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发展与规划

产业发展与规划

时间:2023-06-01 09:08:38

产业发展与规划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

一、

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2

甘肃省庄浪县地处我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各项气象指标完全符合苹果最佳适生区的要求,具有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截至2013年6月,全县苹果总种植面积达3.15万公顷,其中2013年3月栽植0.8万公顷,5月下旬调查成活率在96%以上,创造了全国县级发展苹果的最好纪录。主栽品种有烟富1~6号、惠民短富、宫崎短富等,授粉品种有新红星、首红、天汪一号、阿斯、秦冠等。

2012年全县以苹果为主的果品总产量达到16万吨,果品总产值达4.8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117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9%。比2011年的果品产量、产值分别增加了3.2万吨、1.2亿元。2012年果农果园亩收入最高达到3.5万元,全年果园亩收入达10万元以上、5万元以上、2万元以上的农户分别超过100户、700户、4000户。

采取树形改良、果实套袋、配方施肥、单果管理、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技术,提升了果品产业的科技含量,使优果率达到65%,商品果率达到95%,无公害化程度达到90%以上。建成了10.3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1162亩“国家良好农业规范(GAP)”苹果示范基地,1200亩“国家苹果标准园”,3个部级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万泉镇北川的国家苹果标准园得到来自全国各地果树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达到了国际一流的管理水平。

在全县果品生产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产、储、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建成各种苹果窖(库)800余座的基础上,建成千吨以上大型储藏保鲜库14座,改扩建1座,总储藏能力达到4.7万吨,年实现储藏增值4000万元。还建成了果品包装厂两家,果品进出口贸易公司两家。

二、成功做法

在甘肃省果树专家的指导下,制订了《庄浪县2011~2015年果品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每年在全县苹果适宜区发展苹果园8万亩。

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农户进行土地兑换,采取以零换整、反租倒包等形式承包经营果园,实现了适度规模化经营,走出了一条适合该县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每年实施“十百千万”的培训计划,在10个果园重点乡镇培养100名技术干部和1000名农民技术员,培训果农2万人次。每年聘请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韩明玉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研究所李丙智教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马明研究员等果树专家来县里的培训班授课。同时,由果园所在乡镇每年组织果农到陕西,甘肃天水、静宁等地参观学习。结合果园管理,县乡200多名果业技术人员采取现场指导,结合课堂讲座、印发资料等形式培训果农。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发展果品产业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重粮轻果的小农意识还没有彻底转变。二是果园发展不平衡。全县现有苹果园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3,人均占有果园面积0.67亩,自然资源优势发挥利用不够。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果业信息网络管理不规范,基础设施条件差,捕捉信息不及时,指导性不强;中介组织、果品营销组织、果农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强;果业科研专业人员少,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四是规模化发展果园缺乏可操作性,大部分乡镇的川区村社农户地块分散,建成的果园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五是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对产后储藏、加工等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果品生产相配套的气调储藏、加工设施建设缓慢,清洗、分级、打蜡、冷链储运等产后处理环节空白,恒温库、土窖规模数量严重不足;果品精深加工处于空白,缺乏生产企业,果汁、果醋、果酒等高附加值产品难以开发,制约了全县等外果、残次果、落果的高效利用。

四、发展规划

1. 要进一步提高果农对发展果园的认识 各级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组织群众在兄弟乡镇和周边县区参观学习,结合一些种果大户的现身说法、算账对比,激发广大农户的种果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以农户为主体的果园发展格局。

2. 扩大基地规模 突出两大区域,集中连片、整乡推进、整流域开发,建成河川道与浅山梯田优质富士苹果生产带和梯田台地鲜食加工兼用型苹果生产集中区。到2015年,苹果园总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1%,人均占有果园1.2亩,实现果园适宜区全覆盖目标。

3. 实施优果工程 采取以“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为主的四大关键技术,使果园单位面积果品产量达到2000千克,优果率达到70%,商品果率达到95%。

4. 延伸产业链条,兴办龙头企业 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发展果品精深加工企业;新建一批储藏营销、包装材料生产等配套型企业。加强横向联合,组建果品企业集团。有选择地扶持一批重点果品经销大户,加快发展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真正走出一条“市场+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

5. 加强果农培训 一是采取专家指导、院地联合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技术提高培训班。二是果园所在乡镇要适时组织技术人员、村社干部及果园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三是果业技术人员要切实发挥职能,采取抓点示范、现场指导、课堂讲解、印发资料等形式,对重点乡镇、专业村进行全覆盖集中培训,着重培养一批持证乡村技术干部和果农。

6. 发展中介组织 鼓励、引导果区的乡村组建果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物资供应,果品储藏、加工、运输和信息服务,提高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果农的组织化程度。

7. 积极流转土地 对土地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进行合理流转,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县内外科技能人、致富强人、果农、果农协会以及其他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团体,采取独资、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承包经营果园。提倡果农将土地、果园折成股份,参与果园承包业主的果园开发和股份分红。鼓励县乡农业、林果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等不变的前提下,开展果园承包经营,充分发挥果园管理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果园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管理。

8. 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 要切实加强政策性扶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在提升苹果产业方面的引导、激励和推动作用。建立县财政支持、项目支撑、银行扶持、吸纳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融资体系,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扶持力度。要整合农牧、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县财政也要逐年增加苹果产业专项经费,每年至少投入2000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品牌建设、果农培训等。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3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地处热带,年均气温23~26℃,年均降水量1 600 mm以上,长夏无冬,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光温充足,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是全国人民冬季的“菜篮子”。然而,夏季海南蔬菜供应却严重依赖岛外。据统计,海南每年从岛外调进蔬菜超过100 万t[1],长途运输使得海南夏季菜价居高不下[2],一旦遇上灾害性天气,价格更是无法预测,且品质与数量都难以保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动,在海南生活或旅游的人们对高品质蔬菜均衡稳定供应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解决夏季海南本地菜缺位的难题,五指山地区适时在山区试种高山蔬菜。

所谓高山蔬菜生产,即是选择海拔600~2 200 m的山区进行规模化、商品化蔬菜生产的一种方式[3],是一种反季节、绿色无公害的蔬菜生产模式,具有技术简单、资源丰富、设施简易、投资少、见效快、产量高和品质好等特点。实践证明,高山蔬菜已经成为反季节蔬菜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较高经济效益、能够带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4~6]。

推动以海南五指山为中心的中部山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可充分利用五指山高山地区夏秋凉爽、便于排水、污染少、昼夜温差大等有利条件,进行海南地区夏秋淡季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在缓解海南本地夏秋季节因台风、暴雨、高温等自然因素而造成的蔬菜供应难问题方面,能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其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可促进海南中部山区经济发展,推动当地新农村建设。

1 五指山发展高山蔬菜的优势条件

1.1 自然优势

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在五指山市境内,是海南省的最高山脉,素有“海南屋脊”之称。五指山主峰海拔1 867 m,山脉延伸及五指山、琼中、保亭、陵水4个中部山区市县,地理位置优越,随着“中线高速”的开通,其交通将更加便利。

五指山属热带山区气候,冬暖夏凉,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6℃,较周边的万宁、三亚等地低2.5~2.8℃,且不受寒潮侵袭,受台风影响较小。土地组成以中酸性喷出岩为主,加上历年植被的枯枝落叶腐烂,土地较肥沃,适于蔬菜等农作物生长。海拔高,纬度低,森林密布,光、热、水资源丰富,因此,对海南本岛而言,五指山地区发展高山蔬菜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

1.2 社会优势

五指山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相继制订出台了《五指山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有机农业专项发展规划》,相关的扶持力度也较大。目前,五指山已在部分乡镇建立了高山蔬菜生产示范点。2012年5月,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实施了《2012年五指山市常年高山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当年为全市新增高山蔬菜基地面积33.4 hm2,力争高山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05 hm2,总产量超过3 万t。

2 发展规划

2.1 发展现状

目前,五指山高山蔬菜生产已取得初步成效,并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在南圣、水满等乡镇形成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规模化生产基地,但是,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①经营模式分散,规模化程度低 五指山高山蔬菜目前主要分布在南圣、水满等乡镇,受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高山蔬菜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发展遇到瓶颈,特别是生产技术方面的缺乏,使得高山蔬菜的品质不均衡、上市时间不能精确控制,供求关系失衡,公司以及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打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

②设施栽培应用少,科技含量不高 在五指山高山蔬菜生产基地中,露天或简易的设施种植依然是主要的生产模式;设施栽培面积比例低,喷灌、滴灌等措施很少应用;传统的管理、灌溉模式使得工人的劳动强度大,这些都使得五指山高山蔬菜标准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品质难以进一步提升。

③市场、物流等销售体系不健全 由于生产标准化程度低,规模不大,难以形成市场与品牌优势,市场与品牌的认同度尚需建立。同时,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能力更是因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而难以形成。

2.2 发展目标

①初期阶段 充分整合五指山地区现有高山蔬菜生产基地,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探索出高效、规范、标准化生产的基本模式;通过引入有技术和资金实力的龙头企业,建立高山蔬菜生产的示范基地,带动其他企业的高山蔬菜生产,使得“公司+农户”等多种生产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初步树立“五指山高山蔬菜”品牌,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②发展阶段 进一步扩大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同时要更加注重高山蔬菜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以期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实现更大的产值。通过5年左右的发展,把五指山建成全省高山蔬菜的核心产地,在全省乃至全国打造出“五指山高山蔬菜”品牌,并结合五指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以展示高山蔬菜生产过程与热带特色农业,以体验、休闲为宗旨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4

关键词: 丘陵地区, 规划, 产业园区, 给排水, 基础设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modernization, a new type of rural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o on many contradiction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hilly area, rur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system industrial park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mmo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n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requirements, combine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determine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some basic principle and basic system.

Keywords: hilly region, planning, industrial park,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infra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部分乡镇也出现了农业与工业共同交织发展的局面.在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农村农作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与工业消耗废料废水处理等众多矛盾.处理不当一方面影响农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对子孙后代也非常不负责任.这是涸泽而渔之举.我们有必要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处理.做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这里针对丘陵地区的特性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1产业发展规划的工程意义

经济建设是重要的,尤其在农村如何让当地的农民富裕起来,提高生活水平,发展工业是必须的.产业园区所具备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应是水电气供应充足,道路通畅,通信方便,市政设施完备,居住教育条件具备,娱乐休闲设施配套,能够形成一条龙服务,并向电子化、网络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达到自我良性运转。

2 丘陵地区特点的特点与要求

丘陵地区的给排水尤其是农村乡镇产业园与山区临近,水利与给排水结合一体,在这个特点下,不仅仅要考虑产业园内部的给排水,同时要考虑山区特别情况下的水利作用。

3 给排水工程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开发活动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占地面积大;性质复杂,涉及多种行业;不确定因素多;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这些特征决定了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难度很大,某一数据如果偏离实际很大,可能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开发区工业用水的预测,由于规划设计时没有准确的统计进区企业的性质、企业规模、工艺流程、职工人数等数据,导致用水量的预测工作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指标更是难以确定[1]。

常用的用水量预测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1)数学模型法,对未来用水量做出预测,主要有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BP人工神经网络法。这些方法的优点是精度高,难点是需要历史用水量作为建模的基础数据,不适用于处于刚起步发展的产业园区。

(2)综合指标法,在城市给水工程规划中,工业区用水量指标的确定是决定城市用水量的难点之一。由于缺少有关企业工艺流程、产品产量或产值的可靠数据,在城市给水工程规划与工业区建设规划中,常常难以根据单位产品用水量推算规划区的用水量。而参照同类企业的用水量估算,又受到生产规模、技术先进程度、不同地区水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单位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进行估算。

现行国家标准根据工业污染程度划分工业用地类别,并在《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以下简称“规范”)中制订了单位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见表1。由于表1数据为全国通用性指标,覆盖范围较大,而每座城市的工业用水又与城市性质、工业化历程、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工艺技术水平和节水措施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故对于不同的城市,该指标指导性不同,特别是对于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现行指标明显偏大[2]。

表1 单位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

工业用地类型 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 三类工业用地

用水量指标 1.2~2.0 2.0~3.5 3.0~5.0

万m3/(km2•d)

4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总原则充分考虑上述丘陵地区乡镇工业园区的特点的情况下,对于给排水设计指标与水量测量进行认真统计计算,考虑如下几个原则

(1)与市政管道并行连接,并联与网络连接,保证局部堵塞不影响全局给排水

由于工业区布置范围较广,在与市政管道连接中,当首先考虑网络式连接,否则会造成局部短路,全局瘫痪的情况,这是非常糟糕的。

(2)污水管道优先布置,并与其他管道全盘考虑,化粪池分散布置

污染是对当地人民和职工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最为关键的部分,不仅仅影响生活秩序,更重要的是影响到身体健康,及小区环境和对外形象,所以污水管道的布置要优先考虑,并与其他管道全盘考虑,化粪池的布置要分散,并且要靠近与市政接口处。

(3)雨水设计采用暗沟与管道结合方式,收集排放,尤其是与附近农业用水结合考虑,雨水与污水分管布置,充分利用雨水的灌溉作用

雨水是新鲜的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能将其与污水一并排出,要考虑到天然淡水资源的利用,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与附近农业用水结合考虑,充分发挥其作用。

(4)在工业区外部,布置大口径排水管,尤其是山下部,考虑在山腰部位分流雨水到附近水利蓄水设施

在丘陵地区,尤其是下山部位,一定要考虑山上下坡洪水对厂区的影响,这就必须要在山腰部位设置拦截的排水设施,如拦水渠等,并且排水出口也要与当地农业结合,要与当地人民一起和谐发展。

5 结语

在目前的产业园区规划中,大部分都采用综合指标法,导致预测的用水量和污水量一般都偏大,在管道及公用工程设计时造成资源的浪费[3] ,测量方法也是给排水中的重要的一环,值得认真考虑和研究。

在满足日益复杂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给排水设计既经济合理,又方便使用,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设计者都要不断的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设计出更好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汪佳平,岳建伟.开发区给水量指标探讨[J].中国市政工程,2004,3:51~69

[2]田一梅,王阳,等.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的调研分析[J].给水排水,2001,11(9):6~9

[3] 李素菊,王学军.内陆水体水质参数光谱特征与定量遥感[ 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 (2):26~30

[4] 张惠春. 某大型住宅小区的给排水综合管网设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10) [5] 胡蓉. 住宅给排水设计注意的几个问题[J]. 西南给排水, 2006,(04).

[6] 赵宝山.建筑给排水设计施工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J].给排水动态, 2008,(01) .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作用,从全局战略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培植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推动我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争取更多的产业、项目纳入*市产业发展规划。

二、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主要内容。

1、煤化工;2、精细化工;3、机床;4、水泥;5、新型建材;6、纺织服装;7、农副产品加工;8、电子信息;9、服务业。

(二)编制要求。

1、产业发展规划方向。产业发展规划要围绕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集群、产业链、空间布局、支撑项目、项目分阶段实施等方面进行编制。要体现产业集群特点,产业发展方向要明确,发展目标要尽可能量化,布局要合理,重点要突出,保障措施要切实可行。

2、搞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指导,与省、*市相关专业规划相衔接,承接“十一五”规划,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结合产业发展新趋势,注重产业链拓展和产业空间布局,突出项目支撑,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期以2009-2013年为主,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可规划到2020年。

3、分产业具体要求。煤化工方面,要以产业链延伸、降低能耗、降低排放和成本为重点,打造自主创新的全国煤化工基地。精细化工方面,要以发展化工新材料、化学中间体产品为突破口,打造全国精细化工基地。水泥方面,要以立窑改旋窑为突破口,加快实现产品质量的优化升级。新型建材方面,要以拉长产业链为突破口,尽快实现产品的延伸。机械产业方面,要做大中小机床生产基地,做强骨干龙头企业,以重点产品和名牌产品为龙头,打造部级优质中小机床生产示范基地。纺织服装方面,以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实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建设纺织工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方面,要依托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培植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电子信息方面,要重点发展电子器件、通信光缆、数码科技等电子产品,尽快形成产业优势。服务业方面,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沿运物流、专业市场群、生产等特色服务业。

三、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市政府成立*市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和专项规划组。

(一)市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市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结合*实际,做好与*市产业发展规划的对接工作。

(二)综合协调组和专项规划组。

1、综合协调组。

组长:*

市政府调研室、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贸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服务业协调办公室、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外经贸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综合协调组主要负责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协调和调度督促;做好接待上级领导、有关会议、活动的组织和车辆的调配使用;做好与有关部门和地区的沟通协调,收集和掌握*市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的有关信息。

2、专项规划组。

主要负责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具体分工是:

(1)煤化工发展规划编制组:任正渠任组长,责任单位为市重点项目办公室;

(2)精细化工发展规划编制组:秦献春任组长,责任单位为市民营经济发展局;

(3)机床发展规划编制组:王志来任组长,责任单位为市经贸局、机电工业办;

(4)水泥发展规划编制组:程茂山任组长,责任单位为市经贸局、化建工业办;

(5)新型建材发展规划编制组:程茂山任组长,责任单位为市经贸局、化建工业办;

(6)纺织服装发展规划编制组:李道路任组长,责任单位为市经贸局、轻纺工业办;

(7)农副产品加工发展规划编制组:段云任组长,责任单位为市农业局;

(8)电子信息发展规划编制组:段修进任组长,责任单位为市信息产业局、*经济开发区建设环保分局、机电工业办;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7

关键词:规划,内容,分析

 

1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简介

区域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以及协调区域之间关系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政府干预手段[1]。它是对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对其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更高层次的战略部署,是描绘区域未来建设的蓝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规划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规划,以城镇为核心的市域规划,跨省区规划等类型多样、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递进,区位论、中心地理论、梯度发展理论等引入,使规划内容不断充实,遥感地信机助制图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带来了规划手段与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日新月异。学术领域更是百家齐放。

2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工农商业等多领域和部门,因此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又由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产业历史基础与现状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或者区位条件与经济体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规划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世界上各个地区无论发达富裕的城市地区还是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其总体规划主要内容都遵循大体相近的几个方面。论文参考,分析。

2.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区域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即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部门的、行业的发展战略,也有空间的开发战略。制定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指标,一、二、三产业大体的就业结构,实施战略的措施或对策作为研究的重点。经济部门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区域适宜发展的重点部门,大体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远景发展目标,明确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集团的组建和各部门的重点建设项目。空间开发战略着重研究区域开发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布局、城镇布局的总体蓝图。

2.2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

区域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的重点习惯上放在工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上。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科学布局生产力,是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区域规划要对规划区域的产业结构、工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区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照当地生产发展的条件,揭示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和行业,以及重点的发展区域。论文参考,分析。规划中要大体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远景发展目标,根据产业链的关系和地域分工状况,明确与主导产业直接相关部门发展的可能性。有时对新开发的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的生产项目,特别是企业集团、骨干企业,要选址定点,并安排好生产的地域组合。有时对原有生产基地的调整、对原有企业的迁徙要作出调整和迁徙的布局规划。区域规划中往往需要对工农业生产基地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作出安排,处理好城乡用地关系,搞好工农业生产的结合。与工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的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也常常在工农业生产布局规划中一并研究,统筹安排。2.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是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间组合的具体反映。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生产力综合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和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重要环节。由于农村居民点比较分散,点多面广,故区域规划多数只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论文参考,分析。研究城镇体系演变过程,现状特征,预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区域城镇化的道路是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1)拟定区域城镇化目标和政策;

(2)确定规划区的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

(3)原则确定各主要城镇的性质和方向,明确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经济联系;

(4)原则确定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各阶段主要城镇的人口发展规模、用地规模;

(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各级中心城镇的分布,新城镇出现的可能性及其分布;

(6)提出重点发展的城镇地区或重点发展的城镇,以及重点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建议。论文参考,分析。

(7)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议。

2.4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赖以正常进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公用性等特点。基础设施对生产力和城镇的发展与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或者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大体上可以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两大类。生产性基础设施是为生产力系统的运行直接提供条件的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仓储设施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是为生产力系统运行间接提供条件的设施,又称为社会服务事业或福利事业设施,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商业、金融、贸易、旅游、园林、绿化等设施。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要在对各种基础设施发展过程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预测未来对各种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确定各种设施的数量、等级、规模、建设工程项目及空间分布。

2.5土地利用规划

准确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对各类用地在空间上实行优化组合并在时间上实行优化组合的科学安排,是实现区域战略目标,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保证。

土地利用规划应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质量评价基础上,以达到区域最佳预期目标的目的,对土地利用现状加以评价,并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布局。

区域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主要是:

(1)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质量评价;

(3)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

(4)未来各类用地布局和农业用地、园林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等各类型用地分区规划;

(5)土地资源整治、保护规划。

2.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广义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狭义的环境仅指自然环境而言。过去的区域规划着重于狭义的环境治理和保护,但近50年来,对环境已多作广义的理解。论文参考,分析。

区域规划中自然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是:

(1)分析环境诸要素的现状特征;

(2)揭示整个区域环境和各个环境要素状态的存在问题。

(3)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预测环境状况,制定区域近期和远期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包括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和自然生态保护目标。

(4)拟定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大气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保护,土壤植被保护和被毁土地的恢复,绿化体系的形成,卫生防疫条件的改善,防噪声、防电磁震荡、防热污染,动物界的保护,景观的保持与改善等措施。

2.7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政策可以看作是为实现区域战略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的总和。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企业布局区位的政策,属于微观政策范畴,如补贴政策、区位控制和产业支持政策等;另一类是影响区域人民收入与地区投资的政策,属于宏观政策范畴,可用以调整区域问题。它在不同的区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关税、汇率等。区域规划的区域发展政策研究,侧重于微观政策研究,并且要注意区域政策与国家其它政策相互协调一致,避免彼此间的矛盾。

区域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劳动力政策。包括流动政策和就地转移政策等,既要防止后进地区人才流失,又要区内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转向高的行业。

(2)资金政策。包括财政手段(如补贴和税收)、改善企业金融状况和行政控制等,诱导资金投向。

(3)企业区位控制政策。如通过税收和企业开发许可证制度,促使工业的发展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论文参考,分析。

(4)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促进新企业的创建和小企业的成长,促进技术革新,发展经济开发区。

3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分析逻辑研究

规划摘要。

具体说来,规划基础线索包含人口、城镇、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基础、区域分工、比较研究、领导思路、市场潜力、适宜性评价等方面。人口现状主要包括人口总数、年龄结构、地域分布、产业分布、非农人口数量。城镇现状主要包括城镇职能、规模和城市化水平。社会事业主要包括教育机构与设施体系与布局、科学研究的配套建设、文化卫生机构的层次与等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海陆空多方位立体化交通和商业服务业设施、供水电气热工程、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所。资源环境基础主要包括土地、水、工业矿产、森林、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指标调控。区域分工主要是区域基于区位、资源基础与地域战略选择的一种发展定位。比较研究是本区域与国内外相似条件的区域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既包括向历史上曾经繁荣或者现在蓬勃发展的区域学习经验,也不乏从走向衰落的区域汲取教训。市场潜力是对与本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域现状、未来走向、宏观与微观市场调节作用多要素的综合考量。适宜性评价是对一定时期规划工作完成程度与产生效果进行把握与修正的不可或缺环节。领导思路是规划工作的集体智慧总结与指引方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规划变化分析线索是对规划基础线索中各个方面指标的未来一定时间段内(5年、20年或者更长的规划预期)动态演进态势的勾勒与描绘。在某些大政方针与规划思想指导下,如国内的“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 、“发展是硬道理”[2] ,国外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西方校园社会的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小即是美”思潮[3],调整产业发展,建立相应的新产业链条与产业园区,进而影响人口的劳动就业与迁移集聚,也同时推动着城镇规模与职能的不同程度的分化与变异。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不可避免地做出适应性的响应。

规划影响后果线索是对上述线索中各个指标体系的明细与确定,每一方面都有各自的控制规划。如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包括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部署、战略措施等多层次阐释。战略定位主要是在更大地域范围内本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出的总体合理性展望,如建设某经济圈内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某沿海带重要的海滨农家乐示范区,某省市区中高档居住区。战略目标层次性强,可以分为总目标、阶段目标以及产业与相关目标体系。战略部署根据区域功能、产业与人口的现实需要,按照放大结构效应、优势互补、整合资源的原则,做出构建分城区带、组团式、条带状的空间格局分配。战略措施,就是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进一步具体化,通常包括实施战略的相应的组织机构、资源分配、资金政策、劳动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控制、激励、协调等手段。产业调整基于产业发展详细设计有条不紊地逐步进行。产业调整的目标,增加居民与政府财政收入都会在此得以体现。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对应不同的未来规划与解决方案。

图1 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的主要线索与分析逻辑

Fig.1 The mainclues and analytic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otal planning

4小结

区域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

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雯.我国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的若干问题[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2):141-147

[2]陈栋生.论区域协调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5,(2):1-6

[3]孙娟,崔功豪.国外区域规划发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汇刊,2002,(2):48-50.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8

一、职责调整

(一)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县(区)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投资管理方面的作用。

及时修订调减投资核准项目目录,大幅度提高市级核准项目的规模(限额)标准,缩小投资审核范围,下放投资审核权限。

国家、省、市级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除少数需报国家、省、市政府审批、核准或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核准外,区分不同情况由县(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审批、核准,或由企业自主决策。

2、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专项产业政策,除按规定需报国家、省、市政府审批的外,由县(区)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国家、省、市级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下分别制定。

3、取消已由省、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

重点是拟订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维护经济安全;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投资宏观管理,调控全社会投资总规模;加强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增强扩大开放条件下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统筹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专项经济体制改革。

(三)划入的职责

将原市工业交通办公室承担的“协调解决全市工业口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调节工业经济正常运行”、“负责煤、电、油等经济运行保障要素及铁路运输力的综合协调和重要储备物资的应急调节”以及“石化、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管理”职能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划出的职责

将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划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具体包括:全市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技术改造投资管理;按市政府规定权限,审批、核准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贯彻国家、省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工业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稀土行业发展的职责。

二、主要职责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市内外经济形势,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价格总水平调控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政策,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提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负责监测全市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承担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责任,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平衡、全市经济安全和总体产业安全等重要问题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负责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调节经济运行,负责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交通运输协调。

(三)负责汇总分析全市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制定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综合分析全市财政、金融、土地政策的执行效果。

(四)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搞好重要专项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衔接,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试验区工作。

(五)拟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及措施,衔接平衡需要安排政府投资和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专项规划。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性项目建设资金,安排市级财政性项目建设资金,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外资项目、境外资源开发类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建设资金的使用,引导民间投资的方向,研究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战略、规划、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指导工程咨询业发展。

(六)推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负责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服务业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负责石化、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管理,拟订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

(七)组织拟订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研究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负责地区经济协作的统筹协调。承担西部大开发工作。综合协调全市开发区的规划和发展工作。

(八)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并监督执行,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对进出口总量计划进行调整,拟订战略物资储备规划,负责组织战略物资的收储、动用、轮换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市级粮食、棉花和食糖等储备。

(九)负责全市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等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及政策,维护社会稳定。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负责全市节能降耗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拟订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全社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并协调实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促进有关工作;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政策措施。

(十一)拟订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规范性文件。负责全市招标投标综合管理工作。

(十二)组织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动员规划、计划,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关系,协调相关重大问题,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有关工作;承担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有关具体工作。

(十三)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职责

根据上述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12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电、机要、档案、、保密、接待、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后勤服务、机关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

(二)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科

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总量平衡及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组织拟订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提出全市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协调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协调国土整治、开发、利用和保护政策,参与制定土地政策,参与编制水资源平衡与节约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指导地区经济协作;协调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提出重大项目布局建议并协调实施;负责使用国内资金项目进口设备减免税的确认初审工作。

(三)国民经济综合科

监测分析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和国内外经济发展变化,进行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研究总量平衡,提出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开展宏观调控经济评估;组织拟订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起草综合计划报告;组织编制应急预案,提出年度重要商品平衡的总量目标和相关政策建议;提出国家重要物资储备政策建议,拟订并协调全市国家重要物资储备计划;指导县区经济发展计划工作;研究分析全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并提出建议;提出直接融资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研究审核企业债券的发行和资金投向,牵头推进全市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的发展及制度建设;承担新闻和信息引导等工作;承担市苏陕协作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四)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与政策法规科

研究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提出年度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参与研究和衔接有关方面拟订的专项改革方案;指导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试验区工作;负责统筹城乡工作;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五)固定资产投资科(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

监测分析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研究拟订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措施,编制下达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投资计划、市本级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年度投资计划;负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保设施、廉租住房、公检法司等设施项目审批和投资安排;负责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和房地产项目备案,编制下达全市经济适用房建设指导性计划;负责全市招标投标综合管理工作;指导工程咨询业发展;承担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六)农村经济科

综合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体制改革及有关政策建议,协调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衔接平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提出重大项目布局建议并协调实施;承担市以工代赈办公室日常工作。

(七)产业协调科(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

综合分析全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统筹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利用外资、淘汰落后产能、外资项目减免税确认等有关工作;承担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日常工作。

(八)高技术产业科

综合分析全市高技术产业及产业技术发展态势,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进步战略、规划及扶持措施;组织管理高技术产业化示范相关工作;统筹衔接平衡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参与组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协助管理新材料基地建设;推动全市国民经济新产业形成。

(九)社会发展科

综合提出全市社会发展战略,组织编制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和广播电视、教育、卫生、体育、文物旅游、民政等发展政策;组织编制有关专项计划,协调全市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综合分析提出全市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建议;推进相关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安排全市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十)经济贸易科

监测分析全市流通和物流业运行状况,组织拟订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和重要商品总量平衡计划,并根据经济运行变化提出计划调整建议;会同有关方面管理市级粮油、化肥等储备计划;组织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协调流通和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十一)能源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

研究提出全市能源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年度指导性计划和产业政策;拟订能源对外开放战略、规划及政策;承担全市石油、天然气行业管理工作;指导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承担科技进步和能源装备相关工作;组织拟订能源行业标准;组织拟订新能源、水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组织拟订并实施全市煤炭工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拟订煤炭加工转化为清洁能源产品、火电、核电和电网有关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煤层气利用工作;协调全市电力行业管理;综合分析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组织拟订全市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并协调实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指导节能执法单位开展节能执法工作;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工作;承担市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二)交通发展科

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综合分析交通运输运行状况,协调有关重大问题,提出有关政策建议;负责拟订全市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监测和分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编制市公路、城市轻轨、铁路、机场建设项目规划;负责交通运输项目的前期工作,配合做好交通运输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和初步设计评估及审查;负责与部、省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落实交通建设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承担市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机关党的机构按规定设置。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53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4名(1名兼任市物价局局长),总工程师1名,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1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20名(含监察室主任职数1名)。

五、其他事项

(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挂市物价局牌子,主管全市价格工作。

(二)管理市粮食局。

(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编制重要工业品、原材料和重要农产品的进出口总量计划,市商务局负责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总量计划内组织实施。粮食、棉花、煤炭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市商务局在进出口总量计划内进行分配并协调相关政策。

(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市粮食局的有关职责关系。(1)市粮食局拟订的全市粮食流通发展战略、重大规划、产业政策和提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议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定或审核后上报。(2)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拟订粮食进出口计划。(3)市粮食局提出的粮食储备的收储、动用建议,经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后上报。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9

关键词:区域产业;区域产业规划;新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5;F224

一、引言

区域产业规划是指导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属于强指导性规划,通常由区域定位、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策略、重点项目策划和规划实施方案五大部分构成。产业规划虽然不属于国家强制规划序列①,但由于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更为具体务实,同时也涉及一些空间规划的内容,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日渐成熟的今天,很多地方政府都逐渐认识到了产业规划的价值,开始在两套强制规划之外,寻求编写区域产业规划,以更好指导地方经济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一段时间,由于经济形势、发展环境及政策的变化,各地在编制区域产业规划时将面临以下三个新的挑战:

一是政策导向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明确提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同时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这样的变化,实际上与地方政府多年来的“投资导向、GDP论英雄”惯性思维模式是有根本性变化的。在这样的要求下,地方政府除了要在形式上更加重视产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外,还需要在深层次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及时调整规划思路。

二是产业发展大势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全球宏观经济形势、总需求及结构、竞争态势和投资环境等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加之我国的比较经济优势、经济发展约束条件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等内部条件也发生变化,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在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的前提下,提高质量效益、促进均衡协调、实现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是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这是对中国政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一次“大考”,必然会对地方编制和实施产业规划产生重要影响。

三是企业投资行为的变化。在4万亿元投资及随后的追加投放结束、经济增速适当放缓的形势下,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投资决策更加慎重,对项目的行业投向和区域性选择更加“挑剔”。从2012年后与多地政府和产业园区专业开发商的合作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种现象是非常明显的。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在制定规划和政策时,要充分研究各类企业的需求,要更加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以增加当地的吸引力。

因此根据上述变化,未来一段时间在编制区域产业规划时,应该重新调整规划思路,建立新的思维模式,以确保产业规划能够真正为经济发展服务,取得实效。

二、建立以招商为导向的竞争性思维模式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无外乎两条道路,一是立足自身求发展,二是借助外力求发展。借助外力求发展的很重要途径就是招商引资。

区域产业规划主要用于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其中就包含了政府工作指引、区域招商引资、营销宣传方案、产业优惠政策和政府绩效考评等多项作用。因此,区域产业规划除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外,还应该与城市营销、招商引资紧密关联,从而对引入外部经济增量起到应有的积极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各地政府招商引资方案、城市营销方案与产业规划“两张皮”的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经济总体增速放缓、企业投资决策慎重的新形势下,编制区域产业规划必须建立起竞争性的思维模式。但是这里提到的竞争性思维,并不是不讲形象的与周边地区抢资源、抢客商,而是要进一步明确区域的自身定位,重点是区域定位、产业定位和形象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与城市营销、招商引资形成一体化的体系,既有利于自身的对外宣传,也便于让外部投资者清晰地认识到区域的特点和适宜发展的产业方向。而这一点,是过往各地在编制区域产业规划时非常欠缺的地方。

例如,2013年10月份和君咨询参加了某发达省份一个县的招商推介会。在会议上了解到,该县与省会城市隔黄河相望,距离省会机场、高铁站仅需不到半小时的车程,比省会城市的大部分区域都更近、更便捷,现有的产业体系以冶金装备制造、煤及煤化工、浆纸等产业为主。该县原有紧邻黄河的63平方公里属于洪灾保护区,30年没有开发,处于原生态状态。由于黄河已经得到有效治理,该区域解除了保护,国家允许投入开发利用。可以想见,在发达省份的省会周边,紧邻黄河,风景优美,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突然冒出来了63平方公里的原生态区域,面积比该县的建成区面积还要大数倍,其价值该有多么巨大。如果通过细致研究,将该区域定位于旅游产业、总部经济、高科技产业、创意产业等低碳产业聚集地,将一举颠覆该县现有的产业格局,再造一个生态新城。但实际情况是,该县在招商引资会议上,仍沿用原有的产业思维,提出大力度引进制造业企业,明显属于定位不清,有暴殄天物的感觉。

为了解决上述区域定位问题,和君咨询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创新性地提出了区域产业规划的“三定位模型”,比较有效地解决了竞争性思维在产业规划中的具体实现问题。

(一)区域定位

一个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总要受到城市规模、经济体量、产业发展程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无论什么样的区域,都提出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是不现实的。

区域定位的目的在于选取合适的目标区域,形成亮点,从而达到引起关注、聚集资源的效果。研究表明,第一名和第二名受关注度的比例为97:3,区域定位就是要在特定的区域内成为第一名,从而引起足够的关注度,便于招商引资的开展。

在具体操作时,主要通过和君咨询区域定位模型(见图1)来实现。

(二)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是产业规划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及产业发展所需要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上,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发力点,同时引导投资方向。

进行产业定位需要较好的产业经济学基础,要对产业发展所需要素、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资源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三方面都支持或具备的产业,才是最适宜本地区发展的产业。很多地方的产业定位之所以随意性大、流于形式,就是因为对产业定位的理论、方法认识不到位,分析没有做到科学、细致而造成的。

和君咨询区域产业定位模型,通过对产业要素、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的系统分析,很好地解决了产业定位不准确的问题(见图2)。

(三)形象定位

形象定位虽然从形式上与产业规划关联性不强,但实际上是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目的在于鲜明传递区域特点,快速占领相关者心智,从而达到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

和君咨询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十要素形象定位导出法”(见图3)。通过对当地各要素的拥有程度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语言的概括和提炼,往往可以形成最适合当地的形象宣传语,对清晰传达区域特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通过上述三大定位的设计,产业规划与城市营销、招商引资之间便可以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有利于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建立以要素构建为核心的平台生态圈思维模式

在过往与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编制人员的探讨中发现,编制人员普遍对产业规划落地的保障措施感到无所适从,认为无非就是“领导重视、建立组织、给土地、给政策、税收减免”等老几样手段。其实这是对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土地、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可以使用的“硬手段”会逐渐减少,更倾向于宏观的“软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以要素构建为核心的平台生态圈思维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产业发展要素构建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中曾提出了国家竞争的“钻石模型”(见图4),对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有一定帮助。

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钻石模型”中的战略与结构、机会、需求条件等可以在产业定位中先行分析解决,而生产要素、政府、相关产业在中国都可以归并到产业基础要素中。因此,和君咨询提出了产业发展“十二要素模型”(见图5),通过对十二要素的分析,就可以提出非常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措施。

在十二要素模型中,自然资源要素、历史文化要素、区位要素基本属于不可变要素,其他9项要素基本属于可变要素。

通过系统的产业分析和精确的产业定位,明确本地区适宜重点发展的产业,找准各产业的关键发展要素,再针对本地区重点发展产业所需要的产业发展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则产业的良性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从近年来企业投资的要素选择上看,更多的企业对集聚要素、政府服务要素、劳动力要素、技术及知识要素更为重视。很多地方政府之所以还是沿用“土地、税收、政策”的老套路,就是因为对产业发展要素没有深刻理解造成的。

(二)平台生态圈的打造

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而一个区域是否适合该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区域环境是否适合处在该产业的企业生存与发展。政府的作用,就是打造一个适合企业生存的平台生态圈(见图6),也就是俗称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在这个平台中,企业与要素载体是处于平台生态圈的两个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会产生同边网络效应和跨边网络效应。

同边网络效应指的是,当某一边市场群体的用户规模增长时,将会影响同一边群体内的其他使用者所得到的效用。比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同类企业聚集的现象,诞生了诸如“中国皮革之乡”、“中国小商品之都”等著名的城市,其实都是同边网络效应作用的结果。通过同类企业规模的增长,建立起了区域品牌,打通了营销渠道,从而提高了产业效率,吸引更多同类企业入驻。以晋江为例,该市享有“中国鞋都”、“中国休闲服饰名镇”、“中国运动服饰名镇”等诸多“国字号”头衔,同类企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企业的大规模入驻,带动了相同产业的发展,这就是同边网络效应的典型代表。

跨边网络效应指的是,一边用户的规模增长将影响另外一边群体使用该平台所得到的效用。比如,东莞是最早认识到平台跨边网络效应的地方政府。由于东莞开放较早,很多外资、台资企业对投资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客观上倒逼东莞政府不断在产业发展要素上加以改进。先是完善社会服务要素,进而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包括政府服务方式、优惠政策、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配套的一系列措施,通过激活要素载体群体,调动了企业投资、发展的积极性,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规划时,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方式,构建适宜的平台生态圈,通过同边网络效应和跨边网络效应的联动,形成滚动发展态势,不断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建立新经济思维模式

经济的发展按照阶段划分,可以划分为传统经济、知识经济和新经济三个阶段。

新经济是指以网络、信息和通讯技术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及其衍生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像近年来快速兴起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本身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据估计,到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610亿元和1170亿元,而数据产业到2020年的市场规模更是将达到恐怖的2万亿元。同时,新经济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影响几乎波及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苹果的崛起让传统手机巨头诺基亚一蹶不振,京东商城让传统零售商退避三舍,阿里金融、微信也让传统金融业和电信业感到了阵阵凉意。

如果不能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颠覆性的发展趋势,不仅企业会遭遇灭顶之灾,地方政府在指导经济发展时也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相反,如果能够根据当地特点,在产业规划时涵盖新经济的内容,无疑将使产业的发展站上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和君咨询在与东北边境某地级市政府沟通产业规划思路时,发现当地在准备大力引进炼钢、多晶硅等产能过剩的产业,而当地由于地处边境,铁路运输不发达,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相反,当地地处高寒地带、空气洁净、使用俄罗斯输电电价便宜,自然条件与谷歌的云数据存储基地冰岛非常相似,于是提出了“建设云计算数据存储基地”的思路,很快得到了相关企业的回应;在与南方某省沟通旅游产业规划思路时,提出了“运用北斗星系统构建全省旅游导航系统”的思路,获得了主管省长的高度认可。这些思路都与国家重大战略和新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结合,让当地政府耳目一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新经济有变化快、更新快的特点,要求产业规划编制人员不仅要有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更要不断追踪研究新经济的变化趋势,快速知晓、快速学习、快速应用。但是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由于人员和能力限制,普遍心有余而力不足,对认识、理解和运用新经济犹如“夸父追日”。最近在与各地政府的交流中明显感觉到,省一级政府普遍意识到了这一趋势,但是对如何应对感到迷茫;大部分地 (市)县政府的产业发展思维则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经济时代,对新经济基本处于“看不懂、学不会”的阶段,更不用说在产业规划中加以体现了。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在制定新一轮产业规划时,要“主动拥抱新经济”,必要时可以引入外脑,以便新经济能尽快在规划中体现并落地生根,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

五、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几年中,中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为应对这些变化,各地在编制区域产业规划时,应该建立“以招商为导向的竞争性思维模式”、“以要素构建为核心的平台生态圈思维模式”和“新经济思维模式”,确保产业规划能够有的放矢、紧跟趋势,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

注释:

①我国的强制规划分为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两大系列,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的典型代表分别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市(土地)规划。

参考文献:

[1]蓝庆新.区域产业规划方法与案例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3-11-16.

[5]冯蕾.激发市场活力 打造经济“升级版”[N] .光明日报,2013-11-20.

[6]朱剑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 [N] .人民日报,2013-11-20.

[7]郑新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N] .经济日报,2013-11-20.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10

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网站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这是我国五年规划史上第一个物联网规划。

根据《规划》中新的思路和提法,《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和相关企业。

为何产值未明确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世界同步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表示:“尽管从总体上讲,世界各国的物联网产业都还是刚刚起步。但一些发达国家的起步于应用,他们在关键技术,比如芯片、软件等方面开发应用得比较早。我国物联网起步在低端,从应用规模和应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差距。”

当前,物联网尚处在发展初期,在技术、产品、市场不断完善过程中,尽管应用实施的风险在不断减小,但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一些企业还在观望。邬贺铨认为,物联网近期产生的更多是间接效益,中远期才能产生可观的直接效益,加之物联网应用存在的行业门槛,提升了跨行业应用的难度。而国有大企业往往会更多考虑到投资回报,这跟我国对国企的管理方式有关。另外,国外物联网的发展是从军事应用上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在军民融合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规划》并没有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出量化目标,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王桓表示,这是相关部门对物联网产业发展阶段的定性,但没有划定产业规模的具体数值。另外也是由于国家也希望民企发展物联网,而民企的产值不好估测因而没有划定产值。

邬贺铨认为,此次规划之所以对目标产值没有规定,是因为物联网产值很难统计,包括前端的RFID(无线射频标识)及后端应用的统计边界比较模糊。

“2010年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已达2000亿元左右。规划虽没有划定目标产值,但是提到了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如果大规模推广应用,市场规模就更大了。未来几年随着物联网应用规模的扩展,其产值应该是继续增长的势头。”邬贺铨表示。

十区百企

《规划》提到,目前我国物联网虽然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拓展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王桓认为,尽管全国各地都将物联网产业发展作为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不过应用层面的突破一直被认为是物联网产业商业化的瓶颈。目前还缺少规模较大的示范性应用,这类应用必须是政府倡导的示范应用。另外,物联网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个标准指的是跨领域的标准。因为跨行业、跨部门的行业协同目前推动起来还是很有难度,而标准也就很难制定。

《规划》指出,力争到“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这十个产业集聚区并不一定是十个完全一样的集聚区,因为有感知、传输、应用等物联网产业链各个部分的产业集聚区。” 邬贺铨表示,“据我所知,全国各个地方都在兴建自己的物联网产业园区,所以未来肯定不止十个产业集聚区。”

王桓认为这样的做法显得更为贴近实际。国家要建设的是物联网产业集聚区,而不是行政区,这样或许可以有效避免此前的一些形式主义的建设。

但是,《规划》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在哪些地区培育和发展这10个产业聚集区。对此王桓解释道:“十区应该会集中在物联网发展较好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必然是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重合的,这样看来就离不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而拥有国家传感网产业基地的无锡和拥有我国唯一物联网产业基地的重庆更是跑不掉。”

清华同方物联网本部副总经理王恩勇说:“这10个产业聚集区确定后,骨干企业就可以把这些产业聚集区作为重点来发展,争取入驻。而相关企业本身也可以朝着骨干企业所要求的目标去努力。”

《规划》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00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发展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骨干企业。

王桓解释道,十区百企其实是个概化的目标,而不是固化的十个产业集聚区和一百家骨干企业。去年国家推出的物联网专项发展基金,旨在未来五年每年投资一个亿在我国的物联网项目研发上。如果通过这个基金来培育百个企业的话,分到每个企业的资金很有限,而这表明国家对于百企的培育是引导性的而不是决定性的。

“对于物联网骨干企业的界定还不明确,例如主业不是物联网的华为算不算物联网骨干企业,也许华为的物联网产值远远超过主业是物联网的企业,由于界定的标准还不清晰,也是造成规划没有明确百家骨干企业名单的原因之一。”邬贺铨认为。

市场导向

“《规划》中提到了市场导向和政府促进,这暗示物联网会是由市场主导来发展的,并且鼓励民企发展物联网,而不是国家队先行。”王桓说。《规划》提到的欢迎民资、外资进入物联网领域,支持中央企业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农林业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也印证了王桓提到的这一点。

纵观之前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基本上都是政府投入、政府购买,物联网的这种发展模式被很多专家认为是不成熟的。“物联网本身的商业模式不清晰,靠什么来驱动发展是个大问题。政府需要有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需要突破。”邬贺铨说。

王桓表示,“各地都在搞智慧城市,多了还是少了,要看经济效果,在没做出经济效果前,没法说做得怎么样了”。

王恩勇则认为,在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历程中,之前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市场所起的作用较弱,而现在政府要把市场导向放在首位是正确的选择。而这就需要解决好供需问题,不能一味地靠政府采购,应该让市场推动,有了应用和需求自然会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现在做物联网的很多都是中小企业,而《规划》中提到的中央企业利用国有资本金来投入物联网,这里的央企不仅仅是指电信运营商,因为物联网的应用很多是行业应用,因此还希望像电力、石油行业的央企来拉动物联网的行业应用。”邬贺铨说。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11

关键词:作用分析作用影响调控作用

1.城市规划对城市整体建设的调控作用分析

1.1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是多方面的,突出的主要在两方面:①对城市各项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控;②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的调控。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过程,既有近期调控,也有中期和远期调控。经济实力强的城市,规划调控的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很快实施,可作短期调控:经济实力薄弱的城市,则需考虑对项目的用地进行中、远期调控。

1.2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控作用

建筑是城市的生命,房地产是附加值的支柱产业,建筑的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城市经济实力和文化艺术水平的象征,搞活房地产业是城市建筑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使房地产业由计划经济方式向市场经济转化:①加快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的改革,实现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②提高综合开发率,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步伐,提高建成房屋价值,实现集约化生产、社会化经营:③要放开二、三级市场,搞活流通,增加住房需求的总量,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1.2.1 切实节约和合同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要体现应有的整体性和战略性,重点加强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切实体现量力而行的思想。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是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应贯彻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始终。

1.2.2 充分发挥城市规划职能,规范建设用地管理,促进土地的合理使用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所有列入建设用地范围的土地,必须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及时将近期拟开发建设区块的规划条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未按规划要求完成配套设施建设的住房,不得交付使用;房产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手续。在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内,土地供应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按照法定的规划条件,采取公开招标、拍卖和挂牌方式供应。

2.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

我国城市规划发展时间短,发展过程曲折,面对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形势,城市总体规划显得不够适应,总体规划被突破,被改变、被违反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市场行为的作用力下已显得十分软弱。总体规划的滞后和被动是―个不争的事实,城市发展建设与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初期、后工业化成熟期四个阶段,城市经济社会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和机遇,我国目前第二产业迅猛发展城镇经济和城市化高速增长,正是社会主义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发展机遇期,因此城市建设有不断向城镇扩充的迹象,而城市规划大多单一地考虑内部功能建设,往往未将周边小城镇纳入总体规划,功能单一,造成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当经济快速发展时,原有的规划又与发展不相适应,只有被动重新规划,造成城市建设与布局不统一甚至混乱的现象。因此,应在作好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站在发展的角度,审时度势,为城市的发展作可行的甚至超前的规划。

3.新时期现代化城市规划方向与具体措施的思考

3.1 城市规划应将城郊、城镇纳入一体化统一规划开发建设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极大地带动了城市与城郊及中心乡镇的发展,“城市群”与“城市带”等城市发展空间现象的出现,无不证明了区域中心城市与郊区及中心乡镇协作发展的优势和威力,以点带面,以面辐面,其强大的辐射威力必将带动附近农村的经济发展。在现代城市规划总体布局中,城乡―体化已深人人心,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以“城乡一盘棋”的理念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既拓宽了思路,又充分合理利用了资源,开阔了规划视野,符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3.2 信息时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应积极适当作出调整

1)信息化背景下,由于城市工业布局受地理位置影响限制大大降低,城市工业、居住功能布局不再有严格的分区界限。城市中心区不再是单一的商业功能,而成为各种信息最集中的地方,集娱乐、办公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信息化的城市功能布局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空间上的流动。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业企业不必位于城市内部就能获取所需的信息,城市的工业功能布局,向地租较低的郊区扩散:与工业功能紧密相关的城市居住功能,也相应呈现一种边缘化的趋势。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信息化对城市功能建设的影响,规划应着眼更大的区域范围。

2)信息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根据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一些研究学者也多次提出,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呈现与以往不同的发展趋势,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比例则显著上升,与信息有关的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政府和其它服务则显著增长。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影响下,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的特征及其带来的影响,并籍此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和城市定位,将城市建设提升至较高的水平。

3.3 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生态优先原则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12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规划管理 调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现代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的理论基础

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引起的社会问题。我国的现代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房地产是在人群聚居的城市区域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的独立产业。而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在城市这个环境中体现也来。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它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城市这个主体环境。因此,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这也是建设经济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我们协调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矛盾的指导思想,以及建立二者协调机制的基础和前提。既要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合作、科学决策的原则,编制好城市规划,正确引导和带动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也要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开发。具体的理解,从宏观层次而言,城市规划宏观调控着眼于以城市规划为调控手段,从整体的、长远的、综合的观点出发,全局考虑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引导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健康协调发展。中观层次主要是强调功能分区与用地性质的确定,尤其是大型城市功能区的确定和城市快速交通规划体系,对土地利用格局与房地产开发区域有较强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微观层次的调控强调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控制作用,是房地产经纪活动的基本依据。

三、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实际运作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反映在土地开发强度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房屋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控制指标上。城市规划界一般认为,土地开发强度不能单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即要从城市整体上综合考虑。房地产开发由于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局部利益的驱动,开发者往往仅从自身利益出发,注重企业经济利益和地块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全局利益和地块的综合效益。多数城市没有从城市整体上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即对土地利用进行“区划”,将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面积的功能用地再细分成若干小块,制定出各项土地开发强度标准来约束开发建设,以致在规划管理上无序混乱。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以低容积率获取土地使用权后,通过各种关系千方百计把容积率提高,加大开发强度,从中获得高额回报。

四、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有效调控

城市规划是房地产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之一,是调控房地产开发的核心措施。为此政府颁布了许多文件,强调了在房地产开发与市场管理中要加强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早在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改进规划管理,调控土地供应;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调控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用地的布局和比例,优先落实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房、危旧房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拆迁安置用房建设项目,并合理配置市政配套设施等。”这些规定和要求,都是以城市规划为调控手段,从整体的、综合的、长远的观点出发,通盘考虑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引导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结合各国城市规划体系特征和房地产开发管理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调控手段:

第一,城市规划调控房地产开发的主要方式包括审批方式、区划方式和结合土地业权的方式。由于政府在这三种方式里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限,且能依靠法规形式对开发活动进行有限的公共干预,开发者也必须遵守有关土地使用的规定条款和协议,从而一定程度 达到了控制地块上的开发活动的目的。

第二、控制土地获得、合理控制房价。城市规划对限制土地获得、促进提高土地与住房价格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城市规划控制土地供应以及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利用结构。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用地的布局和比例,有效落实好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危旧房改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拆迁安置用房建设项目,并合理配置市政配套设置。

第三、明确土地用途和土地开发强度。房地产开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土地用途和土地开发强度问题。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目前仅以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另外随着今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步伐还将加快,城市用地规模也还要不断随之扩大,必须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这样,保护耕地与城市建设占地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因此,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是解决此矛盾的一条途径。政府用其行政力量对房地产开发施加有效的调控,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和优化城市土地,使土地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此外,通过制定开发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依据城市空间景观要求控制指标,明确各类用地的最大开发强度,以限制开发过度的倾向,保证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第四、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市场失灵的纠正。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地块进行分配,以减少外部负效应增大外部正效应,使土地使用者获得最大程度的满意的同时促进总体地价上升。城市规划从宏观上对土地资源做了一个有效的配置,控制用地规模,有计划引导城市空间扩张,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使土地得到集约利用,使房地产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