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杜甫草堂简介

杜甫草堂简介

时间:2023-05-30 09:58:09

杜甫草堂简介

杜甫草堂简介范文1

坐飞机和高铁来到成都后,游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三个地方。其中,杜甫草堂让我的印象最好,决定写出来了。

我们进去杜甫故草堂后,先看到一个很大的坑,里面有很多东西。导游阿姨详细的介绍了那坑的历史,说那原来是杜甫的村落。还介绍了一些杜甫的历史。我好奇的看着,这里有很多历史资料,还有许多文物,比如镜子、棋子、碗等等,这些都很破旧,都快看不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去看杜甫的草屋。到了那里,我们发现那草屋很新,不像破旧的样子。导游阿姨说由于杜甫后来走了,草屋年久失修,已经倒塌了,这是按照杜甫后来书里写的造的。旁边还有课很高很高的树,拍都拍不下来,简直比两层楼还高。

最后,就是去看杜甫的雕像了。到了那里后,我才看到雕像的样子。雕像是一个老人,坐在椅子上,眼睛闭着,好像闭目养神。旁边还有很多诗人的资料,比如李白、屈原、杜牧等等。介绍完这些,参观就算结束。

参观结束了,我走出大门,心里还在回想刚才的情景。这次杜甫故居之旅,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我还想给大家欣赏一首杜甫的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草堂简介范文2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的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迪庆香格里拉导游词 ·蜀南竹海导游词 ·九寨沟(五彩池站到长海)导游词 ·海螺沟导游词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的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这正是对杜甫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水槛和柴门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 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碑亭

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

“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

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茅屋景区

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草堂简介范文3

(一) 杜甫草堂与望江楼

一、杜甫草堂

是一种相约的召唤,是一份心灵的渴盼,走近花木幽邃的浣花溪,走进翠色浓厚的草堂,走进曲径通幽的盛唐里,致以最深厚的虔诚。

忘了来路,忘记了归途。

微雨敲打着轻翘的小伞,染一身绿意微寒。那泉,那石,那亭,那桥,那鸟,那肥绿,那艳红,一切都浸侵在雨雾里,明明暗暗,深深浅浅,眼波里外都入了诗,都入了画,于是心灵陶醉了,思维在漫漫花开闲庭中弥漫。

低矮茅屋里,一几一凳一床,一瓮一灶一钵,极见简单,低矮茅屋外,几树芭蕉正浓,几丛青竹苍劲,安史之乱时的杜甫,流离到成都,得友人襄助,筑茅屋而居,食不裹腹,前路茫茫,却在心念“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冻死亦足”。何等的慈悲与仁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吟一段诗篇,吟无数孤寂与无奈,纳吐多少悲愤与控诉?杜甫是诗人,终身忠诚于良心的驱使,诗即历史,历史是沉重无比的诗,从杜甫起,终结在杜甫这里。

春藤缠绕着篱笆,蔷薇花正开,柴门竹扉被恢复成当年的旧模样。

窗外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江畔停泊着的东吴的船只,早已是尘封年代里的尘埃,合订卷册里的几个符号,无足轻重,无足轻重。杜甫草堂里的唐朝,在千年的古迹里,任人凭吊,任人缅怀。

杜甫不老,草堂长存。

二、望江楼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琵琶,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

浣花溪一路走下去,一直走进锦江里,杜甫住江头,薛涛住江尾,杜甫垂垂老矣,薛涛还未及笈,锦江却把一个奇崛才女推上了浪头上。少年的薛涛精晓音律,美丽聪慧,极有才情,14岁诗已出名。与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张籍、王建等都有唱和。

薛涛是才女,更是一个聪明心慧的女子,采来木芙蓉皮,加入芙蓉花汁,焙制凉晒,独创制成精美小纸笺,纸笺光洁,颜色深红,把青春年华,把满腹才情,赋与这深红纸笺。这是多么可爱的女子啊!

薛涛遇上元稹,半是修道半是灾祸,想他们也会有悱恻的缠绵,想他们也会有天长地久的誓言。最终以元稹的离开成都不和薛涛联络而结束,而薛涛固守了尊严也没有再寻元稹。可能在元稹眼里,薛涛不过是他无数欢场上一个过客,对薛涛而言,爱即伤害,聪明如薛涛知道,一张薄薄的桃色笺,怎能挽留得住那些醉心于仕途的薄情?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自古才女多薄命,锦江畔,薛涛在平静中度过晚年,终生没有嫁人。

只有锦江还在奔流,追忆着那远去的故事。望江楼上望锦江,江水滔滔是奴情,江水逝去是郎意。亦可叹息,亦可怜惜。

杜甫之与薛涛都一样是诗人,却有着不同的天地。对男人来说,人生里需要的是欣赏,上司的欣赏,天子的欣赏,如韩信之被萧何欣赏,如诸葛亮之被刘备欣赏,得,可以施展抱负匡定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失,落魄江湖穷老乡里湮于荒草默默无闻。对女人来说,国家社稷,边塞烽火都无关重要,她只有一个私心,私心里有一个愿望,她要一个人懂她,如卓文君之与司马相如,李清照之与赵明诚。杜甫把一辈子的抱负寄托于天子的欣赏,而战争灾祸,时代的变化把杜甫抛在谷底若一粒灰尘,到死没有等来皇帝的垂青,抱负也随了风;可能薛涛太出众了,凡夫俗子难匹配她,所以薛涛没有等来那个懂她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悲剧。共4页,当前第1页1≤作者:青果果≥

草堂花木留疏,杜甫有诗有酒有社稷,所以杜甫潦倒失意不孤独,望江楼有红笺有修竹有江水,薛涛一个人走过了自己的一辈子。

(二) 锦里

成都武侯祠旁有一条古色的小巷,小巷有一个诗意的名字----锦里,青石板铺就的路,浅灰色的青砖堆砌的墙,黛青色瓦做的顶,雕花的轩窗保持了木头的原色,灰暗沉着,一扇木门推开,吱忸一声,恍然隔世。

锦里小巷窄窄的,也不够长,只有350米,却汇聚了四川的各路特色。

一桶水里泡着茧,剥蚕茧的女子微垂着头,十指灵巧如梭。旁边,铺着一张床,一层层的蚕丝铺起来,压平,选了满意的被套,一条蚕丝被子初成,被人买了,抱了走,满怀的温软。

有没有一只眼睛让你触摸到天堂?有的,做工精致镂着莲花手镯,坠着印度女子性感娇俏的水晶纱丽,阿拉伯风格的首饰盒,巴基斯坦的艳丽披肩,几盏印度花灯流动着,印度塔香燃起,如梦如幻,神秘,魅惑,奢侈,让每一个女子腾起美丽的冲动,无论如何,要好好地爱自己一回。小店的名字叫天堂眼,走进去吧,走进去就瞥见了天堂的影子。

就那样闲闲地走着,逛着,买一串臭豆干,香得可口,三大炮,奇怪的名字,糯米团准确地在三个铜锣里弹三下,发出三声巨响,此时,谁还愿意把三大炮仅仅当做一种食品?三合泥、军屯锅盔、烧仙草......到锦里不品尝这些小吃就不算到过成都。

如果走累了,那么一张藤椅上安坐,如果你愿意,可以喝茶或者咖啡,或者干脆是冰纷彩豆圣代,一杯卡布奇诺,昏黄落日时,沧桑弥漫,咖啡的苦涩在心里千转百回,喝出了泪的滋味。喝茶吧,一壶铁观音,抱了茶碗,心静,人静,厅堂里,少女端坐琴凳,皓腕如藕,伸了手拨动弦轻挑,古筝铮琮,浅粉色的旗袍裹了玲珑的躯。

那客栈,那酒楼,那戏台子,那漆器,招摇着成为风景,透着浓浓古意。

锦里闲步,仿佛从千百年前走来,浮生若梦,一切尽在遗忘中。今夕何夕,恍惚中不知身在何处。

锦里即“锦上添花,里藏乾坤”之意思,斯可信服。

(三)青城山

在非洲有个部落,人如果连续赶路三天就一定要停下来休息一天,因为人们害怕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脚步,停下来等等,让灵魂追上来,带着灵魂继续上路。

在七月上旬一个阴雨天,我来到了青城山,在这里做一天短暂的停留,等一等落在后面的灵魂。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西南,背靠千里岷江,山峰呈环形排列,状如城廓。山上林木茂盛,终年青翠,故名青城山。

走近青城山,铺天的浓荫盖下,撒下一世的清凉,山门由五座山峰簇拥,巍峨壮观。对镜头,微微一笑,和“青城山”匾额上的三个字和了影。由此进了山。

“丹梯尽幽意”,杜甫云,沿着被杜甫称“丹梯”的石级向上攀登,山环水抱,青峰入云,云蒸雾绕,曲径幽深;道旁古树参天,古木森森,“林深闻鸟语,泉落浥绿痕”。走在这样的山道上,忘了劳累,忘记了饥饿,换来一身的安宁。

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曾是张道陵天师传教的重要区域。清代以来,该山成为全真派道士隐修之所。作为隐修之所,青城山一泉,一岩,一亭,一桥,一花,一草,一鱼,一鸟……都有着道家的飘逸和脱俗,在青城山不可不听道教音乐,青城山的道乐来源于古老的纳西古乐,同时又传承了正宗的全真正韵,形成自己古朴幽深、典雅悠缓、细腻沈静的音乐风格。一曲《流水》让人忘了尘俗,忘记了苦难,在道教的清虚里羽化升仙。共4页,当前第2页2≤作者:青果果≥

青城山就有这样的法力,让你在今世里心若明镜。

青城山亦是一座文化的山,且不说天师洞内精致的雕刻,也不说唐朝石刻三皇的古老,单是那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亦足以震慑后人。最高峰处上清宫,这三个字是蒋介石蒋公的题字,规规矩矩,方方正正。据说当年道士给了老蒋一句话:胜不离川,败不离湾。原来命运早已经天算定。

暮色里,饮一杯青城山的苦丁茶,微苦入口,苦后甘甜。下山去,随着山行,随着路转,随着溪水,一路迤俪,心满志得。领了灵魂归去,偷的浮生一日闲。

回望眼,满山叠翠,深绿浅绿,青城山溶化在深深绿海里。如梦如幻青城山!

(四) 都江水拍千年梦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修建了著名水利都江堰,而今去拜访,带着21世纪的风尘,两千两百年的历史可以很长很长,漫漫风烟中,多少金戈铁马飞溅,多少北固亭北望,多少早生华发?两千两百年的历史可以很短很短,不过是几次铁树开花,不过是青山与绿水的几度缠绵。都江堰一如既往地流淌在李冰的规划里,没有春,没有夏,岷江水拍千年梦,走近都江堰就走进梦幻里。

离堆,是当年李冰为了疏通水道劈开玉垒山形成的一个孤岛,一个因为有离字略显悲伤的词,不由自主想起远离、离去,黍离等词语。夹着某些伤感的意味,仿佛长亭骊歌,无限惆怅停下了长长的脚步。心中贮满冷冷的雨。登离堆而远眺,山峦重叠,岷江呜咽,江风袭人,默然独立,江涛在心中跌宕起伏,却觉得自己是离堆上一块青石,一块从过去到现在不曾离开,不曾改变的石。

知道飞沙堰是极著名的排沙泻洪工程,保护着成都平原不受水灾。却是极普通极其普通的一道浅堤,如果不是导游的提醒,一定在我的忽略里。岷江内江略显安静,偎依着飞沙堰像乖巧的孩子,见惯了大坝高堤,心中暗暗折服,智慧是这样深藏不露,炫耀得往往是肤浅。

隔开岷江内江外江的是一块水中绿洲,踏上绿洲就来到了水中央。前前后后,或汹涌,或潺潺,或暗流涌动,或浅滩平缓。七月的太阳很明亮,一些光在水面跳跃着,莹莹点点,对岸的玉垒山满山的葱绿,把巨大清凉赠给岷江,于是岷江浸在迷离的含蓄里。

绿洲上树多,蝉叫的很欢,寻声望去,蝉就在树干上趴着,数量很多,不怕人,蝉的个头较小,全身有着淡淡的颜色。可能是蝉里的一个品种。走在遮天的浓荫里,走在嘶鸣单调的蝉唱里,蓄满甜美的寂寞,一个人的流浪,就是这样,有着安静甜蜜的幸福。有些风景仿佛就是为了等你,等你来赴一场不变的约。

无论站在鱼嘴工程面前,还是走在安澜索桥上,总觉得这里的时间很旧很旧,并未离秦朝很远很远,这山这水,如半阕旧词,咿咿呀呀唱到今天,而且我们没有更改的能力。都江堰是一朵花,是文明进步史的一朵花,隔着许多个朝代,依然盛开如初。

都江堰景区大门外是一个叫南桥的地方,岷江流出景区,岸边排列着一家家小吃。走累的腿停下来,跑饿的肚南桥来优待。冰凉粉里放了西瓜瓤放了太多的辣椒,于是开了眼界,原来西瓜能就着辣椒吃。

离开都江堰已经有半月,记忆再一次紧逼。逼迫我今夜敲下这些文字,都江堰你会静静站立在我写字的灯火中,温柔的环视我吗?

(五)风景的旁边也是风景

在杜甫草堂众多院落中,有一处小小的院落,名字叫浣花词,供奉着一女子,与杜甫毫无关系的女人。导游带着游客经过这里,往往三言两语介绍几句,并不提倡游客进去参观。这是杜甫草堂里被忽略的景点。共4页,当前第3页3≤作者:青果果≥

祠内雕塑云鬓高耸,神情严肃自持,这就是浣花夫人,曾经被朝廷封为“冀国夫人”。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当时镇蜀的西川节度使崔宁(即崔吁)纳了一名姓任的妾。大历三年(768年,距杜甫离开成都仅三年),崔宁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宽守城。沪州刺史杨子琳乘机发动叛乱,率精兵数千攻入成都,占据了城池。崔宽力战不敌,杨子琳一时气焰嚣张。值此形势危急之际,没有一点威望,没有亲历过战争的任氏却做出了一个惊世之举,自己做主,拿出家财十万,召募了勇士千人,任氏亲自披挂上阵,指挥兵士,进攻杨子琳。中帼英雄的壮举极大地震慑了叛军,最后以杨子琳的失败任氏的胜利而收尾。

无独有偶,在成都武侯祠有刘备的陵墓旁边,也有一处不可不提的风景,那就是四川王刘湘的墓,刘湘(1889-1938),名元勋,字甫澄,儿童时曾读私塾和县立高等小学。1906年投笔从戎,先后在四川武备学堂、四川陆军讲习所和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后来在蒋介石的帮助下,打败刘文辉当上四川王。服从蒋介石的中央领导。抗战期间刘湘曾派代表与延安建立联系,“西安事变”后,他拥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为同中共合作,他四次资助共产党经费10多万元,并送物资去延安。

“七七事变”后,刘湘是首批请缨抗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为抗日,倾其所有,筹三百万银元给中央,动员川军出川抗日,不顾抱病之身,以第七战区长官的身份率领三十万川军出川抗敌,大涨国人志气。1938年,不明不白病死武汉,临终时,这位爱国军人仍遗嘱勉励川军抗战到底,为民族争光,为四川争光:“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其情其景,另人扼腕叹息,刘湘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刘湘灵柩被扶送回川,蜀民哭声振天,争相迎送,十里长街,万人空巷,感人至深。刘湘壮志末酬就这样死了,无论他生前有什么过错,都应该得到宽宥。

刘备刘湘同为刘姓,刘备陵墓被称为“汉昭烈陵”,柏木森森,庄严肃穆。刘湘的墓很简单,几平米石头砌成长方形,和普通百姓的坟墓没有区别,唯一醒目的是墓碑,墓碑写“抗战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一级上将刘湘墓”,其他只字不提。时人鲜有识刘湘者。故冷冷清清,无人凭吊,蓑草披离,满目苍凉。

杜甫草堂简介范文4

对于成都杜甫草堂,冯至先生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杜甫草堂位于青羊区清华路,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当年为了躲避 “安史之乱”入蜀,在朋友的帮助下 选择环境优雅的浣花溪所搭建茅草屋而居,先后在此待了4年,创作了24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不过当年的茅草屋早已被不复存在 ,是后期为了纪念这位大诗人而重建的,扩建后的杜甫草堂博物馆。二环内 所以交通是非常近非常便捷了 ,坐车路线就不介绍了 ,现在导航很方便一查便知 。

2、推荐景点二: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3、推荐景点三:青城山

青城山道教名山,著名旅游景点。古称天谷山。在都江堰市西南。因青山四合,状若城廓,故名。属邛崃山系,处邛崃山东坡与成都平原交接处,背靠岷山雪岭,面向成都平原,山体主要由砾岸组成,有36峰,最高峰海拔1600余米。为道教第五洞天,全称洞天第五宝仙九室之天。夏季青城山是个游山玩水好地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

4、推荐景点四: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亩,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初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1672年重建,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

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

5、推荐景点五:春熙路

春熙路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覆盖北新街以东、总府路以南、红星路以西、东大街以北、南新街、中新街以及临街区域,面积大约20公顷。春熙路热闹繁华,现大约有商业网点700家,网点面积大约220000㎡,被业内誉为中国特色商业街。

春熙路是成都最古老的商业街道之一,如今的春熙路依旧热闹非凡,串起了正科甲巷、署袜中街等形成了城中最旺的商圈这里汇聚众多品牌专卖店,百年老商场,品牌折扣都有,是人们购物的常去之处,除去购物,这里聚集了成都的几大老字号美食店,可以一口气吃遍成都小吃。

6、推荐景点六:成都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作为一段历史的传承,保留了下来,让我们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下,还能保持一种宁静,是难能可贵的,走出巷子,实际上也是经历了一次穿越,从曾经的老成都穿越来到了现代,生活如流水,一去不返,每当我们沉浸在过往之中时,享受的是一种怀念,每当我们抬起头来,生活还得继续,慢生活有慢生活的好处,适当的快节奏是现代生活的一种方式,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吧。

7、推荐景点七:成都人民公园

成都人民公园位于成都市区祠堂街少城路,占地112639平方米,是一座集文化文物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公园始建于1911年,公园有金水溪、金鱼岛、盆景园等著名旅游景点。

人民公园是市中心的街心公园,在这里当地人喝茶发呆晒太阳,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简单随意的悠闲生活。可以泡一壶茶,坐着看人来人往,耳边听着家长里短,发发呆,看看报,晒晒太阳。静静地感受这个休闲之都的慢生活。

8、推荐景点八:龙兴寺遗址

杜甫草堂简介范文5

教材分析:《旅夜书怀》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这个单元是中国古典诗歌单元,涉及了先秦、魏晋、唐这几个诗歌繁荣时期的代表性诗作。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旅夜抒怀》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写作于杜甫从成都到夔州的途中,抒写了诗人暮年漂泊的情怀,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是杜甫律诗的力作。

学习这首诗,要把握在雄浑景象中流露诗人孤寂之情的写法,并联系时代背景,通过意象想象、问题探讨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象意境,品味作品中人物的心情,进而掌握诗歌的情感变化,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想象是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通过想象感受秋江广阔的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孤苦的形象,从而深切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职校一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该诗之前接触了陶渊明、李白等诗人的诗作,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并且之前初中的学习积累和课前充分的预习,对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鉴赏诗歌。就本诗的情感而言,学生由于人生阅历不够,未必能准确领会,可以通过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境况,进而体会诗人暮年漂泊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意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五、设计思路

职校新教材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提倡“合作、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该诗的情感和艺术特色,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学过李白的诗作,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李白是完全不同的,设计此诗一是注重诗歌意境的理解,二是侧重诗歌的诵读,让学生用心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思路安排了“三个层次”,即:通过“整体感知——意象探究——揣摩情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充分感知诗歌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升华,从而深刻地体会全诗的内容情感和写作技巧。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教学时数: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我们都曾学过“诗仙”李白的作品,他的诗作飘逸奔放,想象瑰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诗人,就是“诗圣”杜甫。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大家学过哪些诗作呢?(同学们自由回答)

看来大家都积累了不少杜甫的诗作,下面我们就通过比较杜甫最有名的两首诗作,一起走近杜甫,感受他的诗作风格。

(二)交流讨论

教师诵读《绝句》和《望岳》,比较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特点。

学生讨论、归纳:

1.《绝句》景物描写,《望岳》先写景后抒情。

2.《绝句》句句写景,一句一景。

3.《绝句》感情含蓄,《望岳》感情直白。

归纳欣赏写景诗的方法:

1.把握形象

2.体味意境

3.把握情感

大家可以看到,杜甫的诗作情景往往交融,并且情感深沉,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学习他的代表作《旅夜书怀》,来感受他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朗读诗作,了解基调

教师安排2-3位同学朗读诗作,考虑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

这是杜甫晚年所写的诗作,有人把此诗看成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沉郁悲凉。读时,一定要读得缓慢、深沉,才能把这首诗的丰富感情读出来。

当然,要想把一首诗读得准确,读出感情,是需要对诗作有深刻的理解的,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旅夜书怀》。

(四)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

师:“旅”,意味着什么?

生:“旅”有“旅途”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首诗歌会写作于旅途呢?

生:杜甫这首五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二年,公元765年五月,好不容易在成都草堂安定来的杜甫,由于好友严武的去世,失去了依靠,而不得不举家迁回中原。这首诗歌就是他在返乡途中的有感而作。

师:诗中哪些诗句对应了题目中的“夜”?

生:与“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师:“书怀”表明什么?

生:表明这是一首抒怀的句子。

师: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首诗写的是旅途夜间所见之景,并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作。那么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想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五)含英咀华,体会意境

教师将学生分组,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这两幅画面。

学生讨论,派代表来分别描绘。

生1:岸边瘦弱的小草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了“沙沙”的响声,在广阔的江面上一艘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随波起伏。

师:这位同学描绘得很好,在这幅画面中,大家觉得杜甫给我们渲染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生:孤独、凄凉。

生2:星空低垂,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师:以上首领二联给我们描绘出这样的一幅画面:近处一叶小舟,远处寒星笼罩,月光照射之下,江水奔流而东。在作者的笔下,天地空旷,大江奔流,然而我们却能感受到细草的纤弱,孤舟的凄凉。这种写法也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领会情感。

1.教师提问:如何理解颈联?

学生讨论。

生: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的么?年老多病就应当退休不在为官。这两句诗中的“岂”和“应”字有另外的意思在里面。

师:如何理解呢?

生:颈联是反语,我们都知道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但是诗人的理想是安邦治国,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报复,因此“岂”字,写出了诗人空有才华却无法施展的愤懑之情!“官应老病休”,从表面上看是作者的“”“自解”,但是我们看过杜甫生平就知道,杜甫年龄根本就不能称为老,诗人仕途坎坷,又岂是他年老多病所致。诗人素有远大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有一点声名竟是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师: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用这两句诗,含蓄地表达了他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令人可叹可惜!

赏析尾联。

师:就在这时,作者笔锋一转,他看到了什么呢?

生:天地间的一只沙鸥。

师:很好,茫茫天地间,那只在飞翔的沙鸥似乎就是杜甫自身的写照,诗人将自乘的孤舟比做一只空中飞翔的鸟。用天地之大反衬沙鸥之小,借以描绘自己的孤单失意,真是含蓄婉至,饶有余味。清人黄生说:“一沙鸥何其妙!天地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作者吞声,读者失笑。”

再读诗作。

采用个读、点评、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进一步的感受此诗的深沉情感。

(六)总结反思

本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旅夜书怀》,这首诗歌传递给我们的是怎么样的艺术风格呢?有哪一位同学愿意来归纳一下?

学生回忆、讨论。

教师归纳:杜甫诗有“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指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旅夜书怀》这首五言律诗,内容上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无奈漂泊流浪的孤寂悲苦和愤慨之情。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旅夜书怀》正是在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下完成了诗人对生命的感伤与顿悟。

(七)能力延伸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起欣赏了杜甫的名作,对于古典诗歌,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欣赏呢?从今天的课堂上大家可以得到哪些经验呢?

生1:阅读诗作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其次要朗读诗作,发挥想象,通过意象走进诗句描写的世界。

生2:欣赏诗歌还需要用心体会,咬文嚼字,在字里行间去体会诗人蕴含的情感。

师:大家都说的不错,不过我还要再加上一条,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多读诗作,最好能熟读成诵,把经典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脑海和心灵中。

(八)布置作业、对比拓展

比较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在情感、写作手法、艺术风格上的区别。

九、教后反思

《旅夜书怀》这首诗在单元的编排上属于自读篇目,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拨。上课的时候,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于“读”的环节,还是稍显欠缺。从课件设计的角度,由于本诗中意象较多,描绘景象宏大,如果用固定的画面展现诗作内容,未必有让学生自由想象来的效果好,因此,本诗的课件设计仅设计了三页,起提示作用而已。从教学实施来看,效果非常好,“留白”这种方法是非常适合诗歌欣赏的。

附:板书设计

把握形象: 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反衬

领会情感直抒胸臆—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借景抒情—尾联—比喻—自伤漂泊、孤独寂寞

体味意境冷寂空旷

杜甫草堂简介范文6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这首七言律诗是作者结庐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所作,杜甫由秦州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成都,靠友人的资助于上元一年即760年,在浣花溪村建起草房,有了暂时避风立足的地方。本诗作者原注“喜崔明府相过”,基本上揭示了该诗的主旨。喜,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崔明府是杜甫的舅舅(《唐诗宋词》导读,隋慧娟北京大学出版社87页),过,拜访,访问。所以该诗主要表现的是客至时的喜悦之情。

首联第一句“舍南舍北皆春水”,大多注家认为是浣花溪环抱着草堂,表现草堂环境的优美,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但一水何以环抱成南北两方,不好理解。也许草堂南北各有一河。“皆”字最能传达作者的感情,他不是赞美这满目的春水,而是用“皆”字体现他淡淡的愁思。“春水”在古代诗词中常作为“愁绪”“愁思”“离愁”等意象。春天水正涨潮,作者的忧思也如春水。这一点可以从好多古诗词中找到例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皆”表现出虽然浣花溪旁的景色优美,环境优雅,但生计之愁、家园之愁仍让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第二句“但见群鸥日日来”,但,仅,只的意思。群鸥,野鸭。在古诗词中常象征隐逸之士,作者每天只能见到的是群群鸥鸟。从文字上看,表现出作者对单调乏味景物的厌倦。其实草堂周围的环境是丰富优美的。“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堂成》),“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二),“稠花乱蕊裹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同上)。境因心起,这里暗含着作者对无奈而隐居生活的不满情绪。虽然他嘴里说“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但“窃比稷与契”的杜甫,一直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岂会甘心隐逸。这一联写客至之前,所写景物是“悲景”,已为全文蓄好了势,是以悲衬乐,以忧衬喜。

颔联承,“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紧接着首联写外景、远景,到近景、细景。点“客至”之题。和舅父执手而谈,因是至亲,不同于一般,亲切得有点亲昵。上句作者因为心情十分高兴,就欲扬先抑地谦虚:两边长满花草的小路,也没有因为您的到来打扫,似有点凌乱;常年关闭的柴门今天也是第一次为您打开。舅父乃至亲,不同一般,佳客临门可以诉心曲、说真话,无需避讳和隐瞒,可以畅所欲言,让作者无比喜悦。作者在草堂宴客无数,常有友人前来,如果是普通朋友,作者不至于如此高兴,何况无论在秦州还是在成都,作者和邻里关系都相处得很好,也不至于“蓬门”常闭。“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为农》),说明这个地方毕竟还有八九家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南邻》),“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有客》),“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宾至》)。何况还有在四川做高官的高适(高彭州),至此作者为什么对崔明府的到来却格外欣喜就不言自明了。经过那么多的战乱,那么多的事件,和朋友的诗酒唱和,作者只能压抑着内心深处的忧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也许只有舅父的到来才可以尽情地倾吐。

颈联转,“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写宾主宴饮的生活场景,宕开一笔转写待客的随意,体现来人是至亲,无需着意。也许谈话投机,也许杜甫压抑的心情得到了倾诉,气氛显得十分融洽。上句“盘飧市远无兼味”,飧,也,申时之食也(《历代诗评注本》上,王文濡主编,北京市中国书店346页),飧,熟食。无兼味,指没有第二样。之所以这么简陋是因为所住之地离集市太远。这不过是作者在开话之前的自谦之词,其实也是主人延客的生活常理。并不能以此推说杜甫生活贫困,相反隐含的是对这特殊的客人无需着意安排。否则“自锄蔬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过客相寻》),“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春日江村》五首),就都不好理解了。特别是此联下句“樽酒家贫只旧醅”,因为家里贫穷无钱去买酒,只有拿出自家酿的陈酒了。作者殷勤劝酒,竭诚尽意,边谈边饮,越喝越高兴,越谈越尽情。曹操曾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却说“借酒消愁愁更愁”,酒仅是凭籍,用它做媒介谈话倾吐才是本意。尽管作者曾说“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遣意》二首),此句言外之意,仍是写至亲到来时的喜悦之情,以“菜酒”的薄衬托交情的厚。

尾联合,“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将自己的欣喜兴奋之情推向高潮。该诉的委屈诉完了,压抑的心情开始舒展,幽情被发泄,更显得毫无顾忌。抒情的基调由以“悲”衬“乐”,以“薄”衬“厚”,蓄好了势,此联通过一个细节的刻画,让快乐之情跃然纸上。语调“柳暗花明”走向高亢。上句“肯与邻翁相对饮”是征询客人的意见,“肯”字,还有假设的意思,即“如肯”(《杜诗杂说》四川人民出版社,曹慕樊著266页)。如肯和邻居老人一起饮酒。言外之意是作者与这些邻居经常在一起饮酒,只是相对于客人来说是陌生的。如愿意让他们来助兴,会招之即来。“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经常有酒伴来往,作者自己也常叨扰人家啊,现在招呼他们过来是很合常情的,只要客人愿意。下句“隔篱呼取尽余杯”,呼应首联,完成思想的起讫。无需亲自去请,隔着篱笆呼喊就会到来,至此杜甫与邻居的关系,与客人无拘无束的情谊已一睹无余了。

综上所述,这首七言诗作者并非埋怨朋友的少至,表现他决心隐居世外;也非表现他闲居江村的寂寞。从文字本身看就是为了表达崔明府访问他时的喜悦之情。而这其中更能体现的是不管经历多大磨难,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他总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只是历经忧患,他内心的压抑无处诉说,无论闲居还是和朋友饮酒他心中的块垒是无可消除的,而舅父的到来却不同一般,于是字里行间都透出了喜悦之情,无论是以“悲”景衬“乐”情,还是以酒菜的“薄”衬交情的“厚”,既符合生活的常情常理又富于情趣。■

杜甫草堂简介范文7

在唐朝最繁荣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王公贵族,虽然资质平凡,但真心很文艺,叫岐王李范。

李范是一个纯粹的文艺爱好者,其地位相当于大唐诗歌俱乐部名誉主席,整天喜欢和诗人、音乐家混。

他家的诗歌沙龙吸引了很多诗人。杜甫、王维、音乐家李龟年等都是他家里的常客。那时杜甫年纪小,名头又不响,却可以整天在他家里混。

李范本人的诗才如何?答案是相当一般。他没能在《全唐诗》里留下哪怕一首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却是个实实在在推动了唐诗繁荣的文艺青年。

说到李范,不能不提他的妹妹――玉真公主。她拥有一个更加饱受争议的标签:文艺女青年。王维和李白都先后得益于她的推荐。传说王维就是用一首摇滚琵琶曲,攻下了她的心,获得了她的推荐,从此越来越红。

中国的女文青真心很有才。她们几乎没有缺席中国任何一次大的文学浪潮,无论是唐诗还是明清的戏曲小说。

薛涛,可谓是唐代最知名的女文青,她的寓所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没错,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杜甫草堂。她的家是唐诗爱好者们向往的又一传奇圣地。

薛涛有多文艺?简而言之,她可以和当时最风流的诗人元稹、韦皋谈恋爱;和最牛的文豪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相唱和。

她还是一个“纸控”,绝不能忍受劣质难看的纸张,专门制作了一种桃红色的精美小笺来写诗,引发无数文青效仿,成为著名的“薛涛笺”。

有时候,当全中国最大牌的女文青和全中国最大牌的男文青相遇时,女文青的气势会取得完胜。比如四百年前的柳如是。

她具备一切“名妓”的基本条件:“秦淮八艳”之一的名号,擅长诗词、书法和绘画,跟许多知名人士谈过恋爱,等等。

然而她却不肯老老实实当“名妓”,不愿只当男人的陪衬,而喜欢穿着男子的衣冠,打扮成一介儒生,玉树临风地和名士们诗文唱和、纵论兴亡。

20岁那年,她遇到了文艺男青年的领袖――钱谦益,果断嫁了。钱是著名的东林党一哥,是一个超级有文化、超级有钱的大官。

前几年他们过得很幸福。具体怎么幸福就不唆了,总之就是一起弹弹琴吹吹箫下象棋看小书之类。

然而,很快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国家亡了。柳如是鼓励钱谦益:走,我们到南方小朝廷去,抵抗到底。可是小朝廷很快又被清兵搞掉。柳如是和钱谦益投水殉国,不料钱谦益苦着脸,跑到河边试了试:“老婆,水好冷,下不去脚呀。”

怕冷的钱谦益投降清朝,到北京做官,柳如是坚决不去,留在南京;钱谦益感到很惭愧,终于请病假回来,秘密开始搞反清活动,柳如是大力支持。

杜甫草堂简介范文8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青少年阅读名人传记,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文学知识,而且对激发志气、培养健康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增长应事接物的智慧、提高写作水平都会有一定的借鉴启迪作用。

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老师推荐的“榜样的力量”名人传记读本中,有一组包括《屈原》《李白》《杜甫》《鲁迅》《托尔斯泰》等小学生比较熟悉的12位中外文学家的传记读本。丛书以人物的标志性年代为切入点叙述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且富有文采,是适合六年级孩子阅读的优秀人物传记。

本设计旨在以《杜甫》为例,教给学生:阅读文学家传记时应关注人物的经历、作品等方面的内容:要善于把人物的作品跟经历联系起来、把阅读前后不同的体会联系起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物。

【活动目标】

1.了解杜甫坎坷的一生及其创作成就,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初步学习文学家传记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阅读系列作品的欲望。

【活动准备】

1.阅读前——阅读课上简单导读,重在激趣,明确阅读时重点关注的内容。

2.阅读中——阅读课上与课外时间自由阅读全书;阅读课上读读杜甫的诗,挑选最喜欢的一首,写写读《传记》之后新的了解(写在贴纸上,贴在书中相应位置)。

3.卡纸、记号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草堂”图片,引读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明确本次活动内容:聊杜甫,吟杜诗,感受千秋诗圣的风采。

二、画一画,写一写

1.出示李白和杜甫的画像,说说哪一位比较符合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

2.回顾:本书的编者把诗人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为哪四个时期?

3.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

(1)一个小组带着作品上台展示,并派代表发言。

(2)其余小组发表不同的看法,进行补充。

5.小结阅读方法:阅读文学家传记,要关注文学家的经历和他的创作。

(设计意图: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是阅读传记最基本的要求。画经历图、写人生大事这项小组活动内容,不但可以让杜甫一生的经历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更加清晰、立体、丰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整本书内容的能力、思考辨析的能力。)

三、吟—吟,聊一聊

1.做游戏:“杜诗”对对碰。

(1)学生自定游戏规则。

(2)师生互动对诗,并把诗题贴到相对的创作时期上去。(板书附后)

2.体会杜诗“穷而后工”。

(1)观察黑板上共同完成的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图,说说发现了什么。

(2)小结:人生的最低谷,却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经典诗作层出不穷。感谢苦难磨砺了杜甫,给人间送来了好诗。

3.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回应,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交流氛围。

(设计意图:学生原本就有所接触的杜诗,在杜甫的传记里又重新读到了。学生在备觉亲切的同时,也读到了诗歌背后的故事,品到了诗句蕴含的情感,自然就会产生与人分享的需求。这种分享必定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的。)

5.总结提升。

(1)说说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有哪些。

(2)阅读此书编者对诗人的评价。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6.小结阅读方法。

把人物的作品和经历结合起来,把阅读前后不同的体会联系起来,对作品会有更深的了解,对人物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设计意图:《杜甫》这本书在叙述上的显著特点就是用讲述诗歌创作的一个个故事来铺陈人物的经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学生有所接触的诗歌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将作品和经历结合起来,把阅读前后不同的体会联系起来,在“吟”和“聊”中了解诗人的经历同诗风的关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阅读传记作品的意义。)

四、延伸拓展

1.聊题外话。

可是,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实现报国之志。我很遗憾,你们遗憾吗?那就让我们聊个题外话,假如杜甫穿越到了现在,你会建议他从事什么工作7为什么?

(设计意图:基于书本阅读,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杜甫,丰富学生对杜甫的认知,体会到班级读书会的魅力。)

2.推荐阅读。

(1)出示古今中外文学家传记读本:《屈原》《李白》《苏轼》《冰心》《鲁迅》《老舍》《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高尔基》《海伦·凯勒》。

(2)说说最想读哪本,想了解些什么,打算怎么读。

(设计意图:实现读法迁移,引发学生对阅读文学家传记的兴趣。)

板书:

【整体思考】

一、制订“共读一本书”的整体阅读计划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共读一本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合理安排、耐心引导的过程。因此,师生共同制订了《杜甫》的整体阅读计划:导读课——粗略浏览读本,发现人物传记的文本特点,谈谈最想关注的内容;自读课——自由阅读,挑选一首最喜欢的杜诗,在贴纸上写写自己阅读之后新的了解。通过谈话了解学生阅读时存在的疑惑;班级读书会——围绕几个话题组织全班性的交流讨论,感受千秋诗圣的风采。逐步推进的阅读计划,促使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变“浅阅读”为“深阅读”“慢阅读”,更加有力地保证了班级读书会的活动效果。

二、设计开放式的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辨

一本厚厚的书读完,可供交流的话题有很多,必须从众多的内容中筛选出最具价值的内容来实施,聊书时才能聚焦重点,以少胜多。“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你对诗歌的新了解”“假如杜甫穿越到了现在,你建议他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这些话题基于传记的文本特点,立足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背景知识,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展开了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聊书的过程就成了发展思辨能力、历练心智的过程。

三、鼓励小组开展协同分享的交流活动

小组分享是贴合阅读交互理论的、深受学生欢迎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拥有平时跟伙伴聊天一样放松的心情,能给予每个孩子均等的与同学交流的机会。课堂上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活动的内容简洁明确,便于操作;活动后有展示有交流。组际间的竞争与共赢,牵动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我惊喜地发现,在讨论“杜甫人生经历曲线图”的画法时,小组的每个成员边用手比画边说明理由,为形成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而努力着。在自由的分享过程中,观点不断融合、碰撞,使思想走向深刻,走向发散,不同的小组所画的杜甫人生阶段线条走向大体一致,但对于各个时期的画法,却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的想法。尊重而不偏执,共识与个性同在,人性中这些高雅美好的种子在学生心田悄然萌芽。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杜甫草堂简介范文9

[关键词]杜甫文学创作文学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小学就会背,那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又是谁的诗句?对。是杜甫的。说起杜甫,我们会想起“诗圣”的美誉,人们也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忱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使后人推崇他为诗圣。

世人纷纷以各种形式去朝拜、瞻仰这位伟大的诗人,学习、研究杜甫诗作蕴藏的深厚内涵。作为杜甫人生中曾停留过的几个场所。如成都杜甫草堂、平江杜甫墓,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去朝拜。而作为孕育诗人出生、长大的故乡――河南巩义,我们身为家乡人,我想我们更应该走近他,了解这位诗人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并用我们的真心来感受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就诞生在位于巩义市区东10公里的站街镇南窑湾村的笔架山下的窑洞里,那是一个封建官宦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世人对他有杜武库之称。祖父杜依宪曾任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做过县尉、县丞,是唐朝早期著名的诗人。父亲杜宪做过山东兖州司马、奉天令。桂甫祖籍长安杜陵,后随晋室南渡,迁至襄阳。到他曾祖父杜依宪做巩县令时,将家定居巩县南窑湾。

杜甫一生的经历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

杜甫幼年,母亲就去世了。他是在姑母身边长大的。杜甫小时候身体不是很好,然而非常爱好学习。他后来在《壮游》诗中写到:“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长到十四五岁,杜甫不仅聪明好学而且爱好劳动。他在《百忧集行》中回忆:“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干回。”很快,杜甫就成为名播东都洛阳的少年才俊,人们称赞他的才华像两汉杨雄、班固。赞许声中的他变得心高志远和不同凡响。青年时代的杜甫,曾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10年之中,他游历了吴越齐赵,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胸怀,也结识了一些朋友。他曾和李白、高适同游梁宋齐鲁。惺惺相惜。互相倾慕,诗歌酬唱,意气风发。

二、困居长安时期

杜甫虽然在诗中流露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同时他也向往当官,第一次到洛阳应试,未中。公元747年,唐玄宗昭令天下通一艺以上的读书人,可到京城应试。杜甫再次应试,又遇上李林甫以“野无遗贤”对所有应试者一个不取。杜甫大失所望,从此在长安一住就是10年,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困窘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下了《丽人行》、《兵车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面临着一场可怕的灾难。然而唐玄宗仍带着杨贵妃及王公大臣在骊山华清宫寻欢作乐。杜甫悲愤地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兵荒马乱中,杜甫目睹了人民颠沛流离水深火热的种种情状,写下了“三吏”“三别”等干古名篇。“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和悲惨遭遇,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四、西南漂泊时期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棒州、闽州。杜甫经过干辛万苦,人川后只过了短暂的几年安定生活,又不得不辗转流离荆湘。公元770年,杜甫在贫病交加中死于漂泊湘江的破船上,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晚年的杜甫是孤独、凄凉的。杜甫死的时候,年仅59岁。因死后无力归葬,暂厝岳州。43年后,由其孙杜嗣业迁葬巩县北邙。

杜甫草堂简介范文10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想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

书信作文1少陵野老台鉴:

我是对您仰慕已久的后生晚辈,我不敢妄称是您的知己,作为学生,也是忝列门墙,只能说是您的“粉丝”。公元770年,您带着刻骨铭心的辛酸和壮志未酬的遗憾溘然长逝,像一颗流星划过大唐黑暗的夜空。时间流逝了一千二百多年,可是您就像人类文明金字塔尖的一颗钻石熠熠闪光。也许您死不瞑目,可是我要说:您死得其所,何必遗憾?

公元712年2月12日,您诞生的那一天,漫天的风雪昭示了您坎坷的一生和高洁的品行,您的血液里融汇了先祖西晋名将杜预的勇气和祖父唐代诗人杜审言的傲骨。您饱读经书,踌躇满志,本着“奉儒守官”的人生信念去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可是当您呕心沥血,怀经天纬地之才,抱安邦定国之志一挥而就的试卷竟然被奸相李林甫(他蒙蔽唐玄宗说“野无遗贤”)轻描淡写地付之一炬时,有什么比怀才不遇更让您痛心疾首的呢?当您拜谒豪门,遭人白眼,赠诗求荐时,有什么比寄人篱下更让您辛酸屈辱的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当您在安史之乱中两手空空回到奉先县探望妻儿,“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时,有什么比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家糊口更让您羞愧悲愤的呢?——苍天何其薄也!?

时间在流逝,您的悲愤在堆积!您本来就把诗歌当做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是“百年歌自苦,不见有知音”。辗转飘零到夔州,疾病和衰老、寂寞和忧伤、压抑和苦闷紧紧包裹纠缠着您,悲愤出诗人,您对诗歌艺术的探索更是精益求精,创作达到了随心所欲、炉火纯青的境界,写出了《秋兴八首》和《阁夜》这样苍凉雄浑的巅峰之作,《登高》更是被明代学者胡应麟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您生逢乱世,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尝尽辛酸、饱受磨难,您受苦受难的血泪史让人叹息扼腕!但是冷静反思,在那样一个腐朽昏庸的王朝,您即使封侯拜相,也不可能实现您的政治抱负,您的高洁孤傲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君不见您的知交中,房琯罢相、李白放逐,郑虔客死台州、李邕杖毙衙中,王昌龄贬谪夜郎、苏源明饿毙长安……您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您是不幸的!而您胸中日益填塞激荡的郁愤不平之气,如奔涌的大河终于汇成诗歌的汪 洋大海,您被后人尊为冠绝千古的“诗圣”。诗高君为峰,“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除了“诗仙”李白,没有诗人能和您相提并论——您又是幸运的!您的个人遭际是如此的不幸,可是文学幸甚!华夏幸甚!人类幸甚——您也幸甚!

尺短情长,我无法表达对您的痛悼之情,就让我在您的诗歌中寻章摘句,拼凑成四韵:

黄花泣露木萧疏,重阳登高思杜甫。巫峡风疾桨声断,湘江日暮灯影孤。

剑门关外纵酒笑,岳阳楼头吞声哭。大厦必倾何遗恨,诗凌绝顶死应足。

谨以此作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时间在流逝,您构建的文学大厦,您树立的精神丰碑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老杜,愿您在天堂里幸福安康!

书信作文2亲爱的杜甫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也是您忠实的读者,您的诗词深深的吸引了我。

今天我拿起笔给您写信,心里真是既高兴又激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苍老。饮酣视入极,俗物都茫茫。”这可以说是年轻时候的您,那时您是一位才高却又点自负的青年。您在这段时间与李白相识,共同度过了一段短暂却又难忘的时光,后人也称您二人为“大李杜”。“李杜诗篇万口传”,能传至今日,也是因为您诗中的精神让人所折服。在您四十五到四十八岁期间,正赶上安史之乱。当时潼关失守,您把家安置好后独自一人去投肃宗,中途却被安史叛军俘获,被押到长安,后来您又侥幸逃出。在这期间,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月夜》、《春望》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热爱祖国山河,也就分外敏感于国破家亡的惨痛。您热爱这大好河山,当它伤痕累累时,您的心也就随之痛了。

在《春望》一诗中最能体现您的爱国之情。“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是可娱之物,时变之后,不免对之而悲泣;山河草木以前是热爱着的,这时节扰乱伤春,就特别要触目惊心了。您的诗中饱含了对国家的热爱,当国家遇难时,您的心情也就沉重起来,这一点在您的诗中不难看出。在您四十八到五十八岁期间,您过上了逃荒的生活,连饭都吃不好。饥一顿,饱一餐的,致使您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但您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

像《登高》、《春夜喜雨》等等。您在五十六岁时由于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无奈下作出了《江汉》一诗来表达您当时的情感。不久后,您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文坛上一颗明亮的巨星就此陨落了。但您的美名却流传千古。我们尊称您为“诗圣”,您的诗则被称为“史诗”。虽然您已不在了,但您的灵魂却永远伴随着我们,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曾离开。您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吸引着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感染着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声呐喊影响着我。使您在无形中激励着我。我将沿着您的足迹,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献上一份力量!

此致

敬礼!

您忠实的读者

书信作文3杜甫先生:

您好!您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写这封信给您吧?告诉您,我可是您忠实的“粉丝”呢!哈哈,您一定不会理解“粉丝”的意思,这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就是崇拜者的意思,我,就是您忠实的崇拜者。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很多的诗句,可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妈妈的引导下,我好像看到了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穿梭嬉戏,不时发出婉转清脆的鸣叫,而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明净广阔的天空……多么美的一幅画啊!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原来古诗也可以象画那么生动美丽,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您的名字——杜甫。

上学了,我开始接触更多的古诗,课堂上是老师生动的讲解,课余时间是我们反复的吟诵,作为一所诗育特色学校,我们学校特别注意古诗教育。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我对古诗的了解日益加深,并渐渐沉迷。我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象您写的诗我大部分都会背呢!但是,在理解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很困惑:为什么有些诗很浪漫,有些却很残酷;为什么有些诗很快乐,有些却很悲伤……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老师在讲解古诗时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说:“每首诗的诞生都有它的背景,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真实情感的反映。象杜甫、李白、陆游、李商隐等等,这些诗人生活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理想和追求,因此,他们写出的诗句就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内涵,但他们都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人……”于是,我开始对这些诗的背景产生了兴趣,试着开始了解作者和他们的时代。

我首先开始了解的,当然是您了。在大量的介绍文字中,我了解到:您是……(简介)

这时,我才理解了您的诗句中的各种情感。《春夜喜雨》中的闲情逸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欣喜若狂,《三吏三别》中的愤怒无奈……这些都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您在当时真实的心情啊,您在用您的笔抨击社会,弘扬正气,用您的方式和黑暗斗争,您无愧于“诗圣”这个称号!

杜甫先生,您是不幸的,因为您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但您也是幸运的,您因为您的诗被后人世世代代敬仰。我多希望您生活在我这个时代,那样您的诗里一定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悲哀和愤怒,您会用您的笔歌颂我们这个美好的新时代,为后人留下更绚丽的诗篇。

此致

敬礼!

您的粉丝

书信作文4诗圣杜甫:

你好!

您可能不知道,您在我们这个时代可是出了名的诗圣!您留下的诗都是我们这些小学生必背不可的。

但您知道吗,我们现在的科技非常发达,你们那时候用毛笔写字,我们那用钢笔、铅笔和圆珠笔等笔写;你们烧水用火,我们用煤气或天然气;你们放风筝踏春,我们看电视玩电脑;你们学习只是读,我们还得用多媒体学呢!

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我要告诉你,世界上没有鬼神,你们那时候就是迷信,不下雨,就祈雨,我们呢,可以人工降雨。你们坐马车、骑马,我们开轿车、骑自行车。我还要告诉您,地球是圆的,太阳不管什么时候离人都是一样近的。您和李白合称李杜,不过您是在唐末,他是在盛唐时期。现在社会还有很多高科技的东西,就不一一和您说了,等到我发明好了时空穿梭机,去找您!

书信作文5亲爱的杜甫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中学生,也是您忠实的读者,您的诗词深深的吸引了我。

今天我拿起笔给您写信,心里真是既高兴又激动。“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苍老。饮酣视入极,俗物都茫茫。”这可以说是年轻时候的您,那时您是一位才高却又点自负的青年。您在这段时间与李白相识,共同度过了一段短暂却又难忘的时光,后人也称您二人为“大李杜”。“李杜诗篇万口传”,能传至今日,也是因为您诗中的精神让人所折服。在您四十五到四十八岁期间,正赶上安史之乱。当时潼关失守,您把家安置好后独自一人去投肃宗,中途却被安史叛军俘获,被押到长安,后来您又侥幸逃出。在这期间,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月夜》、《春望》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热爱祖国山河,也就分外敏感于国破家亡的惨痛。您热爱这大好河山,当它伤痕累累时,您的心也就随之痛了。在《春望》一诗中最能体现您的爱国之情。“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是可娱之物,时变之后,不免对之而悲泣;山河草木以前是热爱着的,这时节扰乱伤春,就特别要触目惊心了。您的诗中饱含了对国家的热爱,当国家遇难时,您的心情也就沉重起来,这一点在您的诗中不难看出。

杜甫草堂简介范文11

【关键词】叙事结构;画面特点;细节;景别;色调

《好雨时节》是有“韩国爱情片教父”美誉的许秦豪09年最新力作。 许秦豪,被誉为“韩国情感电影大师”,是韩国影坛的实力派导演,他的电影作品风格细腻、唯美,以关注人的情感和生活的状态著称。在韩国各大主要电影节,获得百想艺术奖、映评奖、青龙奖、大钟奖等各项大奖,他还获得过法国戛纳电影节、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日本东京电影节、荷兰鹿特丹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关于青春与爱的淡淡却恒久的美丽、以及在面对爱情伤痛中主人公所得到的成长与最终的宁静,无不在引导我们思索爱情、生命、死亡这些终极命题的意义。本片是许秦豪的第一部跨国制作,采用中韩演员组合,国际化的制作团队,跨文化的视角,大时代的历史背景,使得这部电影呈现出独特的亚洲电影的质感。

故事发生在2009年的成都之春,从韩国来成都出差的朴东河(郑宇成饰)和曾经是美国的大学同窗英语导游五月(高圆圆饰)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杜甫草堂偶遇,二人越过游客四目交汇的一刹那,被时光尘封已久的情感之火被点燃,两人漫步于美丽的成都街头,在川菜酒馆中小酌叙旧,在飘扬的雨中屋檐下躲雨,让人感叹好雨来的正是时候,爱情也来的正是时候……

一、影片的叙事结构

本片灵感源于杜甫的唐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导演采用了两条叙事线索来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框架。其中一条是以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线为中心展开,草堂偶遇-酒吧畅饮-共进晚餐-雨中同舞-屋檐躲雨-机场送别......直至最终的偶然车祸揭开了导演在男女主人公之间设置的“悬念”而这个悬念便是以影片的另一条线索“5.12地震”为背景衍生出来的。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共同将影片推向高潮。5.12地震是本片故事发生的大时代背景,导演不仅用广播的形式传达了成都震后一周年的爱心捐助信息,同时还安排东河乘车来到灾后的废墟一场戏来表现成都灾后重建的情况。观众借用东河的主观视角能看到破碎的瓦砾,瓦砾上干枯的鲜花,躺在石块中夭折的自行车,凌乱的楼梯,裂缝的墙壁......这些画面用一种无言的静穆来祭奠地震来临时的一时刻,对观众也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冲击力。

二、影片的画面特点

本片画面承袭了韩国导演一贯的简洁,干净,唯美的特点。本片的第二场戏,东河初次漫步于竹林中,镜头自右向左追随男主角移动,之后模拟男主角的主观视角仰拍青翠茂盛竹林的空镜头表现了竹叶被风吹起悠然的层次感。整个过程镜头慢的有些空灵,既把草堂婉约闲适的禅意表达给观众,又为接下来在竹影重叠中偶遇五月埋下了伏笔。东河邀五月跳舞,光影交错,两人深情对视后翩然起舞,镜头由全景切成近景随二人悠然的回旋而转动,之后镜头切至特写,两人同时望向天空,此时悄然而至的春雨迎面落下,两人在春雨中相视而笑,导演用为数不多的几个镜头简单明了的表现了二人感情的升华。本片色调整体偏暖,尤其男女主人公的夜晚内景戏,比如两人第二次共进晚餐的场景,导演采用暖黄色自然光,长焦距景深镜头,虚化掉背景,用中景和近景着力表现二人谈话的温馨氛围,不仅提升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温度,同时也把男女演员拍的很美。还有在拍摄五月家中的戏份时,导演将大部分画面处理成冷色调,清冷宁静的画面反映出五月潜藏的另一面阴郁悲伤的心境。导演在本片中用了很多长焦距景深镜头,比如表现两人共进晚餐的三场戏,还有男女主人公单独在画面中的戏份,虚化背景突出人物,让观众的视觉中心更为集中,更深入的融入到情节和画面中来。

三、影片的细节

一处是杜甫草堂。两人的首次相遇是在杜甫草堂,竹林的悠然掩映中,影片清幽雅致而又舒缓宁静的节奏就此展开。整个故事是因草堂偶遇而起,杜工部的那句“好雨知时节”既点破了影片的中心意旨,也为东河和五月送去了及时的的情感喜雨。影片最后画面渐显,先是东河的近景,东河望向画左,观众可能会疑惑他在看什么,之后导演切成东河的中景,映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东河在杜甫草堂前徘徊,之后五月推着黄色的自行车从草堂门里出来,影片渐隐。故事始于草堂内,最终圆满的结束于草堂外,不仅在叙事上做到了前后呼应,而且为全片淡雅的风格增添了带有古韵的禅意。

二处是黄色自行车。东河和五月第一次吃火锅的时候提出曾送过五月一辆黄色自行车,五月说卖掉了,黄色自行车作为表达东河心意的信物遭到五月的逃避,后来东河离开成都,给五月寄送了一辆黄色的自行车。当五月摇摇晃晃充满笑意的地骑自行车时,镜头给了五月面部特写,风吹起五月的头发,阳光洒在她盈满笑意的脸庞上,对于这个似曾相识的镜头,让我恍然间想起《十七岁单车》中高圆圆骑在单车上的青涩单纯,此刻这辆黄色自行车带给五月的是感受到东河爱意的舒畅和惬意。黄色自行车是两人爱情的见证和信物。

第三处则是肥肠粉。东河刚下飞机和同事吃的第一顿饭即是肥肠粉,看到画面中东河被辣的呛到,观众应该都会会心一笑吧。东河和五月一起吃晚饭,东河看着五月说:“我们会是天生的一对。“五月有些调皮的答道:“结不结婚取决于你是否喜欢中国的食物。”之后五月叫来两碗肥肠粉,镜头给肥肠粉特写,东河拿筷子拨拉着肥肠粉,犹豫着,五月望着东河:“东河,我每餐都喜欢吃肥肠粉。”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如果要真正和我在一起就必须接受和习惯我的生活方式。之后东河埋下头来,大口大口地吃肥肠粉,证明自己可以习惯中国食物和五月在一起生活。此后的戏份中还有表现肥肠粉,同样是肥肠粉的特写,镜头顺着五月移到卧室,五月将碗放到逝去丈夫的遗像前,观众即刻明了,原来五月喜欢肥肠粉是因为逝去的丈夫,这种带有典型成都特色的小吃成为五月的情感寄托,也成为贯穿全片的一大美食特色。

结 语

《好雨时节》带有许氏影片一贯的淡淡忧伤,情感在片中像在风中飘突却又荡气回肠的风筝,没有排山倒海,没有轰轰烈烈,但是这种干净而又淡然的美丽的爱情却如栀子花般珍贵。镜头里缓慢弥漫出的不仅仅有情调还有雅致的禅意。空心吉他演奏的低回动人的音乐,一切的一切都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梦一般的迷离氛围,导演想揭示的不仅仅是一场唯美动人的爱情,他更想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给观众一种心境,平和而宁静,透彻而不含杂质,在平实的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和属于自己的别样晴朗天地。也许谁都不会忘记,当五月和东河在屋檐下躲雨时,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冷暖光影交错,重要是主人公之间的真情对话,即使内心已然轰轰烈烈,但是言语里却是如水淡然,这让我想起张爱玲在小说《爱》中所说的“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好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小说中女孩和男孩的相遇仅仅以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做为开始和结束,这中间充满着多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哲理在,就是这种能撼动时间和岁月的淡然却是最能被留存于记忆中,也是最富于美感的东西。

杜甫草堂简介范文12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唐诗

中图分类号:I207.3;I207.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6.0030

传统戏曲作品作为戏曲舞台搬演的预设文本,其多将文、赋、诗、词、小说等多元文体融合一炉,以综合性的文体风貌来塑造绚丽繁富的戏曲立体空间,以增强戏曲作品的可读性和可观性。《牡丹亭》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本杰出的代表,汤显祖同样通过综合性文体特征来寻找戏曲艺术的化境,如其大量使用唐宋诗歌、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及杂剧等内容元素,使《牡丹亭》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上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体现出汤显祖自身独特的创作姿态和文学观念。本文拟以《牡丹亭》与唐诗为切入点,通过观察《牡丹亭》集唐诗、化用唐诗等内容来思考《牡丹亭》唐诗使用的艺术效果及其与汤显祖的诗歌观念、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

一、《牡丹亭》与集唐诗

集句诗作为中国文学追求艺术形式美和功能娱乐化的结果,体现了传统文人在认知、接受和运用前人文学的自由独立的文学态度。同时,集句诗创作是极富难度的文学活动,“它不仅要求作者具有邻接诗句的横组合能力,还必须具有相当强的语言纵聚合的联想能力。”[1]也正因如此,它成为两宋以来中国文人展现其文学素养和艺术技巧的重要媒介,并且其使用领域也从两宋时期的诗词领域进入戏曲空间。

在明清戏曲作家中,汤显祖是将集句诗形式运用到戏曲创作中较为频繁和成功的文人。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大量采用唐诗,以集唐诗的方式将集句艺术发挥到极致。通观《牡丹亭》集唐诗,多以下场诗为主,间有剧中出现。从《牡丹亭》集唐诗使用特征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其一是总括式。汤显祖以集唐诗形式对剧本情节、人物心理等每出戏曲内容进行总结,从而达到概括剧情、凝练情感的艺术效果。如第二十六出柳梦梅下场诗:“不须一向恨丹青,堪把长悬在户庭。惆怅题诗柳中隐,添成春醉转难醒。”[2]131汤显祖通过此集唐诗细致描述柳梦梅展画、题诗、念想等剧中行为而概括此出主要剧情。其二是独白式。汤显祖以集唐诗为形式,借助人物宾白进行人物内在心理和情感的独白性描述,从而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戏曲情节发展。如第六出剧末柳梦梅下场诗:“应念愁中恨索居,青云器业俺全疏。越王自指高台笑,刘项原来不读书。”[2]22此集唐诗并未对本出戏剧情作概括,而是以柳梦梅独白方式展露其索居困顿的生存状态和怀才不遇的心灵状态,向读者或听众传达出柳梦梅的内心活动,从而塑造其落拓不羁的人物形象。其三是联句式。汤显祖以多个剧本人物唐诗对吟或共吟的方式进行宾白,从而在人物互动中展现情节和心理,具有类似诗歌联句创作的艺术效果。《牡丹亭》每出剧末人物下场诗大多采用了这种联句式集唐诗,在《牡丹亭》五十五出戏中,共有三十一出戏使用联句式集唐诗方式,偶运用于剧中上场诗,如第二十七出石道姑和小道姑的集唐诗。此联句式集唐诗根据剧中人物和情节设置的差异又有两种不同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两个剧中人物的对吟,其中,或是两个剧中人物一人一句进行联句,如第十一出杜夫人与春香的对吟,或是前三句两个剧中人物联句,而后一句为共吟,如第四出府学门子和陈最良的联句,第七出杜丽娘和春香的联句。第二种形式是三个剧中人物的对吟。其中,或是两个剧中人物一人一句,而第三个剧中人物宾白两句,如第五十四出杜夫人、郭驼和杜丽娘的联句,或是前三句为剧本人物一人一句,后一句为共吟,如第二十出杜太守、杜夫人和陈最良的联句。当然,《牡丹亭》集唐诗的运用形式往往是组合性的,并不拘泥于一种方式。如第十出杜丽娘下场诗:“春望逍遥出画堂,间梅遮柳不胜芳。可知刘阮逢人处,回首东风一断肠。”[2]47即是将总括式和独白式结合,既通过前二句总结本出剧情,也通过后二句展露杜丽娘游园后的心理活动。从中可以看到,汤显祖根据剧本需要灵活运用集唐诗,使剧本形式活泼多样,增加了剧本的可读性和搬演的多变性。

在《牡丹亭》集唐诗中,汤显祖所集的唐诗来源具有一定规律。首先,从集唐诗所采诗歌体式来看,其276句唐诗中,采自七绝者有157句;采自七律者有114句;采自其他体式者5句。从此可看出汤显祖集唐诗的诗歌来源和其集唐诗七绝形式有一定关系。其次,从集唐诗所采诗歌的诗人来看,汤显祖所集诗涉及唐五代诗人127人。其中,诗歌被采录5首以上有18位诗人,其数量次序如下:杜甫(14句)、韩愈(10句)、李商隐(8句)、曹唐(8句)、韦庄(8句)、白居易(7句)、王建(7句)、罗隐(7句)、李白(6句)、刘长卿(6句)、元稹(6句)、刘禹锡(6句)、许浑(6句)、杜牧(5句)、张祜(5句)、司空图(5句)、韩(5句)、谭用之(5句)。在此结果中,多数来自中晚唐诗人,仅李白和杜甫来自盛唐,且无初唐诗人。同时276句诗也以中晚唐诗人作品为多数。从中我们可看到,汤显祖集唐诗多集中于中晚唐诗人和诗歌,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汤显祖自己的诗歌实践有一定关系,此在下文详论,另一方面也跟唐代诗歌的发展轨迹有关系。唐代诗歌古体诗和近体诗一直处于彼消此长的状态,初唐时期是近体诗逐渐规范化的阶段,多数诗人近体诗尚未完全成熟,而至盛唐,尽管近体诗已规范化,并逐渐走向自动化创作,但古体诗更能契合盛唐气象和盛唐文人的磅礴心胸。到中晚唐时期,大历诗歌多以近体诗为主,元和以后的诗人亦多以律、绝著称,仅元和时期以韩孟、元白为代表的元和诗人却以古体诗闻名。而看汤显祖选录元和诗人的作品,又多采其七绝,如韩愈被采10句中,8句来自七绝,而七绝可以说是韩愈诸多诗歌体式中风格最为浅近自然的,不像其古体诗歌趋于奇崛雄奇之风。因此,汤显祖集唐诗所体现的规律其实正好体现唐代诗歌的发展规律,这一点也可以知道汤显祖对于唐诗的接受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集句,更可看到其对唐诗深层特征的独立思考。

最后,我们从文献学角度来思考《牡丹亭》集唐诗的价值。赵山林认为:“考虑到汤显祖写作《牡丹亭》的时候,不仅《全唐诗》尚未问世,连作为《全唐诗》编纂基础之一的胡震亨的《唐音统签》亦尚未问世。”[3]正因《牡丹亭》集唐诗问世在《唐音统签》和《全唐诗》之前,其才更具文献校勘意义。通观《牡丹亭》集唐诗,其与《全唐诗》所录诗句存有异文。一部分异文是汤显祖根据剧情需要而作出的主观修改,如第六出柳梦梅下场诗集李商隐“青云器业俺全疏”句[2]22,而《全唐诗》作“青云器业我全疏”。易“我”为“俺”,正体现了戏曲宾白的通俗之风。又如第二十七出小道姑出场和石道姑的联句集韩愈“见向溪山求住处”[2]133,《全唐诗》作“偶到匡山曾住处”,汤显祖的改动是为了隐去原作的创作背景,使诗句更符合剧情背景的需要。但有一些诗句异文并非始自汤显祖,故其异文对于《全唐诗》、诗人文集具有校勘价值。如第十一出下场诗集郑谷“寂寥未是采花人”[2]51,《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六郑谷《蜀中春日》作“寂寥未是探花人”。此处非汤显祖有意改动,其自有来源,元人郝天挺《唐诗鼓吹》卷十录郑谷此诗,题作《益州》,句亦作“寂寥未是采花人”。如第十四出下场诗集韩“令人评泊画杨妃”[2]66,《全唐诗》卷六百八十三韩《遥见》作“令人斗薄画杨妃”。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亦作“令人评泊画杨妃”。王士G《池北偶谈》卷十三“评泊”条云:“韩致尧诗:‘白玉堂东遥见后,令人评泊画杨妃。’李子田云:‘评泊者,论贬人是非人也。今作评驳者非。近诸本或作斗薄,或转讹(徙)〔陡〕薄,殊无意义。《万首~句》本作评泊,当犹近古。”[4]故“评泊”当为是。又如第十八出下场诗集李涉“为报东风且莫吹”[2]86,《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七李涉《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作“为报春风且莫吹”。按:金人李俊民《峋讣》卷六七言绝句集古《惜花》集李涉此诗,亦作“为报东风且莫吹”。这种情况在《牡丹亭》集唐诗中比较常见,故不可简单认为“这些出入或许是汤显祖根据实际有意改动的,或是出于疏忽造成的”[5]。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是这些异文的存在,对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唐诗原貌有一定帮助。

二、《牡丹亭》与化用唐诗

所谓化用,“就是将主体认可的传统活化为自身的艺术生命,融化为自己新的艺术思想、方法、风格及境界,成为自己艺术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6]汤显祖在《牡丹亭》戏文中不仅集唐人诗句来塑造人物、a栝情节,而且还大量化用唐人诗句来润色、推动《牡丹亭》的语言和情节。和《牡丹亭》集唐诗较为客观保留原始形态不一样,汤显祖在化用唐诗过程中,往往依据具体情节背景和人物形象进行改变,从而自由运用唐诗为剧情服务。下面我们就围绕《牡丹亭》化用唐诗的方式来分析。

首先,《牡丹亭》化用唐诗的第一个方式就是沿用唐诗。汤显祖在剧情安排中往往沿用唐诗的成句,仅根据情节和人物特定背景作字面修改,但依旧保存原诗的句法结构。如第九出春香上场诗:“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省人事。终须等著个助情花,处处相随步步觑。”[2]38此诗全沿用刘禹锡《寄赠小樊》一诗。除了这种情况之外,汤显祖更多地是沿用唐诗中某一联或某一句。如第九出春香下场诗:“年光到处皆堪赏,说与痴翁总不知。”[2]39此句沿用自张仲素《汉苑行》“年光到处皆堪赏,春色人间总不知”一联,汤显祖为展现春香对陈最良的讥讽之意,更好地铺垫情节,塑造人物,故将后一句改作“说与痴翁总不知”。又如第三出杜太守上场诗:“到来只饮官中水,归去惟看屋外山。”[2]7此句沿用方干《献浙东王大夫》中“到来唯饮长溪水,归去应将一个钱”一联,汤显祖一方面将“长溪水”改作“官中水”来隐弃原作的创作背景,另一方面对后一句进行润色,融入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中“城外青山如屋里”一句,使其文辞愈加淡雅。

其次,《牡丹亭》化用唐诗的第二个方式就是截用唐诗。汤显祖在化用唐诗时,常截取唐诗成句中某一部分,或为独特意象,或是特殊语汇。叶维廉《中国诗学》曾言:“我们读的不是一首诗,而是许多诗或声音的合奏与交响。中国书中的“笺注”所提供的正是笺注者所听到的许多声音的交响,是他认为诗人在创作该诗时整个心灵空间里曾经进进出出的声音、意象和诗式。”[7]汤显祖将唐诗意象或语汇化入其戏文中,以一种类似用典的手法使戏文内在空间和意蕴在和唐诗进行互动时得到扩展和深化。如第十三出柳梦梅自述:“虽然是饱学名儒,腹中饥,峥嵘胀气。梦魂中紫阁丹墀,猛抬头,破屋半间而已。”[2]59其中“破屋半间”截取自韩愈《寄卢仝》“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通过“破屋半间”的渠道,我们似乎可以将唐代落拓疏狂的卢仝和戏文中流落郁悒的柳梦梅联系重叠在一起,从而深化柳梦梅壮志未酬、江海漂泊的人物形象。再如第十四出杜丽娘唱云:“日炙风吹悬挂的好,怕好物不坚牢。”[2]65“好物不坚牢”一语截取自白居易的《简简吟》诗中“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句,汤显祖仅截取此联前句,但正是这种用典式写法,使“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句也被隐藏在《牡丹亭》唱曲深处,读者在阅读“好物不坚牢”时,自然会唤醒对“彩云易散琉璃脆”的记忆,从而使唱词文字简约,但意蕴更显深沉蕴藉。

最后,《牡丹亭》化用唐诗的第三个方式就是合用唐诗。汤显祖将一首唐诗或多首唐诗融合使用,打破其既有章法结构,重新对其编排而获得新的意境,但又能让读者了解其新语句的唐诗来源。如第二十出杜丽娘所唱“怕树头树底不到的五更风”[2]93一句,其语句来自王建《宫词》“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一诗,汤显祖将王建此诗原有章法打破,以断章方式省去中间相关语素,仅仅将诗首“树头树底”语素和诗尾“五更风”语素相融合,再在两者间增添词语,从而构造一个新的语句空间,但又通过保留的语素来指向原诗,从而使唱词撷取前人句中精华而趋于凝练。又如第五出陈最良曲辞“将取顺,望古稀,儒冠误人霜鬓丝”[2]16,其中合用了杜甫《曲江》中“人生七十古来稀”句和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儒冠多误身”句。而将这种合用唐诗技巧使用到极致的是第三出杜太守的曲辞:“吾家杜甫,为飘零老愧妻孥。(泪介)夫人,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怜也。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2]8在这一短短戏文中,汤显祖根据杜太守身份融合使用了多首杜甫作品,如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又杜甫《遣兴》:“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又杜甫《北征》:“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另外,在合用唐诗中,汤显祖偶会将不同时代作家的作品融合使用。如第四出陈最良上场诗:“咳嗽多病疏酒盏,村童俸薄减厨烟。争知天上无人住,吊下春愁鹤发仙。”[2]12其中前一联出自金人姚孝锡诗句“诗忙疏酒盏,俸薄减厨烟”,汤显祖在此诗联每句前扩用相关语素,从而扩展来信息量。后一联来自陆龟蒙《自遣》中“争知天上无人住,亦有春愁鹤发翁”诗联,基本保持其原来章法。因此,相对于沿用唐诗和截用唐诗而言,合用唐诗是一种综合性化用手法,这对于提升《牡丹亭》戏文的典雅品质,增强其诗情有重要影响。

三、《牡丹亭》的唐诗使用与汤显祖的诗学观及诗歌创作

汤显祖生性傲岸,在其《答余中宇先生》中自言有“伉壮不阿之气”[8]1320。其评诗论文亦类其性情,汤显祖《序丘毛伯稿》云:“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知。”[8]1140汤显祖认为文章之有生气在于创作本体性情的独立自由,这种论点无疑和韩愈所提倡的“气盛言宜”有一脉相承之处。又汤显祖《答吕姜山》云:“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8]1302汤显祖认为,为文之道以“意趣神色”为主,不能被“九宫四声”形式约束,可见其论文强调自由抒写,不拘形式。

汤显祖的诗学观念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对七子派诗学观和诗风的批判。汤显祖《答陆君启孝廉山阴》诗云:“文家虽小技,目中谁大手?何李色枯薄,余子安定有?”[8]689汤显祖论何景明、李梦阳诗因主“诗必盛唐”而导致其诗歌创作缺乏独创性,也导致其诗歌缺乏源自心灵的意蕴,从而诗风偏于枯槁淡薄。正是基于对时俗之风的不满,汤显祖的诗歌创作,多以否定七子、寻求突破为主线。钱谦益《汤义仍先生文集序》记汤显祖曾言:“吾少学为文,已知訾王、李,然骈枝俪叶,从事于六朝。”[9]又《与陆景邺》云:“弱冠,始读《文选》,辄以六朝情寄声色为好,亦无从受其法也。规模i趋,久而思路若有通焉。”[8]1436可见汤显祖欲以六朝绮丽诗风对抗七子复古僵化的诗体。汤显祖早期以六朝之风来标举文学个性的诗歌观念也深刻体现于其具体诗歌创作。汤显祖早期诗歌多汇于《问棘邮草》中,徐渭评汤显祖《问棘邮草》多认为其诗风类于六朝,如论《龙头阻风晚霁待月有酌》则云“似晋,亦似齐梁”[8]56,论《迟江泊饮杨店草阁》则云“齐梁”[8]57,论《出塞曲》、《春怨》、《寄外》、《金镜》等则云“六朝”。但正如汤显祖所言:“然骈枝俪叶,从事于六朝。久而厌之,是亦王、李之朋徒也。”[9]汤显祖诗学观念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对诗歌创作作自我审视和调整,从而寻求其自身艺术的个性化表达。如《问棘邮草》虽以六朝风味为归依,但其诗风又不能简单被六朝声色所羁绊,时由六朝入初唐之风。如徐渭评《送新建丁右武理闽中》云:“是六朝而无六朝之套。自出新奇,多异少同。”[8]74评《二月十九日恭闻大昏礼成,长秋道始,普天之下莫不欣跃舞忭歌谣》云:“初唐之上,六朝之间,而声调似兼两代。”[8]78又评《古意》云:“初唐。”后又云:“还只是六朝之佳者。”[8]95从中可见,徐渭对于汤显祖《问棘邮草》诗风的判断游离于六朝和初唐之间,这一方面是因初唐诗歌其文学根底正在六朝上,两者有着创作惯性和诗学血缘,另一方面也说明汤显祖诗歌出入六朝和初唐之间,并非一味模仿某一家一派,开始寻求其诗风的自我解放和艺术成熟。

同时,汤显祖诗歌创作随着其文学观念的流变而发生变迁,从《问棘邮草》出入六朝、初唐和李贺逐渐向《玉茗堂诗》出入唐宋之风转向。钱谦益《复遵王书》曾这样评价汤显祖诗歌接受的转变:“四十年来,希风接响之流,汤临川亦从六朝起手,晚而效香山、眉山。”[10]确实,从汤显祖《玉茗堂诗》可看到其诗风向唐宋转向,尤其是其与唐诗的因缘较为密切。沈际飞曾选《玉茗堂诗》,其评论汤显祖作品多强调汤显祖诗风与唐诗的暗通。如评《送来黄梅》颈联“潜庐半入吴都尽,江汉遥分楚塞出”云:“唐调。”[8]183确实,汤显祖此联和杜审言《登襄阳城》颔联“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杜甫《登兖州城楼》颔联“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在句法、气格上很相近。又《广南闻雁》诗:“传道衡阳有雁回,炎州片影更飞来,似怜迁客思归苦,为带乡心过岭梅。”汤显祖此诗的意象和语汇皆常见于唐代南迁诗人作品中,情感沉郁而诗风流转,正和李益、钱起、许浑和郑谷等中晚诗人的七绝气味相近,故沈际飞评曰:“中晚之调。”[8]461沈际飞评《南海郭观察梦菊约西城寺琴集别袁沧州文b》颈联“云浮睥睨鸟栖树,月冷招提鹤在林”云:“晚唐。。”[8]163观汤显祖此联,写景细僻,语言浅近,和中晚唐七律联对、句法有相似处。又如评《同孔阳宗侯陈伯达陈仲容小饮闲云楼》颈联“远磬一声分暝色,暮帆千里带晴云”曰:“唐联选句。”[8]749认为此联仿佛从唐代七律对句中选出来的句子。细揣此联,确实诗境半细半阔,诗联严整,对仗工巧,与晚唐七律名家赵嘏、许浑诗风相侔。在《汤显祖诗文集》所录汤显祖诗中,其中七律493首,七绝1012首。这两种诗歌体式分别是汤显祖2284首诗的21.58%和44.31%,共占汤显祖全部诗歌的65.89%,可以说这两种体式是汤显祖用力最勤处。而总观此两种体式诗风,七律多严整工巧,而七绝多流利浅切。无论是七律还是七绝,其总体诗风都较接近中晚唐诗歌风貌。这样的结果,正可以印证汤显祖《牡丹亭》集唐诗之所以大量采集七绝、七律,多源自中晚唐诗的创作背景。

但是,汤显祖《牡丹亭》大量使用唐诗,其诗歌创作多效仿唐诗,这仅仅是汤显祖探索诗歌之道,寻求其文学个性的阶段性的结果。赵炜认为:“从万历三十八年(1610)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汤显祖生命的最后六年中,其留下的大量诗文时常流露出一种悔过的心态,对其自身学术之发展(尤其是中年以诗文自娱的一段时期)更多地表现为惋惜和遗憾。”[11]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汤显祖《牡丹亭》使用唐诗仅仅是其文学个性追求和观念反省道路上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最终其也在汤显祖晚年的自我反省中也成为一种被批判的对象。

[参考文献]

[1]王国巍,杨经华.宋代集句与明清戏曲[J].殷都学刊,2007(2):87.

[2]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赵山林.汤显祖与唐代文学[J].文史哲,1998(3):88.

[4]王士G.池北偶谈[M].靳斯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314.

[5]黄斌.略论《牡丹亭》中的集唐诗[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100.

[6]李晓明,王喜伶.论纳兰词的化用之美[J].中国韵文学刊,2008(2):84.

[7]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70.

[8]汤显祖.汤显祖全集[M].徐朔方,笺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9]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05.

[10]钱谦益.牧斋有学集[M].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359.

[11]赵炜.从汤显祖到钱谦益:一种“诗道”观念的复归[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9.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Xianzu's Play of The Peony

Pavilion and the Poetry of Tang Dynasty

ZHOU H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Jiangsu,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