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时间:2023-05-30 09:59:22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1

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8.0级的特大地震,死伤无数.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却上演感天动地的一幕幕,其中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

地震后,抢救人员发现她时,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再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后高声地喊道:“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用自己的身体庇护着,所以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 虽然只是一条简短的短信,却能感动千千万万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条闪烁着伟大母爱光辉的短信啊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2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1)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啊!”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5月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那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轻揉着丈夫的手臂,失声痛哭……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又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他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3

关键词:刘震云 乡土小说 民间立场

陈思和在《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提出“民间文化形态”的概念,他将“民间”视作是知识分子远离“庙堂”和“广场”的重要栖息地。对于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民间”永远是言说不尽的话题,特别是那些来自于底层世界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命孕育与成长滋养都源于“民间”。作家在农村中成长,感悟着中国乡土世界的辛酸和苦痛,渗透到肌理的生命体验直接刺痛写作的神经,他们甚至难以改变与生俱来的民间意识,形成以乡村生活经历为本的写作立场。刘震云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大都以河南、新乡、延津等地为写作背景,以历史性的眼光观照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审慎、冷静、客观的书写方式下,集中于小人物琐碎悲惨的故事,直指人性的深刻。

一、刘震云乡土小说中民间立场的呈现

刘震云出身河南农村,儿时经历了灾荒与苦难,故乡在他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于故乡的一切记忆都几乎是挥之不去的疼痛,但同时故乡也是他创作的不竭动力和永无止境的源泉。故乡是刘震云认识整个国家,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源头。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将故乡的生存图景展现在笔端,写下了《大庙上的风铃》、《瓜地一夜》、《罪人》、《栽花的小楼》、《乡村变奏》、《被水送卷去的酒帘》等令人感动和震撼的力作。小说立足于民间,记录中国乡村大地的民间悲喜剧,在给人心灵震颤的同时也促使人思考着悲剧的根源问题。

所谓作家的写作立场,就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一味坚持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态度。作家将丰富的人生经验、心灵体会、深度思考等融入到小说内容中。刘震云强调自己的创作体现着鲜明的平民化特征,用真实的笔触记载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和真情实感,其作品极力彰显平民百姓的生活样貌和生存感受。《乡村变奏》书写了一对平凡的恋人――小水和秋荣。秋荣的父亲因为小水的贫穷而强行拆散了他们,小水愤然离去,想要靠自己的实力取得成功,回来迎娶心爱的秋荣,但是小水却在个人奋斗的路上突遭意外,不幸身亡。秋荣在嫁给富翁季发前将花圈摆放在小水的坟头,以未婚妻的名义祭奠逝去的爱人。让读者感受到普通人那份伟大爱情的感人力量。在《罪人》中,贫穷中相濡以沫的兄弟感情让人为之动容,弟弟一时糊涂犯错,感到自己愧对哥哥的爱,于是举起斧头砍下自己的手臂,用以惩罚自己的过错。小人物以血淋淋的代价诠释着对社会不良思想的反思。而《栽花的小楼》中,红玉因物质诱惑背叛了恋人坤山,嫁给了富人李明生。面对退伍归来的坤生,红玉再次爆发出无尽的爱恋,并偷走丈夫李明生的五万元钱,给恋人坤山做生意。坤山惨败,事情暴露,面对丈夫的谅解,红玉选择自杀来表示自己的悔恨。

刘震云的民间立场除了着重书写小人物的生命体验之外,还注重将目光到乡土大地上,记载农民在饥寒交迫的状态下所体现出的人性之恶。在作品《故乡相处流传》里,作为蓉舅曾经的恋人,曹小娥因怀孕私藏了一根猪尾巴,就被蓉舅毫不留情面的毒打。人性的丑恶在刘震云的笔下被书写得淋漓尽致。令人触目惊心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用历史回溯的方式将河南甚至整个中原地带曾经遭受的饥饿灾难展现给当下的读者。农民在历史激荡的洪流中忍受着饥饿、贫穷,饱受欺凌和无辜的残害,政治、战争、物价、自然等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公让很多农民以死亡来对抗,并且在对抗的道路上激发出邪恶的力量。刘震云乡土小说中的民间立场渗透着他对千万农民的生命苦难与悲情的关怀,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展现中国乡村大地上真实的生存状态。

刘震云并不最求高昂的理想主义基调,而是讲述最平凡最普通的平民百姓的故事,还原现实生活的质朴、纯正、苍凉。刘震云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展现着平民在生存困境中的挣扎、沉沦、无奈,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无论是沉重的故乡,还是可亲可敬的农民,刘震云都在寻找着符合自己的言说方式――民间立场。他用这样的方式解析现实、剖示历史、诠释着自我沉重的思索。

二、刘震云乡土小说中乡村世界的历史与文化

这位凭借“新写实”作品震动文坛的作家,并没有拘泥于已有的创作风格和特色,而是将笔触延伸到悠远的历史,一部《温故一九四二》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将历史视角下的民间和文化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加之以“故乡”命名的四部小说,使刘震云从“新写实”主义成功转向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在创作实践中,刘震云依然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用平常人的眼光审视神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记录宏大的历史场面,而是将小人物放在历史背景中,由此反映出他对历史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考。

刘震云沿着他所擅长的平民书写,在灵活、自由、随意的言说中将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拉回到现实,与市井小民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将他们身上具有的平庸、世俗不遗余力地展示出来,揭开神秘的历史面纱,还这些英雄人物以最真实的面貌,不管是曹操,还是朱元璋都只不过是如你我一样的平凡人,而历史无非就是一部平凡人的史诗。刘震云以农民的立场审视和评判历史的繁复。作家曾说:“没有千千万万这些普通的肮脏的中国百牲,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反革命历史都是白扯。他们是最终的灾难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但历史历来与他们无缘,历史只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刘震云的这段话很能体现出他对历史鞭辟入里的透彻分析和他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作品《温故一九四二》以一九四二年在河南地区发生的大灾荒为叙述背景,表现中国百姓在天灾人祸面前的渺小无助、流离失所、微不足道、饿殍千里,并对这种悲惨事实的原因进行追索。在这里,刘震云对历史的陈述,不是限于英雄人物和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书写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血泪史。即使写历史人物也只是写他们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睡,与平常人一样繁琐的生活。在刘震云的眼里,英雄与凡人、高官与平民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是相互转化的平等的个体,即使官员居住于庙堂之上,而百姓苟居于乡野之中,但二者在精神、性情、思维上没有太大区别。《故乡天下黄花》的主人公许布袋一直是被历史推拥着向前行的玩偶般的人物。儿时流浪,长大后为了一顿饭替孙家杀死李老喜,后又为了一点点权力争当村长。解放后运动时期,许布袋成为了被打击的对象,在为了活命逃跑的路上冻死在大荒桂。许布袋本是一介凡夫俗子,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历史的偶然性使他在官与民之间自由转换,被动地接受历史为他安排好的一切,而没有主观意识的思考。这里,刘震云将历史的风云变幻浓缩在许布袋一人身上,用强大的民间思维消解了正史的权威性。

在刘震云的两部新历史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作品中,传统文学史那种史家之笔的恢弘气魄已然烟消云散,历史成为个人化的书写形式。刘震云笔下的历史无非就是以历史事件为框架而建构起来的一则寓言罢了,能深刻反映出刘震云戏谑的历史观。《故乡天下黄花》和《故乡相处流传》主要描绘的便是欲望,历史被这种无穷尽的欲望推拥着前行,有别于统治阶级所认同的“正史”观念,但也与民间话语形态中的“野史”不同。在刘震云的观念中,历史不过就是被一种习惯的惰性推动着,这样的观点深受读者的喜爱。在历史进程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民间发生的一些奇闻异事,历史真实性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通过历史折射出的人性之光才是叙述的根本。

刘震云的历史观中,主体是有生命力的活的“人”,而非神圣的类型化的英雄人物。为了达到他对历史的言说目的,他不惜肆意杜撰或篡改历史,使历史在“个人”和“民间”二者之间徘徊。刘震云将历史拽回到民间,意图是借历史之思反观现实的愚昧,时空被严重忽视,作者努力告诉读者的是最真实的历史样态。

三、刘震云乡土小说中民间书写的深层内涵

刘震云的民间书写从乡村延伸到城市,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他试图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成的民间文化场地。在这个民间文化场地中,几乎不存在读者希翼看到的任何温情和诗意,而只是以弱小者的姿态冷眼旁观世间的一切繁杂与荒诞。看似冷漠的叙事背后是作者隐匿在心底的强烈的情感暗流,于字里行间的暗涌中蓄积着激荡的力量。这是刘震云民间书写的深层内涵,也是他乡土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4

关键词 定位升级 四川广电 爱心传播

经历了汶川5.12大地震后,四川广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品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09年春季开始,四川卫视隆重推出年度力作《5.12中国·爱——中国娇子·爱心行动》、《我爱我的祖国》,展现和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用全新的方式体验中国建国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无论是汶川5.12大地震中的灾情报道,还是颂扬祖国的大型节目《我爱我的祖国》、《中国娇子·爱心行动》,“爱心传播”成为了四川广电的品牌符号,也标志着四川广电从“故事”定位到“爱心”定位的转型升级。

定位,是近四十年世界营销界流行的营销战略术语。20世纪70年代,里斯、特劳特创立了定位理论,由此开启了定位至上的理念。艾·里斯、杰·特劳特这样定义“定位”:“定位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于是一个人,也许可能是你自己。但定位并不是要你对产品做什么事。定位是你对未来的潜在顾客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换句话说,定位即为产品在消费者头脑中占有的位置。

作为传播媒介,广播电视产业的定位必不可少。受众细分市场的不断扩大,电视节目样式和类型也日趋多样化,电视节目逐步从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在电视节目过剩阶段,产品的可替代性增强,节目与节目、频道与频道、媒体与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因此媒体必须具备品牌意识,将频道打造得具备自身特点、并有别于其他媒体,从而赢得受众市场。传媒的品牌塑造基于其传播定位,即一个媒体的特点在受众心目中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传媒的特质或价值。而当定位成为众媒体争相选择的发展途径时,同质化现象也愈来愈严重,这时定位升级或转型就成为一个具有长远发展目标的媒体的必然选择。如果把频道定位看作是频道发展的起点,那么差异化、特色化的频道定位升级或转型就是频道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一、定位升级战略的独特视野

2000年以来,激烈的收视竞争使各省级卫视频道纷纷打破过去“综合性”的模糊面孔,从专业化、类型化、个性化等不同角度,寻求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频道定位,并由此重塑自身的节目体系,如湖南卫视的“快乐中国”、安徽卫视的“电视剧大卖场”,甚至于中央台各个节目频道都做出详细定位,积极占领分众市场……各大媒体使出浑身解数,通过频道定位走特色化之路。

四川广电集团在2005年9月的九寨高峰对话中明确定位为“四川卫视·天下故事——打造中国最好的故事频道”。这一定位,一方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同时也考虑到四川的地域文化特征。四川卫视的故事频道定位,是借鉴故事叙事特点打造专业化的综合频道,以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新闻、电视剧、娱乐节目,把故事化作为一个视角,作为一个价值取向标准来重新对各种节目的形式做编排。其频道传播定位就是故事性凸显,将电视剧、新闻和专题相应对接为“虚拟故事”、“正在发生的故事”、“真实故事”,实现板块化编排,成功打造出故事板块化频道。这一举措使四川卫视收视持续快速地提升,2006年,四川卫视以“四川卫视-天下故事”的崭新风格一跃成为中国收视涨幅最高的一匹黑马,首次跻身全国十强。随着传播价值的不断升级,如何在全国电视舞台上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已成为四川广电的下一个目标。

5·12汶川大地震撼动神州,震惊世界。灾难来临,全国观众第一时间把目光投向四川卫视。地震发生后,四川广电集团在几个小时内迅速组织新闻报道,实行8个电视频道两个节目板块24小时并机直播,全方位及时报道抗震救灾情况,并停播所有商业广告。一线记者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将最真实、准确的灾情和救援情况及时传达给全国人民。

此次直播报道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创下了国内媒体之最。四川广电集团的媒体影响力、社会公信力和品牌美誉度得到空前提升,四川卫视长时间高居省级卫视收视排名第一,在包括央视在内所有电视频道中排名第三。其中《以生命的名义》赈灾义演特别节目通过四川卫视、凤凰卫视等15个电视频道,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37个广播频率以及新浪网、神韵在线、凤凰网等46家网络同步向全球直播,根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显示,当晚四川卫视在20:00—23:34该节目的平均收视达2.463,居全国所有频道同时段收视率的第一。

在这次危机报道中,四川广电用快速的反应、真实的报道、专业的素养、敬业的精神,使得媒体影响力、政治动员力和社会引导力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媒体形象和公信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其表现不仅受到大量的赞誉和认可,并且迅速地占领了广大的受众市场。

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往往能成就一家善于抓住机遇的媒体,汶川大地震是灾难,同时也给四川广电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经过这次灾难的洗礼和考验,四川广电在节目中用心传递的人间真情、无私大爱博得了民众的信任和青睐,也催生了四川广电集团下一步的发展思路。通过这次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四川广电意识到受众的关注点落在灾区各项情况与重建工作上,在追踪报道的基础上,大胆决定将频道定位升级为“爱心成就梦想”——四川广电人在经历了地震带来的生与死的洗礼后找到了“爱”的方向。频道内容在保持原“故事定位”基本原型的基础上,围绕“爱心成就梦想”这一主题,积极策划,推出一批优质、新颖的活动和栏目,打造“爱心”这个品牌符号,并将重点放在灾区重建的宣传报道上,以公益栏目、公益活动以及公益广告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将四川卫视打造为爱心传播的倡导者和领航者,展现电视传媒的公信与责任。

二、“爱心成就梦想”定位的创新策略

受众时代的到来是媒介产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买方市场的前提下,媒介产品及其质量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内容为王”的现实状况,使媒体必须将节目和内容当作立业之本,走特色之路。经受过地震的磨难,四川卫视品牌形象全面升级,“爱心成就梦想”的频道定位使四川卫视频道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立足于“爱”,重点打造《新闻连连看》《真情人生》等自办栏目,同时尝试举办与“爱”相关与地震相关的系列活动。

延续“故事定位”时期故事栏目带风格,四川卫视将新闻栏目打造成板块式,四档强势新闻——早间7:00-7:30、午间12:30-12:45、19:35-20:00、晚间23:00-23:20连贯式播出,奉献新闻资讯大餐,并穿插《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特别报道。以“爱”为主题,四川卫视重点打造“真情人生”栏目,对抗震救灾中出现的感人事迹进行深入挖掘,延续四川卫视在抗震救灾中树立的新闻品牌,树立高端栏目品牌。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四川卫视又推出《我爱我的祖国》全新大型爱国主题娱乐节目。节目以“我爱祖国”为主题,历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深度聚焦中华民族令人骄傲的方方面面。节目知识性强,内容涉及面广,可视性高,同时又极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四川广电以“爱”为主题的定位升级战略,将“爱”扩展到关乎祖国、民族的“大爱”,把“爱心成就梦想”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在大地震之后重建家园的四川,爱国情结被无限量放大,重建中的四川,以“我爱祖国”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和党的感激之情。这是塑造“大爱”形象的大手笔,节目价值随之上升,最终深化媒体品牌内涵。

三、内容定位升级与营销定位的融合

随着四川广电内容定位的升级,其营销定位“大众消费品牌的成就者”也随之有效转型——在保持理念不变的基础上,加入“爱心”元素。四川广电通过2009年“爱心成就梦想”电视广告推广暨招商会,向客户展示2009年集团的发展机遇与整合优势。地震促使四川广电定位升级,从而拥有更为强大的传播优势;定位升级后的“爱心”元素使广告商拥有社会责任形象,从而提高美誉度;最终实现媒企双赢。

5·12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播出以来,四川卫视成为最后一家恢复电视广告的频道。短期看来其广告收入受到了较大影响,但从长远看,其实收获更多。灾难中,众多企业特别是国内知名企业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援助工作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回报社会;同时,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对于提升自身社会公益形象和投放公益广告有很大需求。而四川卫视,不管从节目内容还是媒体形象和公信力,都是广告客户投放公益广告、树立品牌形象的最佳选择。四川卫视抓住机会加大公益广告的营销力度,常规广告+公益广告已经成为电视广告投放的新模式,常规广告可以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公益广告则可以提高美誉度,双管齐下将使广告效果达到最佳,而灾难过后的公益广告也将有更多的切入点和诉求点,为公益广告的开发带来新的增长点。如前不久启动的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四川依然美丽”大型公益广告片活动的拍摄,邀请到了李连杰、李冰冰等明星志愿者,拍摄地选定在某房产公司,它将成为“四川依然美丽”最直观的缩影和窗口。

同时。四川卫视强势弘扬“中国爱”,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四川卫视延续2008年抗震救灾宣传报道的宏大气势,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强势推出大型全民公益活动《5·12中国·爱——中国娇子·爱心行动》。该活动是四川电视台为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精心打造的特别节目,节目以志愿者行动为载体,一方面以明星志愿者的视角和体验,重温抗震救灾中的动人篇章,再现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体现震区人民面对大灾坚定乐观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地震一年来在全国各省区的支援下,四川震区在重建家园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另一方面,重访震区的志愿者和明星还通过“中国娇子,爱心行动”帮助震区群众实现自己的心愿。形成以重访震区的志愿者和明星活动为经,以精心选取的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中所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事件、生动的细节为纬,通过震区群众与明星志愿者之间的真情互动,展现志愿者帮助灾区群众实现美好心愿的感人过程。“中国娇子·爱心行动”以行进式结构,构成既有相对独立的故事,又相互衔接的三十期系列节目。每期节目有i+n个开放型、进行时的故事组成,节目通过vcr+演播室的形式,融合感动、感谢、感恩的情感元素,从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前一个月起在四川卫视推出。这一节目成为2009年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公益电视节目之一,其营销效果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地震后的灾后重建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如建筑、医药、食品、家电、通讯等行业。为了增强原有客户的投放信心,同时加强新客户的开发,四川广电集团在全国召开系列联谊会,一方面针对客户在抗震救灾中的支持表示感谢,另一方面将四川台在此次灾害报道中的巨大影响力和四川经济、四川市场的状况和潜在机会传达给广大客户,帮助客户进行下一阶段的市场拓展。

四川卫视作为“爱”的传递者,通过爱心传递,用“爱心”来成就彼此的“梦想”,从而提高媒体与企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最终达到完美的双赢。

四、定位升级与媒体责任彰显

在电视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省级媒体定位的升级,不仅仅是为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更是作为主流媒体承担责任的表现。四川广电集团在经历地震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作为传播喉舌,有义务向全国人民传递灾区信息,而“爱”的倡导,更会起到凝聚人心、唤起爱心的作用。“爱心成就梦想”这一定位将四川广电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关乎责任关乎人文关怀的高度。

目前媒体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报道的失实和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位。如果说虚假新闻的产生是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及媒体人的经济利益有关的话,那么,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则主要是由媒体人的世界观、价值取向和人文修养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要素发生了变化。新闻报道作为及时准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就要求媒体不仅要当好社会信息的传播者,而且要成为人文关怀的具体实践者。人文关怀不仅是媒体的道德使命,也是媒体争取受众、在竞争中求生存的手段,更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人文关怀理念的实践过程必须是全面的、持久的、积极的和健康的,媒体要始终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而不能将其视为新闻传播外在的标榜。人文关怀方面。四川广电在地震中的表现出色。大灾面前,四川广电集团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四川广电不仅成为了党和政府以及公众信息的“传达者”,也成为抗震救灾的“参加者”,更是组织公众共同应对灾难的“动员者”,它引导公众以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去拼搏,在具体而细微的新闻中发挥真正的传播实效。最终,四川广电集团的宣传报道,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四川广电集团抓住地震危机成功定位升级,将四川卫视打造为充满人情味与责任意识、更易为受众接受的频道。以“爱”的名义,承担起传播职责,背负人文关怀的责任,这在省级卫视频道乃至全国电视媒体中,是前所未有之举,从而树立了四川广电此次定位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

延续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四川广电一直积极前行。在5·12地震一周年之际,四川广电更以各种“爱”的形式向受众传递“爱”的讯息,引领爱心传播。

注释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5

当我知道这个消息已经是事发之后的几个小时了.这种事情可不是天天有的.有许多老师说四川地震了.我很惊讶,不禁让我回想起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没想到这次的地震比1976年的唐山还猛.下面是有关地震的资料;

新华网北京5月21日电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1日12时,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41353人遇难,274683人受伤,累计失踪32666人。

这次地震是我从小到大国家以及全世界的人民都来救援的行动.这是我才对地震有了相对的了解.此次地震涉及北京.海口,内蒙古新华网北京5月21日电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1日12时,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41353人遇难,274683人受伤,累计失踪32666人。

等地.涉及范围很广.虽死亡人数远远不及1976年的唐山地震.但是震惊中外,这里面还有许多的中国同胞压在废墟之下,看了那些图片惨不忍睹,泪流满面.不忍心去看.只好去看看故事.

文字我认为是最能感动人的.有一位老师知道地震来了.将孩子一个一个抱出教室,他不顾危险他为的就是孩子那活蹦乱条的生命.结果,在抱最后几个孩子的时候被倒塌的水泥板永远地压在了下面......

看完这则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这些人的命运.他们有的很幸运,而有的却相反.我每天都在为他们祈祷.祝他们能从废墟里爬出来.这次地震太突然了.夺取了许多人的生命.

我又一次去看那些让我心痛的图片,那一个个乞求的眼神.每一个图片都让我心灵震撼,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动,救援人员的每一个动作让我敬佩不已.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6

他从岩下石寨走来,

他从仙都中学的校门口走来,

这位现代“浙派人物画”的创导者、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被人们称为真正的艺术大师。

古村的孕育

走进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浙江缙云河阳村,便见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明清建筑有500余间,我被震撼了!

这里建筑物内每件物品几乎都蕴含着人文深意。

看看天井地面的鹅卵石吧。这些取自于河滩上的鹅卵石,随意地铺在天井地面上,就像满天的繁星。在无意之中我发现有些鹅卵石实际上是构成了一些图案:有回头鹿,有铜钱,有莲花,有寿字,有狮子扑球等。

“十八间”里的牛腿与雀替被雕成了各种各样的造型,有张牙舞爪的狮子,有栩栩如生的莲子,有超凡脱俗的凤凰,有可爱的玉兔,还有来送钱财的财神等。美极了!

在文翰公祠大门的横梁及厅堂的驮梁上的木雕,却又是另外一种景象。它们采用的是浅浮雕的形式,还饰上了丰富多彩的彩绘,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是颜色还是那么夺目。那传神的形象刻在了我的心里。

除了木雕,还有一些石雕。在八士门前蹲着一对奇怪的兽石雕,河阳人称它为“稀罕”。相传这对“稀罕”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有关它的故事总是为河阳人所津津乐道。这对奇怪的“稀罕”引起我极大的惊讶,它有狮子的身子,却有一个蛤蟆的头。它的做工并不精细,石材也不名贵,但是却具有一种粗犷古拙之美。

在八角亭祠堂内,下厅大门内有一对青色石鼓。石鼓的表面非常光滑。它的底座饰有图腾花纹,做工细腻。这一对称作“户对”,与门上的木雕“门当”正好匹配。这也许是后人的一种穿凿附会,但足以表明这个家族在过去岁月的不同凡响。

不同凡响的还在于1922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在这个祠堂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这个小男孩就是日后的现代“浙派人物画”的创导者、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国画家、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李震坚。

八角亭祠堂是一座优秀的传统建筑。祠内的木雕、壁画堪称一流,题材多以人物为主,极具艺术色彩。李震坚就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加上他天资聪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自己的艺术天分。三岁那年的夏天一日,母亲正在擀面条,他便要来一小团,捏捏弄弄,竟成一条小鱼儿,鱼翅鱼尾,鱼眼鱼嘴,惟妙惟肖,母亲惊喜万分,逢人相告。第二年冬季,有一天朔风呼号,他在火桶中,向父亲要来一支笔,便在墙壁上画了只猫,有头有身,一条长尾巴垫在屁股下,蹲着,神态逼真,与家中养的那只大花猫十分相似。父亲便对小震坚的母亲说:“看来,坚儿真有艺术天才。”

邻居见了他画的小猫都惊异。父亲表示:“不管家里再穷,也要供他读书。”

震坚的父亲,终于买了一捆毛边纸,供他临摹。他开始用毛边纸大量临摹绣像小说上的人像。元宵节,村里迎龙灯,邻居竞相邀他去“画龙”。

走在河阳古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勉人向上、劝人读书的题词。“十八间”的门墙上有诗有画。它的大门楹联是:“读万卷书才宽眼界;种千钟粟足活心田。”“耕”者求温饱,“读”者求富贵。河阳古村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乡村的传统核心理念:耕读文化。人说一方山水孕育一方人,那么古村是不是也孕育了小神童呢?

大抵这不是全无缘故的。李震坚入河阳小学读书。著名金石书画家楼辛壶的父亲狮山先生常来教他写字、画画,成了忘年之交。

震坚9岁这年中秋,寓居杭州的楼辛壶返乡探亲,与他父亲一起来到河阳八角亭祠堂。楼辛壶观看了李震坚的临摹作品,并予详细的引导。李震坚听了,第一次有“顿开茅塞“的感觉。楼辛壶对李震坚的影响是深远的。

缙云的一位文化人告诉我,李震坚在河阳小学毕业,还得了个书法优秀奖。第二年便考入仙都初级中学。由于家贫,只读了数月便辍学回家。在家时他被人请去各处写字作画。有一次去武义柳坦张家作画写字,被张家看中了。在张家姑妈的撮合下,17岁的李震坚与武义柳坦村张雪芝小姐订婚。订婚后的次年新春,李震坚又进入仙都中学学习。

李震坚21岁那年,他迎来了两件喜事:一是利用半工半读,完成了初中全部课程,居然成绩优秀,拿到了毕业文凭。而且,一向关心他的蓝台校长郑重告诉他,已决定把他留校工作,作为正式职员;第二件喜事,也是他人生一件大喜事,与张雪芝结婚。

山山水水又一程

就在那年,李家从河阳八角亭祠堂迁居岩下村。

壬辰(2012)年浙江缙云祭祀轩辕黄帝典礼前夕,我走进缙云壶镇深山中的岩下村。一幢幢用百丈岩下块石砌就的建筑,高的、矮的、精致的、简陋的石头房屋,组成了一个坚固的石寨村落。据说,初时岩下村的房屋,皆按传统工艺以土筑墙,以茅盖顶。后来,为防备“人熊”溜进村庄推倒泥墙,咬死牛羊家畜,威胁村民安全,村里各家各户将泥墙土屋全部改为用沉重块石砌筑的坚固石屋。

穿行在岩下石寨,我体悟到村民正是生活在岩石的怀抱之中尽享天伦之乐的。因为,这里有山间野味,这里有梯田肥沃,这里有米酒醇香,这里有春茶秋果。石寨风雨如磐,石屋牢固耐用。我想,也许正是岩下的坚石磨砺了李震坚的坚韧意志,造就了他的坚强性格。

1965年,已成名人的李震坚回故乡岩下过春节,在临近村庄写生。还画《白马水库》一图赠水库。10年后他又一次来到这里,足见李震坚深深地依恋着这座村子。

1945年农历九月十六日,李震坚的长子李村出生,白白胖胖,十分可爱。那时,李震坚也已高中毕业。

喜事接踵而来。这年抗战胜利,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迁回杭州。而且当年暑假就招生。1947年秋季,李震坚第二次报考被录取。入学后,他如鱼得水,更加奋发好学。他先后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等艺术大师。

李震坚毕业了。他德才兼优,留校为研究生,继续深造;同时,兼任系里的教学辅导工作。1953年妻子张雪芝迁来杭州,夫妇俩居住在里西湖栖霞岭下。

岁月悠悠,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李震坚在绘画创作与美术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业绩。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浙江美院李震坚、周谷昌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崛起。李震坚作为“浙派人物画前期的主要掌门人,在‘浙派人物画’的发展史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故土的恋情

从缙云走出去的李震坚深爱着这块土地,深爱着乡亲父老。

岁月倥偬,画事频频。这一切都冲淡不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每当回家,照样与大伯小叔拉家常,为大嫂小姑画“花样”。有户人家有一张清代花雕床,其“床额”―床顶上的匾额坏了,李震坚便顺次画了芙蓉、牡丹、荷花、、梅花等五幅“花样”,让雕花师傅重雕回去。至今,这张花雕床还留存在河阳“文翰公祠”的民俗陈列馆里。

据乡人说,李震坚成为大画家、大名人后同以前一样经常来故乡。他白天采风,晚上便借用食堂一张方桌与一张双抽屉桌,拼成画桌,把白天采风的印象认认真真地画出来,或者约好对象请到家里作肖像画。

在他的眼里,故乡是一幅画、一首诗。他要尽力描绘故乡和故乡人民内在的美。他去仙都风景区采风。他说只要加强宣传,缙云仙都之美,自可流美四方。缙云仙都被批准为部级风景名胜区,李震坚便画了一幅《牡丹图》,并书录白居易的诗《咏鼎湖峰》题赠。1983年,缙云县文化局编了一本《仙都民间故事》,李震坚便精心画了一幅《十仙女照镜图》作为封面。

长期以来,李震坚对自己的故乡满怀深深的情结。1972年夏天,李震坚回故乡探亲,恰巧缙云县文化馆―批艺术爱好者正在学画,亟须有人在艺术思想与艺术技巧方面作些辅导。文化馆领导前去对李震坚一说,他欣然前往。讲堂设在向阳山展览馆一间房子里,震坚带上自己许多新作,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从“速写”到“写生”,把理论、技巧,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气氛十分活跃。类似的艺术辅导活动,在家乡缙云、丽水一带,进行过多次。

听到这位艺术大师的乡情故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然而他的故事还在继续―

1985年,缙云县文联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李震坚既致贺信又书题自撰一诗:“缙杰倪翁共徘徊,云蒸霞蔚月镜开。仙风激起鼎湖浪,都向旭山问渔来。”不仅如此,他还画了一幅大型山水画《巍峨鼎湖》,这无疑是出自他对故乡的一片挚诚,让与会代表深受感动。当时,文代会就作出了决定,称扬他“热爱故乡,非常关心和支持故乡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并推举他为缙云县文联名誉主席。

乡情是岁月酿造的美酒,时岁越长,酒越绵厚。随着年岁的增长,李震坚对故乡缙云的情感愈来愈深。

缙云县为楼辛壶父子举办书画展览,李震坚立即予以题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缙云政协诗书画社成立,他欣然接受“顾问”之聘,并热情洋溢地题词:“云霞五彩石城开。”1990年,他先后为“缙云县文化馆”、“缙云县图书馆”、“缙云县电影院”书题牌名。他为缙云县盘溪中学书题:“为祖国开出奇葩异卉。”

他的亲友说,自从他患重病后一直坚强地与病魔抗争着。那一个傍晚,李震坚在弥留之际,紧紧地拉住夫人张雪芝的手,十分乏力却似乎很平静,断断续续地说:“我,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从缙云山沟里走……出来,而今……”

啊,逝者如斯,人何以堪。大师人生行程中的最后细节,成了我永久的记忆!

他在缙云的大山里成长。童年的时候,第一个对他进行美的教育、鼓励他走上艺术之路的是他的穷秀才祖父。祖父遗留给他的一方石章镌有“半潭秋水一房山”的联句,而李震坚画室有他自己手书的半联“一楼书卷万花熏”,把它们连起来就是:半潭秋水一房山,一楼书卷万花熏。这不正是李震坚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他几乎是不肯出卖自己的艺术品的,但于1992年因病去世前夕,却郑重表示:要让自己的作品回归故乡。夫人遵照他的遗愿,把他的100幅艺术精品捐赠给了缙云县人民政府,作为对故乡的报答。

“画苑痛失丹青手;春秋当铭赤子心。”缙云县人民政府兴建的李震坚艺术馆典雅精致,陈列着由李震坚家属捐赠的艺术精品以及李震坚生前使用过的画室陈设与文房用具等,还有关于李震坚的各种资料。走进这个艺术馆,仿佛倘佯在大师的艺术世界。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7

【关键词】成本 劳动强度 工作效率 设备寿命 故障 机械开关 电子传感器

1 研究概况

1.1 意义

1.1.1 现状

OYO―GS系列热敏绘图仪是石油行业地震勘探仪器配备的必要设备,也是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重中之重设备之一。该系列绘图仪的优点较多,如绘图成本低、出图快、图件清晰、结构紧凑、维护方便等优点。从市场调研看,该系列热敏绘图仪还将在今后几年或更多年将主导地震处理资料绘图应用。

遗憾的是该系列热敏绘图仪原电路的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上盖左右的两个门禁机械开关的设计缺陷。该门禁机械开关调整得过紧,开关极易损坏和被卡住,而且调整螺杆很容易偏离压片不起作用。反之调整得过松,电路不闭合,门禁不起作用,绘图仪报错而不工作。即使间隙调整的非常合适,绘图仪长时间的工作,也经常出问题。该故障常常困扰着绘图员、地震仪器操作员及硬件维护人员,也常常令从事地震资料处理人员和生产管理者而无奈。一张将要绘制好的地震剖面图件,因常见的机械开关故障而废之。如,一张10米地震剖面图,绘至刚要结束时机械开关故障出现了,10米的剖面就因此而废掉了,若15米图件、或三维更长的图件时,都会因此故障而废掉。同时,连续作业通道被堵塞,设备等待人为干预。又如,地震勘探在野外正常施工中,因常见的机械开关故障,不得不将紧张艰难的正常施工停下来,野外突然停下来的代价是很大的,因为几千口工作人员同时等一台设备的结果。如果是机械开关引发的其它故障,硬件人员或地震仪器操作员就要根据错误提示信息,进行判断故障和排除,如果是机械开关本身的故障,那么硬件维护人员就要对设备的相应位置进行调整、校对、更换等一系列处理。同时作业队列也因此而废弃,绘图员必须重新梳理绘制已完成和未完成的剖面图件和文件,重新调整作业,重新发送指令,这个工作较繁琐。以上所述,仅仅是一次出现的故障处理过程,如果反复无常,那么维护人员和绘图人员、资料处理人员,要循环重复这无谓的工作。因而造成人力太多的精力和频繁的机械工作,大大增加了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造成物力等的极大浪费,给正常的工作造成很大压力。机械开关故障得不到解决,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安全生产和科研工作受阻,生产成本就持续地攀升,所有压力不断增加。因此,解决机械开关故障,对科研工作者来说,迫在眉睫,必须对绘图仪的突出不足进行改造。

1.1.2 部件难以订货和代换

机械开关市场根本就没有成品部件替代,要想更换必须对该类型的开关进行改造,而改造后的部件在使用寿命等均比原配套产品差很多,故障率也高。因此该部件一旦损坏,必须要成套更换原配传感器。该部件很难从国外订上货,因订货量少。即使偶尔与其它部件一起订到货物,也未必按时到达。也就是说一旦订到该部件,它的及时性也大打折扣,那么只有耐心地等待。除此之外,如果没有良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出现问题的设备废弃而闲置,或因一套不应致命的机械开关设备而报废。

1.1.3 技术一致性

该系列热敏绘图仪,以幅面分为24英寸绘图仪和36英寸绘图仪,但原理和结构大体一致,基本可以相互置换,尤其是门禁互连开关控制原理、安装空间基本或完全一致,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多为复制,从而大大减少改造成本和工作量。

1.2 研究方向

《OYO―GS系列热敏绘图仪机械开关技术改造研究和实现》,主要对绘图仪机械开关进行技术改造研究,利用电子技术,将机械开关的进行置换,完善其设备存在的技术缺陷。改善相关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改善设备的工作环境,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绘图质量。真正实现地震资料处理在线的无人值守的工作模式,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提高有用功效。

根据该系列绘图仪的机械开关的原理逻辑关系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设计制作电子传感器,重要依据是依照的对设备的测试数据、实验过程及结果。

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

2.1 主要技术路线

针对其设备的原理、结构、功能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对故障现象进行剖析研究,掌握其核心技术。在以上基础上研发的电子传感器,电子传感器必须具备原有的机械开关原理和特性,即作为一个完整功能独立的电子一体化部件运行,也可相互关联使用,更好地适应当前大规模生产用户的实际需求,切实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项目立足于生产的实用性,将技术攻关和方法研究、测试紧密结合,不仅要注重实用、还要注重产品的体积小而简洁、安装简便、耐用、环境适应性强、免维护、系统匹配等,彻底改进设备在其方面的缺陷。

2.2 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2.2.1 机械开关相互关联分析与相关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是分析研究绘图仪的主控板与机械开关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剖析分解掌握机械开关在该设备中整体运行的工作过程与核心技术,适用机型等内容;研究机械开关与电子传感器在绘图仪中整个的结合机制、比较其一致性,功能完全超越和取代机械开关。

2.2.2 电子传感器设计理念

电子传感器和机械开关的工作原理完全一样,他们的区别在于机械开关是受到一定的压力后才工作,而电子传感器是非接触而工作。这主要取决于电子传感器在新技术的设计和制作手法上达到高可靠地效果。其次是一次性简易安装和调试后,大大降低了安装的繁琐和出错几率,免除了后期的频繁调试过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傻瓜式电路,非常符合当代人的设计理念和需求。

2.2.3?电子传感器的测试过程及安装使用

使用稳定电池组供电,利用示波器进行监视,即监视测试其电路的高低电平及电流大小等,根据不同测试的过程,看其传感器的变化状态及指标。对电子传感器进行人为持续地破坏性的实验,以及障碍物实验,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将原始机械开关和电子传感器测试进行有效比对,其结果,电子传感器无论在稳定性、工作环境、灵敏度、电流的工作宽度等指标均优越于机械开关。

在设备上安装后进行正常的使用,达到了预期设计的要求,甚至高于我们的评估水准。比如,傻瓜式的安装、后期免调试、尤其是灵敏度、寿命、工作环境等。从而完善了设备的功能性,有效保证了处理资料数据安全性、时效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王俊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 OYO―GS-6XX-2系列 热敏绘图仪使用说

明书,1996,6

作者简介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8

【关键词】刘震云;白描;幽默;口语

刘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于1982年开始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的成名作《塔埔》之后,相继发表了:《新兵连》、《新闻》、《头人》、《官场》等描写当时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知识分子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关于语言风格,“语言的表现风格有人称为修辞风格,它是从综合运用各种风格表达手段所产生的修辞效果方面来说的,是对一切言语交际的产物――话语的气氛和格调从多角度多侧面的抽象概括” [1]。依据此定义,本文认为简洁白描、反讽幽默、本土口语是刘震云小说突出的语言特色。通过运用这三大语言特色,刘震云将一个个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并将书中小人物的生活描绘的深刻真实。

一、简洁的白描

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刘震云的小说,通过用精炼、节省的文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准确的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其简洁的白描手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开门见山

刘震云的小说开篇多数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既省力,又引人入胜。例如:小说《我叫刘跃进》的开篇句 “在工地,大家都知道,刘跃进是个贼”。非常直接的开篇点题,简洁明快。小说《头人》,开篇句为“申村第一任村长,是我姥爷的爹。”这部小说讲的故事始终没有超出村子的范围,都是围绕“争当村长”来展开的,故此开篇句言简意赅,直切主题。

(二)言明意显

刘震云小说的语言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言简意赅,绝不拖泥带水。例如,小说《故乡相处流传》中“虽然他话说的很有感情,但大饥之年,人的感情都饥得粗啦啦的,没人有功夫听他的废话。所以,事后他说,他六年死时,灵魂是孤寂的”。这句话采用的都是常用且没有什么特殊感彩的词语,但却读起来格外醒目深刻,将人物悲凉的内心、匮乏的精神、孤独的人生,在读者面前展露无遗。

二、反讽的幽默

刘震云在《故乡相处流传》中提到:“大凡描写滑稽现象,讽刺嘲笑丑恶事物,或者表现作者战斗乐观精神,或者为了增强作品的趣味性等都常用幽默风趣的格调”。而刘震云的小说最具艺术特色的就是“反讽的幽默”,他把笔下那些普通寻常的事物变得非同凡响而妙趣横生,甚至使那些平淡无奇的小人物也拥有一些特殊的魅力。用幽默的基调,彰显反讽的力度,最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犀利反语

文学写作运用“反讽”手法历来已久,在中国现代,又以鲁迅为典型代表。不过“新写实”小说即继承了鲁迅的犀利文风,又借鉴了西方的“黑色幽默”风格。刘震云在系列小说中把“反讽”运用到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中,小说《手机》、《一地鸡毛》等都蕴含了强烈的反讽意味,并且裹杂着种种幽默基调,文字的表面意思与真实的写作意图豁然相反,从而使表达效果事半功倍,显得妙趣横生。例如:小说《故乡相处流传》中一句“外八字脚、内八字脚、罗圈腿、平底脚、鸡眼、脚气、类风湿,都得到了矫正和医疗”,作者运用极具夸张的描述手法,恰到好处的彰显了人物无比兴奋的内心世界。

(二)生动幽默

“幽默又叫诙谐、谐趣。幽默的语言是轻松活泼,讥嘲揶揄,滑稽可笑,妙语横生”[2]。刘震云的小说即冷静沉稳,又不乏生动幽默。他将语音、语气词、语境等等加以巧妙的运用,致使文章活灵活现、诙谐幽默。例如,《塔埔》中“突然,门‘吱哇’,一声开了,走出一个人”,小说中拟声词的运用,使得书中人物的动作跃然纸上,更加的真实生动传神。又如《手机》中“严守一这时看了沈雪一眼,点着非墨:‘费老,做人要厚道!’这句话就是利用特殊的语境,“厚道”一词在书中的真实意思就是说假话,与其本意南辕北辙,使得感彩别有一番味道!《手机》拍成电影上映后,这句话成为了风靡全国的流行语。

三、朴实的口语

“朴实的语言风格在词语的选择上力求平实、自然、生动,不饰雕饰,不尚词彩”[3]。刘震云在描写刻画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时,始终保持冷静、客观、真实,不添加自己的声音,不裹杂自己的情绪,因口语化的特征而独具特色。

(一)朴实明快

日常交际所使用的口语以简单句为主,且多为短句,简洁明了。但是,其小说的朴实明快并不是没有水准的简单罗列,无色无味,而是平中见巧,趣味横生。刘震云的小说不靠故弄玄虚的卖弄文采,堆砌华丽的词句,而是运用最简单的故事,最生活化的语言,最直白的表达,记录最真实的生活。[4]例如,《温故一九四二》中“这饭就是放到今天,我们这些庸俗的市民,也只能在书中和大饭店的菜本上看到。白修德说:这是他所吃过的最好的筵席之一。我说: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好的筵席之一。但他又说:他不忍心吃下去。我相信我故乡的省政府官员,绝不会像白修德这么扭扭捏捏。”这段文字没有任何修饰,极为平实,完全不掺杂个人情感,完全由读者自己体会领悟,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表现手法,更有张力,将感情表达的也更为彻底。

(二)本土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转换方式,地域方言是因不同地区的差别而逐渐形成的语言形式,是语言在不同地区的不均衡发展的反映。[5] 方言土语词汇恰如其分的运用,能够将乡土气息表达的更为到位。刘震云的小说中,特别是描写乡村的地方,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词汇,形成了其小说的重要特点。例如,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小蛤蟆拉住瞎鹿的手,看了半天,说:‘不简单,别看你老模嘎查眼的,你比小羊还可爱’。”这里的“老模嘎查眼”就是典型的地方方言。刘震云采用地方方言,原汁原味的展现书中的人物,致使读者能够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强烈的共鸣,缩短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其作品也就自然而然的能够更好的被读者所接纳。[6]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郑远汉.修辞风格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谭达人.幽默与言语幽默[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3.

[4]魏瑞霞,浅析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口语化语体风格[J].芒种,2013(17).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9

《天鹅的故事》是章廷桦先生在访俄期间聆听了一位酷爱打猎的俄罗斯老人斯杰潘讲述的一个有关天鹅的真实故事后,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写成的。编者对其进行了适度改编,突出了天鹅破冰和老人弃猎三十年的情节。文章以“我”听斯杰潘老人讲述天鹅的故事为线索,再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自救的神奇壮观的场面。作者与编者用他们饱含真情的笔墨,赋予了天鹅人性般的光辉,不但向人们展示了天鹅为生命而战的壮举和它们勇敢无私、团结拼搏的精神,更讴歌了斯杰潘老人那颗真诚善良的心,唤起人性中的善与美,拉近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让人们学会为生命而感动。

一位老人引出一段故事 文章是以一位亲眼目睹事件的老人向“我”讲述的方式叙述的,是故事中的故事:一个用情讲,一个用心听。从老人说话的神态与语气,可以看出老人在努力复现当时的情景、氛围和体验。这种独特的叙述视角让我们多了一种“在场体验”。很好地凸显了课文主旨,引导世人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敬畏生命、爱护生灵!

一段故事引出一个勇士 在这个故事中,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那只老天鹅。“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次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镜子般的冰面”是坚硬的,如此大的冲击力让我们可以想象出老天鹅在承受怎样的痛!老天鹅的果敢与顽强,无私与智慧,还有它对整个团队的责任感,简直就是一首诗,一首壮丽的诗。这哪里是一只老天鹅,分明是一个同饥饿抗争,向困难挑战的勇士。它在用自己的行为震撼群鹅,感召群鹅,呼唤它们一同加入破冰队伍。

一个勇士引出一首赞歌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任何事情的完成,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在这样一个团队前,死神也怯步了。否则,哪有群鹅“克噜——克哩——克哩”的胜利欢呼?这欢呼,不仅是破冰胜利的欢歌,更是与命运抗争的赞歌。

一首赞歌引出一种敬畏 课文三次写到了天鹅的叫声,这三次叫声从悲哀到激动到喜悦,串起了故事的前因后果,仿佛一首从低到高的旋律。老人深情地诉说着这个故事,称赞“多么可爱的鸟儿啊”。这“深情”中包含着震撼,为天鹅的智慧、抗争、欢呼所震撼;这“深情”中包含着敬畏,为天鹅不屈于命运的精神而敬畏;这“深情”中包含着愧疚,为过去伤害鸟儿而愧疚,为人类伤害自然界的生命而愧疚;这“深情”中还包含着希冀,希望通过讲这个故事唤醒人们的悲悯意识。所以他“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挂”的不仅仅是猎枪,还有老人的信仰和愿望,以及对天地万物的一种敬仰、敬畏!他不仅为自己“挂”,还为家人“挂”,为客人“挂”,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天鹅身上闪烁着的生命光辉,把这个故事传给世人,激起世人去理解万物,珍爱生命,为生命而感动。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10

在100个母爱故事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最勇敢的妈妈、『地震中的撑起、『耳朵在哪儿、『秋天的童话、『跪拜藏羚羊,这些文章和故事分别给了我不同的感想。想知道的话,往下看吧!

『最勇敢的妈妈中的猫妈妈不畏熊熊的烈火,勇敢的把孩子从火海中一个个救出来,甚至当人类把它带到安全地带时,它还要亲自去触碰一下它的孩子们,以确定它们真的安全了。猫妈妈勇闯火海的精神,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地震中的撑起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种最宝贵的东西叫母爱。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温暖的眼光;母爱是恬静的月夜;母爱是润物的细雨;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母爱是温暖的港湾......看过这震撼人心的故事,,我想说:“母爱是无法用‘语言’衡量的凝重”。

『耳朵在哪儿这篇文章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又一次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母爱得伟大。一位母亲怀着喜悦的心情产下一个天使般的男婴,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个男婴竟然没有耳朵。不可避免的,小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别人的嘲笑。不过,让我安慰的是,由于高明的医术,小男孩终于被装上了一对耳朵,并且拥有了一个成功的人生。

『秋天的童话让我想起有一句谚语:“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的确,母亲给了我们一个爱的天堂,甚至,他可以用血染红那个天堂。因为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蛮夷走向了文明繁盛;因为母爱,我们才从愁肠百结走向引吭高歌;因为母爱,才有了生命的肇始,人性的回归。

『跪拜藏羚羊中的母藏羚羊牺牲自己救小藏羚羊的举动,不单是让盗猎者震惊,也让我们每一个人震惊。我们歌颂母爱,认为它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但是我们忽略了,再动物界同样有母爱惊天动地感人肺腑。

当我读完这几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我似乎能够感到一种发子内心的震撼!如果此时有人问母爱是什么颜色的,相信我们能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答案:血色!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有一种感天动地的情感,那就是母爱。母爱是平凡的,更是无私、伟大的,当孩子的生命遭遇死神的威胁时,母爱便显出了她伟大而又神奇的力量。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11

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里氏8.0巨大地震。而这个时候,我还在自己家里安然地享受家庭的温暖。因为我比较爱看体育,每天基本不看别的。所以5月14 日才知道汶川地震的消息。当时我还不以为然,以为那里发生了小规模的地震。后来通过上网查资料和看电视才知道这次地震的惨烈。2008年5月12日这场8.0级的大地震,在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竟然夺取了数万人的生命。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啊!!这次大地震造成近10W人死亡30余万人受伤,下落不明的有3万人。

虽然死了这麽多人,但是如果没有志愿者和在前线的战士们死亡人数将会更多。中华民族爱随处可见,在前线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下来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不光是前线的战士,还有很多令人伤感,惋惜和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一些普通人身上,可在关键的时候他们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去让别人活了下去。在关键时刻他们的身上闪现出一种品质,这就是爱心和善良。

在这次地震中,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都遭受了这次地震,在地震中母亲丧生。给孩子留下了一条短信,往孩子的手机里发了这样一条短信。看后,经过了无数生死离别的医生和消防队员都忍不住掉下泪来。这条短信是这样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记着我爱你。这个时候我想任何人也不能无动于衷,一向不爱哭的我那次哭得昏天黑地。我为母亲那伟大的爱深深的感动了,其实这样感人的事件在这次地震中不胜枚举。老师在临死前,把孩子紧紧地护在身下;母亲在临死前,把自己的留给了仅仅几个月大的孩子;当叔叔把一个推断了的孩子救出的时候,这个孩子没有哭一声,而是坚强地说:“叔叔,要坚强……”。

尽管经历了这次可怕的汶川大地震,但我们中华去并没有倒下去,反而更强了。只要把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精神延续下去,我们就一定会让别人刮目相看的。在这里,我为汶川遇难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哀悼。中国加油,汶川加油,中华民族加油!!!

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范文12

那时的冯小刚还没有拍过一部电影。有一次在北京参加会议时正好遇到刘震云,趁着会议间隙,冯小刚问刘震云:“如果你信任我,我想把《温故 1942》拍成一部电影。”刘震云摇摇头:“不着急,让我再想想。”在刘震云看来当时时机还不成熟:“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还需要时间提高认识。”

后来,冯小刚在遭遇几部影片被毙的窘境后,开始摸索着尝试拍贺岁电影,之后便有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这些十分叫座的贺岁片成就了冯小刚,不过他的心里依旧惦记着《温故 1942》。

2000 年元旦后的一天晚上,从河南老家赶回的刘震云来找冯小刚,两人喝光了冰箱里的啤酒后,刘震云郑重其事地说:“我把《温故 1942》交给兄长了。”

冯小刚立马动手,他邀请电影圈的专家、朋友开了个座谈会。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每个人都在泼冷水,说这部小说没情节、没人物、没线索,怎么可能改编成电影。刘震云问:“还干不干?”冯小刚坚定地说:“干!”再度达成共识后,两人成立了一个采访组,开着车,沿着灾民逃荒的路线一路而行,四处找人采访、聊天。

路上遇到一个叫刘和平的老太太,让冯小刚印象深刻。刘老太太九十多岁,平日里看守教堂,她向冯小刚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她家里有个二叔,逃荒时躺路边快不行了。有个灾民跑来,一刀下去,在他屁股上割了块肉。他一疼醒了,说:“我还中,你别割我的肉。”那人说:“你不中了,你救救我吧。”“玉石门面黄金街,喝口凉水都不饿。”这就是刘老太太向他们描绘的天堂。

他们还一起重走了1942 年日本人的进攻路线和的活动路线。2005 年,两人重返故地,把路线又走了一遍,前前后后采访的当事人有上百个。在行走中,他们理想中电影的人物、线索、故事才慢慢浮现出来。

也正是因为这次行走,让刘震云对《温故 1942》有了更多的感触,于是每隔一两年,他就会冒出一些新想法,把本子拿出来改改。他说拍不拍都无所谓,修改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

就这样过了十一年,到2011 年,电影《一九四二》再度被提起。这时,冯小刚早已将贺岁片玩得得心应手。在被王朔激将之后,冯小刚又去找刘震云:“你干不干?”刘震云还是当年那句老话:“我与兄长共进退。”于是,一年后,这部电影和大家见面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震云透露自己曾和冯小刚分享过一个方法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聪明人,一种是特别笨的人。聪明人知道抄近路,不做无用功,所以聪明人就找另外一些聪明人,在屋子里玩头脑风暴;笨人就把每条有可能走的路都走一遍,然后才知道哪些路是走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