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然科学课堂

自然科学课堂

时间:2023-05-30 09:38:48

自然科学课堂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1

关键词: 初中自然科学 高效课堂 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

初中自然科学是学生进入理性的自然学科学习的起始阶段,通过自然科学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动手实践、创新等诸多能力。然而,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自然科学在难度上显然要大得多,这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的自然科学课堂,以便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进入这门学科的学习。

一、在课堂上适当地设置悬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处于一个思维活跃,好奇心异常强烈的年龄段。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这一心理优势,恰当地设置一定的悬念,就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浮力”这节的内容时,就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块小铁片放进水里,铁片会怎样?”“会沉到水底。”根据日常的经验,学生很快回答了出来。“既然一块小铁片都会沉入水中,为什么由钢铁制造出来的万吨巨轮却能够在海面上航行而不会沉没呢?”我接着问道。同样根据常识,学生知道,轮船肯定不会沉没,但是至于为什么不会沉没,则没有学生能够回答出来。就这样,通过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就为学生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悬念,在学生激烈讨论的过程中,所有的讨论焦点都逐渐集中在了一个问题上,那就是“影响浮力大小有哪些因素?”通过悬念的设置,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地激发了起来。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重要的内部驱动力,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相比,在主动心态下的学习活动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潜能,有利于自身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可以使得自然科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二、注意把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

我们所学习的各种自然知识事实上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都是对生活实际或抽象或具体的概括。与课本上一些理论化的知识相比,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科学规律往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我们要想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就要注意把一些生活实际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重力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人跳起来以后会重新落在地上而没有飘向太空?为什么杯子倒过来,杯子里面的水会洒在地上?为什么在陆地上举起一个重物比在水中举起同样的重物要更费力?这些现象可以说每个学生都经历过或者说听到看到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这些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引进来,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自然科学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深不可测,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科学。在这种心理影响之下,一方面,会更进一步坚定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会让学生逐渐形成把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在自然科学史上,每一次进步可以说都是创新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自然科学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往往来源于大胆的假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大胆假设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假如摩擦力不存在,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这时候,学生就可以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想象:如果没有摩擦力,人无法行走、汽车无法前行、房屋的砖头瓦片会四处横飞,等等。通过这种有趣的假设,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在开阔的思维下,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四、充分利用科学实验手段辅助教学

自然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很多的科学概念、规律等都来源于科学的实验结论。与理论讲授相比,实验手段往往来得更加生动直观,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然而,受到实验条件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展实验,很多教师会用讲实验、背实验的方式来开展实验课,这样,就使得学生虽然熟记了每个实验的步骤,但是真正地让他们动手去做,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是“纸上谈兵”所造成的后果。因此,在自然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的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实验的开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要想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光是凭借口头的讲述,学生是无法真正地掌握实际的操作方法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因此,在上到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就采取了实验教学手段,一边讲解,一边进行实验,让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教给学生如何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等等。这种通过实验手段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理论讲授手段所无法获得的。在实验手段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出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实验技能和素养。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自然科学课堂,适当的实验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自然科学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传授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的发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作为自然科学教师,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争取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自然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碧云.浅谈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兴趣培养的方法[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1,(2).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教育;科学课堂;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64-02

科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时,要使学生通过科学理论的学习以及科学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考和思维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一、科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必须要转变的因素

1. 学习效率低下

从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他们认为,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自然而然就能改变课堂的教学状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这却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观点。教师应当要清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产生影响的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教学活动当中必须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杜绝一切低效或者无效的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次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要有理想的教学效率以外,还需要保障教学的效果。在当前的教学活动当中,一些教师倾向于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讲述教材中的知识或者进行其他课外补充。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教师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学生学得越多,教学的效果就越好。而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填鸭式的教育只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产生负面的影响,并不能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2. 过度关注课堂形式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以往在进行教学时,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大多是以教师的口述和板书为主,使得课堂氛围单调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归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然而,当前部分教师虽然已经了解到新课改的要求,并且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转变,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比如,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组织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看起来课堂氛围得到了改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活跃在教学活动当中。但是,其实质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个别教师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要求,经常会出现合作学习内容与小组讨论主题不符、讨论时间较少等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徒有虚名,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时,而且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3. 忽略素质教育

在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只着重于眼前利益,认为所学知识是为了升入更好的学校。但事实上,无论任何阶段,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而教师着重眼前利益,缺乏对长远教学效果的规划与预测,就会导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正确理解教学方式的作用和目的,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升学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往往只重视应试方面的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同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题海战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升学考试。而这恰恰限制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之下,会感到巨大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也会抑制个性的发展。

二、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

1. 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虽然是矛盾体,但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要重视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工作。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进行预设工作,那么教学活动是缺乏重心的,同时目的性以及教学设计也不明确、不合理,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活动,学生思维上的一点小火花都能为课堂增加更多的元素和色彩。因此,虽然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已经做好预设工作,并且尽可能充足、详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还需要教师了解并接受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改善当前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学“行星与卫星”一课时,教师可以预设“太阳系有几颗行星,太阳系卫星最多的行星是哪一颗”等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并引出当堂的知识点。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提问之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并且让他们讲述自己所了解的与宇宙星系相关的知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疑问,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解答,也可以将这些问题作为当堂课的延续,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寻找答案,并且在下一节课中分享答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2. 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法的优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法和实践学习法等。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然后挑选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实验学习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可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浮力实验来挑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让他们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 注重学生的真实情感

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于他们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变化,并且利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加深师生的感情进而让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营造较为活跃轻松的氛围,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多给予肯定,能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转变科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优化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真实情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霍秀敏.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袁伯浩.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

[3]蒋丹红.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张美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状况的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5]张二庆.初中科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3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前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科学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正视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开始转换自己原先的教学理念,将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转换为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对目前课堂教学出现的低效性,也进行了冷静的分析,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二、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效率低下的分析

1.教师无充分的时间备课

一堂课上得好与坏,大部分时候是取决于教师,而教师课前是否能充分准备,则是直接影响这门课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备课,意味着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到位,没有挖掘到深层次的东西。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也是似懂非懂。再者就是在小学教育中,科学课仍不是主课,在这个“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对这门课不够重视,多数学校的科学教师为兼职教师,有的学校虽然有专职教师,然而也是只有一两个。教师的课程繁多,自然没有时间,也无心力来认真备课。因此,这门课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2.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环节不顺畅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形式。然而,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不透彻,合作学习也只是形式。学生们每人一组,看起来讨论的热烈非凡,实质却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只顾自己发言,有的沉默寡言,有的互相争执。场面一团乱,根本没有达到互相学习的作用。

3.课外拓展活动无法开展

科学课是一门注重观察、探究的课程,光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多观察、多摸索。因此,教师多会要求学生在课外多多观察、探索。然而,学生放学后一般都与同伴去玩耍了,基本没有几个学生会进行课外的拓展活动,从而,探究成果也就无处得知。导致课外拓展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

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

1.转换教育观念,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的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所呈现的低效性,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跟学校不够重视这门课程。然而,科学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忽视的,科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要意识到自己对学生来说是发光的灯塔,指引他们前进。从而,认真并且精心的进行备课,能很好的调控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加强课堂的纪律

课堂教学能和谐、有效的进行取决于课堂的良好纪律。小学生比较调皮,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因此小学课堂的纪律相对于初中高中的课堂纪律要差些。因此,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听课。这可以设立一些奖惩制度,不守课堂纪律的罚,守课堂纪律的奖。学生会在自尊心的驱使下,遵守课堂纪律。还可以提高这门课的趣味性,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就不会捣蛋。再者就是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学生热爱老师,喜欢听老师讲课,也就认真听课了。这样良好的课堂纪律,也就为合作学习的顺畅进行打下了基础,也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学得知识。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功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学到知识。人们总对有趣的事物,有趣的说话方式感兴趣,小学生更是如此。在小学课堂中,如果只采用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此,老师应依据学生的心理,采用多种不同的模式,来创建活泼、新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依据教材,引出一些具有趣味的案例,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对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科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从旁指导,也可自己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

4.合作学习的进一步优化

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而科学本是一门需要观察、需要探索的课程,将合作学习运用于科学教学中,更易于取得非凡的成效。然而由于教师的不理解、不负责,学生的不积极、不参与,使得合作学习变得流于形式,没有内在的东西。为避免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充分体现它优势互补的特点,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发的形成小组,进行探究。让他们感受到合作学习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老师强加的任务。不过,合作学习不能让学生自行组织,应有老师进行合理的分组,不过要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为让每个组员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教师还要纵观全局,留心情况,从而进行有力的调节。让课堂的40分钟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结语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教学的主体,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营造一个学生喜欢的轻松诙谐、引人深思的小学科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红平.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之我见[J].2008(12)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4

【关键词】初中科学 科学教学 师生互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03-02

一 初中科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

在目前的初中科学课上,虽然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思考,但是教学还是以老师为主体,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的教学方式。随着课程的改革,部分学校也会设置课堂为小组讨论形式,但是,最后的问题结果和总结等都是由老师提出的,只是在形式上表现为小组讨论,并未在实际中体现出来。科学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有很强的学科特性。科学讲的是自然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或者由前人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科学的学习是一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应该让学生体会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那种喜悦,然而初中的科学课堂中,老师将这些喜悦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给了学生,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不能切身感受知识的存在。例如在花蕊的识别课程中,老师直接给学生讲什么是雌蕊、什么是雄蕊的效果和先让学生去观察花朵,然后让学生自己描述花蕊分为几种、分别长什么样子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强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可以使教学任务高效地完成。

二 加强初中科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无比高大的。因此,有些学生即使不听家长的话也会特别听老师的话,这种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没有立场,没有自己的见解,有了好的想法也不敢说出来。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平等共处、互相尊重,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为学生着想,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思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先给学生一定的课前思考时间,老师提出思考的问题:什么是溶质?什么是溶液?溶液的质量怎么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怎么求?然后小组讨论,根据书上的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他们指点迷津,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一样看待,在生活学习上遇到问题都愿意与老师商量讨论。

2.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们都活跃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们都对科学课程有兴趣,让学生们都活跃在课堂的气氛中。科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学生在接触到它的时候就会比较喜欢学习这门课程;科学没有语文枯燥,不如数学计算多,又是自然中的事物,孩子们的好奇心也会带着他们去学习科学。但是到了初中后,知识越来越专业,有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学习科学就像听天书,提不起兴致,这是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对它好奇、对它产生兴趣。课堂的趣味性与老师的讲课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诙谐幽默的语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悬疑的讲课方式也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同样是讲人类的神经调节,直接将知识点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勾重点,就会让学生感到无趣,没有听课的欲望。如果换一种方式加上开场白:你们猜为什么你们会思考?为什么会觉得有些东西好看或不好看?为什么手指被扎了知道疼还会缩回来?这些都是我们的神经在调节身体的器官完成一系列的动作。然后让学生们讲一些神经调节的例子,也可以和同学在课堂上用科学术语开一些玩笑,这些都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以此来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老师不能一个人独霸课堂,应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时常表现自己。从新课程改革开始就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更多的是在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呢?在课前,先给同学们留下预习的作业,让同学们根据问题自己预习新的内容。课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前的作业,并派代表将他们的讨论结果讲给大家,老师再做重点的补充和课程的总述。学生在上台讲的过程中一定会非常注意自己的知识是否全面与正确,台下的学生也会认真听他的讲解,为他挑不足的地方,也会注意到台上学生讲的内容自己有没有想到,相比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课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下留部分作业,在习题课上纠正答案,让学生们提出不会的题,由会的同学解答,习题课可以完全交给了学生,让他们互相解决疑问,最后大家都不会的再由老师讲解。如此将课堂还给学生,会给学生做主人的感觉,从而更加喜欢这个有乐趣的课堂。

三 初中科学课堂加强师生互动的意义

1.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师生互动是培养师生之间的一种默契,也能培养学生不依靠老师独立思考的能力。传统的课堂中,老师讲知识都以传授的方式讲给学生,导致学生不会自己思考,从而变得思维混沌。初中科学课堂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融入课堂中,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会思考。例如在电阻的计算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将电阻串、并联的图画出来,并计算自己画的图的结果,这就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路中给自己出题并解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使学生养成了耐心倾听的习惯

学生在初中时处在青春期比较叛逆,师生间在科学课堂中加强互动,让老师成为学生的一个朋友,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心灵的导师,帮助学生度过青春的叛逆期。初中科学课堂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老师用自然中的微妙事物与情感来指导学生,老师在互动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倾听者,以实际行动教给学生如何去耐心倾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枯燥的,只有养成良好的耐心倾听的习惯才能让师生间的互动得以良好的发展。倾听是交流的前提,学生在听着别的同学发言的时候,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不足与优势,从而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日后的学习和交流中不断进步。

3.提高了班级整体的科学成绩

教学改革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成绩的提高,加强初中科学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可以帮助老师提高整体的教学成绩。科学虽然有些地方比较难懂,但是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学习还是可以学个明白的。在科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对老师的课程比较感兴趣,然后跟着老师学习,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与活跃性。整个学年,学生都在愉快的课堂上学习科学知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非常密切,在期末的时候成绩会证明加强师生间互动的效果。

老师和学生是课堂中的两个主体,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性格、人格的培养。初中的科学课程在难度上有很大的增加,加强科学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这一门学科,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性格,在接触其他的学科或者事情的时候,进行灵活的思考。课堂上师生互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梁磊.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D].河北大学,2008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5

一、生态课堂是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平衡

历史这一门学科,一直以来都以枯燥无味,生涩难记的印象,存在于大部分学生甚至老师的意识里。通过历史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使今后的历史课堂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更好的吸收和接受,从而改变历史学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生态课堂首先强调“授”与“受”两者之间的平衡。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生态课堂着重找到老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平衡。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在课堂中度过。中国的应试教育也使课堂一直以来扮演“没有硝烟的战场”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希望将知识点填进学生肚里,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一直权势失衡,处于被动。生态课堂把教学的过程看作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过程中,一切遵循生命运动的规律进行,师生在其中的关系互助而平等。

二、关于初中历史生态课堂的构建

1.归于自然是生态课堂的本质所在。在生态课堂上,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是“填鸭式”教学的“输送带”,它是师生相互交流、生命融洽的地方,是智慧的火花进发、不同的思想交融汇聚的地方。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生态课堂给他们的定位是“我想学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什么”。老师要从学生本身出发,给学生经营一个轻松和谐而自由的生活课堂,更多地利用生活情境创设和情感经历代入等更加自然而贴近的方式去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本身归于自然。

2.基于学科需求下的课堂构建思考。历史本来就是人类生活的轨迹和进程,后世的我们通过了解前人经历;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处事乃至现代社会的发展建设有所启发。历史的学科本身就是自然进程中物种进化的方法和手段。而针对学科本质,生态课堂的构建较于其他学科,应当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和情感带入。结合历史资料和教本材料为学生构建一个多维课堂。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诠释历史,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学科知识,领悟历史的真谛所在。

三、多维构建真正的生态课堂

“一个人、一本书、一只粉笔”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今社会科技发达,我们的教学和课堂构建有了更多的资源。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索精神和自我学习精神,生态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更多时,教师应当善用资源,构建出多维模式的生态课堂。

1.课堂构建关注基础传授及思维培养。课堂教学的准备和设计,要有统一而连贯的主旨,要构建多维模式的生态课堂,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传授及学习思维的培养。针对现实的教学需求,我们必须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另外,更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生态课堂上,将基础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或者采取初中阶段学生较为喜欢的“故事说教”模式去讲授。讲授过程中还可以加入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等。通过情景带入、主观分析等手段,让学生在生动而活跃的课堂环境中吸收知识,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

2.善用多媒体教育营造生态课堂。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打造属于学生和自己的课堂,是教师一直致力探索和寻求改进的。现今社会,多媒体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去了,生态课堂需要更多维的教学,善用多媒体能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要做到寓教于乐,轻松学习。满足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求知需求,加大多媒体的应用十分必要。例如在讲述日军侵华的历史时,就可以在课堂中适当的时候播放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影音录像、图片或者歌曲,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加强刺激,进而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达到对史实加强记忆的效果。

3.善于运用网络资源构建课堂。网络资源的应用能有效地将生态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将学生们原本狭窄的课堂空间豁然打开。生态课堂的根本就是以学生为主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索求学的过程。网络资源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需求有更多的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课堂前或者课堂后作为巩固加深知识记忆的“利器”。例如在课堂结束之后,安排学生回家之后上网寻找相关的史实记录或者图片等资料,既作为复习之用,亦可根据学生的搜集情况铺设下一次的课堂内容,让学生自我发挥,根据自己找到的资料进行演讲、讨论或者分析,等等。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6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思想;“道德课堂”;以人为本

多年来的理论引领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究,促使我们每位教师更深入的思索:只有深刻把握学科思想,才能建立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创新,达成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

一、思想品德课学科思想

学科思想是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最具影响力的那些思想、观念和见解,是知识背后的“知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对这一学科进行了界定: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我们从中发现,作为一个思想人文学科,学科本身全面综合的特性,对学科学习教学而言,相对于自然学科思想的明确性,思想品德学科思想反而很难做到具体而微,其学科思想应该包括不同层面:(1)“形而上”而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2)“形而下”而言。社会层面:学习即生活思想。道德层面:主动建构思想。心理层面:情感体验思想。认知与方法层面:实践与反思思想。可见,思想品德学科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

二、思想品德课学科思想的实现路径

思想品德学科思想的实现要把握价值追求、认知方法、学科知识三者的统一。按照当代有机论、生态论、复杂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一切存在物都是关系性存在物,学科课程天然的追求教学中的价值与知识、方法的统一性。它们之间不仅存在具体复杂的网络式、非线性的关系,而且这种价值关系在其中具备某种肯定和否定性质的作用。人类的社会活动和学习活动是人主观能动性下的自我驱动,包含自我需要、自我满足的价值追求。“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以人的需要为动力,以掌握社会历史经验为媒介,以培养人为特征而构成的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特殊活动。”反过来,价值的实现又必须建立在学科所呈现的多样性知识的基础上。所以,学科“教”与“学”的过程就在在把握学科思想的前提下,以科学的认知方法为路径,达到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最终培养学科能力和人格健全的过程。

学科思想与学科价值追求是不可分的。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学科价值追求目标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关心、热爱、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观念、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精神、全球意识、具有世界眼光等价值观念丰富学生的人格。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这是学校教育塑造人、引导人的根本宗旨,而思想品德学科的最终价值目标就在于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自我、他人、社会、国家的正确认识,立足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与发展,充分关注、有效培养,在多元的社会生活中,弘扬主流的世界观、生活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为国家、民族未来的接班人。

学科思想与学科认知的方法论是不可分的。学科方法根据学科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思想品德学科追求通过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能够确立法制规范意识、培养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品质、增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夯实社会科学常识基础、初步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最终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学科思想与学科知识是不可分的。思想品德学科的学科知识范畴十分广泛,新的课程标准对此表述为: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的广泛性、生活性体现了学科思想人本性。

三、“道德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模式

“道德课堂”模式是思想品德学科以人为本的学科思想的理想诠释。“道德课堂”模式强调三个问题:课堂教学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自己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道德课堂”的课堂模式是开放的。在课改理念推动下,全国各地很多学校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中取得成功经验,形成了许多有特色、有影响的课堂模式。例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三三六”环节的杜郎口教学模式等。这些成功的高效课堂模式各具有特点、各具特色,但也从侧面说明,科学高效的课堂模式形式可以是多样丰富的,而课堂思想、课堂生命才是课堂的灵魂。

“道德课堂”是体现学科思想的课堂模式,“道德课堂”的理念追求课堂形态的“道”与“德”、课堂生命的真实回归;“道德课堂”的方法要求课堂要“合乎道,至于德”,即课堂既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又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堂生态;“道德课堂”形式强调重生成、有生命。可见,“道德课堂”的灵魂是:课堂要有思想、课堂要有生命,而有思想、有生命的课堂模式,是思想品德学科以人为本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好的诠释。

“道德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满足了思想品德学科思想人本性这一最大特点,是科学高效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田保华.构建合乎“道”至于“德”的课堂.中国教师报,2010(7).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7

关键词:科学课堂;素质教育

小学科学课堂是我们进行课改的一个重要领域,新的课改突出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了比较高的重视。学校的老师对于课改也积极进行相应,采取了大量新的课堂学习方法来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努力。但实际上,我们却并没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看到教学水平提高的迹象。老师费劲心思去想办法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学的却更加艰苦,甚至不如传统模式下的学习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结合学校老师的课堂情况,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一.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创新的量与度的控制不合理

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老师们都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我们课堂上所阐述的内容。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是,我们的老师在目前对这一方式的运用还不够恰当,有过度的情况发生。学生们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可以动手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学生们对课堂的知识内容却是一片茫然。老师在课堂上的工作也由规律性变成非规律性,该备的课还是要备,课堂压力明显加大,但效果不佳。这种表面形式的创新课堂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小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以及识别能力明显弱于中学生以及大学生,老师放羊式的讨论所起到的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从课改的角度而言,老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出现失误,我们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明确指出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改变了之前学生自主探究的要求。

2.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教学工作机械

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执行相关的教学旨意,认真贯彻课改思想,依旧以传统的思维来进行课堂处理。这种行为与上述行为恰好相反,这部分老师没有将精力花在教学改进方面,整个自然学科的教学课程依旧是以自己为核心,它的教学任务是完成学校或者是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对于相应的教学结果,却并没有那么重视,依旧采取灌输式的教学,以考试成绩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是我们教学工作中应该反对的,小学的应试教育已经基本上取消,我们并没有升学的压力。小学作为学生的起步阶段,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兴趣的培养才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老师不应当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学,对学生对科学内容的实践,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给予关注。

3.没有了解学生所需,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科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我们从各种自然现象出发,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来进行目标检验,以此来形成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这其中,分析归纳的难度系数较高,学生掌握的难度较大,但时观察能力学生却是是完全可以胜任的。笔者曾经在一个课堂里听到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小狗有四条腿,它们走路的时候一般先动那条腿?”这是一个我们老师无法注意到的问题,但学生却给予了关注。这表明学生有着自己的求知欲望,而我们老师却完全没有照顾到这些学生的兴趣,只是按教学大纲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课堂较为僵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免会受到打击。

二.成功课堂的特点

1.学生有所得

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所在,也是我们课改未曾改变的灵魂。一个成功的课堂里,学生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能够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老师要肩负起建立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世界观等工作,这是我们的最核心工作。

2.成功的课堂是高效率的课堂

每堂课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很多老师都有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是往往收效不佳。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没有能够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过多地将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谓的环节。一个成功的课堂能够使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比别人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够对自然科学有着更多的认知。

3.成功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相对于语文数学等学科而言,自然学科的趣味性明显较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应当更强。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老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课堂已经不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课堂的关键,只有出现学生好学,老师善教这类现象,这种课堂才是一个成功的课堂。

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分析

前文我们分析了我们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了解了一个成功课堂应当具备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本校老师的一些教学优点,对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进行一定的总结。

1.强化课改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对于目前部分老师仍然以教学任务为教学出发点的现象,我们要从两方面进行改变。第一个是要对老师进行思想教育,让其认清形势下我们教学的核心所在。这些老师大多是教龄较长的老师,长期的观念积累一时间难以改变,我们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来促使其思想上的转型。另一方面是改变我们的教学考核指标,不以教学完成率作为一个首要指标,减轻教案对于老师的压力。我们要通过管理改革,使完成教案和实施素质教育不再成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对立选项。

2.合理安排时间,认真准备课堂教学

目前大量青年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比较积极,经常将一些较为新颖的学习方式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但教学效果一般。老师在课堂上对于时间的利用效率存在大量的问题,没有能够很好地控制课堂的进程。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课前准备不足,并且没有对小学生的特性有充足的了解。老师在备课中,对于课堂讨论等所准备的工作比较少,往往只有一个较大的提纲。其实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课堂讨论,老师都应该有详细的准备。小学生相对于高级别学生而言,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自我规划能力有待提高,任由他们自由讨论,会严重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对于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应当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章可循。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度与量的把握,如果过度指导,那就与传统灌输式课堂无异了,因此这是考量我们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我们的老师对此投入大量的心血。

3.提高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回答,切忌出现只是提出问题,但不对问题予以解答的现象,学生很容易对自然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进行课堂知识讲诉,要多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果学生厌倦了听课等,我们要及时进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在教学中,对于自然科学的探讨,我们不能够仅仅只是向学生展示对自然现象的研究过程,而是要向学生传递一种思维,一种探索自然的内在追求。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能够形成自身的对自然科学的良好认识。

以上是笔者根据观察经验所得到的一些情况以及提出的建议,我相信,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在众多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会有更好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出现。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探讨.张凤鸣.成功教育.2011年第6期.

2.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王俊卿.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9期.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8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小学科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责任,因而不容忽视。再加上小学科学与学生以后学习的多种科目都有着重大的关联,如,初中的地理、物理、生物等等,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小学科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因而为了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的教学更是至关重要。由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策略,注重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提高。以下笔者就针对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谈几点自己浅薄的认识。

一、课前精心备课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精心备课,在熟悉新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能将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才能轻松自如地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备课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毫不夸张地说,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具体来说,小学科学课前精心的备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备教材。教材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源于教材,因而备教材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掌握了新课标的要求,方能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备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而在备课环节中,备学生这一环节也极为关键。在备学生方面,教师主要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并明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而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授课方式方法等。(3)备教法。在掌握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备教法,切实思考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应采用何种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收新知识,同时思考,根据学生实际,要如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通过这样的精心备课,相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定能轻松自如地进行教学,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悉心授课

通过课前的精心备课,教师已经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悉心授课,进一步巩固备课的成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科学知识,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说备课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那么授课环节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因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悉心授课,切实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积极互动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节课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这一堂课的分分秒秒,并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此,教师应明确,自己不再是课堂的霸主,而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积极探索新知识,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解决,有深度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积极引导,给予适时的点拨。这样,学生方能主动探索,充分发挥自主性,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更新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本来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科,但是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因而许多教师基本就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塞进学生的脑海中,学生成了接收知识的机器,学习自主性得不到有效发挥,从而教学效率自然无法提高。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积极更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具体还应视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定。在此,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法是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接收新知识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如,教学“动物怎样生活”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就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只需要让他们掌握某种动物的简单的生活习性就行了。而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除了要明确动物的生活习性之外,还应该通过对某种动物的动态观察过程,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也就是说,层次较低的学生只需要对相关知识达到识记的标准就可以了,而层次高的学生还应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以培养其实际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兴趣自然更加浓厚,那么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理所当然了。

此外,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活跃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仍以“动物怎样生活”的教学为例,为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来激活课堂:请大家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并且帮助大家了解它,说出它的食物是什么,如何获得,怎样进食等等。这样,学生必定兴趣大增,课堂氛围充分激活,教学效率也自然提高。

总之,小学科学是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切不可忽视其教学。学习小学科学,不仅有助于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务必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阳.锐意创新,不断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2]陈宽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育,2011(12).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9

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外在的指导和帮助。依靠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的方式,教师会意识到自身与一名合格教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差距,从而想方设法去弥补专业能力上的差距;依靠学生评价,教师则会意识到自己在教学对象心中的地位,从而纠正专业成长的方向,使自身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

然而,良好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努力的结果,教师对于自身专业素养的认知,自然也不能忽视学生家长的意见。很多时候,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未必就是家长心中的好老师,而家长群体处于教育大门之外,却又始终关心教育、心系教育。家长群体对于教师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引导性。聆听家长对课堂、对教师的种种意见,既有利于强化家校联系,让家长理解并认可教师的辛苦付出,也有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

基于此,A市B中学举行初一、初二年级“家长开放周”,邀请学生家长进班听课。其目的是向家长群体展示本校课堂改革成效,同时也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来,反馈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在为期一周的“家长开放日”期间,该校初一年级共回收“家长开放日反馈表”61份,其中有效份数50份;初二年级共回收反馈表87份,有效份数81份。反馈表共设置6道问题:对课堂的评价与建议;对本次活动的满意度;希望家长开放日的内容;想对班主任说的话;想对任课老师说的话;想对学校说的话。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及对部分家长、学生的访谈,笔者重点思考家长对课堂的关注角度及其对教师的评价,以期明晰家长眼中的优质课堂及优秀教师标准,帮助学校改进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家长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素养最直观、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家长开放日”期间,该校初一年级学生家长共听课93节,人均听课1.9节;初二年级学生家长总共听课152节,人均听课1.9节。家长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虽然不成体系且比较零散,但这些评价或是对于教师专业技能的评价,或是对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等的评价,归根结底,家长所关注的核心亦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而对部分学生家长的访谈结果显示,家长多是在收到学校邀请后自行安排时间来校听课的。多数家长所听科目为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只有极个别家长随机来校听课。

(一)听课节数上呈现出两极分化

在对家长进班听课的科目统计后发现,初一年级学生家长所听课节数排前三的依次为数学35节、英语28节、语文24节;地理、生物、音乐、思品课分别为3、1、1、1节。初二年级学生家长所听课节数为语文课44节、数学课40节、英语课30节;物理、地理、生物、历史分别为21、8、6、3节。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主课”,即语数外等学科的关注度颇高,而对“小课”,诸如音体美等学科的重视度不足,因而导致家长的听课节数上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究其原因,一是在家长的传统观念里,语数外作为必考学科,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二是因为从小学步入初中,学生学业下滑严重的学科也多集中在语数外等学科上。三是因为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概率更大些,这些学科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二)课堂评价上“班主任效应”明显

在对问卷分析后发现,部分班级中,家长进班听课后对于某一学科的评价相当一致,即都是持赞赏和肯定态度,而这些学科的教师又都担任本班班主任职务。可见,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上,家长的态度也受“班主任效应”的影响。日常教学中,班主任所授学科的课堂无论是纪律还是氛围都要好于非班主任教师的课堂。而家长对班主任任教学科的高度肯定,原因之一是这类课堂真正使家长感到满意。其二,则是因为有家长进班听课,加上又是班主任的课,双重效应之下,学生的整体状态要好于平常,课堂所呈现的结果也更完美。其三,不排除个别家长是在迎合班主任,故意给之以较高评价。总体而言,正因为班主任与家长交流之多、之广,双方的了解也较为充分,彼此之间建立了一定的好感和信任,所以家长对班主任任教科目的评r当然也会以鼓励和赞扬为主。

(三)不同年级家长的关注点不同

学生由小学步入初中,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学习面的扩大,更是其学习心理、认知心理的变化。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在课堂上的表现亦很明显,而这恰恰成了不同阶段学生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初一年级学生因为刚刚步入中学,习惯养成、组织纪律以及学习兴趣成了家长关注的焦点,而初一年级教师能否注重对学生这几方面的训练,则直接决定着家长对课堂的评价。初二年级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在组织纪律、习惯养成方面问题不大,家长的课堂评价则侧重于教师授课的生动性及趣味性。从家长对学习习惯、纪律等的关注,到对授课生动性及趣味性等的关注,这既反映出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同时也启发教师课堂上关注点应有所平衡与兼顾。

(四)课堂氛围为最直观的课堂感受

家长群体因为缺乏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其对课堂及教师的评价角度难免会有些不专业。然而,优秀教师的课堂自然有其共同之处。问卷分析发现,家长对于课堂最直接的评价就是关注课堂氛围,“课堂气氛很好”“课堂氛围活跃”等围绕课堂氛围所进行的评价是家长群体最为普遍的做法。其他诸如“兴趣”“纪律”“师生互动”等都建立在对课堂氛围的评价之下。而对比家长群体的评价,课堂氛围好的老师,其在同事及学生的评价当中亦是优秀。

二、家长视角下的教师素养要求

通过对家长反馈表的分析,概括、归纳和总结家长群体经常使用的评价词汇,我们发现评价词汇出现的频率越高,则意味着教师这方面的素养是家长群体一致认可或一致认为教师所应具备的。

(一)突出的教师专业精神

虽然在对课堂的“评价与建议”一项中,家长鲜少提及教师专业精神,但在“对教师想说的话”一项中,九成多家长都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苦付出。这当中“辛苦”“付出”“耐心”“关爱”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而这些也都属于教师专业精神范畴之内。可见,家长所希望的就是将孩子交到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手中,这是家长群体普遍的心愿和态度。同时,这也说明了教师专业精神对教师工作状态、育人状态的重要影响。

(二)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

在听课过程中,家长并非是从知识获得的角度去评价教师授课的优与劣,而是从教师如何传授知识的角度去对课堂及教师进行评价。例如,家长会用“生动”“形象”“易懂”“到位”“细致”“注重思路点拨”等词汇评价教师的教学。这分别占到初一、初二年级家长评价总数的49%、26.7%,而这些教学特点,显然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

(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初一年级家长在课堂评价过程中更看重课堂纪律的规范性,初二年级家长则更看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课堂纪律、师生互动,都需要建立在教师有效的课堂组织管理之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保证课堂的纪律,这是教学得以持续进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施展自身专业素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师生互动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等。

(四)教学具有个人的风格

正如课堂氛围是家长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一样,一节课上,教师的各种言语、动作等所产生出的一系列影响,也是家长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基于此,家长会用“严肃”“温和”“幽默”“自信”等词汇来对教师进行评价。这类贴在教师身上的“标签”具有浓厚的教师个人色彩,因而容易引起家长的注意并留下深刻印象。教师所呈现出的个人色彩,就是通常所谓的教学风格。在对部分家长及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有风格、有魅力的教师,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因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五)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

不少家L在课堂评价中使用“互动”“兴趣”“激情”“合作”等词汇,这类词汇,有的聚焦师生之间的交流,有的聚焦学生的兴趣调动,有的则聚焦教师的授课风格。但当家长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使用此类词汇做点评时,则意味着此时此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很和谐的。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在配合教师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占据主导作用的教师时刻在乎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才会呈现出别样魅力。

三、家长视角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

专业成长是一名教师由入门到合格直至优秀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就是自身专业素养的逐步提升。诸如专业精神、教学技能、课堂管理、班级管理、师生沟通、教学风格等,都是教师专业素养所需发展的内容。家长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亦成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所应参考的依据之一。

(一)依靠家校联系反思自身

一般而言,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会比较多,而科任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则非常有限。但家长作为“站在教育之外关注教育的人”,其观点和态度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以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比对这些能力要求,反思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加强课堂的研究和实践

课堂本身就是教师专业能力体现的载体。无论是家长,还是专家同行,对教师最直观的评价就是对其课堂的评价。因而,通过对课堂的研究,反思教学之中的每个环节,思考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方式、学生合作的实施方式等,并在下一节课中进行改进,如此反复的思考、改进;再思考、再改进之后,教师的教学能力自然会大幅度提升。

(三)基于学情分析调整专业发展着力点

不少优秀教师很关注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中间的反应,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第一评估人,因而,对学生的分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针对近期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学生常犯的错误,反思自己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存在问题,进而探索相应的改进措施。再比如,当课堂提问时,学生时常默不作声,那么教师则该反思自身的课堂语言是否不够新颖有趣,授课方式是否呆板传统?如此对学生进行研究,教师自然会成为最了解学生的人。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转型期,其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也都处于剧烈的变动期。初一年级学生需要教师在纪律、学法、习惯等方面给予充分指导,课堂上教师也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注意力、纪律等问题;初二年级学生则需教师在人生规划、知识的清晰度上下功夫,在课堂上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是否听懂并理解透。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会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适时调整自身专业发展的着力点,以匹配学生的内在需求。

(四)比对同行完善自身能力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10

一、“疑问”课堂导入法

自然科学类的学科知识,大多是从科学家的疑问中得到的结果,所以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使用“疑问”来引入课堂内容,通过案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成功地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求知欲。当然,在课堂“疑问”导入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层次问题,要考虑班级的总体水平,如果对“疑问”完全做不到“好奇心”的转化,就要注意“疑问”的水准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导入自然界的多级能量转换问题中,可以询问学生“一个人被困在荒岛,身边只有一只鸡和一包稻谷,根据你的生物知识来判断,这个人是先吃鸡再吃稻谷所获得的能量多,从而使得他活的时间长呢?还是先吃稻谷,然后稻谷喂养鸡,吃鸡生的蛋所获得的能量多呢?友情提示,肉的能量一般更多。”这种问题一下子就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纠结是前者还是后者,而当答案揭晓是前者能量更多时,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这在掀起课堂氛围的同时也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二、生活导入法

自然科学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所以在生物课堂授课中,插

入生活实际情况的导入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点的发展。而生活实例往往会引起学生的熟悉感和代入感,那么在烘托课堂气氛的时候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例如,在导入“遗传和变异”一章时,可以让学生先了解“生活中的遗传小知识,血型遗传的特点是A型血和B型血生不出O型的孩子;耳垂是显性遗传,单眼皮、双眼皮的遗传又是什么遗传呢?自己的身高、体型是遗传谁的呢?至于长相,为什么男孩都会像自己的舅舅?让学生从生活环境中了解自己的生物学特征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求知欲”,了解完这段知识后,学生先是互相观察,然后对彼此产生兴趣,继而对遗传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教师抓住孩子的这兴趣一特点引入新知识“遗传与变异”,就可以顺利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三、旧知识复习导入

高中生物学的知识点虽然散乱,但总体来说还是系统的,所

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点时,可以考虑先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点,体现出高中生物学知识点的承上启下特性,既能使学生复习了旧的知识,也为学生的生物学系统骨架做好构建。在心理学上,根据“图式”理论,学生的基础知识点记忆之间是有联系的,时常联系可以加强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记忆。教师在课堂授课中,通过这种方式导入课程内容,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起到了掌握课堂节奏的目的。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11

关键词:儿童立场;“生本”课堂;课堂重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15-03

最近几年,听了不少课,有名师观摩课,有竞赛课,有研究课,更多的是常态课,我觉得很多课堂都隐隐约约透露着这样一种气息:学生是否“在场”,与教者课堂上教学的走向没有太大关系。常态课尤其如此,课堂是老师的,老师关心的是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教学预案是否能顺利执行,至于学生是否真正有所发展,却被很多人忽略。但事实上,学生是否得到发展才是课堂的价值、教学的根本。

课改推行已逾十年,要求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学能否真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于课堂能否在发展性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重建,其重建的迫切性来自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取向间的矛盾。传统的课堂以讲授、灌输为主,强调预设的忠实实施,教学中,学生不断回答“是的!”“对!”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强调对话与建构,追求交往与润泽,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学生努力形成一种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课堂令人安心、无拘无束,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儿童,因此,经营一个基于儿童立场,以学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是小学课堂重建的主要内容。近两年,我校在追求“生本”课堂,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重建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笔者立足语文学科,反观课堂,探求关照儿童立场下的语文课堂重建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质量观的重新认定

当代教学质量观表现为从关注“短效”向关注“长效”的转变,从着眼于教学“立竿见影”的即时效果到着眼于人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教学对传统教学质量观的价值转向。当代教学质量观还有着从关注“少数”向关注“全体”的变化,从面向少数“精英”教学到面向全体的“差异”教学,是当代教学质量观对传统教学观的价值提升。

当前语文学科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急功近利、单向单一的目标追求,代之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追求的丰富性和多样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目标的丰富性和多样化,而看不到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质,就有可能使教学变得貌似繁茂实则芜杂。事实上,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已经出现这样的危机:语文学科教学对于人的智力、能力乃至情感发展的独特性遭到削弱或被遮蔽。在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杂乱,教学资源泛滥,一节课的教学成为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的“杂货店”,教学中语文学科特质不显,内容、目标主次不分,把一些相关性的、附属性的、派生性的教学内容、目标与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核心目标混为一谈,甚至僭越语文学科基本目标、核心目标,其结果造成了语文学科教学基础性和独特性的迷离。

从教学活动和人的发展性重新定位语文教学质量内涵,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观的确立,但这不是一个凝固的状态,而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前进的观念体系。“最好”只是一时的标志,而“更好”才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只有不断发展充实我们的教学质量观念体系,才能让质量观为我们的教育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评价体系的多元建构

明晰了教育的价值在于发展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自然应当也必须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促进学生的评价同样也应当是服务于学生的,除了考试与测验外,评价的标准应当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还可以在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重视评价的动态化与过程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反复调整与修正的实践中,我校形成了基于学生立场的评价体系。

(一)学生发展性评价

学生的评价由两部分组成:每学期一次的书面检测,成长记录袋。其中成长记录袋体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由家长、学生、老师共同完成。学生将可以记录成长的资料收纳袋中,作为自评的依据;家长则结合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在家中与社会交往时)适时评价并提出希望与建议;教师的评价则由各学科老师协作完成,重在记录学生在各项校内外活动中的表现与阶段性学科素养发展情况。各学科实行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不断发展。

这样的评价贯穿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家长、老师、学生三者和谐互动,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得到了激发。

(二)课堂发展性评价

为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老师们尽快地转变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拥有儿童意识,建立生本课堂,我们改革了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将课堂上学生的发展状况放在了评价的首要位置。以关注学生的学习(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实践与创新、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发展(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由学会学习到自主学习)、关注教师的教学(教学思想、专业素养、教学风格与艺术)、关注课堂实效(学生是否学得主动、积极、愉悦、满意度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管理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四个方面为指导思想,研制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开始的执行是艰难的,多年形成的讲授型课堂已成惯性,课堂教学常不由自主地回归原路――只关注预案的实施与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仍然严重缺失。为尽快扭转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评价表上增加了两条硬性规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能少于25分钟;每节课后必须对照评价表及时反思,书面梳理。 示范课、研究课,竞赛课,“一节课”活动让我们一次次颠覆,一次次反思,一次次重整,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化蛹成蝶,脱胎换骨,我们的课堂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基于儿童立场的生本课堂在大多数老师的课上已成雏形。

三、课程意识的自我觉醒

教科书只是书面的、固定的课程,课程标准也只是抽象的、观念的课程,它们都只是客观课程,而不是真实的具体的、多样的活生生的课程。真实的、具体的、多样的、活生生的课程应该发生在学校中,发生在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一)对语文教材的创造性解读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应该是最具个性化的教学。因为语文学科具有极大的弹性,它可能生长的空间远远大于其他学科,它巨大的生长性也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那么对教材的创造性解读与个性化理解便成了教师教学创造的基础。

我校“三个一”工程之“一本书”的实践,即在每学期开学前将教材和教参都发放到老师手中,要求老师们认真研读,既参考教参,又不能依赖教参,更不能为教参所局限,要求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和个性体会,并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评比,激励老师提高对教材解读的能力。

通过几学期的实践,老师们对于教材解读的能力显著提高了,课标、教材、教参等外在的客观课程能够迅速地转化为内在于教师思维乃至精神结构的主观课程。这个由内到外的转变是课堂重建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能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设计

课堂教学将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师生之间传递,多方互动,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使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语文经验实现重合,这就要求老师要将学生的关注当作课堂关注的核心,随时修改、调整自己的教学,不能只顾实施教学预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激活教师、学生头脑中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实现“生本”课堂。

教师对课程有了主观个性的理解使语文课程有了生命的灵气,开拓了语文课程的精神世界,而课堂教学中的语文课程还应对课外教学资料进行选择性的吸纳,这会让课程更加血肉丰满,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评论;与其他学科链接;与生活接轨等等。

一位老师执教《长征》。课文是一段离学生距离遥远的历史,仅从八句四联的诗歌中,学生很难走进那段历史,也就谈不上对文本意义的认识与建构。为了丰富学生的认知,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飞夺泸定桥》,了解长征路线,阅读关于长征的故事,走近领袖,搜集欣赏诗词等。

这些教学资料的吸纳大大拓展和丰富了语文课程的时空资源,这样课程意识下的课堂自然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节诗歌阅读课,更是师生在共同进行着课程的创生,教学自然充盈着旺盛的生命力。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还在它并非是知识的呈现形式,而是知识的运用形式。特别有很多文学作品,是作者的思维之流,言语智慧,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教师要有所取舍与选择,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追求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儿童。

四、教学行为的深刻变革

课堂重建的最终目的是适应学生的发展,其显著的表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在变化。“三个一”活动的核心即“一节课”――走入课堂,经历“舍教让学”的过程,在观课、议课、上课的实践中实现转“教”为“学”的美丽转身,让课堂在教学行为的巨大变革下获得课堂重生。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我们着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建构学习,充分调动、激发和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实现知识的正面迁移。例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形声字居多,每学习新字,都应调动已学过的旧字,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思考,总结出方法,建构起形声字的一般构字方法,进一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在《问银河》一课中,“银”是生字,经过两学期的训练,学生在看到“银”时,立即联想到已学过的“很”“恨”“狠”“根”“跟”,经过自主辨析,结合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很快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掌握了“银”这个字。

此外,建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学习联盟,多方互动,改变教育的单级现象,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更是一直以来老师们推崇的合作联盟。有的班级成立“三人行”学习竞赛组,学习起点相近的学生成立竞赛组,定期评定晋级。有的班级则成立一对一,或几对一的学习互助小组,最大可能地帮助每个孩子发展。

课堂的价值在于发展学生,课堂因为有学生的学才生意盎然,教是由于学的存在才更有意义。唯有从根本上关注儿童的存在,关注儿童的发展,并让其成为教师的自觉觉醒,课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建,也才能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本土家园。

Reconstruction of Student-Based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WANG Qin-yu

(Yingbin Roa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al Group, Yancheng 224500, China)

自然科学课堂范文12

【关键词】失效原因;对策建议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facilities are backward, poor conditions of teachers in rural schools is not from the general sense from the shackles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n mathematic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resulting in the failure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fro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failure causes and failure phenomena of reflection and respond to these policy proposals in a bid analyzed。

【Key words】Failure;Suggestions

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数学教学主要框定在数学教师的教学范围内,把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知活动”。而忽视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无效现象大量存在。尤其在教学设施落后、师资条件差的农村学校之中还没有从普遍意义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失效。

1.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课堂教学失效的现象原因及其反思

1.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课堂师生、生生“对话”的“温度”,忽视深度,具体表现如下。

1.1.1 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频繁、随意、欠科学性,出现“满堂问”的空洞热闹现象。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我们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活力四射”,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而且提问过于简单或欠科学,从而出现“满堂问”的现象。这种“满堂问”的现象,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1.1.2 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数学学科性,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深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堂兴奋度,确实有很有帮助的。但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趣味性,一堂课以故事趣闻开头,以诗歌散文结尾,中间还夹杂着唐诗宋词,有的课中还做几个小游戏或一段小品剧。课堂“温度”到是高了,师生感情也很融洽,却忽视了数学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学生不知所云,课堂教学目标未能完成,更谈不上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生成”体验了,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和发展当然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1.2 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甚至排斥教师的引导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新课改的标志,似乎无之就没有体现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教师忙于一个个活动的组织、展开,忙于在各个小组间转悠,课堂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但学生能独立完成时让学生合作,能够自主时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直接告诉结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这实质上是一种“牧羊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甚至排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即失去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教学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纠正和发展,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1.3 联系生活实际过于牵强附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正如《标准》中所说的,数学是“……科学”,是“……科学语言和工具”,是“……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数学已经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人类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是在一些数学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这就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掌握。所以,数学联系生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事实的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更不是一种时髦,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

2.避免、消除和应对数学课堂教学失效现象的对策建议

2.1 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新理念;通过学习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2 加强知识量的积累;教师必须要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努力学习数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学术前沿动态,并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时刻保持研究和创新的态度,以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构造高效率的课堂。

2.3 撰写反思,提高数学教学反思能力;“数学教学反思能力主要指数学教师对所选教学目标的运用性以及根据这一目标选定的教学策略作出判断的能力。”撰写数学教学反思。例如,这节课是否如我希望的?怎样用教与学的理论来解释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怎样评价学生是否获得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技能,发展了数学能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上课时改变了计划中的哪些内容,为什么改变?是否有另外的教学活动或教学方法更成功,为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教师就可以判断自己是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还是需要重新计划或试一试新的策略(课堂出现了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必须在下面的课堂教学中避免或消除)。总之,进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有利于避免和消除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