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时间:2022-04-12 16:25:29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1

海啸是什么

海啸并非神秘莫测。从本质上说,它跟我们往水里面扔石头搞出来的水波差不太多。两者都是水面受到扰动后,在重力作用下往外传的波动。这类波动有个学名叫“重力波”。

不过,与常见的水波不同,海啸的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非常长,一般来说有几百千米。对于这种波长远大于水深的重力波,其传播速度与水深密切相关。水越深,海啸传播速度越快;水越浅,海啸传播速度越慢。全球大洋的平均深度大概为4000米左右。在这么深的大洋中,海啸的传播速度非常快,通常情况下为500~800千米/小时,这和大飞机的飞行速度差不多。再加上海啸在深海传播过程中能量耗散很弱,所以在大洋这头发生的海啸,常常能很快影响到大洋对面的国家。像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引起的大海啸,20多小时后就到达1.7万千米外的日本海岸。

在大洋里,海啸引起的海表面变化通常很小,大多只有几十厘米。在海上有风浪、涌浪等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海上航行的人很难觉察到这么微小的变化。1896年日本因8.5级地震引起的海啸浪高20多米,夺走了超过2.8万人的生命,可是当时在离岸仅40千米处作业的渔民却完全没有感受到海啸的来临。

深海生成的海啸传到浅海后,因为水深变浅,再加上海底的摩擦作用,其传播速度会减慢。由此引起的水体堆积会使海表面变化急剧增大。有时,水体堆积引起的巨浪甚至可达30米以上。如果近岸地区的地形结构再比较特殊,比如喇叭口状的海湾等,水的汇集还可能进一步使水位升高,形成“大海啸”。近代比较著名的“大海啸”于1958年7月9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利陶亚海湾,其最大高度甚至达到了惊人的524米。在此情形下,你就算当时站在420米高的上海金茂大厦顶上,照样能被冲走。好在这种事件发生的条件很特殊,因此还是很少见的。

海啸是怎么产生的

如上面所说,海啸跟用石头砸水搞出来的水波差不多,但小小的石头是引不起海啸的,只有当大面积水体突然抬升或下沉,才能引发海啸。能有此等本事的家伙,除了海底地震之外,就是海底火山爆发、海底大面积滑坡了。这些过程释放的能量都是非常惊人的。像2004年引起印度洋海啸的地震,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3万颗广岛原子弹。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地震都会引起海啸。以海底地震而言,有些地震是由板块水平滑移断裂造成的,并不会造成起始水体的抬升,因而不会引起海啸。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不那么典型的事件也能导致海啸,比如小行星撞地球。这可不是开玩笑,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在6500万年前毁灭恐龙的白垩纪第三纪物种灭绝(“K-T灭绝事件”)就是因小行星撞地球引起的,它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大海啸”,一些科学家推测,在某些地区,巨浪的高度甚至可能达到了300米。

因为海啸的触发机制较多,一般来讲,海啸可能发生于任何巨大的水体中,比如海洋甚至大的湖泊中。不过,根据现有记载,大约80%以上的海啸都发生在太平洋沿岸。

那么,这次日本海啸与历史上发生的其他海啸之间是否有所差别呢?从本质上讲,这些海啸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说真有区别的话,也就是地震震级或海啸波高等等一些数字上的差异。有些人会奇怪,为什么这次日本海啸对其他太平洋沿岸的冲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这是因为海啸在传播过程中能量消耗所造成的,其实在以往也有海啸对其他区域影响很小的例子。

海啸如何预警

总体来说,海啸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它们的出现往往出人意料。因此,要想避免海啸带来的巨大损失,除了保护诸如红树林等沿海生态环境、进行海啸知识和逃生技能技巧训练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建立完善的海啸预警系统,让人们提早做好准备。

海啸预警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地震发生时,海底地面会出现错动,地震波同时在固体地球和海水中传播。地震压缩波在固体地球中的传播速度为6000米/秒以上,远远快于其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目前,地震台网只需几分钟就可以确定地震发生位置,而后结合深海水文检测系统,人们就能判定是否有海啸生成。如果震中离海岸足够远,一旦确定海啸产生,利用该速度差,有关部门就可以发出警报,为应对灾害赢得时间。

尽管海啸预警系统对减小沿海区域的损失很有帮助,但预警系统仍不完美。现有海啸预警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海啸到达时间的预警上,对海啸引起的巨浪高度等的预报还不准确。因为海底地形非常复杂,海底变形很难测得准。加上我们目前对海啸传播过程中一些具体物理过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比如这次的日本地震海啸预警中,人们准确预测到了海啸发生时间,但对海啸强度却没能做出准确预测。

目前,隶属于欧盟的联合研究中心(JRC)正在研究一种全球海啸建模系统,它基于事先计算好的全球海啸场景以及接近实时的计算,能够在地震生成的海啸发生20分钟内发出预警。

海啸能影响到我国吗

与海啸重灾区日本不同,虽然我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海啸,但危害较大的海啸很少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近海水深较浅,大陆架非常宽阔,由于海底摩擦的作用,很多能量都会在传播过程中被耗散掉。因此造成的损害大大降低。不过对于海水较深的南海区域,被海啸影响到的可能性相对高一些。

从史书上看,自公元前47年到2000年5月,中国大的海啸发生过29次,多数都没有造成很大危害,只是引起恐慌。

虽然中国沿海地区受到大海啸袭击的可能性不大,但我国东部近岸区域的海拔很低,许多沿海城市只高出海平面几米,再加上这些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水平都比较高,因此海表面很小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从防灾角度来看,即使是小海啸,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相关链接

全球海啸发生区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2

地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自然灾害,很多人对地震都是很熟悉的,还有些人认为地震是会导致引发海啸的,那么我们便了解一下地震会引发海啸吗?印尼7.3级地震或引发海啸?

地震会引发海啸吗 不一定会引发。由地震引发的海啸称地震海啸,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用数字来说,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目前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约260次,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1900年以来,地球上平均每年发生1次8级或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在10次这样的地震中大约只有1次引发海啸。形成灾害性海啸更是需要海域水深超过1000米,没有足量的水体被扰动,海啸根本无从谈起。能得出的结论是:地震与海啸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在我国沿海灾害史料中,经常“刷脸”出现的海啸记录,其实绝大多数都是风暴潮。

印尼7.3级地震或引发海啸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地震信息网消息,当地时间12月14日11时20分,印尼海域发生7.3级地震。据路透社报道,印尼当局已发出海啸预警。2004年12月26号,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3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激起的海潮最高超过30米,波及印尼、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等多国,甚至影响到索马里、肯尼亚等东非国家。这次大海啸共造成约29万人死亡或失踪、超过10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东弗洛勒斯赈灾机构负责人表示,没有收到地震灾害伤亡报告,震感持续了几分钟,人们纷纷逃出家门。这是印度尼西亚本月发生的第二起较大自然灾害。12月4日,印尼爪哇岛塞梅鲁火山爆发,导致至少48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海啸所产生的浪高取决于什么 海啸所产生的浪高取决于海水的深度。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的英文词“Tsunami”来自日文,是港湾中的波的意思。在深海大洋,海啸波以每小时700公里以上的速度传播,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但波高却只有几十厘米或更小。

海啸来临前的预兆 海啸前兆指海啸发生或登陆前的的预兆。地震引发的海啸登陆之前,会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宏观前兆现象,在海边生活、工作、旅游的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是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海面突然变成白色,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突然从海上传来异常的巨大响声,在夜间尤为令人警觉。其他的还有大批鱼虾等海生物在浅滩出现;海水冒泡,并突然开始快速倒退。

(来源:文章屋网 )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3

1 海啸的成因

海啸是大规模的水波运动,在物理学上属于特长的长波能量传递。其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这种波浪运动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毁灭性打击。

需要注意的是,海啸不同于风浪和潮汐:微风吹过海洋,泛起波浪,它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得很快,地震引起的海啸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潮汐产生的海流能深入海洋底部,这与海啸一样,然而它是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的。而海啸则是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造成的波动。如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千米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2 海啸的特点

波动有三个特征参数:波速、波长、周期(或频率)。海啸波的特点是波速快、波长大及周期长,它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千米,波高仅为1m左右,周期2~200min,传播速度约为500~1000km/h(与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相当)。研究指出,浅水面上水波波速和波长无关,只由深度决定。可见,海啸波越是靠近浅海,传播速度越慢。根据印度洋的平均水深可以推算出此次海啸的传播速度大约为700~800km/h。而在靠近海岸的浅海传播速度降低到40km/h左右。同时,由于海啸波长大,整个波形在深海大洋上看起来一点也不“陡”,不像一般的狂涛一样会把船高高地“抛起来”,甚至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但一旦海啸波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速越来越小,波高骤增,就像一堵奇高无比的水墙突然压向陆地。从而带来毁灭性灾害。可见,海啸的威力只是在浅水处才散发出来,它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可以说,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及时向外海开反而是化险为夷的正确选择。

在我国辽阔的近海海域内,分布着大小数千个岛屿礁滩。从渤海的庙岛群岛,到黄海的勾南沙、东海的舟山群岛、台湾岛以及南海诸岛,这些众多岛屿构成了一个环绕大陆的弧形圈,形成了一道海上屏障;在我国近海外侧又有日本九州、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诸岛拱卫,又构成另一道天然的防波堤,抵御着外海海啸波的猛烈冲击。加之宽广大陆架浅海底摩擦阻力的作用,当海啸波从深。海传播到我国海区时,其能量已迅速衰减,构不成威胁。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海啸带来的次声波甚至可将岸上的房屋毁坏。由于次声波的波速大于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的传播速度,所以它就成了海啸来临的前奏曲,人们可以通过接收次声波来预报破坏性很大的海啸。有科学家认为,很多动物之所以能躲过那场席卷印度洋沿岸的海啸,是因为它们听觉灵敏,对次声波有感应;而人仅对频率为20~20000Hz的声音有感应,对次声波是“听而不闻”,因而往往面对地震海啸。毫无觉察。

3 海啸的危害及预警

在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海边的城市和村庄,瞬间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4

灾难事件显然对人类是悲剧,对直接受灾难影响的人们尤其如此。在这样的悲剧事件面前,传媒如何看待自己的灾难报道,如何预想自己的灾难报道所可能达到的效果与不应产生的影响?从全球视野比较不同媒体如何实施灾难事件的直播报道,从而引发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更有必要。对一个面向全球播出的电视机构,对一个可能是跨文化传播的电视传媒,对一个同时影响多个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传媒,如何应对不同文化背景族群的心理特点与特殊需要?灾难事件发生时灾区内外的人们依赖电视直播报道,但越是有这种依赖,越提出严肃的问题:面对灾难,电视直播能力体现的边界在哪里?传媒在实施灾难报道,特别是电视直播时,应当确立并遵守什么样的基本准则?

一、百年一遇海啸:因其直播更加震撼

这次日本9.0级地震发生于日本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地震发生后,日本气象厅发出的地震快报,通过正在直播日本国会会议的NHK自动播放出来。NHK直播画面上跳出了一个警示框,同时有声音警示:紧急地震预警,请小心即将发生的强烈震动。警示画面同时显示出正在传导地震波的地震震中,和可能影响到的日本六个县。然后,才看到直播画面上人们受到震动时的反应。随后,才开始报道处在东京的演播室感受强烈震感。

随后,NHK的电视记者登上直升机,一场无论高度还是广度都是百年一遇的大海啸,就在直播镜头下发生了。据说高达14米的浪墙冲击着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岸,将轮船推向防波堤,成千的汽车在浪潮中如同玩具飘荡,房屋被冲散了,被冲散的房屋再冲击着邻居,进而一片片房屋在浪潮中涌动、流淌。重要的是,这一切就在观众的注视中实时发生。

也许,不能说这是第一场电视直播中的海啸,但至少是极少有的电视直播的大海啸,印尼地震时就没有这样的电视直播。正因为日本大地震引发的大海啸在电视直播中发生,更加让人震撼,更加震惊世界。如果没有电视直播,这场海啸的灾难性响,人们只能从其灾难性后果中去猜想。而有了电视直播,这场海啸的灾难性影响,因其在人们面前实时展开,而更为深远,必然会引发对自然、对人类行为、对历史更深刻的思考。

如果说,海湾战争是第一场电视直播的战争,在战争开始之初的连续直播,成就了一个全球播出的新闻频道CNN的声名;那么,这场日本巨震引起的海啸正在蹂躏大地的情景被NHK直播,其时及其后的直播场面被遍布世界的电视机构所一再引用,则给NHK带来了更大的影响,而会使NHK在很久的时间里为人们所议论。

二、灾难事件直播:电视机构的能力展现

什么样的传媒能够成为人们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第一选择、第一依赖、第一信息源,这一定是传媒努力的结果。这种努力,其核心,应当是系统层面的,而不是零散的;是体现理性认识与思考的,而不只是经验积累的。有了这样的积累,才可能在灾难事件发生时,有很好的能力展现。

这次日本地震、海啸以及由次生危机演变成主要危机之一的核泄露,是NHK的几乎全部报道内容。比较分析其直播报道,NHK的能力展现,是通过以下四种路径。这也给灾难事件直播时电视机构的能力展现,提供了有启发价值的分析样本。

1 地震海啸预警播报:公共预警平台的特殊功用

这次日本地震及海啸的直播,首先让日本以外的人们注意到的,是电视机构所发出的地震影响预警信息。这种信息,它哪怕只早几秒,也可能救人性命。这使得电视担当了公共预警平台的作用。

重放NHK在地震发生之时的直播画面,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过程。正在直播的日本国会关于预算的讨论,发言者正在讲到:“我们将要增加1000亿日元的区域补助,通过这个额度……”,在两声铃声后,直播画面上已经跳出警示框,显示已发生地震的地震波可能影响区域,自动播放的提示声同时传出:“紧急地震预警,请小心即将发生的强烈震动”。开始跳出警示语35秒后,NHK的地震信息显示在屏幕上,刚刚发生的地震的震中、震级等信息出现。开始跳出NHK地震信息约5秒钟后,直播画面中国会正开会的人们明显开始受到传导来的地震波的影响,开始向上看。然后是播音员的声音,国会会场感到震动,然后说“震动持续10秒”。这时,画面切到NHK的主演播室,播音员播报:议会的直播中,插播关于地震和海啸的信息。在播报中,画面上可以看到演播室在剧烈晃动。然后,画面开始切入外景,显示正在剧烈晃动的东京街景,稍停,又在晃动。然后,一阵长长的铃声后,用日语、英语、汉语、韩语、葡萄牙语播出日本气象厅发出的海啸预警,同时显示可能受影响区域的地图和名称。

这里,首先需要正名以避免争论的,是这种警示信息,警示的是刚发生的地震所产生的地震横波即将到来,是对地震波影响范围内人们的一种警示;而不是某个地点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报。相比较于汉语语境中“地震预报”的含义,更应当把这种警示称为“地震影响预报”。而海啸预报,则更是根据已经发生的地震的地点、强度,预计可能引发的海啸到达不同地点的时间,以及海浪的可能高度。

NHK等日本广播电视机构之所以能够发出这样的警示信息,是基于日本从2006年8月1日开始启用的全国地震预警系统。

经过30年的努力,日本虽有雄心勃勃的计划和巨额投入,仍然没能成功地预报地震(联合国承认的成功预报地震的唯一案例,是中国对于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反省之后,日本将努力重点转向地震预警。其原理,是利用地震会产生两种地震波,即横波和纵波。日本气象厅在2006年称,通过地下深处的探测器已形成了一个及时监测地震的网络。一旦地壳发生断裂,可利用两种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时间差,在地震波传到地表以前争取时间,发出警报。毕竟,传感器感知地震波后形成的信号,会跑得比地震波快。一个有足够密度与智能处理能力的地震预警系统(不是预报系统),就可以让地震波可能影响的人们提前一些获得地震即将到来的信息。

这样的地震预警信息得以在广播电视机构自动播出,是因为日本的广播电视机构的播出系统,有与日本气象厅相连的特殊装置,一旦地震发生,日本气象厅3分钟左右自动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广播电视机构就可自动播出。因而,才有NHK播音员的提醒,停止晃动后再处理火源。然后就会提醒,不要关广播电视。

事实上,在3月11日本地震后NHK日语频道和英语频道的直播中,一直不断插播这种地震与 海啸预警信息。电视直播中这种信息的提供,成为地震中的人们离不开的信息源。虽然人们心理上可能希望安静或暂时逃避一会,但安全信息的需求,或是对事态的关注,使得人们还是要紧紧盯着灾难中的电视直播。

可以说,公共预警平台,这就是灾难事件来临时,人们对于电视最直接最迫切的要求。

2 海啸袭击场面直播:综合应急能力的集中体现

日本巨震引起的海啸,在地震发生30分钟后就到达陆地。这次地震的能量,据日本科学家估算,相当于阪神大地震的178倍。如此能量,再加上涉及陆地地形特殊,有一些三角形港湾,海湾深处的海浪可能高达30米。

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是海啸到来时,除了有恰在宫城海边采访的记者和居民赶快转移到高处,拍摄下了海啸袭击的场景,更有电视记者已经登上直升机,对海啸到来时令人惊骇的场景实施直播,一切面目全非的场面,实时现于人们面前。

这样的海啸直播能够实现,集中体现了电视机构的直播能力。这并不是只指硬件的投入,拥有直升机这样可以应对突发而宏大场面的设备。虽然硬件一定是重要的,但即使拥有直升机,却没有可以迅速启动的直播队伍,也是不能实现的。即便记者正好就在直升机上拍摄别的选题,地震时迅速转向拍摄海啸,那也需要整个直播系统的迅速对接。海啸的直播画面是如此珍贵,不仅NHK反复播放,也不断出现在其他电视机构的报道中。多次传播,放大了海啸的影响,更放大了NHK的影响。

突发事件到来时,能够迅即打开直播窗口,当然是重要的。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都很快打开了直播窗口。新华社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同样在第一时间打开直播窗口,迅即开始报道日本地震。但能够在30分钟的时间里,实现以直升机航拍这样的特殊手段,在海啸到来时让记者能够拍到现场,实现直播,体现出的应急反应能力,才是与新媒体竞争的大背景下,一个电视机构真正重要的。不管直升机和在上面拍摄的记者是因为别的任务恰好在那样的工作状态,还是获知地震预警信息后马上启动,都体现出了一个电视机构的素质:训练有素、准备充足、反应专业。

3 超长时段连续直播:日本大地震直播的四个特点

从连续12天的跟踪看,NHK的直播可谓是超长时段的连续直播。

这次日本地震和海啸引发的灾难,与以往其他地震和海啸最大的不同,就是引发了核泄露危机。而且,历经核电站爆炸、辐射量加大、注入海水等一波三折后,截至写下这段文字时,核危机仍没解决,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话说,仍然事态严重。这自然引起日本社会与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在整个危机的处理过程中,NHK的连续直播,呈现了与国内灾难事件电视直播大不同相同的特点。

一是构成简单、手法清晰,以提供权威信息和现场画面为基本手段

NHK国际频道关于日本地震、海啸与核危机的直播,总体上由几部分构成:即新闻播报、预警信息播报、新闻会直播、核心事件(核电站)现场监控画面直播、救灾动态报道、影响城市生活报道等。海啸袭击画面(航拍与后来收集到的当时画面)、核电站的结构示意图等,会反复插播。即使是新闻播报,主播出现的时间也很短,而更多的是相关画面。

二是基调冷静、焦点集中,较少采用演播室嘉宾访谈等手段

与CNN等大不相同的是,在超长时段的直播中,NHK较少使用演播室嘉宾访谈等手段,而主要是采用提供画面、提供报道、提供信息的方式。其中一些重要画面、报道、信息,会频率很高地重复。但整个直播,专注于盯准新闻焦点(如核电站),较少涉及其他新闻点。特别是较少使用演播室嘉宾访谈的直播模式,形成了与CNN截然不同的特色,也相应形成了与之不同的收视体验。

三是重复提示、专注预警,多媒体式提供地震和海啸预警信息为直播重点

在超长时段的直播中,特别是在最初一周,关于地震和海啸预警信息是直播的主要内容,而且会以五种语言多次重复。同时,右下角日本地图形状的角标,还会闪现海啸可能影响的区域,以警示观众。

四是盯住、回应关注,以权威信息源巩固特殊地位

NHK在日本广播电视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这次超长时段的直播中,NHK充分利用其特殊地位,直播官房长官和东电公司频繁举行的新闻会、记者见面会,频繁连线政府相关机构等。其直播内容,不断为世界其他新闻机构所引用。这也巩固了NHK权威信息源的地位。

4 超视野场面反复提供:依据事件性质选择核心报道手段

正在发展中的这次大地震灾难,聚集在三个核心事件上,一是地震及其余震,二是海啸,三是核电站危机。

NHK所做的直播,重要的特点,是提供大量超越一般人视野的现场画面。这包括航拍的海啸袭击场面,也包括监控镜头中的核电站,当然也包括以往会有的演播室中的晃动场面。

这次灾难的特点,决定了采用传统的拍摄、报道手段不足以与事态的严重程度相匹配。也因为如此,中央电视台在日本租用直升机航拍的前所未有的举动,得到了称赞。

三、灾难事件报道竞争的实质是系统运作能力竞争

灾难事件的电视直播,看起来是比拼直播窗口打开速度,实际上比拼的是一个电视机构的综合实力,是一个电视机构的系统运作能力。而一个主要电视机构的系统运作能力,甚至是所在国家应急系统运作能力的直接体现。

从日本地震的电视直播,回溯其他灾难报道的电视直播,可以看出,这样的系统运作能力,至少体现在响应速度、动员能力、支持能力等方面。

1 灾难事件响应速度

灾难事件发生,一个电视机构在多短的时间内播报事件信息,给出必要提示,进而打开直播窗口,就体现出一个电视机构的灾难事件响应速度。

这首先是考验一个新闻机构的信息采集能力,有没有足够的信息源保证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发出第一声音。

核心影响因素是,传统新闻模式与新媒体新闻模式下,信息获取的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新闻模式下,除了自己记者和其他信息源的信息,通讯社是一般新闻机构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源和提示器,通讯社发出的突发事件快讯(BREAKING NEWS),成为一般新闻机构应急响应的触发因素。但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工具使用者往往成为突发事件信息的第一提供者。比如,舟曲泥石流的相关信息凌晨就出现在一个回家度假的大学生的微博上,而早晨8点左右,通讯社才发出泥石流发生的消息。当然,这位大学生的最初微博信息,是缺少关键要素的,但如果注意到他发的一系列信息,是可能意识到当地已发生重大灾难的。汶川地震发生时,据报道腾讯有3000万QQ用户同时掉线,常规分析,一定发生不同寻常的事件。据说,很快就有人发了博客,告诉人们感觉有震感。

在微博大发展之后,微博上的信息一定是快的。只是这种信息往往隐没在新媒体工具的芜杂信息中,这种信息的可能提供者也淹没在人海中。过大的或然性使得识别突发事件微博信息源的难度太大,降 低了微博上单个提供者的价值。人们不知道哪个新媒体使用者会在第一时间发出灾难事件的声音。这正给传统媒体提供了机会,就是发掘并加以利用。

今天,给政府和媒体提出的问题是,怎么发掘出新媒体工具上的相关突发事件信息?至少,一些网站已经在摸索挖掘办法,从而给自己的短信业务,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

这样的响应速度,很多时候不仅体现了一个新闻机构的报道时效与竞争能力,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应急系统运作能力。在日本大地震的案例中,NHK能在地震发生而地震波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发出预警信息,就是借助了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而地震预警系统的探测成果通过广播、电视、短信等工具在第一时间广为传播,才可能为人们争取一点极有限的宝贵的反应时间。

这也是在考验一个新闻媒体的系统反应能力。这就要看各个岗位能以多快的速度转向直播。

3月12日15时36分(北京时间14时36分),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机组发生爆炸,几分钟后消息传来。北京时间13点整,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再次打开直播窗口。

2 报道系统动员能力

在灾难事件发生后,一个电视机构在做出第一反应时,除了在最短时间打开直播窗口,还应包括视事件的级别,动员报道系统的相应能力,投入报道。

动员哪些能力?传统的思维是调动记者尽快进入核心现场。但面对海啸、核电站危机这样类型的灾难事件,传统的报道思维就显得力度不够,着力点不完全吻合。使用航拍就成为一种相应的选择。因而,NHK能够实现通过航拍直播海啸场面,就是这种动员能力的体现。

但对其他电视机构,这种系统动员的重点就应当有所不同,应当根据客观条件与报道追求调动自己的报道系统。在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最初打开直播窗口时,已经获知地震将引发大海啸。因而,我们的报道思维,除了使用好事件发生地各个信息源的信息,包括新华社东京分社的采访力量,也包括其他信息源;更要尽快动员起相关区域的报道力量。这也就是网状思维。海啸会影响到一个区域,除了日本,还包括台湾、菲律宾等等,因此,第一场直播的连线,要连线驻日本的记者,也要连线相关区域的记者,看各方的应对措施如何。

3 持续报道支持能力

面对一个灾难事件,做出适当的应急反应,是不容易的。但这相对于持续报道一个事态复杂、不断演变的灾难事件,又要容易得多。日本的核电站危机的不断反复,使得日本大地震的报道,演变成一个长周期的工作。特别是这期间又发生了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这一新的突发事件,更突显多焦点、长周期报道的难度。这正在考验相关新闻传媒持续报道的支持能力。

在对一个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后,马上就会转入如何持续的问题。对于电视直播来说,想方设法把记者投入核心现场后,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支持。同时,还要动员相关权威信息源、专业信息源,动员相关内部力量,保证直播报道对关注领域的报道深度与准确。

很多时候,更让报道人员感觉心力交瘁的,是要对突发事件中后期演变缓慢的事态,不断找出新的切入角度与关注主题,不断提供新的素材与新的观察,这更会让报道群体深感压力,但也正考验报道持续支持能力。

四、灾难事件直播中电视影响能力的必要约束

灾难事件中,受灾难影响的群体,实际上超过地理意义上的灾区。而在其中,灾难信息的传播,既满足了人们知情的需要,动员人们救援,同时又相应扩展、放大了灾难的影响。这也就是传媒发达时代的灾难显得格外震撼的原因。

在灾难事件的报道中,传媒究竟应当立足于什么样的角色定位,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这是值得今天的传媒人认真思考的。

1 抚慰者与动员者的结合:传媒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灾难事件发生时,传媒首先是动员者,这是其职责所在。无论是发出预警信息,还是迅速投入报道,都是对个体与群体的一种动员,让人们赶快有所反应,或避险,或救助,都是动员人们对灾难事件做出适当应急反应。

但在灾难事件发生时,传媒不能仅仅是动员者,还应当是抚慰者,应当通过报道的进行,让公众知道事态是否及如何得到控制,以稳定公众的情绪,实现有序应对。

灾难事件必然会对群体心理产生强烈冲击,这已经为理论与事实所证明。受冲击的个体与群体,会发生恐慌,会发生不理智的行为,这也从刚退去的“囤盐潮”得到了证明。

群体的行为,并不等同于一个集体经过一定程序的理智选择。借用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话,群体行为往往是无异议、情绪化的。群体行为可能是突然的和极端的;在群集情况下,个体会放弃独立思考,转向盲从。态度坚决的断言、周而复始的重复和特定场景下的传染,都可能使一个人放下理性而盲从。参与群体行为的人,并不意味着都没有自己的判断与思考。大多数人做出选择时会有趋同心态。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担心被多数孤立,就可能选择不表达出来,最后转而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从而形成沉默螺旋。这种传播学意义上的沉默螺旋,在一定条件下,就会演变成群体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行为,许多个盲从,就会形成非理性。正因为如此,群体心理的漩涡,更需要迅速抚平。

因此,传媒面对已经受灾难事件冲击的公众,就应当反应有度、报道有度,让群体稳定有序,而不是滥用传媒的动员能力和影响。

观察NHK在这次日本大地震后的持续直播,就会发现,总体上采用的是一种冷静、客观、职业化的处理方式。主播的声音和神态是冷静而职业的,除了在报道东京演播室也在晃动时表现出一定感受外,整体上,报道是内敛于正在演变与处理的焦点事件,而不是刻意放大人们的悲惨感受。这样,可能更容易让人们的心理平静下来。

2 信息平台与报道平台的结合:传媒在灾难报道中的功能定位

让信息帮助救命,而不仅是满足知情。这就是在地震这样的灾难事件报道中,传媒应当有的意识。

因此,在灾难报道中,传媒不仅要客观、全面地报道动态与进展,更要强化信息提供。不断提供海啸预警信息,不断提供如何应对核泄露,都是提供此时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汶川地震时,直播平台不断提供如何救人的信息,提供需要什么样的具体支援,都起到了信息平台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灾难报道中应当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其基本原则,至少应当是客观、全面、准确、专业。观察NHK的这次直播,很少使用嘉宾访谈,特别是很少出现一个嘉宾连续出现在屏幕上。专业人士接受访谈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面对灾难事件,一个或几个嘉宾的个人意见的连续提供,有没有可能导致信息不全面、个人化意见产生太大影响呢?至少,在面对灾难事件时,过多使用单一嘉宾作为信息源与观点源,是不够审慎、容易出问题的。

3 审慎行事与积极行动的结合:传媒在灾难报道中的尺度定位

在灾难事件中,传媒应当有效约束报道行为与媒介行为的尺度和力度,这不仅是体现出对受灾难影响人们的足够尊重、体谅,也是传媒应有的职业操守。

比如,完成采访的重要性要低于救人生命。因此,任何采访不能妨碍救援。因此,在王家岭矿难救援的关键时刻,为了保证救援,新华社电视记者停下正在直播的机器,后撤到小山上,以免影响救援通道。

比如,不要不经同意打扰受灾难伤害的人们,以免放大他们的伤痛。有报道说,这次日本海啸袭击后,家长到一个小学把他们的孩子接走了,但是有几十位学生的家长一直没有来接。校方采取的行动,就是把他们集中在一起,不让任何人去打扰他们。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5

“9・11”之后,“安全”成了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汇。3年之后我们却发现,在“安全”的名义之下,世界充斥着谋杀和相互谋杀。但愿这场对于我们这个“文明物种”的重创,能让人类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关系,以及各种各样理性和正义的话语。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古城巴姆发生强烈地震,造成2万人丧生,震惊世界。一年后的同一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突然发生里氏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迄今死亡人数已突破20万,全球颤抖。

2004,最让人激奋,也最让人得意的,是对火星的探索。我们向浩淼的太空、向无边的宇宙发起智慧的冲击,就像我们曾经雄心勃勃地征服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充满惊奇而又兴奋地宣称:在那里,发现了水痕。然而,正是水,在圣诞节之后的阳光里,卷走了傍水而居的生命。

2004年12月13日,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在京都市东山区的清水寺发表的“年度汉字”评选结果是“灾”字。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一“字”成谶,13天后这个“灾”字会在印度洋沿岸被不折不扣地兑现了:世纪海啸夺去了十几万人的生命和无数的财富。人们在为受灾国家损失的众多生命财产扼腕痛惜的同时,一个问题油然而生:谁惹怒了印度洋?

自2004年12月24日以来,新西兰本土以及附近海域连续发生了4次地震。澳大利亚地质专家韦坦・西纳迪诺夫斯基说,地震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地壳两端。在一端的地震导致另一端的不平衡,因此引发了巨大地震。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布莱恩・巴普蒂说,这次地震导致的海床断裂长度在1,200公里左右,海床断裂,随后就像一个巨大的造波机:在深海产生了一米高的波浪,以每小时大约600公里的速度行进,这一速度相当于一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由此可见发生移位的海水量有多么巨大!

目击者说:“海啸发生时就像有人打开了印度洋的开关似的。海水先是完全消失,然后突然变成一股巨浪向你卷过来,瞬间淹没所有的东西。”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认为,此次地震中断层移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时产生出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时,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并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

在发生地震约半个小时后,以每秒200米速度传播的海底波动就到达了苏门答腊岛的亚齐省海岸,在大约一个小时后就在泰国南部普吉岛登陆,两个半小时后殃及印度和斯里兰卡,最后甚至冲到东非索马里。

用“旷世灾难”来形容2004年岁末的这场印度洋海啸不该算是夸张:十几万人来不及许下他们的新年祈愿、来不及享受2005年的第一缕阳光,生命之钟就永远停止了摇摆。这些本该和我们一起迎接新年的生命,还会在天堂里诉说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吗?看着新闻报道不断刷新的死亡和失踪数字,我们会叹息,会落泪,会追思。这些超越国度、种族、阶层、文化、利益的情感层面的“感同身受”,震撼心灵。

尽管在空间上我们距离遭遇海啸的国度有些遥远,未必认识那些海啸中的灾民,但他们的悲恸与有幸远离灾难的我们并不遥远: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于每一场世界性灾难而言,没有“他们的”,只有“我们的”,因为我们都是共同的地球人。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惟有跨越狭隘疆界的爱,才可以给在天灾面前显得脆弱与渺小的人类以尊严和生之希望。

虽然这次海啸是大陆板块碰撞的连锁反应形成的,并非人类直接破坏生态的原因,然而人类自身的活动却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这并非大自然的无情,当人类在海洋边活动与自然争斗的同时,早就埋下了悲剧的祸根。

在大海上航行的水手们经常说:“大地是父亲,大海是母亲,只有尊重他们,摸清他们的脾气规律,才能够平安地生活下去。”今天,当地球一次次以疯狂的动作向人类施暴之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深入地进行反思――“我们善待地球了吗?我们对自己的母亲的了解有多少?”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居安思危,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然这些古老的箴言,今天仍然管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哲学,也在这里体现出来了。人类在上世纪60年代平均每年受到100起自然灾害的打击,进入21世纪以来,平均每年面临的自然灾害高达500多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自身的活动是造成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曾经以为这是个暖冬,可在这迎接新年阳光的时刻,越是那最炽热的地带,越感到了那最刺骨的寒意。在那个不断变换的数字里,在对那一个个逝去生命的追忆中,寒意,使人类更加清醒,我们就从认识什么是海啸开始。

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海啸的起因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啸的危害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渤海、黄海一般不产生地震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渤海和黄海一般不产生地震海啸,大洋海啸对其沿岸也无影响。我国海区大部是浅水大陆架地带,该带平缓宽阔,又有成串的岛屿、暗礁环绕,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不利于地震海啸波的传播。1960年智利大海啸,对菲律宾乃至日本这些地方都造成了灾害,但传到我国东海的吴淞一带,浪高仅15至20厘米,没有形成灾害。

东海、南海、台湾岛海域具备产生海啸的条件

东海、南海,特别是台湾岛附近海域具备产生海啸的条件,是产生地震海啸的危险地段,这两个海区海水相对较深,海底摩擦力较小。中国海区一般没有现今活动的板块俯冲带和海沟构造,近代垂直差异运动表现不强烈。已发生的地震震源断层多为走滑型,所以大多数地区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不大。但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北沿琼山7.5级地震,使近海的今演丰、演海70多个村庄沉陷为海,表现出垂直升降运动。1867年12月18日发生在台湾基隆北部海区中的6级地震引起了海啸,说明从台湾到海南岛一线的海区,存在地震海啸的可能性。

中国曾发生过29次海啸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6

中国国际救援队是国际上第一支抵达重灾区的救援队伍。他们在地震海啸灾区,冒着余震不断和海啸警报频发的危险,不畏艰难困苦,战冰雪、抗疲劳,向灾区提供了及时高效、真诚无私的人道主义救援。救援队员们通过自己的真心、爱心、诚心和细心,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3月21日零点,搭载着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圆满完成日本地震海啸灾区救援任务的15名队员走下飞机,回到祖国的怀抱。

3月13日 星期日

应日本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中国国际救援队赴日本地震海啸灾区实施人道主义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15名队员,在首都机场集结完毕。救援队由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同志带队,队员们分别来自中国地震局、某部工兵团和武警总医院。大部分队员都参加过汶川、玉树、海地、巴基斯坦等多次国内外地震救援,具有丰富的救援经验。救援队携带搜索、营救、医疗和后勤等近4吨装备。在应对核泄露危险方面,也做了一定预防方案,并带有相关探测仪器,能保证救援队伍自身安全。

中午11:20,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东京羽田机场,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日本外务省副大臣伴野丰到机场迎接。经双方协商,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救灾地点定在灾情较重的岩手县大船渡市。三个小时后,救援队搭乘日本自卫队直升机飞往花卷。18:00至花卷后改乘汽车,克服道路不畅等困难,前往3小时车程之外的大船渡市。

当晚9点,救援队抵达大船渡施救区域,立即分成两个行动小组,一组搭建营地,一组开展搜索救援行动。目前,救援行动正在紧张进行中。

3月14日 星期一

大船渡市属临海丘陵地带,当地居民约4万人,主要受灾地区位于沿海海湾地带,当地房屋因海啸振荡冲击,受灾情况十分严重。经日本自卫队、当地警署搜救,已发现200百余具尸体。

早晨七点,中国国际救援队开始实施搜索救援。

救援队分为三个小组开展排查行动,针对之前接到的求救信息疑似点进行了仔细排查,但未发现生命迹象。虽然海啸预警不断,但是救援队的每一名队员都很镇定。

救援队的施救环境三面环山,一面迎海,海风很大,5、6级的大风把帐篷吹倒了几次,室外阴冷,气温只有2摄氏度左右,余震不断,6级以上余震频发,海啸预警频发,核辐射危机尚未解除,当地无水、无电、无通讯信号,队员们只能利用自带设备发电照明,吃住全部自给自足。

当天下午,美国派出的140人救援队、英国派出的70人救援队将抵达大船渡,与中国救援队及当地消防力量进行联合搜索救援。

3月15日 星期二

到今天,救援队已对20多个点进行认真排查,尚未发现幸存者。

但是在6时10分,于一间破损严重的房子里面发现一名遇难者遗体,已于6时22分清理完毕,将遇难者遗体转交当地有关部门。这名遇难者是当地居民,其家人在灾后返回多次搜寻亲人,但都没有发现。

搜索排查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队员们面临余震、海啸、核爆、低温等诸多危险,仍然坚守一线――这次救援行动也成为救援史上面临次生灾害最多的一次。后方中国地震局、外交部、民航等相关部门、数千名工作人员提供决策、信息、技术、后勤等诸多保障支持,这场国际救援行动无异于一场战争!

3月16日 星期三

自15日夜开始,强冷空气席卷日本地震灾区,大部分地区降起了大雪。中国救援队所在的大船渡市的积雪有两厘米厚。由于地震加海啸灾害破坏的特殊性,特别是夜间气温一般在零度以下,被困人员在无饮食和保暖的情况下,生还机会越来越渺茫。

救援队总结了两个搜索优先原则:当地人介绍有失踪和死亡人员的地区,优先搜索;海啸时海水最高处以上的房屋残部,优先搜索。这些都可以保证第一时间搜索最有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废墟。救援队按照国际搜救规定对每一栋排查过的房合做出标记。

救援队在第一责任区,在日方提供的一台挖掘机的配合下,对15日研究确定的重点废墟进行挖掘搜寻,救援队采取机械挖掘和人工搜索与光学生命探测仪探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第一作业点搜索排查工作,共搬移房屋损毁堆积物600余立方米,挖出损毁汽车两台,同时进行了重点废墟周边现场详细勘察工作。

3月17日 星期四

大船渡市天气晴,气温最低为零下5摄氏度。

直到今天,大船渡市在此次地震灾害中,共死亡216人,失踪191人。在大船渡市注册的近百余名中国公民全部安全,无人员伤亡。

为了提高搜救效率,搜救队对人员进行了重新分组:第一组为侦察组,采取现场勘察和询问当地居民等方式,迅速预先定位重点房舍;第二组为搜索组,采取人工排查和生命探测仪等技术手段相结合方式,实施精确搜索。采取前队询问侦察与后队重点排查相结合、人工排查与技术手段结合的科学方法,实施精确、快速、地毯式排查搜索,大大提高搜索效率。

3月18日 星期五

大船渡市油料和生活用品十分短缺,多数加油站没有营业,少数营业的加油站只向救援车辆提供服务;该市多数商店没有营业,等待购物的人在超市前排起长队,但购买生活用品数量已经受到限制;当地通信仍然没有恢复,与外界联系只能通过卫星电话。由于不能通过当地完成生活补给,救援队的生活保障成为突出问题。救援队党支部决定,对队员生活物资保障进行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同时积极协调我驻日使、领馆帮助解决饮食保障问题。由于供水短缺,为了节约宝贵的水,队员们在抵达灾区后没有洗过脸,没有洗过脚,也没刷过牙。

救援队除完成正常救援任务外,还帮助当地民众搭建帐篷、搬运物资、疏导交通,日本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表示诚挚感谢。队员们进入一家限制购物人数的便利店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时,热情的店内工作人员,不但不收钱,而且还免费赠送给队员们很多其它的食品和必需品。

3月19日 星期六

冒着严寒,中国国际救援队先后在岩手县大船渡市完成了对200余幢房屋的拉网式排查搜索。今天,救援队借助日方提供的机械装备,中国国际救援队采取机械搜索和人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对重点区域进行挖掘和搜寻。

直到今日,15名队员身体状况良好,精神状态饱满。日本自卫队今天成功救出了一名男子,这说明废墟下可能还有生命迹象,还有幸存者。

3月20日 星期日

今天下午完成在日本岩手县大船渡

地震海啸灾区的救援工作,于当晚返回北京。中国国际救援队作为首支抵达和最后撤出这一灾区的外国救援队伍,获得了当地政府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凌晨1时,中国国际救援队15名队员顺利完成日本救援任务回国。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副局长赵和平,日本驻华公使山崎和之及外交部、、武警部队等相关部门领导到机场迎接,并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

山崎和之向此次救援行动的领队、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尹光辉副司长献上了鲜花,并代表日本政府和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表示诚挚谢意。

陈建民局长对救援队圆满完成赴日本救援任务归来表示热烈祝贺,他说,队员们克服核危机、强余震、海啸和恶劣天气等重重困难,不怕艰苦,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凭着顽强作风顺利完成了搜救任务,得到了日本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他对救援队为国家、为灾区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外交部、驻日使馆为中国国际救援队完成任务所提供的各项帮助。

连线・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尹光辉

《中华儿女》:在日本的救援工作非常辛苦紧张,现在恢复过来了吗?

尹光辉:大体上恢复过来了吧。但是因为没怎么休息,周末也没有休息,所以身体上还比较疲劳。

《中华儿女》:日本发生地震的那一天您在做什么?

尹光辉:在正常的工作,在那之前,云南盈江发生了地震,我们在做这场地震的应急处理,跟武警、部队一直在联络。我是在第一时间得到日本地震的消息的,我们国家有个地震台网中心,他们报道有4要素,包括时间、地点、震级和深度。当时得到的消息是8.8级地震,我马上开始查看地图,发现那里离日本海岸最近的地方才130多公里,我们初步判定会引起比较大的灾害,或者是海啸。

《中华儿女》:您当时有想到会派救援队去吗?

尹光辉:我第一反应就是会去,中国国际救援队,承担着人道主义救援的任务,这是我们的职责,肯定要去救援。

《中华儿女》:日本救援之前,您还参加过什么救援行动?

尹光辉:我参加过巴基斯坦的救援行动,然后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都是我作为领队。

《中华儿女》:这次作为领队带队去日本,和以往几次参与救援,有什么不同?

尹光辉:有,这次任务很重要,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和以前地震之后房屋倒塌、压埋人员不一样,它的房屋全是轻型木质结构的,海浪从港湾里面冲进大船渡市的市区,不像印度洋海啸直接冲上海岸,它的港湾有一个保护作用,又因为它是丘陵地区,低洼的地方都被淹了,所以我们到那之后就发现,海浪冲击木质的废墟,就形成了像泥石流一样的灾害,埋在下面的人基本上都溺水而亡了。搜救的时候也和我们料想的一样,包括我们,其他的搜救队,都没有找到生还者。

《中华儿女》:此次救援,中方的救援范围有多大?

尹光辉:根据日方提出的范围,受灾区分为5个区域,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搜救区域是第二责任区南部、第三责任区和第四责任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救援队排查搜索了近4平方公里的受灾区域,并对140余座重点民宅、厂房废墟进行拉网式搜排。在搜索中,救援队采用人工搜索与生命探测仪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搜索生命迹象,不放弃一切希望。

《中华儿女》:和以往相比,这次的救援任务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尹光辉:最难的就是救援没有针对性,工作量非常大。地震海啸来临之前,由于接到预警信号,很多人已经避险。但是,还存在未来得及避险的日本民众,所以,我们就要在超过4平方公里的地区内,一步一步搜排。汶川地震期间,我们可以确切知道,哪些建筑物下可能有生命迹象,可以快速实施救援,但这次不一样,先拉网式搜索,再去寻找生命迹象。

《中华儿女》:我看了先前的报道,说咱们带了物资和给养,但是我想,咱们忙起来应该没有时间去吃吧?

尹光辉:你的理解太对了。情况非常紧急,负责后勤保障的人手又少,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到底吃什么,只拿了一些方便面。到达大船渡市的当晚,断水断电,我们的帐篷都是在自卫队为我们运送物资的卡车的灯光下搭的。之后我就去了大船渡市的消防指挥中心,和各指挥员进行接洽,了解灾情。我还问他们要了汽油,他们很热情,指挥中心一共两桶40升油都给了我们。回去之后就发电照明,折腾到半夜,第二天早上6:30就开始出发进行搜救。

《中华儿女》:实施救援过程中,救援队本身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尹光辉:危险时时存在。强度非常高的余震不时来临,搜救面三面环山、一面迎海,救援队露天搭建的帐篷会被6级大风吹倒,室外温度阴冷,特别是6级以上余震不断,海啸预警频发,当地无水、无电、无通讯信号,救援队只能利用自带设备发电照明。一位队员在余震中左腿受伤;有时为了防止造成更大的破坏,只能用手一点一点挖。最关键的是情况发展不明的核泄漏危机。几种情况的叠加,对我们队员的身心是个严峻的考验,但是我们队员经受住了考验。我们之前就准备了一台核辐射空气测量仪,我们每天测3次,有超标就会报警,我们―直都处于安全范围内。

《中华儿女》:18日时,很多国家的救援队开始撤离,我们为什么还要留下?

尹光辉:震后第7天,虽然有日本方面派出的挖掘机配合,但搜寻幸存者的希望已经相当渺茫了。国际救援队伍带给受灾民众的,不仅是技术装备支持,还有信心,时间在推移,希望不能破灭。队员们持续数天,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日本民众看在眼里,他们很感动。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一些日本民众自己省出矿泉水送到中国救援队队员的手里。

《中华儿女》:日本地震后,国内始终在关注那里的动态。这些天来,最牵动人心的就是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救援队距离福岛距离近吗?

尹光辉:不到200公里吧。

《中华儿女》:相对天冷、路滑、大风,核辐射的阴影对于救援队的影响是不是更大?

尹光辉:日本救援任务,本身就是对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考验,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

《中华儿女》: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除了中国国际救援队,还有来自美国等国家的救援队伍也在日本参与救援,你们的坚守,除了带给当地民众一种信心外,应该对其他救援队伍也是一种鼓舞。

尹光辉:的确是这样,大船渡市参与救援的国际救援队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由大船渡市国际救援协调官统一协调调派。救援中,各国救援力量进行国际协作配合。中国救援队员搜排完毕,确定无幸存者后,将留下CISAR标志,然后画上V型符号,并划出一条长线。CISAR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英文缩写,而横线则表示此处无生命迹象。这样做,大大提高了搜排效率。在国际救援队联席会议上,美国救援队对中方提

出高度评价,他们说:“我们对中国救援队的国际协作精神表示钦佩。”

《中华儿女》:在日本参与救援的这些天,您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尹光辉:从大阪去大船渡市的路上,有一个专业的指挥协调官,叫田中智也。他参加过阪神地震的救援,是位很有经验的指挥官,他协调美国队、英国队、中国队在这个区域进行搜救。美国队和英国队走了以后,他始终和我们中国队在一起。他19日接到命令要回大阪,那一上午他的车都停在我们进行搜救的现场的公路上,和我们交换意见,我们中午撤离的时候他才返回大阪。他说:“你们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大船渡市的搜救行动我都看到了,对于你们敬业的精神、专业的搜救技术表示很钦佩,对于你们的搜救工作和成效表示感谢。”大船渡市的市长户田公明先生说:“中国救援队到日本灾区来救灾,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你们的行动对发展中日关系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华儿女》:这次在日本的181个小时,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尹光辉:我们是政府委派,带着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灾民的关怀,发扬人道主义救援精神到那去的,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下连续搜救,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我对我们的队员感到自豪。

连线・中国国际救援队 首席医疗官彭碧波

《中华儿女》:作为首席医疗官,您的工作和别的队员有什么不同,救援队在日本的工作生活是怎样的?

彭碧波:别的队员一般每天早上6点半出发至受灾点进行搜救,直到晚上6时返回营地,经常会更晚,我作为医疗官要对每一名队员进行巡诊、检伤及对伤口进行处理和包扎,作为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办公室国际医疗组成员,我每天晚上还参加工作情况汇报,差不多都是12点之后才能休息。

《中华儿女》:您曾参加过印尼海啸、四川汶川等多次的自然灾害救援行动,这次日本救援和过去相比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彭碧波:这次赴日本执行救援任务,的确面临了众多困难,是以前救援行动所没有遇见的。日本的灾难是地震合并海啸,灾后气温骤降至零下,特别是3月16日凌晨开始下大雪,一连下了三天,更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同时次生灾害情况复杂:每日6级以上余震不断、海啸预警频发、猛烈的强风多次吹倒帐篷,对于大家关心的核辐射的问题,其实不用担心,我们带有放射性剂量检测笔,就象一支笔大小,能够检测到核辐射,此外我们还带有防护服,我们会做自身防护工作的,即使危险时刻在身边徘徊。虽然搜救幸存者的希望极其渺茫,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每天工作也是在高度精神紧张的状态中渡过的。

《中华儿女》:对救援队每位队员而言,救援工作是不是也是很大的挑战?

彭碧波:对!白天搜救的进候,废墟里的房子经过地震又经过海啸泡过水,四面还透着风,又下着大雪,风刮得“呼呼”的,一吹就是五六天,晚上休息时帐篷就像雨伞一样,篷里篷外温度都是零下,即使钻进睡袋里,身体也是冷的,整个人就蜷在睡袋里,睡不了两个小时,又得扫扫帐篷上的积雪,怕雪把它压塌了。5点半就得起床,通过海事卫星发回照片和工作简报,那里设施有限,没有桌子和凳子,只能跪在地上,要么就趴在睡袋上,一会脖子、腿、膝盖、胳膊都酸了,而且余震不断,每天4级以上地震480多次,6级以上的达10次,7级以上的1次,感觉站着腿在不停的抖,躺着脑袋在不停的晃。救援服经常都是湿的,全都是泥浆,搜索的屋子里都浸着水,我们戴的手套,在废墟中翻来找去的,时间一长,手里都结着冰,像戴了个铁手套,特别冷,走路都摇摇晃晃,全身都麻木了。

《中华儿女》:灾难之后,很可能有疫情的发生,那么这一次日本会发生大灾后的大疫吗?

彭碧波:我认为不会。第一,整个城市都非常干净,传染病通常来源于不洁的环境和食物,但日本公众素质特别高,每个人都遵规守节,地上连一张纸片也没有;第二,灾害发生在冬季,气温较低,又连降大雪;第三,搜救和搜尸的工作迅速,消除了传染源;第四,环境保护的特别好,非常干净,没有污水或是废弃物。

《中华儿女》:这一次日本救援,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7

地神“抖擞”

日本特大地震与海啸几乎把官城县夷为平地。宫城县人口约235万,2009年宫城县经济规模为81934亿日元,与摩洛哥经济总量相当。就是这样一个曾经辉煌的城市,须臾问路面被地震撕裂,到处是被水淹没的房屋,生还的人们在废墟面前只能哭泣,眼前的一切根本难以置信,找不到回家的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只能相互拥抱,因为太多的人,在这座城市里永远失去了他们挚爱的亲人。

超市里买不到饮用水和足够的食物,整个城市因为停电被黑暗笼罩。由于物资紧缺,目前食物和饮水优先向70岁以上的老人和12岁以下的儿童供应;由于害怕核辐射,大街上几乎没有人。避难所里的人们,也只能得到少量的水和食物。这里挤满了人,人们依偎在一起,温度却还是很低,甚至一杯热水都是奢侈的享受。

在东京,强烈的地震导致部分地铁等公共交通瘫痪,全城道路堵塞严重,数不清的人在街道上步行。刹时间日本北部震区多处高速公路地面开裂、铁路停运、交通停运、高速公路关闭、新干线和机场停运,想要回到家乡寻找亲人几乎不可能,人民只能聚集在政府的布告板前焦急地寻找亲人的名字,无论是生还是死,都会哭泣,因为生存下来的人已经见证了死亡。

海神咆哮

地震迅即引发强烈海啸,突袭了日本东北部沿岸数十座城镇和乡村。这次海啸被成为“日本有史以来浪头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海啸”。

海啸高达10米,海浪顷刻将房屋、车辆、集装箱和居民卷走,并将港口停泊的船只推向陆地,撞毁建筑物。海浪排山倒海般冲上日本东海岸,农田被吞噬,建筑被冲毁,汽车像小木片一样被抛到高高的屋顶上,城市燃起熊熊大火。

海啸的速度之快,很多临海的居民根本来不及逃生就和自己的家园一起永远被掩埋在废墟下面了。舸舰像积木一样被翻来覆去,沿海城市街头上的汽车也被冲走,大洪水裹挟着集装箱、汽车以及碎片席卷而过。

海啸直奔街道而来,很多亲历海啸的生还者根本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倒灌的海水冲到哪里,哪里就变成黑色的,像毯子一样将沿路农田覆盖,房子像积木一样被海水冲走,汽车也消失在海水中。当海水退去,整个城市成为灰蒙蒙的死亡之城,只有生还者们相拥而泣,为了纪念死者,也庆幸自己还活着。

海啸发生后,宫城县仙台机场跑道遭海水淹没。航空自卫队官城县松岛基地也被“泡”在海水之中,其中包括18架F2A战斗机,此外还有多架T4教练机和U125救援机。防卫省官员表示由于这些战机遭受海水浸泡可能就此报废,其中1架F2A战斗机造价就达一亿三千万美元。

火神吞噬

地震发生后,多处燃气泄漏,引发火灾,东京高楼冒出浓烟,民众纷纷从楼中跑出躲避。其中干叶县市原市炼油厂储油罐发生连环爆炸引发的火灾最为严重。火灾发生在11日下午3点左右,起因是地震引发的管道煤气泄漏。火焰冲上数十米高,亲历者形容:炼油厂爆炸的瞬间宛如原子弹爆炸,火势蔓延到附近的油罐后引起爆炸,整个厂区几乎被大火吞灭,发生连环爆炸,几座油罐距离非常近,使火势迅速蔓延开,灭火行动14日仍在进行,但火势尚未得到控制。目前已经导致1名工作人员重伤、2人轻伤。熊熊的火舌肆虐城市,燃烧伴随着一系列爆炸……

几天来,消防队员消防人员一直在进行喷水作业,以控制温度上升。由于震后日本能源短缺,而火灾的爆发更加使一些地方的供暖和供电无法保证,导致400万户居民停电,让劫后余生的日本民众不得不在寒冷中度过。

山神发飙

受地震和海啸影响,日本的象征――富士山的火山变得更加活跃,有喷发迹象。

特大地震对火山带产生了影响。近日连续发生地震,已观测到850次地震,其中震级最高达48级。近日,东京以南100公里处的静岗县发生了6.4级的余震,东京也有震感。此次地震是受11日发生的大地震影响而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地震的震源就位于富士山下。

火山的进一步活跃已经让饱受地震之苦的人们更加害怕,担心连带的地壳运动会使火山继续喷发。无论地震会不会引发更大规模的火山喷发,都已经造成了民众的恐慌。早在1月26日,日本雾岛新燃岳火山发生大规模喷发,喷发出来的浓烟高达1500米:13日下午再次喷发,喷烟高度达4000米。火山灰遮天蔽日,令某些地方的路标模糊不清,火山周围居民每天都需要清扫汽车或者房屋门前的碎石和火山灰。滚滚的浓烟笼罩了整个鹿儿岛县与宫崎县,由于大风,火山灰甚至飘落至这座火山东南方向145公里外的首都东京。

铀神肆虐

正当人们还未从地震和海啸侵袭的恐慌中平静下来,核泄漏的危机又一次让这个本已经满目疮痍的灾难步步升级。自11日强震发生以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险情不断。到18日止,该核电站的6个机组当中,已有4个发生爆炸。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正在日本地区扩散。

核泄漏使着成千上万的灾民被迫转移,并且接受核泄漏的检测。如果说地震和海啸并不足以让日本丧失重建家园的信心,那么核泄漏无疑让日本人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日本首相菅直人12日在记者会上表示,政府“将竭尽全力,不让任何一个居民的健康受损”。

日本当地时间15日23时,由于无法及时向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的核废料存储池注水,也没能掌握水温和水位。16日上午,该机组反应堆厂房发生火灾。核废料可能反应生成氢气引起爆炸。东京电力公司下午表示,核废料池的水位可能正在下降,如果核废料无法冷却,那么可能将受损并导致放射性物质外泄。2号机组目前通过向堆芯注入海水,水位部分恢复。同日上午,该机组反应堆安全壳的压力抑制池附近传出爆炸声……东京电力方面称,“核燃料出现了损伤,不排除发生堆芯融化的可能性”。

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可能正发生泄漏,两个反应堆可能已经出现“熔毁”现象。初步确定190人受到核辐射,其中有19人需要接受“去核”治疗。日本政府初步确定此次核泄漏事故为4级。受本次地震影响,日本国内电力供应减少了20%以上。据报道,12日,日本有500多万户居民电力供应中断,这也使寒冷中的日本灾民的取暖造成困难,成为困扰日本能源专家的头疼问题。

雪神压境

15日夜,强冷空气袭击日本地震灾区,鹅毛大雪覆盖大部分地区。岩手县该日清晨的最低气温为零度,仙台最低气温为零度。中国救援队所在的岩手县大船渡市的积雪有2厘米厚。

大雪像是在地上铺了一层棉絮。能见度只有40米,这给灾区的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而救援活动仍在严寒中继续。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8

“复合灾害”的三大特点

这是一次举世罕见的“复合灾害”,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震级强、余震多。据日本气象厅披露,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1000倍,波及范围北抵北海道、南至九州。此次地震不仅震级强,而且持续时间长。福岛县岩木市所记录的震级4级以上晃动时间持续3分10秒,东京大手町震级4级以上晃动时间则持续2分10秒。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内,里氏5级以上余震多达460多次。同是宫城县近海,3月11日当天就发生过里氏7.7级余震。日本气象厅4月12日宣布,截至当天8时,日本东北部海域上个月大地震之后,该国已发生408次里氏5.0级以上余震,其中包括多次里氏7.0级和里氏6.0级以上地震。这一信息公布后不久,日本再次发生里氏6.3级地震。对于此次余震频仍的状况,专家解释说,发生里氏7级N8级地震后,余震一般会在一个月后逐渐减少。但这次大地震震级达到里氏9级,由于主震释放的能量巨大,余震在一个月后仍然频繁而且不乏大震。

二是地震引发的海啸破坏力强大。因强烈地震致使海底上升5米,掀动海水形成巨大海啸。日本气象厅的记录显示.地震发生约30分钟后.高约8米的海啸到达岩手县大船渡市沿岸。海啸到达岩手县宫古市时高达19米,抵达福岛第一核电站时约15米。海啸登陆后攀升最高处达37.9米、延伸最远处达50公里。浸水面积达507平方公里。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岩手县宫古市的巨大防波堤,长达2433米,高出海面10.65米,被此次海啸全部冲垮。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统计,此次地震海啸重灾区的岩手、宫城和福岛3个县约300公里的堤防,约60%全毁或半毁。失踪人数多于死亡人数.溺水死亡人数多于地震死亡人数。此次灾害中海啸破坏力之大一目了然。

三是核电站事故频发,次生灾害严重。3月12日15时36分.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14日上午3号机组氢气爆炸,下午2号机组因冷却水位下降燃料棒一度露出。15日早晨4号和2号机组相继传出爆炸声。16日上午3号机组冒出白烟。17日开始向各机组注水。19日福岛县部分牛奶、茨城县部分菠菜检测出超标放射物。22日福岛县部分地区自来水检测出超标放射物。23日东京都部分净水厂检测出超标放射物。24日福岛核电站现场作业人员遭到核辐射。4月2日发现从2号机组取水口附近裂缝泄漏的核废水进入海中。4日东京电力公司宣布向海中排放低放射性污水。此后不断传出核电站周边土壤和海中鱼类检测出超标放射物的消息。4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与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宣布,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严重程度由5级提高到最高级别7级,这次“跳级”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与阪神大地震相比,此次大地震不仅引发了海啸,还有人祸。核泄漏灾害的影响,从空间而言并不限于福岛,也不限于日本:从时间而言不只是一个月,也不只是一年。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十事天野之弥4月1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福岛核电站的问题,不仅是日本面对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面对的问题。”

日本经济深受冲击

日本政府3月23日公布的月度经济报告称,3月11日的强烈地震及海啸所造成的住宅、道路破坏等直接损失最高或达25万亿日元。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日本政府先后投入了10万亿日元重建,这次的损失和重建的压力大大超出阪神大地震。

从短期看,地震发生在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开始企稳向好的关键阶段.将给复苏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灾害损失和应急措施对短期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其中包括对经济波动、物价总水平、就业率以及本币汇率等层面的冲击。从中长期看,地震发生在日本《新成长战略》即将启动的前期,有可能对日本既定的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生影响。

2010年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经济表现最抢眼的一年,经济增长率回归到2%以上的水平,经济一度出现了企稳向好的局面。正是基于2010年日本经济的“回转”上升,许多国际机构对2011年日本经济前景的预测都保持了较为乐观的态度。

虽然此次地震主要涉及的东北地区GDP仅占日本国内GDP的8%左右,但是受到地震影响的汽车及其相关产业对日本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0%。同时。地震给日本整体经济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灾害的地理范围。

其一,核电占日本电力供应总量的30%以上,而福岛核电站供电量占总供电量的6%以上。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给日本福岛核电站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并出现核泄漏事故,由此引发的电力供应紧张和核电能源持续发展问题将影响日本灾后重建。

其二,电子和汽车是日本传统工业的支柱产业。东部沿海地区则是日本汽车产业和半导体产业集聚的区域。在此次地震发生之后,许多半导体材料和汽车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纷纷停产,使得两个行业的国内生产链出现断裂,这将对日本产业体系形成较大的冲击。

其三,地震及核辐射等次生灾害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市场预期,旅游与商贸等商业活动减少的直接影响以及消费者信心下降的间接影响对日本经济复苏不利,而这些影响在短期内可能远远高于灾后恢复重建带来的GDP拉动效应。

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日本经济增速将会出现一个点左右的下滑;而随着重建工作的启动,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反弹,但是很难恢复到地震前主要国际经济机构和日本政府所预期的3%左右的平均水平。

如何应对危机

全球化时代,没有人身处孤岛。

一场里氏9级的地震,震在日本,动在全球――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救援,全球金融、能源市场随之震荡.由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更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全球化,并不只意味着商品、资本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也意味着危机来临时,全球各国共同承受危机的影响,共同承担应对危机的责任。

日本,太平洋上的岛国,面对灾难带来的伤痛。并不孤单。至今超过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向日本派遣救援队、输送救援物资、提供人道援助。全球性的救援,让努力加倍;全球性的哀思,让伤痛减半。

救援仍在继续,而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不仅唤起日本国民对核灾难的恐怖记忆,也在全球范围内给人们造成心理影响,引发对核安全保障的深刻反思。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是“核”话题,各种不实传言甚嚣尘上,甚至在世界多地引发非理性的抢购风潮:碘片售罄、排队争购日本奶粉、抢购食盐……

与此同时,核泄漏事故给各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警示,中法俄等多国已开始对本国核电设施进行安全检查。

经济上,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场灾难在全球金融业、制造业和能源业引发“余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日本地震将冲击全球经济。

在地震和海啸中遭受重创的日本东北部工业区.集中了汽车、核电、石化、半导体等众多重要产业工厂。日本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汽车厂商共有22家工厂关闭,汽车企业停产直接给钢铁企业造成冲击。除汽车业,日本电子产业也出现断供。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很多设备电子零件全球供应短缺,甚至中断,零件价格大幅上涨。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油价也随地震强烈震荡,一度跌破每桶100美元.金市、股市、汇市也未能幸免。

一国危机,全球影响,越来越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特征。而危机的解决,需要全世界联手应对。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9

这27家地方台从北到南分别是北海道放送(HBC)、青森TV(ATV)、岩手放送(IBC)、东北放送(TBC)、TVU山形(TUY)、TVU福岛(TUF)新放送(BSN)、信越放送(SBC)、TV山梨(UTY)、静冈放送(SBS)、康乃馨TV(TUT)、北放送(MRO)、中部日本放送(CBC)、每日放送(MBS)、山阴放送(BSS)、山阳放送(RSK)、ITV、TV高知(KUTV)、中国放送(RCC)、TV山口(TYS)、RKB每日放送(RKB)、长崎放送(NBC)、熊本放送(RKK)、大分放送(OBS)、宫崎放送(MRT)、南日本放送(MBC)、琉球放送(RBC)。

根据NHK在2009年6月所做的全国个人收视调查,夜间时段(下午6点~深夜12点)连同NHK在内的日本主要6家电视台,按收视率高低排序的话,分别为富士TV(6.3)、TV朝日(5.4)、日本TV(5.1)、NHK综合台(4.8)、TBS(3.8)、TV东京(2.9),在6家电视台中TBS的收视排名仅胜过TV东京,并不算高。谁能想到,在1982年以前TBS的收视率为5家商业台之冠,也自那一年起,TBS不得不将收视冠军的宝座拱手让给富士电视台。商业台的收入几乎完全依赖广告,TBS近年来因为电视广告收入低迷不振,曾在2010年3月发生营业收支呈现49亿日元亏损的情况。

TBS的电视节目可分为戏剧、综艺・音、生活・资讯、新闻・纪录片、动画、体育等8种类型。体育节目主要的播出内容有篮球、足球、排球、高尔夫、田径、拳击以及日本特有的相扑。长期以来由于新闻及戏剧节目也很具有人气,因此又拥有了“新闻TBS”、“戏剧TBS”个雅号。

如以企业名称冠名的“东芝日间剧场”从1956年开播,55年来一直未中断过。至今,老一辈人还能津津乐道回想起幼时曾看过的诸如《凝视爱与死》、《女人与大酱汤》等日本早年的系列电视剧。同样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如《3年B班的金八老师》、《大小不一的苹果们》、《世间尽是妖魔鬼怪》等,也普遍获得好评。时间进入2000年以后,《男人不如花》、《华丽家族》、《JIN-仁》等电视剧也经常保持超过20%的高收视率。

不过,自开台以来就特别着力,至今不变的TBS的招牌性节目,仍是新闻。

1989年10月,筑紫哲也(Tetsuya Tsukushi)主持《筑紫哲也NEWS23》节目,其中的谈话《多事之争》单元特别受到欢迎。2005年9月11日筑紫哲也因报道日本第44届众议院选举《!大选2005》特别节目,使得TBS的收视率成为商业台的第一名。而这档节目播出近20年,直到2008年11月这位名主播因肺癌病逝于东京的医院为止。随着老主持人的离开,2009年春,改版后的节目中的人名被拿掉,同时缩短为30分钟。

TBS播出相扑的历史悠久,2003年的除夕夜播出《K-1 PREMIUM 2003 Dynamite!!》收视率高达43.0%,写下商业台节目第一次超越NHK岁末招牌节目《红白歌之战》的纪录。

关于新闻报导的态度方面,TBS主张从不同角度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正确地传播新闻信息。3月11日下午3时多,TBS根据合作地方台的岩手放送(IBC)、东北放送(TBC)、TVU福岛(TUF)传送过来的画面及时向全国报导了大地震及海啸灾害的进展,3时20分之后开始直播宫古港(位于岩手县)大海啸冲毁辆及建筑物的画面。同时间各地的火灾及伤者信息也续汇总进总部。4时过后邀请日本“地震预报协会”的会长已经出现在播音间内,以客观科学的方式说明此次地震的有关事情。主要报导的灾区内容包括女川(核电厂所在地)、富冈、仙台机场的大海啸,千叶的煤气管泄漏火灾,浦安的土壤污染等。

下午接近5时的时候,TBS在新闻节目《新闻播音间》中,特地配置了男女2名主播(崛尾、长峰)以及2名记者进行地震及海啸的相关报导。在主播音间之外,TBS同时又新开了另外一个播音间叫《新闻中心》;《新闻中心》24小时配有一名主播负责传递最新信息。主播音间则负责整体新闻流程的调整、内容的解说以及与地方台的连线。

3月12日上午6时以后TBS开始播出直升机航拍的画面,与NHK着重灾区整体状况的空拍画面相比,TBS空拍的重点放在个别的救援活动上。报导局催促转播的画面要尽量发现孤立无援的灾民,要求记者要多报告灾民的人数以及建筑物的周边状况。6时多TBS开始以直播方式播出避难所灾民受访的画面。11时多以访谈直播方式播出避难所所需物资为何。

与其他商业台一样,TBS在地震发生后不久便自主性地停播广告;海啸警报解除之后的14日早晨曾经短暂恢广告的播出,但因同一天上午福岛第一核电厂发生氢气爆炸而又撤除。据估计,商业台一天停播广告的损失大约为10亿日元。

TBS为了强化灾后新闻报导,在发生地震海啸以及严重火灾的气仙沼(Kesennuma)(位于宫城县的海港都市)设立新的支局,以方便第一线新闻的采访作业。TBS致力于311震灾的相关报导,获得了除了NHK之外的不错评价;至于能否重新擦亮“新闻TBS“招牌,使TBS整体营运转亏为盈,还将拭目以待。

日本福岛大地震已过去整整半年时间,大地震的话题已不再占据日本各大报刊的头条位置。TBS报道的重点主要围绕福岛核电站,如何时拆除核电站及让受核污染地区的民众重返家园等。

地震引发特大海啸之后,为避免反应堆爆炸,采取了注水冷却措施。但是,带有辐射的污水却通过反应堆在地震、海啸中发生的裂缝泄露到海洋,导致了空前的污染。TBS引述法国放射能安全和核安全研究所(IRSN )的最新报告提醒公众:光清理核污染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而在地震翌日,为防止反应堆爆炸,迅速疏散电站20公里范围之内的民众。一个半月后,又将疏散范围扩大到30公里。六个月后的今天,日本政府坦承,未来数十年间,电站附近3公里范围内,不宜居住。专家们则认为,在被疏散的20公里范围内,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3月11日以来,日本经历了559次5级以上的余震,其中六次高于7级。日本官方数据显示,截至9月10日,在3-11地震及海啸灾害中死亡或失踪的人数为19867人,而这次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惨重,估计高达1600亿欧元。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10

据日本警察厅3月25日消息,截至当地时间当天2l时,已确认造成1010万人死亡、17053人失踪。目前在各避难所避难人数仍有24万以上。同时,由于大地震导致的福岛核电站出现核泄漏危机,引起了全球关注。

台领导人高度关注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当履领导人在主持日本强震因应会议时表示,应该多让民众了解,“目前在台湾,受到的核灾机会并不大”,民众不必过度恐慌而造成生活失序。还特别指示相关单位,应该把当局已经做的及未来要做的事情,向民众做最清楚的说明,“请特别注意使用的语言避免过度的专业”。

对日本发生核灾危机,表示,大家对于核能发电,毫无疑问地会产生比过去更多的疑问,因此主管部门都应对于核电的安全,包括3座使用中的核电厂、一座兴建中的核电厂,进一步加强安全的维护。

与此同时,日本发生大地震,引发海啸、核灾等重大灾情,呼吁大家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协助日本渡过难关。说,2008年大陆汶川发生地震,去年海地发生地震,今年初澳洲水灾和新西兰地震,台湾都表示关心,提供援助,或是派遣救难队前往支持,这次日本发生地震,台湾向日本提供和援助仅次于美国,相关工作还在持续进行。

为协助日本震灾灾民,台湾艺人发起募款晚会。除了和夫人周美青共同出席晚会,并担任接听捐款电话的“接线生”之外,也为艺人们发表的歌曲“献声”,录制鼓励人心的谈话。希望大家除了捐钱,也要捐出奋斗的勇气,让日本朋友体会到他们绝不孤独,协助他们渡过难。

台紧急安置大陆渔工防海啸

3月12日,台湾“中央气象局”地震中心海啸警报。据中评社报道,当天下午在“行政院长”吴敦义陪同下,亲自抵达位于新北市新店区的“中央防灾应变中心”坐镇,包括副院长陈冲、“内政部长”江宜桦、“交通部长”毛治国和“新闻局长”江启臣等“内阁”成员全部到齐,对于海啸来袭严阵以待,丝毫不敢大意。

傍晚先后和花莲县长傅昆萁、台东县长黄健庭、宜兰县长林聪贤、基隆市长张通荣和新北市长朱立伦等人举行视讯会议,听取各县市防灾准备。由于海啸警报已经,林聪贤向报告,已经针对沿海低洼地区,包括海岸线在内,要求全面撤离,由岸巡单位积极配合,海上作业船只也以渔业电台通知,劝告尽快靠岸。

林聪贤说,在船上有部分大陆渔工,目前已妥善安置上岸,听到之后相当欣慰,强调这项做法非常正确。朱立伦也告诉,新北市有99名大陆渔工,都已经安置妥当。

气象局提醒台湾北部、东北部及东部沿海地区提高警觉,注意海浪突然涌升的危害。台东县、花莲县和宜兰县政府宣布,全县停班停课。新北市政府宣布,即刻暂停上班上课,包括林口、淡水、石门、万里、贡寮、八里、三芝、金山、瑞芳等9个沿海区。

台湾民间热心捐款逾15亿元(新台币,下同)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台湾各界纷纷踊跃捐款。3月23日晚间,台湾内政部门负责人江宜桦对外表示,台湾各界捐助日本震灾的款项已经超过17亿元。江宜桦说,这17亿元当中,包括台当局各个机关捐的1亿多元。台湾红十字组织、慈济等8个民间团体则是募得16亿多元,其湾红十字组织就有8亿多。

除捐款之外,台外事部门还从民间募集到472吨的各式救援物资,陆续送到日本。

高达45%的台湾企业受影响

3月24日,台湾人力资源服务商104人力银行在台北一项调查结果。这项调查是3月16日至18日针对台湾地区企业进行的“日本震灾对台湾企业的影响调查”问卷访问,收回有效问卷1546份,统计误差为正负2.49%。调查发现,高达45%的台湾企业受到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主要受冲击的产业为旅游、住宿、农林渔牧与电子资讯业,据估计将平均影响企业年度获利约达15%。其中,旅游、住宿业主要因为地震后日本客户取消行程而业绩下滑;农林牧渔业则因为日本为台湾产品重要的销售市场而受挫,半数受访业者计划未来把重心放在日本以外的市场;而电子资讯业则由于产品原料或零组件来自日本,部分产品恐有供应断链的危机。

104人力银行指出,受访企业认为日本震灾对台湾经济的后继影响平均将持续14个月,虽然影响时间长,但其中损益交错,企业只要能妥善因应,可以化“危机”为“商机”。

举行防核辐射演习

连日来,台湾各媒体的头条始终被日本强震覆盖,与日本关系紧密,再加上同处岛屿、同为地震带,日本地震对台湾的工业、贸易、旅游、民生物资、核安全等产生连锁反应。

台湾有4座核电厂,而且腹地狭窄,位于新北市的第一核能发电厂距离台北市直线距离只有38公里,且4座核电厂附近都有地质断层,“核四”附近的外海还有11座活火山,最近距离只有20公里。日本地震首次引发核电厂辐射外泄,令台湾感同身受,陷入核恐慌。

3月18日,台北“三军”总医院举行“疑似辐射伤害病患紧急医疗处置”演习。台湾行政、医疗、军方晟高首长等坐镇。吴敦义再次强调,将对来自日本的农、渔产品和水果进行严格抽验;台湾“原子能委员会”在全台有30个监测站监测辐射值,随时在网上;也连续亲自主持应对会议,把整起事件拉高到最高层级。

台湾地震与日震无直接关联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11

树木与地震,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科学家却从树木年轮的变化中,揭开了人类尚不可知的地震秘密……

美国加州圣安特里斯断层曾导致了伤亡严重的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威胁着洛杉矶地区的安全。这个断层上的下一次地震将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呢?这一问题毫无疑问对于地震灾害的评估至关重要。

美国的树轮学者们曾沿该地震带断层采集了树木年轮样本,通过专业的树木年轮交叉定年与测量,发现断层上的树木自1813年以来出现了急剧的生长下降,并且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恢复到扰前的生长水平,野外调查还发现一些树木曾失去部分树冠。然而,距离断层较远的对照树木的年轮并没有出现上述生长下降的现象。于是学者们推测,1812~1813年间,这一带可能曾有地震发生。历史资料恰好记录了1812年12月这一带发生了一次7.5级以上的大地震。

上述例子证实了树木年轮具有指示过去地震事件的能力,这就为人们研究过去地震事件提供了有别于仪器和文字记录的另一条线索。树木年轮在古地震事件研究中的优势在于可以准确定年,甚至可以精确到季节,这是年轮分析应用于古地震学研究的关键。树木的年轮忠实地“记载”着树木的生长状况。在地震时,地面的摇动、地表的破裂、地面的抬升或下降,以及地面的位移或滑坡等干扰因素会使地震带或地震带附近的树木或灌木根部发生压缩或拉伸,并对树冠、树干和树根产生直接的实体性破坏。树冠和根部的损害,会造成树木年轮宽度的突然变窄或者缺失,在个别情况下地震造成的强干扰甚至可导致树木的死亡。这些由外界干扰因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不同于气候变化对周边对照树木(未受地震干扰)的影响,并在树木年轮上记录下来。通过对地震带附近树木年轮的分析,并与周边没有受地震影响的树木年轮之间进行对比,利用交叉定年等研究手段,可以推测过去发生地震的年代。

树木年轮还为研究太平洋西北部的卡斯卡底地震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采集由地表变化而死亡的树木年轮样本并与周围活树进行比较,美国学者推测1699~1700年卡斯卡底断裂带可能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并且地震可能造成了沿海陆地和森林的下沉,一些树木因无法忍受高盐度的海水而死亡。在进行树木年轮分析时,研究人员首先采集了陆地上19棵存活的北美云杉,建立了从991~1986年的年表,又沿90千米的海岸线从河流、港湾中采集了75棵死树的样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大多数树死亡的年代都在1680年以后,但因为死树丢失了树皮,导致无法确定树木死亡的准确年代。后来,科学家们又对带有树皮的根部进行定年,最终确定了树木死亡年代是在1699年生长季之后和1700年生长季之前。

日本科学家也报道1700年1月27日海啸袭击了日本本州岛,他们认为此次海啸可能是由9级地震引发的。从两者在时间上的一致性看,学者们认为发生在美国太平洋西北部的地震可能诱发了此次海啸事件,其影响波及日本沿海。虽然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仍然存在着争论,但无论如何,树木年轮为我们认识过去发生的地震事件及其他相关灾害事件提供了宝贵线索。

当然,在判定外界干扰因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系地震事件所致之前,我们必须排除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例如干旱、火灾等事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也能导致树木生长的下降,其影响一般只限于一两年,但也有持续十年甚至更长的干旱事件,例如20世纪20年代我国北方大旱就持续了十年之久。在高海拔山区和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往往会受到低温的限制。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范文12

中日两国地震类型不同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文科教授在学术报告会上说,从目前了解的知识,中国东部沿海地震,除了台湾地区经常发生地震之外,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小。中国的地震较大震级的主要发生在西部,这主要是因为喜马拉雅山板块运动造成。

孙文科比较中日两国地震灾害的情况后介绍,日本以俯冲带型地震为主,多发于海域,一般会伴随海啸,次生灾害比较严重。中国是以内陆型地震为主,直接灾害比较多。他介绍,根据资料显示,中国是地震受害最多的国家,仅在过去一百年中,超过二十万人死亡的三次大地震都发生在中国,中国是因地震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孙文科呼吁,随着世界地震灾害频发,我国有些建筑的设防标准、抗震标准应该提高。“我们的标准和世界上建筑强度的标准相比,目前还比较低。”

内陆核电站建设提上日程

在2011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核学会顾问叶奇蓁介绍,我国首先在东南沿海发展核电,一是由于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得比较快。第二,东南沿海电网比较大,一旦核电机组跳开的话,电网不受影响。

叶奇蓁认为,不是说内陆不能建核电站,世界上60%的核电站是在内陆。中国内陆晚一点发展核电站,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内陆的经济发展稍缓。现在内陆的核电站也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比如说湖北的咸宁,湖南的桃花江,江西的彭泽。只要按照核安全法规所规定的要求选择厂址,都是安全的。

我国核电技术处世界前列

叶奇蓁介绍,目前我国投产运行的核电站,是二代改进型的核电站,全世界四百多座核电站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这一类。我们的核电站水平相当于上世纪末或者本世纪初的水平。第三代核电站对一些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措施,比如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氢爆情况,我们都想办法在新一批的设计当中引进去。我们还在引进并建造第三代核电站,比如说从美国引进的AP1000在三门有两台,在海阳有两台,所以我们的技术水平是赶在前面的。

大亚湾核电站技术高于福岛

另据中新社深圳3月26日电,大亚湾核电站首任厂长、国家核电重大专项委员会专家濮继龙,第八任即现任厂长蒋兴华,国家能源核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专家李忠诚博士与媒体见面,介绍该核电站相关核电安全。

中国三位核电专家表示,大亚湾核电站技术水平要明显高于日本福岛核电站,增加了合理适用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其安全水平和严重事故整体应对能力也要明显高于日本福岛核电站,在极端事故下不会出现类似后果。

濮继龙介绍说,大亚湾核电站属于90年代后建成的较先进核电站,核电技术的安全性在近几十年中得到持续改进。其采用的是第二代改进型三环路压水堆核电技术方案,产生的热量通过一回路系统带出,通过蒸汽发生器转移到二回路,在二回路产生的蒸汽驱动汽轮机,具有安全性高、技术先进可靠成熟等特点。该站在技术上充分吸取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经验反馈,技术上已大大改进。

蒋兴华说,大亚湾核电站即使失去全部厂内外电源,也能通过堆芯余热用二回路产生的蒸汽带动核安全相关的汽动给水泵向蒸汽发生器供水。同时二回路设有大气排放系统,失电后可通过自然循环冷却堆芯,将热量发排向大气,避免反应堆压力容器中的温度和压力持续上升。此外,大亚湾核电站除按标准配备应急柴油机外,还设有第五台柴油机用于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