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论坛

传统文化论坛

时间:2023-06-04 10:49:57

传统文化论坛

传统文化论坛范文1

[关键词]尼山论坛;背景;特点;评价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52 — 02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顾名思义,它的定位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尼山世界论坛至今已经召开了2010、2012年两届年会,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一、论坛召开的背景

尼山论坛召开的背景是和国内外的形势是分不开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中国国家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传承千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文化,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为世人所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其倡导的和谐观、和为贵的道德理念不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独特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在当今世界更是可以成为弥合世界文明间裂痕、促进各主要文明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在追求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下,中国崇尚和合的传统文化对推动这一世界共识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蓬勃发展,国力日盛,在世界经济领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中国的经济影响早已遍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因此以传统文化和经济为主线,在全球化发展的契机下先后创制了博鳌亚洲论坛,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太湖文化论坛,曹妃甸论坛等在中国举办但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成立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

(二) 从世界上来看,加强各文明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

在上个世纪末,时任伊朗总统哈塔米对联合国提出了把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的提议,并获得了广大会员国的支持和通过。自此之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不同信仰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便逐渐开展起来。911事件的发生是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碰撞,对这一历史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的反思促使世界不同文明对话进程加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会议于2001年11月2日在巴黎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加强保护。2003年,希望通过凝聚国际社会各种力量来共同捍卫人类的精神和文化价值,倡导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建设性对话,积极应对新挑战、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文明对话——世界公众论坛”成立。它是由俄罗斯联邦前交通部副部长弗拉基米尔·雅库宁和印度知名思想家贾格迪什·卡普尔以及希腊人尼克拉斯·帕帕尼克劳联合创办, 并从2003年开始,每年秋季在罗德岛举行年会,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民间交流对话机制。

二、尼山论坛的特点

尼山论坛作为中国举办的一个世界文明论坛,与其它国家所举办的论坛相比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而与中国所举办的其它主题的世界性论坛相比,它又有着文化论坛所独有的特色。

(一)第一个由中国创办的世界文明论坛,体现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举办世界文明论坛的设想最早是由许嘉璐博士提出来的。从论坛的名称和举办的地点、论坛的徽标、论坛的主旨、论坛的定位、论坛的主题和议程安排来看无一不和中华文化相契合。尼山世界论坛的名称“尼山”和开闭幕地点尼山圣源书院都表达了中国和世界人民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敬意。尼山论坛的徽标采用的是“五彩祥云”的图案,由五朵彩云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玉璧轮廓,图案的弧度曲线类似于中国古代玉璧谷纹和君子器物“如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好事物的表达。尼山论坛的主旨是由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文化交流的理想境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希望能够达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展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各国人民在文化上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和共同发展,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①的目标。

(二)以高端的学术论坛为主

这是从尼山论坛的与会人员的构成和论坛的日程安排看出来的。尼山论坛的与会人员以各个行业的精英为主,在这两届论坛上云集了一批中国甚至是世界上有影响的政治家、外交家、媒体从业者、思想家,中国的他们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世界各文明的融合和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能够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共同探索人类的共同福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中华文化学院党组书记和原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求是》杂志原总编辑,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贲思、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中国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欧洲科学院副院长吴建民、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印度尼西亚前总统梅加瓦蒂、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墨西哥前总统比森特·福克斯·克萨达、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教授安乐哲、美国水晶大教堂创始人罗伯特·舒乐等先后参与了这两届的尼山论坛。

(三)论坛影响迅速扩大,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世界文化界的高度关注

尼山世界论坛虽然只举办了两届,但是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取得了很大的知名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尼山世界论坛受到了舆论界的强烈关注

“首届尼山论坛引起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报到采访的中央及山东省、济宁市媒体 20多家、记者93人,其中中央媒体记者60多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均派出多位记者专程赴会报道,香港凤凰卫视派出报道组。山东电视台、济宁广播电视总台的 40 多位电视录制人员现场录制论坛实况。” ②第二届尼山世界论坛与第一届相比,无疑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对尼山论坛做了全方位的报道。“截至6月3日,中央媒体和省直媒体累计发稿(含消息、评论、图片、视频)520篇(张、底),专栏、专版、专题20余个。其中中央媒体发稿(含消息、评论、图片、视频)290篇(张、底),专栏、专版、专题10余个。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广播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和讯等30多个国内主流网络媒体转载了论坛消息。”③第二届尼山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引起了众多海外媒体的关注,“第二届尼山论坛全球电讯通稿,在海外被美国《世界日报》、《侨报》、《星岛日报》,泰国《星暹日报》《京华日报》、《京华中原》,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千岛日报》、澳洲《新快报》,香港《星岛日报》,菲律宾《联合报》、《菲律宾商报》等20多家媒体采用。”④

2.尼山论坛已经走出了国门,世界范围内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2012年10月3日至7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副主席,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代表尼山论坛出席了在希腊罗德岛举行的“世界公众论坛”第十届年会,并做了主题演讲,向“世界公众论坛”介绍了尼山论坛并播放了关于尼山论坛的视频。除此之外,在2012年由于尼山论坛和联合国相关机构的合作也有了越来越多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机会。2012年的4月16日,“巴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尼山论坛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幕。论坛的主题是“儒家思想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人文主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和欧洲思想界、金融界和新闻媒体界的其他人士共同出席了论坛。

四、尼山论坛的评价

(一)尼山论坛对于中国举办论坛的积极作用

在尼山论坛之前,中国只举办过博鳌亚洲论坛这一世界性的论坛,而其议题是关于经济合作的,与文明论坛的内容和形式大有不同。在许嘉璐博士的积极倡议和各界相关人士的支持下,尼山世界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尼山论坛取得的重大成果无疑对中国举办世界性的论坛提供了经验和模板,这使中国增强了对举办文明对话的论坛和更多的世界性的论坛的信心。

(二)尼山论坛对增强中国软实力和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的积极作用

1.尼山论坛可以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进而增进中国的综合国力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统文明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应该做的更多。虽然国际文化文明对话交流是由西方文化体系所主导,但是中国应该也能够发挥文化大国的作用,在国际体系中通过自身的外交努力,来引导不同文化文明体系的对话、交流与相互借鉴,促进文化文明的多样化共同和谐发展,这也是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论坛范文2

网民是论坛的创造者

所有的网络用户都是网络的创造者,所以全世界千万人的创造才能,因为互联网平台而得以释放。2009年,论坛中网民产生的内容达到11.3亿条,平均每天300多万条,比2008年增长314%。网民使用论坛的主要目的是“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浏览信息”、“分享生活及情感经验”等。

在19世纪的时候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能够读书、写字。但现在不够了,伴随着沟通技术的进步,“有文化者”永远是与“沟通”连在一起的。创新思想是互联网起源的真正原因,而这个创新的思想就是关于人际沟通方式的创新思路。要在人际沟通方面有一个创新的思想,也就是传播理论,这方面有创新,才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创新,是发生在工程科技与社会应用的交界面上,它不是说做好了大家用就行了,而是网络在应用当中得到发展的。人充分参与其中。

信息时代公民的文化素养要素是:首先是要有使用现代媒体工具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你有了好照相机,能不能及时拍到好照片,能不能把这幅好照片尽快发到你想要的地方去。其次是对信息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和批判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第三是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

CNNIC研究发现,地区经济越发达,其互联网就越发达。我国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在GDP增长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技术力量较强,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互联网的普及率较高,因而网络论坛的活跃网民也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我国网络论坛的网民年龄集中在19岁到35岁之间,其中主要包括学生、传媒业、金融业等群体。此外,大量的调查数据还表明,我国网络论坛的活跃网民大多受过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占比79.2%)、月收入2500元以下(占比68.8%)。

论坛网民的构成与网站论坛的类型、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中华网论坛定位为专业的军事论坛,该网站90%用户是男性,发言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重点新闻网站论坛的网民多为成熟理性的公职和退休人员,其言论相对理性;行业类网站论坛的网民言论多围绕专业话题。我国网络论坛中的言论以社会民生类话题为主,大约占网络论坛所有话题的2/3。在社会民生类话题中,环境保护、就业、高考、房价、养老等位居前列。虽然论坛总体言论比较理性,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以及论坛网民的低龄化、低收入等特征,容易出现“仇官”、“仇腐”、“仇警”、“仇富”等非理性言论比较突出。网络对话的间接性和隐秘性既使网络言论更加自由,也让网民对自己言论承担的风险责任降低到最小限度。网络言论出现偏执、极端化的走势,这是值得警惕的。

论坛影响日趋增强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的“多媒体”优势无可比拟。网站在每天的信息中,不仅有文字、图片,还配有音视频以及相关链接,给网民提供丰富而全方位的信息体验,因而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网民的需求,大大增强了网站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网络媒体以其信息内容的及时性、海量性、传播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与受众的高度互动性等特点,发挥着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传统媒体垄断的新闻信息传播将因公众的参与而走向媒体与公众共同运营的新闻信息传播时代。

其中互动能力最强的版块之一是论坛。

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论坛多为时政性论坛,致力于打造成各级党委政府与网民沟通的便利平台,其规模和影响力均在不断扩大。例如,新华网有33个分论坛版面,其中发展论坛注册用户达250万,日均PV量1500万,UV量230万,发帖量10万。门户型网站论坛的用户数、发帖量、访问量等都较大,其中,仅新浪网就有1241个分论坛版面,论坛注册用户数为1200万,日均PV量2500万,UV量220万,发帖量15万。论坛型网站以论坛为基础的交流方式,综合提供个人空间、相册、音乐盒子、分类信息、虚拟商店、企业品牌家园等一系列功能服务,致力于打造成为综合性虚拟社区和大型网络社交平台,这类网站的论坛为全网站贡献着50%至100%的流量。行业类网站论坛主要是为网民提供行业资讯交流的平台,例如,DoNews社区主要是面向IT行业人士及喜欢IT产品的网民;爱卡汽车社区专注于汽车领域,目前是全国最大的汽车俱乐部。小区业主论坛的用户90%以上是本社区居民,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和邻里互助的平台。其用户数、发帖量、访问量等均相对较少。

境内网络论坛的演变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竞争逐步激烈以及我国上网人群的进一步扩大,网络论坛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

根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用户发帖积极性非常高。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由于网络论坛的开放性、网民发言的匿名性,大量社会事件通过网络论坛源发、扩散和炒作。这一炒作过程通常表现为,社会事件发生后通过社区、博客、微博等首发,然后通过社区发酵,再通过大型传统媒体定性,最后通过门户级网站转发、多家有影响力大媒体参与而成为网络热点乃至社会热点。

近几年来网络舆论确实推动了众多冤情、错案的公正处理,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大,是直接利益人选择互联网进行事件曝光的最基本动力。

互联网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传统论坛的转型和提升开辟了新的前景,目前我国网络论坛已逐步向贴吧、微博客等新形式演变。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它与搜索引擎紧密结合,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自动生成讨论区,这使得贴吧凭借其最广泛的讨论主题,聚集起了庞大的兴趣群体,具有极大的话题入口影响力和用户粘合度。

传统文化论坛范文3

关键词 玄览论坛 传统文化 海峡两岸

分类号 G256.1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1.023

Abstract In August 26, 2016 the Third Xuan Lan Forum was successfully held by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Taiw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y, 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and Nanjing Library. Experts and scholars attended this meeting focused on the hot issues of the Belt and the Road, innovation of public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so on, discusse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written in ancient books and so on, and hoping to be useful for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Xuan Lan Forum. Traditional cultur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玄览论坛”由南京图书馆和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两馆在历史上皆源于1933年筹建的国立中央图书馆,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时至今日,南京图书馆和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而且积淀了深厚的学术研究传统。如何更好地激活两馆雄厚的文献资源,使其在当下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延续两馆悠久的学术传统,是两馆面临的共同课题。2011年5月,南图学术代表团访问台北汉学研究中心,两馆商定以举办论坛的方式,搭建两岸图书馆界沟通交流的高端学术平台,加强合作,增进两岸图书馆界的认识,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普通百姓更好、更深入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10月,经文化部批准,南京图书馆和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在南京联合举办“首届玄览论坛: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海峡两岸60多位专家出席论坛。首届玄览论坛圆满举办并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文化报》、新华网、人民网、求是网等主流媒体均对论坛进行了报道与转载。2015年8月两馆联合国家图书馆、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第二届玄览论坛”,以“阅读经典,精彩人生”为主题,研讨经典阅读与阅读推广,力图营造阅读经典的氛围。台湾地区对玄览论坛的成功举办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已经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之品牌,两岸文化之盛会。

为了巩固“玄览论坛”前期成果,进一步加深两岸图书馆界、出版界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南京图书馆与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海峡两岸第三届玄览论坛,于2016年8月26日在南京开幕,论坛设南京主会场与南通分会场。本次论坛敬邀国家图书馆、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联合主办,两岸著名图书馆馆长与专家学者、高校知名教授、出版社社长及造诣精深的佛学界人士出席了此次论坛,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主题发表演讲,探讨如何将古籍焕发出现代风貌,重现经典之美,共同为此极具意义且有价值的文化传承而努力,让古籍重现新气象、新发展。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主任曾淑贤、佛光山副主持兼南华大学使命副校长慧开法师、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两岸图书馆界人士、专家学者、高校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约200余人参与,并在现场交流互动,探讨典籍保护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期望能更好地利用两岸图书馆界珍贵资源,唤醒沉睡在库房中的古籍,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价值,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全面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在发言中首先从玄览论坛的命名出发,回顾玄览堂丛书收藏经历,向郑振铎等爱国人士在抗战期间冒险抢救整理古籍的英勇行为致敬,高度称赞论坛在继承先贤遗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保护中华典籍方面的重大意义。其次结合此次论坛的主题,介绍国家图书馆丰富藏书,以及国家图书馆在服务领域的新拓展。多年来国家图书馆在致力于文献的收藏、保护和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开拓创新,采取讲座、论坛、夏令营、公开课等多种形式,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鲜活起来而不懈努力。近年来,国家图书馆专门成立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中华优秀典籍系列展,与大中小学和社会各界合作,策划了走进典籍博物馆大课堂,国图公开课等社会教育活动,同时以中华典籍为元素,独立开发了一百多种文创衍生品。无论是展览文创衍生品,还是各类社会教育活动,都以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角度地展现了优秀典籍,社会反映强烈,让传统的阅读方式得到了延伸,让典籍在参观者的心中活跃起来。最后,陈力馆长对此次论坛在弘扬和推动传统文化、加深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寄以厚望。他指出本届玄览论坛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主题,这意味着我们所要讨论的内容已经不单纯是古籍的保护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让古代的思想和文化能够为普遍百姓所理解,让古代典籍中鲜活的正能量,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增强以文化为内涵的民族凝聚力,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密码。

本次论坛的台湾参访团团长曾淑贤馆长于开幕致词中指出,本次与南京图书馆共同举办之“玄览论坛”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为了重现古籍的价值,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可以被欣赏,并将古人的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图书馆通过复刻出版,举办讲座和展览,规划多媒体的多元化展演活动,以及多元活泼的课程和影片的设计,让不同年龄层的民众乐意接近古籍文献,容易阅读古籍文献,并贴近古人的生活和社会,运用古人的智慧。此外,通过对古籍中的文字及图像通过加值运用产生经济价值,并美化人们的生活,亦成为近年古籍典藏单位的文创开发新尝试。人类的智慧,经过千百年岁月的蕴涵,尽显图书群籍之中。古籍除了审慎典藏维护之外,更应随时供学者研究利用,藉广流传,进而阐扬中华文化,让许多特殊又珍贵的出版品重新赋予生命,以全新面貌与当代的读者接触。曾淑贤馆长最后强调,本论坛主要价值为弘扬文化、经验分享及维系情谊,共同打造中华典籍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提升图书馆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引领和推动学术进步。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与南京图书馆在开幕式中互赠图书,增益馆藏,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以《日治时期的台湾》《世纪容颜》《寄给时间的漂流记:华人世界明信片图像写真精选集》赠送南京图书馆,相信对于祖国大陆研究台湾地区发展的学者专家,是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

佛光山副住持、南华大学使命副校长、教授慧开法师代表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致辞。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一直重视阅读对提升全民素质和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在星云大师的精神感召带领之下,很早就开始在佛光山范围内推广全民阅读,举办读书会。慧开法师结合印度和中国古代社会有关文字起源的说法,指出语言文字具有神秘的魔力。而中国文字由于统一已有两千年之久,可以直接通过文字去了解两千年前古人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是其他文化难以望其项背的。慧开法师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讲述印度学者对中华古典文化的高度赞扬与羡慕,并指出“我们推行中华文化到全世界正当其时”。他认为中国现在已经酝酿了恢复汉唐盛世的潜力,中华古典文化不止要在中国发光发热,更要影响到全世界。他盼望通过这次论坛让古代优秀思想与文化活跃起来,真正影响现代人的生活,再现中华盛世。

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以“五书”论,回答如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一是“展书”,通过展览的形式将深藏在库房中的典籍展示给民众;二是“出书”,有计划地将重要典籍出版发行,让更多的人能读到;三是“读书”,即引导民众阅读古籍、喜欢古籍;四是“研书”,对古籍进行科学研究,将古书中的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他认为真正要做到“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跃起来”,还在于第五点“用书”,即用记载在古籍中的思想、精神和信仰去改变社会与人生。

传统文化论坛范文4

在经过三年的煎熬之后,《百家讲坛》终于痛苦而又释然地放弃了早期的高端定位。转型后的《百家讲坛》要求节目的主讲专家无论如何要将自己的学术讲座演绎成“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都能听懂的“文化俗讲”。这就意味着讲坛节目的受众定位将转向具有更大基数的受众类型。不过,这种定位转向也对讲坛节目的文本生产提出新的要求。

选题“偏食”:学术大众化的集体套餐。2004年之后,《百家讲坛》的文史选题占据极为重要的内容份额。正是这种选题的转型,使得开播几年间寂寂无闻的《百家讲坛》声名鹊起。那么,这种文史选题为何成了讲坛节目“挽狂澜于既倒的中流砥柱”?

其一,中国文化语境中强大的文史传统,铸造了中国人偏重文史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加上浩如烟海的史学典籍,深深影响到中国人的文化嗜好与审美旨趣,从而铸造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包括对历史人物及当代人物进行品评的传统,这种品评常常作为清流人物参与时政的一种手段。人们常常从文史典籍的阅读中获取政治斗争与官场博弈智慧,《百家讲坛》中无数充满权谋与官场术的历史故事,加上学者们独到精辟的学理分析,为他们现实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某些思路、启发甚至经验,增强政治智慧。

其二,悠久的民间说书与戏文传统奠基了中国民间的文史积淀,也影响到中国人乐于接受线性模式的故事叙述的习惯。据调查,《百家讲坛》在河南农村的收视情况较为突出,许多农民都喜欢看这一档节目。中国的戏文传统连同早期的民间说书,基本上是以历史人物、文学故事为题材作为演绎的蓝本。它们培养了中国民间文史趣味,积淀了民间的文史知识。虽然当今民间说书几乎绝迹,戏文活动急剧减少,但是已有的民间文史积淀依然通过口碑流传与人际传播在民间发酵。

其三,虚构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大量传播,给文史选题带来了现实的传播契机。虚构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炒热了传播的氛围,相关、相似或相同文史选题的讲坛节目不必经历太长的预热期,就可以借势传播,收到良好的传播效益。

叙述转型:电视传播的俗世嗜好。几乎所有的电视实践者都会有这样的发现,电视受众对于叙事性信息,尤其是故事的喜爱程度远甚于意见性信息,更不用说艰涩难懂的自然学科知识。喜欢听故事,或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影响到人类对大众媒介的接收方式与接收趣味,甚至思维结构。学术讲座主要传播学术信息。如何保证学术信息与故事并行不悖?一是寻找拥有更多故事潜在性的选题。二是将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即叙述转型。

《百家讲坛》的叙述转型,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保证学术信息传播的故事化及故事悬念化。《揭秘》《清朝十二帝疑案》《明十七帝疑案》等系列讲座的题目就异常醒目地以悬疑示人,引发受众的阅读欲望。同时,在总悬念的统领下,每一讲揭开一个或若干个相关的历史秘密,而且尽可能地三五分钟设一个叙事之扣,置一个兴奋点,不断地刺激受众的阅读神经。《百家讲坛》在每个系列节目播出的前一段时间里,都会进行相应的预告宣传。这种节目宣传片既是一种导读,也是一种引发受众悬念与阅读兴趣的触媒。

“视觉无意识”:穿越电子空间的学术愉悦。基于人类的“视觉无意识”及对电视传播的接受方式,非常有必要对学术讲座进行电视化的改造,对原生态结构进行解构,从而重铸讲坛节目新的传播形态。第一,利用画外音对学术讲座进行段落性的切割,使原来的长篇大论转化为无数的小段落叙述。这种切割带来的好处不仅是解决了视觉疲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悬念化的叙述设置。第二,大量运用虚构影视作品的资料,使讲坛节目进一步视觉化、具像化。第三,大量运用图表、漫画、FLASH、字幕及说图等手段与技巧对主讲人大段的纯粹性声音信息进行填充,加强其视觉性。通过以上的手段与技巧,学术讲座原有的结构被重新解构,叙述节奏被重新调整,文本形

态变得适合电视阅读。

讲坛节目的文本生产已经深度解构了原有的学术生态结构,然而,合乎标准的文本生产并不足以保证一个成功的传播案例的发生,必须具有相应的传播策略才能保证讲坛节目获得足够的传播影响力。

“蚁聚”效应:系统化、连续性及受众顺流。《百家讲坛》在意识到自身有着随意性传播的问题后,开始了一些系列化的传播尝试。这种系列化的传播是主导者选择某个主题统领一个系列的讲坛节目,企图获得一种集团性的板块传播效应。连续性策略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系列化,即系列节目在内容与叙述方式上有着强烈的连贯性。从生产角度来看,连续性节目生产,可以导致一种规模效应,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目的。从电视传播角度来看,采取连续节目策略有助于人气的慢慢积聚,这就是电视受众的“蚁聚”效应。

连续性节目以系列化的传播数量及内容的叙述关联,可以通过“蚁聚”效应建立相对稳定的 “受众流”(audienceflow ),可以增加入流(inflow),减少溢流(flow through)①,从而达到电视受众的高峰聚集。《百家讲坛》后来的实践深深地说明了这一点。

主讲人明星化:锻造电视传播的记忆基点。主持人是电视最重要的标志性人物,在电视传播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让受众产生记忆点。讲坛节目的主讲人作为讲坛节目的标志性人物,同样存在着主讲人明星化的传播理由。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百家讲坛》一开始并没有把主讲人看作是主持人,更没有认识到其作为标志性人物明星化的重要性。往往是一期节目一个主讲人,讲完之后,受众还没有记住主讲人的长相,主讲人便消失了。尽管标志性人物的明星化关键在于自身的个性特征及其荧屏表现,然而,曝光率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百家讲坛》一个偶然的动念才使得阎崇年在《清朝十二帝疑案》中连续十二次露脸与出镜,积累了观众缘,成为《百家讲坛》第一个颇具影响的主讲明星。

主讲人的明星化锻造还需要电视传播的不断推介与宣传。《百家讲坛》对主讲人进行营销性的宣传与推介使得几个重要的主讲人星气逼人。反过来,这些星气逼人的主讲明星又辉映着《百家讲坛》。一些主讲学者,昔日仅是学术圈子的小众名人,如今名闻天下,“粉丝”遍布,锻造了学术节目的一个实践奇迹。主讲人的明星效应稳定了受众流,扩大了传播效应,保证了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发酵传播:讲坛节目的媒介互动及利益合谋。由于书籍传播的边缘化趋势,一些出版社早已将目光盯住了电视媒介,企图从这个具有人气旺盛的电子媒介中获得一些出版资源与传播能量。同时,电视媒介为了开拓传播内容的多渠道性,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固化受众的忠诚度,也愿意与出版界合作,两者形成了利益的共赢。

具有强烈的学理性与知识性的讲坛节目自然是出版界颇为看重的一个出版资源。湖南卫视《新青年千年论坛》、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都以书籍出版的衍生传播作为电视传播的一种延伸,在获得某种文化美誉的同时,也分上一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甜饮。不过,这两档电视讲坛节目远不如《百家讲坛》后来无可比拟的出版气魄与能量。《百家讲坛》的出版奇观经各种媒介报道后,成了轰动的媒介事件,愈发加剧了人们对其源发地――《百家讲坛》的关注,引发了许多极少接触《百家讲坛》的受众的阅读兴趣。

以巨大的衍生传播带动本体节目的传播,无疑给《百家讲坛》带来愈积愈厚的人气。《百家讲坛》发行的光碟不仅满足受众固化电视传播稍纵即逝的资讯内容的诉求,同时也给一部分不能按时收看的受众提供了可选的媒介,巩固并扩大了讲坛节目的受众群体。讲坛节目具有良好的知性内容与声音传播资源,往往为广播媒介青睐。《百家讲坛》与北京广播电台合作,开辟了广播版的《百家讲坛》。作为新兴媒介,网络对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催化剂作用。不同风格的主讲人在网络上聚集了自己的受众,形成一个个的“粉丝”团体。这些“粉丝”团体在网络上不遗余力地推介自己喜爱的主讲人,加速了讲坛节目主讲人明星化的进程。事实上,这些媒介的联动极大地放大了讲坛节目的传播影响。有时,讲坛节目衍生的传播效应远远超过本体节目。

讲坛节目通过上述传播策略极大地拓展了受众的类型范畴,甚至发生受众的类型位移,从原本高端的小众群体转为具有极大基数的大众群体,引发了《百家讲坛》节目的收视“井喷”。各种媒介毫不吝惜自己对讲坛节目的赞词,然而,社会各界尤其是来自学术界对该传播现象的质疑与批评也接踵而来。这些质疑与批评主要针对讲坛节目的主讲资格、演讲方式、学术硬伤,并且就讲坛节目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普及的关系展开了一些讨论。

笔者认为,首先,讲坛节目不能一味地降解学术浓度,因为这样无助于整个受众文化品位的提升以及知识的积累。既然以学术的名义进行电视传播,自然还须遵循最起码的学术规则。主讲人的资格、学术深度与密度、娱乐程度等不能唯收视率而定。过度地僭越规则,引发学术界的反感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会使讲坛节目发生严重的质变。其次,讲坛节目应改善电视传播现有的把关制度及其方式,加强讲坛节目的审读机制。由于电视传播具有极大的社会阅读面,如果其提供的文化营养缺乏相应的学术检疫,危害是可想而知的。谬种流传,不如不传。最后,加强讲坛节目传播的平衡机制与反馈机制。无论是否冠以“百家”之词,讲坛节目总是一个意见广场,讲坛节目选题偏食、单一信息的过度传播,甚至错误信息的传播,可能会对缺少学术鉴别能力的普通受众的认知产生误导。这显然有违将学术信息进行大众传播的初衷。

注释:①Sydey.W.Head等著. 顾淑馨译.《电子媒介新论(A SURVEY OF ELECTRONIC MEDIA)》.(台湾)时英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P216

传统文化论坛范文5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1)12-0072-02

2011年11月2日至4日,第十届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正式召开。《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王真东,副主编何立新,高新区教育处杨晋平处长,著名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老师等领导、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另外,全省36所小学共同体学校校长、教师代表以及高新区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一、校长论坛

本次校长论坛围绕“学校资源力的开发与应用”这一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双流县实验小学校长毛凤鸣从教育资源的认识和思考、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教育资源的开发原则、教育资源的开发路径四个方面建构了学校资源力开发运用的基本框架。她指出,在学校资源力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校长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改革是常态。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朱祥烈提出了把管理中的关键事件转化为资源,并从创设唤醒型关键事件、创设碰撞型关键事件、创设反思型关键事件、创设感动型关键事件四个方面作了阐述。紧接着,绵竹市紫岩小学校长谭克介绍了该校利用地震所带来的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经验,广元市南鹰小学校长李毅提出要通过自我开发、团队开发、互动开发等途径来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重要主张。此外,高新实验小学校长陈伟、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刘娟、眉山东坡小学校长周吉群、乐山实验小学校长张必友等还对“关键人物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公共信息”等命题进行了深层而热烈的探讨。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常务副主编王真东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性发言。王真东副主编首先对“学校资源力开发”研究组的上位思考、系统构建、认真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尤其肯定研究组将关键事件作为重要的生成性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做法,认为该项命题的探讨是本次论坛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他强调,关键事件重在关注教师的情感系统、精神系统,直接针对教师审美疲态、创造疲态而言,通过一系列开发,可以激活动机生成、点燃创造激情、聚合发展力量,让美好的关键资源催生灿烂的生命之花。最后他提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方向的把控者,是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校长的成功得益于对资源的把握和运用,因此,加强学校资源力的开发和运用是新时期加强校长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对学校资源力的开发运用则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细化。

二、学科论坛

(一)语文论坛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中国人的必经之路。本次语文论坛以“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专题,特别邀请了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展示了一堂生动的观摩课《绕口令》。课后,周益民老师作了《回到话语之乡》的专题讲座,让参会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围绕“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来自玉林中学附属小学、天涯石小学、乐山实验小学、眉山东坡小学等八位老师分别从“综合性学习”、“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及“阅读教学”四个层面呈现了八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研讨课。课后,《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何立新、成都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罗良建、成都师范附属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姚嗣芳等专家与参会教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互动。姚嗣芳老师指出,渗透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运用好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以及学科间融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更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把相关文化拓展至课外,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得到极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罗良建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以课例为形式,以课程为载体,体现“三思”,即研究之思――关注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及前沿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困惑;课例之思――一课一得,取舍、简化繁复环节;课程之思――真正落实课标要求,关注语文能力形成,使教学回归语言本身。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何立新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传统文化蕴含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义不容辞地进行主动渗透。通过本次活动,许多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形成了基本的操作办法,同时也对评课达成了共识,即一看学生在课堂的变化、发展,二看教学效果的持久性,三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无“生长感”。

(二)音乐论坛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长期以来,识谱教学始终是困扰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怎样解决学生识谱难成为摆在音乐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届音乐论坛围绕“音乐课堂如何有效开展识谱教学”的专题,邀请来自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李曦、射洪县太和一小李蓉、峨眉山市第三小学陈雪梅、成都市沙湾路小学董晴晴等八位教师分别献课。其中,李曦老师执教的《我是草原小骑手》和董晴晴老师执教的《哦,十分钟》,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课后,四川省教科所音乐教研员徐伟、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校长夏加强(音乐特级教师)、峨眉山第一小学校长李庆九、青羊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音乐教研员邝蕴秋等四位专家与参会教师针对“小学音乐识谱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徐伟强调了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她指出,目前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度注重情感、情境教学,淡化知识技能学习的倾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开展识谱教学的研究,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值得探讨的命题。识谱教学是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把音乐学习的四个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有效内化的重要途径。成都市青羊区音乐教研员邝蕴秋老师则对音乐课堂质量提出了要求。她指出,音乐教学设计要做到恰当、新颖、有趣,必须通过聆听、感知、体验来学习。要做到以教代研、以研兴教,音乐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可持续发展的阵地。李庆九、夏加强专家不仅仅对研讨课进行了分析、点评,还从理论的层面提出了小学音乐教学要把握好识谱与音乐教学结合的度,要将识谱教学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活动中。同时专家们还从实践的角度给出了生动的教学范例,让参会教师们更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在欣赏音乐美的过程中更好地落实识谱教学。

(作者单位: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成都 610044;《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成都 610225)

传统文化论坛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明;贵阳;绿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态文明重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人类从大自然长期索取各种资源能源,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就必须考虑保持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当代人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生态文明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现在与未来的对话。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各种问题的大背景下,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转折点,如何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我们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主题演变

(一)第一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09年的第一次生态文明会议是以“发展绿色经济——我们的共同责任”为主题,共同探讨生态文明。首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共设生态城市论坛、科学家论坛、生态教育和传媒论坛、经济企业界论坛4个专题论坛,分别围绕“生态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科技与创新——生态社会基石”、“教育和传媒——生态文明软实力”、“生态经济——绿色产业”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2、成果

会议发表的《贵阳共识》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观念和文化转变、产业转换、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是关键,科技是基石,企业是主战场,教育是根本,传媒提供软实力支持。会议倡议,观念先行;密切合作;加大投入;知行合一;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企业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教育和传媒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综合性和先导性作用;探索建立生态城市的评估和评价体系。

(二)第二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10年的生态会议是以“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为主题。此次会议的规模不断扩大——会议举办了主旨演讲和生态城市论坛、科学与技术论坛、教育论坛、企业家绿色行动论坛、国际传播论坛、生态文明与传媒行动论坛6个专题论坛,交流了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举办了NGO与政府、企业家圆桌会,以及生态城市规划案例讨论会。

2、成果

凝聚着与会者智慧的《2010贵阳共识》指出,要从当前的事情做起,从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立即把凝聚的共识落实到行动上,让生态文明走进楼宇、走进社区、走进车间、走进田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个人的脑海,不仅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而且要作为一种行动指南,作为一种道德标准。《2010贵阳共识》呼吁,应采取坚实和有效的行动,减少个人和集体的碳足迹。这些行动包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积极推动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绿色科技等。

(三)第三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11年7月16日至17日,围绕“通向生态文明的绿色变革——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在西南地区设施一流、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的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把海内外政要、专家、学者、企业家聚集在这座美丽的山城,围绕生态畅所欲言。此次会议层次大幅提升,会议举办了科学论坛、技术论坛、教育论坛、企业家论坛、高新产业金融论坛、跨国公司论坛、城市规划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论坛、绿色文明与媒体传播论坛、共建低碳生态城市论坛、生态修复论坛等专题论坛。

2、成果

经充分讨论和深入交流,《2011贵阳共识》提出三点重要倡议:一是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双赢。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三是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

(四)第四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12年7月26日到28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2012年,为使分论坛讨论的内容更加贴紧大会主题,论坛围绕“绿色经济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两方面设计四大分议题,分别为:“绿色转型与绿色就业”,“绿色农业与食品安全”,“生态城市与包容增长”,“生态文化与大众参与。论坛继续致力与社会各界决策者开展交流与合作,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分享知识与经验,促进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抓住绿色经济转型的机遇,形成国际、地区和行业议程,以利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2、成果

会议在闭幕时正式通过《2012贵阳共识》。1200余名海内外与会嘉宾认为,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本质都是寻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会议认为,应从五个方面推进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一是把绿色转型作为促进增长的首要选择;二是把绿色理念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环节;三是在加速绿色发展、绿色转型中推动民生改善;四是运用新的模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五是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

(五)第五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1、会议主题

2013年7月20日到22日,第五次会议在贵阳召开,年会主题为“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和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4000多位中外嘉宾参与探讨,议题涉及绿色变革、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低碳转型、企业家战略、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碳汇、西部矿产开发、绿色文明与媒体传播、能源危机、低碳技术、环境权益、生态城市规划、金融引领绿色生产力等议题。本届论坛密切结合贵州实际,设置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山区经济等内容的讨论。

2、成果

《2013贵阳共识》,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总要求,重点采取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加快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二是推进社会和谐和包容性发展;三是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修复自然生态和治理环境;四是普及以生态为导向的价值取向。本届论坛把建设生态文明凝聚在四大支柱上:绿色经济、公平包容性社会、生态安全和环境治理、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价值体系。还希望把生态文明问题纳合国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全球议程,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造福世界人民。

传统文化论坛范文7

在报社整个大目标当中,大家就能看清人民论坛的方位和地位。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社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和现代传播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块重要阵地、一个重要发展。我们需要在这个格局中来看人民论坛。人民论坛以思想理论见长,在整个媒体影响力方面,思想的影响力是最大的,理论的力量也是最基础的。作用大,难度也高,思想理论期刊不是一般人轻易能办好的。我觉得人民论坛这几年干得很好,有很多的探索。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动、大改革、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人民自己在深思的时期,当然有时候也会困惑。整个社会深刻变动,对于思想理论的需求是空前的,思想空前活跃,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交锋碰撞,我们遇到了一个思想理论发展、人民群众思想需求亟待满足的机遇期。西方某些坚持自身道路和模式的人会对中国有看法,会诋毁中国,但是我想,越关注越有需求,我们这个杂志就越有机遇,越有空间,越有潜力。

中国的成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贡献,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吸收了人类工业文明的重要成果。我们现在叫工业大国、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要解决“由大而强”的问题,相应的要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构建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人民论坛的作用是很大的。人民论坛如果能够围绕中国发展和前进道路回答一些问题,澄清一些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一套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那么这个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办思想理论杂志意义很大,思想理论是至高点,如同艺术体操,不是一般化的东西,但是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参与经济社会大循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统一思想,促进形成共识,促进对一些问题“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沿着这条主线发展,我们杂志很有潜力,也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做思想理论杂志,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更理性、更和谐,而不是去撕裂一些东西,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然后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前进。思想理论期刊做好了,会受到很大的关注,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十七大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这条战线、这个产业处在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思想价值观部分。如今,体制的改革很有必要。哪里有改革,哪里才会有新局面。我们文化单位要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是也要追求经济效益。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文化产品,它具备商品属性,具有两重性。卖思想、卖观点、卖产品,才能获得发展。从创刊以来,贴近群众和贴近市场在人民论坛是统一的,这是做大做强的关键。最近,我看人民论坛还是很有开拓精神的,正在进行创新探索,正在搞一个调查公司,也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一个新东西,有人说调查是当代服务业的最高形态。那就努力去尝试吧。办杂志就是要有这种精神。

我们要转变观念,更新体制,科学设计发展道路,强主业,走正路,依法依规地干。什么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事在人为,危中有机。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握自己的命运,干出自己的事业。好的体制,好的氛围,完全可以以小团队干出大事业,也不枉费自己人生的价值,潇洒走一回。

――节选自张研农社长与人民论坛员工2011年9月9日座谈时的讲话,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责编/李逸浩 美编/李祥峰

关怀与期待

人民论坛的报告给人的突出感受是,为办出一份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政论期刊而“苦其心志”。

――节选自张研农社长在“人民论坛杂志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上的批示

来之不易。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围绕办刊宗旨,尊重学术研究规律,郑重严肃又充满生气。

――节选自张研农社长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同意创办《学术前沿》杂志批复文件上的批示

传统文化论坛范文8

作为一档电视文化栏目,《百家讲坛》栖身于科教频道这样一个以追求“教育品格、科学品质和文化品位”为宗旨的专业频道,成功地开创了电视向普通大众传播精英文化的节目样式。同时,在电视“选秀”、“造星”成风的时代,打造出的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为学者、学术走进大众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学术明星”现象是《百家讲坛》迎合受众和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首先,根据受众和市场的需求准确定位是《百家讲坛》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百家讲坛》历期节目内容,不难发现,以2004年5月阎崇年主讲《清十二帝疑案》为界,栏目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型变革。在此之前,《百家讲坛》涉猎题材甚广,由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不等,几乎涵盖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主讲人也均由该领域的专家担任,体现了栏目制作方“办一所开放的大学”的初衷,节目体现出浓厚的学术色彩。同时,栏目主讲人中,除了少数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余秋雨、余光中等本身已具知名度外,大多数并不为人所知,即使是节目播出后,也未能出现如易中天、于丹之类的“明星”效应,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多数“精品文化”电视栏目的共同宿命――曲高和寡。其次,尖端的内容和低迷的收视率成为制约《百家讲坛》发展甚至威胁其生存的硬伤。以《清十二帝疑案》为标志,《百家讲坛》适时调整节目内容,重新定位,传统历史文化题材开始成为节目的“主打菜”,收视率也由此一路飙升,《清十二帝疑案》曾一度创下0.57%的收视率,《百家讲坛》一跃成为当年科教频道综合排名第三,阎崇年成为栏目打造出的第一位“学术明星”。考量《清十二帝疑案》以后的《百家讲坛》,节目题材逐渐由宽泛走向窄小,以历史文化为主的社科人文题材成为节目的主要内容,并逐步稳定下来,而不再如此前的面面俱到,无所不包。从2004年5月至2006年年底的《百家讲坛》各期内容统计中,社科人文题材占到全部节目的89.7%,其中历史文化题材更是占据8 3%之多。相对其他如自然科学题材而言,传统历史文化题材门槛较低,易于大众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制作方和主讲人进行故事化的“再创造”,融入个人对内容的理解,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诠释,较好地符合了大众的兴趣点,有效地减少了传受障碍。同时,在确立了以人文社科为主的节目题材后,《百家讲坛》开始注重节目的系列化,把若干期节目设置成一个系列,各期节目既单独成章,又在一个相对时期内形成系列,如阎崇年的“清史”系列,毛佩琦的“明史”系列,易中天的“三国”系列、“汉史”系列,于丹的“论语”系列,既丰富了节目内容,拓展了节目的深度,同时也有助于形成一段时期内的“热点”,使节目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收视群。再次,根据受众接受习惯开创符合大众欣赏趣味的节目样式。作为一档电视栏目,《百家讲坛》并没有充分发挥电视声画合一和现场感的传播优势,除了适当穿插的背景画面或图片外,单一的场景(演播室)、画面(主讲人加观众)使得节目在视觉感官上更接近于一个课堂,因此,主讲人的讲述,如内容的选择、口头表达的风格成为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在节目中,制作方成功地借鉴戏剧、文学、电影、评书等众多艺术门类的结构形式,将历史故事化演绎,在内容上不断设置悬念,包装上打上“疑案”、“风云”、“揭秘”之类的标记,通过揭示人物命运来激发观众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弥补了节目为减少制作成本而造成的视觉上的不足,主要依赖听觉传递信息。再者,在叙述风格中,制作方也较多地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习惯,摒弃了以往生硬、晦涩的学术语言,而更多地采用轻松、生动的口语化表达。如阎崇年讲袁崇焕时的失声痛哭、易中天讲汉代人物时“抖包袱”、于丹讲《论语》时紧贴现实等。《百家讲坛》选择主讲人,不再一味追求在某一领域有很高建树的专家,而更为注重其表达能力和语言风格。《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曾把栏目主讲人的挑选标准解释为“三维”,即“学术+电视化语言+个人人格魅力”,阎崇年、毛佩琦、易中天、于丹等人莫不是这一标准下的“产物”。高校教师,甚至中学教师都成为节目的人选,相比其他专业领域的尖端人物,具有教师职业背景的主讲人更长于将学术内容以通俗、浅近的语言讲述出来,从而有效地拉近了节目与受众的距离,为“学术明星”培育出较稳定的观众群。

因此,从题材的确定、主讲人的选择,到叙述模式的设计、语言风格的形成,都体现出《百家讲坛》主动贴近受众,适应市场需要的生存策略,也为“学术明星”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基础。

“学术明星”现象是大众对传统历史文化需求心理的真实反映,其实质是电视媒体在消费社会对文化进行的商品化运作。我们身处一个文化日趋大众化的大众传媒时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逐渐消失,文化已成为消费社会的一部分。把文化当作商品来消费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所满足的是商品的意义需求,通过蓄意制造明星偶像的周期性替换来推行受众追逐和模仿明星化的时尚运动。在此背景下,“学术明星”现象应运而生。首先,大众的文化需求为“学术明星”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物质相对富足的同时,大众的精神生活却比较匮乏,一方面,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的阅读习惯日渐缺失,另一方面,在传媒异常发达的泛传播时代,人们面对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产生出各种精神层面的困惑,大众迫切需要一个精神文化的“引领者”来释放情绪,引导文化。同时,在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之后,传统文化一度遭受近乎毁灭性的破坏,民族传统文化出现的断层使得各种外来文化乘虚而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当这种断层日益暴露出文化传统的缺失之后,就必然带来文化的反弹,大众开始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自己的“根基”,近年来出现的“历史热”、“国学热”等都折射出这种传统文化的回归。以通俗语言解读传统文化的“学术明星”恰好满足了大众的这一需求,顺理成章地承担起文化的“引领者”,也为《百家讲坛》栏目的“造星”创造了受众群。第二,栏目本身借“热”造“势”的商业运作技巧为自己获得可观的收视率提供了便利。解读“学术明星”现象,不难发现,但凡引起收视热潮的题材,多是传统历史文化题材,且无一例外地借助了外在品牌和资源,如当时热播的电视剧、有争议的文化现象、焦点问题等,以求推动节目的发展。如在“古典名著热”中推出《品三国》、《揭秘红楼梦》等,在明清和汉代宫廷题材影视剧持续热播时推出《清十二帝》系列、《明十七帝》系列、《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等,在“国学”热中推出的《老子》、《论语》、《庄子》系列等,都很好地满足了时下受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迎合了他们希望系统、深入了解其中内容的心理需求,从而成就了节目的最大“卖点”。第三,实行集约化经营,打造栏目品牌的价值链。《百家讲坛》在打造“学术明星”的同时,也练就了自身栏目品牌。“学术明星”的出现,带来的不仅仅是栏目的收视高峰,栏目同时也注重利用这一品牌开发其他传媒产品,如由主讲人将讲坛内容整理出版成书籍,均创下不俗的销售业绩。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两个月内即重印5次,累计印数达到7万册,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更是创下图书热销的奇迹,长期高居各地图书销售排行榜首,读者排长队争相抢购“明星”书籍的现象已不再是娱乐明星独享的“专利”,学术的“明星”效应成就了《百家讲坛》的商业价值链,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热门产品。

综上所述,“学术明星”现象的产生,与《百家讲坛》栏目成功的运作策略存在着必然的关联,究其实质,是电视媒体利用自身优势,依照市场需求,借助“文化”之势进行节目的商业运作的必然结果。纵观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轨迹,传播方式的任何一次重大变革,都极大地改变或重造了文化。《百家讲坛》在当今泛传播和数字信息化时代,有效地使大众享用传统文化的营养,成功地在文化的大众化、学术的市场化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开辟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虽然人们对于《百家讲坛》这种“学术故事化”和“学者明星化”的传播方式褒贬不一,但《百家讲坛》的成功无疑为电视传播文化以及电视文化栏目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借鉴,为文化传媒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①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

②祝晓风:《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渗透》,《文汇报》2007年1月21日。

③[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④刘文波:《聚焦〈百家讲坛〉现象》,《人民日报》2007年3月27日。

⑤阿兰・斯威伍德著、冯健三译:《大众文化的神话》,三联书店,2003年4月版。

传统文化论坛范文9

五年来,方寸讲台间,300多场次的讲座,见证了学者名家们博学多思的身影。讲座作为文化服务的一种方式,它的功能是有限的;但讲座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延伸服务又是可以充分开掘的。如今的武汉,建设文化城市的目标正在兴起,讲座的有限资源为“文化消费”创造了更多无限的空间。

武汉图书馆的《名家论坛》可追溯到2003年,最早开办是基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着力搭建了一个市民共享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初步的试探和发展后,“名家论坛”于2007年5月进行了改版,与武汉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市文化局,以及武汉教育电视台、武汉晚报社等各部门媒体统筹配合开展讲座,其文化辐射力度较之前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论坛每周举办一期,最早凸显人文史哲、弘扬国学、回顾历史,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性与各种文化的融合性。不同的讲座主题被名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诠释,不同层次的听众均能在这一文化的阶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名家论坛》也被听众冠以雅号为武汉“群英会”。据论坛负责人介绍,所约请的主讲嘉宾均为各领域的知名专家与学者,听众参与热情极高,每场爆满的情况下,领票的队伍常常绕馆数周。无法进入会场的听众虽只能在广场上的电子显示屏、和其他学术活动室等讲座分会场观摩,却丝毫不减热情。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电视媒体,武汉图书馆的讲座资讯都能在第一时间内传播出去,通过网络及电视受益的听众不计其数。

在武汉市社会科学各界、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共同联合下,《名家论坛》真正实现了“无墙大学”的科教功能。已成为品牌的《名家论坛》正不遗余力地推动华中地区文化辐射的深度和广度。

学术通俗化带给民众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收获,更是文化消费观念的革新。在假期,除了娱乐和休闲的物质活动,去图书馆听一场讲座,也逐渐成为武汉市民树立了全新的“文化”消费观念。

陈元生,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讲座不仅是资源,更是文化消费

长期以来,武汉总是给人缺少文化氛围的印象,但得到市民肯定的《名家论坛》是一个平台,更是契机。较为争议和敏感而尖锐的话题均可以在现场加以探讨,而听众的素质则在这种交流中得到适时的发展,人文素质提升的前景相当可观。

武汉是一个中游城市,虽然发展空间还有待提高,但其争先、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良传统,在文化发展方面还是会有很大潜力。

目前,武汉图书馆的《名家论坛》每周必满,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现场演讲,专家的当面解答,进一步营造武汉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将来,《名家论坛》的讲座的模式可细化为普及型和专业性,部分专题讲座可设置为报名参与或邀请,更具有专业性。武汉有着悠久的楚文化历史,本土特色和民生文化亦是讲座的拓展方向。

如今,城市的快速发展,先进的硬件建筑可赶超欧美,但人文素质和文明程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综合生存环境和整体文化修养,较西方发达国家落后许多;而《名家论坛》的讲座在此平台上能提供给市民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我自己来图书馆听讲座,遇到火爆的场面,下午1点开始就有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排队,晚来的人只能去分会场,更多的人甚至只能去广场上看电子屏幕。

讲座带来的不仅是学术之教育,素质之提升,更重要的是确立一种全新的“文化消费”观念。除了物质享受,精神生活也是必须的。武汉的文化消费观念暂时没有形成气候,去博物馆、音乐厅和讲座的意识并未普及,文化产业还需要更多的投入。而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在工程设施的建设上,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观念的普及和推广,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何祚欢,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20万听众市民文化界的风景线

《名家论坛》虽有貌似《百家讲坛》之翻版,但二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百家讲坛》更多定位于文史讲坛,其精力多置于古籍经典、文史项目,并未投入到其他旁系学科上。事实上,这种单一性已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而《名家论坛》借助了图书馆这样的资源平台,善于吸纳不同学科,将本地和全国最优秀的学者在讲台上和广大读者见面,把读书的趣味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专家的解析传递给普通受众,使晦涩的学科更具备生动性——这正是讲座带来的不一样的学科吸纳方式。

当然,目前的《名家论坛》最需要的改进可能是学科的扩展,我曾经听过杨振宁教授的《物理学与艺术》,感触良多。深感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同时推进旁系学科,尤其是将理工科和自然科学等主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给民众,更是迫切而必要的。

李工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众对文化的精神需求日益迫切

200多场《名家论坛》的讲座,绝非易事。早年我在广东沿海地带考察,哪怕是广州珠三角的县级市,依旧有较好的文化氛围和消费需求。这一点给我触动很大,在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后,精神需求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必须。在之前,最为普通民众所熟知的CCTV《百家讲坛》成了学术普及化讲座的代表。但在之后的发展中,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固守传统,不做学术上更进一步的拓展。相比较而言,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则更多着眼于眼前的现实议题,不仅涉及传统的民俗礼仪,同样包括经济民生这样百姓真正关心的话题。

我个人以为,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巨大,成为国际都市并非遥不可及。民国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大武汉有着辉煌的历史,只是在90年代后沿海地带的政策重心偏移,其经济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随后的相关国家政策也多次绕过了武汉。直到2008年后,国家工程投资的开放,武汉经济才开始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民众对文化的精神需求才更为迫切。

在我看来,优秀的民族文化一定具备了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讲座中,秉承开放性吸纳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是良好的学习姿态,我反对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固步自封的狭隘观点。优秀的民族是懂得吸纳和包容的,讲座热潮的兴起更应该让普通受众接触到不一样的观念。古语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繁荣,均取决于公民的文明素养。在无墙的大学中,讲座能将文化的力量普及给公民社会,促进灵魂的修为和提升,其文化软实力不容忽视。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现代的大众文化

国人有一个通病,尤其是近代史以来的传统,均为眼睛闭关,盲目自大之举。国民对他人的不了解,对自己亦不自知。我们的经济发展,开放的是对外界和别国的物质追求与品牌响应,却对优秀民族的先进文化思潮熟视无睹,不思进取;大部分的情况下甚至停留在妄自论断、盲目自大的局面上,这是相当危险的信号。

传统文化论坛范文10

【本刊讯】由澳门文化传媒联合会主办、《澳门商报》承办的“2010首届(澳门)两岸四地文化传媒发展论坛”于12月13日假澳门渔人码头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行政长官陈丽敏、澳门中联办副主任高燕、外交部驻澳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卢树民、台湾新党党主席郁慕明、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徐尚武,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原全国人大常委、香港大紫荆勋贤、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美国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中山之孙女孙穗芳女士等,以及两岸四地有影响力的学者、资深媒体代表约300余人参加论坛活动,探讨以澳门为平台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媒体合作,谋求四地文化互融,媒体交流创新。

是次论坛获得澳门特区政府、澳门中联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等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两岸四地文化传媒机构、学者名流的关注和大力协助。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中联办主任白志健,社会文化司司长张裕,澳门特区检察院检察长何超明,原全国人大常委、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等,以及两岸四地多位文化传媒界高层人士欣然为是次论坛题词祝贺,共襄盛举。

论坛以“两岸四地媒体交流与合作”为主题,分为主旨演讲和沙龙互动研讨两个环节。邀请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中国时报总编辑王美玉,全国政协委员、百家战略智库主席刘梦熊等业内精英人士发表演讲,并展开研讨交流。论坛并向多位演讲嘉宾颁发“推动文化传媒交流奖”。

论坛支持机构有: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台务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驻澳门特别行政区办事处、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文化局等,并获得澳门基金会等作为赞助机构。活动由《澳门商报》承办,协办机构包括中新社澳门分社、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中国评论通讯社等。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澳门文化传媒联合会会长、此次论坛大会主席杨允士表示,澳门在两岸四地及东西文化交流上,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代替重要作用。“回归”后,澳门在经济腾飞、民生改善、政治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此次论坛充分利用了澳门这一独特优势,以及相对宽松的环境,聚集了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300名学者和资深媒体,为两岸的繁荣稳定、和平发展出谋献策。

他说,《澳门商报》是澳门本地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生刊物,成立四年来,在为澳门本地繁荣、海峡两岸的和平发展,做了大量积极必要的推动,目前已成为澳门最大的周报;澳门文化传媒联合会联合会与《澳门商报》经过多次思考,希望多做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实事,巩固发展平台,承办此次论坛为海峡两岸合作发展做点贡献。他说,两岸和平统一无外乎依靠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因素,军事是任何人不愿看到的方式,而政治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因此要充分发挥经济、文化方面的作用。就目前而言,经贸合作已经举得可喜的成果,预计2011年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两岸的经贸合作会大幅度提升。现今的当务之急是文化层面的交流。令人欣慰的是,在此方面海峡两岸已经做出了诸多工作,但仍然有极大的上升空间。目前,大家很关注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努力提升经济软实力,将潜在的经济软实力挖掘出来,势在必行。澳门地方小,可发展的产业相对较少,此次论坛中,如果有先进的理念,可以作为澳门今后发展的藉鉴,包括对澳门成立十一年来的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探讨。

杨允士进一步表示,传媒不仅仅要起到舆论监督作用,还要开展具体事情的研究,进行积极的理念创新,提出先进成熟的文化思考,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此次论坛定位为首届,计划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如果时机允许,一年一次也可,希望有第二届、第三届,源源不断,在此经验和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传统,以媒体为龙头导向,将文化因素、文化创新、文化传媒整合,团结澳门的新闻文化传媒资源,构建澳门与内地、香港及台湾文化传媒的资讯平台,通过两岸四地的文化传媒交流,促进彼此的文化互融。(何成保 汪建华)

传统文化论坛范文11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在*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传统文化论坛范文12

关键词:文化生态;全面阅读;传统儒学;道德教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3日

本课题通过对长泰县陈巷镇后坊村和沙县夏茂镇俞邦村的调研与反思,得出结论: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在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是缺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美丽乡村开设国学讲坛,倡导全民阅读国学经典,建设国学书香型社会,对乡村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长泰县后坊村位于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的中心腹地,距县城20公里,距旅游区15公里,南邻厦门东孚,东与陈巷祖地村、西与旺亭村、北与山重村相连,方圆19.25平方公里。全村586户,总人口2,256人,劳力1,206个(外出劳力656个,占54.4%)。后坊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绿树成林的小山村,村里有一棵千年老樟树,还有一片桃林,俗称“桃花岛”,拥有耕地面积2,608亩,其中水田1,868亩、旱地740亩。后坊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加大对环境整治的投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村民有了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按照“创新创业,科学发展,诚信守法,和谐平安”的总体要求,大力扶持村民的创新创业,经济工作稳步向前,旅游事业长足发展。但村里的强劳力大都外出,原有的村小学已经并到陈巷镇,没有一个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平台。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相对落后。后坊村与龙人古琴相邻,这是后坊村文化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

沙县夏茂镇俞邦村位于夏茂镇北部,沙将公路沿线,距集镇约2公里,辖俞邦主村、木窠、枧头、瓦窑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66户961人,外出经营沙县小吃达400余人,占地面积3,409亩,其中,耕地面积837亩,林地面积2,572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村庄。俞邦村的特色有:“四园”即葡萄采摘园、特色水果采摘园、油菜种植园、森林公园。目前,开发建设占地80余亩的森林公园,已建成登山步道,确定樟树、桂花树等为挂牌树木并完成挂牌。“三馆”即尚书文化展示馆、小吃文化展示馆、切烟丝馆。目前已完成尚书文化展示馆祖训、诰命书等材料上墙,正收集尚书轶事和文学典籍,展示俞家祖谱和祖训。“二店”即夏茂冬酒坊和“食在牛”夏茂小吃店。“夏茂冬酒坊”展示了精选优质糯米、无污染纯净山泉、百曹曲等正宗冬酒制作工艺。“食在牛”夏茂小吃店主要供应夏茂特色菜牛系列等菜系。和长泰县后坊村相比,沙县俞邦村文化建设已经小有规模,但是村里的强劳力也大都外出做小吃,原有的村小学已经并到夏茂镇,也没有一个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平台,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相对落后。

目前,长泰县陈巷镇后坊村和沙县夏茂镇俞邦村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两个村都是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生态文明旅游村,但是都缺少中华优秀文化的元素,不具有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的功能;二是村民个体或家庭经济都发展得不错,但村财政相对困难,靠集体的力量无力践行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因此需要发动群众,动员乡村社会的力量像普法一样普及国学。

近代以来,由于儒家教化体系破坏殆尽,更由于所有读书人都一去不回头,导致乡村文化的荒漠化,并进一步导致了乡村的价值真空和底线失守,数千年来自治的、礼让的、温情的乡土不见了,那个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渐趋干涸。传统儒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教化体系而变为幽魂。现代儒家要返本开新,走出游魂化的困境,必须从它的发源地再出发,为乡村文明的重建和儒学的灵根再植闯出一条新路。这是我们在美丽乡村开设国学讲坛,倡导全民阅读国学经典,建设国学书香型社会的目的。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儒家的孝道和五伦教育,重建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我们将这一理念变成定期化的课程,以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为教材,以课程为基础建立一套儒家教化体系,通过教化活动将理念变成农民的生活方式,在重建自然生态文明的同时重建文化生态文明。

长泰后坊村和沙县俞邦村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型社会方案的主要思路:

(一)注重国学的概念及国学普及在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华文化以儒、道、释为三条主线,最重要的主线是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谓“国学”,应以孔子六经为核心,核心的理念是:孝治天下、礼乐治国、诗书传家。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社会有三大功能:强化国家意识形态、传承文化学术教育和从事社会道德教化。随着儒学退出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其三大功能渐次淡化,不仅退出国家意识形态的平台,而且也失去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同时,应该注重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作为儒学在农村的空间载体(过去是乡村私塾),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应当承担起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的责任。要把美丽乡村国学讲坛打造成倡导全民阅读国学经典,建设国学书香型社会的重要平台。如此,对乡村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不无裨益。

(二)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教材的选择。为了承担起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的责任,美丽乡村国学讲坛教材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就是这样一种优秀的教材。该《诵本》所选的都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必读精华。所谓必读,是指作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必须了解的最基本的经典内容,即不了解这些经典内容就不能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该《诵本》具有国学内容上的完整性,包含了中国传统圣贤义理之学中的完整内容,即包含了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学、子学、理学和心学。《孝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经学,《荀子》、《春秋繁露》、《中说》是子学,濂洛关闽是理学,阳明学是心学。故诵读本《诵本》,可以全面地了解圣贤义理之学的完整内容。因此,该《诵本》可以为所有的中国人提供一个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最基本的教程,是美丽乡村国学讲坛教材的当然选择。

(三)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受众的选择与开拓。开办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其宗旨是倡导全民阅读国学经典,建设国学书香型社会,以利于乡村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因此,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受众,从理论上和逻辑上说应该是全体村民。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要考虑现实性与可能性,可以从部分村民开始慢慢扩大、循序渐渐普及到全体村民。从长泰县后坊村和沙县镇俞邦村现实看,前者全村586户,总人口2,256人,外出劳力656个;后者全村266户,总人口961人,外出经营沙县小吃达400余人,可以看出留守在村的人口并不多。所以,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在起步阶段)的受众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以及部分家长、部分游客共60人左右。其中,大约有30户左右人家 (每家大约一个小孩或有一个大人)及部分游客。

(四)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教学时间和相关教学内容的选择。为了保证以上受众参与的时间,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开办时间选择在寒暑假,这时孩子们放假在家,大人可抽空陪读。暑假班选用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其中的:《孝经》(全文)20课,《诗经》选20课,包含周南、召南和王凤,《书经》选18课,包含尧典和舜典,一共58课。每天两个小时,中途休息20分钟,每天上两课,一共上课29天。寒假班选用《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其中的《礼记》选,含曲礼选、礼运选、学记选和乐记选共22课,11天学完。寒暑假班整个教程共40天、80课,无论暑假班还是寒假班,整个过程都有《韶1、韶2》CD的音乐相随。这样,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内容含有《孝经》、《诗经》、《书经》、《礼经》、《乐经》共5经,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孝治天下、礼乐治国、诗书传家”的氛围与宗旨。

(五)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地点的选择。根据以上所述的受众规模、结构以及教学内容和办学宗旨,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授课地点可以选在相对开放的地方。暑假班,长泰后坊村可以放在村里的那棵千年老樟树下,沙县俞邦村可以设在村口的廊桥里。寒假班,长泰后坊村可以借用在龙人古琴的龙人书院里,沙县俞邦村可以设在村东的尚书文化展示馆里。

(六)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经费的筹措。经费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办学需要的CD机、扩音设备和桌椅添置等的费用,(在农村办学地点是免费的);二是给老师的学费。前一部分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一次性的,有一万元足矣,长泰后坊村和沙县俞邦村两村的村民都比较富裕,办国学讲坛发动村里的大户募捐一万元不成问题,沙县俞邦村还有一个村级的小吃基金会,该会已经答应捐款一万元办国学讲坛。比较复杂的是第二部分:学费。美丽乡村国学讲坛要不要收学费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随意”原则下的适当收费。之所以要考虑适当收费是为了较好的上课效果。如果免费,村民们得之过易,不一定珍惜、重视,有可能出现想来就来,爱走就走的散漫现象。有了适当的收费,村民和学生比较重视,老师有收入也容易坚持下来。但是,学费只能是象征性的,不宜过高、让村民感到有经济负担,那样也不利于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发展。初步考虑:暑假班,来听课的村民和学生每户交学费100~300元,个别困难户可以免费,但所有来听课的农户都要负责老师一天的伙食(老师在村里吃百家饭)。另外,讲坛可以接受尊师的赞助。寒假班,学费是暑假班的60%。

(七)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教师的遴选。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对遴选的教师有较高要求,甚至是最高要求:他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以天下为己任、坚毅的目光蕴含着悲天伶人的胸怀;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像传教士一样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先知先觉、早年奋斗、事业已成、衣食无忧。由此说来,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理想的教师人选理论上应该是当代大陆新儒家及其代表:政治儒学创始人、《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选编、阳明精舍院山长蒋庆先生;现象学儒学创始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一级教授张祥龙先生以及生活儒学创始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先生,等等。当然,这只是理想人选。实际的工作可以由有相当哲学素养和国学功底的青年志愿者来承担。笔者不才,作为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倡导者计划在上述两个美丽乡村吃百家饭、上百堂国学。

(八)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宣传与普及。因为是新生事物,缺乏根基,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宣传工作总基调是:低调。可以在村里进行适度宣传和动员,不宜过度张扬。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只要取得村两委和镇政府的支持、大部分村民的理解和参与即可。当下设计的寒暑假班只是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初级班和初级阶段,所教内容只是《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的很少一部分。随着国学讲坛工作的展开,涉及《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的内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参与听讲的村民也越来越多,社会效果会越来越好,这就是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宣传、普及和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沈定均.漳州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