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14 18:42:45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策划;组织工作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77-02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而博物馆作为人民群众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推动力之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显得极为重要。其中,展览布置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工作,它的运作情况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文化传达力度,因此,极需要具有优秀专业技能以及独特策划理念的展览策划人。下面分析我国近年来相关独立策展人运作展览的成功经验,结合博物馆展览运作实际情况,为培养博物馆业内自己的策展人进行初步探讨,进一步为博物馆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策展人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一个复杂的角色

策划人即根据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但策展身份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的专业人士。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机构设置的不断完善,西方一些博物馆或美术馆首先开始设立当代艺术策展人的职位。这些人员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有艺术史、博物馆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也有专门的艺术展览策划学。近年来我国的独立策展人也不断涌现,参与者多是美术史家、美术批评家和美术理论家。随着“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雕塑精品展”等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展览带来的良好反响,我国的策展制度也逐渐完善,并总结了一些策展工作前瞻性的经验。

目前,临时展览策展人在博物馆业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还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步被探讨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这样认为,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展人不是馆长,但在具体的展览工作中,他应该有馆长思路的体现;他不是商人,但在具体的工作中,要能将商家的意图得以发挥;他不是完全某一个专门领域的权威泰斗,却能在策展过程中,去力求拔擢一些倾向。一言以蔽之,展览要成功,策展人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在展览领域的专门家,标准不是级别,也不是职权的大小,而是展览最后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博物馆的策展人是展览组织工作的专家,是身兼数职的通才,是一种需要实际工作技能的职业,可以说是博物馆业务工作中一个复杂的角色。

二、设立和培养博物馆策展人是博物馆发展的内在需要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博物馆,由于各馆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具备实力引入独立策展人的还是少数。虽然有些博物馆早已采用了“展览项目负责人”、“总策划人”等专项负责,但就其工作实效来讲,大型的临时展览基本上是政府机关领导牵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则成为具体的执行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展览策划人员。而博物馆自身策划的展览除了几个固定陈列外,就相对比较少。有些小型展览其展览的形式,往往就是简单的文物或图片展示配合说明文字,还是最原始的最简单的“直线性”展示构思。至于主题研讨、举办活动这样更能显出学术价值的展示程序是没有的。另外那些引进的展览,大部分都是属于名声在外的成熟型展览,大多属于文物精美、展览大纲和展览主题都已清晰,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也已阐明,展出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针对这些展览主要开展的工作,就是根据自身的展厅情况,挑选对方提供的文物清单,筛选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较好且能刚好满足展览空间的展品,然后进行自身的展厅形式设计、宣传海报设计及展览的画册出版。由于自身的展厅、人员、经费等限制,在展览形式上也无法作出更大的创新,能加入的元素就是只是多媒体的播放,简单互动设置,观众参与互动问卷,与展览相关的讲座、论坛之类的学术性活动,则很少举办,因此大多临时展览在学术性挖掘上是做得非常不够的。

三、博物馆策展人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从博物馆策展人在公关、宣传、协调、科研这四个方面需具备的能力做简要论述:

(一)良好的公关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展览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在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年度展览运作资金是有限的,一个展览不管自己筹办还是引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用于展览前期的操作,开展期间的维护和撤展时支出。再加上博物馆的各项活动运营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完全依靠国家的拨款又难以维持其良性循环,因此,筹措一部分办展经费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博物馆策展人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则十分重要,他不能囿于“等、靠、要”的固有思维,需树立产业经营的思想,借鉴引进一些产业经营管理的做法和策略,在坚持博物馆的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需综合自己的策划展览的主题和社会需要,做到在维护博物馆举办展览的公益性和艺术性的前提下去寻求各种资助,如若能争取得到与展览内容相关的行业或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力求与他们合作联办展览,适当筹集经费,解决部分临时展览的办展费用问题,对博物馆的临时展览运作将会十分有益。这样的合作对联办单位而言也是双赢的,在博物馆举办展览等于某种程度上的宣传,双方都可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

(二)创新的宣传能力

任何一个展览的成功都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宣传。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针对性、时效性较强,只是在一段时间或一个地区引人关注,策展人要使展览产生轰动效应就要充分调动媒体的参与,把临时展览信息更广泛地传达给观众。美国人曾说过,没有媒体宣传的博物馆充其量只是一个储藏室。所以,策展人具有创新意识的宣传能力对推广临时展览尤为重要。首先,他要用灵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去仔细分析判断形势,提前做好准备,及时把展览宣传出去。比如,印制展览宣传册,海报等在人口流动区进行发放或张贴。同时,还要加强同新闻媒体的联系,争取支持,以加大对博物馆的宣传力度。如在开幕前展览预告,播出展览筹备实况,在展览推出后还要进行跟踪报道,传播展览的信息等方式,利用传媒形成一定的轰动效应,使博物馆的临时展览成为人们近期谈论的话题,从而激发公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让博物馆得到广泛的关注。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有积极作用。

(三)灵活的协调能力

协调是一种意识。策展人必须要具备一种协调的意识,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本部门出发主动和别人协调。推出临时展览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整体地把握运作策划工作,临时展览策划涉及内容、形式、宣传推广等多项策划,每个环节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首先策展人提出展览策划,并上报馆领导,由馆领导负责对展览进行最后审定。经核准举办的展览将由研究部门将展品清单及图录提供给陈列与设计部进行展览的陈列设计与制作,策展人为展览确定展厅,并协助完成展览的说明、展览图录的编辑等工作,完成展览合作方式、展品的担保方式等等。如果是涉及国外的展览合作,则需要完成相关的对外联络工作。这些工作纷繁复杂,需要策展人要将各单项全面考虑,在大多数博物馆这些单项策划都分属不同业务部门,有的展览还要涉及中标的设计公司或广告公司来承担,如果没有统筹兼顾,系统把握,策划工作会是一盘散沙,只有通过策展人整体策划,将各单项纳入到一个可操作的策划中,通盘考虑,交流沟通,使各单项达到高层次和谐统一,从而打造精品展览。

(四)专业的科研能力

博物馆很早就被定义为科学研究机构,但实际上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在研究方面的做的还是不够的,例如在展览策划工作上,展览前期的研究工作几乎是没有的。在我国一个展览筹展的时间不到半年,而西方国家筹展的时间一般要3到5年。正是因为我们的很多展览是仓促的,对于研究不够重视,所以没有体现出博物馆是一个科学研究机构。展览是艺术与广大观者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艺术影响思想、文化、社会趣味的中介和平台。与此对应,博物馆策展人就需要在长期的策展工作中形成自己的学术概念系统,从而使展览活动真正进入学术层面的操作和价值回归。博物馆展览策划人筹办临时展览时,要具备让这个展览转换成为可以流传下去的一个学术成果的意识,一旦转化成学术成果后,博物馆在研究方面就会很有特色了。另外,通过展品的展览、出版、研究也是博物馆开展收藏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由博物馆这个国家的机构去完成出版、展览、主持活动的工作,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展品的研究工作、资料整理工作,艺术家或个人收藏者会很愿意将作品和藏品捐赠。所以说策展人的科研能力对发挥博物馆收藏功能也有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对于博物馆业内展览策划人员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博物馆行业未来的发展中,通过制度创新以及理念创新,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形成优秀的管理机制,才能最好地体现出博物馆展览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博物馆;网站;网络;观众;宣传;教育

现今社会,博物馆网站打破了实体博物馆所受的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改变了传统博物馆提供的与观众面对面的服务,扩大了服务对象的数量,无限地延伸了服务的受众面。而且博物馆网站通过将展品,展览数字化,改变了观众机械地“领到哪,看到哪”的状态,让观众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心所欲地选择参观内容。那么,如何建设一个全面、真实反映博物馆内容的网站,如何丰富网站的展示手段,加强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来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呢。以下将阐述笔者的几点想法。

一、网站的前期策划与准备工作

作为网站的建设者,在实施建设工作之前要首先根据自身博物馆的特色,确定网站的定位,基本结构与功能模块,以及色调样式。例如,反映革命、军事等主题的博物馆页面多以红色和黄色为主,反映历史事件的网页多以灰色和深绿色为主。

功能方面,博物馆网站在设置反映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栏目的同时,还可以设置论坛功能,为参观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获取知识、解除疑问的地方。栏目或功能设计要精炼而有特点,切忌设置过多的功能或版块,这样会导致力量分散,重点和特色难以体现。

同时,博物馆网站的建设者还要根据网站的投资和维护实力确定网站的运行模式,是选择虚拟主机模式或是主机托管模式;此外,还要提前做好网站空间容量的规划以及域名、接入商的备案工作等。这些细致周密的前期计划与决策会为博物馆网站未来的顺利上线铺平道路。

二、博物馆网站建设更要知己知彼

当今是信息的时代,要做到“知彼知己”,只有正确地搜集信息,科学地加以分析,才能把握各项工作的正确方向,开展卓有成效的实施过程,才能向“百战不殆”的目标前进。博物馆网站的建设,更要体察“彼”、“己”。网络世界中的“彼”,包括博物馆网站的观众,以及其他的博物馆类网站。作为博物馆网站的建设者,设身处地地思考观众的实际需求,规划设置丰富的展示栏目和精彩的互动功能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应参考其他博物馆的网站,了解兄弟网站的展示方式与手段,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更好地加以运用。

网络世界中的“己”主要指自身网站的观众定位,网站展示形式的优缺点,网站设计维护人员的水平等,即对自身各种情况的掌握。做到知彼知己,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有限的资源,建设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引人入胜的博物馆网站,从而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三、内容为王,以奇制胜

网络世界有句老话:内容为王,最让观众流连的当然是是网站的内容,内容建设也是博物馆网站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就包括了博物馆概况、藏品展示、展览介绍等几个部分,这些内容主要传递给观众有关实体博物馆的基本信息,观众足不出门就可以轻松地参观博物馆。当然,这些基本展示也是博物馆网站的基础和特色的体现,但也只能满足观众的基本参观需求。要想提高观众的回访率,带动更多的参观者登录网站,就要“以奇制胜”。

“以奇制胜”首先就是原创,例如在网站上博物馆研究部门撰写的研究性文章,或是关于博物馆举行社会活动的专题报道,这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不但能够提供专业知识以满足特殊需求,而且能有效提升网站权重,因为这些原创内容很容易被其他网站转载,这样就吸引了更多的观众登录网站,提高访问量,提升博物馆网站的搜索排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是创新。在网络化的大潮中,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站服务种类日益增加,观众对博物馆的网站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博物馆网站还停留在仅通过平面手段展示展品的阶段,那就无法吸引更多的观众,难以达到其宣传,教育的功能了。因此必须增加一些创新的功能,以加强网站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例如,运用360°立体摄影技术制作三维的藏品展示,还原藏品的历史情境,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增加特色文献检索功能,使观众获得更多的特色信息和服务;开放会员制度和下载管理,根据不同级别,让会员观众下载具有博物馆特色的壁纸、音乐、视频等,以提高参观者点击网站的积极性,积累网站人气,扩大网站的宣传效果。

四、博物馆网站日常维护要“兵贵神速”

《孙子兵法》中曾云:“故兵贵胜,不贵久。”网站的更新速度越快,拥有的新鲜内容越多,越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访问网站进行浏览。观众将来也会习惯性地访问博物馆网站,查看是否更新了新的内容。同时,大量的访问行为又会提高网站的点击量,从而提升网站的搜索排名,为博物馆起到宣传作用。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 微信公众号 营销策划 宣传推广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随着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民众享受到这种公共福利。有些省的博物馆观众增量达到免费开放前的数倍。观众结构也呈多元化趋势,其中低收入群体、老人、外来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观众群体明显增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物馆也开始注重通过现代化的工具提升自身的形象。近些年,大多博物馆建立了官方网站,权威资讯。不少博物馆通过微博认证,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建设微型博物馆,及时向观众传递信息,与观众形成良好互动。随后,微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微信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改变了一向给人以严肃、古板印象的博物馆,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本文主要探究微信公众号对博物馆宣传工作的重要影响,归纳出对博物馆微信营销策划的几点建议。

一、微信发展历程及微信营销概述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经过五年的发展历程,微信从最初的社交通讯工具,成长为连接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商业的平台,微信活跃用户已突破6.5亿。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中显示,超过九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微信用户中男性占近七成,男女用户比例约为2:1。在职业分布中,企业职员占比超过四成,个体和自由职业者排名第二,其次为学生和事业单位人员。拥有200位以上好友的微信用户占比最高,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知,要想吸引更多的微信用户,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性别、职业和使用微信的时间,同时要意识到朋友圈分享功能对于博物馆信息推广的重要影响。比较容易让用户分享朋友圈的内容主要涉及具有价值性、趣味性和情感触动的内容,图文、短视频比文章链接更受朋友圈欢迎。

微信不仅可以满足普通用户间的信息交流,更面向企业、政府、社会组织推出了公共服务平台。它具有文字、语音等多样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又具备自身的特色服务。微信公众号是组织或个人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组织或个人可以与关注它的用户实现在线互动。微信公众号的主要作用是满足用户获取资讯的需求,这也是用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的主要目的。

微信营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营销模式,组织或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关注自己需要的公众号,组织或个人则通过公众号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或服务,实现自己产品的点对点营销。由于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进行微信营销时需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则,这样才可以确保微信营销的效果。博物馆的微信营销更多的是一种服务和理念,这与企业的纯利润营销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微信公众号对博物馆宣传工作的影响

微信公众号的类型分为服务号与订阅号。服务号主旨是为用户提供服务,1个月内仅可以发送4条群发消息。在发送消息给用户时,用户将收到即时的消息提醒。订阅号会出现在订阅用户的通讯录中,主要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每天可以发送1条群发消息。在发送消息时,订阅用户不会收到即时消息提醒,发送的消息显示在用户的订阅号文件夹中。目前,两种微信公众号类型各家博物馆都有采用,大多数博物馆都选择了发送信息较为灵活的订阅号形式。

微信公众号对博物馆宣传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双向互动交流模式。传统的博物馆开展宣传工作主要是单向性的信息流通,缺少观众参与,即时性较差。微信公众号的使用使得博物馆变得亲切和活泼。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送各类展览和活动资讯,用户即时接收,随时查看,并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报名参加活动或者给博物馆留言交流,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而博物馆可以综合这些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建设。这种双向互动交流模式使得博物馆和观众的沟通更加便捷。

扩大受众群体。传统的博物馆宣传方式主要借助场馆自身和一些传统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受众群体较为狭窄。受众对博物馆的了解有限,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扩大了博物馆的受众面,用户使用微信平台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通过微信了解展览,进行虚拟参观。当用户对某些内容感兴趣就会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带领朋友“走近”博物馆,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关注博物馆。

实现意见领袖的功效。意见领袖最早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最初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意见领袖常常是追随者心目中价值的化身。微信基于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而进行个体、群体交流,表达方式呈现出鲜明的私语化特征。在小范围内形成优势意见,经过转发,聚合成一种意见环境,就形成了一个个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拥有众多的好友和较大范围的信息能力。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如果成为这样的意见领袖,在吸引更多用户加入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资讯,传递正能量信息,ψ匪嬲卟生影响力。

三、以辽宁省博物馆为例的微信营销策划案例分析

1.案例一:“辽博新馆参观攻略”

这是服务类的微信营销策划案例。辽宁省博物馆搬迁至距离市中心较远位置之后,交通、餐饮等相关配套不够便利,很多观众对此表示不解。为了保留观众对辽宁省博物馆一如既往的热情,微信公众平台策划了一期“辽博新馆参观攻略”的专题推送。这期专题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出发,详细描述了观众到新馆参观的交通路线、停车指南、物品寄存、前台咨询、最佳参观路线、益智互动体验、餐饮、纪念品、各类标识等内容,还配上贴心的图片和指引,让观众可以感受到博物馆的暖暖爱心和细致周到的服务。很多第一次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就是完全按照这份攻略游览博物馆的,对这条微信非常满意。这类微信营销主打服务功能,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博物馆的服务功能不会因为距离而改变,反而会采用更多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便利服务。很多用户转发此条微信,因为对观众来说微信里的信息长期实用,很有价值。

2.案例二:“在我身边一一辽博新馆试开馆一周年纪念照片集结令”

这是情感类的微信营销策划案例。辽宁省博物馆新馆经过一年的试运行,观众人数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这与新馆本身的吸引力和宣传推广工作是分不开的。值此新馆试开馆一周年之际,微信公众号主打感情牌,策划推出“在我身边――辽博新馆试开馆一周年纪念照片集结令”专题推送。这期专题的开头写道:“这一年中,在这个有我有你的地方发生了很多故事,有很多值得珍藏的瞬间,让千言万语化作一幅幅充满记忆的图片,在分享中见证辽博的成长吧!”通过这段煽情的文字号召大家把曾经在辽博新馆定格的美好瞬间发给公众号参与分享,同时会有一份礼品送出。在这期微信营销策划中,用感情牌和价值牌来吸引用户,获奖的照片分几期在微信公众号上,可以和大家一起欣赏与回顾。辽博微信公众号充分发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用户对新馆的关注度。

3.案例三:“我是辽博流动博物馆宣展车,我为自己代言”

这是趣味性的微信营销策划案例。近几年,流动博物馆宣展车是全国博物馆关注的焦点。2016年12月,辽博流动博物馆宣展车正式启用,成为全国第四家、东北首家拥有流动博物馆宣展车的文博单位。为了将宣展车更好地介绍给公众,辽博微信公众号策划了“我是辽博流动博物馆宣展车,我为自己代言”专题推送。此项策划利用时下较为流行的“网红”概念,把宣展车进行拟人化,让他自己为自己代言,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车体内外功能,让用户对宣展车产生好奇,想进一步去了解,进而口口相传。通过微信公众号消息后,很多传统媒体主动联系辽博工作人员,想要进行专题性的全面报道,从而达到了新媒体带动传统媒体合力宣传推广的良好态势。

四、针对博物馆微信营销策划的几点建议

1.完善内容与功能

为了使微信公众号更好地发挥作用,应不断完善微信公众号的基本内容与功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成所有功能展示。在微信公众号的设计上要更加完善,打通更深层次的技术接口,满足观众的需求。要充分利用微信可以传送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特点,设置底部功能栏目,细化栏目子菜单,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力求内容完整。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对观众进行全方位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关注观众对博物馆的依赖,发挥微信的粘性特点,针对目标观众进行专门的内容推送,如最新展览、特色活动、专题阅读、语音导赏等,这样才能获得目标观众的信任,使他们成为微信公众号的忠实粉丝。

2.加强对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推广

博物馆因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像很多企业一样大张旗鼓地推销自己的公众号。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同样需要进行营销推广。除了在场馆内及宣传折页上印制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方便观众即时扫描使用外,可以借助漂流瓶、微信摇一摇等功能增加观众获取公众号信息的随机性和趣味性。比如博物馆可以先发起一个话题,或者写一段文物介绍,然后投放到虚拟的大海里,让用户在捞取漂流瓶的过程中学习文物知识,漂流瓶具有对源话语进行删改、补充的功能,可以形成知识洪流。此外,可以鼓励已经关注微信公众号的观众分享文章到社交网络,通过开展活动、发送礼品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加入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范文4

一、xxx年度工作总结:

1、抓安全,强管理,确保博物馆正常运行。

农机博物馆是公共场所,作为管理部门,我们既要确保参观人员的安全,又要确保馆内展品的安全。在日常管理中,博物馆坚持以防为主,以查促防的指导思想,积极做好展馆内外的防火防盗防漏工作。虽然我们的展馆设施较陈旧,但我们经常对馆内场地和展品进行清扫和整理,确保开门展览时展厅宽敞明亮,展品清洁整齐。

2、加强场馆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 农机博物馆自1997年开馆以来距今已有15年,场馆设施部分风化、霉烂、渗漏严重,今年局里安排资金15万元,组织人员对全馆内外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建设,使博物馆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对博物馆北面场地进行平整和浇筑,室外仿古凉亭重新翻建,馆内办公楼简易装修,展馆屋面和外墙查找补漏,展馆内墙起壳、霉变部分重新粉刷,美化了展馆的室内外环境。

3、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参观接待工作。

博物馆是我们余姚农机局为中国农机发展历史、农机文化传承作出的贡献,也是我们余姚农机局对外宣传农机发展、农机事业的窗口。宣传工作是联系博物馆和观众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对来馆参观的客人,不论是领导、社会团体还是一般同志,我们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得到了参观人员的肯定。我们馆展览的种类较为单一,全年参观接待任务不重,但我们做好功课,接待好上级领导的参观和指导、农机同行的参观和业务交流,这将有助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

二、20xx年工作计划和设想:

1、做好1月份农博会的参展准备工作。

2、加大农机历史文化的研究力度,做好展品影像资料的拍摄和整理编写文字说明。

3、努力改善展品的保存条件,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部分破损展品和柜架实施修复和保护、展品的收集整理和品种的扩展。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博物馆;宣教工作;市场经济;教育

我国的博物馆管理基本上承袭着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由政府统建、统养、统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博物馆的日益发展壮大,这种政府包办的管理方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这就需要我们宣教工作改变过去的传统方式,积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勇于尝试,敢为天下先。

一、博物馆宣教工作不排斥“表演艺术”

(一)教育与娱乐的和谐统一

博物馆是属于传授知识的领域,还是属于娱乐领域,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但近年来,世界范围的博物馆管理者、研究者观念均发生了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传授知识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已不象过去那样明显了,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年人,教育和乐趣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念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一个博物馆放弃了它的教育职能而成为一个纯娱乐的机构,它就不会长期存在下去。反之,希望进行教育而没有娱乐的博物馆也不会有什么前途。因为“人们不再满足于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被一种特殊有力的组织或单位所支配,他们越来越需要对自己所做事情的计划和结构发表意见,尤其是对他们的消磨闲暇时间的方式发表意见。公众的基本问题经常是:这是否能引起我的兴趣?”为考虑公众的更广泛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有些国家的博物馆采取引进表演艺术的尝试,如非洲和东南亚的博物馆成人教育计划中,就将传统音乐、戏剧和舞蹈表演相结合;雅加达博物馆每星期日举办“嘎麦兰音乐会”等等。

(二)通过娱乐的方式进行教育

实际上博物馆引进“表演艺术”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我们的祖先在封建社会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点,认为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我们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一种生动有趣的、创造奇妙的诱人的和鉴赏性的产品。”如重庆歌乐山烈士纪念馆将《红岩魂》展览在原图片、文物及说明的基础上以话剧表现形式生动地展示了身陷囹圄的革命先烈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视死如归的崇高革命精神和惊天地泣鬼神的情操,演出在北京获得极大成功,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士的好评,这是在博物馆引进表演艺术的一个成功范例。

1998年沈阳故宫领衔推出的“皇家礼仪大游行”又是一个融历史与表演艺术为一体的宣教工作新形式。在沈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形势下,市政府、市文化局给予沈阳故宫博物院大力支持。为“皇家礼仪大游行”撰写的“清太祖实录告成典礼”、“皇格格下嫁仪式”、“清代皇帝出巡”三个角本,以开拓、进取、团结、胜利为主线,再现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踌躇满志,势进中原开创基业的宏大历史画面。这个节目在沈阳引起巨大的轰动,广播、电视、报刊各新闻媒体争先恐后的报道,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观看,一睹为快。在演出中,观众聚精会神,完全融入演出中,忧历史人物之忧,乐历史人物之乐。特别是当第三场“皇帝出巡”的大驾卤薄队伍出现在沈阳路、朝阳街、正阳街等街道时,马路两边人潮涌动,欢声如潮,展现出史无前例的壮观场面。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并久久不愿散去,他们纷纷与演员合影留念。用事实证明人们欢迎博物馆出精品,渴望博物馆出精品,信任博物馆出精品。这个节目不但达到了宣传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沈阳故宫博物院“理智地进入它感兴趣的市场,找到了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在市场经济中突显自己,发挥竞争优势。”《红岩魂》与《皇家礼仪大游行》这两个成功的范例,应该使我们觉悟到博物馆必须加强对观众的研究,抓住自己的特点,采取能使观众日益增多,使博物馆对于社会、对于人们有着向往渴望强有力措施,才能使博物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表演艺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为什么要排斥呢?

二、博物馆要敢于善于通过宣教推销自己

(一)博物馆所面临的宣教推销困境。

博物馆已经走向了市场,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事实。过去一心在象牙塔中埋头搞研究,搞陈列而吃穿不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国家逐年缩减事业单位经费,迫使博物馆在市场经济中不得不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

首先是与休闲娱乐场所发生了激烈的竞争,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步入了电脑时代,微机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娱乐的广阔空间,过去博物馆的常客大、中、小学生都被高科技所吸引,博物馆的观众已被光怪陆离的游戏厅等抢去三分之一,而且学生们的这种消费完全是自愿的,不受时间所局限的,这就使博物馆瞬间处于劣势。因为学生参观博物馆要通过学校在适当的时间来组织,又要受到学生收费不能超过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标准的种种局限,再有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娱乐场所,这就使很多学校不可能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来。另外,市场经济下娱乐场所骤然的增多,保龄球、游泳、健身房、练歌房等不一而足,这又抢走很多成年观众。

其次是与其它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竞争,仅以沈阳为例,一九八五年前,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仅10处,而现在已发展为38处,你自命清高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不宣传自己,不推销自己,别人要宣传要推销,那么还有多少人来光顾你的博物院呢?这岂不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当然,这对于北京故宫、陕西兵马俑那样的博物馆不成问题,但对于中小型博物馆在市场经济中出路只有一个,争则存,守则亡,博物馆要生存,必须主动出击。这就要求博物馆要有杀手锏,要有精品,有高品位、高质量的产品,才有推销自己的本钱。

(二)沈阳故宫在宣教工作市场化方面的积极探索。

沈阳故宫博物院紧紧抓住自己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仅存的两处皇宫遗址博物馆之一这一人文旅游热点的优势,一九九九年与沈阳旅游局联合参加了“赴新马泰旅游宣传促销会”,在会上向各国新闻媒体和旅游界介绍了沈阳故宫,并带去了“皇家礼仪大游行”光盘,在会议期间反复播放,引起各国旅游界的关注。接着又在新加坡出版的《中国行》上发表文章,宣传这台集历史真实与表演艺术为一身的精品节目,同时与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签订协议,使之定期带航班至沈阳观看“皇家礼仪大游行”。之后又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风光片《故都沈阳》,并将所有沈阳故宫的宣传资料、照片输入国际互联网。这种大刀阔斧的推销自己,在当前形势下还会有人认为是掉价的事,完全没有必要吗?诚然,博物馆推销自己不能象推销物质产品那样,直接获得利润,它要达到的目的是用精神产品吸引观众,使观众反复来参观,使博物馆不但能朝气蓬勃的生存,而且可以将博物馆业务工作不断发展到先进水平。新加坡文物馆机构专门设置一个市场部,专司宣传博物馆工作,还将博物馆闲置大厅晚上租借举办婚礼,开始觉得很奇怪。现在看来这是市场经济中必然的产物,哪个国家都如此。

(三)沈阳故宫文化交流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可人成果。

就我院的情况来说,从2010年春节过后,由古建部将院内的大部分闲置库房进行改造,总共清理出库房7间,增加展览面积1000多平方米。使我院的展览更加平衡,增加了展览的内容,丰富了展览的特色。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展览,使广大的观众能够更好的了解沈阳故宫的特色。

临时展览方面,共引进了几项项外展。第一个展览,就是引进的日本北城书社的书法展。还有从韩国京畿道博物馆引进的“人生四礼”展;刚结束的从台湾引进的“沈阳故宫缘・灵山胜会大展”。台湾小故宫森磊观博物馆馆藏品很丰富,这次我从中选了一些佛教题材的藏品来我院展览。在我院的戏台、飞龙阁、翔凤阁三个展厅展出。此次展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项展览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好评。先后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刚、海基会会长陈云林,以及省市众多领导前来参观,影响力极大,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这是我们辽宁省对台文化交流取得的非常大的成绩。“灵山胜会”展,不仅是两岸文化艺术的胜会,更是两岸同仁友人的胜会。

另外,今年我们沈阳故宫与长春皇宫博物院联合举办《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清宫钟表展》;和辽宁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合作,联合举办的《庆新春――满族民俗剪纸展》等等。这些展览,达到了走出去请进来,相互交流的目标,而且各展览的效果都比较理想。

在对外交流方面主要的进展,就是对台湾的交流。年初,我们沈阳故宫博物院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大型的展览“大清盛世”。这次展览我们带去了124件馆藏文物。“大清盛世”在台湾的展览,是第一次由一家大陆博物馆承办的大型展览。台湾现在有很多大陆文物的展览在进行,比如北京故宫的文物、兵马俑、“丝绸之路”等,但是他们都是由几家博物馆合作的。“大清盛世”在台湾的展览期间游客量达到了10万人次,当地媒体频繁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台湾地区领导人在开幕式时发来了贺信。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台湾人对沈阳故宫的认可,此次展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第二个展览是今年十月份在举办的“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文物大展。这次大展规模很大,由法国的十三家博物馆和、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沈阳故宫联合举办的。虽然我们带去的文物数量较少,但是取得了新的合作模式,这就是中法文化、两岸文化交流相结合的模式,也是我们博物馆对外交流的一个成果。我们现在还与许多国内外的博物馆在接触,这样我们的交流就走出了新路。

三、“有偿讲解”是博物馆“价值交换”的恰当方式

(一)宣教工作市场化符合时代需要。

长期以来在博物馆界,人们固守着“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这一观点,宣教部门以前所从事的为观众讲解,到学校、机关举办讲座,到工矿、农村搞巡回展出等等均为无偿、义务的。那是计划经济时代,人吃马喂所需费用统统由国家出钱供给,博物馆吃粮不管烧,没有人记报酬,觉得我们的工作象人类灵魂工程师一样高尚,而对孔方兄不屑一顾,如有人在博物馆谈经济、商品,会被人认为充满铜臭味而受到鄙视,可现在博物馆被卷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事业要发展,业务要开拓,无一能避开资金匮乏这一尴尬的现实,博物馆不能不考虑创收这一问题,讲解收费自然而然提到了议事日程。现在许多博物馆开展了这项业务,但也是尤抱琵琶半遮面,不太理直气壮,实际上,博物馆的宣教部门大可不必遮遮掩掩,完全应名正言顺的收费讲解。理由是博物馆将价值连城的人文资源,通过恰如其分的陈列手段,呈现给观众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再经过讲解员的声情并茂的讲解,使观众真正的了解了文物藏品,体会出其价值,受到历史文明的心灵震撼,使观众感动、兴奋、流连忘返,由衷的感谢讲解员的辛勤劳动,回报以掌声、表扬或赠给纪念品及小费,这一切来得顺理成章,即所谓博物馆与观众“价值交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物古迹所在地旅游者的增加,慕名而来的观众十分渴望有一高水平的讲解员能够将名胜古迹的历史传说讲得淋漓尽致,以满足自己猎奇心理,至于报酬,他们认为物有所值,付讲解费完全正常。正如肯尼斯・赫德森所言:“文化享受已经变得更加复杂、高级,更加奢侈昂贵,而廉价的欲望满足几乎成了一件过时的事情。”

在这种形势下,就连我们去学校搞义务专题讲座时,老师们总是疑虑地问:“真的不收费吗?那需要我们什么回报?”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已完全习惯了等价交换,而义务、无偿、免费则成了怪事。观众愿意付报酬,博物馆缺资金,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所以说有偿讲解是博物馆与观众实现“价值交换”的适当方式。有偿讲解可以理解为两种形式,一是把现场讲解计入门票价值之中,一是另外收费的导游讲解。一九九八年沈阳故宫拉起了一支导游队伍,在入口处树起了中英文导游的牌子,走出来主动为观众导游讲解。这些年来,这项工作发展得很有生命力,其原因之一是坚持精神产品的价格有价又无价,院里在导游人数和时间上大致定个标准,然后由导游员灵活掌握,由于市场杠杆的作用,人们习惯于讨价还价,无论价格贵还是便宜,讲价是必要的一道工序,这与门票不同,对于团体和会议的导游一般既定价格,没有太大变化。遇到个体旅游者,特别是“五一”、“十一”、“春节”等假日经济热时,讨价还价多一些,这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价值观等不同有直接关系,如遇学生团体可大幅度压低价格或是直接免费,政府接待的团体与博物馆同行更是毫无疑问地免费导游,院内重点陈列室定时讲解,一律无偿。原因之二,因导游收费,讲解水平就要高,服务质量必须上档次,所以导游员必须尽心尽力的满足观众需求,这样业务水平就提高得很快。其结果是,从来没有一次导游费发生经济纠纷和投诉,观众反映沈阳故宫的导游员职业道德好,专业素质高,服务热情周到,不少机关团体接待办慕名而来,省市外办凡接待外国团指明要我们的英语导游,因而使我们不少导游员不乏回头客,这样导游收费与观众需求成正比,这种“价值交换”得到观众乃至社会的认可,同时免费导游恰恰说明了博物馆讲解收费是创收,不是做生意,并非追求盈利,而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博物馆首位的原则。”

(二)市场化提高了宣教工作的质量。

收费导游的存在还有一个占领文化市场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博物馆坚持社会主义性质至关重要,博物馆始终应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于当前的旅游热,我们皇宫遗址博物馆就面临一个新问题,旅游者参观博物馆一般不是为了获得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加拿大博物馆的调查报告指出,旅游者去博物馆只是为浏览。不列颠博物馆的调查报告指出,游客来博物馆不知来看什么,我国博物馆的情况也是如此,旅游者大多不对陈列认真的参观,只有新奇有特殊魅力的陈列品,著名的文物瑰宝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旅游者的这种参观心理及其特殊需求,使“野导”应运而生。在沈阳故宫设导游员以前,在展区内我们经常发现有人带领团队观众讲解庄妃与多尔衮在永福宫的艳史,并信口开河的将故宫的碾磨房说成冷宫,是犯罪妃子做苦役之地,更不着边际的是讲乾隆皇帝的“紫气东来”匾的“东”指的是,“来”指的是,哗众取宠、混淆历史。这些啼笑皆非的杜撰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历史唯物主义不去占领,唯心主义封建文化的糟粕必然会去占领,与其让观众把钱送入“野导”的腰包,不如我们把钱挣来用于博物馆建设。

博物馆的五项职能中,有三项与宣教服务密切相关:1.传播科学文化知识;2.思想道德教育;3.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所以有偿讲解大可不必羞羞答答,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抢回阵地,抢回观众,抢回本属于博物馆的宣传权利。当然做好有偿导游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如严密的财经制度杜绝导游费的流失;制定导游员岗位责任制,保证导游讲解质量;定期培训考核导游员,不断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总之,有偿讲解一为博物馆创效益,二、满足了观众需求,三、促进讲解员业务水平的加速提高,服务态度热情友好,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四、宣教工作新形式为社会参与兴办博物馆开拓了道路

从上文可见,我国博物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而宣教工作的新形式则给博物馆走向社会参与兴办开拓了道路。

以沈阳故宫皇家礼仪大游行的演出为例,这台由八百余人参与演出的大型历史节目,光凭沈阳故宫的人力、物力、财力那是望尘莫及的,这台节目由市政府牵头赞助,整个社会的参与,才使其久演不衰,中央及省市领导给予高度评价,中外游客交口赞誉,成为沈阳市优秀的旅游文化精品。没有社会的参与赞助,就没有皇家礼仪大游行,这是千真万确的。

社会参与兴办博物馆事业在国外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把博物馆作为一个人们可以属于它,每年并为它付出认捐额的机构,这种概念在美国是广泛流传和根深蒂固的。”⑧在新罕布什尔的朴茨茅斯的沃纳故居博物馆,以认捐美元额来分出七个等级的会员,有的博物馆则为捐额丰厚的会员授予荣誉称号。孟买的馆友会捐款则得到印度的法律保护免税。德国博物馆大部分经费来自三个渠道:1.博物馆大量投资所获的收入;2.来自大工业企业的年度补助金;3.来自政府部门的现金和实物补助。“通过创收、募捐和赞助等方式的私人资金逐渐成为新的经费来源。”皇家礼仪大游行靠的是社会捐款这一途径,有偿讲解是博物馆创收的另一有力措施,自从沈阳故宫设立导游员收费服务项目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要求提供导游服务,特别是旅游旺季及假日经济中,要求导游的人很多,这就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个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利用本馆的人力资源进行创收的绝好机会,这笔收入拓宽了博物馆的收入渠道,同时还为宣教工作者提供了业务学习等经费。

随着博物馆管理者思路的拓宽,各项原本博物馆正常支出的宣教经费,也完全转嫁到社会赞助上,如沈阳故宫博物院因是皇室遗址性宫殿,宫殿建筑分散,每个陈列室均需要有本室建筑历史文物说明牌,制作一次,所耗经费不在少数。一九九八年,在沈阳奥吉娜精细化学公司赞助下,沈阳故宫制作了一批精美的铝合金材质中英文说明牌,共一百多块,仅在每块说明牌下落一赞助公司名款及标识,商家得到了广告效应,而我们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双方皆大欢喜。诸如此类,只要开动脑筋,解放思想,以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为目的,对于缓解博物馆经费紧张的状况无疑是一计良策。

本文所探讨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宣教工作新形式,并不是完善的,仅有的,随着博物馆学与市场学不断探索,人们在不断地思考尝试着既保持博物馆非盈利机构这样一个宣传精神文明的基地,又要使博物馆摆脱资金匮乏的新途径,此篇仅尽抛砖引玉之责。

参考文献:

[1][5][10]《中国博物馆》1998年2期33页、35页、55页

[2][3]《中国文物报》2000年10月18日6版“博物馆与市场学”

[4][7]《中国博物馆学基础》26页、316页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范文6

一、博物馆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的“三大功能”是收藏、研究和传播。其工作由藏品保管部、展览部和社会教育宣传部三大业务部门共同完成,三者缺一不可,不可偏颇,是互助、协调、发展的关系。藏品由展览部设计成陈列展出后,教育宣传一环要靠社会教育宣传部来完成。藏品不能尘封、“沉睡”、束之高阁,陈列展览不能一摆了之,观众是否参观与之无关,展厅冷冷清清的局面不能重演,要让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得到观众的认可,社会凡响不能无声无息。如何避免资金浪费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发挥展览功效,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宣教部身上。它是博物馆的喉舌,就好比是一个大的扬声器,要将博物馆各种信息扩散出去,来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博物馆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娱乐设施和文明设施已经出现,这些新奇的设备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尤其是青年人。而人们对于博物馆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对博物馆文化不感兴趣,这成了阻碍博物馆宣传推广工作的重要原因。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重视宣传工作,但是还没有将宣传工作放到与藏品保护、展览策划、学术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出现短缺现象,这就造成了很多精品展览不被人们所知,没有使更多人了解和观赏,博物馆依旧没有人烟。

很多博物馆开展宣传工作时,单是将上级单位发文、行政指令作为依据进行宣传,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展览之前的新闻会和展览开幕后的新闻报道也只能产生短时间的效果,宣传空间会受到一定的制约,造成观众无法对其产生兴趣。导致博物馆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没有真正做到有形有质,有声有色,难以发挥博物馆文化独有的社会效益。

三、做好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学会自我宣传。要完成博物馆社会教育任务、实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首先应把博物馆的陈列是否提供了使观众感兴趣、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内容列为宣传主题。博物馆本身具备的参观环境和优质服务也能起到为自己代言的宣传效果。

其次,要借助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现代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博物馆宣传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推广是通过某些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和模式进行宣传和推广,现代化的宣传推广工作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台、广播、手机等等,这些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多媒体宣传推广形式,而且适当地举行公开的展览和有偿提供博物馆文物的历史材料都是不错的馆外宣传推广的方式和手段。

第三,举办文物巡展。中国文字博物馆历经了两年多的构思和精心打造,于2013年在北京首都开展《汉字》国际巡展启动仪式暨首都展开幕式。《汉字》巡展以汉字的发展历程为主线,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推陈出新,主要讲述汉字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轨迹,展现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汉字文化精华,展览浓缩了汉字对推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并将古老文明不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传扬世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一个欣赏中华文明的机会。博物馆文物搬到异地展览这一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 成都博物馆业 博物馆业现状与思考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经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暑期时间走访了成都 21 家博物馆,其中包括 17 家国有博物馆、4 家民办博物馆。本文试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思考未来博物馆业发展的前景。

一、成都博物馆业概况及现状

成都的博物馆事业起源较早。从 1914 年的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 ( 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 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发展较为缓慢。到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杜甫草堂、武侯祠、永陵 ( 时称 “王建墓”) 等几家专题性纪念馆的正式挂牌和成都市博物馆的恢复,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都兴建了一些企业办的博物馆和私人陈列馆、艺术馆,为成都博物馆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成都共有历史考古、地质、名人纪念、民风民俗、酒文化、医学、钟表等专题门类博物馆约 86 家,其中,国有博物馆 50 家,民办博物馆 36 家。这 86 家基本涵盖了目前成都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收藏馆、陈列馆、艺术馆。这些博物馆的分布除了成都市区,也有在周边的郫县、新津、彭州、大邑等地。基本上形成了门类丰富、国有馆与民办馆共同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成都博物馆业藏品丰富、种类齐全、且富有特色,如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是西南第一家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等等。

成都博物馆业的发展是喜忧参半,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 总体发展较快。博物馆数量明显增加,博物馆藏品范围不断扩大,藏品量迅速提高,私人收藏家日渐崛起。2010 年安仁古镇 “中国博物馆小镇”挂牌,更是为成都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 各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博物馆之间的生存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知名度有着天壤之别。有些被人津津乐道,有些则根本不为人所知。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武侯祠博物馆盈利一年比一年高,建川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也是一年比一年好。而馆藏丰富的高校博物馆却门庭冷落,锁在深闺人未识; 李?氯斯示拥挠慰鸵彩巧僦?稚? 民办博物馆王安廷徽章纪念馆更是独处一隅。

3. 博物馆自身普遍宣传不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博物馆都还是采用旧的管理体制,经费靠拨款,展览靠指示,顾客靠等待……长此以往,就渐变萧条了。如李?氯斯示樱??诟叩妊Ц?拇ㄊΨ洞笱В?乩碛攀品浅C飨裕??歉浇?木用窈脱??春苌儆腥酥?阑褂姓庋?桓黾湍罟荨?br> 4. 民众缺乏参观博物馆的意识。2010 年初,《成都商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川博物院自 2009年 5 月免费开放以来,平均日接待观众 2400 人次,仅相当于其接待能力的一半多一点,四川博物院出现免费后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据调查,绝大多数的成都市民只对几家大的博物馆有印象,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等,表明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意识还非常薄弱。

5. 其它问题: 如资金、人才、可持续发展等。

博物馆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是制约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博物馆都面临着资金的问题,国有博物馆虽然有财政拨款,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藏品管理保护费用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成都博物馆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年来,成都博物馆中发展比较好、发展模式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是古蜀文明博物馆。如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如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 民营博物馆如建川博物馆、川菜博物馆; 艺术类博物馆如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据 《成都商报》统计,2010 年国庆大假期间,成都市内各大博物院 ( 馆)共迎来 26. 8 万游客,四川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成为外地游客来蓉必去之处。

1. 古蜀文明博物馆稳步发展

古蜀文明博物馆中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目前都发展得比较好。

金沙遗址博物馆于 2007 年 4 月 16 日正式对外开放。开馆两年多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160 万余人次。可以说,金沙遗址博物馆是成都博物馆的新标杆,现代高科技手段处处相随,科学、通俗、生动而活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呈现出金沙古蜀王国丰盈的面貌。金沙遗址及大量精美文物在全新而独到的展陈方式下尽态极妍,美不胜收。采用的原生态、场景式、戏剧化、空间化等展示手段,将二维 ( 平面) 与三维( 立面) 、静态与动态、光与影、型与色等陈列技法与高科技技术有机结合,令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对博物馆的老印象被彻底刷新———原来老古董不是冷冰冰的、和我们有距离的,而是富有情趣的、让人开心而养眼的。

金沙遗址博物馆诸多的工作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创新的理念,是对目前国内博物馆工作创新内容的借鉴和总结,它代表了博物馆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借鉴意义。所以说,以金沙为例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门票制度、场馆设计、陈列艺术、文化品牌的打造等方面都体现了创新意识[1]。

2. 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突飞猛进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中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博物馆在省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们创立的产业公司每年的盈利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 223 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 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 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 “三国圣地”之美誉。

武侯祠博物馆现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 230 亩 ( 15 万平方米) 。根据武侯祠新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2006 年,武侯祠正式向媒体公布了其面向社会征集的博物馆标志。门票收入占武侯祠旅游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也就是说,景区不再是依靠门票的单一收入,而是复合型收入。武侯祠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初步确定为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市场化三大战略。近年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促进了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明显增长。

3. 民办博物馆异军突起

民办博物馆中建川博物馆和川菜博物馆都各有特色,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聚落占地 500 亩,坐落于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刘氏庄园所在地安仁古镇。聚落内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 20 余个分馆。同时,在博物馆周边区域内,配套建设各种文化商业设施,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之一。

在博物馆聚落建设过程中,充分把博物馆藏品、文化资源优势、民营资本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并以此为依托,搞好安仁古镇保护与开发,将发展文化产业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在地协调起来,大力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了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热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4. 艺术类博物馆大放光彩

艺术类博物馆中发展最具特色的要数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了。该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红砂社区,由设计艺术馆、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交流中心、高级研修班工作室及相关配套设施构成。博物馆展品分为四类: 酒瓶及包装艺术设计、不锈钢铸造艺术设计、红木制品艺术设计、陶艺作品。

许燎原创意设计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设计类博物馆及中国酒类包装设计基地,是个人出资筹建的全民营博物馆,是我国白酒包装设计、产品规划、形象策略、咨询服务的著名机构,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以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中国当代酒文化的典型代表。该馆从建筑到景观打造、从展品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创意设计的理念及价值,是中国创意设计的窗口。该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国内外设计界大师作品展览建立交流平台。目前,已经在此成功举办了许多国内外创意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出,如: 国际著名大师杉浦康平先生的 《半个世纪设计展》、 《设计师摄影展》、《香港新生代 7080 作品展》、《形上形下许燎原墨象展》、 《荷兰能量展》、 《隐藏的和谐》等项展出。

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以自己的创意设计为基础,发展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创意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博物馆的藏品基本来自自己设计,经济上自负盈亏,博物馆的经济状况在逐年好转。

三、发展成都博物馆业的一些思考

成都市的博物馆数量在增加,藏品在增加,但是它们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博物馆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于 1979 年颁布的 《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中国博物馆的性质、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博物馆是 “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 “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搜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国家的财政支持、社会资助、自身管理运营,群众的积极参与,哪一样才是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传统的文博观念就是把博物馆当成庙子来守,只要看好不被破坏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文物资源如果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就必然会影响文博事业的发展,反过来,文物资源的保护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 一) 博物馆社会效益———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性组织,它的社会效益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先后被定名为部级或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的博物馆成为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在此重任之下,博物馆将长期成为学校教育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最佳场所[2]。但是效果如何,还有待研究。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 至9 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内容是 《我们居住的世界》,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进行直观教育。我们许多博物馆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体系,还存在认识不够全面、措施不够得力的现象,因此其教育活动的内容有待完善、形式有待创新、效果有待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特点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终身教育,所面对的群体和对象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阅历的人参观博物馆收获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 二) 博物馆经济效益———博物馆产业化

1. 挖掘自身优势,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展览。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展陈中充分利用了多种展示手段,有原生态展示、场景化复原、实物、沙盘、模型、仿真雕塑、灯箱、声音、光影、电子设备等,将虚景与实景、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强调了展览的直观性和通俗性,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满足了普通观众的心理需要。

2. 加强宣传,注重品牌创建,使博物馆更有吸引力。多做调查,知道观众的需求。建立自己的文化公司、产业公司。如武侯祠博物馆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公司,专门负责博物馆的宣传策划工作。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有专门的商品销售区,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金沙音乐剧”。在展览的宣传方面应该多向西方国家博物馆学习,重视展览的宣传。在美国,一个新的展览正在布置当中,便可以在车站、地铁、商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有关该展览的宣传招贴画,有关展览的宣传资料可以免费索取,电视上也不断地播放着该展览的广告,甚至一切与展览有关的文字往来材料都印上了精美的与展览有关的文物图案。利用博物馆日、相关的节假日、特殊日子举办一些活动,吸引观众,扩大知名度。

3. 与其它机构展开合作。与其它博物馆合作办展览,与旅游部门合作,与其它文化产业部门合作。博物馆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 17 种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潜力的调查研究表明,其中人文考古旅游占据榜首,为 75%左右,因此,博物馆将成为 21 世纪游客关注的焦点[3]。

4. 动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人员参与。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说它既是为了服务社会公众而办,同时,它又必须依靠社会公众来办,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支持、赞助才能办好[4]。这一点也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博物馆之友、博物馆会员、博物馆志愿人员,这些组织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其性质都为了支持、帮助和赞助博物馆而建立的热心公益性事业的公众性团体。在这些国家,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群众的基础,也是经费来源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在这一点上已经走在了前面,2007 年开馆之际就开始组织金沙遗址的博物馆之友。

5. 拓展自身的功能,多一些体验互动。如川菜博物馆,模拟考古、讨论会、组织夏令营、开通网上展览等。开设一些茶吧、餐饮、娱乐设施等。如武侯祠博物馆的成功之处在于体制创新和对文化底蕴的挖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正是牢牢把握住 “三国文化”,积极探索文博单位产业发展道路,增强自身的 “造血”机能,形成保护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我国文博单位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提供了启示,走出了一条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路子[5]。

6. 政策支持。博物馆特别是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早在 2003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就指出,要加快建立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力争在我省形成以 “四川博物馆”为龙头,市、州博物馆为主体,其他形式博物馆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博物馆体系。此外,成都根据国家 2009 年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了成都四川文化产业规划,其中就包括文博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多项保障措施。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向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服务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服务手段,博物馆仅仅局限于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收藏是远远不够的。发挥博物馆以丰富的实物资源为依托的特点和优势,以多样的服务手段,不断拓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门路,是充分实现博物馆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摆脱困境,谋求生存、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6]。

博物馆从自身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手段,为社会服务,并大力强化自我形象的宣传,争取更多的人成为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成为博物馆的朋友,使进入博物馆的人们不仅仅是等来的观众,博物馆的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院墙之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成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非常有利的社会大环境,有些博物馆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创新,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有些博物馆则固守陈规,渐渐被人们淡忘,经营状况越来越差。博物馆应从自身的特色出发,做好藏品的保护管理、陈列展览、形象宣传、社会教育、营销策划等工作,敢于借鉴其它馆的发展经验,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充分发掘藏品内涵,发掘市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职能,这也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附: 成都博物馆一览表 ( 此次调研的博物馆仅限前 21 家)参考文献:[1]詹挽强,史婷 . 浅谈博物馆工作的创新———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j]. 湘潮( 下半月) ,2008( 8) .

[2]陈媛媛 . 博物馆应怎样发挥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j]. 剧影月报,2009( 3) .

[3]于萍 . 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j]. 旅游科学,2005( 5) .

[4]王宏钧 .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范文8

一、博物馆与旅游经济共生互动

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按照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阐释,市场经济发展洋溢着先进文化的精神气质。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同时都具有文化的价值。先进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不竭的精神源泉,同时又彰显着经济发展的成果。经济与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

(一)博物馆撬动旅游经济

博物馆是深厚的文化缩略,是立体的“百科全书”,可为旅游经济提供一种软性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具有普适性。博物馆虽为非营利性机构,但它们的存在提升了城市的人文价值,进而使城市的旅游经济勃兴起来。如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博物馆是城市或国家的历史缩影,而不同的历史孕育的不同文化则让博物馆聚集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或者国家,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到博物馆“取经”。据统计,北京每年要接待8000万人次境内旅游者和230多万人次境外旅游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游客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去年仅首都博物馆一家购票参观的人数就在15万以上。故宫、军博、北京科技馆等也与多家旅行社签订合同,成为很多到京旅游团的必到场馆。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秘书长徐薇指出,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据衡量,它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化作用。通过品牌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

(二)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与市场契机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博物馆由享受国家计划内投资逐渐进入市场轨道成为历史必然。博物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其实质是效益性接轨,这就对博物馆在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蓬勃的旅游经济则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和市场契机 。

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财政拨款,适当地引入经营已成为博物馆面临的问题。与旅游联姻,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销售,都是博物馆在不同领域和角度对于文化产业开发的有益尝试。在我国,旅游纪念品,特别是博物馆纪念品的开发还具有较大空间,异地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促使人们把旅游业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产业。然而,规模巨大的旅游活动给旅游者留下的绝大多数是回忆,所付出的代价能够物化的只有旅游商品,旅游商品的主要构成是旅游纪念品。旅游者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即购买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送亲朋好友或纪念此行。由此可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博物馆开发旅游纪念品,应该寓各地特有的历史精华于物化,寓各自独具的审美情感于物化,才会大大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文化性和个性,满足旅游者游一方山水,知晓一方风物的美好愿望,满足旅游者动机中潜在的文化心理需求,发思古之幽情,了解异质文化,体验异域风情,感受先人对美的创造,增进旅游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使旅游活动成为文化交流活动。即使在旅游结束后,触物仍能唤起人们的回忆,激发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情操,使文化弥漫于旅游之中,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提高旅游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旅游经济压力影响着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人已不满足简单的游山玩水,而转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于是将更多的时间和财力投向文化方面。旅游业的空前发展使更多游客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中领略历史文化信息,从历史文化中获得知识,开启智慧,润德励志,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但另一方面,也带给博物馆不同以往的压力: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观众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观众截然不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观众大多被动地接受组织安排,个人主观需求被掩盖或很少得到尊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观众的个人意识增强,个体需求如果一旦得不到尊重,就会扭头走开,还有可能从此远离。于是可以看出,观众是博物馆需要认真研究的服务对象,既然是服务对象,博物馆没有理由不去审视现在所提供给观众的服务质量――数量是否足够,更重要的是品质是否够好。如果服务理念仍沿袭过去――等待、慵懒、散漫等等;或者完全采取现在某些商业机构做法――唯利是图,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博物馆的服务也应相对的提倡人性化,尊重每一个观众;过去社会开放程度低,国内自由迁徙的人很少,观众的类型也相对单一、稳定,如今社会开放,不仅国内旅行人数逐年上升,国外来华旅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博物馆的观众呈现了类型多样化,观众需求也出现多元化,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的服务理念需要做出如下调整:一、顺应时代特点,尽可能提供给观众喜闻乐见的服务。二、根据本身非营利文化机构的性质,提供的服务有别于商业机构,更强调文化含义。三、落实本身所承担文化传承和非正式教育的义务,并非无原则迎合观众,发挥本身优势引导观众需求也有别于商业机构的营销目标――其目的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文化传承的目的,或者提供给观众一种氛围友好的、形象的自我教育途径。

三、博物馆如何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坐标

(一)改变观念,主动争取客源

就目前的情况看,博物馆最缺乏的就是市场观念和开拓意识。即使门庭若市的博物馆,多也是依仗其显赫名声。所谓的迎接市场经济,多是在口头上,这主要还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博物馆领导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改革就是要打破旧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馆情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博物馆除了增加自身投资建设,办好精品陈列外,加强自我宣传,争取客源也是当务之急。博物馆需要在社会责任和市场化运行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人类的从众心理告诉我们,旅游就是靠吆喝。默守陈规,等待社会上主动找上门来宣传博物馆已成了过去。而主动出去、多渠道、多种方法,增强自我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已成为博物馆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要充分结合旅游经济的良好态势,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上网等现代化传播媒体,大力宣传自我,不断推出更多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精品佳作,适时形成宣传高潮,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二)做好博物馆的行销

博物馆既是非营利事业机构,所从事的工作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商业行为。博物馆提供的展示并不是为了贩卖某种商品而存在,相反地,它可能是为了传达某种知识或信息。也就是说,博物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公众或公众利益,而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但以当前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博物馆的经营除了注意年参观总人数的多寡外,未来博物馆亦无法避免朝向年收入自给自足,增加竞争力,搜藏研究扩充至展示教育休闲等之社会责任。,博物馆的经营显然将和以往大不相同,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行销的运用。从先进国家的博物馆,引用企业行销策略为博物馆的发展挹注新血看来,博物馆行销的作法已渐成为一股无法抵挡的世界潮流。博物馆如何利用行销,建立新的形象并主动将博物馆介绍给大众?理论上,博物馆行销应从事的活动包括行销研究、市场区隔、行销策略与计画等。博物馆行销并不仅仅是将市场理念应用于博物馆的运作上而已,博物馆行销真正面对的将是博物馆功能的消长,以及和博物馆相关的人、社会资源、行销活动等复杂的运作。这些课题博物馆应及早以创新的市场取向来思考

(三)合理规划,提供良好服务

博物馆在提供服务方面,除了可以好好规划博物馆的产品外,也要懂得如何加以整合做最大的利用。博物馆服务只有与观众的期望值相符合的服务才算得上全方位的。所谓全方位的服务、学习服务、研究服务等,简而言之,有观众参与的地方就要有服务。做好服务还要立足于现实,从基础做起,如精心设计的展场、亲切的服务态度、完善的解说及多媒体互动导览、明亮安全的停车场、干净的休息区、便利的购物餐饮等,从发展长远的打算来说还应建立吃、住、行、观一条龙服务机制,使参观者吃、住、行、观不发愁,咨询、投拆有地方。

(四)扩大合作,推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博物馆 临时展览 研究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1999年经省政府立项,投资1.5亿元对原展览大楼进行改扩建工程,新展览大楼建筑总面积2.85万平方米,展厅18个,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智能建筑。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先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近100个,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日益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与相关文博单位业务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成为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

一、临时展览的功能作用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免费开放后,不同风格的展览,丰富多彩的展览形式和展品成为众多博物馆吸引观众的法宝。临时展览是针对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而言的,它一般小型多样,展品选择比较自由,陈列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比较灵活,可补充和辅助基本陈列,活跃博物馆工作,激发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欲望,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某些效果甚至是基本陈列所无法代替的。临时展览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充功能

基本陈列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一般都是内容丰富、布局科学、结构严密、制作精良的陈列,甘肃省博物馆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等五个基本陈展推出已有十年时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观众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⒐壅庑估馈R想保持较为稳定的观众群,增加临时展览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推出的“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精品文物展”“‘一带一路’上的璀璨明珠――伊犁草原文化文物展览 ”等临时展览,就是对“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基本陈列的呼应,为基本陈列增加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弥补了基本陈列的不足。

(二)拓展功能

临时展览既可围绕基本陈列展开,也可超越基本陈展内容,拓展新的领域,广泛涉及社会生活与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各个学科,丰富博物馆陈列内容,展示民族文化沉淀,满足各种层次观众的需要,丰富观众的文化生活,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相继推出的“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王天一书画精品展”“神人之约――中非珍稀面具艺术展”“野生动物――人类的自然遗产”“小额贷款扶持成果展”“甘肃现代摄影30年――优秀摄影作品展”等临时展览,内容跨度之大、类别之多、反响之好,超乎预期,产生了基本陈列无法替代的功效。

(三)交流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交流已达到了前人无法期翼的高度。主动加强与兄弟省份和地方博物馆的联系,不定期交换展品,进行广泛交流。通过临时展览,把一些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文物策划设计成专题展览,这样不仅能吸引人气,还为人们重新认识中国古老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甘肃省博物馆先后与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吉林博物馆、舟山市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进行了展览合作,举办了多次临时展览,将甘肃的优秀文物展出去、外省的文物引进来,既加强了馆际之间的交流,也使本地民众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

(四)展示功能

近些年来,国家和甘肃省考古成果不断涌现,为了把这些考古新成果及时展示给国内外广大观众,甘肃省博物馆适时推出了“秦韵――秦文化与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西北汉简与陈杰简书展”“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鲲鹏之动――新中国成立60年甘肃考古发现成果展”等临时展览,展出重大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成果和专业人员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使广大观众能从更多的方面去真正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受益,从而进一步促进文物的保护和博物馆的发展。

二、临时展览效果浅析

笔者认为,临时展览的效果是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定位的准确性

一次成功的临时展览,定位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举办展览是为了谁、给谁看,要达到什么效果,等等,这些事先都必须有精心的谋划和考虑。对于政治色彩较浓的临时展览,定位一定要准,站位一定要高,要充分体现展览的政治宣传、思想教育功能,让观众通过参观展览现场接受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一次思想的洗涤。如甘肃省博物馆2008年举办的“全国廉政文化大型绘画书法巡回展暨甘肃廉政文化绘画书法展”,2010年举办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精神甘肃省巡回展”,2011年举办的“甘肃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展”,2013年举办的“‘长庆杯’甘肃职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书画展”“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2015年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图片展”,2016年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等,都具有鲜明的政治主题和宣传导向,通过与甘肃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达到了展览的教化功能,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方好评。

(二)选题的聚焦性

一次临时展览,不可能面面俱到,五花八门,而是应侧重一个主题,聚焦重点问题,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重点宣传的效果。甘肃省博物馆举办的100多次临时展览中,文化艺术类的约占七成。众所周知,甘肃是文化大省,天水的大地湾文化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对于这样一个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推出文化类临时展览时,需要突出文化特色,聚焦文化热点,以此来强化人们对甘肃文化的深刻认识。2009年,甘肃省博物馆赴江西省博物馆举办了“甘肃佛教艺术展”,在遴选文物时,十分注重体现甘肃在佛教传入我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如武威(古称凉州)在印度僧人鸠摩罗什传经弘法过程中作用独特,鸠摩罗什曾在武威居住16年传播佛法。在此次展览中,关于武威鸠摩罗什寺、武威文庙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说明。2010年,甘肃省博物馆赴吉林省举办“甘肃彩陶展”,通过大地湾文化宽带纹彩陶钵、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鱼纹盆、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马家窑文化旋纹尖底瓶等,全景式地给观众旨呈现出甘肃彩陶绚丽多彩的文化面貌和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展示了一部绚烂夺目的彩陶发展史,通过追寻甘肃大地上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5000多年间彩陶艺术循序发展的脉络,重现人类童年的智慧之光,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文脉。

(三)时机的恰当性

在合适的时间举办合适的临展,聚焦社会热点、回应社会关切,如此,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之,如展览时机把握不准,展览主题不够鲜明,就可能是事倍功半。2014年春节之际,甘肃省博物馆择机推出了“一纸万象――四川绵竹年画展”“奔马迎春――中国马文化图片展”,通过年画、奔马等元素,营造浓浓的年味,迎接奔腾的马年。这样的展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尽占,自然是人如潮涌,效果明显。2016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首届敦煌文化博览会成功举办,在这样一种丝路文明重焕生机的大背景下,举办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就水到渠成了。从2016年年初开始,甘肃省博物馆相继赴洛阳市举办“从洛阳到河西走廊――甘肃与洛阳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赴大同市举办“从平城到敦煌――甘肃与大同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赴舟山市举办“驼铃古道 锦绣丝路――甘肃省博物馆藏丝绸之路文物展”、赴西宁市举办“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秦汉文明展”等15个展览,有的展览时长达三个多月,单次展览参观人次最高达50多万人次,最少也有7万人次。

(四)策划的精准性

一次成功的展览,前期策划至关重要。可以这样说,只要策划成功,展览就成功了一半。展览的主题策划、时机把握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策划是文物的陈列策划、布展策划。如“甘肃彩陶展”“甘肃佛教艺术展”的策划,前期对相关彩陶、佛教文物的出身历史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围绕突出文物主题设计布展,把阳光引进博物馆,让环境有呼吸感,让文物开口说话。特别在举办外出展览时,布展策划对于当地博物馆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周围环境、灯光音响等因素都应周密分析,因地制异,确保展出文物呈现最佳状态、体现最好效果。2013年,甘肃省博物馆在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鬼斧神工甘肃汉晋木刻艺术珍品展”、2014年在包头举办的“草原古韵――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唐卡、文物展”、2016年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的“茶马古道――西部八省区联展”等外展,事先都进行了充分准备,与合作方沟通、提前入驻、提前布展,有些还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实现了陈展文物在陈展环境中的优美展示,得到了参观群众的赞赏。

(五)手段的多样性

在当今这样一个互联互通、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观众对于传统的展览模式已产生了厌倦情绪,如何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使既定的临时展览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精神体验,这就需要在陈展时创新思维,采取多种手段,组合多种元素,通过图文、数字专题片、实物、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呈现多彩效果。如2016年11月13日,由甘肃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等八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展览既有精美的音乐文物、详细的图版说明,也有多媒体视频的展现、丰富多彩的观众体验项目,全面呈现了丝路音乐文化的交融历史和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使观众流连忘返,沉浸在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中。12月2~7日,甘肃省博物馆配合参与的2016埃及“甘肃文化周”活动在开罗举行,先后推出了甘肃数字文物展、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华传统文化讲座、甘肃民族风情文艺演出、文博知识讲座等活动,通过图文、数字专题片、实物、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独门秘笈”等多重立体形式,向非洲民众集中介绍了位于古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多彩甘肃。

(六)宣传的及时性

一次好的临时展览,宣传报道必不可少,也十分重要。展览的效果如何,既取决于我们的策划布展、巧妙安排、精心组织,取决于观众的共鸣,也取决于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的引导。这些年,甘肃省博物馆无论是走出去展览,还是引进来展览,都能坚持在事先、事中、事后进行相关的宣传策划和报道,借助大众传播渠道传达展览的正能量。如“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开幕之际,通过《甘肃日报》报道相关情况,解读齐家文化那段年代久远的历史,使广大的观众未看展览已闻其声,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2012年6月,“人性与爱・李自健油画祖国巡展兰州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如期开展。展览期间,全程进行宣传,既让观众观赏了李自健油画的独特之美,又使大家重温了那段不堪的往事,起到了激励和警醒作用。

三、办好临时展览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推陈出新,把临时展览办好,办出特色,就要找准举办临时展览的着力点、落脚点,充分发挥好“三力”。

(一)助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2013年,国家批复甘肃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大项目总体而言分为以保护、传承为主的文化事业项目和以创新、发展为主的文化产业项目两大类。”甘肃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管钰年介绍,五年内预计投资额度在2100亿元以上。2016年12月2日,甘肃省政府夏红民副省长在省博物馆调研时指出,省博物馆要依托甘肃省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要素,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同时促进文化意产品开发的跨界融合,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为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给我们组织临时展览活动提供了黄金机遇。我们应乘势而为,抓抢机遇,紧紧围绕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等内容,高点定位、系统布局、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甘肃特色的临时展览,助力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二)借力“一带一路”甘肃黄金段契机

华夏文明八千年,丝绸之路三千里。丝路十分美,九分在甘肃。自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来,“一带一路”逐步由概念变为实践操作,甘肃由封闭的内陆省份一下子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甘肃的内陆劣势变成了地缘优势,特别是2016年9月首届敦煌文化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使甘肃走向了世界,也使世界重新认识了甘肃。未来,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这就是甘肃省博物馆临时展览借力施力的大舞台、大背景。我们要将甘肃文化的优势化为胜势,特别要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依托,着力推出具有中亚特色的“西域风”展览,如2016年5月推出的《伊犁草原文化―寻找游牧人的历史轨迹展》;着力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敦煌风”展览,如2016年9月推出的《黄河情・丝路韵――王秀章油画兰州展》;着力策划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中国风”展览,如2016年8月与北京民俗文化宫博物馆联合推出的《锦绣风华-中国穆斯林民族文化展》,等等,主动服从和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在文化层面的内在要求,提升临时展览的品牌度和美誉度。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范文10

1 博物馆的解读与概述

博物馆是一种弘扬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文化教育机构,同时也具有着较强的公益性,其服务的对象为全体民众。博物馆的基础是藏品,主要借助研究、陈列与展览等形式对历史文化进行宣传,进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实现社会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可以说是一所公众的社会大学。

作为有着十分深厚的底蕴的一种社会文化机构,现代博物馆既是现实生活的重要节点,也是宝贵历史记忆的巨大储藏库。通过文明礼仪培训、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途径,博物馆实际上肩负起了提升公民社会责任感与整体道德素养的重大历史使命,并在与其他各类教育机构进行密切配合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完备的社会教育网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社会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实物收藏是博物馆主要的、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功能与职责,其中科学研究与实物收藏是手段和方法,而社会教育才是博物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博物馆收藏的文化历史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文化历史载体。而服务社会、开展文化与历史宣传活动、对社会大众进行教育正是博物馆事业所独有的优势所在。[1]

我国数千年来众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现状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共同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独具鲜明特色的博物馆,而不同的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内涵也具有着极强的独特性。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层面的文化需要也在不断加强。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社会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而博物馆事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截止到目前,我国的博物馆总数已超过了2000,博物馆相关的工作人员数量也达到了10万以上;每年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成千上万,参观人数人数超过1.5亿次。但我国的博物馆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①博物馆服务不够到位,工作理念缺乏创新;②博物馆的展览与陈列缺少变化;③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力度不足;④博物馆专业化的服务和讲解人员数量不足;⑤对精品展览、特色展览缺少有力的推广手段。可以说,这些不利因素不仅限制了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其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 进行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创新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博物馆在人们纵览古今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博物馆若没有观众,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在现如今博物馆大多已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的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其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呢?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看:①博物馆应将宣传教育的开展与为公众服务视为其工作的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②在全社会广泛提倡良好行政作风、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与大背景之下,博物馆应踏实做好服务性工作,树立起更加健康向上的自身形象。可以说,观众对于博物馆的印象和认知不单单取决于馆中展品的吸引力和深刻内涵,也受到了博物?^整体环境与服务水准的巨大影响。所以,博物馆在坚持对硬件设施与各项服务进行完善与提高的同时,必须确保每个服务人员都能做到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并尽可能地为观众排忧解难,提供帮助。

2.2 强化接待与讲解工作

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拥有较强专业素养的讲解团队,讲解工作也是博物馆与观众进行沟通和联系的纽带,在对博物馆的各项展览进行宣传、实现博物馆应有功能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一般来说,观众大多是通过观看展出的文物和倾听讲解员的讲解来完成对博物馆展览的认知过程的。这就要求博物馆的每一个讲解员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丰厚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能够对多种讲解技巧进行灵活运用,针对观众群体的职业、年龄以及文化水平等实际情况,做到讲解工作的繁简适当、深入浅出、新颖独特、神采飞扬,进而使观众对展品本身以及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博物馆的讲解人员对于展览、每个展品以及特定时期文化历史的理解将直接决定了观众能否通过阅读展品来实现对教育的接受、对历史的理解和身心的愉悦。从这一角度出发,博物馆必须努力提高博物馆每一位讲解人员的专业素养,尽可能充实讲解团队,以此来强化宣传讲解工作,使其更能适应当前形势下的社会需求。

此外,博物馆还应坚持以人为本,尽可能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讲解服务。无论是幼儿、青少年、中年人或老年人,博物馆作为社会文教机构都需要承担起对其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对于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人群也是同样如此,这不仅体现出社会对于每一个人的爱护与关怀,更标志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最后,博物馆可以结合自身的风格与特色强化与各大专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并面向社会各界展开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在对其进行专业性的培养和训练之后,使其为博物馆的讲解与接待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充实讲解团队的方式和手段。实践证明,这不仅能化解一些博物馆缺少专业讲解人员的窘境,还能为周边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服务大众、提升素养、充实学习的宝贵平台。同时,讲解人员也要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力求了解更多的最新科技咨询,向观众进行最新科研成果的宣传,强化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博物馆服务水准的提高,在壮大博物馆事业的同时履行好其教育职能。

2.3 细分博物馆受众

所谓博物馆受众的细分,是指将成员广泛、为数众多的观众群体依照不同的爱好与特征进行细分。在细分之后,观众群有了共同的相似特征,相对而言更加便于传播媒介和开展活动。

具体来说,博物馆的受众类型可以分为很多种,如按地域分为国外观众、国内观众;按年龄分为幼儿观众、青少年观众、中老年观众;按受教育的程度分为教师、学生、专家学者、普通观众;按参观原因分为休闲观众、旅游观众;按健康状况分为残障观众、健全观众等等。[2]

规模不同、主题不同的博物馆,其观众构成也有很大区别。省级或部级的博物馆中往往外地游客占比较高,而中型和小型博物馆中则大多是本地游客。博物馆所具有的不同特色主题往往能够吸引偏好不同的观众群体,民俗类博物馆因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更加普遍,因此市场需求往往也更加广泛,而专业性更强的博物馆的市场空间相对而言就会较为狭窄。实际上,每个博物馆的潜在市场都十分复杂,市场中的受众群体因性别、年龄、文化、民族、受教育程度等各类因素存在巨大差异,对博物馆也会有不同的功能需求。博物馆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若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受众群体进行细分,将会得到教育职能的强化、市场空间的拓宽、服务品质的提升、展览内容的扩充等丰厚回报。

2.4 结合自身特色进一步丰富展览

博物馆要想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就必须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实际上对博物馆“传播知识、教育公众、服务社会”的宗旨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也强化了“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在于教育公众和为公众服务”这一认识。现如今,博物馆所接待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过去门可罗雀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博物馆的管理者们依然需要保持警醒,尽可能避免广大人民群众因展览一成不变而对博物馆失去兴趣的情况发生。那么,游客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应该如何调动呢?正如我们所知,博物馆是面向全社会进行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其观众不受年龄、性别、民族、文化、职业等因素的约束和限制,具有着不同的心理、期望和学习类型。大多数观众到博物馆进行参观的出发点和动机在于对博物馆藏品的崇敬和对博物馆历史文化氛围的向往,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参观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文化氛围的感受。因此,博物馆在进行展览陈列时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陈列中突出强调本馆的特色,坚持以文物展览作为主要教育方式,进行文物内涵的不断深入挖掘。在设计展览内容时,强调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从而在强化其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同时使观众能够参与到更多的互动内容中来。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与其他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于馆藏文物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推出新的特色展览,做到常办常新。

(2)高度重视对于各项展览的宣传,使展览的推广工作与节假日、黄金周旅游紧密结合,进而全方位、多渠道的借助传媒手段向全社会进行展览动态的宣传,激发人民群众对于博物馆的参观积极性。同时,博物馆还要为各类展览添加准确、详尽的说明和讲解内容,使观众在看到展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展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内涵,最终达到预期的社会教育目的。

(3)充分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地位,与博物馆所在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各级教育机构密切合作,在党组织、团组织活动期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前来参观各类展览,从而实现预期的宣传教育目标。

(4)采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将网络作为新的核心渠道,调整博物馆网站的建设方案,力求挣脱网络运营的限制与束缚,普及和推广网络知识,最终构建起更富地域性、时代性特征的公民教育平台。同时,博物馆的网站要做到兼具交流互动、信息浏览、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身,采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宣传工作的立体性、多元化,拉近广大人民群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

2.5 优化宣传策划部门,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

在进行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过程中,一般是借助文物实物?列与展示的方法进行,但是在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请勿拍照”、“请勿触碰”等听起来比较生硬的告示,很游客一种拒于千里的感觉,从而慢慢的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感,致使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激情大减,这样不仅会影响博物馆文化教育宣传的进行,而且还会导致博物馆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要想更好的进行博物馆文化宣传教育,就需要优化宣传策划部门,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例如2014年玉溪市博物馆组织了一场玉溪市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将大批古玩艺术品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同时还特意邀请了《寻宝》栏目专家现场为大家进行藏品的鉴定,此外在展会上还展览了一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美作品,以及大量的古玩、书画、茶具、奇石、红木、民间工艺品等,其不仅可以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一次艺术品盛宴,而且还使馆藏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2.6 充分发掘与深化展览内容

为了更好的实现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博物馆最好与当地媒体保持紧密的合作,借助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文字来对博物馆藏品进行介绍,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民众的好奇心与兴趣,而且还能增加他们对博物馆的了解。近些年来,对于一些博物馆展览,可以在前期通过报纸、电视或发宣传单、宣传册等方式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对展览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以更好的吸引民众的注意力,找出最大的看点,从而有效的提高博物馆吸引力,提高民众对博物馆的重新定义,以更好的推动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范文11

高校博物馆是隶属于高校,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陈列室、标本室。根据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统计公布,目前我国已有近200所高校博物馆,而且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但有些矛盾的是,虽然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在快速增长,但是博物馆的建设质量及功能发挥方面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承载着科研、教学和服务大众功能的高校博物馆并没有达到预求之果。就当前的研究现状看,已有研究大多采用概括的方式指出高校博物馆建设不力的一些原因,比如资金短缺、专业人才缺乏、展品没有更新等。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表层原因,在这些原因之下一定还有深层的核心影响因素。本文即是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高校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二次开发运用,深入剖析高校博物馆的行动逻辑,构建高校博物馆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研究视角与分析路径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对于政策分析,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政策的制定,没有给制定出来的政策怎样执行予应有的重视。用学者冈(L.A.Gunn)的话来说,传统的政策分析认为一旦做出了决策,政策的执行过程便会自然而然的发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1]。直到1973年,美国政治学家普勒斯曼(J.Pressman)和威尔达吾斯基(A.Wildavsky)发表了一部名为《政策执行》的著作,把“政策为什么会失败”这一问题引入了学术研究的范畴,政策执行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当前,学界已经可以正视“制度的文本规定”与“制度的实践运行”之间的偏离,并把它当作一种制度的“常态”加以分析。比如法学领域的“书本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政治学领域的“政治”与“行政”之分等等。“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着差异已然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共识[2]。当然,在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政策执行问题。

探究高校博物馆的深层运作机制需要引入实践的视角。明确提出实践的视角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的学者是布迪厄,他认为传统社会科学具有重视“理论的逻辑”,忽视“实践的逻辑”的“唯智主义”倾向。他认为与理论的逻辑相比,实践至少具有紧迫性、独立性、模糊性、总体性等特点。布迪厄认为静态的理论逻辑是不受客观世界影响的逻辑体系,而一旦到了实践的状态中,理论的逻辑就要受到时间的逼迫和空间的限制[3]。比如,有些高校博物馆因为场地面积小,而使得展品不能全部展出或者展示不能达到管理要求的标准。另外,实践并不是完全按照原初的结构性规划来进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比如,高校博物馆的主管部门是文化部,但是在实践中,却是高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投入资金、制定规范的方式来促进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因此,采取实践的视角能够深入解读高校博物馆的运行机制。

二、高校博物馆的相关管理政策

我国第一所高校博物馆是在1905年由著名教育家和实业家张謇创建的南通博物苑,可见,博物馆最初是发端于高校博物馆的,高校博物馆在博物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多高校博物馆是从标本室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汇聚了众多行业顶尖的教学资源,也可以说是业内最有价值的文物,尤其是考古文物大多在高校里。就藏品数量而言,全国高校博物馆拥有的藏品之和,甚至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7座知名大馆的总和。正是因为高校博物馆在整个博物馆发展历史上的最初引领性与部分高校博物馆在业内的藏品珍贵性,目前,在博物馆的管理政策和法规方面,并没有把高校博物馆单列出来,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把高校博物馆视为与社会博物馆同样的身份来进行规范和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依据生效的时间先后有:《博物馆条例》(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9号)《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章程》(2013年,联盟秘书处)《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2011年,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2008年,文物博发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2008年,中宣发2号)、《博物馆管理办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5号)《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年,第382号国务院令)《中共中央宣传部 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通知》(2003年,文物博发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1号)、《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1997年颁布,2012年修订,国家文物局)《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1994年,中共中央)《博物馆馆长专业资格条件(试行)》(199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等。从上述高校博物馆相关政策法规可以看出,只有2013年成立的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为促使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合作发挥育人作用而设立的一些章程,以及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这个章程和通知仅是针对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博物馆的功能而制订的,政策层次比较低,行政效力也较缺乏,而关于博物馆的运行、管理、人员等规定则没有针对高校博物馆单独的法规和办法。但如本研究所分析的,正是管理制度上的这样一个和其他博物馆同样的规定,却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博物馆的健康发展和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

以上述政策法规为基础的博物馆评估体系,可以较充分地反映出当前博物馆管理政策的实际运行效果,评估把博物馆划分为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以级别最低的三级为例,对于博物馆的最起码的要求为:1)法人治理结构:有理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能按照工作章程开展活动。2)博物馆章程与发展规划:有博物馆章程,有适合本馆性质和功能定位的发展思路;有阶段性工作计划。3)建筑与环境:建筑功能区块布局基本合理;环境整洁,室内空气质量较好。4)人力资源:有适于本单位发展要求的人才结构,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50%以上;高、中级管理人员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切实可行的员工考核、培训等管理制度;能够对上岗专业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培训率达到75%。5)财务管理: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有基本的事业经费来源和保证;有社会资助。6)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有博物馆及陈列、展览宣传计划;开展相关媒体报道等宣传活动,有一定的报道量;在本地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众影响力,不定期引进展览;能够根据社区和公众需求,举办临时展览,展览社会效益好;有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有社会教育工作方案;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服务学校、工厂、社区和农村等不同观众群体;有具有较高素质的讲解员;展览讲解准确、生动;有适合不同群体观众的讲解词,有针对未成年观众群体的讲解服务;国有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间应在300天以上,非国有博物馆在240天以上;特定时间免费开放博物馆;日常免费、优惠开放制度和措施向社会公示,等等。

但实际上,从下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少数发展较好的高校博物馆外,绝大部分高校博物馆在组织结构、建筑环境、人力资源、经费保证、陈列展览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远远达不到国家对于博物馆评估的最低要求。

三、高校博物馆管理政策的执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博物馆相比,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就是社会服务方面的开展情况。毋庸置疑,高校博物馆也应该是为公众提供展览的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但是长时间以来,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能够按照博物馆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公众开放的高校博物馆数量不多,做不到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服务不同观众群体;更做不到根据社区和公众需求,举办临时展览;更是难以达到博物馆管理制度中的一些细节性的要求,比如,有较高素质的讲解员、准备适合不同群体观众的讲解词、针对未成年观众群体的讲解服务等;大多数高校博物馆还是把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服务视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针对这一现状,很多研究把之归因于当前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理念不清晰,笔者则认为,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理念不是不清晰,相反,大多数高校博物馆的最初建馆理念是很明确的,因为大多数高校博物馆是依托专业发展起来的,建馆的目的就是为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只不过这一建馆理念没有与博物馆管理的办法和要求很好地吻合,或者忽略了为公众服务这一重要功能,或者是把为公众服务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这种在自身定位时就缺失的目标,使得高校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将促进服务大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导致其提供的展览与公众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博物馆由教育部划归为文化部管理,主管部门的变动给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一方面文化部并没有很好地对高校博物馆进行管理,使得高校博物馆在文博系统中被忽视和边缘化。另一方面,就因为高校博物馆的主管部门是文化部,所以教育主管部门也没对高校博物馆进行管理和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一所高校教育质量和层次时,没有将高校博物馆划为评估内容,导致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不能引起高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影响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这种“两不管”的局面导致了很多高校博物馆并没有处于和社会博物馆同样的地位,一般是学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可以说只是名义上属于博物馆体系,实际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把其作为自己的管理和支持对象。这种特殊性造成高校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不能进入文物主管部门的视野,也很难得到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这种管理体制的不顺作为核心枢纽因素直接导致了下文中高校博物馆的组织结构不健全、资金短缺、专业人员缺乏、功能发挥受限等问题。

高校博物馆普遍不具备一般博物馆的管理体制。比如,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没有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或者有名义上的决策、监督机构,但是不会按照工作章程开展活动,甚至有的成员本人不知道自己是在一些机构里。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方面,很多高校博物馆没有按照博物馆的功能来设置人员编制,甚至有的高校博物馆就没有专职馆员和研究员,主要依靠教师兼任和学生帮忙,因此,更谈不上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能够占在编人员的50%以上,员工考核、培训等管理制度也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美国博物馆认证指南》中提到博物馆治理的两个基本要求:全职馆长和至少有一位领取薪水且拥有博物馆知识和经验的专业员工。而这两个方面也正是高校博物馆欠缺的。我国高校博物馆实行馆长负责制,馆长由相关领导双肩挑,兼任导致馆长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和发展上[4]。此外,当前高校博物馆一方面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又没有与其对应的职称评审制度,不但难以引进人才,已有的专业人才还会流失。

世界博物馆面临的一个普遍的困境就是资金短缺。社会博物馆尚且如此,高校博物馆更不例外。而财政保障是高校博物馆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博物馆的日常支出得不到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同社会博物馆一样,高校博物馆的日常运作也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这都需要高校博物馆所隶属的高校自行解决。由于高校博物馆不在学校的考核指标体系之内,所以很多高校便将有限的经费优先用于学校教学和科研等部门,而没有给予高校博物馆以相应的运作经费,造成高校博物馆在改造场馆、更新展厅布局、收集文物标本方面存在很多困难。有的博物馆甚至是教师把个人的收藏贡献出来用于教学活动。就连现在发展较好的地大博物馆的大部分藏品都是几代地质学者与学校师生自20世纪以来在各种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和积累起来的。

再回到高校博物馆服务公众不足这一问题,纵然有很多影响因素,但是资金不足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比如某高校博物馆算了一笔账:如果开放全部馆藏,按现在每年接待10万人次的参观者来算,维护和维修费用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此,为节约开支,很多高校博物馆便采取平常不对外开放或少开放的办法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成本和维护成本,总之,大部分高校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达不到博物馆管理办法的要求。

四、高校博物馆良性运行机制的建构

由于高校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着主管部门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工作人员缺乏有效激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博物馆的健康的发展,并且使得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严重依赖于所属高校对于高校博物馆重视程度。有些高校认为博物馆只是某一学科的教学工具,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和图书馆、实验室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加之评估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条件是否达标时,没有涵盖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因此各高校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校重视的,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就好一些,学校不重视的,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就差一些。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认识到博物馆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对外宣传上的重要作用,加大了对博物馆的建设力度,以期促进高校博物馆对于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从“被动”到“自主”

2015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博物馆条例》,这是我国博物馆行业的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条例》对于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都有了明确的说明,但高校博物馆仍没有被特意提到。由此看来短期内是不能从国家层面上理顺高校博物馆的主管部门了,但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改变“怨”“等”“靠”的依赖思想,主动地承担起对高校博物馆的管理和支持责任,在这方面,上海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性的事件是2012年5月30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成立,并且经教育部、各地区教工委领导以及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的近200位与会代表推举,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担任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长。联盟理顺了高校博物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联盟主页上的组织机构图中,没有主管单位文化部,只有指导单位教育部。这样既不违反国家对于高校博物馆归文化部管理的行政安排,又把教育部放在了业务指导和管理的主要位置。其实就是把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归口到教育部的管辖之下。明晰了上级主管部门,理顺了工作体制,这对高校博物馆的近远期发展规划,业务上的相应指导,经费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实在联盟成立之前的若干年,上海市已经做了很多铺垫和探索工作,从2005年开始,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便通过资金资助、组织专家督查、成立高校博物馆联盟等举措将高校博物馆的活力调动起来,高校博物馆开始从“等”“靠”“怨”向“主动发展”转变。另外,上海还启动了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制订了“高校数字博物馆建设三年(2013-2016)行动计划”和“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项目,计划每年将投入数千万元用于高校博物馆建设。

实际上,纵观全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发展的好的高校博物馆同样是高校或高校本地所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的,都是自主型发展的,而被动等待和抱怨的高校博物馆通常发展的不好。

(二)借力发展

虽然高校没有用于博物馆建设的专项经费,但是很多高校的教学经费、各种基地(中心)建设经费、团委的学生活动经费、学生的实践考察经费还是很充足的,甚至经常会出现到了年末经费花不完的现象,比如,调研中笔者经常会听到一些高校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说道:“你说学校没有经费吧,也不是这样,你像教务处的钱就很多,经常是为了花钱而伤脑筋,但是,我们这边要想要点经费,那可就困难了。”而高校领导也有苦衷:“学校也没办法,学校的经费管理是很严格的,都是专款专用,用于教学的就是教学,基地建设的就是基地建设,每一笔经费的使用也都是有考核指标的,比如说开展多少相关活动,做什么培训等等,你不能说博物馆建设需要资金,我就把这块儿的钱挪到博物馆这儿来用,这属于挪用资金,是通不过审计这一关的,这是要出事的”。但是,如果很想为高校博物馆建设出力,办法还是有的,比如一些高校便会采取联合行动、借力发展的办法来进行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以上海商学院为例,上海商学院为了建设上海商业博物馆,就采取了借力发展的办法。包括在校内部级现代流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小型“中国商业文化展示馆”。借力于教务处和团委合作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暑期“全国商业文化寻访”活动以及成立商业文化研究机构等办法,充实博物馆的建设内容[5]。

(三)曲线归口考核

博物馆宣传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陈列展览

*本文系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军垦文物与新疆兵团屯垦文化传承研究” (15YB19)阶段性研究成果。

博物馆是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形象标志。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优秀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博物馆永恒的主题和根本任务。

作为文博工作者,首先要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思考怎样加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利用文物的独特优势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成为博物馆工作者思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办好陈列展览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前提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要想做好此项工作,就必须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上下功夫。通过创新的方式,采取多类型的陈展形式,以适应不同知识层次观众的需求,以求能建立满足社会各种观众层的社会关系,从而让博物馆社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定地位。在陈列展览上,应树立精品意识,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在陈列风格上,应力求标新立异,重视趣味性、知识性、观赏性的统一,以风格新颖取胜。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按照严谨的陈列大纲设计的,也是相对固定的,至少在一定时间或几年内是不变的。观众对这种展览,参观几次后就没有兴趣了。为此,需要强化基本展览更新机制,有计划地定期更换展品,使一成不变的静态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满足社会公众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可借助大量丰富的馆藏文物来更新展品,来保持参观的新鲜感。在不断充实文物展品的同时,还可合理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陈列手法,积极抓住爱国主义这个陈列的主题和灵魂,设计出科学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并具,陈列形式和展览手法达到完美协调的精品陈列。

配合基本陈列,经常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临时展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切实了解群众需求,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展览。或者举办一些与传统节庆或时代热点问题等内容相关的临时展览,激发展览活力,把博物馆与群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才能有活力,才能真正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

专题展览以其选题新、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多彩,以及常办常新的特点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为此,博物馆可举办一些专题展览。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引进兵团民间收藏家们的“雷锋展”,“兵团老票证展”得到观众的喜爱。2014年,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征集建国初期进疆女兵文物资料后,举办了“建国初期进疆女兵图片文物专题展”,并在奎屯、石河子、乌鲁木齐三个女兵集中片区进行巡回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教育效果。

二、优质的讲解服务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必由之路

一个博物馆不仅要有好的陈列展览,更要有一只优秀的讲解队伍。讲解使静止无声的文物“活”起来,推动观众的情感交流。优质的讲解服务不仅向观众传授知识,引起观众情感的共Q,还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对于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至关重要。从事讲解工作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担当起博物馆“教育者”的责任。这就要求讲解员既具有专业知识、博物馆知识,又要懂得一定的教育学、观众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讲解不再是一字不变的“背诵”,讲解员也不再是“传声筒”。优质的讲解服务,应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的需求,为观众提供相应的讲解服务,让观众满意。这就要求讲解员在面对不同观众时,能提供重点突出、内容适宜、侧重点不同的讲解服务。

三、加强宣传力度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通过群众参观实现的,因此博物馆要加强自我宣传的意识。只有社会群众了解了博物馆,走进了博物馆,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才能意识到到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再好的展览也必须进行宣传,这是让观众熟悉并接受的展览的手段。一是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扩大对外宣传,积极与各大媒体合作,开辟专题节目或专栏,制作专题片进行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各种媒体社会触角广泛深入,传播广泛、时效性长,容易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二是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宣传,采用设立网站、建立论坛、信息的方式,向全社会展示博物馆和展出信息。三是编写博物馆图书画册、宣传手册、文物藏品鉴赏、陈列导览等宣传资料,向社会各界广泛发送,积极进行博物馆的推广宣传,使人们在茶余饭后也能通过书籍、画册,了解博物馆,接受知识。四是通过观众扩大宣传。博物馆精美的陈展,优质的讲解,完善的服务设施,都能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赢得观众的赞誉。通过观众的推介宣传,更令人信服,能够产生更好的宣传效应。

四、加强对外协作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更好实现

博物馆必须改变原来闭门办馆、独家经营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实行开门办馆,加强与各方面的协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扩大影响,实现双赢或多赢。

首先,应加强与各省市博物馆之间的协作交流。通过联合办展、联合宣传、人员交流等形式,提高展览的利用效率,赢得更多的观众,实现文化资源的互通共享。毕竟每个博物馆文物精品有限,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可以加强与各省市博物馆的联系,省份间不定期的交换展品,或举行临时展览,就能给博物馆输入新鲜的“血液”。不仅可以“引进来”,还可以“走出去”,到其他省市博物馆做巡展,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让更多的群众领略文化的盛宴,接受文化的教育。

其次,开拓联合旅游之门,引入观众洪流。当下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而博物馆作为体现当地历史、文化、风俗和艺术的主要场所,其丰富的知识含量、深厚的历史沉淀,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游客的需要,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旅游部门的合作,把博物馆纳入到旅游路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一方面提升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吸引了参观观众,发挥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实现了博物馆与旅游业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