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2-02-22 21:27:36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免费开放;博物馆;公共服务

博物馆一直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反映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具有较为全面、强大的社会功能,在这些社会功能中,公共服务的功能占有重要位置。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与人、与社会、与生活的重要结合点。出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及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我国实行了博物馆免费参观的战略举措,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免费开放在为社会公众创造更好文化需求满足和提升博物馆服务社会水平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挑战与问题,成为今后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免费开放政策的出台,使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参观人数激增导致博物馆工作量大幅增加

根据经济学中的需求定律,当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下降时,其市场需求就会上升。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其市场需求显然会被极大地释放出来。许多原来由于门票价格原因不能参观游览的人,现在终于能得到需求的满足了。据新华网报道,平时每天只有1000余人次参观的上海博物馆,在2008年3月10日免费开放的首日,观众人数就达到了6000人次,超过了此前上博设定的上限。观众人数剧增,给博物馆各方面的工作带来了明显的压力,接待、安保、处理投诉、协调等工作量成倍增长,而运行的成本与费用也会大幅上升。如何限制人数、控制人流、保护文物,成为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公共服务工作的难题。

1.2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影响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效果

我国各地博物馆数量不少,而且档次颇多。受制于成本与市场定位的因素,原来一部分高规格、高档次的博物馆往往门票定价高于一般级别的博物馆,那么,免费开放之后,这种价格的差异消失,导致观众无法从价格信号上识别博物馆的规格与档次,许多低档次博物馆可能会吸引更多观众,而真正高档的博物馆反而游客稀少。这种现象可能会对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1.3 博物馆工作人员积极性问题

博物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与周到的接待工作。在免费开放之前,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他激励与博物馆的门票收入或员工工作量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相关性,然而,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的创收渠道没有了,员工在收入方面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变得单一化了,这可能会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消退,甚至影响到接待观众的热情与态度,造成博物馆服务投诉增多。

1.4 博物馆设施与形象维护困难增加

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的运行于维护费用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的专项拨款经费,而这又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关,如果政府的投入不能相应增加,博物馆的日常运行与维护工作难以正常进行,不仅影响到博物馆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其服务工作更是难以保障。例如,四川泸州市合江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长贾雨田曾说道:“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是其他单位抽调来的,编制并没在博物馆,而办公经费是划到人头,所以博物馆没有办公经费,现在博物馆的日常开支全靠在其他一些费用里节省出来。”博物馆免费开放导致的维护困难可见一斑。

2 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创新的对策思考

博物馆免费开放在带来观众人数激增的同时,给博物馆的运行与公共服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何面对与消除这种影响,确保其服务职能的发挥呢?这是当前博物馆需要思考和创新的重要课题。以下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创新的对策:

2.1 差异化定位,明确和细化服务对象

与其他服务场所类似,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应有着鲜明的划分。为了防止免费开放后游览观众一呼而来的窘境,各博物馆应该针对参观者在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各种类别的专门欣赏服务,如传统字画、玉石、青铜器、乐器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将真正有效的“顾客”吸引到相应的博物馆,而排除了那些仅仅是“看热闹”的观众,从而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2 政府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

如前文所分析的,政府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对于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各级地方政府,应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将博物馆视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强化各项制度安排,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确保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公共服务功能不出现衰退。

2.3 强化博物馆内部管理,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免费开放所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对于博物馆自身的管理也是一种考验。如何应对这种考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物馆在机制、体制、设施等各方面的变革。通过变革,提升博物馆的软硬件设施,优化运营流程,改进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保证公共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定期公布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名单、展览、观众、资金投入使用等情况,保障公众知情权,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化管理水平。

2.4 提升博物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及文化部门应改进博物馆的规划,通过丰富品类、突出特色、提升质量,提升博物馆的总体水平,培育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文化品牌,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另外,积极优化调整博物馆建设的结构布局,鼓励科普、文化艺术等专题类以及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实现博物馆错位互补,尽量避免千馆一面和重复建设。

2.5 进一步扩大免费开放范围

对政府部门来说,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近些年来,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在文化部的积极倡导下,许多博物馆逐步开始免费开放服务,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这个基础上,政府部门应认真总结经验,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进一步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作用。

3 结语

总之,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的各种问题,给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政府部门与博物馆自身的努力和创新得以解决,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的效果也会更有保障。

参考文献

[1]孙丽萍:《免费开放博物馆如何避免沦为景点》,新华网2008年3月28日。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外博物馆;比较;发展

对很多行业而言,“变则生存,不变则灭亡”。这是一个共通的道理,博物馆亦是如此。在我国博物馆领域还未成熟的此时,变更所当然是需要的,且世界在变,博物馆的变自然也需要与时俱进。

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博物馆的生存之道在于改变。

可是很遗憾的是,现在在我国博物馆领域里,不管是民营还是国有博物馆,在“变”字上面有着不小的欠缺。以至于我国博物馆陷入了“发展快,质量低”的畸形发展模式当中。

博物馆行业是一个教育与经营相结合的机构,其本质还是一个教育机构。用以传承国家优秀文化历史而存在的。当然,它也需要生存,自然也需要资本的注入。

要走出这个局,自然需要“变”。本文以中外博物馆之比较,建议国内博物馆以一种更开放的市场运营模式去迎接博物馆的未来。

一、我国博物馆发展及现状

(一)我国博物馆之发展

自1905年清末,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博物馆。从1个到2,200个,百年风雨兼程,中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博物馆事业遭遇挑战,面临资金匮乏、体制问题等诸多困扰。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对民众的吸引力也非常有限。不过近年来,我们的文物及博物馆事业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实现每个中等以上城市拥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

(二)我国博物馆之现状

1.管理体制

在我国博物馆事业大力发展中,各级地方政府不仅是投资方的角色,更是主持方、领导方和决策方,这表明政府在博物馆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什么要建,如何建,建成怎样,往往由政府或领导决定,许多地方官员重建筑、轻展览,导致本该是最重要的展览筹建费用捉襟见肘。可以说,政府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建设的成功与否。

2.人员结构

我们以国有博物馆为例,由于长久在体制经济下发展,其人员管理的模式已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管理模式发展趋于缓慢,远远落后于如今其他的行业和整体的社会发展进程,各方面的工作处于被动和匆忙应对的状态。

国家文物局先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仅占13.5%左右。”即使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浙江,人才状况也很不乐观。“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三家省级馆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分别为27.6%、20%、35.5%。”。

人才用人制度上的弊端,导致在一些地方,博物馆成了安排关系户的通道,“专业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挤破门”。

人才的匮乏是限制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博物馆现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缺乏上升空间,对优秀员工几乎没有吸引力。

博物馆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外在力量的推动仅仅是博物馆发展的条件,而内在因素的作用才是博物馆发展的真正原动力。期待这种博物馆的原动力能早早地到来,别错过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美好时光。

3.经费来源

广大中小博物馆建设资金的缺口一直是我国博物馆发展中的一个难题。我国的博物馆建设主要投资方还是当地政府,资金来源单一,这就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不仅缺少博物馆的建设资金,还缺少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和日常管理经费。不少地方现有博物馆的场馆长年失修,设施简陋,陈列破旧,维持十分艰难。

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部门、各省级地方财政每年加大了对博物馆建设资金的投入,但广大中小地区的博物馆建设资金仍有部分短缺。资金问题不仅困扰着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二、国外博物馆发展现状

(一)国外博物馆之发展

国外博物馆一般划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四类。我们以德国博物馆为例:德国总面积357,970平方千米,但德国却是世界上人均博物馆最多的国家之一。直至今日,德国有博物馆共达3,000多座,每个城市都有数量可观的博物馆;大城市人口多,博物馆也多,如在柏林,就有博物馆、艺术展览馆270余座;小城市也不例外,波斯坦市只有几万人,却有8座博物馆。据了解,仅在80年代的10年中,德国新建博物馆就达300多座,有州立的、市立的、协会的、教区的、官邸的、城堡的、私人的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二)国外博物馆之现状

1.管理制度

我们以德国的博物馆为例:在德国,是没有文化部之类的机构,只是设立了文化专员这个职位。而文化专员机构直接归政府总理办公室管理,其主要负责文化事务的管理。因为德国政治结构的特殊性,德国各州都设有文物的鉴定委员会,是文化部的组成部分,而非从属关系。德国各州以下的地方政府都设有文化管理部门,负责博物馆日常管理事宜。

2.人员结构

国外博物馆一般都设有人力资源部,其负责人往往有着大公司人员资源部门工作的经验,能够将企业的一些行之有效的选人、用人方式引入博物馆。馆长之外中层管理人员的选择,原则上从内部提拔,在内部没有合适人选时,要进行公开招聘。国外博物馆还存在很多辅助职位,主要是行政、技术等,他们多是非全职的。

3.经费来源

还以德国博物馆为例,其国家的博物馆几乎都将社会责任置于商业利益之上,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履行社会责任,传播文明的精髓。德国政府和德国博物馆人士则相当重视对博物馆的投资,大博物馆往往由政府出资经营,基本不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德国许多博物馆,多成立基金会来帮助管理博物馆,这种形式应该为我们所借鉴。

三、结论

除以上分析说明中外博物馆的发展与现状存在着差异,两者还存在的一些不小的差距。

博物馆是承载人类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之所在。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 博物馆的文献资源结构的配置日趋多样化。 无论从电子资源的利用现状,还是从用户的使用体验上来看,电子资源并没有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博物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完善其硬件条件,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来保证电子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利用。

一、电子资源建设

博物馆的电子资源建设首先要立足于总体发展和自身的特点,然后根据各每年的经费拨款,人力资源分布,在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中做出合理规划,最后制定适合于博物馆的电子资源建设计划。

(一)突出特色资源建设

博物馆的特色电子资源数据库是现代博物馆电子资源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电子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我馆凭借其独特的地域优势,深入挖掘昂昂溪古文化遗址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解秘渊源、传承精髓,进一步弘扬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由此可以看出,建设特色电子资源数据库有利于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资源整合是信息化管理的前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博物馆都加大了电子数据库的投入,各馆电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增加。各个数据库的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和交叉。博物馆电子资源的整合, 促进了电子资源的有序化和利用率。博物馆的电子资源整合,以现有馆藏纸质、实物资源为基础,集其他数据库的资源材料等各种电子资源为一体的OPAC系统,将博物馆电子资源与馆藏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同一平台搜索,方便用户使用。电子资源导航整合是检索界面的整合。用户可以在整合系统上实现一站式检索,一次检索,就可跨库得到与检索词相关的所有资源汇总列表,大大缩短了用户检索难度,实现电子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完善博物馆电子资源的网络配置

在电子资源的使用初期,博物馆的电子阅览室是浏览电子资源的唯一渠道。现在电子资源的使用率依赖于校互联网的覆盖。 用户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IP验证,浏览电子资源。博物馆应该在最大限度的提升网络速度,保证网络的稳定性。 让参观者能随时随地、更便捷的浏览电子资源。博物馆应当积极建设“移动博物馆”。就是通过VPN认证技术,在公用网络中建立专用的数据通信网络,设置合法用户访问权限,能保障用户在任何地点,通过账号登录就能使用博物馆的电子资源 。

(四)优化馆员结构是电子资源质量的保证

人力资源是博物馆电子资源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博物馆服务工作的效率。从人员配置上来说,导致博物馆中非在编人员的比例高于其他部,人员结构逐渐老龄化。从性别上看,博物馆女性馆员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馆员。女性馆员由于自身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工作中容易满足现状,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博物馆的发展。从工作分配上看,采编部和技术部的馆员承担着电子资源和数据库采购、编目、整合、信息维护等工作。这些工作对于电子资源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提高利用率的可行性对策

(一)结合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

博物馆电子资源要通过计算机的基础设备和网络对数据库和信息进行检索。博物馆网络建设的可靠性和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用户使用电子资源的质量。博物馆不但要完善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的配置,最重要的是要网络的通畅和覆盖。

资金保障充足也将为馆员的培训体制带来契机。博物馆可以制定馆员培训计划,为馆员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馆员的专业知识素养与能力。

(二).树立全局观念,做好电子资源的规划

博物馆对电子资源的建设应该树立全局观念,加强馆内和馆外的资源整合。一般博物馆的网络技术部负责采购子数据库建设,而采编部则负责传统文献的采购,两个部门的负责人在购买资源的时候应当相互沟通,避免重复采集信息资源。在电子资源的建设中,要突出自身特色的电子资源建设。博物馆应当积极与各系各地博物馆加强合作,共享和传递特色信息资源和最新资源,给予充分的文献保障。

(三)多种方式宣传电子资源

博物馆应当合理利用城市公共宣传栏。博物馆公共宣传栏是城市文化和生活信息的聚集地,一般被放置在人流较多的地方道路、宾学校附近。博物馆将最新电子资源以及电子资源使用的简要介绍以海报的形式张贴出来,能迅速扩大影响力度,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来了解博物馆电子资源信息。

博物馆的主页除了需要链接各种馆藏电子资源外,也承担着宣传博物馆馆藏资源的作用。在博物馆主页的公告栏及时通告最新电子资源,以及将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指南放在博物馆主页的明显位置,可供有需要的用户自行下载浏览。制作电子资源使用指南,介绍博物馆电子资源,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并且将电子资源使用指南放在博物馆大厅、咨询台、阅览室以便用户随时取用。也可以将电子资源的使用指南下发到各文化团体与社区组织,让更多的用户了解电子资源的最新状态。

(四)加强馆员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博物馆馆员是馆藏资源和读者之间的桥梁。馆员与读者由传统的借阅关系转化成为馆藏资源管理者与利用者关系。如何保证读者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及效应达到最大化,是现代博物馆急需解决的问题。博物馆馆员原有的知识架构和服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参观者多样化和深层次的需求了。这就要求博物馆馆员进行知识重构,掌握全新服务模式。现代博物馆要求馆员必须具有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运用技术 ,熟悉电子资源的类型和不同电子资源的检索方式,能主动了解并独立满足读者的需求。

博物馆 应当重视馆员的培养,将馆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放到重要议程。 应主动创造条件,让馆员参加对外交流,参加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鼓励馆员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工作经验;最后采取一定的奖励机制,对表现优异和进步明显的馆员以鼓励,这样有助于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提高馆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总之,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服务部门,需要针对用户的需求来开展个性化的服务,满足用户对电子信息的需求,这样才能使电子资源达到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向明.数字博物馆及其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06.(1)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形式;空间布局;策略

当前在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博物馆数量迅猛增长,但随之出现的展陈设计形式单一、策展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展陈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而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策展人员要综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符号,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以及空间布局等相关工作,有效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博物馆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博物馆事业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可以使广大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对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通过更具有特色的展陈设计和空间布局,加强对文物资源的展览利用,以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更加吸引人的参观氛围。

1博物馆展陈设计相关概念

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公益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展示,以供人们研究、欣赏,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所谓展陈设计,即展览和陈列设计,实质上二者并没有根本区别,都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以文物为主体、其他展品为辅助的,运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按照特定主题、艺术形式在空间和平面组合成的展品群体,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设计,可以加强相应的空间和平面联系,构成一个独特的空间范围,以此不断强化人们的感受,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以此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展示空间。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其历史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赋予相应展示空间独特的文化含义。而通过遵循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原则,能有效提升展陈的整体效果,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2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2.1展陈设计理念僵化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展现出不同特色的主题。而在现阶段的展陈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设计观念及空间布局理念的影响,缺乏有效的创新,展陈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以传统的展陈设计理念建设的博物馆,主要是以物为主体进行设计展览,没有从设计对象的角度出发,缺少了对受众者感知程度的了解,导致博物馆展陈和观众之间产生了距离隔阂之感。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因受营销理念的影响,导致观众只能观看文物展品,无法深入挖掘其中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从而降低了观众的体验感。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僵化的展陈设计形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因此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优化转变。

2.2设计方式过于单一

博物馆空间设计及展示的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博物馆仍旧单纯沿用传统的橱窗式和单体陈列,又或以静态陈列的方式进行陈列。这样单一、陈旧的展陈方式比较适合专业学者来观看,对于非专业观众而言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无法激发观众的兴趣,难以让观众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而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创新展示的方式,加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借助多种展示途径,让人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人们参观的兴趣,有效促进博物馆的长远发展。

2.3空间布局不合理

当前仍有众多博物馆因其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观众参观时只能被动地接受展品的观点和内容,无法表达自身的意见和建议。传统的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还会给观众营造一种神秘感和深层感,拉开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观众难以深刻体会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意义。通过加强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工作,能有效增强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对观众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保障展品背后的人物和事件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避免过分神化的现象出现。因而在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综合博物馆文物展陈的自身特点,更新空间布局方式,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3加强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策略

3.1加强室内设计,强化观众体验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将文物和室内设计的有效结合,不断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能有效提升博物馆展陈的整体效果。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许多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方要加大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加强博物馆建设,真实还原当地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风貌,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相应的工作人员要综合考虑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增强展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在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活动中,因过于注重以文物为主体的展示,从而忽视了室内环境氛围设计,使得博物馆的建设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加强文物与室内展示的有效融合,加强空间布局,提炼特定的主题以及和内容相符的元素符号,加强空间组织和规划,以此构建出良好的空间氛围和环境。因此,在博物馆室内展陈设计活动中,要根据不同文物所需要的空间和条件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开展针对性的设计,要摆脱传统以物为本的展陈设计模式,将受众体验放在第一位,有效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创造与展品内容相契合的主题,烘托和展现文物展品的特质和内涵。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大哉孔子展”中,圆形序厅部分设计成书架的形式,四周是用亚克力材质打造的以儒家典籍为装饰的书墙,中间凸起的浮雕孔子像若隐若现(图1)。游客进入到序厅之后,就像走进了缤纷书海,走进了历史岁月中的孔子时代。

3.2加强数字化发展,丰富展陈设计方法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实现实物陈列与数字化发展的有效融合。在传统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实物展示,通过实物陈列能够真实体现历史景象,还原历史的真面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物陈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博物馆的陈列以更新颖的形式展现。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三维立体技术的使用,利用扫描技术和仿真处理技术,将文物真实地展现出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展陈设计方式,不断强化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不仅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而且还能够丰富博物馆展陈的形式。通过加强空间形式设计,综合展陈设计的实际情况,以营造气势宏大的氛围效果,构建良好的艺术结构,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序厅部分通过采用多媒体环幕投影技术,为观众循环播放“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短片,对孔子及其思想,以及孔子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进行总结性介绍,为观众正式进入展厅欣赏做铺垫,可以让广大观众在参观游览展厅时深刻体会到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历史,明确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意义,从而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3.3加强空间布局,做好叙事空间设计

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强空间布局设计,不断完善博物馆的叙事空间,可以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有效提升博物馆建设的整体效果。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展陈的排列布局,保障观众能够跟随着文物历史进程层层深入其中,强化观众的主观体验。通过情景的重现,加强展示项目开发,有效增强观众的求知欲,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故事。通过结合观众的实际需求,加强空间线路设计,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设计,来吸引观众停留驻足。综上在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有效增强文物展示的艺术美感,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为观众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空间。在展陈设计过程中,应将时间元素纳入空间布局中,有效实现叙事空间设计,充分发挥其独特性,保障整个设计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加强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适当融入现代化元素,有效增强博物馆建筑空间布局的灵动性。孔子博物馆常设展览为“大哉孔子”基本陈列(图2),展线长2065米,基于独特的建筑空间布局,其展陈流线设计以圆筒为核心,由序厅和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以及诗礼传家七个部分组成,叙事空间连贯流畅、简明清晰,能够有效地将孔子和儒家文化解读并传达给广大观众。

4结语

总之,应加强博物馆建设,做好自然及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收藏、征集及陈列等相关工作。在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要综合时代变迁,应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创新,做好空间布局设计,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博物馆建设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有效促进博物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当代我国博物馆展陈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33(3):82-87.

[2]王静.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表现形式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6):140-141.

[3]王丽梅.关于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形式与空间的布局的分析[J].艺术品鉴,2019(36):219-220.

[4]钟旭.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与空间布局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5):124-125.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文博工作总结是全面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夯实“十二五”基础的重要一年。我区文博工作根据省、市文物部门的工作要求,按照局党委“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稳步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断提升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水平,积极配合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益功能,创先争优、锐意创新,文博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取得显著的成绩。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本完成,努力将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纳入文物保护体系。1、三普实地调查阶段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成果丰硕。上半年,区文物普查队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补充调查春晓镇严坑庙、戚家山街道浃水大闸、白峰镇太平岙巡检司城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同时,按照省市专家组的验收意见和建议,对野外调查资料进行补充、整改和完善,并完成最终数据上报。目前,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已通过国家文物局普查办整体验收。三普第二阶段,我区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408处,调查登记(录入数据库)不可移动文物346处。其中复查38处,占登记总数10.98%,新发现308处,占登记总数89.02%;一般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点62处。这一成果的取得极大地丰富了我区的文化遗产资源。2、三普第三阶段工作接近尾声。及时开展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工作,6月份组织普查队员参加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培训班,学习第三阶段相关技术规范。8月上旬制定第三阶段工作方案,并按照方案有序展开相关工作。根据省、市普查办的统一部署,目前已完成普查工作报告初稿和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初稿的编制任务,将于年底前基本完成区级普查报告、地图绘制、档案编制和成果转化。3、边查边保,多种手段将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有效纳入文物保护体系。为更好地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最新成果,向上级文物部门报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材料,并陪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对已申报第七批国保单位的梅山盐场旧址进行实地核查。无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的数量和质量均创我区历史纪录。10月21日揭晓的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我区推荐的鄞镇江桥、钟观光故居、曹莘耕故居、枝夹岙墓群、虞家后新屋、梅山盐场筹备处旧址、瑞庐等7处榜上有名。目前,我们正在制定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徐圣禅故居“塔峙圃”的修缮方案。年内,我们还将推荐申报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第十一批区级文物保护点。二、突出重点,抓好基础,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踏实推进。1、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方针,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山桥修缮工程顺利竣工。去年12月15日动工,由常熟古建筑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宁波弘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负责监理的长山桥修缮工程,至今年3月底顺利竣工,并通过竣工验收。本次修缮以现状加固、整修为主,以保持长山桥建成以来所积淀的历史沧桑感。维修内容仅为对局部结构存在隐患的部位进行加固整修,对断裂构件进行粘接,加固栏板,复原桥面踏步石,对缺失的石构件进行复原,清除有害植物,抢救性维修永济庵亭。长山桥修缮工程结束后,将成为小浃江古水利建筑群中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2、稳步推进“四有”工作,夯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保护基础。会同区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对我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初步划定,并向文物保护单位所在街道、相关主管部门及相邻利害关系人征求意见,形成了《北仑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方案》,经区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由区人民政府发文公布。10月中旬完成项氏宗祠、瑞岩寺藏经阁、虞家后新屋和姚燮故居等4处新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点)保护标志文物说明牌制作安装工作。3、继续实施巡视检查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的日常管理。目前我区的文物巡查制度完善,区文物行政部门、街道乡镇文物保护小组、责任文保员、业余文保员四级检查巡视,做到文化站每月都有检查报表上报、责任文保员每周进行巡查、区文物部门每季度开展抽查。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小港东岗碶、梅山张公庙后大殿、大碶古阿育王寺遗址塔亭存在文物损坏、违建、不合理修缮等现象,立刻 通知区文物监察大队进行查办。及时保障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安全,目前我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完善率基本达到95%。4、逐步化解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矛盾,保护成果显著。长期以来,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是搞好我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大难点。为配合穿山疏港高速公路建设,我们跟宁波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高速公路沿线进行了考古调查、考古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一共清理发掘以汉代为主的古墓葬89座、窑址4处,共出土铜、铁、陶、石、骨、琉璃等文物260余件。同时,我们还改变工作思路,及时掌握我区开发建设的动态,主动跟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使矛盾逐步得以化解。在获悉我区准备实施小浃江改道工程时,我们主动跟区水利部门进行多次磋商,使小浃江上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点为重点的古水利建筑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三、加强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体系渐具雏形。1、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来,我们始终将港口博物馆和水下考古基地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开展。上半年,已协助完成港口博物馆框架性陈列大纲2次专家论证、陈列大纲调整撰写、我馆现有相关藏品资料统计、港口博物馆宣传折页设计制作等工作。7月29日,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建设工程在春晓滨海新区奠基。中国文博届最重要的领导悉数到场,将近140家各类媒体予以报道,足以体现活动之成功。尤其是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最终敲定水下考古基地落户北仑,确定国家文物局领导光临典礼,实属不易。我馆为筹建中的港口博物馆征集文物和展品60余件,其中英国航海望远镜被定级为三级文物。港口博物馆网站在年底前建成,将成为宣传港口博物馆的重要媒介和公布相关公告的重要平台。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目前正在进行建筑设计,预计明年6月可以动工。2、邵克萍家族艺术陈列馆建成开馆。今年,我们完成了艺术陈列馆成硬件修缮改造、陈列装潢和陈列布展工作,并于9月29日开馆,为国庆献上一份礼物。艺术陈列馆目前接受邵氏家族捐赠艺术品和文献资料近200余件,超过原定计划一半。艺术馆将进一步提升北仑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作为我区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馆的建成为如何利用名人文化资源,做出一个实质性的探索。今后,艺术馆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展示,而是一个动态的文化风景线,艺术感的规模和精致的装修特别适合举办小型艺术展和艺术沙龙。这将成为人民群众欣赏艺术的一个平台,也扩大了北仑的文化知名度。3、积极指导帮助街道(乡镇)筹建展览馆、陈列馆。帮助白峰镇做好白峰民俗展览馆设计创意、大纲撰写和内部展陈设计,并通过论证,还专门为展览馆征集和整理一批民俗展品。帮助霞浦文化策划文化站古建筑的改造,帮助新碶文化站策划“新碶棋苑”,帮助大碶文化站策划东岙桂花文化。积极寻求民间力量建立民营博物馆,北仑第一家民营博物馆——鲍志军陶瓷博物馆正在策划洽谈中。至此,我区的博物馆体系已渐具雏形,并具有一定规模,将在今后几年逐步完善。四、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益功能,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的文化服务。1、搞好基本陈列,努力为公众提供优质的陈列展览。基本陈列是博物馆开展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式,今年,我们重点对三楼民俗用品展厅进行改造。增加陈列柜3只,增辟陈列橱窗1只;进行全封闭陈列装潢,安装了专业的灯光设备和空调;充实了一批民俗展品。通过本次改造,使展厅利用效率提高近1倍,展厅展陈效果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为我馆以后在我馆内举办小型临时展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2、积极举办临时展览,努力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陈列展览。今年,我们承办了《“五洲大港”国际港口风情摄影展》。征稿收到来自全国各地600多位作者的5000多幅(组)作品。展览自7月28日开始至8月8日在宁职院举办,参观者约计3000人次。包括央视二套《看天下》栏目、《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人民摄影》等40多家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影展的举办对于展示北仑港口城市形象,提升文化品位,扩大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利用区收藏家协会会员的藏品,先后举办了《北仑区百件民间收藏精品展览》、《“灵石奇葩”——“石趣轩”收藏精品展览》,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3、继续打造“北仑流动博物馆”品牌,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我馆流动博物馆已开进海伯公司、永发集团和大碶街道。接下来还将进入社区、农村、学校和部队,争取今年有5次走进基层活动。北仑“流动博物馆”经过几年的打造,呈现出以下二个特色:一、实物展览更生动;目前我馆有“中国现代物资供应票证展”、 “中华纸币展”、“民俗文物展”、“像章展”、“近代经济票证展”。 这5个展览都可以让参观者看到实物藏品,大大提高了流动展览的质量,是对一般流动博物馆图文展的一种突破。二、点单式服务更贴切;我们将5个展览介绍印制成精美的小册子,事先让参观对象代表进行挑选,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展览,这样增强了流动展览的针对性,使得展览更受欢迎。通过积极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预计区博物馆(包括邵克萍家族艺术陈列馆)接待观众可达4.9万人次,团队约57个。五、文物标本征集收藏、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1、继续加大文物标本征集收藏力度。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区文博工作起步晚、底子薄、文物藏品匮乏和品种不够丰富一直是我馆的一个严重缺陷。因此,今年,我馆文物标本征集收藏的重点是为筹建中的港口博物馆征集和接受捐赠的文物和展品60余件、接受邵氏家族捐赠艺术品和文献资料近200余件。征集中国近现代经济票证300余件,接受四明书画院慈善作品移交近百幅。此外,还为白峰民俗展览馆专门征集一批民俗展品。2、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一是全面完成馆藏珍贵文物的数据库 建设任务。根据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参加了省文物局举办的馆藏文物数据库软件系统和影像录入培训,建设文物摄影棚,在做好馆藏文物藏品定级工作的基础上,准时完成馆藏二、三级文物藏品文字和影像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工作,并及时上报有关数据。二是为进一步推进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9月21日邀请省文物鉴定中心专家,对一批近年来未鉴定的馆藏文物进行鉴定。最终有19件文物被定级,其中北仑越窑刻花粉盒被定为二级文物,汉代黛板、元代龙泉窑水盂、隋代盘口壶等18件藏品被定为三级文物。此次鉴定即为我馆文物保管和建档工作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进一步肯定了我馆近年来的文物征集工作。六、文化遗产宣传有声有色,营造了全区浓厚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为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5月18日至6月16日,开展了“文化遗产、在我身边”——北仑区“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月系列活动。宣传月期间,我们先后举办了北仑区“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月活动开幕式暨“灵石奇葩”——“石趣轩”收藏精品展开展仪式、“探古寻幽”——北仑市民走进考古现场、“我们的记忆”北仑流动博物馆进永发集团、《北仑文博》办刊座谈会、进行灯幔广告等文化遗产月公益广告宣传等活动。12月8日—宁波市第二届“名城日”将开展“12.8”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系列活动。届时,我们将举办“探古寻幽”——北仑市民走进传统民居、收藏文化讲座、北仑民间收藏系列展之四“妆匣遗珍”、公布第十一区级文物保护点等活动。此外,今年还成功编印《北仑文博》2期,建成北仑博物馆及北仑文化遗产网站。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时刻重视媒体对文化遗产宣传的重要性,省、市、区三级,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出现我区文博事业的各类报道200余条。七、文博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管理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1、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制定《北仑博物馆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方案》,以争先创优活动指导业务工作。除规定动作外,还在馆内开展了主题为“港口博物馆和水下基地如何建”、“三普成果如何转化”和“博物馆免费开放如何做好”的“大讨论、献一策”活动。2、上半年,我们创造性地为全区所有的46处文物保护单位(点)聘请责任文保员,责任文保员每年能够领取一定的工作报酬,这是对文物保护方式和机制新的探索和尝试。3、北仑收藏家协会成立。经过精心筹备,扎实组织,北仑收藏家协会于 月份正式成立。随后,组织热心捐赠的收藏家们考察上海博物馆、参观宁波博物馆国宝展。目前,北仑收藏家协会共有会员51名。我区收藏家的无偿捐赠已成为我馆新增文物标本的重要渠道,民间藏家的藏品也已成为我馆举办临时展览的重要资源。回顾今年的工作,应该说我区文博事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博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区文博工作的社会形象继续全面得到提升,社会关注度继续显著上升;区文物普查队被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市级先进集体,2名普查队员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2名普查队员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北仑博物馆被命名为北仑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不足:一是港口博物馆建设工作责任分解不明确,文物征集等筹建业务工作开展程序阻力较大。二是邵克萍家族艺术陈列馆每年运营费用尚未落实。三是随着流动展览内容的增加、展品的积累,我馆库房实在紧张,新借用的档案局库房又被放满。如有可能,能够购置一辆“流动博物馆大篷车”,将更有利于这个品牌的打造和惠民服务的深入。四是缺场地。开办十多年的馆所设施日益老化。博物馆展览与办公场所明显欠缺。五是缺经费。区博物馆全年日常维护经费、文物征集经费、自办及引进展览经费、科学研究经费;区文保办文物维修经费、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经费、文物宣传经费每年共计不到15万,与新时代文博工作的要求不符,与文化强区建设的标准不符。六是缺重视。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矛盾时,往往是文物工作让步。大湾碉堡群——轻机枪碉堡、小港李氏庄屋等三普新发现,已沦为消失文物。大片古老村庄拆迁、大面积开山取土,从无征集文物部门意见。总结过往经验,扎实开展各项基础工作,大力推进港口博物馆筹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等重点工作,探索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免费开放新的方式方法,我们相信北仑文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关于全区文化建设的战略指导下,通过北仑文博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必将开创新的局面!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关键词: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旅游感受

 

一、中国煤炭博物馆的发展概况

中国煤炭博物馆于1989年在山西太原落成,1993年6月以大型实物与现代展示方式相结合的模拟矿井建成,2000年9月,首期征集陈列展对外展出,2003年5月二期基本陈列布展完成并对外开放,2009年5月,中国煤炭博物馆三期基本陈列暨精品馆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公众开放。经历了20多年的不断发展更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一级煤炭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诸项殊荣集于一身。煤炭博物馆在发展中既重视保持和扩展传统教育、展览功能的发挥,又顺应当今休闲时展的需要,努力挖掘旅游休闲功能,强化游客的旅游体验。

二、中国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特色

旅游体验是指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游览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而获得的因人而异的旅游感受。当今博物馆发展越来越重视旅游功能的开发,越来越重视游客需求和旅游体验,以增强自身的旅游吸引力。中国煤炭博物馆在结合自身优势挖掘特色旅游体验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

1、传统与现代展示方式结合,旅游寓教于乐

煤炭博物馆展馆由序厅、煤炭生成馆、煤炭与人类馆、四维动态影厅等展厅组成。传统展示方式主要通过精美图片,珍贵藏品,详实解说使游客能够清晰了解煤炭如何形成,古代到现代不同时期挖掘技术的改进,煤炭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等。为了弥补传统静态展示方式的不足,煤炭博物馆结合采用现代化的动态展示方式,例如,4D影院通过震动、刮风、雨雪、烟雾等特殊效果使游客置身于亿万年前煤炭形成的场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使游客既增长知识又获得愉悦体验。

2、地下模拟矿井设计,旅游体验难忘

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最大亮点就是拥有亚洲最大的地下模拟矿井,这也是游客在博物馆之旅中最具特色的体验项目。地下模拟矿井设计通过大量实物原型真实再现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煤炭开采的不同技术手段和煤矿工人艰辛的劳动场景。游客搭乘电梯下到井下,佩戴好矿灯乘坐矿井小火车穿梭于巷道,展开了新奇神秘的地下矿井探寻之旅。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导游的细致讲解,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时代条件下采矿技术手段的发展革新,同时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煤矿工人危险的工作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

3、导游全程陪同讲解,监管服务质量

游客购票进入煤炭博物馆参观游览,博物馆会将分散的游客相对集中,安排专职导游进行全程陪同讲解。经过导游耐心细致的讲解使陌生枯燥的煤炭知识变得灵活生动。导游与游客之间通过启发式、问答式的讲解方式,吸引游客注意力,增加旅游兴趣。同时,为了强化对导游服务水平的监督管理,游览结束后博物馆要求每位游客对导游讲解水平和服务态度,博物馆服务设施等方面给予评价并提出意见。使游客感到博物馆重视对自身服务质量的客观评价和不断改进。

三、中国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不足

1、馆体外观充当广告媒介,降低游客良好印象

煤炭博物馆外部馆体被巨幅的广告条幅包裹。与鲜明醒目位置的太阳能、汽车等广告条幅相对比,煤炭博物馆自身的标志及宣传条幅不能吸引游客注意。仅从外观的第一印象游客很难将它与部级的博物馆相联系,博物馆实际形象与游客心目中的期望形象存在一定的落差,游客会产生一种失望情绪,进而对煤炭博物馆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因此,煤炭博物馆在开展多样化经营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一定不能以影响自身品牌形象作为代价,否则,就会得不偿失。论文格式。

2、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不足

煤炭博物馆不仅要努力提高游客参观游览的旅游体验,还应该结合自身特色开发设计不同系列、不同档次的旅游纪念品。论文格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炭的相关衍生品种类繁多、层出不穷,很多产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但是,目前煤炭博物馆开发的旅游纪念品主要以煤精工艺品摆件为主,旅游纪念品种类单一,开发设计理念滞后,游客购买兴趣不大,带动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因此,调查了解游客需求,以煤炭相关产品为载体,开发不同系列的旅游纪念品方面仍然大有可为。

四、提升中国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建议

1、深入挖掘特色优势,建立煤炭文化交流中心

煤炭博物馆座落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省太原市,作为部级的煤炭行业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具有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通过挖掘煤炭文化,拓宽经营思路,把煤炭博物馆建设成为集教育公众、藏品保护、文献收藏、旅游休闲、技术交流、会议会展为一体的煤炭文化交流中心。在开发完善基本职能和旅游功能的同时,应该加强与煤炭单位、煤炭企业、煤炭研究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承办更多相关行业的学术研讨、企业合作、技术交流等会议展览活动。使煤炭博物馆既作为一个行业合作交流的平台,又能够不断跟进行业最新技术动态。逐步将自身建成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煤炭文化交流中心。

2、加强与煤炭企业交流,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煤炭博物馆作为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应该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探索兼顾双方利益的共赢合作模式。将自身建设成为既体现山西煤炭企业良好形象,又及时反映煤炭企业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和煤炭行业技术的发展更新。比如,可以考虑在游客较为集中的旅游旺季,煤炭企业安排富有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到煤炭博物馆结合工作实践为游客讲解现代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煤炭开采中的安全隐患及防治,煤炭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等知识。

3、开发设计不同系列,不同档次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的适度开发设计,不仅能够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收益,而且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论文格式。因此,煤炭博物馆开发设计不同系列,不同档次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必要也是必须的工作内容。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旅游纪念品应该体现与煤炭相关的特色,切不可跟风模仿出售质量差、到处可见的雷同性产品;第二,开发中需要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动员大家出谋划策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从中选出既有创意又可操作的项目;第三,切不能仅仅根据自身的好恶,一定要调查了解游客的兴趣爱好,也就是说,开发产品需要紧贴市场需求;最后,开发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应该较好的结合实用性、艺术性、便携性的特点,开发适应不同消费阶层的层次化、多样化的旅游纪念品。

总之,中国煤炭博物馆在发挥其传统功能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旅游功能,通过传统与现代展示方式结合,设计地下模拟矿井等形式,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强了旅游感受,加深了旅游印象。相信经过进一步的深入开发,通过建立煤炭文化交流中心,探索与煤炭企业互利共赢合作模式,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等,能够带给游客更加满意、难忘的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周海,胡高伟.中国煤炭博物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J].山西政报,2003(8).

[2]黄政.模拟煤矿游[J].科学之友,2005(2).

[3]中国煤炭博物馆[EB/OL].coalmus.org.cn.

[4]刘珺.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9(12).

[5]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7

2009年12月25-27日,“中国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来自全国40余家单位的7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周逢民行长致欢迎辞。周卫荣秘书长代表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对2009年全国钱币银行类博物馆的工作做了总结,并部署了明年的工作任务。会上,通过了3名副主任委员的变更,分别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由陈耀明变更为张解东、上海银行博物馆由王允庭变更为徐宝明、西南财经大学货币证券博物馆由刘方健变更为缪明杨;通过了关于吸收齐鲁钱币博物馆、黑龙江金融博物馆及安庆钱币陈列馆为委员会委员单位的决议,使中国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委员单位达到36家。会议就以下两方面内容展开了研讨。

一是在新形势下钱币银行类博物馆如何开展工作。代表们围绕“钱币银行类博物馆与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黑龙江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刘晓东重点介绍了黑龙江金融博物馆的筹建过程及办馆体会;甘肃钱币博物馆于廷明馆长从钱币博物馆与央行文化建设的角度,阐述了货币文化与央行文化的关系及如何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设想;上海银行博物馆徐宝明副馆长就如何提高博物馆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提升博物馆保管、宣传及研究等功能,提出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办法;上海造币博物馆高级经济师张跃群讲述了该馆在增加社会效益方面所采取的有力措施;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储建国馆长回顾了该馆作为一家民营博物馆10年的创业之路;河北钱币博物馆魏占辰馆长以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旧址的收回为切入点,讲述了建立石家庄旧址纪念馆和钱币博物馆的艰难之路,并介绍了其基本陈列;湖北荆州中支傅先义副行长介绍了荆州中支立足钱币陈列馆围绕央行中心工作,搭建平台,服务社会,推进央行文化建设的经验和体会;内蒙古钱币学会贾克佳秘书长就钱币银行类博物馆承载的社会责任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部杨君副主任全面介绍了筹备中的《反假货币展》,对反假货币历史及人民银行的反假工作做了阐述;山东省钱币学会杨艳芳概括介绍了山东历史钱币的特点及齐鲁钱币博物馆的创建过程;山西省钱币学会亢贵锁秘书长汇报了山西钱币银行博物馆的筹建情况。

二是相关钱币专题的研讨。中国国家博物馆霍宏伟博士提出,洛阳东汉王当墓出土的4枚铜牌饰不是压胜钱,铜牌饰上的有翼神兽形象分别是麒麟与天马;浙江省博物馆李晓萍研究员系统论述了南宋金银交引铺的性质、产生原因等问题;山西省汾阳市雷志雄副市长分析了汾阳早期的金融机构及其历史渊源;山西省钱币学会刘建民副理事长考证了去年考古发掘出的山西汾阳市东龙观村5号金代墓室壁画,指出,其中一幅壁画生动描绘了金代的金融活动;上海博物馆周祥研究员对垦业银行纸币的印制、版式及其发行等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最后,庞则义主任委员作了总结讲话,号召大家为2010年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博物馆大会做好充分准备,并就扩大中国钱币与银行博物馆间的交流,重视当代货币银行文物的征集与收藏,提出了要求。此外,部分代表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就“汾阳东龙观村5号金代墓壁画”进行了座谈,初步认为,该墓西侧一幅壁画反映的内容说明,金朝可能已有专门的钱钞对换机构。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考察了黑龙江金融博物馆、哈尔滨建筑艺术馆等文化窗口。

(老 霍)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8

关键词:免费;共享;博物馆

Abstract:Citymuseumasaculturaloasishasalwaysbeenthefocusofacademicresearch.However,thestudydonefromtheperspectivesofurbanplanningandmanagementarestillweak.BasedontheresearchonGuangdong’sfreemuseumpolicy,especiallythevisitors’behavior,theplacestheyvisited,thetimespent,andtheirinteractionwiththemuseum,thepapertriestoprovideconstructiveproposalsforthesharingofurbanpublicculturalresources.

Keywords:free;sharing;museum

博物馆承载着纪录文化的社会功能,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已成社会共识,并且被国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地写进了章程。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已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不少国家已成惯例。2008年3月,我国在一些省市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试点后,受到公众普遍欢迎,广东省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免费开放的“非日常化”和人数限定等制约,节假日观众量激增,平时却门庭冷落,而且虽“免费”开放但“从没进去”的人还和过去一样“在门外”。免费政策如何“普惠”所有人?公共文化设施怎么才能真正让公众共享?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为将来在全国大范围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提供一些实证依据和建议。

一、“免费”后的普惠:

参与主体行为的“样态”解读

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资源对公众免费开放后,人们开始关注博物馆的参观主体——人,而非参观客体——馆体建设、馆藏品(物),这是对过去公共文化设施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忽略主体意识的重新定位。24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从“以人为本”的尺度来考量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从免费开放博物馆中参观主体数量与质量的罗列分析,是对公众“共享”公共资源内涵的本质回归。

1.参观人群类别变化

免费政策始行前,广东省博物馆的客流承载力长期处于富余水平,参观量因为“票”的门槛受到限制。以2008年3月为例,每天参观人数最小值仅为18人,最大值亦不过750人,日人均流量为111人。免费开放后,人流量态呈跨越式扩张。3月30日博物馆观众近4000人,远高于3000人/天的限制标准,公众强劲的文化渴求因“免费”得以有效释放。“免费”举措的实行使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得到极大改观,也能充分体现博物馆的公益性、非盈利性及公众的参与性等基本原则。

同时,免费开放前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亦随节假日等外部因子作用而迥异。在日均人流量总体增加的同时,周末人流增加更明显。

①年龄结构。免费后,18~45岁年龄段的游客成为博物馆参观的主体力量,比例高达67.8%,约为次主体——18岁以下中小学生年龄段人数的4倍多。由于参观主体文化素养较高,大量的集体访谈资料显示这一人群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高度赞许。

②收入水平。调查显示,免费后的广东省博物馆受到中下收入阶层的积极响应,5000元/月以下收入水平的被调查者已占总人数的88.3%,低层收入人士(800元/月以下)也有24.7%的比例,“普惠”政策效益初显。

③受惠范围。因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其吸引范围表现出以所在区为生源点的圈层式距离衰减,是典型的传染扩散形式[1]。诚然,广东省博物馆的受惠人群为广州市市民,且渗透于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片区。相当多的市民表示“自己屋企博物馆免费,我吾捧场边个捧”(自己家门的博物馆免费了,作为市民的一分子应有义务支持),彰显了他们的区域认同感与归宿感。

2.参与行为时空分析

①时间分布。参观者的访馆时间反映了博物馆内一天的人流节奏与规律[2]。根据广东省博物馆分别在工作日、节假日8小时开放时间参观人次的资料汇总,较之尚未免费开放的广州市南岳王墓博物馆,其人流量体现均衡态势。通过实地观测,节假日上午及下午参观的主体人群为家庭,且多是父母陪同孩子游览;中午则以三两成行的大中学生居多,而相当部分的被采访者将博物馆看作闹市氛围的休憩场所。工作日前来的主力军为成群结队的朋友以及晨练、午睡过后顺路参观的老年人。

②参观形式。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交往是博物馆游客潜在而重要的动机之一[3]。相当数量仍未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的游览主体单元仍是旅游团与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成员可能仅仅处于服从导游或者上级领导的安排,参观愿望并不强烈。自免费大门开启后,广东省博物馆则呈现与其他收费博物馆截然迥异的繁荣景象。局外观测资料的威弗指数量度与抽样调查进行的数据分析有效证明,游客已把参观博物馆看作是增进与家庭或朋友交往的一种方式,调查结果显示,47.4%的游客选择与朋友同行,23.7%的游客与家人一道前来参观游览,其中绝大部分是父母带孩子观赏,藉此增长见识,寓教于游。较小群体的组织形式更能激发公众个体的游览意愿,他们在“免费”契机引导下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欲望。

③交通方式。“免费”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群众大多选择公交车或地铁为交通方式,两者使用比例分别为50.7%和29.3%,凸显使用主体低收入性。这些方式的高频率使用,与省会城市市内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不可分离。以广东省博物馆所在区域为例,正门毗邻的越秀中路承载6条公交线;其5分钟步行半径内设有三元里——万胜围段的地铁2号线。经济水平并不富裕的普通大众因这类“亲民”而完善的通勤手段使其参观意愿与出行次数增加,进而成为主导参观群体。

广东省博物馆免费后的参观人群类别具有以下特征:因免费时间的突变增长,多元主体获得文化资源共享。其中,省城广州市的中青年家庭和大学生群体成为参观者结构的新生力量。他们处于中下收入阶层,但依然存在潜意识文化诉求。相对免费前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较高的参观者,他们的行为更多体现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模式,具有较高的随意性。因此,免费后的省博物馆的人群结构已从“倒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富裕阶层已逐渐向中下阶层过渡,“共享”初衷得以体现。

二、“免费”后的忽略:

特殊群体与阶层的守望

1.残障人士

在对广东省博物馆主体建筑无障碍通道的设计考察后发现:其坡道、楼梯、电梯3个重点都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和老人的关怀与尊重。以广东省博物馆主要楼梯的设计为例,对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可以发现,除扶手直径为7cm,这一项略超过了规范所要求的5cm以外,其他均符合要求。

物质载体的完备却不能成为残障人士在“免费”后走进博物馆的媒介,5月2日前来参观的唯一一位肢体残障者在接受调查时说:“来这里是要有勇气的,因为周围正常人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我,不是自己非要看是不会来的”。可见,除硬件设施完善,人性化的软件服务跟上才能逐步消除这一群体的参观焦虑[4]。

2.打工者(新市民阶层)

广东省博物馆四周有不少施工或装修工地,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本调查选取了11个深度访谈样本,职业类别为保安、装修工人、施工人员等,藉此试图解释“博物馆打工者罕至”现象的深层原因。

①博物馆认知度。社会距离量表(又称鲍格达斯量表)分析显示,打工者接受省博物馆的认知度分布于“毫无知晓”与“初步尝试”两大阶段,而后者的行为实现根究于工地与博物馆的邻近效应。相当比例被采访者对广东省博物馆一无所知,绝大部分的务工人员从未有广州市内其他博物馆的参观经历,仅有一人曾到过广州南岳王墓博物馆。

②自我休闲意愿。打工者的工作强度较普通职业更大,他们每天仅有晚上的2~3小时为自由支配时间,而广东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时间为9:00~17:00,需求与供给时间产生强烈错位。与此同时,他们主要以逛街、打麻将等蓝领普遍喜好的活动为自我消遣方式,并认为这些活动既经济又适合。可见,他们的诉求仅停留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爱与归属需要阶段,每天极度辛苦而单调的工作状态迫使他们急需寻求简易的社会群体生活实现压力缓解。更有不少打工者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生理需要还未得以有效解决,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消费自然被排除于需求边界之外。③教育文化程度。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少部分为高中或中专水平,更多的只具有初中或更低文化水平,教育素养的不足、个体自卑感被激发、潜在的自我认知约束等因素,使他们对博物馆等文化殿堂望而却步。

实行“免费”政策后,参观者主体在数量上大规模增长,在质量上类型相应变广,由此实现了“共享”初衷由量态到质态的初步飞跃。然而,某些弱势群体——残疾人士与打工者(新市民阶层)的守望,仍是人人“共享”公共文化资源终极目标达成的阻碍因子。

三、“共享”的终极目标:

设施与服务多因子满意度

1.博物馆设施服务环境分析

为探知“免费”开放广东省博物馆后服务环境是否保持舒适性与游客满意度,本调查立足参观者对周边各细微配置构件的感知体验,以“5非常满意”、“4比较满意”、“3说不清”、“2不大满意”、“1很不满意”为度量层次,寻求各因素所表征的参观者服务环境质量评价。调查显示,广东省博物馆总体设施建设广受游客好评,各项满意度平均值皆在“比较满意”之上,且无任何“很不满意”的评价。其中,参观者对展览种类、展厅环境舒适度、展品质量、展厅整洁程度、展览形式等体现博物馆主体硬件风貌的因子评价最高,对馆内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以及讲解质量等两项评价较低。

2.满意度影响因子聚类剖析

参观者对服务环境的评价约束于其对博物馆内不同领域设施的认知程度。然而,主观评价最高的因素并非意味其与参观者感知服务环境质量呈高度相关。根据调查,有以下5种因素影响博物馆参观者的满意程度。

①形象宣传。包括宣传资料、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专供特殊人群的设施、展品质量等,这些皆为广东省博物馆体现自身风貌的重要元素,是群众了解本馆形象的直接窗口,因此,免费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应借鉴企业形象设计及顾客满意战略的经验,根据自身的特点,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并加大在形象塑造方面的投资,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形象建设的管理策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训练员工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观众满意度是衡量博物馆形象的唯一标准[5]。

②展品诠释。包括展览种类、展品更新度和讲解质量等,它们成为增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众多初次参观者对文物、展品兴趣的关键渠道;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除了专业人员对知识的诠释之外,应该寻找并多引入贴近观众生活经验,奠基在不同文化层面的展示元素作为展览起点,抛弃以往说教的色彩,向着亲和、人本、交流的方向发展,使博物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博物馆要强调观众的参与意识,大众的参与对博物馆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免费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更应该借助高科技手段,广泛采用声、光、电及多媒体新技术,使广大观众产生全身心的感觉和体验。

③展览空间。包括展厅环境展览形式和休息场所等,它们都是影响博物馆观众心里容量的重要因子;免费后的博物馆应在宜人的展览空间中使观众获得从耳目到心灵的审美愉悦,它不仅让历史与文明相遇成为可能,还是一个创造未来与释放无限活力的处所,也是一个与美丽对话的场所[6]。

④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与否,应该作为一个博物馆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的标志。其实,任何一项公共服务设施都应以人性化的设计为本,要想不断提升观众的满意度,博物馆就必须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高的诉求;必须加强博物馆导览服务优化标志系统,引导观众尽快实现目标发现与定位,使他们不致因迷失方向而困扰。

⑤配套服务。包括纪念品、小卖部、饮水设施、卫生间以及双语文字注解等,这些配套服务设施是群众参观行为中辅助的游览节点,也是博物馆是否以人为本尽善尽美实现免费共享的细节体现。

3.合理承载量分析

以上5大影响参观者满意度因素的提出是广东省博物馆服务环境作为真正“共享”载体的必要条件,可是,所有因子仍约束于整馆建筑承载量的合理控制。广东省博物馆现实行“免费不免票”的措施,即规定每天参观人数上限为3000人。因失去价格机制约束,博物馆“价格排他”的特性亦不复存在,并从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属性更变为拥挤性公共物品的属性[7]。因此,从拥挤临界点视角探讨广东省博物馆的合理容量是公众满意度的前提。陈列区是博物馆建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可分为观赏空间、休息空间和交通空间3部分。博物馆合理观众人数应为3部分参观人数之和。遵循国内已有计算博物馆人均面积的合理方法,笔者据调查及一些实际量算得出理论上博物馆在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合理参观者的人数为1478人。而据前文所述,3月30日免费开放后的广东省博物馆有近4000名访客,按照观测高峰时段人数占全天总人数比例(40%)计算,不难发现博物馆若不实行限票政策就会超负荷运营。

总之,“免费不免票”的措施应该在即将大面积实行免费政策的博物馆中推广与实施,同时博物馆应从影响参观者满意度的5大因子对其进行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无论参观者特征行为还是博物馆服务环境,才能有效呈现顺应“共享”潮流的强烈态势,互为需要,互相作用,促进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刘俊.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0-44.

[2]马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行游轨迹及时空分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70-83.

[3]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调研课题组.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2):30-35.

[4]张微.论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对残疾人的教育[J].博物馆研究,2008(1):10-13.

[5]王晓曦.博物馆靠什么提升观众的满意度[J].博物馆研究,2006(3):18-23.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9

【关键词】 博物馆;历史遗留问题;公众;体验

如今“体验”一词被各行各业所强调,在博物馆领域也不例外,提升公众的“参观体验”已经成为各个博物馆的重点工作,但是,相当数量的博物馆在公众眼中仍然难逃“沉闷”、“无聊”等印象。确实,在不少博物馆中,展品永远是死死地立于冷光源之下;展品解说卡上充斥着艰涩的专业术语;博物馆工作人员时刻警惕着观众可能对展品造成的破坏。不少观众在这种不受欢迎的氛围下,仅仅花了十几分钟就草草地逛遍了整个博物馆。[1]

这种糟糕的博物馆参观体验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博物馆历史发展遗留问题集体作用的结果,若无法认清并改善这些问题,公众的博物馆参观体验很难实质性提高。

一、回顾博物馆在其历史发展中遗留下的问题

1、博物馆起源的问题

“博物馆(Museum)”一词起源于希腊语“Museon”,意为“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与科学的九位古老文艺女神的总称。古典时期的“博物馆”指的就是缪斯神庙,该神庙在祭祀缪斯的同时也是当时进行学习、沉思和研究的场所,与现代博物馆围绕藏品进行教育研究活动不同,当时“博物馆”的教育与研究对各个学科均有涉及而不仅仅局限于藏品。[2]

可见,博物馆设立之初是一个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并不对一般公众开放参观,也就根本不会涉及到关于“参观体验”的问题,换句话说,“公众”“体验”等概念对于最初的博物馆而言完全是缺失的,这对于之后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

2、藏品收藏目的的问题

公元5世纪,缪斯神殿毁于战乱,之后“博物馆”在历史上沉寂了很长时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才开始重回历史舞台。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地理大发现,在此过程中欧洲探险家们从世界各地带回了大量的财宝,这些世界级的珍品旋即被各个收藏家所收购,成为收藏家们的私人收藏。欧洲不少博物馆都是以这些私人收藏的藏品为基础发展而来,包括著名的英国国家博物馆。

但是,问题是当时的收藏家们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品味和目的在收集藏品,这些藏品大多是秘密地收藏,并不对公众开放。显然,收藏家们在收集藏品时不可能考虑到公众的品味与喜好,也不可能想到通过藏品去教育公众。所以,当私人收藏品后来转变成博物馆展品后,其往往难以与公众产生共鸣,公众对博物馆“沉闷无聊”印象的产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3、博物馆与公众地位关系的问题

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是英国国家博物馆,英国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于1753年将其7万余件私人藏品悉数交给了国家,以这些藏品为基础,英国国家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

政府设立公共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让一般公众也能一睹那些私人藏品,以开阔公众的眼界,实现文化的传播。然而,在当时的欧洲社会,藏品的物主和博物馆馆长往往比一般公众的社会地位要高得多,他们对公众并不待见,有些甚至还蔑视公众,当时所有想要参观英国国家博物馆这一所谓公共博物馆的民众,都必须向博物馆写一份书面申请,表明自己的职业,得到馆方的允许后,才能跨入博物馆的大门,参观博物馆俨然成为了一种特权。

这个现象至今仍有一定的遗留:比如部分博物馆仍以居高临下的教育者姿态自居,认为公众到博物馆来就是来接受教育,没有必要和他们沟通;比如部分博物馆仍像防贼一样时刻警惕观众可能对展品造成的破坏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发展。

二、解决博物馆历史遗留问题的思路

这些博物馆历史遗留问题由来已久,有些已经根深蒂固,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以下一些思路可以帮助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问题:

1、博物馆不应将自己局限于研究机构

迄今为止,大多数博物馆学家的研究重点仍然是如何更好地收集、保存、保护以及研究展品。诚然,对于博物馆来说,展品是博物馆的灵魂,没有展品,博物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博物馆一切的“体验”都是建立在展品基础上的。

但是当代的博物馆不仅是研究机构,也是重要的教育机构甚至是旅游景点,这就要求博物馆在保持其专业严肃性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为展品与公众之间建立起纽带,将展品背后晦涩甚至无聊的知识点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及,这样博物馆的研究成果才能惠之于公众。[4]

2、博物馆收集和展示藏品的目的需更新

现今的博物馆自然不可能再像私人收藏家们那样仅凭兴趣收集藏品了,那么,现今博物馆收集展示藏品的目的是什么?2007年版《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为这个问题间接提供了答案,但是这个答案仍有些笼统。

一些博物馆的积极尝试或许以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英国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通过调研得知英国民众对于中国非常感兴趣,并向博物馆提出了大量有关中国的疑问,以此调研报告为基础,该博物馆特意设立了一个中国展厅,将原本分散于博物馆四处的中国展品通过巧妙的展览形式集中、详细地回答了公众疑问,该馆的这一行动,回应了公众的需求,充分发挥了展品的价值,同时达到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益。

3、博物馆应正确处理与公众的关系

历史上,对于博物馆而言,公众曾经是无关者、是不够资格者、是不受欢迎者,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现在的博物馆当然不会再这么傲慢地对待公众了。

博物馆现在需要公众沟通:首先,博物馆需要对公众“参观”以及“不参观”博物馆的理由进行调研,其中,公众“不参观博物馆”的原因需要被重点关注;其次,博物馆需要对公众的需求进行研究,从而有的放矢地对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升级改造;最后,博物馆需要重视公众的意见反馈,并以实际行动回应观众提出的意见,使博物馆与公众的沟通进入良性循环。

三、总结

博物馆在其历史发展中遗留下了诸多问题,这些遗留问题确实对公众的博物馆参观体验起到了负面影响。但是,博物馆的发展并没有停止,这些问题也不是不可克服的,在博物馆越来越重视公众参观体验的今天,这些问题终将会在博物馆的自省及创新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夏华清.略论博物馆营销.科教导刊,2010.3(中)92-93.

[2] McLean,F.(1995),“A Marketing Revolution in Museums?”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1,pp.601-616.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0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藏品保管;文博工作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105-04

作为文物和标本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博物馆在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藏品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大部分已经毁灭,保存下来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保存好这些人类文明的见证物,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也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只有科学管理、保护藏品,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陈列展览提供精美的展品,才能将展品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以陈列语言的方式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从而达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其效益,对藏品进行的科学管理,要求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形成专业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是现代博物馆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全国各类博物馆中,基层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2/3。基层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虽然在规模、藏品数量、质量方面和部级、 省级博物馆没法相比,文物保护环境和条件也远远落后于部级、省级博物馆,但其收藏的文物中不乏国家一、 二级珍贵文物。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原因,基层博物馆藏品的科学管理和技术保护工作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致使一些文物由于保护措施不利、管理不当或库房条件得不到改善,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一、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物藏品发生病害腐蚀既受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因为文物藏品自身材质的缺陷性,器物历经埋藏环境的长期影响,本身结构已经十分糟朽、脆弱,出土后即使在博物馆较好条件下保存,也会发生自然腐蚀损失。此外,加之器物出土时或者出土后缺乏有效的科学保护措施和管理手段,本来病害严重的器物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受到更大的损害,甚至有时器物一被触及,即碎为数块或粉末。即使是传世品,也会因为文物自身材质或其他保存环境的改变,造成藏品的自然腐蚀损失,甚至消失。

(一) 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藏品管理工作不规范

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是一项认真细致且又扎实的基础工作,工作中的规范化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文物的保护、利用及研究等。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要求藏品从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建档、入库、管理、提用、统计、注销等方面形成整套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程序。大多数基层博物馆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保管人员工作职责、库房管理制度、 藏品出入库管理制度等,这是藏品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前提条件。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认真、坚决地执行, 加之保管人员变动, 新上岗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训练,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造成藏品管理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具体主要表现在:藏品账、卡的登记工作方面存在定名不准,文物入藏时不登记来源,或来源不清,藏品登记只记总账、账目内容欠缺,计件混乱,账物不符等现象。有的单位为了应付检查,突击登记,随意填写内容,出现重号、错号、无号现象。在文物鉴定和级别划分方面,存在很大随意性,缺乏全面、细致的研究。在文物提取方面, 很多保管员不懂文物安全操作规程,常常不知道藏品怎样拿、怎样放,拿什么部位,不知道雨天、大风天、冰雪天、大雾天藏品不宜出库,特别在潮湿季节,藏品库房绝不应该打开。

(二)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不达标,致使藏品得不到妥善保护

当前,许多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不达标。一是文物库房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空气自动调节和控制设备,缺乏最基本防尘、除尘和防日光紫外线设施,不能对库房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基层博物馆对馆藏的保护管理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库式保管上,只能基本满足保证文物不被盗走的需要。文物出土或征集入馆后,只能从日常方面予以保管,做到移置时小心谨慎,放置稳妥,也没有条件防止文物的自然损害。二是文物库房不达标,陈列和库房建筑基础陈旧老化,不适合文物存放。文物库房面积不足,文物堆放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文物藏品的保护。三是展厅设施简陋,不具备文物保护环境和现代化的展示条件,藏品保护意识薄弱,存在“重陈列、轻保护”的现象。

(三)基层博物馆藏品养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自然损坏现象严重。

在基层博物馆,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和错误观念,即文物入藏以后,只要不被盗就是完成保管任务,往往忽视了对文物藏品的养护和管理工作。文物在进入博物馆之后, 虽然人为损坏因素相对减少了,但它们却仍多处于自然状态下,一些自然破坏因素还在持久地、无时无刻地侵袭着文物。这些自然破坏因素包括气候变化、阳光辐射、 空气污染、虫蛀霉变等。在这些自然破坏因素的作用下,青铜器极易被有害锈侵蚀而断裂,书画、纺织品因潮湿霉变、虫蛀等现象时有发生。各类文物都在不断发生内在质量变化,逐渐向衰败、毁坏方向发展,对文物寿命造成严重威胁。这些事故的发生,除客观原因外,还与库房保管人员缺乏必要的保管知识和文物保护技术应用不足有关。基层博物馆的大部分库房保管员不知道铜、铁器的有害锈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常常将铜、铁器与其他文物堆放在一起;征集来的文物在入库前也没有进行必要的除尘、去锈等清洁工作,有时怕文物丢失、 被盗,把珍贵文物紧紧包裹起来,锁在保险柜中,长期不动,从而导致文物受潮生锈,遭到严重人为损坏。

(四)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奇缺

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不足还体现在专业保护人才奇缺。基层博物馆没有设置从事藏品保护的专职人员岗位,都为从事陈列、仓库保管、文物征集等工作人员兼职。这些从事文物保护的人员没有参加过专门系统的藏品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在保护藏品时,采取的是工作中摸索出的一些方法,只是在藏品入库前对其进行简单清洁,或者对部分藏品进行简单消毒。至于这些保护措施是否科学,是否会影响藏品寿命,是否破坏藏品内部的化学结构,根本没有去验证和检验。另外,在工作中经常存在不科学性和随意性。如有的博物馆不管什么质地的藏品都用樟脑来防虫,其实,樟脑对有机合成、化纤制品不宜使用,也不能与对二氯苯并用。有的博物馆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时,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既没有反复探索试验,也没有专家鉴定确认。同时,基层博物馆在用人体制上普遍存在问题。

(五)基层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资金匮乏

《文物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然而,在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经费的实际运作中却很难兑现。很多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除了人头经费外,业务经费很少,自身的创收能力也较弱,无法支撑起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使得一些相关工作无法开展。

二、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主要措施

藏品的保护,基本要求是创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做到恒温、恒湿、防尘、防霉、防虫、防光、防人为损伤。大型博物馆资金充足,可以建立封闭式库房,采用先进的保安系统和温、湿度调节系统。对于基层博物馆而言,由于条件和经费有限,则必须因地制宜,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尽量消除不利因素,改善不利的保存环境。

(一)创建适宜的保护环境

在藏品库房的选址上,要尽可能考虑藏品保护的相关因素,选择良好的环境。不要建立在临水的地方,减少湿度的影响;也不要建立在交通要道、闹市和工矿区,减少灰尘和废气的影响。库房建好后,应根据周围的环境情况,种植适宜的植物,利用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附粉尘,净化空气。

在库房设计建设中,要尽量创造温、湿度相对稳定,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环境。将库房的温、湿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藏品能长久保存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已有空气调节器、滤尘器、吸潮器和加湿器等先进设备,可以控制温、湿度,光照强度和空气的流通。但中小博物馆往往不具备购置所有设备的条件,藏品库房即使装备了空调系统,一般也无法做到全封闭无间歇运行。所以,在对藏品库房进行设计和装修时,要考虑如何减少室内外热湿源对库房环境的影响以及通风和防尘等要求,做到库房墙壁保温、防湿性能良好,门窗防护气密性能良好,这一点对中小博物馆尤其重要。为阻断室外热湿源传入,库房最好建在地下。如果在地上,在设计上可以采用回廊式结构,即在库房外设置回风走廊,或增加墙壁的厚度,并用防水防辐射涂料粉刷外墙。库房如有屋顶,应设计成带可开闭式通风窗的顶棚或吊顶。库房内侧墙面最好加装防护墙板,或用亚光防水涂料粉刷。地面应选用具有温、湿调节作用的材料,如木地板或传统的青地砖。柜架最好用硬木做成本色,不用油漆和涂料。在设计上还要考虑如何实现自然通风,对采用回廊式结构的库房最好不设外窗,只开内窗,利用内窗进行自然通风。为减少灰尘,库房的门窗要求密封良好,窗户应采用双层结构,对于外窗要加具有防紫外线涂层的窗帘。此外,库房还应具备防火、防盗设施及警报装置和相应的工作照明设施。

(二)妥善保管入库藏品

登记总账是藏品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凡确定了产权并经过初步鉴定,认为有收藏价值的就应办理入藏手续,并及时登录总账。登记总账要由专人负责,总账管理和文物库房保管实行专人分管,坚决杜绝一人兼管,必须遵循账、物分开的管理原则。文物入藏时,一般要以《入库凭证》为有效依据,同时要核对卡片和实物,无误时可登入总账。登记时首先需要把藏品所应编写的号码与账、卡、凭单上的号码核对一致,再对器物上书写的号码进行复核,确认无误时方能送交库房排架。要达到账目清楚,除字迹清晰外,主要是登账的内容要准确无误。藏品如有外拨和注销时,必须以书面凭证为依据,并在总账中予以注销。

所有记账凭证都应编页号后装订成册,它与账簿同样重要,应妥善保存。必须坚持认真填写库房日记,严格出入库制度。文物和工作人员特别是非库房工作人员要严格审批和登记,确保藏品万无一失。

对入库藏品妥善放置是藏品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第一,严格遵守《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库房、专人管理”规定。第二,库房建筑和保管设施要求安全、坚固、通风、防潮、防虫、防尘、防有害光线、抗震。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保管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防火、防盗、防止藏品自然老化或损毁。要加强藏品安全的防护措施,研究和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安全报警、闭路监控等。第三,保管工作应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重点保护”的原则。应对藏品的存放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不利因素和漏洞,把工作做在事故发生之前。藏品的保护是根本,利用才是目的。所以,要根据藏品的级别、材质,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其中有的需要装匣,有的需要做软囊盒,有的需要装保险柜,有的还需要专设库房。珍贵藏品需要建立特殊档案,必须严格控制提用。第四,藏品摆放要井然有序,方便查检、提取使用。博物馆藏品的归放地主要是库房。库房中的藏品关键是排架,使藏品都能合理又整齐地存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对藏品的排架顺序要采用流水号,考虑到藏品安全,可以把小件放在上面,大件放在下面。如果条件好的话,可单设大件室,以便单摆独放。至于藏品之间的距离,要松紧适宜,以免取用时相互碰撞,造成损失。在藏品库房排架定位之后,要把它所在的库别、柜架层编号用笔标在总账和卡片上,只有标记了准确存放位置才便于查检、提取,外用退还时才能准确归放原位置 。

总之,要尽量从多方面为藏品创造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的文物环境。

三、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一)加强藏品的日常管理

第一,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博物馆的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安全保卫,主要是指防火、防盗和日常值班等制度;另一方面是藏品保管业务,主要涉及从藏品搜集、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定级、藏品入库、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的一整套对藏品的管理过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明确保管部门的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藏品保管大多是重复性和规律性工作,比较枯燥单调,保管人员容易产生麻痹、厌倦情绪,造成工作失误。因此,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保管制度,不断整改提高,逐渐形成文件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并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制约和监督保管人员履行职责,真正做好藏品的管理工作。

第二,因地制宜,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各博物馆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经费情况、技术水平制定相应的措施,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达到保护藏品的目的。保管人员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保养计划,选择适宜的气候进行自然通风、抖凉除尘、消毒清理、投药检查,达到防虫、防霉、灭菌、调节库内空气的目的。可以购置一些简单的调温通风除湿设备,使库房相对湿度达到稳定。

第三,注重藏品的修复和日常养护。修复是保护藏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对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对藏品保护环境的损坏难以避免,对此,应根据损坏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保护。藏品保护环境的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在修复藏品时,必须以不改变原状为原则,否则宁缺勿滥。对重要藏品修复,要谨慎行事,应由领导、专业研究人员和修复人员共同制定方案,再动手修复。

第四,要做好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档案。”建立藏品档案可以使文物更好地得到保存和利用,并已逐步成为藏品保管工作的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也是藏品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必然趋势。各博物馆应尽快建立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便于资料共享,从而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

(二)建立称职的保管队伍

第一,重视提高保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中小博物馆人员少、工作量大,更要培养保管人员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保管人员确实认识到文物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增强保管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明确保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标准;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

第二,提高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藏品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物的保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要求保管人员不能光有热情没有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决,这对保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文物保管的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使用和操作。对中小博物馆,一方面,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鼓励保管人员岗位成才,对现有岗位人员积极组织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提高保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注意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吸引外来的技术和人才,可以借鉴国内、国外同行的技术,也可以考虑从外单位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

第三,以人为本,尽量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通过高水平管理,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团结一致,真诚合作。其次,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现有的人才。博物馆的成长离不开专业人才,要培养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另外,要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库房的设备和设施,激发保管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开辟筹资渠道,多方争取资金

归根到底,困扰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瓶颈是资金问题。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基层博物馆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拨款,因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困难地区要提供足够资金用于博物馆藏品保护也不太现实。加之有些地方领导往往只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没有认识到文物本身潜在的价值,不能把文物资源、文物环境当作生产力加以保护和发展,而是将目光停留在其经济价值上,对博物馆事业发展支持、重视力度不够。为此,要保护好基层博物馆的藏品,就需要想方设法争取本级领导和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多汇报多争取,确保事业经费有保障。一要充分利用《文物保护法》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规定,争取博物馆事业发展经费进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二要积极通过举办特色陈列、临时陈列、扩大宣传来增加观众,吸引观众,引起领导的重视。三要借鉴西方博物馆生存发展之道,想方设法争取企业资金赞助,并给予企业以宣传回报,形成一种博物馆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局面。四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尝试文物商店、小卖部的承包,特色纪念品的开发,输出展览,有针对性地举行各类讲座,依托各大型博物馆举行联合展览等方式来增加事业收入。

(四)实行科学管理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1

一、xxx年度工作总结:

1、抓安全,强管理,确保博物馆正常运行。

农机博物馆是公共场所,作为管理部门,我们既要确保参观人员的安全,又要确保馆内展品的安全。在日常管理中,博物馆坚持以防为主,以查促防的指导思想,积极做好展馆内外的防火防盗防漏工作。虽然我们的展馆设施较陈旧,但我们经常对馆内场地和展品进行清扫和整理,确保开门展览时展厅宽敞明亮,展品清洁整齐。

2、加强场馆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 农机博物馆自1997年开馆以来距今已有15年,场馆设施部分风化、霉烂、渗漏严重,今年局里安排资金15万元,组织人员对全馆内外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建设,使博物馆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对博物馆北面场地进行平整和浇筑,室外仿古凉亭重新翻建,馆内办公楼简易装修,展馆屋面和外墙查找补漏,展馆内墙起壳、霉变部分重新粉刷,美化了展馆的室内外环境。

3、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参观接待工作。

博物馆是我们余姚农机局为中国农机发展历史、农机文化传承作出的贡献,也是我们余姚农机局对外宣传农机发展、农机事业的窗口。宣传工作是联系博物馆和观众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对来馆参观的客人,不论是领导、社会团体还是一般同志,我们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得到了参观人员的肯定。我们馆展览的种类较为单一,全年参观接待任务不重,但我们做好功课,接待好上级领导的参观和指导、农机同行的参观和业务交流,这将有助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

二、20xx年工作计划和设想:

1、做好1月份农博会的参展准备工作。

2、加大农机历史文化的研究力度,做好展品影像资料的拍摄和整理编写文字说明。

3、努力改善展品的保存条件,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部分破损展品和柜架实施修复和保护、展品的收集整理和品种的扩展。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2

关键词:

文化在今天国家民族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为此,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这是我们所有博物馆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如何更好的使博物馆成为教育基地,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一、打造品牌,通过品牌建设树立形象。

一座博物馆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并且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努力塑造出自己的品牌。品牌建设给博物馆带来的不仅仅是无形资产,更展现和突出了其形象和潜能,向广大观众传递自己的个性特色与文化品位,提高广大观众对其的认可度,从而使博物馆这个教育基地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1、 深挖文物资源,加强文物征集

历史不再重复,文物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藏品立馆”是国家博物馆办馆方针中重要的一项。因此,我们更需加强文物的征集和研究工作,丰富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的征集是博物馆获得文物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可根据本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征集,既要体现藏品的完整性,又要保证其稀缺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馆藏文

物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2、 根据实际需要,推出特色品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大众的思想品位、文化素质、关注热点、文化需求等方面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我们要根据大众及社会的需求推出一些有特色的精品,通过努力形成特色品牌。

3、丰富展览内容,塑造优质陈列

博物馆要创出品牌,必须要制作举办一流的展览,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博物馆生产的精神产品,文化市场的竞争呼唤着博物馆不断推出陈列展览精品。设计上,要针对不同需求,在展览内容上突出主题,在形式上独具一格,在手段上灵活多变,如果毫无新意与特色,容易使观众感到厌倦。工作中,在高度重视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馆藏文物展出频率和展示效果,通过巡展、互展等多种形式,发挥群体优势,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总之,就是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使展览表现持久的魅力,让精品展览深入观众感染观众。

二、以人为本,针对不同需求做好工作

博物馆的观众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遍及社会各个层面,它是由不同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人员构成,观众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要想吸引观众的兴趣,就需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了解观众情况,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组织活动和展览,这样可使博物馆更有生存和发展空间,更有生产力。

1、抓好为青少年的服务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教育之于未成年人,犹如水分之于鲜花。在理想的状态下,一个博物馆应该有完善的

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起完备的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能够结合学校的教学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教育服务。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展示人类文明、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直观、生动的特性,是青少年获取课外知识的理想场所,这是教科书无法比的,所以博物馆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如何更好的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

一是通过搞活动、办展览为教育服务。除了搞好基本陈列,为教育服务外,还可结合教学内容举办一些专题展览为教学服务。有些课本的内容,如历史、自然等都可在博物馆展览出来.。二是可抓住寒暑假、夏令营等时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推出展览精品,让国内外有组织的青年团体慕名而来。三是要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例如内蒙古博物院的“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 在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可谓家喻户晓。2011年,内蒙古博物院的参观人数达到150万人,其中青少年观众超过50万,占到了1/3。而“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于2005年开办,至今已有400余期活动,参与学生10万余人。为内蒙古地区青少年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增加与观众的互动

参与是人的本能,在工作中加强群众的参与性、互动性,有时会有极佳的效果。通过互动,让展品活起来,使观众心灵感受与动手体验统一起来,缩短与博物馆的心理距离,在亲自参与中体现学习和发现的快乐。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专门的房间内让观众对不易碎的文物进行亲手接触。优秀的陈列不仅在于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于它是否能给观众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

三、超越自己,为观众提供更优质服务

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博物馆而言,服务质量的高低对市场形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也可以说是发挥博物馆为观众服务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观众为本的服务理念。

1、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博物馆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如设置投诉热线和咨询电话等,并派专人加以落实;对一线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定期考核、自查自究,使员工真正做到外塑形象、内强素质。

2、创新服务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只让观众满意是不够的,要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水平。我们不仅要加强传统的宣教职能,更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观众创造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条件,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延伸博物馆的传播和服务功能,通过数字博物馆提升教育传播和知识普及的能力和水平,为人们提供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3、通过志愿者服务使服务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