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时间:2023-05-30 10:35:45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1

关键词:工商管理;科技企业;推进作用;优化对策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 具有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1.2 具有协调作用

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1.3 具有引导作用

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

2.2 管理体系相对陈旧

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 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

2.3 管理方法缺乏创新

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3.1 创新工商管理观念

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将工商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工商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眼于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工商管理理念,还要切实发挥好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好助手作用,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效能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进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

3.2 创新工商管理体系

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企业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不做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面广,而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而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体系当中,共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对内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企业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再比如还可以依托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3.3 创新工商管理方法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能够更具有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支撑,比如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物力、财务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相关方面的系统化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比如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辅助;再比如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还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 0 25”战略的新时代,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新路径。尽管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高效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进步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企业工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重点要在创新工商管理观念、创新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浅谈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J].河北企业,2019(7).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2

二、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弊端,影响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需求。为此,顺应时展需求,应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进行适时地调整,有必要逐步融入科技创新元素,增强企业经营的综合实力。实际上,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呈现出加速发展、空前繁荣的局面,科技创新正在让一个企业变得更美好。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企业工商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主要体现在:第一,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催生企业经营的结构性变化。最突出的一个标志是,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网络信息布局对企业经营的战略支持;第二,新能源与各种“节能减排技术”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低碳经济潮流涌动,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基础;第三,专业的科技知识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甚至成为企业经营的品牌产品。

2.有利于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是要激发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活力。一个地方企业除了拥有过人的资源优势,同时还应具备先进的生产技术理念。为此,科技创新体现在企业工商管理领域,就在于优化科技创新机制和制度建设,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激励机制、成果推广机制,将科技创新与提高企业生产力、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从而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实际上,但凡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用于科研;普遍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工资高于普通员工薪资的机制,选拔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走上技术管理岗位,用待遇留住人才,设计了超产奖,重奖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取得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充分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开展“小改小革”、提合理化建议,改进工艺流程,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进而确保企业经营的高水平发展。

3.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而欧美企业能保证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与工商管理中持续进行科技创新投入有直接关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研发具有企业自主品牌的技术产品,同时拓宽到市场形成具有核心技术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才能形成企业发展的独特优势,进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局,推动企业大踏步向前。而在企业内部的工商管理,借助持续推进的科技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发企业活力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的运转效率。比如;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管理,借助网络信息做好企业工作人员的业绩统计,根据业绩情况选择恰当的奖励机制,为员工的晋升提供支持,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科技创新应用到企业工商管理中,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不仅表现在硬件实力的提高,同时,在优化企业管理结构,革新企业经营方式方面同样会带来极大地便利。尤其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优化,以及给管理流程带来的简化,都优于传统企业工商管理。比如:科技创新带来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在对企业内部人员、安全管理、资料统计等等方面的管理,都体现出更加高效、更加有序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工商管理的效益。

三、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1.确立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现代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往往成为衡量其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尺。为此,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正逐渐被淘汰,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工商管理模式正逐渐被各个企业所重视。为此,对科技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务必要高度重视,并能将其作为发展目标规划到战略布局中去,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企业高管思想上应重视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从企业的整体运营,以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方面,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工商管理系统,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体现更大的成效性,更加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为此,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管理有必要强化科技创新,增加科技创新的发展比重,逐步推进发展科技创新项目。而身为企业高管,更应该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持高度关注的新态势,从思想及工作落实上加以重视。

3.逐步增加相关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投入比重

未来企业的发展,将逐渐增加科技创新,同样需从发展中增加相关环节的投入比重。为此,在人员配置、资金扶持、技术支撑等方面,都要做到优化以构建综合性适宜科技创新的环境体系,给企业推广科技创新理念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方向,要做好市场调研,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涉及企业工商管理的创新项目要给予最大的支持,鼓励企业员工大胆尝试实践,结合市场需要以及科研进展增加投入比重,确保能在市场中抢占先机。

4.构建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队伍

对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探索,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对企业的推动、实践和实施。为此,企业工商管理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更需要企业引进大批高端专业人才加以指导。一方面,优化招聘进人渠道,多方面招聘实用性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在职岗位人员,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团队。对这些人才的聘用,一方面要提升其科研创新认知,通过培训确保其掌握相关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保证其能很好适应企业工商管理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提高其实践能力,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要做到有效处理,对现有的工商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变革。

5.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

现阶段,国际范围中那些有着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都有着较为先进的工商管理经验。对此,本土企业有必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做出借鉴和调整,引入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技术。尤其是当前国际市场大开放背景下,切实为先进新技术的引进提供了便利,更有利于企业获得好的发展空间。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绩效;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41

[中图分类号]F273.1;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 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 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 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 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 合理配置技g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 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 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 结 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

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玲.知识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4

【关键词】科技体制 改革开放 自主创新

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组织结构,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创新能力,促进科研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建立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市场调节,提高科技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

3.建立科技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现代组织制度,实行政事分离,明确产权关系,改革人事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才能和积极性。

4.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学管理体制,转变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服务职能。

二、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式和渠道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与科技人员进行自主创新的利益要求和积极性,保障全社会研发能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要着力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以行之有效的财税金融政策,改善对高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促进资本、技术与企业的有机结合,积极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知识优势和人才储备。我们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三、当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市场竞争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一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二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三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四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五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批精干的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这些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健全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一要按照国家赋予的职责定位加强科研机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二要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学科和队伍建设、重大创新成果是长期持续努力的结果。三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的运行机制。自主选题研究对科研机构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人才队伍非常重要。四要建立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评价制度。五要建立科研机构开放合作的有效机制。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科研和管理人才。

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消除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一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决策议事程序,形成规范的咨询和决策机制。二要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确立科技政策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基础地位,形成国家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三要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要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原则,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四要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按照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注重对人才的奖励,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

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现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社会公益科研体系建设。发展研究型大学。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爱国.我国政府科技管理模式优化改进的思考[j].软科学,2003,(6):83- 86.

[2]曹庆萍,田大山,方力维.美国与英国公益性科技管理体系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4-49.

[3]常林朝,郭洁莹.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

[4]科学技术与体制改革——三论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02-08.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5

关键词:技术创新;铁路运输;改革

1 概述

铁路运输是我国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铁路运输业正面临着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挑战。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面临着政企分开、资产经营、扭亏为盈、下岗分流的艰巨任务,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铁路高速、重载运输的发展对机车牵引技术、通信技术、车辆检测技术、线路维修技术、行车安全组织技术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铁路运输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除内部问题外,铁路运输企业还面临着外部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航空运输、公路运输以及航海运输等多种运输行业的兴起与发展给铁路运输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铁路运输企业要在内忧外患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质量方面不断提升,打造安全、快速、便利、舒适的运输服务体系。铁路运输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积极应用创新的知识及技术,不断完善现有的服务产品及服务质量。

2 技术创新对铁路运输业发展的作用

2.1 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

2.1.1 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是配置基础设备

铁路运输行业基础设备包括机车、车辆、信号、钢轨、通信、供电、站场等多种设备,是铁路运输企业正常运行所需的最基本的设备系统。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首先完成及储备的配置工作,这一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的、综合的、难度极大的工程,需要多个单位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铁路运输企业及相关部门应在《铁路主要技术政策》的指引和规范下,由铁道部统一规划,以铁路运输企业为主导,对既定发展计划进行具体的实施,不断完善和发展铁路运输部分的基础设备,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1.2 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基础设备的技术应用研究

铁路干线当前所用的基础设备主体部分为引进国外设备,大多数是铁路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代表了当前铁路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科技成果的效益不仅与工业产品的质量及性能有关,还与后期的管理及应用具有重要关系,这就需要解决基础设备结构合理化及搭配等各项问题,如信号与行车密度、调度要求的匹配、钢轨重量与通过总重、轴重匹配等问题。还应加强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化的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最后解决技术性问题,如弓网或轮轴关系引起的运用问题等。

2.1.3 设备维修及管理技术的创新

为保障铁路运输部门的正常运行,应建立健全基础设备维修及管理体系,保障基础设备的运行状态良好。维修与管理及运用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好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是保证先进生产力要素充分发挥其实用价值,体现其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设备维修及管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机构编制、人员配置、物资投入,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应高度重视维修及管理技术的创新。

2.1.4 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使其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研工作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铁路部门统一规划的研究项目,如具有重大、综合特点的R&D项目,这一类项目主要是研究不同温度下重轨铺设试验、不同条件下牵引重量的提升、运行速度的提升试验等专业性强的技术类科研;另一类是针对现有的运能、安全、效率、服务等技术进行提升的科研公关,这一类科研工作主要依靠铁路运输企业完成。铁路运输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广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的基础设备及零部件,以及将新的科研成果纳入新的生产工艺,从而形成新的产品或新的产业。从铁路运输企业的角度看,后者的转化工作是急需加强的,这是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1.5 做好与营销相关的技术创新

营销是铁路运输体系的总要组成部分,做好营销相关的技术创新,可提高铁路运输系统的服务水平,增强其竞争力。客运方面利用计算机售票、客票预定预售服务、利用互联网开展异地售票取票服务、专业化的引导提示及广播、危险物品的检测、票据检测、包裹托运服务办理等服务;货运方面可采取微机制票、货场内的装卸搬运、门到门的运输服务等。以上各项服务均可依托技术进步,提高工作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铁路运输业额营销水平及服务水平。

2.1.6 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管理的科学性

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属于运输企业的软科学研究范畴。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重点应为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能根据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基本需求、国家的经济政策、其他运输方式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调整,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根据铁路运输企业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调整内部生产关系,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及人事岗位;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根据市场机制,采取工资绩效挂钩的模式提高铁路运输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部门的生产效益。运输组织及调度指挥是具有技术与软科学双重性质的工作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均应不断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2.2 技术创新对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作用

铁路运输作为国家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运活动的计划性较强,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极度不符,这就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就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的改革之路充满了困难及艰辛。铁路运输企业的改革出路在于技术创新,这是因为:

2.2.1 技术创新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蓄能器

技术创新是包含了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的统一整体,是技术要素与其他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为铁路运输企业发展提供能量支持,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迎接新时代市场经济的调整。

2.2.2 技术创新是铁路营运改革的减震器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新思想为基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利益的创新性的活动,是铁路运输企业改革的减震器,可减少改革对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冲击力度,实现铁路运输体制的软着陆。铁路运输系统各部门可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实现观念的创新、体制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为铁路运输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寻找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

2.2.3 技术创新是铁路改革的助推器

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力,其动力是来自于市场的要求及用户的需求,市场是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及最终落脚点。通过创新企业的管理体制,激活科技及人才资源,加快应用型科技成果的研发进程及应用周期,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及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铁路改革的助推器。

3 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

3.1 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3.1.1 铁路运输企业奖励机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国家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企业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的实施办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但由于企业内部财务、税务管理的复杂性及落后性,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报酬奖励,极大的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工作的积极性。科研人员从事的技术创新工作需要的周期较长,一项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需要漫长的试验阶段,其投入的时间及精力无法从岗位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得到有效补偿,这就极大的制约了科研人员对于技术创新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3.1.2 铁路运输企业科研人员稀缺

铁路运输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的力量为科研院所,当前多数科研院所存在科研人员稀缺断层的问题,研究人员结构的不合理、研究条件及研究经费的短缺都成为制约科研周期长短及技术成果转化为应用的重要因素。科研院所人才补充、科研经费的保障是铁路技术创新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1.3 科技与运营生产及经济效益的结合力度

铁路运输企业的领导及管理阶层主要关注内容为企业的运行生产状况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状况下,科技与企业的运营生产及经济效益结合力度不够、科研人员深入生产现场较少、利用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致使多数领导及管理人员认为科技进步及技术创新是铁路发展的软指标,没有引起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3.2 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铁路运输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的改革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在提高生产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已经引起了众多企业的高度重视。为更好的为技术创新创设条件,企业应:

3.2.1 制订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按照国家颁布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及技术创新的新政策,加快落实科技成果做为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举措,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创新,保障科研人员应有的经济权益。科研成果可以在技术股份划分中占据一定份额,以此奖励科技成果完成者及科技成果转化者;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后的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国家为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于科研工作,已建立了政府科技人才特殊津贴,企业也应制定一系列奖励科技人才的制度,采取技术津贴或特殊政策的优惠活动,吸引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

3.2.2 为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不断提高面向研究室转化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经有关机构及部门评估、论证、认定的有应用前景的科新技术成果,铁路运输企业应从经费上予以支持,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进程。在高新技术研究过程中,可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课题工资制和特殊岗位工资制等一系列的措施,为科技研究机成果转化创造最有力的条件,加快技术创新及应用的步伐和应用。

3.2.3 发展专业的科研中介服务机构

科研院所是铁路运输企业基础创新的核心部门,对于核心部门应按照人员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组织结构合理、研发开发实验环境良好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进一步加强该部门的核心作用。传统科研院所工作人员不仅要负责高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还要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及后期维修工作,极大的分散了研发人员的精力,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铁路运输企业可鼓励科研人员组建和发展专业的科研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及应用进程。

3.2.4 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是世界各国推进科技与经济效益结合的成功经验,这一模式的应用对我国各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铁路运输企业应与专业的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合体,围绕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技术难点、热点及关键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选择一批有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从而尽快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技术的应用步伐。

3.2.5 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技术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铁路运输企业要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就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专业的培训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技术骨干队伍,具有先进市场经济服务意识的营销队伍以及及一批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队伍。铁路运输系统需要的人才是多个领域的,不仅需要懂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更需要懂运输管理的创新型人才,逐步实现利用技术发展生产力,利用管理提高生产力这一战略目标。

3.2.6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催化剂,在国家大力提倡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逐渐改变了企业发展的模式及进程。铁路运输企业应借助互联网技术,从设备的维修管理、生产活动的运行和销售、技术管理及跟踪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改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铁路运输企业的技术创新。构建专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铁路运输设备故障检修的效率;利用互联网的共享平台处理包括车辆调配、车辆运营状况、票务的营销状况、工作人员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内容,提高铁路运输系统的工作效率。

4 总结

技术创新是铁路运输企业改革的必然之路,也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升的必然之路。铁路运输企业应从技术创新体制的建立、激励措施的实施、人才的培养、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引进等方面为技术创新创设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卢晶.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铁路改革与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4(16):307-308.

[2]沈志云.论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J].科学通报,2012(08):594-599.

[3]熊永钧,胡书凯,朱克非,罗庆中,王怀相.建设铁路技术创新体系[J].中国铁路,2000(04):1-6+4.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项目管理;技术支撑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管理系统遵循创新基金的管理要求,采取政府部门决策和监督、专家咨询和指导、基金管理机构组织和实施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现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紧密结合、决策监督与管理实施相对分离,各尽其责、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管理特点和运行机制。

通过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电子政务能力,实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贴近服务;进一步规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的申报、评审及后期管理,减低材料制作难度,简化申报流程,增强地方管理部门的参与程度和管理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一、系统目标

借鉴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系统的经验,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实际管理情况,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从项目申报、审核、受理、评审、监理、验收等全过程一站式业务流程网上办理。为加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建设原则

(一)遵循安全性、可靠性原则

系统支撑较大并发用户同时进行浏览、交互、检索文档等与数据库的交互式的操作,并且相对占用较少的硬件资源。当意外事件发生时,能通过快速的应急处理,实现故障修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避免丢失重要数据。系统建设将充分考虑系统运行时的应变能力和容错能力,确保系统在运行时反应快速、安全可靠。

(二)实用性和易用性原则

系统具有一致的、友好的客户化界面,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使用户能够快速掌握系统的使用,用户终端全部采用浏览器方式。具有快速部署、零客户端维护、操作简便的特点,具有易用性。

(三)成熟和先进性兼顾

在项目管理系统的技术选择上,始终兼顾成熟和先进性,选择当前国际上先进、成熟而又实用的技术,在满足系统各项功能稳定运行基础上体现技术创新,不盲目、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四)可扩展、易扩展原则

系统采用标准的SSH软件开发架构,严格按照表现层、逻辑层、数据层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方便日后代码维护以及新功能模块的植入。在数据的扩展上,利用系统后台可视化的工作界面,进行数据的增加,或通过数据库管理工具,创建新的数据库、词典。在应用的扩展上,具有良好的外接接口,将来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充,整个系统中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业务模块。

三、系统用户分析

项目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类用户:

(1)领导用户。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数据、合同数据、监理数据、验收项目、历史项目,掌握统计分析数据。

(2)管理用户。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各自职能及管理员分配的权限,在系统中进行审核管理、评审管理、立项管理、项目推荐、合同管理、项目监理、验收管理、信息查询、汇总、统计分析等操作。

(3)市(县)科技管理部门用户。负责辖区内企业申报项目推荐、合同数据的审核、项目监理(半年报、年报)、组织项目验收及验收数据审核等工作。

(4)专家用户。负责评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根据评审要求、评审时间,阅读项目材料、填写评价表、打印、签字、提交,完成评审或项目验收工作。

(5)企业用户。全省范围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用户,可在线填报项目申请材料,立项后填写合同书,项目执行过程中可以定期在线填写项目监理半年报、年报,项目建设完成后可以在线填写验收材料。企业用户是本系统用户的主体。

四、系统功能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统对一般创新项目、科技小巨人项目、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三大类项目进行申报、评审、监理、验收管理等一站式业务流程网上办理。

(一)项目申报管理

通过项目申报管理,企业可以申报新项目、修改项目、删除废项目。申报项目确认不再修改后,提交给管理部门审核。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的项目,可以打印正式纸质材料。

(二)申报项目认证

企业将填写完毕的申报材料发送后,管理部门对企业申报的项目附件材料进行核实、查验。同时,对企业填写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对于申报材料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指导企业调整并完善申报材料、打印申报材料正式版本。最后,对认证过的项目填写认证意见,并将项目发送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

(三)项目受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用户将在项目受理环节查看到这些项目。在受理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用户可做形式审查等方面的工作并给出相关结论,依据这些结论,项目转发到对应的角色进行处理。根据工作要求,处理结果分为:受理通过、发送至评审环节,受理暂缓,受理不通过、项目退回,不予受理、项目不符合相关要求。

(四)项目评审管理

受理通过的项目进入评审管理环节,完成评审项目确定、专家选择、专家评审项目、查看专家评审意见,处理重复申报项目等有关项目评审管理方面的内容。

(五)项目立项

项目管理通过后,进入项目立项管理,由管理部门填写立项意见、立项金额。立项后的项目才能进行合同签订。

(六)项目合同管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部门组织企业完成立项合同签订工作。一是合同信息的填写,由企业完成项目合同的填写;二是合同信息审核,通过信息查看合同内容情况,审核、协助企业完成合同的签订工作。

(七)合同变更

合同生效,项目进入监理期后,如果需要修改合同内容,则需要启动合同变更流程。

(八)项目监理

企业在项目执行期内需要上报半年报和年报。在半年报与年报执行期间,项目执行企业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将项目的执行情况上报到市(县)科技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按照企业项目原来的执行进度,检查、审核企业所报材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并将审核结论及立项企业上报数据与材料提交到管理中心。

(九)项目验收

企业在项目合同到期前2个月启动项目验收的工作。企业填写好后提交验收申请表,科技管理部门逐级审核企业提交验收申请材料并给出审核意见。验收会后进行专项信息的录入、审核。

(十)专家信息管理

专家信息管理包括专家信息维护、专家密码维护和推荐专家三部分功能。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7

1.1科技管理创新与科技管理创新空间的概述

科技管理创新主要是指一种可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的新模式,其中主要可分为五种情况,即提出并实施一种经济发展思路,设计并保证一种新型组织机械的有效运转,提出一种新方式方法,设计进行科技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对一项制度进行创新。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产生了科技管理创新的空间,在市场活动中,企业作为发生交易活动的主体,始终与企业外部保持着联系并发生能量交换,对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这就使企业的运行程序与科技管理都成为不可确定的程序程式,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科技管理创新空间的产生,而且随着社会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活动较为复杂的要求将企业对内部资源的配置划分为简单与复杂两种趋势。

1.2展开科技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科技管理创新即一种高效率整合资源的新型模式,既可以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全部过程,也可指对单个具体方面细节上进行的科技管理,这样也就决定了科技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对思路、组织、制度、技术、科技以及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所有的内容之间又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科技管理创新的必然性与其重要作用

2.1科技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面对社会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企业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形势,恰当地做出科技管理上的改革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满足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要求。

2.2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

首先,进行科技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在于对企业内固有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过提高固有资源的配置效率可加快企业资金运转的速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率并减少其中产生的资源损耗等,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收益的增加。其次,通过对企业科技管理阶层制度的创新,可将一些在企业外的活动实现内部化,进而有效地节省企业交易方面的费用。再次,通过科技管理创新工作的展开,可为企业进行科技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如果企业的市场营销方面能够总进行科技管理创新,对于企业在市场上的拓展与竞争将有很大的帮助。

3科技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

3.1切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科技管理创新

进行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收益。因此,要进行科技管理创新,就必须要切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适合当前企业的科技管理模式,充分调动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有效实施各种措施来达到降低企业生产与经营方面的成本,进而起到对企业经济安全运行与服务的保障作用。

3.2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成果进行科技管理创新

发展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当代的科学成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要科学的进行科技管理,就应当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学、心理学等融入到企业的科技管理中,也就是对行为科学的运用,并以此进行对企业科技管理方式的创新与改进,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

3.3保证企业科技管理的持续创新

要进行创新,就必须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以提高企业科技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并且保证科技管理创新的效果,这也必须要保证持续的创新,企业才能防范风险的发生。同时,企业要想不断变强也需要保持不断的创新。

3.4推动科技管理创新工程的建设

首先,为了加快对科技管理创新工程的建设,就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与职能,强化对各类科技投入与科技管理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而促进科技管理创新工程的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其次,要全面面向企业,适当地借助外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科技管理创新工程的实施。最后,结合社会市场环境变化,加强企业培训,积极建设科技创新的平台,以有效开展科技管理创新。

4结语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8

[关键词] 创新型企业家 评价 指标体系

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但如同并非所有管理人员都是企业家一样并非所有企业家都是创新型企业家。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成千上万的创新型企业家。怎样的企业家才能算是创新型企业家?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企业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才有利于从真正意义上塑造创新型企业家。

一、创新型企业家概念的界定

熊彼特认为并不是所有管理人员都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引进新的组合方式的创新者们,即对经济环境能做出新的反应,能从“创造性破坏”中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他指出创新有五种情况: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开辟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在熊彼特对企业家的定义里明确了创新是企业家的核心和本质职能。在这里我们引用熊彼特的定义提出创新型企业家的定义,创新型企业家是指将创新作为其核心和本质职能,引导企业实现持续不断创新,创造企业创新效益的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家相对于一般纯企业家具备更多与创新有关的人格化素质、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型企业家评价指标分析

创新型企业家相对于一般纯企业家而言具备更好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主要从创新人格化素质、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企业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创新型企业家素质指标及其分解

创新型企业家的创新素质是企业家从事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方向,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品德和创新个性特质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1)创新意识评价。企业家的创新潜能很重要,但激活这种内在潜能关键还要在相关创新认知的基础上把潜能变成为创新需求即创新意识,再提升为创新动机。创新意识是企业家成为企业创新主体的必要条件,是驱使企业家产生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是决定企业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创新型企业家最基本的人格化素质。对企业家创新意识的评价难以把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题)取得数据,也可以观念创新率测度企业家观念创新程度,企业家观念创新率=企业家用于发展观念创新的时间/企业家管理日常事务的时间。

(2)创新品德评价。在杜莹的《论企业家道德》一书中明确阐释了企业家是“道德人”和“经济人”的统一,经济人以道德人为前提。企业家的道德水准不仅是企业家个人素质和品行的标志,而且决定整个企业道德,企业道德又对社会道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创新型企业家的创新品德是指企业家对所追求的创新,始终怀有一颗纯真无私的心,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符合一切道德标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统一。企业家创新品德的评价主要从诚信、遵纪守法、义利关系处理、权利使用情况、社会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评价。

(3)创新理念评价。企业创新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等情形。这需要创新型企业家具备坚定的创新理想和信念,创新理想和信念即创新理念,是企业家从事创新的精神支柱。创新理念就是指企业家从事创新的奋斗目标和创新的历史责任与使命。评价创新理念就是评价企业家创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创新必胜的坚定信念。

(4)创新个性特质评价。企业家从事创新还需要创新个性特质,它是企业家从事创新的保障。创新个性特质是指同创新活动相关的人格特质,包括好奇性、想像性、挑战性、冒险性、欲求性。好奇性是一个人对事物表现出的敏感、尖锐、富有兴趣和兴致等行为。企业创新比常规事更复杂更艰难,更费时费力,企业家的创新兴趣特质有利于企业家视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想像性指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人格空间博大,善于联想,善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意见。企业家富于想像的特质是企业家打破封闭和保守,形成开放思维、独创思维的前提。挑战性,即敢于向已知和未知提出挑战,发表新论,尤其是敢于求异而又不畏困难的主动出击的敢于创新的精神。企业家敢于挑战的特质是企业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能不断向更高目标挑战。冒险性是指企业家处事大胆,敢于担风险,有胆有识,尤其是敢于干大事成就大事,有一股勇往直前、不达理想目标决不罢休的不怕任何风险的精神。追求性是指企业家对问题的不断追问和探求的执着精神。评价创新型企业家的创新个性特制不外乎这五个方面。

2.创新知识指标及其分解

企业家的创新知识是指企业家从事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所需要的知识。虽然有了知识不一定有创新能力,但知识面狭窄和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更新的能力,则很难有创新能力的发展。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原料,创新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创见。评价企业家创新知识指标就是评价企业家各种知识的存量及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是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文底蕴,有助于加强对企业的创新动机和创新人格的塑造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创新。

(2)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技能性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创新的基础。企业家既要有人文底蕴,又要有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要能阅读外文资料,了解国内外企业发展动态,国内外市场发展新需求,不断地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

(3)专业知识。企业家必须具备深厚的某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对专业知识的发展趋势、前沿和热点问题等要有系统的了解,才能针对某一领域内的消费需求,创造性地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

3.创新能力指标及其分解

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家所具有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制约,能使企业永远处于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优势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机制能力、创新技术能力、创新管理能力。

(1)创新思维能力指标。创新思维能力是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是指企业家具有创新特质的思维,包括思维的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密性。评价企业家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是评价企业家创新思维的独创性、精密性、变通性、敏锐性和流畅性。创新思维不同特质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和发挥不同的作用。企业家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企业家的思维结果所产生的企业创新成果是首创的,是独一无二的。企业家思维的精密性指企业家思维的细致性和严密性,即企业家对企业创新设想能做到深思熟虑、精益求精,考虑问题和办事有计划性和周密性。企业家思维的变通性是指企业家能打破固定的思维方式,能破旧立新,有多途径和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家思维的敏锐性是指企业家观察问题的敏感性和深刻性,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能做到一针见血,善于发现企业问题的未知部分。企业家思维的流畅性是指企业家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创新思路畅通,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

(2)创新机制能力指标。创新机制是企业培育创新的土壤,是创新成功的保障,指企业创新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其运行机理。创新机制能力是指企业家能将企业创新系统内部的人才、激励、信息、技术、文化等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激发生机活力,构建企业真正创新机制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用人机制、创新文化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信息沟通机制、创新技术机制等能力。评价企业家创新机制的能力主要从企业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情况进行评价,也就是评价各机制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公平性等。

(3)创新技术能力指标。技术能力从广义上理解是获得技术的能力,既包括自主研究开发技术的能力,也包括消化吸收、使用、适应和改变现有技术的能力。非科研人才出生的企业家通常不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但能发挥管理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评价企业家创新技术能力不能只着眼于企业家是否亲自参与了技术创新,更强调企业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评价企业家创新技术能力应从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和改进技术转化为企业自有技术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4)创新管理能力指标。同志指出:“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企业创新要取得成功,关键是企业家对创新的领导和管理。创新管理能力是创新型企业家从战略上、整体上安排企业创新和组织实施创新的能力,也就是企业家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管理创新的能力,主要从创新战略管理能力、创新实施管理能力和创新成果管理能力三方面评价企业家创新管理能力的高低。企业家对创新机会的评价、创新战略类型的确定、创新的决策都属于创新战略管理能力评价内容。创新战略主要有领先、追随、模仿、引进、引进再创新这几种类型,几者各有利弊。创新实施管理即企业家对企业开展创新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如创新速度管理、创新监督管理、创新风险控制管理等方面。创新成果管理是对创新所取得的成果转化为效益和进行物化、变成企业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活动。

4.创新绩效指标。创新绩效是衡量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取得成效大小的直接指标。企业创新效益是企业创新全过程中各投入要素及其系统组合效应对最终产出增长的总贡献。企业家创新效益是企业创新效益的部分,是企业家对企业创新过程中经济效益增长做出的贡献。创新型企业家业绩可以用利润、生产要素系统组合效应等指标进行评价。

(1)利润指标。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被定义为超额利润,现实中这个部分通常被高估或低估,为了对企业家进行准确地评价,可利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各要素所做的贡献,就可以分离出企业家才能所获得的超额利润的大小。

(2)生产要素系统组合效应。根据熊彼特创新是企业家把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通过市场获得潜在利润的过程这一定义,企业家是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决策者,生产要素系统组合效应具有企业家创新效益的本质特性,因此利用生产要素系统组合效应计算企业家创新效益的贡献率,用企业家创新效益的贡献率来衡量企业家创新效益的大小。企业持续创新期间前后两个时期平均生产要素系统组合经济效益的增长率与同期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率之比即为企业家对创新效益的贡献率大小。

三、创新型企业家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以上对创新型企业家各评价指标的分析,根据对企业家评价的基本原则,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述如下:

参考文献:

[1]吴文华张盛:高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7(3)

[2]杨红燕陈光白立群:企业家技术创新主体评价指标的建立和模糊综合评价[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4

[3]赵庆杰刘曙辉:企业家素质[J].经济师.2007(2)

[4]向刚:企业家创新效益的定量评价方法初探[J].中国管理科学. 2003.10

[5]陈岩松:论企业家的创新能力[J].企业研究.2005(5)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9

关键词:柜台交易市场;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科技型企业是社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推动力,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以美国为例,科技型企业获得的美国专利,占总数的60%。科技型企业孕育着新发明和新产品,并推动着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结构和企业结构将得到优化,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升级。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活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经济发展的“寒暑表”,而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活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尤为明显,美国的“新经济”就是创新与创业活动持续作用的结果。

由于科技型企业较高的研究开发密集度、高层次智力和知识成本,以及技术创新频率等特点,科技型企业在创立和运营方面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一般占其产品销售额的5%~10%之间,最高的可达50%。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良好畅通的融资渠道成为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推行柜台交易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来说,柜台交易市场(OTC)是其主要的融资场所,同时作为完整的资本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柜台交易市场还可以作为上市公司的培育和退出场所。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其中就包括设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借着这一政策,本文将重点研究面对柜台交易市场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政策模式。面向柜台交易市场,政府的重点应该建立一整套政策体系为资本市场培育优秀的上市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监管和扶持通过资本市场这一跳板将其推向更高层次。

一、国内外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体系综述

(一)美国。美国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以扶持,竭力为中小企业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技术创新)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其政策体系中主要包括:通过《小企业创新发展法》(2008年修订)、《小企业创新科研计划》、《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等完善技术创新的立法保障;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和转让奖励项目,分阶段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资助,企业技术转让奖励项目由国家科学基金会等5个部门负责,旨在推动非赢利性科研机构向科技型小企业转让科技成果;设置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吸引风险投资进入;建立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服务体系,设立小企业管理署专门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在全国范围设立商业信息中心,免费向中小企业提供最广泛的信息服务和资料服务。

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模式和体系比较健全和完善,既有直接融资,也有间接融资,有市场化运作体系,又有政府协调和控制。(图1)

其中:①提供担保;②优惠贷款;③低息贷款、购买或担保购买企业的证券;④直接贷款和自然灾害贷款;⑤创新研究资助;⑥商业银行贷款;⑦私人借款;⑧自身储蓄;⑨通过NASDAQ二板市场以及柜台交易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二)日本。日本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政策体系:第一,健全法律法规,是西方国家中中小企业立法最健全的国家;第二,对技术、新产品开发补助金与减免税制度;第三,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包括由国家法律保护的民间合作信用系统、经营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为中小企业设立的政策性融资机构;第四,建立信用担保制度,成立形式多样的中小企业基金;第五,由政府资助“产-学-管”一体的科研开发体制;第三,开拓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组建了自己的第二板块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和第二柜台交易市场。在第二柜台交易市场,上市条件十分宽松,亏损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也可以上市。

(三)印度。印度制定了《小工业政策》,内容包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财税支持、信贷支持、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促进营销等。另外,印度政府通过税收设立技术开发和应用基金;在科研机构内建立企业化发展中心,为培植科技型企业及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实施科技企业孵化计划,包括科技管理园区(STEPs)计划和技术商业孵化器(TBIs)计划;积极推动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尤其是不断完善柜台交易市场体制吸纳更多中小科技企业进入。

(四)中国台湾。我国台湾地区在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方面也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其政策体系主要包括:颁布《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和《科技基本大法》等法规,制定“经济部所属事业协助中小企业推动研究发展计划”,进一步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设有领导科技工作的主管部门和对中小企业管理的专门机构,双管齐下;建立创业育成中心,发挥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建立全面的资金支持体系。

我国台湾地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体系主要包括: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辅导经费的年增长率将不低于15%的水平;颁布《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及《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明确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提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有利的融资服务措施,如“策略性科技工业投资计划贷款”、“中小企业开发性计划及中小企业升级贷款”、“外币资金融通”等,规范柜台交易市场(我国台湾称为店头市场)的组织形式及交易机制,重新核定“第三类科技事业股票上市标准”,使得高科技产业得以有较宽松的标准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资金。

整体来说,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增加财政支出、税收优惠、设立专管政府机构、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展开,其主要内容集中在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上。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构成体系的转变及影响因素

目前,以政府、个人为主导,以风险投资为辅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扶持体系由于其覆盖范围比较狭窄,显然不能满足现有科技型企业的需求,巨大的资金缺口有待填补。借助柜台交易市场的兴起,应当将以政府、个人储蓄和银行贷款为主导,以风险投资和社会公众为辅助的孵化培育优质项目或初创企业推进到以社会公众资金和风险投资为主,以银行贷款、政府和个人储蓄为辅助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

在实现这一转变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府的引导、社会投资环境、柜台交易市场的运行与监管、项目自身的价值与潜力、企业对待柜台交易市场的态度,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度,等等。对这些因素加以归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政府金融、财政和税收政策。金融方面,包括与商业及政策性银行共建投资基金、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和建立企业信用体系等等;财政方面,主要是对科技研发的直接资助;税收方面,即给予科技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为企业营造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包括政府对政策性基金、财政拨付资金的监管,从产业结构层面对科技型企业整体的管理以及对科技型企业的信息、资料服务等等。

柜台交易市场的运行与监管,政府对柜台交易市场运作的规范和监管影响着各方的信心,也就影响着这一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企业。首先是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或者项目的市场价值与潜力,其市场价值与潜力越高,未来盈利能力预期越高,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就越高。其次是企业对柜台交易市场的认知度和态度。认知度即企业对柜台交易市场的了解程度,包括进入要求及运作机制,等等;态度即企业进入柜台交易市场的意愿,有些企业考虑到进入市场对其控制权的稀释、财务信息披露和技术外泄等因素而不愿上市。最后是企业管理水平。柜台交易市场对企业的组织运行、财务管理水平都提出一定要求。

(三)社会公众。社会公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对柜台交易市场的参与度,美国的资本市场就是建立在柜台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所以美国的柜台交易市场所吸纳的公众资金规模较大。目前,对我国柜台交易市场的参与者是否包含个人投资者还有待研究。(图2)

三、政策建设及完善重点

(一)加强政府职能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政府职能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研发的管理和指导,实现从产业层面对科技企业的管理;第二,对科技企业融资指导,如成立专门的上市(柜台交易市场等)指导小组,对企业和社会公众进行必要的政策和知识的普及;第三,建立科技企业数据库,向企业及投资者共享本区域科技信息及金融资讯,等等。

(二)推进政策性基金的创新和完善。徐进、梁鸿、徐鲁媛(2007)对上海浦东新区科技型企业融资扶持的政策性基金及运作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将政策性基金分为“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货款风险补偿基金”,其内容如图3所示。(图3)

上海浦东新区的政策性基金及运作模式对推进政策性基金的创新和完善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所以在政策性基金的创新和完善方面应该在先有模式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并提高基金运作效率,促进科技企业的发展。

(三)培育优质项目源。天津财经大学高正平教授曾指出:在资金进入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迫切的任务就是培育“优质项目源”。进津的风险投资公司及商业银行也表达了对更多优质投资项目的渴望。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发挥其整体协调的功能,整合“产-学-研”的链条,建立一个按市场需求定研发的机制,避免研无所用。

(四)科技企业自身建设。虽然柜台交易市场一般对企业的要求不高,但是由于进入柜台交易市场前后都需要有必需的财务披露、考核等工作,这就要求企业在做好自身科技研发的同时还要兼顾企业其他方面的建设,政府可以通过前述职能机构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

四、研究不足及未来方向

本文只在考虑柜台交易市场前提下,政府应该采取何种政策模式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步伐,满足其资金需求。在考虑影响因素时缺乏数据支持,可能会对模型的提出产生影响。另外,成熟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及科技型企业在科技研发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急需研究和讨论的。(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柳承璐,金占明.“我国小型高技术企业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导报,1998.9.

[2]尹建华,王兆华,苏敬勤,王国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协同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

[3]黎海波.“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扶持经验”[J],科技与区域经济,汕头科技,2006年3月.

[4]陈静,阳晖.“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5月中旬刊(总第230期).

[5]徐子尧,彭慧玲,牟德富.“日本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策及启示”,经济论坛,2004年8月.

[6]付东荔,林安,许永模.“日本科技政策与中小企业的振兴”,材料保护,1998年9月.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10

本文从大学科技园规范管理、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管理、创新资源聚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及孵化管理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形势下大学科技园在信息化创新管理方面的系统方案,为当前大学科技园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营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创新管理;科技园信息化管理;科技园信息化服务

1 背景

大学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 其发展通常取决于当地资源、规模效应和营运成本等要素,但这种传统经济模式越来越显示其不能适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高大学科技园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孵化服务的需要。

2 方向和目标

依托信息化系统,可以为大学科技园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撑和在线管理功能,打造“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各种创新要素有效融合和互动的创新创业环境解决方案,解决如下四个方面问题:

1)园区的规范管理

2)跨平台的成果转化

3)跨行业的增值服务

4)跨地区的信息共享

3 信息化创新管理规划

大学科技园信息化创新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创新管理系统)体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技术、分级管理等规则,体现出整个平台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用户对象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型企业、科技中介机构和创新工作者。围绕着为创新型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目标,将着力打造各个服务系统。

系统包含如下管理功能:

3.1 大学科技园规范管理

“创新管理系统”后台之间制定统一的接口和协议,实现账号权限统一、通知通告在线推送、科技园年度资料在线统计、科技园在线评审、科技项目在线申报、园区管理者在线会议等功能。

3.2 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

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系统需要以创新服务体系、客户关系体系、园区管理体系为基础,建设科技园区综合信息化平台,可以全面满足科技园区处理日常内部业务和提供各类对外服务的需求。

主要功能包括:

1)客户管理系统

2)房源管理系统

3)合同管理系统

4)企业基础服务

5)企业增值服务管理系统

6)结算管理

7)统计分析系统

3.3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管理

“创新管理系统”聚集科技评估机构、科技情报信息咨询机构、专利事务机构、公共实验室、测试中心、科技创业投资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技术经纪机构、专利交易平台、风险投资机构等高科技服务机构,为高科技服务机构提供业务和品牌展示空间,促进科技高科技服务业态的良性发展。

3.4 创新资源服务聚集管理

“创新管理系统”实现创新资源模块化集成技术,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知识创新平台、企业在线管理SAAS软件服务平台、IT资源服务平台、数字交易平台、知识交易平台以及在线培训教育平台等,为“大学科技园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园区用户提供创新云服务。

3.5 创新人才培养及孵化管理

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的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管道,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融入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设立创新创业岗位培养创新意识。

2)公共技术平台服务科技创新活动。

3)孵化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共建。

4 总结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信息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只有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才能使入园企业加快实现转型,促使园区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伍晓强,阮航.我国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功能分析[J].价值工程.2013(21)

[2]王燕,孟民杰,黄韬.论大学科技园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推动作用――以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3(02)

[3]姚伟坤,姚凯,赵超.大学科技园跨区辐射发展的三方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

[4]陈伟,张振海.江苏地区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模式选择与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3(06)

[5]毛才盛.基于共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

[6]刘俊友,于伟.国内外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3(04)

[7] 李双喜,赵镇,马文峰.大学科技园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初探[J].科技信息.2011[21]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11

高校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服务,是时代使命,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论题中应有的任务。黑龙江省是高教大省,全省高校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经具备了包括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在内的为区域创新服务的资源条件。因此,在一个并不缺乏资源的环境下,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的问题可以简化成服务的路径(即模式)和制度保障问题。

一、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

(一)校校协同创新模式

牡丹江地区有牡丹江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2010年6所高校正式签署“牡丹江地区高校合作协议书”,确定了“点、线、面、体”的协作发展规划及具体的协作项目。“点”的协作是指通过跨校课程选修,学生课程互选、教师教学互聘、学分互认,最终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共享;“线”的协作是指通过跨校实验实训,学生跨校实验、教师实验指导,最终实现优质实验实训资源共享;“面”的协作是指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共建,学生信息共享、专业资源共享,最终实现专业互选、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体”的协作是指跨校课程选修、跨校实验实训、跨校信息平台共建、跨校专业互选、联合科研攻关等构建高校联盟协作体[1]。实践证明,跨校际的全面合作汇聚了科研资源,拓展了科研服务空间,整体提升了区域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作为建设高教强省的一项内容,2010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建立优质资源合作共享机制,以校校协同模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但在实践中,双方的校校协同工作进展缓慢,在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团队的合作共建、学生交流、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方面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借鉴省内外校校协同创新案例的成功经验,建议两校加快探索以共建学科专业为基础,以成立联合研究院为载体,以构建教学科研联合体为目标的校校协同模式。为此,双方一要本着存量共享、增量共建的原则加快落实校际合作协议;二要以发展交叉学科为原则共建学科专业,培养学科交叉型高层次拔尖人才;三要着力搭建跨学校的科研和功能平台,共建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逐步发展成为联合研究院,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四要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加快学分互认、课程互选、教师互聘等工作。

(二)校所协同创新模式

2011年底,东北农业大学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签署了校院合作战略协议,目的是加强资源共享,推动协同创新、协同服务,深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改革,打造国家农业区域科技创新与教育平台,建设新型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教创新服务体系。校院双方在利用农科教结合的有利优势联合申请项目、实行联合办学、搭建研究生教育平台、人员互聘、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双方校所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以建立开放的科研机制、利益均衡协调机制、优势互补协作机制为先导,以搭建项目合作、技术攻关、产业孵化、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为支撑,以学科建设和专业领军人物为核心,实现深度融合。借鉴其他校所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建议双方的校所协同模式还应向纵深发展,一要着力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等创新平台和大型复合型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标准;二要全面建立校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三要将校所协同上升为双方的发展战略,通过各种人才、技术、设施等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建立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

(三)校企协同模式

东北石油大学与石油石化大企业合作办学是其优良传统,迄今已形成了稳定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东油校企协同模式是以特色学科为根基,着力搭建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围绕解决实践问题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2]。主要做法如下:一是从服务石油石化行业企业出发明确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学科结构布局与企业行业需求匹配。二是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学校首先携手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部级、省级和公司级重点实验室,其次构建科技合作平台,学校与石油、石化、地方企业联合共建了石油化工技术研发中心、油田电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石油工程节能技术中心等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科技创新中抢占制高点。三是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该校与不同大型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一百余个,满足了学生实习和实训需要,构建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探索并构建“三跨”(跨地域、跨专业领域、跨阶段时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紧缺人才培养计划,采取“订单式”等多种方式,来保证企业高级研发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四是校企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目前,除一部分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外,学校的绝大部分科研成果已应用于油田生产和地方经济建设,科研成果应用率达90%以上。五是学校加强对科技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的指导与培养。借鉴其他校企协同创新案例的成功经验,建议该校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还应在以下方面深入探索:进一步创新校企协同科研组织形式,可以尝试建立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在企业设立继续工程教育中心等新形式,并尝试设立校企研究基金、知识交流中心、校企科研信息交流平台等服务组织,不断完善以基地和项目为纽带的校企协同创新工作思路;深化校企协同的体制机制改革,在资源配置方式、人员评聘、校企合作的动力和组织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

(四)校地协同模式

为了满足黑龙江省产业化与工程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黑龙江省共建了“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旨在探索建立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符合黑龙江区域特点的高水平工业技术研究与支撑平台,形成“政、产、学、研、金、介”结合的一体化联盟框架结构。工业研究院形成了一种“行政力量推动+高校内部研发+区域产业整合”的校地协同模式。至今工研院已粗具规模,形成了一大批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引领一大批高水平专家积极参与了数百项省市攻关项目和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涉及哈尔滨市所属的七大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的各个领域,为企业带来新增工业产值达数百亿元人民币。学校还依托工研院先后成立了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工研院产业化基地――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松北高新技术中心。

为了使工研院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运行顺畅,哈工大不断进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完善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工研院也在不断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是优化校内科研管理体制。哈工大对学校的科技资源、科研管理部门进行了重要的整合与调整,正式成立了哈工大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下设四个部门(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和科研生产管理中心),旨在落实精细化管理。二是建立校企合作与产业化管理体制。工业技术研究院全面负责哈工大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开发,负责科研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管理、扶持、产业落地等事宜。科工院副院长既是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院长,又是哈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可以形成一体化的管理,初步形成了“成果产生于科学院一成果孵化于工研院一成果转化于科技园”的完整链条。三是工研院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了开放式资源共享机制,技术成果及专利引进机制,投资融资机制。采取分层次管理的人员聘用机制。实行项目股份制与知识产权分配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通过这些机制和举措,实现了“科技和需求”、“技术和资本”、“人员和项目”的紧密结合。工研院这一校地协同模式将哈工大多年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深入参与全省创新体系建设,助力企业建立“生产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还培养和输送了高质量创新创业、产业开发、科技管理人才,因此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3]。

二、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路径

(一)建立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取决于其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在当前附属于政府的状态下,高校缺少主动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服务的动力。因此,要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建立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管办评分开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一是政府做好宏观管理工作,树立起以学校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加强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职能,加强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指导和宏观管理,特别是在整体设计、质量监控、评价监督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高校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高等教育,产业界密切与高等教育的联系,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对高等教育的监督和评价工作。

(二)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展创新文化等方面不可替代的动员、组织和调控作用。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科技和教育的统筹职能,建立新型的科技、教育、经济互动机制,推进教育厅与科技厅、发改委、工信委等部门的深度合作,形成跨部门协同机制。政府在确定重大经济规划和项目时,统筹规划与其配套的高等教育发展事项;组织专家确定全省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技术路线图,据此制定“高等学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科技行动计划”。二是建立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大对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支持力度,发挥其在基础研究中的比较优势。三是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并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四是建立科技投入长效增长机制。依法落实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政策规定,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五是建立科技改革试验区。试验区试点省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均以市为主导提出,彻底改变以往科技立项的烦琐环节。以市+高校的模式建设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对重点产业领域给予持续支持,通过重点产业领域中的骨干企业依据产业链来整合创新资源。六是抓好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围绕全省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产业链延伸方向,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启动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七是加大政策引导和科技资源的配置力度,强化政府部门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市地、县政府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同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八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和创业环境。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一步搭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进一步增强各类开发园区的创新功能。设立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为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提供有效载体。

(三)分层次构建区域高校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省内高水平大学(含985、211和省属211院校)将科技创新凝聚到国内外科技发展最前沿,主动承接国家和地方双重战略,重点开展科技原始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二是省内行业划转高校,着力解决行业企业技术瓶颈,使科研工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进步提供持续动力。三是各类市属普通高校,将科研重点对接到区域发展战略的地方急需领域,尤其是寻求建设新农村、完善地方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地方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新突破。四是注重建立全省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整体提升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搭建高校学生跨校选修学分互认管理与服务平台、高校图书及文献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平台和高校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享管理与服务平台。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范文12

关键词 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绩效

一、引言

2006年4月,国家科学技术部、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三部委在《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给出了创新型企业的初步定义,创新型企业即是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因此,国内外无论是政府、学者,还是企业自身,都对企业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视,对创新型企业的科学评价也备受关注。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表现为对企业创新定位的不准确,多数评价体系侧重于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忽视了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缺乏定性评价指标的统一标准,这类指标的权重和评价结果易受到评价者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及对被评价企业的了解程度所影响,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为此,本文基于此提出了一个创新型企业绩效综合模糊评价模型。

二、创新型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什么是创新型企业

对于创新型企业各国使用不同的名称。在美国称之为技术密集型新生企业(New Technology-Based Firm, NTBF)。在日本把研发费用高于销售额3%以上的中小企业称之为“风险企业(Venture Business)”。在韩国也把研发费用占销售额一定比例以上(对不同行业规定了不同的比例一般在5%-6%之间)的企业、生产创意型产品的企业和以技术开发为主业的企业统称为风险企业(Venture Business)。尽管称谓各有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内涵,所以创新型企业生存的条件如:①要有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②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具有不确定性的今天要有应变能力。③为了克服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的弱点要积极谋求战略联盟和专业化。④要有经过检验的收益模式。⑤科技型中小企业经不起失败.所以要有应付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⑥要采用高科技市场营销战略(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 Chasm理论的应用)

(二)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确立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对评价对象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逐步深化、逐步求精和完善的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解决评价指标的选择问题。为使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能从不同层面完整、全面、系统地反映创新型企业的特征,其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④可操作性原则;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三)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

企业绩效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以及潜在的财务资源的有机组合体,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体现。主要由各种与财务相关的能力组成, 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同时, 创新型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创新性, 这一特征表象为创新能力, 因此本文将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分解为三大能力:创新能力、效益能力和发展能力。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创新能力层次指标

(1)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从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到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一系列的动态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常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来评价。

(2)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创新就是管理上的创新发明,或者在先进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改进和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创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都不可能离开管理创新。因而,衡量创新型企业的业绩必然包括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指标。

(3)制度创新能力

企业制度创新是指为了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相应的变革,其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创新型企业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保证。

(4)文化创新能力

企业文化蕴含着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管理方法,制度、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历史传统等等,其核心是价值观念。

2.效益能力层次的指标

(1)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负债用其资产偿还长短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有无偿债能力,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2)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无论对于创新型企业还是其他的企业,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关系到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也是企业偿还债务的重要来源。

(3)资产运营能力

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反映了企业资金周转的状况, 对此进行分析, 可以了解企业的营业状况及经营管理水平。从资产利用效率上,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者的资产管理者的资产管理水平,是绩效评价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资产运营能力对于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3.发展能力层次的指标

(1)市场发展能力

企业的营业额,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和客户需求的实现程度等因素所形成的综合竞争能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创新型企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难点是技术优势和市场扩大之间的关系。因此,成功的创新型企业必然十分重视市场发展能力的提升。

(2)财务发展能力

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需要不断发展, 通过对企业的成长性进行分析, 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趋势。创新型企业的财务发展能力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也关系到投资人的未来收益和债权人债权的风险程度。

参考文献

[1] 刘吉. 论创新型企业.中国软科学,2007.2.

[2] 刘雷.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 商场现代化,2007.2.

[3] 韩锟. 实行绩效预算的影响因素分析. 财经论丛,2006.7.

[4] 陆庆平、刘志辉. 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的建立研究. 会计研究,2003.12.

[5] 欧志翔. 突破创新型企业绩效管理的困境--以索尼为例. 中国集体经济.2007.12.

[6] 刘耀、金恩焘. 企业模式的发展及创新型企业模式述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7] 董岗、傅铅生. 关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商业研究.2004 (9) : 33 - 36.

[8] 唐现杰,、王文秀. 创新型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系统分解与指标设计. 物流科技.2008.1.

[9] 陈劲. 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系统框架. 管理科学学报,.1999(2):66- 73.

[10] 佟如意.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