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

时间:2023-05-30 10:37:34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 more and more practices has shown that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rely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keys of us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 林勇. 供应链管理[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电子商务企业;运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ince 2012,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E-commerce has developed explosively in our country. The fresh products supply chain which core is the E-commerce enterprise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SC in operation mode. This paper began with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fresh products SC, and analyzed the structures of the SC which core is E-commerce enterprise. And then discussed its change in information flow and business flow and producing plan and logistics. At last it put up forward some relating advices.

Key words: fresh agriculture products; SCM; E-commerce enterprise; operating mode

生鲜农产品领域被称为电子商务最大一块蓝海。随着阿里、顺丰、京东、中粮、苏宁等企业的加入,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以电子商务企业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颠覆了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本文将试图分析以电子商务企业为核心的新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变化。

1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是以批发市场或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组建和运行的。链条从农户延伸到最终客户,节点企业数量众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批发市场流通效率不高

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对保障城市供应、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总体规划,大部分农批市场地处市区地带,受到严重的交通制约;而且很多批发市场设立较早,后期建设没有跟进,物流设施设备以及技术相对落后,生鲜农产品损耗严重;而且流通环节的增加延长了流通时间。以上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1.2 质量安全隐患和高昂的流通成本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很难建立统一的质量安全标准以及物流设施、设备、操作流程、保鲜贮藏的一系列标准,因此质量安全存在极大隐患,流通成本居高不下。链条越长越不利于企业间合作关系,无法达到整体效率最优。因此造成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效率低下,市场混乱,供应链保障能力良莠不齐,市场各个模块没有系统性连接,配合不紧密,最终导致流通成本上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没有保障。

1.3 产销结合不紧密

传统链条中,分散的农户没有完全介入供应链活动之中,在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对接中话语权不足,在农产品供应链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使风险更多地转移到了农户身上,且使其利益受到侵害。而且由于农户生产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严重的不对称,使农户的种植生产极具盲目性,因此丰产不丰收现象时有发生。

1.4 信息化水平低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各个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太低,信息流通不顺畅。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生产、批发、运销、零售等环节的经营参与者以小规模生产者和商家为主体,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而且在农产品生产者、个体经营者和农产品经销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缺乏信息共享的意识,因此影响供应链整体运作。

2 电商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分析

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即以电子商务企业主导组织供应商、物流企业共同建立的功能网链,并由电商企业实施运营管理。近几年,随着电商竞争的日益激烈,电商企业纷纷将触角延伸到被誉为电商领域的最大蓝海――生鲜农产品市场,京东、阿里、苏宁、1号店等电商企业开始角逐电商领域这最大一块蛋糕。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出现,使农产品市场和供应间的环节减少了,距离拉近了。需求信息甚至可以直接通过电商反馈到前端农户处。这样的条件下,农户的生产决策就会更贴近市场需求,甚至可以在用户拉动下进行生产。这使得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小农户对应大市场迎刃而解。

按照供应链运作的驱动力,可以将以生鲜农产品电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划分为两种类型:推动式供应链和拉动式供应链。下面就分别对这两种供应链结构进行分析。

2.1 推动型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运作结构分析

如图1所示,在推动型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结构中,电商企业作为核心环节,根据自身经营的生鲜农产品品类,寻找供应商,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向其采购并储备生鲜农产品。再根据顾客的订单情况,经由电商自建的物流或者是在第三方物流的协助下从电商仓库转送或者直接从产地直接送达顾客。上游供应环节包括原产地农户、合作社或经销商,甚至部分电商也拥有自建基地,比如沱沱工社在北京平谷区马昌营镇自建有机农场1 050亩,以有机蔬菜和水果为主,面向顾客提供自产蔬果。推动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上游农户或合作社、经销商基本是要凭借自身对销售趋势的预测,来进行生鲜农产品的种植和收购,再根据电商企业的订单销售出去。推动式供应链对于电商企业而言要求较高,需要电商企业具备较强的预测能力,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同时也要求电商拥有生鲜产品的具备专业的储存设施设备,对生鲜农产品能够进行高效的储存管理以及产品供应,从而保障对客户订单的满足。

2.2 拉动型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运作结构分析

在拉动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中,供应链的运行是在订单的驱动下进行的。当客户下达订单后,电商企业需要按客户订单进行采购、备货、发货,完成订单。在这种结构中,电商企业需要与上游建立高度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运行,以保证客户的订单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但是由于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特点,上游农户、合作社或经销商运行过程中,则基本还是拉动流程进行。在此结构中,电子商务企业通常不需建设仓储场所。比较常见的是在应季农产品的预售过程中,电商企业通过平台获得客户的预订信息,并迅速传递给上游供应商,供应商则根据客户订单进行采摘和配送。较为极端的案例,是在淘宝聚划算平台曾在2014年推出的全国首个互联网定制私人农场。客户可以按照聚划算平台的各种套餐,支付一定金额,自行设计一定规模土地上的种植计划,并在收获期获得土地上的全部产出。这种链条的运作是完全的拉动形式,从最前端农户的种植环节开始就是在客户订单下进行的,因此完全实现了市场供求的对应,为农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

3 电商企业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变革

对照传统供应链与电商企业为核心的新式供应链,可以发现电商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变革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信息流变革――信息共享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下,信息的传递基本逐级经过供应链上众多节点企业传递的。节点企业只能依据上下游企业了解生鲜农产品供应或需求信息。作为供应源的农户而言,与市场需求方完全是信息割裂的。因此,牛鞭效应等问题普遍存在。而在电商企业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由于电子商务企业直接通过平台获取客户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并且借助信息平台与上游供应方及时共享,因此信息流更体现了共享与同步,从而为上下游企业的同步运作提供了有效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本身拥有信息流的管理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凭借着平台和背后强大的数据库,电商企业比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甚至零售商更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并对市场需求信息作出更准确的挖掘和分析,对客户消费行为、消费规律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从而为供应链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信息流的变革,有助于消除上游农户与下游客户间的信息壁垒,为生鲜农产品供需对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 商流变革――传统市场转向互联网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下,商流是在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商、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商超等实体节点企业间进行的,主要是发生在现实市场环境中。基本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物流与商流并行的形式进行。但是在电商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商流的发生则是转移到了互联网上。客户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产品信息,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产品的挑选,并进行交易。客户的选择余地更大、商流资金流的进行更便捷。但从另一角度看,商流物流的分离,也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标准化等问题。而且客户在没有看到真实产品的情况下,购买的主动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对于生鲜农产品的商流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这也要求电商企业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展现产品生产、加工以及物流信息,严格管控产品质量,消除客户的种种顾虑。

3.3 生产计划变革――需求预估能力

由于生鲜农产品种植具有周期性特点,但其消费是持续性的,因此在电商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中,生产计划的制定也发生了变化。不同于传统模式下供需完全分离的计划方式,电商企业为核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要依托平台优势,借助强大的数据资源,对需求进行相对精确的预测基础上,更合理地制定中长期采购计划,从而驱动上游农户、合作社制定合理的生产种植计划,以实现供应与需求对应。甚至可以考虑将看板管理思想引入到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中,根据客户的订单周期或历史订单规律,对需求品种以及时间进行预判断,结合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制定农产品的倒茬轮种计划,从而使产品供需更趋于一致。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在电商企业推出的生鲜农产品的预售中,电商企业根据预售订单信息,向上游农户或合作社发出采购订单,农户或农合在指定周期内,采摘生鲜农产品,并发给客户。如前面提到的阿里聚划算平台推出的互联网定制私人农场。客户的订单,决定了土地上的种植品种,实现了完全的拉动式生产计划。这种生鲜农产品的预售形式,将订单农业做到了极致,也为农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思路。

3.4 物流变革――原产地直供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数量多,因此物流时间长、环节多,经常造成物流成本提高、产品损耗严重等问题。而以电商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下的节点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因此物流环节也相应减少,损耗也大幅降低。甚至还可以根据电商平台接收的订单信息,直接由原产地发往客户的更直接的物流过程。这种变革减少了生鲜农产品的中间流通环节,实现供需直接对接,可以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物流损耗。当然这对于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生鲜农产品物流质量,需要冷链物流的支持。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冷链物流企业数量有限,物流成本偏高。这也是生鲜电商企业要突破的一道壁垒。

4 生鲜农产品电商为核心的供应链运作的相关建议

4.1 建立与上游供应商的稳定合作关系

电子商务企业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行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供应的不稳定。由于上游对接的是分散农户,因此作为核心企业的电商企业要想保证供应质量以及供应的稳定性,就需要与农户或农合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电商企业可以通过资金、技术、信息、质量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扶持,同时对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还要重视对农户或合作社等组织的合作意识、履约意识、质量意识的培养,以保证链条运行的稳定和产品的品质。在这种模式变革之下,合作社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它既代表农户与电商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也代表电商企业对农户提出质量、时间等要求。是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4.2 推行冷链物流跨区域合作

对于生鲜农产品而言,物流的专用性、时效性是制约电商企业的瓶颈因素。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新鲜的产品送达到客户手中,除了要对库存品类、数量以及仓储技术合理管理外,还要对于运输配送环节进行严格管理。目前生鲜电商企业基本是采用外包和自建物流两种模式。自建物流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管控物流环节,确保物流质量,但是对于生鲜农产品而言,物流的设施设备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只有资金雄厚的电商企业能够维持。因此电商企业应与冷链物流企业建立联盟关系,积极拓展区域合作伙伴,积极开展共同配送,推行跨区域运作。

4.3 强化产品质量监管

电商企业应承担上游供应商产品质量的监管职责。要求农户或合作社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种下种子开始,就要有全程的质量记录和监控,保证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操作规范和明确的责任界定,保证农产品供应链之中每一个环节对于最终交易交付结果的关联性和可追溯性,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同时定期派出质量监督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情况下,可推行RFID等技术,对生鲜农产品实现质量溯源。

参考文献: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文章介绍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及特点,并针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为提高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提出了值得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配送中心;库存管理

一、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现状

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创建于2000年,经过十多年的战略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内农产品连锁超市中的大型企业,构成了大型农产品综合超市、社区农产品便利店等多元化互补销售方式。截止2012年年底,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全国总门店数量已经超过2000余家,在北京、天津、湖南、贵州等省市百余城市创建了连锁式经营网络。

二、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原理和作用

联合库存管理属于一种以协调为中心的库存管理模式。传统的分销模式指的是由于各大分销商为了缓解在货物订购期间市场需求的增加,采取以备货形式来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但是,长期大量的货物库存使经销商承受着巨大库存成本,同时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问题。

联合库存管理强调的是基于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都要共同参与库存计划的研究和制定,最终执行共同确定的库存计划方案,供求双方的运作过程不再是相互独立存在,而是具有相互作用和影响的,通过供应链上供求企业的协调发展使库存水平与库存计划一致,摒弃由于信息虚假带来的需求放大现象。由此,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优势包括:第一,采用信息共享的协同运作库存管理模式,进一步促进了供应链的协调可控,从根本上提高了供应链运作效率和顾客满意程度;第二,置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参与到库存计划方案的制定过程,防止出现由于虚假信息造成的供需不平衡现象,帮助置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降低了库存风险。第三,联合库存管理策略实施过程中创建了快速响应机制,为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保障,更降低了供应链容易出现的不稳定风险。

三、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联合库存管理策略

当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立之后,可以直接从生鲜农产品基地集中采购货物,不但减少了进货环节,更降低了生鲜农产品的交易运作成本。同时,连锁超市门店的生鲜农产品集中采购可以提高采购谈判能力,逐渐将实力较弱的生鲜农产品供应商淘汰,防止出现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来源不明而产生顾虑情绪的现象。

(一)货物订单管理。绿源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应该建立高效的货物订单管理系统,各个连锁超市门店根据生鲜农产品的数量将信息传送到配送中心。当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接收到各个连锁超市门店发来的补货信息之后,根据连锁超市门店所需生鲜农产品数量和配送日期自动生成订单,将生成的订单按照配送日期进行统一汇总和统计,将生成的订单发送到货物供应商、仓储管理部门和加工部门,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生鲜农产品的配货、加工和配送工作。

(二)配送物流运作模式。为了确保生鲜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减少连锁超市门店的库存量,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的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应该按照不同种类生鲜农产品所需的物流类型制定配送方案。例如:大米、大豆、干货类农产品可以采用储存型物流运作模式,以确保非生产季节的农产品需求;海鲜、鱼类等水产品要根据不同连锁超市门店的需求采用中转型物流运作模式,以便及时进行配送或者从国外订购。当配送物流运作模式确定之后,绿源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可以按照订单需求和库存量,直接对配送车辆和人员进行合理调配。配送路线由配送中心的智能管理系统直接生成,但在特殊情况下也需要人为调度安排,以确保生鲜农产品在配送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三)数据信息处理系统。绿源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应该创建符合自身发展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以确保对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门店和企业总部之间能够利用EDI实现数据通信,各个连锁超市门店都可以通过数据信息处理系统查询货物订单情况;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能够随时与供应商进行数据交换,连锁超市门店可以实时查询供货商的配货情况;供货商可以随时查询系统来了解其他连锁超市门店的供货需求。绿源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以数据信息处理系统作为核心,有效整合供应链上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最终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进而确保了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的是绿源农产品连锁超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联合库存管理理念,对生鲜农产品的库存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法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viviye”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上半年度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科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上半年在局党组的领导下,扎实推进常态化对标学习沪苏浙农业农村、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编制、农业产业园建设、“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等工作。

一、理清思路制定工作方案

根据《中共芜湖市委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举措》(芜市发〔2021〕1号)等相关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实施我市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制定了《芜湖市2021年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对相关重点工作进行明确部署,提出具体要求:

1、常态化对标学习沪苏浙农业农村工作。制定《关于开展常态化对标学习沪苏浙农业农村工作暨推进“双招双引”工作的通知》(市农社函〔2021〕14号),要求经常性地赴沪苏浙开展考察调研,常态化对标学习沪苏浙地区“十四五”农业农村领域的发展思路举措、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全面梳理收集沪苏浙地区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政策性举措和创新性做法,研究形成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建议。目前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和局属各单位已完成3次月报送,局科室完成1次季度报送,共计25条对标学习成果。局党组成员高芦生出访对接1次,副局长廖晓红出访对接1次,党组成员鲍蓓蓓出访对接1次。

2、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编制我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把长三角一体化内容纳入规划,同时学习借鉴江浙地区先进做法,梳理确定芜湖市农业现代化主要指标体系。制定我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差距,分年度制定任务措施并组织评估,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3、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上半年度对6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无为市开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南陵县大浦现代农业产业园、鸠江区白茆现代农业产业园、湾沚区六郎现代农业产业园、繁昌区平铺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山经开区峨桥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监测工作,确保每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省年度创建和监测要求。编制《芜湖市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细则》,对市级产业园的建设目标、创建条件、申报程序提出具体要求,2021年目标新创建2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

4、积极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梳理明确工作思路,大力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建设,加快完善工作推动机制,大力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引资,探索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着力培育“1+N+N”品牌体系。围绕我市休闲食品、芜湖大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湾沚区作为全省首批“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单位之一,力争通过示范创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新发展一批“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主导产业产值每年增长10%以上,打造成为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无为市、南陵县、繁昌区、鸠江区等地也要进一步明确“一县一业(特)”主导产业,打造全产业链。

5、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按照省厅《关于公布2021年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省级示范创建名单的通知》(皖农规函〔2021〕75号)创建2021年度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8个,创建工作分解为无为市1个、南陵县3个、鸠江区1个、湾沚区1个、繁昌区2个;对2020年度8家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工作进行调度。编制《芜湖市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创建细则,明确创建条件,创建程序,对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2个创建任务进行分解,其中无为市7个、南陵县3个、鸠江区2个、弋江区1个、湾沚区5个、繁昌区2个、三山经开区2个。力争通过创建,每个省市级基地产值增长10%以上,基地农产品及加工品沪苏浙地区销售额年均增长10%以上。

二、存在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条件仍弱。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十四五”规划目标体系因省级文件没有缺乏相关支撑。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sis how to collaborate and integrate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logistic activities under the e-commerce environment.

    Key words: e-commerc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 third-party logistics

    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存在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长、交易手段落后以及信息化程度低等现状,而电子商务的出现推进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更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供应链物流管理是一种市场化的组织形式,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活动的功能发挥对改善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链间的耦合度和农业的价值链有很大帮助,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我省的农业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

    1黑龙江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1.1当前黑龙江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农产品流通不畅一直是阻碍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市场信息的不畅通和不规范等原因,使得农产品“难卖”现状仍然存在。同时还存在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发生滞后、农产品流通的网点、规模、设施等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需求极不相称的问题。而要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或网络),就需要具备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体系,这也是搞好农产品流通的核心。积极推行信息化管理,应用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技术,按照现代流通管理的要求,积极探索期货交易、拍卖、经营、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利用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来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

    1.2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

    据2006年统计,黑龙江省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 000多个,有农民经纪人领办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48个,创建了各级农民经纪人协会371个。除一些地方的专业协会外,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基本上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然而,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有效的中介组织发展还不完善,以集贸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缺乏高效的多种连接流通渠道,流通体系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在不同的流通阶段不同的流通主体执行的物流活动分工不明确。同时,流通过程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参与主体的参与过程短,这样会造成对农产品流通渠道认识不足、捕捉信息能力不够,进而影响流通的效率。

    1.3农产品流通中信息化程度低

    到2006年末,农业信息网共各类信息150多万条,网站点击数达3 000多万次,并且黑龙江省有7个市地、45个县市开通了“农业110”信息服务热线。但是对于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还是不够的,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基层的农业信息网络不完善,生产者(农民)不能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会使他们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安排,有时也会出现盲目生产的现象,造成资源和人力的大量浪费。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力度不够,信息的收集、和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对整体优势的形成设定了阻碍。

    1.4农产品流通市场配套服务功能单一,流通环节结构松散

    流通各环节之间结构松散,没有形成完整流通体系应形成的供应链结构,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尚未形成。黑龙江省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体流程为: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超市-城镇居民,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仍以单一对手交易和有形市场为主,各项配套服务功能即使具备也往往停留在初级阶段。而成熟的批发市场应该具备场地功能、商品组织功能、价格生成功能和信息功能。流通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内部联系和沟通,很难形成以调研、计划、生产、贮运、促销、服务等为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供应网络的建设迟缓。

    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内涵、特点及模式

    2.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在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所组成的网络体系。供应链管理(SCM)是对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的价值与最好的服务,从而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经济收益。

    2.2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它是农业产业链的下游和末端。农产品供应链是由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上游及下游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由以下环节构成: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零售环节。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则可以说是围绕农产品经营核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协调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利益需求,将供应链各成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使物流不仅贯穿于农产品采购、收购运输和分销,还贯穿于农产品经营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的供应链,最终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

    2.3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特点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表现的特点:(1)信息化。物流的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在电子商务下提供最佳的物流服务不单单是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设备,而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此外,在农产品物流网络设计和决策方面也将产生巨大的优势。(2)网络化。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的物流配送系统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与农产品供应商通过互联网通信提出订单过程,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订货过程,这些过程都可以自动完成。(3)多功能化。多功能化是电子商务时代下供应链物流集约化经营的必经阶段,即物流配送中心不仅提高仓储和运输户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

    2.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一个平台,它的目标是使商流最优化,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同时供应链管理所处理的内容就是以最终客户需求为原动力,使每个供应链节点都能够分享信息,达到同步和协调的运行。在整个管理流程中,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应用网络技术实现整个物流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

    3电子商务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3.1电子商务发展下的物流瓶颈越来越突出

    农产品流通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十分重要,由于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实际运作中一般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和中介机构实现信息的交换和资金的流动,但物流往往更多地表现为商品实体在平面和空间上的移动,受自身性质的约束,其实施的成本和难度相对很高,成为供应链快速、有效运行的主要障碍,这越来越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农产品客户个性化需求日趋明显的形势下,物流瓶颈越来越突出。根据“木桶原理”,农产品供应链上任何一个成员物流效率的降低都会降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3.2农产品供应链中物流环节协调性差,整体价值链增值困难 

    黑龙江省还处在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中,这样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产品在产供销中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在农产品供应链条中,缺乏协调、合理的物流管理流程,使得物流的快捷性和高效性的功能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物流的价值增值有限。而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可以借助现代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在物流环节把提高物流效率放在中心地位,这样能有效的协同和优化各节点的物流活动。长期以来,农产品供应链上各成员组织间孤立的进行物流活动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价值链的增值也就变得困难。

    3.3农产品经营企业的内在需求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动力

    省内很多农业企业已经意识到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都纷纷地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活动。例如:近年来,海林市在强化农村市场主体作用和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创新现代物流营销理念,不断拓宽流通渠道,积极推进网上交易,投资850万元建设了覆盖全市农村的宽带网络,为123个中心村完善了网络设施,开办了海林农业信息综合网站和威虎山食用菌专业网站,农产品经营企业只需简单的注册,就可将产品搬上虚拟“货架”,并通过鼠标逛市场,了解供求信息,实现产品交易。经营者意识到网络会给他们的经营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这样在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也能实现信息的共享,生产经营企业同时能够掌握完备的农产品信息,对市场的需求量和价格最快地做出适时的反应,供求双方信息更加透明。

    4电子商务下黑龙江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目标及举措

    4.1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各级市场相协调的市场体系,同时要积极发展连接农户与市场的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中介组织。在黑龙江省的农产品集中产销区,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信息主导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同时充分发挥超市在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搞好基地与超市的对接拓展和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进一步发挥物流组织、交易撮合、协议供应等功能,使市场形态由单一有形市场向有形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综合形态转变。结合黑龙江省实际,壮大农产品经纪队伍,要引导龙头企业成为农产品经纪队伍的主力军。加强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根据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生产、消费特点和已有的市场基础,整合、扩大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各种方式为营销主体提供销售平台。

    4.2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在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使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能分享到需要的信息,有利于促进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改善,在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引导下共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整体应变能力。供应链的农产品经营的上下游企业可以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还可以建立统一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平台,这样有利于单个经营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资源,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以及农产品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实时跟踪,达到全程管理和有效的控制。论文来源于 2008w.com 流星

    4.3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适应电子商务的一种全新的物流模式,为了迎合个性需求时代企业间专业合作(资源配置)不断变化的要求,它能够实现进出物流的整合,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第三方物流作为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企业提供的所有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能够实现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此外,对物流资产和物流活动进行规划、集成、管理和控制,降低物流作业成本,因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在经营规模、经营范围上都具有经济性,使其提供的包括劳动力要素在内的物流作业成本较低。而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优势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水平,它将优化整个的农产品供应链,使物流更可靠,更加可预测。

    4.4建立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物流管理本身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改进供应链物流的基本工作流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集成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通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企业内部集成供应链与企业外部集成供应链有机结合,发展成动态的集成化供应链联盟。动态的集成化供应链联盟应建立在农产品市场需求之上,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实现集成。加强供应链各成员的合作,形成利益及风险共担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蒋华东. 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思考[J]. 农村经济, 2007(10):109-110.

    [2] 邓若鸿,等. 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协同模式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7):60.

    [3] 林坚,等.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孙衍林.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探讨[J]. 江苏商论, 2008(3):42-43.

    [5] 杨路明,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电子商务;番茄供应链;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7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2-0031-03

一、引言

目前,新疆番茄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滞后及不对称和交易手段的单一,使新疆番茄供应链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施番茄供应链信息共享成为新疆番茄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产品为对象,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到达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围绕农业核心企业,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整合和控制,形成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的供需网络。番茄供应链是基于番茄这一特殊产品形成的供应链。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番茄供应链其实质是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以番茄加工企业为核心,将物料供应、分销、配送结合为一体,构成一个面向最终顾客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降低企业整体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新疆番茄产业的现状

番茄原产于南美安底斯山脉干燥的高原地带。世界上番茄品种有6000多种,与其他农产品相比,在食用的农产品中,第一位是淀粉类的谷物,年产5-6亿吨;第二位就是番茄,年产6-8千万吨。

新疆蕃茄制品加工业在产量、质量、出口量和装备水平上都位于全国第一,成为新疆主要的特色型出口创汇农产品。目前,新疆蕃茄制品加工业总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屯河26万吨、中基20万吨),2000年、2001年全疆生产各类蕃茄制品分别为31.3万吨和18.3万吨,占全国番茄总量的90%以上。同时,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优化重组,形成了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中基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业蕃茄制品有限公司三家骨干企业。按照自治区“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新疆番茄产能2010年将达到60万吨。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新疆番茄产业将继续坚持以番茄酱加工为主体,适量增加其他番茄制品品种,推进产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新疆番茄供应链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1、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目前,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14个地州实现了自治区级联网, 但只有23.53%的县建立了网络平台,8.13%的乡具备信息服务功能。新疆龙头企业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采购和销售的占83.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交易的占50.7%;农业生产经营大户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交易的仅占3.3%。联结区、市、县、乡(镇)以及农产品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初具规模。

2、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疆农业网站已初具规模,但因新疆整体经济实力较弱,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户素质低,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由于新疆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落后、规模小,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时间短,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一是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二是农户上网比例低,网站分布不平衡;三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四是农户及农业企业的电子商务观念滞后、商务意识淡薄。

3、新疆番茄产业供应链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疆番茄产业产供销供应链存在严重脱节,产业结构不合理。新疆番茄生产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比重大,生产与市场需求结合较差,信息共享从意识到实施都没跟上时代步伐。在新疆番茄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和设计的信息系统,供应链节点间信息化程度差异较大,信息共享程度低,导致番茄在整个供应链上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1)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渠道过长、节点过多,信息不对称情况普遍存在。番茄生产出来后,一般要经过四、五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流通渠道过长必然产生信息扭曲或失真,信息不对称在整个番茄供应链中普遍存在。就番茄生产者而言,其对番茄的质量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掌握较为完备的信息,而对市场需求量和价格却只能掌握较少的信息,对于番茄渠道商而言则正好相反,这会使掌握较为完备信息的一方隐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购销价格差异较大,市场价格不能很好的反应供需状况。

(2)番茄供应链节点成员分散,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在农产品供应链上,有许多企业和个人,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而是各自进行物流运作,缺乏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导致信息的区域化和板块化。

(3)基层农业信息网络不完善,农民处于信息贫瘠状态。新疆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还不完善,番茄生产者不能充分掌握番茄流通中的信息,不能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造成番茄供应链中产销脱节,从而导致生产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农民很难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产量,使番茄供给短缺和过剩现象交替出现。

(4)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一是主观因素,即供应链上的成员自身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不充分,对信息深层含义挖掘不够,自身管理中的信息系统效率低下;二是客观因素,即供应链成员间对信息的分散式持有方式。

(5)虽然新疆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但地区之间尚不平衡,给异地组织番茄生产和加工带来了较大困难。番茄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供应链上企业间缺乏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的统一平台,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番茄供应链信息技术的有效实施。

四、新疆番茄产业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新疆番茄供应链存在以下独特性:(1)番茄供应链上参与者众多,番茄物流数量大、品种多;(2)番茄供应链对物流的高要求,表现为绿色物流、低成本运行、服务增值;(3)番茄供应链的资产专用性高,即包装难、运输难和仓储难;(4)市场力量不均衡,新疆番茄大多是由分散农户生产的,分散农户的市场力量薄弱。同时,还具有市场不确定性和供应链易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借助电子商务的手段,实施番茄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些特性,将新疆番茄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信息共享的必要性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降低成本和风险的需要。由于所有链上成员间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在市场变化不可预测时,可以在互动合作的前提下共同面对难题、共担风险,对于风险因素还可以进行提前预警,降低其发生的几率及灾害损失的程度。由于番茄供应链涉及的接点企业众多,通过成员间信息的充分共享与控管,可以保证新疆番茄供应链上信息的透明性、完整性、可视性及可用性,有助于各个企业不重复投资,减少生产成本,比较容易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由于相互的信任与了解,也可以改善伙伴关系,简化交易活动,有助于降低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支出。

第二,加强供应链成员之间信任的需要。供应链参与成员都是独立的赢利机构,各个企业都会设法最大化自身利益。虽然供应链的宗旨是最大化所有供应链参与成员的利益,但这只是一个长远目标,在实际运作中仍然会有一些短视的行为出现。例如,番茄供应商掌握了番茄加工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番茄加工商不利的,番茄供应商因此与番茄加工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受到损害。信息共享可以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信任,更好地进行合作,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

第三,供应链的复杂化要求实现成员间信息的共享。最简单的供应链是一条链状结构,随着供应链参与企业的增加,供应链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呈现一种网状结构。如何协调各供应链参与企业,加强合作、有效配置供应链内的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第四,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供应链成员实现信息共享。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番茄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于保有自己的核心能力,而将企业运作所需要的其他功能剥离出去,交给第三方企业完成。如有的番茄企业致力于番茄再加工,利用外部企业完成番茄的生产及最后的加工、番茄的交付等,在整个业务流程中,企业甚至都见不到番茄产品。如此一来,拥有很少固定资产的虚拟企业越来越多。这种企业一般都是以电子商务模式来运作,将BtoB、BtoC有效结合起来,通过BtoC获得产品订单,再通过BtoB将订单信息传递给各个供应商以及番茄总加工厂家,最后由供应链中的运输递送公司完成产品交付。这样,对信息共享的程度要求也就更高了。

第五,消费习惯的变化对信息传递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时代,大规模生产所产生的规模效应给企业带来了滚滚财富,而在如今追求个性的时代中,规模生产已失去优势,大量生产往往意味着大量积压、大量浪费,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给企业带来了极大挑战。市场不相信眼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一大批企业纷纷倒闭。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对于传统的以预测为基础的生产是一个沉重打击,生产出来的产品要么供不应求,浪费了销售机会,要么是造成产品积压,只能降价处理。因此,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需要以订单为基础来组织生产,这就要求将订单信息迅速传递到供应链的参与成员,如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运输服务提供商等。因此,需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通过信息共享,迅速传递订单信息,提高企业效率。

第六,有助于提高新疆番茄的竞争力。番茄国际竞争力来自番茄价格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在信息共享平台上,一方面,番茄生产者获得了充分的市场信息、先进的技术指导和相关番茄产品标准后,按比较优势原则安排番茄生产,按质量标准控制番茄质量。另一方面,一旦新的市场机会出现,通过上、下游组织成员间的互通与传播,进行产业整合与互补,可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优势。同时,为了克服新疆番茄供应链上的信息分散、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扭曲等因素造成的供应链反应迟钝、牛鞭效应、库存费用高等问题,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要求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对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必须实现共享。

五、结语

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带来的风险。它不仅在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的整体运作中有着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加强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间的相互协作,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竞争力。应该说,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宋华.电子商务物流与电子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畴镛等.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 沈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4,(12).

[4] 殷小波.对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08,(01).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070-0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不仅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另一种新的竞争方式即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出现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农业市场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加大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实施农产品创区域品牌战略,挖掘农业的潜在能力,提高农副产品在竞争市场上的占有率,是弱质农业向强质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实施农产品创区域品牌,创名牌战略,才能不断增强福建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推动福建省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全面发展。

一、福建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必要性

1.有利于形成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经营层次

实施农产品区域品牌、名牌战略,必须依托农业标准化,以标准化规范、带动千家万户生产,并以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形成农业产业链,逐渐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农产品区域品牌、名牌战略的实施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农产品差异化策略。但特色农业的做大做强,要有恰当的组织形式,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因此,实施农业品牌、名牌战略能有利于形成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推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经营层次和水平。

2.有利于品牌资源整合,提高农业经营效果和经济效益

一个品牌的成长要靠长期的市场考验,靠用户的考验,要使一个农副产品成为名牌,不仅是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而更主要是一种文化和智慧的竞争。由于品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特别是要培育出著名品牌,往往需要很好的文化底蕴。一个地方的品牌资源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创牌必须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农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农业品牌名牌的创造速度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实施农业大品牌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各种优势,减少浪费,保证品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3.有利于克服农业经营的高度分散性

目前,中国农业的突出特征是非企业化的小规模,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在中国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进行农产品批发与零售的个体户,而农业企业非常少。这种非企业化小规模经营,难以对农产品进行品牌化经营,而且在经济上也不合算,因为实行品牌化要付出成本,如品牌的设计制作和注册、产品包装的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的塑造及其推广、品牌的管理与维护等,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如果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生产与销售量过低,就会导致单位农产品成本大幅度提高。这种小规模经营,建立单个品牌是不现实的。而同一区域范围生产经营同一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共同使用的共有品牌――区域品牌则是可行的。

4.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进行,要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经营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使每一种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成最终产品,以区域品牌的形式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现状分析

福建虽不是农业大省,但福建省的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三大产业带,即闽东南沿海临海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带,食用菌、水果、茶叶、蔬菜和林产品、水产品等十大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已初具规模,福建不少的农产品产量、销量、创汇在全国名列前茅,当前,福建省仅绿色食品就达300个左右。近年来福建省农产品品牌创建意识逐渐增强,如2006年全省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4万件,在全省新认定的257件福建省著名商标中,52件为农产品商标,占20.2%。

近年来,福建各地十分注重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农产品名牌效益呈现。在福建出现了许多有一定名气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如榕城的橄榄、柘荣的太子参、漳州的柚、安溪的铁观音等等,这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打造,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安溪铁观音为例,目前,安溪全县各类茶叶加工企业1000多家,龙头茶企十多家,骨干茶企100多家。拥有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精制厂――安溪茶厂有限公司,以及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安溪县华芳茶厂、安溪县兴溪茶厂、安溪县远荣茶厂、安溪县恒发茶厂等骨干企业。全县有茶园50万亩,主要分布在内安溪,其中感德、祥华、西坪、长坑等十个乡镇种植乌龙茶面积在1万亩以上;全县年产茶叶5万吨,占全省乌龙茶总产量的二分之一,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涉茶产值达50亿元,从业人员30多万,受益人口近80 万。其中感德、祥华、西坪、长坑等十个乡镇年产茶叶达到1 000吨以上;以发展成集生产、加工、机械制造、包装印刷等产业为一体的大产业格局。创造了茶园总面积、茶叶年产量、茶叶平均单价、茶农年均收入和茶业受益人口等十多项全国第一,“安溪铁观音”还在茶业界受摘中国驰名商标,安溪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三、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宏观统一规划和指导

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开发中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宏观统一规划和指导,造成了农产品品牌较为混杂的现象。农村生产在计划经济时期,绝大多数农民或农业经营者几乎没有商标的概念,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许多企业对品牌简单随意,品位较低,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内涵,出现了农产品品牌较为混乱杂的现象。农业经营的迅速转轨,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农产品种类繁多,加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客观上给品牌管理带来了困难。

2.思想观念落后

商标是品牌的标志,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商标,只是品牌战略的第一步,要使品牌成为名牌,还需要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只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品牌质量系统,步步为营,才能创造出优质名牌产品来。我省多数农民,特别是福建西部山区的农民受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原因影响,小农意识较浓,缺乏长远目光,只顾眼前利益、短期行为,对农产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较为淡薄,把商标与品牌等同起来,认为农产品只要有了商标就是有了好品牌,对品牌创建在思想上较简单。

3.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规模过于分散和细小,知名度不高

相关资料表明,在福建省已注册的众多农副产品商标中,真正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知名度和形成规模的不多,产品结构单一,既缺乏微观基础上的组织规模和产品系列,也缺乏产业规模。各地都有热衷于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搞开发,商标注册也同样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没有形成合力。产品特色也不明显,不论是品质、加工,还是名称、包装设计,甚至在宣传上都有雷同之处。由于生产者和企业间在各自小圈子里恶性竞争,往往造成相互残杀,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任其发展下去,很有可能是自毁生路。

4.没有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应链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必须依赖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沿着农户、合作组织、加工企业、物流中心、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完善的农产品供应链关系密切。这是因为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出于整体利益的考虑,它要求整个链条中各节点的农户、加工企业、零售商必须遵守统一的质量标准,以及根据统一标准制定的各环节标准。此外,供应链上下游也依靠统一的标准相互约束。比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出于本环节的质量与利益考虑,它就会严格要求供应链的上游――农户必须遵循供应链统一标准,农户为了能够存在于本供应链中并依靠供应链获得利益,它就不得不根据统一的标准组织生产。由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要求,就会使得位于该供应链所有节点上的个人、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保证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四、福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策略

1.区域政府加强宏观的规划和指导,搞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和企业的经营模式相一致,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主导者是区域政府。因为在经营手段上,我们虽然强调用市场经济杠杆,但区域作为一个经济整体必须由区域政府根据区域资源及市场状况对区域进行规划、指挥、协调,认清区域优势,整合区域资源,使区域经济在一个开放的分工体系中获得分工利益,同时塑造区域品牌形象,打造区域品牌,创造区域竞争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土质、温湿度、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形成。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农业资源状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农产品区域布局,避免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真正做到特色农产品有特色。

2.区域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供应链体系

目前,农产品进入超市销售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现代物流要求农产品在配送和销售过程中,符合现代物流的技术标准,并要对流通过程中的包装、搬运、库存等质量进行控制。因此,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供应链体系,并整合供应链中各部门、各单位的资源,按照相关的统一标准,实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才能切实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体系的完善。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要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结合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优化整合检测资源,配备现代化监测仪器设备,加强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3)增加科研投入,积极开发新品种。

3.区域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体系

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分散性,给农业品牌的开发、培育、管理和使用,以及在运作机制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分散的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在直接面对市场时,很容易受自身眼前利益驱驶而出现不规范的市场竞争行为。农产品品牌建设中表现出品牌不名、有牌无品;同品异名、一卵多生;缺乏规划、管理滞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农业品牌管理体系问题。农产品品种繁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农业品牌没有必要每种产品都要去注册一个商标,更不可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品牌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别是要培育出著名品牌,往往需要很好的文化底蕴,因此,一个好的地方品牌资源是有限的。实施农业大品牌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各种优势,保证品牌资源利益最大化。建设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有效益的品牌,才能创出农业驰名品牌。为确保农产品名牌的长盛不衰,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品牌管理体系,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管理。

4.区域政府要大力推动企业与农户联合运作机制的建立

企业与农户联合运作机制是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为载体,一头牵着千家万户的生产,一头连着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同时要着力培育以产业服务为主体的专业协会,让协会去组织农业名牌战略实施。可先由市政府牵头,成立福建省主导农业的市级各类产业协会组织,由协会制定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质量等“几统一”标准,对品牌实行有序管理。

5.区域政府要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区域品牌中的龙头企业上市

政府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创造条件,从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尽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政府重点要鼓励农产品区域品牌中的龙头企业上市。资本市场对农业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首先,资本市场可以给龙头企业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其次,龙头企业上市能够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形象,对业务拓展和区域品牌建设也有正面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延辉.城市经济制度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 金发忠.关于农产品品牌问题探讨[J].中国禽业导刊,2005,(14).

[5] 郭守亭.对中国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

[6] 肖双喜,徐玲.农产品品牌建设探索[J].乡镇经济,2003,(6).

[7] 张程远.品牌带动原理方法和海西实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

The Fujian Regional Trademark PRE-TES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ANGQing

(Fuzhou university sunshine college, Fuzhou 350015, China)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六西格玛农产品供应链流程物流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消费大国。在国内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呼越来越高。但由于农产品的分散化经营尚且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所以导致了供给方的质量和水平与需求方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国外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新一轮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国内外的农产品以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但由于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大多还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势为主,农产品在物流各环节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诸多原因造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较差,物流成本偏高,且不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必然影响其在国外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为了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就必须尽早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来改变现在我国的农产品物流现状。但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而且研究内容也比较分散。对于我国现阶段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各研究者分别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是由于现在的研究大部分是定性分析的较多,很少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说明问题。六西格玛是以数据为基础,注重量化管理;以顾客为中心,充分关注顾客;以流程为核心,注重持续改进;以DMAIC为方法,运用统计工具;强调无边界合作;以效益为目的,注重改进效益的一种管理方法。将此法用于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流程进行定量分析,在流程的改进阶段结合供应链理论构建适合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可以使我国农产品实现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理念变成现实”。

二、六西格玛管理法介绍

1.六西格玛起源

六西格玛管理活动起源于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1987年摩托罗拉公司创立了六西格玛管理法,1988年,就在摩托罗拉公司成功实施六西格玛仅两年,在明苏达州的罗彻斯特获得了美国质量学会设立的马尔科姆·波德里奇奖。凭借六西格玛使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成为了质量的象征。随着六西格玛管理在GE的成功实施,有GE公司的总裁韦尔奇介绍的六西格玛管理法风靡管理界。现在六西格玛已经开始应用于金融保险、分销零售、运输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从制造也到非制造业已经掀起了一场六西格玛管理的风暴。

2.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定义

一种灵活的综合性系统方法,通过它获取、维持、最大化公司的成功。它需要对顾客需求的理解,对事实、数据的规范使用,以及对管理的改进、再发明和业务流程的密切关注。

3.DMAIC改进模式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重点是将所有的重复性活动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六西格玛管理法系统工具中包含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流程改进模式DMAIC。

(1)定义(Define)定义阶段是六西格玛的起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以现有资源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定义核心流程并明确关键顾客是谁。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质量特性,对顾客反馈信息和质量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客户需求。

(2)测量(Measure)是六西格玛项目的关键工作,是体现六西格玛主题之一,以事实和数据驱动的具体体现。主要是对组织目前的输出要求的现状、业绩标准、差距的测量,以及对顾客满意度的现状进行测量。

(3)分析(Analyze)运用各种有效的分析工具深入分析收集的数据和流程图,确定影响质量的少数几个关键因素,并提出初始的改进方案和实施计划。

(4)改进(Improve)减少过程的缺陷或变异,这是六西格玛的核心过程。基于分析之上,针对关键因素确定最佳改进方案。在此阶段,通过对“关键的少数”原因或决定因素分析之后,利用试验设计找出根除和预防缺陷发生的最优改善方案。

(5)控制(Control)对改进后的流程进行不断监控,并不断改进提高。控制是长期改善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关键。制定过程控制计划,搜集计划的开发、执行的数据,制作处理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变计划,并使新的流程及相关的制度要求文件化。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针对顾客的要求做出灵活的调整。

三、以猪肉行业的物流为例进行分析

我国目前的生猪生产主要还是以小规模分散的农户来养殖,数量上占到我国生猪生产总量的80%左右。这就造成了生猪养殖难以适应市场需要,需要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而且由于目前生猪屠宰、加工、运输、储存、装卸等设备的简陋,造成其在物流环节中的成本相当高。而且在物流环节中造成肉质污染的原因比比皆是。这就说明了猪肉行业的物流环节中存在较大的劣质成本。六西格玛管理法将从定量的角度对猪肉行业的物流流程进行分析,发现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消除物流流程中的劣质成本。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猪肉行业供应链体系,让人们吃上质量放心、价格实惠、很好的满足人们需要的猪肉或猪肉制品,并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定义阶段

目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质量。

2.测量阶段

在这个阶段首先要画出猪肉行业物流流程图,通过分析得出影响物流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3.分析阶段

可对猪肉物流活动进行失效模式分析,或者使用基本的图表改进工具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对于这项物流活动,哪些要素起了积极作用,哪些要素必须改革。

4.改进阶段

结合供应链理论,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明确需改进之处,进行试验,在试验效果达到预期标后,正式应用改进措施,提出适合我国的猪肉行业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本文在实证分析阶段,只是运用六西格玛中的DMAIC中的某些工具对猪肉行业的物流流程进行分析,在这里主要是对六西格玛下的农产品物流流程管理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和指导,为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2004.6。

[2]蔡建超、六西格玛下的流程管理质量成本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04.10。

[3]刘旭华、6西格玛管理法及其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2003.5。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10

【关键词】农业生态 工业 规划 研究

一、农业生态工业园(AEIP)的内涵与特点

农业生态工业园兼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改造产业系统,以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梯级利用;通过建立产业系统的“产业链”形成工业共生网络,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等资源的最优利用,最终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系统。

农业生态工业园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整体性。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系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第二,层次性。生态农业具有多级亚系统。第三,地域性。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环境决定和影响着生物,生物依赖并改造环境。第四,调控性。生态农业的调控措施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如光能、热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等。二是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三是改造生态环节,如造林、治山、治水、应用生物措施等。四是把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结合起来,有效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促进农业发展。

二、河南省舞阳县建设农业生态工业园的优势与效益

目前,舞阳县已经具有了发展生态农业的一些现实基础:全县已确定高效立体种植型乡镇4个,畜牧养殖型乡镇5个。文峰的园林花卉,侯集、莲花、太尉的畜牧养殖。马村的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都已初具规模。万春园林、平升植物油、华鑫面粉、舞莲面粉、联华万头猪场、半李养殖基地、兴农牧业等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十五”期间,全县大力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发展无公害基地25万亩,粮经比例达6:5。全县新植各类树木2800多万株,高标准绿化省县乡通道800多公里,营造速生丰产林10多万亩,发展小杂果4.5万亩,园林花卉8000多亩,完善农田林网68.4万亩,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4.8%,带动发展林草牧、果草牧、林菜套种等10多万亩。

舞阳县发展农业生态工业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济效益来看,首先是农业生态工业园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了通过提高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再生利用废物和避免进行违法行为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的机会,同时也能使企业生产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和绿色产品。其次,一些基本服务可以在园区企业间实现共享。最后,对于舞阳县而言,发展农业生态工业园可以使其成为观光旅游的一部分,和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一道为舞阳带来旅游收入。从环境效益来看,农业生态工业园将减少污染源和废物源,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园区企业将通过更为创新的清洁生产方法,减轻环境负担,比如能源的有效利用,水的管理和资源的再生利用。从社会效益来看,园区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当地经济发展的基地,吸引效益好的企业进入,并为新企业和本地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场所,同时,也为更多的居民找到了就业机会,为小规模经营农户产品找到了出路。

三、河南省舞阳县农业生态工业园产业链和生态链设计

河南省舞阳县农业生态工业园产业链和生态链设计上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尽量与盐的使用挂钩,这样,不仅能拉长农业种植和农业养殖的产业链,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且也能拉长本地矿产资源的产业链,促进本地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盐化工产业的发展;二是尽量与舞阳现有农业基础、发展规划和生产技术匹配,从而使农业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能够真正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环境的改善。

1、农业种植系统

该系统包括两条产业链:第一条是蔬菜加工产业链,以生产腌制蔬菜为最终产品,如辣椒、小萝卜等农产品。该产业链包括一批上规模的蔬菜基地,在该蔬菜生产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有机生产的可能性。禁止、限制使用部分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用有机肥和生物生长素来替代化学肥料,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蔬菜加工过程中,从分类、整理、清洗、分级、剥皮、去梗、除芯、整理、碎化、预煮和腌制保藏过程中,尽量节约水资源。

第二条产业链是调味品加工产业链,如上图中所示的酱油生产外,还可以包括辣椒酱等其它一些调味品。该产业链上端应包括黄豆、辣椒等生产基地,在酱油生产过程中,除了会有废水产生外,还会有大量豆渣产生,这些豆渣和蔬菜加工产业所生成的废渣可以用以发酵制作酒精,提供给酒类或其他饮料企业;也可以作为动物饲料进入农业养殖系统,还可以生产堆肥,成为返回农业种植系统的有机肥。两条产业链生成的废水通过一个污水厂处理,可以直接返回农业种植系统。腌制蔬菜和调味品可以作为最终产品进入内外部市场,提供给本地区和外地消费者。

2、农业养殖系统

在构建舞阳县农业养殖系统中,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在现有养殖基础上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构建一个畜牧养殖-屠宰-肉类加工的一体化系统,最终产品为腌制肉类食品,与盐加工挂钩;另一方面,传统的屠宰加工中往往伴随大量的废水废料,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我们引入零排放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具有多个子系统的农业养殖系统,核心是使系统中的副产品转化为具有附加值的产品或返回系统的新原料。

该系统主要由一个大型牲畜养殖基地或多个中型牲畜养殖基地构成,养殖品种为牛、羊和猪等传统养殖品种。其主要产品提供给产业链下游的一家新型屠宰厂,屠宰厂的下游为一家大型肉类加工厂,为突出特色和避免与双汇等本区域名牌产品的竞争,该肉类加工厂的主要产品应该定位为腌制肉,这样既避免了竞争,也避免了生鲜肉等更为严苛的储存条件。

在养殖基地中还有废水和牲畜粪便产生,废水可以直接进入污水厂处理,而粪便可以部分进入沼气池,部分经处理后可用于养殖蚯蚓。屠宰厂在宰杀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料,这些废料可以进入沼气池。沼气池的下游产品为沼气,可以直接用于农户的日常生活;沼液本身可以作为一种液态肥进入农业种植系统;沼渣则可以用于养殖蚯蚓。蚯蚓可被用于制成蚓肥,用于一般农业种植系统或用于花卉苗木的培育;蚯蚓还可以作为鸡、鸭等普通家禽的食物;此外,蚯蚓还可用于下游水产系统,作为甲鱼、黄鳝和其它鱼类的饵或食物。鱼塘内的水生植物如浮萍等本身可以作为牲畜饲料,与此同时,鱼塘还可以作为一个蓄水器,在干旱季节为饲料作物提供灌溉。饲料作物可以重新返回产业链开端,用于牲畜养殖。从养殖基地、屠宰厂和肉类加工三处产生的废水经由一个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既可直接返还系统,也可用于其它生活用水,这样在整个系统内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在这个一体化的生态系统中我们坚持零排放的思想,所有的生物废弃物都将转化为具有附加值的副产品或系统中的原料。这个生态系统还将产生收入和节约,以及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酒类生产系统

舞阳县现有两家大型酒厂,包括漯河啤酒和富平春白酒,即将招商项目还包括贾湖啤酒,从酒业的文化基础和原料基础来看,酒业有潜力成为舞阳下一阶段的产业发展重点。而酒业发展中废水和废料的处理同样是发展循环经济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规划了专门针对酿酒行业的产业链,这一项目可以使用酿酒产生的固体和液体废料作为企业周围农业种植的原料。

酿酒产生酒精废液和下脚料谷渣(含高碳水化合物的谷物副产品),酒精废液可以通过发酵变成可利用的沼气和有机肥;使用谷渣作为培养基可以种蘑菇,也可用于养殖蚯蚓,或者把谷渣作为原料生产面包。培植蘑菇后的旧培养基可以作为养猪饲料;使用蚯蚓可以提高土地肥力;酿酒过程用水可用于清洗猪圈,然后把污泥排入生物发酵系统;乙醚气体可以部分用来酿造所使用的锅炉的燃料;利用来自发酵过程用水可以培养营养菌以作为养牛饲料;养藻池中排出的富含有机成分的水可以引入深水养鱼池,供养多种鱼类。

四、结论

农业生态工业园(AEIP)是循环经济理念下促进新农村产业发展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益模式,各地区在利用AEIP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时,既要考虑宏观层面因素,也要考虑微观层面因素:从宏观层面上,各地要根据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废弃物特征和分布状况进行合理规划,不仅要通过扩大生产,实现农业规模经济;而且要通过整合农业内部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之间重新合理配置,实现农业结构效应;然后还要考虑到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如河南省舞阳县的农业生态工业园设计规划中考虑到了与本地区盐化工的相互促进,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能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上,必须考虑到通过企业内部的产业链延长和生态链设计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AEIP模式坚持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减少投入品数量,从而可直接降低成本。再利用原则要求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通过对农业生产与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污染转化为资源,不仅可降低污染,而且拓宽了资源渠道,对废弃物的利用其实是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资源利用的附加值。再循环原则要求对农业生产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的水和其它资源反复使用,从而实现资源的节约、污染的减少和企业成本的节约。

【参考文献】

[1]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与循环经济[J],财经界,2006(11)。

[2] 高桦: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J],当代经济, 2006(12)。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11

1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内涵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明确冷链的定义为:“冷链是指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适合冷链的产品主要有:生鲜农产品、冷藏冷冻食品、疫苗药品等。国家发改委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指出:“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强调整个供应链系统全程低温,若有一个环节温度失控出现“断链”,就会影响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之前的所有付出将前功尽弃。

2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

2.1冷链物流流通比率偏低

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禽蛋产量多年来均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我国果蔬、水产品、肉蛋奶产量合计为11亿吨。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产品流通率和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资料显示,我国果蔬、水产品、肉类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23%、15%,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40%、30%,使用全程冷链运输的禽蛋制品比率不足1%。报道显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果蔬冷链流通率达95%以上,肉禽冷链流通率达到100%,美国销售的禽蛋已全部使用冷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鲜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

2.2冷链缺乏制约产品出口

冷链物流发展滞后,不仅使我国生鲜农产品损失浪费严重,还削弱了其在生产及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为:一是我国生鲜农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率很低。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蔬菜出口802.70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1.3%;2008年我国果品(含加工品)出口484.1万吨(其中鲜果306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2.52%;2010年我国肉类出口88.4万吨(含活畜禽出口折肉13.0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1.12%;2010年我国水产品出口333.83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6.22%;目前我国禽蛋年出口量约8至10吨,占年总产量的0.3%左右。二是我国出口的蔬菜、水果等80%为利润较低的初级产品。我国对生鲜农产品在低温条件下的加工规模不足、温控手段不够,无法满足发达国家对冷鲜、冷冻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随着国际贸易争端的频现及升级,我国出口时受到发达国家在质量、技术和绿色壁垒方面的制约较多,我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竞争策略逐渐失效,生鲜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2.3政府高度重视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2010年国家发改委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实现“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的发展目标。政府还加快了立法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2008年施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2009年《食品安全法》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制定了《肉与肉制品物流规范》、《鲜、冻肉运输条件》等国家标准,《初级生鲜食品配送良好操作规范》、《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链运输要求》等行业标准。商务部、农业部、地方政府等积极推进“放心菜”、“放心肉”、“农超对接”等多项工程,不断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进行引领和支持。

3制约因素

政府的重视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并未使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出现“井喷”态势,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3.1冷链基础设施较少,增长缓慢

生鲜农产品的预冷、低温加工、低温存储及运输、低温装卸、低温查验及销售等都需要专门的设施。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设施整体规模不足,投资增长缓慢。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冷藏保温车约6万辆(其中冷藏汽车约2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0.3%左右;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一些关键物流节点(如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配送中心等)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冷链设施价值高所需资金多,其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我国冷链基础设施的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生鲜农产品“跨区域、大流通”的需要。

3.2冷链物流技术及信息化建设滞后

冷链物流对技术及信息化建设要求较高。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产后预冷、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和包装加工、全程温控等技术在我国尚未普及。我国的蔬菜、水果往往不经过快速预冷环节直接进入冷库冷藏,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落后,很多企业只测量到货时的车厢内温度和产品的即时温度。发达国家运用传感器、RFID、GPS/GMS等物联网技术进行全程温控和综合管理的做法,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常温物流相比,冷链物流对信息化建设有特殊要求。我国多数冷链企业的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冷链规范化运作的要求,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协调一致的冷链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3.3市场环境和行业监管尚不成熟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和西方人在超市购买冷冻、冷鲜肉习惯不同,更多的国人愿意在农贸市场买活鸡活鸭,现场宰杀,不少人认为冷冻过的鸡鸭、肉不新鲜,味道差,很多消费者对冷却排酸肉的更卫生、更新鲜、更营养、更美味的好处缺乏了解。消费者对全程冷链操作的实际意义认识不够,不愿意为冷链产品的额外成本付费,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整体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冷链物流的普及、规范和发展。我国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尚未建立规范冷链物流各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要求、冷链操作规范、温度控制要求等方面我国缺少统一标准,冷链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资源缺乏协调,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办法在我国尚处于推广阶段。

3.4企业规模及运作水平有待改善

我国部分生产商、经销商、物流商通过业务与资产重组、与外商建立合资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等方式积极拓展冷链物流业务,完善冷链网络,重构冷链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冷链物流大多由生产商、零售商自己完成,第三方冷链物流所占份额很少。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经销规模小、实力弱、服务标准不统一,实际运作中冷链的“断链”现象非常普遍。少数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也是刚刚起步,一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运用处于探索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作与管理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3.5冷链物流人才缺乏

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从冷链物流中心规划、建设、运营,到全程温度控制等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及管理业务,同时,冷链物流工作环境欠佳,岗位工作辛苦,因此,冷链物流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有较高要求。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基本是“师傅带徒弟”在岗位上培养,高校基本没有对应的专业设置,有些相近专业培养的人才还需要在企业岗位上学习实践,完善知识结构和运作经验,有部分实习生和从业人员因工作辛苦流失。因此,目前冷链人才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缺乏也是近期制约产业发展的要素之一。

4完善措施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扶持。现代农业企业完善冷链物流建设的措施有:

4.1及时了解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政策

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将逐步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产业链长、环节多,体系建设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其规划设计、优惠政策制定及实施等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已列入《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政府相关部门会继续完善有关优惠扶持政策,在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对冷链物流企业给予扶持和帮助,尤其对冷藏运输车辆的城市交通管制、车辆的载重量核定,以及车辆的跨区域作业及管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收费、超市进场费等多方面制定支持政策。企业必须紧跟形势,及时了解政府各相关部门对冷链产业的协调政策、优惠政策、重点建设项目等,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抓住有利时机和有利因素,使企业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增强发展的实力和动力。

4.2跟踪行业标准,降低企业违规风险

为使冷链规范发展,政府部门会联合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制定和推广农产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制订生鲜农产品产后各物流环节的保鲜技术和制冷保温技术标准、设施设备及工程设计安装标准;制定重要信息数据的采集、交换、管理等标准;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符合国际规范的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同时,针对肉类、水产品等密切关系消费安全的产品,要求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等。企业必须及时跟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建设步伐,深入学习这些标准的内涵及执行要求,使企业的运营、发展符合相关规定和规范,减少企业由于不了解、不清楚而违规落后的风险。基础较好的企业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技术创新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工程”,指出要在产量集中的产地建设经济适用的农产品预冷设施和低温存储加工设施,在大型批发市场、大中城市周边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企业应认真论证,加强规划,选择适应国家和地区发展要求的领域,加大对冷链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基础较好的企业应制定政策,鼓励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尤其在真空预冷、冰温预冷、冷库保鲜、多温控技术、RFID电子标签及GPS/GMS相结合的物联网技术等方面,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实施企业创新战略,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4强化品牌建设,促进优质优价市场机制

生鲜农产品冷链运作的成本价值未被消费者广泛认可,但一些知名企业以冷链运作的农产品却能卖上好价钱。如在我国大陆拥有100多家餐厅的北京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引进台湾地区生鲜食品加工中心的工艺设计方案,建立了2万多平方米的低温物流中心,按冷链产品存储及牛肉加工流程对温度的要求,物流中心设计了-25℃、-18℃、-7℃、0℃、-7℃—4℃、-4℃—4℃、12℃等多个温层,采用全程冷链管理的高品质运作流程和全程温控的物流配送体系,对餐厅的牛肉等生鲜产品实行一日一配或一日两配,保证了各门店产品的品质、新鲜度、口味的一致性,企业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信誉。让消费者接受冷链产品并愿意为之付费,企业一方面要加大对冷链的宣传,同时需要强化品牌意识,重视品牌建设。在食品质量良莠不齐、全体国民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良好的品牌信誉是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关键所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提升品牌的内涵,品牌较高的美誉度、满意度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而培育出大量的忠诚顾客,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逐步形成。优质的品牌为企业不断拓展业务提供坚实的份额保障,帮助企业获得先天优势。

4.5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运作管理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发达国家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体系,农产品的冷链流通率普遍较高,德国CITTI、加拿大ThomsonGroup等均可同时运送三种不同温度要求的产品,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产品的在途温度、车厢开门次数、油耗等实施全面管理。发达国家的果蔬产后损耗率为5%左右,美国只有2%。我国企业需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低温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经验,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先进经验与我国企业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冷链物流的模式和路径。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供应链;智慧农业

1引言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并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将信息技术融入供应链各环节,构建农业智慧供应链,从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实现乡村振新战略的有效路径。所谓农业智慧供应链,是指通过引入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供应链结构优化和供应链环节信息化,使农业产供销各环节运转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一种供应链形式。它的核心在于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学者们从各个领域进行了探讨,例如,陈锡文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在农业现代化和智慧农业发展方面,学者们广泛关注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例如,Wolfert等学者认为大数据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2]。但是上述研究皆未从供应链整体角度入手探讨农业现代化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为此,本文基于苏州的农业智慧供应链发展现状,从供应链基础架构层、供应链信息系统层和供应链业务层这三个层次分析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基础框架,为全国各地农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构建农业智慧供应链提供理论依据。

2苏州模式下的农业智慧供应链框架探究

苏州凭借其富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经济区位优势,被农业农村部选为智慧农业改革项目的试验区,其将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融入农业产供销全环节的措施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其在农业智慧供应链构建上所开拓的创新模式又能够为全国范围内打造现代农业智慧供应链提供依据。下文将以苏州为例探讨现代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基本框架。现代农业智慧供应链由三个层次构成,分别是供应链基础架构层,供应链信息系统层和供应链业务层:

2.1供应链基础架构层:产供销一体化

供应链基础架构层涉及到一条供应链由哪些环节组成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基础。在现代农业智慧供应链框架下,供应链的基础架构应服务于供应链信息系统层,以实现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化为宗旨,将通过结构优化促进供应链信息流传递为目标。供应链信息流主要包括供应链上的供需信息和管理信息。这便要求供应链设计方面综合考虑各环节之间的结构是否利于供需信息和管理信息的传递。此外,无论是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哪一层次,都应当考虑如何提高供应链效率,增加供应链盈余。以下将通过对比传统分散化农业供应链和现代一体化农业供应链的优劣,分析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基础架构思路。

2.1.1传统分散化农业供应链传统的农业供应链往往环节众多、流程复杂,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其结构如图1所示。在传统农业供应链结构中,农户往往与供应链下游相阻隔,信息极度不对称导致农民对市场需求缺乏把握,因而总是以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低廉价格将农产品卖出,对农民创收产生负面作用。由于缺乏有效渠道,农户凭借自身的力量很难直接与大量消费者产生联系。即使农民能够借助农贸市场等渠道与消费者进行交易,也会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由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有限,无法从根本上对整条供应链的优化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必须以农业企业为主导进行供应链整合,优化产业布局。

2.1.2现代一体化农业供应链为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现代农业智慧供应链的基础架构应当向一体化所发展。传统的农业供应链中,由于各环节之间信息闭塞,供应来源不明,如若农产品出现质量或者安全问题,末端消费者很难追溯到产品的生产源头。若要保障农产品的绝对安全,供应链上的每一次交易都需要额外增加质量检测环节,这无疑会增加交易成本,而这项成本会顺着供应链向下不断累积,最终由末端消费者所承担。同时,信息不对称会使得需求信息失真,导致需求预测偏离实际市场情况,最终造成生产过剩。因此,进行农业智慧供应链基础架构的基本思路应当是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从生产加工到物流配送再到销售等供应链环节完全由一家企业所主导。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整合使得农产品的来源更加清晰,倘若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能够进行快速清查与有效追责,对粮食供应方来说形成了全程监管和强力威慑。同时,供应链各环节之间不必再为了产品质量和价格而进行无谓的博弈,有效降低了农产品的成本。这一收益最终会被分配给供应链的各环节,包括处于源头的农户以及处于末端的消费者,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皆大有裨益。此外,供应链整合减少了供应链信息流在传递过程中所跨越的环节,能够有效避免供需信息失真,促使供需匹配。例如,成立于2004年的苏州三港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最初从事农副产品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活动经营。在三港公司发展成熟后,开始对自身供应链架构进行重新设计,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于2013年成立苏州福康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向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等业务拓展,打造了集种植配送为一体的农业品牌三港福康,其供应链结构如图2所示。三港福康致力于供应链整合,身兼农副产品供应商和物流配送商双重角色,在巩固自身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地位的同时也降低了供应链成本,提高了供应链效率。

2.2供应链信息系统层:生产种植环节信息化

供应链信息系统层是农业智慧供应链的核心,即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搭建可视化、自动化、可追溯的信息系统,辅助供应链各个环节优化运作。构建供应链信息系统层的关键是如何依据供应链基础架构,将各项信息技术嵌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与整条供应链相融合。农副产品的主要用途是供消费者食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这一产品特性要求供应链设计者关注生产种植环节以保证食品安全。因此,农业智慧供应链的信息系统层应当聚焦众多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种植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加其透明度,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障农副产品的安全性。供应链信息系统层在生产种植环节应当建立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之上,以可视化、自动化和可追溯为目标。其运作模式如图3所示。首先由种植大棚内的光照、湿度、温度等传感器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信息进行捕捉,并利用RFID等技术将环境信息传输至生产基地或者云计算服务器的计算机系统,此时计算机系统将按照特定算法进行智能化分析,远程控制大棚内的加热降温装置、喷灌设备等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自动化调节,保证农作物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同时,农业生产者可通过与计算机系统连接的可视化操作平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监控,并能够直接通过搭载操作平台的终端对大棚内的装置进行远程操控,大幅度减少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实时监控来记录育苗、栽种、施肥、用药、采摘和检测的全过程,并将所有数据汇集到中心数据库,以备将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对农产品生长过程进行追溯[3]。苏州对于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生产种植环节的应用已逐渐成熟。例如,常熟农业科技园,采用温室物联网系统,对近三万平方米的栽培温室进行智能化监控与控制。这套智能化控制系统包括1个室外气象站、1个点阵式LED显示屏、4台球型摄像机、13种室内外环境传感器和15台定焦摄像机。系统利用传感器监控设施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湿度、土壤温度等环境参数,通过计算机系统智能化分析并远程控制大棚内的水阀、加热、滴管、喷灌等设备,从而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调节。常熟农业科技园的问世物联网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供应链生产环节的运作效率,节约了30%左右的劳动用工,使得生产效益提升10%以上。

2.3供应链业务层:业务形式多样化

供应链业务层建立在供应链基础架构层和供应链信息系统层的基础之上,旨在优化供应链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形式。虽然供应链的业务取决于实际的市场需求和产业诉求,但供应链的基础架构以及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化程度决定了供应链的业务对市场需求和产业诉求的满足能力。在现代农业智慧供应链中,一体化的供应链基础架构和信息化的供应链环节使得供应链业务形式多样化成为可能。传统的农业供应链业务集中于蔬果、肉类等食品提供,其形式较为单一。在农业智慧供应链中,供应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有能力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各种业务,因而供应链业务的呈现形式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例如,苏州浦田有机生态农业园,致力于生态农业旅游,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其业务形式包括有机农业生产、生态休闲观光和科普展示教育等。虽然在传统农业供应链中,也存在生态农业旅游业务,但由于技术条件和交易手段的限制,生态农旅的规模往往较小,并且目标市场仅仅局限在大城市的少部分市民。现如今由于移动互联网在农业智慧供应链中的应用,产业的供应链和需求端之间信息传递更加通畅,供应商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服务形式,而消费者也能够借助技术便利在短时间内寻找到符合其期望的农旅服务提供商。浦田有机生态农业园利用电子商务,借助线上旅游平台进行推广和销售,使得其所拓展的业务能够迅速推向市场,实现业务形式创新的不断循环。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