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灌溉

农业灌溉

时间:2023-06-02 09:21:21

农业灌溉

农业灌溉范文1

关键词农田灌溉区;节水灌溉;青海湟中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衡量节水农业的标准是作物的产量及其品质,用水的利用率及其生产率[1-2]。节水灌溉是指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用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及管理技术达到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的目的,包括灌溉工程的节水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

湟中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半干旱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水利的地位和作用。全县总面积2 700 km2,山地丘陵区面积占89%,耕地面积6.8万hm2,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青稞、小麦、豌豆、蚕豆、油菜籽、马铃薯。最高海拔4 489 m,湟水横贯。属高原凉温半干旱气候。年均温2.8 ℃,年降水量450~600 mm。主要河流15条,径流量逾7亿m3。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7—9月),3—6月降水量很少,农田灌溉用水占水资源利用的82%。近3年来,湟中县累计投资总额超过3 000万元,累计修建和改造渠道逾260 km,改善灌溉面积超过3 166.7 hm2,项目实施后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 400 t,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79元,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缩短灌溉周期,改善项目区水环境和全县生态环境。

1湟中县农田灌溉现状

1.1灌溉面积

建国50多年来,在全县水利部门的建设下,建成666.67 hm2以上的灌区9个,灌溉面积17 120 hm2,初步形成每个666.67 hm2灌区均有水务部门管理的水管所负责灌区正常管理工作的水利工程网络和灌溉管理体系。

1.2灌溉形式

灌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田间渠系配套不良,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0.4,由于灌溉技术水平、农田灌溉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农田灌溉区片没有采取任何的节水灌溉措施,全部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随着高效用水观念的提出,人们逐渐认识到节水灌溉技术对于节水、高产的重要作用,渠道防渗和其他节水技术发展也比较快,这种节水灌溉方式在湟中县达95%以上。由于技术条件、资金投入等问题,农田灌溉区片的微灌发展还不成熟,仅在温室大棚中应用,但微灌有很多优点,必将成为湟中县灌溉发展的新方向。

1.3灌溉用水量

湟中县水资源紧缺,节水建设滞后,农田灌溉大部分是大水漫灌,工业用水二次回收率为0,干旱年份灌水定额在100 m3以上,在冬灌和春灌中水到处乱流,节水意识不强,浪费严重,加之渠系渗漏严重,蒸发量大,灌溉用水利用率极低。

2节水灌溉是农田灌溉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湟中县农田灌溉区片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随着生活和工业用水的增加,灌溉用水处于被“挤”的地位,今后这种趋势仍难扭转,灌溉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将长期存在。而灌溉是湟中县获得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基础,但是按照目前可供灌溉的水量和需要灌溉的农田面积计算,水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全面充分灌溉的要求。而且农田灌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比较分散,难以集中使用。各地区可用的水资源数量不相同,需水量也不相同,造成各地灌溉水资源供需的不均衡,相当大范围的区域,人畜饮水都很困难,灌溉更无从谈起。灌溉水资源紧缺的事实决定湟中县农田灌溉区必须发展节水灌溉,以保证农业增产增效。

3农田灌溉区节水灌溉发展趋势与展望

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的现状,造成湟中县农田灌溉区用于农业灌溉的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湟中县农田灌溉区灌溉农业发展的瓶颈,所以湟中县农田灌溉区农业灌溉发展必须以节水灌溉为主。

在山区丘陵区灌溉作物,喷灌应为其主要节水灌溉方式[3]。喷灌可以人为控制灌溉水量,与传统的地表灌溉方法相比,可节水30%~50%,且灌溉均匀、质量高。加上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喷灌作为省水、高产、高效的灌溉方式,适合于山区丘陵区的灌溉。在浅山灌溉区,主要采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为低压管道灌溉。该灌溉方式能有效解决渠道输水灌溉时水的渗漏和蒸发等,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灌溉用水,降低劳动强度,且投资较低,适合在该地区大力普及推广。在城乡经济作物种植区,主要采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为微灌,其灌溉效果最佳,比一般的喷灌更节水。

以喷灌、低压管灌、微灌为主要的节水灌溉方式,与农业等其他措施相结合,并且由单项技术的成熟向综合技术方向发展,做到各种工程节水措施与农艺节水技术相融合,真正做到综合节水,最终把湟中县农田灌溉区片的灌溉农业建设成为节水型的现代化农业[4]。

4参考文献

[1] 柴桂林.浅谈湟中县节水灌溉的现状及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10(1):31-33.

[2] 童少福.浅谈农业节水灌溉中的节水技术措施[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9):68-69.

农业灌溉范文2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资深院士张光斗教授,最近看了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撰写的《当前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章,认为内容“十分重要,讲得深刻透彻,必须很好学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的战略性地位日渐重要。发展节水灌溉,已经成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战略选择。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紧完善节水灌溉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尽快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并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服务体系。

一、发展节水灌溉事业,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战略选择当前,节水灌溉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节水灌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首先,发展节水灌溉,是保障国家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二,发展节水灌溉,是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需要。我国水资源紧缺,同时,农业用水浪费十分严重。一是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二是灌溉定额普遍偏高。三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四是农业用水效率不高。五是用水效率在地区之间的差距很大。六是初步改造的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全国灌溉面积的31%。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第三,发展节水灌溉,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生态系统的需要。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节约农业用水量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从源头节水,严格控制上游用水,可以缓解下游用水紧张矛盾,遏制下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逐步恢复和保护生态提供支持。三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是草原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四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减少灌溉用水量,有利于水环境改善,有利于遏制地下水进一步超采和减少地质灾害。

第四,发展节水灌溉,是调整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需要。节水灌溉,说到底就是科学灌溉、现代灌溉。推行节水灌溉的过程,就是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建立面向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的节水型种植业结构,优化各有关生产要素的时空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是持续增进我国农业生产力、保障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推动农业节水工作,也是服务于农业和农村中心工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措施。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对灌溉排水和耕作栽培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行适时适量灌溉,还要保证作物的水、肥、气、热的综合要求,不仅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要保证作物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设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节水灌溉在全局上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国民经济的很多行业和部门。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经济、宣传教育和管理等各种手段,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研究节水灌溉工作,关键是要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农业节水技术体系,研究如何调动广大农民节水的积极性。首先,节水灌溉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代表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把发展节水灌溉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的政策体系是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的保障。当前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做到计划用水、计量收费、超定额累进加价,节约奖励,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的农业用水分配和管理机制。其次是建立稳定的节水灌溉投入机制。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应列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并优先安排。第三是制定鼓励节水的优惠政策和补偿政策。进一步调动灌区和农民对节水的积极性。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大的节水工程,如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节水改造、为解决流域上下游用水矛盾采取的工程措施、重点严重缺水地区的节水工程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以国家投入为主,因水费减少造成的管养费用不足由财政补贴。对经济效益较好的节水工程,如采用滴、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蔬菜、花卉等经济效益突出的“三高”农业、“特色”农业等,实行免征农林特产税的鼓励节水政策,并按“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确定产权,充分调动农民兴建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第四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实施办法,逐步理顺水价,分步到位。第五是完善水费计收和管理办法,逐步引入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形式,做到水价和水费的公开透明。对一些高扬程提水灌区(特别是高扬程的引黄灌区)、机电井灌区,给予优惠电价或电费补贴政策,以降低运行成本,保障这些地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第六是加强对灌溉水源和灌排工程设施的管理和保护,落实占用补偿政策,以保障灌排面积的稳定和发展,维护国家、集体和农民管理经营灌排设施的合法权益。第七是深化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改革。在灌区支渠以下推广以用水户参与为主的改革,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要明确所有权,探索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采用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灌区斗渠以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政府管又管不好以及建设维修养护职责不明确、资金无来源、水费不公开透明、层层搭车、用水矛盾多等问题。其次,以提高用水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和建立强制节水、效益节水两套指标为手段,建立科学的节水灌溉规划体系。规划是工作的基础,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各级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把节水灌溉作为水利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节水灌溉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以供定需、以水定种植结构、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定经济布局,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积极推进强制节水、效益节水两套指标体系建设;节水灌溉规划应与水资源规划、农业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相协调,以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目的,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和城市污水等多种水源的综合利用;要充分考虑加入WTO农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大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推广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带动农田水利和农业现代化;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自然和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科学确定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的布局和模式;要突出重点,确定节水灌溉工程和旱作农业的重点发展区域以及节水技术研发的重点领域和生产的重点区域布局。规划还应充分体现节水灌溉的系统性,既要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发展布局和水资源配置,工程节水和非工程节水,先进技术和常规技术,技术研发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效益节水和强制节水,建设和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要明确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调,特别是提出系统性的政策保障措施。

第三,大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开展节水灌溉技术、设备设施研究,建立完善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产品推广体系。一是加强节水灌溉基础研究,特别是节水管理和节水经济的研究;加强作物需水规律、灌溉用水定额、评价指标等基础研究工作;积极开展雨水资源、劣质水资源、旱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研究等工作。二是加强实用技术研究。在总结各地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应用推广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研制适合我国发展的各种节水灌溉设备设施,通过改进和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设备的质量和性能。三是加速节水灌溉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推动科研院所和设备生产企业的联合,加速节水灌溉设备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

第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规范节水灌溉技术标准体系,健全节水灌溉市场。一是完善适应节水灌溉发展新形势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标准体系,促进节水灌溉技术运用和节水产品设备生产的标准化。二是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国家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制度和国外节水灌溉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产品设备的质量监督和检查力度,实行节水灌溉产品质量定期监测制度,及时抽查结果,严厉打击伪劣产品进入市场。建立国家节水灌溉技术、设备产品信息库,实现信息共享。建立节水灌溉工程设备的集中采购制、招标投标制和监理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保证工程质量,维护市场秩序。第五,突出农民在节水灌溉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水利技术人员在节水灌溉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服务体系。广泛调动科研院校、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建立以各级水利服务组织为主体,科研、高校、企业、管理单位广泛参与的推广服务体系。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旱情预报和灌溉信息服务系统,定期信息;充分发挥近4万个乡镇水利站、13万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主力军作用,全面开展以技术推广和生产示范为重点的基层培训,普及节水灌溉知识,让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和部分农民切实掌握节水灌溉知识和技能,形成一支能带动和影响广大农民把发展节水灌溉和增加收入结合起来的骨干队伍;组织科研人员开展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服务,鼓励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让、承包经营等活动中参与效益分配。三、当前节水灌溉应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九五”以来节水灌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发展规模、速度、节水产生的效果都还不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使节水灌溉有一个更快地发展,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抓紧制定和完善节水灌溉规划。节水灌溉虽然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目前有的地方仍存在概念不清、认识不到位、标准不具体、措施单打一等问题,非常有必要针对节水灌溉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科学规划,以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地区节水的指导思想、原则以及工作的总体部署、具体的目标任务要求、可操作性强的行动计划。二是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推进节水灌溉发展的政策和办法。近年来,国家已出台了一些促进节水的政策措施,但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客观形势需求比力度不够大、成效不够显著,有些政策亟待完善配套。如,中央早已明确“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水放到优先位置”原则,但节水至今尚无稳定的投资渠道,现行投资政策仍是向“开源”倾斜;又如,一些靠灌溉水费维持运转的灌区积极节水,水费收入随着供水量减少而减少,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但管理单位的财务出现困难。目前缺乏能持久调动管水单位节水积极性的经济补偿政策。三是加强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推行节水灌溉,无论是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田间用水定额管理,还是采用其他管理措施、农艺节水措施都要有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如完善的渠系工程,配套齐全的水量水位控制建筑物和监测设施等。近几年国家通过发行国债,增加了灌区节水改造投资,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灌区硬件设施历史欠账太多,已有的投入和客观需求差距很大。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灌区改造要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四是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实用新技术开发。推行节水灌溉,涉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许多深层次相互关系问题,如河流上游节水对下游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地下水超采地区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什么影响,节水会对农产品品质产生什么影响等,需要从各方面加强研究。再如,目前提倡的许多节水方法、技术、标准和设备还很不完善,缺乏系统的组合集成配套,农民在使用中反映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从科技方面继续做工作。科技部门最近已经把节水作为“十五”重大科技项目列入计划。五是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量节水灌溉措施要通过农民实施,面对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掌握节水方法和技术能力较弱的现实,必须进一步加强各种节水示范区建设,编印散发节水科技宣传材料,举办灵活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节水培训班。这些工作需要有健全的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应当注意不要削弱而应进一步加强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六是加强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既要重视硬件建设,还要重视加强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出效益。一方面要加强工程管理,以确保工程效益发挥;另一方面要抓灌溉管理,按流域统一管理水资源,做到保护与合理配置相结合,上中下游均衡发展。制定和推动合理的水价政策和水费计收机制。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引导农民投入发展节水灌溉,使节水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农业灌溉范文3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发展方向

1 前言

目前,水资源危机被公认为未来10年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但因人口众多,人均年占有量仅2200m3,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l/4,居世界第109位。根据我国用水量情况统计,我国总用水量大体上每10年增加1000亿m3;农业用水量从80年代开始呈下降趋势,13年来减少了62亿m3,减少了l.5%。

我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从东以西,分布极不均匀,年际之间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干旱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虽部分地区建有农业灌溉设施,但大部分建于50~60年代,由于我国经济水平有限,灌溉设施标准较低,且大部分灌溉渠道为土渠,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并在地表水资源灌溉区域,出现上游有丰富的水源,下游缺水现象。为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益,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态势

2.1 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比较

我国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某些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受我国的经济水平限制,以及科研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水平落后发达国家30年以上。在节水灌溉技术研发、污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1.1地面灌溉技术研究方面

地面灌溉是一种传统而古老且常见的灌溉方法,是应用最广泛、最主要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目前,约占全世界灌溉面积的90%以上,我国则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

随着水平畦灌、阶式水平畦灌的研究不断深入,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畦灌、沟灌也由过去单纯研究灌水技术要素对灌水均匀性、水分深层渗漏的影响,转向综合研究灌水技术要素对土壤水肥运移、对水肥淋失的影响;同时,开发膜上灌等新型灌水技术,并得到较大面积推广应用。水平畦灌是田面非常平整条件下的畦灌,该技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被称为是地面灌溉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该技术在我国水田灌溉中应用较广泛,但技术水平上要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2.2.2喷、微灌技术研究方面

国外一直非常重视喷灌水肥需求规律及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施肥灌溉应用十分普遍。在微灌水肥高效利用方面,以色列、美国、荷兰等国家对不同作物的施肥灌溉制度和微灌施肥灌溉专用液体肥料进行了20~30年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已经研制出了针对多种经济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的专家管理系统。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针对微灌开始了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开展了微灌条件下的土壤水分与溶质运移规律、日光温室和大田经济作物的灌溉制度、水肥耦合模式、滴灌施肥技术等研究工作。在喷微灌设备方面,对注肥设备的研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对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养分的运移以及施肥灌溉系统运行参数几乎没有涉及。

2.2.3国外正在开发研究的节能型灌溉技术

国外正在开发节能型的低压重力式滴灌技术和防堵塞的脉冲灌等技术。地下灌溉由于能显著减少作物无效蒸发(土壤表面蒸发)而特别省水的优点,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国外利用废旧添加橡胶、塑料发泡剂等研制成功了新型发汗渗灌,并在果树、花卉等作物中开始应用,现正在开展其合理管道间距、埋深及其优化灌水模式、防生物堵塞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2.2.4我国已研发出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

近几年,根据中国国情,我国已研发出秸秆粉碎还田免耕施肥小麦播种机、流量和频率可调坐水种点灌机、抗旱用行走式轻型喷灌设备、大射程旋转式微喷头、长流道新型薄壁微灌带、带离心清洗装置的自动反冲过滤器、带稳压机构的连续精量水动式施肥泵、可调雾化程度及射程的多功能喷头、新型短流道喷头、轻小型喷灌机组、新型中远射程喷头、国产激光控制精细平地铲运设备等节水灌溉设备和系统。一批节水产品初步表现出较强的市场前景和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抗旱用喷灌设备主要是固定或半固定移动管道式喷灌系统,而坐水种主要还是利用传统的方式,即水箱和水车配套使用。

2.2.5未来在工程节水技术方面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态势

未来,在工程节水技术方面,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渠系建筑物建设技术方面。目前来说,技术正在趋于成熟,主要是探索新型建筑结构形式。新材料配方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相对较活跃。国内外现较普遍的都正在将高分子材料应用在渠道防渗中,尤其是在高分子膜料的应用上已取得了不少实用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外较常用的渠道防渗衬砌措施为混凝土预制板,其技术方法为渠道整形后,铺一层复合土工膜,再在其上铺筑或砌筑混凝土预制板。但薄膜易刺破和冻胀地区冻融破坏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因此,各国都在不断研究开发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高分子合成新材料。我国目前采用的渠道防渗防冻技术主要是保温整体刚性防渗防冻胀措施,适应性较差、易损坏或成本高。刚柔结构具有适应冻融变形、胀而不裂和防渗、减轻冻胀的特性,能同时有效解决渗漏和冻胀的问题,应用高分子材料研制技术可靠、结构简单、经济合理的刚柔混合结构或纯柔性结构作为渠道的护砌结构是我国科技人员正在努力研究的方向。

3我国近期节水灌溉发展方向

3.1以节水增产为目标对灌区进行技术改造

我国不少大中型灌区都是50~60年代修建的,由于工程老化失修或已到报废年限,使灌溉效益衰减,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因此要根据当地自然、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特点,以节水高效为目标,对灌区实施技术改造。目前技术改造的重点是渠道防渗、灌区建筑物的维修与更新及田间工程配套。

渠道衬砌仍是大多数国家灌区改造中用以提高大型渠道水利用率的主要措施. 在美国、意大利和日本, 刚性衬砌材料尤其是混凝土衬砌应用较为广泛,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果。渠道输水仍是我国农业灌溉的主要输水形式, 自1998 年实施大型灌区配套节水改造以来, 全国累计衬砌干支渠道5300多公里, 配套改造建筑物3.8万座, 2002年节水110亿m3。根据渠道土壤冻层厚度、渠道流量大小、运行情况和地下水位情况, 我国实践发展了不同的防渗措施, 如砌石、混凝土预制板、塑料薄膜及塑料薄膜加保护层的复式结构、U 形渠等。

与渠道衬砌相比,管道输水在应用上虽然不如其广泛,但它具有节水节能,省地、省工,投资小、效益高,适应性强的显著特点。以色列的国家输水管道工程堪称国际一流,全国除个别偏远山区外,全部实现输水管网化。以色列全国的输水管道连接了大多数地区的供水系统,形成一个平衡的网络系统,可根据需要输水供水且避免了输水过程中因蒸发和渗漏引起的损失。输水管道不仅用于供水,在冬季和旱季还是以色列北方地区的排水管,使水重新进入地下水层,提高了水的回归和再利用率,加速了以色列引、输、灌水的自动化水平。在美国,低压管道灌溉被认为是节水最有效、投资最省的一种灌水技术,全美近一半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干旱地区的考契拉( CVWD) 灌区、盐河( SRP) 灌区等,灌区支渠以下的输水系统大部分均采取了地埋管道形式. 美国还采用大口径地面可移管道,一般为快速连接铝制管材和塑料软管,通过带有闸管的管道输水,可便于进行波涌灌溉。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一半以上的新建渠系实现了管道化。旧灌区改造中发展管道输水技术也很受一些国家的重视,如加拿大伯塔灌区, 灌溉水利用率由改造前的35%~60%提高到75%,澳大利亚的伦马克灌区,改建地下管道后节约灌溉用水33%。在我国,为在控制投资的同时,实现节水灌溉,“七五”期间,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被列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管道管材及配套装置的研制上取得了一批成果。平原井灌区、渠灌区和提水灌区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应用推广面积约520万hm2。 在自流灌区,采用大口径低压管道代替明渠输水已开展实验研究。现阶段,主要存在投资、设备质量、配套和运行管理等问题,仍需加大研究力度。

3.2加强用水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制度

3.2.1 加强用水管理

建立现代化的灌溉管理技术体系, 应用高、新技术使农业灌溉向精准化方向发展是当今发达国家的普遍趋势。在美国、以色列等国,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被大量用于监测和预报作物水分和土壤墒情,灌溉预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水灌溉预报程序也广泛应用于灌区水管理。美国的大型灌区均设有调度中心, 随时掌握各渠道的位置、输配水情况以及各闸门的水位流量、闸门启闭等情况, 并结合遥感技术进行灌溉情况调查,及时准确反映灌溉效果。 此外, 流域的天气情况、河湖水位、水质等信息均可传输到监测中心,用于辅助灌溉决策。日本通常在一个水系上设中央管理站,采用电子计算机和遥控装置对各级渠道和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并指令, 自动启闭闸门和水泵以进行科学的分水和配水。法国普罗旺斯渠道工程可实现中央控制室对整个工程的自动监测控制,4800个信息采集点对水位、流量、闸门开度和水质进行遥控,15min便可自动采集一次数据。

目前,我国灌区现代化集成、配套灌溉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灌区缺乏数据自动收集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全灌区测试数据参差不齐,很难作汇总分析。因而国内专家提出需建设国家节水灌溉试验与监测网络的建议,以期提升我国的灌溉管理水平,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3.2.2 推广节水灌溉制度

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确保水资源系统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加强作物节水灌溉制度的研究及其应用工作,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制度,把有限的水量集中用于农作物需水的关键期,以扩大灌溉面积,使灌溉总体效益最大。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主要农作物灌溉制度进行了较多的试验研究,近几年,逐步趋向于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如非充分灌溉制度、调亏灌溉制度等的研究和应用。陕西洛惠渠灌区近年实行节水灌溉制度后,一般干旱年平均每公顷用水量为1800~2250 m3。冬小麦为常规灌溉量的一半,每公顷产量由1970年的2910 kg提高到7500 kg。广西近年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浅湿晒)面积178.133万hm2。总节水25亿m3,增产稻谷7亿kg,相当于增加耕地2.333万hm2。

3.3平田整地开展田间工程改造

地面灌溉是我国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灌水方式,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占主导地位。据调查分析,地面灌溉用水损失中,因田间工程不配套,耕地不平整等引起的用水损失约占到30%左右,说明田间节水有较大潜力。近年,我国北方不少省、市、自治区都狠抓了田间工程改造工作,尤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较为突出。

田间工程改造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平整土地是实施田间节水地面灌溉、节约灌溉用水的先决条件。因地制宜开展田间工程改造、平整土地,减少深层渗漏,提高灌水均匀度,花钱少、见效快,并会继续得到推广。

3.4加强发展节水灌溉工程

现阶段,采用的主要节水工程措施为:渠道防渗工程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微灌技术及各种地面灌溉改进技术等。

统计资料表明,对大型灌区实施渠系防渗衬砌后,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0.2~0.4,减少渠道输水渗漏损失50%~90%。然而,我国的渠道防渗率仅为l0%左右。我国自1980年以来已取得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衬砌、现浇混凝土U型渠防渗和机械化施工等成功经验,并提出复合防渗、季节性冻区采用梯形渠道坡角抛物线形断面等措施,以改善渠道衬砌防渗性能。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目前在北方井灌区已累计发展约300余万hm2。“七五”期间,水利部组织开展了薄壁PVC管,内光外波纹双壁聚氯乙烯管、内衬塑膜外护水泥等各种管材及相应的配套管件、保护装置的研制,为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装备。

喷、微灌是当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与传统地面灌溉方法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增产10%~30%。喷,微灌还具有省工、节地、不受地形条件限制等许多优点,对无灌溉条件的丘陵、坡地尤为适用。

3.5由单向技术向综合技术发展

目前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仍以单项技术为主,虽然已开始重视研究节水综合技术,但应用尚不普遍。节水灌溉综合技术的目标不但要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而且也要使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真正起到节水增产的作用。因此节水灌溉技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将工程技术、农业技术与管理技术,因地制宜进行有机组合,形成节水高效的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并在大面积上推广应用。

4结论

我国是一个区域辽阔,人口众多,但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占有水量及农业用水量均远小于世界平均占有量。目前,世界各国均非常重视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相比之下,我国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的发展与应用均落后于世界水平。为提高我国的灌溉水利用率,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保证农作物有充足的供水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学习和借鉴国外节水灌溉技术成果,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灌溉技术。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节水灌溉工程实用手册.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外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文章编号:1006-2688(2011)02-0000-03

农业灌溉范文4

1.1对水资源的利用配比我国可用的水资源可以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我们灌溉农田的时候可以根据当地水资源的具体状况来确定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使用比例,这样既能够满足农作物的需要,也能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用水。比如,我国有些生产水稻的地方江流、湖泊比较多,我们可以尽量使用地表水,减少地下水。如果当地的江流湖泊比较少的话,就要使用地下水,或是建立水库,对雨水进行收集,然后进行利用,减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使用。还可以对工业废水等进行处理,使其达到灌溉的标准,然后进行灌溉,采用多种水源的灌溉方式,节省对天然水源的使用。

1.2对水的输送以前都是通过渠道把水引到稻田里,在引水的过程中,水会被渠道周围的泥土吸收,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而且要从一个田里过到另一个田里,花费的时间比较久,对稻秧也有一定的冲击。现在我们采用了渠道防渗技术,将渠道用混凝土浇筑,或是通过管道将水直接通道稻田里,这样防止了水在输送过程中渗入泥土,导致水的浪费,同时也可以节省水的输送时间。

1.3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管理现在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的,还需要定期进行各项管道的维护和修理,以保证节水灌溉技术顺利进行。

2节水灌溉促进农业发展分析

我国的水资源一直处于缺乏状态,而需求却是越来越多,加上目前城市化的脚步越走越快,导致农业用水要为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让步,但是农业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产业,因此,节水灌溉技术的产生,对农业的发展和我国的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节水灌溉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浪费在节水灌溉的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地理状况选择用水的比例,不随意消耗水资源。尽可能地使用雨水,或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水,减少对天然水源的使用,节省水资源,减少浪费,从而促进我国的农业用水能够可持续发展。

2.2科学给水,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在节水灌溉技术中,我们通过对水稻生长特性以及其需求制定方案,科学地给水。也就是说在水稻需求水时给水稻足够的水分,在不需求时,不给于水分,适应水稻的生长要求,促进水稻的健康发育,使其能够更好地生长,从而促使我国的农业发展地更好。

2.3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在节水灌溉技术中,对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进行严格的控制,为其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符合了其生长要求,使水稻能够更好地生长,结出更多的稻穗,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提高粮食产量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而且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每年我国都要向国外购进很多粮食。因此,运用节水灌溉技术促进粮食产量提高对农业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3结论

农业灌溉范文5

    关键词 节水 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或者,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现在我国采用过的和正在研究或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数十种之多。各种技术都各有利弊,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分为灌水方法、输水方法、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措施等四大类别。

    1 灌水方法

    灌水方法即田间配水方法,就是如何将已送到田头的灌溉水均匀地分布到作物根系活动层中去。按灌溉水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根系活动层,灌水方法可分为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和地下灌溉。

    1.1 地面灌溉 水是从地表面进入田间并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所以称为重力灌水法。 地面灌溉是古老的传统的灌水方法,一般说来它是作为比较是否节水的基点。但是地面灌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所以最近也有许多比传统地面灌溉技术更节水的方法。

    1.2 喷灌 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并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象天然降雨一样灌溉。突出的优点是对地形的适应力强,机械化程度高,灌水均匀,灌溉水利用系数高,尤其适合于透水性强的土壤,并可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但基建投资高,而且受风的影响大[1]。

    1.3 微灌 利用微灌设备组成微灌系统,将有压力的水输送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主要特点是灌溉时只浸润作物周围的土壤,远离作物根部的行间或棵间的土壤保持干燥,一般灌溉流量都比全面灌溉小得多,因此又称为微量灌溉,简称微灌,其中包括渗灌、滴灌、微喷灌、涌灌和膜上灌等。主要优点是:灌水均匀,节约能量,灌水流量小,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力强,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加耐盐能力;便于主动控制,明显节约劳力。比较适合于灌溉宽行作物、果树、葡萄、瓜果等[1]。

    1.4 地下灌溉 地下灌溉是用控制地下水位的方法进行灌溉。在要灌溉时把地下水位抬高到水可以进入根系活动层的高度,地面仍保持干燥,所以非常省水,不灌溉时把地下水位降下去。这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只有在根系活动层下有不透水层时才行,不适于普遍推广。

    2 输水方法

    渠道渗漏水量占渠系损失水量的绝大部分,一般占渠首引水量的30%~50%,有的灌区高达60%~70%。渠系水量损失不仅降低了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少了耕地面积,浪费水资源,并且引起地下水位抬升,招致农田渍害。渠道防渗工程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水量损失。

    2.1 渠道防渗工程 就是杜绝或减少由渠道或渠床而流失的水量的各种工程。有以下突出的优点:

    减少渠道渗漏损失,节省灌溉用水量,更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提高渠床的抗冲能力,防止渠坡坍塌,增加渠床的稳定性;减少渠道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和防止土壤盐碱化。

    2.2 管道输水灌溉 以管道系统代替田间渠系,通过低能耗的机泵和管道系统,将低压水输入田间,并可用末级软管直接浇地来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输水方式。灌溉管道系统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

    由于输配水部分(管网)大部分或全部埋在地下,一般可以少占7%~13%耕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减少了对交通和耕作的影响;在工程完好的情况下,可以基本没有输水损失(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节约了用水,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杂物不易进入管道,减少了清淤工作量,也不存在杂草问题[1]。

    3 灌溉制度

    3.1 充分灌溉制度 当作物在各个生育阶段所需的水分都得到充分满足,即作物生长发育处于最佳水分环境,配合相应的农业管理技术,使作物产量达到最高,这种灌溉制度则称为充分灌溉,即称为充分灌溉[2]。所谓的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而设计制定的灌溉制度。长期以来,人们就是按充分灌溉制度来规划、设计灌溉工程,显然不节约水量。

    3.2 非充分灌溉制度 所谓非充分灌溉制度就是可供水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实施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1]。目前非充分灌溉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应用也不广泛,主要是由于非充分灌溉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条件性,需要在水源、雨情和墒情的监测、传感和信息处理方面具备一定条件及相应管理权限,把这些技术配套成模式化技术还需要时间[2]。

    4 田间辅助措施

    4.1 秸秆覆盖蓄水保墒

    所谓秸秆覆盖系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秆、落叶、糠皮或以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农田覆盖一层秸秆后,一方面可使农田土壤表面免受风吹日晒和雨滴的直接冲击,保护土壤表层结构,提高降水入渗率;另一方面可隔断蒸发表面与下层毛细管的联系,减弱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的乱流交换强度,可以起到抑制土壤蒸发的目的。

    4.2 塑料薄膜覆盖保墒

    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早期主要用于蔬菜、瓜类和经济作物,随着超薄膜的出现及其成本的降低,塑料薄膜覆盖在玉米、冬小麦、薯类等作物得到广泛应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应包括田间覆盖和温室大棚两大类,这里主要讨论地膜覆盖节水技术。地膜覆盖的主要优点是,具有显着抑制田间土壤水分无效蒸发,集水、保墒、提墒;提高耕作层地温,改善作物中下部光照条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缩短作物生长期,避免冷冻灾害;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地膜覆盖比秸秆覆盖更具有节水增产的效果。

    4.3 机械蓄水保墒措施

    机械蓄水保墒措施主要包括:深翻(深松)、早耕、耙耱、中耕松土、雨后(灌后)适时锄地松土、少耕和免耕等,是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蓄水保墒措施。近年主要推广了深松中耕等措施。所谓早耕是指农作物收获以后适墒早耕;所谓深耕是提高土壤调控水分能力和管理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所谓耙耱是指翻地后用齿耙或圆盘耙进行碎土、松土、平整地面,实行翻地——耙地——耱地的“三连贯”作业,可以进一步耱碎表土、耱平耙沟,使田面更加平整,并具有轻压作用,使地面形成一个疏松的覆盖层,减少蒸发;所谓雨后(灌后)适时锄地是指一场透雨或一次灌水之后的农田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消耗速率最大,这时锄地松土或中耕松土都可以达到破坏毛细管,减少土壤水无效蒸发,提高对降水量的纳蓄能力的作用[3]。

    当前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各类节水措施基本上都被采用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我国农业节水还是存在一些争议,如:节水灌溉应以什么为中心,如何操作达到节水的目标?农业节水的潜力到底有多大?部分灌溉专家认为灌溉工程节水改造节水潜力大,部分专家认为节水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增加耗水量;如何来考核节水量的?考核标准合理全面吗?关于农业节水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3-133.

农业灌溉范文6

【关键词】喷灌技术;喷灌方式;节水灌溉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但是由于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上极不均匀。我国农业用水在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同时还面临着农业用水的极大浪费现象,因此发展节水灌溉势在必行。喷灌是利用专门设备把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均匀地洒落在农田,达到灌溉的目的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近年来随着喷灌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推广,喷灌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1.农业灌溉用水现状及喷灌技术的应用

我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40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左右。其中占农业用水量的90%~95%是农田灌溉用水,农业灌溉每年平均缺水 300 多亿m3。然而,由于中国水资源不足,且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致使农田灌溉利用率很低。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晓东说,中国农业用水浪费主要表现在:一是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3%左右,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其中渠道输水损失占整个灌溉用水损失的80%以上;二是灌溉定额普遍偏高,采用传统的灌溉模式,全国实际灌水量超过了实际需水量的1倍,有的地区甚至高达2倍以上。

喷灌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58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43%,到1998年已经发展微灌面积18.21万hm2,占节水工程总面积的1.19%。由于农村经济能力差、土地分散经营和设备质量不过关等原因,80 年代喷灌面积仍无明显增长。据统计,到2002年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为1867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3.4%。

2.喷灌技术

2.1喷灌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节水灌溉相比,喷灌有其自身的优势:喷灌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等,它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灌水均匀度高达80%~85%,比地面灌溉节水30%~50%;少占耕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机械化程度高,节省人力;其最大优点是使农田灌溉从传统的人工作业变成半机械化、机械化,甚至自动化作业,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喷灌技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喷灌对农业基础设施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在多风、蒸发强烈地区容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有时难以发挥其优越性,在这些地区进行喷灌应该对其适应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2.2主要的喷灌方式

目前在我国常用的喷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固定管道式喷灌,即干支管都埋在地下的喷灌方式。这样的喷灌方式利于管理,节省人力,可靠性高;另外设备使用寿命长。不足之处在于设备投资很高,目前使用塑料管道的系统单位造价也有12000~18000元/公顷之间,有的甚至达到22500元/公顷。

半移动式管道喷灌,即干管固定、支管移动的喷灌方式。与固定管道式喷灌相比,这种方式大大减少支管用量,从而使得公顷投资仅为固定式的50%~70%;但是另一方面,移动支管需要较多的人力,并且如果管理不善,容易造成支管的损坏。为了避免或减少因支管移动带来的费工、易损等不足,近明了一些由机械移动支管的方式,可以部分或全部克服这一缺点。

中心支轴式喷灌,即支管的一端固定在水源处,整个支管就绕中心点绕行的喷灌方式。这种方式灌溉质量好,自动化程度很高;适用于大面积的平原(或浅丘区),要求灌区内没有任何高的障碍(如电杆、树木等)。其缺点是只能灌溉圆形的面积,边角要想法用其他方法补灌。这一方式比较适用于大平原地区、大规模农场。

为了克服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只能灌圆形面积的缺点,近代在时针式喷灌机的基础上研制出可使支管作平行移动的喷灌系统。这样灌溉的面积就成矩形的。但其缺点是当机组行走到田头时,要专门牵引到原来出发地点,才能进行第二次灌溉。而且平移的准直技术要求高。因此,没有中心支轴式喷灌机使用得那么广泛,我国也已有产品。其适于推广的范围与中心支轴式相仿。

纹盘式喷灌,用软管给一个大喷头供水,软管盘在一个大绞盘上。灌溉时逐渐将软管收卷在绞盘上,喷头边走边喷,灌溉一个宽度为两倍射程的矩形田块。这种系统,田间工程少,机械设备比时针式简单,从而造价也低一些,工作可靠性高一些。但一般要采用中高压喷头,能耗较高。 适合于灌溉粗壮的作物(如玉米、甘蔗等)。也要求地形比较平坦,地面坡度不能太大,在一个喷头工作的范围内最好是一面坡。该机型我国也已有系列产品。

滚移式喷灌,将喷灌支管(一般为金属管)用法兰连成一个整体,每隔一定距离以支管为轴安装一个大轮子。在移动支管时用一个小动力机推动,使支管滚到下一个喷位。每根支管最长可达400m。这种机型我国已有产品,适用于矮杆作物(如蔬菜、小麦等)要求地形比较平坦。

3.喷灌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目前我国的喷灌技术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推广和使用。灌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3.1缺乏推广资金,推广难度大

推广需要必要的农田喷灌配套设施的完善。近年来,喷灌技术虽然在部分地区推广使用,并取得了明显的节水效果,但是受经济条件制约,对喷灌项目建设的投入仍显不足。部分灌区还是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50%左右,还有很大的节水空间。

在积极争取国家和政府投资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投资兴办节水灌溉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节水灌溉资金,使节水灌溉走上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轨道,搞好农田基础设计建设。

3.2 灌溉用水管理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节水激励机制

我国水资源紧缺,发展节水灌溉是必然选择。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我国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程度不高,这是造成农田灌溉用水效率低的主要原因。节水灌溉激励机制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激励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鼓励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相应的激励机制。要激励农户节水灌溉除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外,还必须从水权、水价和水市场的单独作用机制或联动机制出发,运用定性或定量、博弈论或信息经济学或构建其他激励模型的研究方法,探索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同时,出台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等政策,为有效实施激励手段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后盾,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加强节水灌溉意识的普及

受经济利益关系的影响,在水资源充足的地区,农民对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及民间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媒介,大力宣传节水灌溉的重大意义,树立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意识,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

4.结语

喷灌技术实施一项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我国的喷灌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各地区应因地适宜,发展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措施,通过先进的灌溉管理体制来实现管理节水,推动农业节水的高效快速发展。另外喷灌技术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雷煜.浅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J].陕西水利,2010,(1):139-140.

[2]逄焕成.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5):l-6.

[3]高雪梅.中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2012,(1):54-56.

[4]杨民峰,卜少春.浅谈灌区节水灌溉的应用与实践[J].陕西水利,2009,(8):169-170.

[5]王增发,洪小康.试论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5):451-454.

[6]刘继艳.论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发展[J].建材与装饰,2008,(7):234-236.

农业灌溉范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节水灌溉、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为目的,全面规划、统一部署、分期实施,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有效灌溉面积,保护和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步夯实农业水利灌溉基础,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要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实际出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三农”问题,确保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

在编制规划时,应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优先安排水源有保障、建设和运行条件较好、效益较优的灌区改造项目,并重视中低产田的治理;对于部分灌溉水源无保障、工程措施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属资源性缺水的,可采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等非工程措施解决。

3、坚持节约、保护水土资源的原则

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应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要在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逐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同时,工程建设规划布局要注意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尽可能少占用耕地。

4、坚持长效管理、良性发展的原则

按照水管体制改革有关文件要求,研究制定农田灌溉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落实管理主体和责任,建立长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以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目标

力争至2020年,基本完成我县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和改造任务,形成较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灌溉工程的灌溉保证率、灌溉水利用系数等指标和参数能达到规范标准和国家的有关发展目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有力保障我县“三农”发展和粮食安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四、主要任务

通过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摸清规划范围内的农田灌溉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县内实际情况,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农田灌溉的要求,明确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研究并提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实施意见,规划包括对全县现有中、小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新灌区建设等。同时,提出实现农田灌溉工程良性运营和发展的主要措施与改革方案,提出确保规划执行的保障机制与具体措施,为各级政府研究部署农田灌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五、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1、规划范围

全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现有中、小型灌区(含农田、经果林灌溉)及新建灌区。

2、规划水平年

现状水平年为*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

六、实施步骤

根据规划总体进度的安排,我县规划工作要求在*年底前完成,各阶段工作控制进度为:

1、*年7月10日前,完成灌区现状调查和灌区规模论证,并将灌区现状调查和规模论证成果由县水利局、发改委联合按程序上报至省。

2、*年8月底前,确定规划灌溉工程建设项目内容及规模,完成规划灌溉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3、*年10月底前,完成我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编制报告并送审。

4、*年12月底前,完成我县农田灌溉工程规划报告审查工作,并由县人民政府下文批准。

七、组织领导

编制*农田灌溉工程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确保规划按时、保质完成,成立*农田灌溉工程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办公室主任由万仁和担任,成员从县发改委、水利局、国土局、林业局、农发办、扶贫办、财政局各抽调2人组成。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安排专人协助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农业灌溉范文8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改进方案

农作物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水源进行灌溉,传统的灌溉技术,在进行灌溉的同时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而且传统灌溉技术会导致灌溉不均匀的现象发生。随着我国节水观念的不断加深,所以农业节水灌溉东欧自动化技术越来越得到了重视。农业节水灌溉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灌溉水源的高效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能够促进农作物的成长,推动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

1农业节水灌溉中的自动化技术

1.1工作原理

在农业节水灌溉中的自动化技术中,灌溉系统大概可以分为中央控制计算机、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部分,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制定一套较为合理的灌溉数据,然后以这套数据为标准值,通过传感器感知土地中实际的各类数值,传感器将感知所得到的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中央处理系统会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是否进行灌溉。当实际数值高于标准数值时,无需进行灌溉,若实际数值低于标准数值,则需要执行灌溉的任务。

1.2系统特点

农业节水自动灌溉系统主要的作用是进行农业灌溉,为了更好的在农业中运用自动化技术,就要求农业节水自动灌溉系统的组成尽可能的做到简单、易于操作。为了促进农作物更好的发展,在进行农业灌溉的同时,往往会在水源中添加各种化学农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节水自动灌溉系统产生化学腐蚀,所以,农业节水自动灌溉系统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在进行灌溉的过程中,农业节水自动灌溉系统能够将水肥进行最佳比例的混合,以便能够在进行灌溉的过程中保证施肥的均匀性,而且能够根据植物在不同的时期对肥料的需求,对水肥比例进行适当的自动化调节。农业节水灌溉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对灌溉中的用水进行精准的控制,从而有效的避免用水不当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2农业节水灌溉中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农业节水灌溉的自动化技术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并将电子技术与科学技术与之不断相结合,使之日渐得到完善,目前,许多西方国家的农业节水灌溉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技术也较为成熟,能够将其更好的运用到农业当中弄。相对于国外的发展现状,我国的农业节水灌溉中的自动化技术起步比较晚,发展比较慢,且尚有许多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没有完全实现农业节水灌溉的自动化,大多数地方还是半人工半自动的发展状态。目前,我国许多的农业节水灌溉系统都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但是我国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状况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了在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国外的技术并不能完全适应国内的农业情况。所以我国不能完全依靠国外的技术,必须加大研发力度,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开发出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节水自动灌溉系统。

3我国农业节水灌溉中自动化技术的改进方案

3.1有效提取农作物生长信息

有效的提取农作物生长所需的信息是推动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环节,通过现代技术对农作物在不同的阶段所需的信息进行提取,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植物需要的信息进行补充与确定,从而更好的推动农作物的生长。根据植物生长所需的信息,可以制定出更精确的节水方案。在对农作物生长信息进行探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红外线技术、植物店信号等来判断植物生长过程中对营养需求的状况、病虫害状况以及生产状况,并通过这些状况来确定科学的节水方案。

3.2加大自动化技术的研发

我国处于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初级阶段,所以在很多方面还有不足,以此必须加大对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力度,同时,要在资金与技术上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大力的支持,避免资金不足而限制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研发的状况。研究结构要根据自动化技术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技术研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动化技术与一些设备的使用价值。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灌溉自动化技术的重视,提供资金与人才的支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为我国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结束语

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在农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还有些不足,所以必须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

作者:谢万军 单位:东昌府区郑家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杨娟娟.刍议农业节水灌溉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13(3):110-111.

[2]张予,李瑾,郭美荣等.农业节水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农业基地的调研[J].河南农业科学,2015,(8):149-153

[3]赵建云.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发展及趋势[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3):54-54.

[4]蒋晓威,张文娇,齐放等.农业节水灌溉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7,48(1):62,71.

农业灌溉范文9

关键词 农业灌溉;机井灌溉;现状;建议;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34-01

随着淮北地区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转化发展,用水规模在不断加大,加之淮北地区绝大部分区域地表水资源较为缺乏,为确保淮北地区农村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农业灌溉尤为重要。

1 淮北地区农业灌溉概述

1.1 淮北地区气候条件与灌溉的关系

宿州市埇桥区属南北交汇处,多年平均年降雨量850 mm。但降雨的时空和年际分布极不均匀,6—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0%以上,20 d无雨频率为50%以上。雨量的季节分布并不完全符合农作物生长需水要求,需要进行补充性灌溉。在秋季作物生长期和秋种季节,20 d无雨频率可达92%,因而干旱是制约淮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淮北地区的农作物要获得丰收,在农作物生育期就需要进行灌溉。

1.2 土壤特性对农业灌溉的影响

砂姜黑土是淮北平原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分布面积较广,占淮北平原总面积的1/2以上。此类土壤胀缩性大,渗透能力差,蓄水保墒能力弱,土壤毛管性能小,易旱易涝。干旱时土壤干缩形成垄缝,土壤水分蒸发加速,加剧旱情的发展;遇水时土壤又迅速膨胀,封闭土壤中的孔隙,延缓水分滞留时间长,形成涝渍灾害,故砂姜黑土区必须做到旱涝兼治。

1.3 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对农业灌溉的适宜性

淮北地区地表水资源主要集中于沿淮及主干河道范围内。绝大部分区域地表水资源较为缺乏,而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组分布较稳定,地下水资源丰富,按其埋藏深度和补、径、排水力循环和开采条件,自上而下可划分为3个含水层组:浅层(0~50 m)、中深层(50~150 m)、深层(深度大于150 m)。中深层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分布不均匀。而浅层属潜水至弱承压水,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指标,能满足农业灌溉要求,是农田灌溉开采和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层位。上部20~25 m,含水层厚度8.0~17.0 m,分布较为广泛;下部25~50 m,含水层厚度2.0~8.0 m,分布不均。根据淮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和水质标准,水资源和水质都能满足淮北地区农业灌溉的要求,水资源和水质都很适宜淮北地区农业灌溉。

2 淮北平原农业灌溉现状

地下水是淮北地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在淮北地区井灌面积占农业灌溉面积5成以上,根据淮北平原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情况及土壤特性,机井灌溉无疑是淮北地区较为适宜的灌溉方式。

2.1 优点

一是井灌适应性强,管理方便。井灌不仅能满足灌区农作物的灌溉,而且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要求。灌水时户与户之间的干扰小、矛盾少,每口井能灌溉数户农户的地,同时便于管理。二是井灌不仅省地还节水。井灌和渠道输水相比,不占用额外的土地,一般都可减少占地2%~4%。此灌溉方式加上具有淮北特色的地面移动软管灌溉形式,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接近1.0。由于实行小定额灌溉,因此可有效减少深层渗漏损失,尤其是土壤渗漏严重的地区,如淮北砂姜黑土地区、潮土区,节水效果显著,一般情况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92以上。三是一次性投资少。此灌溉方式仅需井、动力、泵及移动软管等设备,一次性投资少,井灌区投资仅为1 800~3 300元/hm2。此种灌溉方式得到农户的青睐,近几年发展迅猛。

2.2 缺点

一是能耗大。淮北地区井灌区灌溉动力多为农用拖拉机或拖拉机,这些机械不仅用于灌溉,而且也用于运输、耕地等方面,常出现实际动力远大于需要配套动力的情况,即人们常说的“大马拉小车”,从而造成能耗浪费。二是水温偏低。水温低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是很大的,井灌时的水温往往偏低,因此井灌时应当尽量延长输水路线。尤其是冬季灌溉大棚蔬菜或夏季灌溉玉米,应错过中等高温时段。作物对水温的要求:旱作温度为15~20 ℃,最低允许温度为2 ℃,最高不超过35 ℃[1-2]。

3 建议

3.1 合理规划布局机井

井的布局合理,就能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否则可能开发不出地下水或因打井过密、过多降低单井出水量;甚至会造成区域性水位下降。故淮北地区布井前一定要对代表性的旧井进行测量了解,以便找出较好的井位、井间距,尽量减少群井干扰的影响。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查阅《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和已实施的机井项目经验,再设计井位、井间距、井径、井台、井深。根据埇桥区农田用水经验,作用灌溉主要利用浅层地下水,井深度25 m左右为宜,机井内径为500 mm,井距采用250~300 m,布置为三角形布置或正方形,单井控制面积4.0~5.3 hm2。

3.2 适时灌溉促丰收

农作物灌溉主要解决2个方面的问题,即何时灌和灌多少[3-4]。合理灌溉技术的关键是以适量的水进行适时灌溉,既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又不致造成土壤含水量过大。根据作物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要、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变化确定灌溉的时间和作物的灌水量,通过气象因素确定作物的蒸腾蒸发量来进行灌溉决策和灌溉周期。淮北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也有薯类和油料作物,薯类和油料作物相对耐旱。主要作物冬小麦在干旱年全生育期灌水次序为越冬、返青、拔节、抽穗、灌浆共灌水5次;主要作物夏玉米在干旱年全生育期灌水次序为播前、拔节、抽穗、灌浆共灌水4次。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计划湿润层为0.3~0.8 m,雨量的季节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水要求,这就需要人们进行补充性灌溉。根据农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所需的作物灌溉量,确定适宜的灌溉上限、灌溉次数和灌溉定额,来实现农业灌溉效益最大化。

4 结语

农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新阶段,优质、高产、高效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农业灌溉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灌溉也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基本保障。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农田机井通电工程、机电配套、科学信息化管理、节时节水型灌溉技术会逐步改进。根据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情况及土壤特性等决定的淮北地区井灌方式必将持续发展,农业灌溉效益必将持久稳定发挥。

5 参考文献

[1] 于江海,周和平.农业灌溉水温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08(8):123-125.

[2] 王宏.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1(5):253.

农业灌溉范文10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

水资源是国家的重点资源,在每个行业都应该普及节水概念,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农业也不例外。在我国的大面积农业都需要经常性的灌溉来保持作物的生长,然后传统的灌溉技术会形成很多水资源的浪费,而且灌溉的不均匀也不利于农作物更好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加大对农业节水灌溉中自动化技术的重视,从而有效的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

1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的应用现状

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在国外的一些国家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且在农业的灌溉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我国的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比较晚,技术灌溉自动化系统还有很多需要待改进的地方,并没有完全的实现灌溉技术的自动化,而且由于国外和国内的地理环境气候状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国外的灌溉自动化技术不能适用于国内的农业情况,因此在节水灌溉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上不能完全的引进国外的技术,应该结合国内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进行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和改进[1]。

2提升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对策

2.1增强技术水平,有效提取作物生长所需的信息

有效的提取植物生长所需的信息是实现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重点,通过利用现代化的较为先进的技术,了解到植物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信息,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植物需要的信息进行补充,从而确保植物更好的生长。在探测植物所需信息时,可以运用植物电信号,红外线技术,多光谱反射技术等一些其他的技术来实现对作为科学的探测,明确知道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信息,以及各种病虫害的状况,通过提取这一些列的信息来充分的了解作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制定最科学的农业灌溉方案,实现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目标[2]。

2.2加大对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力度

现阶段我国处于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初级阶段,很多的技术还不够完善,而国外的技术在国内又不能相适应,因此需要加大对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力度,采用政府补贴,税收减免,企业投入等多种手段来对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进行融资,确保不会出现由于资金不足而限制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研发的情况。首先,研究机构要和企业能够完成对接,针对市场的需求,对自动化技术中的薄弱环节以及非常重要的设备进行主要技术研发,提高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和一些设备的使用价值。其次,政府要加强对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重视和人力财力的投入,可以积极的引进国外的一些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专家来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指导,同时也要充分的利用国内的一些人才,将他们组成一个团队,专门负责对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改进[3]。最后,积极的调动各类风险投资企业的积极性,使他们原因将资金投放在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上,加大各企业对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关注。

2.3加强对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培训

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的农业从业人员是普通的农民,他们知识水平不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对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缺乏认识,再加上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一些设备价格会相对比较昂贵,导致很多的农业从业人员并不愿因花费资金在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使用上,这就导致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很难在农业方面得到广泛的普及。因此需要国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对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宣传力度,使农业人员充分的了解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一些知识,另外,可以将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相关设备带到农田,让农民亲自动手区利用这些自动化的设备,让他们亲眼看到这些设备的作用,感受到这些自动化设备的价值,自己主动想要运用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4]。同时,要加强对农业人员的培训,让他们知道如何去更好的运用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这些相关设备,使自动化技术真正的发挥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在我国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的需要改善的问题,国家和政府需要加强对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水平,从而在实现节水的同时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作者:蒋晓威 张文娇 齐放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京鸿.试论农业节水灌溉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1):124-125.

[2]张予,李瑾,郭美荣,等.农业节水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农业基地的调研[J].河南农业科学,2015(8):149-153.

农业灌溉范文11

【摘要】要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就必须在节水灌溉上下功夫,因此我们必须探讨多种灌溉技术和相关技术措施,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分析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措施

0.引言

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为了充分利用农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农作物达到高产高效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它是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节水技术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科学的运用这一技术体系,可有效的提高农用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和总体面积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农用水资源包括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和经过净化处理的可利用废水。它的合理开发利用,需要采取多项工程措施,如地上水和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技术、机井测试改造技术和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等。灌溉工程节水技术体系。灌溉工程节水技术是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节水效果最显著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膜上灌技术和改进沟畦灌溉技术等。

1.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分析

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农业节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蓄水保墒耕作技术、适雨种植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化学药剂抗早保墒与保水剂应用技术、限额灌溉及节水抗早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等。节水管理技术体系。主要是建立健全各种管水组织,制定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制度,作到计划用水,优化配水,合理征收水费。

1.1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占水量的50%~60%,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有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渠道防渗技术的节水特点是: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

1.2喷灌技术

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 )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进行灌溉。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者都 定不动,或者除喷头外,其它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和装有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固定不动,管片与水栓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塘、井、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

2.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存在的问题

一是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二是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三是受经济利益影响,水资源相对充足地方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五是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可行性论证不够,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致使有些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六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很多工程设备因质量问题或维护维修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等,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3.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3.1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

目前的农业节水方式,无法根本改善缺水状况。为了抗旱保丰收和增加粮食产量,人们一方面在打更多、更深的井,另一方面节水灌溉省下的水又被用来扩大灌溉面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型节水。为此,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因为农业节水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涉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效益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作,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2合理规划

灌区的地面水利用包括区内拦蓄与区外引水系统,通过分析可以获得多年的可供水资源过程。灌区地下潜水层可视为一个调节水库,其补给量包括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渗漏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发、出流与开采。两种水源统一调度,可按区域均衡法或地下水非稳定流方法进行均衡分析;在一定的开采布局条件下,以确定合理的开采强度,或在一定开采强度下确定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相应的补给区域,或根据补给方式和开采强度确定区域内开采布局。在冲积平原或河流的中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外引水源可靠性低时,当然要发展井灌,以井补渠;若地下水严重超采,就要减少用水或统一控制上游引水,修建当地蓄水工程,利用河流水源引水存蓄或回灌地下水。即使在一个灌区内,地面水、地下水的动态规律也不同,或者上游井渠结合,以渠为主,下游井渠结合,以井为主。

3.3建立农业节水补助资金制度,加大农业节水投资力度

现行的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主要靠集体出资,农民筹资,国家补助建设。工程一次性投资较大,国家补助资金却很少,大部分资金需要农民自筹解决。而大部分地方群众还不富裕,很难拿出更多的钱来搞农业节水工程。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农业节水工作纳人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种制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从而确立农业节水的重要性,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3.4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已列为今后农业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4.结论

总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体系,它涉及多学科技术领域,其实质是解决农业用水和农作物需水及单位水量产生的粮食产量和价值。这个体系以农业节水为中心,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小涛,王春生.浅析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09.6.

农业灌溉范文12

关键词:泾惠渠灌区;节水灌溉;水资源供需平衡;水利工程灌溉管理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0-0120-02

1 概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方面我国人均水资源比较匮乏,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已经受到缺水“瓶颈”制约。另一方面由于灌区输水工程老化和渠道衬砌率低,用水存在“大水漫灌”现象,造成水资源使用效能不高。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灌区应从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努力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水利保障。

2 灌区概况

泾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属全国大(Ⅱ)型引泾自流灌区。灌区于1932年6月建成通水,几经扩建和改造,现今设施灌溉面积145.3万亩,横跨渭南、西安、咸阳3市的6个县(区)。灌区现有干渠5条、长80.6km,支渠20条、长299.8km,斗渠538条、长1195.56km,分引渠4787条、长2042.07km。管理中型水库2座、总库容4105万m3,干支渠抽水泵站8座、总装机容量10963千瓦。

3 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3.1 灌溉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泾惠渠工程发端于秦郑国渠,建设标准较低,长期投入改造、维修资金又不足,设施更新维修不及时,造成部分渠系不通或多年老化失修。

3.2 农灌用水利用率低

由于灌区农业灌溉方式和技术落后,渠道衬砌率低,田间工程土渠居多,输水渗漏损失大,农灌用水利用系数仅为0.48左右,水资源浪费较多。

3.3 农灌节水技术推广受到制约

农民按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购买力低,观念陈旧,加之灌区水价机制不活,造成节水灌溉设备和节水科技推广使用较少。

4 发展节水灌溉主要途径与措施

4.1 发展节水灌溉,观念变革是先导

发展节水灌溉,对于解决“水少水脏、分布不均、地下水超采”诸多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用水供需矛盾,有效减少引用高含沙水灌溉现象,扩大农田实灌面积,而且能够促进农民用水增收节支后积累财力购买节水器具,优化农业耕作技术,对推进农业灌溉现代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此,灌区各级管理单位应结合实际向群众广泛宣传,努力促成各方观念转变,形成共识,有效增强发展农灌节水的动力和合力。

4.2 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改造是重点

骨干工程在灌区渠系中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泾惠渠灌区积极争取资金,累计衬砌干支渠道100多km,新建改建各类建筑1200多座,改造中低产田42.5万亩。同时对部分干渠采用塑料薄膜、砼板衬砌、U型衬砌等防渗措施,开展田间工程配套改造,减少渠道输水水量损失,共衬砌各级渠道300多km,使干渠输水利用系数提高了10%,渠道决口、溢岸等事故减少约80%。2012年又进一步研究制订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整体规划,计划改造衬砌或土渠衬砌灌区干支渠道230.59km,大力推进灌区信息化工程和实施试验站全面改造等,目前已通过水利部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审查。今后应继续跟踪推进项目立项,抓好规划实施,切实解决好灌区骨干渠道老化失修、水量损失大等问题。

末级渠系是灌区供水的“毛细血管”网络。泾惠渠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于2012年9月已动工实施,主要建设内容为恢复失灌面积29.1万亩,改造衬砌斗渠198条,长度271.851km,建筑物2361座;改造衬砌农渠1621条,长度697.415km,建筑物16324座。实施后年可新增粮食产量1382.8万kg,节约水量1341.6万m3,有效恢复灌区水浇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效益,目前应抓紧有序推进实施。

4.3 发展节水灌溉,体制机制是保障

管理出效益,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是推广节水灌溉的重要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泾惠局先后制定完善了计划供水、精细化管理等系列规章制度,在实践中积极落实。水量计算,除健全完善引、抽、闸、斗控制体系外,购买先进仪器设备,推进远程自动水量监测;用水配水,坚持周密计划,科学调度,通过严格巡查斗口计量结算,按量计征水费。并把节水灌溉纳入灌溉考核内容,考核灌溉效率,制定奖惩措施,促进了灌区节约用水。

为提高用水管理效能,按照中、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要求,今后在管理机制上应继续进行改革,严格落实各级管理单位节水目标管理责任,加强节水指标考核、奖惩,推进各级水务公开、民主配水,调动群众参与管理、监督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努力使水管单位与用水户实现双赢。

4.4 发展节水灌溉,农户重视力量大

广大农民是农灌用水的受益者,人数多,力量大。长期以来,他们普遍采用农业“大水漫灌”的模式,不但使部分灌溉水成为无效水,再加上灌水时“跑、串、泄、漏”问题较多,造成工程输水利用效率降低。对此,灌区应结合实际采用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理念,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变群众“浇地要灌饱才能夺高产”的旧观念,树立适度灌溉、科学节水的新观念,逐步推进灌区农业非充分性灌溉方式,促进节约用水。为此,泾惠局2012年启动了农作物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项目。其目的就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提出灌区农作物非充分灌溉科学管理制度,总结切实可行的用水管理措施,通过推广有效降低灌溉定额,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经济社会效益。这是为灌区办的一件实事、好事,应认真抓好落实,早出成果。

4.5 发展节水灌溉,水价调控是杠杆

水是商品,水价必须反映其价值和供求关系,这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和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结合灌区实际,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积极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农民节水灌溉。党的十明确提出:必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贯彻这一方针,立足灌区用水实际,目前应借鉴电价改革办法,探索实行阶梯水价或两部制水价政策,对定额内农灌水量给予优惠价,对超定额水量提高水价,多用水就多出钱,少用水就少出钱,用经济手段提高农民节水意识,有效促进农业节水灌溉。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