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发展思路

产业发展思路

时间:2023-06-05 09:58:17

产业发展思路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1

关键词:凉州区;沙产业;发展思路

沙产业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农业型产业,发展沙产业是我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区努力调整生态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比例,在已建成的农业节水示范基地基础上,重点开展了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沙化土地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利化土地节水植被与恢复技术、沙化地区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1 基本概况

凉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处于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全区总面积5 081 km2,其中耕地面积9.67万hm2,农作物播种面积9.27万 hm2。辖38个镇,总人口101万。辖区北部的九墩、下双、长城、吴家井等4个乡镇地处腾格里沙漠腹地。我区是石羊河流域人口最多,密度最高,水资源最缺乏,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辖区内基本没有矿产资源。

2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我区年降水量160 mm左右,蒸发量2 020 mm,境内共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河流4条,均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4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9亿m3,其中西营河3.75亿m3,金塔河1.41亿m3,杂木河2.44亿m3,黄羊河1.40亿m3,全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包括重复利用部分)为2.861亿 m3,实际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9.661亿 m3。凉州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887 m3,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37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68 %,667 m2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605 m3,占全国667 m2均水量的34 %,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相近。全区农业灌溉用水多年平均为10.20亿m3,占社会总用水量的95 %,正常年份农田灌溉用水缺口在

1亿m3左右,干旱年份缺口更大。

3 沙产业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

3.1 人们对发展沙产业的认识还不足

我区的干部群众都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认为防风治沙、发展沙产业是民勤人的事情,与凉州关系不大。孰不知唇亡齿寒,如果不加大沙产业发展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今天的民勤就是明天凉州的缩影。

3.2 水资源供需水矛盾加剧

2010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10.44亿m3,较2006年用水量减少2.09亿m3,到2015年要限制在10.27亿m3。同时,上游来水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可利用水资源量在逐年削减。随着“经济增长、用水增加、水资源量减少的‘两增一减’”趋势的明显,全区供用水矛盾仍将突出。

3.3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凉州区现状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2 %以上,农业为用水大户,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显现出了各行业之间的用水矛盾,必须遵循“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的原则,大规模压缩传统农业种植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的种植比例,发展低耗水高效益的沙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值,通过沙产业规模效应提升农村经济效益。

3.4 沙产业发展滞后,节水措施落实力度不够

近年来,在区政府的大力号召下,把沙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发展,有关部门虽加大了沙产业发展和节水措施的推广力度,提出不少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大力推广沙产业技术,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总体来看沙产业还不够理想,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3.5 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体系不完善

全区沙产业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布局不合理,普遍缺乏名牌产品支撑;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够完善,合同约束力和履约率较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偏低,质量检测、监督、执法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流通现象较为普遍。

3.6 投融资渠道不畅,研发资金短缺

沙产业是一个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薄弱,财政困难,对民间资金等吸纳力不强,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和投入模式。特别是在沙产业新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新材料应用等技术难题的攻关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科技不够发达,人才奇缺。

4 凉州区发展沙产业的思路与模式

4.1 优化资源,调整结构

沙产业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使其资源不断发展和再生,通过合理利用,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因此,要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准确制定出产业发展方案,大力发展以节水灌溉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按照品质优良、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使沙产业的发展建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以及生物链原理,建立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良性循环的农业系统,实现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4.2 夯实基础,注重实效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和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生态效率相统一的农业。

4.3 立足实际,发展特色

(1)要探索沙产业建设的新模式、新成果,开发新技术,引进新设备,如:沙区特种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养殖业技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节水灌溉、无土栽培,利用沙区资源生产的饮料食品的加工设备。

(2)开发沙生植物保健品、沙生珍贵药材、果品与饮料系列产品。发展板兰根、甘草、麻黄、枸杞、黄芪、肉苁蓉等中药材的种植。

(3)开发畜牧产品的系列化加工。

(4)油料及经济作物的系列化加工。酿造葡萄、食用油、酒类、食用菌等。

(5)太阳能、风能利用技术及其产品。主要发展日光温室。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2

关键词: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思路

新疆是我国西北边陲重地,长期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棉花产业是新疆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现主要就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新疆政府制定了“一黑一白”经济发展战略,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一发展战略中的“黑”指的是石油,而“白”则指的是棉花,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新疆的棉花生产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目前,新疆地区已经建成了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以及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棉花产业呈现持续高产及稳定发展的趋势,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柱,新疆的棉花产业成为国家棉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纺织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人类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棉花是棉纺织物生产的重要原材料,近年来我国的纺织行业正在快速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棉花产业的发展。现阶段,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需求,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棉区重要的生产目标是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保证国家粮食产量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这几个区域棉植面积及规模,而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依然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疆地区都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区域,承担着国家棉花供给的重要任务。新疆地区对于棉花生长而言具有十分明显的自然条件优势,适合多种类型的优质原棉生长,而且产量、品质都较高,加上国家的大力扶持,目前已经完成棉花基地建设,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及高级人才。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着区域化、专业化及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的区域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以及技术集成体系,棉农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推广及服务体系相对比较薄弱等生产问题。而在市场流通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链各个环节联系不够紧密,相关技术与标准之间的对接存在问题,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标准体系及技术体系等问题。此外,棉花市场价格波动比较频繁严重影响了棉农、棉纺企业的经济效益,加上棉花的购销主要依靠传统的购销方式,因此棉花流通的成本相对较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

二、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为了促进区域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重视以下问题。一是新疆地区棉花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始终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应做好引导工作,行业内部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应做好带动工作,重视新技术的创新推广工作,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棉花产业链体系。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棉花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当前的企业与棉农利益分配机制,缓解企业与棉农之间的利益矛盾,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应重视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在棉花种植的区域布局中,做好布局优化工作,按照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生产管理水平,将不同纤维类型及生产质量的品种进行合理的布局,形成优势产区,构建专用棉区域生产带,重视品牌效应的重要作用,扩大新疆地区专用棉的影响范围。三是为了有效提高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及管理体系,保证棉花品种的选育质量,做好原棉生产、加工过程及棉花产区生态环境的监控工作,提高原棉的加工质量。此外,棉花产业基地相关管理人员还应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为区域标准及管理体系的贯彻落实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做到棉花生产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真正提高原棉产业的竞争力,促进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三、结语

新疆地区是我国西北边陲重地,地区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安全,长期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棉花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简单就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简单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仅对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8343-8344.

[2]马爱琴.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纤检,2015(9):46-47.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3

㈠全区林业产业发展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上都有了大的突破

1.产业基地规模稳步扩大。目前全区山桃面积已达46万亩,柠条50万亩,沙棘27万亩,山杏6万亩。优新经果林9.5万亩,其中优质杏3.4万亩,大果无刺沙棘3400亩,无公害枸杞3.5万亩,发展林业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源优势。

2.产业发展硬件建设明显加强。清水河沿岸枸杞产区已全部通过了自治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优质枸杞品种推广面积3.5万亩,良种率达到100%;同时成立了原州区枸杞专业协会,在枸杞栽植区成立了3个行业协会,为原州区林业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3.综合效益大幅提高。截至2012年底,全区林业总产值达2.48亿元,全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437元。全区干鲜果品产量达1099万公斤,尤其是枸杞总产量超过400万公斤,产值近亿元,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不仅使林业产业发展的群众基础得以夯实,而且自上而下在发展和壮大林业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强势发展的理念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

㈡原州区林业产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林果产业化体系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经营相对分散,集约化程度较低。2.林果品种多而杂,优质果品率低。

3.缺乏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林果推广示范基地,果农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科研推广经费缺乏。

4.果品后期处理手段落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制约了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主要措施

㈠加强领导是保证林业产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原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林业产业的培育工作,先后成立了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任务书,从组织领导、政策指导、苗木供应、经费扶持、加强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同时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户制度,将整地、造林、管护任务落实到人,对各项工作坚持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㈡上下一心是促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林业建设底子薄和产业条件基础差是原州区林业产业建设征途中的“拦路虎”。近年来,全区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林业建设中形成了上下一心搞林业、全心全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原州区委、区政府广泛发动,在产业的发展上每年都要抽调区、乡、村、队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积丈量、地块落实、宣传指导、成活率(保存率)调查、技术培训等工作,广大干部群众精神饱满,苦干实干,保证了林业产业建设的有序开展。㈢多方支持是实现林业长足发展的保证多年来,原州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国家林业局、自治区林业、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厚爱,政策的支持、资金的倾斜、项目的带动为原州区林业产业建设注入了活力。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

㈠明晰思路,合理布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建立南部半湿润大果沙棘生态经济区。在张易镇、开城镇、中河乡依托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项目,大面积营造水源涵养林,同时根据群众投入能力,结合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相关政策,在适宜地段种植金银花、麻黄等中药材;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带,以针阔混交方式大规模发展大果无刺沙棘。2.建立东北部干旱半干旱柠条生态经济区。在炭山乡、寨科乡、官厅乡、河川乡和清水河沿岸东西两山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带发展庭园经果林;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带,建立以柠条为主的饲草加工原料基地。3.建立北部河谷川塬防护型特色枸杞生态经济区。在三营镇、头营镇和彭堡镇的部分区域营造农田防护林,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枸杞南移工程和自治区特色产业带项目,大面积发展无公害枸杞和设施园艺业。同时通过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压粮扩经增草,建立优质牧草基地,夯实养殖业发展基础。4.建立城郊集约型绿化美化生态经济区。在清河镇、开城镇、头营镇等城区周边地区,积极培育花卉、盆景、特色绿化树种等观光植物,发展设施种养和产品加工,适应市场经济,丰富城区的菜篮子、肉篮子、花篮子和果篮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㈡依托优势,突出重点,延伸优势产业链条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4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思路,以期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云南巍山

巍山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实现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发展茶叶产业是一条可寻之路[1]。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巍山县茶叶走入国际市场、实现提质增效的主体思路。

1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 646.07hm2,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 361.87hm2,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以生产乌龙茶为主,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存在的问题

2.1茶树老龄化,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且零星面积多,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几起几落,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茶树采摘面小、量少,茶园投入不够,茶叶产量低。

2.2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缺乏商品意识,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徘徊不前,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有品牌,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4个企业,但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近几年来,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包装粗糙,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依托乡级初制所,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保护茶农利益,保证精制茶原料,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市场信息,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茶叶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制假、造假,侵犯茶叶品牌,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投入管理跟不上,茶叶产量、质量

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发展思路

3.1统一思想,增加投入,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 361.87hm2,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都属投产茶园,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会,广辟财源,利用各项财政措施,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整合茶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依托台商,开拓国际市场[3]。

3.3选育推广茶树良种,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加强茶园生产管理,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补植、补造,更新茶园,重新种植,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修道路,建水池,保证茶园旱涝保收,稳定茶农收入,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再将自己的所得,培训、传播给茶农,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还了解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4参考文献

[1] 夏雪飞,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2009,37(3):18-19.

[2] 郑宽明,李天芳,郭亚锋.陕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0):7-9.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5

摘要: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心地带,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和潜在优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立足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必须对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本文就如何积极应对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白山市旅游产业如何发展定位提出浅显思路。

关键词:旅游发展定位

        1.分析形势,明晰思路

        2006年7月份,省政府成立了长白山开发与保护管理委员会,对我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分割,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这是在新形势下,我市旅游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综合分析看,长白山管委会的成立,对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机遇角度看,一是长白山管委会的成立和组建,打破了多年来存在的体制障碍,由长白山开发的条块制约转变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既有利于保护资源,又有利于打造全国闻名的旅游风景区。二是长白山管委会成立之后,对长白山旅游风景区进行了统一规划,加大了统一开发力度和建设步伐。同时,管委会还将对长白山的冬季冰雪旅游作深度开发,这也将打破长白山旅游的季节性障碍,使长白山旅游逐步走向春夏秋冬四季游。这将使长白山风景区的面貌发生新的变化,长白山的旅游开发将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个新的开发建设高峰。三是长白山区交通状况的改变,将进一步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长白山机场已经破土动工,两条铁路、两条高速、一条环山公路已经全部立项,并将在近期内陆续开工。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长白山旅游的交通瓶颈问题。四是长白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目前已排在全国第二位,在明后年有望申报成功。这将更进一步提升和扩大长白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新的变化,使长白山的旅游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发阶段和发展时期,对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牵动作用,这也是我市旅游产业难得的一次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较快、较好发展机遇的面前,我们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长白山管委会成立之后,对长白山旅游进行总体开发,白山市的旅游就存在一个被边缘化的问题,特别是松江河、漫江等城区已划给管委会的部分和长白山周边管委会的开发区域,将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投入和较快发展,而留给地方的部分,如果不能在相应的时间内加快改造和建设,就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和变化在两三年内就能明显看出来,如果我们发展跟不上,这种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从而使我们陷入一个非常窘迫的困境。在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如果我们抓住了机遇,应对好了挑战,原来干不了的,干不好的,现在都能够变成现实,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丧失了机遇,不能很好的应对挑战,我们将走进一个新的发展困境。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白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面临新的课题,我们必须面对新变化、新形势,重新调整工作思路。一是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长白山的管理开发权虽然已经划归管委会,但其行政区域隶属仍在白山市。我们要按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继续发挥好长白山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牵动作用,继续依托长白山的知名度打造白山市的旅游品牌。二是要扬长避短,发挥我们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度开发特色景区,为长白山景区的总体开发培育好辅助景区,建设好相应的功能服务区。三是统一认识,把握全局,配合好管委会,支持好县(市),发展好市区,变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为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努力做好我们自己的各项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

  2.科学定位,合理布局

        我市距长白山天池直线距离127公里,公路里程215公里,高速公路建成之后,还将缩短公路里程和时间;同时,长白山西坡在机场、两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和环山公路建成之后,松江河镇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交通枢纽。围绕这一枢纽,我市的靖宇县、抚松县、长白县都将直接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配套服务功能区,临江市、江源区、八道江区也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我们依托长白山打造辅助景区、特色景点的重要区域。由于我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这些条件和变化,决定了我市旅游产业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发展潜力。

        着力打造长白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白山市依托居长白山腹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借长白山旅游大开发的难得机遇,针对环长白山周边地区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的客观情况,要积极发展住宿、饮食、娱乐、旅游纪念品加工与销售、交通、信息服务等旅游业配套服务,在长白山旅游的大框架内,整合开发白山市的特色旅游景点景区,使景点与配套服务形成良性互动,逐步将白山市打造成为长白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从而发挥旅游产业对其它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3.突出重点,抓好落实

        在资源开发上,我们立足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基本要求,对我市各类景区有步骤的进行包装、规划,使景区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保证科学规划和建设质量相统一,避免走资源破坏与重复建设的老路。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域核心位置,具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除长白山外,我们独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主要有:抚松温泉、露水河狩猎场、松花江和鸭绿江漂流、抚松白龙湾、靖宇白山湖、长白望天鹅、临江韦沙河、八道江龙山湖、太平湖、长白山迷宫等,同时我们还有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中的四个,对这些旅游资源,我们要全面普查和审视,重点规划和开发。对这些景区景点的规划开发,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市县分搞分抓,县里的县里搞,市里的市里抓,按所在地进行开发;二是市县合搞,对事关全局的大项目和主要的景区,由市里统一抓,小的景区由县区自己抓。(需领导确定)力争在1~2年内将我市目前已开辟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做出科学规划,为招商引资奠定项目基础。

        我市旅游规划是2000年制定的,现在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需要制定新的全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对重点景区景点还要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委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市政公用设计研究所来制定我市的旅游规划,它具有乙级旅游规划资质证书(长白山管委会的总体开发规划由该单位全权负责,并已通过专家论证和评审)。规划内容是拟制定一个全市的战略性旅游规划和四个分景区的控制性详规。四个景区的确定从两方面来确定,一是市县合搞,对事关全局的大项目和主要的景区,由市里统一抓,小的景区由县区自己抓,突出对全市有拉动作用的项目,主要是长白望天鹅景区、抚松仙人桥温泉度假村、松江河城区建设,由此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6

关键词:旅游发展定位

abstract:snowcapped mountain cities and areas department head the snowcapped mountain intimate region,the tourist resources are extremely rich,have the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the latent superiority.facing the new situation,the new duty,base my city travel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reality,has to carry on to my city travel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locates and the ponder,how this article on positive shoul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the challenge which faces to us,how develops the localization from following several principal aspects to the snowcapped mountain city traveling industry to propose the simple mentality.

keywords:traveling development localization

1.分析形势,明晰思路

2006年7月份,省政府成立了长白山开发与保护管理委员会,对我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分割,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这是在新形势下,我市旅游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综合分析看,长白山管委会的成立,对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wWw.lw881.com从机遇角度看,一是长白山管委会的成立和组建,打破了多年来存在的体制障碍,由长白山开发的条块制约转变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既有利于保护资源,又有利于打造全国闻名的旅游风景区。二是长白山管委会成立之后,对长白山旅游风景区进行了统一规划,加大了统一开发力度和建设步伐。同时,管委会还将对长白山的冬季冰雪旅游作深度开发,这也将打破长白山旅游的季节性障碍,使长白山旅游逐步走向春夏秋冬四季游。这将使长白山风景区的面貌发生新的变化,长白山的旅游开发将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个新的开发建设高峰。三是长白山区交通状况的改变,将进一步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长白山机场已经破土动工,两条铁路、两条高速、一条环山公路已经全部立项,并将在近期内陆续开工。这将从根本上解决长白山旅游的交通瓶颈问题。四是长白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目前已排在全国第二位,在明后年有望申报成功。这将更进一步提升和扩大长白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新的变化,使长白山的旅游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发阶段和发展时期,对我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牵动作用,这也是我市旅游产业难得的一次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较快、较好发展机遇的面前,我们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长白山管委会成立之后,对长白山旅游进行总体开发,白山市的旅游就存在一个被边缘化的问题,特别是松江河、漫江等城区已划给管委会的部分和长白山周边管委会的开发区域,将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投入和较快发展,而留给地方的部分,如果不能在相应的时间内加快改造和建设,就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和变化在两三年内就能明显看出来,如果我们发展跟不上,这种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从而使我们陷入一个非常窘迫的困境。在空前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如果我们抓住了机遇,应对好了挑战,原来干不了的,干不好的,现在都能够变成现实,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丧失了机遇,不能很好的应对挑战,我们将走进一个新的发展困境。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白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面临新的课题,我们必须面对新变化、新形势,重新调整工作思路。一是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长白山的管理开发权虽然已经划归管委会,但其行政区域隶属仍在白山市。我们要按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继续发挥好长白山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牵动作用,继续依托长白山的知名度打造白山市的旅游品牌。二是要扬长避短,发挥我们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度开发特色景区,为长白山景区的总体开发培育好辅助景区,建设好相应的功能服务区。三是统一认识,把握全局,配合好管委会,支持好县(市),发展好市区,变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为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努力做好我们自己的各项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

2.科学定位,合理布局

我市距长白山天池直线距离127公里,公路里程215公里,高速公路建成之后,还将缩短公路里程和时间;同时,长白山西坡在机场、两条高速公路、两条铁路和环山公路建成之后,松江河镇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交通枢纽。围绕这一枢纽,我市的靖宇县、抚松县、长白县都将直接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配套服务功能区,临江市、江源区、八道江区也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我们依托长白山打造辅助景区、特色景点的重要区域。由于我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这些条件和变化,决定了我市旅游产业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发展潜力。

着力打造长白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白山市依托居长白山腹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借长白山旅游大开发的难得机遇,针对环长白山周边地区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的客观情况,要积极发展住宿、饮食、娱乐、旅游纪念品加工与销售、交通、信息服务等旅游业配套服务,在长白山旅游的大框架内,整合开发白山市的特色旅游景点景区,使景点与配套服务形成良性互动,逐步将白山市打造成为长白山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从而发挥旅游产业对其它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3.突出重点,抓好落实

在资源开发上,我们立足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基本要求,对我市各类景区有步骤的进行包装、规划,使景区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保证科学规划和建设质量相统一,避免走资源破坏与重复建设的老路。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域核心位置,具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除长白山外,我们独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主要有:抚松温泉、露水河狩猎场、松花江和鸭绿江漂流、抚松白龙湾、靖宇白山湖、长白望天鹅、临江韦沙河、八道江龙山湖、太平湖、长白山迷宫等,同时我们还有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中的四个,对这些旅游资源,我们要全面普查和审视,重点规划和开发。对这些景区景点的规划开发,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市县分搞分抓,县里的县里搞,市里的市里抓,按所在地进行开发;二是市县合搞,对事关全局的大项目和主要的景区,由市里统一抓,小的景区由县区自己抓。(需领导确定)力争在1~2年内将我市目前已开辟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做出科学规划,为招商引资奠定项目基础。

我市旅游规划是2000年制定的,现在形势已经发生变化,需要制定新的全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对重点景区景点还要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委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市政公用设计研究所来制定我市的旅游规划,它具有乙级旅游规划资质证书(长白山管委会的总体开发规划由该单位全权负责,并已通过专家论证和评审)。规划内容是拟制定一个全市的战略性旅游规划和四个分景区的控制性详规。四个景区的确定从两方面来确定,一是市县合搞,对事关全局的大项目和主要的景区,由市里统一抓,小的景区由县区自己抓,突出对全市有拉动作用的项目,主要是长白望天鹅景区、抚松仙人桥温泉度假村、松江河城区建设,由此确定规划景区为八道江龙山湖风景区、江源干饭盆景区、临江温泉溪谷度假区、长白望天鹅风景区。二是市县分搞分抓,县里的县里搞,市里的市里抓,按所在地进行开发,由此确定的规划景区为是八道江长白山迷宫(争取含太平湖景区)、龙山湖风景区、江源干饭盆景区、临江温泉溪谷度假区。

4.加强领导,提供保障

4.1成立组织机构。为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成立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4.2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根据省政府以及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成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从财政收入中列支0.1%~0.5%的资金,作为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纳入财政预算,支持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列入财政预算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打造旅游产品、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开发补贴、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教育和对业绩突出的旅游服务企业实施奖励等。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7

作为优质羊毛原材料和羊毛防寒服的产地,陕西省榆林市汇聚了众多以此为发展基业的传统服装企业。在互联网大潮之下,榆林服装产业该如何找到防寒服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为此,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榆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于9月3日在陕西榆林石油宾馆共同主办“互联网时代榆林羊毛绒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

资源充沛显产业优势

初到榆林,人们对于这里的亲切感往往来自这座城市淳朴的乡音与好客之情;对于榆林羊毛防寒服的认同感,则来自当地产业的专注态度与责任心。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西北最北部,东临黄河,遥望山西,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全国山羊绒产量第一的大市。依托羊毛绒及其他毛绒资源,当地企业以羊毛、驼绒、牦牛绒为填充物设计开发的各类防寒服等系列产品,远销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其中,羊毛防寒服产品销售额占同类产品75%左右。地方产业得到集中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羊老大、七只羊、蒙赛尔等一批知名品牌。

榆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长有介绍,当地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机遇,全面实施舍饲养羊,推动羊子产业发展。2014年,全市饲养量突破1000万只,羊毛产量达6000多吨,山羊绒产量达2000多吨。优质的原料供应为当地防寒服产业提供了充足资源条件。

榆林当地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羊毛羊绒产品的生产可以追溯到明代。早在上世纪80年代,榆林就独创全国新一代独创羊毛防寒服,伴随登山队员登顶珠峰。本着对历史的传承与现代技术的不断变革创新,榆林将羊毛防寒服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2013年,榆林市还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称号。

作为榆林羊毛服装产业二十余年发展历程中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会安对此深有体会。他说道,“我见证了产业兴盛时的辉煌,也看到了体制结构不完善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民营服装企业涌现并快速成长,形成了榆林服装产业规模,扩大了榆林防寒服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

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变革

从原材料的出口到高端防寒服的加工制造,榆林在中国毛纺工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而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也在寻找新的动力。

“在榆林,防寒服生产企业、专业户达300余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产值近20亿元。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大课题,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陈会安如是说。

如今,“互联网+”广泛地影响了服装产业的发展。不论是企业生产研发还是商业模式的调整,都受到了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在陕西羊老大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志宏看来,“互联网是一种工具,而互联网思维则是贯穿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他举例说,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并不是发展电子商务那么简单,而是可以拓宽到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研发、后期销售数据跟踪与分析等全方位。“一件衣服定价多少消费者乐意买,看看销售数据统计就能了解;哪些产品的版型更畅销,大数据分析可以指导企业做更明确的生产设计规划,避免产生库存。”

然而,在服装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榆林防寒服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陈会安介绍,虽然榆林的产业起步早,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很多企业都面临着缺乏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长线产品的调整及转化的经营机制问题,以及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

与此同时,来自外界的竞争以及消费者习惯的改变等诸多因素也在影响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而互联网时代,榆林防寒服产业发展同样需要在加大自主研发、创新商业模式、推进品牌营销等诸多方面加快脚步。

主动出击再谋发展新思路

互联网正在不断发展,当地企业家也感受到了市场的变化以及商业模式的转变。而在推动防寒服革命,促进榆林产业结构的提升上,当地产业发展仍需更全面地规划与部署。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发展还需更多的新思路。

9月2~4日,榆林市羊毛绒产业博览会期间,将对当地产品进行全方位展览展示,还将举办一场关注当地防寒服品牌建设、产品创新的专业论坛。来自传统企业、电商领域和高校的优秀企业家、学者将就互联网时代榆林羊毛绒产业创新发展展开讨论,为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出谋划策。

据主办方介绍,省内外10多家服装经销商、企业家、设计师代表还将与榆林的4家重点企业代表签订商贸协定、合作协议,共同促进当地产业在产品设计研发与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发展。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8

摘要:本文根据皖南旅游的优势与现状以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探索了皖南旅游发展思路与布局,提出了发展低碳生态庄园等新概念,以及构思大黄山大旅游大品牌格局。

关键词:资源优势;徽州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旅游;大黄山大旅游;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

1 皖南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1.1 旅游市场分析

毗邻“长三角”,承接皖江开发地带,市场广阔。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及周边区域消费市场广阔。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千米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1.2 旅游资源分析

皖南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价值高,集群效应好,徽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不仅有天下第一黄山(同时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有“莲花佛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还有集太湖山水、漓江风情于一体的太平湖;新安江两岸风光旖旎,齐云山与黄山南北向望。山水自然风光无与伦比。

皖南文化底蕴同样博大精深。区域内的古徽州区以文风昌盛,才俊辈出而著称于世。特别是明清之际,徽商崛起,更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代相传颂。新安书画、新安医学、徽派刻篆、徽派版画、徽派建筑以及徽戏、徽州文房四宝等,形成文化特有的风格和传统,也派生出灿若繁星的人文古迹。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三大区域文化。区域内是我国古村落最为集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地区之一。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1.3 存在问题不足

但是皖南旅游开发存在不少问题。现状是综合开发水平不高,如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人才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加上交通基础设施致使接待能力有限,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发展可持续性受到威胁,皖南旅游产业大发展受到阻碍。

2 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2.1 做大做强黄山品牌,发展大黄山大旅游格局

(1)首先扩大黄山城市影响力,实现城市品牌营销。可以定期促进举办国际性旅游会议。如“中国旅游文化艺术节”、“全球旅游创意研讨会”、“国际经济高峰论坛”等特种会议。邀请业内精英、国内外旅游专家、世界知名旅游企业CEO来参加,力求扩大黄山旅游大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宣传皖南旅游。

(2)每年举办“中国(黄山)慈善公益事业高峰论坛”。邀请著名的国际国内明星,慈善家,残疾人协会,红十字协会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来黄山讨论公益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难题。依靠他们的魅力宣传黄山,吸引各国媒体报道,也树立了黄山的公益形象。

(3)城市市容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设施全面更新升级。打造园林城市使游客来到黄山感到亲切、舒服、干净、整洁、绿化、古典、多元化但不乏国际视野。老的设施要在不改变原貌的情况下实现升级换代。这方面西安古城改造工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2 区域内资源优化组合,品牌共铸,发展互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皖南旅游依托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资源和底蕴,并积极挖掘区域内佛、道、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旅游多元化。如与江西婺源共同开发徽州古镇游、乡村游,连同婺源整合古镇游路线,共同开发徽州文化区,实现共赢。再如开展红色旅游方面可与芜湖安庆池州方面资源重组,打造并推广宣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与实现沿江联动,共享发展。

摘 要]本文根据皖南旅游的优势与现状以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探索了皖南旅游发展思路与布局,提出了发展低碳生态庄园等新概念,以及构思大黄山大旅游大品牌格局。

[关键词]资源优势;徽州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旅游;大黄山大旅游;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

1 皖南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1.1 旅游市场分析

毗邻“长三角”,承接皖江开发地带,市场广阔。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及周边区域消费市场广阔。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千米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

[1] [2] 

文章屋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巨大。

. 旅游资源分析

皖南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价值高,集群效应好,徽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不仅有天下第一黄山(同时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有“莲花佛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还有集太湖山水、漓江风情于一体的太平湖;新安江两岸风光旖旎,齐云山与黄山南北向望。山水自然风光无与伦比。

皖南文化底蕴同样博大精深。区域内的古徽州区以文风昌盛,才俊辈出而著称于世。特别是明清之际,徽商崛起,更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代相传颂。新安书画、新安医学、徽派刻篆、徽派版画、徽派建筑以及徽戏、徽州文房四宝等,形成文化特有的风格和传统,也派生出灿若繁星的人文古迹。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三大区域文化。区域内是我国古村落最为集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地区之一。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 存在问题不足

但是皖南旅游开发存在不少问题。现状是综合开发水平不高,如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人才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加上交通基础设施致使接待能力有限,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发展可持续性受到威胁,皖南旅游产业大发展受到阻碍。

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 做大做强黄山品牌,发展大黄山大旅游格局

()首先扩大黄山城市影响力,实现城市品牌营销。可以定期促进举办国际性旅游会议。如“中国旅游文化艺术节”、“全球旅游创意研讨会”、“国际经济高峰论坛”等特种会议。邀请业内精英、国内外旅游专家、世界知名旅游企业CEO来参加,力求扩大黄山旅游大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宣传皖南旅游。

()每年举办“中国(黄山)慈善公益事业高峰论坛”。邀请著名的国际国内明星,慈善家,残疾人协会,红十字协会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来黄山讨论公益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难题。依靠他们的魅力宣传黄山,吸引各国媒体报道,也树立了黄山的公益形象。

()城市市容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设施全面更新升级。打造园林城市使游客来到黄山感到亲切、舒服、干净、整洁、绿化、古典、多元化但不乏国际视野。老的设施要在不改变原貌的情况下实现升级换代。这方面西安古城改造工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 区域内资源优化组合,品牌共铸,发展互动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9

[关键词] 茶叶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19-01

森村乡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东南部。境内山青水秀,千峰竞壑,常年云雾缭绕,绝佳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产业是该乡最富特色、最具潜力和最有作为的优势支柱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美好乡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2年,全乡茶园面积9740亩,茶叶总产量300吨,初级品总产值达2500万元,综合产值7000万元,人均茶叶收入超过2000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6.8%,占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4%。

一、存在问题

1.茶园基础条件较差

该乡大部份茶园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展的,由于建园基础差,管理比较粗放,亩均茶叶单产约30kg,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目前只有18%左右,远远低于浙江、福建等茶产业发达地区,不仅导致茶园综合效益低,而且影响了茶叶质量和机械化管理。

2.企业竞争力弱小

目前,森村乡境内还没有一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4-5家家庭作坊式企业,由于企业底子薄、起点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短缺,生产加工、产品包装、市场销售配套不完善。产品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3.市场销售相对滞后

大多数茶叶企业管理和生产加工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缺少专业营销人员,在市场开发方面缺乏长远规划,茶叶终端消费市场营销工作做的不够,广告宣传投入非常有限,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不大,市场销售相对滞后。

4.企业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思想保守、小农观念意识严重等原因,大多数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基本处于单打独斗家庭式、小作坊式经营,营销方式落后,产品结构单一,在茶叶市场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他们已深深感到力不从心,企业经营感到越来越吃力,无法抢抓各种有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对策

1.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

茶叶一直是该乡最富特色的优势农产品,茶产业更是一个集农、工、贸、商、旅及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产业,茶业经济所涉及的领域既广又深,抓好茶产业发展意义深远。森村乡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良好的发展基础,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长期积累的茶文化底蕴。随着各级政府茶业发展政策的出台,森村乡茶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景。全乡上下首先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制定前瞻性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到茶业既是一产也是二产、三产。茶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特色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朝阳产业和健康产业,与我们的事业、工作、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做大做强茶产业,符合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2.多措并举,壮大企业,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茶农,是茶产业发展的排头兵。调动一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育壮大茶企业。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予以帮扶支持,包括在土地、用工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在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安排;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申请专利,不断延伸产业链。同时,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得到巩固发展,切实发挥纽带链接作用,提高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3.开拓市场,打响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品牌作用越来越大。品牌是旗帜,是市场创新的动力源泉,没有品牌就没有形象,也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要针对品牌宣传软肋,积极抢抓各级政府相关茶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措施,强势开展对外宣传、展示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在茶叶主销区上海、山东、北京、合肥等地进行展示、宣传,不断提高企业品牌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强力招商,激发活力,不断做大做强茶业经济

要将茶产业招商作为全乡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强化目标考核管理。要切实提高招商质量, 不断创新领导招商、定点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引商等招商形式,树立“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处处都是招商环境,时时都是招商阶段,事事都关招商大局”的招商意识。努力破解招商工作中贷款、用地、用工等难题,将有限的土地指标、环境容量等资源优先向好项目、大项目、快项目倾斜。职能部门要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干部队伍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以诚招商、以诚服务,真正在全乡上下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稳商”的良好氛围。

5.固本强基,提质增效,稳步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

做大做强茶产业,茶园是基础,质量是保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大户等采取多种方式,重点抓好低产茶园综合改造、良种茶园发展、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立体生态恢复等基础性工作。同时,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为抓手,切实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严格投入品监管,全面实现茶叶无公害、绿色、有机化生产。

6.培养人才,增强动力,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家族式企业在创业初期,为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是困扰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企业负责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招揽人才、培养人才。政府对企业聘请的高端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策划人才、文化人才,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鼓励。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村两委、乡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浙江、福建、云南、贵州等茶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形成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阳光培训、创业培训等民生工程项目,批量培训企业骨干、村组干部和种茶大户,为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增强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袁先安 . 感受山东茶业发展 打造舒城茶叶产业 [J]. 茶业通报,2006(02).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10

今年以来,全市旅游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力克服金融危机、H1N1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持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预期增长。

1-11月,全市接待海外游客94.91万人次,同比增长7.6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60亿美元,同比增长7.60%;接待国内游客31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4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57.8亿元,同比增长17.52%;实现旅游总收入433.70亿元,同比增长17.08%。

预计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05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5%;接待国内游客3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0.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10.5亿元,同比增长15.6%;实现旅游总收入460亿元,同比增长14.8%。我市接待海外游客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

二、2009年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及年底前重点工作

2009年以来,全市旅游工作继续坚持创新、扎实推进,在外部环境相对不利的情况下,找准突破口,有效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行业发展的应对举措取得实效

2009年,全市旅游行业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部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旅游市场形势,适时进行了调整和创新积极地市场发展政策,首次把发展国内旅游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拉动国内旅游消费、缓解环境恶化对我市旅游业造成的冲击,取得明显成效。

2.国内旅游交易会成功举办

本届旅交会上共签订合同1.27万份、组团人数191万人次;签订意向性合同2.53万份、意向组团人数252万人次;前来的专业人士达4.8万人次、公众5万人次。展会期间,各参展单位共散发宣传资料3680万份。接待规格之高、参展商家之多、取得效益之大,均创历届展会之最,国家旅游局对我市组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我市旅游企业近水楼台成为最大受益者。

3.旅游节庆活动得到体系化整合发展

2009年以来,我们在不断丰富传统旅游节庆活动内容的同时,重点实施了“每区一节、每月一节”系统整合工程,与庄河市政府和瓦房店市政府联合推出了首届“蓝莓节”和“苹果节”,长海县政府将由体育局主办的“钓鱼节”也划为旅游局主办。通过有效实施这一过程,使我市旅游节庆活动在内容、布局、特色、区域等均实现新的突破,大连旅游节庆活动在国内外的影响得到进一步放大。

4.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在实施旅游拉动内需新政策的同时,我们把工作着眼点向农村旅游重点倾斜。创新走出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新路,积极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搭台、助阵,把发展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旅游新看点、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民致富的新热点。2009年在建的20个特色旅游乡镇、60个旅游专业村共投入8810.5万元资金进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和完善。完成改造提升星级农家乐100户。我们在年初组织的全市170名特色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负责人和二、三星级农家乐业户代表培训班成果显著,普遍提升的接待和服务质量在五一、十一两个假期中得到井喷式市场回报。

5.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打开新路径

3月中旬由3位局领导率团分3路到全省各市促销,与锦州、葫芦岛等12市签订合作关系,与97个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将辽西、辽中部分游客赴台旅游,由北京出境改为从大连出境。3月下旬安排两路促销团奔赴黑龙江、吉林、内蒙东部10余个城市宣传我市的港口口岸优势,建立赴台合作和延伸俄罗斯游客赴我市旅游度假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我市口岸优势,使我市成为东北与台湾之间双向旅游的户口式目的地。派出4-5批人员通过互相参加日韩节庆互动、互换旅游团队以及开发新区域、建立新关系的方式,有效稳定日韩入境人数。利用韩元贬值的机会,在韩国首尔最繁华的高丽亚娜酒店、南大门、首尔长途汽车站做了三大块LED大屏幕广告,收到良好宣传效果。自去年开发北美市场以来,已经见到了初步的成果,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广告力度,从广播、电视和网络几个方面同时促销。充分利用徒步大会的影响,联系瑞典、挪威、丹麦等游客参与,利用啤酒节、樱桃节的机会,吸引更多的欧洲游客来连。目前已有27条欧美邮轮和日韩邮轮来到大连,组织了75架次包机和6个专列运送外埠游客来大连旅游。

6.《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得到全面落实

2009年初,我们出台了《大连市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0)》,明确了要在2010年前完成的旅游品牌创建、旅游质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标准化示范、旅游人才培训、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六大项工作任务,确立了品质旅游战略。6月份,推出国内首创的《旅行社业务档案管理指南》,促进了我市旅行社业务档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旅行社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下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更好地保护旅游者权益;7月份,印发了《大连市旅游行业开展文明优质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从企业制度建设和公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服务意识和水平、旅游安全管理等方面予以部署。以上文件实施近一年来,得到了旅游企业的广泛认同和国内外游客的积极认可,这也是市旅游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实践成果,对我市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水平提升和遵循行业新规确立了科学实用的地方标准,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200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市第一次实现了旅游“0投诉”。

7.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创历史新高

全市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主线,主动发挥行业优势,不断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争取项目数量和招引资金额度均创历史新高。先后为开发区、旅顺、金州、长海等区市县联系到位旅游大项目12个,协议资金超过100亿。

8.旅游重大基础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年初开始我们组织相关区市县政府和旅游局对我市滨海旅游资源进行资源普查,这也是我市旅游业首次大规模理清滨海旅游家底,对我市实施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建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启动大连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建设,包括导游员管理系统的五大系统工程建成后将会使我市率先成为全国首个实行电子信息化监管的城市。组织国内顶尖团队编制了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总体策划,为省市政府领导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建设思路。

三、2010年旅游工作思路

2010年,全市旅游工作要紧紧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大连旅游产业实现新一轮的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旅游核心地位,确保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工作起好步、开好局,实现“两个高于”的目标(高于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平均增长水平、高于全省增长水平),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主要指标是,预计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20万人次,同比增长1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8.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接待国内游客3650万人次,同比增长10.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15.7%;实现旅游总收入530亿元,同比增长15.2%。

重点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1.借势《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的难得机遇,全面启动环市旅游产业带规划建设

大连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北部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共同形成了我市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资源。我们将以创新思路整合“海”与“泉”的优势资源,全力打造环市旅游产业经济带。辽宁滨海公路建设为我市滨海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我们将激活1906公里海岸沿线中1287.5公里陆岸线旅游资源,在已有不足10个旅游景点基础上(不含南四区和旅顺),开始筹划建设50-100个新景点。经初步测算,新景点将新增临海旅游项目用地100-200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投资10亿元,即可成为1000个亿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储备用地。将是我市现有旅游项目总投资的近10倍,对推进县域积极发展和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提供的5-10万个就业岗位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借助长海开放契机,加快推进长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打造国内知名的海岛旅游度假胜地。我们已经邀请国内知名的策划公司介入长海县总体规划,同时开始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的招投标工作,全力打造“南有三亚,北有长海”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提升北部温泉旅游项目的档次规模,对现有11个规模不同的旅游项目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再整合开发10个左右的旅游新项目,形成集洗浴、康体、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北部旅游项目集群。做到“海”与“泉”的南北呼应,打造大连环市旅游经济产业带。

2.借助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力推进东北亚门户式旅游目的地建设

大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政策条件是我市成为东北亚国际门户式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优势。把大连作为游客出入境的门户式旅游目的地,积极发挥“中转站”的作用,不断提高我市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我市国内外游客市场的规模总量。国家旅游局将在年底前研究批准新的赴台旅行社资质,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同时要抓住海峡两岸直航契机,积极做好大连-台湾飞机直航的客源组织和接待的准备工作。加大对台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台湾客源市场要取得突破式进展。

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城市合作关系。积极发挥我市门户式旅游目的地作用。积极宣传我市作为国内外旅游中转站所具备的“功能全、密度大、服务好、价格低”的优势,不断扩大影响。扩大与国内旅游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引导招徕其市民游客将大连作为进出日、韩、俄的中转站。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鼓励我市旅游企业全力组织国内客源,经转大连延伸旅游线路。

加快发展邮轮产业。加强与港口口岸局、大连港、边检、海关等部门合作,以联席会议的机制打造我市邮轮产业发展的便捷环境。争取引进国家邮轮公司在我市设立办事处。整合旅顺港作为国际邮轮公司进驻大连的泊靠港,开辟大连至韩国、日本的近海国际邮轮航线和天津、青岛、烟台、秦皇岛等国内沿海城市的环渤海邮轮航线。

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我市旅游硬件设施相对比较完善,明年将着力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加强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加强旅游标准化工作,广泛实施旅游设施和服务标准。加快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安全保障协调机制。加大旅游协会改革力度,形成市场与政府沟通的新桥梁。深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务,逐步实现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协调推进酒吧一条街、旅游文艺专场、博物馆升级改造以及丰富旅游节庆活动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3.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推进我市农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旅游产业融入经济主体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将抓住机遇,继续下气力推进我市农村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要按照旅游经济发展的专业要素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旅游乡镇(村)发展规划。二是制定农村旅游项目建设和接待标准,促进服务质量品质提升。三是进一步发挥涉农旅游节庆活动的影响力和发展后劲,不断扩大规模和丰富内容。通过节庆活动把市场延伸到农村,带动农产品升值。

积极探索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即游客(市场)-经营户-生产户,帮助农民通过发展旅游增加收入。

4.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全面提高全力打造我市和谐旅游的发展氛围

力争尽快研究出台《大连市旅游条例》、《大连市导游员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旅提供法律保障。创新旅游市场监管手段,全面推进导游员管理系统等五大电子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市区两级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和充实旅游执法队伍,加强市场监管,要实现全年旅游投诉率下降20%的目标。完善以大连旅游政务网为依托、以全市旅游诚信信息和查询为主要功能的大连旅游行业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共建和谐旅游。积极引导全行业加强自律。旅行社业要实现品牌化整合。大连市导游员管理中心明年要成立并有效开展工作。继续做好旅游安全工作。逐渐培育大连旅游新的质量品牌。

5.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叫响旅游品牌,推动大连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规范执法、文明服务”为主要内容,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努力实现“三优一信”(即优质服务、优良环境、优秀品质,诚信旅游)的目标。按照国家旅游局要求,制定《大连市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行动计划》并认真做好学习和贯彻。加强与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市县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促进城市形象、旅游规模、旅游品质、旅游质量和旅游培训等主题工作的大幅提升。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岗位,增加财政税收和市民收入。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项目,帮助农民通过发展旅游快速致富,最大限度的把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内外游客。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11

【关键词】数字音乐 音乐版权 在线下载 发展路径

一、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概况

全球数字音乐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在《2007数字音乐报告》中公布的数据,2006年全球数字音乐市场的营业额达到了20亿美元,在音乐市场营业总额中的占比从2004年的1.1%增长到10%。IFPI预测,到2010年全球音乐行业销售收入中将有25%来自数字音乐。而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更为乐观的预测是,2010年数字音乐市场收入将占音乐唱片市场总收入的40%左右。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近几年来也从无到有、增长迅速。艾瑞市场咨询的调查认为,2005年到2008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47.4%,2008年有望突破81.4亿元。

虽然近年来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在线音乐市场为例,调研机构iResearch的数据显示,美国2005年在线音乐销售量为5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174.5%,2006年继续增长至8.8亿美元;而2006年中国在线音乐的市场规模仅为1.13亿元。因此,探询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明确其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对于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在线音乐市场的版权问题尚未解决

盗版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的健康发展。据统计,在中国7200家音乐下载网站中,仅有10%左右获得了唱片公司的授权。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MP3,唱片公司的音乐在网络上被无偿使用。为此,唱片业和互联网产业之间因为版权纠纷而官司不断。2005年,国内最大的免费音乐下载网站之一音乐极限(省略)接连被新力、华纳等多家唱片公司告上法庭。2006年初,百代、索尼BMG、华纳及环球等唱片公司百度MP3搜索服务侵权。2007年3月,因认为侵犯自己著作链接权,全球四大唱片集团旗下的11家国际知名唱片公司将雅虎中国的经营者――阿里巴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并索赔经济损失550万元。

2、正版音乐网站利润微薄

就国内在线音乐网站的发展而言,为数不多的正版音乐下载网站的获利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盗版行为挤压了正版音乐网站的盈利空间。二是音乐网站的分成较少。据了解,正版音乐下载网站所得收入除了要分给网络运营商15%~20%以外,剩余部分还要与唱片公司对半分成,网站只能获得最终盈利的三至四成。三是网站的支付方式成本较高。原因在于许多消费者对费用较低的电子支付方式仍存在较大的安全性担忧,大多数用户目前是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网站为此要向电信运营商缴纳15%左右的费用,这无形中增加了网站的负担。

3、在线音乐付费消费的习惯尚未形成

尽管目前国内日益重视版权保护,但是用户多年养成的在线免费听歌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通过网络免费下载音乐依然是近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艾瑞咨询公司的调研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通过互联网直接下载或收听音乐的用户达1.19亿人,但付费用户仅有150万左右。新浪网的最近一次调查则显示,仅有7.26%的人接受音乐收费下载服务,逾九成的网民更愿意接受包括正版或者盗版在内的免费视听服务。

另外,国内音乐可供商业化的内容不多,用户缺乏数字音乐网上购买和支付的电子商务体验等也是导致付费下载面临尴尬境地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目前并不指望用户付费下载歌曲,而是希望通过免费的音乐服务,分享由巨大人气带来的广告收入。

三、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思路

1、加强音乐版权的保护力度

(1)版权保护是数字音乐市场取得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从全球范围来看,2006年全球合法音乐下载的数量达到了7.75亿首,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89%,网络上提供正式下载服务的音乐数量已经接近400万大关。因此,虽然免费下载成为近期潮流,但正版音乐的付费下载仍将是未来在线音乐市场健康运作的基础和主流。据统计,2007年,美国在线音乐市场的主要收入将来自于付费下载,比例可能高达82%。新浪和五大唱片公司目前正在评估收费下载业务的可行性,以期进行付费下载方面的尝试。

(2)产业环境方面,近年来中国打击盗版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重视“版权”这一重要资源,通过收购唱片公司、签约歌手、买断歌曲版权等方式由服务提供商(SP)向产业链的上游――内容提供商(CP)转变。可以看出,数字音乐下载服务正呈现出逐渐规范化的趋势。而一旦版权问题得到解决,数字音乐,尤其是在线音乐将顺理成章地成为网站的下一个盈利点所在。

2、打造数字音乐生态链条

数字音乐的浪潮正在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网络运营商、音乐服务提供商、唱片公司、电信运营商等应加强合作,在共同壮大产业的同时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唱片公司与互联网企业由对抗走向协作的结果是,唱片业和互联网络实现“双赢”:利润不断遭受盗版侵蚀的传统唱片公司不再单纯依靠收费下载获得盈利,而是通过免费的互联网传播来加强歌曲的影响力,带动其衍生产品(如铃声、演唱会)的销售,并由此牢牢控制住数字音乐的内容生产环节;门户网站借机进一步打造网络广告平台,并有望扭转无线业务持续下滑的趋势。百度继2007年初与EMI百代合作之后,又于2007年7月宣布与滚石唱片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拓展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就是很好的范例。根据协议,滚石授权百度使用其所有华语歌曲,供网民在百度MP3搜索上免费试听,而滚石和百度将为试听页面设计广告位,并对广告商的赞助进行分成。通过广告受益的唱片公司可以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内容,这些高质量的内容又保证了巨大的网络流量,继而对广告商产生更大的吸引,如此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音乐产业“生态链条”。

3、完善网络平台,重视内容资源

搭建成熟的在线和无线网络营销平台,形成成熟的收费渠道,利用强大的内容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是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当前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数字音乐市场发展的规范以及3G技术的发展,用户对音乐随时随地的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在线音乐和移动音乐将呈现紧密融合的状态:用户通过手机听音乐,通过PC来管理音乐和进行交互。新浪乐库的推出,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趋势。用户在免费享受视听服务的同时,可以便捷地使用手机铃声、彩铃、IVR等无线音乐服务进行歌曲下载。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数字音乐在无线和在线上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但数字音乐服务不能再仅仅着眼于挖掘音乐文化内涵之类的高端应用,加大正版曲库的数量,方便用户注册,提供音乐、资讯、社区等多种服务,加强网站在web2.0方面的表现等简单、易用、经济的在线音乐服务将是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4、探索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中国数字音乐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几年内,数字音乐行业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洗牌。因此,除了以新浪乐库为代表的“免费视听+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以外,数字音乐产业链中的参与各方还应努力探索既符号中国数字音乐发展阶段,又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多样化商业模式。而在线音乐市场进一步拓展的关键在于,如何与其他服务,如手机、游戏、博客、即时通讯等有效地融合,将音乐平台网站、社区网站、娱乐门户网站、唱片公司、电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商等有效整合,以形成明确的盈利模式。可资借鉴的商业模式如:与电视传媒、唱片公司等结盟,网络公司直接介入原创乐坛,开办原创音乐大赛,推出代表公司形象的网络歌手,发表原创音乐的A8模式;将数字音乐与博客或聊天工具捆绑,付费会员可以在博客上或聊天过程中收听歌曲,使用背景音乐,与聊友共享歌曲的腾讯模式;数字音乐与电子杂志结合,唱片公司借此宣传、发行正版曲目的电子杂志模式;与华纳音乐、索尼BMG等唱片业巨头,华友世纪、掌上灵通等大型SP,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手机终端企业合作,采取免费体验、多首歌曲打包收费、和唱片公司联合发行单曲促销的中国联通模式;将广受用户欢迎的社交网络、博客网站等转换为数字音乐商店,通过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带动音乐“粉丝”从其个人网页上传输音乐,再通过歌曲后面放置的购买按钮,使每个粉丝成为一个音乐零售网点的扁平化“自动销售机网络”模式;等等。

四、结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1.62亿,宽带网民数达1.22亿,手机网民数4430万人。在互联网的各种功能中,网络音乐、网络影视和网络游戏这三项代表性网络应用的使用率都很高,其中又以收听或下载过网络音乐的网民比例最高(达68.5%)。数量庞大的潜在音乐受众群体,无疑为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当务之急是顺应时展潮流,抓住市场发展机遇,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确立正确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这一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路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7.

[2] 艾瑞市场咨询:2007年中国在线音乐简版报告..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12

一、生产现状

200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培育,连续出台茶产业扶持政策,对茶叶基地、加工、标准化、品牌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茶产业得到恢复性发展。基地从2004年的1.76万亩发展到3.16万亩,新增1.4万亩,增长79.5%;加工厂从2004年的16家发展到32家,新增16家,增长100 %;产值从2004年的1400万元发展到4600万元,增长229%。“凤阳春、白天鹅”先后荣获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茶产业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创新,实现了由单一的发展绿茶转变为“绿茶与特色茶并举”的模式;“龙泉金观音”品牌在浙江省乃至长三角迅速提升,被美誉为龙泉第三宝(青瓷、宝剑、金观音)。

二、发展历程

回顾短短几年的茶产业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期,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2005年开始确定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培育,该阶段绿茶得到恢复发展和金观音引种成功;第二阶段为转型期,2006年依托浙江大学茶学系的技术支撑,成功开发的龙泉金观音通过了省科技厅的新产品鉴定,产业发展由单一的绿茶生产向绿茶与特色茶(金观音)并举发展的转变;第三阶段为发展期,2007年—2008年确定了“绿茶、特色茶并举”的发展战略,基地、加工得到较快发展,通过系列的品牌推广活动,“龙泉金观音”品牌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2009年—2012年我市茶产业将步入发展的关键期,产业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对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基地建设,扩大产业规模

引进安吉白茶、龙井43、金观音、金牡丹等适合我市栽培的良种,开展多茶类组合生产,积极推进良种化进程,提升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共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27万亩,良种率从2004年的6%上升至40.3%,其中:发展特色茶叶金观音面积6114亩,获2006年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市)。优化产业布局,茶产业布局重点在“一个中心两个区块”,突出“沿路、沿江、沿景”三沿区域;实施强乡强村计划,重点培育兰巨万亩茶乡,积极培育茶业示范村。在发展特色茶方面,金福茶业公司、阳光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成为领头羊,兰巨乡官埔垟村、塔石乡瞿源村、竹垟乡红坞村等发展金观音茶园面积达3000多亩,已初步形成特色茶发展专业村。现我市已投产的“金观音”茶叶基地,平均亩产值达5000元,效益好的亩产超万元,实现了“一年投入,二年保本,三年高效”的目标。这种“绿茶、特色茶”多茶类组合生产模式,不但延长了高档茶类产品的生产季节,大大提高茶园综合生产效率和茶区资源利用率,同时,有利于避开采茶洪峰季,缓解劳动用工压力,提升茶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为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2.加快茶厂改造,提升加工能力

从2005年开始,按照浙江省《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通过新造、扩建、改造等措施对全市茶厂进行优化改造。改造后,凤阳春公司和金福茶业初制茶厂分别被评为“省示范茶厂”,凤阳春公司、金福茶业、阳光农业先后通过QS质量认证;还有13家茶厂被评为“龙泉市示范茶厂”。茶厂标准化生产成效明显,2005年、2007年两年我市均被省农业厅评为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市)。

3.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为充分发挥龙泉优越的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走绿色产业发展之路,确保茶叶卫生安全,2008年市茶产业协会开始制定金观音省地方标准,通过努力,省地方标准“金观音生产技术规程”在2009年4月正式,为我市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拟出台龙泉金观音品牌管理办法,为品牌的规范使用、管理打下基础。到目前为止,全市无公害茶叶基地认证面积1.1万亩,通过有机茶认证330亩。

4.注重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兴茶

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龙泉茶产业发展,加大了与浙江大学的科技合作关系,浙江大学汤一副教授被聘请为龙泉市茶叶首席专家。2007年8月,金福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基地被确定为浙江大学茶学系教学实验实习基地。为提高茶叶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开展了引种对比试验和乌龙茶加工试验,筛选出适宜我市推广的茶树品种,同时积极研发“龙泉金观音”系列产品,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要。

5.抓好技术推广,强化培训工作

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邀请全国各地茶叶专家来龙举办茶叶专业讲座和产业发展研讨会,同时鼓励技术人员和企业深入全国重点产区学习茶叶生产技术和经验;二是编制《茶叶生产实用手册》、《茶叶生产技术图谱》、《龙泉金观音加工技术》等茶叶技术资料用于培训和普及茶叶技术知识,每年在重点乡镇、专业示范村开展茶叶栽培管理、茶叶加工等培训20余期;三是每月在电视台剑川热土栏目通过“农技课堂”开展《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加工技术》等茶叶系列专业讲座;四是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制茶师傅等开展多层面(市、乡、村级)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培训,效果显著。

6.重视品牌宣传,谋划系列推广

立足龙泉生态和地方特色,做好品牌宣传。2007年龙泉市茶产业协会申请注册“龙泉金观音”公用商标,同时围绕“以瓷带茶、以茶促瓷”的品牌宣传思路,开展了系列品牌推介活动。2007年开展龙泉青瓷实用茶具设计评比和展示活动,以及在杭州举办“龙泉市茶产业战略发展研讨会”、“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新闻暨企业对接会”、“2007年浙江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等系列茶会,以“瓯江源头水,江浙顶峰茶,千年龙泉瓷”为主题,通过“水、茶、瓷”的有机融合,充分展示龙泉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龙泉金观音”在茶会上得到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2008年,为进一步加大龙泉金观音的宣传力度,分别在上海、杭州、宁波、黄山、丽水等到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品牌推介活动,宣传形式各具特色,宣传效果十分明显。在第三届龙泉青瓷宝剑节上成功举办龙泉金观音品茗会,同时还组建了“龙泉金观音”茶艺表演队,其表演成为每次推介活动的亮点。

四、工作中存在问题与困难

1.加工能力滞后,有待迅速提升

龙泉金观音产业存在着加工能力滞后的问题,全市“金观音”基地总面积6114亩,按照平均每100亩配备一个加工厂,就要建立60家加工厂,现我市只有金观音加工厂15家,如果不及时普及加工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将面临金观音茶叶加工难问题。

2.市场营销能力弱,急需完善销售网络

市场是制约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也是产业难以做大的最根本问题。目前,金观音尚以高中档礼品茶为主,真正进入市场,成为商品的数量尚不多。纵观福建的安溪、浙江的新昌、松阳等地茶产业做大的关键在于市场的成功开拓。我市没有茶叶产地交易市场和茶青市场,销售缺乏窗口和经销商,营销队伍薄弱,而茶叶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特别是懂企业管理、营销策划、开拓市场的高层次的人才更加缺乏。同时大多数的企业营销观念落后,满足于市内的礼品茶市场,主观上也不想在市外市场开拓上多投资。茶叶专业村,茶叶分户经营,在市场营销上,存在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缺乏销售渠道,面临市场拓展难的问题。

3.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性,面临提升难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龙泉金观音”品牌宣传,2007年以来在上海、杭州、宁波、黄山、丽水、龙泉等到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品牌推介活动,迅速提高了龙泉金观音的知名度。但作为新开发的产品,龙泉金观音的品牌推广还缺少整体规划,市场推广计划不够明确,品牌建设缺乏系统性,面临提升难。

4.财政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少

虽然近几年来我市都对茶产业予以重点扶持,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市财政对茶叶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特别是投入到品牌宣传、市场开拓、营销网络建设、茶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足。

五、下一阶段茶产业工作思路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校合作”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特色茶叶产业发展,着力推进“龙泉金观音”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推动龙泉茶叶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2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 3.4 万亩,其中金观音茶叶基地1万亩,茶叶总产量 1300 t,总产值超亿元。

2.工作措施

(1)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为了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政府将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重点从基地建设转向市场营销、加工、品牌宣传、质量安全等方面。市政府下一步将要求发改、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科技等部门进一步加大跑省厅力度,结合茶产业发展编制好项目,争取省厅在项目和资金上更多的倾斜支持。

(2)夯实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调优品种结构,扩大基地规模。根据我市气候、土壤条件,确定金观音为特色茶叶的主栽品种,适当搭配铁观音、金牡丹等品种,力争2年内全市特色茶园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加大茶厂优化改造力度,计划2年内建成标准化初制茶厂36 家,逐步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形成基地建设和加工能力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优势区域布局,突出优势产区,重点布局在“一个中心两个区块”,以兰巨为中心,西区(八都、竹垟、锦溪、住龙)、南区(查田、小梅)为重点,注重茶叶专业村、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专业村,带动茶叶产业的全面发展。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是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没有龙头企业,就不能带动产业发展,因此,市政府下阶段将抓好以加工、储藏、包装、销售等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努力引进一批实力强、技术新、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我市发展茶产业。要求招商部门把引进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加大对现有茶叶生产企业扶持力度。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贷款、项目等方面对现有茶叶生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开发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支持茶叶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茶苗、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四是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和营销大户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形成企业、协会(合作社)、茶农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走“企业带协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联农户”的发展模式。

(4)实施科技兴茶,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一是根据“龙泉金观音”茶系列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规范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研究制定从生产源头到加工、包装、销售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无公害食品认证工作。二是大力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培养一批不仅懂得科学种茶,还懂得科学制茶的技术人才和生产能手。抓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提高,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地组织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所进行茶叶生产、加工等技术培训。引进茶产业专业人才,加快充实茶叶技术人才队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开发、转让,项目引进、科技咨询、定期服务及兼职等方式参与茶产业发展。三是依托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不断创新、开发具有高新技术的茶叶产品。充分借助浙大的人才、科技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茶产业合作层次,密切协作,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