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时间:2023-06-06 08:59:41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1

七月三日至九日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诸暨社会实践小分队通过实地考察,与凤仪当地居民的交流,以及有关教育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的调查,我们学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方法,并对现在建设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三.调查内容

1农村教育状况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此次对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其家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国家的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国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也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学校要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器械以满足学生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村子中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学校就读,自己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争取,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2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地的医疗服务状况比较好,能够满足需要,同时村里的医疗保险也比较到位,可以及时解决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过大家觉得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还是太少,特别是小病不能解决;医疗机构的医疗(包括医药,挂号,住院等)费用高,手续繁琐,定点医院等限制有的时候让人难以承受。遇到意外事故,大病的时候,国家报销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少,所以大多数的人认为医疗保险要以保大病,保住院为重点,很少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虽然医疗保险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每年只要投入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能够再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获得比较大的补助。投保的费用当中大多数都由村政府承担,这得益于村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大家对于自己承担的比例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对于患病后的就医情况,大部分的人选择的医疗单位村卫生室,只有很少的人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村卫生室主要原因是离家近;而县级医院凭借其质量也占据一定份额。

四.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经费紧张、设备简陋。村民普遍的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

二是村卫生所大都建在乡医家中,不合格,乡医普遍收入较低,待遇差。有部分的人认为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造成自己的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较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三是农村合作医疗机关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好,有些医院报销手续较麻烦。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五.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提出的看法

对于教育

1.乡镇政府应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2.可以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3.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

对于医疗

1、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组织和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好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乡村医疗卫生设施简陋的状况,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建议:一是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在编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统发,并安排一定资金有计划的购置和更新一些设备,特别是一些应急的抢救使用的设备。二是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整合,规范村卫生室功能及乡医的工作职责。三是扩大和延伸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做好农村家园清洁工作。

3、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方便参保农民就医。把有能力,医疗服务状况好,设施先进,服务态度好的医疗机构吸收进医疗合作制度中,让参保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4、要十分关心重视农村医疗卫生这支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乡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医风医德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二是要激活用人机制,争取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建设好乡村诊所,提高乡医待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乡村诊所的规范化建设列入议程,逐步建设好诊所分离的村级诊所,配备好基本的诊疗设备,同时改善乡医生活待遇,让乡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5、国家可以调整补偿的标准,扩大报销的范围,不仅大病住院等情况可以报销,小病国家也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解决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2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农村法治化

中图分类号:D422.6;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3-0001-05

一、序言

(一)选题的由来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法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从历史和现状上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一大半,因此,农民问题就是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农村的法治建设就是实现全社会法治化和依法治国方略的主要环节。但是,针对中国政府已经提出并正在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中国的广大农村是否已经逐步实现了法治化?目前农村中的普遍法治状况如何?农民对法治化建设有多少理解和参与?以及针对目标任务和现状,农村法治建设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都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究。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已经有了可喜的成果,“有法可依”也基本达到,但民众对于法律的了解仍然不够,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诸如农民对法治的概念模糊、农民缺乏对法律的认同感和应用,以及农村执法艰难导致的法治化进程缓慢或停滞不前等问题,这其中,法律意识是一个重要因素。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观念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人们对现行法律的认知、评价和运用程度,以及对一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看法等等。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是实现农村法治化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没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农民法律意识的支持,就不可能实现广大农村的法治化。研究中国农村法治化问题,必然要将农民问题和农民的法律意识置于其中。

(二)调查对象选择

我选择的调查对象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的南社村、东社村、上庄村、窊流村、后北屯等城中村庄以及山西省吕梁地区离石的一处街道所在的村民。之所以选择这些地方和村庄,是因为我的家乡是山西太原,我的家在这里,这些地方对于我自身来说都相对熟悉,对它们近几十年的发展和变化也相对了解,且太原市的各城中村和离石的村庄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别,比如村民的生活方式、经济收入以及两个所属城市的发展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另外,本次调查因个人原因有幸能走访离石市区内的几处街道居民,进而扩大了调查范围,也有助于调查的准确性和有价值的参考。所以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能够且只能选择这两个城市中的农村来做调查,虽然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和说明一切,但至少可以说明仅这两个地区的农民和农村的法律意识问题,希望对反映和了解更大范围甚至全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的普遍现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调查目标与意义

本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调查目标:第一方面,力图以调查对象为代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前的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成因,并思考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农情现状出发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第二方面,通过对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对当前农村法治化进程中的法律环境和现实条件进行切实的分析,试图说明现阶段农村法治建设的总体情况,以此为前提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法治化进程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本文的调查意义在于,法律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特别是当前农民法律意识亟待认真分析和总结,农民法律意识在不断追求提高,但其在全社会中仍处在较低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大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的全局性问题。全面推行依法治国方略和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必须要依靠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农民人口。增强当代中国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是推进农村法治化和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环节,是推动中国法治文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所以,调查和研究农民法律意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调查过程说明和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针对选择的若干村庄进行走访,尽可能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调查深入和全面,主要采取的调查方法是口头访问和问卷调查。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愿意接受问卷并试图作答问卷的人群大多为年轻人、中年妇女或者小孩,其他人群不愿意接受问卷调查这种方式的原因是他们大多没有文化基础、不识字或者年老体弱、眼睛昏花,所以不愿意去花费精力阅览纸质问卷,所以,针对这些群体,笔者采用了口头访谈和聊天的方式;另外,在调查过程中,还有一部分村民,以年轻男子和中年男子为主,不愿意接受笔者的任何形式的调查和访问,对于向他们提出的法律意识一词毫无反应甚至态度不佳,所以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没有包括这些人群。本次问卷的设计采用单一形式的题型,即全部都是客观题。每张问卷有21道题,分别是前20道问卷主体内容和最后一道主观问答。其中,20道客观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五道题目,主要是了解被调查人的概况,包括他们的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即后15道题目,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法律认知、法律意识、对国家法治建设的了解以及期望等方面;第21题作为问卷结束的一道主观题,虽不算问卷的主体,但也很重要,是对该问卷的评价、对农村法治建设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属于自由写作的题目,被调查者可以选择填写或者放弃。本次问卷下发之后,由于被调查者的种种因素导致一半的问卷没有任何作答痕迹,成为无用问卷;有效的收回问卷只有31份;另外对其他尽可能多的各年龄段的村民采取了口头访问的形式,也对那些无效问卷的作答者换成了口头聊天的形式。因此,以下的内容分析将以这些调查问卷和口头调查结构为依据,材料虽严重不足但也能够代表几个村庄的情况。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就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和劳作的劳动者。随着社会因素的多方面发展,这个概念界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以及世界各国农村的分化情况,本研究中把“农民”的内涵定义为一种地域身份更为合适,其人群包括在农村地区生活和从事各个行业的所有职业人群。

(二)农民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知识和法律现象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的总称,它是社会意识的一个方面和一种表现。农民的法律意识,主体对象是农民,特指农民关于法律知识和法律现象的看法、态度和心理情感的总称,主要包括农民的法律知识认知水平,对法律法规的评价和态度、对社会法律事件及自己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合理运用,以及对法治化目标的建议和意见等方面。

(三)农村法治环境建设

法治,即依法办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依法办事”的原则作了科学的表述。依法办事,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把“农村法治”定义为在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依法办事的状态。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的内涵应包含以下方面:第一,农村的法治环境建设应当是以依法治国为目标,以现行的宪法和相关法律条文规定的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为前提,着眼于从法律上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理念,构建包括农村在内的和谐社会秩序,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和制度;第二,农村法治环境建设应当致力于法治治理模式的转变,即把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引导农民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增强其主人翁地位的意识和参与村民自治,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民利和依法维权的能力,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第三,法治环境建设应当致力于营造“以人为本”的公平理念和价值取向。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主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得益者,法治环境建设应当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逐步消除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第四,法治环境建设也应当致力于发展农村地区社会文化事业,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的人文环境,乡风文明不仅要靠精神文明,也要靠法律。

三、当前农民法律意识的表现与特征

(一)农民对法律的看法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很多地区的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够,法律意识也表现的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民缺乏权利意识。很少农民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想到要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些人因对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毫不知情,遇事只有依靠村委会和村支书;不少人因顾及一些其他多方面因素而不愿生事;还有些人知道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但现实中却投靠无门,不知该如何运用法律。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中国的法律能列举一二,但是对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或者与农业、农村相关的法律的认识少之又少,也就是说,一半甚至以上的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不足。在访问过程中,在被问到“列举您所知道的法律或者条例”的时候,被调查者的回答大致可以概括为:对中国的宪法、计划生育法,以及土地法这些大的方向略举一二,但具体有哪些条例和规定便说不出来了。另外,本次调查中,近七成的农民对法律抱有信仰和期待,认为法律可以为自身所用,法律是公正且平等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农民认为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即使是法律出台也无法解决。在被问到“人情是否大于法律”的问题时,一半以上的农民认为,人情大于法律的现象已经几乎是曾经发生的,即使现在仍然会出现人情世故不顾法律权威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是人们抵触和排斥的,相信将来都会彻底消除,法律权威会全面保障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农民对法治建设的看法

法律的权威和效力具有至高无上性,法治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至上。本次调查中发现,近八成的农民都听说过法治建设的概念,但是对于自己与法治建设的关系、如何在法治建设中扮演角色的问题却不是很清楚,且很多村民在访问中指出,虽然有法律条文存在,但农村目前依然是人治的传统远胜于法治的思想,这是极其不利于农村法治化实现的。但是改变所有农民的这种思想需要花好长的时间。由于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很多农民心里,用领袖、权力、金钱或是人情办起事来都比法律管用,法律存在和法律实施并没有直接关系,加之农村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通过法律维权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一个困难大、代价大且复杂的未知过程。所以,农民对于法治建设大多是抱有一种坐享其成的态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改革充满信心,但对自己要做些什么贡献或是改变什么思想等问题,并没有想过。

(三)农民对农村建设的期望

笔者在问卷的最后专门设置了这样一道填空题,试图通过被调查者的自由写作了解更多的真实想法,也有助于调查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问卷回收的整体水平来看,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农村建设报以信心和决心,提出的期望也包括农村各个方面的建设,例如,首先要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法治建设方面,贯彻有法必依,加强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希望国家和政府能够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加大农村建设力度,等等。笔者注意到,在村民们的期望和建议中,像“广泛地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普及农村法律知识和农民的法治观念”这样的建议有一多半的人提出,而“加大执法力度和加强执法监督”也有一部分农村居民提到。这充分说明,当前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只会是暂时的,大多数人的法律意识已经觉醒和进步,并且迫切希望自己也融入到法治建设的大环境中去,农民法律意识的全面提升指日可待。

四、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实行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诚然,这种体制在过去某一段时期促进了城乡经济结构的发展,但随着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这并不利于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多向度、多维度的社会经济现象:在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都体现出城乡居民在生活各个方面不同的政策差异,这些差异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法治建设一体化的局面,国家法律法规在城市中能够顺利实行,但是到了农村,由于各项条件的制约,法律与农村自身的秩序不一致,就会导致国家法律不能在农村实施下去,影响我国农村法治环境的建设,从而也使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得不到提升。笔者认为,现代法治建设依托的经济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社会的发展迫使农村经济也要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但从总体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跟不上时展步伐,难以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法治建设需要的物质基础在农村也暂时并未达到,严重影响了农村法治建设。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法治的发展程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农村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经济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的法治建设过程艰难前行。

(二)历史与传统文化原因

一方面,两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传承了中华文明,也形成了浓厚的封建文化。传统的封建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倡导礼法合一,讲究上下尊卑、长幼有序。长期受封建文化主导的农村,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依靠有权威的老人,这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成为了村里的实际执法者,他们依据的更多是封建道德观和风俗习惯,而不是法律。因此,在农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依靠世代相传的规矩,而非国家倡导的法律。另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法律作为信仰的客体,而农村居民却对其相对陌生,难以真正感受到法律的作用,对法律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清。这是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正如列宁所认为的,“千百年来,国家都是压迫人民和掠夺人民的机关,它留给我们的遗产是群众对一切极端仇恨和不信任,克服这一点,是个非常难的任务。”①长期以来农民对法律的不信任导致了法律信仰危机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影响着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和法治环境的建设。因此,在农村,大部分农民更愿意相信村干部的话语,而不去相信法律条款,导致村干部和政府的行政权力在农村盛行,从而也使得村民法律意识更加淡薄,更加相信“人治”大于“法治”,致使法治化建设举步维艰。

(三)我国农村司法与执法力量薄弱

一方面,农村普遍存在立法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现有法律运用到广大农村当中,并非得到了全面的适用,有些法律制度在立法的过程中并未从农村现实情况出发,也忽视了农民的真实诉求和实际问题,致使某些法律法规不能真正适用到农村实际情况,不能满足农民的真正需求,农民的问题不能利用法律手段得到及时解决,就会更加投靠“人治”。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时俱进的政策被频繁出新,但同时期的法律制度和社会风气、习惯等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改进,致使制度对发展中的变化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造成现有法律无处可用,需要的法律不能出台的局面,最终导致农民不信任法律。另一方面,执法的不足也是促成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重要因素。农村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是阻碍农村法治化建设的直接因素之一,也是我国农村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一个难题。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不仅在农村,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程度上都存在,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的法治心理。同时,农村基层法院也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村司法的需要,农村司法体系尚不健全,想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却面临诸多不便,这在农民心中可能对法律体系产生排斥,因此导致法律意识愈加淡薄。

五、加强农民法律意识与法治建设的思考

(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以奠定农村法治建设的物质基础

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首先是要夯实农村社会的经济基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在物质生活充分提高的前提下有能力和有精力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要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和提高其生产力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才更有积极性参与法治建设。其次,抓住土地这个农村最重要的天然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经济,必然要有一套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农村土地制度,当前必须加快建设农村土地政策和制度,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土地使用、征地补偿等措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此外,要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使农村的市场经济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

(二)加快完善农村法律体系

针对农村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缺陷,相关立法部门要加快涉农立法工作,减少有关三农问题的法律空白地带,树立科学的立法观念,制定符合农村实际发展需要的法律,使农村的各项工作和问题都能做到有法可依。相关部门还要推进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但要求农村执法主体转变其执法观念,而且要提高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带动整个农村的法律观念和素质,避免出现滥用权利侵害农民切身权益的情况。

(三)培育农村的法治建设主体和法治环境

全面提高农村法治建设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整体的法律意识就必须首先在政策上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要全面重视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法律意识。为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自治能力,当前我国已经在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制度的作用,鼓励和培养农民以及村干部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其主人翁地位。据调查,村民自治制度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农民在法律意识和习惯上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利于农民坚定自己作为法治建设主体的信念,坚定其法律信仰,进而有助于农村法治化的实现。

六、结论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农民最真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需求,全面考察农民信息化水平和条件,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农科院信息所联合开展全国范围内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需求的专题调研。

1.1研究对象2011年4—8月,项目组分赴海南、辽宁、陕西等地开展问卷调查,历时5个月,行程遍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个市和区县。抽样人群主要选取2种:一种是以创业为代表的农村精英农民,包括村官、种养大户、科普带头人、农技协带头人、创业农民;另一种是普通大众农民。其中精英农民是农村中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群体代表,具有承担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促进科技文化知识在农村地区应用推广的技术和能力,因而选取比例较高,达70%。

1.2研究方法调查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调查包括实地调查和个案访谈,定量分析则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象取自1800个参与“三农”网络书屋建设与信息技术科普培训项目的人员,抽取约1/3的样本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计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3份,回收率为89%。

2问卷分析

2.1阅读偏好为调查农民阅读方式是继续运用传统方式还是转向网络阅读,问卷通过“您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对象的阅读方式由传统的书刊阅读占绝对优势转变为以传统书刊阅读为主,数字阅读为辅,阅读偏好开始向网络阅读方向转变。经调查分析可以得出,调查样本选择电脑、书刊和手机方式阅读的人数分别为438、271、63人,比重分别为57%、35%和8%(图1)。

2.2知识获取渠道为了解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取渠道,问卷分别从“您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和“您知道的国家提供的学习场所和渠道”2个方面进行调查。

2.2.1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问卷结果显示,调查样本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各有不同,网络、书籍、报刊、电视、政府农业部门和专业协会是调查样本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总人数的77.8%、66.8%、58.3%、57.0%、39.5%和35.8%,其中有485人选择了网络这一途径,表明调查样本除了从政府部门、协会等权威机构和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外,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得科技文化知识不可或缺的手段(图2)。

2.2.2已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从对调查样本已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来看,通过农技推广站、“三农”网络书屋、科普活动站、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文化共享工程、农民田间学校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8%、54%、50%、49%、42%、34%、18%和13%,其中农家书屋、科普活动站、党员远程教育、农技推广站、“三农”网络书屋等场所是最为调查者熟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图3)。2.3知识需求状况为了解农民知识需求的详细状况,问卷从“您目前最需要哪些知识”进行调查,并分别对“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经济与工程”、“寻医问药”、“文学技术”、“教育及培训”、“党政法规”和“百姓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查。通过考察调查样本对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发现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的知识需求在整个知识需求体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选择比重(文中对指标选择比重的统计指选择指标中某项选项的样本数与样本总数的比值)分别为27%和18%,同时调查样本对百姓生活、农业经济与工程和教育及培训也是需求较大的,分别占12%、11%和11%(图4)。由此可见,农民对科技知识的关注点还集中在其实用性上,所以,提高受众的科学素质及满足其生产、生活的科技需求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通过进一步的具体调查发现,对于种植技术,农民更加关注种植综合(239人)、蔬菜(179人)和瓜果(170人)相关知识;对于养殖技术,农民需要养殖综合(219人)、家禽(194人)、牲畜(161人)和兽医兽药(134人)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对于百姓生活,农民更需要科普动态(318人)、吃(223人)和住(171人)方面的知识;对于农业经济与工程,农民需要农业经营管理(271人)、农产品加工(258人)和农业工程与技术(196人)方面的知识;对于教育及培训,农民更需要技能培训与竞技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党政法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和学法知法相关知识更感兴趣;对于寻医问药,农民需要常见疾病和医疗保健知识;对于文学艺术,农民对文学作品、文化生活相关知识需求更大。

3结论与建议

3.1“农家书屋”工程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各地已建成农家书屋逾40万个,根据规划,到2012年,农家书屋将全面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真正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仍然很大,上网查找成为广大农民补充知识的重要方式。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4

关键词:肥西县;安全感;平安村居

一、背景介绍

中国是农业大国,无农不稳,涉及9亿农民任何一点的小事对于政府来说都是非常重大的事。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的基础建设也越来越完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农民带来许多福利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农村的犯罪、偷盗现象日益严重,农民居民安全感指数相比以前反而降低了。在2009年10月份,我们在肥西县、肥东县和长丰县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调研了200户农村家庭,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得出了影响农村居民安全感的几方面因素,并从政府角度就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安全感指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平安村示范村居”建设对农村居民安全感提升有较大的贡献,希望“平安村示范村居”模式能够得到推广,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

二、农村居民安全感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数的编制

居民安全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的信度和效度,结合调查对象的地域特性和文化特性,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对科学的关于农村居民安全感的统计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由四个基本指标构成,每个基本指标下又设置若干分类指标。四个基本指标具体包括:一是治安状况,包括违法犯罪、公共秩序、交通状况等内容;二是生活环境,包括邻里关系、基础设施等内容;三是制度保障,包括警力投入、警民关系、政府工作和法制宣传等内容;四是个人心理,主要法制观念、整体认知、自我保护意识等内容。

为了能够对调查问卷进行量化分析,问卷设计采用了里克特量表的形式,即将每一个分类指标的答案按照程度的强弱分为5个等级,同时每个等级都赋予1-5的分值,问卷包括14个分类指标,这样每份问卷的总分就是70分。

与此同时,为了分析调查对象自身属性与安全感的相关性,我们为调查对象设置了4个计量标志,即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收入水平。

三、合肥市农村居民安全感整体状况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属于典型性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是以户为单位,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有效问卷率91.5%。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安全感指数最大值为70,最小值为21,平均值为56.05。71.4%的调查对象在目前环境下感觉“很安全”和“安全”,16.7%的调查对象感觉“一般”,其余11.9%的调查对象感觉“不太安全”和“不安全”,另外调查对象中有133人认为2009年的安全感水平高于前几年,占调查对象的72.7%。由此可见,总体来说合肥市农村居民安全感水平是较高的,社会治安状况相对于上一年度也是有所改善的。

四、个体特征的比较

第一,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和女性的安全感指数得分都较低,男性的安全感指数略高于女性,在发放的问卷中,男性的比例为57.1%,女性的比例为42.9%,而男性的安全感指数得分为57.38%,稍高于女性的54.28%,但差别不大。农村居民安全感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大,安全感越低。调查显示,16岁以下的青少年安全感最高,达到了65.31%,而中壮年的安全感为57.10%,老年的安全感为53.69%。其主要原因是青少年没有任何财产和工作的担心,而中年人主要担心的是财产和收入的安全,老年人比较当心自己的养老以及财产问题。

第三,从文化程度上来看,农村居民的安全感指数得分都偏低,文化程度稍高的农村居民安全感高于文化程度低的农村居民。在调查的总样本中,未接受过教育的占26.2%,小学及初中的占64.3%,高中及以上占9.5%,他们的安全感指数分别为51.82%、55.74%、60.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安全感高于未接受过教育的8.23个百分点,高于小学及初中文化的4.31个百分点。

第四,从收入水平上看,收入水平与安全感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即收入越高居民的安全感越低,在调查的居民中,人均年收入在500元-1000元的占9.5%,1000元-2000元的占23.8%,2000元-3000元的占42.8%,3000元以上的占23.8%。调查结果显示,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四个区间的安全感指数分别为61.23%、56.37%、55.18%、33.20%。这说明经济条件成为了影响农村居民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影响农村居民安全感的因素

从整体上看,合肥市的农村居民安全感的指数较高,特别是一些地方在保障农村居民安全感方面值得借鉴,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肥西县正在稳步推行平安示范村居制度建设,对改善农村治安环境、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安全感等方面的成绩显著的,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对农村治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组织和制度建设

通过政府相关人员的访谈,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和当地执法机构工作人员不知道什么是“居民安全感指数”,也不了解安全感指数包括的四个方面,而政府机构开展过农村居民安全感调查。对于居民来说,了解安全感的衡量指标体系和相关知识的几乎为零。正所谓“无农不稳”,所以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性,贯彻党中央的精神,重视“三农”问题。

(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通过走访有关部门,我们了解到,从2006-2009年肥西县政府对于平安村居建设的财政专项投入不断增加,仅2009年一年就投入了900余万元,但是财政支持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从派出所及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人力不足,工作强度大,而且薪酬待遇也偏低。所以,作为地方政府,对于农村社会治安工作要予以合理的财政倾斜,加大对派出和村委会所的投入。

(三)亟待政府的“独唱”向“大合唱”转变

农村社会治安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的通力合作。在建立平安村居的过程中,政府机关要加强领导,统一协调,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调查结果显示,84.52%的居民认为加强部门合作有利于改善农村治安状况。村民是平安村居建设的主体,不能由政府唱独角戏,需要广大村民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由原来的政府“独唱”向各方广泛参与的“大合唱”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法制宣传力度不够,警民关系不够密切

农村居民一般受教育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在农村地区的法制宣传不够充分,导致法制意识淡薄。被调查者中92.86%人认为加强法制宣传是提高居民安全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肥西县相关部门采取广播、标语、宣传册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平安创建气氛。问卷分析显示,51.74%的被调查者认为警民关系有待进一步密切,由此可见,良好的警民关系是平安村居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六、对提高农村居民安全感的对策与建议

(一)深化制度建设,着力提高民生水平

科学的制度建设是提高农村居民安全感的重要保证,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只有针对不同的主体,建立不同的制度,才能够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引导和转移,为广大的农民谋出路,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水平,切切实实的提高他们的收入,让他们首先拥有经济上的安全,这才是基础。针对农村中的老年人,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健全新农保机制,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农民的安全感的高低不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内在感觉的影响。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安全感,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素质,减少邻里之间的矛盾,降低犯罪率。因此,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更新农村教育设施,提升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普及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

(三)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厚实的经济基础

稳定而健康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础,当农民获得了经济上的满足之后才能拥有真实的安全感。因此,地方政府和乡镇需要贯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农业资源,提高农村生产力,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氛围。同时,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努力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

(四)加大对治安工作的投入,提高警员的待遇和福利

基层派出所是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派出所工作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稳定,进而影响农村居民安全感。访谈中,多数辅警反映工作中存在压力过大,休息不足,很多时候身体都是超负荷运转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并且在工作待遇、福利方面都表示希望能够得到提高。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在基层派出所加大财政投入,增加警员数量和设备投入,提高基层警员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尽量减小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升基层派出所的战斗力。

(五)落实普法教育,加强警民关系

调查中有92.53%的对象希望得到更多的普法教育,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有90.32%的对象认为警民关系需要加强。因此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培养知法、守法、用法的新型农民。可以设立法制流动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定期开展“村民治安知识讲座”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演习”,采取广播、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另外,基层民警需要经常深入群众,加强同群众的交流,倾听广大群众心声,提高工作水平,切实从群众角度解决农民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你感觉安全吗?――公众安全感基本理论及调查方法[M].群众出版社,1991.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肥西县人民政府网.ahfeixi.省略/welcome/[DB/OL].

4、肥东县统计局.fdtj.省略/include/web_view.php?id=512[DB/OL].

5、肥东县审计局.fdsj.省略/article/show.asp?id=338[DB/OL].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5

关键词:湖南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影响因素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农村地区已经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并且发挥出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该保健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经费、设备、农民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在农村推广费用低廉且安全有效的卫生适宜技术,能够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县级医疗机构自身的作用,有利于构建出一个高效、安全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1]。但在推广适宜技术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选取一个典型案例来进行研究。湖南作为我国的鱼米之乡,有着广阔的农业资源,但基层卫生医疗技术相对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非常适合适宜技术的推广。本文就湖南的300名医护人员展开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文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湖南农村300名从事基层医疗事业的医护人员,这300人中有240人在工作中使用了培训的卫生适宜技术,40人未使用适宜技术,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回收率96%。

1.2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使用了自制表格的方法,表格中内容包括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使用适宜技术的情况和评价、影响推广卫生适宜技术的因素、被调查者对在当地推广卫生适宜技术的态度以及对卫生适宜技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掌握意愿。

1.3质量控制

在正式调查之前,统一了调查的标准,并采取了预先调查的方法使被调查人员熟悉调查的内容,建立起调查质量核查制度,一旦出现错误方便及时改正,或者出现遗漏部分及时填补。调查问卷收回之后再随机抽取10%的人数进行复核调查。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在湖南农村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区中调查了300名医护人员,现场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300份。剔除无效表格后,共获得有效表格296份,回收率96%。被调查人员中,男180人,女120人,年龄为20~65岁,职称主要为中级或初级,分别占了总人数的50%和30%,高级职称人数占20%。县级综合医院和县级中医院各占35%和33%,乡(镇)卫生院(所)占24%和8%。从事专业分布以西医最多,占60%,中医占%18%,中西医结合占22%。

2.2湖南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分析

2.2.1被培训人员未使用适宜技术的原因分析(表1)

表1 被培训人员未使用适宜技术的主要原因(n%)

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在工作中培训使用了适宜技术的人员对该技术未使用的主要原因认知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本次的调查中,有超过90%的适宜技术被培训人员认为应该在湖南农村大力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并且医护人员在适宜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具备了积极的态度,这种积极性是推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正面因素,有利于推广适宜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本次调查中,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医护人员,都普遍认为推广的经费不足是阻碍了适宜技术在湖南农村推广的主要原因[3]。在我国农村推广卫生适宜技术也是一件公益性事件,想要保证这件公益性事业能够顺利进行,首要前提就是保证资金的到位,。同时,卫生适宜技术主要是面向农村开展,当地的农民对于新技术、新方法不支持、不理解也使得整个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在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于农民的宣传力度,让当地的农民能够接受,从而促进该技术的广泛运用。

在本次调查中,还可以了解到中医技术没有相配套的器械和设备、西医技术没有相配套的药品也是适宜技术没有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在今后卫生适宜技术在湖南农村推广的过程中,政府还应该完善与此技术相配套的器械、设备和药品,保证推广卫生适宜技术的工作顺利进行。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我国总人数的绝大部分,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民的健康安全,也是从根本上保证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基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体现,解决农民们看病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本次对于湖南农村的调查结果也可以普及到整个国家,今后只有加大对卫生适宜技术的投入力度,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此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三友,郭金玲,林艳丽.河南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影响因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3):488-490.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6

根据《自治区直属党委区直机关工委关于2021年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开展调研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桂直工发〔2021〕3号)文件精神,结合2018年5月10日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46号)与本人工作经历,特选取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作为此次调研的重点方向。

为响应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同时调研范围广,时间紧,在必须满足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此次选取户籍所在地-广西东兰县花香乡(重点为乡所辖下的花香村)作为此次调研的区域,主要通过采取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电话访问、面谈访谈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花香乡基本情况概述

花香乡位于东兰县东部,东与金城江区九圩镇、北与金城江区三旺乡、南与大化县板升乡交界,西与长乐镇、大同乡、隘洞镇等乡镇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花香村距县城48公里,全乡面积210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1177.77公顷,其中水田790.13公顷,旱地387.64公顷。截止2020年5月,从东兰县人民政府网站获知:全乡辖11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364个自然屯,年末总户数5899户,年末总人口数为21135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毛南等6个民族。花香乡地理位置优越,有东兰"门户"之誉,是东巴凤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

花香乡农业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大蒜、李果、油茶、甘蔗等,畜牧业以养猪、牛、羊为主,产业类别较多,但产量产值不高。

花香乡交通设施情况:全乡约有16条村级道路,894县道和976县道贯穿全乡,尤其894县道,原是东兰县往返河池市的必经之路,得益于此道路优势,花香乡曾跃居东兰县经济排名前列。

二、调研时间和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分为两期,第一期于春节放假前(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8日)采用电话访问和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第二期于春节放假时间(2021年2月11日至2021年2月17日)采用面谈访谈的形式开展。

为使调研资料收集更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将调研对象分为两类:一是花香籍在外工作人员,二是非花香籍的外来工作人员。具体对象涉及农业产业和交通设施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个体户及闲散就业人员等。

三、具体调研内容

根据调研对象的不同分别制定调研的具体内容,总体包括如下:

(一)从事的行业。

(二)对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意见与建议。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经过为期15个日历日的调研,发放电子问卷调查300余份,收回有效调查卷236份;电话访问50人次;回乡面谈访谈15人次。现将调研对象所反馈的材料整理汇总如下:

(一)农业产业基础薄弱,没有优势企业,特别是缺少龙头企业的进驻引领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普及,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易受市场冲击,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二)贯穿花香乡境内的主干道长乐镇至九圩镇二级公路还在建设,且进度较慢,极大增加了全乡人员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制约着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季节性缺水的顽疾未完全解决,需送水给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的春节期间仍存在缺水现象,农村饮水问题突出。

(四)对乡贤的回流引进急需加强,让乡贤能真正回得来、住得下来,专心为家乡贡献自己的热情。

五、启发与个人建议

饮水思源,做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花香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经过此次调研,更引发了我对花香乡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一)要将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应当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可参照原先我曾主持或参与几个县份做的产业振兴规划项目,选择两到三个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与发展,以点带面,同时组织专家把脉会诊和外出学习“取经”,建成乡级示范样板项目,进而提升自身的产业品牌效益。

通过了解,目前花香乡有乡级业示范园3个,村级示范点8个,包括桑蚕、大蒜、山羊、油茶等产业。政府应选择优势产业,以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一桑蚕、油茶等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乡农民脱贫奔小康。

(二)加强项目带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重点

发展产业道路交通设施。乡政府应加强与县委县政府的沟通汇报,尤其是获得发改、财政、交通、扶贫办等项目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解决我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道路建设问题,尤其是解决在建二级公路项目进度缓慢,资金不到位的问题。花香乡应积极破除修路与致富难题,减少产业运输成本,进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同时,也应当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等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为解决道路资金和农业发展瓶颈提供实惠的资金支持。二是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加快落实政府所在地和人口聚集区集中饮水工程,解决饮水难问题,进一步修整完善农田水利渠道,努力争取农村家庭水柜、田头水柜指标,大力实施水源保护和净化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充足安全。

(三)乡贤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从花香乡出去当干部、做学问、办企业的人很多,这些人有知识、有人脉、有能力,也有家乡观念和乡愁情结,愿意为家乡发展做点事。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制度安排上做些探索和突破,要让乡贤能够回归农村作贡献。建议学习兄弟乡镇-三石镇对于乡贤回流的先进做法,重视乡贤,制定相应的回流引进方案或者制度,让乡贤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为建设花香乡的乡村振兴事业做贡献。

(四)继续加强党委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力量,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乡党委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同时,建议切实加强党委对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以及对乡内年轻人的培养,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制度探索和创新。支部书记选得好,可以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一面旗帜,年轻人也是未来建设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我相信,在这样从横向到纵向的引领和发展下,我乡的乡村振兴事业会走在全县的前列,农村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城江公路养护中心

养护与工程管理科吴胜平

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

附件:

1.电子问卷调查一

2.电子问卷调查二

电子问卷调查一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花香乡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分管的部门:

£农业

£交通

£教育

£其他

您对分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电子问卷调查二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从事的行业:

£农业

£交通

£教育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7

关键词:南疆;农村基层组织;互动;宗教事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29-04

一、南疆农村基本情况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疆内由北向南分别被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系天然划分为南、北两片区域,天山以南,昆仑山系以北则称之为南疆。南疆自然气候干旱多风、早晚温度波动幅度大,大面积盐碱土质,寸草不生,沙尘、冰雹、洪水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南疆农村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艰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南疆农村也处在转型期。一方面,经济发展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所提高,村民也开始接触互联网,用网络去看世界;另一方面,横向比较发现,新疆较之疆外发展速度慢,而南疆农村较之北疆又落后一些。总体来说,南疆农村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处于非常落后的位置,农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南疆农村有着独特的人文环境。民族主要以维吾尔族为主,主要集中居住在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在本次调查的3个村中,97%的村民为维吾尔族,汉族村民仅有1名。并且南疆农村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据问卷统计,80%的被调查村民为无文化、小学、初中文化水平,村干部中也有27%为小学、初中文化水平,6名被调查的宗教人士中,有4名为小学文化水平。在南疆农村基本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每村至少设有一个清真寺,每个清真寺有一位阿訇和几位助手,阿訇主持寺里的宗教事务,还要帮助村民主持婚丧嫁娶等仪式、调解村民纠纷、矛盾、解释方面的疑惑等。南疆农村接壤多个国家,受其历史、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复杂环境,一方面,这样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新疆的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这样复杂、多元的人文环境也加大了基层组织的管理难度。

在基层组织部署方面,中央以及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南疆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截至2010 年底,全区共有乡镇801个,基层党组织60 902 个,其中农村8 556 个。到2013年底,其中南疆“四地州”共有乡镇360个,乡村户数1 548 399户,村委会5 041个。基层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带领村民进步的责任深入落实,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二、当前南疆农村基层组织互动关系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与村民的互动,工作开展难

在194份有效村民调查问卷中,有45.36%的村民认为村干部办事不公正、不公开;有44.85%的村民同时认为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还有21.13%的村民认为村干部缺乏进取精神和工作能力,不能更好地带动乡村发展。在访问过程中村民也反映,与村干部互动较少,每周的村组织大会也是“走过场”多于“做实事”,村干部在日常生活中与村民沟通少,村民对村干部的了解不足,旧的“官场思想”仍然存在,以至于在村民心中产生距离感,难以信任。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2.06%的村民对村组织是“比较信任”和“一般信任”,有5.16%的村民甚至表示“不太信任”或者“不信任”村组织,基层组织未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原则开展工作。

(二)基层组织队伍中缺少有带头能力的人

一直以来,南疆农村经济发展较差,再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正常开支直接受到影响,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不能发挥其正常的职能作用,更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通过对村干部的问卷调查与访问发现,南疆基层组织干部受教育程度偏低,工作能力有限,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的时间周期较长,难以及时传递信息给村民;基层组织干部缺少农业技术、生产、市场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有突出能力的人,人才缺乏多元化、模范性,起不到带头作用;党员吸收面窄,忽视了许多农村优秀社会力量作为储备干部的机会等。访问中,村民普遍反映,村干部未能较好地发挥基层组织干部为核心,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建设农村的积极作用。

(三)农村基础条件差,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有难度

首先,由于南疆经济发展较慢,青壮年多数选择外出务工等,所以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也带到了基层组织建设中,调查问卷显示,村干部中年龄在31~45岁的有56.52%,46~60岁有39.13%。多数村干部文化水平也较低,普遍为初、高中学历,缺乏突出的专业技术等,基层组织结构有待优化。其次,在南疆农村的村民受多民族、多文化、外来思想以及宗教等多重影响,在思想政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双重信仰”等),还需要长久的学习与提高,这就加大了基层组织建设的难度。作为联系群众最紧密的农村基层组织,基层工作者难以纳入全面优秀的本村人才,在开展日常工作的时候形成了一定的困难。最后,南疆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的不足。由于缺少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多数南疆农村基层组织阵地较为简陋,难以达标,或是年久失修又无力重建,有的甚至没有活动场所。还存在有“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仅满足于“硬件”,却忽视了基层阵地的效用发挥,没能购置配套设备或是设备陈旧,很难发挥其作用,综合利用率得不到保障,不能完全适应村级活动场所服务需要。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8

[关键词] 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实施情况

[中图分类号] C92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3-88-02

所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指的是我国政府为流动人口提供的一种能够满足对流动人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保障流通人口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提高流动人口整体素质水平以及统筹解决流通人口问题的服务[1-3]。近年来,我国的流动农村人口数量在不断的加大,规模也越来越大,根据我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流动人口达到2.6亿,流动农村人口占据将近一半[4-5]。在流动农村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数量在日益增多[6],因此,对流动农村人口开展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工作是是十分有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地2012年1月~2013年1月调查的1000例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实施情况,年龄28~38岁。

1.2 方法

运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以已婚流动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干部和户籍人口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填写和访谈的方法,发放1000份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有840份,有效率为84%。其中,流动人口的问卷回收有520份,占问卷整体的61.9%;常住居民的320份,占问卷整体的38%。此外,对20名基层计划生育干部进行了访谈。该调查问卷包含50个问题,主要与流动育龄妇女的基本情况、户籍人口以及流动人口得到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项目情况、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情况、满意度以及面临的困难制约等方面的问题。

2 结果

2.1 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政策的认知情况

通过对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政策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后,了解到流动农村人口育龄妇女在避孕节育类的公共服务认知率为65%、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类的公共服务政策认知率为40%、家庭发展方面的公共服务政策知晓率为12%、奖励扶助类的公共服务认知率为11%。从结果进行分析后,了解到对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整的认知情况,常住居民的认知度高于流动人口。见表1。

2.2 流动农村人口接受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项目的情况

流动农村人口接受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项目的人数整体比较低。其中,接受避孕节育类项目的人数比例较高,生殖健康类、技能培训类和优生优育类的项目接受率分别为5.7%、0.2%和1.8%。见表2。

2.3 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情况

该问卷调查中设计了14个选择项,每个人能够选择3项作为自己对公共服务项目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流动育龄妇女希望获得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检查治疗妇科病、技能培训以及婴幼儿优生优育指导等项目,占的比例分别是47%、46%和43%。这些数据证明了流动农村人口普遍关注生殖健康的保健、家庭个人发展以及子女成长发展。

2.4 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情况

该问卷调查设置了“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等选项。结果显示,流动农村人口选择“满意”的比例为39.3%、“不太满意”的比例为16.4%、“很不满意”比例为13%。

3 讨论

在本组研究中,通过对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政策的认知情况、接受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项目的情况、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情况以及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对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整的认知情况,常住居民的认知度高于流动人口;流动农村人口接受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项目的人数整体比较低;流动农村人口普遍关注生殖健康的保健、家庭个人发展以及子女成长发展等。

3.1 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内容不够丰富。调查了解到,各地提供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项目内容比较传统,例如孕育检查项目,不能够满足流动育龄妇女日益增长的需求。(2)服务方式不够科学。流动农村人口对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服务手续复杂繁琐、不方便,因此,需要对服务方式进行改进、更新,提高服务的可及性。(3)政策不到位。例如部分检查项目收费较高、国家批准免费检查的项目没有免费等。(4)保障机制不完善。例如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队伍建设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服务能力水平低、财政投入不足或者存在漏出效应,给服务的有效供给产生影响。

3.2 健全完善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方法措施

(1)提高公共服务意识。由于许多地方的人口计划生育干部没有将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工作提升到政府责任的高度,因此,依据我国的相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精神,要对服务职能进行转变,并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法,有效的为流动农村人口提供高质量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保障合法权益[7]。(2)丰富服务内容。随着流动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因此,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工作要满足流动人口的服务需求,丰富服务内容,增加服务项目,实现传统服务朝综合服务的方向转变[8]。(3)健全保障机制。通过构建统筹协调机制、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队伍建设、制定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以及构建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来达到健全保障机制的目的[9]。

综上所述,我国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普遍存在着内容不丰富、形式不科学、机制建设不健全、政策不到位以及服务不均等问题。因此,通过改善公共服务的理念、内容、形式、职能以及机制,有效的提高流动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颖,谢晏,朱浩,等.人口计生公共服务评价监测模型及其应用[J].西北人口,2012,4(11):37-38.

[2] 杨春.对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1,10(31):108-109.

[3] 李力,韩建,简丽,等.重庆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人口,2008,1(3):124-125.

[4] 苏建明.流动人口计划管理服务体系的缺陷与对策[J].人口学刊,2009,1(11):57-58.

[5] 龚文海.农村人口计生公共服务评估及创新――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3,25(10):78-79.

[6] 杨云凯,李戎.湖北省宜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调查报告[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7(10):46-47.

[7] 王军平.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2,1(10):123-124.

[8] 周宗社,童琦,忽新泰,等.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人口与经济,2011,1(10):98-99.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9

最新大学生毕业调查报告:

一、前 言

党的xxxx大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而面对原来乡村脏、乱、差的现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所以我们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中心展开了对xxxx市城市垃圾的去向的调查,通过问卷的发放和对村民的访谈,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为相关部门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资料,对城市的垃圾处理的方法提供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二、调查背景

(一)社会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各界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要求。而后xxxx大提出美丽中国,各省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提出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的目标。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xxxx力量,xxxx省提出建设美丽xxxx的目标,xxxx2年xxxx省卫生厅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即三万活动),三万活动主要任务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环境,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和垃圾清运体系。

(二)xxxx市的基本资料

1.城市简介

xxxx市是xxxx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直辖市,是xxxx省著名的矿冶城市,是曾经的光灰城市,也是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xxxx正积极投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建设,其中生态市的建设是其重要战略之一。

2.xxxx市垃圾处理情况

xxxx市是xxxx省8+1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副中心城市,如何突破垃圾困局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国家日益重视节能减排的宏观背景下,xxxx抢抓国家垃动内需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机遇,充分挖掘垃圾的资源属性,加快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在着力推进垃圾三化(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兄弟城市相比,垃圾处理工作还有较大差距。

3.xxxx推进垃圾三化的主要作法

一是抢抓国家政策扶持机遇。在今年国务院召开的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总理明确要求要加大对污水垃圾处理的扶持力度。xxxx以此为契机,积极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将xxxx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及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并取得成功,黄金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已获得前批1600万元资金。垃圾收运系统项目已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二是抢抓创建机遇。以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市政府采取倒排日期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快各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三是抢抓双迎机遇。今年,xxxx成功举办了中国xxxx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暨建市60周年庆祝活动。xxxx投资xxxx0万元用于道路果皮箱、垃圾中转站、收集运输车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三、调查目的意义

我们秉着增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以xxxx市城市垃圾处理的建设为契机,展开了本次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在本次调查活动中,我们从xxxx大的精神出发,深入调查,将进一步加大卫生保洁和长效保洁的宣传力度,为最美中国的建设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我市的转型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资料。同时,我们调查活动的展开,可以将我市的垃圾处理工作做好,可以为其他乡村的建设提供一份参考的资料;也可以暴露出我们垃圾处理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为xxxx的进一步建设提供有效的建议。当然,本此次调查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本次调查,可以让市民明白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在卫生的长效保洁方面还存在什么不足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促进居民日常保洁的积极性。而对于我们调查团队而言,通过本次调查活动,我们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我们的成长添加一点催化剂,将理想化为现实,为我们的腾飞保驾护航。

四、调查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对象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xxxx市的城市居民,访谈也是涉及到xxxx市的居民。还有实地现场观察,包括河道、公路、公厕、垃圾堆等。

(二)调查方法

本次寒假调查人员是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中心的各部门成员共同组成,由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中心的全体成员讨论,进行寒调前的准备,然后由参加寒调实践活动的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准备,再下乡发放问卷、做访谈及一些实践活动。

此次寒调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并辅以相关文献法,结合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和分析。

1.文献法:搜集国内有关于城市垃圾处理比较成功的案例,作为本次调查的奠基石,同时收集了一些关于xxxx市的垃圾情况和垃圾处理的情况的相关资料,作为本次调查的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法: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最终编制和完善了一份调查问卷-----《xxxx师范学院寒调问卷》(即xxxx市城市垃圾的去向的调查)。本问卷共有15道题组成,全部为客观题,设有单选和多选,极大的丰富了问卷内涵。题目从农村的长效保洁机制出发,分为队伍建设、设施设备建设、制度建设、日常保洁、宣传教育、垃圾处理模式六个方面,更深层次的挖掘出xxxx垃圾处理不好的原因,综合考察了xxxx的垃圾处理问题和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3.访谈法:为了使访谈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中心的成员专门 对访谈提纲进行了讨论,然后拟定。将一些不便于书面表达但十分重要类容列入访谈中。通过访谈,我们得到了许多我们想知道的东西,而且还亲身体验了社会生活,享受到市民的热情与冷淡。

(三)实践活动

我们寒调人员分成几个小组,自己上街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人员进行访问。

(四)数据分析与整理

本次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走访了xxxx的几个不同的地方,发放了xxxx份问卷,回收的问卷数为143,有效率为71.5%,对数据运用SPSS软件统计,并进行细致分析。得到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样本的年龄年龄17岁以下18-44岁45-6566岁以上百分比(%)3.482.69.74.3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含中专)大学及以上百分比(%)3.02.215.079.8表二:样本的文化程度

根据表一可知本次调查的村民中男女比例十分相近,这使我们本次寒调具有以一定的普遍性,数据就更有代表性,结果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而由表二可知,被调查的对象有95.7%是18-65岁的村民,他们是接触社会最多的人群,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的看法,对于卫生的长效保洁也有自己的见解,所以,他们给出答案更加具有参考的价值与意义,而有14%的 ,所得到的答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丰富了本次的寒调类容与内涵,而样本涉及的年龄段广,使得到的数据更加全面,从而使报告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而由表三可知,村里人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有将近5.2%的村民是没有读过高中的,这确实给我们调查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正因为他们文化程度低,所以他们是淳朴的,我们得到的答案和数据才更具有真实性,我们的报告才具有可靠性。同时文化程度的调查也使我们对某些现象的分型村民年龄是在45岁以上,他们大部分是经历了以前的生活,对他们进行访谈更加透彻、全面。

五、现状与分析

1、xxxx市的市民是否知道城市垃圾的去向

由图表可知,xxxx市民知道城市垃圾去向的占调查总人数的63.8%,相对来说,xxxx市民对城市垃圾去向还是比较关注的,但是仍存在36.2%的市民不太了解垃圾的去向,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并注意到垃圾问题,但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也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够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的经济,为人民谋福利!

2.xxxx市市民对垃圾处理方式的认可

这次调查也针对xxxx市民认可的垃圾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数据显示:其中近占6.9%xxxx市民认为填埋是合适的垃圾处理方式,而接近9.7%的建议焚烧,认为这样做既方便又快捷,有14.7%的市民选择高温堆肥的方式,但接近大半的市民选择了环保的微生物分解法。

3.xxxx市民对周围垃圾处理方式的满意程度

垃圾,既是人类文明的副产品,又是人类生存的污染物,垃圾已成为当今世界一大公害。根据联合国人口统计资料,20世纪末世界人口有70%~80%聚集到城市,城市化发展,致使人口密集,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垃圾量猛增,许多城市形成了垃圾围城的严重污染局面,这既侵占了大量土地,污染土壤、空气和水体,破坏生态环境,又易滋生蚊蝇传染疾病。垃圾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城市生活垃圾的消纳处理和综合治理,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整体功能正常发挥和城市居民生活及劳动环境的突出因素。满意程度主要分为四个类别,满意及无所谓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大部分市民对xxxx市垃圾处理持不满意和一般的态度。

4.xxxx市民处理垃圾的方式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市民村民往往对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分不清楚。而且大多居民习惯于随意丢弃垃圾,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但还是有一部分人进行垃圾的分类的,这一方面说明了部分市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值得欣慰。另一方面还是表明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的了解不够全面透彻,完全了解的人数较少。对此情况相关部门人员仍需多加重视。

5、市民对xxxx环保的关注程度

xxxx市民对于垃圾的关注存在很大的不足,调查对象中,经常关注环保的仅占25.3%,不怎么关注的占65.4%,从不关注的占9.3%,由此可见,市民对于环保的关注程度可见一般。城市居民是生活垃圾的主要制造者,也是保护环境的受益者,所以,市民要通过多种渠道保护环境,引导企业生产环保安全的产品,尽量少制造生活垃圾,积极配合政府的环保工作。

六、思考与建议

(1)对于政府,要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委会要加大对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列出专项资金建设垃圾池、垃圾车、垃圾填埋场、垃圾处理设备等,统筹建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

2.要让农民掌握处理方法。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学会分类处理垃圾,掌握正确处理垃圾的各类方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建立村规民约的形式,建立起业余的农村环卫队,形成有效的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

3.将垃圾处理市场化、产业化。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同时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污染治理领域,村委会出台垃圾收费方案,由农民承担一部分污染治理费用,给予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5.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

6.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对居民要进行系统而细致的循环经济尤其是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的教育?这一点十分重要。居民是垃圾分类回收的主体?他们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成败。

(2)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善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村委会,应该从已发现的问题出发,真真实实的为村民做点事。

1.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2.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3)环保工作光是一个人是做不好的,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做好,只有从个人做起,才能带动大家一起。

1.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村民的居住环境呈现脏、乱、差现象,根本原因就是村的保意识不强,不懂得如何节约用水,不知道怎样将水进行多级利用;对垃圾的处理存在误区,对如何将垃圾进行有效分类没有丝毫概念。所以,村民应当自觉的翻阅一些相关书籍,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增加自己的环保知识,做一个讲文明的好村民。

2、完善垃圾分类设施。相关部门在设计垃圾分类箱时可以画上相应的图例?比如在可回收垃圾箱上画上瓶子、玻璃、纸张等。在不可回收也画上相应的物品?给居民一个明确的概念。

七、结 语

本文基于xxxx市城市垃圾的去向的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数据及访谈提纲描述xxxx美丽乡村的具体环境。通过此次对xxxx市城市垃圾的去向的调查,以具体调查数据为依托,我们了解到xxxx市城市垃圾的去向的基本情况,总体而言,xxxx市城市垃圾的处理情况还是比较可观,长效保洁机制的建设还是比较完善,值得其他乡村学习和效仿。而且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所以笔者希望政府部门能大力的致力于xxxx环保的建设,村委会能够处处多为村民想一点,带头将xxxx环保的建设落到实处,当地企业也能够主动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每个人都能够在其位谋其政,村民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在长效保洁机制建设中作用,共同将xxxx市的每一个乡村建设成理想中的美丽乡村。

对于本次的调查,是我们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中心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xxxx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技术指导工作方案》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10

关键词:物价变化 贵州 城乡居民 问卷调查 影响

1 问题的提出

经过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研究物价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一个热点问题。2006年至2010年,贵州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01.7、106.4、107.5、98.7、102.9[1],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名分别为第23位、第30位、第26位、第7位、第4位,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贵州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历了较大的波动。无论是物价上升或下降,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魏贵祥2009年11月9日表示,价格统计调查和指数的编制十分复杂,与人们购买商品的实际确实存在差异,既不能说明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不准,也不能否认人们的感受不对[2]。我们认为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贵州省城乡居民进行调查,深入了解人们对物价变化的感受,以及物价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减弱物价变化的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2 研究设计

2.1 主要概念界定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以居住地为准,城市居民指居住在县城、县级市、地级市和贵阳市市区的居民,其余为农村居民。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关于“物价变化”、“物价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影响”的相关书籍、论文、新闻报刊等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归纳,对本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基础性指导作用。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课题组设计了《物价变化对贵州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调查问卷》。问卷结合了物价变化的特点和课题研究内容进行设计,问卷用词、问题及选项设置遵循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开展正式调查前进行了小范围的试调查,之后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对问卷的问题和选项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调整,并在实施正式调查前对修改和调整后的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

①效度检验

请7位专家(教授4名、副教授3名)分别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评价。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的内容有效率为71.4%,基本有效率为28.6%(表1),表明问卷的内容有效地涵盖了研究内容的不同内涵领域;问卷的结构有效率为85.7%,基本有效率为14.3(表2),表明问卷设计合理。

②信度检验

采用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使用同一份问卷对贵阳市30名居民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查,时间间隔为3周,经统计分析,两次测量结果的皮尔生积矩相关系数r=0.9479,P=0.0000,说明测量的随机误差小,测量结果可靠。

③样本容量与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设最大允许绝对误差为5%,置信度为90%,由于无其他信息估计物价变化对贵州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情况,无法预先估计出总体比例的大小,出于保险原则,取P=0.5,最小样本容量为271。考虑到问卷的回收率可能不高,城市居民调查样本容量设为360户,农村居民样本容量设为900户。

本次调查采用分群随机抽样,将样本容量平均分配到贵州省9个地州市中。每个地州市随机选取2个城市样本(样本容量20户)和3个农村样本(样本容量30户)。

④调查实施与数据整理

本次调查由4名讲师根据调查需要,随机选取来自贵州省9个地州市中的45名本科生组成调查小组,由项目负责人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于2011年7月将调查问卷发放给45名调查人员,同时发放调查指南45份。45名本科生于2011年8月对各自居住所在地周围的居民进行入户调查,每户人家选择1位居民填写调查问卷,如调查对象能自己填写的由调查对象填写,调查对象不能填写的由调查人员填写,不能完成的调查问卷可交回空白问卷。于2011年9月开学时将调查问卷收回。城市居民收回调查问卷346份,回收率为96.1%,空白问卷98,作答问卷24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13份,有效率85.9%。农村居民收回调查问卷847份,回收率为94.1%,空白问卷253份,作答问卷59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03份,有效率为84.7%。所得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和EXCEL表格进行整理和分析。

3 数据分析

3.1 样本构成情况分析

城市居民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13份,其中男性116人,女性95人,性别缺失值2人。农村居民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03份,其中男性334人,女性168人,性别缺失值1人。调查对象分布在各地州市(表3),城市家庭的人口数集中在3至5人之间,3口之家最多;农村家庭人口数集中在3至6人之间,3口和4口之家最多(表4),年龄主要在24岁至45岁之间(表5)。农村调查对象中有66.2%的职业为务农,城市调查对象职业分布则较为广泛。以上数据表明,此次调查的样本构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 贵州省城乡居民的经济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贵州省农村居民的家庭年收入69.2%在2万元以下,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集中在2至4万元之间(图1)。农村居民家庭年支出70.8%在2万元以下,城市家庭年支出集中在1至3万元之间(图2)。

3.3 贵州省城乡居民对物价变化的感受情况分析

我们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对贵州城乡居民对物价变化的感受情况进行调查,将物价变化设置为7个等级:-3表示物价下降过快,-2表示下降较快,-1表示稍有下降,0表示平稳,1表示稍有上涨,2表示上涨较快,3表示上涨过快,4表示不清楚。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感受到水、电价格上涨幅度最小,其余依次为教育、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农业生产物资、衣着、燃料等的价格,介于稍有上涨至和涨较快之间,食品、住房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图3)。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物价变化的感受得分进行平均数差异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城乡居民对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燃料、交通、教育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幅度的感受无显著性差异;而城市居民对水、电、住房、和医疗保健的价格变化幅度的感受明显高于农村(表6)。

3.4 物价变化对贵州省城乡居民的生活影响分析

3.4.1 贵州省城乡居民的家庭开支情况分析

城市居民中,有93.9%的家庭主要用于购买食品,水、电、燃料位列第二,衣着位列第三;农村居民中,有78.4%的家庭主要用于购买食品,衣着位列第二,水、电、燃料位列第三(表7)。设显著性水平α=0.05,U检验结果表明主要用于购买食品、交通、水、电、燃料、文化娱乐、住房、房租等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多,而主要用于购买教育和农业生产物资的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少,在购买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无显著性区别。

3.4.2 物价变化对贵州省城乡居民的影响情况分析

①总体物价变化对城乡居民的影响情况分析

城市居民中,仅有1.9%的人认为物价变化对自己无影响,30.7%认为稍有影响,51.4%认为影响较大,16%认为影响很大。农村居民中,2.6%的人认为物价变化对自己无影响,25%认为稍有影响,51%认为影响较大,21.4%认为影响很大(图4),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物价变化影响程度四个反应量的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的Pearson卡方值为4.271,自由度为3,显著性概率值P=0.234>0.05,未达到0.05显著性水平,在物价变化影响程度四个反应量上没有一个选项的百分比间有显著性差异,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所感受到的总体物价变化对自己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城市居民中有1.4%的人认为总体物价上涨完全可以接受,45.2%认为勉强可以承受,39.5%认为有点承受不住,13.8%认为无法承受(图5)。91.5%的人家庭开支增加,6.6%不变,1.9%减少(图6)。从物质方面看,58.9%的家庭生活水平上升,12.7%不变,26.4%下降,1.9%不清楚(图7)。

农村居民中,有2%的人认为总体物价上涨完全可以接受,33%认为勉强可以承受,46.6%认为有点承受不住,18.4%认为无法承受(图5)。89%的人家庭开支增加,7.2%不变,3.8%减少(图6)。从物质方面看,58.4%的家庭生活水平上升,13.5%不变,25.7%下降,2.4%不清楚(图7)。

对城乡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接受程度进行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Pearson卡方值为9.805,自由度为3,显著性概率值P=0.020

家庭开支变化情况、生活水平变化情况的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结果均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贵州省城乡居民家庭开支变化情况、生活水平变化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②各类物资价格变化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情况分析

城市居民中73.9%的人认为食品价格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最大,水、电、燃料价格位列第二,住房价格位列第三。农村居民中59.4%的人认为食品价格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最大,教育价格位列第二,农业生产物资价格位列第三(表8)。设显著性水平α=0.05,U检验结果表明食品、住房、文化娱乐价格对城市居民的影响比农村居民大,教育和农业生产物资价格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比城市居民大,其余物资价格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将各种物资价格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情况作为应变量,城乡居民对物价变化的感受幅度、城乡居民家庭购买各类物资的情况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物价变化对城乡居民的生活影响与物价变化幅度显著正相关(1),与居民购买各类物资的情况显著正相关;即某物资的价格变化幅度越大,主要用于购买该类物资的居民越多,该类物资对城乡居民的生活影响也就越大。

3.5 贵州省城乡居民对物价变化的应对能力及应对措施分析

3.5.1 贵州省城乡居民对物价变化的应对能力分析

从城乡居民对家庭收入变化与物价变化相比的感受来看,城市居民中,有84.3%的人感觉家庭收入上涨,其中11.4%感觉比物价上涨速度快,16.2%感觉与物价上涨速度一致,56.7%感觉比物价上涨速度慢;农村居民中,有77%的人感觉家庭收入上涨,其中8.3%感觉比物价上涨速度快,12.9%感觉与物价上涨速度一致,55.8%感觉比物价上涨速度慢(表9)。设显著性水平α=0.05,经U检验,认为收入上涨的城市居民显著多于农村居民,认为收入没有变化的农村居民显著多于城市居民,认为收入减少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无显著性差异。总的来说,从收入变化情况来看,城市居民应对物价上涨的能力比农村居民强。

认为家庭开支增加的居民中,46.4%的城市居民认为增加的收入能弥补增加的开支,而53.6%的人认为不能弥补;34.5%的农村居民认为能弥补,而65.5%的人认为不能弥补。经U检验,认为增加的收入能弥补增加的开支的城市居民显著多于农村居民,表明城市居民应对物价上涨的能力强于农村居民。

3.5.2 贵州省城乡居民对物价变化的应对措施分析

面对物价上涨,城市居民中,11.7%的人表示会大量减少开支,82.6%的人表示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5.6%的人表示不会缩减开支;农村居民中,10.7%的人表示会大量减少开支,80.1%的人表示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8.1%的人表示不会缩减开支。经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Pearson卡方值为2.530,自由度为2,显著性概率值P=0.282>0.05,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面对物价上涨的否缩减开支方面的各项选择无显著性差异。

会缩减家庭开支的城市居民中,有70.9%的表示会缩减衣着方面的开支,文化娱乐位列第二、食品位列第三;会缩减家庭开支的农村居民中,有63.3%表示会缩减衣着方面的开支,食品位列第二,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位列第三(表10)。总的来说,城乡居民缩减开支的选择对象依次为衣着、食品、文化娱乐、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水电燃料、住房、农业生产物资、医疗保健、房租、教育。

4 结论与建议

农村有一部分物资可以自产自销,对物价变化幅度的感受比城市低,但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应对物价上涨的能力比城市居民低,对物价上涨的负面感受较城市居民强烈。从物质方面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总体在改善,改善速度大致相同,由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起点不同,长此以往,会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半数以上的城乡居民认为收入上涨幅度小于物价上涨幅度,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弥补增加的支出,有一部分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生活水平降低。绝大部分城乡居民家庭开支增加,会通过缩减开支来应对物价上涨,不利于扩大内需。因此,控制和缩小物价上涨对城乡居民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少物价上涨给城乡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

4.1 控制物价上涨

建立和完善市场价格调控机制,控制物价上涨,尤其是控制好食品、住房、衣着、农业生产物资、燃料、教育、医疗保健等对城乡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物资价格,有效降低城乡居民的开支增加幅度。加强市场监督,加大对假冒伪劣、哄抬物价、食品安全、行业垄断经营、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加强各类物资供求信息的信息化建设,搭建多渠道、低成本的供求平台,减少中间流转环节。

4.2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通过发放物价上涨补贴、拓展城乡居民就业渠道等办法和措施,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引导和扶持农村居民种养殖各类价值更高的动植物,推进农村农产品深加工工业的发展;给外出打工的农村居民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4.3 拓展产品和服务在消费档次上的多样性

通过市场竞争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在消费档次上拓展各种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样性,让城乡居民在消费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1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中新网2009年11月9日电.统计局官员:物价指数与居民感受确实存在差异.中国新闻网.

基金项目:贵阳学院院级课题,(课题批准编号:200920)。

作者简介: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11

[关键词] 农民体育; 农村妇女; 健身

“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关注。2006年3月29日上午新闻办举行了新闻会,介绍了“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而发展农村妇女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之一,自中央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农村体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在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中说“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事业相对滞后”,强调了农村体育文化的落后性。就目前因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使广大农村妇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军,又作为家庭主要成员,对未来以及下一代的影响极大,但是农村妇女由于种种原因制约,卫生健康知识缺乏,不良卫生行为很多。而太原市小店区特殊的位置和人民风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并对“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村和未实施村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对她们的研究势在必行,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必须对她们进行科学的健身指导,提高她们的身体素质,使她们能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太原市小店区为例,包括西温庄、北格镇、刘家堡乡等乡镇(城中村不计算在内)的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研究她们的健康与健身行为。这些农村妇女以务农为主,大约40个村庄,其中有新农村体育建设实施村和非实施村,共150名妇女,年龄为22岁至70岁的妇女。

实施村包括以下村庄:南王名、东温庄、石沟、张花、寺庄、北格、小店等村庄等。非实施村包括:北王名、刘家堡、武宿、侯家寨、辛村、东蒲、梁家庄、郜村、流涧村、小北格、西温庄、张花营等村庄。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整理大量相关文献,了解国内研究现状。集中在妇女健康教育、卫生行为、卫生习惯、常见病防治、体育锻炼等方面问题。

(2)问卷调查法:通过一对一发放问卷对小店区西温庄乡、北格镇,刘家堡乡的农村妇女进行调查。调查150名农村妇女,回收1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为80.7%。并请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如下表,听取专家意见后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并求出信度系数为0.85,说明调查基本可靠。

专家对问卷设计的评价结果

(3)入户访问法:在一对一填写调查问卷的同时,并对大部分研究对象进行了入户访问,并在2010年3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预调查研究,为期两个月,直到开题报告前夕才完成了预调查研究,同时检验了问卷的效度。在小店区文化体育局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协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大四的实习生5名,首先对西温庄乡进行调查,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村庄,如实施村选了南王名、寺庄等;非实施村选择了西温庄、北王名等。调查访问的过程,村庄不同,形式不同,一般是在文体局同志以及村干部的协同下,进行入户访问,并在村干部的指导下选择家庭条件好的妇女和家庭条件差的妇女、各个年龄段的妇女、锻炼积极性高的和积极性差的妇女,进行了具有代表性的抽样,完成了一对一访问,入户访问与调查问卷调查同时进行。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应用软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又利用SPSS13.0软件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处理,利用交叉表分析并对非实施村与实施村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反差很大。同时利用百分比和方差对问卷进行检验。

2 太原市小店区乡镇农村妇女健身的现状

2.1农村妇女身体健身意识程度

农村妇女不舒服时采取的措施依次为吃点药、看医生、休息,这三种措施占很大的比例,还利用方差检验对非实施村和实施村进行比较,发现p>0.05。因此,他们之间的差异不大,妇女们对于身体不舒服时采取的措施大体一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太原市小店区农村妇女对于自身健康关注性不高,在身体不舒适时,只是凭借经验,吃一些药草草了事,而选择休息的还占到一定比例,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呢?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传统因素、医疗条件、经济水平有一定关系;妇女们从古以来都是付出者,为了孩子和家人,而在自身关注小于家人,这都是因为传统思想,还和经济水平有很大关系,原因在于“怕花钱”。因此,妇女的健康应受到关注和关心。

2.2农活能不能代替体育锻炼

2.3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体育参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观的客观的都有,影响人们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没时间、没人组织、不懂练。我们比较这几种因素,没人组织练习是根本因素,这一项限制其他几项,如不懂练、没兴趣、没时间的选项占到总人数的36.4%,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本文选择调查的年龄结构,其次是农村妇女的职业、性格等有关系。本文调查的年龄结构中青年者居多,40岁左右这部分妇女上有老、下有小,家务事多,并且经济支出较多,所以对于自己的关注较少,时间不会用在锻炼上,并且身体相对健康。因此,认为影响妇女们不能参加锻炼的因素在于没人组织和场地方面,所以建议每村设立健身指导员一职,可以是实习生,也可是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再者加快体育建设的全面推进,从而争强人们的练习兴趣,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

2.4参加体育锻炼项目

反映了农村妇女们健身意愿,这些选项是根据小店区文化体育局的群众体育工作者提出的建议制定的。项目都是广大妇女同志喜闻乐见的,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结果显示:农村妇女喜欢的项目顺序为,健身操、乒乓球、秧歌、羽毛球、武术、快走等。相对而言,妇女们更喜欢健身操、乒乓球、秧歌、羽毛球。为什么会产生以上情况呢?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项目特点、场地、宣传等方面的关系,健身操动作简单,没有场地限制,拿上录音机找一片空地就可以了,并且配有音乐,是种集体舞,很容易吸引妇女们加入,提高了积极性;而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电视中放映的节目比赛振奋人心,因此每个人都会喜欢加入进来;而秧歌的特点与健身操性质相似。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广大妇女们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是健身操、乒乓球、秧歌等项目,为了提高农村妇女健身的积极性,应该多开设这些项目,并派专人组织指导练习,就能很好的提高农村妇女们健身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3 结论

3.1广大妇女们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是健身操、乒乓球、秧歌等项目,为了提高农村妇女健身的积极性,应该多开设这些项目,并派专人组织指导练习,就能很好的提高农村妇女们健身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3.2在身体不舒适时,只是凭借经验,吃一些药草草了事,而选择休息的还占到一定比例,

3.3研究还发现,大多数人同意农活可以代替体育锻炼,还不能从本质上区别农活与体育锻炼。

3.4影响人们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没时间、没人组织、不懂练。我们比较这几种因素,没人组织练习是根本因素,

4 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妇女体育参加意识。调动文化部门的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开设妇女体育与健康专栏,宣传体育健身的科普常识,正确树立农村妇女的体育健身的观念,特别是加强对老年妇女的体育观念的宣传和转变工作,提高农村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4.2农村妇女对健身锻炼是有一定积极性的,为了提高妇女的体育项目技术水平,建议开设农民健身指导培训班,参加人员是农民,还是体育爱好者。

4.3加强对农村妇女身心的关注,专门组织农村妇女喜闻乐见的比赛,如健身操,秧歌等,并加大经费投入,

4.4拿出一部分经费购买体育器材,并派专人负责管理。建立文体站,专人组织每天一小时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朱家新.福建沿海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4).

[2]刘梅英.河南省农村中年妇女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2007(4).

[3]郑文玲.内陆城镇中老年妇女体育健身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南阳示范学报,2004(6).

[4]杨正夫,江波等.1840名农村妇女健康教育现状及生育保健意愿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130-132.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范文12

农村税费改革后,现阶段乡镇干部们在忙什么?他们在工作中有哪些忧虑和困惑?对乡镇改革有什么想法?针对这些问题,四川省委党校的教授对我省10个市(州)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一次大型问卷调查。本刊记者也随机选取了7名填写问卷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采访。

从2007年3月开始,四川对全省4000多名乡镇党委书记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分期分批进行了集中培训,地点在省委党校。

抓住这次机会,笔者面向宜宾、巴中、达州、广安、广元、眉山、南充、遂宁、凉山、阿坝等10个市(州)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一次大型问卷调查,发出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10份。

乡镇“一把手”队伍年轻化、知识化

参加本轮培训和接受问卷调查的710位干部均为我省乡镇的新任“一把手”――党委书记。

从调查对象的年龄来看,平均年龄为4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51岁,最年轻的32岁。参加工作的年限绝大多数在20年左右,最长的31年,最短的8年;从文化程度来看,调查对象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从农业院校和师范院校毕业、从事过基层农业经济工作、乡村教育工作而走上乡镇领导岗位的最多,还有部分研究生和在读研究生。

由此可见,通过新一轮换届,我省基本形成了以30岁至45岁为主(占8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适应基层工作要求、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基层领导干部队伍。

乡镇工作并没有因农业税的取消而减少

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减少了大量催粮催款等任务。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要求基层政府转变职能和工作重心,那么,目前乡镇干部主要在忙哪些事呢?统计结果(见图一)显示:第一,产业结构调整(63.52%);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2.96%);第三,计划生育(29.72%);第四,乡风文明建设(29.15%);第五,处理上访事件(26.76%);第六,招商引资(20.42%);第七,生态环境建设(17.61%);第八,小城镇建设(16.76%);第九,组织协会(10.85%);第十,生态旅游发展(8.87%);第十一,殡葬改革(4.08%)。

此外,不少干部在“补充”一栏中填写了他们目前所忙的工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建设,如水电等大型建设项目、高速公路建设,与之相关的移民搬迁和安置工作、征地拆迁工作等。第二,乡村组织建设和服务工作。如村委会换届工作、落实各种惠民政策和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第三,社会稳定和安全工作。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企业安全生产、城镇管理等。第四,抓财政收入和抓非税收入,保政府运转。第五,协调与站所关系,寻求各项工作的支持,或忙于完成年度考核目标任务和迎接上级检查。

由此可见,农业税取消后,乡镇政府减少了“催粮催款”这一全国乡镇政府“统一”和“刚性”的任务,而各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具有一定的弹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从总体来看,目前,乡镇的工作任务并没有因农业税取消而减少,而是更加繁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生态环境建设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等工作都离不开乡镇干部的贯彻落实。

乡村难题考量“一把手”执行力

为了解乡镇干部在工作中的忧虑和困惑,问卷设计了“你认为当前农村基层工作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的问题。从汇总情况(见图二)看,排在第一位的是乡镇财政困难(72.82%);第二,社会不稳定因素(41.13%);第三,农民的觉悟(35.49%);第四,公益性事业兴办难(31.13%);第五,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23.94%);第六,土地矛盾(11.41%)。

此外,不少干部还补充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忧患,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制约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缺乏,生产推动难,产业发展难,“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兴办难;遗留问题多,特别是负债太重,农业税尾欠矛盾突出。二是社会公平正义和良好的乡村秩序的某些缺失:个别群众法律意识淡薄,亟待强化法制教育和国家、集体意识教育;维稳工作缺乏科学机制和手段;计划生育难度大,无计划超生现象突出,“空巢老人”困难多,“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贫富悬殊太大,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日益突出。三是村组集体组织和乡村干部面临的困难:村级集体经济困难,村集体缺乏凝聚力和对村民的管理约束手段;村干部整体素质较差,呈现“高分低能”现象;村干部福利待遇低、缺乏社会保障,留不住年轻人。四是上级要求多,农民企盼多,乡镇调控弱。上级的政策下到基层缺乏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文件,有的政策脱离基层实际,上级意图和群众意愿相结合难。

由此可见,尽管不再催粮催款,但乡镇干部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工作难度反而进一步加大。除了财政困难,乡镇工作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社会公平和稳定问题,而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很多,有生活、生产矛盾和邻里纠纷,也有国家在农村治理上的失误和政策因素导致的矛盾和事件。前一种矛盾和纠纷可以通过家族内部的权威、集体组织或乡村干部的协调直到用法律来加以解决;而后一种矛盾则更需要各级政府正视问题、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解决办法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乡镇机构改革任重道远

县乡事权的调整和财税体制上的“乡财县管”,使乡镇政府的性质及其前途命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问卷设计了“你认为乡镇基层政权的改革方向是什么”的问题。统计的结果(见图三)是:第一,转变职能,强化乡镇政府(89.72%);第二,作为县的派出机构(7.61%);第三,取消乡镇政府(2.68%)。由此可见,尽管困难重重,近九成的乡镇党委书记还是认为乡镇政府是必不可少的,乡镇政府的改革方向不是弱化或取消乡镇政府,而是强化乡镇政府对农村基层的领导,同时要加快职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