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情古语

爱情古语

时间:2023-05-30 10:28:48

爱情古语

爱情古语范文1

1、戏子入画,一生一天涯。红颜白发,青丝芳华。演尽他和她,谁懂心中话?

2、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

3、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

4、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5、泼墨三千烟火,许你一世迷离。

6、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7、一起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8、立春将至满园红,万朵千枝露笑容。

9、暮霞如烟,浮云千幻,石竹清音枫铃杳;闲人庄生诗酒仙,借酒一杯任逍遥。郢都布衣,孤风诗月,去留无意梅梅鸟;栀子花开土花翠,秋塘寒玉雨荷老。

10、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来源:文章屋网 )

爱情古语范文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学校及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古诗词作为体现和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虽然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智慧等总体表征,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了历史上多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价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诗词内容基本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杜甫、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爱国主义精神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及诗人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诗人陶渊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写的诗词却悠然自得,体现了陶渊明乐观的精神。另外很多诗词中都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扬,目前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2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原因,其价值观、道德观还极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人们最基本的情怀,语文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众多古诗词中精心选出的优秀作品,很多诗词都表现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诸葛亮在《出师表》描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崇高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杜甫、文天祥、陆游等诗人均纷纷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爱民之情,语文教师加强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及诗人的伟大情怀。另外初中语文古诗词还提倡崇高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如孟子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重视正义的思想和精神,并斥责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群体,同时告诫学生要明确义和利,不要因利而失去本心。

3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3.1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中考制度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仍然会受到考试内容的影响,对于考试内容之外的知识讲解比较少。而一般语文考试中,很少涉及到古代文化相关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古诗词中对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如作者的名、字、号、籍贯等。语文教师在教学《公输》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公输是字,班是名,而公输班之所以又叫鲁班,则是指“鲁国的班”。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了解古文中的宗法礼俗、音乐、年龄称谓等古代文化常识。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通过古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引导出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如教师在教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时,可以向学生传统“仁政”治国思想,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治国策略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3.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于很多古诗词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古诗词产生兴趣,也就无法了解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兴趣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电视、电影、小说及英雄人物比较感兴趣,而《三国演义》的电视、电影作品较多,教师可以从电视、电影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另外《三国演义》中包含诸葛亮、关羽、吕布等人物,而诸葛亮作为《出师表》的作者,教师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文字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兴趣,继而对《出师表》产生兴趣。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智慧,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学生在理解诸葛亮的情怀后,会被诸葛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从而投入更对的精力了解相关知识。

3.3把握古诗词精髓,加强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及诗人的精神,还需要学生通过品味古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气息。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朗读方式,体会和品味古诗词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词中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表现出来。每一首诗词都有中心思想,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向学生讲解作者在诗词中融入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可以体验到诗词和作者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时,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整篇词的忧愁之情,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如何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从而使学生在体会到诗词情感的同时,了解李清照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4加强游戏、竞赛等教学形式的应用:

初中学生古代知识储存薄弱是导致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中国古典读物的任务,如《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促使学生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另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接龙、古代文化常识竞赛、对联比赛、经典名言默写等,从而起到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海洋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教师可以通过策划成语故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比较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在成语故事接龙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回答出正确的成语,还需要讲出该成语的涵义及典故由来,从而使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并加强对相关传统文化的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语文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等方式,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庞宪文 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58-160.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3]唐舒敏.品味古典诗词意蕴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2:47-49.

[4]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10:138-139.

[5]白丽娜.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127.

爱情古语范文3

(一)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二)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一)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二)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爱情古语范文4

追求真精神:理智情感的培养

中国古典诗歌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理智情感的方方面面。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还要深入分析,直接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

真理的执着与追求 漫漫人生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坎坷挫折、艰难险阻总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方向,此时此刻,有的人会望而却步,但也有的人会勇往直前,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奋力拼搏。屈原身处逆境,依然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忠于信念、勇于献身的精神影响和激励了后世无数文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的有力见证。

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优秀的古典诗作之所以能恒久流传,不仅是因为诗歌的内容丰富多彩,读上去琅琅上口,更主要的是诗歌中所彰显出来的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似只是在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但反复品读后我们不难发现整首词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上阙“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作者体会到了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何必眷恋天上的美好呢?下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则告诉我们人生有欢聚也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有缺一样,不可能事事圆满。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来源于坎坷的人生遭际,真实地表现在这些经典的诗词作品中。

通过这些诗歌的学习,学生要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进步青年。

弘扬善的品格: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对人格的形成以及人性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任重而道远的。

炽热的爱国情怀 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定要具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翻开中国古典诗歌的长卷,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涌现在我们眼前:屈原、杜甫、陆游、岳飞、文天祥等,他们用激情昂扬的笔调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这些作品凝聚着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的理想和追求,为我们进行爱国情感教育提供了最生动的素材。

浓烈的至爱亲情 古往今来,人间的至爱亲情一直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感。它是一种无言的牵挂,更是一种默默的付出。它给予了离家在外的游子多少慰藉;它给予了分隔两地的亲人多少安抚;它给予了奋力拼搏的人们多少力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亲情犹如一泓甘甜的溪水,随时滋润着我们的心房。

孟郊《游子吟》中刻画了无私而博大的母爱,与母爱相比,儿子对母亲的感念、对母爱的铭记也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父母之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兄弟之情也同样珍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抒发了这样的情感:又到重阳,本是举家团圆登高的日子,但诗人却客居他乡。遥想兄弟们登高远望、遍插茱萸,却少了远方的“我”,心中涌起了对兄弟的深深思念之情,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共同心声。

感受美的魅力:审美情感的培养

古典诗歌以其生动的形象、精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蕴向人们展示了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美。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诗歌中美的元素,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感知形象美 感知形象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中国古典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苏轼曾经这样评价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创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山居秋暝》刻画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山水画:雨后空山,空气清新;月光皎洁,洒满松林;山泉潺潺,浣女嬉笑;莲叶浮动,渔舟唱晚;春光消逝,美景依旧。诗人笔下的景物色彩淡雅,动静结合,山水相映成趣,将宁静的自然之美与空明的心境之美融为一体,寓情于景,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美感的享受。

品味语言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表现形象和情感的,精妙锤炼的语言会加深读者对作品的喜爱,而古典诗歌尤其注重语言的品味。

爱情古语范文5

摘要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威廉・巴特勒・叶芝是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其诗歌的魅力与影响在20世纪上半叶几乎无人能及。叶芝诗歌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地运用了爱尔兰的神话传说、人名、地名等元素。本文从诗人生活写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挖掘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题材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意义。

关键词:叶芝 诗歌 爱尔兰元素 民族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n Butler Yeats,1865-1939),英语诗坛上的文学巨匠,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因其诗歌的魅力与影响而使得英语诗歌宝库大放异彩,在他的时代里树起了一座丰碑。T・S・艾略特曾高度评价叶芝说:“他当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英语诗人,而且我还可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伟大的诗人。”在20世纪的英语诗坛上,其作用和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叶芝也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爱尔兰题材和元素,在宣扬爱尔兰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叶芝生活写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对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题材的挖掘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及其历史意义。

二 叶芝所处的时代背景

爱尔兰人民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后裔,大部分人信仰天主教。1171年英格兰国王享利二世率军入侵爱尔兰,次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封享利二世为“爱尔兰领主”,将统治爱尔兰人民的特权授予了享利二世,爱尔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534年享利八世正式宣布英国国教(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分离,自此后面该地区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与信奉新教的英国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一直不断。1801年英国强行将爱尔兰纳入英国版图。1845―1850年爆发了爱尔兰大饥荒,加上几个世纪的被剥削和被压迫以及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爱尔兰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19世纪中叶,爱尔兰人的民族独立斗争从未间断,几度形成高潮。

在这样一个英爱矛盾纷繁不断的时代,叶芝诞生在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徒家庭中,他的祖先是英格兰移民,父亲是肖像画家,母亲是爱尔兰西部斯莱戈郡一位富裕商人的女儿。叶芝自小喜爱诗画艺术,1884年就读于都柏林艺术学校,但不久他抛弃画笔,专心于诗歌创作。叶芝生性信教,但不笃信基督教的正统教义。他一生致力于寻求神秘、虚幻的各种传说。他对民间传说、神秘主义唯灵论、神智论以至新柏拉图主义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叶芝认为这些传说能够触动其不知不觉的灵魂,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的确,这些神话和传说为诗人早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叶芝曾随父亲迁往伦敦,在那里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却仅仅因为他是一个爱尔兰人而经常无故受到英国同学的辱骂和殴打,说英语和信新教并不能抵消自己被视为“爱尔兰疯子”的现状。加之父亲常常向他灌输的观念是“较诸英格兰,爱尔兰品格之优越不仅在于风景和气候,而且在于言谈举止、艺术家气质和绅士风度”。这种流落辗转和夹缝生存经历造成的落差和父亲的潜移默化促成了叶芝从小的爱尔兰文化意识。在后来的创作中,他坚信爱尔兰的文化艺术能够增强爱尔兰人民的民族凝聚力。他研究爱尔兰的历史、民歌和语言并鼓励其他作家挖掘和弘扬爱尔兰民族题材,积极地参与爱尔兰的文艺复兴运动。1923年之前的爱尔兰仍未取得独立,英国仍是爱尔兰的殖民宗主国。几百年来的殖民统治和从小的英语文化浸润使叶芝对英国爱恨交织。他曾在从未出版的作品全集的《拙作总序》中说:“盖尔语(Gaelic,爱尔兰地方方言)是我的民族语言,但不是我的母语”。对于母语英语,他说:“除了用母语,任何人都无法带着乐感和活力进行思考和写作”。这是诗人对英爱两种文化的复杂情感的真切体现。

三 诗歌中的爱尔兰题材

虽然使用的是英语语言,叶芝却把爱尔兰文化元素作为其诗歌的利器,并在英语诗歌的主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叶芝早期创作的成功就在于用英语诗的形式优美地表现了爱尔兰题材,或者说是借爱尔兰题材写出了优美的英语诗。”但是,对英爱文化的矛盾感情使叶芝在创作中试图摆脱英国文学的传统,回到他能够确认的民族身份,即爱尔兰民族的土地上去寻找与他自身最直接相关的灵感和题材。因此,他以爱尔兰神话传说、人名地名、乃至音乐节奏等入诗的方法,来描绘一种浪漫主义的遥远、朦胧的美,“一种现代城市人对想象的古代世界的憧憬”。用叶芝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为我的歌缝就/一件长长的外套/上面缀满剪自古老神话的花边刺绣”。

1886年叶芝结识了芬尼亚组织(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的首领之一约翰・奥里亚雷(John O"Leary),并在他的影响和激励下开始以爱尔兰民俗和神话题材为创作方向。从诗人第一个创作阶段(1889―1904)的诗歌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爱尔兰气息。叶芝在一些诗里用到了故乡斯莱戈的传奇故事,如1989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乌辛的漫游及其它》是由901行的长篇叙事诗《乌辛漫游记》和14首短抒情诗组成。其中,《乌辛漫游记》讲述了爱尔兰古代传奇诗人乌辛在被“年轻国”公主尼阿芙选作丈夫后经过三百年的幸福生活仍然惦念着回到爱尔兰,并最终在圣・帕特里克时代(约389-461)返回爱尔兰的故事。

该诗的宏大叙事时空基调即为凯尔特特色的,通往这个民族遥远悲凉的古老深处,在远古传说的氛围中,读者在回味中复原出凯尔特式的图景,使古爱尔兰的乡村和中世纪凝固的时空在迷雾中渐渐清晰。这部诗作中,叶芝还歌颂了一些爱尔兰的古代英雄:莪辛、芬恩、伊恩格斯和圣怕特里克。在1890年那首抒情诗《茵尼斯弗里湖心岛》(Isle Innisfre)中,诗人希望隐居于一个宁静美丽的湖心小岛:我将享有些宁静/那里宁静缓缓滴零/从清晨的面纱到蟋蟀鸣唱的地方/……/伫立在马路上/或灰色的人行道上时/我都在内心深处听见那悠悠水声。(傅浩译)茵尼斯弗里在盖尔语中为Inis Fraoigh,意为“石楠岛”(Heather Island);是斯莱戈郡吉尔湖中―个小岛。诗人描写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就是他记忆深处的斯莱戈的美丽风光。1889-1892年间创作的《玫瑰》诗集中,“玫瑰”也有着不一般的含义。

《时间十字架上的玫瑰》中的玫瑰就源自1890年代“金色黎明”中的玫瑰十字兄弟会的标志,“玫瑰与十字结合在一起象征了爱与牺牲的神秘结合或一种灵魂的完善境界”。诗人在诗中请求玫瑰听他歌唱爱尔兰远古的生活,讲述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库秋林与大海搏斗的故事,还有弗格斯对德鲁伊特那林间生活的向往。读到这里,读者也因而了解到爱尔兰是有着古老文明和英雄的过去的,爱尔兰的民族是英雄的民族。1893年的《凯尔特人的曙光》中,他也收录了一些传奇故事和抒情短文。1897年《秘密的玫瑰》则收录了他称作是有关爱尔兰的超自然和他个人生活的诗篇。其中,另外一些古爱尔兰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如弗格斯国王、红枝王康诸巴和克诸莱恩都出现在这一诗集中。

叶芝多次说到“我的大部分作品是建立在古老的爱尔兰文学上的,……古老的爱尔兰成了我一生想像力的主要启发”。他的诗歌源源不断地取材于爱尔兰的一些英雄传说和民谣,有一种神秘和幻想的情调,他希望能从古老的爱尔兰文化中,创造出一种区别于英国文学的独特的爱尔文学,这一切源于古爱尔兰文化在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下正渐渐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被强加的语言、风俗、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审美观也都英国化了。

叶芝深信,要实现民族的独立,就必须首先寻根溯源、追寻过去,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芝认识到激进民族主义的局限,于是他不再打算用诗歌为政治宣传服务,其诗歌主题转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描述更为丰富的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1922年爱尔兰内战爆发更加深了他的信念:为解决矛盾,平息动乱,使人民安居乐业,艺术家只能通过艺术来引导民众,而不能参预政治。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那永远富有灵感的诗歌,以一种高度艺术的形式,表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而授予叶芝。毫无疑问,他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爱尔兰民族的印记,成为他身上不可抹去的民族文化身份。

四 民族文化身份的意义所在

叶芝作为英裔新教徒移民的艺术家之子,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都会经历或多或少政治上的压力。“对作为被压迫民族的爱尔兰来说,作家自然而然地会负有某种使命,或至少要做到‘政治上的正确’”。对诗人来说,“诗歌创作的根本矛盾在于‘外在规定’的社会现实和自我内在的价值之间的冲突。”叶芝选择了在殖民者的语言――英语书写的诗歌中回望爱尔兰历史,追寻爱尔兰文化的根源。诗歌是其个性和爱尔兰民族的记忆的表达。在爱尔兰民族主义斗争中,不同的社会阶层、政治派别对爱尔兰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寻方式。叶芝在古老的凯尔特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强调了传统文化在重构现代爱尔兰身份认同中的积极作用、强调了重构爱尔兰文化身份在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重要性。

但正如另一位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所说的,叶芝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几乎没有提及内战或独立战争。“没有人比他更好地理解一个政治秩序的构造或破坏与文化生活的建立与损害之间的联系。……他来到瑞典告诉全世界,诗人和戏剧家们的地方工作对于他的故土和时代的改革,就如同游击队伏击一样重要……”“在爱尔兰殖民化过程中,地缘政治具有独特的意义。因此,宗主国中心与殖民地边缘之间那首分界线,被巧妙地伪装起来。”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要取得民族的独立,只有首先认清爱尔兰在英国化过程中那条伪装的分界线,并重新确立爱尔兰真实的民族身份认同话语――爱尔兰性。叶芝正是通过创作一种具有爱尔兰主题和格调的诗歌,试图创造一种鲜活的爱尔兰传统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来唤起爱尔兰人民对古爱尔兰文化及传统的历史荣誉感。爱尔兰性是诗人倾其一生在诗歌中构建的民族文化身份,他对爱尔兰传统文化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殖民者宗主国对爱尔兰在文化、宗教上的压迫的无声控诉都表明了叶芝在自我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上的认识。古老的凯尔特文化为反殖民民族主义斗争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力量,叶芝以回溯的方式,在已绝迹的古爱尔兰文化中寻求重构爱尔兰身份认同的灵丹妙药,为当时复兴爱尔兰文化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Elizabeth B.Booz,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年。

[2] 傅浩:《叶芝评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

[3] 叶芝,傅浩译:《叶芝诗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 傅浩:《叶芝的影响及其后的爱尔兰诗歌》,《外国文学动态》,2001年第1期。

[5] 陈恕:《W・B・叶芝》,《外国文学》,1988年第1期。

[6] 傅浩:《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7] 叶芝:《1923年在爱尔兰上议院的讲话》,陈恕:《爱尔兰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8] 杜心源:《进入世界的词语――西默斯・希尼诗的语言形式与民族身份建构》,《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第2期。

[9] 希尼:《希尼诗文集》,作家出版社,2001年。

[10] 陶家俊:《爱尔兰,永远的爱尔兰》,《国外文学》,2004年第4期。

爱情古语范文6

【关键词】古典诗词;人格;语文教育

古人云,诗者,不过“情景两端”。古典诗词中深蕴的人格情感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后人。每个欣赏者都可在其中吸取新鲜生命,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进而在生活中培养起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

中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育在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上有天然的优势,人格教育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为此,新编高中语文课本适量增加了高品位的诗文,以期在“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培养中实现人格教育。

一、培养热爱自然、质朴纯真的人性

古代的智者、仁者通过歌咏具有与自己道德品质相似特点的自然景物来体现自己人性的坦率豁达,自然纯真。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调动想象,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中,会令学生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从而时常感动于人性的自然纯真,而保有纯真的人性。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广阔的草原风貌;《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渗透积极进取的精神。所有自然美与情感美和谐统一的诗文,都包蕴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感悟人生,胸襟豁达,积极向上

古诗词欣赏常要求指导学生整体把握主旨与诗人形象。把诗人的风格,放在时代大背景中去认识,学生能看到众多的“个性美”以及个性在挣扎中展现的“人格美”。这美感能促使他们产生新的联想,思考人生的意义。

如读唐诗。盛世的背景使唐诗大多积极、健康、现实,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表现出乐观自信,杜甫的“会当凌绝顶”表达了远大的理想。众多豪气的诗篇,让人也顿生万丈豪情!

生命意识是人格一个重要方面,生命教育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学中应该利用古典诗词中古人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对生命价值的珍惜对中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形成丰富而舒展的个性,正直、豁达而刚健的人格。

三、品味亲情、友情的美好,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血脉相连的亲情是人间至情,最难割舍。孟郊的《游子吟》表现母子相依为命的深情。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将对兄弟、亲人的深深思念流露无遗。诵读寄托着人类最纯洁的情感的诗篇,懂亲情之难弃。

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受重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都能使学生感到友情的珍贵,体悟友谊的真谛。

爱情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如两千年前的《诗经》,就有《静女》表现男女相恋的纯真。学生会受到感染,向往真挚爱情。《迢迢牵牛星》中牛郎织女的相思缠绵、《氓》中弃妇的悲愤决绝、《孔雀东南飞》中仲卿兰芝的悲剧会让学生意识到爱情中的曲折无奈,而《西厢记》那一句“有情人终成眷属”道出了世人的共同祝愿,更有那翻唱杨柳枝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学生领悟到相爱不是耳鬓厮磨,朝朝暮暮,而是心灵相通,情感相融,使处于豆蔻年华的他们能正确地对待爱情,培养起正确的爱情观。

四、由爱自身到爱祖国

当学生的人格充盈着人性的纯真与美好时,我们会更容易从狭隘的个人得失感慨上升到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共鸣。

屈原的《离骚》“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激烈的感情是对祖国灾难的担忧,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陆游绝笔《示儿》中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热烈、真挚!自南宋以来,凡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岳飞《满江红》中洋溢的爱国热情必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必须付诸扎实的教学实践。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重指导诵读、品味;其次要创设情境,培养想象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写诗。在互相欣赏、点评中,定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灵魂,培养其健康的人格。

古诗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古典诗词教学使学生受到人性的陶冶,心灵的滋养,人生的启迪,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价值,实现“为人生”的语文教育目标,使学生终生受益。这在素质教育的育人工程中是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唐诗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爱情古语范文7

语文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站在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高度,展望学生成才的美好前景,而不是随意的、零打碎敲的。更不是摆花架子式的教育。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体现整体性与层次性,整体目标与阶段目标,以整个初中阶段为视野,去统观教材,明确各册教材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侧重。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层次地挖掘爱国主义资源,加强教育。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了文字、语言及教师本身的示范力量这些有爱国情感的“小事”。那么。我们可以预见,正如杜甫想象中的那样:明天清晨,一朵朵红艳艳、饱满沉甸的花儿汇成了满城春色,我们的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下,一定会得益于文,受益于道。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着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爱情古语范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方法

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体味古诗词的优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要抓住古诗词学习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四法: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首诗的积累、诗词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一有好诗名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下来,此外,我还收集打印了“古典佳句”给学生背诵,增加学生的积累量,通过积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财富。

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在诵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4.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可让学生遴选出自己喜欢的诗词,参加古诗词诵读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人读诗鉴赏,激感。

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赏诗之前,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就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教学的《沁园春.雪》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才有可能解得这首词。

可见,从创作实践到创作理论,古典诗词其出发点都是人的感情,刘勰在总结《诗经》以来诗作时指出,“为情造文”才是至高至美的。真情的确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用世之情,“开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隐逸之情,“壮志饮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爱国之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进取之情等等。真情摇曳,一浪高过一浪。

故于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三、关键词句推敲法

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感情、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品味。比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又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名作。"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看似平淡,不仅把平凡的劳动生活写得这般美好,这般有趣,使人读来感到亲切有味,而且流露出了诗人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的思想。诗句朴素无华,细腻含蓄,显示出白描手法的魅力。抓住这些细节,就能品出作者构思的巧妙,用语的精彩。

其他像用散文语言描述、比较分析异同等方法都可以随机插入课堂,比如《杜诗三首》,就用到了这些方法,在这儿就不再多说了。三、写作手法分析法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新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

四、意境想像再现法

爱情古语范文9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古诗词;社会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人文素养所包涵的内容是: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段话明确指出当今语文教学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合理利用小学冀教版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冀教版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有的发人深省,让人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沉淀着丰富而深远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并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然后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冀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文化精神气息浓郁,值得我们去深挖、探究。比如《华北明珠白洋淀》《桂林山水》使学生领略了我国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水墨徽州》《布达拉宫》可以称得上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记得我在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不仅通过诵读经典诗句引导孩子们感受作者身在异乡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还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

二、在字词教学中领略传统文化的意蕴

汉字不同于西方文化,是表意文字,字词中文化色彩很浓,我借此使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中国文化,掌握字词。

1.从造字法入手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特点

世界上虽然有许多古老的象形文字,但只有汉字发展得这么丰富,使用得这么久,如:象形文字是汉字的一种,但不只有这一种,指事、会意,特别是会意这一方法使汉字不断丰富,这是我们先人的智慧。

2.汉字的另一特点是音义结合

这就要涉及“形声”这一造字法。在教学中我注意总结,如“扌”是“手”,以“扌”为义符的字表示某种手部动作(例如“扑、扒、扣、扪”等都和手部动作有关);又如“氵”是“水”,以“氵”为形旁的字基本上都和水有关(例如“江、河、湖、海”等都与水有关)。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汉字,因形求义、以义索形,事半功倍。

三、教学中引用古诗渗透传统教育

中国是诗词之乡,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广泛,朗朗上口,教学中引用古诗渗透传统教育,深受学生的喜爱。

1.利用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等都抒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时代背景,然后深入w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从小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利用古诗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以及亲情的教育

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诗中千古吟唱的佳句,对学生进行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亲情的教育。

3.利用古诗对学生进行友情教育

如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四、利用经典诵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校有专门的《经典诵读》课本,幼儿园开展了国学教育,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小学低年级诵读童谣、古诗绝句;中高年级背诵《大学》《中庸》等著作,这些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孩子们传统文化教育以及行为习惯影响很大。如:我们在读了《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后,学生家长见到我,高兴地说:“我家孩子,现在一叫他,很快来到我面前,不像以前懒懒散散不答应了。”有的学生在“母亲节”那天还主动给妈妈端了一盆洗脚水,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

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爱情古语范文10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措施

我国古诗文极具创新,内容丰富,是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历代诗人的智慧与写作热情的成果。新课程下,高中阶段的古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古诗教学水平,确保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扬。同时,在古文教学中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及品质的提升,把古诗文教学深入教育工作者内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明确学习古文诗词的重要性

1.在古诗词中,诗人借景抒情,将对自然景色以及对祖国的热爱,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业重、压力大,通过学习古代诗词,体会诗人所描述的美好,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的热爱,还能够帮助他们转化思维,缓解压力。

2.古文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学习古诗、分析古诗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人的真情实感会有所体悟,进而引发自己内心的情绪,与诗歌本身所展现出来的情感产生共鸣,甚至可以感同身受,领会很多人生道理、爱国情怀、旅人情思等。这些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其总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3.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修养与品德会得到升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个阶段学生容易出现思想波动以及极端情绪,古诗词中包含了众多的人文知识以及积极的情感、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师通过为学生讲解古诗,排解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信心,乐观面对生活。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古文教学具体方法

1.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上课之初,教师通过创建有效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整体基调,这个时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欲望一旦点燃,就会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中,迅速进入状态。

如,《琵琶行》这首诗,教师在导入环节首先播放一段与诗词内容相契合的音乐,配合诗词进行朗诵。比如“青莲乐府”,在缓慢、婉转的曲调中,学生的听觉神经和视觉神经都得到了充分的刺激,在音乐的世界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对于诗词内涵与中心思想的体悟会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江月、秋叶为背景,一艘小船缓缓而行的配图,营造出诗词本身的悲凉、萧瑟基调,渲染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主题带入会更加容易,教师分析诗句意思与内涵的时候,学生的理解也会更透彻。

2.把握诗词总体意境,抓好重点、难点

诗词教学是一种深层次意境的教学,在我国民族文化背景下,诗词非常重视意境的营造,所以教学过程必须给予重视,从高中生的学习特点看,其思维与分析能力都较强,教学上稍加润色,再结合文言词汇与古文精美的意境,深化古诗改革,就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进而加强他们对于重点与难点的掌握。

如,《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用得好、用得妙,是神来之笔,也是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王安石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绿”字改动了十几次,先后用过“到、过、入”等,而最后才确定“绿”这个字,那么为什么非要用“绿”呢?这首诗词的总体意境是表达作者对江岸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看到春天来了,江岸一片欣欣向荣,作者不禁心生欢喜,在这样的总体基调下,“绿”既表达了春风来的意思,又将春天来到之后,江岸一片新绿的变化展现出来,并且是一种“动态化”的展示,绿原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吹绿了”,“绿”作为全诗的“诗眼”,教师必须要带领学生仔细推敲。

知识只有在被使用的时候才有价值,古文也是如此,只有能够正确运用它,才能够充分展现其魅力,也说明学生确实将它变成了“自己的东西”,确实消化理解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这样的尝试,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文教学,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同时也要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古诗词在我国源远流长,凝聚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也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高中学生的鉴赏努力,分析能力,必须要求教师合理运用教学创新思维,多多练习,只要我们教学过程通过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教学创新,一定能把古诗词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使中华诗魂在青少年心中迅速扎根。

参考文献:

爱情古语范文11

关键词:古诗;小学语文;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48-0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风”吹进了许多国家,外国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但作为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汉语水平与古代文化知识水平却出现了日渐衰退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不难想象,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提升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注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尤其重要,而在小学阶段,注重古诗教学更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大事。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古诗文的诵读要求。而诵读古诗是有效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占有的比重也日愈增大,显而易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听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注重写的能力过程中,听说读这三项能力却经常被人忽视,尤其忽视听读能力的培养。而古诗的易读易听性,却能很好的弥补此不足之处。

古诗富有音乐之美。古诗注重声韵搭配,遣词造句,音节长短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古代“诗乐舞”本为一体,因此古诗可以演唱,配上音乐,更是一种妙趣。小学生注意力易转移,古诗这种易唱易读的性质,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读古诗的过程中,在诵记古诗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古诗富有意境之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一段阐述:“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通过形象鲜明的意象,通过主客融合,营造了诗的不同意境。

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通过回忆能够在脑海中再现出来的形象,是介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诗最基本的要素是词,古诗通过词的表象,构造了诗的意境,因此小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将古诗中的词语转换为表象,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奠定思维基础。古诗能够提供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词所传达的意思,通过鲜明的意象,在诗的世界中驰骋,理解古诗中饱含的情感与意义。小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在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领略祖国优秀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塑造品格

古诗语言简洁,富有跳跃性,节奏感,遣词造句有着一定的美感。学习古诗,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好用于听说读写的实际生活中。学习古诗是小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对他们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如《示儿》,读这首诗歌,能够感受到爱国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被外族占领的中原领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情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了一次爱国的洗礼。在《咏柳》中,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嫩绿的柳树、活泼的燕子,无不让学生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感受祖国风景之美。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四、传承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孔子亦言:“不学诗,无以言。”在外国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高涨的今天,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古诗,更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一定重视,这也是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必然途径与需要。古诗的重要性只是在一些有识人士口中呼喊,还不能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不可否认,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自身的语文潜能

古诗教学中,一首古诗一般使用一课时的时间就可以教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不过是老师理解了的东西,包括诗歌的内容涵义、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短短时间里,学生根本不可能很好的去体悟这首诗歌,再加上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领悟能力不强,只通过简单的讲解与背诵,根本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在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中,在老师要求的“死记硬背”中,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是缺乏的。

2.重视力度不够,缺乏专门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现代文的掌握,对古诗只要求会写会背,这也导致了教师对古诗的鉴赏力度不够,古诗教学过于浅显,无法把古诗之美展示出来,从而也没办法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因此,应该提高古诗的重视度,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古诗审美水平,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把古诗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品味古诗过程中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在认识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充分认识古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方能更好的克服不足,寻找解决策略,更好发挥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陶文翠.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02).

[2]张妃.浅析古诗词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教师),2010,(06).

爱情古语范文12

语文教学古诗词赏析意境一、古诗词在初中阶段的教学意义分析

(一)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诗词中有很多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联想,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阅读赏析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诗词是以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内心情感的文学艺术。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中学阶段,对古代诗词的赏析,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注重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探究诗词的主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词凝练、韵律化的语言,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言志”“诗缘情”,诗词,以抒情达意为主。在古代诗词中,蕴含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社会人生的理性思索,乐观豁达的处事心态等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精髓。可以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的人格。因此,赏析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对诗词意境的品味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古代文人将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以精炼的语言文字寄托在诗词当中,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抒发百折不挠的民族气概,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对人生的理性思索和爱国情怀。

二、古诗词赏析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经典的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情感价值观等因素的局限,注重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积累诗词赏析技巧,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审美能力,学会触类旁通,自觉地运用到同类作品的赏析之中。

(一)感悟主旨

诗人写诗,往往是有感而发,是真实情感的强烈流露。赏析诗词,首先要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初步感知诗词中蕴含的感情基调。一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步骤来确定:

1.诗风、词风。通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人生际遇、性情特点等,把握分析作者的诗风、词风特点。如李白的傲视权贵,壮志难酬;杜甫的穷困,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杜牧、苏轼屡遭贬谪的坎坷仕途;岑参、范仲淹的边塞军旅生涯;李商隐、陆游报国无门的无奈;李清照命运流离的凄愁苦闷;李煜国破家亡的小家愁,等等。

2.标题。有些诗的标题就表明了的主题(词牌名与内容无关,另当别论),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月”,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3.意象。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长亭”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送别,长亭相送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落花”“落木”“残红”伤感时节;“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梅花”“荷花”“青松”象征坚强、高洁、正直,等等。

(二)分析表达技巧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词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抒怀言志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石壕吏》等。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如《西江月》《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等。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诗词表达的情感,分析修辞方法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内容。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如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增强了诗的气势,衬托了意境,使感情更加丰富。

3.表现手法。诗词中常用比兴、衬托、用典、借古讽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情感的表达。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使得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再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移情于物,更形象贴切地表达自己愿意献身祖国的壮志情怀。

(三)词语赏析

学会赏析精词妙语,是赏析古诗词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审美能力的体现。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在诗词中的含义和运用之妙处。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蝉噪”“鸟鸣”,情景相生,动静结合,意境深远而韵味无穷。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诗词品读、赏析,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表达、审美等语文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树立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