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规划原则

产业规划原则

时间:2023-06-01 09:08:36

产业规划原则

产业规划原则范文1

(一)目的与依据

1、规划目的:为贯彻“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依法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益,实施《*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落实金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市矿产资源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2、规划依据:《规划》以《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等法律和《*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为依据,与《金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保持一致,并与本市相关规划相衔接。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和“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的总方针,以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为主线,以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市场配制资源为动力,应对入世挑战和机遇,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兴矿战略,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效益,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与时俱进,构筑有竞争力的优势矿产业,拓展矿产品的延伸产业,发展深加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严而又严地贯彻执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保护和节约的要求指导开发利用,以开发利用的成效体现保护和节约。

2)坚持面向实际原则,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形成具有*特色的矿业经济。

3)坚持体制创新的原则,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培育、发展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合理布局矿山,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面向“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充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5)坚持“科技兴矿”原则。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6)坚持效益统筹、环境优先的原则,统筹矿业活动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总体效益。

7)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规划适用范围、期限、基准年

1、本规划适用范围为*市辖区域。

2、规划适用期限:近期,20*-20*年;远期,20*-2*0年。

3、规划计算基准年:*年;实施基准年:20*年。

二、规划背景

(一)自然经济地理条件与市域经济发展现状(略)

(二)矿产资源条件与开发利用现状(摘要)

1、矿产资源现状

市内矿产资源虽不丰富,但有特色。经过建国以来50多批次地勘部门和采矿企业所进行不同程度的勘查工作,已发现和查明具有工业使用价值和开发前景的矿产18种,以萤石、珍珠岩和建筑用砂、石、粘土资源为主,有各类矿床(点)84处,可供开发利用的矿床25处,其中大型矿床10处。全市矿产资源特点是;能源和金属矿产少,非金属矿占主导地位;非金属矿产中,萤石、珍珠岩以及砂、石、粘土占有重要地位;大中型矿床少,小型矿床(点)居多;工业矿床占有比例小。可开采利用的矿产多己开采。

全市查明并已上资源储量表的矿产只有萤石1种,矿床4处。

2、主要矿产资源:萤石、珍珠岩、沸石矿、耐头粘土矿、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建筑用凝灰岩、矿泉水、地热水。

除上述较主要矿产外,市境内还有陶瓷土、紫矿、玄武岩、花岗岩、膨润土、叶腊石、金、银、铜、铝、锌、钴、磁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等零星产出。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矿产开发历史悠久,在已发现和查明具有工业使用价值与开发前景的18种矿产中,有萤石、珍珠岩、膨润土、陶瓷土、叶腊石、砖瓦用粘土、建筑用凝灰岩、建筑用砂、矿泉水等9个矿种,被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目前市内矿产品深加工工业除萤石外,一般矿产品都处于卖原矿和初级加工产品状态。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略)

三、矿业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

(一)矿业发展思路与重点发展方向(摘要)

1、矿业发展思路:从市情和矿情出发,以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资源条件为基础,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原则,立足本市资源,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有针对性的建立市场外较稳定的矿产品供应渠道,服务于“建浙中经济强市,创五金科技名城”。在适度开发我市优势的同时,调整矿山合理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来工获得一时的经济涉外效益,建立一套严而又严的管理制度,走一条资源节约型、高附加值、生态环境型的矿业发展之路。

(二)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

20*-2*0年,*矿产资源工作总体规划目标是:在全面贯彻实施《*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和《矿产资源法》基础上,通过对矿产资源管理秩序的进一步整治与规范,矿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法治矿,科学办矿,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实现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从资源粗放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从技术落后型向技术先进型转变;从损害环境型向改善环境型转变。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矿业权市场,逐步实现矿业权市场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有针对性地建立市场外较稳定的矿产品供应渠道,促进矿业经济发展。

管理目标

1、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完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进一歩整治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全面贯彻实施《*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划》为依据管理矿业活动,保障全市矿业资源管理秩序的健康发展。

3、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实施矿业权依法有偿取得,公开、公平、公正,按国际贯例运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4、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金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本《规划》的要求,对我市粗放型小矿山进行全面整治,调整矿山布局和矿业结构,改变“多、小、低、散”状况。整治的重点是建筑用石料、砖瓦用粘土矿山,从我市以自产自销为主的现状出发。原则上在《规划》近期予以关闭。

5、从经济社会可持继发展高度,采取措施,减轻矿业资源开发利用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推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全面开展我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建立一套便于监督检查、考核、奖罚的制度。严格禁止在重要水库周边保护范围内的矿业活动。

经济目标(略)

矿业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目标

1、风景名胜旅游规划区,重要水库周边以及交通干线、旅游线路、河道、水系两侧可视范围内,禁止新办采矿点,已建矿山,在“十五”初期关、停、转迁。远期要求对停采的露采矿山,及时复垦还绿。河道采砂按水政部门有关规定办理。

2、为适应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露天采场必须距城市规划区周边1000米以上,一般城镇300米以上。重要输电线,通讯线路和国家测量标志等地的采矿活动,严格按国家有关法规、条例执行避让。

3、鼓励废物利用以及选矿用水的封闭循环使用。积极推广无粉尘、无废料的“绿色生产”新工艺,尽力减少对环境污染。

4、规划开采区和其他限采区域内需要保护的零星文物古迹景点、景观等保护目标,原则上要求在环境保护对象周边300米距离范围内,禁止新办矿山;逐步关停或转移现有矿山。

5、建立和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全程的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防治系统,全市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复垦还绿等要求,按《*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严格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责任制。矿山的复垦或恢复植被率,近期达到40%;远期达到80%以上。

四、规划分区

(一)规划分区的原则和条件

1、规划分区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指导下,规划分区的原则是:

(1)法律、法规准入原则,符合《*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的要求。

(2)符合省、金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并与市相关规划相衔接,有利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相互协调,综合发挥,效益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与《金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分区相一致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合理确定分区。

2、分区类别及其条件:根据上述规划区划定的原则,划分为规划开采区(KC)、限采区(XC)和规划禁采区(JC)。划分三区的条件是。(略)

根据上述规划区划定的基本原则和规划开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划定的基本条件,规划分区共划定为6个规划开采区、3个限采区和7禁采区。在规划禁采区内,建设5个开采基地,包括建筑用石料基地3个,制砖基地2个。开采区总面积38.0平方公里,限采区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禁采区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共计274.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6.3%。期中开采区和限采区占14.9%。

(二)规划开采区(略)

(三)规划限采区(略)

(四)规划禁采区

1、五指岩规划(省级风景名胜区)(C-1):面积约9.5K㎡。

2、太平水库禁采区(重点水源保护区)(C-2):面积约5.5K㎡。

3、乌辽山规划禁采区(市级风景名胜区)(C-3):面积约3.0K㎡。

4、市城区规划禁采区(C-4):面积约13.5K㎡。

5、方岩-杨溪规划禁采区(省级风景区、市重点水源保护区)(C-5):面积约26.0K㎡。

6、白云山规划禁采区(C-6):面积约14.0K㎡。

7、永祥规划禁采区(C-7):面积14.5K㎡。

此外,尚有划为禁采区范围的,诸如铁路,高速公路和高压线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应划为禁采区,由于在图上不便于标注,仅在规划在文本中给予表述。在《规划》实施中,必须同样严格遵照执行。

(五)其它地区(略)

五、矿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略)

(一)矿业开局

(二)矿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矿产品结构调整

六、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略)

(一)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七、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略)

(一)完善规划管理体系,严格规划实施管理

(二)依法行政,强化监督管理

(三)深化矿业体制改革与创新,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矿业权市场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产开发利用水平

产业规划原则范文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土地管理政策,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园区目标。严格依照我区整体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以多功能规范化厂房为载体,充分发挥土地、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环境等集合优势,实现生产力要素的整合聚集,逐步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营销物流、商务服务、设施共享为一体的优势产业群体,不时提升我区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要着眼于增强企业比较优势,规范化厂房区的规划和建设。做好产业发展定位,注重特色产业培植,发挥产业聚集效应,精心打造名牌产品和精品企业。具体实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与产业发展集约化的原则;

(三)社会化协作和专业化合理分工的原则;

(四)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五)政府扶持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六)融资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

通过统筹规划与合理安排,依托我区总体规划。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产业集中布局,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社会化分工配套合理的有效结合,不时形成新的产业聚集。争取通过2-3年的努力,区新建规范化厂房区建筑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规范化厂房使用率达到80%以上,使新引进的中小企业多数进驻规范化厂房区。

四、建设规范

(一)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原则。科学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规范化厂房区规划建设方案。规划的规范化厂房区占地面积一般不小于150亩,首期开发建设面积一般不小于50亩。

(二)规范化厂房区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建筑密度不低于35%,单体建筑面积应大于3000平方米,规范化厂房的层级原则上应达到3层或3层以上,同一规划区内规范化厂房类型不多于5个,以公共规范化厂房为主。

(三)依照“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管理高效”要求。小区内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新建的规范化厂房区要力争达到七有”规范,即有规范生产车间、有企业配套设施、有集中餐厅宿舍、有购物服务场所、有平安卫生环境、有封闭管理措施、有专门物业管理机构,实行小区式管理模式,区域内部不建围墙。

(四)保证物流、消防通道疏通的前提下。一般不得逾越规范化厂房区规划总面积的5%。

五、建设方式

要实行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管理、统一验收的六统一”服务,规范化厂房区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开发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全程建设厂房和入驻项目的各项手续。要明确功能分区,完善整体备案和环评手续。具体运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鼓励各镇(办)规范化厂房建设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二是主体企业自建。依照规划建设自用规范化厂房;

三是工业地产招商。从租赁、经营、出售等形式中获取收益。

六、政策措施

(一)对适合多层规范化厂房生产的生物工程、小机械加工、软件工程、粉体资料、电子电器、科研、文化产品、新资料研发生产、产品组(包)装、服装加工等投资额低于1000万元(不含土地投资)工业项目不再单独供地。

(二)-年度。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核、验收,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郑政〔〕41号)规定,给予投资商以奖励。

(三)投资人在国有土地上获得的房产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全额奖励给投资人。

(四)投资人以租赁国有土地形式建设规范化厂房的自合同签订之日起。可以采取出让或租赁两种方式使用土地。

(五)规范化厂房建成后。确保厂房不长期空置。

(六)入驻规范化厂房区的生产性企业。

(七)镇(办)引资建设的规范化厂房和入住的生产性企业缴纳的税收。

七、组织领导

成立以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为推进规范化厂房区建设。区工业集聚区管委会、财政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委、工信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各镇(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区规范化厂房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具体负责推进规范化厂房区建设和补助奖励的申请、认定、兑现等工作。

产业规划原则范文3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目标;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97-01

1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③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中小城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使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手段,由此它的进行过程就必须要考虑并综合中小城市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在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中小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策划、也是一种对本地区的宣传。规划设计人员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控制准则的过程,借此引导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生成,规划部门则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设计是一种管理的策略和依据。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从投资效益出发来评价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于是,人员相互之间对中小城市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于相互冲突。

(1)协调城市群体。

中小城市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城乡结合的特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到这种特殊性,站在区域的高度,注意各中小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充分考虑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研究其职能特征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以最佳规模的原则统一部署,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特别在中小城市密集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更要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往往会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使第二产业,与大城市的工业也不同,大多有较强的块状经济特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特点,力图反映这种特色,使之明确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起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3)合理城市规模。

中小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到这种特点,对前者,必须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后者,必须既注意规模效益,又具有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同时注意人口规模相同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4)表达生活模式。

中小城市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小城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缘故,因此城市设计应倡导这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5)传达文化底蕴。

中小城市虽不能回避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大城市较低的现实,但也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所以,中小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中小城市的良好面貌,树立特有的公共意识。总之,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应当和文化规划相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设计。

2.2 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3)美学原则。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4)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所以规划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产业规划原则范文4

关键词:观光农业 绿化设计手法思路

观光农业亦称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是指以现有或开发的农业和农村资源(传统的或现代的) 为对象,按照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构成要素,对其进行改造、配套、组装和深度

开发,在至少保证基本生产(或生活)功能和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赋予其观赏、品尝、购买、娱乐、劳动、学习和居住等不同的旅游功能及其组合,创造出可经营

的、具有农业(或农村)特色和功能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形成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融合,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产业形态。

建设观光农业园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园林化并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观光农业园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农业产业的科学本质和旅游观光的经营本质须相融配套,观光农业的开发往往以封闭的农园或开放的景区作为建设载体,而且往往局部的封闭和区域的开放相辅相成形成体系,并以农园为核心和重点。作为生产基地,观光农业园必须遵从科学性,具有产品生产功能;而作为旅游园区,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满足人们的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所以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关键环节。

1 观光农业园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绿化设计的一般原则应从一些体现环境可持续性思想的本质属性进行衡量,有功能原则、经济与高效原则、循环与再生原则、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地方与地方精神原则、整体与连续性原则等五个方面。我们认为,观光农业园区的绿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复合体,它的规划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要使其景观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应该遵循以下几

条基本原则,作为规划时的指南。

1. 1空间格局系统化原则

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人工创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变化。因此我们进行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绿化设计时,首先应该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考虑,通过对景观空间格局和景观元素形状的设计,维护各种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使园区内的景观能得以持

续,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活、休闲和娱乐的需要。例如,在园内由温室大棚、农田作物、道路水系、环境绿化等景观要素并不是一个单个存在的个体,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空间,在安排空间格局时要综合兼顾考虑。

1. 2功能目标多样化原则

随着人类从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农业时代走向以复杂劳动为主的后工业时代,基于生态过程的生产功能和基于生态关系的审美与休闲功能相融合,是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例如,在观光农业园区内的一些建筑产业设施,既具有生产性的实用功能,在造型上又具有象形意义,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1. 3 生态化设计原则

生态化设计原则是指用生态和可持续的观点对待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设计,一个健康的观光农业园区应是一个具有完善生态功能,适应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是一个满足人类生活、工作和娱乐需要的适宜的生态系统。因此在规划开发时应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地形地貌的特点,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1. 4朴素美或科学美原则

朴素美原则是指在观光农业园区内的建筑产业设施景观规划上,应合理、科学地考虑它的朝向、造型,材料选用上避免奢华,而应体现朴素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园区在景观规划时遵循因山就势、随地成形的规划原则,结合因山就林、因草就木、因平就田、因水就禽等科学生产方式,适当地穿插一些花架木桥、竹亭茅棚等景点,体现自然和谐之美。

1. 5文化保护和挖掘利用原则

保护建筑、历史地段及其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是农村历史的见证。因此在进行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时应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人文景观资源,通过整治

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将其建成观光农业园区的景点。

2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绿化设计的思路

2. 1科技原理与艺术表达相结合

观光农业园区内的景观具有科技应用和美学、艺术的双重作用;但它们的双重作用表现是不平衡的,首要的是体现科学原理,艺术处理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在

体现科技原理指导的前提下,须与艺术表达有机结合。例如,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内的智能温室在遵循科技原理的规划思路下,还可以考虑它的艺术特色,如温室的造型、色彩、质材的设计与选取。

2. 2功能实用与主观造景相结合

在对观光农业园区进行景观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园区内景观要素的功能实用性,其次才是它的造景功能。例如在植物栽植上,可选择一些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具有观赏功能的经济林果,充分体现 春华秋实!的景观效果。

2. 3布局有序与时空变化相结合

基于旅游农业的产业本质,农业园区的景观排列和空间组合应首先讲求具有序列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光农业区内可以随着地势的高低以及地貌特征而安排不同种类、不同色彩的农作物,形成空间上布局优美、错落有序的景观风貌;园区从入口到园内,可以安排成熟期由早到晚的农作物,以及一些茬口的科学合理安排,形成时间上变化有序的景观特色。

2. 4视觉愉悦和过程参与相结合

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既要达到视觉愉悦的效果,又具有动态参与的可能性。除了考虑景观的静态效果外,还要强调它的动态景象,即机械化劳作或游人在采摘、收获果实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态景观。例如一片绿油油的野菜地,令人赏心悦目,置身于中挖野菜,更是其乐无穷。

2. 5心灵满足与增知益智相结合

心灵满足与增知益智相结合的景观规划思路,就是游人在参与劳作的过程中,心灵得到满足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例如,在游客参与采茶、制茶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茶叶生产、加工以及泡茶、饮茶的习俗;或者游人在珍奇瓜果园内,看到一个硕大无比的大南瓜,在视觉和心灵上受到强烈震撼的同时,又被激发起的是那种技术培育出这样奇特景象的好奇心。

2. 6结构相融与人景亲和相结合

在进行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人造景观构成素材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景观相融合,也就是结构相融的寓意。例如,在一片休闲茶园内设置一个竹子制成的凉亭,就比一个钢筋混凝土的亭子自然得多,游客置身于其中,看到这样和谐的景观,也充分体会到 天人合一的深远意境。

2. 7创意美与自然美和谐一致

在进行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园区内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和谐一致。例如,在观光果园门区营造了一个状似苹果的瓜果造型大门,它设在其他公园可能是

不伦不类,但放在果园门口时则与园中的自然景观非常协调一致,是一种巧妙的构思。

2. 8 主体色彩与农林氛围一致

在进行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时,景致是以绿色为主色调的色彩,因为绿色是与整个农林产业氛围最协调一致的色彩。绿色让人产生宁静、平和的情感,又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在规划中运用最多的色彩。

2. 9人文特征与景观形象和谐一致

人文性的景观创新特点是观光农业园区在设计中考虑的要点之一。人文特征包括古代历史的和现代的农业文化或民俗风情,它与景观形象有机结合,也是观光农业园区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3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的主要手法

3. 1创造性规划手法

创造性规划手法是指景观师充分运用生态学、美学、心理学、园林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观光农业园区的物理形态、生物形态、文化形态的分布位置及比重,以及它们在时空上的不同组合,并以此为依据,考虑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表达特性及景观的表现形式,以达到最佳效果。它的最终目的是对构成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的各类元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合,使无机的、有机的、文化的各视觉事物布局合理,分布适宜,并达均衡与和谐。这种手法在规划展示现代化设施农业景观的观光生态农业园区中运用较多。

3. 2利用性规划手法

利用性规划手法是指利用观光农业园区域内及周围已有的自然园景,如农田、山丘、河流、湖泊、植被、林木等原有现状,在尽量不破坏原基地植被及地形的前提下,谨慎地选址和设计以免开发建设损害自然风景,在形式上表现自然。

3. 3乡土化规划手法

乡土化规划手法是指运用乡土植被、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业文化等以展现地方景观特色的景观要素,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通俗地说,就是要体现农业、农村、农民、农家的氛围和特点。

3. 4保护性规划手法

保护性规划手法是指利用原有自然景观条件,或者把自然景色借用到观光农业园区中去,保护古建筑及其他的周围环境,保持原有河流自然的岸线、自然线形以及断面和植被,防止污染的发生,对已污染的水体进行综合整治。设计采用原始材料进行自然式布局,控制人工开发。

产业规划原则范文5

农业主导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区域内在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在一定时期产业体系内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够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人和地方财政收人,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相关产业具有强烈拉动作用的产业。运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与扶持,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带动作用,促进上游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推动整个经济的腾飞。选择主导产业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市场导向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在今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其中大部分能够直接或通过加工而成为商品销售,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

1.2资源适宜性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该地区资源条件最适宜产业之一,且可开发资源量广质优,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开发利用后仍可持续发展。

1.3比较效益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选择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在本地区适宜发展产业中比较效益最好的产业。

1.4开发主体意愿原则

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尊重开发主体对开发项目(品种)的选择和尊重历史传统产业习惯,同等条件下群众愿意发展的传统产业优先选择。

1.5产业政策原则

选择发展主导产业要符合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已出台的产业政策的要求。

2必须确定主导产业的最适宜发展规模和方式

主导产业确定后,如何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到产品的转化率和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程序最高为原则。也就是说,主导产业的发展不但资源和投人要可持续发展,而且投人产出比例要最高。根据这一要求,首先要根据对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交通、人口、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子的预测,并以此预测某一主导产业在该地域范围内的市场前景,进而提出这一主导产业在这时期内的最佳发展规模其次是要对各主导产业所依赖的资源条件进行承载力分析,探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卜的资源最佳开发程度和与此相应的主导产业最适宜发展规模。第三是要分析主导产业的投人产出情况.尤其是分析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效益情况比较,找出决定主导产业效益的关键限制因子,分析其发展的后劲,提出主导产业发展的最佳时限和替换产业选择对象等。最后,综合分析上述三个主导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提出最适宜的发展规模和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搞好主导产业的基地发展规划。

3必须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基地)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具有不可忽缺的作用,因此搞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核心。要对龙头企业的发展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必须对该企业的发展潜力等作一科学分析.然后根据加工能力、原材料供应、市场销售能力、产品科学含量等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发展规划。

产业规划原则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 战略决策 产能规划 沙盘模拟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65-0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6年经济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因此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产能规划、与产能相关的库存的合理配置等将是影响企业生存的重点战略所在。

在企业管理的经营活动中,战略研究是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关于战略,商业史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中给出的定义:“战略可以定义为确立企业的根本长期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采取必需的行动序列和资源配置。”产能规划战略属于企业战略的运营战略部分,是指为完成企业根本长远目标围绕企业生产能力进行的行动序列及资源配置。其中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厂房、生产线、人工、资金等,行动序列就是在对以上有限资源中的时间序列的安排与决策,这种产能规划战略,对企业生存与发展举足轻重。

关于产能规划研究的方法之一是仿真研究,本文将以互联网+企业管理沙盘为例展开相关研究。

一、产能规划的沙盘工具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是对典型微缩企业的全过程模拟经营管理。企业管理类沙盘系统目前在我国已有多种,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进行不同分类,按沙盘仿真形态分为手工沙盘仿真决策系统及电子沙盘仿真决策系统,按仿真决策内容又可分为基于过程仿真决策的沙盘仿真系统及基于综合仿真决策的沙盘仿真系统。而电子沙盘目前将会基于互联网为基础开展相关仿真决策。

沙盘仿真,一般先将仿真成员分成6―40组不等,仿真企业经营6―8年或更长时间,各组分别代表一个企业,其成员分别管理企业的营销、财务、运营、物流等业务,并选出一位CEO进行综合管理与决策,模拟仿真一个完整企业的经营,在预测市场长短期需求,并分析竞争对手的战略与行动后,集体研究出本企业的市场定位、销售策略、产品研发、产能规划、物料采购与供应、财务融资等方面的远期及近期策略,以确定企业的经营模式并给予实施,模拟实施后,电脑直接会计算出公司的业绩及各项财务指标,以决定公司的生存及效果,在沙盘对抗之中,各组之间会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能力,使出全部招数包括找出竞争对手的弱点与市场的机会,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在体验性实践中完成了综合的管理能力训练。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沙盘在生产能力方面主要表现是在有限的厂房等资源条件下,通过不同的生产线来完成不同产品的销,现从中选择目前市场上较为通用的用友商战沙盘系统为例进行产能的基础状态说明与分析。

以2015年第11届“新道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本科组)全国总决赛竞赛规则为例,产能规划主要包括厂房及生产线,以及相配套的人工及资金,其中厂房分别设定大中小三种厂房,分别取不同的售价、租金及可容纳3~5条生产线进行,可任意组合,但总数限定最多四个,生产线可选手工线、自动线、柔性线及租赁线开展,另外,沙盘经营模拟的市场分为本地、区域、国内、亚洲、国际五个,沙盘模拟者可自由选择,但市场容量是有限的,每次市场的松紧程度是不一样的,同时产品一般分为P1、P2、P3、P4、P5等五种,做产能规划需首先对市场进行分析,并分析每类市场的不同产品需求,价格变化等,其他参照表及大赛的详细说明,因本文重在产能规划研究,其它方面内容不作详细说明。

二、产能规划的基本原则

产能是生产能力(capacity)的简称,常被作为是一个系统在某特定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产出量。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全球化生产趋势的产生和发展,生产能力战略成为企业运营战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作为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前端,生产规划首先要规划的是厂房的规模,工厂过大,将会导致大量的投资和维护。相反,工厂过小,就会导致较差的客户服务,以至失去很多商业机会。产能规划在考虑资源的投入与产品的产出方面开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一)需求导向原则

产能规划的首要原则就是要考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包括短、中、长期需求,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规划或根据以前经验主观规划,都是要尽可能避免的。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就存在一定的产能规划问题,不一定是总量过剩,至少是没有按市场需求的时间与数量要求规划产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置的2016年五大任务的第二条“去库存”就说明这一点。而在沙盘模拟经营过程中,不少经营者过早倒闭破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遵循需求导向的原则,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所致。如果按需求导向的原则,产能规划会根据订单的数量及交货期等要求,购置或租赁厂房,布置合适够用的生产线,包括使用超级手工线及租赁线的情况,因为这两种线的安装周期为零,适合接到订单后布置。

需求导向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就是JIT原理,要求适时适量生产,最好无库存,即要求物料流、生产流完全与市场需求合拍。在互联网的商业时代,特别是电商为主导的时期,企业特别要考虑JIT原理,现在做得好的电商企业就是在库存方面发挥得很好,大部分电商直接从企业取货,很少自己的库存,这是很好地运用JIT原理的体现。在沙盘模拟的生产决策过程中,体现为能按订单的时间与数量安排生产,不要提前或推迟生产、不要产生多余的或不足的库存、不要按自己的生产能力来安排生产,因此在生产线布局中,如果尽可能多增加柔性线、强化预测与计划,选择相似性产品市场等,这是产能规划中落实运用JIT原则的关键,也是沙盘决策获胜的成功因素之一。

(二)生产线平衡原则

产能规划的第二个原则是维持生产线的平衡原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向来都不是很富裕,都或多或少向银行或中介贷款,很多小型电商公司就向网络平台融资贷款,这些贷款利息并不低,如果精明的财务人员作一些计算分析,会发现这些贷款降低了相当部分的企业利润,如果企业能从生产线平衡方面进行考虑,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以互联网+商战沙盘为例,在生产线布局中,为了尽快地以低成本尽快产出产品,很多经营者会在第一、第二年经常采用超级手工线的布置,假若租一个厂房,则可最多安装4条超级手工线,有些人会很直接地在某一季度直接安装4条手工线,这种做法,按超级手工线二季度产出一个产品来分析,一年中就会出现一季投产4个产品,下一季不投产,一季产出4个产品,下一季一个产品都不出,这就不是生产线平衡了。生产线平衡原则下的做法是将4条超级手工线分布在二季(期)建设,每季(期)2条,这样下来一年中,每一个季度都有2个产品的投产,也都有2个产品的产出,这就是生产线的平衡。有人说生产线的平衡有什么益处呢?在上例中,如果按非均衡生产进行排产,所需人力成本,原料订购成本,最高资金需求量将都是均衡生产的两倍,在资源有限情况下,也就意味着你的效率减半、用人成本加倍、资金需求加倍。

(三)企业当期效益与发展能力平衡的原则

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当期效益与发展能力相冲突的现象。我国不少企业面临此类问题,因企业规模还有限,有些企业过分希望当年度收益提升,以至于没考虑企业的远期规划及科技创新,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有些企业过多考虑科技创新,以至于企业年收益大幅下降,员工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以至企业面临危险。在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决策中也会发生此类现象,主要表现在如果不扩大生产或改造生产线,只管当期生产产品后交付,当期权益将会增加更多,但一旦扩大生产线或升级改造生产线将对当期权益造成影响,因此很多体验者不愿也不太敢扩大产能,根据当期效益与发展潜力平衡的原则,需要在当期资金较充分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比如如果当期权益不为负增长,有一半自有资金,再加上可以贷款或贴现,扩大生产或改造生产线是一种有益的选择,特别是前二年及后二年中更是如此。

三、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形态及产能规划战略研究

战略形态是指企业采取的战略方式及战略对策,一般可分为拓展型、稳健型、收缩型三种基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对三种基态及其生产能力规划战略策略如下所述。

(一)拓展型战略及产能规划战略研究

拓展型战略是指采用积极进攻态度的战略形态,主要适合行业龙头企业、有发展后劲的企业及新兴行业中的企业选择。具体的战略形式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联合经营战略。

在拓展型战略中,企业产能规划的基本策略是大规模快速建线。采取这类经营战略时,沙盘模拟一般会在前三年至多第四年将生产线建设完成,后面几年则是生产线的调整问题的规划。在沙盘竞技及企业实际运作过期中,租赁(生产线)也是一个快速扩充产能的战略。

(二)稳健型战略及产能规划战略研究

稳健型战略是采取稳定发展态度的战略形态,主要适合中等及以下规模的企业或经营不景气的大型企业选择,可分为:无增长战略(维持产量、品牌、形象、地位等水平不变)、微增长战略(竞争水平在原基础上略有增长)两种战略形式。稳健型战略强调了对企业自身实力的保存,强化经营风险的控制,维持公司的基本发展需求,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稳健型战略是一种防御战略,它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取得好的效益,其旨在影响挑战者对进入或重定位过程预期回报的计算。

在稳健型战略中,企业产能规划的基本策略是维持现在生产线的正常运转。采取这类经营战略时,沙盘模拟可能在前二年就遇到一些困难,如广告不利、竞争对手太强等,这时最好的策略就是尽量维持现在生产线的满负荷运转,不再增加或转换产能,这样也不将给竞争对手造成压力,甚至会形成对手的失误,从而保持自己的竞争地位。

(三)收缩型战略及产能规划战略研究

收缩型战略是采取保守经营态度的战略形态,主要适合于企业处于经济形式不好,市场下行、产品销售疲软、资金供应不足、资源匮乏等经济危机中的企业的战略决策选择。可分为转移战略、撤退战略、清算战略三种战略形式。

在收缩型战略中,企业产能规划的基本策略是维持最少生产线的正常运转,确保公司生存。采取这类经营战略时,沙盘模拟可能遇到面临生存危险,经营可能进行不下去,这时的做法是保公司生存,减少生产,淘汰落后生产线,将厂房由买转租或完全卖出。在沙盘模拟收缩型战略决策过程中,在卖出厂房及生产线的过程中,需考虑优先将落后净资产低的手工线出售,以及租赁线出售,再考虑将厂房出售,不要先将自动线或全自动线残值较高就将它们先出售,这是收缩型战略需关注的地方。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产能规划决策,是企业战略决策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去产能、去库存就显示了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因此在互联时代的企业管理中需充分认识并深入理解企业产能规划战略理论,还需多次决策及仿真实践,一味追求规模不顾及市场需求的战略将会付出严重的代价,没有一定规模纯个性化生产也需慎重考虑,总之,互联网时代产能规划决策至关重要。

[基金项目:2015佛山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佛山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批准号:2015-ZD04)。]

参考文献:

[1] 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Jr.).战略与结构[M].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62

[2] 潘峰,许明.企业经营管理沙盘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结合.教育与职业,2014(14)

[3] 李文龙.企业战略决策的沙盘仿真教学研究[J].2012

[4] (美)理查德・B・蔡斯(Richard B.Chase),尼古拉斯・J・阿奎拉诺(Nicholas J.Aquilano)等.运营管理(第9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 罗纯玮.ATO企业的产能扩张战略与规划研究――CVTC公司的实践[D].上海交通大学,2009

[6] (美)詹姆斯・B・迪尔沃思(James B.Dilworth).运作管理:在产品和服务中提供价值.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7] 曾强.基于战略选择下的企业盈利模式设计.科技经济市场,2006(7)

[8]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东东软学院 广东佛山 528225)

产业规划原则范文7

【摘要】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使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成为热点问题。税收筹划不仅符合税法的规定,而且符合税法的立法意图。而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无疑是税收筹划的主要内容。由于企业所得税难以转嫁、相对而言税负重,而且由于其税负弹性大、可筹划空间大,故而成为企业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税收筹划时的首选税种。本文提出了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以保证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效果与效率。【关键词】税收筹划;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企业所得税法为确保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在我国的有效开展,提出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机制的建立与实施。2003年7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了《美国财务报告采用原则基础会计》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以后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既不是“规则导向”模式,也不能是“纯原则导向”模式,而应是“原则基础会计准则”模式,即目标导向法。笔者认为,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亦可出于同样的考虑,采用与该理论一致的模式,即首先确立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辅之以确保目标实现的操作原则和一般程序。最后,提出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具体适用方法。一、正确定位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目标(一)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有效开展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定位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目标。税收筹划目标,是指通过税收筹划要达到的经济利益状况。它决定了税收筹划的范围和方向,是税收筹划应当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目前的理论与实践中,对税收筹划目标的定位存在着定位过窄和过宽两种错误认识。一是目标定位范围过窄,认为税收筹划的目标就是最低纳税或节税。对此,笔者认为,新《企业所得税法》虽然使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负降低了,但如果税收筹划目标的定位存在错误,无疑是南辕北辙。因为税收筹划属于企业理财的范畴,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要考虑节减税收,更要考虑纳税人的综合利益最大化,既要算“小账”更要算“大账”。对于纳税人而言,在既定纳税义务(如既定的投资与经营地点、方式、内容)的前提下,税收是一种绝对成本,选择节税方案一般可以减少绝对的税款支出,增加税后利润,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但是,在未定纳税义务(如有多个投资和经营方案可供选择)的前提下,税收是一种相对成本,节税方案未必就是税后利润最大化的纳税方案。二是目标定位范围过宽,认为税收筹划的目标不仅包括节税,而且包括避税,将避税纳入纳税人税收筹划的目标之中,不仅会误导纳税人,而且也不利于税收筹划事业的发展。因此,将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目标应定义为:在法律认可且符合立法意图的范围内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这种定位,既克服了节税目标的狭隘性,又排除了不符合立法意图的避税问题,是企业定义其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目标的正确选择。(二)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派生目标是涉税零风险如果说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是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第一个目标,那么,实现涉税零风险就是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第二个目标。也是税后利润最大化这一税收筹划根本目标的派生目标。涉税零风险指企业受到稽查以后,税务机关做出无任何问题的结论书。即,税务稽查无任何问题。企业在接受税务稽查时,通常会面临着三种不同性质的稽查: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举报稽查。因此,在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中,为了实现日常稽查涉税零风险目标,企业必须要强化其内部管理制度,尤其要着重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创造平稳、有序的内部税收筹划环境,以备顺利通过稽查部门的日常检查;为了实现专项稽查涉税零风险目标,企业有必要根据历次接受专项稽查的经验,按“专项”有针对性的准备齐全各项备查资料,特别是对于涉及某项减免税的一系列申请、审批文件,更要严格、规范的建档保存,做到经得起稽查;为了实现举报稽查涉税零风险目标,企业除了要在日常税收筹划中注意保持合法、谨慎的工作作风外,还要在遭遇举报稽查时保持冷静的自查态度,并且要与税务稽查部门充分沟通,力争规避涉税风险。必要时,企业还要做好抗辩以及提请复议乃至诉讼的准备,力争将涉税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对税法的理解不到位,普遍存在着税收风险较高的问题,所以税收筹划需要把规避税收风险、实现涉税零风险纳入进来。这使得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目标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二、建立企业新所得税税收筹划的一般原则(一)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具体表现在:第一,企业的税收筹划只能在税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第二,企业税收筹划不能违背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及其他经济法规。第三,企业税收筹划必须密切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环境的变更。(二)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不能一味地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略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必须综合考虑采取该税收筹划方案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即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才能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三)可行性原则税收筹划工作要根据纳税人的客观条件来进行量体裁衣。另外,税收筹划的可行性还应该具体表现为“程序流畅”,即在税收筹划方案的整个执行过程中,无论是会计凭证的获取、会计账项的调整,还是纳税申报表的最终完成,都应该是顺利、流畅的,不应该因为受到阻碍而无法进行或付出额外代价。(四)有效性原则对纳税人有关交易行为所进行的税收筹划,一定要达到预期的经济目的,同时优化税收、节约税款。另外,有效原则还要求所进行的税收筹划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不是为了筹划而筹划,当税收目标与企业目标发生冲突时,应以企业目的作为首要选择,这样也易于被税务主管部门所认可。三、确定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基本步骤(一)搜集和准备有关资料进行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纳税义务人,必须准备相关资料以备参考。特别是最新税收法规资料、最新会计准则、会计法规资料、政府机关其他相关政策;最新专业刊物;生效期内的内部资料等。(二)制定税收筹划计划税收筹划者或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纳税人的要求和情况制定尽可能详细的、考虑各种因素的纳税计划。税收筹划者应该首先制定供自己参考的内参计划。包括将来要向纳税人提供的内容和只作为自己参考的内容如:1.案例分析2.可行性分析3.税务计算4.各因素变动分析5.敏感性分析等。(三)税收筹划计划的选择和实施一项税务事项的税收筹划方案制定人可能不只一个,税收筹划者为一个纳税人或一项税务事件,制定出的税收筹划方案因此也往往不止一个,这样,在方案制定出来以后,就要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筛选,选出最优方案。筛选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选择节税更多或可得到最大财务利益的筹划方案;2.选择节税成本更低的筹划方案;3.选择执行更便利的筹划方案。四、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的适用建议(一)以企业所得税税收构成要素为基础,进行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1.企业所得税税法构成要素的税收筹划意义企业所得税税法构成要素是新企业所得税最基本、最固定的构成部分。以企业所得税税法构成要素为基础建立企业新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2.适用性分析如果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大,或者虽然生产经营规模大,但经营业务单一、会计基础好,则可以采用以企业所得税税法构成要素为基础的企业新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二)以企业理财活动为内容的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1.企业筹资、投资活动中税收筹划的意义对于筹资活动的税收筹划,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这首先是从企业选用资本结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开始的。企业筹资主要面临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两种方式。当企业负债筹资比重增大,利息节税的收益增加,特别是当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时,由于财务杠杆作用,可以增加所有者权益,从而使企业资产价值增加,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这并不是说企业负债筹资越多越好,而要以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否则,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风险会增大,当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时,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因此,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负债筹资的度。对于投资,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主要面临扩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两种方式的选择。如果企业选择扩大投资方式,则面临是建厂房买设备,还是收购一家近几年账面亏损企业的选择,如果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则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又可分为购买和租赁两种。采用购买投资方式的好处,是折旧可抵减账面利润,少纳企业所得税。不足的地方是购买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而是一并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对于租赁,经营性租赁方式的好处是租金抵税。而且可以避免因设备过时被淘汰的风险;不足的是无折旧抵减。融资性租赁方式虽然可以抵减折旧,但财务负担较大。企业应权衡以上几方面的因素,选择能最大限度降低税负的理财方案。2.适用性分析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基础好,有进行财务管理预测、决策的能力,则可以建立以企业理财活动为内容的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体系。(三)以确认和处理差异事项为思路的新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1.新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差异的税收筹划意义新企业会计具体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在计算费用损失时,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第二,在计算费用损失时,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依据的时间不同所产生的差异。第三,部分涉税事项的处理方法的差异。第四,税务处理规定不准扣除项目差异。第五,税收法规对部分准予扣除的项目做了限制性规定差异。第六,对部分应税收入的规定差异。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法规间存在着上述差异,因此,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要按照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的过程即是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准确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过程。这无疑为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筹划思路和操作空间。2.适用性分析对于所有查账征收的企业,均可以建立以确认和处理差异事项为思路的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这种思路简单、易于操作,可以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工作结合进行,从而减少基础工作量,提高筹划效率,且受限因素少,适合于任何查账征收的企业。【参考文献】[1]黄黎明.税收理论的最新发展.涉外税收,2004,(02):77-78.[2]方卫平,税收筹划.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20.[3]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税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4.[4]刘军,郭庆旺.世界性税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52-254.[5]朱洪仁.国际税收筹划.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60-262.[6]杨斌.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税务与经济,2003,(06):76-78.[7]王守昆.透明度原则是税收理论的重要发展.税务研究,2001,(03):28-29.[8]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2003,342-346.

产业规划原则范文8

一、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省“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步伐不断加快,区抢抓城市东拓和重点项目建设机遇,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争当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排头兵的战略选择;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现

代新城中心的关键所在;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发挥区区位优势,构建“双轮驱动”产业格局,建设“四区一中心”,实现我区科学发展、率先跨越的重要支撑;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区核心竞争力,建成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

二、总体要求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包括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重点应放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上,专项规划包括《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旅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文化产发展专项规划》以及《区总部楼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在可行性论证分析、编制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以现代物流、商贸旅游、医疗健康、文化体育和总部楼宇经济为重点的《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是:

(一)实用。编制的规划是详规和实施性规划,不是研究性规划,更不是概念性规划,要尽量避免空洞理论和概念,内容上必须结合实际、务求实效,做到有较强的指导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清晰。专项规划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简明扼要。规划中涉及的目标定位要科学合理,指标应以统计部门或行业统计指标为依据。任务要明确,突出重点,防止面面俱到;产业布局要清晰,各专项规划必须有明确的产业布局和项目规划图(表)。

(三)有效。要特别突出规划的有效性。规划编制要获得两个方面的认可,即要获得市场主体认可,产业目标、思路举措都要符合市场发展要求;要获得市政府认可,要加强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省市行业规划的衔接。各规划要获得市级相应主管部门的审查认可。规划的项目要纳入市级项目库,产业定位、发展目标要获得政府和市场认同,产业和项目布局要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协调一致。

三、编制原则

(一)规划编制要体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突出市场主体和主导地位,头脑中要始终有一根“市场经”。要广泛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搏,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拿思路、出措施、想办法,切忌凭空臆断、不切实际,把政府和规划编制者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市场,充分体现政府通过规划实施科学引导,推动服务业科学发展。

(二)规划编制要体现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同一区域应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坚持立足我区实际,与西陵区进行充分比较,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路子,在产业规划、发展定位、思路举措等方面,按照“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积极扶持优质产业、重点项目、特色区块和潜力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规划编制要立足区位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要进一步拓宽规划编制的思路视野,同类性质产业既要同市内发展较好的区县进行比较,又要同省内外同一产业发展领先的地区进行比较,在充分比较中找准自身的优势,紧扣自身优势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努力提升发展质效。

(四)规划编制要体现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原则。顺应产业发展融合的趋势,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服务业内部和行业的协调和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五)规划编制要体现共同编制的原则。各行业主管部门在选择有实力、有影响、有资质的设计咨询机构主持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组织、带领设计咨询机构人员深入市场、企业、项目开展调查研究,共同做好前期调研、项目谋划、规划起草、论证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不可委托了事,“甩手”规划。调研市场主体的面要尽可能广泛。

四、注意事项

1.各责任单位在选择规划编制单位时,要拓宽视野,尽量选择接触实际工作较多的设计咨询机构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院校专家学者,增强规划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避免不切实际、空洞的学术性规划。

2.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工作,与组织规划编制工作专班人员深入市场开展调研,与市场主体面对面座谈,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见,切实闭门造车、凭空构想。

3.规划专班人员要认真学习、研究、吃透市级各项已有行业规划,特别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学习,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4.各专项规划对本产业的发展定位要高度准确,发展目标要科学合理,切合区现状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能够获得各方面的一致认可。

5.各专项规划要认真分析、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能够支撑本产业发展目标的项目,对规划出来的项目要进行充分论证,力求切实可行,能够纳入市级项目库并能付诸实施。

6.各责任部门要高度重视专项规划与市级相关行业规划的对接,要积极与市行业主管部门衔接、协调,将专项规划纳入市级行业规划的延伸规划,推动专项规划实施。

五、规划大纲

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0年,近期至2015年,远景至2020年。本着务实、科学、简明、实用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规划的主体框架:

(一)规划背景(包括基础条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环境、未来供需预测等内容)

(二)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规划原则、目标定位、发展方向等内容)

(三)产业布局(在参考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调研市场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各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说明产业布局的理由,形成产业布局图)

(四)主要任务(包括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建设内容等)

(五)项目规划(在充分论证、前期谋划的基础上提出各产业发展的项目库,形成项目简介和项目分布图)

(六)实施建议(包括对全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项目推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议)

(七)保障措施(包括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市场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六、责任分工

1.区发改统计局:负责编制《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

2.区商旅局:负责编制《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旅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3.区卫生局:负责编制《区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4.区文体局:负责编制《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5.区招商局:负责完成《区总部楼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七、实施步骤

专项规划编制分为前期工作、起草衔接、审查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2年5月至6月)

1.选择设计咨询机构,组建规划编制专班(5月上旬)。各规划编制责任单位自主选择设计咨询机构,同时从本部门本系统抽调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规划编制工作专班。

2.编制工作培训(5月上旬)。由区发改局负责邀请省、市规划编制部门的专家,对各专项规划编制专班人员进行一次规划编制业务培训。

3.搜集、学习相关材料(5月上中旬)。用半个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牵头,搜集与相关产业发展有关的市区发展规划、调研报告、领导讲话、工作计划等资料,组织编制专班人员系统学习。特别要学习吃透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重要文件,做到胸中有数。

4.开展调查研究(5月下旬至6月下旬)。大致安排1个月时间,由相关责任单位会同规划单位深入街乡、重点企业、项目单位,围绕产业发展现状、现有基础条件和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未来市场供需预测、存在困难和问题、现有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相关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开展实地调研。要尽可能扩大与市场主体面对面研究座谈的面,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广泛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在汇总梳理调研成果的基

础上形成规划编制大纲。

5.考察学习(6月中下旬)。用10天左右时间,各责任部门牵头围绕规划编制的相关事宜,组织规划编制人员赴省内外相关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观摩考察,比较、学习、借鉴各地好的理念、做法、措施、政策等。

第二阶段:规划起草(2012年7月9月)

6.集中撰写规划(7月)。大致安排1个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设计咨询机构组成的规划编制专班集中撰写专项规划。

7.广泛征求意见(8月上中旬)。大致安排半个多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组织邀请所属产业上的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代表,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区相关部门领导,征求对专项规划初稿的意见,并反复修改完善。

8.行业主管部门初审(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大致安排1个月左右时间,由各分管区长负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邀请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发改、规划、土地及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市场主体代表对各专项规划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并定稿。

9.综合规划编制(9月下旬)。在各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由发改局组织专班人员,修订完善现代服务业综合规划。

第三阶段:综合评审及(10月-11月)

10.综合规划市级评审(10月)。大致安排1个月左右时间,由区政府邀请与规划编制相关的市直部门,对综合规划进行联合审查,与市有关规划进行对接,并争取纳入市级规划的延伸规划,有关产业项目纳入市级项目库。

11.区政府审定规划(11月)。区政府对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予以审定并对外。

八、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区政府成立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靳鹏同志任组长,相关副区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发改统计局,陈立明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专项规划编制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各专项规划责任单位也要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区长担任,局长为第一责任人。

产业规划原则范文9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注意问题

税收筹划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稳定而又成熟的行业,但在我国,对税收筹划理论和方法的借鉴以及独立的研究,却只是近些年的事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房地产业作为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的不断成熟,竞争亦是愈演愈烈。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房地产市场的主体之一,随着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竞争日趋公平和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通过税收筹划的手段达到企业税收负担最小化,从而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增大企业价值,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目前房地产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1、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的主要特点

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包括合理避税、节税、转税等多方面的内容。避税是利用税法的漏洞或缺陷,规避或减轻税收负担;节税则主要是依据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采取合法的手段,最大限度地享用优惠条款,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转税是通过提高或降低价格等方法将税收负担转移出去的方法。房地产行业涉及的税种主要包括:营业税及附加、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土地使用税等,所以税务筹划工作应主要围绕这些税种展开,其特点在于:(1)筹划性。经营行为的发生是企业纳税义务产生的前提,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税务筹划不是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后想办法减轻税负,而是在前期通过充分了解现行税法和财务知识,结合房地产企业全方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规划、设计、安排来寻求未来税负相对最轻、经营效益相对最好的决策方案的行为,是一种合理合法的预先筹划,具有超前性。(2)合法性。税法是处理征纳关系的共同准绳,税务筹划是在完全符合税法、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在纳税义务没有确定、存在多种纳税方法可供选择时,房地产企业做出缴纳低税负的决策,依法行政的税务机关对此不应反对,这一特点使税务筹划与偷税具有本质的不同。(3)多维性。筹划过程的多维性从时间上看,税务筹划贯穿于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任何一个可能产生税金的环节,均应进行税务筹划。不仅生产经营过程中规模的大小、会计方法的选择、购销活动的安排需要税务筹划,而且在设立之前、生产经营活动之前、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都应进行税务筹划,选择具有节税效应的注册地点、组织类型和产品类型;从空间上看,税务筹划活动不仅限于本企业,应同其他单位联合,共同寻求节税的途径。(4)目的性。房地产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一组目标。直接减轻税收负担是纳税筹划产生的最初原因,是税务筹划最本质、最核心的目标。此外,还包括有:延缓纳税、保证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缴税及时足额,不出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名誉损失,实现涉税零风险,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无理、非法侵犯以维护主体合法权益。

2、房地产项目合作开发模式

以物易物式合作建房是指由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提供资金,双方以各自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相互交换,双方都取得了拥有部分房屋的所有权。项目独立核算法是以拥有土地的一方企业为主体,另一方资金以协议借款方式参与项目的开发,并约定对项目税后利润的分配方式。另外,还有新设公司合作建房,开发企业采取增资或股权部分转让方式吸收外部投资。这几种合作方式中合作方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力不尽相同,但对投资各方的利益分配上只要方案得当,均能达到相同的结果。

3、项目合作开发方式的税务分析筹划

3.1 以物易物式合作建房

(1)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相互交换,双方都取得了拥有部分房屋的所有权。在这一合作过程中,甲方以转让部分土地使用权为代价,换取部分房屋的所有权,发生了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乙方则以转让部分房屋的所有权为代价,换取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发生了销售不动产的行为。虽然双方都没有进行货币结算,但其行为皆属于营业税的应税行为。如甲乙方再把所分配得到的房产进行销售,则又再次发生了销售不动产的应税行为。在实际业务中由于,土地使用权证在甲方,参与合作建房的开发产品如果是对外出售的商品房,因涉及办理房产证和施工许可证等,比较复杂,实际操作性较差,一般房地产企业不会考虑此种方法。

(2)以出租土地使用权为代价换取房屋所有权。如甲方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乙方若干年,租赁期内部收取乙方租金,而乙方在该土地上投资建造建筑物并使用,租赁期满后,乙方将土地使用权连同所建的建筑物归还甲方。在这一经营过程中,乙方是以建筑物为代价换得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权,甲方是以出租土地使用权为代价换取建筑物。甲方发生了出租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对其按“服务业-租赁业”征营业税;乙方发生了销售不动产的行为,对其按“销售不动产”税目征营业税。对双方分别征税时,其营业额也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的规定核定。

所得税处理方面,开发企业以本企业为主体联合其他企业、单位、个人合作或合资开发房地产项目,该项目未成立独立法人公司,开发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向投资各方分配开发产品的,开发企业在首次分配开发产品时,如该项目已经结算计税成本,其应分配给投资方(即合作、合资方,下同)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与其投资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如未结算计税成本,则将投资方的投资额视同预售收入进行相关的税务处理。

土地增值税方面,对于一方出地,一方出资金,双方合作建房,建成后按比例分房自用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建成后转让的,应征收土地增值税。这种方法适合参与合作建房的双方出于自用目的,因土地出租,办理相关产权证较困难,不适合对外出售的开发产品。

3.2 项目独立核算法

国税发[2006]第031号规定:开发企业以本企业为主体联合其他企业、单位、个人合作或合资开发房地产项目,且该项目未成立独立法人公司的,凡开发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分配项目利润的,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开发企业应将该项目形成的营业利润额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统一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得在税前分配该项目的利润。同时不能因接受投资方投资额而在成本中摊销或在税前扣除相关的利息支出。

(2)投资方取得该项目的营业利润应视同取得股息、红利,凭开发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证明按规定补交企业所得税。按此规定,合作双方实现利润先税后分,提供资金一方不得以任何名义从另一方收取利息,规避所得税。由于是利用自有资金开发,筹资成本不得在开发成本中摊销或在税前扣除相关的利息支出,对拥有资金投资方的投资回报率会产生影响。拥有土地的开发企业的筹资成本可以税前扣除。在纳税筹划时,可以确定合作双方投资开发该项目不计利息的,视同注册资本的投资额,双方按此比例进行税后利润分配,项目开发不够的资金采用双方对金融机构担保的方式,获得开发贷款,使得投资方的借款利息能在税前扣除,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提高投资方的投资回报率。

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土地使用权人和房屋所有权人均未发生变化,未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条例》规定的转让无形资产的行为,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提供所需资金,以拥有土地使用权方的名义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的行为,不属于合作建房,在此过程中不另外涉及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

4、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4.1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随着某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房地产企业在获取部分减轻税负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该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以及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机会收益。当新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时,该项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当费用或损失大于取得的利益时,该筹划方案就是失败的方案。一项成功的纳税筹划必然是多种方案的优化选择,不能简单地认为税负最轻的方案就是最优的纳税筹划方案。

4,2考虑经济环境配套性

当地的房地产经济越发达,竞争就越激烈,企业就必须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对纳税筹划的需求就越大,从而对当地政府的影响就越大。政府对纳税筹划的政策就要决定如何引导和是否鼓励,这牵涉到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因为真正决定企业是否符合一定优惠政策所规定标准的,往往不止是税务部门,所以房地产企业还要充分利用其他职能部门的审批权,以获得享受减免税的资格。此外税务机关执法能力水平也对企业税收筹划有着很大的影响。

4.3 税法和会计制度的分离

由于会计与税法的目的、基本前提和遵循的原则不同,房地产企业在税务筹划上必须考虑到税法与会计制度适度分离的必然性。一是目的不同。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根本点在于让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和盈利的可能性。而税法的目的主要是取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调节。由于目的不同,二者有时在对同一经济行为或事项做出不同的规范性要求。二是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的目的不同,使得二者的基本前提不尽相同。会计主体是根据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可以是一个法律主体,也可以是一个经济主体。纳税主体是指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基本纳税单位(或自然人),也就是税法规定的独立纳税人。因此,会计主体与纳税主体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的目的不同,对收益、费用、资产、负债等的确认时间和范围有时也不相同,从而导致企业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三是遵循的原则不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所服务的目的不同,导致二者为实现不同的目的所遵循的原则存在较大差异。税法也遵循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但基于税法坚持的法定原则、收入均衡原则、公平原则、反避税原则和便于征收管理原则等,在诸如稳健性或谨慎性原则等许多会计核算基本原则的使用中又有所背离。上述的这些区别都需要在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方案中加以考虑。

5 结语

总之,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税种很多,必须注意研究税收政策,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税务筹划,多方考虑各种利弊关系,从政策差异中探寻有效路径,合理合法地减少税负,为房地产企业节省资金,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为房地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促进税收制度的完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产业规划原则范文10

「关键词避税税法

有一句格言:“世界上只有两件事不可避免,那就是税收和死亡。”对于税收,“愚者逃税,蠢者偷税,智者避税,高者筹划。”“宪法”第十九条规定人民有缴纳税捐的义务,然租税给付虽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却欠缺对待给付的经济诱因,纳税义务人主观上均存有尽量少缴税的心态,因此如何规避税法适用以减轻租税负担,如何合法的少纳税甚至免纳税即成为纳税义务人关心的问题。

一、避税的概念及其外延内涵

纳税人在税收法规的许可范围内,采取一定的形式、方法,通过经营和财务安排,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就是避税。即用合法的手段来实现税收责任的最小化。根据是否违背税收立法的目的和意图,国际上将避税分为可接受避税和不可接受避税,可接受避税又称税收筹划或者税收节省,其所产生的后果是与税收法律的意图相一致的,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时,除了要通晓税法外,必然要旁及到与投资决策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而不可接受的避税则不同,瞄准的只是税法上的漏洞,纳税人通过钻税法漏洞,以合法形式谋取不正当税收利益,它具有事先性,形式上不违法,但在内容上有悖于国家税法立法宗旨,充其量只能说其不违法也不合法;而税收筹划虽然也具有事先性,但其从形式到内容具有完全合法性,它是建立在对税法精神充分领会的基础上的。[1]

二、税收法定主义原则与避税的关系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虽然未像大多数国家那样在宪法上得以确认,但其仍然是税法的最高法律原则。税收法定原则一般由税收要素法定原则、税收要素明确原则和征税合法性原则组成。由于税法同刑法一样,均关系到相关主体的自由和财产权利的限制和剥夺,且极易发生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权利的侵害,因此依据税收法定,立法机关严格保留了税收要素的立法权,在对税法的解释方面,将解释权赋予法院及行政机关,但严格限制了他们的自由裁量权;在税收要素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涉及纳税人权利义务的程序法要素均有形式意义上的法律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征税机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征收税款,无权变动法定要素和法定征收程序。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可以看出,税法崇尚形式理性,以严格的形式正义限制公权力的滥用。公权力和私权利是相互制衡的关系,对公权力限制必然造成私权利扩张,这就为税收规避的产生拓展了空间。税法虽为公法,但其调整的税收法律关系却与私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征税对象所得的收入大都源自于私法上的交易行为。私法大多为任意法,其规定的交易形式对于当事人而言只是一种参考,不具有强制性,这是因为私法主要涉及相对人之间的利益,因此,只要不涉及强行法的违反,法律一般尊重当事人的自主选择,不会横加干预。税法则不然,由于立法的滞后性与调整的局限性,立法者不可能预见到所有可能的交易形式,所以当纳税人凭借私法上的自由形成权,创造一种与课税要件不相符合的交易形式时,税法和私法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税法漏洞因此而产生。这种漏洞即表现为税法的立法意图难以为条文的可能文义所包容。法律漏洞是超出法律条文之外,但仍为立法者所希望把握和规范的领域,即法律调整的盲点或者灰色区域。在民法中,法律漏洞可通过类推使用、目的性限缩或扩张加以填补,但税法受税收法定主义的制约,漏洞补充一般禁止。税法希望以形式正义保证纳税人的权利不受公权力滥用的侵害,却在实质上造成私权利滥用,导致了权利之间的不平等,权利对权利的侵害。[2]

三、合理避税的社会功能在税收社会政策原则上的体现

我国税法确立社会政策原则是实现税收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奠定调节经济的物质基础,同时通过税收杠杆,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促进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协调,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共给的基本平衡,促使国民经济朝着既定政策目标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税收筹划这种合理避税手段的功能是同税收社会政策原则的目的殊途同归的。总的来说,税收筹划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减少偷漏税等违法行为的产生。以往纳税人要想少交税,总是采用偷漏税等违法手段,与法律发生正面的冲突;在国家税法体系不断完善和征管手段逐渐进步的条件下,迫使纳税人用更理性的观点看待节税问题,更关注如何采用合理的、合法的方式达到节税的目的。因此,税收筹划的出现使纳税人发现了合理有效的节税路径,由此客观上减少了偷漏税等违法行为的产生,净化了纳税环境。

2.有利于社会各方正确看待其持续发展结果。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减少税源,但从长远来看,国家会有更多更稳定的税收来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将一个处于33%所得税率地区的企业,迁至适用于15%所得税率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可以节约所得税率18%;但从长远看正是企业合理回应了政府对高新技术开发的迫切需求,促进了开发区的发展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虽然税率降低了,但是税基却扩大了,如此国家的总体税收水平将进入良性循环。

3.有利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税收筹划的重点就是充分利用税收的优惠政策,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同时,必然会发展税法鼓励的行业,客观上使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国民经济得以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为国家经济保持持续高水平增长创造了条件。

4.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税收筹划的水平,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设备、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的竞争,更是资源整合能力、接受新信息能力和企业学习新知识能力的竞争。企业对税收的理解能力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途,企业所关注的也应当从利润收入转化为税后收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他们有着丰富的税收筹划的经验,我们的企业只有尽快掌握税收筹划的技能,才能降低企业营运成本,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5.也同时有利于促进政府有关部门执法水平的提高。税收筹划与依法纳税是一场高智商的较量,只有政府执法部门有了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才能准确判断哪些是合法的筹划,哪些是违法的筹划行为甚至逃避税行为,以便及时做出判断和裁决,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4]

6.同时有利于相关税收法律、政策的完善。税收筹划在实践中验证税法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寻找税法漏洞,开拓税法调整的新领域,使得税法在实践中不断扬长避短,更加完善、合理。

四、税收筹划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关系

依法纳税是每个纳税人在宪法上的义务,根据权利义务的对价性,纳税人也应享有相应的权利,其中税收筹划也是纳税人的基本权利之一。纳税人享有不缴纳比税法规定的更多的税收,合法合理的降低税收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

权利。《中国注册税务师资格暂行规定》对税收筹划的肯定表明我国已承认纳税人具有税收筹划的权利。

公民享有宪法上的平等权利,这体现在税法上则是税收公平原则。所有纳税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税收负担在国民之间的分配也必须公平合理,税收负担须同纳税人从政府和社会得到的利益多少及其负担能力相适应。从表面上看,税收筹划规避了部分纳税义务,使得纳税人在承担较少纳税负担的条件下,却获得了相对较多的利益,貌似有违税收公平原则。但从实质上看来,税收筹划并不同税收公平原则相矛盾,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恰恰是一致的。首先,税收筹划并非哪些人的特权,而是人人都得享有的税收基本权利,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寻求税收负担的最小化,也就是说,在税收筹划上,人人平等;其次,税收筹划看似使纳税人在负担较少税收的情况下获得了较大的利益,造成了水平的不公平,但从长远来看,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增大,更多地投入创造了更多的收益,也就创造了更多的税源,税率减小,而税基却扩大,整体上仍然是公平的;再者,税收筹划是合理的避税手段,鼓励其发展完善是对偷税、逃税、不合理避税等税法禁止的手段的变相抑制,有利于保证税收在实质上的公平。

五、总结:合理避税的基本原则

从以上对合理避税和税法基本理念的关系,可以总结出合理避税的几条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这是合理避税的根本前提,也是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乃至避税行为区别开来的根本所在。合法性意味着它是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的。税法是规范征管关系的基本准则,纳税人具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也必须受到税法的规范。只有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纳税人才可以选择合适的税负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减小税负,最大可能地获取利润或取得更大的收益。

2、合理性原则。这是税收筹划同不合理避税的根本区别所在,这意味着纳税人的筹划行为不但要合法,并且是要同税法的立法意图相一致,不恶意钻税法漏洞。恶意钻税法漏洞的不合理的税收规避是为税法所不允许的。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关联企业独立交易原则的规定、《增值税暂行条例》和《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关于视同销售行为的规定以及《房产税暂行条例》和《契税暂行条例》中关于财产归属的规定都表明了我国税法的这一立场。

3、目的性原则。这是由税法基本原则中的税收公平原则所决定的。税收筹划的目的就是节税,纳税人在税收筹划时都具有很强的减轻税负、取得节税收益的动机,从而降低税收成本以达到总体效益的最大化,在合法性原则之下这是完全合理的,也是纳税人最本质的目的。税收公平原则要求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进行公平分配,以纳税人拥有财富数量来衡量其纳税能力从而进行征税;纳税人通过税收筹划,或合理调整受税财产的比例以降低税负,或延缓纳税以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符合了税收地公平原则,也从而能够更有效地盘活资金,获得更高地投资收益。

4、筹划性原则。这是合理避税的特色所在。纳税人在经营活动方式上的筹划、安排,体现了其对税法及其制度的尊重与熟练掌握。

「注释

[1]参见杨小强:《税收规避论》(中国财税法网)2004年

[2]参见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第149-150页北大出版社2004年

产业规划原则范文11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生态规划 策略

一、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指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城市主题的辐射发动作用,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是指要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

三、城乡一体化生态规划需遵循的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乡一体化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乡一体化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现代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四、城乡一体化生态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的规划及管理。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的规划及管理。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配合一些总图落实有效的监督。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的规划。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的规划管理。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严格设立绿线范围和绿地率保障绿化不因城乡建设而缩水。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也是我们管理者需要注意到的地方: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三、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生态规划对策

1、加强环境保护,打牢发展基础。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必须坚持“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污、行政问责、全民参与”,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在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中,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逐步建立与当地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积极探索建立低碳经济试验区,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升城乡文明素质。实现建筑民族化、村容整洁化、产业生态化、管理民主化。

2、坚持生态理念,促进城乡和谐。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抓好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比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行政村整村扶贫开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引导农户发展充满民族特色、文化浓郁的农家乐、渔家乐等形式的农家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旅游,打造一批旅游文化名镇、名村,带动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群众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产业规划原则范文12

关键词:城市商业网点 区县级商业网点 规划编制 对比

制定和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构建一个地区商业发展框架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城市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我国商务部积极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取得较快进展。截至2007年3月,全国38个重点城市已全部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241个地级城市中已有180 个城市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总编制完成率达78.1%。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规划,对保障公平的竞争秩序,创建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的购物和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先导作用。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趋势和特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商业空间网络整体框架建设、商业行业结构优化体系建设、政府规制政策体系建设和城市商业网点选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许多城市已经制定的商业网点规划,体现出规划制定者更能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统筹考虑地区经济的协调与发展,同时,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布局趋向合理化,逐渐形成以传统的繁华区或商业街为中心向外辐射,即同心圆向外扩张的模式;二是组织形式的创新,多种业态形式的商业设施,连锁经营比例不断上升,物流业加速整合;三是服务人本化,坚持先进市场设计理念与本土消费习惯相结合,立足实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利民便民,充分体现为人服务的功能;四是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推动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来促进商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信息化助动,网络化运行,规模化发展,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商业加以改造,大幅度提高商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六是在商业领域融入了环保意识,注意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七是强化了区域协调意识,既注意到了城市内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也考虑了市外尤其是周边地区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从实际出发,从全局着眼,统筹规划;八是体现了适度超前意识,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商贸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

根据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36个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249个地级城市已基本编制完成,369个县级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工作从2008年起,已在全国正式启动。

我国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中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的同时,许多地方却忽视了区县商业网点的建设。

区县经济是城市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服务于城市但又依托于城市,是连接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区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区县社会经济发展平台之一的商业服务业对促进和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大中城市的商业网点建设正在逐步趋于成熟,许多城市正在致力于把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做精、做深、做出特色。但是,在做好大中城市规划的同时,不能忽视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在全局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面对诸多机遇与挑战,区县需要针对区县域内的城乡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体系结构、商业及现代服务业业态形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制订出延伸至各个乡镇的区县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的布局规划及其发展对策,以促进区县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区县级的商业网点布局与大中城市相比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区县商业不仅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枢纽,还是服务于地区产业结构甚至是深度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规划水平较高的前提下,甚至会成为再造地区产业布局、带动区县经济增长的“龙头”,因此,应当将科学制定区县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作为区县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而给予高度重视。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对比

(一)规划原则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原则: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新建相统筹的原则;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中小商店生存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的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技术进步的原则。

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原则。区县商业网点的布局,不仅是一定区域内的商业店铺如何摆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此规划布局同时基本决定了一个区域内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和态势,因此,要把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性上升到重构区县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布局的高度来认识。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通过制订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实现商业网点合理布局,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以人为本、利民便民的要求。

第二,要以区县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其它各层面规划,立足于区县整个城乡的发展,统筹考虑,兼顾地方特色。

第三,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是立足于将区县建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面向依托的大中城市,服务城市。围绕区县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区县城乡总体规划,按照构筑集散型、功能型、服务型现代城乡一体化商业服务业总体要求,引导和促进商业及服务业的城乡一体化、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促进市场繁荣,方便城乡人民生活,完善和优化城乡现代商业及服务业载体网络和市场体系,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四,区县商业网点布局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要放眼长远,以满足消费需求和引导消费趋势为目标,在网点数量、规模、档次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商业网点功能。区县网点布局要在把握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同时,根据小城镇建设的要求配置商业及服务业设施。县级以下的乡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镇商业及服务业网点建设,为小城镇建设留有余地。

第五,要注意把握区县商业网点规划与大中城市网点规划侧重点的区别,在区县规划中,要同时兼顾满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商业服务需求。

(二)规划内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区域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社区商业的规划布局、商业街的规划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其他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布局、物流基地的规划布局、城郊商业的规划布局、其他类型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等方面内容。

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应当涵盖区县商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和区县服务业规划。区县商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包括县域商业中心、大型零售百货、超市、专卖店、批发交易市场、特色商业街、社区(乡镇)便民商业中心等。区县现代服务业规划包括县域商贸中心、宾馆、饭店、大型休闲娱乐、旅游、金融、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服务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

(三)技术路线

1.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技术路线。首先进行基础调查。以研究商业发展现状,为编制规划过程中目标的确定、战略的选择以及布局的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目的,主要调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商业网点的位置、规模、经营情况等,以及由这些网点所组成的商业功能区(如商业街、商业中心区)。收集城市总体规划及必要的专项规划、最近的五年发展规划、第三产业/服务业规划、城市统计年鉴、商业普查数据、商业在建拟建项目、政府工作报告、商业发展历史资料、当地民俗特点与文化景观类资料、有关商业发展的设想等相关资料。

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商业发展环境分析、商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商业发展环境分析,主要包括:

区位分析。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区域位置、交通环境等情况分析;经济区位:通过区域城市的对比分析,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制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交通分析。内部交通:城市用地与内部交通的关联;外部交通:对外经济联系。

经济分析。对人口结构、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生活指标分析。

产业分析。产业发展特点,研究主要产业(特色)与商业网点建设的关联性。

商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主要包括 :

总量分析。网点总量、面积总量(已建、在建、拟建)、就业总量。

结构分析。行业结构(购物、餐饮、娱乐等)、业态结构、规模结构。

布局分析。网点分布、功能区分布。

经济表现分析。人均销售额、地均销售额、经济贡献。

发展趋势分析。通过问卷对居民收入情况、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等进行分析,作为确定商业网点规模、布局的重要支撑。

根据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合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2.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的技术路线。区县商业网点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规划建设为基本框架,考虑不同乡镇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充分利用各乡镇自身的资源、产业、交通、区位等优势,打造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业态齐全、便民利民、服务地区经济,符合现代商业流通规律和服务业发展规律的城乡一体化商业服务业平台。

结合笔者制定若干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所采用的技术路线(见图1),区县商业网点规划可以分为如下程序:

首先,要对区县以及其属下的各个乡镇地的商业及服务业现状进行彻底详细的调查,分别计算出规划区域近年实现的三产增加值、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社会消费品的零售额、以及按照行业分类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其他行业的零售额,作为网点规划的基础资料。

其次,对于属于商业核心地区的商业及服务业,要采用逐户普查的方式,逐一调查其业态类型、载体面积、经营状况等;对于大型自然村的商业及服务业,进行重点抽查。此外,还要考察集贸市场的交易状况、市场规模、交通、配套设施、卫生环境及组织管理情况,将具有农村特色的集市贸易、农村传统商业形式纳入调查范围。

再次,依据区县城乡总体规划和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未来商业及现代服务业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做出统筹设计,制定出符合区县经济发展的区县商业网点规划。

结论

本文所研究的区县商业网点主要是指一般发展水平区县的商业网点规划,不包括目前我国部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逼近大中城市的区县。在做规划时,一般将区县商业网点划分为四级,即县城级商业中心、重点镇级商业中心、一般镇级商业中心和中心村及以下商业网点,每一级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服务需求来设计。县城级商业中心发展方针遵循提高功能档次、引进新型业态、引领消费趋势、 加大连锁经营份额、挖掘地区优势的原则,主要面向本县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商业业态齐全,在中档为主的基础上向多层次发展;重点镇级商业中心遵循强化主体地位、贴近人民生活、加强连锁店份额,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的服务公建设施;一般镇级商业中心是指为本镇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商业设施的商业集中地区,由综合食品店、百货店、餐饮和集贸市场构成的综合购物中心,以及由小副食、小食品、小百货和早点部组成的若干综合便民店,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居民购物网络。

总之,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区县级商业网点规划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区县商业网点规划是通过科学的规划手段,深化城乡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统筹、优化城乡商业及服务业一体化网络格局,使区县商业网点布局具有超前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形成重点突破与均衡发展相协调的商业格局。在规划中要突出“新建”与“改造”、“ 重点乡镇”与“一般乡镇”、“城市”与“区县”、“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规划,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商业网点体系。以高水平的商业及服务业设施体系为载体,促进以商业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城乡的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的收入,突破“三农”问题的“瓶颈”,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升城乡商业文化的内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萍.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