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

时间:2023-05-31 09:09:33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1

本刊讯:11月1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贯彻落实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岁末年初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今年农业农村经济收尾工作,谋划明年工作思路,对于全面完成今年各项任务、打好明年发展基础、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重点工作的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切实做好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

会议指出,年底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要统筹兼顾、一抓到底,为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一要继续做好秋收秋种工作。组织人员和农机,加快南方晚稻等农作物收获进度。着力稳定冬小麦面积,抓好冬季田间管理。抓好鲜活农产品生产,切实保障“两节”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二要抓好农产品流通,密切关注农产品市场和天气变化。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搞好产销衔接,提高流通效率,防止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会商,强化灾情调度,制定完善应急预案,认真做好草原防火和安全生产工作。三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刻也不能放松,对发现的问题严肃处理,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四要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组织开展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情况大检查,统筹做好布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以及仔猪流行性腹泻等常见病的防控工作。五要积极开展冬季农业技术培训和农田建设。抓住冬闲和年底农民工返乡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冬季农民生产技术培训,加强冬季农田水利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六要抓好重要规划和文件出台。进一步加大规划编制和上报审批工作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政策研究,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七要认真谋划好明年工作。要密切跟踪、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明年工作计划,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把目标和任务确定得更合理,突出重点,强化措施。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2

3月20日下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农业部常务会议,传达学习国务院第1次全体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会议指出,总理的重要讲话,对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懈怠、不满足、不停滞,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会议指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和要求,要提高认识,履职尽责,统筹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坚定“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目标不动摇,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各项任务。今年工作重中之重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做到夏粮和早稻增产、秋粮稳定,全力以赴实现“十连丰”;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广辟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要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农业部门工作效能。切实转变观念,坚持不懈深化改革创新,把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审批事项坚决减下来,把地方农业部门能够审批的事项主动放下去,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加强行业管理和宏观战略研究。

会议指出,要依法行政,始终保持农业部门良好形象。坚决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切实加强农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利用行政执法权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真抓实干,切实提高执行力。凡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事,一定要不折不扣执行,不能变通,不能走样,坚决防止推诿扯皮、敷衍了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要廉洁自律,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紧张起来,政令要严格起来,纪律要严明起来,广大党员干部要不为私心所扰,不为物欲所惑,永葆党员政治本色。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执行党内监督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会议审议了《农业部2013年为农民和部系统干部职工办实事工作方案(送审稿)》。会议指出,要不断提高认识,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高度,增强为农民办实事的自觉性主动性,真正做到思想观念有新提高、工作作风有新改进、服务群众有新举措。要更加注重实效,对于已经确定的实事,各有关司局单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继续把办实事工作纳入绩效管理,真正把实事办好。要扎实深入推进,对于农民群众普遍欢迎的实事,要坚持办、连续办,不断扩大受惠范围;对农民群众反响强烈的具体事、身边事、急难事,要多想办法、多出主意,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力求办成办好。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3

一、高度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总的发展形势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有:

(一)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

从国际市场看,10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美国现货FOB价)降至每吨1213元,比3月份最高点下降57.9%;玉米价格降至每吨1216元,比6月份最高点下降39.1%;大米价格(泰国现货FOB价)降至每吨4611元,比5月份最高点下降28.2%。从国内市场看,10月份,三种粮食平均价格比9月份最高点下降1.51%,其中除小麦价格基本稳定以外,稻谷价格下降1.49%,玉米价格比8月份最高点下降3.84%;大豆收购价格比7月份最高点下降32.3%;籽棉收购价11月下旬每担489元,比6月份最高点下降22.3%;鸡蛋价格比9月份最高下降6.4%;菜籽油价格比3月份最高下降23.3%;豆油价格比3月份最高下降30%;橡胶价格比6月份最高下降40%;柑橘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18%。

国内外比价逆转。国内小麦、玉米价格,已经大大高于国际市场;稻谷国内外差价明显缩小。大豆、棉花、食糖、猪肉、豆油的国内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加之受质量安全事件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困难。2008年1―9月农产品贸易逆差161.5亿美元,同比增长444.3%,预计2009年农产品出口有可能出现自入世以来首次负增长。

农业比较效益呈下降趋势。10月份比1月份,国产尿素价格上涨15.3%,塑料薄膜价格上涨9.6%,而三种粮食收购价格上涨7.8%,大豆下跌19.4%,棉花下跌9.6%。预计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发展,近几年农业比较效益特别是亩均效益较好的局面有可能出现逆转,对此要未雨绸缪,早做筹划,主动应对。

(二)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形势严峻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出口企业订单减少,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停产歇业企业增多,导致农民工提前回流。据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对四川、河南、安徽、湖北、湖南五省的快速调查,提前回流的农民工占整个农民工总量的5-7%;据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最近对10个省的数据调查,农民工提前回流量占整个农民工总量的6.5%。目前,全国共有1.3亿外出农民工,按6%计算,已有780万人提前回乡。预计到春节前,农民工的回流量还会渐次增加。现阶段的农民收入结构中,40%来自农业,近50%来自非农产业,10%左右来自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补贴;从增量看,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量要占到整个农民收入增量的70%以上,农民非农就业形势恶化将对农民增收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三)质量安全事件对农业产业的冲击不可低估

2008年以来,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这些事件暴露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控体系存在漏洞,暴露出农业生产过程不规范、标准化低。农业部最近又对全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依然不可乐观,表明全面整顿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已刻不容缓。

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农业自身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矛盾和问题还会进一步显现。总体来看,2009年将是农业农村发展极为困难的一年,保粮食稳定发展难,保农产品价格在合理区间难,保农民收入继续持续较快增长难,保农村社会稳定难,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二、切实做好2009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根据中央部署,结合发展改革部门职责,发展改革系统农经部门2009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切实发挥投资效益

按照中央的要求,近年来,我委预算内和国债投资安排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在2008年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中,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比重达到49.9%,在新增1000亿元国债投资中,涉农投资比重达到48.9%。今明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新增国债投资安排,仍要重点用于农业和农村。在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同时,要把管好用好投资、切实发挥投资效益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一是明确责任,严格程序。中央项目的责任人是行业主管部门、中央企业,地方项目的责任人是省级人民政府,责任人要对投资安排、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实施效果等负责。越是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越是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二是改进方式,落实资金。对于农口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的小项目,中央只负责确定建设任务、安排原则、补助标准和管理要求,打捆下达投资计划,具体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安排。按照中央要求,这次新增1000亿投资中安排的病险水库加固、灌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水土保持等项目,已经提高了中央补助比例,下一步,将逐步取消中西部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三是落实条件,加快进度。省级政府要尽快将投资分解下达,并落实好各项建设条件,力争早开工、快开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使新增中央投资尽快发挥拉动效应。四是严格纪律,加强管理。地方要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健全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大检查、稽察和审计工作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二)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把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市场调控,力求避免五年丰收后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这是当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加大临时收储力度。要认真落实国家已下达的稻谷、玉米、大豆、菜籽油、棉花、糖的临时收储计划,最近还准备进一步加大收储力度,通过临时收储,一方面充实中央库存,一方面起到托市的作用。要优化储备布局,充实销区库存。要合理安排储备粮油轮换和竞价销售的节奏和力度,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二是加快制定2009年的最低收购价。根据近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大、生产成本上升较多的实际,为引导市场粮价合理上升,国家已决定2009年再次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50公斤提高10―11元,提价幅度为13―15%。同时要抓紧制定2009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并择机公布。三是加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2008年中央“四补贴”的总量是1028亿,比2007年翻了一番。2009年要统筹考虑农资价格和农产品价格水平、比较效益下降趋势,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方式。四是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择机取消化肥价格限制政策,同时建立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补贴联动的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五是控制住生猪价格下滑趋势。发改委已经制定了生猪市场调控预案,总的考虑是设置警戒线,当猪粮比价跌破警戒线时,适时启动应急机制,增加冻猪肉的临时收储。六是完善进出口调控。在合理引导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进口,满足国内供应的同时,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酌情安排供求相对宽松的粮食品种出口,以拉升或稳定国内市场粮价,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七是加强对农产品的监测预测。目前,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产品供求形势变化较快,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市场、库存等的监控,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等动态情况,对搞好农产品市场调控至关重要。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仅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于当前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增强农民向农业广度深度进军和非农就业转移的能力。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积极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灵活用工、组织培训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就业的政策支持,吸引农民参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强化工资支付监控,抓紧制订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办法。三是努力扩大农村消费。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家电下乡。继续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四)打牢产业发展基础,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2008年的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是八年来第一次实现当年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有几点要注意,第一是产品结构不平衡。大豆缺得多,小麦、玉米产需基本平衡,水稻仍然是紧平衡。第二是中央粮食的库存仍然是偏低水平。第三是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不能因为2008年达到了粮食总供求平衡,就放弃在粮食上的努力和下的功夫,尤其是在5年丰收后,要警惕出现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

要抓紧编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并尽早付诸实施,三中全会《决定》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编制千亿斤粮食工程规划,要体现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要体现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粮食生产方针,二要体现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的技术路线,三要体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向粮食生产主产区特别是核心区倾斜的布局原则,四要体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的这一战略指向,五要体现建立促进粮食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的根本要求。要按照这五方面要求,把规划编制好,并尽快付诸实施。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经济;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

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最落后的发展水平。虽然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的严重匮乏。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情况总体为这样一个情况:乡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高,高中、高等教育升学率低导致的,造成了农村人才严重匮乏。

(二)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至今,西部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西部经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发展问题:城乡发展差距正在加大,尤其是农村经济与城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大产业的不均衡发展。据统计主要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的农村地区的产值里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比较靠近城区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的贡献率很低。偏远乡村的生产基本上都是简单的自给自足为主。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农村经济的冲击

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地发展。随着我国几家大型电子商务公司淘宝和京东等电子商务馆在西部的建立,更是加速了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可是这些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是在城市和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城镇地区,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基本上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基于农村落后的传统经济,西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急需要大力的发展。(四)国家“惠农”政策给大学生进村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工作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我国出台的很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具体的举措诸如农村税改革,种粮补贴、养殖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政策,鼓励发展农村道路的政策,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等等。这些举措和政策对于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农村市场和内需,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这些都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便于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施展他们的才干。

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农业发展需要不匹配

大学生村官工作主要有两类:社会类工作和经济发展类工作。其中经济发展性工作主要是涉及到如何发展农村产业,带动全村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等问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运用大学生村官们的实践应用经济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关于农业经济学类的知识,例如关于种植、畜牧和养殖类的农业经济学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这样的非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即使农村存在很多的经济资源和机遇,也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经济和农学类知识和能力,他们无法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和机遇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对农村政策法规的了解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每年都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现在的高校很少普及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大学生村官相关的政策法规的知识和许多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也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导致了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的了解不彻底,所以导致很多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农村工作中来,这样就容易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新农村建设以来,西部地区在农村交通、饮水设施、环境改造、医疗卫生配备、文化教育投入、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全方面来看,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沿海发达等地区相比,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制约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还有部分农村还存在不通马路或公路,比较偏远的贫困农村存在交通难、物流困难等问题。西部偏远农村还有的农村没有自来水,存在安全饮水问题,通信网络覆盖率极低,这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生活和工作就很难适应。

(四)农民知识文化低,沟通困难

西部农村人口受教育呈这样一个情况: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78%,初中文化程度占52.1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5.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49%,全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处于中下等水平。另外,据调查,许多农村的村官和书记等文化水平也不高,许多村官文化水平处于初中或初中水平以下,像大学生村官这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村民为数不多,即使村里有几名大学生,他们也都不愿留在农村发展,许多大学生毕业了都奔向自己喜欢的城市去发展,这样,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才可言了。这对于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和文化水平低的农民沟通便成为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工作面对的首要问题。

三、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正能量

(一)利于给农民发展经济树立信心

大学生村官是党中央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而出的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党中央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而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另外,由于所有的大学生村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和通过公开选聘,竞争择优,专门培训后而选出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村官成为人们比较羡慕的工作,当地政府和领导也会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这样,对于当地农民来来说,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相当于财神爷的降临,相当于成为他们致富的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予了他们建设家乡,发展经济的信心。

(二)利于促进农民们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

现代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他们会用他们活跃的思想、超强的学习能力、新的经济知识和发展观念融入到农村中来,必定会对农村农民们传统落后的观念带来冲击和改变,将会给农村村民们输入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新思想或观念,特别是经济发展思想或观念。

(三)利于促进农村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民致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农村最佳的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突破原有传统的思路,发展现代农村电子商务,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对于早就在学校接触到电子商务知识和应用的大学生村官来说,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实施绝对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农村具有发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他们就能够利用电子商务解决农村很多经济发展问题。

(四)利于新知识、新技术在农村传播和推广

在农村中,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但是在西部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农村长期存在的传统小农生产意识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其次在于目前西部农村缺乏长期推广和普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或缺乏长期带头人。

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一)村官工作要与自己长期职业规划相协调

很多盲目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大学生村官,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等问题,他们进入农村入职后不久,发现自己很难适应大学生村官这份艰苦的工作,或者是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所擅长的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目前村官工作与将来工作的作用,引导他们把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与当前的村官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便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大学生职业规划协调发展。

(二)传统经济与现代电子商务共同发展

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是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解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的问题,因为电子商务有着成本小、市场广、全天候、简单易操作等等优势。此外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多样,都可以适合各行各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方面一定要把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电子商务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起来,让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电子商务)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三)重视农民知识技术的培养和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西部农民素质低下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培养现代化的新农民。在所有的农村工作内容中,要想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现状,只有要先从改变村民们的知识、技术和转变他们的发展观念为先,不然大学生村官工作会遇到重重的困难。

(四)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或就业

由于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西部农村农民除了务农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就业渠道,为了生存需要农村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不得不出地区务工,只有过年或春节期间才回农村老家,劳动力转移导致了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缺乏。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如何把大批在外地区务工的劳动力招回家乡服务等问题。

(五)深度挖掘农村各种经济资源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好,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西部农村丰富的经济资源没有被深度的挖掘和缺乏发现这些经济资源的人才。作为有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就要为挖掘和发现农村中深藏的各种经济资源,充分利用所学经济知识和能力,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发现它们的市场价值,发展这类相关产业。

(六)政府要不断完善各种保障机制

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激励和保障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项政策,这些政策关系到了大学生村官所关心的工作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职位晋升以及以后的职业选择等方面问题。为了落实好大学生村官工作,西部地区或当地政府还需要结合本地区情况不断完善和补充政策和法规方面的内容以至达到各项制度和政策的完善,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当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去。

作者:季永伟 单位:贵阳学院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5

一、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5年来,我省农村的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上,总体上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利用科学种田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使我省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在国家对农村政策的支持下,我省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农村经济要获得更大的发展,还要继续努力,要在如下的工作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加强。

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省农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由于我省农村地域广泛,沿海农村和东西部地区的农村,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一些贫困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较低,因此,导致这些农民思想滞后,科技意识也不强,尤其是在商品意识上表现的淡薄,也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上缺乏不足的认识。二是,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农村的管理体制和职责也不明确。尤其是农村的乡级服务站的管理模式,由于人、财、物“三权”一并下放到乡镇管理,而业务主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其他的工作不介入,这不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对农业产业的长期性投入不足,再加上基础的水利化工程规模低,使农村的农业生产的情况主要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营销和加工企业的组织带动,农产品市场以家庭经营和民间体私营为主,难以向外地市场拓展,处于自产自销的状况。我省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特色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五是我省整体耕地面积在逐渐缩小,而且农业所需的物资的价格也在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不明显。

三、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改变我省农村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变我省农村经济的现状,使我省农村经济尽快得到提高。具体的措施建议如下。

1、加强地方政府领导与服务体制建设

在我省农村,要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提高农村的服务体制建设。要发挥县三级干部的积极性,要求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相关部门积极深入到村级部门,帮助各乡、镇、党委政府的三农服务中心和村委会签订农村经济发展责任状,要明确每个部门的经济发展主要任务。同时,要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任务落实到人头上,要与承包干部的年终考核奖惩联系起来,实行每个技术干部都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且实行个人责任制,对干部的考核也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挂钩。

2、 提高农民的科技思想和加大培训力度

农民的科技素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迫在眉睫。利用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提高其科技素质,从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打好基础。经常开展科技培训,着力将农民科技培训始终贯穿在整个农村工作中去,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水平,形成一批新型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队伍,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3、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要加快信息建设

改善服务条件,就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材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村基层干部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促使农民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4、制定产业发展思路与加速产业建设

要制定产业发展思路与加速产业建设,在确定区域化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思路时,要按照建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大力培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实体,引导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筑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使资源优势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5、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与优惠政策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6

关键词 经济管理 农村发展 经济建设

新的科技与现代化社会建设促进我国朝着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稳步迈进并慢慢站稳脚跟,也为现代化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现代社会下的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村经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步的向上发展,转变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升级,进而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围绕和谐发展的主题。

一、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一)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的国情下,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取,必须将经济与管理放在同一战略上,对农村经济进行多元化、科学化的管理,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不能疏于管理。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宏观统一的管理,依据农村发展现实,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状况的计划与目标,对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进行微观的管理,并进行科学统一的决策规划与协调控制,对农村经济进行创新型管理,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1)建立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村民与乡村干部产生矛盾的主要来源是农村财务的不公开透明,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确保财务公开公正、建立配套的监督体系、完善财务与资产管理、强化民主建设是农村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与保证。农村经济管理改革应当从农村集体资产上着手,确保资源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增强资产保护力度、建立监督审查制度,从而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完善与发展。

(2)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要想解决农村经济管理的障碍,首先就要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干部在完善本村土地制度时,要大力宣传国家土地政策,抓住土地承包、土地转让、农村用地规划、充分挖掘土地使用价值的思路。农村干部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整的经济学手段,促进农村经济朝着现代化经济发展。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还需要农村管理中心合作制定长期的土地制度改革计划;明确土地流转工作责任,乡镇街道等经济管理站要严格把关。

(3)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随着农村经济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现代化农村经济建设不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农村领导班子应当结合本地发展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经济建设目标必须与农村发展现实相结合,但也要着眼于未来发展要求,适应市场变化。

(4)加强农村管理干部的培养。农村经济的建设离不开一个有素质、有文化、有目标的优秀农村经济管理干部。乡镇政府要通过对农村干部进行定期培训、组织考察、学习经济知识,组织干部考察先进发展单位,提高待遇等方式,建立一个优秀的干部团队。

二、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

(一)农村资金管理存在缺陷

从我国农村资金管理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地大物博,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优化政策和资金帮扶,以此优化农村生活经济条件,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从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来看,财政的农业支出比例是比较低的,因而也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户的经济收入不高。从国家财政对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方面,渠道较多、资金分散,像撒胡椒面一样,从而就会影响农村资金作用的有效发挥。从强农惠农资金管理来看,还很不规范,存在着挤占、挪用农村资金的情况,这样就影响了自己的使用效率。有的支农资金被用作基层农口单位的工作开支,而并未真正运用到“三农”经济方面。

(二)法律法规的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机制缺失

我国政府虽然颁布大量为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制度,也在资金和文件审批上开了绿灯。但在执行力度上各县市级政府往往不尽如人意,各专项资金的到位率和使用效率低下,导致农村经济的各项工作没有有效提升。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一直实施的计划经济制约了人们对于农业观念的更新。二是各地方政府为提升政绩,通过上级政府的考核进行各种形象工程,这一情况的发生也使得农村经济的管理没有实质进步。农村经济建设包括财政、土地承包、财政监督等多方面环节,但现在的农村体制中大部分只是简单的管理机构,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的混乱局面。

(三)农村旧债新债的压迫

由于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农村财政常常入不敷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债务问题”已经成了经济管理中首要面对的问题。债务问题难以解决,常常会随之带来许多其他的弊端,如农村公益事业难以正常实施,基层管理人员积极性的缺失,这些都会对农村经济管理造成许多消极的影响。

(四)农村土地经营模式陈旧,居民收入较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传播,尽管在很多地区已经有了机械化与集中化的生产模式,但是在许多地区,如丘陵、山地地区仍然呈现为高劳动力、低机械化、高成本、低收入的耕作模式,这不仅加大了农民的工作强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且在国家扶农惠农的政策下,许多农民不愿意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土地承包户,这也对土地经营模式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的对策措施

(一)着力破解农村建设资金瓶颈

资金是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瓶颈,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则,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着力鼓励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着力打造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要加强对土地收入、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的监督管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有限的项目上,这样才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实际运作中,要立足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以适合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作为相关责任部门,必须切实明确自身职责,认真履职尽责,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建立健全农业设备经济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全面完善机制体制,落实国家政策

机制体制的完善是对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管理的有效保障。体制的建设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是从国家的角度,国家要对农村的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逐条对相关事务进行详细的规定。二是从地方基层政府来说,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发展的实情,以国家法规为坚实的后盾,针对不同的事务颁布不同的规定,对地方事务进行全面的管理调整。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制度下,推动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要实现有效的法制化监管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落实农村经济管理的执法体系、责任体系和追责体系,突破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对于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法制化管理的作用。另外还需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效率,细化农村日常管理的各项任务流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起相关通讯反馈系统,对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施监管,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国家现在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建设出台了大量福利政策,对相关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能更好地完成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而落实相关政策。进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使得农村经济产业进步。因此,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的政策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国家大的发展趋势,得到国家的支持;另外还需要吸收相关方面的管理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清偿地方债务

农村经济建设应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鼓励土地承包制在地方的实施与发展,全面提升农田的使用率,通过投资拉动外需,将地方经济走向国际化的道路,结合本地的发展特点,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在农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阶层政府积极偿还地方债务,做好公益事业,培育更多的科技人才,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规范土地经营管理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农经管理部门是农村土地承包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主体。因此,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农经管理部门应尊重历史、立足现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解决处理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并且在农村土地流转上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切实负起职责,积极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二是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动态,重点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制定出引导、规范和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意见和建议。三是指导订立土地流转合同。

(五)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基层管理人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也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科技素养更是健全经济管理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管理者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农村经济管理是否完善起到了直接作用。政府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并结合现代管理知识,制定符合农村经济未来发展道路的制度与计划,进而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

(六)发展外向型经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更突出,管理好这部分劳动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农村经济管理者应积极引导他们,改变观念,广开门路,创办新型企业,走出一条集体办、户办、联户办全面创收的新途径。在创办企业时,充分发挥这部分劳动力的优势,大胆引进外资,进行实地考察,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工作的难题,又活跃了农村经济,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七)完善激励政策

目前,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缺少必要的经费,对基层农村经济管理者来说,经费充足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构建一个科学公平的激励机制、完善目前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

四、总结

不难得知,农村经济管理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国家与地方政府必须齐心协力,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同和街道经管统计审计中心)

参考文献

[1] 陆洪彩.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13(14):156-157.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7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应对策略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特色产业,地方政策等不尽相同,也导致了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中西部农村还是比较贫困的,同时贫困人口的数量也比较多。不均衡的农村区域经济对于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依然以第一产业为主,且规模相对城市较小,从中看出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相对滞后。另外,农村区域的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也拖了农村经济的后腿。同时,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还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均存在内部发展不协调的情况。即在同一乡镇,几个自然村之间,因为过多原因有着显著的经济差距,且产业特征也极不协调。

2、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遭遇的问题及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深化改革,农村区域也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可持续型经济等众多挑战。

2.1农村区域经济整体落后,产业结构调整困难。我国目前农业经济总量相对比较低,而在这些农业经济当中,有比较大的一部分并不是来自于农村,而是来自于一些涉及农业的第二产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村人口的收入高低,并切实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虽然有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区域,但是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依然分布在农村区域[1]。农村人口的收入低也是直接导致农村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区域的农业产业有着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同时缺少专业化管理及标准化运营等特点。同时和第二,第三产业的连接不够密切,产业链不够完善,直接导致了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环节相互脱节。另外,在农村因为受到生产力,成本等条件的限制农业经济比例依然偏低,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困难。

2.2资金支持有限,人才资源不足。资金是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金融产业水平依然相当落后,无法满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农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大量资金远远得不到满足。我国大多数的金融机构都在城市中,农村的金融机构少之又少,所以农村人口和农业生产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相当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息息相关,没有相对应的金融服务支持,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脚步。比如,一个农民想要承包水塘,扩大生产经营,但无法贷到足够的钱款,就不能够购买扩大生产所需的材料,设备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想要发展科技就需要各种人才。人才是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农村人才资源稀少,人才质量不高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面临着教育资源少,质量差,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更是极为缺乏,这极大限制了农村获得高质量人才的途径。同时农村因条件限制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且农村自身还面临着人才向外流失的不利情形,这使得农村地区人才需求愈加捉襟见肘,给农村经济的进步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需要专业人才的高新产业因为人才资源的匮乏根本难以在农村发展。

2.3城镇化缓慢,基础设施落后。在城镇化进程中投入的资金不够,直接影响了农村城镇化的速度,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想要富,先修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交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基础建设及道路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着物资的运输与流通,同时对于该地区的招商引资更是有着诸多不利,基础建设及道路交通对于投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比如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产品无法便捷的运往各地,这会极大地影响产品销售。

3、应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3.1城乡统筹一体化,制定科学发展计划。选取部分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作为试点,尝试以城带动村,以点带动面,加速农村产业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另外要加速农村土地转化,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计划。另外,政府还要加大对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鼓励有资金的农民创办企业并予以相应的帮助,从而解决农村区域大量过剩劳动力就业问题,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3.2加大金融支持,开发人才资源。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农村区域金融产业较为落后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建设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且与农村特点相融合的金融体系。国内金融产业应当相应的向农村倾斜;国家应推出对应的金融扶持政策,从而吸引各种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服务网点,为农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地区还需增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并着重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专业人才。同时要通过给人才建立优秀的工作平台及发展空间,增强农村本身对人才的吸引力。

3.3加速城镇化,加强优化基础设施。政府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优化完善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在基础设施设计规划方面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制造有利的环境[2]。好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带来更多的资金,为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助力。

4、结束语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持续且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农村地区能够正确认知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不怕挑战,抓住机遇。从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及道路交通建设等等方面入手,排除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为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杨国梁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8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并不令人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世纪初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村金融约束的解除。促进农村金融深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成为一定时期内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工作的重点。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陆地面积的构成中,城市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9亿多农民绝大部分居住在县城以下的农村。农村不仅为城市提供必要的粮食、蔬菜、农副产品,而且提供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大量的矿产资源、工业原材料、劳动力及较广阔的市场。在我国GDP的增长中,农村经济部门的贡献一般要高于城市经济部门。

有资料显示,整个“八五”期间(1991-1995年),我国GDP的增加值中,农村经济部门贡献率五年平均为68.94%,最高的1993年达到81.39%,最低的1991年亦达到62.38%。相比较而言,掌握大量经济资源如能源、生产设备、科技人才、资金的城市经济部门,1991-1995年各年增加值对国民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7.62%、35.77%、18.61%、35.41%和27.86%,5年平均为31.06%。“八五”的5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8%,其中由农村经济增长带来的有8.2个百分点,由城市经济增长带来的仅为3.6个百分点。可以认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是农村经济增长占主导地位。

“九五”以来,城市经济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不断加大,但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统计,“九五”时期农村各部门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以现价计算的农村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虽然由于乡镇企业相对发展速度大幅下滑、农产品价格回落、农业增长缓慢等原因,导致比重上升乏力,但是1998年仍达到53.豆%,比1997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7.8%中,农村各部门贡献了5.47个百分点,贡献份额为70.l%。其中第一产业贡献了0.59个百分点,贡献份额为7.6%,与1997年相当;第二产业贡献了4.07个百分点,贡献份额52.2%,比上年有所提高;第三产业贡献了0.81个百分点,贡献份额为10.4%,比1997年略有提高。

二、“十五”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及农村经济部门的金融约束

(一)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十五”对期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将在四个方面有较大突破。(l)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低,阻碍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及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产地批发市场,其次是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等。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农村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2)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农业科技重点开发和推广的是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高效益转化农业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和显著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于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既包括加工企业,也包括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的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带动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4)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能够引导农村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小城镇建设必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并与农村市场建设、发展乡镇企业有机结合起来。

(二)农村经济调整中的金融约束经济的调整与发展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国农村金融的欠发达,将成为21世纪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1.金融约束的理论分析。既有的经济学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二元结构,即较明显的结构差异: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部门差异;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阶层差异。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农业部门在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难以得到加速发展所必需的足够的资金供给。而且,因为我国非农业部门的资本形成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使其对农业部门劳动剩余的吸收能力不强,不得不通过价格机制和与之相关联的贸易条件的倾斜安排从农业部门转移大量的储蓄(资金),这样农业部门的资本形成条件就更加恶劣。

长期以来,由于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部门保持着对非农业部门的资源净流出,支撑着非农业部门的资本形成,这对加速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金融学家张杰对农业部门全部资源的净流出与金融资源的净流入现象有过深入研究,他指出:农村经济部门资源的巨额流出导致农村部门的储蓄份额很低,通过财政和国有银行信贷的方式支持农村经济部门,即金融资源的再流人不论份额多么巨大,也难以替代农村部门自身的储蓄积累对金融努力和金融成长的内生作用。这是因为以国家银行信贷投入的方式进行的金融资源的再流入是外生的,给农村经济部门的“输血”只能维持其进行简单再生产,却不能带来农村金融成长的机会。这样,最终的结果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能够给农业提供的融资机会不多,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

2.解除金融约束的路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高速成长,主要发生在县城以上的城市,在县城以下的广阔农村,金融发展的步伐十分缓慢。到目前为止,县以下的农村拥有的金融机构,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设在经济较发达的小城镇的营业所或储蓄所之外,主要还是改革开放前早已存在的农村信用社,以及近些年来兴起的发展十分无序并已被管理部门明令取缔的农村“两会”。另外,农村还存在较为隐蔽的民间金融形式,虽然不规范,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

可以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逐步“谈出”农村的趋势将不会有较大改变。农村金融约束的解除及农村经济的振兴,依靠强调回避风险、追求效益、且为“外生的”国有商业银行是不太现实的,农村经济与金融的“造血”功能只能寄托在扎根于农村的、“土生土长”的、属于农村居民自己的中小金融组织身上。

到目前为止,从政策层面上讲,中小金融机构不是一个外延与内涵十分明确的概念,一般指相对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或者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而言,其宏观调控能力、资产负债规模、信用担保体系、网络覆盖范围、机构整体功能、金融服务手段、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低于国有银行的一类金融群体。在农村,中小金融组织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农村信用社因规模小、风险高、效益不佳,选择农村信用社当然不是最优的,但却是现实经济、金融条件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振兴的“次优”选择。考虑到国有商业银行“谈出”农村、集约化经营的因素,农村信用社作为“弱小企业与弱小生产者的联合体”,与农业企业、乡镇企业及农民更为贴近。这就产生了一条解除农村经济部门金融约束的可行思路:允许国有金融部门按照商业性经营的要求调整其机构、网点、人员的布局,逐渐“谈出”农村;与此同时,引导与扶持农村信用社等农村“自己”的金融组织发展壮大,并放宽新兴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开放与发展农村的资本市场,逐步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提高农村金融交易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解除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部门的抑制与约束。根据金融成长的内生理论,农村经济部门金融成长的真正要素存在于本部门的经济流程之中,因此农村经济部门金融制度变革的核心在于农村经济部门内部金融组织体系的发育。这一过程难度虽大,但却是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从“外生性”到“内生性”,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过渡,是“十五”时期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宗旨与目标所在。

三、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解除农村金融约束的制度安排

(一)通过明晰产权、增资扩股、合并重组,壮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实力产权常被定义为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有效率的产权(所有权)制度,而有效的产权制度是增长的源泉。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并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产权制度,不少人潜意识中对私有财产的不重视及模糊认识成为无视入社社员所有权的直接因素。农村信用社社员产权的不明晰状态,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巨额积累作为集体财产尚未分割,无疑是信用社产权改革的中心环节。明晰产权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是将产权量化到人或法人,方法是按初始出资额及劳动贡献大小对信用社所有权益存量进行分解。这充分体现了合作制中对劳动高度重视的原则,同时也对原始社员出资给予一定的回报。

对农村信用社的增资扩股问题,有必要修改中国人民银行的现行规定,突破持股2%的上限,并按照1995年国际合作联盟100周年代表大会提出的合作金融“开放社员”等原则,吸收新社员入社,特别是吸收在农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乡镇企业及较富裕的农村经营户作为增资扩股的对象。

合并重组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壮大、优势信用社与劣势信用社实现互补的重要途径。创造条件,让实力较雄厚的优势社兼并劣势社,既可以让优势社的经营管理经验得以推广,又可以化解存在于劣势社的经营风险,可谓“双赢”行动。当然,合并重组应当是在充分遵循市场交易规律前提下的自愿行为,政府不可“拉郎配”。

(二)通过强化基层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入地位确立民主管理、专家治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实行县联社、基层社两级法人制度。这种双重法人格局,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备、合作金融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往往造成二者经营管理上的利益冲突。由于县联社难以超脱于经济利益之上,其对基层信用社的管理缺乏权威性,往往导致信用社不服管。联社管不住或只是粗放式管理的局面出现。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强化基层信用社的法人地位,同时强化县联社的行业自律与管理者的职能。基层信用社应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一级法人,实行信用社一级核算;县联社作为行业管理的法人,不直接干预基层社的经营管理,也不统一核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合作金融的“合作”性质。民主管理与专家治社是合作金融的精髓及生命力所在。考虑到大股东出资多、承担风险大的因素,在合作制的“一人一票制”基础上,适当吸取“一股一票制”的股份制的优点,给大股东增加适当数量的投票权,将能充分调动大股东参与信用社管理的积极性。面向对世纪的我国农村信用社,应坚决实行“专家治社”的制度。农村信用社的高层管理人员应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聘任制、任期制、离职审计制、期权激励制等现代企业通行的治理制度,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及透明度,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

(三)通过取消歧视性与限制性规定并制订相关优惠政策,给予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政策上的保护与倾斜近期内,应取消有关农村信用社的规定包括:(1)存贷款最高比例为80%。自有备付金比例最低不低于5%。取消这一规定的理由在于相当多的信用社已拥有数额不小的自有流动资金,对这些让而言即使将其存贷比例控制在100%,其备付金比例还较高,支付能力还是很强。因此“一刀切”式的80%及5%的限额应取消或大幅度调整。(2)存贷款利率不得突破现有的浮动范围。应将利率浮动的对象扩大到农村信用社的全体社员,并将浮动范围扩大,这样做将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经验与借鉴。(3)农村信用社不具有自由参加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办理再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信用卡业务的资格。取消这一规定,允许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参与货币市场融通,开拓再贴现、信用卡等业务领域,是加入WTO后我国既对外开放也对内开放、给予农村信用社“国民待遇”的现实需要。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由于缺乏国家信誉担保,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经济体,因此按国际惯例,政府政策方面应给予一定优惠。近期内我国有关部门应给予农村信用社扶持与优惠的政策有:税收优惠,增设网点的权力,扩大业务范围,政府直接扶持。地方政府可将地方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财政使用的周转金存入合作金融组织,并动员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在农村信用社开户,给信用社创造新的业务机会。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9

1广东农村经济发展概述

1.1广东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尽管广东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农民收入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全省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救灾复产,想方设法减少农民损失,并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与此同时,广东省经济保持稳中趋快态势,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农村投资提速,农民收入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如图1。据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6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79.8元,突破5000元大关,比上年增加389.3元,增长8.3%,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4%,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2]。然而,2006年广东农村经济的发展仍受到很多的矛盾和问题的制约。自然灾害、疫情和食品安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使农业生产遭受了比较大的损失。2006年广东部分地区连续遭受了台风、暴雨、山洪等特大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据8月份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农村住户及人口受灾,导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减少和生产支出增加。据推算,连续几次的强台风和特大洪涝灾害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减少90元。从近年来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猪高热病以及瘦肉精事件、含孔雀石绿的多宝鱼、有毒桂花鱼、含甲醛的九肚鱼等事件,使居民对食品的安全问题十分担忧,同时也影响了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尤其在事情发生及过后的一段时期,农产品的价格都非常低迷,严重影响了相关种养户的出售收入。

1.2广东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意义

加快村经济发展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会影响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前我省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扩大的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繁荣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开拓农村市场,拉动社会需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全省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广东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2.1珠江三角洲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近几年珠江三角洲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外部优势的淡化,政策优势日益淡化。②内部机制不完善。③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指导。④产业结构不合理。

2.2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粤东和粤西地区虽然这几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县城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外资与内资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资金已开始向这些地区流动,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但在总体上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乡村还缺乏许多必要的条件。所以,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除了部分较富裕的地区以外,许多乡村在村集体经济、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方面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已达到3000元以上,但主要是靠外出打工、做小生意获得收入。北部地区是我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区位优势较差,经济发展起步慢,近几年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在城市经济发展仍然要占用大量资源的情况下,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发展二、三产业受到东西两翼的激烈竞争,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发展举步艰难。农村人口的转移受到制约,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而农村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许多地区农村居民年均收入仅有2000元以下,而且耕作方式原始,生产效率低下,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村容村貌脏乱差,有的甚至不如七、八十年代。

2.3区域、县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区域、县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区域上看,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接近45000元,两翼和山区五市分别为9000元、6000元左右,珠江三角洲人均GDP相当于两翼的5倍和山区的7倍。从县域来看,我省64个县(市)经济实力总体上还比较弱,面积和人口虽然占全省的近8成和6成,但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3成和0.7成。从城乡来看,如图2,可以看出,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动较大,逐年呈较明显的递增趋势,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动则较缓慢;且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逐年拉大,而且这种差距还会继续扩大。至2006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76:1(以农民纯收入为1)扩大为3.16:1。且目前全省还有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人口近400万人,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农村。

3广东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3.1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得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充分调动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的积极性。①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②加快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③切实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④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3.2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根据广东农村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的特征,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符合本地实际。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要体现更高的层次。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把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当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衔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专业镇和专业市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探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欠发达地区针对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的城镇和乡村规划滞后,乱建设房、乱开发问题,新村建设的切入点可选择大力发展县城经济,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农村能力,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农村劳动力战略性转移。

3.3优化产业结构,探讨加快发展广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广东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广东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广东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如下:①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②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③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④设立政策性的贷款担保基金和农产品再保险基金。

3.4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根据广东农村目前的情况,要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具体的措施是:①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②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③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④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⑤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3.5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5.1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十一五”期末,全省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力争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0%。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校舍及生活设施改造,消除中小学危房校舍。其次,加强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发展,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再次,要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繁荣,加快构建农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最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广东省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3.5.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①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是完善防汛、防旱、防风和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②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加快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增强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及污染水的饮水安全问题。③加强基本农田的管理、维护和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效益。

3.6创新教育、培训体制,造就新型农民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村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有:①巩固提高广东农村基础。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③全面普及成人教育。④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⑤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3.7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治理机制

①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②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③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④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10

关键词: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农业经济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在农村地区通过建设基层组织,来推动乡村建设,基层组织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和重要主体;并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来实现乡村治理和改革。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都是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力量,来解决农村区域管理的不足问题。国内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组织建设,通过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基层组织队伍,让其肩负起经济发展的各项重任。

1基层组织建设与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关系分析

农村地区的基层政府部门需要组织基层的管理队伍,来发展农业经济,其中基层的政府部门通过汇聚区域内部的人力、物力和资源,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已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地区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比较大,但是现有的部分经济管理机制和制度,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以家庭为单位来开展农业种植的工作,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农业种植人员自身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在这种背景下,会导致农业种植对外界的自然环境依赖性较强,不利于现代化、工业化、集约化的大规模生产。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制定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划路线,要求基层政府部门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建设,来汇聚人力资源,以提升农业种植对外界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并增强农业经济的增长动力。[1]

2在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中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分析

2.1统筹农村资源,强化党组织建设

农村的基层政府部门要强化党建工作,通过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来建立长效的经济机制,并探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基层政府部门还要组织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基层队伍,通过优化调整组织,合理分配农村区域资金,解决经济开发建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和农业技术落后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基层政府部门还要通过建立党组织、农业协会、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户的联合发展模式,强化党组织在整个农业经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并建立基层组织与外界公司、农业生产协会和合作社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在部分农村区域,大型农村合作社可以建立党支部,来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2.2建立农业经济的现代化服务体系

基层政府部门结合农村实际的发展状况,来建立党支部,建立合作组织,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型组织模式。农村区域的党支部要发挥引领带头作用,积极地倡导农民参与基层组织建设,为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促进农村的生产集约化发展。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结合农村区域土地经营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带领农民去创业,深度挖掘农村的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农村的特色经济,进而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建立现代化的农村经济产业体系。[2]

2.3建立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

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时,基层组织需要充当引导者,在外部寻求人才、资金、设施方面的支持。基层党组织干部要切实做好带头人的工作,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干部首先要成为致富能人,提升自身的致富能力,积极寻找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相适应的致富项目。党组织干部要到外部开展市场调研,学习国内其他地区的优秀扶贫致富经验,在外部寻求扶贫资金技术的支持,与外部的生产企业建立项目合作,引进企业的生产设备、营销渠道,将农村区域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基层党组织还要争取向国家申请必要的发展资金和政策支持,统筹安排区域内部的市场资金,确保资金在经济建设发展中可以被合理使用。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1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刘福珍(1974- ),女,湖北荆州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14-03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城乡之间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城市以自身强大的生产力辐射农村地区,并促使农村地区的丰富资源为城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城市拉动农村发展和农村促进城市生产力提升互为因果,优势资源互补,最终形成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同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城乡一体化目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的方式来为高质量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人才基础。但是,城乡一体化战略自身目标的复杂性和使命的艰巨性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事业陷入发展盲区,进而制约了其服务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能力。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明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认清其发展困境,并据实提出可行对策,以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才支持。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一)助力农村区域社会转型

农村职业教育应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提供服务。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存在先天差异,职业教育不公平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导致城乡差距加大,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为确保城乡一体化的高水平运行,农村居民要在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实现人的素质和技能的城镇化。为夯实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素质的基础,农村职业院校必须面向广大农民推进职业教育,以提升农村居民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所以农村职业院校在培养城乡一体化所需人才问题上比普通高校更有优势。农村职业教育可在培训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职业修养和从业道德进行再塑造,帮助其形成团队协同观念和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从而提高农村的组织协同效力和劳动生产率。

(二)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促使农村社会资源重新配置,农村产业经济的非农化特征日益显现。非农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农村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日益精进促进了农村地区各项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稳步提升,由此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随着区域经济工业化进程而呈现城镇化聚居特点。从农村产业经济结构的角度分析,农村社会生产力结构表现为作为传统主业的农作物种植业呈现副业化趋势,而作为农户传统副业的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则强劲上涨,成为其主营业务。以非农收入猛增为特征的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趋势为农村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但是,制约农村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大量产业技术人才的形式来快速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从而提高农村社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与技能。此外,农村职业教育还可为农村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人才动力。农村职业院校可通过培训来提升农民群体的创新素养,并引导其将所学到的创新理论与创新胆略结合,从而形成较为高效的创新成果。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困境

1.偏离职教与区域经济互促理念的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城乡二元化困境。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转移的艰巨历史使命。农村职业教育应当立足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力提升农民群体的人文素养和实践技能,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人力资源城市化提供人才动力。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事业间的紧密关联度认知不清,未能投入充足的办学资源来支持本地农村职业教育产业的发展。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不到位和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地方政府偏好将职业教育资源优先投放到城镇地区是将职业教育事业诱入城乡二元化结构困境的根源。职业教育资源投入的城乡二元困境加大了城乡居民所分得的职教资源的不平等性。通过职业院校毕业生资源流向非农领域的方式,职业教育领域的社会不公平性迅速扩张到区域经济领域,并制约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能力。

2.偏离以农为本理念降低农村职业教育事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为农村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是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立命之本。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结构与农村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相脱节,其根源在于农村职教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偏离以农为本的理念。农村社会普遍将农村职业教育视为正规教育体系之外的次级教育,将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视为别无选择的选择。这是由于职教管理部门和农村基层社会未能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得多数农村职业院校陷入办学资源短缺的困境。处于教育资源短缺状态下的农村职业教育难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导致其吸纳社会力量支持职教事业的能力受到影响。社会各行业企业缺乏与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职业教育展开产学合作的内在驱动力,使得农村职业院校陷入办学资源短缺与办学质量退化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中。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困境

1.行政管理权分散降低农村职教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农村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管理部门和管理层级过多,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主体部分功能丧失,使其统筹配置农村职教资源的能力不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行政管理层级过多,从国家经由省市到县乡之间的五层次垂直管理体系设计,增加了各管理层级之间的信息传播成本,降低了信息传递效率,削弱了整个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组织协同能力,限制了农村职教事业的发展空间。基层执行机关难以顺畅地接收上级对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各项决策信息,从而导致各级农村职业院校执行国家职业教育宏观决策的能力下降。虽然国家职教管理部门对农村职教提出了政府统筹、地方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分级管理模式,但农村职教事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涉及教育、人社和商务等部门,各部门分别承担农村职教行政管理工作责任,这虽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职教事业的发展,但也导致农村职教行政管理权的分散,使得农村职教办学秩序表现为局部有序而整体无序的态势。农村职教事业行政管理权的条块化分割增加了各部门行政运行成本,浪费了有限的农村职教资源。

2.行政干预农村职业院校工作将诱导农村职教资源错配。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的迅速进步对农村职业院校提出了加强决策效率以应对迅速变化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市场需求的新要求。在传统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下,各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以提升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为凭据,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汇聚到各自的行政权力管辖范围。在职业教育市场化趋势下,地方政府职教管理部门对农村职教事业的行政干预制约了农村职业院校的自主办学权。以行政力干预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将削弱农村职业院校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应对人才市场变化的能动性,进而增加农村职教资源错配的概率。

3.城乡职教系统的二元分立态势制约城市职教资源对农村职教事业支持的能力。城乡二元社会与经济结构客观上导致城乡职教系统的二元对立,限制了城乡间职业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能力,进而制约了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所必须达成的城乡间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目标。当前我国农村职教事业较为重视农村职教系统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传统的“农业科教协同”“三教统筹”等战略有效地强化了农村地区内部职教资源的整合利用,但城乡间职教行政管理权的分立导致职教管理部门间缺乏就城乡职教资源统筹问题展开协调的必要渠道。各方对于城乡职教资源的跨区域统筹、跨行业统筹和跨所有制统筹缺乏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措施,从而导致农村职教事业发展与农村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步伐相背离,与城乡一体化所提出的技术人才需求相脱节。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困境

1.农村职教教学内容与城乡一体化进程不相适应的现实制约农村职教事业发展。首先,我国职教改革的相对滞后性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脱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一致性使得农村职业院校课程内容设计也脱离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农村职业院校缺乏充裕的实践类课程办学资源,其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偏重于理论而忽视技能。农村职教课程的过多理论性知识教学安排使其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呆板,削弱了学生将学习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的能力。其次,农村职教课程脱离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实践,未能立足农村和农业来开设适应并支持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课程。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农村职教事业提出了升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的要求,但农村职业教育未能根据新技术持续涌现的现实来及时更新职教内容,推动教材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使得农村职教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脱节。

2.农村职业院校在探索工学结合式教学方法上止步不前。农村职业院校未能根据城乡一体化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其根源在于农村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建设项目上缺乏积极性,未能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来调整校内行政管理和教务管理机制,从而阻碍了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教务管理层面的有效对接和在教学方式与方法层面的协调。作为校企合作中的合作方或潜在合作方的企业,其关注焦点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校企合作项目难以帮助企业直接达成上述核心目标,所以企业也缺乏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关系的缺乏制约了工学结合式教学方法在农村职业院校的应用,进而影响农村职业院校培养城乡一体化所需人才的能力。

三、支持城乡一体化的农村职教发展策略

(一)支持城乡一体化的农村职业教育思想发展策略

1.农村职业院校应发展普惠式农村职业教育理念,以建立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惠及广大农民群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根源在于人的素质差异性,而决定城乡间人的素质差距的根源在于不平等的教育体制安排所导致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问题。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制约了其吸纳高素质教师的能力,从而缩小了农村职业教育事业提升职教质量的空间。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因缺乏就近接受先进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其生产活动难以及时、高效地获取外部最新的职业技术知识的支持,从而导致其生产活动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普惠式农村职业教育系指职业教育系统为农民群体提供无歧视性的职业技能教育机会,以有力地推动农业相关职业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性推广和应用。农村职业教育的普惠性要求政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将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并促使农村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中各类群体,平等地提供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地方政府应当运用财政资金为农村职业院校提供充足的办学经费支持,使农村职业院校有足够的实力来扩大其在农村地区提供职业教育服务的覆盖范围,并着力增强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育辐射力。地方政府可运用财政资金对有意愿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民群众提供直接补贴,使得愿意接受职业再教育的农民们都有机会获取公共财政支持的农村职业教育福利。

2.农村职业院校应发展城乡统筹式农村职业教育理念。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可从地域层面分为城镇职教和农村职教两类。农村职业教育的资源相对匮乏,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在办学经费、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落后于城镇职业教育事业。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国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工业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政府应当积极推进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则应当强调城镇职业教育系统对农村职业教育系统的反哺。城乡统筹式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要求职业教育系统破除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割裂的现状,以行政力量为引导,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积极促使城镇职业教育资源与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合作共享。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过剩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并存,地方政府应从增进社会整体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的层面,运用行政力量来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以有效消除教育资源闲置所造成的社会整体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支持城乡一体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制发展策略

1.优化农村职教行政管理体系以强化职教资源统筹配置能力。为有效治理当前职业教育领域行政管理层级过多的弊病,政府职教主管部门应当削减农村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层级,以国家和省、县三级行政管理架构为基础,搭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架构。农村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架构的建设应秉持政府统筹举办的原则,力保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的一致性。地方政府可减少农村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层级,强化各级职教机关落实国家关于农村职教领域的宏观决策的执行力。国家和省级农村职教行政管理部门可保留对农村职教规划权、相关法规及规章制定权和宏观调控权,并将农村职教行政管理事务权下放到县市级农村职教管理部门。地方政府职教管理部门可根据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特点,以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切实定位农村职业院校的学校选址、学制设计、办学规模和专业布局设计,统筹配置农村职教资源。

2.地方政府农村职教管理部门可增强农村职业院校的自主办学权。为有效应对技术型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变动,地方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转变政府职能,削弱其对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具体办学活动的干预权,并加强为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服务能力。农村职教管理部门应明确政府与职业院校在农村职教事业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农村职教事业有自身的办学规律,对办学者素质和能力有着专业化的要求,政府可成为农村职教事业的主要投资者和举办者,但不可顺势成为农村职业院校的办学者。确保农村职业院校所有权和运营权的分离,是落实农村职业院校办学自的体制性前提,即政府享有其所投资于农村职业院校的部分产权,但农村职业院校也应当拥有以独立法人身份自由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独立办学权。地方政府可充分运用立法权、规划权、监督权和办学经费划拨权等战略调控权力来将政府意志注入农村职教事业中,积极引导农村职教事业朝着有利于区域经济成长的方向发展;农村职业院校则可在上级职教管理部门指导下,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来决策其办学方针、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农村职业院校应当建立民主化校务决策程序和科学化教务行政管理程序,以保障农村职业院校自主办学权的依法、有效落实。地方政府农村职教管理部门强化农村职业院校的自主办学权决策,有助于激发农村职教事业的内在活力,为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支持城乡一体化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策略

1.农村职业教育内容设计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为指导,培养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所需的高端技术型人才。农村职业院校应当适应我国农村社会从传统小农作业式社会向新型工业化作业式农业社会转型期的人才需求特征,通过加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方式来促使低技术农村群体向高技术型农村劳动力升级。为有效克服小农作业形式下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应当定位于服务现代农业,通过加强农村实用管理与技术技能培训教育的方式来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的应用。为有效治理农民因缺乏有效农作物市场信息而做出错误的次年农作物种植排产计划的弊病,农业职业院校还应当安排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教学内容,增强农民高效管理农作物生产的能力和获取并处理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能力,为提升农民纯收入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设计还应当着力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业,以适应农村的农业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领域转移的需求。农村职业院校需准确把握学校驻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为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升级培养合格的高技术人才。

2.农村职业教育应当以服务基础性农业并拉长农业价值链的角度来拓展农村职业教育内容。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业生产作业环境千差万别,各地农村的天然资源禀赋优势各有不同,农村职业院校应当结合本地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内容。农村职业教育要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建立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富有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政府可对涉农专业按比例给予财政补助,对涉农专业学生给予奖学金支持,对毕业后从事涉农行业的学生则给予土地、资金和技术等支持。在加强基础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农村职业院校应当强调与基础性农业技能教育有较强关联度的非农技能教育工作。农业相关性非农技术教育有助于农民群体掌握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拉长农产品价值增值链,从而提升其积极发展副业以迅速致富的能力。农村职业教育应当将职业技能教育活动融入生产实践教育活动,教师不仅应合格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要通过有效的创业辅导和下基层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等工作来帮助学生达成提高技术的目标。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12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经济管理;应用;分析

1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农村合作社、农村小规模集体经济、农村手工作坊等方面,由于农村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信息化的管理了解并不全面。另外,由于地理环境原因,农村交通闭塞,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农村的经济信息化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年来,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逐渐应用到各行业中去。笔者对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和分析。首先,农村经济的推广离不开信息化管理,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地区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网络技术比较差,而信息化手段主要依靠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农村经济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并不是很了解,缺少专业的人才进行农村经济的推广和宣传。其次,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较大城市相比发展较慢,很难吸引专业性人才。农村的交通不便,这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引进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农村经济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方面比较落后。近年来,农村经济在逐步向前发展,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来说,农村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始终差距较大。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农村经济管理,不可避免地要购置一些计算机设备和设施。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管理方式毕竟不同,农村由于资金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成本问题和费用问题,一旦成本和费用超出预算,对于农村经济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在信息化管理中,引进电脑设备和计算机技术,大大超出了原本农村经济的成本和费用预算。由于农村交通闭塞,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对于大部分的农村人来说,无法接受由于信息化管理所产生的高成本,对于信息化手段管理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这也就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从根本上脱离了信息化手段和方法。由于经济管理缺乏信息化手段,使农村地区无法及时地获取一些外界的最新信息,这就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过于单一、缓慢一些外界的有利信息没有及时、有效地得到利用。

2加强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的方式

2.1提高政府对于农村经济的关注程度。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起着很大的作用,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目的就是最终可以实现跨省市、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地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所以,农村经济的信息化手段管理,并不只是某个行业或者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农村经济的参与者集体进行分工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政府要将信息化段作为农村经济的主要管理手段进行宣传推广,借助政府的调控作用,努力地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由于农村缺乏资金,在农村经济管理中,采用信息化手段,成本过高,严重超出其原本的预算范围。所以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其调控职能,加大农村经济资金的投入,还可以组织融资活动,为农村经济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渠道。只有在资金充足的基础上,农村才会考虑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手段。所以,政府部门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在农村经济的管理中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在资金的使用中,应该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资金的投入,帮助农村进行筹资和融资。政府的介入,可以使农村经济更加快速地适应信息化管理方法,还可以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状态,使其尽快步入正轨。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当地政府的压力。而提高政府对于农村经济的关注程度,可以使农村经济更加具有组织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特殊渠道了解我国经济的具体发展趋势,了解到社会经济的最新信息,进而引导农村跨地区、跨行业地进行资源整合,最终帮助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应该发挥有效的组织职能,发挥政府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资金的筹集、管理,尽量减少资金的浪费现象。此外,政府还可以适当地推行农村经济的优惠政策,帮助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减轻负担,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帮助农村经济发展。2.2重视信息化技术,注重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经济管理在信息化手段应用方面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对于外界的信息了解不及时。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人才的流失和缺乏。因此,想要提高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性。其次,从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方面考虑,可以定期地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使农民更加了解信息化技术。在培训中,农民会发现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农村经济中去,可以帮助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即使信息化技术在前期的投入较大,但收益和回报会远远大于前期的投入。只有使农民真正了解信息化技术能为农村经济带来较大利益,农村经济才有可能会去改变原本的经济管理模式,尝试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最后,想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应该注重农村经济管理中人才的引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离不开人才和技术,在农村经济的信息化管理中,应该不断地引进专业人才,发挥专业人才的专业优势,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效的引导。

3结语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加入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管理效率。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效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应该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注重人才的引进和资金的筹集,只有这样,农村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娟.浅析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17(3).

[2]慕海菊,陈维兴.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