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博物馆活动总结

博物馆活动总结

时间:2022-09-17 17:59:24

博物馆活动总结

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1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当年的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2011年,陕西省政府顺应当今文博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时代潮流,为促进西安市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十二五”提出的将西安市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规划和目标,于5月18日(为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上午10时在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开元广场隆重举行了“陕西省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集中宣传月暨‘百万群众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副省长景俊海、省文物局局长赵荣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

“5.18国际博物馆日”是全球博物馆的重大节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博物馆与记忆”,强调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记录过去、反映现代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并动员公众一起来探索与发现历史记忆,共同保护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陕西省市政府结合西安市实际,紧紧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宣传主题和“走进博物馆,一起追忆历史”的宣传口号,以曲江新区博物馆群建设为典范,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期带动全市博物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各民间收藏机构也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关促进文博事业发展的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三彩艺术熠熠生辉 民博盛会欣欣向荣

5月22日,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在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举行和召开了“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试开馆暨第二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总结表彰大会”。陕西省原副省长、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名誉会长巩德顺,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上午十点,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试开馆典礼在博物馆展馆门前隆重举行,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齐跃进致欢迎词,陕西民间博物馆协会名誉会长巩德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剪彩仪式结束后,参加典礼的嘉宾参观了博物馆内展示的精美绝伦的唐三彩。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集收藏、展示和研究于一体的唐三彩和唐代彩绘陶俑专题博物馆。馆长齐跃进痴迷于祖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唐代艺术的典型代表唐三彩及彩绘陶俑。他创立“奇宝斋”,十余年来,斥巨资从海外、港澳地区购回大量早年流失境外的唐三彩艺术珍宝,才建起了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

随后,“第二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唐三彩艺术博物馆会议室召开。会议由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秘书长高玉书主持,协会副会长徐也力做了总结报告并宣读了“第二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最佳参展单位及优秀参展会员名单”。参加会议的领导为获得奖励的单位和会员颁发了奖牌和获奖证书。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会长吕建中在总结会上介绍了这两届民博会的举办情况及下一步的安排和部署,巩德顺、刘云辉、郑育林等领导都做了重要讲话。召开此次总结表彰大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提高展览水平,杜绝赝品和仿品,以便办好明年的“第三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

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和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连续两年举办的“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在海内外文博界、博物馆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民博会不仅为国内外的民办博物馆搭建了很好的交流了解和互相学习的平台,而且对于提升民办博物馆的地位和影响、促进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评估 博物馆教育

一、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

国际博协(ICOM)对博物馆教育的描述是:“博物馆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发展其作为教育资源为各阶层人群服务的职能;……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吸引更多来自于各个阶层、不同社区、地区、以及团体的目标观众,并应该为一般社区、特殊人群及团体提供机会,支持其特殊的目标和政策。”[1]2015年2月9日,博物馆行业的首个全国性法规《博物馆条例》正式对外公布,里面规定了有关博物馆运行、管理及提供服务的各项内容,当中明确指明了今后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在博物馆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博物馆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式各样的展览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活动和参观人数都在逐步攀升。

二、博物馆教育评估的概念

凯瑟琳・麦克莱恩在《为民众规划博物馆展览》一书中,将评估定义为,仔细评价和研究,以确定对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在博物馆中,评估就是系统收集,科学诠释关于展览或公众教育活动的效果及其影响力等信息,以便博物馆扬长避短,科学履行博物馆教育职责。

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评估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类型。内部评估是指由博物馆内部对本馆教育进行的自我评估,多由本馆教育部门或者相关评估人员实施。外部评估是指馆外与博物馆教育工作有关的机构或人群对博物馆教育进行的评估,他们可能是博物馆上级主管部门、相关的专家学者等。根据评估客体的不同,评估可以分为对人的评估和对项目的评估。对人的评估包括对展览的策展人或者教育项目的实施者进行的评估。对项目的评估,包括了各类活动项目或展览。其中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评估,包括对其职业操守、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估,与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所交叉。因此,本文主要站在博物馆教育部门的角度,侧重探讨内部评估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评估内容等相关问题。

三、国内外教育评估的现状及教育评估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博物馆对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策划、宣传和组织展览及教育活动方面。博物馆教育的内部评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博物馆方面往往在举办完活动项目或展览以后,立刻将人力、物力匆匆投入到了下一个展览或者活动当中,忽略对于评估的成本投入。科学的内部评估要求博物馆评估人员具备专业评估知识和技能,许多博物馆员工现有的专业知识并不足以应对评估工作的需求。鉴于博物馆对于评估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活动开展紧凑、缺乏人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博物馆并没有形成评估的习惯和氛围。许多博物馆仅在对外参评时才会积极主动应对。科学有效的评估能够加强博物馆对于自身教育活动的认识,促进博物馆推行教育职责,对推进博物馆文化教育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西方许多国家就非常重视评估的重要作用,不仅许多西方博物馆将评估作为自身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而且要求博物馆公开评估结果,共享评估经验。伦敦博物馆团体、英国观众协会、英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委员会已于2012年年底联合发起了“分享评估”活动,号召英国博物馆界同行通过博客的形式分享各馆评估、观众调查及相关研究项目中的经验和结论,共同探讨博物馆评估的价值与挑战。[3]

博物馆内部评估为博物馆教育带来最直接的益处就是可以协助博物馆分析、总结展览或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规范、引导和推进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为以后开展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以便发挥本馆的教育优势,改善以往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此外,科学的评估还便于博物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有限的博物馆资源中,选择、开展最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指导博物馆创建自己的品牌活动,建立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推进博物馆建设。如果博物馆教育者只是埋头策划展览、活动,或者仅仅按照自己的想法,甚至机械的复制他人的展览或活动创意,而没有对展览、活动的效果、执行情况进行评诂,则仍算不上履行了博物馆教育的职责。

四、教育评估的标准和内容

每项博物馆教育评估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而拟定评估方案,然而有一些基本内容对于如何进行评估是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指导意义的,针对博物馆展览与教育活动的区别,进行博物馆教育评估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展:

针对博物馆展览评估,美国富兰克林学会科学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曾提出如下五个方面的评估标准:第一,通过分析参观展览的观众构成,评测展览的主题策划是否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第二,通过调查观众在展厅内的逗留时间,评测展览内容对观众是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第三,通过观察观众对于互动型展示装置的操作情况,评测这些装置的效果;第四,通过检测观众的学习成果,评测展览是否向观众传达了预期的教育信息,这是评估一个展览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第五,评估观众对于展览的满意度,即除了从展览中学到知识外,要评测观众是否喜欢这个展览。[4]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讲解、讲座、沙龙、研讨会、手工活动、艺术创作、野外考察、各类剧场(木偶剧、戏剧)、竞赛等形式。针对教育活动,博物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一)教育项目的前期是否准备充分。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项目的前期准备十分重要,主要包括教育项目方案的策划,活动的前期筹备等。例如:教育项目的教育目标、活动对象、活动场地、活动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教育策划有没有突出本馆的特色,有没有配合本馆的文物、展览资源或者研究成果,是否符合本馆的文化规划,有没有创新和特色;活动流程和工作人员的安排是否合理;所需物资是否准备充分,相关设备有没有提前调试好;有没有备选方案以应对各种突况等等。

(二)活动项目的宣传效果如何。宣传工作是教育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好宣传工作能够让公众了解博物馆,参与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项目。项目活动的宣传根据时间的先后可以划分为前期宣传、活动中期宣传及活动后续宣传三种类型。在评估活动宣传效果时,可以根据活动的宣传周期,活动的宣传途径、辐射的范围,以及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估。例如:宣传是否起到了吸引目标观众参与活动的作用;能否达到为博物馆培养潜在观众的目的;宣传内容是否清晰、简洁、明了。有的博物馆项目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活动的高雅或标新立异,活动名称或者活动文案过于抽象、文艺,观众阅读后依然不能明白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结果反而没能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三)观众的体验如何。观众的体验和满意度是评估博物馆教育工作成效的最重要的标尺,无论展览还是教育活动都十分重视观众的体验效果。例如:教育活动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否吸引观众;是否根据活动对象的经验、知识、能力等特点,策划适合他们参与的活动;活动参与人数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是活动日期安排的问题还是宣传问题或者别的特殊原因;活动结束后,观众是否满意;通过参与该教育活动是否培养了观众对博物馆的感情,令观众继续关注博物馆,并在今后继续参与更多的博物馆展览或项目中来。此外,还应该评估活动的开展除了满足了活动的目标观众,有没有为其他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带来不便等等。

(四)活动的教育目的有没有实现。虽然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古板、高高在上的地方了。只是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不是为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也不能为娱乐而娱乐。即便观众的体验非常愉快,得到了休闲与娱乐,但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教育上面来。在活动结束后,应该评估当初设定的教育目标是否达成。

此外,还可以根据活动的举行是否流畅,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对于与馆外其他机构进行合作时,与合作单位的合作是否愉快,沟通是否及时、畅通、高效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评估。

五、教育评估的方法

进行评估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抽样调查方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高效的获得大量的数据信息,便于定量分析,并且因为保护填写人的隐私,能够得到较为真实的内心感受。局限在于,受到填问卷者所处的环境,当时的状态,以及对于问卷内容的理解度等因素的影响,对问卷设计及投放有严格的要求。二、观察法。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众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观察者用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了解观众的行为。[5]观察法的优点是能在极少干预观众的情况下,观察到观众最真实的反应,但耗时较长,且有时候也会存在误读。在对项目的评估中,观察法不仅可以观察观众,还可以观察展览或者教育活动现场的场地、设施、实施状况等。三、访问法。访问法是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观众了解情况的方法。访问法的优点在于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直接沟通,可以调查的更为深入,且可以根据被访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角度有针对性的调查。访问者也有机会尽可能详细的阐述问题,被访者也能尽可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这种形式人与人直接接触的形式相比匿名问卷调查相对更公开,对被访者会产生一点的内心顾虑,有存在“美化”调查结果的可能。进行评估的手段各式各样,且都拥有各自的特点与局限,博物馆应根据具体的展览或教育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案,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结语

目前国内博物馆对于教育评估的进展较为缓慢,然而博物馆教育评估对于博物馆总结自身经验,整合博物馆资源,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效能最大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仅以此文希望促进博物馆对教育评估的关注,提高博物馆的评估意识,强化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评估能力,形成博物馆教育评估文化,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1990,ICOM Statutes: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26.

[2]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2015:P361;

[3]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P363;

[4]孔利宁,彭文.对博物馆教育评估的思考.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职能;儿童教育

博物馆,又称博物院,是收藏、研究、教育与传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物资料或自然标本,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机构。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博物馆必须发挥它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它经过漫长的过程,由最初的保藏文物标本的单一职能,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社会职能。我国博物馆的职能主要是:保存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珍贵的自然标本,开展社会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我国旅游事业、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

一、我国博物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正在形成并不断完善,呈现出如日东升的活力和蓬勃发展的生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博物馆数量大幅度增长。截止2011年,全国备案的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所,仅文物系统的就从1978年的349所发展到今天的2473所,其它行业国有博物馆581所,民办博物馆535所。第二,博物馆门类日益丰富。综合型、历史、军事、科技、艺术、名人、自然、地矿、产业、民族民俗等多种类型的博物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第三,办馆主体多元化。文物部门和其他行业部门等管理的国有博物馆仍占主流,集体、个人等民间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方兴未艾,并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第四,博物馆地域分布日趋广泛。过去博物馆基础薄弱的西部12省、区,目前已拥有各级、各类、各种所有制的博物馆近500所,改变了以往博物馆过多集中在东部、中部大中城市的不平衡局面。第五,上海博物馆等10多个大型博物馆基建工程的相继立项或开工建设,使得我国博物馆与世界发达国家博物馆在数量和规模方面的差距逐步缩短。

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方面,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创新发展观念,要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本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加强藏品收集保护。其次,要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度化之中,加强文化产品开发,创新陈展内容,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工程。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直接面向社会和公众、展示博物馆水平的重要窗口。新颖的展示方式、传播手段,是博物馆增强吸引力和震撼力的重要方面,是博物馆实现宣传教育职能和展示学术成果的基本途径。最后,要加强博物馆科学研究和科技保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要不断充实研究型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各项职能工作的不断深入,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与“服务”已成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业界已形成了“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基石”的基本共识。事实证明,博物馆所具有的公益性、社会性、终身性的施教特点,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实现全面对接。在全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博物馆教育职能地位愈加显著的同时,儿童也成为博物馆的特殊参观群体之一。儿童教育作为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础构成,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和家庭来进行,它也需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博物馆应积极关注儿童成长,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开辟专属空间,为广大儿童在馆内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氛围,提升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健全博物馆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承担起博物馆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博物馆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童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个性完善、智力发展、语言学习以及潜能开发的关键阶段。近几十年来,发育心理学、认知学和神经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影响。2011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0~14岁人口2.22459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儿童受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群体素质、劳动效率、国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发展。可以说,儿童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是国家战略的中心所在。

博物馆在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教育品牌的同时,还肩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的双重职能,并兼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等多种需求,而儿童教育正日益发展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中心任务。在21世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推动大学、中学、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紧迫。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具有美育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等特点,应当成为广大青少年提升思想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未成年人参观人次也由2005年的0.4亿人次增至目前的1.35亿人次,增长率高达238%。这充分表明,我国的博物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日益提高,博物馆事业也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动向,为博物馆教育指明了新的拓展方向,也为我们如何做好未来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海洋馆看海豚表演,到科技馆看航模飞天,在地质馆参观恐龙化石。许多父母认为,让孩子从小在博物馆这个历史文明的殿堂中徜徉,尽情探索,快乐成长,将来成为一个视野开阔的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内在要素的结构与表现方式,它依托博物馆各类教育资源,结合儿童群体的教育需求,通过各项主题鲜明的活动达到感悟、启迪的施教目的。我国当代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行网络、多媒体互动

儿童教育是各项教育活动的中心。当儿童走进博物馆,其实并不是要让他们马上学会什么,可能仅仅是为了熏陶一种习惯。就博物馆儿童教育而言,我们对于儿童观众的研究还很不足,理论指导相对匮乏,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仍滞留在“施教”、“说教”的层面。实践证明,教育效果由受教育者吸收程度决定,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儿童观众的需求有充分的调查与认知。由于儿童群体的年龄跨度大,必须划定年龄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通过总体介绍、互动活动、教学体验等多形式的教育方法强化、巩固教育成效,进而推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良性发展。

当前,博物馆利用广阔的网络平台,借助展厅内的多媒体设备,专门针对儿童群体制作开发动画、游戏及网络互动产品已屡见不鲜。此外,不少博物馆的网站还设立了儿童版或儿童专区,在利用新技术活动信息、吸引儿童参与的同时,还提供了课件、视频、文物等资源的下载链接,为博物馆儿童教育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二)培养和引入专业人员,建立长效机制

博物馆专业教育人才的匮乏,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一大阻碍。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人才的因素。长期以来,博物馆业内人士甚至是教育工作者形成了这样的误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就是讲解员。然而,博物馆进行讲解员招聘主要集中在外语、新闻、播音、文史等专业,而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较少,儿童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让这样的讲解员群体从事具体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显然不合时宜。上述情况的存在有博物馆现有管理体制、人才引进上的客观原因,但通过一些举措仍可改变这样尴尬的现状。比如,一方面从讲解员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参与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尤其是儿童教育活动,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实现从讲解员到教育员的深层转变,这要比单纯的招聘教育专业人才直接参与博物馆教育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梳理,主动与教育专家、学校、教育机构开展教育合作,借助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和丰富教育经验的人员和单位,共同组织、策划适合儿童群体、具有博物馆教育特色的活动项目,从而建立起与社会教育优势互补的儿童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让他们在博物馆中耳闻目睹历史文明,积累知识和经验也将成为本能。这样一批“在博物馆中长大”的孩子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成为善于动脑、知识丰富、内心强大的人。随着博物馆的公益性不断增强,我国许多博物馆都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了自己的宣讲队,走入社区、走入工厂、走入学校,将博物馆内的知识无限地延伸到社会大众之中。

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博物馆应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儿童的参观工作,可以及时帮助解答一些问题。首先,这些专业人员应该熟悉儿童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任务,具备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他(她)们可以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其身心健康和进行智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博物馆完全可以建立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好家长联系工作,向家长宣传博物馆教育知识,争取家长的协助和配合。

(三)创办儿童博物馆,打造假期教育品牌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儿童教育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家庭儿童教育支出越来越多,各类儿童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其中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为此,要求公益的、非营利性的博物馆投身儿童教育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博物馆单纯的儿童教育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儿童群体的需要。创办儿童博物馆,是发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必经之路。“儿童博物馆”是指把以儿童为主的家庭单位作为观众对象,将馆内设施及物品依照儿童心智与能力来设置,并设有活动教室、游戏时间等供儿童互动、动手的时间和空间的博物馆。从这一定义上看,儿童博物馆主要为家庭观众、儿童观众提供服务,并以儿童作为服务的中心对象,是开展亲情教育、儿童教育的专属博物馆。

儿童群体有相对固定的假期,如寒暑假、各类节假日等。选择在儿童假期里开展儿童教育活动的形式受到了各个博物馆的重视,深受学校、家庭和儿童的青睐。坚持一年一度的假期儿童系列教育活动,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快乐参与的机会,使“假期教育”这一品牌变成儿童流连忘返的欢乐海洋。

(四)陈列展览,开展亲子教育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展开各类教育推广活动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最能体现本馆优势和特色的大型展览过程中,针对儿童教育的需求,在文化定位、内容和展示手段上,应结合本馆优势与当地历史特点,充分考虑中、小学历史教学对照与体验的需求。此外,为调动中、小学生参观兴趣,适度设计一批辅助未成年观众理解陈展的多媒体及相关知识查询系统,较好地体现“三贴近”的精神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办展要求,使得儿童教育的陈列展览内涵和外延得到无限拓展。

博物馆在其固有的特点之中,应增加其亲子教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适当增加儿童展线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成人参观的需求,还满足了展览中亲子的互动和学习教育,同时也体现了对孩子作为参观主体的尊重和重视。有些展览不妨做些亲子教育宣传品,增加一些儿童参观博物馆的礼仪以及一些参观的提示信息。

(五)开展互动参与活动,配备儿童指南和读物

互动参与是一种双向教育,更能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博物馆而言,开展互动参与活动需要有固定的空间、齐全的设备、专业的策划及辅导人员,在调动儿童参与兴趣的同时,还需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历史典故,相对于枯燥的书面文字和冷冰冰的文物展品而言,体验类教育活动为儿童留存的将是一份难忘的博物馆记忆。目前,博物馆开展的互动参与活动大多结合文物或民俗知识,以儿童与藏品或复制品零距离接触、制作各类文物模型、临摹描绘文物等为主。

博物馆内应当为儿童准备专门的展品介绍,包括与展品背景相关的图片、图书、海报、绘画等出版物,这些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辅助物,需要配备齐全。从现有的博物馆儿童指南或阅读物上看,在突出博物馆文化特点的同时,图版卡通化、内容故事化、形式多样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结语

博物馆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开辟专属空间,为广大儿童在博物馆内接受教育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氛围,创新自身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健全博物馆教育体系,是博物馆应尽的社会责任。博物馆儿童教育服务不仅仅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时展、社会进步、教育变革的共同需要。

据统计,在美国有88%的博物馆提供从幼儿到少年的教育项目,70%的博物馆在过去的五年中增加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和学生在博物馆里感知历史、探索自然奥妙。相比较而言,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借鉴国外创办儿童博物馆的优秀管理和活动策划经验,以期为我国的博物馆儿童教育开辟更专业、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综上所述,儿童教育对我国博物馆界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能够让儿童走进博物馆、喜欢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儿童成长生涯中的一部分,是我们新时期博物馆人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文化部文物局主编.中国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刘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刘庆平,彭建.当代中国博物馆向何去[J].中国博物馆,2008,(3).

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4

关键词:博物馆 免费开放 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博物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爱国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社会课堂。它的作用发挥是潜移默化的,多层面的。博物馆所面临收藏、研究、宣传教育的三大功能,这三大功能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却有着先前再后、承前启后的顺序。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等等,它的宣传教育大多是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发扬革命传统为主题内容的。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博物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宣传教育职能?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1 加强讲解员素质建设,提升宣传教育水平

宣传教育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和主要职能,讲解是博物馆辅助观众参观的重要手段,是博物馆宣传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工作,而讲解员则是向观众传播知识进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联系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加强博物馆讲解员素质建设,对于宣教水平的整体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观众结构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更加广泛、复杂的情况。根据不同层次的观众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精心设计不同版本的讲解词,“因人施讲”,以适应不同观众群的口味。讲解员要把专业展览与文化素养结合起来,使观众在学习性、观赏性、知识性上获得更高享受,真正达到提升宣教的目的。上海市淞沪抗战纪念馆在免费开放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宣教人员要应对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深入的学术研究是很难胜任岗位要求的。我们知道,免费开放后,不再是单一的讲解员,他既是宣教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引导员、讲解员、策划员和宣传员,。面对不同的参观观众,他们的知识架构和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我们馆领导倡导岗位成才,边学习、边实践,边工作、边研究,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在提高中升华。每年,我馆举办业务培训班,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学习文博、写作、礼仪等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职工素质不断提高。同时,不断加强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淞沪魂》、《四个月的战争・1937》、《淞沪抗战遗迹大观》、《口述淞沪抗战》(一)(二)(三)、《川军与淞沪抗战》、《湘军与淞沪抗战》等专著,还举办了全国抗战类博物馆、纪念馆首届“宝山论坛”,加强馆际交流,共架友谊天桥,共谋发展方略,共商发展大计。

2提高服务质量、注重社会效果、拓展宣传教育内涵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真正目的是要培养公众走进博物馆的习 惯和兴趣,同时也对博物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 高服务质量、注重社会效果、拓展宣传教育内涵上博物馆应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受众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

( 一) 打造活动品牌、塑造活动亮点。我馆在2003年1月28日率先实行免费开放以来,不断的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如14岁生日、18岁成人仪式、入团、入党仪式、小红领巾换戴大红领巾等。举办征文、诗歌、朗诵、演讲、抗战故事等比赛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感悟人生,传承抗战精神。我们还设计制作流动展览,免费为社区居民、部队、学生观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今都成为我馆的品牌活动,受到未成年人广泛欢迎和社会的普遍好评。

( 二) 传递人文关怀,提高服务品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水平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博物馆也有一份责任,观众满意 程度是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基本体现。因此,博物馆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将“耐心服务、细心服务、贴心服务、热心服务、专心服务”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以达到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目的。

( 三)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功能。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多媒体高科技的发展,博物馆信息化应运而生。信息化建设注入了陈列展览的发展,为陈列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博物馆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整合文化资源 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更好地了解博物馆里展品所展示 的历史文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文化服务的功能。

3 加强博物馆志愿者管理,拓宽宣传教育服务功能

志愿者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面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拓宽博物馆宣传教育领域的重要桥梁,他们已经成为博物馆取之不绝的人力和智力资源。免费开放后,观众量的增加给博物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博物馆正面临着讲解员、管理人员及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时期,积极发展志愿者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极好办法。如今,我馆的志愿者们统一着装,在每个双休日、节假日无私的为观众服务,观众总能看到她们充满活力的身影,听到她们满腔热情的讲解,这也是我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专职讲解员与志愿者的配合下,我馆接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为基地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志愿者是博物馆服务队伍的补充和延伸,极大地发挥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随着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也应该发展一些外国志愿者。因此,中国博物馆界应致力于打造一支国际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者队伍,为博物馆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不竭的动力。

总之, 博物馆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宣教职能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在免费开放下,只有搞清了观众的社会需求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应对, 才能使宣教工作富有生命力, 使博物馆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这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博物馆协会,宁波博物馆编. 21 世纪博物馆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5

[关键词]地方博物馆;白银市博物馆;窗口服务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61-03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发展历程的人文记录和文化地标,具有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三项基本功能。作为地方文物保管机构,博物馆不仅要突出文物收藏功能,还要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为文化窗口之一的博物馆,必须依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引领社会、服务社会,充分利用人类历史知识和凝结人类智慧的文物,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在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驱动下,怎样提升博物馆窗口服务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地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博物馆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下文以甘肃省白银市博物馆为例,就博物馆如何提升窗口服务略作探讨。

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自身地域特色

白银市下辖白银、平川两区和会宁、靖远、景泰三县,位于陇中腹地、黄河上游中段,地处东西交通孔道要冲,大漠与高原交汇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孕育了久远的人类文明和奇特的自然景观,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丝绸之路贯穿白银境内,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留下了古渡驿站、长城烽燧遗址、佛教石窟、马家窑彩陶、古罗马馏金银盘、归义羌王金印等大量历史遗存、遗迹。同时,白银自古以来为边关要塞、兵家必争之地,边塞文化遗存丰富。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工业文化灿烂辉煌,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由此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白银特色文化。

地域生活习俗的不同,重大历史的变迁,造就了各地文化的差异性,为博物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地方博物馆以地方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形成各自独特的办馆风格。追根溯源,地方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根植于地方乡土人文环境,再以此发展演变,但无论怎样发展变化,它总会打上时代烙印,流淌历史的血液,当每一个白银人走近它的时候,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之产生感触,心潮澎湃,倍感鼓舞。因此,地方博物馆应充分有效地利用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创建全面反映白银地区社会历史、风土人情、自然风貌以及发展成就的陈列,展现白银地区鲜活的地方特色和文明形象,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白银历史和现在、传播精神文明的平台。让广大白银民众走近历史、触摸历史、了解历史,唤起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激发他们建设美好家乡的动力,以此提高为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诸如靖远、会宁等县从古到今人才辈出,有范振绪、王进宝、刘庆笃、杨思等地方精英。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军会师”时,、、李先念、陈浩、聂荣臻、杨得志等红军领导齐聚会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文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武装斗争,如“靖远兵暴”、“水泉起义”等,留下了我党早期的革命斗争史料。因此,要充分挖掘古代文物、近代文物及现代文物,特别重视革命文物整理和利用,使之发挥教育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功能。把市县区博物馆办成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基地,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推动白银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二、适时找准位置,体现博物馆的文化效应

博物馆文化借助于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生活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在博物馆精神的统率下,增强博物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事业心等素质,将博物馆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博物馆又提高员工素质的大服务思想体系中。

博物馆自身文化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办馆质量和水平,博物馆的品质、精神、底蕴成就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灵魂。所以,博物馆必须明确自己的方向――将要去何方;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如何才能达成目标。

我们知道,博物馆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对社会奉献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为主要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机构。因此,博物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打造精品,及时推出适合人们心理特征的精品陈列,来满足各层次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博物馆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因此,博物馆的布展应因地制宜地审视和判断,要结合当地社会的经济、文化、民俗等因素进行陈列,这样才更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窗口服务水平。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一是青少年群体。博物馆被誉为青少年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特点,对博物馆陈列的实物往往充满了强烈的兴趣,积极组织办展览,服务于学校青少年,是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二是广大民众。这是博物馆服务的重要对象,博物馆可以承担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通过警示教育、模范人物成长史、企业发展史等,为服务对象提供差异性、特色化、精细化的服务,这样本身就是提升博物馆窗口服务水平的举措。

与此同时,博物馆要利用各种途径从社会搜集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物质载体之一,也是体现博物馆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标志之一,所有社会教育和服务、陈列、研究都离不开藏品。博物馆拥有藏品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利用充分与否都将影响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因此不但博物馆建立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藏品,博物馆建成后也需要不断补充和丰富藏品,这样才能保证博物馆业务的开展和提高,如果征集工作中断,博物馆也就成了一潭无源的死水。因而博物馆应把藏品搜集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要做好面向群众的文化事业,就必须以群众的需要为指向,走群众路线。地方博物馆始终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创新思维,牢牢抓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主题,把握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向,树立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指向的办馆理念。应当发挥各馆特色和优势,顺势而为,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围绕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适时举办青少年科普展、中老年人健康知识展、书法艺术展、民俗文化精品展等展览;结合文物优势,让人们走进博物馆,更多地了解博物馆内涵的丰富性。同时,要走出去,到群众中去,把流动博物馆送到他们身边,组织一些群众愿意参与的互动活动,吸引他们,引导他们了解白银的历史,激发他们热爱白银的情感,提高他们主动保护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极性。如白银市博物馆尝试在全市十所社区建立了社区观众流动服务站,制作以文博知识、馆藏精品、文物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定期上架的《中国文物报》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栏,定期更新文博知识内容。当然更主要的是发挥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和宣传教育的功能。要充分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文物宣传周”、“国际博物馆日”,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文物咨询等活动;利用网络、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和知名度;开展“博物馆之友”、博物馆协会的组建和扩大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等活动。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尽量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和知名度,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热爱博物馆,关心博物馆,进而提升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博物馆不仅拥有展览场地的优势资源,而且内容也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它可以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从社会历史到自然生态、从艺术到科学、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具有丰富知识内容、形态各异的展览项目,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白银市博物馆由于起步晚,文物收藏偏少,展览内容单一,在运作方式上多为孤军作战。所以,要适时转变观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博物馆事业,通过纵横联合的方式,积极与兄弟博物馆和县区博物馆建立广泛的业务协作关系,在共同办展中宣传历史文化,传播科学知识,不失为一条有效渠道。

同时,白银市博物馆联合县区博物馆创建社区观众流动服务站、牵手民办博物馆、与全市中小学校建立“德育教育第二课堂”, 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社区公众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陈列讲解、辅导教学、开展幻灯电化教育、合作办展、专题讲座、征文大赛、编印辅导材料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自己的事业空间,使博物馆真正成为老百姓愿意去、愿意看的,集宣传教育、展示、收藏、科研、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阵地。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以及其他地州市博物馆合作,实行展览互动,以弥补自身业务力量单薄的现状,并为县区博物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博物馆应拓宽视野,创新服务,与时俱进,才能谋求自身的快速发展。

四、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首先,实现准确定位。正确地对博物馆进行定位是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的先决条件。从自身资源优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自然、人文和社会特点对博物馆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以加强宏观调整为手段,着力完善现有博物馆功能,重点发挥地方区域特色,积极探索利用行业、部门资源办展览,提高服务能力,扩大展览的效益。所以,只有坚持博物馆的社会公益性和文化服务性,才能合理定位,才更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窗口服务水平。

其次,明确服务对象。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了解观众、熟悉观众、争取观众、组织观众,为观众服务,满足观众的需求,是博物馆的根本宗旨。博物馆开展各种活动,应自觉为观众着想,树立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对待观众,要像客人来到家中一样热情亲切,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成为博物馆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的忠实宣传者。

再次,突出执行力教育。在科学准确定位和重视服务对象的同时,以执行力作为保障。在博物馆全方位的工作中,决策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实干苦干。因此,科学的规划需要突出的执行力保障落实,否则就会成为束之高阁的良好愿望。而要突出执行力,需要博物馆工作人员齐心协力,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公平的奖惩为后盾,公正的考核为依托,落实目标责任制,将目标统筹细化,为实现新目标而艰苦努力。

在服务中,既要正确认识博物馆的优势,也要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从静态看,博物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信息库,蕴藏着人类历史积累的研究成果和历史纪录的信息。从动态看,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一个动态过程,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质量,才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体现。因此,博物馆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积极探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服务意识。

五、展望未来,以改革促发展

白银市博物馆事业虽然才刚起步,但成长还是令社会满意的。在信息化时代,作为文化窗口之一的博物馆,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时代变革、科学发展向博物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21世纪初,白银市博物馆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展望未来,寄希望于新时期更大的发展飞跃。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第一,在全方位的服务中,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博物馆的现代化离不开人员的现代化,新世纪博物馆将走向信息服务时代。因此,干部队伍的建设乃是当务之急,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精神和服务精神;二是采取继续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总之,要办好一个博物馆,保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博物馆职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不断获取新知识、拥有新技能,才能适应时代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才能与新世纪的博物馆事业发展相同步,才能适应免费开放、服务人民的需要。

第二,适时转变观念,树立共享思想。通过宣传教育,博物馆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文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在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研究教育和展览过程要努力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因此,文物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共有,为全体公民所共享。对此,必须更新理念,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立足大局和长远,这是地方博物馆发展的趋势。我们要克服传统的重藏轻用思想,变一馆之藏为全地区之藏,变封闭型服务为开放型服务,走内向型服务与外向型服务相结合的路子。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全社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提升博物馆窗口服务的水平。

第三,加强科学管理,强化内部机制。无论市级博物馆还是县区博物馆,都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在行政和业务管理上,都要有目标、规划、计划、总结、会议和检查评估制度,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建立健全工作业务制度,设专人负责。在人员管理方面,转变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强化职业道德,要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凝聚力和向心力。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未来白银市博物馆任务将更艰巨、更繁重。我们相信,全体员工一定能够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为发展和谐、繁荣的文博事业做出贡献。不久的将来,白银市博物馆将会以它丰富的文物,先进的设备,良好的职工素质,优良的服务,优雅的环境等良好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殷景文,吴美华.它山之石与苏州博物馆新馆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6).

[2]张艺红.浅谈县级博物馆的发展[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6).

[3]赵秀琴.中小型博物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5).

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6

一、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文献回顾

198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向大众开放、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博物馆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 它使得旅游活动由一般的游览观光上升到高文化含量的游憩活动。随着社会及旅游业的发展, 博物馆同旅游业将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李瑛(2004)基于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与旅游联合是我国博物馆未来发展应走的路,要开发具有特色的产品,应适当加入休闲理念和体验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各项功能,造福社会公众。孔旭红、孔宏实(2003)通过对国内博物馆内开发的旅游产品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博物馆开发相关旅游产品要摆脱仅限于单一的观光产品,产品开发要兼顾有形产品、核心产品及附加产品的开发,增加博物馆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休闲娱乐性,不断完善博物馆旅游产品的结构。胡静锋(2007)从博物馆非盈利制度出发,结合市场经济产品的组成,分析博物馆旅游产品的核心、延伸和附加三个部分的组成,并提出开发博物馆旅游产品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要经过市场调研-展览形式的确定-试销-服务质量的优化-商品化五个环节。罗美娟、郑向敏(2008)在对澳门博物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澳门博物馆旅游的蓬勃发展取决于澳门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和外部多个主体的支持,并为内地博物馆旅游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参考 ;王旌璇(2012)通过对南京市博物馆旅游者调查研究,认为旅游纪念品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途径,可以在与时尚元素结合、研发新产品及拓宽销售渠道三方面不断丰富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内涵;陈来生(2003)从苏南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分析入手,认为博物馆的发展需将参观、娱乐、饮食、购物融入博物馆服务系统中,要针对目标市场需求进行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博物馆陈列方面打破传统,走特色化、多样化、趣味化、体验化的产品开发道路,并配以一流的服务,为现代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有效路径。王晓宇(2008)通过对大连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制约其发展的5个关键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为加快大连博物馆旅游发展提供相应建议,包括转变观念,进行市场营销,加强博物馆与旅游的合作,提高博物馆的竞争力等方面;李伟(2009)、杨丽(2003)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别是:博物馆数量少,规模较小,分散经营,设施陈旧、陈列没有新意,缺乏市场观念,产品结构不合理,发展资金不足,对旅游业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博物馆旅游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与旅游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不足等。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博物馆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更正观念,正确看待博物馆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要根据旅游者行为特征,不断丰富博物馆产品的类型、不断完善博物馆旅游产品的结构,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要加强对博物馆的宣传;要不断培养博物馆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将休闲娱乐项目开发深入到博物馆旅游的开发中去。郑伟民(2012)等在福建省海西旅游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分析了福建省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的条件,提出福建省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并提出要加强海峡两岸博物馆旅游合作,以此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提出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尤其是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对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对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及意义

(一)海上丝绸之路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简介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中国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在我国古代的海上贸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10月,北海、广州、泉州、扬州、宁波、蓬莱等6个城市代表达成一致意向,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联手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12月21日,“南海I号”沉船的整体打捞,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第一,同时为“南海I号”量身定做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的建成开放,不仅为丰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向世界证明了阳江海陵岛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为普通民众更接近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意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水晶宫”,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试验开发区的“十里银滩”,是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保护、开发与研究为主题,展示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该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于2009年12月24日正式向外开放。“南海I号”博物馆以其在水下考古界难以替代的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因此,从一个旅游者的视角来审视该博物馆与旅游业的融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其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博物馆旅游成功的案例,寻找解决的方案,为阳江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也为其他诸如此类的专题型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及意义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曾经到过某地的证明,是一个地区一个景区(点)文化的流动,是一个无声的走动的“宣传员”。优秀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有利于丰富参观者博物馆学习体验,是博物馆贴近社会、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要、扩大社会影响的载体,是博物馆创造自身经济效益、增强经营活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做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具有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丰富游客对博物馆旅游体验,扩大博物馆的宣传面和影响力,增加经济效益等积极作用。

有资料显示,欧美不管大小的博物馆,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和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德国波恩的贝多芬纪念馆等,其开发和销售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都是琳琅满目,参观者购买踊跃。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商店为例,1949年,年营业额仅为10万美元,到了1987年,已高达5500万美元,到了2003年达到7278.1万美元,2008年突破2亿美元大关,累计开发销售的各类旅游纪念品多到2万余种。

阳江作为滨海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旅游商品,如,阳江四宝、各种海鲜及其加工制品、工艺美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漆画、风筝)等,还有各种特色美食如猪肠碌等。但是,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没有结合博物馆特色进行的旅游纪念品陈列和销售,可以说在这一块上还是空白。虽然也有一些地方特产等陈列,都与海上丝绸之路及博物馆本身主要陈列品及内涵联系不大,如孔雀石,虽然珍贵,但是属于地方特产类,不是依据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本身进行开发的旅游纪念品,具有展览价值,却不容易让游客加深对博物馆本身的认识。如何结合博物馆本身的文化、历史内涵,开发设计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并进行有效的销售,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点。

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建议

结合欧美国家成功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销售的实例,围绕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历史考古价值和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上的独特地位,现对其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一)从设计人才着手,注重调动积极性

一方面,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靠政府扶持,但是地方财政拨款又十分有限,对博物馆衍生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又缺乏同时具有对文物内涵认知到位和设计能力的文博类产品的设计人才,这严重制约了具有文化味道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市场要想发展,必须打破管理体制约束,走市场化道路。一方面政府鼓励博物馆对此方面设计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增强博物馆自身在旅游纪念品方面的设计能力,同时运用经济杠杆调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动开发此类产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博物馆加强与设计公司、大专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合作,在设计产品中加强与合作院校设计人员的沟通,加强对馆藏文物及其深藏的文化内涵的培训,增强纯设计人员设计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

(二)从博物馆独具特色的藏品出发,寻找灵感,开发出独属于博物馆的独特纪念品

一方面,这些纪念品能够被刻上独一无二的博物馆文化标记,让游客产生只有在博物馆购买的才具有纪念意义的感觉。如欧美国家的博物馆无论是复制品还是衍生产品的开发,哪怕是一个装饰LOGO,其灵感都是来自于博物馆独特的藏品,每个博物馆都遵循独一无二。另一方面,纪念品要有故事性,同时设计要精美,制作精良,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兼顾使用价值。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泰迪熊,它就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发出来的,创作依据就是老罗斯福总统打猎的故事。至如今,泰迪熊依然是大家喜爱的玩偶。德国贝多芬纪念馆,其开发出来的贝多芬特色雕塑头像、照片、音响作品、书籍、文具、小提琴、以五线谱图案为装饰的雨伞、以贝多芬头像为装饰的指甲刀以及以贝多芬头像为装饰LOGO的工艺品或日常生活用品等等,无不通过纪念品引发公众对贝多芬的纪念,同时将贝多芬纪念馆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作为南宋古商船整体打捞、异地存放的成功实例,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证,其独特性可见一般。从欧美国家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成功的例子,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能否以古商船及其打捞出来的藏品为依据,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纪念品,丰富阳江旅游纪念品市场,带动阳江旅游文化的发展呢?

(三)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注重市场消费能力的差异化,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的需求

博物馆要开发出不同价位的旅游纪念品,如卢浮宫博物馆的名画蒙娜丽莎,既有高档的仿制品和丝网印刷品,也有包装和规格大小不一的中低档印刷品,还有明信片系列等[9],很好的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要从市场需求出发,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旅游纪念品,如南海一号模型,可以从体积大、中、小,材质优、良、普通,从收藏价值、装饰价值和平时把玩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开发,制定不同的价位,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也可以开发出印有博物馆图案或者南海一号LOGO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钥匙扣、明信片等等。

(四)博物馆旅游纪念品要丰富,形成系列

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自1949年成立至今,已累计开发各类商品2万余种,按商品性质可分为常规商品和特展商品两类。按商品品类分,则可分为复仿制品、出版物、文具、服饰、家居装饰、玩具、珠宝配饰等七大类。丰富的旅游纪念品,丰富了博物馆游客的经历,满足了不同的需求,增加了博物馆的经济收益,展示了博物馆,促进了博物馆的发展。

(五)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开发要注重创新,要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在 “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平台上,《雍正行乐图》动态版利用数字手段,使雍正帝“活”了起来,还配以轻松幽默的解说词。如《猎虎图》中,雍正和一头从山洞里探出头来的老虎对峙,配的解说词是:老虎说:“有种你进来!”而雍正则说:“有种你出来啊!”。还有垂钓图,雍正一动不动地专心钓鱼,10秒后渔竿才会抬起。目前,故宫已经推出宫廷娃娃、黄袍T恤、瑞兽铅笔等近6000种文化产品,创新让故宫文化更接地气,与年轻人更接近。苏州博物馆结合馆藏“国宝”级文物―秋色瓷莲花碗,生产出秋色瓷莲花碗饼干,这一创新又接地气的做法,引起大家的关注。博物馆旅游纪念品不是都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让博物馆旅游纪念品让大家都买得起。

(六)博物馆旅游纪念品一定要注意包装

包装优美可以提升商品的魅力。通过对旅游纪念品市场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低价位旅游纪念品对包装不够重视,这是一个误区。很多旅游者喜欢到韩国旅游时购买旅游小物件,理由就是精美漂亮又不贵。旅游纪念品,不管是名贵的还是普通的,都要做到精心设计、包装优美、制作精良,处处体现一种文化,这是我们需要提升的。博物馆旅游纪念品作为博物馆文化的体现,在设计、制作到包装都要体现文化性,要从内到外吸引旅游者,让旅游者一见难忘。

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特别强调:“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基础组织。”这一论断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注入的新的内容,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博物馆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博物馆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08年,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这是中央和北京市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全国博物馆界开天辟地的一次重大变革。至此,博物馆成为进行群众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担负着教育民众、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的重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抗战馆基层党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外部坏境发生了变化。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全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也呈现新特点,博物馆与国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接待的外国观众人数增加。二是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观众数量大量增加,层次差距较大,这对抗战馆的硬件、软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抗战馆在接待高峰时,日接待观众达四五千人。

――内部结构发生变化。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历时一年多,抗战馆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制度,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职能定位,建立起与博物馆在人员配置上整体规划相适应的合理组织模式,压缩了工勤技能岗位,增加了管理岗和专业技术岗,将原有的十个部室合并精简为七个部室,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用人制度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队伍状况的复杂化。近几年,抗战馆党员队伍知识构成和年龄构成有了明显变化。目前,我馆共有党员79名,在职党员57名,占72%;在职党员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占75.4%,45岁以下占75.4%,在职党员占职工总数的53.3%,党员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二、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面对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抗战馆根据实际,不断创新和发展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通过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提升党员队伍的素质,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1.改进工作方式。《决定》别强调:“把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贯穿机关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完成本部门各项任务中的协助和监督作用。”即是说要改变党组织事事亲历亲为的传统工作方式,着重发挥协助和监督作用,牵头组织各项重大活动。首先,为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经过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我馆党支部也相应进行了调整,目前,我馆共有6个党支部,基本是以部室为单位组成支部,党员人数少的部室与其他部室合并为一个支部,支部书记经选举均为部室主任,便于党组织在全馆范围内开展活动。其次,扩大参与范围。与以往仅限党员参加党日活动和教育培训相比,抗战馆党总支动员非党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一同参加,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党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增强了他们入党愿望,使队伍充满生机活力。

2.创新活动内容。《决定》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上下工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一,创新活动内容方式,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相结合。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就像人的脑袋和心脏一样不可缺少,两者结合好了,才能良好的运转。为了丰富和提升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抗战馆在今年4月底推出“永恒的记忆――看一次抗战展览,观一场抗战电影,唱一支抗战歌曲,吃一顿抗战午餐”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联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和北京市社科联联合主办“民族精神大讲堂”系列讲座等活动,将主题党日活动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了“双赢”。第二,将常规学习和主题式学习相结合。在每年固定党员学习日的基础上,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和工作实际,每一阶段突出一个主题,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如今年3月至8月,党总支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吴大观事迹”和“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等活动,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和讨论,增强了党员的党性意识。第三,以“三进两促”活动为载体,有效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抗战馆党总支与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开展“进农村”帮扶结对活动,已连续三年到村里进行植树、捐赠和提供讲解培训等活动;与卢沟桥和宛平城等社区开展“抗战流动博物馆进社区”活动及座谈、共建活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联合举行了民族精神大讲堂进校园和讲故事等活动。第四,因时因地开展活动。利用每周一闭馆时间,开展党日活动、学习培训、知识竞赛、拓展训练和运动会等活动,以确保所有党员都能参加,增强广大党员的凝聚力。

3.提升党员整体素质。固本强基,“本”就是人,就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所在。《决定》中强调,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如何提升党员的整体素质,一要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如开展纪念建党88周年“四个一”系列活动(学习一次党课报告、开展一次党日活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和奉献一次爱心捐款活动),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要落实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划,拓宽党员受教育渠道。馆党总支每年制定党员干部培训计划,为每位党员干部建立学习跟踪卡,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完成学习课时。三要搭建交流平台。我馆积极为党员教育交流搭建平台,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汇集成册,并发至人手一册,加强了党员之间的交流。把党员队伍建设好,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就会带动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成为单位长远发展的基石。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

1.经费的制约。 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并非空中楼阁,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博物馆大多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要开展组织活动或投入建设时往往缺乏资金,使活动无法预期展开。

2.缺乏激励机制,调动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一名教师工作十年有可能成为教授,一位财务人员十年经历可以成为财务专家,一名文物工作者十年的阅历可成为文博馆员,但一位党务工作者工作十年收获可能不及上者。目前,很多单位普遍缺乏对党务工作者进行激励的长效机制,只依靠自觉和道德的约束,难以长期调动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8

[关键词] 博物馆 教育职能 青少年

一、教育职能在博物馆工作中的意义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与物质文明相比,对国民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更为重要,更为根本。”作出如此总结,也是其认真研习我国历朝历史的结果。然而过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历史的遗物遗迹,却能通过博物馆――这个特殊的社会服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亲临其境”地回到历史中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人们了解历史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点;使人们认识自然界的发展与变化。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同时,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还表现在通过总结民族历史脉络、展示民族灿烂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唤起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一个没有文化归属感的民族是很容易被淹没的。博物馆通过保存、弘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让群众直观地体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从而在纷繁芜杂的外来文化和不良文化影响和渗透面前,能够保持坚定的文化信仰和正确的文化理念。

二、博物馆教育职能的特点

首先,它具有直接性。博物馆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主要为陈列展览中的文物,这些文物不同于只以文字或是插图来显示的教科书,更不同于任何艺术创作,它所展示给观众的是最为真实、直观的印象,这种印象可以直接的在受教育群体的脑海中产生更为深刻影响。

其次,它更具有社会性。博物馆的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它的服务对象包括社会各阶层,因此,它能够对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产生广泛的教育影响。

再次,博物馆的教育兼容科学性和趣味性。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最终目的是向观众传授知识与传递信息,因而其科学性是必须放在第一位,而为了吸引观众的视线,使观众对陈列展览的兴趣始终保持不降温,则陈列展览的趣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目前博物馆教育职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博物馆的馆外教育活动开展的还很不够。不少博物馆对馆外活动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即使开展了这一活动的博物馆,也大都没有制度化、经常化,活动形式还比较简单,活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讲解工作存在着较多问题,比如,有些讲解员对业务知识不够精通、对讲解这门综合艺术的认识不够深刻、分类讲解、因人施讲的能力不够强、在对外工作中的服务质量不够高等。再者,经费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门票价格过高、陈列方式刻板老套、对外宣传不够等方面的因素都限制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提升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对策与措施

1.转变工作观念

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工作做好就行,有没有人参观是另一回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使我们许多好的展览并没有吸引太多的观众,没有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再好的展览如果没有人参观,那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实践科学发展,想方设法,使我们的展览更贴近观众,吸引观众,扩大受教育群体的范围。

2.积极与学校合作,创造良好的参观学习条件,加大学生群体教育

学生是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较多的群体。我国的大中小学,加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有将近两亿人,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为博物馆的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更紧密、更深入地结合起来,为在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3.重视教育方式上的创新

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不是少数专家,而是普通大众,但我国目前很多博物馆在宣传、展览等工作中,都表现得过于专业化,造成了曲高和寡,普通群众很难理解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博物馆与群众在沟通环节上的脱节。

4.努力让公众实现“享受博物馆”

欧美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享受博物馆。不仅是参观――要把博物馆办成可以让人呆着不走的地方。英国的伦敦自然博物馆,光卖玩具的就是一个大厅,观众看完展览,如果对恐龙感兴趣,就可以买一个恐龙玩具。在博物馆里,游客可以买到书,累了可以吃饭、休息,到处都有这样一种氛围,这是展览的延伸。我们为何不能探索一些新的方法?让公众感觉到博物馆来是一种享受。至少要让观众参与到展览和活动中来。

5.重视讲解工作的质量

做好这项工作,我认为应该重视讲解员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

第一,博物馆的每一天是一个新的台阶,每一批观众既是一张新的考卷,又都是不留情面的考官。这就要求讲解员必须要有一定的人文基础,并且不断地丰富内存,最终做到“专”与“博”。第二,讲解员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譬如,一个讲解员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去虚心聆听别的讲解员的讲解,找出好的和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这样可以去粗取精,快速提升自己的讲解技能。第三,重视和加强讲解员职业道德建设,健全讲解员行为守则,这将有助于讲解员在对外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形象,为博物馆增添不少吸引力。第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日常工作服务质量。国际博协早在1974年通过的组织章程中就明确申明博物馆是“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已经成为贯穿讲解员工作的一条主线,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6.综合利用科技手段破除“博物馆疲劳效应”

不同于以往只靠讲解员现场讲解来获得更多的细节内容,多种科技手段的布展方式成为参观者乐于主动了解展览内容的途径之一。比如,在讲述清朝政府割让香港的历史时,可以通过约10分钟的3D电影纪录片,真实再现了这段屈辱历史。与普通的纪录片不同的是,3D影片具有更强的临场感,仿佛使人置身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当中。在这种环境中,参观者的感受是多重的,并且是持续性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博物馆疲劳”和“出口斜坡效应”的负面作用,更好地满足群众对博物馆教育多样性的需求。

7.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主动来宣传博物馆

在网上建立博物馆的展示主页,加大网络宣传,一些近期展览预告、文物介绍,甚至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网络展览。来增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同样,新闻媒体对于博物馆的宣传工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在日常工作应该与新闻单位常沟通,常联系,加强博物馆自身的经营与宣传,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树立自身的形象,注重创新灵活多样的经营、宣传方式。必能使得更多的人主动来认识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让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参考文献:

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9

关键词: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

一、博物馆馆内讲解是未成年人教育活动的首要环节

大家都知道未成年的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往往是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可是当他们刚刚踏进博物馆的时候,一切都是开始,都是陌生的,他们对博物馆周围环境以及讲解员都充满了陌生感和不信任感,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关闭了他们的嘴巴。这时为了尽快消除这种陌生感和不信任感,让孩子的思维进入讲解内容,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亲近孩子。因此,在讲解活动的伊始,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平稳孩子的情绪,与他们交朋友,与他们交流平时生活中的趣事,进而引导、鼓励他们把自身经历的喜、怒、哀、乐用语言表达出来。渐渐地,讲解员成了孩子们的朋友,他们敢于说话了。在此后的博物馆参观中,讲解员对于那些敢于大胆“说话”,表达自己见解的孩子以更多的鼓励,进一步提高他们说话的信心,激活他们的思维。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很积极主动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增添了参观博物馆的兴趣。除此之外,还要针对中小学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差别,去不断地调整和修改讲解词,使之浅显易懂,一目了然;现在,在讲解中,就经常采取简洁通俗的语言,运用启发、提问等形式与学生交流。例如,在讲解“九十九间半”时,为了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讲解员首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这儿有多少间房子吗?”孩子们的话匣子很快被打开。有的说:“一百间”,有的说:“好多,好多”……一个个的回答,反射出的是强烈的求知欲,也使他们怀着解密的好奇心态开始了博物馆之旅。这样的互动讲解,比讲解员一人唱“独角戏”好多了,也使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兴趣更浓,想了解得更多,从而真正走入博物馆。

二、如何提高博物馆教育的有效性

1.利用馆内互动展览项目资源,增强参与性

根据未成年人精力充沛、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在一些展览项目中可以去增加参与式的辅助活动,寓教于乐,这样就较强地增强了教育效果。在民间工艺展中,设计组织孩子们亲自参与制作、表演环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循环播放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动漫短片及知识问答。实践证明,民俗博物馆这样做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完皮影戏的相关知识点后,让学生们练习皮影戏的操作,并让他们分别扮演戏中的人物来演一演。这样的互动学习,使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到了博物馆里展示的展品,有了直观的认识,也让大家在寓教于乐中记住了博物馆所要向他们传授的知识。又例如,在民俗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中,为了吸引孩子们对展览的兴趣,配备了4台以卡通短片和电脑小游戏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电脑触摸屏,它们分别放置在展览的不同段落,配合该段落的陈列内容。只要认真参观展览,就可以在触摸屏中的知识问答中胜出,并获得观看动画片和玩游戏的奖励,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可以使好动的孩子们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展览中来。

2.利用举办夏令营,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博物馆的魅力

民俗博物馆利用未成年人休闲的最佳时间,有针对性地举办未成年人喜爱的专题夏令营。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参观博物馆中旧时的大厅、备弄、私塾、闺房、儿童房和文人书斋等专题陈列,使他们对其中所蕴涵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还可以使同学们接触、体验、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手工艺:通过学习编织中国结,便会领略其中深入浅出的道理,从而开启了稚嫩的心灵;坐在祖辈曾坐过的小凳子上游戏凝聚了民族智慧的九连环、华容道……,放风筝、扎彩灯……找回了珍贵的属于他们的童趣;在古宅中玩“老鹰捉小鸡”,体会到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学书法、学剪纸,体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手工布艺,感受中国人传统的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诚实诚信的品德。夏令营的举办,加强了大家对博物馆的了解和认识,使同学们从内心深处熟悉博物馆、热爱博物馆,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博物馆教育的功能,提高了全社会对博物馆的认识,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自2009年起,民俗博物馆连续4年举办了特色不同的夏令营,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更受到了南京市教育局的极大肯定,多次来馆进行调研,一致认为,该夏令营教育内容健康、形式多样,有利于未成年人参与,要求博物馆今后每年都能与南京市教育局联办这种寓教于乐,有特色的夏令营。

3.利用岁时节令等民俗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年年都有,对未成年人来说毫无新奇可言。但是通过博物馆将其中的传统习俗进行复原,并邀请大家参与其中,则是另一番生动活泼的景象。例如,前不久,在民俗博物馆举办的“进大院·品端午”活动中,每位来馆参加活动的同学在额头上点上了象征驱灾避邪,保佑平安的雄黄;脖子上挂着象征长命百岁的五彩丝线鸭蛋网,仿佛回到了父辈们的童年。猜灯谜、包粽子、绣艾草香囊,大家踊跃报名,积极动手,用心创作富有自己个性而又充满童趣的作品。通过端午节的活动,使同学们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民俗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所以说博物馆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各类博物馆都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体验,增加互动的机会,从其知识广泛性,内容趣味性,教育手段多样性的长处和优势出发,扬其长,避其短,走出自己教育方式的特色。

4.通过举办“小小讲解员”系列活动,让孩子成为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者

2011年,博物馆招募了“小小讲解员”,经过4周的培训,最后通过考核选拔出了第一批“小小讲解员”。上岗的学生们干劲十足,充满热情。甜甜的微笑挂在脸上,孩子们用心准备,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游客,讲解的一场比一场精彩。在休息或者下班时,孩子们都会聚在一起聊一下刚才彼此的讲解感受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碰到的一些有趣的或者一些难题,他们懂得分享快乐或者相互鼓励,相互支招, 小小年龄也明白了“总结使人进步的道理”。

现在周末去民俗博物馆讲解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他们关心博物馆发生的事情,关注博物馆网站的动态、微博谈论的话题。只要博物馆有活动,孩子们都想参加。因为这些活动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增进了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很多家长感觉到,自从孩子来博物馆做“小小讲解员”以后,胆量大了,信心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与人交流得体了。有些“小小讲解员”被推荐做了学校、班级活动的主持人,而且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强,孩子们能比较自如地做这样的事情与他们在博物馆的锻炼是分不开的。通过培训“小小讲解员”,孩子们对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民间手工艺、民间节庆习俗、非遗文化以及礼仪等知识有了深入地了解。作为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者,保持着满腔得热情,热爱博物馆文化,宣传博物馆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博物馆,让我们的博物馆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走出去开展更多地活动,以扩大对未成年人教育的社会效果

1.“馆校共建”——走出博物馆,深入到共建教育基地,将博物馆丰富的展示内容送到未成年人身边

民俗博物馆近年来组织流动展览,送进中小学校,受到在校师生的欢迎与好评。今年“六一”儿童节,民俗馆与共建小学联合举办了“庆六一”活动。活动当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与同学们欢聚一堂。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为大家准备的活动正式开始,皮影、京剧、剪纸、书法、手绘葫芦、手扎风筝、抖空竹、布艺制作、泥塑等文化体验活动在学校各个地点同时举行,其丰富和精彩程度让人目不暇接。同学们学剪纸、看皮影、唱京剧、做风筝。可以说,此次活动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到全方位地为未成年人提供既有意义又有乐趣的教育体验。活泼、热闹、亲和——整个学校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活动结束后,同学、家长、老师纷纷表示感谢,感谢博物馆让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又难忘的儿童节,他们也表示以后将更多地走入博物馆,关注博物馆。

2.“送展下乡”——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更多远离城市生活的未成年人也受到了博物馆教育

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国家教育工程一部分的博物馆,应该紧跟党中央的步伐,普及和提高农村教育。博物馆通过“送展下乡”的形式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农村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与周边地区中、小学校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展板的形式送展到学校。并应学校的要求,制作简单的录像、幻灯片等,向更多的未成年人普及历史和科学知识。同时,还开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举办各类历史知识竞赛以及观后感等征文活动。

四、在博物馆网站中开设少儿网站,让孩子们足不出户也能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中

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10

关键词:社会公众;博物馆;藏品利用;教育

党的十以来,就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其核心强调的是博物馆藏品要充分为人民服务。当前,博物馆发展的关键,在“藏品”,在“沟通”。那么,如何利用藏品提升博物馆公众吸引力使藏品能够真正融入社会?本文以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例,谈谈如何拓展博物馆公众吸引力。

1 博物馆藏品的认识

博物馆的藏品,指的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它不仅是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古代珍品,而且还包括了各种见证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演变的各种原始物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博物馆藏品具有的重要历史、科学或艺术价值,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博物馆的藏品,始终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部分。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会议的章程中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之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由此可见,博物馆作为一个收藏、保管、研究、陈列、传播历史的社会机构,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的藏品是根据博物馆的性质及其实现自己主要社会功能的需要而征集的,因此也就成为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2 博物馆藏品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博物馆藏品的传统认识是博物馆的藏品是“文物、标本”的代名词,博物馆的藏品多年来养在深闺无人识,多数文物长年封存箱中,无法定期保护、保养。截止2013年,我国博物馆已达4165个,馆藏文物数量达2318万件(套),数量巨大,但总体展出率偏低。这就需要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多多苏醒,让它们“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从2008年开始,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的运行,博物馆与社会的接触更加广泛和密切,博物馆参观对象的变化促使博物馆必须主动地去适应、满足社会和人民大众的需要。

时至今日,全国的博物馆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到底应该如何提升?现在的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研究和收藏藏品的机构,而应该是一个政府教育机构,博物馆应该在坚持其收藏和保管文物的前提下,用博物馆的藏品来寻求博物馆的精神文化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和关联。就目前而言,藏品虽然因为其价值宝贵在馆内展出,但是不能因为展览的局限性就将其封存在库房中;观众对于藏品的认识不应该只限于馆内,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和补充历史文化知识的宣传,加大对藏品和历史知识的普及传播工作。那么,博物馆的对于藏品的开发和提升到底该如何做,有哪些创新的做法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3 如何利用藏品创新工作

3.1 讲述藏品――提升讲解质量,使其入脑入心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职能,现在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越来越多,社会大众对藏品的认识,仅仅依靠藏品本身是很难实现的,而讲解员对文物藏品的“二度创造”,才能使观众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藏品的价值。因此,讲解员对于博物馆藏品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博物馆里和普通的观众接触最多的人,讲解员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熟悉本馆陈列和藏品文物。博物馆的讲解方式,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而是激发人的灵感的过程,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带领观众回馈当地的历史进程,让观众能通过讲解员的讲述更好的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讲解内容主要以中国近代史和武汉城市发展史为主,作为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我在平时的讲解中,除了普通的讲解词以外,还要学习一系列与讲解内容相关的内容。要以不同层次观众感兴趣的内容,概括或者专题的进行分类讲解。例如在我平时的讲解中,经常会遇到对武汉的历史租界和老武昌城感兴趣的观众,如果只是按照平时的讲解词去讲,可能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如果在讲解中加入老武汉和新武汉历史的变迁对比,就会大大的激发观众们这段历史的共鸣,让观众能够更直接的了解到自己所生活城市的历史故事;讲解员还可以向观众推荐最适合他们的参观路线以及代表性藏品,在重点文物或者亮点陈展区突出讲解,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展览主题,引导观众感悟历史文化。在我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当中,尤以三展厅“武昌首义”展厅因其复原了老武昌城街景以及先进的多媒体声光电相结合,受到了学生观众们的喜爱。因此,平时我在对青少年讲解过程中会重点讲解这个展厅,给他们讲讲武昌起义前夜发生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们和展厅的多媒体虚拟士兵“对话”,学生观众们经常会被“虚拟的士兵”逗得哈哈大笑,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大大的提高,这样的参观方式,既让学生们记住了武昌起义的这一段历史过程,又在学习历史中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3.2 联系藏品――组织主题活动,加强社会与博物馆联动性

1、结合传统节日,组织特色活动

博物馆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博物馆有义务和责任对社会大众普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辛亥革命博物馆依托革命历史背景,开展了多种节日主题活动,2014年4月3日,值清明来临之际,辛亥革命博物馆宣教部的讲解员走进武汉市第29中学,开展“缅怀辛亥历史,弘扬首义精神”活动,该活动使博物馆的讲解员走进普通中学,为同学们讲述“中山装”的来历、“铁血十八星旗”等许多辛亥革命历史文物故事,并且和30多名学生们一起参加了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祭奠仪式。这项活动的开展,结合清明节这一文化背景,让更多学生走进博物馆,深入了解到辛亥革命历史,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意识,弘扬了首义精神。

2、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青少年群体的特点是好奇心强,用于表现自我,对新鲜事物接受快,针对这一特点,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展了许多对青少年的培养和锻炼的活动。2013年4月与武昌区教委、旅游局共同举办了“踏春首义胜地,追寻古城足迹”青少年导游大赛,以介绍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实景导游的形式进行,评选出最佳文明小导游若干名;2014年8月,辛亥革命博物馆组织30多名“小作家”参观基本陈列展览,活动中宣教部安排了有奖互动问答环节,“小作家”们以“我心中的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主题撰写作文,结束后选取了其中的优秀作品发表在官方网站上;2014年10月,与《武汉晨报》共同举办“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峥嵘岁月”晨报小记者走进辛亥革命博物馆活动,小记者们跟随讲解员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在采访本上仔细记下每件藏品的名字,将此次参观的活动记录了下来。相信他们在自己准备讲解词和写作、采访的过程中,都将这些历史文化和藏品深入脑海。

3、吸纳公众参与,开展志愿服务

博物馆藏品的宣传,除了本馆讲解员的宣传,还需要大量社会公众参与。辛亥革命博物馆从2012年招纳志愿者以来,就十分重视对这些志愿者的能力进行锻炼,2014年6月,结合第九个文化遗产日背景,辛亥革命博物馆举办了“保护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优秀志愿者展示活动。在活动中,他们除了谈谈自己在博物馆里的服务心得,还上台讲解了许多革命历史文物,为在场的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项活动还将长期在博物馆开展下去,通过志愿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博物馆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一方面也能给志愿者们一个学习、锻炼的平台,增长他们的见识和能力。通过志愿者对文物的讲解和服务,吸纳了更多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和支持,也可以进一步的向社会大众推广文物和历史知识,同时倡导了互助互爱的社会风气。

4、拓展文物征集模式,树立捐赠义举品牌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馆藏品在种类、体系上的缺失日趋明显,文物征集一直以来都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大众对于文物捐赠的意识比较淡薄。辛亥革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多渠道开展藏品征集工作,以各种方式拓展征集文物的创新模式,拉近文物征集工作和普通大众的距离。从2012以来,在湖北、广东两省参事室的推动下,广东省收藏家协会联合全国十余家民间收藏团体及个人已连续三年为我馆捐赠辛亥实物共计419件(套),此项活动不仅每年在固定日期开展,还创新设立了“双十捐赠日”标志。如今,“双十捐赠日”活动已经成为纪念辛亥武昌起义的一项标志性活动,也大大拉近了文物藏品和社会大众的关联,成为民间藏家无偿捐赠义举的文化品牌。

3.3 开发藏品――研发创意产品,扩大媒体宣传

近年来,博物馆在文化产业开发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博物馆开发的文化纪念品已成为博物馆藏品衍生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博物馆藏品的延续,也是社会大众和博物馆之间最直接的桥梁。当今博物馆应该结合自身的展览特点,不断开发相关的各种文化创意产品,让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把藏品带回家”。

在这方面,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台湾的创意设计产业十分发达,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朕知道了”胶带纸,另外还有翠玉白菜制作的冰箱贴、雨伞等各种精致的小物件;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如今也开始走新潮路线,日前,故宫网店在淘宝网开张,主推一系列Q版文化商品:宫廷娃娃、八旗娃娃、大明潮人等一系列走可爱路线的纪念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这一系列产品在投入市场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在故宫所有文化产品销售排名中升至首位。

另外,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影响力在大大加强,拓展新媒体领域的开发和创意是增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博物馆工作者要能抓住当下网络的新兴产物,比如APP、二维码、朋友圈等技术的应用,把博物馆的展览讲解词、展厅介绍和互动游戏采取APP软件的方式进行推广,比如可以提前把展厅的讲解词在APP上,并在网络或者展厅内结合二维码扫描,或者将展览中的临时展览预告在手机APP上,及时对观众推送展览预告。还可以推出3D虚拟展厅博物馆,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另外现在有一些博物馆还在APP上推出跟展览相关的手机网游等这种更加新颖的开发模式。

3.4 展览藏品――探索新颖互动模式,打破传统路径

社会大众从走进博物馆开始,都是首先从认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开始了解的,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只有与时俱进,提升展览内容,不断的服务观众,才能更好的将博物馆的藏品走进社会大众当中。辛亥革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先后自办了多个主题展览,如“辛亥革命博物馆书画展”、“首义之光―海报设计展”“湖北省暨武汉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英烈祭奠仪式实物展”“民间收藏团体捐赠辛亥革命实物特展”等。多样化的展览类型,不断地吸引观众,给观众以新鲜感,使得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由于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有限,因此,博物馆应该打破馆际交流这一传统模式,探索更多更有效的与社会互动的方式,让藏品更好走进社会。2014年5月,辛亥革命博物馆与武汉市档案馆联合举办的的《那个年代的武汉―晚晴民国明信片展》在展出的3个月期间,参观者近30万人次,此次展览还在2015年走进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以及杭州西湖博物馆等外省的博物馆交流巡展,今后还将在全国多地展出。此次展览探索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交流新模式,它一方面体现在博物馆的收藏研究上,展览精选的400多枚明信片,除馆藏外,一部分来自于收藏爱好者多年以来收集的珍贵资料;一部分则由武汉市档案馆提供,这正是博物馆突破馆际交流传统模式的新方法。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新颖的教育方式上,人们能更好的了解到武汉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无论是年轻人还是长者都能从明信片中找到他们对于这座城市不同的回忆与展望。本次展览还在2015年集结成册,出版了《那个年代的武汉让观众―晚晴民国明信片展集萃》一书,让观众能把“博物馆带回家”,真正架起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

4 结语

总之,博物馆要不断加强对文物藏品新模式的利用和探索,利用丰富手段和渠道,架起社会公众和博物馆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博物馆的藏品能够真正的为社会服务,丰富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民大众增添一份历史文化的“心灵鸡汤”,使博物馆成为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11

关键词: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化传播文化创新定位

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化是一种整体性新文化。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文化定位与建设,是基于中国航海历史与现实、面向世界与未来的一种选择、综合与创新。中国航海博物馆作为保存、延续和弘扬中国航海文化的特殊载体,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理性认知航海博物馆特殊的文化资源与建构条件,结合中国从航海大国走向航海强国的文化路径与战略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博理念与文化创新机制。本文就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化的科学定位与创新传播问题做初步探讨。

1 中国航海博物馆建设的文化分析与定位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的部级、专业性博物馆,坐落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临港新城,于2010年7月正式开馆。与国内外很多港口城市建设规划一样,中国航海博物馆建筑景观设计成为临港新城的文化地标、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新的城市文化品牌。

文化是博物馆的前生,定位发展是博物馆的今生。中国航海博物馆在后续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深刻认知自己的建筑文化形态、区域文化特征和专业文化特点,集已有文博资源和全国学术之力,加强文博传播功能、受众重心和学术品格定位,努力提高博物馆管理执行力与学术创新力。

1.1 建筑文化形态与文博传播功能定位

博物馆作为文化设施,尤其是新建博物馆,就文化形态而言,是个文化容器、文化窗口,它不等于文化的价值。一般说来,在规划硬件的同时,必须思考软件的可能,包括这个项目的历史文脉、资源配置、文化定位、社会职能、精神品质、学术表情以及日后赖以生存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1936年介绍到中国的西方博物馆建筑基本原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内部设计应先于外部设计。美国人总结了这种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10条博物馆建筑基本原则,包括博物馆应按其收藏的物品的性质进行设计,不要为建筑的美丽而牺牲管理上的便利等。[1]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个“钥匙工程”。中国航海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出自欧洲建筑大师之手,突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人文语言,强调了现代建筑文化的节奏气息,特别是高耸的两叶风帆配以两侧通透的方格桥廊,给人以航海远古的记忆与现实的联想。但运行以来的实践表明,这个方案(建筑形态)就文博传播的适宜性和运行管理的方便性来看都有些许缺憾。偌大的西洋风帆组成的玻璃穹顶,北向的广场空间,再加上建造过程中一些辅助用房的删减,这些都给文博科学布置、日常管理和有效传播提出新挑战。因此,中国航海博物馆在目前整合利用资源、调整布展设计、提高展示效能的过程中,要通过航海文博文化与博物馆功能的嫁接来充分利用建筑表现力。一方面,平面布局和立体安排要充分考虑到现有建筑结构的局限,在空间“不得已而为之”的境况下,尽可以主观能动地自由发挥,以充分满足航海文博传播功能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坚持“记录历史、承载文明”的高起点、高品位要求,提出建设性长远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周边滴水湖、南汇嘴等上海市地域、水域空间,将中国航海博物馆后续建设、发展与临港新城城市建设、发展结合起来,使中国航海博物馆真正建设成为中国航海文化的殿堂;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或长三角城市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坐标,不断提升其海纳百川的航海文化形象和地位。

1.2 区域文化特征与受众重心定位

博物馆区域文化,是指博物馆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走向以及精神风貌的概括,并对该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精神风貌的形成起到引导和影响的作用,也是此时此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综合反映。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作为大众文化教育机构之一,自其诞生伊始,就受到了社会有识之士推崇,并迅速融入中国社会。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的博物馆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目前,全国各类博物馆总数已达2300多个,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陈列展览近万个,观众1亿5千万人次以上。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已经不能被仅仅看作是收藏品的仓库,博物馆只有自觉融入社会发展进程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才能形成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良好互动,从而实现共生与共创的双赢,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

中国航海博物馆作为一个以收藏、研究、展示航海文物为基本职能的文化机构,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地处上海的周边地域态势,整合起手中的现有资源,扬长避短,就实避虚,找出一条成功的捷径。中国航海博物馆在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中,应该借助于其所具有的公众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彰显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自身港口城市文化优势和特点,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建构无可替代的优越文化软环境。中国航海博物馆作为大众教育机构,可以借助其所收藏的各类展品,通过研究其所内含的人文、自然等各类信息,借由陈列展示等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在满足公众的求知欲的同时,通过潜移默化的航海知识传授和航海文化的影响,促进公众航海文化素养和海洋文明程度的提升。同时,中国航海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和特点,以航海博物馆为轴心,创造性地组织各类国际航运文化活动,带动整个港口城市群航运文化的发展,弥补现代港口城市发展所缺乏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中国航海博物馆要加强科学有效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区域性受众资源。第一,中国航海博物馆要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与各级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以及记者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创造各种条件进行沟通交流,努力将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融合到他们的工作中。第二,中国航海博物馆要注意传播资源的区域性投入与研究。一方面,要加强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传播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受众、学生受众以及一般受众的航海文化心理与需求研究。第三,中国航海博物馆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交流是确立区域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博物馆既可以通过在海内外组织具有自身特色的巡回展览,在传播知识、弘扬文化传统的同时,向外界宣传展示博物馆及其所依托的城市文化或地域文化,同时也可以将其他博物馆的优秀展览积极引入到本馆中,通过不同地域文化的具体呈现,带给观众以比较的视野和眼光,同时也传递给公众对于不同人类文化的交流共享和尊重理解。第四,中国航海博物馆要努力对区域经济繁荣做出贡献。中国航海博物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和间接贡献,有助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繁荣。从中外博物馆的实践来看,博物馆并不仅限于门票收入等博物馆的直接经济收益,而是在于围绕博物馆的文化活动,观众在参观游览过程中因吃、住、行、游、购、娱等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效益等间接贡献。

1.3 专业文化特点与学术品格定位

一个博物馆的建设成败与否,并不在于它的体量大小,甚至也不在于它的藏品多少,关键在它有没有自己的治学品格和学术风格。[2]中国航海博物馆是我国航海学术渊源、文化精神和人文积淀的集中体现。从航海专业特点和博物馆学术品格定位上看,中国已是一个航海大国,但中国的航海业大而不强,航海业还不能满足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航海业特别是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几十年里,中国将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也将实现由航海大国向航海强国的转变。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化建设将对加快我国建设成为航海强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学术文化建设应将围绕航海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与交通事业发展的关系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这对于努力建设航海强国、增强公众航海意识具有深刻意义。

中国航海文化积淀和凝聚了极为丰富深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内涵,体现中华民族的理念情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中国航海博物馆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应当认真总结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航海文化,根据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与战略,分析国内、国外典型航海企业文化建设案例,调查、发掘、总结和提炼航运企业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特色价值理念,重点是这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通过对这些航海文化资源的开发、评估、整合和创新,同时借鉴、吸收国内外其他领域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构建具有专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完整的航海文化建设研究体系。

中国航海文化在保持中国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吸收所包含的世界性文化因素及价值。当今世界,航海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航海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展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应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航海文化建设问题,通过认真总结中国古代、近代、现代航海历史留下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根据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战略,打造中国特色的航海文化,向全社会宣传我国“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优良传统,宣传我国航海事业的辉煌成就,建立起我国航运事业正确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

2 中国航海博物馆运行的文化传播策略

综上所述,中国航海博物馆建筑文化、区域文化和专业文化决定了文化传播有其特定的内涵,这主要就是在充分利用传统博物馆的传播形式的同时,必须创新现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中国航海博物馆作为部级专业性博物馆,由于地处正在建设中的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城,在运行的过程中应当正视存在的文物、观众、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切实加强基于现代网络的语言传播、利用行业专家的行为传播、利用航运习俗的仪式传播以及利用当代艺术的艺术传播。[3]

2.1 基于现代网络的语言传播

人类传播信息的符号有很多,但人们用得最多、又非用不可的信息符号是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各博物馆的语言传播形式的利用大都是在博物馆陈列展厅或者临时展厅中完成的;而且受博物馆学术氛围的影响,在展厅完成的口语传播比较严肃而庄重。在当今,由于网络利用的普及,语言传播又拓展到网络,尤其是互动性很强的BBS论坛成为语言传播的新形式。网络语言传播不仅为现代博物馆运行带来了更多的动态信息,同时也为博物馆语言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新载体。当20世纪40年代互联网出现后,就有科学家预测人们联系突破了时空概念。从媒体的发展脉络来看,媒介的发展经历了平面媒体、声音媒体、影像媒体、多媒体整合的网络媒体等发展演进过程。现代观众需要集平面媒体、声音媒体、视听媒体等多种媒体统合的传播形式。[4]

从语用学的角度观察,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首先,在交际功能分布上,网络语言既能完成口语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完成书面语的交际功能。其次,在言语交际行为特征上,网络语言兼有口语和书面语的特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它具有视觉性、即时性和非面对面性等特征。中国航海博物馆充分利用网络语言传播的表述和理解功能,一是可以立体地展示中国航海的历史,弥补中国航海文博积累不够的缺憾;二是可以动态地推介中国航海历史、人物与事件,传播中国航海文化的价值理念。基于此,一方面,地处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可以面对全国乃至世界的不同层次的网友观众;另一方面,中国航海博物馆借鉴于现代网络建立网站,在互动流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主体受众,提升博物馆受众影响力。首都博物馆的展陈信息包含了多种展现形式,多媒体、数字化的广泛应用作为展览语言的一种形式,极大增强了展览对追求时尚、求新求变的现代人的吸引力。宁波博物馆与中国宁波网合作举办与网民互动的“视频对话”栏目,就宁波博物馆陈列特点、志愿者组织和今后发展等方面回答网民对宁波博物馆关注的问题,并在中国宁波网以及各大社区、广场的视频载体上进行播放,极大提升了宁波博物馆的影响力。

2.2 利用行业专家的行为传播

行为传播是一种非语言传播,也有人称之为“经验传播”,它在现代博物馆文化传播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过程中,前辈总是以一种无声的行为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后人耳濡目染,逐步效仿。在博物馆的运行过程中,博物馆文化传播利用行为传播的方式尽管目前较为少见,但正因为行为传播是以一种更为人性化更易被接受的方式来诠释传播,“人”作为本体投入到文化传播中,借助这个本体与其他各个本体沟通,可以不断推动传播范围,宣扬博物馆文化价值理念。

中国航海博物馆要挖掘和展示中国航海产生、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不同的时期采用的不同的航海价值理念与技艺。这些价值理念与技艺虽然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有的没有延续或保存下来,但毕竟是中国航海历史的产物,有些价值理念与技艺对于今天的文博传播来说,既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又是文博征集与展示的难点。中国航海博物馆要主动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一方面,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于相应的历史、人文、技术发展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一些著名的航海家、航海教育家、文史研究学者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价值理念和文化行为本身就是一座丰富深邃的宝库;另一方面,博物馆以专家的研究思路和公认的成果为线索和依据来展开其基本陈列的内容,并以更易被受众所接受方式使专家与受众产生互动与交流,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行为传播模式,使得展览设计的预期得以充分的展现。中国航海博物馆可在展场内设有专门的演示区,请行业专家现场讲座、演示和指导;使相应的讲解能够从专家视角出发,很好地抓住其要点,将陈展的过程成为航海价值理念与技艺的传授过程,提升航海文博展示的内涵。中国航海博物馆可与同处临港新城的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海洋开发区等机构联合起来,开展专门以传授各种航海技艺、海洋文化礼仪的互动式活动。因为认识这种趋势,把握行为传播策略,可以给文博传播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利用航运习俗的仪式传播

仪式传播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基于多元化社会发展趋势下的多元化需求,表现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就是要在传播前对相应文化习俗进行良好的发掘、整理、编码,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博物馆受众在知晓、解码过程中由于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对传播媒介及其程序的解读可能。中国水利博物馆把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主题活动与开馆仪式结合起来,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更加关注和了解我国的基本水情,更加理解和认识我国优秀水文化中所蕴含的治水哲理,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水、亲近水、爱护水、节约水的良好风尚。中国水利博物馆用仪式传播水文明,在观众灵魂深处浇筑起一座人水和谐的“精神大坝、思想水库”。

中国航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和滋养了丰富多彩的航运习俗,积淀和规整了多元稳固的文化礼仪;中国航海人根据不同的航运习俗活动内容和礼仪规范,主要是借助航海所见所闻和所到之处的文庙和宗教场所来完成仪式传播。郑和下西洋期间,在所到之处建造海妃宫,进行集体祭拜活动;充分利用中国独特的海神天妃文化进行文化创造与仪式传播。在第一次下西洋回国以后,郑和以平安返航为天妃神灵感应所致,奏请朝廷在南京龙江创建天妃宫,作为京师官方祭祀之所;请旨“差福守镇官镇整修庙宇,以答神庥”,包括湄洲天妃祖庙、泉州天妃宫等。此后,郑和下西洋期间,自南京拜谒妈祖之后,到太仓集结进行大规模的妈祖祭拜,于福建长乐侯风期间在沿海沿途地区进行妈祖祭拜,多次修建妈祖庙宇。[5]现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作为国家专业博物馆,应突出中国航海文化仪式传播的地位,不仅要广泛利用中国航海日和丰富多彩的航运习俗举行各种仪式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和研究各地各种航运传统仪式,在弘扬中国沿海地方多元海洋民俗之风、介入多样航运仪式传播的过程中去伪存真,使优秀的海洋民俗与航运礼仪得到持续传承。

2.4 利用当代艺术的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主要是运用艺术语言如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来表达思想内容和情感。众所周知,博物馆艺术是17、18世纪西方盛行的艺术展览传播方式,而当今世界科技高度发达,信息传播途径多样而快速,艺术传播的方式灵活多变,博物馆艺术不再是当代艺术主流的传播途径;然而,由于当代艺术反映人类当代的生存状态和思维变化,她常常融入人类经济活动,日常交流中进行交互传播。中国博物馆正在全面发展,艺术传播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理应成为主要方式之一。

博物馆文化传播注重历史的真实性的存在,但艺术性借助并不妨碍真实性的表达。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我国中央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影视部门、上海海事大学等教育研究以及文博单位倾心创作影视剧目、音乐舞蹈史诗和专题艺术展览《郑和下西洋》,使郑和航海文化在当代艺术传播中得以有效颂扬;特别是在大中学生等公众的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大中学生等公众也成了《郑和下西洋》艺术作品延伸的创造者。

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传播常常落脚在公共空间,这正是当代博物馆艺术传播的主流方向。中国航海博物馆可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优越条件,主动开拓自己的文化创作思路,探索带有中国航海文博特色的当代艺术传播道路,担当起当代航海强国的文化传播的国家主角。如在利用当代航海雕塑进行艺术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与临港新城城市管理部门互动,打造航海风味的现代城市公共环境空间;与上海市每年一度的有国际影响的电视、电影等文化节进行联动和传统节日共鸣,加强航海文化传播创新,推动航海民间艺术活动实践;与上海市及浦东临港地区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建立健全配套文化设施,使中国航海博物馆成为综合一体化的文化休闲服务机构,满足观众观赏和休闲共享要求。以首都博物馆为例,在讲解员服务的同时,馆内餐饮有西餐自助和汉堡套餐不同种类,还提供手工制陶、自制年画、免费聆听讲座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使观众增强参观体验的满足感和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M]//我们时代的博物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李向阳.文化建设与美术馆建设[DB/OL]. (2009-05-18)[2011-10-12]lixiangyang.省略/main.

3.郭秀媚.试析当代博物馆的文化传播问题[J].南方文物,2006(2).

博物馆活动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城市博物馆;博物馆经济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3

博物馆是国家及城市深厚的历史缩影,更是立体的“百科全书”。但是,今天的博物馆,早已不仅仅是文化的守望者。虽然博物馆收取低廉的门票或者免费是大势所趋,但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并不意味着排除通过其他手段来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据文物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各行各业博物馆约2300余座,藏品约2000万件。近年来,各省级新建博物馆便不下十余座。这些博物馆突破了以往博物馆的建设模式,实现了从量的追求到质的飞越的转变,从功能单一到复合型博物馆的转变,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的转变。这是我国博物馆发展水平总体提升的起点,也是我国博物馆与国际先进博物馆接轨的坚实基础。

目前,博物馆经济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犹如襁褓中的婴儿,处于发展的初期,其发展面临种种困难。博物馆这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改变原来的单纯角色,发掘经济职能,担当起能够使博物馆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广泛角色,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己成为博物馆理论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城市博物馆经济概念的探讨

(一)城市博物馆的概念

要搞清楚什么是博物馆经济,首先要对博物馆这一概念有所了解。国际上,1989年9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16届全体大会,会议上通过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章程第2条再次修改了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 、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在我国,2008年2月29日,国务院法制办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博物馆是指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陈列馆等。

那么本文题目中所谈的城市博物馆的概念又是怎样的呢?广义上的城市博物馆是泛指在现代城市中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分为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科学技术类等不同的类型。狭义上的城市博物馆是指以城市历史与发现为展示主题的博物馆。这种类型的博物馆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发达国家出现,是一种全新的博物馆类型。从这种分类范畴上看,城市博物馆应该属于社会历史类的博物馆。

就以淮安市为例,淮安市博物馆新馆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大型展览为基本陈列,共分为人文初开、楚韵汉风、南北锁钥、漕运中枢、盐榷重关、河务关键、英杰辈出七个单元,彰显地方文化底蕴,以一种新的展示理念,印证了城市前进的脚步,可以算是典型的城市博物馆。

(二)博物馆经济

要了解什么是博物馆经济,首先要对博物馆的所有制性质有所了解,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博物馆都有国有和私人之分。在我国,博物馆无论是归国家所有,还是地方政府,或是国营企业,就其性质而言都是全民所有制的单位。私人博物馆,顾名思义即为私人所创办的博物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私人博物馆的数量不断增加。私人博物馆往往以小型专业的类型居多,这种私人博物馆不同于国有的大中型综合博物馆,它不要国家投资,管理灵活,与该地区的群众密切相连,对普及科学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知道商品具有二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产生,价值是由抽象劳动产生,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具有抽象性。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来分析博物馆经济,如果将博物馆视为一个商品生产者,那么它既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可能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者。我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对世界、历史、科技、文化等有了新的认识,满足了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可视为对精神产品的消费,参观博物馆的同时,有可能会购买一些纪念品,相应带来的即为对物质产品的消费。对精神产品的消费是无形的抽象的可视为对参观博物馆这一“商品”价值的获取,那么购买获得纪念品的这一行为可视为该“商品”使用价值的获取。当然这样的分析忽略了纪念品本身作为商品时的讨论。

我们这边讨论的博物馆经济,主要是指博物馆经营所获得所谓经济效益,但由于博物馆性质的特殊性,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是对博物馆社会效益的经营。就拿博物馆的精神产品而言,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统一又对立。一切优秀的精神产品(优秀的艺术作品或陈列展览) 之所以能产生社会效益,是由于经过流通传播而满足了消费,在这一过程中,精神产品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流传越广,读者观众越多,社会影响越大,社会效果也越好,经济效益越高。当然,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有不统一的情况。一个优秀的精神产品不一定能够获得与其自身的价值相当的经济效益。

(三)博物馆所涉及的经济管理

我们知道在博物馆的日常经营中,涉及到很多经济学的客观规律和理论,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去研究博物馆经济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对博物馆经济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博物馆更好地经营,要实现更好的博物馆经营,首先要解决的是博物馆自身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

博物馆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来获取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的最大化。我们知道博物馆的建设,藏品的收集保管,举办展览的花费及馆内日常设备的维护都需要科学的经济管理。图表一向我们展示的是某博物馆各部门及主要职能的示意。对博物馆的经济管理渗透到整个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之中。在博物馆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中,比如举办展览要考虑如何达到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有一个经济管理的问题,怎样使办的展览适合于本馆方针任务的需要,适合于广大群众的需要,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不至于无计划乱花钱乱办展览、办了不少展览但门庭冷落无人参观,而观众所需要的展览又没有办,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这里面的经济管理问题就非常值得研究。此外,在工作组织、人员使用上,如何合理安排使用人员,人尽其才,充分利用人力和各类专业人员的才干,避免浪费人力。在经费使用上如何计划安排、合理使用。这些都存在着经济规律性问题。还有设备采用,如何科学地维护、使用和保管,也有一个效益问题,有一个如何开展经济管理的问题。实际上,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都有经济管理的问题,而经济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以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求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表1 某馆各部门及主要职能示意

(四)城市博物馆与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城市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博物馆对区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地方收入,带动地方旅游、运输、餐饮、商业服务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就业机会。经济和文化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文化的繁荣;反过来,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城市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先进代表,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必然会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

就以城市博物馆促进区域旅游业为例。城市博物馆是地方深厚的文化剪影,是立体的“百科全书”,可为区域旅游经济提供一种软性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具有普适性。博物馆虽为非营利性机构,但它们的存在提升了城市的人文价值,进而使城市的旅游经济勃兴起来。博物馆是城市或国家的历史缩影,而不同的历史孕育的不同文化则让博物馆聚集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或者国家,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到博物馆“取经”。据统计,北京每年要接待8000万人次境内旅游者和230多万人次境外旅游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游客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去年仅首都博物馆一家购票参观的人数就在15万以上。故宫、军博、北京科技馆等也与多家旅行社签订合同,成为很多到京旅游团的必到场馆。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秘书长徐薇指出,博物馆对于地方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据衡量,它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化作用。通过品牌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

二、我国城市博物馆经济发展的现状

要了解博物馆经济发展的现状,首先我们要对我国博物馆的总体数量有所了解,我们选择20世纪以来头十年的数据作为我们研究的样本。通过表2,我们不难发现,我国20世纪的头十年博物馆总体数量稳步逐年增加,2008年到2009年间的增长尤为显著,宏观上来讲2009年比2000年的博物馆数量增加了838座,增幅达 60.20%。可见我国整体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态势还是比较迅猛的。从人均拥有机构数(即表中列出的每百万人人均拥有机构数)来看,2000年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 1.098 座,2009 年每百万人也只拥有 1.671 座。据《世界博物馆》一书统计美国博物馆 2000 年博物馆数已达 6617座,就总体数量而言是中国的 4.75倍,而当年美国的人口数还不到中国的 1/4,每百万人拥有机构数是中国的 19倍。

表2 中国 2000-2009 年博物馆机构数 单位:万人、座

我们再来通过表3分析一下2000-2009年博物馆事业的总收入情况,由表3可知,总体上,博物馆事业总收入总体发展很快。2009年已达765924 万元,比2000年增加了615132.4万元,增幅达408%,且“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7%,大于 13.8%的“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图中这一趋势明显。本指标从总收入角度反映博物馆总量规模的增长情况,且“十一五”期间(不含 2010 年数据)增长速度快于“十五”期间增长速度。此外,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博物馆事业总收入在 2003 年明显下降,其他年份皆逐年上升。

表3 中国 2000-2009 年博物馆事业总收入 单位:万元

再通过表4 我们对2000-2009 年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进行分析,所谓博物馆增加值指一国(或地区)博物馆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服务或产品而增加的价值总和,体现了博物馆向社会所提供的最终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各年较上年的增加值除部分年份较少外,总体态势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08到09年之间的增值最为迅猛。2009年增加值达到325290.4 万,比 2000 年增加了 262212.6 万元,增幅达到 416%,且“十一五”期间(不含 2010 年数据)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0.3%,远低于 22.5%的“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从增加值的变化不难看出,十年来中国博物馆发展变慢,且“十一五”期间增长速度慢于“十五”期间。由此可以推断“十二五”期间博物馆经济发展也不会太快,将会更加趋于稳定。

表4 中国 2000-2009 年博物馆事业增加值 单位:万元

通过以上表2到表4数据的简单分析,我们不难在总体上对我国城市博物馆经济发展的现状有个总体上的了解,总的来说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但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有差距,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促进博物馆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改革博物馆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传统博物馆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包揽过多,管得过死;二是博物馆对政府过于依赖,丧失了活力与竞争力。要提高博物馆经济的活力,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传统博物馆运营资金一般都为财政拨款,这样的观念要改变,政府要树立投资理念,讲求投资回报,以考核博物馆的公益性贡献为重点,全面推行博物馆绩效考核制度,拨款与绩效挂钩;在强化投资理念的同时,管理博物馆的主要手段不应是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而应注意经济手段的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并行;建立和完善博物馆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博物馆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探索建立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博物馆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

(二)充分利用好相关政策,选择合适的经营项目,提高经营创收

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经营项目,提高经营创收。开办多种形式的经营创收项目,应以更好的发展好主业为出发点,兼顾主业发展与经营创收两方面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社会效益的实现,维护好博物馆自身的形象。如可以加强和地方企业的合作,增加博物馆的巡览次数,甚至可以把馆内道路的冠名权拍卖,用所得收入填补博物馆资金;又如结合博物馆展品的特点制作纪念品销售。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和标本,这些藏品和标本既是文物研究、陈列展览的物质基础,又是文物复制的样品。可以扩大文物复制品种,增加文物复制产品和工艺品的销售。只要在不违背文物复制、拓印、拍摄等管理办法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扩大文物复制、拓印的品种,再交由文物商店或博物馆内设的小卖部出售,就以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这样一来在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培养文物复制、拓印技术力量。

(三)加强与旅游部门联系,鼓励城市博物馆旅游经济开发

首先,我国发展博物馆旅游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博物馆旅游资源;其次,博物馆旅游提供的产品具有高度稀缺性和高度集中的特征;第三,游览博物馆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高品位的消费时尚,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享受。劣势在于经营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发展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博物馆与旅游部门联系较少等。虽然我国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但高质量、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博物馆并不多;旅游目的地博物馆的种类比较单一,能满足当地游客需求的博物馆较少;我国博物馆展示内容和手法比较落后;博物馆经营者不注重博物馆产品的宣传、促销。经济发展较慢的地方,希望通过发展博物馆事业来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如蒙古呼和浩特市政府曾决定,要兴建马文化、乳业、旅蒙商人、走西口等一批有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事业,通过旅游这条红线,把一个又一个特色博物馆串起来,以呼和浩特为中心,连接周边草原、城市、农村,形成内蒙古文物旅游特色,从而带动整个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有充足的资金,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地方的形象窗口,同时也为旅游增加人文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所以博物馆要主动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注重宣传效果,鼓励城市博物馆旅游经济的开发。

(四)充分发掘博物馆在区域经济中的潜力,促进文化、经济共同繁荣

在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上,除了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外,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博物馆周围的交通问题、餐饮服务问题等,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必定可以带动周围一片的经济发展。所以城市在选择建设新馆的时候,可以将这纳入城市建设的范围。选择将博物馆建在城乡结合的部门,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拉动城市边缘的地产经济,促进城市交通系统更加完善。对于已经建成的博物馆资源,更是要好好利用。

参考文献:

[1]冯承柏.国际博物馆学界关于博物馆功能的讨论[J].中国博物馆,1990(4).

[2]章采烈.中国博物馆特色旅游[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

[3]李金生.博物馆产业化问题初探[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4]王楠.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状况之统计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5]杜水生.从博物馆的定义看博物馆的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6]李宁.近十年中国博物馆发展状况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

[7]李婧扬.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