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博物馆文化论文

博物馆文化论文

时间:2022-07-11 00:24:51

博物馆文化论文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1

1、视觉效果

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效果注重的是先“物”后“人”,陈列的重点只是在于将“物”的信息传达给参观者。在新的陈列设计理念中,注重的是参观者。博物馆得已生存和发展是在于参观者愿意去欣赏,所以在展示时,不仅仅是要将“物”展示给人们,还应该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需求。博物馆在陈列问题时应该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怎样的陈列设计可以给参观者美的享受,使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的观赏感。

2、空间感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尽管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或是网络技术达到使人们在博物馆中有真实感受的效果,但仅靠感知是无法完全感受到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的。人们想要获得真实感,可以在某一空间中进行。在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空间陈列可以将信息与参观者联系起来,将想要表达出来的信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人物合一”的境界给参观者绝佳的参观享受。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更多地开始倾向于空间设计,独立的空间所表现出来博物馆独特的文化精神,不断研究扩展展陈空间,营造出与博物馆相对应的文化主题,是现代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观赏体验

旅游业的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同样教育业也为博物馆提供新的发展模式。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之类的场所,从传统教学趋向于“言传身教”,读的多不如看的多。所以博物馆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场所,在提供信息、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观赏体验。如今人们对于场所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能提供的知识有多少、是否有好的观赏效果,现代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更要注重人们的观赏体验,设计的核心是展现的内容与人们的互动交流,博物馆的陈列不仅仅是展示内容,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陈列的空间及其环境所聚集的是人们的情感体验和生活。

二、空间展示设计

1、创新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希望从中得到情感的共鸣与交流,希望看到独特、有个性的展示设计。博物馆的展示手段要表现出“创新性”、“独特性”的特点,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不平庸,不老旧。展示设计在外观上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出博物馆的特色,既要考虑到陈列艺术,同时还要注重整体建筑的形式、空间感和参观者需求。博物馆独特的展示风格也可以表现在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和时代等方面。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从时代背景、以往的历史等方面进行设计,使参观者更好地领会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2、注重参观者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理念在空间设计这一点上,要注重参观者的体验。在展示设计中,更注重的是人与环境、建筑之间的交流互动。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围绕着人们的观赏感受、观赏情感等,使用各种艺术方式构建一种空间,满足参观者对知识和休闲的双要求。既陶冶情操,又获得知识,这是博物馆与其他休闲娱乐场所最大的不同,同时也是吸引更多人群的原因所在。

3、整体设计

现代博物馆的陈列空间设计不单单是围绕某一点,而是对整体环境、建筑和空间的整体设计。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并不仅是局限于历史,同时也代表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在陈列空间设计上,设计师要将其融合在一起。外部环境对陈列的影响在于建筑形态、地理特征和展示内容三个方面,为了避免三者产生矛盾,可以将建筑设计中的美感、环境和地理特征融合到陈列的空间中去,再将陈列所要的内容和情感融入到建筑中,三者相互融合,创造出更美妙的设计风格。

三、结语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社区文化;职能发挥;互动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的共同体。如城市、城镇、乡村等。社区文化则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当代交通设施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社区文化更是由于大量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混杂而居,居民之间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呈现出高度异质化的特点。在这样一个高度异质化的社区中,要使居民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社区精神,最终促进城市社区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非易事。它需要社区中各个机构通力合作,各展所长,共同构建一种和谐的社区文化。在这当中,作为一个城市社区公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自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文将以贵州省博物馆为例,浅谈博物馆在社区文化构建中的一些尝试。

一、 博物馆建筑特性与社区文化中心的形成

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博物馆首先是以建筑物的形式存在于社区之中,而由于博物馆建筑外观造型受所处地域文化积淀和内在藏品特性的双重影响,是融建筑艺术、园林设计、地方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建筑物。这样一个极具表现力的建筑也就常常成为社区标志性建筑,赋予社区景观浓墨重彩的文化气息,使社区景观具有独特的文脉灵魂,从而成为社区景观营造的重点。

贵州省博物馆在新馆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博物馆作为社区文化组成的重要性,从建筑设计上就努力体现区域文化内涵。新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五块被切削的菱石形象,体现贵州多元的山地文化。并在外墙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展示贵州的自然、历史等文化图像。

而为适应从传统的收藏展览机构到多元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转变,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在功能上还有很多突破性的革新。建筑设计除考虑到传统的收藏、展示功能外,更设计有城市客厅、礼仪大厅、教育与培训中心、消费区和公众服务等设施,形成一个集休闲、观光、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体。此外,新馆内还建有大型的公共广场,既是社区居民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公共场所,又满足了公众的日常集会、表演、健身等文化休闲需求。

新建的贵州省博物馆将走进社区的新理念融入其建筑设计中,使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文物标本收藏、保管和研究机构,还要成为社区的文化景观,更是一个为社区和公众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娱乐休闲场所和信息资料咨询中心,以及社区的文化中心。

二、 博物馆收藏科研职能的发挥与社区文化的传承保护

收藏文物标本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传统职能。在社区发展中,博物馆通过收藏、科研功能的发挥,积极担负起传承保护社区文化的独特使命。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快速更替,以及社区人口的高度异质化趋势,传统的社区文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承载着社区历史的物件和习俗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而新移入的文化又难以融入传统,得到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一代社区居民的认可。社区的文化发展因此而缺乏连贯性、延续性,居民对社区也少有认同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对社区文化的承上启下、继承创新就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博物馆收集保管文物标本和各种历史实物资料,借以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保留社区文明的轨迹。使公众不仅能在书本中探寻社区过去,更可以到博物馆中,通过实物更为具体、真实、贴切地感受社区历史。

自建馆以来,贵州省博物馆一直十分重视对本社区文化遗存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藏品征集工作中不仅考虑大区域的历史文化,也充分重视所处小区域的文化传统。不仅征集那些古老而精致的文物,同时也留意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逐渐被淘汰的物件,对于那些反映社区当前的经济、文化、艺术和风貌变迁的物质遗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充分整理发掘城市社区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对这些文化遗存进行了考证、研究、发掘藏品价值,复原藏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使之得以保存其文化记忆,也为保存社区今天的文化而努力。

贵州省博物馆就收藏整理了贵阳市从清末至今的系列照片。通过图片生动的反应了百年来贵阳市社会、经济、文化、市政建设、风俗人情等各个层面,使城市社区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得以保存。而书画藏品中还有大量反映百年来贵阳市文化变迁的书画作品,并与贵州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贵阳百年书画》一书。

这种让博物馆职能与本地区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既可以让社区历史文化及其物质遗存得到集中保存、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也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城市社区的记忆仓库,帮助公众理解社区文化传统,形成统一的社区精神,为社区发展服务。

三、 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中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是博物馆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传播文化知识,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理、求真意识、美学理念,契合公众自身的精神追求。因此,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参与构建社区文化,建立社区居民文化认同感的最重要途径。

然而,很大一部分社区居民对博物馆仍然相当陌生,没有时间或没有打算走进博物馆。针对这种现状,在融入社区新理念的指导下,贵州省博物馆确立了走进社区与公众共建社区文化的工作方针,积极策划开展“送展览进校园”、“送展览进小区”、“送展览进军队”等活动。

比如针对中小学生设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和“贵州古生物王国图片巡回展”、“贵州龙巡展”,展览先后走进贵乌路小学,南明小学、甲秀小学等十余所学校,参观学生人数达万余人,收到良好效果。

考虑到博物馆所面对的公众不仅有学生和单位职员,还有大量的退休老人、家庭主妇、流动人口等。为充分兼顾其它群体的观展要求,还专门策划了“动感中国小区巡回展览”,分别送到了万江小区、浣纱小区、岳英小区、中天小区等十余个人口较为密集的生活小区。并和贵州画院长期合作,定期开展《美术专业比赛获奖作品展》、《青年画展》等。

贵州省博物馆这种大胆走出庭院、走进社区,努力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帮助公众扩展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欣赏,并促进其精神品格的塑造,受到了广大公众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与此同时,我们还主动贴近社区,设计了一些取材于社区的展览,让社区居民的文化成果可以走进博物馆。如《夕阳红老了书画展》、《我爱贵阳摄影作品展》、《贵阳市获奖书画作品展》等。这些源于社区又走进服务社区的展览,为社区文化生活的开展搭建了平台,从而更好地实现博物馆和社区的良好互动。

贵州省博物馆除举办基础展览外,还不断推出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鲜明现实特点的陈列展览,围绕相关主题,通过展示对热点、焦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满足社区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丰富社区文化内涵。如近年来举办的《开国之路――庆祝建国60走了红色经典油画展》、《名人名枪――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枪械精品特展》、《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中青年画家作品展》、《云南古代佛教艺术展》、《千年瓷都――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景德镇瓷器展》等。

在贵州省博物馆的积极努力下,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逐渐加强,参观博物馆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往门可罗雀的状况明显改善。尤其是实现全面免费开放以来,有些展览甚至出现人员爆满的现象。无论是对博物馆还是社区而言,这都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四、博物馆为构建社区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博物馆成为社区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对社区居民而言,一座理想的、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仅是奇异珍宝的集中地和收藏所,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设施和社会传统文化的记忆者,而是要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者而为社会服务。并成为增强文化理解、交流与融合的工具,作为多元文化的精神家园,以及社区新文化、新风尚的创造者和发生器,为社区新文化构建中起到催化作用。

因此,博物馆应突破传统功能,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地方特点和民族传统节日多举办一些开放性的公益活动,让社区居民更多地体会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使各民族文化借博物馆这个平台得以融合共生,进而形成一种开发的、包容的、积极的社区新文化。

为了实现这种新功能的突破,贵州省博物馆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民族文化主题讲座。讲座的重点是向公众介绍本地区的民族构成,各民族的传统生活情况,以及如何欣赏博物馆中的民族文化展品等多个方面。讲座通过生动的语言、精美的文物,并辅以鲜活的事例,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同时,贵州省博物馆还在“世界文化遗产日”和“国际博物馆日”等特殊节日,以及农历新年、中秋佳节传统节日到来时,邀请其它文化单位以及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到馆举行民间工艺现场表演,大型游园等活动。而在2012年,贵州省博物还在重阳佳节和国际残疾人日等节庆日,分别邀请社区离退休老人以及贵阳市盲聋哑学校的师生到馆参观,丰富了特殊民众群体的业余生活。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大众生活,弘扬了传统文化,也真正把博物馆变成社区的文化中心,公众的精神家园,让公众享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层意义,真正感受到博物馆在我身边。

五、结语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类文化产品;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供给

文化产品的供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它与市场需求、消费者心理、政府政策等方面都是紧密相关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链条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产业链条上游的文化整合、管理环节是一个总结,对产业链条下游的文化衍生、深度开发是一个开端。因此,弄清楚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及其特征,能够做出更为合理的发展策略以促进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同样,通过对博物馆类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博物馆的经营与发展。我将运用文化产品的供给理论,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类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及特征做一个较为详细的解析。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反映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部级对台专题博物馆,于2006年5月正式对公众开放[1]。它坐落在清源山麓、西湖之畔,背倚秀山,面朝湖水,视角开阔,人杰地灵。从其外观整体结构上就可以看出“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红砖白墙的色调又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自它建成以来,成为了泉州市一个新的地标建筑。

在博物馆二楼的“闽台缘”主题展厅内,设计了7个部分来布展讲述大陆与台湾的不可割断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的“五缘关系”,展示了大量殷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科学真实直观生动地阐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历史事实。在三楼的“乡土闽台”主题展厅里,通过全场景式的陈列手法,能让游客直观真切地感受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除此之外,临时展厅为各类临时展览和活动提供场地,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合作互动的平台。[1]

2 政府供给

经济学家通常会用“公共悲剧理论(Tragedy of Commons)”、“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和“集体行为逻辑(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这三个理论来论证市场供给的缺陷以及政府供给的必要性[2]。这些理论大都认为:在私人供给的情况下,个体都会先从自身利益出发,其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从而会影响甚至损坏了集体利益;同时由于文化资源的共享性以及社会效益性,人们都可以从中获益,这就使得有些人抱有坐享其成的心态,造成了社会劳动的不公平性,必然会导致社会矛盾。因此,政府供给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很明显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个政府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

其一,“台湾”是一个政治敏感话题,有关台湾方面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还是需要政府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市场供给主体是不会触及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立就是由政府主导和支持的:2004年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了泉州闽台关系博物馆,并指示要建一座全国性对台宣传交流基地的闽台缘博物馆[1]。这是一个政策性的指示,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与肯定。其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前期投入巨大,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的;建成后的维护资金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又因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收益来源。同时,对于此类文化产品生产是边际成本递减的,即增加一个消费者所带来的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的[2]。因此综上所述,市场供给主体是不会主动提供的,为了保证社会福利不会受到损失,保证公众能够享受这一社会利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设应该由政府主导。其三,它具有完全非排他性和弱竞争性,这个属于政府供给文化产品的范围。何为完全非排他性?由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因此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样的,任何人都享有平等消费的权利,它不排除其他人的消费。又何为弱竞争性?前文说到闽台缘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按理说应该是非竞争性。但我认为它是具有弱竞争性的,因为闽台缘博物馆作为文化产品,虽然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但其还是要进入市场的,它还需要通过场地出租、展览策划等一些其他途径来获得资金来源。只有进入市场,才能把握大众的审美观念和消费习惯,才能更好地管理和经营博物馆。

其实,在中国,博物馆大多是由政府供给的,它是属于政府文化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起着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引导人们观念意识的作用。目前,各地都很重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并且大多数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些因素使得政府供给成为一个必然。

3 优效品

优效品这一概念是由马斯格雷夫在研究公共物品问题时提出的,他认为:“对于优效品的判断与供给并不是基于物品本身的特性,而是基于人们的主观评价,更多的是基于权威机构,尤其是政府的评价”。[2]为何会在此提出一个“优效品”的概念,因为我认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产品的同时,它更具有优效性,它更偏向优效性文化产品。

优效性文化产品的供给不以人们的意愿为基准,而是政府等权威机构的判断。一般优效性文化产品对人们有较大好处,能给人们带来较大的收益,包括经济效益、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文有提到一个观点,即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属于政府供给模式,它的建立是基于政府对闽台关系的考量以及对国民民族团结力的凝聚。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立基于政府的主导,没有经过前期的市场调查,没有经过深入的市场分析,因为政府认为它的建立能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能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大陆与台湾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确实,它的建立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精神效益和社会效益:自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建成后,它已经成为泉州又一标志性地标建筑,是一处不可不去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往,为泉州的旅游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精神方面,它常年陈设布展的内容都以陆台关系为主,很好地宣扬了大陆与台湾的脉脉联系;在社会效益方面,它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博物馆类文化产品都是具有优效性的,正如前文所述,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开阔人们的视野层面,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博物馆是能为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效益的,同时又能拉动当地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政府乐意所见的。

4 有效供给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口号的推动下,文化产品的供给量正逐渐上升,逐渐占据了大部分经济市场,但有些文化产品的供给是无效的甚至是非法的。所谓“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指消费者需求能够得到恰当满足、政府的政策法规能够得到很好贯彻,并充分考虑到供给效率的一定时期内文化生产部门愿意向社会提供一定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可持续性供给[2]。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就是有效供给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今,博物馆俨然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中一项重要的类别,它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产业链条。博物馆是文化产业中非营利性文化部门[3],博物馆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发展后劲十足。博物馆是一个集合了大量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的知识宝库,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历史、提升自我水平的平台。人们从博物馆中汲取的是精神上的能量,能够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和满足的。游览一处景点、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是一个最快速最全面了解当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办法。因此,博物馆成为了旅游产业中一个重要的支持力量,也逐渐形成了博物馆文化产业。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认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也具有以上的特点和优势,它满足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了精神食粮,同时唤起了人们的民族向心力。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专题博物馆,专注于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展览布置。因此,它在这一方面的展览数量和展览质量是毋庸置疑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另外,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的,它在宣传大陆与台湾密切关系的同时,还肩负着重大的政治使命。并且基于此点,政府等文化生产部门一定愿意不断向社会提供该文化产品,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属于有效供给的文化产品。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对博物馆的冲击也愈加明显。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博物馆,也不可避免地在供给机制上出现一些问题。前文提到博物馆大都是政府供给,这容易出现政府垄断现象,从而导致博物馆类文化产品的供给效率低下;再者,目前大部分博物馆都免费开放,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博物馆的经费来源,缩小了经费来源范围,容易产生寻租现象,从而造成公共福利缺失[4]。这些都是博物馆类文化产品必将面临和不可逃避的问题,并要在未来的实践中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5 外部性特征

文化产品的特征包括一般性和特殊性,特殊性则包括了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在此,我们着重讲述下文化产品的外部性特征。文化产品外部性特征表现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时空性和交互性[2]。

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文化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精神享受,能传播先进文化思想,能给他人带来效用增加,这就是正外部性,反之则是负外部性。毋庸置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具有正外部性特征的,它能丰富人们的认知,能拉近人们的距离,能提升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它所产生的正能量是无穷大的,它能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思想。

时空性包括了代内性和代际性。代内性是指文化产品对同时代文化的反映,对同时代人民的影响。代际性则是强调文化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产品对后代子孙的影响。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立,无论是对同代来说,还是对后代而言,都是具有优秀文化产品的特质的。它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中国民众的强烈愿望和呼吁,也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交互性是指所有当事人都有权利接近某一资源并可以给彼此施加成本,文化产品的内容要符合当时历史发展阶段的利益和需要,同时文化产品是一种体验性商品,需要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与带动[2]。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成是这个时展的产物,是符合民众的心理需要和社会利益的,加强了闽台两岸人民的对话交流。同时,全场景式的展列手法能很好地引领消费者融入,带动消费者感受。

这些外部性特征不仅仅适用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同样适用于其他博物馆类文化产品。博物馆是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传播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机构和场所,它是展示人类文明进程、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3]。因此,博物馆能够通过生动真实的表现手法,为人们展示各类自然历史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直观地获得各方面知识。这种知识获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有趣的、生动的过程,能让人们在游览之余丰富精神食粮。

6 结语

长期以来,博物馆一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为人类提升提供教育。作为一种政府供给的文化产品,有着它独特的发展优势,博物馆是优秀的文化产品。

本文详细介绍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为泉州旅游产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人们在精神方面提供了享受和满足。它是一本书,在一步步的游览中,人们汲取着知识养分,澎湃着爱国激情。作为一个部级对台专题博物馆,它担负着重大的政治使命和交流任务。它的出现符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强烈的呼声,而它也将在未来继续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中国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博物馆类文化产品作为其中一类文化产品,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目前,中国大多数博物馆还是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引导为辅的经营模式,以宣传性和教育性的服务为主要目标。但是,由博物馆衍生而来的下游文化产品数量较少,这一行业还未发展起来。这将是博物馆类文化产品未来的目标方向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官方网站 [EB/OL],网址:http:∥.cn/index.asp.

[2] 左惠.文化产品供给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朝鲜族;民俗文化;博物馆;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45—02

朝鲜族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朝鲜半岛逐渐迁入我国境内并定居下来的跨境民族,一方面其语言、传统、习俗等文化特征与朝鲜半岛民族具有同源性,另一方面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经过长期不断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国朝鲜族文化既区别于朝鲜半岛的生活文化及国外其他朝鲜族群体生活风俗,又与国内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区别,是独具特色的朝鲜族生活文化。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日益迫切。本文认为,民俗博物馆在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抢救性整理与保护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宣传的重要途径。

一、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约有12万朝鲜族人口,占黑龙江省朝鲜族总人口数的30.86%。哈尔滨市从地理和人口分布上看都位于黑龙江省朝鲜族社会的中心,这里不仅朝鲜族人口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全省朝鲜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也相对集中。哈尔滨市朝鲜族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着风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均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餐饮、服饰、歌舞与节庆活动别具特色。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加之保护和传承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工作相对薄弱,导致朝鲜族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其一,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朝鲜族的影响巨大,许多民俗文化已从生存活动中脱离出来,失去了生活基础。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日益活跃,有大量的朝鲜族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外出务工,使民俗文化的传承缺少了生力军。近年来,我市朝鲜族青年,尤其是市区内生活的朝鲜族青年,对朝鲜族传统文化逐渐疏离,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上都已出现文化特征的淡化。其二,由于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民俗文化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挖掘,同时又对部分传统文化过度利用,导致很多朝鲜族传统文化已经流失,一些传统礼仪、舞蹈和风俗习惯已经很难看到。以上种种直接影响到了我市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民俗器物等正面临消亡。

二、民俗博物馆对保护和发扬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民俗博物馆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职能,随着哈尔滨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朝鲜族传统的民俗物品正慢慢消失,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将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应该以民俗博物馆为平台,尽可能搜集朝鲜族民族文物,使之形成一个个系列,生动全面地以实物形式展示给观众;不断地去挖掘、整理、恢复、弘扬朝鲜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打出我市独特的文化品牌。

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可以有多种形式,一种是规模比较大、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博物馆,如目前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建有“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另一种是设想在阿城、尚志等朝鲜族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充分利用旧有的村落、建筑等,因地制宜,将其改造建设成民俗文化陈列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时可供人们休闲、学习、娱乐,年节时可供开展民俗活动,使其成为一处当地人传承民俗文化的基地,同时也可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后者将成为综合类博物馆的有力补充,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得到积极的调动和良好的传承。

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位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展览展出的民俗文物约有16大类共304件,涉及朝鲜民族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馆内的朝鲜民族村落微缩景观将给市民展示朝鲜民族生活常态。2012年,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展馆扩建工程顺利完成,重新开馆。扩建后的展厅采用回廊式设计,将朝鲜族人民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等生活情况分类展出,使参观者仿佛游走于时光长廊,体会这个民族的发展之路。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一直以来得到了我市朝鲜族群众的大力支持,此次扩建,又得到群众无偿捐赠展品百余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也使重要的民俗文物得到了及时的收集和保护。4月末,黑龙江省博物馆专家组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展品作了详细考察,对民俗文物进行评级确定,其中一架具有百年历史的伽琴被评定为二级文物,另有其他四十余件民俗文物被评为三级文物。

该馆坚持每天开馆7个小时以上,平均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5万多人次,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城市特色旅游资源。除定期开放展出之外,哈尔滨朝鲜族民俗博物馆还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文化展览,曾先后举办了朝鲜族传统礼仪展、韩国工艺品展、朝鲜书画手工艺品展、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书画展、哈尔滨—清州中韩书法展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展览展示服务。

三、扩大民俗博物馆文物保护功能的前景展望

朝鲜族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给哈尔滨市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提供了一方沃土,但要使朝鲜族民俗文化在这里继续开放出灿烂之花,则需要文化工作者辛勤的耕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工作。

第一,要继续积极主动地调查、征集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有形遗产,完善文物信息。前阶段的文物保护工作,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民俗文物的征集主要集中在距离城区较近的一些地区,且主要收集室内的有形文物,未能深入偏远地区,而往往在那里民俗文化受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影响相对较小,更有希望征集到价值更高的民俗文物。下阶段的工作就是要积极筹措资金,深入基层继续征集、保护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拓展保护范围,注重对大型文物的整理和保护。在前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民俗文物是征集并得到保护了,可是对于某些展品的名称和具体使用方法,却未能确定下来。由于很多民俗文物早已被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工具所替代,不再被使用,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了解这些文物的老人越来越少,因此及时正确地总结其名称和使用方法,成为关键问题。

第二,拓展保护范围,开展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下一阶段,要注重保护那些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朝鲜族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加强对象帽舞、农乐舞、朝鲜族传统民俗婚礼、洞箫、伽琴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原始的朝鲜族生活民居、民间传说、无任何文字记载的口授民歌、民谣、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积极利用现有馆藏特色资料和优势,同各地同类博物馆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交流。积极举办参与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为各地之间、各民族之间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了解的平台,活跃区域间、民族间的交流协作。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广开征集调查藏品的新渠道,探索保护藏品的新措施,寻找研究藏品价值的新途径,创新藏品展示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纪芒.全球化时代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建设;重要性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现与记忆,是一本蕴涵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印记。博物馆的文化属性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提升博物馆服务品质的重要因素。博物馆文化是指基于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生活理念和共同价值等社会意识因素,在独特的博物馆职业功能的影响下,凝聚博物馆员工的事业心、向心力与持久力等职业素质的一种精神和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只有拥有优秀的博物馆文化,才能牢牢吸引优秀的人才资源,显著提升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就如何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的研究进行论述。

1.藏品文化

藏品是指博物馆收藏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反映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人类科学文化进程的历史见证物。博物馆立馆的根本就是藏品,那么博物馆文化的立论根本也就是藏品文化。藏品文化是该馆藏品所反映出来的较为完整系统的、具有较为清晰发展脉络和发展逻辑的信息含量和知识含量。它形成了科学、合理、系统和全面的藏品结构,形成为一种文化。博物馆文化中,藏品文化是第一重要的,它是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的起源。一个博物馆作为单位文化机构的办管性质和宗旨是有藏品文化决定。

首先,类型和地域的合理布局博物馆应该实现。博物馆藏品文化的多元化体现在博物馆类型多样化,博物馆为人类收集各种各样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的场所。博物馆地域的合理布局要求尽可能减少不合理的重复投资,并在博物馆建设上减少博物馆资源浪费,整合博物馆资源优势,也许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讲一讲规模效应。其次,博物馆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专业化的、高质量的藏品征集活动,并产生高水平的、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藏品是博物馆之本,征集和研究藏品就是务本,务本才能源远流长。

2.环境文化

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博物馆文化物馆环境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博物馆的环境文化主要包括博物馆的建筑结构设计、设施结构功能、陈展氛围塑造和周边环境营造、当地人文与自然环境组合、文化传统。与当地文化传统切合是博物馆环境文化建设的一个总的要求。

我国博物馆环境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环境建设上,还有不少的博物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所建博物馆的主题、性质与该主题、性质所反映的文化传统的异地而处,不利于博物馆环境文化的塑造。第二,博物馆内外环境建设上的粗糙。其实,博物馆有了好的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能够减少参观者对博物馆藏品文化的情绪压迫。

3.管理文化和学科文化

博物馆可以充分借鉴企业的管理文化来铸造博物馆自身的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和学科文化对于博物馆来说是很重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博物馆只有随着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文化和学科文化,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才能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博物馆提升管理文化和学科文化,需从博物馆精神、价值观念、哲学、道德、目标等方面进行。

博物馆精神是指博物馆的追求,是博物馆文化的灵魂。每个博物馆精神都应该和本国国情和时展相适应,从而塑造良好的博物馆形象。我国博物馆精神是观众至上、文明服务、团结协作。因此,目前的一些博物馆要改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使得大众化需要以及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

博物馆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于博物馆各方面进行的总体评价形成的观念,对博物馆产生了影响。满足观众的需求、满足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从而实现博物馆和社会双赢,这些式博物馆的基本价值观所在。现实中,许多的博物馆在对自己进行价值定位时,只是注重某一阶层的视角和观念这种偏差还是存在的。因此,要想使博物馆价值观念要想更宽广一些、平民化一些,应该对这些偏差进行纠正。

博物馆哲学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成功之道,它是博物馆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就一般而言,博物馆哲学应该具有系统观念、信息观念、竞争与协作观念、文物开发观念和人才观念等,在当今环境下,尤其要强化竞争协作观念与人才观念。博物馆属于事业性单位,但随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体系的完善,多数博物馆最终都会走向市场。而市场是开放的,它意味着剧烈的竞争,因此,我们需要强化竞争的观念,培养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的敏感意识,互通有无,共享资讯。博物馆道德即博物馆的行为规范,是博物馆法的必要补充,是协调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与博物馆、博物馆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准则。高尚的博物馆道德,会促成博物馆馆员良好精神风貌的养成和博物馆社会形象的提升,而良好的社会声誉与口碑促进博物馆在市场化进行运作。

博物馆目标是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博物馆目标有助于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一般而言,博物馆的目标是从多个方向建立的,它包括社会目标、自身的目标以及员工的个人目标。博物馆目标的这几个层面是紧密相连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学科文化是博物馆文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我们有很多市、县级博物馆根本没有营造出学科文化的氛围,只停留在收集与展示的层次上。目前,我国也只有为数极少的博物馆有一间博物馆学的专用办公室,有能力出版自己的刊物。博物馆学只局限在大学的课堂讲授,而离实践有相当距离。此外,大多数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修复室、陈列设计过程等都是拒绝观众参观的,观众在博物馆只能看到陈列的展品。因此,博物馆的概念普通人都知道,而对博物馆学的概念却感到非常陌生。一门学科如果离实践很远又让普通人难以了解,要想走向成熟恐怕也难。

4.结语

博物馆文化是博物馆取得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只有博物馆文化建设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博物馆才能取得各方面的效益,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生存下来。无论是应对竞争对手,还是为观众提供服务,博物馆文化都能使博物馆采取相应的方式,然后引导博物馆在不经意间越过各种险情。 [科]

【参考文献】

[1]刘洪.博物馆文化初探[J].文博论坛:68-71.

[2]常智山.企业文化与CI策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黄振平.试论博物馆与先进文化[J].东方博物,2005(2).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6

一、博物馆是历史与文化的集合,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提炼的组合

博物馆与校园文化建设均涉及城市或大学的软实力。博物馆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大学文化建设是多元化的平台,如何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研究优势、馆藏优势、专业优势、教育资源优势,夯实文化育人之基,铺就文化育人之路,是很多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博物馆是大学的文明之窗,作为教育领域中的独特平台,其经历了多年历史与文化积淀,传递着大学的文脉,植根于大学的土壤,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博物馆与国内著名大学相联系,基于本身专业教育和研究优势,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彰显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其先从本校独特和优势专业教育入手,又逐渐步入校内文化建设的轨道,再融入城市与社会文化建设,发挥专业、文化、社会教育中的融合功能,这正是国内著名大学的优势所在。粗略概览北京、上海、广州部分著名大学的博物馆,可以窥见其知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累累硕果。北京大学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位于校园中的鸣鹤园,是国内高校中一流的考古类博物馆。目前,馆藏品有出土、捐赠、筹集或其他途径获得的文物上万件,包括石器、甲骨、陶器、铜器、瓷器、碑帖、书画等。清华大学的美术博物馆与艺术博物馆正在建设中。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博物馆,地质矿石标本等藏品丰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在业内赫赫有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航空博物馆,藏有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北京一号”飞机。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都结合本校的专业教育和研究优势,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发展。在上海,复旦大学的博物馆,展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脉,陈列历代教学书籍的标本和藏品,展出不同朝代的石、玉、竹简、铜、陶、瓷器等教育文具,其有关台湾高山族民俗文物藏量居内地之最。上海交通大学的航运博物馆与钱学森图书馆,展出国内近现代航运与交通发展等文物。上海海洋大学的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博物馆,有世界上稀有的抹香鲸标本等海洋动物标本。华东师范大学的古钱币博物馆,是陈列和收藏着战国、秦、汉以来各个朝代货币的博物馆。同时,还拥有中国最早的贝币和刀形币,其中汉朝的“五铢钱”最具亮点。上海音乐学院的东方乐器博物馆,共设中国古代和现代乐器、少数民族乐器和外国民族乐器四个展区,有乐器约500多件(套)。馆藏珍品中“历史最悠久的是距今已8000年的贾湖骨笛”和“明清时期留传下来的瑟与古琴等”。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医史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展现中医变迁与发展历史的博物馆,拥有一些医药典籍孤本。上海体育学院的中国武术博物馆,展示与传承拳术、刀法、棍术等十八般武艺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陈列与展示中国悠久武术文化的博物馆。在广州,中山大学的人类学博物馆是广东最早的博物馆,其中明清的人骨标本是全国最齐全的。同时,该校博物馆群已显雏形,近期将有医学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生物博物馆等建成。广州中医药大学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医药类博物馆。广东海洋大学的水生物博物馆,拥有水生物标本近3000种,有来自我国西沙、南沙群岛等海域,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域,还有一块水生物化石标本来自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北京、上海、广州是国内的经济中心城市,大专院校多,科研实力强,校园文化积淀厚,高校博物馆也多。从规律上看,通过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将经济、教育、文化特性等融合得更好。高校博物馆的建立,与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馆藏实物等存有内在联系,也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互补关系,即博物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校园文化推进博物馆建设。

二、在国内,无论是百年老校或只有短短十几年历史的地方大学,都注重设立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目前拥有30多个门类的馆藏珍贵文物5万余套、8万余件,因其馆藏“综合性强、精品荟萃、地方特色浓郁”而享誉海内外。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以“水成论和火成论、固定论和活动论、进化论和突变论”的三大成因之争为地球科学史研究的基石,展出由“地球的物质组成、关于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生命史”等珍贵的藏品和标本,力求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涵融合。厦门大学的人类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将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融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著名博物馆。藏馆文物陈列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外民族文物”三大部分。其中,“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展示了从猿到人发展的路线全景,以及原始社会生活全景等,为博物馆最精彩的展区。建校仅30年的南京审计学院,建设完成了一家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性博物馆———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此馆以审计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审计科学与技术优势学科为依托,以研究和推广审计文化,传承和引领审计教育为己任,是重要的审计文化和教育研究基地。兰州大学博物馆馆藏各类藏品逾23万件,建筑面积和展厅面积居西北之首,内设六大基本陈列,包括兰州大学校史展、历史文物展、古生物化石展、动植物标本展、黄河古象厅及民俗厅。全馆建筑形似展翅高飞之苍鹰,视野高远,雄踞长空,寓意“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兰州大学博物馆的馆铭为“巍巍金城,悠悠萃英。喜逢百年之庆,乃建博物馆以志之:一为传承兰大百年学脉,彰显名师巨擘之风采;二为展示吾校百年收藏,虽敝帚而自珍;三为典藏研究西北文物,保存自然与人文之DNA”。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文脉,彰显风采;典藏文物,展示文化”等育人经典鎸刻于馆前的巨石上。高校博物馆作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主要展示场所,以有形的物品向大学生直接展示历史与现实的变迁,这是一种形象与鲜明的教育展示方式,是校园文化的深度延伸。据推测,就藏品数量而言,近200家高校博物馆拥有各具特色的藏品,从数量上甚至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等几大著名博物馆的总和,高校博物馆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高校步入发展新阶段的见证。

三、博物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教育有密切关系

博物馆教育受众面可窄可宽,年龄层次可小可大,教育内容可浅可深;陈列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植入学前或基础教育内容;通过专题展览,系统研究,知识集合,可与大学专业或行业教育对接。从深层次要求,博物馆教育是大学间接教育的重要补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国外的高校博物馆,也是传承大学血脉和校园文化自信的最好平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有收藏着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等地区考古学瑰宝的人类学博物馆;匹兹堡大学有一流的卡内基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耶鲁大学有享有世界声誉的美术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东部的规模不大的佛蒙特大学,也有一个藏有2000多件美国土著人美术作品的佛兰芒人博物馆等等。在人类文明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的城市或大学博物馆众多,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教育集聚点、一个文化集合区、一个旅游风景线,就是一个思想交流与知识传授的空间。从整体上看,高校博物馆是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发展起来的,随着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前面所述的国内外大学的不同类型博物馆,从教育层面看,在人类学、地质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地方志学、交通科技等方面,与大学同类学科的教学科研密切相关,既是教学科研的产物,又是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层面看,没有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没有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没有馆藏实物的文化提炼,其博物馆功能的发挥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博物馆教育与文化,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而同步发展,已成为校园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大学是知识的殿堂

其博物馆是殿堂中的最精华部分,具有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佐证理论教学,及传播德育知识、美育文化、智育知识等功能,并将馆藏实物等“冷文化”变成可亲且可敬的校园文化。实践中,课堂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在知识结构上是不同的,课堂教育是公认的、权威的“论证后的阐述”,是理性的、规律的总结;而博物馆教育则强调“实证”和“物证”,是感性的、具体的展示。在博物馆,受众吸收文化和传递知识的兴趣很高,自愿和自我导向明显,大都自然地完成集知识教育和文化传递于一体的教育过程。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直接与间接的体验,有助于让受众进行自我学习,有效地接受课堂以外的更多更直接的知识信息,达到实践教育的基本目的。德国科学技术博物馆的陈列以实物为主,辅以图片和文字,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面貌。如“动力”部分的陈列,展示从原始的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机械,发展到蒸汽机、水轮机、发电机、内燃机和汽轮机等的过程;又如“加工机械”部分的陈列,展示从手工工具、人推马拉工具、天轴皮带车床,发展到自动机床、新式数控机床,以及现代化的自动联合生产线;“运输工具”部分的陈列,展示从原始的雪橇,独木舟以及各种畜力车开始,经过机动车、机帆船,一直发展到新式轮船和气垫船等等。走进博物馆,可以模拟再现历史的场景,让参观者参与其中。在澳洲巴拉瑞特淘金博物馆,参观者可进入100多年前开掘的淘金坑道,体验过去的采矿、选矿、锅炉、冶炼等最原始的生产程序,可见昔日淘金镇上马车、店铺、旅馆、邮政所、剧场和警察署等场景。走进博物馆,参观者直面历史场景,从而加深对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文物的直观认识。综上所述,高校博物馆与大学文化建设异曲同工,推动了校园文化的阶段发展;高校博物馆成为传承大学血脉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场所,积淀了校园文化的历史厚度;高校博物馆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拓宽了校园文化的展示广度;高校博物馆成为集知识教育和文化传递于一体的殿堂,延伸了校园文化的育人深度。由此,应将高校博物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将其发展列入国民经济教育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中,进而从深层文化的高度来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来自于《教育评论》杂志。《教育评论》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谢文静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7

深圳市博物馆建馆十周年的思考 孙霄

江西省博物馆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李科友,Li Keyou

新中国体育文物工作的回溯与前瞻 王军,Wang Jun

鲁迅博物馆文物收藏史略 杨燕丽,Yang Yanli

加快抢救民族文物工作的步伐 宋兆麟,Song Zhaolin

博物馆藏品来源危机及其对策 陈国安,Chen Guoan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生存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 钟树棠,Zhong Shutang

博物馆走出困顿的几点思考 申献友

中国博物馆现状的再思考 程京生,Cheng Jingsheng

论博物馆经营 杨玲,Yang Ling

文物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发勇,Tang Fayong

试论专业博物馆的现代化 钟长永,周远明,Zhong Changyong,Zhou Yuanming

论艺术博物馆的文化生态 陈泱,Chen Yang

综合类博物馆自然陈列内容设计研究 郑龙亭

历史博物馆的历史研究范围 陈曦,Chen Xi

文物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廖国一,Liao Guoyi

文物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陈肇庆

文物的科技保护及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潘路,姚青芳,Pan Lu,Yao Qingfang

"恒温恒湿"的思考 肖贵洞

中国青铜器修复技术源流刍议 莫鹏

室外金属文物表面保护材料的探讨 田金英

管理文物 蒂莫西·安布罗斯,欧艳

文物价值简论 凌波,Ling Bo

增强展示把握能力的探索 严建强,俞敏敏,梁晓艳,Yan Jianqiang,Yu Minmin,Liang Xiaoyan

试论博物馆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吕军,Lu Jun

科研——博物馆振兴之本 刘康

论博物馆的行业优势与博物馆的发展 麻振康,Ma Zhenkang

试论博物馆环境的语言功能 项隆元,高超云

陈列展览的教育心理学分析(上) B.N.路易斯,陈宏京

陈列内容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规则 周筠,Zhou Yun

陈列设计中的"展品密度"小议 邢照华

视觉体验的研究对文物摄影的启发 祁庆国

中国书画作品在军事博物馆陈列中的作用 李洪海,Li Honghai

评介日本"维护和对战争"展览 王贵勤

民俗博物馆的管理 陈桂芬,龚维玲,Chen Guifen,Gong Weiling

论民间收藏上网的可行性 杨怡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定位 陈芳

博物馆灾难预防计划 格雷莫·加迪纳尔,李华

陈列中的文物保护 张金萍,Zhang Jinping

博物馆照片材料的保护及保管 张晋平

降氧杀虫技术中温度对杀虫效果影响的探讨 木川りか,林正同

纸制品文物染色与作旧的初步尝试 朱亚铎,Zhu Yaduo

中国书画传统装裱"浆料"的合理运用 鲁湘荣,Lu Xiangrong

民族文物保护现状及其对策 们发延,Men Fayan

民族文物管理与标准化建设 祝君,Zhu Jun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博物馆 刘卫国,Liu Weiguo

中国大陆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历史发展 雍继荣

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看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 李建军,Li Jianjun

经营博物馆理念初探 赵继敏,Zhao Jimin

谈博物馆近现代文物收藏原则和标准 安莉

关于博物馆社会服务问题 马自树,Ma Zishu

"红岩联线"的发展和运作 厉华,Li Hua

影响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行为与驱动机制因素 续颜,杨利军,孙媛

历史博物馆陈列主题的内涵与解读 宋向光,Song Xiangguang

陈列艺术设计与图像思维 刘如凯

民族文物陈列刍议 钟经纬

从全球的视野看自然史博物馆的起源、发展与成就 甄朔南,Zhen Shuonan

知识·理论·体系·学科——中国博物馆学研究轨迹检视 《中国博物馆学史》课题组

来自田野的报告——民族田野调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杨源,Yangyuan

衣冠古国之服饰神韵 黄能馥,Huang Nengfu

伊斯兰教与回族服饰文化 刘军,Liujun

中国纺织服装类博物馆的类型与特色 薛雁,Xueyan

再谈民族民俗文物陈列的几个特点 赵冬菊

关于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空间" 赵盛彪,Zhao Shengbiao

博物馆陈列设计风格的多元化问题 江涛,Jiangtao

博物馆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马自树

在探索自然中传播科学,传承文明 金杏宝,Jin Xingbao

现代博物馆展陈的传播学思考 杜莹

博物馆如何在旅游业发展中壮大自己 尚晏芝

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经营 陈德声

谈馆藏植物标本的制作与保管 张爱民,Zhang Aimin

注解环境:遗产与新技术 彼得·冯·门施,侯春燕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8

所谓中国特色博物馆学,就是要在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下,借鉴国际博物馆学界的优秀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中国当代博物馆的发生、发展、运行形式和内在规律,既要研究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又要研究博物馆行业整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回答中国博物馆“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从而保证中国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实践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长。

关键词:博物馆;博物馆学;文化消费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的正式实施,博物馆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公立和民营博物馆的数量急遽增加。然而,我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却相对缓慢,随之而来的是博物馆行业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深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对指导我国博物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什么是博物馆学、什么是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等问题展开论述。

什么是博物馆学?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研究博物馆的学问。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博物馆这个社会文化实体的运行形式和其内在规律,包括了博物馆发生、发展的历史和其与社会的关系;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作。既研究微观博物馆系统,也研究宏观的博物馆行业。总之,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特有的运行形式和其内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博物馆自身的发展与管理,也研究博物馆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博物馆学的任务是系统回答博物馆“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基本问题。

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由其研究对象而定。就微观博物馆系统而言,其研究内容为博物馆藏品、陈列展览、观众服务等工作及其关系;就宏观博物馆行业而言,其研究内容为博物馆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及公众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由此,博物馆学包括了博物馆基础理论、博物馆方法学、博物馆管理学等分支学科。

一般而言,博物馆学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归属上层建筑范畴,与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联系日益增强。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日益融合;各国越来越注重教育和文化对本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博物馆已不再仅仅是文物的收藏所和为观众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地方,而是更多地与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为社会公众提供多元的文化消费,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化范畴,在向经济和政治领域渗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博物馆学也更多地把如何有效地为观众提供文化服务作为研究重点。国际博物院学界也提出了诸如“人与物的结合”、“有助于人的发展趋向”等新的博物馆发展方向。

所谓中国特色博物馆学,就是要在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下,借鉴国际博物馆学界的优秀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中国当代博物馆的发生、发展、运行形式和内在规律,既要研究中国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又要研究博物馆行业整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回答中国博物馆“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基本问题,从而保证我国博物馆发展有利于国家文化生产力的提高和软实力的增长。

中国特色博物馆学,源于博物馆在中国的特殊性。一是组织形式特殊。我国一级、二级博物馆基本上都是事业单位编制,民营博物馆虽然发展迅速,但目前无法和公立博物馆相比较。而“事业单位”本身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组织形式。二是管理方式特殊。我国省市博物馆多为行政管理,很多还有行政级别,直属文化主管单位,民营博物馆的管理模式也是行政管理为主。三是资金筹集和使用方式特殊。我国一、二级博物馆多是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全额拨款、免费开放,资金使用情况也多是向行政审计部门负责,而民营博物馆的资金多为民间投资,使用情况不易掌握。四是行业使命特殊。中国当代博物馆不但担负着文物的保存和研究任务,还必须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对社会公众对影响和教育能力,迎接国外文化的多方位冲击。

当前,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迅速,但问题日益凸显,更需要理论指导。主要有三点:一是不清楚博物馆“是什么”。有人说博物馆是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公益文化单位,但民营博物馆并非公益组织,而公立博物馆也涉及到文化旅游、文化特色产品开发和贩卖,作为文化市场的主体存在。二是不清楚博物馆“干什么”。文物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莫衷一是。但博物馆不是考古研究所、会展中心、少年宫,到底干什么?三是不清楚工作“怎么干”。我们对博物馆管理、宣传、社会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太少,致使很多具体工作成为“无的放矢”。有人说照搬西方成功经验,如理事会制度、策展方式、资金管理方式等就行。工作怎么干?基本问题不清楚,导致了在某种程度上的无序发展。作家马伯庸反映的河北衡水市冀宝斋博物馆的种种缺点,如假造文物、陈列紊乱、管理无序等等,集中反映出我国博物馆行业,特别是民营博物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要回答上述三大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特有的社会制度和国情,针对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求,回答中国当代博物馆是什么。笔者认为,中国当代博物馆是以文物收藏研究为基础、以陈列展览为主要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消费服务,并以此影响和教育人民的社会文化实体,它既是文物收藏研究展示载体,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市场的新兴主体,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双重性,其核心价值是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和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我们必须博物馆要干什么。既然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和教育,那么它的一切工作就是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一宗旨,给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服务,以此达到影响教育公众的目的。其自身管理、文物收藏研究、陈展布置、活动开展、对外宣传等一切工作,都是为达此目的而产生的。博物馆的文化消费服务既包括免费的、感官和精神上的服务,如免费开放、举办展览;也包括了收费的、文化商品和物质消费的服务,如旅游、商品贩卖、购买收藏、文物修复等。

最后,我们要回答博物馆工作怎么干。为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重点研究博物馆的管理方法。一是功能管理,即如何让博物馆完成教育影响人民这一任务,让投入和产出相符,这属于博物馆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管理模式的研究,即如何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又充分考虑到博物馆管理的专业性,从行政管理和西方管理模式中走出一条新路来。这属于博物馆管理学的研究。三是具体管理方法的研究,即研究博物馆具体工作如何更安全、更高效、更专业化。

(作者单位:四川博物院)

参考文献:

[1]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鸿钧主编.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吕建昌. 博物馆与当代社会若干问题的研究[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城市博物馆;博物馆经济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3

博物馆是国家及城市深厚的历史缩影,更是立体的“百科全书”。但是,今天的博物馆,早已不仅仅是文化的守望者。虽然博物馆收取低廉的门票或者免费是大势所趋,但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并不意味着排除通过其他手段来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据文物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各行各业博物馆约2300余座,藏品约2000万件。近年来,各省级新建博物馆便不下十余座。这些博物馆突破了以往博物馆的建设模式,实现了从量的追求到质的飞越的转变,从功能单一到复合型博物馆的转变,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的转变。这是我国博物馆发展水平总体提升的起点,也是我国博物馆与国际先进博物馆接轨的坚实基础。

目前,博物馆经济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犹如襁褓中的婴儿,处于发展的初期,其发展面临种种困难。博物馆这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改变原来的单纯角色,发掘经济职能,担当起能够使博物馆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广泛角色,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己成为博物馆理论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城市博物馆经济概念的探讨

(一)城市博物馆的概念

要搞清楚什么是博物馆经济,首先要对博物馆这一概念有所了解。国际上,1989年9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16届全体大会,会议上通过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章程第2条再次修改了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 、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在我国,2008年2月29日,国务院法制办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博物馆是指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陈列馆等。

那么本文题目中所谈的城市博物馆的概念又是怎样的呢?广义上的城市博物馆是泛指在现代城市中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分为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科学技术类等不同的类型。狭义上的城市博物馆是指以城市历史与发现为展示主题的博物馆。这种类型的博物馆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发达国家出现,是一种全新的博物馆类型。从这种分类范畴上看,城市博物馆应该属于社会历史类的博物馆。

就以淮安市为例,淮安市博物馆新馆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大型展览为基本陈列,共分为人文初开、楚韵汉风、南北锁钥、漕运中枢、盐榷重关、河务关键、英杰辈出七个单元,彰显地方文化底蕴,以一种新的展示理念,印证了城市前进的脚步,可以算是典型的城市博物馆。

(二)博物馆经济

要了解什么是博物馆经济,首先要对博物馆的所有制性质有所了解,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博物馆都有国有和私人之分。在我国,博物馆无论是归国家所有,还是地方政府,或是国营企业,就其性质而言都是全民所有制的单位。私人博物馆,顾名思义即为私人所创办的博物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私人博物馆的数量不断增加。私人博物馆往往以小型专业的类型居多,这种私人博物馆不同于国有的大中型综合博物馆,它不要国家投资,管理灵活,与该地区的群众密切相连,对普及科学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知道商品具有二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产生,价值是由抽象劳动产生,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具有抽象性。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来分析博物馆经济,如果将博物馆视为一个商品生产者,那么它既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可能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者。我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对世界、历史、科技、文化等有了新的认识,满足了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可视为对精神产品的消费,参观博物馆的同时,有可能会购买一些纪念品,相应带来的即为对物质产品的消费。对精神产品的消费是无形的抽象的可视为对参观博物馆这一“商品”价值的获取,那么购买获得纪念品的这一行为可视为该“商品”使用价值的获取。当然这样的分析忽略了纪念品本身作为商品时的讨论。

我们这边讨论的博物馆经济,主要是指博物馆经营所获得所谓经济效益,但由于博物馆性质的特殊性,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是对博物馆社会效益的经营。就拿博物馆的精神产品而言,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统一又对立。一切优秀的精神产品(优秀的艺术作品或陈列展览) 之所以能产生社会效益,是由于经过流通传播而满足了消费,在这一过程中,精神产品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流传越广,读者观众越多,社会影响越大,社会效果也越好,经济效益越高。当然,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有不统一的情况。一个优秀的精神产品不一定能够获得与其自身的价值相当的经济效益。

(三)博物馆所涉及的经济管理

我们知道在博物馆的日常经营中,涉及到很多经济学的客观规律和理论,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去研究博物馆经济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对博物馆经济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博物馆更好地经营,要实现更好的博物馆经营,首先要解决的是博物馆自身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

博物馆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来获取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的最大化。我们知道博物馆的建设,藏品的收集保管,举办展览的花费及馆内日常设备的维护都需要科学的经济管理。图表一向我们展示的是某博物馆各部门及主要职能的示意。对博物馆的经济管理渗透到整个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之中。在博物馆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中,比如举办展览要考虑如何达到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有一个经济管理的问题,怎样使办的展览适合于本馆方针任务的需要,适合于广大群众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不至于无计划乱花钱乱办展览、办了不少展览但门庭冷落无人参观,而观众所需要的展览又没有办,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里面的经济管理问题就非常值得研究。此外,在工作组织、人员使用上,如何合理安排使用人员,人尽其才,充分利用人力和各类专业人员的才干,避免浪费人力。在经费使用上如何计划安排、合理使用。这些都存在着经济规律性问题。还有设备采用,如何科学地维护、使用和保管,也有一个效益问题,有一个如何开展经济管理的问题。实际上,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都有经济管理的问题,而经济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以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求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表1 某馆各部门及主要职能示意

(四)城市博物馆与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城市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博物馆对区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地方收入,带动地方旅游、运输、餐饮、商业服务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就业机会。经济和文化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文化的繁荣;反过来,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城市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先进代表,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必然会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

就以城市博物馆促进区域旅游业为例。城市博物馆是地方深厚的文化剪影,是立体的“百科全书”,可为区域旅游经济提供一种软性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具有普适性。博物馆虽为非营利性机构,但它们的存在提升了城市的人文价值,进而使城市的旅游经济勃兴起来。博物馆是城市或国家的历史缩影,而不同的历史孕育的不同文化则让博物馆聚集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或者国家,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到博物馆“取经”。据统计,北京每年要接待8000万人次境内旅游者和230多万人次境外旅游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游客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去年仅首都博物馆一家购票参观的人数就在15万以上。故宫、军博、北京科技馆等也与多家旅行社签订合同,成为很多到京旅游团的必到场馆。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秘书长徐薇指出,博物馆对于地方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据衡量,它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化作用。通过品牌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

二、我国城市博物馆经济发展的现状

要了解博物馆经济发展的现状,首先我们要对我国博物馆的总体数量有所了解,我们选择20世纪以来头十年的数据作为我们研究的样本。通过表2,我们不难发现,我国20世纪的头十年博物馆总体数量稳步逐年增加,2008年到2009年间的增长尤为显著,宏观上来讲2009年比2000年的博物馆数量增加了838座,增幅达 60.20%。可见我国整体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态势还是比较迅猛的。从人均拥有机构数(即表中列出的每百万人人均拥有机构数)来看,2000年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 1.098 座,2009 年每百万人也只拥有 1.671 座。据《世界博物馆》一书统计美国博物馆 2000 年博物馆数已达 6617座,就总体数量而言是中国的 4.75倍,而当年美国的人口数还不到中国的 1/4,每百万人拥有机构数是中国的 19倍。

表2 中国 2000-2009 年博物馆机构数 单位:万人、座

我们再来通过表3分析一下2000-2009年博物馆事业的总收入情况,由表3可知,总体上,博物馆事业总收入总体发展很快。2009年已达765924 万元,比2000年增加了615132.4万元,增幅达408%,且“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7%,大于 13.8%的“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图中这一趋势明显。本指标从总收入角度反映博物馆总量规模的增长情况,且“十一五”期间(不含 2010 年数据)增长速度快于“十五”期间增长速度。此外,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博物馆事业总收入在 2003 年明显下降,其他年份皆逐年上升。

表3 中国 2000-2009 年博物馆事业总收入 单位:万元

再通过表4 我们对2000-2009 年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进行分析,所谓博物馆增加值指一国(或地区)博物馆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服务或产品而增加的价值总和,体现了博物馆向社会所提供的最终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各年较上年的增加值除部分年份较少外,总体态势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08到09年之间的增值最为迅猛。2009年增加值达到325290.4 万,比 2000 年增加了 262212.6 万元,增幅达到 416%,且“十一五”期间(不含 2010 年数据)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0.3%,远低于 22.5%的“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从增加值的变化不难看出,十年来中国博物馆发展变慢,且“十一五”期间增长速度慢于“十五”期间。由此可以推断“十二五”期间博物馆经济发展也不会太快,将会更加趋于稳定。

表4 中国 2000-2009 年博物馆事业增加值 单位:万元

通过以上表2到表4数据的简单分析,我们不难在总体上对我国城市博物馆经济发展的现状有个总体上的了解,总的来说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但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有差距,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促进博物馆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改革博物馆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传统博物馆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包揽过多,管得过死;二是博物馆对政府过于依赖,丧失了活力与竞争力。要提高博物馆经济的活力,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传统博物馆运营资金一般都为财政拨款,这样的观念要改变,政府要树立投资理念,讲求投资回报,以考核博物馆的公益性贡献为重点,全面推行博物馆绩效考核制度,拨款与绩效挂钩;在强化投资理念的同时,管理博物馆的主要手段不应是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而应注意经济手段的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并行;建立和完善博物馆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博物馆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探索建立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博物馆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

(二)充分利用好相关政策,选择合适的经营项目,提高经营创收

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经营项目,提高经营创收。开办多种形式的经营创收项目,应以更好的发展好主业为出发点,兼顾主业发展与经营创收两方面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社会效益的实现,维护好博物馆自身的形象。如可以加强和地方企业的合作,增加博物馆的巡览次数,甚至可以把馆内道路的冠名权拍卖,用所得收入填补博物馆资金;又如结合博物馆展品的特点制作纪念品销售。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和标本,这些藏品和标本既是文物研究、陈列展览的物质基础,又是文物复制的样品。可以扩大文物复制品种,增加文物复制产品和工艺品的销售。只要在不违背文物复制、拓印、拍摄等管理办法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扩大文物复制、拓印的品种,再交由文物商店或博物馆内设的小卖部出售,就以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这样一来在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培养文物复制、拓印技术力量。

(三)加强与旅游部门联系,鼓励城市博物馆旅游经济开发

首先,我国发展博物馆旅游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博物馆旅游资源;其次,博物馆旅游提供的产品具有高度稀缺性和高度集中的特征;第三,游览博物馆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高品位的消费时尚,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享受。劣势在于经营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发展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博物馆与旅游部门联系较少等。虽然我国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但高质量、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博物馆并不多;旅游目的地博物馆的种类比较单一,能满足当地游客需求的博物馆较少;我国博物馆展示内容和手法比较落后;博物馆经营者不注重博物馆产品的宣传、促销。经济发展较慢的地方,希望通过发展博物馆事业来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如蒙古呼和浩特市政府曾决定,要兴建马文化、乳业、旅蒙商人、走西口等一批有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事业,通过旅游这条红线,把一个又一个特色博物馆串起来,以呼和浩特为中心,连接周边草原、城市、农村,形成内蒙古文物旅游特色,从而带动整个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有充足的资金,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地方的形象窗口,同时也为旅游增加人文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所以博物馆要主动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注重宣传效果,鼓励城市博物馆旅游经济的开发。

(四)充分发掘博物馆在区域经济中的潜力,促进文化、经济共同繁荣

在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上,除了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外,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博物馆周围的交通问题、餐饮服务问题等,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必定可以带动周围一片的经济发展。所以城市在选择建设新馆的时候,可以将这纳入城市建设的范围。选择将博物馆建在城乡结合的部门,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拉动城市边缘的地产经济,促进城市交通系统更加完善。对于已经建成的博物馆资源,更是要好好利用。

参考文献:

[1]冯承柏.国际博物馆学界关于博物馆功能的讨论[J].中国博物馆,1990(4).

[2]章采烈.中国博物馆特色旅游[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

[3]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4]王楠.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状况之统计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5]杜水生.从博物馆的定义看博物馆的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6]李宁.近十年中国博物馆发展状况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

[7]李婧扬.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票据;高校博物馆;价值;优势;作用

票据是是各种有价证券和凭证,如债券、股票、提单、国库券、企业债券、发票、汇票(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支票及本票(银行本票)、提单等等有价证券。通过对票据的馆藏保护、学术科研,也为高校素质教育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都起着极大的作用。“高校博物馆反过来也影响其所在大学的文化表达, 直观地表达所在大学的类型和主导学术领域, 传递着其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 i。高校博物馆有着极强的专业性与特色,贵州财经大学票据博物馆成为极具专业特色的博物馆。财经类高校博物馆对票据的收藏以特定学术领域的知识理论为基础的, 是特定学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知识的扩展。

一、票据博物馆对普及票据知识的积极作用

首先,票据博物馆的成立,收集了各历史时期的票据,对各历史时期的票据进行了分类整理,明晰了各时期票据发展的特征。票据博物馆的成立对于保存票据资源提供了平台,并且对于普及票据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由此引发各界对票据研究、参观的兴趣。“收藏尽管是以特定学术领域的知识理论为基础的,是为了特定学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扩展的” ii,贵州财经大学票据博物馆,收藏了各类票据,清代票据、红色票据、伪政权票据、地方票据、民国时期四大银行票据、关金券、金圆券、侨汇券、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地方建设公债、国库券、金融债券、土地证、房产证、民国时期股票、信用合作设股票、上海老八股、深证老五股、银行本票、汇票,各版人民币、世界货币等各时期多种类的各类有价票据。

二、票据博物馆的成立对财经类高校教学科研的促进作用

“高校博物馆的藏品多以学校的主干学科或重点教学方向为主导,大多来源于科研标本、科研成品和成果,或者来源于国内外同行专家、兄弟院校的馈赠,所以展出内容的起点高,专业性极强” iii。票据博物馆的建成,为财经类高校教学提供了教学基地和事物平台。票据博物馆的成立,辅助了各个专业的教师教学,使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各类票据,促进了各专业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另外,随着当今证券业、银行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实现电子化运作。股票实现电子化无纸化交易,票据博物馆的成立,对于保存实物纸质版票据提供了平台与基础。并且通过各类馆藏,广泛收集各类票据,对各时期珍贵的票据资源进行了保护与珍藏。对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票据和有市场价值的珍贵票据进行了珍藏,便于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票据馆的成立对财经类高校提供了珍贵的学术研究史料价值,广泛为各学科提供了实物史料,经济史、证券发展史、房地产研究、票据发展史等都可以从票据博物馆中寻找到历史脉络与实物证明。

票据博物馆兼具展览价值、学术价值、市场价值、科学普及价值、宣传教育价值、票据知识普及价值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价值等多项价值。

三、票据博物馆对提升高校人文素养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供基地

高校博物馆藏品和展览蕴含的巨大信息量,高校博物馆培养了学生基本道德、人文、科学、身心等综合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高校博物馆的价值也在科学普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基地。高校博物馆“主要服务对象高校学生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高校博物馆是大学生的课堂之一,通过教学科研这种特别的形式,使有较高文化基础的高校学生在比较高的层次上接受学校博物馆传播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较为深刻地领会这些信息的内涵、真谛,成为他们知识链条中的若干环节。iv ”

“博物馆把实物例证展示在观众面前,比其它文字资料、图像或书本知识更有强烈的感染力,更容易使观众得到生动具体的深刻印象,因而更有助于加强观众的记忆,促进观众的思维和认识。在教学方面,更加突出直观教学。通过博物馆的实物,充分利用馆藏品的直观展示,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也是高校博物馆在实施教育服务功能方面的一个最鲜明的特色” v。

高校博物馆的主要功用是“高校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就是其科教特性,即教学、科研、科普。首先,高校博物馆资源丰富,犹如一部生动而立体的百科全书和实物的图书馆,每件臧品,都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它的展出就是课堂教学的生动教材。vi ”财经类高校票据博物馆的成立,对于普及财经知识,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拓展学生知识结构都有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财经类高校票据博物馆的成立,对于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课余文化生活都有着极大的价值。“高校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收藏、研究、教育三项功能,还承担着服务高校教育教学、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vii。高校博物馆成了辅助专业教学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深化课堂理论知识、丰富课外知识、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高校博物馆的建立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高校博物馆而言,宣传爱国主义的方式主要是办展览。以布展为手段,以展品为线索,以轻松形式带出爱国主题,让观众在参观展览过程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高校博物馆的教育目的”viii。

四、总结

票据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值得收集与研究。票据博物馆在财经类高校中发挥着极为重大的优势与价值。贵州财经大学票据博物馆为财经类院校的科学研究也提供了实物佐证作用。“高校博物馆是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综合反映,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个宣传窗口,可以展示学校的优势,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学校乃至所在地方的知名度。ix ”。

【参考文献】

i宋向光.从大学文化视角解读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和发展[J].文化学刊,2007(3).

ii宋向光.从大学文化视角解读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和发展[J].文化学刊,2007(3).

iii陈楠楠.试论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特点与作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2)

iv陈德富.再论高校博物馆的功能[J].中国博物馆,1994(01).

v陈楠楠.试论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特点与作用[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2)

vi李相佑,陈超,滑建波.议高校博物馆之定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 (5).

vii朱玉杰,刘雪松,陈军.新时期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其发挥[J].教育探索,2011(8).

viii朱玉杰,刘雪松,陈军.新时期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其发挥[J].教育探索,2011(8).

ix昝淑芹,续颜,陈军.中国高校博物馆特色与发展趋势[J].中国博物馆,2003(4).

ix朱玉杰,刘雪松,陈军.新时期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其发挥[J].教育探索,2011(8).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11

以蹴鞠为媒,撞开英伦的球门

2015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访问曼彻斯特,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向主席赠送了最早的现代足球比赛规则影印件,礼尚往来,主席向该馆赠送了临淄四片仿古鞠。这是两个代表足球起源物件的首次交叠。

“一年后的今天,中英双方首次合作共同打造的首届世界足球文化高峰论坛是落实主席去年访英成果的重大举措,也是传承蹴鞠薪火、推动足球发展、深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标志着中英两国、淄博与曼彻斯特两个城市,以及两地足球博物馆人文交流与合作翻开了新篇章。”淄博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连华在“首届世界足球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说道。

临淄被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以来,这还是第一次以蹴鞠为媒介与国外足球组织的论坛活动,很多人认为,论坛将成为中英足球文化合作交流的重要纽带。依托于此,以齐文化、蹴鞠文化为代表的淄博获得了一次沟通世界的良好契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尝试与实践。

凯文・摩尔:

古今相融 中英携手

10月22日下午,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馆长凯文・摩尔第一次迈入临淄足球博物馆,这位见惯了黑白色相间的足球的馆长,在面对蹴鞠模型时,发出一声声惊叹。

在摩尔看来,足球在世界上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把中英两国紧密的联合在一起。他为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和临淄齐文化博物馆构想了一个更为美好的前景――两个博物馆要有长远而深入的合作,将蹴鞠“迎亲”到英国国家足球博物馆,让更多国际游客一睹“足球之母”的芳容。

“去年的今天,主席访问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并赠送临淄蹴鞠。主席是一位非常资深的足球迷,我也知道他为中国的足球发展绘制了很宏大的蓝图。”凯文・摩尔说,最让他感到惊喜的是赠送的礼物――蹴鞠。以蹴鞠为国礼,的用意,就是藉由蹴鞠,实现与现代足球的完美集合,也同时实现两座城市、两个国家的完美集合。

现代足球于1863年诞生于英国,而蹴鞠在战国时期业已成型。英国足球博物馆与临淄足球博物馆作为两种文化的代言人,一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对蹴鞠和足球的文化宣传,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同样也是英国曼彻斯特这个城市和淄博建立友好关系的开端。

凯文・摩尔坦言,足球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两个博物馆不仅将展品进行互相租借展出,还会探讨其他的合作,比如双方互相举办展览,进行足球相关的教育以及足球周边产品的市场营销。同时,希望将来蹴鞠在英国国家足球博物馆展出让更多国际游客了解临淄蹴鞠。” 凯文・摩尔说。

斯特凡・乔斯特:

期待与“起源地”合作

“来到淄博,国际足联世界足球博物馆也想和临淄足球博物馆建立类似于临淄足球博物院与英格兰足球博物馆的合作关系,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国际足联世界足球博物馆馆长斯特凡・乔斯特认为,临淄作为世界足球的发源地,对于世界足球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中国古代临淄的蹴鞠也就无法出现现代的足球。

其实,临淄足球博物馆与国际足联足球博物馆的合作已经展开,目前已有部分临淄足球博物馆展品在国际足联足球博物馆展览,将来这种合作还将继续深化,包括展品租借、足球历史相关合作和足球相关的教育方面的合作。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国际足联足球博物馆也期待举办足球主题相关的会议,我在此也正式邀请临淄足球博物馆届时与我们共同举办这次活动。”乔斯特说。

罗文・西蒙斯:

中国足球发展需向历史取经

对于吉尼斯世界纪录大中华区总裁罗文・西蒙斯先生来说,无论是淄博还是蹴鞠,早已不是陌生的字眼。

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博物馆;历史情境;展示;台湾;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59-02

博物馆历史情境的展示是一个文本再创造过程,是将概念思维转换成各种直观形式的展示,这种文化符码解读受到了物质条件、文化背景、语言符号等限制。其在有限空间内展示博物馆特殊语言,让观众直接感官的解读,使其文化价值得到体现。莉沙·罗伯茨(lisa Roberts)谈展览与诠释:“博物馆有职权来选择、解释及呈现他们认为有价值或意义的文物。文物被抽离原始时空背景及功用后,往往会赋予新的意义,并且常隐含不自觉的利益关系,有些博物馆从业人员忽略了展览其实在本质上是一项诠释(Interpretation)行为。选择和安排文物的过程,在根本上即为一种展览的构成者,对文物的诠释亦是如是。”

但是,博物馆历史情境的展示,比莉沙·罗伯茨诠释单纯的文物展览内在的逻辑要强。其必须运用文物将一个一个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突破了单纯文物展览。但长期以来社会人文科学的二元对立思维也介入到博物馆的历史情景展示理念。同时博物馆毕竟是西方产物,在国内历史情境展示理念不可避免西方文化偏见的限制。那么如何突破这种限制?本文试着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神缘部分展示为例,探讨博物馆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通过博物馆空间叙述,如何将历史情境的叙述与博物馆展品的文本互动转变展示出来,从而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概念,展示海峡两岸文缘相承,同宗同祖认同的构建。

从上世纪80年代,随着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真实》(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出版,以文化结构论的立场,突破了许多二元对立的概念。在社会人文科学产生广泛的影响。博物馆的展示发展或多或少受到这一人类学概念的影响。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在《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真实》提出以文化的视野来看历史,强调文化如何制约(condition)历史,突显文化如何在历史中繁衍(reproduce)自己。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神缘部分展示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大陆(福建)与台湾历史关系的部级专题博物馆。这样一座政治性与专业性结合的博物馆,其陈列文本叙述的背后涉及国家认同或族群认同理论。从目前可查的材料,关于国家认同或族群的认同的理论大概有原生论、结构论与建构论。原生论(primordialism)认为共同的血缘、语言和生活方式构成了族群认同基础,族群认同是与生俱来的,是建立在客观的有形文化与血缘基础上,亦被称为本质论;工具论(instrumentalism)强调族群认同随情境(context)而调整,也被称为况遇论 (circumstantialists),族群认同作为追逐集体利益的工具(故称工具论),甚至是族群菁英为了竞争有限的资源而建构的,所以也被称为建构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基本陈列《闽台缘》则采用的原生论,提出闽台关系五缘关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整个陈列以此为基础,分为七个部分二十一单元进行布展。

该博物馆自2006年5月开馆以来,在海峡两岸有一定的影响。2006年5月审定组认为整座博物馆的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定位和政策的把握都非常准确,展示的角度也十分丰富,很好地体现了政治性、思想性、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特别是综合主题馆,通过闽台“五缘”关系,分七个部分全方位地展示了福建与台湾深厚的渊源,凸显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十套推出《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全国2000多家博物馆,作为全国十座有特色博物馆专题介绍。2007年在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评选中,闽台缘主题展被评为“最佳内容创作奖”。从观众的反馈上看,如台湾江丙坤先生参观时说,因为自己也研究过台湾历史,的确过去很多在福建的我们的祖先,渡过海峡,到台湾来发展,他们是蛮辛苦的。从刚才的那个图片里面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先民怎么样在台湾开垦,过去祖先渡海来经营台湾的这种苦难精神,值得我们追思和纪念。台湾林丰正先生说,参观这个博物馆,让我受到很多感动。他还说,台湾文化就是闽南文化的延伸、传承,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台湾话其实就是闽南话。认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展览的内容丰富,是一座质量上乘的精品工程,参观者到这里参观能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那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如何通过历史情境塑造,通过博物馆空间叙述,将历史情境的叙述与博物馆展品的文本互动转变展示出来,从而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概念,展示海峡两岸文缘相承,同宗同祖认同的构建呢?

首先,在博物馆人与人、人与物的历史情境展示中,神缘部分相对于法缘部分的展示,更能突出文化结构的特质,侧重展示两岸文化的延续性。同时在历史情景的展示中,“展览是博物馆呈现价值的容器,但是价值不全然是美的、艺术的,同时也是记忆或符合的感应。展品是展览语言的必备品,同时也是一项媒介物,从传统的价值,到现代性的展览意义、知识、经验、环境布置与社会发展,同属博物馆展览要件。”因此博物馆展览选点带有某种选择性与价值取向有重大关系。因为是对台交流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神缘部分展示,通过诸神同祀阐释了闽台关系的发展,是与福建人民移居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的活动相互融合。这个部分分为道教信仰、佛教信仰、民间信仰三大部分。其中,道教信仰展示了道教南北两大派系,全真教和以正一教。运用实物与图片对比,体现了道教同源、道教诸神同源。如通过图像具体展示台湾宜兰县再兴宫的法主公香火是由福建德化县的移民带去的,宜兰县苏澳晋安宫的法主公是福建永春人传去的,台北大稻埕的法主公庙是从福建安溪县分香的,从而使得道教历史场景展示得到一一体现。佛教信仰,则通过连横所记,台湾“佛教之来,已数百年,其宗派多传自福建”,运用一个个历史人物展现了佛教同宗,同时模拟闽台龙山寺建筑模型展现佛教的传承。民间信仰部分,求个同字,展示了闽台两地同建城隍庙、同筑土地庙、同祀妈祖娘、同拜关帝爷、同尊大道公、同崇开漳王、同祭郭圣王、同求临水娘、同信王爷神、同仰青山王、同供三山神。这些部分展示,通过诸神同祀这一概念,有机将各个历史场景串联起来。“当在一个传统社会中,宗教通常是整合社会最主要的象征符号系统,宗教往往也就能提供一个地区或者民族认同的最主要的元素”。如佛教以其内在的超越性与永恒性,来面对外间一切外缘的实践方式。如证严法师在行动依据《无量义经》中:“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这是这种内在的文化特质,构建了诸神同祀历史文化情境。

其次,在文缘部分诸神同祀,也通过一个个历史场景仪式的展示,体现文缘相同。人类学者特纳“透过仪式,充满冲突的人群得以重新整合。而仪式不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脉络中进行,仪式实践本身更是一社会过程:它既在社会冲突或变迁的脉络中发挥作用,也产生社会本质的改变。”因此,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展示中通过一组妈祖绕境仪式的展示,通过的闽台两地同胞绕境造景场景,体现大陆母体文化的张力。以张珣《宗教与政治:以大甲镇澜宫及其妈祖进香仪式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原本,大甲镇澜宫妈祖每年会前往历史更为悠久的北港朝天宫进香。但随着庙宇地位的提升,大甲镇澜宫不愿意在臣服于北港妈祖之下。1987年,台湾尚未时,大甲妈祖便前往妈祖故地福建湄洲进香,取得了新的灵力位阶,成为台湾妈祖信仰的代表,既然位阶已经改变,大甲妈祖不再需要岛北港“进香”,而改变成“绕境”,并将绕境路线改变至嘉义新港奉天宫,不再前往北港朝天宫。至此,大甲妈祖已经成为台湾大社会的再现。参与年度绕境也愈来愈大,形成每年春季的全台盛事。仪式的性质、内容也改变了,所塑造出的台湾社会,也已有从前面对面方式沟通范围为单位的地方社会,扩展岛不需要面对面方式沟通的跨地域社会。”这种通过“回娘家”提升灵力位阶而改变社会秩序塑造。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是通过这种历史情境展示,这种形象的仪式场景的再现,从而体现了大陆母体文化。更从人类学仪式的角度,论述文化结构在交流中的地位。

再次,运用多种感官模式的展示,“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方式,先是有观察、图像、肌体表达、音乐、语言;之后,而发展出文字。文字出现之后,其优点是多了一个可以极为方便地传递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其缺点是令人类原先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全观能力却逐渐退化。网络出现后,其本意虽然是为了方便文字的交换与传播,但却演变成注定要为人类提供一个文字以外的阅读与沟通平台。”因此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神缘部分展示,通过龙山寺的造景通过视听效果中加强与观众的互动,通过感应机器呈现出各种传统签语。如吉人天相、岁岁平安等祝福语。通过视听效果播放,让观众全方位体现全方位的体验历史情境。

最后,文化展示是两岸交流的公约数。运用神缘这样的文化视野来阐述历史,整合两岸最主要的象征符号以及历史情境仪式的构建,一方面,原生论在展览中内在的逻辑得以体现,论述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另一方面,诸神同祀为两岸提供最主要的元素。通过这样空间叙述,将历史情境的叙述与博物馆展品的文本互动转变展示出来,从而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概念,促进了认同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黄光男.博物馆展览的真实性.新世纪的博物馆运营,国立历史博物馆.台北:2002年.

[2]丁仁杰.进步、认同、与宗教救赎取向的入世性转向:历史情境中的人间佛教及其行动类型初探.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六十二期.台北:2006年6月.

[3]刘阿荣.族群记忆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与族群和谐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11月23-24日于台北教育大学国际会议厅与国父纪念馆中山讲堂.

[4]陈智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接受国家部委审定.泉州晚报,2006年05月18日.http:///gb/content/2006-05/18/content_2087588.htm.

[5]孙虹.副主席林丰正感慨“两岸同根,血脉相连”.中新社泉州2010年2月28日电,http:///20100301/n270476807.shtml.

[6]林志党.踏上泉州土地,就像回到自己家乡一样.泉州晚报,2006年05月23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