事人参加诉讼。而学生这些活动都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3]这些比较成熟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经验和举措完全可以直接为医事法学的实践教育所吸纳。

3.特色鲜明——与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实践教育的方式易形成共鸣和呼应。医事法学是具备鲜明特色的新兴法学专业教育,大多设置于更易获取卫生资源以便学习的医学类院校。学校对实践教育的政策支撑和理解是开展医事法学实践教育的基本前提。一个现实性问题是医学院校对法学实践教育的支持力度有所欠缺,而诊所式教育其实借鉴了医学实践教育的模式,更易为医学院校的教育政策所理解,形成共鸣和呼应。这也形成医事法学教育独特的实践模式,从而发挥其优势特色。

三、以法律诊所教育模式为核心提高医事法学实践教学质量

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6

1 以规范化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和深化美容医师培训目标

以规范化为出发点,就是要求在美容医师继续教育中,从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医师的发展为本,对知识、态度、能力进行有机整合,使美容医师水平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有利于其适应美容医疗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目前国内尚无美容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行业标准,各类美容医师培训班遍地开花,时间多为3天~1个月的短期培训周期,授课内容也主要以美容激光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为主,内容较为局限,受训医师在短时间内也较难接触大量的患者。因此此类培训班的学习美容医师仍缺乏系统的理论教学和系统扎实的基础操作能力[3]。

鉴于这些局限性,笔者提出以扎实系统的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为出发点的规范化培训模式。即学员经过半年的全脱产学习,主要包括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基本理论的学习与外科技能的掌握,熟悉常见皮肤、美容相关皮肤病的组织病理变化与各种美容激光设备的使用方法,内化美容医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理论扎实、水平一流的规范化高级美容医师。

2 培训学员招收规范化,严把美容医师基本素质

扭转非手术美容医师无准入门槛的观念,在确定培训对象的过程中严格考量美容医师初始能力、发展潜力、职业道德及行业认识等方面的素质。

如今美容医疗行业从业者中鱼龙混杂,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笔者在招收学员资格审查经历中,发现有学历以低充高、非专业医务人员冒充专业人员、护理系列人员冒充医疗系列人员,甚至根本无医学专业文凭,想通过美容医学继续教育获取从事美容专业的通行证。美容从业人员如此的动机和素质,如不严把招收关,以后带来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为保证教学培训质量,本学科严格控制招生人数,每期培训班只招收20人左右,以期达到一对一带教,实现全程辅导的负责教学要求。为此,科室制定严格的招收条件:①有医科院校本以上学历并具有初级医师以上职称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②具有一年以上皮肤科或皮肤美容相关工作基础;③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及道德品质。

3 坚持规范化教学,着眼于综合素质提升

3.1 规范教学团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其知识储备也应该丰富而且规范。作为皮肤美容医学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及丰富的临床操作和治疗经验,在国内皮肤美容医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科室多名教员在国内皮肤美容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高水平的教员是学习班能够成功举办的重要保证。同时教学力争集百家之长,科室积极引进人才,邀请多位国内著名皮肤学专家授课,弥补了本科室自身尚存在的不足,丰富了教学梯队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考试评价教学效果,二是通过学生评价每个教师和每节课的教学质量,对评价最差的教师和课程进行更替和调整,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3.2 建立完善系统的课程体系:培训课程循序渐进,安排合理。包括理论学习及临床技术学习两大部分,理论学习中从皮肤结构与功能入手,系统讲解皮肤美容相关理论知识,囊括所有常见皮肤美容相关疾病,并系统全面介绍激光美容的原理与适应症。后半部分结合临床操作实习,着重系统全面的介绍各种常见皮肤美容常见皮肤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整个授课包括35个专题,累计近300学时。在整个学习班期间进行3次阶段考核,及时分析发现学员学习中的不足,同时提高学员的理论掌握水平。

3.3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以往的常规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就会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彻底的调动,教学质量总是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采取多媒体以外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可以分专题采取启发式教学,即提出问题--列出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点--对每一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总结。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要求同学必须有一定的基础,例如在讲解美容医疗仪器时,首先要求同学对前面学过的每个仪器的作用熟记于心,然后提出针对不同皮肤疾病各仪器设备的应用范围与特点,帮助同学复习前一阶段关于皮肤疾病中学到的内容,然后让同学自己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可灵活掌握,即可采取集中的方式,也可以随时进行。

3.4 讨论式教学方法:每章授课结束后,实行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式多向交流。目前在我国的教学体制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该模式有非常突出的优点。但是不可否认,它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以及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但是目前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如果每学期开展1~2次的课堂大讨论或数次的小讨论,就可以弥补这种局限性。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次数有限.学生为参加课堂讨论而展开的思维活动不可能与平时的听课活动挂起钩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每章授课结束后留出一定的时间。通过教师答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更加融会贯通地掌握学习内容。根据以往的经验,在重要而难懂的内容讲授以后,在复杂关系时,可以利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方法为:使学生按照座位就近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畅所欲言。即使不同意见,也允许充分发表,在基本达成意见后,派出代表发表本小组的意见。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课堂的主人。

3.5 循序渐进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美容医疗的检查和治疗是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初学者为好奇心所驱使,急于掌握相关操作,往往容易出现差错。对于已有操作基础的医生,除了矫正不规范的操作外,主要应当利用综合医院病种丰富的优势,使其增长知识,提高诊治能力。医生前期不操作,以看为主,兼做术前器械准备。使其在观摩过程中建立感性认识,熟悉解剖、标志和部位判断及操作注意事项,在这一时期内使初学者将书本知识与临床结合,对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有更深刻的认识,当开始正式操作时,初学者难免有些手忙脚乱,操作和观察无法协调,此时带教医师应该耐心指导,尽可能使初学者有良好的规范操作习惯,尽量使其手眼协调。

4 反思与总结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笔者也发现了部分不足和问题:

4.1 技术理论授课内容单一:在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反映初期的专业技术理论授课内容枯燥、复杂、晦涩难懂。对于激光美容仪器的构造、激光专业理论等内容没有兴趣,觉得无足轻重。激光的基本理论知识,美容仪器的构造及作用机理,这些基本理论知识虽离临床较远,但作为一名高级专业美容师,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帮助其分析在具体治疗中出现的各类临床问题,作为解决问题发现新治疗方法的必须理论基础。因此此部分的内容讲授也十分重要,笔者系统分析了此部分内容的授课情况,提出多媒体结合实物、动画配合录像、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形象生动,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同时对于理论内容的掌握更生动形象。

4.2 临床实践操作监管不足: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前期因为经验不足,对于操作学员的监管不认真,学员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治疗操作,出现操作激光仪器设置异常、使用不当引起机器的损害。对此情况的发生,笔者在中后期的操作实践中制定严格的操作监管规定,要求学员操作必须在带教老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严谨私自造作,在每次进行治疗前都应和带教老师确定参数及相关内容。通过规定的制定,在中后期再未出现操作不当引起的事故和问题。

综上所述,在目前国内尚无规范化高级美容医师培训行业标准的情况下,笔者提出“高素质、扎实理论及高实践水平的高级美容医师”的教学培训目标,通过规范化的学员招收标准,配合规范化教学师资队伍,构建规范化教学内容,力求通过笔者的培训为我国皮肤美容行业输入高质量专业人才。通过实际观察,笔者的培养方法得到了前来参加学习的广大学员的充分肯定,在皮肤美容行业内得到认可,是规范化美容医师培训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许龙顺,李靖.美容医学科学发展与人才教育[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3):358-359.

[2]尹健,姜希连,高树奎.美容外科现在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6,l7(2):216-217.

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7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工学结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6-068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的医疗美容保健服务需求迅猛增加,然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医疗美容技术人才的缺口甚大。

1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特点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区别于一般的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它的历史与发展,要面向就业市场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1.1 历史与发展:1993年国内开始开展医学美容教育,2005年美容专业正式更名为“医疗美容技术”。为了规范国家美容医疗市场,2006年卫生部规定医学技术类专业不能报考临床助理医师和护士资格,导致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不能从事临床医生工作又不能从事相应护理工作,就业的职业领域有医疗美容服务、生活美容服务两大职业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就要随之做出相应变化,进一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校内学生主要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校外学生参加实训基地相应各项实训,即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并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相互融会贯通,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容专业可以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就业方向面向各级医院与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美容技术岗位从事激光美容师(士)、医疗美容治疗师以及医疗美容咨询师等岗位,毕业后能够从事注射美容、激光美容、美容皮肤治疗、化妆品营销、物理美容以及纹刺美容等工作。

1.2 人才培养目标: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 工学结合模式

在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具体方法是以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校内学习面向实际工作需求,校内成绩考核结合企业工作考核,课堂与实习地点融为一体(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就业工作技能为目标,以学生、企业、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校园化和社会化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校园教育和直接获取从业经验的社会化工作环境结合起来,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之中。

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医疗美容技术相应理论知识基础,并具有突出的专业职业技能,毕业后具有专业毕业证书又具有中级美容师证书;邀请美容机构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使原来纯粹的实训室改造成工学结合的模拟实训室或虚拟美容机构。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用人”,企业与学校成为紧密的合作体,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2.1 课程建设-凸显专业特点:有关医学基础、临床课程可以分别整合成《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满足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凸显专业特点、职业化鲜明的理论课程体系。面向就业依托专业特色开展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国际前沿接轨开设一些具有学科前沿的课程,如《美容礼仪》、《服饰美学》、《美容新技术》等课程。

2.2 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首先根据专业定位和行业特点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以及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理论课程增加实训课程的教学学时,教学设计融入“工学交替”方法,教学内容体现双证书需要。由相关课程教师和美容机构人员进行沟通,共同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发掘专业设置内涵,强化技能培训。

2.3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交流:医疗美容技术教师到美容机构深化培训,聘请美容机构经验丰富的技师授课示教。校外实训基地接收校内教师的轮流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独具特色并有开创新的教改和科研,参与国内外的各种技能培训和教科研交流活动。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课教师同时具有美容技师职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2.4 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突出实践要求: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把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平时课程考核、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医疗美容技术用人单位和学校作为主体共同参与教学管理,营造美容机构和学校两种学习环境和考评体系。

2.5 实训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与医疗美容技术用人单位联合,组建全新的实际工作需要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并对外开放。在学生中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在学校两年期间学习基本美容操作技能,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第三年在医疗美容机构或大型美容机构进行顶岗实习,深化培训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专业技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8

【论文摘要】开展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研究,是规范教学要求、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本文主要围绕高等中医药教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内容及特点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要素及程序文件为主线,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以教务等职能部门为主要组织机构,由院系两级共同实施,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该体系系统、完整、规范,可操作性强,对提高高等中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质量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质量是生命,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没有质量,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根本。开展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规范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其中,理论教学包括了课堂教学(授课教师、备课、课堂讲授、教学总结)、课堂讨论、辅导答疑、考核等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环节。

    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是多层面、多样化的,学校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一样。围绕科学的质量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科学、可行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确定质量标准的实现需要的措施和监控手段,是构建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1.1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拙和依据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为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教学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组织实施的各种保证措施和监控手段组成的有机整体。而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目标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和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依据培养目标,在制定出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同时,有效地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各个要素合理的组织起来,使每个部门领导、教师、管理、技术和教学辅助人员任务明确、职责清晰,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控制、监察、监督,以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效益,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环节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1.2是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规模、水平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

    随着中国加人wto和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加快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既要有数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效益的跃升,也要有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实现高校扩招后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协调发展,建设更加开放化、现代化、高水平的、富于创新的、一个体制结构更加合理、规模效益更好、教育质量更高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有力保证。通过建立全面系统、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从而创新机制、更新观念,办出特色,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2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方法

2.1收集资料、调研规划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学术交流、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掌握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到省内外有关高等院校进行相关调研,了解兄弟院校的相关信息,并撰写部分调研报告;组织专家、教授就“高等中医药教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进行研讨,开展“国内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等内容的专题讨论。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行业内外的基本信息,建立和完善我院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为提高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服务。

2.2反复酝酿、修仃标准

    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调研、互访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初步完成了《河南中医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考试环节质量标准及各本科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等六个部分。并将初稿下发到各二级学院,由其组织教职工进行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后确定初稿。

2.3实践探索、不断完善

    按照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要素及程序文件为主线,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以教务等职能部门为主要组织机构,由院系两级共同实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修订、完善、规范和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加强与院校间的互访和沟通交流,丰富《标准》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从而有效地指导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全过程,有力地保障和监控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

3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体会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学是基础,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学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构建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有力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极大地保障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9

摘要:虚拟仿真实践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信息化建设与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的关键所在,是信息技术和学科专业高度结合的产物。学生临床医学影像实操技能的培育仅仅依赖附属医院较为有限的设备与较为陈旧的实践教育方式,难以达到育人目标,医学影像虚拟仿真教育平台弥补以往实践教育的弊端,学生们可利用模拟方式不断练习,从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针对医学影像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影像;虚拟仿真;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领域触及范畴最广以及发展速度最快的重要学科之一,医学影像学不但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临床技能和知识,同时能够熟练操作临床影像设备。近几年,国家教育部极为重视虚拟仿真实践教育的管理与共享平台的建设,但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师在培育学生们实践能力时,仅仅依赖附属医院内部有限的设备与较为陈旧的实验教育方法,这显然无法达到培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践教育方法滞后、设备有限,而学生数量较多的现象,极大程度减少了学生们的实操机会,因此虚拟仿真教育平台在医学影像实践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一、医学影像虚拟平台仿真教学平台实践教育现状

(一)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割裂多数三年制医学类院校教育基本分为一年学校本部的专业基础教育、两年医院临床教育,学生群体也伴随学习阶段的差异分别从基础学院与各个医院进行分别管理。现阶段,医院教育受各种因素影响,难以实现两个教育阶段的一体化管理与教育质量的改善,人才培育质量也良莠不齐。并且,因管理体系的制约,导致两个阶段的教育职责与任务模糊,基础教育教师切实回归临床,以及临床教育教师向基础靠拢的计划无法有效实现。以教育科研工作为主的学校基础教育和以医学教研为主的医院教育工作内容及侧重点存在差异,极易导致医学专业育人计划的割裂,学科内容融合难度较高,学生群体临床思维无法建立。临床课程与基础医学的割裂,导致基础和临床互相融通的教育体系无法建成。

(二)教育模式较为陈旧自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后,各所高校师资力量迅速扩大,同时引进大批青年教师。据研究表明,普通高等院校三十五岁以下的教师占据高校教师整体数量的百分之四十八。诚然,医学院校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自非师范类院校,尽管多为博士生毕业,但毕业后便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仅仅是身为知识接受者或者学习者体验过专业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知识传授技能、综合素质与教育工作经验较为缺乏。虽然经过短期职前培训,但面对临床工作经验匮乏、科研压力大以及教育任务重的现象,基础教师欠缺了临床知识与临床体验,而临床教师难以贯通基础的现象相对普遍,在精力与时间均无法保证的状况下,突破以学科作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摆脱公共基础、临床医学以及医学基础老三段设置,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医学影像虚拟平台仿真教学平台实践教育的应用策略

(一)创新医学教育基础与临床结合的虚拟仿真实践教育平台医学教育基础能够加强医学生工作胜任能力,对于素质、技能与知识实施整体设计,凭借虚拟仿真教育手段,整合医学影像专业基础和临床知识,融合机能及形态、虚拟和实践,进行跨学科的优化整合,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建设崭新的将临床实操能力与临床思维培育作为核心,将临床技能、结构形态、临床思维以及器官功能作为教育主线,具备特色的断层影像解剖和人体解剖的虚拟仿真教育平台、形态学仿真教育平台以及PACS医学影像仿真虚拟平台下的实验教育系统。平台群设计应由高到低,由简到繁,逐步过渡,从而契合学生们临床思维生成与认知规律。教育内容设计,前期接触临床知识和技能,后期切实回归到基础,落实学生大跨度与全过程学科实践整合,建构完善的知识系统。资源建设,将虚拟平台教育资源和实验室、实验教材与实验课程等基础建设充分整合,借助优秀实验教材奖以及实践教育成果奖等激励举措,推动教师虚拟项目的积极设计与开发,增加和高水准教师的学习及交流。这一资源建设模式不仅提升医学影像虚拟仿真教育平台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与时效性,还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水准与综合素质。

(二)创新以往教育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引进实践教育过程,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在医学影像虚拟仿真实践教育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实践教育中,各任课教师应凭借教育平台多元化功能创新以往教育模式,如平台支持任意地点与时间的远程访问、教师在线布置任务与测验、提交与批改实验报告、自动统计成绩以及师生交流互动等功能,真正实现了医学影像实践教育记录、传输、互动以及评价的可视化,为师生提供了教育、学习的新渠道,也丰富了实践教育资源库。另外,平台和诸多附属医院建设了资源共享平台,在具体教学中,附属医院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诸多典型临床病例,进一步充实虚拟教育资源,落实在线、共享与大规模等试验教育活动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综上所述,构建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临床影像技术仿真模拟训练,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之处,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新时期,实践教育创新对于提升医学影像教育质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医学影像虚拟仿真教育平台把学生们带进崭新的实验空间中,不但激发其学习热情,而且也实现了学校资源开放共享,真正解决了教育需求与实践资源稀缺的矛盾,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相关医学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罗晓清(1972- ),男,江西于都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药学教学;吴丽蓉(1970-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及护理教科研工作;宋悦宁(1974- ),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及基础医学教科研工作。(江苏 苏州 21500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57-02

相关医学教育是指医学教育中除培养医生以外的专业教育,它和普通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有明显区别。我国对相关医学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其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研究不够,难以适应发展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高职相关医学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对高职相关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创新实践相关医学人才培养“ICS”模式的基础上,对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和体系架构

在众多文献中,对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等的内涵定义并不统一。为便于阐述和比较,笔者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同时结合相关医学人才培养实践,较系统地研究了相关医学教育的特征,明确了高职相关医学教育的实践教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

1.高职相关医学教育的特征。相关医学教育是大众化的医学教育,它面广量大,培养周期相对较短,基础医学知识强调必需和够用,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岗位针对性强,要求学生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临床实习在毕业后即能顶岗工作。此外,相关医学人才的服务对象是人的生命和健康,因而对人文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相关医学人才培养,已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而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应该在人才的培养过程别注重人文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并将其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2.高职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对实践教学这一概念所选择的角度不同,也出现了不同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将实践教学视为一种教学形式或方式,另一类则将实践教学视为一种教学活动。基于笔者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剖析,结合我院相关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笔者认为高职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是指依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以工作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相关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这一内涵强调了从教学理念上来理解实践教学,既不仅仅是教学形式,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3.高职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摒弃以理论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重构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按照系统论的原理并结合我院相关医学教育的实践,笔者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架构(见图1)。在整个架构中教学目标体系是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及保障体系的构成,发挥着驱动作用。教学内容体系则是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属于受动层面。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管理的机构、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起着反馈和调控作用。实践教学保障体系通常包括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和学习环境,是制约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我院改革创新相关医学人才培养“ICS”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对高职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1.目标体系。实践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后,在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上应该达到的水平或标准。针对相关医学教育特点,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坚持技能与素质并重,构建了“233”相关医学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将相关医学实践教学目标按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地剖析成两个模块、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见图2)。该目标体系打破了狭隘的职业训练壁垒,由原来单一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协调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的关系,强调向学生传授可迁移的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注重职业熏陶,使学生具备岗位适应能力、迁移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发展。

2.内容体系。遵循相关医学教育规律,按照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配置各个环节,把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环节中,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紧紧抓住专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实践课程体系分析、实践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五个主要环节,完成培养目标确定、工作任务框架搭建、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标准拟定、教学实施方案制订及评价五个项目。其中教学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评价结果又反馈给需求分析,构建实践课程改革的PDCA循环,实现实践课程结构立体化;采取“分层培养、阶梯递进、逐步提高”的策略,实施示教―练习―仿真训练、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模拟仿真训练―临床实习、模型―同学―患者的阶梯递进式教学模式,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能力,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特色化;按照实践教学项目导向的课程观构建综合性职业训练项目,把单个的实践技能操作按照工作任务要求进行合理整合,组合成包括基本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三大层次的内容体系,做到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

3.管理体系。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学院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并将实践教学及其管理和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促机制。学院组建了由院领导担任负责人、相关系部及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学院实践教学工作委员会,探索协调互动的运行管理环路,不断完善优化制度管理体系。各级教学部门基于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重点研究实践教学管理机构设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与结构分析、考核与评估原则、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设计等,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二元三维合作质量监控系统”:学院和行业单位作为两个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体,将学院的教务质量监控、系(部)质量监控和教研室质量监控与实习单位信息反馈、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和毕业生第三方跟踪调查有机结合,为实践教学评价提供客观全面的依据。

4.保障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保障诸多要素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在加大实践教学师资引进力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附属口腔医院、眼视光医院等实践基地的员工既是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又是实践基地的专技人员,这种“校院合一,一岗双责”的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通过探索“双向挂职,交互培养”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一方面加强院内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落实教师行业顶岗实习制度;另一方面,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技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组织其参加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学院根据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功能和特点,构建了“专业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模拟实训基地仿真化、服务性实训基地社会化和校外实训基地多维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尤其院内服务性实践教学基地,既是能为学生提供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得到有效训练的理想平台,又是对外承担技术服务按产业化运作的经济实体,同时也还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地。“产教融合、校院合一”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为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自身新陈代谢的问题提供了有效借鉴。

三、体会与思考

对于高职相关医学教育来说,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顺利融入职业岗位和社会生活,必须通过在做中教,做中学,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以此获得知识、技能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不断提升。高职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之路,注重学生实践模拟仿真,阶梯推进,强调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融合,将学习过程与真实的职业岗位任务相结合,将自己融入真实的职业岗位角色的集体互动关系中以获得职业能力,熟悉职业规则,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1.强化校企合作是高职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在相关医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应坚持以强化校企合作为基础,将校院(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全领域。学院与医院(企业)应共同研究和制定实践教学目标,制订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共同确定专业的实践课程开发体系,将行业标准融入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共同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共同参与教学项目建设,合作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机制,将就业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衡量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共同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共同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着力素质培养是高职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线。从相关医学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现状和行业反馈的情况看,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已成为职业素质教育的中心和第一要素,心理素质和职业认知则是影响学生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综合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应该作为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的主线,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上应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一是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职业导入教育,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际,提高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关爱教育,注重言传身教,通过真实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体验服务对象的感受等方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三是开设体验性活动课程,渗透人文关怀思想和职业素养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感恩、诚信、责任、爱心、服务、创新等主题活动,并将其与专业课程教育紧密结合。

3.注重社会服务是高职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职业能力和素质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训练,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医疗卫生事业是为人的生命和健康服务的事业,相关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就应是社会服务的实践。以服务性实践基地为载体,实现课堂与实践地点一体化,专业教学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不断提高学院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是相关医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应注重服务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上的关键作用,充分发动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技能培养及素质养成同步。此外,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也是相关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专业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的实践过程有利于他们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从而保证教学紧跟行业最新发展。

实践教学是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职相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在高职相关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必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相关医学教育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11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模式

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能力是在医学教育实践临床过程中医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和孕育。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已经成为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克服只见病不见人,忽视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与和谐。这一执业技能的掌握不只与医学生――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个人发展相关,更与我国医学教育的实践发展、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院的发展密切相关。

加强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模块建设

人文医学的概念有很多种词义理解,笔者比较赞同贺达仁教授的观点。他将医学分成四个部分: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应用医学与人文医学。他认为人文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医学是考察医学与社会学的相互关系,提高医学活动主体的素质和社会功能的学科群。①医学生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培养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技能培养的实践性特征,医学人文执业课程在医学人文学科群的基础上又必须增加与执业相关的技能,因此在医学生医学理论教育和临床实践教育阶段的核心问题都必须始终围绕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而展开。

“实用技能类”课程一般在临床实习阶段展开,但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大多都是在临床教育阶段开设一些讲座,进行一些专题培训。笔者所在学院院主要结合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内容进行专题培训和讲授,主要有以下六大模块:医师概论;医师法律与法规;职业素养;医学道德;医护人员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如何有效进行体势语言的交流。按照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概念特征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医学专业技能、职业价值、行为态度、伦理道德是对医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人文医学实用技能类课程必须始终围绕这些基本要求展开。因此该教学模块必须强调实用性。要将“基础理论类”课程模块所学内容诸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通过该模块进行实践。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在学生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向学生讲授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法律素质、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使医学生认识到敬业精神和医学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内容,医务人员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责任是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如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临床实践阶段重要的人文医学执业能力之一。其他很多技能都要围绕医患沟通的培养展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我国《执业医师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一条要求:“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所以在临床实践阶段必须以医患沟通为主线在伦理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加强医学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

加强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课程教育的序惯性和实践性

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应渗透在整个教育阶段。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第一学期开设“中医发展史”课程,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了解社会结构和经济文化、科学状况、意识形态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了解影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限定选修课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自然辩证法等课程。如中医哲学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了解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文化特色,理清中国哲学与中医学的体用关系;从而为系统学习中医学打好基础并有助于体认华夏思维方式,为继承发扬中医学的精髓,为将来从事中医药学临床、科研做好前提的理论准备。在整个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培养中要结合专业基础课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强化“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化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意识、能力以及法律法规意识。

医学人文课程仅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展,同时学习的是医学基础课程。而当进入专业课和临床实习期后,并没有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这和国内的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情况相符。笔者所在学院院在实习前一学期只开设《卫生法学》课程。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包括多个方面,有认知的、也有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如果说专业学习有赖于专业实践,那么人文精神的塑造、综合素质的提高则有赖于积极的生活和行为养成。医学人文执业教育应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学习阶段又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所提出的医学人文执业课程模式始终必须强调理论和实践教育的结合,必须结合医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笔者曾做过问卷调查“当你作为一名医生,类似SARS的传染病再次来临,你会怎么办?”大一学生选择“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冲上去”占80%,而大三学生大多选择“这种事百年不遇我不一定能碰上”,临床实习学生选择“轮着上则上,轮不上则不上,领导让上则上领导不让上则不上”占60%。这说明医学生在每个阶段对医学的职业认同感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阶段的医学人文执业技能教育必须要有所区别。广州医学院就将医学人文教育的整体渗透分四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基础课教学使大一学生在教师讲授和部分临床见习过程中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病人,早期进入医生角色,树立终生为病人服务思想;渗透阶段――专业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增强人文医学执业能力为导向;强化阶段――临床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要求,实践教学强化“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化学生实施人文医学执业能力的意识;反思阶段――临床后期开设“医疗实践法律处理”、“医患沟通能力实践”等医学人文课程,使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反思临床问题,从而获得感悟与提高。

国外医学院校五年期间医学人文课程始终贯彻医学教育的始终,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课程贯穿医学教育四年时间。而在临床实践阶段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则注重与医技、职业道德相互融合,重视伦理学、法学教育,强调医患关系,关注与社会有关的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并开设医学人文应用类课程。人文医学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核心精神是人文精神。医学实践教育必须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核心。近年已有很多国内医学院校包括我院已经借鉴国外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的方法开始提出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理论课程教育―临床实践教育―社区医疗实践――终身培训教育”的模式。

加强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临床实践教育的多途径性

临床实践是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重要阶段,是医学生从教学走向临床的第一步。这一阶段对医学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大多落在了各教学实习医院身上,医学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要求医院必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院和带教医生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实践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影响都特别大。在教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通过自身示范作用教会学生如何与病人沟通,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爱护病人,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高尚的医德。在实践中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为以后的和谐行医、依法行医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加强医学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临床实践教育可以从多个途径开展。2008 年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目前,人们对医疗的需要已转向康复、心理治疗、健康教育、老年性疾病等医疗服务上。大多医学毕业生将成为社区医疗服务人员,社区医疗服务满足了人们对医学发展的需求。人文医学教育要结合基层卫生保健体系的需要,以社区为导向,确保人文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医学、卫生保健的需要相结合。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尤其在临床实践阶段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社区,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医学人文精神,提高服务社区的医学执业工作能力,培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实践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与校园中单向传输的教育效果相比较,前者更富深刻性、持久性和丰富性。(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本文系2008年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教高〔2008〕498号)

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12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GZYB2011042)。

作者简介:苏丽环(1972年9月-) 女,本科,副主任医师,讲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与临床。

摘要:目的 根据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一行之有效、可供参考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图。方法 对初步建立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图进行阐述,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保障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结果 初步建立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图主要特点是: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要求相对接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院合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聘请行业专家兼职教学及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优化教学资源。构建图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结论 构建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图,具有鲜明的高职高专特色,可行性较强,可为同类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 临床医学 实践教学 体系 构建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临床医学具有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临床适应能力具有特殊作用[1]。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临床实践教学面临越来越困难的局面[2]。如何加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培养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2002]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的“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要积极探讨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3],构建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发展和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关键。

我校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思想, 进行了高职高专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初步取得效果。经调查,在过去两年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我校毕业生的通过率达40%以上,高于全国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在各实习医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进行考核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本文对我校建立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图进行剖析,阐述如下。

1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图

2 构建图的阐述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质量保障等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是一个系统,该系统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四个子体系 [4]。

2.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专业技能、素质能力的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是农村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第一线从事疾病预防、诊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工作。

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集“三位一体(知识-能力-素质)”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是具备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专业知识。二是具有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具有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等专业技能。三是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的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强,具有在艰苦环境下独立开展临床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等专业素质。

2.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以临床医学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2.1 实践教学模块

根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由四大模块组成:一是医学人文学习领域;二是基础医学学习领域;三是临床医学学习领域;四是能力拓展学习领域。

2.2.2 实践教学环节的布局及各环节课时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临床医学专业行业的特点,制定实践教学环节一览表,项目有:①入学教育:新生早期医院临床工作岗位体验;②军事教育:军事训练;③社会实践:寒、暑假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体验;④三大学习领域的实践教学:公共人文学习领域、基础医学学习领域、临床医学学习领域的实践教学;⑤毕业实习:临床毕业实习;⑥毕业教育:毕业职业教育。

具体实施:

(1)新生入学后第一、二周进行军事训练加强军事教育。第三周到教学医院各临床科室体验,初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

(2)第一、二学期开设的公共人文及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在校内实验室及学校的模拟医院完成,约342学时。

(3)寒、暑假安排学生到当地医院见习两周,体验临床的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第二年的寒、暑假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医院集中见习三周。

(4)从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由校内实训操作、模拟医院见习和教学医院见习(其中一周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见习)交替进行。第四学期开设一门临床诊疗综合技能课程,在实习前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综合实训。临床医学学习领域的实践教学约545学时。

(5)第三学年到医院临床实习,约98时。

(6)实习结束毕业前进行一周的毕业职业教育。

2.2.3 实践教学与基础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

确定四大学习领域各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课时分配比例。医学人文学习领域理论课298学时,实践课206学时,总课时504学时;基础医学学习领域理论课31时,实践课136学时,总课时455学时;临床医学学习领域理论课417学时,实践课1534学时,总课时1951。能力拓展学习领域最低要求理论课时180学时。这样,临床医学专业总课时309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214学时,实践教学1876学时,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62%。

2.2.4 临床医学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比例

重组实践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实践项目。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及执业助理医

师技能考试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筛选整合[5],删除重复的内容,增加新的实践项目,避免前后续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并确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的比例。

2.2.5 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培养,不仅要求在课堂、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实训场等模拟现场进行反复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训练;更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现场进行实习和实训。因此,实践教学有校内实验和校外(医院)的实训,科学进行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的交替,把学校搬到医院,把课室搬到实验室。

2.2.6 教学方法和手段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具体做法如下:⑴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采用情景模拟、病例讨论、医院见习和实习训练,并强化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技巧、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⑵体格检查采用学生相互检查、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见习和实习训练。⑶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采用技能操作训练、医护同场情景教学和计算机虚拟教学。⑷外科基本技术在模拟手术室使用模型、离体组织、动物手术进行训练。⑸辅助检查操作和判读采用技能操作训练和TBL教学等。

2.2.7 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校内教材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及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要求,各门

课程制定系统的、可靠的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指导教材。

2.3 管理体系

2.3.1 校院共同管理的长效管理体制

校内实践教学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教务处统筹安排课程上课时间、地点和课时,系部主任为主要责任人和项目管理协调者,专业负责人为项目具体实施组织者,实验中心负责各实验平台建设、监管和保障,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由相关教研室的专业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施,分工明确,责任具体落实到人。校外实践教学实行校院共同管理,由学校教务处统筹安排实践教学项目,医院协调管理及组织实施项目,各临床科室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这样,依靠学校和教学医院的力量,检查、督导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环节,达到有效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

2.3.2 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医学基础课实验考核侧重动手能力、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能力,以项目完成为主。医学专业技能实训考核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考核制度。实践教学考核不能单纯地从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学生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按照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核的要求和形式,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影像诊断等课程开展多站式考试。毕业综合考核采用国家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的多站式考试形式,按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临床类)考试大纲进行,内容有病例分析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与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等。同时把人文关怀、职业态度列入评价内容中。

2.4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2.4.1 “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遵循“校院合作、共建共赢”的原则,在有行业专家参与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院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按照“真实设备、真实情境、真实工作过程”(三真)情境建设,基本实现了实践教学项目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满足学校的专业实践教学,又可作为基层医院临床医师技能培训基地,达到了校院共赢。校外实训基地(医院)是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评审的“教学医院”,能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2.4.2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兼职兼课教师均纳入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建设中,进行统一规范管理。要求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不论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均应有较为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和较为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7];建立对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考核制度;并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制定出培训计划。通过加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聘请行业专家,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2.4.3 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

3 构建图的意义

本构建图的特点是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要求相对接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院合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聘请行业专家兼职教学及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优化教学资源,可行性较强,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校院合作”。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打破了三年制高职高专是五年制本科压缩版的传统观念,具有鲜明的高职高专特色。同时,也为同类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4 构建中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三部分组成,它们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实践教学体系要有相对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相配套。因此,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让三者有机融合,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熊大胜,罗玉双,王文龙等.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8):98-100

[2]魏继文,杨建宏,邓雪松.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16:78-79

[3]肖吉文.相对独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159-161

[4]莫琳,梁保恩.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5:174-176

[5]饶洪德.对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