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博物馆展示设计

博物馆展示设计

时间:2022-04-05 20:54:11

博物馆展示设计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1

关键词:新博物馆学展示;博物馆展示;设计理念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理念的发展沿革

博物馆发展已经有了几个世纪了,但最开始博物馆没有展示的理念,根本没有展示。公元14世纪人类就开始有博物馆的雏形,到17世纪80年代世界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在英国建立了,标志一个时代的到来。19世纪博物馆经历一定阶段的发展,具有了展示的理念,逐步开始进行展示,博物馆资料向人们开始公开。进入新世纪以后,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国家特色的博物馆,现代博物馆都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文化的标志。现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博物馆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触摸展示、动态展示、互动展示,激发了人们对博物馆展示的渴望,现在社会上有更多人的原意参观博物馆,喜欢博物馆,促使博物馆的展示向更高的方向发展,提升博物馆的发展空间,促进博物馆展示不断创新。

二、新博物馆学理论及其展示观

博物馆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改变了以收藏为目的,现在已经开放普及工作知识,起到重要教育作用。新博物馆学理论是相对旧博物馆理论而言,新博物馆学没有明确定义,但其宗旨是“以人为本”,改变博物馆传统理念,对博物馆的展示有了深刻理解,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一)博物馆陈列要进行科学分类,体现出社会职能,每个展馆都需要一个明确主题,所有内容根据主题设计,符合现代博物馆发展需要。(二)在陈列内容上要与社会需求接轨,侧重社会未来的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展示环境的重要性。(三)新博物馆学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整体性保护,包含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整体性保护对今后对历史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四)陈列展示是一项持久工作,对陈列展示的评价要科学,但要经常进行评估,对提高展示水平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符合现代博物馆发展。(五)改变讲解方式,让讲解员成为引导者与组织者,让观众积极思考,激发其潜能和想象力,注重休闲娱乐,符合现代博物馆学发展。(六)陈列思想要动态转变,陈列理念需要变化,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自然环境变化、人文环境变化,理解陈列主体含义,改变其思想意识。(七)注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手段利用,有助于提高展示水平,激发人们去参观博物馆,认识博物馆,提高博物馆普及程度。

三、新博物馆学展示观对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的影响

(一)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博物馆在展示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这是陈列中重要内容。在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上,设计师在准确表达陈列主题的同时,开始关注情感的传达,展示空间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室或者说教式的叙述空间,而是一个无限延伸的空间体验,博物馆通过立体的展示和空间氛围的营造,激发观众对陈列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观众是博物馆陈列的主体,能让观众满意,提高博物馆陈列的社会服务职能,起到教育职能作用,充分体现了博物馆陈列的价值。

(二)扩展了展示空间和藏品的内涵

新博物馆的展示理念即致力于营造一个自由舒适的展示空间,由观众自己通过自身的听觉、视觉、触觉甚至是味觉、嗅觉来体验陈列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每一件展品的内涵"这种展示方式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使得博物馆的教育模式有了突破性的改变,过去观众被动接受的形式转变为在体验中激励观众主动地感受!学习,并有所反馈的双向传播学习模式。博物馆的藏品要具有一定内涵,体现出一个时期在某个领域的价值,激发人们欣赏的兴趣,表现出藏品内涵的价值,提升博物馆品质。

(三)新博物馆学展示观自始至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世界重视的项目。博物馆展示出绿色生态环境设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博物馆展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中,提出了“绿色生态设计”。绿色生态展示设计在展示设计理念上提倡一种均衡的生态意识,综合考虑展示中涉及的人、展品、展示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在展示设计中注重环保材质的使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适度消费观念等。总之,注重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打造健康自然的生态环境和进行环境教育是博物馆展陈设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注重生态环境,提倡出教育职能,对提高社会的服务职能,进行人类生存环境的应用,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符合新博物馆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范晶.论博物馆的现代化[J].采写编,2016(01).

[2]魏子元.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讲解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15(00).

[3]李敏行.博物馆门票与博物馆行销[J].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研究,2015(00).

[4]唐国尧.加美博物馆考察随笔[J].首都博物馆丛刊,2001(00).

[5]张杰.公共艺术与博物馆展陈———论博物馆的公共性[J].首都博物馆丛刊,2007(00).

[6]陈雨蕉.从新博物馆学谈“物”的概念———以多样的新型博物馆为例[J].首都博物馆丛刊,2010.

[7]李丹丹.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方法研究[J].首都博物馆丛刊,2010.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2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

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

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

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

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

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

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

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

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要从艺术的角度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置身于博物馆,不仅能够欣赏到展物的风采,同时通过博物馆的设计艺术寻找与其相同的艺术语言。营造出创新的格局,使博物馆的展示风格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贴近于生活,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正宏.多元体验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以镇江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3(5):117-122.

[2]肖科坤,卢伍强.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3):163-164.

[3]谢小雄.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5(24):36.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

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

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

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

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

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

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

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

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4

关键词:低碳设计理念;博物馆展示设计;分析

自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在不断提高,在此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更加追求绿色、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现阶段,大气之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成分可以促使全球气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可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维模式也随之改变,低碳思维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中,给各个行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博物馆展示过程中,也要通过低碳化的设计方式,促使博物馆的运作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对于低碳设计的概念浅析

当前的时代倡导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低碳式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必要因素。所谓的低碳经济指的就是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高效的应用能源,促使能源消耗更具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征,应用技术创新的方式,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制度创新,减少对于自然能源的使用量,进而降低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几率,最终促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现阶段各个行业的设计人员都要倡导节能、环保、减排以及生态化的发展,同时符合低碳时代的发展趋势,展示行业的运作中也应如此,以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为例进行分析,要想促使博物馆展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从用材、设计和构造等方面做好把控工作,将低碳化的发展理念渗透其中,极大的推动博物馆的稳健发展。在此过程中,若想促使博物馆展示工作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在设计环节做好把控措施,通过适宜的设计方案,借助低碳化的策略和方针,积极应用新式的环保材料,制定节能方案,降低能耗消耗量,最终起到间接的生态保护作用,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中,将会涉及到空间创作这一重要的环节,其中涵盖着道具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以及展示设施设计等内容,在此过程中,还要本着接受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原则,在空间和时间的范围之内,应当将展品作为中心位置,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的作用,逐步达到调动观赏者情绪的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若想在博物馆展示工作落实过程中,要想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相关的设计人员要对展品信息予以展示,以此为基础,使材料的择选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积极融入新技术,对展示予以更改。

二、低碳化设计理念下的博物馆设计方式分析

要想促使现代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色,应当对低碳设计方案予以优化,相应的减少环境破坏问题和物质浪费情况,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博物馆的低碳化设计环节,应当从布展材料、空间规划等多个层面做好把控工作。

(一)低碳设计在博物馆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过程中,一定要促使规划方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借助低碳化的设计方式,对自然资源高效的利用,将低污染和低排放作为基础内容。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融入低碳化的设计理念,可以对结构予以精简化,避免出现功能过剩问题。博物馆展示的设计,需要有科学的功能分区,其中含有办公管理空间、展示展览空间以及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都是极其紧密的。不同的空间功能可以直接影响空间流线组织和空间结构分布等,此时就需要对交通组织空间合理安排,而后提高空间的实际利用率,逐步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博物馆展示空间之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办公管理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都要做好连接工作,而后充分利自然光线的作用,对采光面积和遮阳情况予以控制,极大的提高观众的舒适度。比如,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休息位置,亦或是资料查阅位置等,可以充分利用玻璃的作用,将光线引入到这些区域范围之内,尽可能的降低人工照明,借助自然通风的作用,对空间范围内的有害气体予以清除,同时可以对螨虫以及真菌等微生物予以抑制,在夏季可以充分降低室内的温度,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于空调的依赖度。

(二)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分析

低碳设计过程中,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对绿色环保材料予以合理择选,重点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工作,与此同时,要本着“能源节约”的原则,切实提高材料的应用效率,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现阶段的低碳设计理念在博物馆展示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可以应用环保或是低碳的材料,提高博物馆设计工作的环保性能。所谓的低碳材料指的就是,制造过程体现出低污染、低能耗以及低排放的特征,这样的材料一般都为新型材料,同时可以实现再生产和再循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时展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转变了产业的运作和发展结构,而对于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讲亦是如此,相关的博物馆展示区域的设计人员,应当明确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比如,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设计工作中,促使最终的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出环保、健康、生态和绿色的特征,使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体会到低碳设计的精髓之处,潜移默化的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实现更为长远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永军.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18(20):82-83.

[2]刘长金.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低碳理念分析[J].华章,2013,27(31):147-147.

[3]刘宗轩.中国园林,我们理想的家园——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EA4设计所所长徐聪艺[J].中国勘察设计,2013,23(7):62-65.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5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了多个设计学科的交叉,包括平面设计、室内装潢、心理学、美学等多个学科,以满足博物馆作为社会性公益场的性质。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涉及的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受众群体在场景展示中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比如,环境展示中的引导因素、参观者的从众心理、展品的空间摆放、视觉反差、光线明暗、立体空间布局造成的参观者心理感受的差异。 

我国目前的博物馆数量有两千多个,这对于我国仅几百年的博物馆发展历程来说是一个良好的起步,但还远远不够。以我国的庞大人口基数来换算,博物馆的数量明显无法满足如此大量的社会需求。在明显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可以以提高单独个体的展示质量来平衡它应有的社会作用,因此促使博物馆的观众心理学研究开始逐步发展。 

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是从参观者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出满足参观者真实需要的博物馆,这是博物馆设计理念的创新。人们发现对于博物馆的受众群体来说,审美疲劳等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于人们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有着绝对的影响,因此学者们从观众进入博物馆的场馆参观展品开始进行跟踪研究,观察人们的普遍行为:人们停顿的地点,驻足的时间,表情的微反应,视觉盲区等表观反应,和以问卷调查,走访反馈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并总结归纳出一套博物馆观众行为理论。 

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展览会,其更加注重对所展示物的文化属性的诠释。环境心理学是新兴发展的心理学分支,在人们对精神追求愈发提高的今天,将其应用于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也是一种主流趋势。博物馆场馆内的背景声音、色调搭配、空间视觉、体感温度、路线引导、展品摆放顺序的不同,影响了人们对于博物馆参观的体验,以及人们自身的属性,年龄、阅历、情感、性格等因素,也是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值得分析的要点。 

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主体对客体产生影响,客体对主体产生反馈,相互融合渗透。人类行为不会独立存在,与周遭环境氛围有着紧密的联系。舒适休闲的咖啡厅伴随的是柔和轻快的音乐,这使人放松惬意,而在酒吧里嘈杂动感的音乐则能调动人们的心情,让人情绪高涨,这说明,背景对于整体气氛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对于周遭的体验受到以往生活经验的影响。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固有的深刻印象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橙色的暖色调,蓝色的冷色调都是基于人们以往的认知所产生的感受。而白色出现在医院里是冰冷的,充满负面情绪的,令人恐惧,而在另一个环境中白色也可以代表着光明和希望。设计师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观众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博物馆的交互性和体验性。战争类的历史纪念性博物馆,有时会采用一种时间轴的叙述性方式,或是由浅入深的情感体验顺序引领参观者,让其代入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身临其境地体验战争的悲惨和痛苦,深刻的感受历史的沉重,以此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一个安全距离,这是动物的领域性本能。在环境设计中,这是考量人们对空间安全度、舒适度、私密度、体验度的标准。一般来说,在大型的室内空间里,人们更倾向于在靠近邊缘的地方停留,脱离中间的人流,边缘可以产生依托感。物品摆放的疏密度,回廊的数量、角度,空间内的柱子、墙壁,都也可以让人产生这种依托感。 

在公共事件中可以发现,人们倾向于盲目从众。如同领头羊和羊群的关系,发生紧急情况时,人们大多会不加思考的依凭直觉跟随领头的人,形成整体的人流流向。而且,人们在移动时,会有一种趋光性,即从相对较暗处,走向相对明亮处。在无人引领时,环境的指引作用便突显了出来。人类还具有社会适应性,这是也从众心理的表现。在剧院等公共场合,宽敞的大空间,庞大的压迫性气势下,人们会不自觉的安静下来,被空间环境所感染,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环境带来的心理暗示。 

博物馆的展览设计要顺应人类的行为模式,符合人们的感觉。多边形的空间带给人新颖现代的感觉,而规矩的方形则给人踏实的体验。设计师通过对光影的把控,空间的布局,颜色的衬托等等,以艺术性的方式从背景中渐渐渗透给参观者,对参观者进行引导,甚至是强迫性地灌输一个思维方式,将更多的隐藏信息传达给对方。所以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对展示品本身的阐述,更多的是一些隐藏体验的传达。理解、思考、分析人类行为在环境中的发展模式,也是设计工作的重要一环。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不再是陈列展品,更多的是利用有限的空间,带给人们无限的精神体验。在信息时代,博物馆和网络信息相比,优势便是这种真实的信息交互。人们通过真实的视觉环境体验,思维与主题背景相交融,可以更好的思考体会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为了更好的体验,博物馆也越来越多的加入多媒体化元素进去,提高受众的参与性,从多个角度满足人们的需求。用不同的技术型手段把情感附加到展品中去,也拉近了和参观者的距离,产生亲近感,能够更好的沉浸到博物馆的环境氛围中。 

博物馆从最开始的从展品的角度出发,以展品为中心的展出方式,到如今,以受众为本,从参观者的角度出发的设计,这是从根本上的设计理念的改变,这是顺应时展的改变,应当引起更多设计者的思考。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是对展示场所的艺术性升华,也是对展品本身的艺术性表达。从心理层面向参观者传达信息,这也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大方向。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6

博物馆是组织、保护和陈列藏品的永久性机构, 肩负实施教育和传播文化的社会功能。随着城市化的逐渐深入, 博物馆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 作为城市综合发展的重要环节, 博物馆也俨然成了城市文化名片及其存在和延续的载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现代城市生活对人的个性需求的关注, 引导着博物馆的建设向更人性化、更关注观众个体的方向发展。侧重观众体验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已成为大势所趋。

传统的展陈设计多以实物展柜、图文展板、说明文字、影视动画、雕塑场景等手段向观众传播信息, 这些手段所提供的多是以强制性为特征的被动式参观体验, 观众是在固定的模式下参与展示流程, 信息传达的方式是直线型、单向型的。因而, 观众所获得的知识信息也是灌输式的, 缺少对信息的反馈渠道, 更没有对观众反馈做出回应的机制。如今, 伴随观众需求的提升, 博物馆的功能和内涵也在不断发展, 展示设计不再停留于静止的陈列, 而是逐渐趋向与参观者平等对话、交流的模式, 借助充满想象力的设计手法调动情绪, 激发观众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完成自主的学习的过程。

欧美国家在博物馆的体验性实践方面比较领先, 博物馆内充实着各式各样的寓教于乐的展示项目。遍布美国各大、中城市的科教场馆内容丰富、讲解生动、鼓励观众动手参与, 是科学教育最生动、直接的场所, 其中旧金山探索馆首开风气让观众亲身参与互动展示, 90年代后期已开发超过800多件互动式展览与活动, 在这个充满活力、刺激想象力、扩展各感官经验的地方, 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实验、讨论、研究。[1]由此可见互动体验在展示设计中的普及性和可行性。进入信息时代以来, 观众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他们越来越需要多维度的认知和学习渠道。当他们审视一件展品时, 早已不满足于单一的视觉认知和简单的说明性文字, 而是渴望看到、感受到更多关于展品内涵的信息, 比如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展品之间的比较、展品在某些层面的详细介绍等等一系列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信息。观众越来越希望在心理、生理、精神上都能从博物馆的展示中获得满足。

二、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的特点

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 涉及社会科学、心理学、人机工程等众多层面, 其评价标准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博物馆职能属性的发展, 决定了其展示设计中互动性体验具有如下特点。

(一) 主动参与性

任何形式的互动体验, 如果缺少观众作为主体的参与就无从谈起。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参与性是互动性体验所具有的基本特性之一。通过调动求知欲等情绪, 引导观众参与, 促成对设计意图和展示内容的认知。随着参与进程的深入, 信息也借助互动设计形成反馈, 使观众对展示内容逐步加深了解, 进而引发观众的成就感等情绪体验, 最终构建出以人为主体的螺旋形信息展示模式。

以当前博物馆普遍运用的虚拟技术为例, 观众首先会从虚拟的情境中感知到初步信息, 在做出分析选择后实施相应的动作或策略。此时, 就需要通过交互界面或感应设备等介质, 将指令意图输入系统, 再由系统做出相应指令或条件下的反馈, 完成互动过程的完整循环。参与性同时也意味着自由度和主导性的加强, 这里主要体现在观众能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主导系统的运行。虚拟技术条件下的互动系统设计, 往往致力于为观众打造可完全置身其中的沉浸式影像体验, 并提供实时性的、以直接动作或操作影响虚拟世界系统的设定, 彻底改变了传统模式中被动接收信息的局面。

(二) 信息双向性

根据互动一词的释义, 我们不难理解, 形成观众与博物馆展示内容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互动性体验的重要目的。在展示内容和观众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中, 观众、内容、场地之间的信息构成一个闭合的体系, 而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循环往复并不断深入的, 个体彼此都在相互反馈影响下进入新的境界。展示设计中的互动性体验即在场地中, 通过设计者的计划与构想, 设置互动性的媒介形式, 为观众和展示内容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达到信息的双向快速传导和沟通。而这种双向性, 才是创造互动体验的关键所在, 是观众真正希望在体验过程中所能提供或者达到的状态。

(三) 情感性

互动性体验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愈加重要, 体现着以观众为中心的建设原则, 针对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 设计者和运营者应当在广泛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 提供观众以所期望的情绪体验,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互动性体验具有情感特性的重要表现, 也是当代博物馆理念的重要发展趋势。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或者说情感需求, 主要包含了对未知的探索欲;对展品、场地空间的审美要求;获得挑战自我的成就感;以及寻求一定感官刺激等。

(四) 动态性

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去研究, 可以发现运动的物体更容易吸引人的视线和兴趣。假如观众的兴趣点不在某些静态展品上, 与之匹配的说明性信息往往很容易就失去了意义。借助特定的形式实现展示内容的动态化, 是互动性体验的重要手段, 且显然较传统静态展示更具优势:观众会被优先吸引, 至于了解哪些信息、接受多少, 选择权都将被交到他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展示在某些分支上具有形成开放结果的独立事件的可能, 体现了互动性体验对信息传达过程本身的关注。

(五) 多元性

信息媒介的更新换代, 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呈现颠覆式的发展。以互动为主要特征的体验设计的多元化、复合化应用成为必然趋势。静态陈列不再是博物馆展示内容的全部, 互动性体验借助网络、数字等新技术和多元媒介, 开始逐渐成为展示信息的主流模式, 大量的衍生技术实现了大容量信息的整合, 极大丰富了展示方式的可能性, 即观众参与和体验方式的多元性。展示信息的表现和传达方式的多元化、虚拟化, 催生出更多基于不同媒介的互动方式, 反过来又推动了技术层面的革新。

三、博物馆互动体验展示设计的应用

(一) 故事性演绎

大多数博物馆展示内容都需要一定逻辑性的支撑, 这种逻辑性一般依附于主题的故事性。故事性是主导布展思路的关键, 也是对观众起到吸引作用的重要因素。博物馆的互动性体验设计包含清晰的故事性, 并采用合理的表现方式是吸引观众的有效方法。通过故事性推动体验的设计构思, 把故事讲好, 从而感动观众、引人入胜, 已成为优秀博物馆的衡量标准之一。展示的故事性演绎, 能够为观众提供一个由各种时空要素相互联结而形成的虚构世界。参观的过程也是各要素相互影响变化、组成信息的过程, 沉浸其中, 观众的心理和感受随故事推进而起伏跌宕, 获得兴奋、满足、反思等不同情绪体验。文学性的故事都具有自身的叙事主线, 博物馆的体验设计也应具备清晰的线索、有序的情节, 使展示内容从发生、发展到高潮、结尾, 呈现完整故事性。观众在设计的精心策划下, 以一定的节奏吸收展示所传达的信息。

(二) 场景化环境

实现人与环境的互动, 一般需先设置特定的环境, 使观众置身其中, 这种条件下的互动能使展示所传达的信息更为真切可信, 观众的感官及情绪均会受到这一预设环境的影响。坐落于安徽泾县的宣纸博物馆, 开辟了专门的古作坊, 将传统宣纸制作工艺按流程逐次排开, 打造开放式体验长廊。就某些具有大体量等特殊条件的展示内容而言, 不可能总是完整呈现最原始的信息。此时互动体验的实现, 就需仰仗场景来完成, 同时借助相应技术手段, 实现更强的真实感、空间感和代入感等要求。博物馆的场景设计应对观众起到暗示、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互动媒体技术与场景的有效结合, 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提供多层次的感官体验。

(三) 趣味性打造

趣味性是博物馆吸引大众的另一重要基础。展览的趣味性可以借助展览具体形式、道具、互动设计等加以强化:例如等比例环境、器具的模拟;采用丰富多变的道具, 包括衣食住行在内都可以成为表现对象。再者, 可以利用夸张、对比、置换等基本艺术手法组织具体展示细节, 跳出固有的思维方式。最后, 通过设计互动游戏环节, 同样可以极大提高展示活动的趣味性。

(四) 技术性运用

综合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亲身体验的经历会更久地保存在记忆中。因此, 需要实际操作的展示项目, 能够切实加深观众对展示信息的印象。而不同类型和方向的科技进步又为体验效果进阶提供了技术支撑。

1. 实体化互动

以博物馆中设置的实验、动手、游戏项目等为典型, 通常需要挖掘展示信息中较为有趣、新奇、能激发挑战欲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这类项目符合一般观众的行动特征与兴趣点, 能更好地调动参与的热情, 促进体验行动的发生。大同市博物馆内设置的考古园地, 就是面向儿童的实体互动类型项目。

2. 可互动装置

一般指把互动行为作为设计目标的艺术装置类作品。这些装置作品惯用隐喻、暗示的手法, 激发观众对自身生活经验的条件反射, 观众需要通过一定的互动行为和思考才能揭开其表面的面纱, 显现包含在内的深层内容。若缺少观众主动参与的行为, 这种装置便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以可互动装置引导观众的体验行为, 是博物馆期望构建的综合体验系统的重要组成。

3. 人机交互

操作界面的进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字技术的发展过程, 并开始逐渐超越以键盘鼠标为代表的物理媒介的局限性。例如多点触摸技术的成熟应用, 观众与信息之间的联系更趋紧密真实。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 数字系统连接人类的界面正向多元维度扩展, 不再依赖单一的输入方式, 有些甚至无需辅助信息采集系统。

例如触感系统技术, 人的触摸动作即为命令输入, 能对信息强度作出自动分析与反馈。只需透过手指轻重缓急的控制, 就能实现不同指令。

动作感应系统也是以人体为人机界面作为交互媒介, 突出特点是能读取人的动作, 通过肢体动作等形成的指令, 实现人机间交流, 获得如运动般的肢体参与的快感。多人模式下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营造和谐氛围。

增强现实系统, 顾名思义, 在真实世界中融入虚拟的图像等信息, 使虚拟影像叠加于真实环境之中, 实现两者并存的奇妙现象。通过数字系统的处理, 增强现实技术所提供的行为体验突破了观众于屏幕面前操作简单指令的原始模式, 影像、图像等信息与观众之间达成实时交互的关系。虚实结合、真假并存的场景感, 为观众提供了值得记忆的体验经历。

虚拟现实技术同样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介, 其实现条件需要将观众的视线、听力和部分感官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甚至完全封闭。因此一般都要求借助一定的电子设备, 来提供或营造虚拟空间, 比如眼镜式或头盔式显示器等。通过此类设备或者大型封闭视听空间, 能够全方位投射出一个非真实场景或形象, 实现信息的实时互动,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时空的束缚。

四、结语

在体验经济的潮流中, 博物馆已成为在一定逻辑组织下的文化信息集合。为有效回应广大观众多层次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博物馆展示活动的关键在于设计好游客体验, 信息的传达必须配以创造性的手段, 才能确保激励观众学习或者受到感染采取参与行动。引导观众经历吸引、行动、反馈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达到成功的学习与文化体验。从而推进博物馆在教育、文化中的功能升级。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7

摘要:优秀的版面设计对博物馆展示空间营造起到巨大帮助,不但可以用直观感受来展示展览的主题思想,而且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怎样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现代设计思维来处理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这都是设计师的职责。

关键词:版面;展示;空间

版面设计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空间展示设计的组成因素之一,并且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设计要赋予文字、图像等视觉元素富有情感和精神内含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形状、大小、比例、色彩等方面展现独具个性的视觉化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版面设计,了解展示的主题和内容,因此版面设计对表达展示的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对展品和展示空间进行整体的规划,通过对展示版面的设计,把展品做一个合理的、有序的排列。配上色彩、图案及高科技展示手段,与展品完美结合,共同为烘托主题和人物情感而服务。我认为在平面上,版面的重要作用就是要规划好每块展版的内容与图片的关系,保持所有展示版面的统一性。在空间上,作为设计者靠考虑到设计性,因此各版面的设计要在统一中追求丰富的变化,以丰富的艺术效果来打动观众的心,做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虚实处理适当达到与展示主题、空间展品等协调一致性。

一 概念

展示的版面设计主要包括版面的构成原理,设计手法、文字的基本要素。内容有展示的标题和名称,指示牌、平面或立体分布图以及文字、图片、展品等。对于版面设计,首先要找一个定位,这个定位是由展览主题和内容所决定的,这个定位找准确了,也就找对设计思路,然后以这个思路作为平台,根据设计思路有关的各种设计元素进行提炼和取舍。同时展开充分的创意想象空间进行设计创作。准确合理地对各种元素进行排版是建立平衡和协调的关键所在。展现出来和它周围的空间各种关系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针对不同性质的展览,在版面设计上就要充分的体现出展览的内容和风格特点,在博物馆的大环境展出的展览,也要考虑到博物馆的环境氛围。

二 版面设计的设计构成元素

(1)文字不是个体因素,而是整体构成的部分,展示版面设计不把文字看作是一个单独因素,而是作为面或者是线来加一构成。用大小不同的文字,来控制强弱的变化,强调“面”的表现。文字:版面上出现的文字一般有大标题、副标题、正文文字、图片说明文字和图表中的文字及数字灯。这些文字的各种视觉因素,都是设计因素,如:字体类型、大小、行距、字间距等。字体的视觉效果,可以影响并且强化文字的含义。它也是版式设计中最主要的信息传递元素之一。人们交流的目的是表达概念,版面中各种元素,要借助文字这一书写符号来表达,因此才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说法。在现代中国,汉字是大众信息传播的最主要的媒介,而西方文字主要以英文为主。英文字体书写简单流畅,有相对较好的视觉效果,在版面设计中的运用也极为普遍。中、英两种文字想比较而言,英文字体自由简练;而汉字是类似矩形的方块字,笔画繁简不一,编排起来有些局限性。每一组文字群均有其空间架构,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进行汉字排列时需要理解汉字阅读方式和了解汉字的审美意韵。单独的文字处理比较好办,可以进行变形、夸张、形象化等艺术效果处理,而成段甚至更多的汉子编排,一般只能在字间、行间、段间等加以调整变化,达到点、线、面结合的视觉效果。单纯的文字只能起到传达的作用,作为设计的目的是要赋予文字既传达内容又能启示意念的双重的功能。版面中,汉字从左到右横斜,或自上而下竖写 ,就会产生排列的秩序、行与列的关系。从版面看似简单的汉字与图片的组合,实际上隐含着一系列排列规律。在展示版面中,字体类别少,版面就会显得雅致,稳定。字体种类多,则画面就很丰富,信息传达形态就越多。

(2)图像:图像常常是版面设计的主要内容,甚至有人形容它是版面的眼睛。“象”泛指世间万物,而“像”则是以“图”的方式来解释对象。“图像”是人们经过选择、组织、整合及处理后,以一定的理念为目的性。传播学的研究表现,读者浏览报纸或版面往往从图片开始,然后才转到标题,最后才落在文字上,由此可见图片对整个版面视觉传达效果有这重大的影响。在版面设计中,首先要明确展示的主题选择一系列能明确反应主题的照片或图片,图片整体色调和内容形式尽可能和谐统一。在版面设计中,图像是辅助传达文字内容的设计要素,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对文字内容作清晰的视觉说明,来丰富和美化版面的作用。再则是对作品内在意义的解读、和挖掘。相比抽象的文字媒介而言,图像具有可视、可读、可感的有点,能够准确、清晰、容易理解等优势。大多数版面上的图片都是经过后期的调理处理才成为版面的内容,借助高科技的摄影、电脑软件等处理手段,打破了以往手绘的方式。照片、三维立体图等表现手法,既丰富了设计师的想象空间,而却也给版面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可能。版式中恰当的运用图像,丰富了版面的层次,也赋予了信息传达的节奏韵律,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设计中有时也会运用图表。版面使用的图表通常采用形象化的手法。其形式也很多样化,常用的有柱状图、饼图、线图和综合图,在展示中,设计师时常用图表的形式来进行一些数据分析等,所以图表必须简洁明了,使反映的内容简化精炼,又确保其中的文字易阅读,便于观众了解。不同展示可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其适合的图标,采用图片与图表时,设计师应使其与真哥哥版面保持一定的比例。过大或过小都使人观赏起来不舒服,同时也应注意其与文字,标题的距离。此外,每一版面应该有一幅主导视觉形象的图片,突出主题,鲜明美观。

(3)版面装饰:装饰纹饰是人类设计领域不可缺少的审美元素。其中包含着激起人们为之向往的审美情感。在版面设计中,装饰性主要是指用线条、图案、色块等绘制出造型以此来衬托版面,一般来说,版面的设计以文字为主,图案为辅,装饰起到引导阅读、美化版面的效果,版面的装饰因素主要有版面的嵌线和色彩等。嵌线能引导观众的视线,使之有选择地浏览到设计者希望观众看得不分,同时也能切割正文。缓冲大段文字阅读形成的乏味感,有时也起版面装饰作用,垂直嵌线一版只在文字栏不明显时才使用,水平嵌线主要帮助读者迅速找到相应信息,不同粗细的嵌线表明了不同部分的重要性。版面的装饰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宁可无装饰,不要滥用装饰。版面装饰的主要作用是以装饰的手段来丰富版面,充分拟补版面整体形势的不足之处。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8

关键词:技术美;现代展示设计;科技;功能美;形式美

1.技术美的属性概述

这里讲的技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技术,而是指自然科学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应用而生的技术。技术美源于技术水平的不断革新和美学理念的动态演进,它是指通过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和产品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主要指科学工业技术产生的一种技术产品综合性的“美”。“技术美就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美。”[1]功能美和形式美又构成了技术美的内容。技术美是科学技术和美学艺术相结合的新的美学形态,是物质生产领域的直接产物,它反映的是食物由功能形态向审美形态转化的基本内容和规律。正如徐恒醇认为“在创造性生产劳动中所产生的那种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相统一的产品所具有的美就是技术美。”[2]

随着自然科学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表现,事物自身价值即实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或实用性)的外在表现呈现出技术美,它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功能中,而这种有用性的外化则表现为艺术形式。苏珊・朗格说“所为艺术表现,就是对情感概念的显现或呈现。所谓艺术品,说到底,也就是情感的表现……”[3]纵观历史,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从来没有间断过。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审美不仅仅于装饰,而且把技术作为基础,于是人们将技术和审美进行了创造性的有机结合。人们在生理及心理上能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引起共鸣的效果是商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功能来实现,同时商品通过自身的色彩、造型和质感等视觉设计元素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1.1 功能美

商品的美要在使用中才能得到体现。功能美不仅是技术美的内容之一,也是技术美的主要特征。当技术满足功能的时候,技术美才能实现。而功能包括物质功能和人的精神功能。功能美与技术美有着紧密联系,对于技术美的探索是在功能的不断完善下进行的,当现有的功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便会有新的技术来解决和完善它,这时技术美外在表现和功能效用的改善相融合从而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这充分说明技术美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体,即功能决定了技术的表现之美,仅仅注重技术本身而忽略功能美,技术会仅仅成为一个代名词。

1.2形式美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美也是这样,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美的外形式的发展、完善及其概括,成为脱离了具体的特定的美的内容的对立的审美客体,便是形式美。美最直接的外化表现是形式美。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形式美与产品的功能相结合是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人是产品的审美主体,审美对象是产品的功能和形式。产品的外观应考虑其形式美感,从而使功能和审美完美结合。只有功能和形式的融合才能发挥产品的积极作用。

现代展示设计作为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造物活动,其属性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美观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形式美在现代展示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形式美与技术美有着密切的联系,技术美和形式美都需要视觉传达。功能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功能,形式与功能应相互依存。设计的外在表现是形式,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可以追求形式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在当今时代,展示设计日益向功能性发展,而技术表现成为体现设计品质的最有力途径。

2.技术美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现代展示设计逐渐地脱离了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独立地成为一门综合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在既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展览展示所要宣传的主题,使受众参与其中,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称为展示。而展示设计是指对所要展示的内容、空间进行合理的更有效的安排与体现。其不仅是信息、社会、商业领域交流合作的纽带,而且是文化及科学技术展现的窗口。它在商业、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不仅仅是一种设计的形式。其作用是一种媒介,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建立展品与人的关系,使人对展览所表达的信息理解并愉悦的同时产生深刻的印象。它目的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等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逻辑性地将展示内容展现给受,以便受众更好的接受信息。

2.1对设计理念的创新有深刻认识

现代展示设计对于美的表现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实物、静物图像展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展览展示的多样化需求。现代展示设计正向着集功能、形式、技术、心理、感应等一体的艺术美发展,作为一种新的需求,这就需要多元化发展,需要对人的精神、文化影响作为关注重点,通过新的设计理念展示技术的先进性,从而摒弃传统设计的束缚达到技术美给人内心强烈的感受。“技术美学比文艺美学、哲学美学重要,因为它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问题。技术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和基础。”[4]

2.2对新工艺与新材料的应用

每种材料都有自身的属性,技术美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材料的运用和加工实现的。对材料本身的运用之外还有人的参与,这使不同材料处于不同的环境,材料便有了物质性和情感性,当材料的属性与人的审美相结合时,材料美也就出现了。在运用新材料时不仅需要了解材料本身,还需要合理的使用工艺技术来塑造展示空间整体艺术形象。因此材料美还需和恰当的工艺技术相结合。“现代展示设计中的材料与工艺不仅是一种设计形式要素和视觉传达媒介,还成为体现设计精髓和情感的核心。”[5]对于设计师应大胆地尝试新材料和新工艺从而运用在现代展示设计中使受众产生更丰富的感染力。

2.3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展示设计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空间、信息、文化,它们相互组合通过设计能赋予受众心理上和生理上新的体验。目的是观众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产生互动和达到一定共识,从而有效地接受信息。技术美在现代展示设计中无处不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让人们沉浸在整个展示环境所营造的氛围之中,这是一个静态到动态,由单向到多向的互动形式。例如,当下的数字博物馆、实体博物馆、科技展览馆的展示设计。由于数字、图像很难说明事物或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于是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倍受青睐。从展示静态展品实物、图像到全方位三维立体动态的展馆设施,当进入数字图书馆空间时,利用计算机模拟三维环境,同时结合听觉、视觉、触觉等新媒体 展示方式,是受众仿佛进入历史悠久现在已不复存在的遗址,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实体博物馆中新媒体技术中的“即时”交互功能,它使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变换视觉内容和想要获取的信息,使受众由被动变成主动。

在这个新媒体技术营造的虚拟世界中一切和现实一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极强的感官冲击,符合受众的真是感受。在现代展示设计中这种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使展示的内容更加多元化,展示的空间更加丰富和广阔。同时,也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和研究。

3.从现代展示设计中看技术美的发展现状

“展示活动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高密度的信息汇集、沟通、发散的活动。展示设计,是一种文化现象。”[6]从历史的角度看,技术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随着设计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以信息、经济、科技为主导的时代,展示设计正在由传统展示向以西安科技新媒体为主导的展示方式转变,展示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表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大众文化生活需求。”[7]在现代展示活动中,由于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声、电、光的普及与应用,还应用了一些高科技,这进一步促进展示设计的迅猛发展。它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生活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给人带来的全新审美体验。虚拟展示设计在展示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发展中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也带动展示设计数字化理念的革新,从而把展示设计带到全新的数字化虚拟空间。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在对当今的文化发展进行渗透,这非常明显的影响着现代展示设计。在现代展示设计中技术美将其发挥得淋漓精致,技术美使展示设计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3.1技术美对现代展示设计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技术美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和途径被应用,它在展示设计中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并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一个积极的一面,一个消极的一面。技术美对现代展示设计的影响也如此。从二维的平面设计到四维的动态展示设计,技术美为现代展示设计开辟了新的传达媒介和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技术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美成为具有普遍性和更具活力的美,然而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技术美对现代展示设计的影响力,忽视技术美的副作用。

(1)当技术美的优势更多的影响现代展示设计同时,技术也逐渐成为创新设计的障碍。展示设计师在设计时会过多的关注技术表现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问题等。有些设计成为技术的堆砌,美早已不复存在,即技术美对创新性思维的局限。

(2)现代展示设计被赋予过多的理性缺乏感性。技术美作为理性美,艺术美作为感性美,在设计中应把技术美和艺术美相互融合,辩证统一的应用。总之,技术美是现代设计美学特征的时代产物,其对现代展示设计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4.结语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普及的当今社会,现代展示设计是时代与艺术和科技的集合,体现了时代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并以先进的科技结合创新型设计来体现文化理念和时代精神。交互式数字技术在展示设计中日益盛行,未来的展示设计将随着新型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自我创新,自我更新,形成更适合发展的展示思想,从而为技术美在展示设计中的发挥开辟新的路径。(作者单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编著,《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徐恒醇编著,《技术美学原理》[M],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3]苏珊・朗格编著,《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吴爱莉编著,《展示设计》[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和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合编,《科学与艺术・交叉与融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3-88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9

关键词:博物馆 陈列 展示 理念

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是博物馆陈列过程中呈现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直接决定着博物馆陈列的内容和形式。上世纪末,伴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陈列展示理念逐渐受到博物馆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综观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时期。

一、实用化: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各地开始兴建大型的综合性博物馆,为了满足新馆的陈列展示需求,博物馆界开始关注陈列展示理念的研究,并积极进行实践。

这一时期的设计理念的特点是在沿用传统设计理念的同时,开始注重对国外陈列展示技术的借鉴和吸收。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陈列理念对于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与陈列技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沿用传统方面,基本沿用了“技术+美术+实用+设计”思路;展示和陈列的主要的目的依然是展示文物,同时确保文物在展示过程中的安全。在吸收借鉴方面,陈列展示中文物保护、防紫外线、红外线处理,开始参照和引用当时所掌握的日本、德国所提供的技术参数与资料。

反思这一阶段设计理念可以发现,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不足和待完善的地方,最主要的表示博物馆在陈列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起来。首先,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处于辅助地位,当时的设计师多为建筑或美术专业的设计人员,博物馆人员设计过程中主要工作是提供文物的样图,便于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工作。其次,博物馆人员在设计理念上的缺失,由于处于辅助工作地位,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没有参与对博物馆陈列展示空间的感悟和建筑空间的再创造。再次,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将博物馆陈列展示等同于室内设计,致使攀比、照搬、雷同的设计屡见不鲜,因而致使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缺少实践的有力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随着博物馆界对陈列展示理念认识的不断加强,也提出了理念上更新的要求,提出设计要以改善空间品质和采用陈列展品文物元素内涵为主、调动非陈列视觉元素为辅的手法,去表现陈列主题,营造切题的空间氛围和人性化的陈列空间。

二、人性化:本世纪前10年

伴随着博物馆事业发展和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完善,陈列展示理念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特别是将人性化设计引入到陈列展示理念中,使理念建设在科学性、理论性增强的同时,也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对博物馆功能的正确认识奠定了陈列展示理念发展完善的基础。这一阶段无论博物馆工作部门,还是理论研究界都充分认识到博物馆不是单纯的文物展示地,博物馆应当是一个知识的传播平台,陈列展览的目的在于让观众了解文物所包含的历史、科技、艺术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提高观众文物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这些都为正确定位博物馆陈列展示提供了保证,推动了人性化理念的发展和完善。

其次,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陈列展示理念。满足观众的需求成为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的基本出发点和衡量标准。博物馆陈列展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室内设计,也不再是满足专家学者研究需求的活动,而是服务社会的文化活动。因此,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已社会文化生活需求为基础,以满足大众观赏行为和心理为目的,从而实现了将人性化设计贯穿于陈列主题选择、陈列内容确定和陈列形式完善的各个环节中,极大地丰富了陈列展示理念的内涵和外延。

再次,人性化陈列展示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博物馆陈列展示工作的开展。人性化陈列展示理念带动了整个博物馆陈列展示工作的开展,丰富了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方式。比如首都博物馆在文物陈列展示过程中,设计了文物观赏区域,将有民间争议的藏品拿出来与观众进行互动,使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亲身体验和学习了文物的鉴定。这种陈列展览方式,整合了社会资源,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数字化:2010年至今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化为特点的陈列展示理念逐渐成为指导博物馆陈列展示活动的主要理念。

首先,数字化理念的基本内容。数字化为博物馆陈列展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组合技巧,经过历史学、考古、文物、博物馆等多方面专家的对陈列展示主题的研究确定,确立需要展示的文物和相关史料(包括实物、图表、照片及辅助艺术品等表现形式),最终依靠三维物品排置的序列、情态及与其他必要的辅助材料(包括一些辅助艺术品及数字新媒体技术手段等)构成的视觉形象为媒介的传播手段和交流方式。

其次,数字化理念是建立在人性化理念的基础之上的。数字化的陈列展示丰富了博物馆的表现手段和方式,但是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博物馆陈列展示理念的基本核心,数字化为实现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因此数字化理念是以人性化为基础的。在数字化条件下,还必须提供必要的文字说明、图标指引和人员讲解等服务,便于在数字化设备协助下,观众更加轻松愉悦地了解展览的主题、了解展品的内容及其意义。

再次,数字化理念需关注的问题。在数字化理念应用过程中,要关注以下问题的出现,一是唯技术化,单纯追求高投入、大制作,认为只要大投入、多花钱,采用最新的技术、设备就能提高展览的档次,增强展览的效果,忽视对展览内涵的挖掘和把握。二是娱乐化,展览定位和目标一味迎合所谓的市场需求,将文物沦为戏说历史的工具,偏离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本功能。三是同质化,在陈列展示过程中,由于技术和设备的同质,致使博物馆的陈列风格、展览形式,甚至陈列道具也表现出雷同,无法体现不同主题博物馆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育民.博物馆陈列设计创意理念初探[N].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2).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10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数字化展示

一、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

博物馆作为文化、艺术、科技的集合和展示地,通过对展品的相关信息的展示,博物馆已经成为为公众提供一个集教育、知识、展示、研究的文化机构,以达到教育、欣赏、展示等的目的。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随着时代背景以及技术的革新,也正在融合了时代技术,达到更加人性化、信息化的展示方式和技术手段。

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70年代,在全球计算机技术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这项信息技术就有学者提出可以应用在博物馆的现代展示中,并形成了最早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初期理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的博物馆开始逐一建立推出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这其中包含了博物馆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收藏、整理、数字化展示等内容,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与IBM公司合作,推出了“美国记忆”计划,旨在对该图书馆的文献、手稿、照片、影像等资料进行数字化整合,使得美国成为了全球最早进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国家,同时,这也标志着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走向了实践阶段。

其后,欧洲其他国家博物馆,例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等大型的国家博物馆、图书馆,都纷纷进行了相应的博物馆数字化工程的建设,并对其展示方式进行了数字化的展示革新。

而亚洲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首先是由日本和台湾开始的,例如,日本民族学博物馆与IBM公司合作的“全球数字博物馆”工程计划,旨在推动网络方式的参观博物馆,同时大力发展了网络搜索博物馆典藏文物资料的检索方式。

中国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开端,到了2003年左右,中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在中国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并且中国国内的各大高校以科研项目的方式发展了多个博物馆数字化研究的系列项目,其中以“大学博物馆数字化工程”项目为例,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二、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特点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博物馆展示的信息化、数字化、包括了现场的数字化展示效果以及基于网络的数字博物馆展示浏览方式。

在这里,概括出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特点及技术:

1.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中的静态展示方式延展到动态的、互动的展示浏览方式

传统的博物馆展示通常以文物展品、展架、展墙等的静态展示为主,展示形式上比较单一和互动性较差。而数字化展示的方式更多采用信息技术展示方式,通过网络、计算机软件技术、声光电等的运用,为观众营造一个互动的的展示空间及展示设备,让观众在参观浏览的同时,能够与展品或环境产生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体现在时间空间上,也体现在人机交互和透过网络的人人交互上,在融入了互动的博物馆展示中,大大的增强了博物馆展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2.展品从传统的物质性展品延展到非物质性信息展品

传统的展品通常以实物类型的展品为主,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球的建立和推广,一些非实物类型的展品也开始被数字化整理、搜集,随之建立数字库。这种非物质性的展品的延展,对于更好的记录文化民俗中的事件、行为、以及一些已经缺失或者正在缺失的文化遗产起到了良好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的作用。

三、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技术

1.数字媒体技术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声讯技术越来越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影视数字特效的技术发展中尤为凸显,电影特效技术的更是随着数字媒体技术让我们今天看到更多的奇异场景。而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页是随着数字媒体、视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其中以技术角度区分包含以下几类:

(1)视频影像技术

视频摄像技术通过视频的拍摄和后期合成,形成的影像资料对于博物馆展示中内容、效果以及展示方式都是一种更具有说明性的技术方式,例如很多实体博物馆通过现代视频影像的拍摄,再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工艺技术,使得参观者更清晰的了解历史。尤其是有的还通过现代影像表现中的剧本、演员、后期特效的配合,使得博物馆展示中的视频影像资料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2)动画技术

在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中,动画能够更好的配合相应的实体展品表现展品背后的文化、技术和故事,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新媒体展示技术。

(3)网页设计展示技术

网页技术在网络发展了近20多年的今天,已经成为大部分用户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博物馆的展示手段中,博物馆网站的建设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通过博物馆网站的网页展示,观众可以更好的参观浏览展品信息,以及实现网络互动平台。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11

[关键词]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历史博物馆;展示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138 ― 02

一、国内博物馆叙事性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如今国内的博物馆也正在经历从只注重空间形式的追求到注重环境、空间、人与展品关系,再步入对展示内容“感染力”的研究,缺乏富有感染性的、连续的、动态的、引人入胜的故事空间,观者参观后没有一个总体印象或深刻的记忆,观众无法理解展览内容更深层次的含义,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将文化产业视为重要支柱的国家,都拥有非常好的博物馆文化,因此对博物馆的展示设计要求也更加专业和苛刻。国外对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上,集中体现在实践设计中运用到较多的叙事性设计方法。因此,更需要我们对一些国外优秀的博物馆叙事性设计案例进行研究。

二、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原则

1.艺术性原则:博物馆空间设计的艺术性原则强调的是,室内空间设计形式与展览的主题内容相统一。通过符合展览主题内容的艺术氛围的营造与空间形式的结合,展示出展品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故事,将展览内容最有效的传递给观者。

2.以人为本的原则:所有的展示空间设计都应该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博物馆空间设计除了展示展品外,也提供观者教育、研究、交流。所以博物馆空间设计中人与物体、环境之间要达到和谐共存的生态平衡,给人舒适的、有效的、安全的和美的感受,。设计师要从人机工程、空间心理学、观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收程度等综合考量,进行博物馆空间的设计。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体现在博物馆室内空间叙事性设计中根据叙事的主题内容,利用博物馆内的三维空间构建叙事性展览空间,与空间特征结合,空间情节的塑造与展品内容融为一体,使整个空间从入口开始,通过内部景观、道路流线、公共区域直至出口等都变成了一个体现主题内容的叙事性场景,引领观者根据主要观览动线深入参观,从而达到博物馆最佳的展示目的。

(二)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的概述

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的概述包括叙事媒介、叙事手段、叙事结构。博物馆空间设计主要的叙事媒介就是展品和多媒体,如声、光、电等。以科技的力量来建立人与空间互动的平台,提升空间的感染力,使空间更具文脉、艺术感,也更加形象生动的传达展览的信息,完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此外,陈列设备,展柜、展板、展台、展墙等也都属于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叙事媒介。将其叙事媒介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形式美是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叙事手段。博物馆叙事结构主要是研究如何将博物馆展示的各个内容串联在一起,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是由众多整体的小事件构成的,展品作为一个个事件元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在叙事结构的带领下,有序的推动着整个展览的进行。

三、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博物馆空间叙事主题

一个博物馆空间要有明确的博物馆空间主题,才会给博物馆空间带来秩序感和富有特色的设计感,使得空间设计有理可依,营造出更具有展览层次和深度的空间环境体系;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展示内容,在大的主题范围内再赋予小的主题,使每一个展示区域,都有着鲜明的主题空间特征,让观者易于识别、区分、记忆不同的展览内容。有了叙事主题,博物馆的观览动线也可以随之展开,空间上也会更加流畅、整体。

(二)博物馆空间叙事内容

博物馆叙事性设计就是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结合故事,即把展示内容与展览背景有关的故事融合进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去。在博物馆的空间中引入的故事情节必须根据博物馆空间的主题来安排的,结合区域功能、空间体验进行组织安排。具有情节的博物馆空间能使观者感受空间结构关系,参与故事,并逐渐建立对空间的感知。

四、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的应用――以韩国历史博物馆为例

(一)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概况

韩国历史博物馆,是韩国第一个国立近现代博物馆,拥有1500余件近现代史资料。常设展览面积达到3,000O,共分成4个展厅,每个展厅的设计都结合了尖端信息技术。

(二)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叙事性设计的主题与内容

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叙事主题为“my Document我们的纪录片”,设计师力图通过“纪录片”式的真实再现和引发观众共鸣的展览内容以及赋有历史基调的空间来营造一个讲述过往历史的博物馆。该馆的叙事内容从韩国的起源开始讲述韩国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变革直至今日的韩国成就,规划了个展厅,并且4个展厅都有单独的主题:

第一展厅“韩国的胎动”,主要描述了韩国临时政府和独立运动的情况及韩国政府成立前期的国家梦想和挫折。

第二展厅“韩国的基础建立”,在这个展厅中,3部分的内容根据历史的时间轴线环环相扣,构建了生动的韩国基础建立的历史,让观众可以很直观的记住韩国政府成立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历史事件。

第三展厅“韩国的成长与发展”,该展厅通过政策法令、经济、民众精神生活的革新3个部分进行故事的叙述,表面上看,没有按照一般时间轴划分的叙述顺序进行设置,实际上却是很好的对本来复杂的历史发展内容进行了梳理,让观众可以更加清晰的记住展览的内容。

第四展厅“韩国的先进化和世界战略”,该展厅故事线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了分类,通过众多的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动性装置,展现韩国在和平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大大提升了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引导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叙事性设计的表达手法

韩国历史博物馆叙事性设计表达手法多种多样,就叙事的组织方式来看,可以分为静态叙事、动态叙事、线性叙事3种。

1.静态叙事

静态叙事是指向观众再现某一时刻的重要事件和场景,加深观众的观展印象并产生联想。如第二展厅第三部分近代国家的基础构筑中,就利用了大量1:1场景模型还原了当时战后百业待兴,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社会场景,让观众透过这个情景再现,切身感受到曾经饱受战争之苦的先辈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顽强生存,对观众起到了很深刻的教育意义。

2.动态叙事

动态叙事指的是能够表现场景,实现人与展品之间互动,并带给观者真实的体验感。博物馆的动态叙事大多数用数字媒体或虚拟影像技术等来实现人与展品之间的互动,通过与观众互动的数码运营方式来加深观众的观展体验。在第四展厅中,利用数字媒体和虚拟影像,例如再现2002韩日世界杯的“红魔”拉拉队,博物馆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四周播放当时世界杯的影像,在正中设有一个拉拉队敲击用的鼓,观众可以伴着影像里的音乐敲鼓,重现当时现场充满节奏感的击鼓声,非常具有趣味性和现场带入感,让人在互动体验中切身感受到当时的宏大场面。

3.线性叙事

博物馆空间设计的线性叙事是根据展览主题,依据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将展览内容编排起来。在编排时不要仅停留于展品简单摆放的设计,要与博物馆的展览空间相结合,以便更真实生动的表现场地故事,增强展览空间的视觉吸引力,感染力,,让观者获得趣味、生动的观感体验。第二展厅“韩国的基础建立”中,就是根据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将展览内容建立起来的,讲述了从韩国政府成立开始到韩国民主进程取得胜利的过程。

五、总结

通过对韩国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即便是在较为古板的历史博物馆中,海外的博物馆设计师们也为其安排了丰富的故事线,叙事性设计在空间中贯穿,与空间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营造了充满感染力的展示氛围。故事线对观众的观展引导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据展厅的不同内容做出了多样的叙事性设计,各个空间既有统一的框架,又各自保有独特性,而且不只是单一的在历史时间轴的基础来设定故事线,而是加以分析,深化归类,安排了多样化的故事情节,并且根据不同的情节辅助不同的展览方式,通过大量数字媒体运营方式来烘托故事的真实性,让观众身临其境,更直观的获得博物馆的教育信息。可见,叙事性设计对博物馆展示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威.城市空间的叙事性设计方法研究――以中国电影交易产业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2012,(12).

〔2〕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12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创新;陈列设计;方法

我国具有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历史留给我们大量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物古迹我们不仅要予以妥善保存还要将之向世界全民展示,文物博物馆就是进行此项工作的专门机构。而文物的陈列展示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博物馆对文物展览的工作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文物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更好的为我国文物的展示甚至历史文化的宣传打好基础。

一、文物博物馆创新陈列设计方法的重要性

(一)以往的陈列设计已不能满足观众要求

现今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都极为迅速。观众对于博物馆陈列的要求与随之不断提高,因此也需要我们的博物馆陈列设计也做出相应改进,以适应观众对于展览活动陈列设计的要求。针对现今的进步多数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都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在设计理念方面一改过去传统设计理念的不足和弊端,将当今现今的高科技手段引入陈列设计当中,对陈列的形式和方式实施了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博物馆陈列方式的创新改进,也给博物馆自身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影响力,可以更好的为人们提供关于我国历史、文化等方面信息的展示平台。随着我国社会文化水平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鉴赏能力以及文化品位都越来越高,传统的陈列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观众对于博物馆文物展示陈列的要求,急需博物馆方面以更为多元化、先进化的方式将文物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展示。

(二)陈列设计的重心和各类因素的协调

文物博物馆在其文物的陈列展示工作当中,应有更为具体的叙事功能,重点应突出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博物馆的具体展示活动当中,会利用到诸如灯光、音效、影像等多种高科技手段或方式,而过度的使用声光技术则会破坏文物的庄严感和厚重感,也会对整个博物馆应有的宁静祥和气氛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可能分散观众对文物本身的注意力,影响展览最终效果,导致文物展览的目的发生偏移,降低了文物展览的审美水准。

(三)陈列设计需跟上时代步伐

当今时代前进速度快,信息、知识、科技水平的发展则更是一日千里,不仅仅是文物博物馆,当今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不跟上时代步伐就要被时代所淘汰的局面。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博物馆已不再是传播历史文化的主要途径,因而,博物馆也应在此种形势下积极进行更新和发展,重新确立自己行业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定位,顺应时代的发展。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展览活动,将人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回对于实物的观赏当中。在展览当中需加强展览的艺术性和独特性,强化对观众的感官刺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文物博物馆创新陈列设计方法的具体建议

博物馆展览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观众提供相关的文物展示服务,因为需要博物馆方面在设计陈列方式方法时明确展览的意义和自身的定位。深入了解观众的观赏需求和审美喜好。现今观众的思想更为独立,具有个性化视角,博物馆不能再以对人们实施历史知识教育为主要目的,应当更为客观的提供历史文物相关展示,成为一种展示的平台和媒介。因此,博物馆在展览时需要更多的考虑观众的实际感知喜好,创建更为可行和符合观众观赏需求的文物展示活动。

(一)更新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对陈列设计的影响最为直接,创新陈列理念可以有效的改善展览的实际效果。建设更能够表达博物馆理念和特色的展厅,从而起到吸引参观的效果。拉近博物馆、文物与参观群众的距离是创新陈列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使观众在良好的参观环境和气氛当中,切身感受到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感受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沉积和时代内涵。博物馆自身应当在对文物陈列方式进行设计时结合自身对于文物背景的理解,需要突出文物自身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还应重视表现出文物与展览环境的契合和一致。

(二)创新设计内容

在文物展览陈列设计当中,需要注意保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明确文物陈列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群众,而并非相关专业人士。所以在创新设计中应注意文物陈列是否符合广大社会群众的实际需要,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应以展览主题以及具体展览内容为基础,将文物用更为艺术的陈列形式进行展示,突出文物本身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结合历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巧妙的融合各种元素将文物进行全面展示。

(三)创新展览形式

在博物馆进行文物展览时,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展示形式予以辅助。如在陶瓷展览区设计陶瓷现场制作区域,让观众从陶瓷的具体制作过程当中了解祖国的陶瓷文化发展水平。动态陈列方式可生动的将自然现象和文物实用功能再现给观众,让观众可以在实际环境中深入解读文物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强化文物展览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服务作用。

文物博物馆是人们对历史文化进行了解的平台和媒介。它的存在意义和作用是将历史上的时代信息和科技能力再度呈现在现代参观群众面前。因此其展览文物的陈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陈列的具体设计当中应充分结合群众需要进行积极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苏君.博物馆地方史阵列内容设计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