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

时间:2023-06-01 09:08:36

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范文1

英文名称:Academic Periodical of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主管单位:山西省农机局

主办单位:山西省农机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9646

国内刊号:14-1310/S

邮发代号:22-1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农产品加工学刊》(月刊)创刊于2002年,由山西省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山西省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管理站、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协会主办。是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重点支持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专业媒体,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和科技部万方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农产品加工"学刊》与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贮藏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分会合办,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卢良恕等资深学者专家为顾问,并由全国各农业院校和农产品相关研究院所学科带头人和专家组成编委会,指导和支持办刊工作。

农产品加工范文2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4.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6.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能力。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

2.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产品深加工;奶业要优先提供优质、营养的学生饮用奶;水产品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等水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注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3.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皮革等传统加工。鼓励发展精制糖,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保健茶;发展丝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合理利用和开发食用菌等农业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重点做好对市、县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三)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优先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各地有关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六)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修)订和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七)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国家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二)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需征用土地应依法报批,各项费用按合理标准收取。电力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

农产品加工范文3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4.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6.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能力。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

2.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产品深加工;奶业要优先提供优质、营养的学生饮用奶;水产品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等水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注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3.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皮革等传统加工。鼓励发展精制糖,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保健茶;发展丝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合理利用和开发食用菌等农业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重点做好对市、县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三)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优先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各地有关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六)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修)订和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七)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国家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二)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需征用土地应依法报批,各项费用按合理标准收取。电力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

六、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农产品加工范文4

积极推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政策的落实

近年来,国家有关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目前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政策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各地要把促进已有政策落实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在全面梳理、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督促检查等形式,推动政策落实。主要有:积极推动税收政策落实,包括增值税进项税额优惠、免征初加工所得税、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增值税、农产品出口退税优惠等;积极推动信贷政策的落实,包括扩大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投放总量、建立审批绿色通道、严禁利率“一浮到顶”、减免贷款手续费用等;积极推动保险政策的落实,包括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广新型险种、鼓励对外贸易和“走出去”企业保险服务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包括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所得税前扣除、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技术创新资助等;积极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包括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等政策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的价格政策等;积极推动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包括小型微型企业减半计征所得税、减免中小企业涉企收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在农产品加工业的有效落实。与此同时,要加强新的政策创设,在初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原料基地、收购资金、设施装备、加工园区、主产区布局等方面实现突破。要大力营造落实政策的舆论环境,开展各种宣传、宣讲和培训活动,确保政策公开透明。

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认真组织实施初加工补助政策。积极争取扩大实施区域、品种和资金规模,整体推进初加工设施建设,通过产后减损实现增产增收增供增效。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建设烘储设施,同时采取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等措施,防止粮食过度加工造成浪费。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并与园艺作物标准化基地建设同步规划、建设和实施,择项列入初加工补助和农机补贴范围,同时积极向物流配送和电商拓展。

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培育主食加工知名企业和“老字号”。通过示范引导和培训提升等形式,着力培育一批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业;开展主食加工知识普及、产品展示和技术交流,树立现代主食消费理念,组织主食加工“老字号”品牌推介,加快推进马铃薯主粮化、主食化进程。加强主食加工公共服务。开展主食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建立专家咨询会商平台,加强研发体系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主食加工业产业联盟。组建主食加工技术集成联合体。着力促进引进装备国产化,增强主食加工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城乡居民对主食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多样化市场需求。

启动实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工程

明确一部分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主攻方向。科学选择一批重点地区、品种和环节,主攻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加工副产物全值利用和加工废弃物梯次利用,研究最经济、最有效的阶段性突破路径。筛选一批综合利用成熟技术设备装备。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综合利用新技术,通过工程、设备和工艺的组装物化,在秸秆微生物腐化有机肥及过腹还田、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环节开展试点。制修订一批综合利用标准。完善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及相关技术操作规程等。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综合利用服务的做法和经验。

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支持和引导研发体系,以瓶颈问题为导向,分品种分领域按照产业链条布置创新链条,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协同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设施装备研发。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具有中试能力的工程化研究平台及产业化应用平台,通过技术优化、组装、集成和配套研发,开展工程化研究和核心装备创制,孵化形成一批集成度高、系统化强、能应用、可复制的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装备。加强成熟技术筛选推广。深入开展科企对接活动,搭建推广转化信息平台,选择重点产区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先行先试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专项研发项目,加快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培养造就人才队伍。通过交流合作、科技攻关、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培育一批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生产能手和技能人才。

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以资产为纽带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建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示范单位。积极争取财税融资政策。推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强上市融资服务和指导培训,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支持企业进行技术装备改造和产业升级。实施质量立企、品牌强企战略。支持引导企业建立检测检验、质量标准和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将质量和信誉凝结成知名品牌;加强同区域同类别的品牌整合,大力宣传和保护品牌,建立农产品加工品牌目录制度;鼓励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申报和推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

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县为单元整建制创建一批原料基地、加工园区、营销体系等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示范县,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组织筛选推广加工专用优良品种,组装集成原料生产技术,从生产到销售全程实现标准化。扶持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带动力强的加工园区。注重发挥产业集聚区整体效率,改善软硬件环境,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分工协作,完善研发机构、监测机构和污水处理及给排水系统等配套设施,让企业共享资源和服务、共同治理污染。构建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展销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发展直销直供、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鼓励骨干企业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

鼓励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加强主产区产加销整体构建和区域合理分工。与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衔接,将加工流通与生产消费同步规划和实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学确定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主产区、养殖主产区、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垦区、草原生态区等区域发展重点,对主产区加工业进行重点布局。促进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协调争取政策、资金,大力推动粮食加工科技创新和推广,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努力改善粮食烘储加工条件,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管理,引导企业科学开展粮深加工,积极鼓励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积极拓展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搭建加工产能转移承接平台。组织加工企业将产业转移到主产区,与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加以整合,合力打造优势主导产业。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鼓励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粮食银行”,探索粮食产后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储存、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促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农产品加工范文5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4.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6.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能力。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

2.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产品深加工;奶业要优先提供优质、营养的学生饮用奶;水产品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等水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注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3.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皮革等传统加工。鼓励发展精制糖,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保健茶;发展丝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合理利用和开发食用菌等农业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重点做好对市、县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三)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优先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各地有关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六)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修)订和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七)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国家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二)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需征用土地应依法报批,各项费用按合理标准收取。电力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

六、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农产品加工范文6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依托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215户,比年净增11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亿元,较年年均增长18.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5%;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58.9亿元,较年年均增长21.7%,占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34%。

(二)企业规模不断扩张。随着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整体培育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张加快,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81户,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37.7%,实现销售收入201.5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77.8%,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三)产业聚集初步显现。以园区为载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李记酱菜、吉香居食品、味聚特为龙头,年加工达85万吨的蔬菜加工集群;以蒙牛、新希望、菊乐为龙头,日加工鲜奶能力达1400吨的乳制品加工集群;以金锣、玉泉、碧海为龙头,年加工达220万头的生猪加工集群;以西龙纸业、丰华纸业为龙头,年加工竹浆达20万吨的竹浆加工集群;以通威、新希望、永祥、丰美为龙头的饲料加工集群;以爱心木业、申宇木业为龙头的竹木加工集群。

(四)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充分发挥各区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初步布局形成了以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为主的粮油、果蔬加工业;以东坡区、仁寿县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洪雅县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彭山县为主的饲料加工业;以洪雅县为主的茶加工业;以洪雅县、彭山县、青神县为主的中药业;以东坡区、丹棱县、洪雅县、青神县为主的竹木加工业等特色较为鲜明的块状产业区域以及黑龙滩灌区、岷江沿岸、西部浅丘区产业带。

(五)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上档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大力推广应用了生物工程、新型保鲜、灭菌、真空冻干、速冻等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建立了省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定和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使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由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转变。

(六)品牌建设取得成效。目前,全市有效存量农副产品商标331件,占商标总量的32%,涌现了吉香居、恒泰新、味聚特、川南、惠通、乐宝、八百寿、千禾等知名品牌,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32个、名牌14个、无公害农产品126个、绿色食品120个、有机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成为了“中国泡菜之乡”和中国蔬菜加工业驰名商标最集中地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一些优质加工产品已销往全国以及美、英、法、俄及东南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全市出口创汇的增长点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农产品资源丰富。我市是全省重要的粮油、果蔬、肉奶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东部丘陵区、中部坪坝区、中部浅丘区、西部山区以及岷江沿岸“四区一带”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已具雏形。已建成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达181个。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176.8万吨,油菜籽产量9.26万吨,茶叶产量2.04万吨,水果产量94.56万吨,蔬菜产量205.49万吨;出栏生猪511.74万头,肉牛13.27万头,肉羊211.28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68.69万吨;年末奶牛存栏7.2万头,实现牛奶产量18.5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1.45万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建成工业林竹原料林基地约207万亩,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二)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制定了36个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积157万亩;制定和市、县级农业地方标准140项,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制定洪雅生态奶业、东坡蔬菜等22个农业标准体系,涉及各类标准468项。建立洪雅生态奶业等9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小区)、33个省级示范项目以及部级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粮油、果蔬、乳制品、茶叶、肉制品、林竹加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李记、吉香居、蒙牛、新希望、菊乐、美妙、金锣、玉泉、碧海、西龙纸业、丰华纸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并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我市是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经济区通联川南、川西北经济区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目前已形成各区县到市中心半小时,到成都一小时的快捷交通网。随着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推进和我市综合交通建设高潮的掀起,我市交通条件将更加优越,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这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也为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市场空间潜力巨大。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仅处于全省中等水平,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拓展空间。同时,成渝经济区人口多、农产品加工制品市场消费潜力大,将有力支撑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六)政策环境十分优越。市委、市政府围绕工业富民强市战略的实施,制定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系列金融促进、税收优惠、要素支持等相关发展政策、激励机制和扶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建立产业配套资金、技改贴息资金,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三、存在问题

(一)加工转化程度较低。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约50%,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约为1:0.6,远低于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同时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技术缺乏,导致农产品综合资源利用率低。

(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全市大宗农产品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传统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单一产品多、系列产品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较差,市场主体仍在省内,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尽管在泡菜等局部加工领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产业整体科研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导致加工较为粗放,技术及产品更新缓慢,新产品产值率低。

(四)市场体系亟待完善。市场化组织、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综合物流配送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原料供给、生产加工和产品终端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交易方式陈旧,导致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协调性较差。

(五)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大宗农产品收购加剧了企业季节性、阶段性资金紧张状况,融资更加困难。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目标,顺应农产品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立足于我市区位优势、农产品生产资源优势,以国际国内市场特别是成都、重庆等大都市为目标市场,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品牌、技术、质量为保障,以农产品加工园区、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联动发展为机制,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和“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做强产业,做优产品,做大品牌,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消费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质量安全原则。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

(三)科技创新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错位发展原则。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各区县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努力实现差异化和错位化发展。

(五)集聚发展原则。综合考虑原料资源和运输半径,加强产业引导,以园区为载体,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六)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产品加工模式,重视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提高原料节约集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夯实软硬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加工制造专业化、现代化,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重点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实力、有影响的骨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实现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本建立较为完备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系统,实现农产品从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转化。

——基本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二)具体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45户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65%。

企业规模目标: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企业5户;力争70%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

技术创新目标: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体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品牌建设目标:在已有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绿色、生态品牌产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6个、名牌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可持续发展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高于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基本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社会功能目标:税收收入占全部工业税收收入的15%以上;加工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以上;累计培训农民达到10万人次以上,带动全市农户覆盖率达75%以上;年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第三章产业发展方向

年—2015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按照建设成渝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天府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的要求,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泡菜、竹编、乳制品、肉制品、竹木制品、茶叶、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符合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律和人们消费取向的加工业体系,建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具有我市比较优势,具备较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同时,优化提升白酒、饲料加工、竹浆造纸等传统产业。

一、强力推进知名产业

(一)泡菜产业。按照“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做响”的总体要求,将“·东坡泡菜”产业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一是加快建设中国泡菜城。按照中国泡菜城总体规划,加快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泡菜城标志及广场、质检中心、泡菜博览展示馆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泡菜企业入驻园区,将中国泡菜城打造成为集泡菜加工、研发、商贸、旅游、会展、文化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和核心区。二是加快标准化原料蔬菜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加工蔬菜专用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建设“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基地。三是打造“·东坡泡菜”区域品牌,巩固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加大宣传。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泡菜会(节)”,广泛利用节庆、商展、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等形式,大力宣传“·东坡泡菜”,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和销售途径。

(二)竹编产业。打好“青神竹编”这张国际品牌,以青神县南城镇为核心,建设“中国.青神竹编产业园”,建成集竹制品加工、竹编艺术品生产、竹产品营销、竹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竹产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国竹艺城”、“国际竹博园”和国际竹编工艺培训基地,弘扬竹编传统文化,传承竹编传统工艺;依托青神云华竹旅、美联家居等工艺竹编大户,大力发展集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中高档和精品系列竹编工艺品,包括平面画竹编、立体竹编和瓷胎竹编等系列产品,将“青神竹编”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竹制品加工、竹工艺品生产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青神竹编”产业。

二、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一)乳制品产业。鼓励蒙牛乳业、新希望乳业、菊乐乳业、美妙乳业等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建设,巩固发展奶源基地,提高生鲜乳质量。充分发挥全市乳品加工企业产能。加快整合全市奶加工企业资源,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高附加值液体奶品种、发酵乳、低温乳制品。

(二)肉类制品产业。以猪兔禽为重点,实施畜禽品种良种化、生产布局区域化和养殖方式标准化。以金锣、王家渡、九升、玉泉、碧海为龙头,大力推行规模化和标准化屠宰,加快完善冷链物流系统,重点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促进川式传统肉制品加工与西式加工技术的结合,大力开发低脂、风味独特的新型中低温肉制品。推进“东坡肘子”等知名肉制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血、骨、毛、皮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三)木竹板材、家具制造产业。以仁寿雅森特、洪雅爱心和青神申宇为龙头,以综合利用次小薪材、三剩物为重点,保障企业原料供应,稳定现有人造板产能;重点发展模压门、实木复合门、实木门、竹质人造板、强化及实木地板等新型建筑装饰板材;淘汰整合部分原料综合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中小型林板企业,鼓励企业走木竹原料和产品市场外向型发展之路,支持企业自建原料林基地。

积极打造仁寿视高、兴盛家私产业园和彭山南方家居,壮大发展欧尔雅、意凡、南方、云贵家私等家具生产重点企业,突出生态环保型产品,加快发展实木家具和板式家具;仿制古典家具和具有收藏、实用价值的家具精品。注重木材和皮革、竹藤、布艺、玻璃、塑料、纺织等材料配套使用,设计制作精细手工、现代时尚的精品家具。

(四)茶叶深加工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对传统制茶业的升级改造,增加名优茶产量。充分利用洪雅、丹棱等区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有机茶发展力度。扶持、壮大尚林生物有限公司、雅雨露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提取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等茶叶功效成分,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重要的茶叶精深加工基地。

(五)调味品产业。以宏腾佳味食品、松江酿造、千禾味业等调味品企业为龙头,支持企业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促进产品更新换代。重点发展特色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新型调味品。大力开发天然保健调味品和方便调料,满足市场需求。

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一)白酒产业。以八百寿、诗书城酒业、三苏酒业、东坡酒业为龙头,鼓励其与酒类知名品牌企业实行跨地区重组,提高酒业集中度。加强高庙白酒、张场白酒等白酒企业发展,培育地方特色酒类品牌,传承传统酿酒工艺,推行酿酒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推进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运用,稳定提高白酒品质,大力发展中低度养生酒,加快推行白酒高档化;积极发展以果蔬为原料的发酵新品和利用中药材的营养型、滋补型低度酒。大力促进酒渣的循环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饲料加工产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加强饲料原料基地建设;综合利用粮油、果蔬、酿造等加工剩料作为饲料加工原料,扩大饲料原料品种,减少饲料原粮用量。重点扶持通威、金字塔、丰美等龙头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饲料加工工艺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动饲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样化,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养殖、水产业需要的安全、高效、无污染的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和特种动物饲料。

(三)竹浆造纸产业。限制竹浆造纸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依法逐步关停产能落后(原浆造纸年产能1.7万吨以下、再生纸年产能1万吨以下)、污染治理不到位、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重点培育丰华纸业、鸿源纸业、西龙纸业、新吉鸿纸业等龙头企业,加强关键环节工艺技术改造,强化环保节能措施,稳定现有竹浆产能,推进竹浆及其制品的深度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发展文化办公用纸,生活用纸和竹纤维环保制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浆纸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四、做好鲜活产品配送

(一)水果。着力引进、培育水果加工营销龙头企业,采用先进的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发展特色水果储藏保鲜和加工,通过错时销售、远距离销售和延长销售时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水产品。充分发挥水域资源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特色水产品养殖。以鲟鳇鱼、鲑鳟鱼、东坡大闸蟹、斑点叉尾?、草鱼、鲫鱼等为重点,采用先进的淡水鱼加工技术,开发冷冻调理食品、冷藏保鲜鱼制品、烟熏制品、旅游休闲食品等,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三)蔬菜。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企业,在搞好无公害蔬菜的储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初加工的基础上,采用先进适用的加工生产工艺,加快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的冻干蔬菜、速冻菜、净配菜、蔬菜粉及调理蔬菜等丰富多样的蔬菜产品,提高蔬菜附加值。

第四章产业发展任务

一、抓好品牌创建

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继续推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创建“”产品大品牌。本着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从品牌的基础入手,对品牌的成长、飞跃、管理、扩张、保护等进行流程化、系统化科学运作,扩大品牌产品的数量和覆盖面。加强对现有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改进包装水平,努力提升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品牌扩展,推动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产业品牌、地域品牌的扩展,利用名牌的扩张效应,带动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着力将“东坡泡菜”、“青神竹编”打造成国际品牌,将乳制品、肉制品、白酒、茶叶等打造成国内一流品牌。

二、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方向,集中有效资源,在要素配置上重点扶持一批基础好、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农工贸一体化龙头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深”以及外向型发展,扩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势品牌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三、健全质量体系

适应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质量安全体系。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逐步建立标明产成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实施严格的认证标志管理和市场准入管理,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农产品认证体系。推行“食品放心工程”和ISO、HACCP、GMP等认证,加强对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以建设农产品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平台、化学质量检测平台、重金属检测技术平台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平台为重点,加快建立既符合我市市情,又与国际、国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四、强化食品安全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制,严把各环节食品安全关口,加大监管投入,增加重点产品抽查力度和检查批次。二是筑牢食品安全的企业基础。进一步明确并落实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增强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从制度上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加工能力,强化食品安全基础。

五、建设原料基地

综合考虑各区县的环境条件、种养植(殖)习惯等因素,发挥8个农产品中国之乡优势,按照农产品高产、优质、生态和安全要求,加快土地流转,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选育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基地认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相对集中的加工专用粮油、蔬菜、水果、奶牛、畜禽、水产、茶叶、林竹原料基地,全面增强优势农产品产出能力,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

六、加强园区建设

加快各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对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的吸纳力和承载力。按照“超前规划、基础先行、滚动发展、联建共享”的要求,加快推进园区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园区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的载体作用,合理区划农产品加工区,合理安排产业用地、仓储用地、配套设施用地,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其集中,加快形成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

七、加大技术创新

以建立泡菜加工工艺研发中心为契机,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协作,采取“产学研”形式,共建专业性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力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开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广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和先进管理方法,在注重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集成与优化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技术的最大潜能与整体优势,不断提高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能力和劳动效率。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扶持企业的精深加工研发活动,缓解技术研发资金瓶颈约束。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发展和壮大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建立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造就一批既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支撑。

八、完善物流体系

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经验,鼓励种植(养殖)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与综合型农产品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农产品物流联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有效缩短农产品供应的空间距离,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培育和壮大一批布局合理、辐射面广、功能完善且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在优势农产品区开展冷链物流试点,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促进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整合原农资、粮食、供销系统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并以资产、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

九、强化项目支撑

遵循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目录,根据全市农产品产业发展方向,以项目为抓手,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又能体现产业特色的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食品饮料、竹木制品项目31个,总投资81.5亿元,其中食品饮料项目26个,投资31.5亿元;竹木制品5个,投资50亿元。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条件和周期,分步实施,逐步推进。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见附件。

第五章规划保障措施

为全面实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更好地发挥规划指导作用,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重点项目的区域布局,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办法、意见,检查、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

(二)完善分工协作。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快发展。

(三)落实目标责任。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严格考核、完善奖惩,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财税支持

(一)加强财政扶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学技术经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落实税收优惠。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涉农优惠税收政策,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以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可适当降低或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促进其发展壮大。

三、强化金融支持

(一)积极争取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授信额度,及时发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适当放宽固定资产贷款抵押担保条件。

(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充分利用国家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三)加大信用担保服务。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担保,加大其贷款担保力度。同时鼓励融资租赁机构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重大设备和生产线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加大招商引资

(一)突出招商重点。依托农业资源特色、现有产业及技术基础,有选择地培育和导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业上的断层缝合、空白填补和结构调整。

(二)改进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方式从政策招商、要素招商向产业招商、定向招商等选择性招商方式转变,鼓励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项目。

五、完善利益机制

(一)健全中介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组织,推动服务组织之间的联合和合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服务保障。

(二)建立新型经营格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整合农产品加工相关的各种生产力要素为利益共同体,构建集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一体的新型贸工农经营格局,降低农产品产业化运行风险。

(三)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发展订单农业,推广示范文本,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保护价收购和合同定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六、统筹建设用地

(一)有效增加土地供给。根据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原则,统筹安排农产品加工业工业用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所需农用地转用和占用耕地指标统一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

(二)实施土地用地倾斜。优先保证优势农产品加工项目用地需求,优先保证省级以上重大和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用地需求,以确保发展重点,提高发展质量。对重点项目确实需要调整用地,依法予以调整,所需建设用地指标在所在地域的县区范围内调剂解决。

农产品加工范文7

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基于农产品进行直接加工和再加工的工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近些年发展迅速,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民收入增长和减小城乡差距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创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和地位。所谓产业集群,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教授将其界定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一些相互联系并且在地理位置上较为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Lorenz(1992)指出集群指的是链接的易用性和可用性允许人们构建信任、合作和竞争的私人关系。但是针对农产品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针对该产业进行界定时,要综合考虑农产品加工业的特殊性,例如其涉及的行业多,品种复杂,加工等特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之间的差异体现以下两个维度。第一,两者规模不同,前者规模小于后者。第二,选择的地理位置差异较大。前者倾向于与原料产地相关的位置,而后者并不重视地理位置上的选择。因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界定应将地理位置和加工原料作为其优先选项。其具体内涵为:在农产品加工原料丰富多元的基础上,构成的相关联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他机构的集合。这个集合的主体,既包括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也涵盖了其产业链相关企业及机构,它们是一个专业化的利益共同体。

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特征

(一)服务专业化区域的灵活专业化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凸显特征。很多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聚集在一个限定的区域内,从而彼此之间形成密切的关系,具有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的特点。通常,这种灵活专业化是内在产生的,这些都是农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从而实现区域的规模经济。尽管农业产业集群横跨一、二、三产业,但是农业产业的产品大多以一、二产业为主,因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只有具备这种特征,才能够称之为产业集群,否则不具备产业内涵和专业化的特征,仅仅可以被称为空间集群。

(二)网络化网络是各种行为主体间相互沟通、传递资源时构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经济体之间因为专业分工不同,所以构建密切的关系。这种网络化包括两种形式,即正式的合作网络和非正式的合作网络。所谓正式的合作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间会由合同构建正式的合作关系。而一些行为主体由于长期的固定交往而形式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则是非正式的合作网络。农业产业链较长、且易于产生新的增值环节。若产业集群形成,那么集群体内将涵盖多个联系紧密的产业,生产要素将会通过各种联系渠道,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农业产业集群的网络化特征,从而凸显集群的经济效益。

(三)空间集群性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是由于农业生产基地与农业关联产业聚集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内,这是一个有机的群体。因此,具有空间集群性特征。正是因为这种特征才让基地与产业间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交换资源更为便利,从而能够共享外部规模经济。较为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会围绕资源富集区,例如中心城市或交通便捷的区位集群,从而构建以线状基础设施相联结,集各个中心为一体,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产业化集群区域。

三、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不高目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还处于起步阶段,集群内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各企业之间关联程度不高,存在着产业集群规模小、层次低等问题。集群内企业由于横向联系较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使得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的集群企业分工协作,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使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很难发挥出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竞争力不强,营利能力较差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高,没有发挥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国有企业“一支独大”的现状没有明显改善,企业利润率不高。例如,2013年上半年,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49.46亿元,同比减少34.63亿元,下降41.19%;实现利润总额-927万元,同比减少2.77亿元,;实现净利润-1137万元同比减少2.76亿。①

(三)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目前,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差,大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着深加工技术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另外,由于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又很难吸引科技人才,使得很多产品的生产还在使用传统方法,产品附加值不高和档次低,最终导致很多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严重束缚了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四、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升级对策

(一)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通过政策引导、财税支撑等手段,加大对垦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信息平台,实现产业内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不断强化区域内企业间的学习和交流。通过资源、产品信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共享,促进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发挥集群优势,实现利益共享。同时通过外部因素和合作共赢进行产业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协同竞争,优势互补,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获取更广阔的外部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集群内企业竞争力。

(二)提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契机、围绕全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核心业务突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由农产品初加工向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转换;进一步强化农垦总局的宏观调控,发挥其对市场的规范作用,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控,构建产品诚信体系,维护“北大荒”品牌价值,并促进这些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提高全社会对产品的认知度;通过政策引领、项目扶持、财税支撑等手段,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适度放宽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建立健全多元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平台,为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扶持;按照产品特色、地域特征、资源优势等,构建特色产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区域品牌一旦形成,其影响力将辐射区域内更多相关产业聚集,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

农产品加工范文8

培育骨干企业及产业集群

“公司的产品销路很好,很多外商前来洽谈合作。”来到“中华老字号”企业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金莉告诉笔者,“一带一路”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许多外商主动联系,希望我们公司青砖茶在国外市场的销售。”

瞄准农产品加工业“千亿产业工程”,咸宁市近年来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特别是青砖茶加工,已占据湖北省80%、全国35%的份额。2016年前三季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显著。

咸宁市农业局透露,素有“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之称的咸宁,目前,农产品名特优品种总量突破2000个,特色明,品牌优,产品影响扩大,形成了打造千亿产业的品牌支撑。

赤壁羊楼洞是青砖茶的鼻祖之地,始于17世纪连通中俄两国的“万里茶道”,羊楼洞青砖茶成为馈赠外国元首的国礼。日前在赤壁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青(米)砖茶交易会,现场交易金额逾2000万元,签约项目资金逾38亿元。

咸安区精华纺织生产的苎麻精干麻、纯苎麻纱等产品,销售收入、出口创汇等各项指标均领航全国,巨宁生产的各类竹地板远销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除此之外,通城“本草天香”牌茶油和“麦市干子”、嘉鱼鱼圆、崇阳“众望”小麻花等也都声名远播,畅销国内外。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咸宁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755.89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涵盖了农产品加工所有11个子行业,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1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74.43亿元。

打造“千亿产业”,拓展销路是关键之一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咸宁市农产品销售渠道有专业市场销售、销售公司的销售、组织销售、销售大户销售和农户直接销售等五种形式。其中,农产品龙头企业销售主要采取专业市场销售、销售公司销售和销售大户等三种模式,占销售额70%以上。

部分企业还探索了新的销售模式。在通城县,食品饮料加工业和中药流通制造业发展态势较好,其中,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面对中高端人群,借用福人药业销售渠道,不仅深耕以专卖店为主的销售方式,近年又成功推出“众筹”销售模式,2015年销售额3.6亿元。

赤壁市茶产业依靠抱团发展,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探索茶旅文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实现茶产业快速发展。仅2015年,赤壁市茶叶总产量逾3万吨,茶叶生产产值9.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高达28.7亿元。

咸宁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农超对接、“互联网+”、农村淘宝等新销售模式在咸宁市迅速崛起。目前,该市已有数十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线上销售,年交易额达2亿余元,占比20%以上。

线上线下联动,也为咸宁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新局面。在电商“线上”层面,以“吃无忧”电商平台为龙头,整合赤壁“绿购网”等电商企业,组建电商协会,设立电商“孵化园”,加强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互联网+农产品”跨越发展,实现“一市六县”联网互通、抱团营销。实体“线下”层面,通过香城古街实体店面展示展销,吸纳一批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引导企业进行品牌整合,组建行业联盟,打造地方公共品牌。

农产品加工业千亿产业打造,益处明显

在宏观经济总体下行的背景下,咸宁市201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比2014年增加82亿元,增长12.3%,远高于工业增长速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业人员多,带动农民增收效应凸显。当前,咸宁正从三方面着力,打通产销衔接瓶颈,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千亿产业”。

其一,提高企业营销意识。营销工作是企业联系市场的纽带,是企业参与市场的最终环节。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业绩,一方面要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做产品质量放心企业;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服务意识。咸宁市通过鼓励企业组团参加武汉农博会、广交会、香港亚洲农产品博览会等商贸展销活动,引导企业扩大营销范围、提升市场占有率。

其二,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品牌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通过品牌打造,促进产业良性升级发展。目前,咸宁市正全力打造“咸字号”精品品牌,支持企业申报自主品牌和地理产品标志,重点抓好茶叶、油茶、楠竹等百亿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等。

农产品加工范文9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近些年拥有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的乡镇企业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并且从业的人数综合素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都是中专以及技校以上的文化程度;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也在逐步的增强,在前些年,东部的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百分之六十还多,现在已经降低了很多,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镇企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农产品加工业受到了中央高度的重视,并且在近些年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二十五以上,食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加工产业形成了集聚化的趋势,逐渐实现了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化,初步形成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从而逐步打造出一个可以整合资源、共享信息、联合攻关和创新应用的多样化平台。

休闲农业逐渐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亮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带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据相关的统计表示,我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已经突破了一千五百亿,每年来休闲旅游的人数达到了7亿好多,这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也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总之,休闲农业可以有效的贯穿一、二、三产业,并且可以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有效的融合起来,还可以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紧密的连结起来。

农民产业可以有效的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我国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民创业产生了足够的重视程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回到了农村,开始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开办一些工商企业,这些农民工创业在改善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带动很多的农民工就业。

目前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二十都是由农民创办的;农民创业的主体一般都是打工的人员或者是本村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员,通常情况下,创业的行业选择往往集中在规模种养业、一般工商业和手工操作业等,创办的方式主要是依靠一些具有某方面长处的人在带动、产业集群的带动以及由专业市场在带动。一般情况下,增加收入就是创业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帮助创业的人们实现人生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家庭地位。主要是一些当地的产业特色和积累的打工经验以及外来企业的诱导给人们提供了创业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将会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休闲农业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本文作者:李德义 单位:江苏省洪泽县高良涧镇计生服务站)

农产品加工范文10

2月17日,农业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深入贯彻落实2014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农业部1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知》指出,农产品加工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是“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加快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作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通知》要求,要着眼于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在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重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上实现重大提升。各级农产品加工管理部门要深入实际了解当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针对基层需求最迫切、影响力最大的关键机械设备,积极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设备生产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集成攻关,破解一批技术瓶颈问题,研发一批机械设备。要努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快筛选推广一批符合生产实际需求的成熟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组织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工作试点,建立专业服务队伍,加强技术培训服务,不断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

《通知》强调,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设备是农机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装备支撑。农业部已将农产品初加工和设施农业的主要机械设备纳入了全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范围,为提高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补贴力度,加快研究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补贴政策,将当地急需的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设备纳入本地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科学合理地确定补贴额度,最大限度地满足补贴需要,不断提高农产品初加工的机械装备能力。为全面准确和客观反映我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情况,科学制定促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2012年农业部研究制定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于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试行。《通知》要求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共同做好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数据统计、结果评估、水平等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查找薄弱环节,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意见措施,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加快发展。

《通知》进一步强调,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发展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局。各地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摆上重要议程,建立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明确责任义务,加强合作协作。农机化主管部门在开展年度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制定、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评审、农产品初加工和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补贴种类对象确定等重要工作时,要积极征求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意见。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认真研究补贴政策、补贴范围及有关政策建议,主动承担相关工作任务。在农产品初加工和设施农业机械设备购机申请、审核、登记、公示等重要环节上,市县农机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协商,紧密配合,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高效规范廉洁实施和工作有效推进,共同促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农产品加工范文11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从初级起步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棉纺、粮油、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在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1、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23.3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0.04%,占工业企业总量的44.64%;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19.87%,占工业企业总量的63.21%;利润总额5.89亿元,同比增长19.98%,占工业企业总量的50.34%;工业销售产值115.4亿元,同比增长12.01%,占工业企业总量的57.64%。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形成了以新疆泰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玛纳斯澳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优质棉纺加工产业。2007年我区棉花种植面积超2000万亩,产量270万吨。规模以上轧花企业670个,年加工能力350万吨:规模以上棉纺企业64家,年设计生产能力350万锭,生产棉纱39万吨。

形成了以天山面粉集团、盛康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优质粮油加工产业。2007年规模以上小麦加工企业317家,年加工能力455万吨,生产各类小麦制品120万吨;规模以上食用油生产企业80家,年加工能力321万吨,生产各类食用油37.5万吨。

形成以伊犁巴口香、麦趣尔、哈密长河工贸、新疆南达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业。2007年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场)380多个;全区乳品加工企业52家,年加工鲜奶能力达到190万吨。肉制品加工企业55家,年分割加工牛、羊120万头(只),肉产量113.38万吨,饲料加工企业达到267家,加工能力200万吨,年生产各类饲料137万吨,实现总产值28.84亿元。水产品产量8.9万吨,居西北五省之首。

形成了以中粮新疆屯河、拓普、乡都、大德恒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产业。2007年新疆规模以上番茄酱加工企业49家,出口52万吨,货值3亿美元,出口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5%,占全国出口量的70%以上。产杏浓缩浆约3.6万吨,产杏干6.5万吨;生产果汁及果汁饮料16万吨。

3、拓展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资源优势,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手段,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名特优新产品。目前,我区拥有农产品中国名牌18个、农产品加工新疆名牌66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农产品加工新疆著名商标7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194家,研发人员2604人,当年研发投入3.45亿元,拥有发明专利数399个,获国家科技成果奖26项,获自治区科技成果奖65项,获地州(市)科技成果奖104项,国家或自治区认定高新科技企业29家。94家企业139个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55家企业10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65家企业77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04家企业292个产品通过OS认证。通过HACCP体系认证的企业82家,通过ISO9000系列体系认证的企业174家,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企业33家,通过GMP/GAP、OHSMS18001等其他体系认证的97家企业。新疆麦趣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同时通过了HACCP、ISO9000系列和ISO14000体系认证。

4、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日趋增强

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农产品加工企业仍然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23.84万人,占全区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49.74%,其中固定工14.94万人,季节工8.9万人。年工资总额18.6亿元,其中固定员工工资总额13.5亿元,年均工资9047元;季节员工工资总额5.1亿元,年均工资5722元。在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带动下,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与基地(农户)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共同关系,带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订单农业”带动农户数累计为186万户,促进农户增收40亿元,户均增收1987.9元。以合同方式带动的企业365家,以土地入股方式带动的企业8家,以中介组织方式带动的企业21家,以租赁方式带动的企业53家,以其它方式带动的企业810家。农牧民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的收入是3.7亿元。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与发达省份相比,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加工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专门用于加工的农产品原料不足,产加销各环节联结机制不完善,加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对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研发与开发投入不足。科研投入总体偏小,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不高。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不到0.1%。二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学研究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仅有572家企业有专门质量检验机构,5168家企业注册商标仅有411个。三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经济增长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润,成为低端产品的“加工厂”。

2、产业布局雷同,缺乏科学规划

全区16个地州市基本上都涵盖四大产业:粮油、棉花、畜牧、林果业,布局也趋于雷同:南棉北牧或南林北粮等等。全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实施后,在自治区层面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推进实施,全区各地各自为政,没有大局意识、全疆一盘棋的思想,过分强调因地制宜,地方规划和全国、自治区的规划不统一、衔接,造成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资源配置低效。

3、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突出问题是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

4、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

从发展的硬件上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

加工业的后向关联产业不发达――即种植业和养殖业很落后、产品远离市场加大了成本。从发展的软件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其他类企业没有大的差别,自治区层面上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至今还没出台,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化缓慢。从发展的要素看,新疆的资金、人才都很匮乏。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方向、任务和主要措施

党的十七大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上升为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方向、任务和主要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就是要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加快”,下更大力气,花更大功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上新台阶。

1、“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是突出产业特色,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绝对优势和比较效益,坚持市场引导、规模经济、技术保障、规划领先的原则,发展畜牧、林果、番茄、红花、枸杞等特色产业。新疆形成的特色产业有以下几类:一是新疆农业资源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新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决定的特殊物种资源,具体地讲,包括特色经济作物、特色园艺作物、特色林果资源、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和特色动物资源。二是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农产品。三是新疆农业资源在长期经济发展中历史地形成的驰名品牌。如何将这些特色产品与市场需求切实地结合起来,才是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拉动新疆发展新增长点的关键。

2、“三个加快”

“第一个加快”是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主导产品,组织实施品牌培育计划,从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三个方面加强龙头企业的品牌创建工作;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强培训力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企业职工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全面推行企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管理,按照发达国家的质量要求,建立农产品质量和项目建设管理标准,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充分发挥协会、中介的桥梁作用,把分散的农户联成紧密的统一体,力争到2010年,全区50%以上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设信息网络,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构建农产品流通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搭建企业信用体系的平台,加快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农产品加工范文12

论文摘要: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必然要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关税壁垒逐步取消情况下,与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的绿色标志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同时,根据WTO“绿色壁垒”原则,对农产品及食品安全质量提出了十分严格的检测标准,无论是保护国内市场、还是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我国的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老百姓生活每日离不开“米袋子”、“菜蓝子”,生活水平提高了,更需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总不能把收入的钱存放在医院里,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现代人的生活中食品和疾病的关联度很大,许多疑难病包括癌症不能不说与现在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有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也无不与生态环境有关。可以想象,每天大家都在食化肥粮、农药菜、呼吸污染的空气、饮用低标准水质、穿化纤衣,住的用的都离不开化学成份的侵害,长而久之,何谈全民健康之道呢?因此,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保障事业,首要的应当建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及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存在的隐患

1、农产品生产领域质量安全的问题和现象。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种植业生产资料主要投入要素,很大成份依靠化肥和农药的提升;畜产品生产很大成份依靠非标准饲料和添加剂等催生素实现产量的提高。现代农业生产领域广泛而普遍采用化学手段来增加产量,虽然满足商品市场的供需,然而这种农业现代化措施,在低素质文化水平的农民承包经营后,在日益减少土地而又获得最大边际效益的基础上,既得到直接的经济利益,又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其效益多大,负面效果也多大。近年来农产品抽检结果更令人担忧,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每亩超量30%以上,一些农药残留在土地里十几年不能降解,现仍有些农民还在继续使用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的甲胺磷、双氟磷、氟乙酰胺、盐酸克伦特罗等农药、兽药。农民文化素质的低下只认识六六六等农药的效果好、经济便宜,根本不去考虑会产生其它后果和危害性。此类现象仍然很普遍。

2、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监管问题十分严重。当前农产品在存储、包装以及运输过程中污染情况还没有被人们引起注意,农产品市场产品安全隐患问题比较突出,粮食中染色大米、小米,面粉中增白剂、添加剂的过量使用,陈米陈面的再加工,馒头加工化学增白法,“放心猪肉”吃了多少年,老百姓仍然不放心,一头肉牛要注水30余公斤。据工商部门调查,各地区农资农药市场都存在或明或暗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有剧毒农药、兽药的现象。有销路就有生产的,谁又去追根溯源?

3、农产品质量、卫生标准落后,还没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标准和法规甚少,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可遵循操作的法律规定,比如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法规等,也没有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监管保障体系。我国原有的400多个食品卫生标准,按照国际上危险性评价的原则进行评价,许多指标达不到要求或不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更是落后,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只是我国70年代制定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分散经营体制和市场监管不严的情况下,实施十分困难,目前各地区普遍没有地方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问题一直成为我们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高低,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体现了政治制度,也标志社会质量和生活质量,同时,生活水准的提高它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

二、解决对策

1、对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屡出问题,尤其是欧盟国家农产品及其食品领域危机不断,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也采取了有效防范措施。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对农产品及其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程度不高,采取的措施还不得力,如对其加工产品的制假造假的处罚较轻,管理混乱,各环节存在漏洞、执法不严等等。这一切问题都是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深造成的。近几年来,我们发展经济注重城乡经济建设的“硬件”工程,如发展道桥建设、发展住宅建设等,这是人民群众“衣食住行”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部分。而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也是关系到入世后,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今后经济发展问题。因此,首先要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把其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的“软件工程”来抓紧落实。发展经济建设硬件工程和软件工程须要双管齐下。

2、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要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保障人民的权益,应尽快修定和完善农产品及其食品卫生标准,制定有关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制定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采取有效措施,强行贯彻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措施和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和政策。

3、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尽管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做执法依据,但目前更重要是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执法力度。管理好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重要工作和职责、也是一个国家政府对经济管理驾驶能力、管理力度和政策的具体体现。我国农产品安全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也不协调,政出多门,谁都管、谁都不管,卫生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工商部门、环保部门、农业部门等等都管收费,都不管质量安全,农贸市场注水肉牛、肉鸡多少年来公开买卖,病猪、病鸡依旧流通,蔬菜水果又有谁去检验质量安全呢?有毒有害农药兽药化工企业仍然生产,农民也仍然使用。都因为管理不到位,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执法不严格,又没有力度,也就造成生产到流通各环节对食品安全涉及的问题屡禁不止。解决这一症结问题,在于如何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相协调一致,最好的办法是成立专门管理和执法机构,统一管理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这是借鉴国外许多国家成功的经验,解决混乱的管理现象的有效办法。另外,执法要严。只有严查严管,排除地方保护,让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农产品和食品拒之市场门外,对不法商贩绳之以法,使之倾家荡产,才能根除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