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博物馆发展现状

博物馆发展现状

时间:2023-06-06 09:01:20

博物馆发展现状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博物馆;资料工作;现状与发展

1.导语

博物馆需要有着大量的图书资料,各科专家、学者们者可以掌握各个领域的信息以及研究成果,也才可以与自身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灵活使用这部分资料实现分析、研究与探索,进而才可以有新的发展,得到新的结论,获取新的科研成果,为国家与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博物馆资料工作的建设与进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各种专业技能学习与研究保障,对于博物馆自身的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知识时代已经到来,在知识资本地位不断建立与肯定的时代,大众的求知需求欲望不断提高,而这些便为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因而,现在的博物馆资料工作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适应博书馆自身的发展需求,共同努力让博物馆日渐变成公民关注、热捧的场地。博物馆正向着更深层资,更广阔的领域进步与发展,而博物馆的资料工作肯定需要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与长处,展现它的学术地位与价值,而这些均需要改变过去不适应时展需求的情况,让博物馆资料工作抛弃传统的不适应的工作现状,寻找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之时,真正做到高质、高效,满足大众不断攀升的各种需求。

2.博物馆资料工作的现状

2.1博物馆资料工作应该适应时展

在传统观念里面,对于博物馆的资料工作,常常定位于以藏书量作为评价基础。然而,随着现阶段博物馆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化的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同样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增强科学管理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质量,以适应图书资料工作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便需要将转变博物馆“藏”的现状,实现以“用”作为中心。

2.2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需要变被动为主动

博物馆于现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图书资料室必须要改被动为主动。需要做到经常性地知道博物馆的科研情况与各个部门所需要的资料情况,对于新的资料,需要根据不同的部门或者是研究内容,编制数目索引等,以方便不同部门工作人员的学习与参考。同时,图书资料室必须可以更丰富地、及时地反映出各个不同领域的学术动态与科研前沿、发展形势等。

2.3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需要实现图书的多样性

随着现时博物馆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博物馆的专业经已拓展至多个不同领域,不断拓展藏书的数量、领域与种类。因而,图书资料必须要向着多样性与自主性发展,让这些专业的丰富的图书资料可以为更多的人作出各种不同的服务,这同样是现今时展对资料工作提出的专业化的要求。

2.4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需要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今计算机的普及,博物馆资料工作传统手工操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使用数字化的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可以做到更快、更便利的进行管理与为大众服务,不单可以实现快捷无误,提升工作效率,更能够实现海量存储、更快更方便的进行资料整理与检索。因而,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3.博物馆资料工作的发展

3.1进一步健全资料的索引工作

索引工作为资料工作的提高效率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为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进步进行垫铺的前提工程。博物馆资料的工作重点表现于索引的编制与和运用上面,为专业人员进行探索与研究,社会大众读者提供了更便利的服务。因而,我们必须结合信息化以及知识时代大众对于书籍搜索的特点,要进一步健全资料索引工作向着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3.2积极收藏、积累地方文献资料

博物馆应该广泛地对图书资料进行收集与收藏,专业设立地方文献专藏,充分发挥地方博物馆的优势,积极收藏和积累地方的文献资料,不单有利于对当地文献书籍进行妥善的保管与收藏,同时对于博物馆的文献资源以及资料的补充与完善工作均是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博物馆图书资料的地方性特色,让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文献、资料得到保存与延续。

3.3对非物质遗产和工业遗产的采集与分类整理

博物馆对于非物质遗产以及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延续均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因而,地方博物馆应该积极地对附近的工业遗产以及自然历史资源做实地调查与探索,及时而快速地掌握当地最快最及时的信息与资料,对地方的非物质遗产以及工业遗产进行采集,再进行分类和整理。针对博特馆图书资料室可以构建出一个专门的资料库,对这些遗产实行分类、编辑与管理,进而让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同时还可以利用陈展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宣扬中国文化遗产。

4.结束语

博物馆资料工作,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坚持着围绕为博物馆的研究工作服务作为重点而进行,其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着科学化、标准化作为本质,让资料室的工作更为标准与健全,从而实现向专业人士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的目的,这便需要我们的博物馆资料室需要进一步引入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时展给资料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袁丹.关于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的思考[J].东方博物.2007(2)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2

论文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内容设计;形式设计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很多民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心的建立,对一个族群有着无可替代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以贵州的侗族大歌为例,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最纯真、最完好并正在继续流传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歌曲,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然而,眼下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还不到一千平方公里,流行区域总人口不足十万,侗族大歌生存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正在急速变异,最终可能导致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文化的消失,更严重的是,造成侗族历史与文化的缺失。贵州的苗族同样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迁徙及发展历史,都通过妇女的刺绣纹样被记录在衣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苗族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许多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刺绣技能随着老年人的去世而失传。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77-01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业以及其中的博物馆商店的发展涉及博物馆学、旅游学、文化经济学、行销学等各个方面。虽然国内和国外博物馆文化产业起步时间和发展程度不同,但是,都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资金短缺,并且国内外各博物馆同行也在积极寻求办法来解决次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做了许多尝试。博物馆结构的变化,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以及随之出现的对资金筹措管理需求等,使博物馆的运作呈现出独立化的趋势。在不少西方国家,博物馆在政府管理水平上已被称为“博物馆实业”,而对市场研究人员而言,已成为“博物馆商务”。

一、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人们很早便意识到这样博物馆资金短缺,并有此引发为博物馆商店的设立。一个多世纪之前,欧洲博物馆便开设有商店,博物馆商业活动似乎起始于19世纪早期的英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博物馆营销也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词”2博物馆的商业活动起始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1857年,全球首家博物馆餐馆在大英博物馆正式投入运营。31967-1977年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托马斯・霍温意识到“博物馆的参观者同时也是消费者”4从而各大博物馆开始设立商店。同时伴随这些商店的设立,也成立和博物馆商店的相关组织,其中以欧洲和美国为主。1955年创立的美国的博物馆商店协会(Museum Store ASSociation),为美国及全世界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组织连锁的经营渠道,既向公众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又促进一博物馆间的产业开发和文化交流.而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商店作为博物馆营销和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着重对博物馆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和博物馆商店的经营模式和博物馆商店的管理上。如在Bruner的论文中写到“无论是博物馆界还是旅游界,很多学者均致力于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研究上。Bruner通过研究证实了二者拥有社会教育、让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等共同之处。”Ted Silberberg的论文中也论述到:认为博物馆和旅游相结合是一种“双赢”的方式,这样可以为双方都带来发展机会.真正的博物馆商店是介于礼品店与博物馆展示的混合体,它是构成博物馆整体的一部分,并在财务与教育上协助博物馆达成既定的目标。”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ICOM专业伦理规章》中提到:“博物馆商店应与博物馆的收藏品及教育目标相符合,且必须维持收藏品的品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把其作为博物馆经营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最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来论述。如:在经营部分――张桂元《浅议博物馆的经营策略》、骆士泉《论博物馆的营销策略》、张继东《谈谈现代博物馆经营管理》,在作为博物馆旅游部分――董方慧《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杜凯《基于文化体验旅游的综合类博物馆旅游发展运营研究》、张敏《博物馆在旅游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文化产业部分――游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议》、张艺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元宝祥《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

直接针对博物馆商店的文章,主要是博物馆商品开发的现状、解决方式,商品的研发、营销、销售或是介绍外国博物馆商店的成功经验。如:翟群《小商店如何做出大产业》、杨静《博物馆纪念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吴思思《博物馆商品的开发――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挖掘》、葛埔恪豆外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

对博物馆商店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经济学、市场学、行为学等。如:张敏《论博物馆市场化行为的趋势和影响》、刘雅丽《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良渚博物馆纪念产品涉及与研究》。

二、结束语

对博物馆商店的现状研究涉及到旅游领域和经济领域,主要是针对商店研究现状、困境的解决方式、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等。能够为我们现在的发展现状做一个总结,同时也能为将来商店的积累经验、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1]安来顺.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1(01).

[2]葛埔.国外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复旦大学,2012.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杭州; 民办博物馆;发展现状

本文系2016年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现状调查与反思DD以杭州地区为例》成果,项目编号2016R423021

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1]。博物馆是展示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也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在2016年国家文物局的博物馆统计数据中,杭州共有15家民办博物馆[2],占杭州博物馆总数的27.78%,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但是民办博物馆由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性质等原因,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 场地不足,资金匮乏

民办博物馆不同于公办博物馆的重要一点在于,它是“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3]。收藏家出于“情怀”或“情结”,建立了民办博物馆。浙江省第一家私人办的圆木博物馆(东方圆木博物馆)馆长胡兴法介绍说,“办这个博物馆是因为自己的爱好。在当今,圆木已经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走进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这门手艺,便是它最好的归宿”。杭州眼镜博物馆、江南锡器博物馆博物馆、高氏照相机博物馆也都表示一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博物馆都是因为“爱好”,同时想把自己成果分享给大家,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民办博物馆建立的最初原因,也是造成民办博物馆现状的主要原因。

“弄堂里的博物馆”是对民办博物馆最真实的概括。它们或是隐藏在居民住宅区里、或是散布在狭窄的巷子里,或是被遮蔽在企业的角落里。场地的限制,导致民办博物馆难以“做大做强”;无处摆放的文物,难以传递出那一份属于历史的美感。

高氏照相机博物馆高继生馆长戏谑地称自己是“啃小族”,每年儿子给他十万元支持他的博物馆建设,但是即使如此还是难以维持。为筹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照相机展览”,高老馆长只能忍痛拍卖了自己的藏品[4]。而以企业为依托的眼镜博物馆,在资金越来越匮乏的时候,只能选择将自己的博物馆不断缩小,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展示企业文化。

2 人才紧缺,文物难修

博物馆的运营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运行,在日常的展览之外还需要进行精细的保护工作。而这样的保护工作,亟需要“博物馆人才”。在国家文物局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将大力进行博物馆人才的培养,推进“文博人才金鼎工程”,由此可见博物馆人才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几家民办博物馆的调研,我们课题组发现这些博物馆大都是“四位一体”,博物馆馆长既是藏品的管理者、讲解者,也是保护者、修复者。由于馆长的时间以及精力有限,很多文物都o暇顾及。同时,高继生馆长指出,“由于藏品的特性,在许多藏品的修复方面不得不聘请专业的人员”。同时,由于场地的限制,许多藏品都不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它们只能被挤在某个角落里,或者是堆砌在仓库里。潮湿的环境对文物的损坏尤为严重。民办博物馆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它们很难有很好的通风系统、防潮系统,加之缺少人才支持修复文物,很多藏品渐渐地成为“残品”,甚至是“废品”,这对文物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损失。有馆主也指出,政府部门能够举办这样的培训班,让民办博物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3 关注偏少,亟待扶持

民办博物馆“藏”在民间,其社会的关注度远远不及公办博物馆。2008年,杭州市为发展青少年教育,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了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中小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博物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公众对公办博物馆的认知度。而民办博物馆由于本身选址不如公办博物馆,大多处在“郊区”,访问的人数明显偏少。

同时,电视、报纸等媒体在宣传博物馆时,民办博物馆的出镜率明显较低,大多也都是言说民办博物馆的“尴尬”处境,以及发展的艰难,并未能把民办博物馆自身的特色、优势以及举办的展览等做一些“正能量”的宣传。而在自媒体发展的今天,很多公办博物馆都建起了宣传自己的公众平台,微信、微博等,而民办博物馆由于馆长大多数年龄比较大,难以紧跟时代的潮流,不会使用网络,也没有资金、精力去建设和维护这些网站。虽然馆长们都怀有这样的一份“愿望”,却终究难以实现。

4 时代挑战,功能欠缺

民办博物馆的功能大多还局限在陈列、展览等方面,其单一的运营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挑战。在许多公办博物馆中,单纯的博物馆已经慢慢地向“复合型”的博物馆转移,比如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发游戏、国家博物馆入驻天猫商城等等。在文化产业兴起的今天,国家也大力推进文博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民办博物馆大多都有这样的意识,却因技术、资金等原因未能很好地开发这一块产业。

多样化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虽然在我们课题组走访的几家民办博物馆里虽然也有像高氏照相机博物馆多次举办展览、江南锡器博物馆举办学术活动、眼镜博物馆依托眼镜行业展示企业文化、圆木博物馆承办“第二课堂”等多重形式展开活动,但是这样的功能的挖掘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一方面,民办博物馆还需要积极探索,建立起“复合型”的博物馆,促进其多元化的发展。

杭州民办博物馆事业仍在蓬勃发展,民办博物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大难题亟待解决。基于国家“传承中华文明”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办博物馆必须要抓住博物馆由博物馆的衍生品向文博“IP”转型的机遇,日益发展民办博物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2016年11月10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开幕,中国国家主席在向论坛致贺信中提到中国各类博物馆的重要地位。

[2]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

[3]国家文物局:《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文物博发[2010]11号)

[4]该藏品不属于博物馆的藏品,为馆长私人所有

作者简介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综述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2007年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非营利性、永久性机构,它向公众开放并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通过采集、保存、传播、展览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1]。从定义中不难看出,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型高品位文化瞻仰”逐渐转变为现行的“复合型文化休闲旅游”模式,其寓教于乐的功能更是使博物馆同旅游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深受旅游者青睐的博物馆旅游。

随着近几十年来博物馆旅游在国内外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博物馆旅游这一新兴文化旅游形式作为国内相对较新的研究课题,正在受到业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的文献梳理为数不多,因而笔者通过CNKI学术文献搜索引擎对1993-2012年题名为“博物馆旅游”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共搜索到相关文献113篇,大多以案例形式探讨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为主。

因而笔者另辟蹊径,试图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博物馆旅游市场、博物馆旅游功能、博物馆旅游体验等不同角度着手,在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进行归纳和梳理的基础上,与国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相比较,从而指出我国在博物馆旅游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对未来中国博物馆旅游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国内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

博物馆旅游就是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旅游活动方式。随着都市旅游的兴起,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凸显,逐渐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的重要资源。然而,在我国博物馆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因素,只有认清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探寻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笔者认为,国内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虽然近年来国内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但总量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平均约60万人才拥有1个博物馆,缺乏博物馆旅游规模优势;其次,博物馆的规模、管理、科研等方面都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展示内容陈旧乏味,缺乏市场吸引力;再次,博物馆类型虽不断增多,但总体结构尚不合理,精品博物馆数量十分有限,且特色博物馆类型较为单一,不能充分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此外,由于博物馆自身体制原因,传统的、被动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其经营和管理理念趋于保守,不能很好占领市场先机;而由于资金短缺且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更是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开拓旅游体验项目、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的实施;最后,博物馆旅游的休闲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博物馆旅游产业链狭窄且产品附加值低,降低了博物馆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博物馆自身的循环发展。

也正是由于博物馆旅游发展过程中众多问题的存在,促使并激发了国内学者对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热情,不同学者选取不同视角对我国博物馆旅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国内博物馆旅游文献概况

在本文中,笔者借助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搜索引擎工具,对1993-2012年题名为“博物馆旅游”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截止至2012年2月16日,共搜索到相关文献113篇。陈桂洪等(2010)[2]在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时,总结出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在2000年后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博物馆与旅游的结合、博物馆旅游开发问题研究、城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博物馆解说系统、博物馆旅游者行为、生态博物馆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筛选、归纳和整理,笔者对陈桂洪等人的总结基本认同,但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博物馆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文献大多以案例形式探讨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为主,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相似度相对较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程。

因而,笔者基于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视角,研究其开发、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等不同角度着手,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加以分析。

三、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热点

根据ICOM对博物馆概念的定义,使博物馆旅游有了明确的类别划分:博物馆旅游属于文化旅游,更是遗产旅游的重要内容[3]。而博物馆旅游作为都市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试图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并基于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视角,从博物馆旅游发展阶段所需经历的: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等四方面的过程出发,探讨近年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以展望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趋势。

(一)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Holloway(1986)指出:旅游吸引物必须是给旅游者以积极效益或特征的东西[4],而对于博物馆而言,其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高雅的艺术鉴赏氛围、丰富的文化休闲活动、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等,便是其独具一格的旅游吸引物资源。

栗中斌(2004)[5]通过对博物馆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的分析,探寻束缚博物馆文化旅游功能发挥的原因,并提出博物馆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黄邦恩(2005)[6]对厦门主要博物馆资源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指出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厦门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唐顺英等(2006)[7]在对山东省博物馆科普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博物馆科普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未来的战略对策;罗美娟等(2008)[8]从博物馆数量、类型、展品、展示手段和解说系统等角度展现了澳门博物馆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吸引物,在详细分析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馆间资源合作、营销树立形象、政府民间支持、转移传统功能、拓宽信息渠道等方式促进澳门博物馆旅游资源发展的举措;张岚等(2008)[9]以上海市为例,总结了博物馆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了其在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了针对上海市博物馆旅游资源的三种开发模式;张葳等(2010)[10]根据河北省域范围内博物馆旅游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依托空间维、时间维、虚拟维的理论基础,提出适应河北博物馆发展的多种开发模式;李雪峰(2010)[11]则是通过对上海民间博物馆吸引力及开发现状的分析,探索上海民间博物馆产品的开发方向。

从博物馆旅游资源的视角出发,国内学者大多通过归纳、整合与分析博物馆所拥有的能够提高旅游者消费价值的旅游吸引物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旅游资源、创造发展环境,以此探寻适宜国内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战略,以达到博物馆旅游的研究目的。

(二)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拓展和旅游业的成熟进程,在不同的时期,旅游市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主要涵盖:有形交换地点、无形交换关系及旅游消费者群体等三个方面[12]。而旅游者作为旅游交易及活动发生的基础,无疑是旅游市场的主体要素,也因此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

然而,综合分析国内博物馆旅游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在对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程中,却较少涉及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的分析和研究,且主要以客源市场总体抽样调查为手段,借此分析客源市场和游客行为特征,进而从游客市场出发,开发满足游客需求的博物馆旅游产品。史萍(2002)[13]通过对上海博物馆客源市场的调查和分析,解析了其客源市场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并为其寻求新的突破提出独到见解;张岚等(2009)[14]同样以上海市博物馆为例,在客源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史萍的研究成果加以补充和完善,提出从多渠道筹集资金、找准市场定位、细分客源市场、发掘产品潜力、加强行业合并以及加大营销力度等方面的举措,并构建起一套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市场开发运营模式;刘俊等(2005)[15]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通过对游客行为调查问卷数据的研究,指出地方性博物馆“高满意度却没有产生较高重游意愿”的原因除了博物馆自身资源利用和开发程度不合理外,更重要的便是博物馆游客的游览行为大多在其他旅游动机的驱动下发生;罗建基等(2009)[16]对到福州地区博物馆旅游的游客进行地域结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分析,以此了解游客客源地、游客年龄比重、知识文化水平的构成,从而开发出满足游客需求的、具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旅游产品;龚金红等(2010)[17]则选取广州具有代表性的三座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形式分析博物馆游客的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博物馆在经营观念、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营销宣传等方面的开发策略,以进一步开拓博物馆旅游市场。

从博物馆旅游市场的视角出发,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购买力、旅游意愿、旅游购买权利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因而,如何借助旅游者行为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深入挖掘旅游者内心活动和想法,充分把握影响旅游者决策的关键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利用、完善、创新博物馆旅游吸引物资源,激发旅游者动机,满足旅游者期望,以促进旅游者决策,便是未来博物馆旅游研究的趋势所在。

(三)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

在博物馆旅游发展初期,受博物馆“非营利”理念的影响,博物馆仅被大众视为接受教育的文化场所[18]。然而,文化性作为博物馆业与旅游业间的共同特性和最根本的连接点,使博物馆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寻求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两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博物馆社会角色的转变和全方位旅游功能的完善可谓势在必行。

张礼智(2005)[19]认为博物馆的属性即是文化,因而博物馆应该回归到文化本性上,把博物馆真正办成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场所,让观众从中获得享受;倪晓波(2006)[20]则更是将博物馆旅游定位为“一种更具文化内涵、更能陶冶游人高尚情操的旅游类型”,明确了博物馆提高旅游者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功能;而谭颖(2007)[21]和杨国杰(2007)[22]的研究又一次将博物馆的功能予以丰富,提出现代博物馆除了具有传统的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三大功能之外,逐渐附加和培育了旅游功能;吴晓昊(2007)[23]认为博物馆除文物收藏、科学传播、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等基本功能之外,其国际文化交流、为旅游者服务等功能已越发重要,因而文章从旅游功能开发角度,对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发展提出见解;赵飞等(2010)[24]选取广州三家影响力较大的博物馆,采用问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调研主要涉及旅游者和博物馆管理者对博物馆旅游功能开发的现状、态度和措施。最终归纳文化教育、文化传播、娱乐休闲、购物和旅游服务等五方面博物馆旅游功能,并针对这五方面功能,提出相应的改进设想。

从博物馆旅游功能的视角出发,国内学者主要通过对博物馆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研究,以探寻由此触发的博物馆旅游功能。此外,以实证研究为基石,通过对博物馆旅游者及管理者的调研,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博物馆的功能加以明确,从而使管理者依照旅游者的功能需求对博物馆原有设施及发展战略予以改进和完善,以吸引更多潜在博物馆旅游市场。

(四)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

“体验经济”的提出者B. Joseph PineⅡ和James H. Gilmore将“体验”定义为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的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25]。笔者将此定义沿用到博物馆旅游体验中,即:“博物馆旅游体验是以博物馆为舞台,以博物馆旅游资源为道具,为旅游者提供寓教于乐、富有参与性等体验活动的产物”。

随着体验经济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以及博物馆旅游者体验性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学者对如何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晔(2006)[26]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对南京民俗博物馆的游客体验进行分析,探寻游客感知体验上的劣势和威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王冠玲(2007)[27]则提出了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与设计方法,并总结出博物馆旅游体验的设计模型;李燕妮(2007)[28]总结了博物馆旅游的真实性、怀旧、文化朝圣、认同、休闲和时尚等六种符号意义,并认为符号意义起着吸引旅游者的文化中介作用;刘(2009)[29]从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发展趋势着手,分析了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以汉阳陵地下博物馆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旅游体验的表现,并提出提升游客体验的针对性措施;任丽娜等(2010)[30]通过结合ASEB栅格定性分析和HERITQUAL定量分析对湖北省博物馆游客体验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游客对文物展示的视觉体验和感知较强,而对非历史类产品体验水平低和展品与游客互动性不强”的结论;胡红梅(2011)[31]在认清河南省博物馆体验旅游发展滞后的现状后,提出以旅游体验设计来促进河南省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战略。

从博物馆旅游体验的视角出发,国内学者大多以具体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对博物馆旅游体验现状进行研究。李燕妮对符号意义的深入阐释,揭示了博物馆旅游的体验价值是吸引更广泛旅游市场的关键因素。因而,如何借鉴王冠玲博物馆旅游体验型产品的设计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旅游者寓教于乐、闲适等多重身心体验之感,便是今后基于游客体验的博物馆旅游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

上文已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然而相比国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成果,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笔者通过对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的简要归纳,以期寻找我国在博物馆旅游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明确发展方向和研究目标。

近年来,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一直是博物馆学界和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Lee Jolliffe和Ronnie Smith(2001)[32]以北大西洋两个岛屿为研究对象,具体探究了旅游和博物馆的关系,认为博物馆和旅游都是文化的反映和表现方式,而博物馆需要依托旅游活动将特定文化展示给旅游者。

国内外博物馆创办之初都是以文物收藏为目的,随着博物馆与旅游的融合,逐渐衍生出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旅游休闲等功能形态。Awoniyi Stephen(2001)[33]认为,与传统博物馆相比,现代博物馆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为丰富。博物馆作为一个公众教育的实施机构,在保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推进博物馆休闲娱乐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使博物馆从传统的“被动访问”逐渐转变为现行的“主动游览”模式。

博物馆旅游者行为研究是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旅游者需求和决策研究、旅游者期望和动机研究以及旅游者体验、满意度和真实性研究。在旅游者需求和决策研究方面,Silberberg(1995)[34]按旅游者动机程度将文化旅游市场划分为5大圈层:完全动机型、部分动机型、附属动机型、偶然动机型及无动机型,并提出博物馆等文化产品市场份额的策略是将文化的吸引力从仅占市场份额小部分的完全动机型旅游者,拓展到能为博物馆获取更多利润的其他四类旅游者;在旅游者期望和动机研究方面,Myriam Jansen-Verbeke和Johan Van Rekom(1996)[35]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城市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研究,证实了博物馆作为城市旅游产品的关键因素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旅游者体验满意度和真实性研究方面,Frans Schouten(1995)[36]通过分析不利于旅游者体验的8个因素,以避免不利因素并寻求提高旅游者满意度的措施。Richard Prentice(2001)[37]则从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出发,提出博物馆营销的“同心圆模型”,并阐述了博物馆在无形产品的开发中如何体现真实性。

此外,博物馆对旅游的影响也是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关注的重点,且大多以定量研究为主。Beatriz Plaza(2000)[38]通过对该博物馆开馆前后,到访该地旅游者数量、平均逗留天数、饭店入住率等指标的增量和增量百分比数据的分析,以此证明该博物馆对当地旅游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五、启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博物馆旅游文献的整理,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大多出现在2000年以后,但在文献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质量却仍与国外有着明显的差距。

国外学者大多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对旅游者的心理及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和考察[39],而国内学者则大多局限于以案例形式分析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并针对性的探寻其未来发展对策,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相似度相对较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程。

因而笔者认为,未来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应转向博物馆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通过深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来实施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此外,Andrea Davies和Richard Prentice(1995)[40]曾提出“非访问者为博物馆提出的建议很可能会刺激游览行为”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可以成为国内学者未来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也就是通过对“非博物馆旅游者”(包括潜在博物馆旅游者),而非完全动机型旅游者进行调研,以拓展博物馆旅游市场空间,并针对目标市场实行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功能完善、旅游体验升级和多渠道、多形式营销。同时,对于完善国内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研究仍需深入,不断挖掘促进国内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新设想、新举措,如将博物馆与文化旅游、修学旅游、民俗旅游、会展旅游、红色旅游等紧密结合。

笔者坚信,国内博物馆旅游在研究视角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并在借鉴国外优势经验的同时,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层次一定能不断深化,而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也将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ICOM.The ICOM Statutes[Z].Vienna(Austria):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2007.

[2]陈桂洪,黄远水,张雅菲.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75.

[3]李燕妮.我国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1:89-90.

[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72-73.

[5]栗中斌.论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J].CNKI,2004,6.

[6]黄邦恩.“厦门博物馆之旅”开发刍议[J].福建地理,2005,4:36-39.

[7]唐顺英,刘丰祥.山东省博物馆科普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77-78.

[8]罗美娟,郑向敏.澳门博物馆旅游发展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48-54.

[9]张岚,丛莎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对策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2):104-108.

[10]张葳,李彦丽.博物馆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0,3:46-50.

[11]李雪峰.上海民间博物馆旅游发展思路及产品设计构想[J].ECOLOGICAL ECONOMY,2010,6:111-114.

[12]Chris Cooper, Alan Fyall.张俐俐等编译.旅游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42-347.

[13]史萍.上海博物馆客源市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8-54.

[14]张岚,薛辉.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及开发对策探讨[J].旅游经济,2009(1):134-137.

[15]刘俊,马风华.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性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旅游科学,2005,10:38-45.

[16]罗建基,周桂林,赵春莉.博物馆旅游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1-4.

[17]龚金红,赵飞,石冠琼.博物馆旅游市场特点及其开发策略――基于广州三大博物馆的调查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12:10-14.

[18]党士学.论旅游业对博物馆的冲击[J].中国博物馆,1992,4:66-76.

[19]张礼智.关于博物馆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C].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2005.

[20]倪晓波.博物馆旅游的开发和发展问题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02-105.

[21]谭颖.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93-96.

[22]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进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181-184.

[23]吴晓昊.浅析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开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发展的启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6.

[24]赵飞,廖冬连,冯威娜.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实证研究[J].市场论坛,2010(3):83-85.

[25]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6]祝晔.基于游客的民俗博物馆旅游开发策略探讨[J].商业现代化,2006,10:155-156.

[27]王冠玲.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28]李燕妮.博物馆旅游的符号意义及体验价值初探[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46-48.

[29]刘.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几点思考――以陕西汉阳陵地下博物馆为例[J].经济师,2009(12):202-203.

[30]任丽娜,张立明.基于游客体验的综合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4:92-97.

[31]胡红梅.以旅游体验设计促进河南博物馆旅游的发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4-46.

[32]Lee Jolliffe, Ronnie Smith. Heritage, tourism and museums: the case of the North Atlantic islands of Skye, Scotland and Prince Edward Island, Canad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1,2:149-172.

[33]Awoniyi Stephen. The contemporary museum and leisure: recreation as a museum function [J].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2001,3:297-308.

[34]Ted Silberberg. Cultural tourism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J].Tourism Management,1995,5:361-365.

[35]Myriam Jansen-Verbeke, Johan Van Rekom. Scanning museum visitors: Urban tourism market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64-375.

[36]Frans Schouten. Improving visitor care in heritage attractions[J].Tourism Management,1995,4:259-261.

[37]Richard Prentice. Experiential Cultural Tourism: Museums the marketing of the Mew Romanticism of evoked authenticity[J].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2001,1:5-26.

[38]Beatriz Plaza. Guggenheim Museum’s effectiveness to attract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4:1055-1058.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 基层博物馆 现状分析 改革探索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起到文物收藏、科研培训、参观游览等重要作用。基层博物馆与人民群众关系较密切,更贴近群众,更深入生活。我国共有近2000个县,基本上每个县都有博物馆或类似于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室。在文物资源丰厚或有独特文化产业的乡镇也有自己的乡镇博物馆或文化站。这些县乡级基层博物馆收藏着民间最具特色和价值的文化藏品,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心血,是基层老百姓意识文化形态的精华体现。但是这些县乡级博物馆中除极个别发展较好之外,多数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建筑设施硬件水平普遍较低,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较差,和博物馆内精美深厚的藏品相比,博物馆管理等软实力较差。这些扎根于民间的博物馆没有真正发挥出“民间文化大使”的作用,与群众关系不密切,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总结目前我国基层博物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乡级相关部门对博物馆重视程度不够。有许多县乡设有博物馆,但是博物馆建设和管理不受重视。有些文物资源丰厚的县,把本县重要文物存放于一个大房间,称之为文物仓库。我去过一个所谓的文物仓库,里面的藏品让我惊讶,有精美的青花瓷、罕见的恐龙蛋化石、金元宝、银元宝、古代精美石刻、精美字画等重要文物。这些珍贵文物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放着,防潮防盗设施简陋,有些名人字画因为受潮发黄发霉。看着这些古人智慧的结晶遭受如此待遇,我甚为痛心。乡镇级博物馆硬件设施更是简陋,有许多乡镇就是找一间闲置的房子把那些精美文物胡乱堆放。我国一再倡导要加强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可否认近几年从上至下文化口号喊得很亮,国家政策在文化方面越来越倾斜、重视,但是到了县乡这个层级,对博物馆建设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重视程度急需提高。

(二)基层博物馆管理者中专业人才奇缺,管理不完善。部分县乡级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其量只是看门者,他们对博物馆藏品了解不够,更谈不上知晓透彻。博物馆作为收藏文物、科研培训、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没有专业工作人员的讲解和管理,博物馆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另外,有些基层博物馆整日关闭,没有对外开放,博物馆工作人员只是充当应付上级检查时的开门站岗者,日常管理不规范不完善。县乡级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中正规文博专业本科人员屈指可数,文博专科类人员较少,工作人员多是临时工和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正式工。博物馆属于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专业性很强,博物馆工作不是一般人能从事和做好的,只有具备一定文化积淀和素养的人才能做好。基层博物馆专业人才匮乏,日常管理不规范,这是制约县乡级基层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基层博物馆与人民群众联系不密切,没有发挥应有的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博物馆收藏着本县或本乡镇的重要文物,是本地域文化精品荟萃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是本县或本乡的名片和象征。但是许多博物馆所在县乡的群众不知道博物馆的位置,不知道本县乡有博物馆,更谈不上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最基础的作用之一就是传播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多数基层博物馆常年处于关闭状态,更谈不上布展和对外宣传推介,这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它远离群众。群众不知晓、不参观,怎么吸取优秀的民族文化?远离群众的现象使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丧失了本应有的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了促进基层博物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针对以上有关县乡级基层博物馆的现状和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借鉴发展较好的大中城市博物馆和少数发展较好的基层博物馆的经验,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从以下几方面对县乡级博物馆进行完善和改革。

(一)加强管理体制和硬件设施建设。体制上要有保障,县乡要有充足的博物馆事业编制,切实从政府体制层面加大对县乡级博物馆的重视。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精神食粮的供给。博物馆建设在一些大城市做得比较好,县乡级博物馆虽然不能像那些高档精品博物馆设计,但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建设。博物馆建设应纳入县乡整体规划,其建筑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博物馆藏品对光线、温度、湿度的标准去建,确保资金投入和工程监理,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和不合格工程,把博物馆作为当地的形象工程、地标建筑,真正把县乡博物馆建设作为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为博物馆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资金保障。上级部门拨付给博物馆的资金有限,博物馆藏品的日常保护和布置展览等正常运转需要大笔资金,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场所,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如何克服资金瓶颈,确保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和不断发展是包括大中城市等所有博物馆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关于资金匮乏问题,县乡级基层博物馆更加严重。在大中城市,知名企业和文物收藏爱好者众多,博物馆可以和这些知名企业和文物收藏家联合起来解决资金匮乏问题。基层博物馆也可仿效一些大城市的做法,与当地民营企业家联合。企业投入博物馆适量资金既是对当地的回报,属于慈善事业,又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企业可以在博物馆门口的小广场举办产品推介会、文艺演出,宣扬自己的企业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企业产品,体味企业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这种相得益彰、人气共升、合作共赢的做法值得提倡。另外,可以统计本乡镇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动员他们为自己家乡的博物馆捐款捐物。越是成功人士越有故土情结,不忘根、不忘本会使他们难以抗拒家乡的呼唤,一定会慷慨解囊,为基层博物馆的发展注入“血液和力量”。基层博物馆可以为这些曾经资助过博物馆的人士立碑刻传,使之流芳百世,同时可以让更多热心人士资助博物馆。这种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的匮乏问题,为博物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资金保障。

(三)提高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准入标准和条件。只有好的硬件设施还不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形象等软实力是体现博物馆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方面。一位500强企业的老总说:“您可以把我的所有物资设备都拿走,只要留下我的精英团队,再过20年我们依然是世界500强。”这说明人才是多么重要。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博物馆团队对藏品能够很好地解读,充分地宣扬,加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形象,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县乡虽然说是基层,但越是基层越贴近民众。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不能降低,一定要通过正规的选拔考试,挑选专业知识和形象素质都比较优秀的人员从事博物馆工作。要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定期对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提高,采用科学的奖惩措施,切实保证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7

关键词:免费开放 县级博物馆 基础管理

自2008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的?《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通知》规定以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这一重大举措,对各级各类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对博物馆自身管理和经济效益也带来了极大挑战,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经费不足、人手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管理不善等问题暴露无遗,在免费开放初期,一些博物馆的环境和硬件设施受到比较严重的损害。

“县级博物馆”是指由政府文物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最能代表该县历史和文物收藏的综合性博物馆。县级博物馆虽然藏品数量、藏品珍贵性、硬件设施和研究水平都无法与部级和省级博物馆相比,但数量最为庞大,分布最为广泛,地方特色更为鲜明,与公众(尤其是广大农民)“距离”最近,因而有其管理特殊性。本文试图对县级博物馆的基础管理进行探讨。机构与岗位设置以及组织文化是组织运行与管理的基础,对于博物馆来说,安全管理也具有基础性,而信息化及信息化管理则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1.实地调查结果

本文共实地考察了四家县级博物馆,分别是:东海县博物馆、大丰县博物馆、仪征市博物馆和张家港市博物馆,前两家博物馆属于苏北地区,仪征市博物馆属于苏中地区,张家港市博物馆属于苏南地区。为对照研究,还实地调查了连云港市博物馆、盐城市海盐博物馆和淮安市博物馆三家市级博物馆。

1.1机构与岗位设置现状

实地调查过的县级博物馆,机构与岗位设置、编制数差异较大。东海县博物馆目前还没有属于自己的馆舍,现设有5个岗位,全部为编制内,因岗位少,未进行部门的划分。大丰博物馆设置了馆长室、办公室、征集部、安保部和考古部5个部门。仪征市博物馆全馆工作人员共21人,其中,编制内8人,编制外13人。机构设置如下:办公室考古部,保管部,保卫科和四个职能科室。张家港市博物馆现设馆长室、文物部、接待部、陈列部、办公室五个部门。编制内15人,编制外15人。

1.2博物馆文化建设现状

从调查的情况看,各博物馆文化建设状况和文化物质呈现较大差异,譬如,仪征博物馆进行了有意识的自身文化建设,不仅提炼出“团结、进取、奉献、创新”的馆训,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确实体现了这一馆训。但总体而言,各博物馆从管理层到员工,对组织文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都有待提高。

1.3安全管理现状

所有实地调查过的博物馆,普遍重视安全管理,可以说,各馆均把文物安全和观众安全放在了管理的首位。这一做法值得肯定。

各馆为实现安全管理,物防、技防和人防相结合,全力做好安全工作。例如,东海县博物馆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实行“三铁一器”,且职工兼保安,24小时不断人,与公安110联网监控。大丰县博物馆聘用保安24小时监护馆内安全,与公安局“110”联网设立入侵报警系统,设立内外监控系统,并录像保存,展区设有触碰报警装置。张家港博物馆于2003年先期实行了免费开放,仪征博物馆在开馆时实行了免费开放,其他两个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后,参观人数有所增加,如大丰县博物馆曾经出现过一天观众达万人的记录,而且观众层次更加丰富,出现了少量不文明行为,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也造成了博物馆的安全压力。但各馆均采取了应对措施,没有出现安全问题。鉴于省文物局及各博物馆对安全管理已经高度重视,且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本文不作深入探讨。

1.4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现状

大丰县和东海县博物馆因建馆时间短,经费紧张,人手少,目前只将馆藏文物和三普成果纳入了数据库。仪征博物馆已经实现了档案的电子化,建立了依托江苏省文博信息网的仪征博物馆网站,建立了多媒体导览系统。张家港博物馆目前建立了馆藏文物数据库。

2.县级博物馆岗位与机构设置探讨

机构设置本质上就是分工。分工的原则主要有:职能(职)相对专业化原则;工作量饱满原则;均衡化原则;任务导向原则。中国博物馆业务部门典型的机构设置方式是三部制:即设保管部、陈列部和宣教部。此外还会有职能管理部门,如行政部,人事部等。

2.1 县级博物馆职能分析

机构划分首先要分析博物馆所承担的职能。县级博物馆规模都比较小,但与市级、省级以及部级博物馆相比,所承担的功能种类减少并不多。就目前而言,县级博物馆所承担的基本职能包括:县域考古;文物征集;文物保管;文物展览;宣传教育;其他,如学术研究。伴随这些职能的履行,势必要进行管理性活动,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等。

博物馆为更好履行宣传教育功能,博物馆应吸引更多观众来到博物馆,或将展品流动展出,也是为了后文将要讨论的充分挖掘博物馆潜力,增加博物馆经济收入,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增强对工作人员的吸引力,因此,在新形势下,还需要开展经营(创收)活动、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活动。

以上职能及其关系如图1所示:

为简便起见,本报告分别把这三类职能称为:“业务职能”、“管理职能”和“经济职能”。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8

关键词:博物馆 展示设计 视觉语言 形成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04-02

一、博物馆视觉形象建立的现状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依然是人类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媒介,纵观我国博物馆的展示模式,展示场地过于单一,以陈旧、闭塞的展厅为主,忽略了人性化的设计细节,博物馆也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1.标志设计流于形式,整体应用较少

当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在标志设计上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如标志设计浅显,流于形式,雅致、美观形成经典的较少。标志在设计上多采用字母、拼音,真正高雅的经典设计、少之又少。标志设计多应用于博物馆的标志、名片、印刷品以及信封等几个方面,而在博物馆特色解说牌、标志牌以及导视牌上,却少见身影。因此,往往标志在博物馆的宣传中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2.基本元素分散,整合成体系少

博物馆的标志和识别大多使用在标志和标准馆名等基本元素之中,以分散存在、单独使用为特征。笔者在研究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资料后认为,大多数博物馆未制定一套完整的视觉识别体系,管理人员也没有对这一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视觉识别系统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应严格按照规定制作和使用。笔者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博物馆往往是随意使用,如:同一标志在门牌、证件以及个人名片上却是不一样的形式。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视觉空间形态构成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空间形态的构成。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空间形态包含多个方面,本文中笔者主要是对装具和展品、空间、光等进行阐述。

1.视觉空间形态因素――装具和展品

博物馆中的装具指的是用于陈列或保管所用的屏风、台座以及橱柜、支架、镜框等,也是展示设计中的道具。博物馆中的展品则是指文物。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博物馆也会展示高仿、临摹等非文物展品。装具和展品是构成博物馆视觉语言的重要因素。以装具为依托,将文物展示给受众,装具是展品成列的主要承载物,换句话说,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装具决定了展示空间的界面。基于博物馆展示长期性的特点,应更加注重装具的美观性和质量耐用性。我国博物馆的装具大多显得较为粗糙,在整体昏暗的博物馆环境中显得尤为缺乏生机,为改变这种传统的陈列模式,现代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装具有了较大的改变,大多以质地轻盈、材质透明的中小型装具来展示,较大的展品配合大型装具,营造出鲜活的陈列感。

2.视觉空间形态因素――空间

视觉语言和空间是密不可分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展示艺术无论是从设计理念、特征还是本质上来说,空间这一元素贯穿于设计的始终。空间具有两重性、时间性和流动性的特征。两重性指的是空间这一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空间的大小、形状等决定着博物馆设计的范畴,有形与无形空间的相互借用、相辅相成,为围护物赋予了实际意义。在空间的时间性研究中,时间与空间必须是相统一的,抛开时间研究空间是没有意义且乏味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这一视觉形态因素是人们视觉的“场”,是源自生命的主观感觉,人们置身于博物馆展示环境中时,是一种动态的欣赏,而时间就是动态最好的诠释方法。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将空间的时间性作为客观存在因素,从而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体现出流动美,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向受众传达信息,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有意识地参与其中。

3.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视觉空间形态因素――光

以灯光照明为主,而个别博物馆也会在建造之初便考虑到建筑物的采光问题,在充分利用光源的同时也能改变传统博物馆建筑物构造模式。从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实际构造现状来看,建筑物在采光方面相对欠缺。博物馆内部环境复杂,这是由博物馆最初的设计布局所决定的。在灯光选择时,除选择全部人工照明外,还应根据不同文物的展示特征和陈列设计来选择,采用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原则。陈列室应防止阳光直射展品,避免采用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根博物馆的室内高度、展品特征来确定光线投射角。

三、提高博物馆视觉环境的吸引力

视觉环境吸引力是影响观众视觉心理的重要方式。展品与环境相关的美感都可以用特定的形式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需要极强的想象力,还需要对场景有绝对的控制力,为博物馆的环境空间赋予强烈的视觉语言色彩,营造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美好意境。

1.营造形式意境

随着美术绘画风格的不断发展,浪漫主义风格逐渐成为展示空间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传统博物馆理性化的装饰形式已经无法真正表达出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热情的肯定,在当今社会嘈杂、拥挤、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极具浪漫主义风格的视觉语言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一剂良药,而博物馆应用浪漫的形式意境也是极为合适的,会给参观者带来良好的空间感受。在博物馆展示中应用自然浪漫的意境,是根据一定的主题,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自然材质组合在空间中。

在博物馆的整个展示过程中,通过设计构图的方式,以一个主体色彩形式,激发人们对心底里一抹色彩的追忆。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注重基调、线条等,其从大自然中汲取设计元素,从历史和人文社会的发展中寻找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灵感。除此之外,在光影艺术的运用上要更加注重通过控制总体的光和色彩来调节主体色彩。以生态环境为题材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应着重体现展品和展具之间的联系,人流活动为动态,而展品展具则为静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衬托。

2.视觉环境中个性化展示意境

近代西方艺术流派中有的艺术价值观念致力于突破传统的限制,以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和立体派等为代表的表现方式,反对客观知识判断中的模式化,追求彻底解放的设计观念,这与博物馆视觉设计也是遥相呼应的。以标新立异、否定传统作为艺术的主要表现特征,创造出别出心裁、适应现代人个性化审美需求的独特艺术语言。

对于展示设计相对发达的欧美国家来说,在博物馆设计中有着无尽的创意。比如英、法、美等国家的博物馆,往往根据自身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环境,创设独具魅力的设计风格,这些设计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人性化。

3.创设装饰形式意境

进入20世纪中期,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设计风格也在新一代消费日益高涨的需求中愈加突出,在要求功能完善的同时,还要求装饰性和变换的表现方式,希望通过装饰细节来满足感官上的满足,这种变化催生了新设计思想。传统的装饰方式趋向于典雅搭配,突出线条和韵律之美,呈现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趋势。在博物馆展示视觉中注重图像和展品之间的关系,突出展品的特性,强化场景空间的设计意境。

4.满足受众视觉需求

视觉艺术的最终接受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本文中所说的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信息的接受者。受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经历对展品的感知、记忆、思维以及想象等多个阶段。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如果展品能激发受众的兴趣,受众则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对受众来说是一次较好的情感体验。展具陈列方式、较好的室内效果都会激发受众的参观兴趣,使受众在参观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受众在接受来自博物馆的视觉信息时,所感知到的信息都是完整的,是具有真正意义的传播。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视觉语言除来自展品自身外,还取决于陈列展品的整体环境。博物馆的空间、光线以及色彩都会给受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除自身展品外,博物馆的整体环境也会映射出浓郁的文化底蕴。

受众心理是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视觉语言的重要研究内容。一些博物馆在建馆之初甚至采用调查研究的形式,对本地区受众心理进行大体掌握,根据受众喜好来进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展品中所呈现出的文字、造型、图像等多种形态,都可以作为向人们直接传递美的表现形式。博物馆展示设计者不但需要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还应将设计理念传递给受众,广泛引起人们关注。设计者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注重观察、研究、分析受众心理,创造出符合受众要求,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作品。

受众在观赏展品时,博物馆的整体环境、视觉满意度以及心理认知度都会成为受众身心愉悦的重要影响因素。受众在视觉冲击下,经过情感、审美以及思维的多种活动后,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综合视觉传达、审美特征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来进行,这就需要博物馆展示设计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探究,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好地表现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结语

本文主要是以博物馆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形成与完善为目的,综合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以期为我国现代化博物馆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使其在视觉语言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杨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视觉语言[J].博物馆研究,2013(1):27-32.

[2]陈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3]霍海滢.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系y设计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

[4]洪菁遥.自然博物馆展示阵列的数字化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何小欣.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9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高校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对于履行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并提出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及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旨在促进高校博物馆的转型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40-03

收稿日期:2014-10-11

作者简介:鲍丽娟(1980—),女,安徽宣城人,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文化建设及宣传思想工作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高校校史馆、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状况与对策研究”(13JDSZ204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3A153)。

高校博物馆是重要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基地,承担着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职能。教育部党组副书记杜玉波指出,必须把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摆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立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全面审视高校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服务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新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和作用[1]。课题组选取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进行调研,

系统梳理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分析研究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及教育职能发挥情况,并积极探讨对策。

一、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据《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安徽省高校博物馆登记在册的仅有2家[2]。课题组分别向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参观者和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对博物馆展厅整体的规模、布局、环境、参观频率、服务水平、育人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共计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6份,总回收率为96.2%,数据统计如下。

(一)在肥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开放程度和参观频次总体偏低。课题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无特殊目的几乎不去博物馆,只有少数学生比较频繁。调查显示,78.5%的人选择平均每年参观高校博物馆“0—3次”,18.3%的人选择“4—7次”,3.2%的人选择“8次及以上”。在肥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11%的人认为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程度“非常好”,12%的人认为“较好”,认为“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8.5%和17.8%,10.3%的人认为“很不好”,还有10.4%的人表示“不了解”。

针对馆藏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一般”的人数占47.5%,认为布局环境“死板沉闷”的人数占12.5%,认为“较好”的人数占35%,仅仅有5%的人认为环境“舒适优雅”。调查中发现,3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最需改进的是展览方式,其余依次为硬件设施(20%)、馆藏品(17%)、服务态度(14%)、讲解水平(14%)、其他(4%)。不少受调查者表示现有硬件设施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展览方式趋于单调。

对讲解员的讲解服务相关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人数仅占7.5%,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占50%,有42.5%的人表示没经历过讲解服务。一项针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学历期望值的调查显示,4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且知识面丰富,能掌握基本的操作知识;2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有较强表现力;2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业务知识,8%选择“其他”。这表明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历期望值较高。

(二)在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针对在校学生参观目的调查中,出于“兴趣”而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5%,选择“集体活动需要”的占30%,选择“学习研究”的占20%,选择“娱乐游玩”的占12.5%,还有5%的人选择“其他”。在对博物馆展览内容的期望调查中,选择展览“历史”和“科学技术”内容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8.4%和25.7%,选择“人物”的占14.9%,选择“艺术”的占13.5%,选择“军事”的占9.5%,选择“民俗”的占5.4%,选择“工业”的占2.6%。

针对高校博物馆应发挥的作用,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培育高校学生的科技素养”,其余依次为“普及科学知识”(26%),“从事科研活动及科技交流”(21%),“提供讲解及培训服务”(14%),“其他”(4%)。此外,课题组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影响做了调查,认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人占到了52.5%,认为博物馆可以“开阔知识面,提升科学知识素养”的占35%,对其育人功能发挥“无太大期望”的占10%,2.5%选择“其他”。

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满意程度一般,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场馆建设与管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积极性不高,博物馆面积较小,有的甚至蜗居一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直接限制了其育人功效的发挥。其次,展品资源问题。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博物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很多受访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展品收集方面存在很大困难,若从校内其他部门收集,展品的归属难以划定,而若从社会搜集,除了归属划定问题,也会涉及资金问题。再次是场馆开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所高校目前均主要对在校师生开放,对社会成员的开放程度很低,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主要受体是在校师生,育人功能发挥的覆盖面窄。再次是管理队伍问题。高校博物馆的工作队伍受编制待遇的影响较大,很多高校缺乏与之匹配的人事管理政策,导致专业人士不愿来、待不住。调研的9所高校中,有的高校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解决人员空缺问题,但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够,流动性大,不利于工作队伍的稳定,影响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最后,资金投入问题。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人员问题,都需要资金支持。高校博物馆资金目前均来自于学校,而学校资金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科研与教学,因此会造成高校博物馆资金投入较少,这对场馆建设、维护以及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尽管合肥是一座科教城市,但仅通过《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就不难看出,地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胜于中部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早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之前,上海地区就已成立了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北京地区成立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3],并已逐步向社会开放,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地区性高校博物馆联盟的成立业已成为推动本地区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营、交流合作、文化辐射的重要平台。身处江淮大地,承载浓郁徽文化,又沐浴着科技创新之风的合肥高校,应当充分认识高校博物馆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形成联动,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拓展博物馆的育人职能,带动整个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博物馆的准确定位

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社会开放程度一般,育人功能没能得以很好的发挥,高校博物馆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校内博物馆”走向“大众博物馆”,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由单一的服务学校拓展为服务社会公众,使高校里的“宝藏”走进人们的视野,实现它应有的价值。针对育人功能定位,应当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一)对象

高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人群:一是在校师生。高校博物馆不同于社会博物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高校自身学科特点和科研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服务于师生的成长成才。二是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高校博物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是中小学生拓宽知识,开阔眼界的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既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通过易于为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三是海内外校友。随着国际化教育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海内外校友已成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新型对象。阔别母校多年,海内外校友可通过参观学校博物馆(或是浏览网上数字博物馆),了解母校的变化与发展,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校友的爱校热情。四是国际友人。随着国内外的交流日趋频繁,留学生等外国人士也成为高校博物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博物馆俨然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和知晓学校的名片。

(二)主题

对于服务的主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普及科学知识。高校博物馆可结合研究领域和专业特色,将最新科研成果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公众,同时可聘请学校专家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渗透,使观众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信息。

二是传承学校历史。高校博物馆是学校鲜活的名片,其馆藏文物承载着学校历史,通过若干富有生命力的文物,可以清晰地展示学校每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的脉络,从而实现传承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的作用。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不少高校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标本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传下来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明的实物鉴证。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可以让参观者从展品中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于祖国的自豪感。

四是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彰显学校特色的活动,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向参观者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的专业性较为突出的高校博物馆可以联合地方博物馆举行地方文化展览,通过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物展示,进一步传播本地文化精髓,使得参观者深深地体会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博物馆一般是依照所在学校的专业强项和主要研究领域设立,其主要作用也是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因此,与一般重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这就决定了高校博物馆在先天方面难以对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校缺乏主动宣传的动力,就不会被公众所知晓。有的高校采取不作为态度,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而忽略了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就会造成高校博物馆门可罗雀,教育功能甚微。

在履行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时,高校博物馆应利用自身特点,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积极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通过开放式、全方位、专业化的展陈,使大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中,而是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中去。高校博物馆在育人功能方面所起到的教学示范与思想引导作用巨大,已逐步成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高校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事业中的一股特殊力量,既肩负着对高校师生的教育责任,又承担着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能,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博物馆必须转变思想、合理定位,在展品内容、展览形式、传播渠道、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一)丰富展品内容,陈列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博物馆藏品多达数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精品;有的高校博物馆依托于学校专业特色而设立,藏品主要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的高校还未曾开办博物馆。高校应整合校友及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征集藏品,提升展品的数量和质量。在陈列形式上要突破现有的“柜台展示”,引入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手段,不定期地开展临时布展、讨论会、沙龙、演讲会、报告会及科普知识讲座;经常性地举办博物馆展览创意设计比赛;积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现场讲学;把博物馆变为在校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

(二)主动融入社会,育人功能广泛化

高校博物馆除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外,还承担着科普教育、素质教育的职能。免费开放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要主动打开馆门,并根据公共文化需求的特点,改革创新展品内容和形式,增强高校博物馆的休闲性和艺术性,开展例如“大手拉小手”参观博物馆、“万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同时高校博物馆要主动加入地方文博系统,扩大与其他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信息技术优势,传播手段立体化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以馆藏信息系统、虚拟展厅以及新媒体手段为主的全方位教育传播互动平台。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博物馆的出现,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新的气息,有效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进程,注重宣传平台建设,既要稳步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形象推介,更要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力量,新老媒体集体发声,合力扩大高校博物馆的影响,使之真正成为各高校对外宣传的“名片”。

(四)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机制长效化

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博物馆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博物馆管理队伍是必然趋势。新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除熟悉馆藏品管理维护外,还应掌握博物馆学、信息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某些领域专业学科知识。然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被“边缘化”,有的高校甚至因为没有稳定的管理队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高校博物馆要科学设置岗位,完善岗位管理,健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稳定管理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志向和公益精神。

高校博物馆彰显着大学精神、地方文明与民族文化,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高校博物馆不仅要在数量上得以扩展,更应当在质量上得以提升,找准定位,丰富馆藏,扩大宣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使命,为大学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玉波.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N].光明日报,2012-06-04.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10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位于聊城,东临大运河,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博物馆共五层,分陈列区、收藏区、研究和学术交流区三个功能区域。除序厅之外,三个展厅为“运河文化陈列”,包括世界运河陈列展厅、中国运河陈列展厅和聊城运河陈列展厅,三个展厅为“聊城历史文物陈列”,分为史前时期、商周秦汉――魏晋隋唐时期和宋辽金元――近现代时期。馆藏文物500多件,其中馆藏一级文物达到8套8件,二级文物达到31件,三级文物达到287件。

自2009年开馆以来,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先后举办了“聊城辉煌成就展”、“运河微雨――李方庆书法回乡汇报展”等多个展览活动,每逢公共节假日,也都举办相应的主题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参观学习。然而,与众多文娱活动相比,其现状是参观者数量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社会教育功能。

二、制约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活动的重视也不断提升,闲暇之余,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参观博物馆,接受历史文化的熏染。如果博物馆能很好的吸引观众,那就能为其开展社会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而一些中小博物馆却因种种原因,参观者较少,导致其教育功能无法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在博物馆自身。

首先,宣教工作不够。博物馆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就要加强自我宣传。现阶段地方性博物馆普遍存在宣传途径较少,信息和扩散速度比较滞后等问题。以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为例,运博的固定展厅很少做再宣传活动,临时展览的宣传活动囿于传统的横幅、海报,网络宣传主要依赖官网和新闻媒体报道,较少借助微博、微信等渠道,信息途径较少扩散速度较慢,导致人们对其整体认知度较低,参与度也较低。

其次,陈列设计缺乏创新性。目前,大多数地方性博物馆都采用近似“一劳永逸”的橱窗式陈列,陈展质量不高,降低了市民参观博物馆的热情。在运博馆内,图片的材质和较原始的橱窗极大的削弱了参观的真实感。虽然馆内有蜡像陈列,但偏置一隅与馆内整体风格略有偏差,显得生硬突兀,也大大降低了生动性、体验性。

再次,讲解质量有待提高。博物馆的讲解员是连接博物馆与社会的纽带,其讲解水平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运博讲解工作人员招聘的专业性要求较低,专业素养的讲解人员较少,从而制约了其讲解工作的深入性、研究性和和趣味性,其讲解难以吸引人们驻足和思考,缺少针对性,降低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热情,也不利于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提升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立足本地区,找准发展方向。在发挥地方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上,要立足所在地区实际,探索适合地方性博物馆管理的发展方向。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依托运河发展变迁的历史而建,一方面为市民全面的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变迁提供了场所,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民俗文化。因此,基于这样的定位,加上多途径的有效宣传,才能更好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第二,应加大自身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有效宣传,扩大自己的观众源。运博可以充分利用纸质媒介来传播信息,如发放印有与运博有关的邮票画册、报纸杂志、台历等印刷品,或是利用地方电视媒体制作创新性强、接受度高的宣传节目等方式,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通过完善官网,开通微博、微信等,与市民互动,引导市民参与,从而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第三,应注意陈列展品的质量,提高陈列活动品质。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所以地方性博物馆展品陈列手段和形式都应加以提高,才能充分展示自身的特色和风采。运博应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适当加入多媒体技术和数码技术,如3D导航等,使观众更加方便、直观地了解展厅的情况;也应注意挖掘馆藏优势资源,注重互动体验,让馆内的陈列更具趣味性和艺术性,使观众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11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传统的陈列设计,基本上是以展品、图片配以说明牌为主,在陈列中过多地考虑文物之间的关系和历史研究的关系,并采用单一的展柜摆放文物。博物馆的设计者正以全新的理念关照时代的使命,对博物馆进行开发、定位、设计,整合多样手段,以多维性的姿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定位。

1当代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多样化

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更担任重要角色,当代的博物馆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风貌,其功能与职能从"保护文物藏品"延伸到"保护文化遗产"从展示文物到宣传文化,从单一的展览、研究目的,迈向更广的展示传播、宣传教育、文化交流、智性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面对多样化的文化资源,从文化要素到自然要素,从历史遗产到当代遗产,从物质文化到思想观念,当代的语境下,博物馆是一个更为丰富、多维的语汇。它承载历史,记录文明,传播文化,交通信息,“海纳百川”以博物扬文明。表现出多向性和多维性的发展趋势。创新的陈列展览内容、形式、手段,加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能力,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实现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博物馆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不断发展的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促使博物馆处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之中。逐步从“以藏品为本”向“以人为本’的精神回归转变,充分满足人的需求,考虑不同观众群体的特性,即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要雅俗共享满足各类观众普适性和大众性的需求。实现博物馆文化的教育性、时代性、科学性、服务性。以多样化的功能吸引观众经常走进博物馆。这是时代对当代博物馆的呼唤,更是当代博物馆价值的体现。

2博物馆陈展设计的多元化形式

当代的博物馆是一种信息的载体,无论是初始形态的以陈列为主体的博物馆,还是现如今趋于完善成熟的博物馆体系,都是关于“物质信息与非物质信息”的集散地。或者说,是“信息”的中心。在这样一个载体上,从过去到未来,从物质到精神,一切信息都是它的附着物。博物馆所展示的是“多维度”的信息。信息的表现是事物,是展品,是语言,是图像,是理念,是信仰……这一切或实在或虚无的表象怎样通过现有手段展现给观众,就需要通过博物馆展示形式、展示手段与主题、内容恰当结合来呈现。博物馆中传达的信息多样性要求陈展设计同样以一种多元化的形式状态来承接信息的多维传达。包罗万象的当代博物馆大至《故宫》、《卢浮宫》等部级综合类的博物馆,小至主题性、专题性的纪念馆、博物馆等。展览内容不一而同、千差万别也要求展出的形式丰富多变适应其内容。

博物馆正从传统的“实物展示”向“信息展示”的形式转变。实物、展品为展示主体的博物馆虽还是主流,却难在这众多的陈展形式中独领。各种艺术形式,技术手段进入到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丰富了展览的形态,拓展了展览内容的无限可能性。数字媒体技术的加入使之前我们无法触摸的声音,捕捉的影像,固定的味道都可以成为展示的主题与内容。随着媒体语汇的丰富,时间艺术的融进丰富了陈列语言和表现力,将传统的静态陈列,向现代的动态感知的方向推进以往平面化、静态化的展出形式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的形式转变。设计师们在陈列展示手段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新的技术带来的与以往不同的观展方式正和我们如今的习惯、生活方式、情感相互作用。促使当代博物馆迎来更多元化的展览形式。博物馆也从传统的视听感受的展出空间发展到使人心灵共鸣的体验场。新技术、新科技的支持,无限的放大我们的想象,体验虚幻的时空、让观者身临其境,追寻未知的世界。

3多维性的博物馆陈展空间

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产业,博物馆以灵活多变、开放的空间带给人大丰富的信息与舒适的体验。是一种融合空间和时间概念于一体的空间形式。它与一般的建筑空间不同,其所重视的不是遮挡、庇护等这些空间的原始功能,而是信息传播功能以及空间对人的吸引力。

观众走进博物馆,最先看到的,感受到的不是个体的展品的魅力,而是所处空间给予人的感官与精神上的震撼,从无形到有形,以实体的空间营造展览的意境。以有形的空间形态创作无形的审美境界。一座博物馆的灵魂就是其展品,为展品创造整体和谐的灵魂居所是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必然目的。同时对人的关照更是博物馆设计的必然使命。观众需要舒适和谐的展示环境,声色俱全的展示效果,信息丰富的展示内容,安全便捷的空间规划,考虑周到的服务设施。博物馆展示空间不仅是藏物的空间,更应该是 “合情”、“合理”的以人为本的为人服务的空间环境。

博物馆的空间设计注重整体的规划布局、尺度的把控,细节的安排。让人在参观过程中可以方便,直接的接受信息。在似有似无的状态下让观众在舒适、和谐中走进展示的世界。优秀的设计会使观众在参观时能身临其境,被其特有的环境气氛而感染,空间意境所吸引,布展理念所引导。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外部环境、建筑形态三者是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它们相互以博物馆自身理念相联系与渗透,内外平衡,共同形成博物馆参观的环境氛围,以完整饱满的状态接纳观众,共同为观众服务、为展览服务。

更加多维性的开拓博物馆的陈展形式多样化地理解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能,探索全面发展、兼容并蓄、动态开放的博物馆理论。是博物馆焕发活力,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12

关键词:钢琴博物馆 危机管理 程序 理念

博物馆及纪念馆在08年以来一直实施着免费开放的政策,国内各钢琴博物馆都在向社会免费进行转型。在这样的免费时代中,钢琴博物馆渐渐由一个文物存放室的角色转换成了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正因为钢琴博物馆管理与社会服务环境的改变,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了更多的风险。

一、博物馆危机的概念及范围

(一)博物馆危机的概念及特点

危机原本属于医学领域的专用词汇,之后危机这一词的词意在不断地扩大,应用范围也在增大。《韦伯词典》将危机定义为一个更坏或更好的转折点,一段重要的时间,一个关键的时刻,之后一个达到危机关头的情景。在现实的生活中,因为危机的发生地点不相同,所以对其界定未能有统一的意见。

危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演变及发生周期,从开始到发生至演变,再到最后的平息是一个非静止的过程。所以可以认为危机应该是一种存在的动态。同样道理,博物馆危机也是这样一种态势。最近几年,博物馆发生的危机多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形式虽是以一件或多件事件具体表现出来,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看到博物馆危机在本质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博物馆危机指的是发生在博物馆内或外的,与博物馆相关的并对其造成不良后果的各种状态。目前,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博物馆危机的外部原因也在不断加大。这种危机不再是只限制在个别的情况下所发生的突发性事件,而是朝着更复杂及多元分散的方向发展。博物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处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运行的过程就一定会存在很多的风险。风险因素的积累就会成为各种危机的起源。所以,博物馆危机也呈现出类型多样、变化莫测的趋势。比如说近年来故宫博物馆出现的“会所门”导致了舆论的危机,国家博物馆出租给私人举办婚礼引发的危机等。

(二)博物馆危机的范围

按照博物馆的工作内容、性质、周围事物的相关度,可将博物馆危机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的危机。这两个层面即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

博物馆内的首要危机应该是藏品的安全危机。这其中包括了馆藏文物的失窃及移动过程中出现的危机。藏品接收、借用、出库手续不完善引起的藏品丢失的危机等。陈列,是博物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在陈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包装、拆装、搬运中造成的藏品损害的危机,政治性错误引起的危机,展览的内容中民族、种族、文化忌讳等引起的危机。博物馆日常管理中如保卫工作不完善导致的安全危机、库方出入手续不完善导致的自盗的危机等等。博物馆在经过过程中出现的如馆内及周边闲置空间的经营失误引起的危机,正常管理和经营活动与责任不明导致的危机等等。博物馆资金不足引起的和社区居民相处不好或其他处理不妥当引起的危机等。

二、博物馆危机管理的内在含义和现况

(一)博物馆危机管理的内在含义

虽然目前对于危机管理的含义仍未统一,但是可以发现不同学者在对于危机管理的界定从危机前、中、后三个危机演变的不同阶段着手,对其任务及目的进行了概括和归纳。比如国内的一些研究危机管理方面的学者认为有效地危机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转移或是缩减危机的起源、范围的影响,提高危机的最初管理的地位,改变其反应的管理并修复,以快速有效地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危机管理是按着危机演变的周期组织或个人从危机之前的风险进行识别、危机预防、危机中的控制处理、危机后的修复等方面入手,以减少或消除危机所造成的损失的过程。

钢琴博物馆的危机管理是由钢琴博物馆的管理针对博物馆面临或潜伏的危机按着事前所制定的危机管理应急机制来进行识别、监控、预防、控制、处理、修复、评估等系统化的应对工作,用此来降低或规避危机带给钢琴博物馆的负面影响。钢琴博物馆的危机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大。通过整理一般可以分为纵向、横向两个角度。

纵向角度:从纵向的角度去看,钢琴博物馆危机管理的内容是根据危机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针对性地管理。在危机前,对于钢琴博物馆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评估,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并转变为危机的可能;通过拟定危机的预防措施、制定相应的危机应急预案、加强危机演练,全方位地做好危机的预防,最大限度的阻止危机的产生。危机之中其管理的内容包括了深入的了解现场,进一步的了解危机实情,启动相应的危机应急预案,按照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危机信息,采取有效控制的处理行动。危机后其管理的内容包括了对于损失的修复及汇总,对于危机管理效果的评估及相关经验的总结收集,对危机所发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包括所造成的影响等等进行反思、总结。

横向角度:从横向的角度观察,钢琴博物馆危机管理包括了危机中对于人、物的管理,同时还包括了对危机的利益相关的沟通方面的管理。钢琴博物馆危机中的人指的是直接参与或者是相关危机事件的个体,这个个体可能是钢琴博物馆内部人员,也可能是外部的人员;危机中的物包括了辅助展品、藏品、和藏品有着的基本设备、馆内的其他软硬件设施等等。危机的利益有关者指的是本身和危机发生并无直接关系,在危机发生了之后受到危机的影响或是以各种方式被迫或主动的参与至危机中的个人或组织,比如博物馆上级部门、新闻媒体、关心博物馆危机的社会公众等。

(二)博物馆危机管理的当前状况

目前我们国家内的博物馆对于危机意识的存在比较淡薄,其管理能力明显不足。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多数将注意力集中在怎么取得更多的社会价值及效益上,只满足于当前的稳定状态,没有危机意识。所以,一旦处于危机之中,很多的博物馆就会不知所措,多数会陷入到困难之中。对于危机处理的方法都过于简单死板:一般都是单纯的回避媒体、对事情加以掩饰,希望可以大事化了,小事化无。可是,结果只会越来越糟糕,掩饰不了的时候就开始推卸责任。

实际上,随着社会公众部门意识的增长及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危机信息传播的渠道的快速及多元化,钢琴博物馆处理危机如果只用简单死板的方法只能让危机发展的更加复杂,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结果只能是导致钢琴博物馆长时间陷入了泥沼中而无法自拔,不单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同时也会影响到钢琴博物馆的正常运作。之前故宫博物院所发生的危机就是如此,因为危机处理的不恰当,不单单给故宫博物院带来了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还导致了社会公从对钢琴博物馆作为保护文化财产角色的怀疑。

三、博物馆危机管理的流程、步骤

当前博物馆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处理只是危机管理的一部分,不可称为危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的危机管理不单要对危机发生的情况进行处理,还要对危机发生前的风险进行识别,做好预防及修复的管理。

(一)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管理

对于危机而言,风险有可能出现危机。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管理是博物馆危机管理的起点及基础。通过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确认博物馆所潜伏的风险有哪些,其性质是什么,转变成危机的机率有多大,让危机的预防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

通过风险识别对博物馆可能存在的风险内容、来源、性质有系统的认识,再针对具体的风险作出仔细的识别。

(二)危机前的预防

预防是为了面对可能失控或随时向危机转化的风险而采取的方法。由于预防机制复杂。所以要按照程序展开,包括组建相应的危机管理小组、拟定危机的预防方案、建立危机关系网。

(三)危机中的控制

博物馆的危机具有紧迫性、突然性的特点,危机容易瞬间爆发,让博物馆一下子就进入了危机的状态。这样就要求博物馆要作出及时的处理,用正确的决策以及有效的方法控制住局势,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其控制处理一般包括建立专门危机处理机构、深入了解现场的情况、启动应急预案、沟通并信息。其危机处理的应制机制应该包括:危机处理的科学决定、危机沟通、信息机制。

(四)危机后的修复管理

经过危机控制的处理,危机可以得到一定的控制逐渐平稳,但是,危机对于博物馆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全部消除的。这样就意味着要启动危机后的修复管理,与危机的控制处理阶段相比较,危机后的修改管理将重点从对危机事件的上转移至危机问题的根本解决及影响的消除方面。所以,在危机修复的管理阶段中应该以危机问题解决为核心,配套地解决及控制和危机问题相关的,有可能再次导致危机发生的问题,加固其危机管理的效果。

所以说,危机后的修复管理者要先考虑消除诱因,经过危机的控制处理危机事态已相对平息,但诱发危机的原因仍可能存在,只有从根本上消除了诱因才可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健.博物馆市场营销理念的引入及其意义[J].博物馆研究.2010(01)

[2]诸菲.博物馆管理学术交流会在沪举行[J].上海文博论丛. 2007(04)

[3]陆建松,陆敏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思考[J].文物世界.2011(03)

[4]彼得・冯・门施.国际博物馆的专业化(摘要)[J].中国博物馆.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